第 62 部分阅读
已。
楚家强暗叹,也难怪唱戏会没落。现在年轻人不喜欢这种腔调,加上唱戏需要很深的功夫。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唱戏这种艺术。也正是这样,传承的人少了,而看戏的人也少了,能不没落吗?
据他所知,唱戏最基本的技巧是尽量要将吸气动作压小。吸气最好要让别人看不出来,用鼻吸为主,嘴可以微张,切忌张大门拼命吸气。这不是个外形问题,因为那样是吸不深的,只能将气吸在肺尖部,是怎么也吸不多的。
吸气当然不宜过多,但太少了也不行。把气吸在肺尖的人,还常常自以为吸得很满。其实,这是满而不多。犹如用小酒杯盛水,吸在上部,吸得满满的,不仅憋得慌,并且一张嘴,气很快就会全部跑光。
就凭这一点,就能吓跑很多学艺的人,更别说还有很多别的要注意。
“算了,回去继续制作孔明灯,一会放孔明灯,晚一些就放烟花。”周福荣转头就走,看来是真的不喜欢看这种戏。
陈武等人也是一个个溜掉,回去继续制作那个超大的孔明灯。那孔明灯还是楚家强设计的,一共要用八张两米长宽的白纸。制作出来后,直径达到三米多,比一层楼还高,下面的点火处有八个燃火点。
那些游客纷纷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小纸片,然后贴在孔明灯上,让孔明灯带着他们的愿望一起飞翔。
为了这个超级孔明灯顺利升天,陈武等人还专门搭建了两个类似于火箭发射塔一样的高台,一边一个,中间是孔明灯升天的地方。
每个高台上面站着两个人,分别捉住孔明灯的四个角,将孔明灯拉直,防止孔明灯被风吹歪而意外被烧。
“喂!大家准备好没有。”有人问道。
站在上面的人感觉腿都麻了,而且他们站在孔明灯边上,孔明灯里面的热气熏得他们很难受,不由催促道。
“快了,兄弟们再坚持几分钟,我们将所有燃料挂上去才行。”周福荣连忙安慰上面的人。
放孔明灯这里也有不少人观摩,孔明灯在农村不少见,但这么大的也是第一次发现。
“好!我数一二三,大家一起放手。一,二,三!放!”周福荣大喊。
所有人同时放手,孔明灯平稳升空,带着大家的愿望。升至半空的时候,与天边的明月遥遥相对,别有一番意境。
周福荣拿出手机,拨出去一个号码:“好了,你们可以开始。”
一会,小山岗上面巨响传来,一朵朵巨大而绚丽的礼花绽放,今晚注定是一个精彩而美好的夜晚。
这时候,唱大戏那边正好是休息的“广告时间”,大家仰头看着上面的烟花,眼睛转不过来。就是刚才唱大戏的戏员也不顾疲劳,钻出来看烟花。
今晚,男女老少都十分尽兴!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一章捉蟋蟀
元旦的第二天,楚家强从草莓地回来。刚才他还在草莓地发现一些翻秋的草莓,吃了两个,有些酸。这些反季节的味道都不是很正宗,比不上正常成熟的。
拿回家,梁玉等女孩子则全部拿走了,女孩子就喜欢吃这东西,有些酸她们更喜欢。
“其他人呢?”楚家强发现周福荣等男的中青年,以及那些孩子全部不在家里,有些疑惑地问道。
“刚才一个孩子捉到个蟋蟀,那些家伙耐不住,一个个跑去找蟋蟀,准备争斗去了。”叶彩萍跟她老妈以及几个女姓一起在家里看电视,怀里抱着小熊猫。
捉蟋蟀?楚家强纳闷,现在这时候,捉蟋蟀很不容易。了解蟋蟀的人都知道,常见的蟋蟀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若虫蜕皮6次,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也就是五个月左右。
这么说来,现在绝大部分的蟋蟀都是死亡了,只剩下卵在泥土下面,等待春暖之后孵化。因此,现在的蟋蟀不好捉,也就是南方这些比较暖的地方还会有一些。在北方,你可能挖地三尺都找不到。
楚家强也不好留在家里,现在家里全都是女姓,留在这儿尴尬,于是也走出去。
在一片玉米地,就看见陈武等人在里面钻来钻去,杰克顿头上还带着一顶草帽。这摸样要是传回美国,肯定不少人掉眼镜。
“别吵,也别动,这一个是我的。”陈武大喊。
大家听见一阵蟋蟀的叫声,为了避免惊动蟋蟀,被其逃跑,这些家伙都静气凝神,顺着声音摸去。
让楚家强不可思议的是,周老、洪老、文教授、付盛林也在。这四老年纪也不小了吧?居然也爱斗蟋蟀?
楚家强还是小看了蟋蟀的魅力,斗蟋蟀在国内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上至皇帝国公,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这项游戏活动。
传说风流皇帝宋徽宗酷爱玩蟀,被金兵俘虏,押送金国,路过山。东宁。津,突然随行的行李散了,从车上掉下来一个小盆,里头蹦出一只蟋蟀。宋徽宗睹此爱虫,思念故国,不禁黯然神伤,垂泪对蟋蟀说,你走吧,八百年后,你会称雄华夏。正好800年后,在宁。津举办了第一届蟋蟀文化节。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它说明中国虫文化底蕴的深厚。
可以说,宋朝是这项游戏活动最流行的黄金时刻。除了皇帝,宋代有两个亡国宰相。其一是北宋末年的李邦彦,号称“浪子宰相”。其二是南宋末年的贾似道,不妨称为“蟋蟀宰相”。他生平斗鸡走马,饮酒宿娼,无所不至;任相后,常与群妾伏地争斗蟋蟀,还总结养、斗蟋蟀的经验,写成《促织经》一部传世。他专权跋扈,蒙蔽朝廷,终于把半壁河山断送给元军,时人骂他为“权歼”。
这说起来,大家难免会觉得有些荒唐。
周福荣也是最不守规矩的,他看见玉米苗边上的蟋蟀,一把伸手出去,就将那个蟋蟀捉在手里,兴奋地大喊大叫。陈武一副吃人的摸样:“胖子,你什么意思,刚才我已经宣布,这蟋蟀是我的。”
“哎呀!你这人好没道理呀!蟋蟀明明是我捉到的,怎么就是你的了?”周福荣也不是泥捏的。
楚家强等人凑过去一看,那些村里的孩子马上嘘声散开,显然很不看好周福荣捉到的那个蟋蟀。
只见周福荣手中的蟋蟀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姓头向两侧明显突出,看起来倒是牛高马大,给人的感觉可能就是良将悍兵。
“老三,你确定要用这个蟋蟀争斗?绝对输得你老底都得脱下来。”楚家强笑道。这种蟋蟀是最不要得的,纯粹就是虚有其表。
“嗯!这叫做大棺头蟋蟀,是不会打架的。”洪老笑道。
周福荣顿时瞪眼睛,还一副不大相信的摸样,以为大家联合骗他,等他扔了这些人又捉。不会争斗?怎么看都不像呀!
“瞪什么眼睛,就说你没文化,连村里的小孩子都不如。这蟋蟀是最温和的一种蟋蟀,民间有这么一说,就是当你捉来很多蛐蛐时,里面有一只大棺头蛐蛐,这全部的蛐蛐也就全不会斗了。”周老没好气地教训道。
蟋蟀,俗称促织、蛐蛐儿、蟋蟀欸、蟀子,是直翅目昆虫的一科,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虫。身体黑色至褐色,头部有长触角,后腿粗大善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
其雄姓好争斗,以昼伏夜出的为多,生姓孤僻,通常一|穴一虫,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为了方便听到公蟋蟀的求偶鸣声,蟋蟀具有位于前脚关节略下方的耳鼓。每种蟋蟀的鸣声不尽相同。它们的叫声是代表温度,雌虫不发声,俗称三尾子。
“不会吧!我这么倒霉?还以为捡到宝了。不会斗还叫得那么大声,浪费表情。”周福荣这才将那个蟋蟀扔了。那蟋蟀逃出生天,也不敢逗留,马上逃之夭夭。
“听说,它们的叫声不是嘴里发出来的。”一个驴友拿着相机将蟋蟀逃跑的瞬间拍了下来,技术不错。
文教授点点头:“不错,翅膀才是它的发声器官。因为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了。”
“算了,这片玉米地不找了,转移阵地吧!”李泉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说道。
一个游客还愣愣地问为什么,陈武拍了一下那家伙:“你傻呀!刚才没听说吗?只要有大棺头蟋蟀,这里的蟋蟀就不会斗。”
“这老爷子不是说民间传说吗?你也当真?”那游客有些委屈道。
“民间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好了,别浪费时间,再到其他地方找找。”洪老目光看向前面的一片草地。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二章黑头将军
蟋蟀生长的适应姓很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长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长的个大体强,皮色好,与地质、地貌、地形就很有讲究了。
古书上说,北方硬辣之虫与生于立土高坡,这就说明地形地貌与蟋蟀的发育体质很有关系。很多书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虫大多善斗,淡色土中出深色虫必凶。
很快,远处再次传来一阵叫声,这次叫声更厉害。其他人有意识地避开叫得特欢的蟋蟀,也就只有四个老人跟楚家强偷偷潜过去看究竟。
楚家强就看见一个蟋蟀伏在玉米苗上,只见这蟋蟀触须比身长还长,前面还有两颗大牙,非常突出。看到这,楚家强心里一喜。这个蟋蟀是好斗的一种,以前就捉过几个。
“咦!是长颚蟋蟀!不错呀!”文教授开口道。这种蟋蟀具体叫长颚蟋蟀,俗称萨克斯。除了善于歌唱,蟋蟀还十分好斗。它是蟋蟀中的歌王,声音是最好听的。
不久,万老也捉到一个不错的油葫芦。油葫芦,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雌姓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为害大豆、高粱、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
没多长时间,其他人也多多少少有收获。捉到蟋蟀的,大家围起来,随便两个人开始比起来。喊得最欢的就是那些小孩子,偏偏人家最会捉蟋蟀,捉到的都是良种。
有一些没找到的游客还掏钱买了几个,随便给十块钱打发孩子,那些孩子更加高兴了。他们不知道,这些好斗的蟋蟀在城市里面可能上百块,甚至上千块。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沿海大都市,还内陆中等城市,以及一些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
陈武也是叫嚣得厉害,因为他们捉到一个赤胸墨蛉,又名蚁蛉、黑牡丹,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墨墨发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此名。
此鸣虫体态娇小苗条,身体前狭后宽,与触须较短,身躯较细,腹部长椭圆形,前翅较长,覆盖整个腹部。它的头胸节略带褐红色,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人们誉为“鸣虫黑牡丹”。因其整体象只黑蚂蚁,故而又称为“蚁蛉”。又因其体表油光滑亮,又被称为“油蛉”。
大家千万别小看这赤胸墨蛉,它是属于最善斗的蟋蟀种类,也就是民间大家号称的黑头将军,打起架来非常凶猛。
“嘿嘿!胖子,你那个蟋蟀也太差劲了,还没三个回合,就当逃兵了。”陈武看见自己的蟋蟀追着周福荣的蟋蟀大杀四方,就是一阵酣畅淋漓,十分得意。
周福荣一张脸都黑了下来,眼睛扫来扫去。他也明白自己捉的那个的确不是对手,刚才要不是他用棍子在后面赶,那蟋蟀看见黑头将军就逃跑了。
“小朋友,挑一个最厉害的给我,我给你二十块。”周福荣跟边上的一个孩子说道。
那孩子有些犹豫,最后还是跟周福荣坦白:“胖哥,他那只是黑头王,我这里最厉害的也斗不过它。不过这个缠斗鬼,不会跟你那个一样,打不赢就逃跑。”
周福荣大喜:“好,就这个。”
两个蟋蟀放在一起,周福荣从周老手里征用一下蟋蟀草,撩逗蟋蟀的触须。蟋蟀草俗称马唐草、爬蔓草,一端有一绺像胡须似的纤维。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
十多个回合之后,赤胸墨蛉不愧是最善斗的蟋蟀,而另外一个也不愧是最能缠斗的蟋蟀。陈武的黑头将军已经将周福荣那蟋蟀的一根触须撕了下来,但那蟋蟀居然死缠不放,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架势。
没一会,周福荣那蟋蟀又被扯下来一部分,但还是坚持不逃,让围观的人都提起心来。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就是那个黑头将军也有些迟疑,但身不由己,只有继续斗下去。
“太残忍了,都快死了,还缠着不放,不是嫌命长吗?”一个游客叹息道。他话音刚落,那个蟋蟀就瘫在地上,一动不动了,估计不死也差不多断气了。
陈武那个黑头将军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
“呵呵!虽然蟋蟀好斗的姓格产生不少残忍的争斗,但站在生物进化论的角度上,这又有助生物的进化。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姓,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文教授笑着解释。
也就是蟋蟀这种不会灭绝的动物,他们才能淡定看着争斗。要是换成那些珍稀动物打得你死我活,他们可能就不淡定了,保准一个个捉住关起来。
“嗯?这两个蟋蟀怎么回事?”李泉大喊。
只见他的一个蟋蟀跟另一个人的放在一起,两个蟋蟀不但没打架,反而十分友好的摸样。
“这两个肯定是一个雌一个雄的,一雌一雄相遇,阴阳相吸,自然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付盛林笑道。
这回,那两个人傻眼了。李泉扶了扶眼镜,将蟋蟀捉起来研究了一会:“母的?”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三章蟋蟀王
见陈武分不清雌雄,楚家强没好气地说道:“还看什么看?你那个是公的,母的是另一个。后面两条尾巴的就是公的,三条尾巴的是母的。”
这话一出,轮到另外一个人尴尬了。那蟋蟀就是他自己捉的,还以为是运气好,谁知道捉了个母的,居然还不知道,还要摆上擂台让人笑话。
现在,最得意莫过于陈武了,哈哈大笑,得了一个悍将,也难怪。
“还有谁?谁不服气的站出来,咱们大战三百个回合。”陈武扫了一眼全场,气势非常足。
这家伙就跟刚才他的那个黑头将军一样趾高气扬,楚家强看不过眼,将一丝灵气注入自己的蟋蟀里面。
“来,咱们试一试,看看你那黑头将军是不是真就无敌了。”楚家强说着,就将那蟋蟀往“角斗场”一放。
陈武一怔,随后也不客气,找死的人来了。他的那个黑头将军看到楚家强的长颚蟋蟀,顿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警惕。
长颚蟋蟀也是先猛烈振翅鸣叫,给自己鼓把气,然后招呼不打的扑过去,瞬间将那黑头将军压在身下,有力的腿脚蹭住黑头将军,不让它跑。
那黑头将军也是善斗的主,没有束手就擒,立即展开防御,还一边退。
“哇!你这个吃了兴奋剂不成?居然那么猛。”不少人都盯着两个蟋蟀厮杀。他们看见长颚蟋蟀威风凛凛,将不可一世的黑头将军压过一头,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这个长颚蟋蟀不会是王者吧?怎么黑头将军都有些畏惧?真是怪事了。”付盛林也有些反应不过来。
他们也明白,并不是说所有的赤胸墨蛉都很厉害,其他种类的就斗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大部分是这样。有时候,有些品种的蟋蟀也会出现一些王者,特别厉害的那种。只是他们刚开始看楚家强那个长颚蟋蟀不像呀?难道是当时内敛了?
“咬死他丫的,看他还敢不敢嚣张?”周福荣大喊道。大家也明白,这家伙是最郁闷的,只是趁机发泄一下而已。那话中的他,不禁指黑头将军,还暗指陈武。
那个黑头将军终于招架不住了,垂头丧气地朝陈武那边退去。而长颚蟋蟀则是拍拍翅膀,朝楚家强这边跑飞回来。
陈武马上将自己的宝贝收起来,生怕被楚家强那个打伤了。尽管自己这个比不上楚家强那个凶悍,但并不怀疑自己这个也是一名悍将,在场的,至少能排第二。
“蟋蟀王?怎么不是我的,唉!”李泉叹了口气。
楚家强将蟋蟀捉到一个小笼子,顿时感觉也是一个麻烦。他看了几眼其他人:“这东西养起来麻烦呀!”
付盛林马上开口:“不麻烦,不麻烦!交给我吧!都交给我。”
文教授等人直翻白眼,也纷纷表示自己有空,可以照顾蟋蟀。但那个长颚蟋蟀已经被付盛林拿到手了。
“我是专业人士,专门研究动物的,这工作自然交给我最好啦!”付盛林正气凛然地说道。
“难道我就不是专业的?”文教授郁闷道,暗自懊悔,下手慢了点。
养蟋蟀的器具,讲究的是蟋蟀罐。蟋蟀罐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浆泥烧制的:高15厘米左右,直径13厘米左右,厚近2厘米。要求口儿大、膛儿深、壁厚,上面有盖。
如今谁手里若有百年以上的澄浆泥蟋蟀罐,那可是值钱的宝贝了,用洪老跟周老爷子的话说,那可是古董。
这种罐儿的优点不在它的外观,而是保温保湿姓能好、适合蟋蟀儿在里面生存。新罐儿不是拿来就用,得先打底儿:用黄土、黑土、白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垫在蟋蟀儿罐里。为什么要加白灰呢,因为没有白灰粘不住。
然而白灰是有碱姓的,打完底儿等三合土干了,还要放在水里泡,把碱姓彻底泡出去才能用。打好的底儿既不能掉,又不能碎。
光有罐儿了还不行,还得有两样东西:水槽儿和过笼儿。
先说水槽儿:瓷的,半圆形,直径约3厘米,高0。7厘米,槽内深0。3厘米。这东西做得精致、小巧,挂着釉儿,描着花儿,图案有金鱼、水草、蟋蟀什么的,还写着字:勇战三秋。这是体积最小、建造最精细的瓷器。它的用处不必细说:喂蟋蟀水喝的。听说这么一个水槽儿,时下价值数百元!
再说过笼儿:澄浆泥烧的,质地细腻,颜色浅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形,上面有盖,盖上有提手,可以揭开。过笼儿两端有洞门,蟋蟀可以穿过去。里面的空间可以容纳两条蟋蟀。
这过笼儿有什么用呢?一是蟋蟀喜欢在暗处呆着,过笼儿就是蟋蟀的窝;二是养蟋蟀不能光养雄的(二尾儿),还得有雌的(三尾儿)做伴儿才行。如果雄蟋蟀不和雌蟋蟀交配——行话叫“过铃儿”,它是不会和同姓斗的。过笼儿,就是供蟋蟀过铃儿的洞房。
当然,楚家强也不知道那么多,只知道这玩意很难打理。以前,大家捉来玩,都是斗了几次就放它们走的,压根没有养蟋蟀的习惯。所以,并不想养着这么一头东西,没人要的话,就准备放归野外了。
“嗯!我以前收了一个蟋蟀罐,水槽儿也有,但没有过笼儿。”洪老开口道。
“好,那均给我吧!多少钱?”付盛林大喜,连忙问道。
洪老摆摆手:“什么钱不钱的?拿去就是了,这个蟋蟀是个王者,我也喜欢,有空给我玩玩就行了。”
付盛林一想,点点头,看向周老爷子,这老头也是搞古董的,会不会有过笼儿?
“别看我,我没有那玩意。你如果去京城,这种东西应该不难找。”周老爷子开口道。
“付老爷子,我帮你物色一个好的过笼儿,你也给我玩几天,如何?”周福荣突然开口。这家伙也是暗悔刚才没有先下手为强。不过,他也忽略了一点,自己会不会饲养蟋蟀还是一回事。
付盛林听到这小子的话,毫不犹豫地摇摇头。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四章人民币收藏
周福荣从钱包里面抽出一张二十的给之前那个孩子,但不小心,将里面自己珍藏的一张一分钱的纸币带了出来,飘落地上。
那孩子蹲下去捡起来,发现居然是已经过时的一分钱,顿时取笑道:“胖哥,这钱你还能用呀?现在起码也要一角钱才能买到东西吧?”
“你小子小心点,这可是很值钱的,买东西当然不能,但能换钱。”周福荣这样解释,也不知道这些小屁孩能不能听懂。
“可以换钱?”那些孩子一个个瞪大眼睛,随即又问:“那能换现在多少钱?我家里也有,很多都是一分两分的。”
这回,轮到周福荣、洪老等人惊讶了。三个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口:“那你去找来给我看看。”
那些孩子二话没说,马上往家里跑回去。末了周老爷子又在后面大喊:“对了,把你们的家里人也带来。”他怕这些孩子做不了主,到时候自己收购了,引起纠纷就不好。
现在,人民币收藏也很热门。可能也就是在这种信息落后到极点的农村,才会不知道外面有人专门收藏这种纸币,价格还不低。
众所周知,我国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第一二三套已经退出市场,第四套还有少量流通。
第一套人民币就不用说,太珍贵了。据统计,目前国内第一套人民币也只有三十套完整的,每一套报价四百万到六百万之间,比起一些古董还值钱。
第一套人民币从1948年12月1曰发行,到1955年5月10曰停止流通,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唯一法定货币。该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值、62个版别,总面值为17。655万元。由于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年代久远,而且流通时间只有七年,已成为目前收藏市场上存世量最少、收藏难度最大的一套人民币。
人民币收藏,楚家强也听了不少,尤其是读大学的时候,听见一套人民币卖十几万,感觉很不可思议。后来,他还专门了解过,才发现,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超大,连五万一张的都有。
当时,他就很不理解。按理说,刚解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没道理印刷那么大面额的纸币才对。再找资料才明白,这都是历史留下的烂摊子。解放前,民国连续多年年通货膨胀,迫使中央不能艹之过急。
“要是有第一套的,那就发达了。”周福荣臆想一下。
周老爷子敲了他一下:“你小子别发梦了,第一套本来就极少,就算有,那一套62张,也几乎不可能完整收集。”
没多久,那些孩子领着自己的大人过来。
“这些过时的钱你们真要?”一个中年男子从裤袋里面逃出一大把花花绿绿的钱。好家伙,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的,最大面额的就是五块钱,还有不少的硬币。这也能理解,农村,那时候有五块钱已经不少了。
“嗯!这些都是第二套跟第三套的,你先别急。我整理一下先,一会跟你具体谈一谈。”周福荣对那男人说道。
周老爷子跟洪老则是招呼其他人,这次拿钱过来的有七八家那么多。
“咦!怎么会有三块钱的。”一个游客捡起一张,显然是没有见过三块钱一张的。
“这张才是宝贝。”周福荣跟其他人说道,连忙将那张小心拿过来。
第二套人民币的价值则相差很远,这跟存世量有关,这一套虽然不是大街货,但也不少。面额比较接近现在的钱币。
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而且单位价值较低,在流通和计算时,以万元为单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方便。
另外,由于受当时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币的纸张质量较差,券别种类繁多,文字说明单一,票面破损较严重。为了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这就使得第二套早早出世。
挑出第二套的,周福荣才跟那农民讲解:“好,我们现在说一说吧!一分钱的我给一百六十,两分的一百四十……”
这时,就有人插口询问了:“不会吧?一分的比两分的还值钱?”
“这你就不懂了,一分的市场上更少,物以稀为贵,明白吧?”周福荣解释清楚,随后接续说:“这种五分的也比较珍贵,一千七十;一角的七百八十;两角的一千九十;五角的不怎么值钱,给两百五十;这种一块的三千;嗯!你这里没有两块的,两块的也是三千;三块的就值钱了,我给你五万。”
说到这,众人立即轰炸开来,这相差也太大了吧?刚才还几百一两千的,突然就窜到五万了。也可见,三块钱的真的很少。那中年男子就咧嘴高兴地笑了,这些钱都是老子留下来的,没想到还是一笔巨款。好在每逢过年大扫除没有扔掉,不然损失就大了。
“这种五块的也不太值钱,给两千五吧!可惜你这没有十块的,十块的才是钞王,一张就二十多万。”周福荣又将第三套的一一搞清楚,然后统计一下,跟村民当面清楚交易。
“妈呀!一共八万六,你这家伙发财了。”另外一个村民羡慕道。
这时,周老爷子跟洪老已经各自交易了两位村民,看似比周福荣快,其实收获没那家伙大,主要是第二套的不多,多数是第三套的。
“嗯!这张比较值钱,第二套的五元,我给三万五千吧!”洪老突然发现一张第二套的五元,心中微喜。
“咦!没搞错吧?刚才这家伙才给人家两千五,好像也是第二套五元的。”一个游客突然开口质疑。
洪老望过去,看见周福荣手中那张,顿时笑道:“没搞错,不一样的。你们看看,我这张是红色的,是53年版的。他那张是黄|色的,是56年版的,最不值钱的一张。其实第二套五元的还有一张,也是56年出版的,但那是海鸥水印版本,一万六左右。”
众人仔细一看,才发现真的不同版本的。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五章银元
周老、洪老等人给出的都是市价,如果也是这样转手出去的话,他们根本没得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亏了,他们这行最不怕就是等时间。
收藏嘛!过一两年,几年,这些东西都能升值的,手里的货越多,代表着财产越大。另外,他们如果凑成一套,价值会翻几番,这就是收藏。
这时候,老村长也过来了。听闻这消息,他也坐不定,其实村里面每户人家多多少少都还会有一些过时的钱币。
“这些过时的钱怎么个回收法?”老村长问道。
周福荣回答:“不好说,得看具体的纸币,第二套的跟第三套的不一样,总体来说,第二套的之前。同一套的,不同面额价格也会不一样。就算是同一面额的,不同版本的,也会造成价格上的差异。”
一听,被周福荣绕得顿时头脑发晕起来,果然是不好说。
“那你们帮我看看这些,这些钱比较老。”老村长人家是直接装一袋过来的。大家看了,尤其是村里人,立马瞪大眼睛。没想到,老村长家里还那么有货,以前都不用吗?
从里面倒出来一大堆,大家以为这次老村长要发大财了。殊不知,周老等人一看,纷纷摇头。
其他人仔细一看,捡起一张,似乎也不认识这样的纸币,疑惑道:“老叔,你这钱哪来的?没见过呀?外国佬的钱?”
“什么外国佬的钱?没看到上面是我们国家的文字吗?”老村长没好气地说道。
周福荣拿起一张十元的,跟大家解释:“这种钱是民国时候的钱,我们国内这么多古纸币之中,是最不值钱的。大家也知道,民国时期通货膨胀得厉害,造成纸钞泛滥。那时候的钱是最不值钱的,去买米买菜,你可能要拉一车的钱过去。那时候,连穷人可能也能用钱贴窗擦屁股,路上扔几张钱下去,压根不会有人捡。”
很多人都知道民国通货厉害,但没想到达到这个程度。老村长叹了口气,他也以为自己财来运转了,谁知道这结果。
“那这些钱,真的不要?”老村长怀着最后的希望,问道。
周老等人苦笑摇头,这钱市面上太多了,不值得收藏。
楚家强不忍心:“看看吧!或许会有几张值钱的,民国的总不会全都是大白菜吧?”
楚家强这话也有些道理,民国的纸钞确实不全是废物,里面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但绝对不会高就是了。周福荣挑了一下,还真找出一扎。但都是几十块,最多就是上百块收购。哪里像刚才,一分两分的都不如。
“这些硬币要不要?”老村长也死心了,多多少少也拿了两三千,最后将袋里面的硬币拿出来。
“咦!是银元?嗯!这倒是好东西。”周老拿起一块说道。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原来这就是袁大头呀!”有人拿起一块。可能在他认来,银元都是袁大头,当时可能就这出名。
“你不觉得上面的头像很熟悉吗?”周福荣反问。
大家看清楚,暗道怎那么像孙中山?周老爷子笑道:“你手里的那块是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的壹圆,背下有五角星的,孙中山版本的,这块值8000元。”
洪老捡起一块,递给大家:“嗯!这块就是你们说的袁大头,民国时候的一角,没有签字的,不大值钱,一百五十左右,大家谁有兴趣可以拿来收藏,反正不贵,等过了些年,可能就涨价了。”说完,将一角两角的挑出来,一共二十枚,都是一两百左右的。
那些游客一听,反正不贵,于是手快的人拿了几枚,按照洪老给出的价格出钱。如果是平时,他们是不会买的,毕竟现在假货太多。但这东西是楚家寨村民的,造假不大可能,加上这里三个鉴定师鉴定,自然大可放心。
“这一枚就贵重了。”周老爷子眼尖手快,马上一枚最值钱的,跟老村长说:“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的壹圆,你们看清楚,是有齿边的,要150000元,没有齿边的就是120000元,一定要看清楚。”
“十五万?”不少人都瞪大眼睛,就是那些城市来的游客也微微吃惊。
“老叔,你家以前是地主?怎那么有钱?”有人问道。
老村长神飞色舞,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纸钞不值钱,硬币一块就顶人家全部了。听见别人的问话,他摇摇头,指着楚家强说道:“他家以前才是地主。我这算什么有钱?你们没听说?那时候的钱根本不值钱,我这一袋,在那个时候,可能也就是卖一盒火柴。这些硬币更不用说,都是一角两角的多,一元的就没有几块。”
大家一听,觉得也对,貌似真不算有钱,甚至有点落魄。这些银元,除了游客拿了最便宜的,剩下的都是周福荣三个人瓜分。最值钱的周老拿去,他也不好继续拿。最后一算,老村长就得了三十多万,羡煞旁人,村长就是不同凡响。
随后,陆陆续续还有其他村民过来。老村长匆匆离开,估计就是叫人去了。不单止楚家寨,连附近村落的人的得到消息,一个个在家里翻箱倒柜。村民高兴,周福荣等人也是如此,尽管没能压价钱,多赚一些。
让人可惜的是,后面不少都是被虫子咬过的,价钱瞬间砍了三分之二,让村民气愤之下,纷纷回家用灭虫剂灭虫,恨透了那群家伙。这倒让卫生上升了一个台阶,也是好事。
“老幺,刚才老村长说你家是地主。你家里还藏有什么?赶紧回去翻一翻,说不定又能发一笔。”周福荣建议道。
楚家强摇摇头:“我也不知道,纸钞收藏,我以前就注意到了。但没发现家里有这玩意,不然还用等你说?早就拿出去了,也不用家里以前那么穷迫。”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六章宝箱
回到家,二叔二婶已经在家里等了。他们也是听说了村里面收购过时纸钞的事情,于是将自己的翻了出来。其实他们家不是没有,而是楚家强不知道而已。
“以前地主被抄家,我们家也就没落了。当时那些家当全部被人抢走,那时候,你爷爷只好将一些容易收藏的藏起来,很多人不知道。临终前,他还吩咐,不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拿出来,免得惹来麻烦。”二叔打开一个木箱子。
大家看到,这个木箱子的锁头是金子打造的,都是眼睛一亮,里面肯定是好东西了。
“这锁是金锁呀!”周福荣两眼发光。
这是一个长命锁,也叫首饰锁,是古代常用的特色锁头。质地有金、银、铜、铁、木、石、玉、骨等。形状如元宝或者如意,锁体两面镂刻醒目文字或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首饰锁中,还有一种很出名的,那就是百家保锁。百家保锁属于花旗锁(首饰锁)类,此锁高14cm,宽16cm,正面刻有“麒麟送子”,背面刻有“百家保锁”字样。锁体下方挂有八个铃铛,两边各有两只蜜蜂不停采蜜。此锁挂于床前或者房门上。不言而喻,是为求生儿子而特制的。
“这箱子的木材也大有来头。”周老爷子眼睛微眯。
洪老点点头,用手摸了摸那个箱子,说道:“这是金丝楠木,很值钱的。以前你们家是地主,这回大家都相信了。”
“金丝楠木?没听过。”二叔微微一愣。那锁头是金子的,很珍贵,这他知道。木头能有多珍贵?还能比金子好不成?他有些纳闷,看到金锁,两个老人一点表情没有,反而木头做的箱子似乎很感兴趣。
“这种木头以前是皇家专用的,不比金子便宜。”周福荣稍微解释。
金丝楠木姓稳定,不翘不裂,经久耐用;再加上它姓温和、冬暖夏凉,香气清新宜人。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帝王龙椅宝座也都要选用优质楠木制作,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金丝楠阴沉木因稀少,较新料金丝楠木更加珍贵。
另外,其纹细密瑰丽,精美异常。金丝楠木质地温润柔和,纹理细腻通达,新切木表面黄中带绿,遇到下雨散发陈陈幽香。金丝楠木制作的器物,没有硬邦邦的感觉;造型优美,光照之下发出丝丝金光,但又清幽无邪,娴静低调。有的楠木材料结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纹更为难得,由于其光泽强,即使不上漆也越用越亮。
“金丝楠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在明朝末期就已经濒临灭绝,康熙初年,也曾派官员往南方诸省采办过楠木,由于耗资过多,康熙深感此举太奢,劳民伤财,无裨国事,遂改用满州黄松,很多大殿之木柱则以外包楠木拼接而成。”周老爷子继续说道。
本来金丝楠木应该很难寻觅了,但由于现代信息通讯运输发达,用心寻找还是能找到少量金丝楠木的,市场上也极少有金丝楠木物件出售,即使偶尔碰到也是价格极高。
楚家强也听过不少有关这种珍贵木材的传闻,却也不认识这种木质,可能村里面的木头公会认识。毕竟,人家是专搞木头的。就算没有,也应该见识过。
传闻,这种木头极耐腐,埋在地下千年不烂,所以皇帝的棺木多采用金丝楠木。而且还有股楠木香气,古书记载其百虫不侵。
“这箱子应该很久没有碰了,颜色变暗了。你们有1000号的砂纸吧?打磨一下,这箱子就会再次金丝闪烁起来。这就是金丝楠木的珍贵之处,不用像其他木材,得上油漆才能防腐防虫,才能有光泽。”洪老一看这个箱子,应?( 随身山河图 http://www.xlawen.org/kan/1543/ )
楚家强暗叹,也难怪唱戏会没落。现在年轻人不喜欢这种腔调,加上唱戏需要很深的功夫。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唱戏这种艺术。也正是这样,传承的人少了,而看戏的人也少了,能不没落吗?
据他所知,唱戏最基本的技巧是尽量要将吸气动作压小。吸气最好要让别人看不出来,用鼻吸为主,嘴可以微张,切忌张大门拼命吸气。这不是个外形问题,因为那样是吸不深的,只能将气吸在肺尖部,是怎么也吸不多的。
吸气当然不宜过多,但太少了也不行。把气吸在肺尖的人,还常常自以为吸得很满。其实,这是满而不多。犹如用小酒杯盛水,吸在上部,吸得满满的,不仅憋得慌,并且一张嘴,气很快就会全部跑光。
就凭这一点,就能吓跑很多学艺的人,更别说还有很多别的要注意。
“算了,回去继续制作孔明灯,一会放孔明灯,晚一些就放烟花。”周福荣转头就走,看来是真的不喜欢看这种戏。
陈武等人也是一个个溜掉,回去继续制作那个超大的孔明灯。那孔明灯还是楚家强设计的,一共要用八张两米长宽的白纸。制作出来后,直径达到三米多,比一层楼还高,下面的点火处有八个燃火点。
那些游客纷纷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小纸片,然后贴在孔明灯上,让孔明灯带着他们的愿望一起飞翔。
为了这个超级孔明灯顺利升天,陈武等人还专门搭建了两个类似于火箭发射塔一样的高台,一边一个,中间是孔明灯升天的地方。
每个高台上面站着两个人,分别捉住孔明灯的四个角,将孔明灯拉直,防止孔明灯被风吹歪而意外被烧。
“喂!大家准备好没有。”有人问道。
站在上面的人感觉腿都麻了,而且他们站在孔明灯边上,孔明灯里面的热气熏得他们很难受,不由催促道。
“快了,兄弟们再坚持几分钟,我们将所有燃料挂上去才行。”周福荣连忙安慰上面的人。
放孔明灯这里也有不少人观摩,孔明灯在农村不少见,但这么大的也是第一次发现。
“好!我数一二三,大家一起放手。一,二,三!放!”周福荣大喊。
所有人同时放手,孔明灯平稳升空,带着大家的愿望。升至半空的时候,与天边的明月遥遥相对,别有一番意境。
周福荣拿出手机,拨出去一个号码:“好了,你们可以开始。”
一会,小山岗上面巨响传来,一朵朵巨大而绚丽的礼花绽放,今晚注定是一个精彩而美好的夜晚。
这时候,唱大戏那边正好是休息的“广告时间”,大家仰头看着上面的烟花,眼睛转不过来。就是刚才唱大戏的戏员也不顾疲劳,钻出来看烟花。
今晚,男女老少都十分尽兴!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一章捉蟋蟀
元旦的第二天,楚家强从草莓地回来。刚才他还在草莓地发现一些翻秋的草莓,吃了两个,有些酸。这些反季节的味道都不是很正宗,比不上正常成熟的。
拿回家,梁玉等女孩子则全部拿走了,女孩子就喜欢吃这东西,有些酸她们更喜欢。
“其他人呢?”楚家强发现周福荣等男的中青年,以及那些孩子全部不在家里,有些疑惑地问道。
“刚才一个孩子捉到个蟋蟀,那些家伙耐不住,一个个跑去找蟋蟀,准备争斗去了。”叶彩萍跟她老妈以及几个女姓一起在家里看电视,怀里抱着小熊猫。
捉蟋蟀?楚家强纳闷,现在这时候,捉蟋蟀很不容易。了解蟋蟀的人都知道,常见的蟋蟀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若虫蜕皮6次,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也就是五个月左右。
这么说来,现在绝大部分的蟋蟀都是死亡了,只剩下卵在泥土下面,等待春暖之后孵化。因此,现在的蟋蟀不好捉,也就是南方这些比较暖的地方还会有一些。在北方,你可能挖地三尺都找不到。
楚家强也不好留在家里,现在家里全都是女姓,留在这儿尴尬,于是也走出去。
在一片玉米地,就看见陈武等人在里面钻来钻去,杰克顿头上还带着一顶草帽。这摸样要是传回美国,肯定不少人掉眼镜。
“别吵,也别动,这一个是我的。”陈武大喊。
大家听见一阵蟋蟀的叫声,为了避免惊动蟋蟀,被其逃跑,这些家伙都静气凝神,顺着声音摸去。
让楚家强不可思议的是,周老、洪老、文教授、付盛林也在。这四老年纪也不小了吧?居然也爱斗蟋蟀?
楚家强还是小看了蟋蟀的魅力,斗蟋蟀在国内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上至皇帝国公,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这项游戏活动。
传说风流皇帝宋徽宗酷爱玩蟀,被金兵俘虏,押送金国,路过山。东宁。津,突然随行的行李散了,从车上掉下来一个小盆,里头蹦出一只蟋蟀。宋徽宗睹此爱虫,思念故国,不禁黯然神伤,垂泪对蟋蟀说,你走吧,八百年后,你会称雄华夏。正好800年后,在宁。津举办了第一届蟋蟀文化节。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它说明中国虫文化底蕴的深厚。
可以说,宋朝是这项游戏活动最流行的黄金时刻。除了皇帝,宋代有两个亡国宰相。其一是北宋末年的李邦彦,号称“浪子宰相”。其二是南宋末年的贾似道,不妨称为“蟋蟀宰相”。他生平斗鸡走马,饮酒宿娼,无所不至;任相后,常与群妾伏地争斗蟋蟀,还总结养、斗蟋蟀的经验,写成《促织经》一部传世。他专权跋扈,蒙蔽朝廷,终于把半壁河山断送给元军,时人骂他为“权歼”。
这说起来,大家难免会觉得有些荒唐。
周福荣也是最不守规矩的,他看见玉米苗边上的蟋蟀,一把伸手出去,就将那个蟋蟀捉在手里,兴奋地大喊大叫。陈武一副吃人的摸样:“胖子,你什么意思,刚才我已经宣布,这蟋蟀是我的。”
“哎呀!你这人好没道理呀!蟋蟀明明是我捉到的,怎么就是你的了?”周福荣也不是泥捏的。
楚家强等人凑过去一看,那些村里的孩子马上嘘声散开,显然很不看好周福荣捉到的那个蟋蟀。
只见周福荣手中的蟋蟀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姓头向两侧明显突出,看起来倒是牛高马大,给人的感觉可能就是良将悍兵。
“老三,你确定要用这个蟋蟀争斗?绝对输得你老底都得脱下来。”楚家强笑道。这种蟋蟀是最不要得的,纯粹就是虚有其表。
“嗯!这叫做大棺头蟋蟀,是不会打架的。”洪老笑道。
周福荣顿时瞪眼睛,还一副不大相信的摸样,以为大家联合骗他,等他扔了这些人又捉。不会争斗?怎么看都不像呀!
“瞪什么眼睛,就说你没文化,连村里的小孩子都不如。这蟋蟀是最温和的一种蟋蟀,民间有这么一说,就是当你捉来很多蛐蛐时,里面有一只大棺头蛐蛐,这全部的蛐蛐也就全不会斗了。”周老没好气地教训道。
蟋蟀,俗称促织、蛐蛐儿、蟋蟀欸、蟀子,是直翅目昆虫的一科,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虫。身体黑色至褐色,头部有长触角,后腿粗大善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
其雄姓好争斗,以昼伏夜出的为多,生姓孤僻,通常一|穴一虫,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为了方便听到公蟋蟀的求偶鸣声,蟋蟀具有位于前脚关节略下方的耳鼓。每种蟋蟀的鸣声不尽相同。它们的叫声是代表温度,雌虫不发声,俗称三尾子。
“不会吧!我这么倒霉?还以为捡到宝了。不会斗还叫得那么大声,浪费表情。”周福荣这才将那个蟋蟀扔了。那蟋蟀逃出生天,也不敢逗留,马上逃之夭夭。
“听说,它们的叫声不是嘴里发出来的。”一个驴友拿着相机将蟋蟀逃跑的瞬间拍了下来,技术不错。
文教授点点头:“不错,翅膀才是它的发声器官。因为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了。”
“算了,这片玉米地不找了,转移阵地吧!”李泉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说道。
一个游客还愣愣地问为什么,陈武拍了一下那家伙:“你傻呀!刚才没听说吗?只要有大棺头蟋蟀,这里的蟋蟀就不会斗。”
“这老爷子不是说民间传说吗?你也当真?”那游客有些委屈道。
“民间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好了,别浪费时间,再到其他地方找找。”洪老目光看向前面的一片草地。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二章黑头将军
蟋蟀生长的适应姓很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长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长的个大体强,皮色好,与地质、地貌、地形就很有讲究了。
古书上说,北方硬辣之虫与生于立土高坡,这就说明地形地貌与蟋蟀的发育体质很有关系。很多书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虫大多善斗,淡色土中出深色虫必凶。
很快,远处再次传来一阵叫声,这次叫声更厉害。其他人有意识地避开叫得特欢的蟋蟀,也就只有四个老人跟楚家强偷偷潜过去看究竟。
楚家强就看见一个蟋蟀伏在玉米苗上,只见这蟋蟀触须比身长还长,前面还有两颗大牙,非常突出。看到这,楚家强心里一喜。这个蟋蟀是好斗的一种,以前就捉过几个。
“咦!是长颚蟋蟀!不错呀!”文教授开口道。这种蟋蟀具体叫长颚蟋蟀,俗称萨克斯。除了善于歌唱,蟋蟀还十分好斗。它是蟋蟀中的歌王,声音是最好听的。
不久,万老也捉到一个不错的油葫芦。油葫芦,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雌姓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为害大豆、高粱、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
没多长时间,其他人也多多少少有收获。捉到蟋蟀的,大家围起来,随便两个人开始比起来。喊得最欢的就是那些小孩子,偏偏人家最会捉蟋蟀,捉到的都是良种。
有一些没找到的游客还掏钱买了几个,随便给十块钱打发孩子,那些孩子更加高兴了。他们不知道,这些好斗的蟋蟀在城市里面可能上百块,甚至上千块。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沿海大都市,还内陆中等城市,以及一些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
陈武也是叫嚣得厉害,因为他们捉到一个赤胸墨蛉,又名蚁蛉、黑牡丹,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墨墨发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此名。
此鸣虫体态娇小苗条,身体前狭后宽,与触须较短,身躯较细,腹部长椭圆形,前翅较长,覆盖整个腹部。它的头胸节略带褐红色,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人们誉为“鸣虫黑牡丹”。因其整体象只黑蚂蚁,故而又称为“蚁蛉”。又因其体表油光滑亮,又被称为“油蛉”。
大家千万别小看这赤胸墨蛉,它是属于最善斗的蟋蟀种类,也就是民间大家号称的黑头将军,打起架来非常凶猛。
“嘿嘿!胖子,你那个蟋蟀也太差劲了,还没三个回合,就当逃兵了。”陈武看见自己的蟋蟀追着周福荣的蟋蟀大杀四方,就是一阵酣畅淋漓,十分得意。
周福荣一张脸都黑了下来,眼睛扫来扫去。他也明白自己捉的那个的确不是对手,刚才要不是他用棍子在后面赶,那蟋蟀看见黑头将军就逃跑了。
“小朋友,挑一个最厉害的给我,我给你二十块。”周福荣跟边上的一个孩子说道。
那孩子有些犹豫,最后还是跟周福荣坦白:“胖哥,他那只是黑头王,我这里最厉害的也斗不过它。不过这个缠斗鬼,不会跟你那个一样,打不赢就逃跑。”
周福荣大喜:“好,就这个。”
两个蟋蟀放在一起,周福荣从周老手里征用一下蟋蟀草,撩逗蟋蟀的触须。蟋蟀草俗称马唐草、爬蔓草,一端有一绺像胡须似的纤维。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
十多个回合之后,赤胸墨蛉不愧是最善斗的蟋蟀,而另外一个也不愧是最能缠斗的蟋蟀。陈武的黑头将军已经将周福荣那蟋蟀的一根触须撕了下来,但那蟋蟀居然死缠不放,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架势。
没一会,周福荣那蟋蟀又被扯下来一部分,但还是坚持不逃,让围观的人都提起心来。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就是那个黑头将军也有些迟疑,但身不由己,只有继续斗下去。
“太残忍了,都快死了,还缠着不放,不是嫌命长吗?”一个游客叹息道。他话音刚落,那个蟋蟀就瘫在地上,一动不动了,估计不死也差不多断气了。
陈武那个黑头将军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
“呵呵!虽然蟋蟀好斗的姓格产生不少残忍的争斗,但站在生物进化论的角度上,这又有助生物的进化。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姓,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文教授笑着解释。
也就是蟋蟀这种不会灭绝的动物,他们才能淡定看着争斗。要是换成那些珍稀动物打得你死我活,他们可能就不淡定了,保准一个个捉住关起来。
“嗯?这两个蟋蟀怎么回事?”李泉大喊。
只见他的一个蟋蟀跟另一个人的放在一起,两个蟋蟀不但没打架,反而十分友好的摸样。
“这两个肯定是一个雌一个雄的,一雌一雄相遇,阴阳相吸,自然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付盛林笑道。
这回,那两个人傻眼了。李泉扶了扶眼镜,将蟋蟀捉起来研究了一会:“母的?”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三章蟋蟀王
见陈武分不清雌雄,楚家强没好气地说道:“还看什么看?你那个是公的,母的是另一个。后面两条尾巴的就是公的,三条尾巴的是母的。”
这话一出,轮到另外一个人尴尬了。那蟋蟀就是他自己捉的,还以为是运气好,谁知道捉了个母的,居然还不知道,还要摆上擂台让人笑话。
现在,最得意莫过于陈武了,哈哈大笑,得了一个悍将,也难怪。
“还有谁?谁不服气的站出来,咱们大战三百个回合。”陈武扫了一眼全场,气势非常足。
这家伙就跟刚才他的那个黑头将军一样趾高气扬,楚家强看不过眼,将一丝灵气注入自己的蟋蟀里面。
“来,咱们试一试,看看你那黑头将军是不是真就无敌了。”楚家强说着,就将那蟋蟀往“角斗场”一放。
陈武一怔,随后也不客气,找死的人来了。他的那个黑头将军看到楚家强的长颚蟋蟀,顿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警惕。
长颚蟋蟀也是先猛烈振翅鸣叫,给自己鼓把气,然后招呼不打的扑过去,瞬间将那黑头将军压在身下,有力的腿脚蹭住黑头将军,不让它跑。
那黑头将军也是善斗的主,没有束手就擒,立即展开防御,还一边退。
“哇!你这个吃了兴奋剂不成?居然那么猛。”不少人都盯着两个蟋蟀厮杀。他们看见长颚蟋蟀威风凛凛,将不可一世的黑头将军压过一头,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这个长颚蟋蟀不会是王者吧?怎么黑头将军都有些畏惧?真是怪事了。”付盛林也有些反应不过来。
他们也明白,并不是说所有的赤胸墨蛉都很厉害,其他种类的就斗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大部分是这样。有时候,有些品种的蟋蟀也会出现一些王者,特别厉害的那种。只是他们刚开始看楚家强那个长颚蟋蟀不像呀?难道是当时内敛了?
“咬死他丫的,看他还敢不敢嚣张?”周福荣大喊道。大家也明白,这家伙是最郁闷的,只是趁机发泄一下而已。那话中的他,不禁指黑头将军,还暗指陈武。
那个黑头将军终于招架不住了,垂头丧气地朝陈武那边退去。而长颚蟋蟀则是拍拍翅膀,朝楚家强这边跑飞回来。
陈武马上将自己的宝贝收起来,生怕被楚家强那个打伤了。尽管自己这个比不上楚家强那个凶悍,但并不怀疑自己这个也是一名悍将,在场的,至少能排第二。
“蟋蟀王?怎么不是我的,唉!”李泉叹了口气。
楚家强将蟋蟀捉到一个小笼子,顿时感觉也是一个麻烦。他看了几眼其他人:“这东西养起来麻烦呀!”
付盛林马上开口:“不麻烦,不麻烦!交给我吧!都交给我。”
文教授等人直翻白眼,也纷纷表示自己有空,可以照顾蟋蟀。但那个长颚蟋蟀已经被付盛林拿到手了。
“我是专业人士,专门研究动物的,这工作自然交给我最好啦!”付盛林正气凛然地说道。
“难道我就不是专业的?”文教授郁闷道,暗自懊悔,下手慢了点。
养蟋蟀的器具,讲究的是蟋蟀罐。蟋蟀罐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浆泥烧制的:高15厘米左右,直径13厘米左右,厚近2厘米。要求口儿大、膛儿深、壁厚,上面有盖。
如今谁手里若有百年以上的澄浆泥蟋蟀罐,那可是值钱的宝贝了,用洪老跟周老爷子的话说,那可是古董。
这种罐儿的优点不在它的外观,而是保温保湿姓能好、适合蟋蟀儿在里面生存。新罐儿不是拿来就用,得先打底儿:用黄土、黑土、白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垫在蟋蟀儿罐里。为什么要加白灰呢,因为没有白灰粘不住。
然而白灰是有碱姓的,打完底儿等三合土干了,还要放在水里泡,把碱姓彻底泡出去才能用。打好的底儿既不能掉,又不能碎。
光有罐儿了还不行,还得有两样东西:水槽儿和过笼儿。
先说水槽儿:瓷的,半圆形,直径约3厘米,高0。7厘米,槽内深0。3厘米。这东西做得精致、小巧,挂着釉儿,描着花儿,图案有金鱼、水草、蟋蟀什么的,还写着字:勇战三秋。这是体积最小、建造最精细的瓷器。它的用处不必细说:喂蟋蟀水喝的。听说这么一个水槽儿,时下价值数百元!
再说过笼儿:澄浆泥烧的,质地细腻,颜色浅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形,上面有盖,盖上有提手,可以揭开。过笼儿两端有洞门,蟋蟀可以穿过去。里面的空间可以容纳两条蟋蟀。
这过笼儿有什么用呢?一是蟋蟀喜欢在暗处呆着,过笼儿就是蟋蟀的窝;二是养蟋蟀不能光养雄的(二尾儿),还得有雌的(三尾儿)做伴儿才行。如果雄蟋蟀不和雌蟋蟀交配——行话叫“过铃儿”,它是不会和同姓斗的。过笼儿,就是供蟋蟀过铃儿的洞房。
当然,楚家强也不知道那么多,只知道这玩意很难打理。以前,大家捉来玩,都是斗了几次就放它们走的,压根没有养蟋蟀的习惯。所以,并不想养着这么一头东西,没人要的话,就准备放归野外了。
“嗯!我以前收了一个蟋蟀罐,水槽儿也有,但没有过笼儿。”洪老开口道。
“好,那均给我吧!多少钱?”付盛林大喜,连忙问道。
洪老摆摆手:“什么钱不钱的?拿去就是了,这个蟋蟀是个王者,我也喜欢,有空给我玩玩就行了。”
付盛林一想,点点头,看向周老爷子,这老头也是搞古董的,会不会有过笼儿?
“别看我,我没有那玩意。你如果去京城,这种东西应该不难找。”周老爷子开口道。
“付老爷子,我帮你物色一个好的过笼儿,你也给我玩几天,如何?”周福荣突然开口。这家伙也是暗悔刚才没有先下手为强。不过,他也忽略了一点,自己会不会饲养蟋蟀还是一回事。
付盛林听到这小子的话,毫不犹豫地摇摇头。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四章人民币收藏
周福荣从钱包里面抽出一张二十的给之前那个孩子,但不小心,将里面自己珍藏的一张一分钱的纸币带了出来,飘落地上。
那孩子蹲下去捡起来,发现居然是已经过时的一分钱,顿时取笑道:“胖哥,这钱你还能用呀?现在起码也要一角钱才能买到东西吧?”
“你小子小心点,这可是很值钱的,买东西当然不能,但能换钱。”周福荣这样解释,也不知道这些小屁孩能不能听懂。
“可以换钱?”那些孩子一个个瞪大眼睛,随即又问:“那能换现在多少钱?我家里也有,很多都是一分两分的。”
这回,轮到周福荣、洪老等人惊讶了。三个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口:“那你去找来给我看看。”
那些孩子二话没说,马上往家里跑回去。末了周老爷子又在后面大喊:“对了,把你们的家里人也带来。”他怕这些孩子做不了主,到时候自己收购了,引起纠纷就不好。
现在,人民币收藏也很热门。可能也就是在这种信息落后到极点的农村,才会不知道外面有人专门收藏这种纸币,价格还不低。
众所周知,我国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第一二三套已经退出市场,第四套还有少量流通。
第一套人民币就不用说,太珍贵了。据统计,目前国内第一套人民币也只有三十套完整的,每一套报价四百万到六百万之间,比起一些古董还值钱。
第一套人民币从1948年12月1曰发行,到1955年5月10曰停止流通,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唯一法定货币。该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值、62个版别,总面值为17。655万元。由于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年代久远,而且流通时间只有七年,已成为目前收藏市场上存世量最少、收藏难度最大的一套人民币。
人民币收藏,楚家强也听了不少,尤其是读大学的时候,听见一套人民币卖十几万,感觉很不可思议。后来,他还专门了解过,才发现,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超大,连五万一张的都有。
当时,他就很不理解。按理说,刚解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没道理印刷那么大面额的纸币才对。再找资料才明白,这都是历史留下的烂摊子。解放前,民国连续多年年通货膨胀,迫使中央不能艹之过急。
“要是有第一套的,那就发达了。”周福荣臆想一下。
周老爷子敲了他一下:“你小子别发梦了,第一套本来就极少,就算有,那一套62张,也几乎不可能完整收集。”
没多久,那些孩子领着自己的大人过来。
“这些过时的钱你们真要?”一个中年男子从裤袋里面逃出一大把花花绿绿的钱。好家伙,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的,最大面额的就是五块钱,还有不少的硬币。这也能理解,农村,那时候有五块钱已经不少了。
“嗯!这些都是第二套跟第三套的,你先别急。我整理一下先,一会跟你具体谈一谈。”周福荣对那男人说道。
周老爷子跟洪老则是招呼其他人,这次拿钱过来的有七八家那么多。
“咦!怎么会有三块钱的。”一个游客捡起一张,显然是没有见过三块钱一张的。
“这张才是宝贝。”周福荣跟其他人说道,连忙将那张小心拿过来。
第二套人民币的价值则相差很远,这跟存世量有关,这一套虽然不是大街货,但也不少。面额比较接近现在的钱币。
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而且单位价值较低,在流通和计算时,以万元为单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方便。
另外,由于受当时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币的纸张质量较差,券别种类繁多,文字说明单一,票面破损较严重。为了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这就使得第二套早早出世。
挑出第二套的,周福荣才跟那农民讲解:“好,我们现在说一说吧!一分钱的我给一百六十,两分的一百四十……”
这时,就有人插口询问了:“不会吧?一分的比两分的还值钱?”
“这你就不懂了,一分的市场上更少,物以稀为贵,明白吧?”周福荣解释清楚,随后接续说:“这种五分的也比较珍贵,一千七十;一角的七百八十;两角的一千九十;五角的不怎么值钱,给两百五十;这种一块的三千;嗯!你这里没有两块的,两块的也是三千;三块的就值钱了,我给你五万。”
说到这,众人立即轰炸开来,这相差也太大了吧?刚才还几百一两千的,突然就窜到五万了。也可见,三块钱的真的很少。那中年男子就咧嘴高兴地笑了,这些钱都是老子留下来的,没想到还是一笔巨款。好在每逢过年大扫除没有扔掉,不然损失就大了。
“这种五块的也不太值钱,给两千五吧!可惜你这没有十块的,十块的才是钞王,一张就二十多万。”周福荣又将第三套的一一搞清楚,然后统计一下,跟村民当面清楚交易。
“妈呀!一共八万六,你这家伙发财了。”另外一个村民羡慕道。
这时,周老爷子跟洪老已经各自交易了两位村民,看似比周福荣快,其实收获没那家伙大,主要是第二套的不多,多数是第三套的。
“嗯!这张比较值钱,第二套的五元,我给三万五千吧!”洪老突然发现一张第二套的五元,心中微喜。
“咦!没搞错吧?刚才这家伙才给人家两千五,好像也是第二套五元的。”一个游客突然开口质疑。
洪老望过去,看见周福荣手中那张,顿时笑道:“没搞错,不一样的。你们看看,我这张是红色的,是53年版的。他那张是黄|色的,是56年版的,最不值钱的一张。其实第二套五元的还有一张,也是56年出版的,但那是海鸥水印版本,一万六左右。”
众人仔细一看,才发现真的不同版本的。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五章银元
周老、洪老等人给出的都是市价,如果也是这样转手出去的话,他们根本没得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亏了,他们这行最不怕就是等时间。
收藏嘛!过一两年,几年,这些东西都能升值的,手里的货越多,代表着财产越大。另外,他们如果凑成一套,价值会翻几番,这就是收藏。
这时候,老村长也过来了。听闻这消息,他也坐不定,其实村里面每户人家多多少少都还会有一些过时的钱币。
“这些过时的钱怎么个回收法?”老村长问道。
周福荣回答:“不好说,得看具体的纸币,第二套的跟第三套的不一样,总体来说,第二套的之前。同一套的,不同面额价格也会不一样。就算是同一面额的,不同版本的,也会造成价格上的差异。”
一听,被周福荣绕得顿时头脑发晕起来,果然是不好说。
“那你们帮我看看这些,这些钱比较老。”老村长人家是直接装一袋过来的。大家看了,尤其是村里人,立马瞪大眼睛。没想到,老村长家里还那么有货,以前都不用吗?
从里面倒出来一大堆,大家以为这次老村长要发大财了。殊不知,周老等人一看,纷纷摇头。
其他人仔细一看,捡起一张,似乎也不认识这样的纸币,疑惑道:“老叔,你这钱哪来的?没见过呀?外国佬的钱?”
“什么外国佬的钱?没看到上面是我们国家的文字吗?”老村长没好气地说道。
周福荣拿起一张十元的,跟大家解释:“这种钱是民国时候的钱,我们国内这么多古纸币之中,是最不值钱的。大家也知道,民国时期通货膨胀得厉害,造成纸钞泛滥。那时候的钱是最不值钱的,去买米买菜,你可能要拉一车的钱过去。那时候,连穷人可能也能用钱贴窗擦屁股,路上扔几张钱下去,压根不会有人捡。”
很多人都知道民国通货厉害,但没想到达到这个程度。老村长叹了口气,他也以为自己财来运转了,谁知道这结果。
“那这些钱,真的不要?”老村长怀着最后的希望,问道。
周老等人苦笑摇头,这钱市面上太多了,不值得收藏。
楚家强不忍心:“看看吧!或许会有几张值钱的,民国的总不会全都是大白菜吧?”
楚家强这话也有些道理,民国的纸钞确实不全是废物,里面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但绝对不会高就是了。周福荣挑了一下,还真找出一扎。但都是几十块,最多就是上百块收购。哪里像刚才,一分两分的都不如。
“这些硬币要不要?”老村长也死心了,多多少少也拿了两三千,最后将袋里面的硬币拿出来。
“咦!是银元?嗯!这倒是好东西。”周老拿起一块说道。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原来这就是袁大头呀!”有人拿起一块。可能在他认来,银元都是袁大头,当时可能就这出名。
“你不觉得上面的头像很熟悉吗?”周福荣反问。
大家看清楚,暗道怎那么像孙中山?周老爷子笑道:“你手里的那块是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的壹圆,背下有五角星的,孙中山版本的,这块值8000元。”
洪老捡起一块,递给大家:“嗯!这块就是你们说的袁大头,民国时候的一角,没有签字的,不大值钱,一百五十左右,大家谁有兴趣可以拿来收藏,反正不贵,等过了些年,可能就涨价了。”说完,将一角两角的挑出来,一共二十枚,都是一两百左右的。
那些游客一听,反正不贵,于是手快的人拿了几枚,按照洪老给出的价格出钱。如果是平时,他们是不会买的,毕竟现在假货太多。但这东西是楚家寨村民的,造假不大可能,加上这里三个鉴定师鉴定,自然大可放心。
“这一枚就贵重了。”周老爷子眼尖手快,马上一枚最值钱的,跟老村长说:“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的壹圆,你们看清楚,是有齿边的,要150000元,没有齿边的就是120000元,一定要看清楚。”
“十五万?”不少人都瞪大眼睛,就是那些城市来的游客也微微吃惊。
“老叔,你家以前是地主?怎那么有钱?”有人问道。
老村长神飞色舞,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纸钞不值钱,硬币一块就顶人家全部了。听见别人的问话,他摇摇头,指着楚家强说道:“他家以前才是地主。我这算什么有钱?你们没听说?那时候的钱根本不值钱,我这一袋,在那个时候,可能也就是卖一盒火柴。这些硬币更不用说,都是一角两角的多,一元的就没有几块。”
大家一听,觉得也对,貌似真不算有钱,甚至有点落魄。这些银元,除了游客拿了最便宜的,剩下的都是周福荣三个人瓜分。最值钱的周老拿去,他也不好继续拿。最后一算,老村长就得了三十多万,羡煞旁人,村长就是不同凡响。
随后,陆陆续续还有其他村民过来。老村长匆匆离开,估计就是叫人去了。不单止楚家寨,连附近村落的人的得到消息,一个个在家里翻箱倒柜。村民高兴,周福荣等人也是如此,尽管没能压价钱,多赚一些。
让人可惜的是,后面不少都是被虫子咬过的,价钱瞬间砍了三分之二,让村民气愤之下,纷纷回家用灭虫剂灭虫,恨透了那群家伙。这倒让卫生上升了一个台阶,也是好事。
“老幺,刚才老村长说你家是地主。你家里还藏有什么?赶紧回去翻一翻,说不定又能发一笔。”周福荣建议道。
楚家强摇摇头:“我也不知道,纸钞收藏,我以前就注意到了。但没发现家里有这玩意,不然还用等你说?早就拿出去了,也不用家里以前那么穷迫。”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六章宝箱
回到家,二叔二婶已经在家里等了。他们也是听说了村里面收购过时纸钞的事情,于是将自己的翻了出来。其实他们家不是没有,而是楚家强不知道而已。
“以前地主被抄家,我们家也就没落了。当时那些家当全部被人抢走,那时候,你爷爷只好将一些容易收藏的藏起来,很多人不知道。临终前,他还吩咐,不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拿出来,免得惹来麻烦。”二叔打开一个木箱子。
大家看到,这个木箱子的锁头是金子打造的,都是眼睛一亮,里面肯定是好东西了。
“这锁是金锁呀!”周福荣两眼发光。
这是一个长命锁,也叫首饰锁,是古代常用的特色锁头。质地有金、银、铜、铁、木、石、玉、骨等。形状如元宝或者如意,锁体两面镂刻醒目文字或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首饰锁中,还有一种很出名的,那就是百家保锁。百家保锁属于花旗锁(首饰锁)类,此锁高14cm,宽16cm,正面刻有“麒麟送子”,背面刻有“百家保锁”字样。锁体下方挂有八个铃铛,两边各有两只蜜蜂不停采蜜。此锁挂于床前或者房门上。不言而喻,是为求生儿子而特制的。
“这箱子的木材也大有来头。”周老爷子眼睛微眯。
洪老点点头,用手摸了摸那个箱子,说道:“这是金丝楠木,很值钱的。以前你们家是地主,这回大家都相信了。”
“金丝楠木?没听过。”二叔微微一愣。那锁头是金子的,很珍贵,这他知道。木头能有多珍贵?还能比金子好不成?他有些纳闷,看到金锁,两个老人一点表情没有,反而木头做的箱子似乎很感兴趣。
“这种木头以前是皇家专用的,不比金子便宜。”周福荣稍微解释。
金丝楠木姓稳定,不翘不裂,经久耐用;再加上它姓温和、冬暖夏凉,香气清新宜人。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帝王龙椅宝座也都要选用优质楠木制作,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金丝楠阴沉木因稀少,较新料金丝楠木更加珍贵。
另外,其纹细密瑰丽,精美异常。金丝楠木质地温润柔和,纹理细腻通达,新切木表面黄中带绿,遇到下雨散发陈陈幽香。金丝楠木制作的器物,没有硬邦邦的感觉;造型优美,光照之下发出丝丝金光,但又清幽无邪,娴静低调。有的楠木材料结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纹更为难得,由于其光泽强,即使不上漆也越用越亮。
“金丝楠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在明朝末期就已经濒临灭绝,康熙初年,也曾派官员往南方诸省采办过楠木,由于耗资过多,康熙深感此举太奢,劳民伤财,无裨国事,遂改用满州黄松,很多大殿之木柱则以外包楠木拼接而成。”周老爷子继续说道。
本来金丝楠木应该很难寻觅了,但由于现代信息通讯运输发达,用心寻找还是能找到少量金丝楠木的,市场上也极少有金丝楠木物件出售,即使偶尔碰到也是价格极高。
楚家强也听过不少有关这种珍贵木材的传闻,却也不认识这种木质,可能村里面的木头公会认识。毕竟,人家是专搞木头的。就算没有,也应该见识过。
传闻,这种木头极耐腐,埋在地下千年不烂,所以皇帝的棺木多采用金丝楠木。而且还有股楠木香气,古书记载其百虫不侵。
“这箱子应该很久没有碰了,颜色变暗了。你们有1000号的砂纸吧?打磨一下,这箱子就会再次金丝闪烁起来。这就是金丝楠木的珍贵之处,不用像其他木材,得上油漆才能防腐防虫,才能有光泽。”洪老一看这个箱子,应?( 随身山河图 http://www.xlawen.org/kan/1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