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阅读
此时,闻非举着火把乐呵呵的露出了脑袋:“吓着了吧?哈哈,我第一次下来时也被吓的半死。这是前人留下的一个禁制,防野兽的,我实验过,身体达到一定的重量才会掉下去,否则就得在这儿挂着,无处借力,想上都上不去。”说着,他将火把安顿好,然后一跃而起,单手搂住闻睿的腰,另一只手飞快的在洞壁上按了几下。
一块石板应手从洞底斜斜升起,到达二人脚下后自动停止,束缚他们的力量也随之消失。
走在五米多宽的石板上,闻睿小心翼翼的向四处张望起来。他被那股力量束缚起来时,感觉有很多黑影隐藏在暗处。
这时,闻非慢慢说道:“我第一次来这里时,被困了好几天才找到阵图。幸好这个阵图在《祖籍》上有记载,不然的话,五十年前你就没有爷爷了。”
二人边说边走,很快就下了石板。这里的空间很大,火把只能照亮十米左右的的区域,再向外就看不清楚了。闻非取出嵌在一个石槽中的火把,带着他向一个方向走去。闻睿一直观察着四周,黑暗中,的确有些一动不动的高大黑影。
他们走到一个半人多高的短粗石缸前时,老头儿非常郑重的沉声道:“这里是我们闻家的祖地!过去可能不是,但以后就是这里了!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伤害到你,所以,看到什么都不用惊慌。”说完,才将把火把伸向石缸中露出的一截黑黝黝的石头。
“砰!砰!砰!……”
沉闷的爆鸣声连续响起,一根根高约三十米、直径三米左右的火柱冲天而起。四周逐渐亮了起来,火柱全都燃起后,空间内已是辉煌灿烂。
闻睿抑制着惊叫的冲动,目光紧随着一个个燃起的火柱,打量着四周一片片清晰起来的景象。
整体看来,这里是个超级大厅。大厅的总面积至少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是个不规则的圆形空间,高度不底于一百米。大厅的地面很平整,墙壁和天顶没有很突兀的石头,在火光的照耀下,到处都镶嵌着拳头大的晶体,红色、蓝色、金色、银色……各种颜色的柔和光点在空间内壁上不停闪烁,多而不乱、杂而有序,仿佛是他合冥时置身的星空。
二人下来时的通道,在大厅的中心位置,那是一根从顶部笔直探下来的石钟|乳。很显然,那条通道就是把它掏空了弄出来的。石钟|乳的底部平滑圆整,象是被一把大斧凭空劈断了,看样子,应该是人工改造后的结果。
火柱全部燃起后,大厅内的一切尽收眼底。
火柱距离空间墙壁大概二十米左右,呈正圆形平均分布,一时间看不出有多少根。每根火柱后面的墙壁上都有一个石头门户,规格基本上相同。门户上雕琢着古朴的线条,和闻睿在识海中看到的蓝色条纹有些相似。
中心石钟|乳周围,呈正方形平均分布着很多高大的骨架。那些骨架乌黑发亮,盘坐在地面上。从远处看,它们的高度不会低于四米;从外形上看,与人类骨架一模一样。如果他们真是人类的话,站起身来恐怕会超过十米高。
闻睿没敢说话,一边用询问的眼神看着爷爷,一边用手指了指那些骨架。
闻非的面色很沉重:“风族的战士。近来,有人说在地球上发现了巨人骨架,应该就是他们流落在外的族人。”
听到爷爷说话,闻睿不再拘谨:“他们中毒了?”
老头摇了摇头:“《祖籍》上有他们的记载,风族又被称为狂族,世人称为巨人族,他们天赋异秉,是天生的战士……”
风族的修炼功法很奇特,一旦开始修炼,骨骼就会慢慢变为乌黑,最后坚如铁石、牢不可破。在修炼的过程中,他们的恢复能力会不断增强,但死后会迅速崩解,只能留下骨骼。
因为他们的战斗力很强,又不怕受伤,所以在太古时代的巫妖战争中,他们总是巫族的前锋。
到了上古时代,成年的风族人大部分会选择进入人类大军。因为杀戮太重,他们成了修真者最为痛恨的巫修。只要开战,一定是首先向他们下手,所以在每次战争中,死亡率最高。而反过来,死在他们手中的修真者也是最多的。所以被修真者称为“疯魔”或者“狂魔”
老头解释风族的来历时,闻睿继续四处观看。那些风族骨架组成的方阵外,是一个个更大的动物骨架组成的圆阵。圆阵中的骨架很相似,应该是同一个物种,他却认不出是什么动物。
这些动物骨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巨大。每副骨架的高度都不低于四周的火焰。看到孙子感兴趣,老头接着解释道:“这些兽类骨架也属于太古遗族,如果没猜错的话,它们应该是‘恨天兽’,这些家伙是‘妖修’中的强者……”
按照《搜真录》中的记载,恨天兽不善于长途奔跑,但战斗时,行动敏捷、力能开山。普通的成年兽,人立起来时高达三十丈,如果是妖修,高度可以超过五十丈。按照这个比例,曾经横行地球的霸王龙,恐怕还没他们的爪子大。
风族人有成年礼的习俗,男性族人到了十五岁时,需要抓捕一头野兽表现自己的勇猛。如果一个风族人抓回的野兽不够凶猛,就会被族人耻笑。所以,未成年的恨天兽一般会成为这些年轻人的首选。
让闻非不解的是,这些恨天兽不但未成年,而且好象还在幼年期。由于风族人喜欢吞噬兽魂修炼,所以经常将凶兽从幼年期驯养起来,他也不知道这些恨天兽是不是风族人驯养的。
介绍完恨天兽,老头儿带着默不作声的孙子来到一个门户前,深深的吐纳了几次之后,打出了一串印决。
门户应手而开,室内幽深黑暗,外面的火光只能照亮门边的一小块地面。闻睿远远的看到,石室深处有几点火光闪亮。
老头再次打出几手印决,石门两侧无声无息的竖起两根晶体,随着晶体的升高,折射出的亮光逐渐将室内映的绚丽无比。
室内是个长宽百米的正方形空间,被布置成了一个灵堂。
正面墙壁上,一副二十几米高的巨大画卷,几乎占满了整个墙壁。这幅画的表现力很强,虽然远远的看不清画中的细节,但那种古朴苍凉的洪荒之气却呼之欲出。画卷两边,由室顶至地面垂挂着雪白的挽幛,每条挽幛由一朵脸盆大小的黑色绢花束起。天顶上悬吊着九盏长明灯,呈一条曲线平均排列于画前。
灵堂中摆放着一百多排灵位。最里面,是一块巨大的白色灵碑,灵碑上阴刻着一张弓、三支箭,上书“宗祖之位”,但“宗祖”两字与“之位”两字中间却是一大块空白。
其后的五十排灵碑均是空碑,再向后是一个宽大的石制地台,上面摆放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石头盒子。那不是棺材,闻睿可以肯定,因为每个盒子上都刻着字,标明了里面的东西。
再向后是供桌。最里面的一张供桌上,是一块巨大的古式灵牌。灵牌上的油漆剥落的很厉害,已经露出了乌黑的木头,上面的字勉强可以辨认出来“先祖少正公,卯之位”。
闻睿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一时又想不起来,于是,一边翻腾着记忆,一边继续往下看。
之后的供桌上,均是或三或五的摆放着古旧的灵牌。上面的字迹也改变为“先祖闻人公,某某之位”的字样。
看了一会儿之后,闻睿心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不由得失声惊呼道:“少正卯?闻人氏?!”一语出口,他被自己吓了一跳,连忙望向正在准备祭品的爷爷。
闻非微笑道:“对!鲁国大夫少正卯,正是我闻人氏之祖!”稍稍顿了一下之后,他又说道:“也是‘天下第一悍卒’仇云的老师!”见孙子被震的有点发懵,老头儿不再理他,继续准备祭品。
闻睿楞楞的站在那里,不断回想着少正卯那少的可怜的记录。
《荀子·宥坐》第二十八篇,“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这篇文字,描述的是儒家鼻祖孔丘曾经留下的一桩公案。
鲁定公十四年,孔丘出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第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东观之下,并且暴尸三日。
这件事儒家后辈们均不愿提起,一旦被别人提起则是极力否认,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那些文人们仍然争论不休。
闻睿虽然知道荀况与孔子之间差了一百多年,而且这件事在荀况之前也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但他还是比较相信这是个事实。
荀况生平磊落,提倡自省,可见此人之正;身为亚圣孟子的弟子,却提出与儒家主流思想相悖的“人性本恶”之说,与师尊针锋相对,大胆斧正师门的各种论点,可见其勇;经常评论包括孔子在内的很多贤人的不足之处,以警戒弟子,可见其真。这样一个人,对于少正卯和孔子之间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断然没有胡编乱造的可能。
想到此处,闻睿才真正明白了爷爷曾经说过的那些话:理智、实力、真相、世事已非……这些并非说教,也不仅仅是人生经验,而是隐忍、是仇恨、是一个家族,用鲜血铭刻的屈辱!
激愤过后,闻睿非常兴奋。自己的先祖,竟然是轻松击败了孔子的少正卯,虽然最终被其所害,但那种来自血脉的自豪,使他有些情不自禁。
遥想当年,三盈三虚,先祖以其博学之才,使得同样以博学而闻名千古的孔圣人被门徒所弃,集体改换门庭。最终不得不以激烈的手段,不惜为自己留下污点,才能保住那点师道尊严。这种能力,数尽中外历史,恐怕也无人可比!
闻非把祭品弄妥当后,望了望沉浸在思考中的孙子:“来吧,给我们闻家先祖行礼。”
闻睿被爷爷惊醒,立刻走到老头儿身边,随着他跪了下去。
二人叩首九次之后,老头儿朗声念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朗诵的非常投入,慷慨之色益于言表,直至声泪俱下。
闻睿不敢打扰爷爷,但这首《正气歌》他是知道的,其作者是南宋末期坚决抵抗蒙古侵略的文天祥。
南宋被蒙古所灭之后,身为“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被捕。他不但拒绝了高官厚禄,而且在行刑前夜写下《正气歌》以明志,其宁折不弯的气节激励了无数华人,无数代华人!
闻睿觉得,爷爷以这凛凛生威、浩然无畏的诗歌来祭奠自己的先祖,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今日第二更已上!各位书友看的开心,欢歌也开心,呵呵,推荐!收藏!多谢!!!)
第016章 太古隐巫
( )读完《正气歌》,闻非稳定了一下情绪,又带着闻睿叩首九次:“列祖列宗,我少正一族有后,望你们在天含笑,护佑少正睿将家族发扬光大!自今日起,少正非愿奉少正睿为我族之长!”说完,再次带着愕然的孙子叩首九次。
礼毕起身,老头很欣赏的看了看闻睿:“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少正一族的族长!虽然我族现在只有你、我和你父母四人,而且你父母也并不知情,但是,你一定要肩负起族中的责任。”
闻睿默默的点了点头。
稍微缓了缓激动的心情,闻非郑重的说道:“族长责任有四。第一,保身,无后不得涉险!后代族长未立,不得轻生!你可以明白?”
沉浸在奇异氛围中的闻睿大声道:“少正睿明白,在没有后代之前、族长之位没有传下去之前,少正睿不能冒险,不能轻率生死之事。”
老头儿点了点头继续道:“第二,传承,血脉传承只启族人!其余秘法可择贤者传之!你可明白?”
闻睿大声道:“少正睿明白,必将尽一切力量使我族血脉传承下去。尽量将我族发扬光大,以彰先祖之威。”
闻非叹了口气,声调和缓了下来:“第三,隐修,现世之人自灭族籍,非存亡之时不得归籍。你可明白?”
听到这一条,闻睿有些不解,但他并未迟疑:“少正睿明白,族人必须隐修,和人交往时不得泄露族中之事。否则就是叛离家族,除非关系到家族存亡之时,否则不能重归族中。”
闻非满意的点了点头道:“第四,寻宗,寻找墙上画中之人,你可明白?”
闻睿有些愕然,画中之人恐怕早已不在人世,如何寻找?但爷爷既然这么说了,肯定有他的原因。于是恭敬答道:“少正睿明白,必倾尽一生之力寻找宗祖。”
问答完毕,老头欣慰的摸了摸孙子的脑袋:“按照你的修炼速度,爷爷一个月之内就能助你完成血脉传承。其他的秘法典籍、家族秘器,也会也交由你来保管。”
身份变为族长,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但闻睿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知道了先祖的由来,使他血脉中多了些彪悍之气,多了些一往无前的信心。认真的完成问答之后,他开始慎重的思考这件事。
爷爷将这付担子压在了自己身上,想推卸肯定不行,只能乖乖的接受这个事实。四大责任中,保身、传承和隐修,难度都不是很大,自己可以做到。但是寻宗,而且以爷爷的能力都没做到,这个责任使他心里有点发毛:“爷爷,我们有宗祖的线索吗?”
老头叹了口气,目光显得有些黯然:“先不说这些,如果你准备好了,我先把家族的传承之事告诉你。”
见爷爷神情凝重,闻睿隐隐觉得,寻宗之事事关重大,便正色道:“爷爷,少正族长少正睿已准备好,请告知家族传承之事!”
听到孙子的回答,闻非很激动、也很欣慰。在他的记忆中,自从闻睿出生,自己承受了太多磨难。
这个多灾多难的孙子,一次次的使他绝望,又一次次奇迹般的给了他希望,如今总算是熬到了头。
曾经,因为儿子闻更的血脉稀薄,不适合修炼,性格也不适合承接家族重担,使老头儿承受了太大的压力。
深夜梦回,他总是哀叹家族人丁单薄,哀叹生命的脆弱,生怕因为自己的原因断了家族的血脉。
闻睿出生时,他欣喜若狂。三岁的闻睿出事后,又将他打入悲痛欲绝的深渊,去德国接他时,老头儿自己都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回乌托邦的路上,抓到了炎罡蜃。当时,他的心情简直难以描述。而孙子启灵后,在修炼上表现出的惊才绝艳,再次将他送入天堂。
后来的蓝光使他暴怒欲狂,调用了几乎无法承受的能量,施展了超越自身能力的“禁灵印”;之后又连续两次燃烧血脉,施展了“裂魄归源术”和“刻血之术”。如今,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是只要能把孙子解脱出来,老头儿一点儿都不后悔。
现在,孙子毫不迟疑的抗起了自己的担子。这表明,自己的一生已经有了意义!闻非觉得,不管付过出什么,都不再重要。这一刻,自己很轻松、很放心、很开心。
他想笑!想哭!
心情激荡的沉默了几分钟后,老头带着闻睿来到灵堂一侧。
两个蒲团上,祖孙二人相对盘坐,闻非稍加思索后道:“知道我们进来多长时间了吗?”
闻睿被爷爷问的一愣神:“不知道。”
老头儿呵呵一笑:“从水榭下来已经快三个月了。”
“啊?”闻睿有点发懵,但随即正色。自从离开了纽伦堡郊外的桦树林,他不停的被各种奇异之事震惊,现在都已经逐渐习惯了。
看到孙子这么快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老头儿很满意,正想继续说下去时,闻睿却想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爷爷,好象,好象我不是很饿啊。”
闻非被他这句话逗的笑了起来:“呵呵,是啊,你要是饿了才奇怪呢。先说说‘闻家秘技’吧。免得等下你又想起什么来了。”
闻睿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从爷爷的讲述中,闻睿得知,少正族可能是地球上真正传自太古时代的唯一一个巫修家族。这一系被称为“纳隐巫脉”,讲究纳天下、隐于天下。因为某些原因,族人从太古时代就是隐修,从不现世,极少有人知道这一系的存在。“涿鹿大战”之后,更是只有族人自己才清楚。
少正族人从不参与争斗,以制作器具、教化世人、传授各种实用的生存技能为生。少正卯遇害之后,族人或是隐姓埋名,或是化名改名,坚守隐修族训不再出世。所以,这一系仍然保留了传自太古的“血脉传承之法”和本族完整的巫修典籍,这些典籍合称为“闻家秘技”。
闻睿将行戈桩和定戈桩修炼至大成时,已经能够进入修真者所说的“辟谷”状态。刻血之后,又修成了混沌力旋,能自行同外界交换能量,所以,只要他愿意,永远都不用再吃东西。太古时代的大神通者,闭关一次就是几个量劫,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根本就无法修炼。
闻家秘技的主干,是一部从大宇宙时代流传下来的修炼方法,称为《合源真典》,之下原本只有入门之法《混沌经》、传承之法《溯源经》、自卫之法《印决经》和辅助之法《生消集》、《工冶集》。
后世族人根据需要,又编撰了战阵之法《乾坤箭典》、治理之法《源基法藏》,以及历代收录奇异之物的《搜真录》、记录家族传承之事和日常见闻的《祖籍》。
少正族成为太古遗民后,因为不知名的原因,后代的血脉越来越稀薄。所以族人们也会创造或者收集一些辅助的修炼之法,比如《云雷操戈技》就是其中之一。
闻非找到这个洞|穴时,发现了族中失落已久的《生消集》和一具尸骨。他用族中秘法验证了血脉之后,确认尸骨是自己的族人,这才将这里定为祖地。
根据那位族人的记录,他名叫闻人亳,擅长医药。秦汉之交时,因在战乱中救人而被迫现世。后来,他被几个修真者盯上,便到处躲藏,但修真者死缠烂打,越聚越多。
无奈之下,闻人亳想到《祖籍》中记载的北极溶洞,便逃向极北之地。虽然他一路上设计杀尽了围追堵截的修真者,但自己也落得个身受重伤,来到这里时已经无力自救,记录下整个过程之后便去世了。
闻人亳来到祖地时,这里已经是这个样子,他没有碰过任何一样东西。按照他的推断,这里应该是风族遗民在源星的祭祀之地。源星崩毁时,他们正在进行祭祀活动,急剧的环境变化,使这些毫无防备的风族战士死在这里,而且保持了死前的状态。后来,这块地方所在的碎片化为了地球,才将他们封于地下。
大概的说了说祖地的情况之后,闻非感觉非常疲倦,嘱咐了闻睿几句便入定调息去了。
闻睿在祖地中逛了几圈,回想着这些天的经历,对世事无常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等了一天,仍不见爷爷出定,便想起了自己的真灵光旋,于是以观想之法入定,想看看刻血之后,光旋有没有什么变化。
思想逐渐空明,闻睿进入了观想状态。额头的松果体一动,他“看”到了识海,这次感知的景象比上次清晰了很多,识海空间也比上次扩大了不少。
此时,识海内被一层淡淡的青光笼罩着。青光淡的几乎看不到,却蕴涵着勃勃生机,把整个空间映的明亮而柔和。
原本包裹着光旋的光膜已经消失不见,识海正中,凝实了很多的光旋如一个小旋风般活泼灵动,不断散发着淡淡的蓝色光晕。
在他的感知中,光旋正毫无规则的扭来扭去;周围的三个红点,呈正三角形围着它缓缓旋转;上方还有七个排成弧型的黑点。
青色、蓝色、红色与黑色的光晕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形成了一种奇幻的色彩,使他越看越着迷,也越看越清晰。
光旋扭动了一会之后,青光中氤氲出少许雾气。雾气呈淡蓝色,一出现便被光旋一卷而空,光旋的形状也从旋风状,变为星系般的涡旋状。涡旋稳定而舒缓,长长的旋臂轻轻扫过三个红点时,红点上微光闪烁越发明亮了起来。
与此同时,空间上方的七个黑点也聚成了圆环急速盘旋起来。不一会,中心处凭空凝出了一滴蓝色的液珠,缓缓滴落在涡旋中心。涡旋受液珠滋润,溢出蒙蒙蓝光,恢复了最初的形状,红点和黑点也随之恢复了原状。
此时,光旋的体积好象长大了一丝,而这个过程则不停的周而复始。
闻睿静静的“看”着识海中的景象,习惯性的思索着其中的原理,直至松果体一阵酸涨,将他轻轻的推出了这种状态。
睁开眼时,闻睿看到爷爷正端坐在蒲团上,望着自己微笑。经过刚才的观想,他的精神有些委靡,双目无神的对老头儿笑了笑:“爷爷,你醒了?”
闻非一脸慈祥的问道:“刚才看到了什么?”
闻睿回顾了一下,将识海中的景象说了一遍。
老头有些惊异:“你竟然能进入这种境界。呵呵,没关系,睡一觉就好了!”
闻睿不解:“那是怎么回事?”
老头儿解释道:“你现在修炼的这套功法,是秘技中的基础之法,称为《混沌经》,分为:启灵、固灵、驱灵;修身、洗脉、塑本;惊魂、锻神、凝元九个步骤。但实际上,这九个步骤做的是三件事,就是分别针对灵、神、体,各成三个阶段进行修炼……”
在闻加秘技中,以合冥之术激发真灵的方法,称为启灵,是修炼《混沌经》的开始。这一步是打基础,只能依靠前辈的帮助。之后应该在前辈的指点下,以特定的修炼之法固灵。然后,再修炼神和体两方面。灵、神、体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后,才能修炼驱灵之术。
因为闻睿的真灵异常强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固灵的标准,所以老头儿直接传了他行戈桩和定戈桩炼体。这一次迫于无奈,又为他施展了刻血之术,使他一举突破了修身、洗脉、塑本三个阶段,混沌力旋才得以大成。
惊魂、锻神、凝元修炼的是人的魂魄,称为炼神。在这个修炼过程中,人的三魂七魄要以惊神之术从脏腑中剥离出来,再以特定的方式,形成固定的组合,所以最难修炼。
闻睿刚才的情况属于未经点拨,自悟了炼神之法。而且,由于他的真灵异常强大,所以跳过了惊魂阶段,直接进入了锻神阶段。这种情况,只在太古时代极少数资质顶尖、血脉纯正的的族人身上才会出现。
听了爷爷的解释,闻睿心中恍然:“红点和黑点是三魂七魄?”
老头微笑点头:“没错,呵呵,既然你能以观想的方法进入这个境界,说明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以后就按照今天的方式修炼就可以了。精神消耗是锻神早期的必然现象,不用过于担心。”
祖孙俩又说了一会,闻睿觉得越来越困,便沉沉睡去。待他一觉醒来,看到爷爷正在施展一套拳法。
凝神望去,那套拳法比太极拳还要缓慢,让人心里直发痒,但闻非却双目微闭,神游天外般不紧不慢的享受着各个动作。
两个小时之后,老头儿收功立定,看到孙子似笑非笑的神情时,呵呵笑道:“‘凝元功’。《混沌经》的最后一步,是这门动功,到了锻神阶段也能同时修炼,恢复精神的效果比睡觉要好,我刚才先熟悉了一下,等会再传给你。”
(今日第一更送上!大巫已临,欢歌开心!多谢各位读者的厚爱!欢歌需要推荐和收藏,好让起点的大编关注洒家的小作,呵呵多谢诸位支持!)
第017章 族史沉殇
( )祖孙二人坐定之后,闻非整理了一下思路道:“从先祖少正卯开始,到你已历六十三代。先祖之前,有记载的还有四十多代,但是记载很模糊。再往前,更是断断续续,还是先说说他的事吧。”
稍稍沉吟了一下,老头继续说道:“关于少正卯身死之事,后世的说法你也基本上知道,但是其中的真相,从古至今可能只有孔丘清楚。我只能告诉你一些推断,至于他被害的真正原因,恐怕先祖自己也不清楚。”
事关先祖,闻睿听的非常认真,并没有发问。按照闻非的推断,少正卯的真正死因,可能来自于修真者对闻家秘技中“血脉传承之法”的觊觎。以《祖籍》中对少正卯的描述,作为仇云的老师,普通的修真者根本无法伤害到他。
春秋时期,鲁昭公因三桓之乱流落到齐国,之后辗转到晋国,并且身患重病。近臣们请了很多名医都没有办法,在他垂危之时,却遇到了一位奇人。此人诊断之后,认为只有自己的老师才有可能治愈鲁昭公,就费尽周折把少正卯请了来。
少正卯来了后也没怎么诊断,只是看了看昭公的面色,便告诉他医治已经不可能,但可以帮他延命三年,让他有时间将后事安排好。
昭公本是垂死之人,当即喜出望外,立即请他施治。少正卯先令他发誓不得将医治之事外传,然后用秘法使他燃烧血脉之力,当日即告康复。事后,昭公惊于少正卯之术,将其视为神仙,极力挽留。
少正卯不愿卷入世俗之中,但也很怜悯这位图强失败的国君,就用了三天时间,为他详细的剖析了天下局势,并将自己对各国的看法告诉了他。在昭公的极力恳求下,又为他拟订了一套收复国土、分化瓦解三桓之乱,之后强国图霸的步骤,然后请辞。
经过三天的讲解,在生死之间打了个来回的昭公,非常推崇少正卯提出的“削奴藏兵、重民兴商、彰法图霸”的理论,认为这么做一定可以收复国土,然后使国家强大起来。于是,更加不惜一切的百般哀求。
此时,正在秘密训练军队的仇云得知老师来了,便随公子宋赶来相见。二人刚到,昭公第一句话就是令公子宋拜少正卯为亚父,并当着仇云的面,请求少正卯摄上大夫之职,总掌全国之事。
少正卯起初不肯,但耐不住昭公的百般哀求,又有仇云的因素在内,最终只同意挂大夫衔开班教学,为鲁国培育人才。
三年后。
昭公临死之前将公子宋叫到床头,毁誓说出了当年之事。公子宋这才知道,看似书生的少正卯竟然如此厉害。但他当时的观念受到几个臣子的影响,主要倾向于孔丘那一套儒家理论,对“削奴藏兵、重民兴商、彰法图霸”之说,很是不以为然。
春秋时代,奴隶的定义是个人财富。公子宋觉得,国内的三桓之乱未平,削谁的奴籍?反正削自己那些奴隶的他舍不得。
再者,民和商被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斥为“乱民奸商”。他觉得,提升这些人的地位,士大夫阶层会怎么看?国家要投入多少?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收益?
彰法图霸就更不用说了,法是对民来用的。立法以治是好,但是限制了士大夫阶层的权利,王族的权利要不要限制?谁来掌握立法权和执法权?
同时,公子宋认为,军事力量也并非解决失地和三桓之乱的关键因素。虽然为了对付国内的那些世家,他也很注重积攒实力,但他更加信服孔丘提倡的政治斡旋,希望依靠周天子之势,迫使齐国归还失地。收了失地之后,自己的王权就会加重,三桓之乱自然会土崩瓦解。至于更加长远的事,还是让后辈们去考虑吧。
昭公死后,公子宋即位,史称鲁定公。
定公对少正卯这位书生并不重视,只是将他养着就算完事,亚父之说也并未传出。
少正卯就更加无所谓了,世俗之争和他根本就是不沾边的事,修炼和教学才是他的世界。他明白鲁定公的心思,也很尊重孔丘的主张,不想搅到朝野斗争中去。但他教学时提出的很多说法,与孔丘的主张不合,招来了很多人的非议。
孔丘出仕后,鲁定公时常与他联系,曾经当作闲话提起过少正卯之能。哪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尚未将少正卯放在心上的孔丘,为了试探其真实性,便遣了一个弟子去他教学的地方听讲。
没想到这下坏了事,这个弟子回来后将少正卯的主张一说,众多弟子纷纷跑去听讲,最终,有点见识的学生全部拜入了少正卯门下。几次之后,孔子当时的弟子只剩下颜回一个,所谓的“三盈三虚”之说,成了诸子百家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孔丘很生气,就找了个机会跑到少正卯教学的地方,想教育教育这位靠“异端邪说”把他的弟子抢光光的“高人”。待他真正见到了这位高人之后,才发现后果很严重。
作为有些根基的修真者,他深刻的体会到少正卯的强大,强大到他所见过的人中,只有一位高人才能与之匹敌。
装模作样的听了一会课之后,孔丘开始害怕。
因为少正卯讲学时话并不多,也没有夸夸其谈的虚套,而是引导学生们直抓事物本质。那种思辩能力和剖析能力,也只有他见过的那位高人才有这种水平。
听完课之后,孔丘什么话都没敢说,想要悄悄退走。少正卯却笑容和煦的叫住了他,并且将他以前的学生叫来拜见他,当着这学生的面称赞他的学识。但最终,那些学生也没人愿意重归于他门下。少正卯很无奈,孔丘却没领情,将此事当成了平生的奇耻大辱。
为了帮助鲁国要回失地,“夹谷之会”前,孔丘问礼于老聃。他将鲁国的情况告诉了这位所有修真者共同尊奉的大神,希望他利用手上的隐性实力加以斡旋,迫使齐国归还鲁国的失地。
作为交换,他又将少正卯之事告知,二人当时是否达成了某种协议,无人知道。
问礼之后,实力强劲的齐国竟然真的归还了鲁国失地,这在以实力为尊的春秋时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几年以后,先是仇云战死,随后少正卯便告陨落。最终,老聃西出函谷关再未现世,孔子则先丧爱子、后丧爱徒,郁郁而终。
根据《祖籍》记载,少正卯去世前曾经失踪过三天,当他暴尸东观时,族人才知道他已经遇害。
当天,大量军队戒严了学馆,将学子们全部抓了起来,将他的遗物也全部抄走。乍闻噩耗的族人,立即将此事告知了正在为仇云守孝的仇风。
作为仇云的儿子、少正族长少正康的弟子,仇风对少正卯比对自己的父亲还要尊敬。得到消息后,立即安排家人护着仇云的灵柩出城,然后亲自带领家将截杀抄家的军队。
仇家当时是鲁中第一世家、震慑三桓之乱的中流砥柱、抵抗齐国大军的钢铁大门。鲁中的大部分猛将都是仇家的家将,也曾经是仇家的奴隶。因为仇云按照老师的吩咐削了这些人的奴籍,又让他们效命军中,才使他们有了出头之日。
当日,气疯了的三十多人于仓促间整队,立即横扫了抄家的两千大军,杀的城中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此役虽然保得遗物一件未失,却被蜂拥而至的四万禁卫将东观团团围住,只得暂时留下了被抓捕的学子和少正卯的尸体,退出城外。
两日后,几乎失去理智的仇风于城外大营整队。带领家将和父亲生前的八百铁卫破城而入,六个时辰斩首两万余级,杀的国都之内血流漂杵,尸积成山。八百铁卫杀入禁宫时,仅失十七人,吓的孔丘越墙遁走,定公捧尸跪求。
少正康深鄙定公懦弱,知道父亲之死凭他根本办不到,他只不过是个替罪羊而已。激愤之下,只对他说了句“鲁国自陷,日后必为齐楚之一亡之!”,便抱了父亲的尸体,带领仇家人和弟子们远走南方。从此,两家合为一家,化名闻人氏不再涉足俗世。
遥想先祖风姿,闻睿陪着爷爷感慨了一阵,牢牢的记住了两个名字:孔丘和老聃。
稍微休息了一下,闻非叹息道:“先祖遇害之后,鲁国全面封锁消息,而且为了遮羞,将少正卯和仇云的记录尽数抹去。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各国的珍贵史料绝迹,他们的事情,也随之在历史中消泯于无形。”
闻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迷惑的问道:“可是,先祖入鲁以前还有多学生呢?家族出鲁以后也应该有学生啊,这些人中著书立说的应该也有不少吧?”
闻非苦笑:“我少正族是隐逸巫修,虽然可以教化天下,却不愿造成太大的影响,不然也不用隐姓埋名。”然后,又将其中的原委说了出来。
《闻家秘技》中,有一门称为“遁念之术”,弟子出师门时,便会被施以此术,抹掉部分记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学的知识,只知道自己是鬼谷门下。为防止修真者探察,少正族中还派出了一名叫做王诩的外门执事弟子,管理那些出师的弟子。
王诩领命之后自称“鬼谷先生”,但他性喜自由,只收了几个能办事的弟子,便不再理会( 巫道轮回 http://www.xlawen.org/kan/1587/ )
一块石板应手从洞底斜斜升起,到达二人脚下后自动停止,束缚他们的力量也随之消失。
走在五米多宽的石板上,闻睿小心翼翼的向四处张望起来。他被那股力量束缚起来时,感觉有很多黑影隐藏在暗处。
这时,闻非慢慢说道:“我第一次来这里时,被困了好几天才找到阵图。幸好这个阵图在《祖籍》上有记载,不然的话,五十年前你就没有爷爷了。”
二人边说边走,很快就下了石板。这里的空间很大,火把只能照亮十米左右的的区域,再向外就看不清楚了。闻非取出嵌在一个石槽中的火把,带着他向一个方向走去。闻睿一直观察着四周,黑暗中,的确有些一动不动的高大黑影。
他们走到一个半人多高的短粗石缸前时,老头儿非常郑重的沉声道:“这里是我们闻家的祖地!过去可能不是,但以后就是这里了!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伤害到你,所以,看到什么都不用惊慌。”说完,才将把火把伸向石缸中露出的一截黑黝黝的石头。
“砰!砰!砰!……”
沉闷的爆鸣声连续响起,一根根高约三十米、直径三米左右的火柱冲天而起。四周逐渐亮了起来,火柱全都燃起后,空间内已是辉煌灿烂。
闻睿抑制着惊叫的冲动,目光紧随着一个个燃起的火柱,打量着四周一片片清晰起来的景象。
整体看来,这里是个超级大厅。大厅的总面积至少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是个不规则的圆形空间,高度不底于一百米。大厅的地面很平整,墙壁和天顶没有很突兀的石头,在火光的照耀下,到处都镶嵌着拳头大的晶体,红色、蓝色、金色、银色……各种颜色的柔和光点在空间内壁上不停闪烁,多而不乱、杂而有序,仿佛是他合冥时置身的星空。
二人下来时的通道,在大厅的中心位置,那是一根从顶部笔直探下来的石钟|乳。很显然,那条通道就是把它掏空了弄出来的。石钟|乳的底部平滑圆整,象是被一把大斧凭空劈断了,看样子,应该是人工改造后的结果。
火柱全部燃起后,大厅内的一切尽收眼底。
火柱距离空间墙壁大概二十米左右,呈正圆形平均分布,一时间看不出有多少根。每根火柱后面的墙壁上都有一个石头门户,规格基本上相同。门户上雕琢着古朴的线条,和闻睿在识海中看到的蓝色条纹有些相似。
中心石钟|乳周围,呈正方形平均分布着很多高大的骨架。那些骨架乌黑发亮,盘坐在地面上。从远处看,它们的高度不会低于四米;从外形上看,与人类骨架一模一样。如果他们真是人类的话,站起身来恐怕会超过十米高。
闻睿没敢说话,一边用询问的眼神看着爷爷,一边用手指了指那些骨架。
闻非的面色很沉重:“风族的战士。近来,有人说在地球上发现了巨人骨架,应该就是他们流落在外的族人。”
听到爷爷说话,闻睿不再拘谨:“他们中毒了?”
老头摇了摇头:“《祖籍》上有他们的记载,风族又被称为狂族,世人称为巨人族,他们天赋异秉,是天生的战士……”
风族的修炼功法很奇特,一旦开始修炼,骨骼就会慢慢变为乌黑,最后坚如铁石、牢不可破。在修炼的过程中,他们的恢复能力会不断增强,但死后会迅速崩解,只能留下骨骼。
因为他们的战斗力很强,又不怕受伤,所以在太古时代的巫妖战争中,他们总是巫族的前锋。
到了上古时代,成年的风族人大部分会选择进入人类大军。因为杀戮太重,他们成了修真者最为痛恨的巫修。只要开战,一定是首先向他们下手,所以在每次战争中,死亡率最高。而反过来,死在他们手中的修真者也是最多的。所以被修真者称为“疯魔”或者“狂魔”
老头解释风族的来历时,闻睿继续四处观看。那些风族骨架组成的方阵外,是一个个更大的动物骨架组成的圆阵。圆阵中的骨架很相似,应该是同一个物种,他却认不出是什么动物。
这些动物骨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巨大。每副骨架的高度都不低于四周的火焰。看到孙子感兴趣,老头接着解释道:“这些兽类骨架也属于太古遗族,如果没猜错的话,它们应该是‘恨天兽’,这些家伙是‘妖修’中的强者……”
按照《搜真录》中的记载,恨天兽不善于长途奔跑,但战斗时,行动敏捷、力能开山。普通的成年兽,人立起来时高达三十丈,如果是妖修,高度可以超过五十丈。按照这个比例,曾经横行地球的霸王龙,恐怕还没他们的爪子大。
风族人有成年礼的习俗,男性族人到了十五岁时,需要抓捕一头野兽表现自己的勇猛。如果一个风族人抓回的野兽不够凶猛,就会被族人耻笑。所以,未成年的恨天兽一般会成为这些年轻人的首选。
让闻非不解的是,这些恨天兽不但未成年,而且好象还在幼年期。由于风族人喜欢吞噬兽魂修炼,所以经常将凶兽从幼年期驯养起来,他也不知道这些恨天兽是不是风族人驯养的。
介绍完恨天兽,老头儿带着默不作声的孙子来到一个门户前,深深的吐纳了几次之后,打出了一串印决。
门户应手而开,室内幽深黑暗,外面的火光只能照亮门边的一小块地面。闻睿远远的看到,石室深处有几点火光闪亮。
老头再次打出几手印决,石门两侧无声无息的竖起两根晶体,随着晶体的升高,折射出的亮光逐渐将室内映的绚丽无比。
室内是个长宽百米的正方形空间,被布置成了一个灵堂。
正面墙壁上,一副二十几米高的巨大画卷,几乎占满了整个墙壁。这幅画的表现力很强,虽然远远的看不清画中的细节,但那种古朴苍凉的洪荒之气却呼之欲出。画卷两边,由室顶至地面垂挂着雪白的挽幛,每条挽幛由一朵脸盆大小的黑色绢花束起。天顶上悬吊着九盏长明灯,呈一条曲线平均排列于画前。
灵堂中摆放着一百多排灵位。最里面,是一块巨大的白色灵碑,灵碑上阴刻着一张弓、三支箭,上书“宗祖之位”,但“宗祖”两字与“之位”两字中间却是一大块空白。
其后的五十排灵碑均是空碑,再向后是一个宽大的石制地台,上面摆放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石头盒子。那不是棺材,闻睿可以肯定,因为每个盒子上都刻着字,标明了里面的东西。
再向后是供桌。最里面的一张供桌上,是一块巨大的古式灵牌。灵牌上的油漆剥落的很厉害,已经露出了乌黑的木头,上面的字勉强可以辨认出来“先祖少正公,卯之位”。
闻睿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一时又想不起来,于是,一边翻腾着记忆,一边继续往下看。
之后的供桌上,均是或三或五的摆放着古旧的灵牌。上面的字迹也改变为“先祖闻人公,某某之位”的字样。
看了一会儿之后,闻睿心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不由得失声惊呼道:“少正卯?闻人氏?!”一语出口,他被自己吓了一跳,连忙望向正在准备祭品的爷爷。
闻非微笑道:“对!鲁国大夫少正卯,正是我闻人氏之祖!”稍稍顿了一下之后,他又说道:“也是‘天下第一悍卒’仇云的老师!”见孙子被震的有点发懵,老头儿不再理他,继续准备祭品。
闻睿楞楞的站在那里,不断回想着少正卯那少的可怜的记录。
《荀子·宥坐》第二十八篇,“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这篇文字,描述的是儒家鼻祖孔丘曾经留下的一桩公案。
鲁定公十四年,孔丘出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第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东观之下,并且暴尸三日。
这件事儒家后辈们均不愿提起,一旦被别人提起则是极力否认,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那些文人们仍然争论不休。
闻睿虽然知道荀况与孔子之间差了一百多年,而且这件事在荀况之前也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但他还是比较相信这是个事实。
荀况生平磊落,提倡自省,可见此人之正;身为亚圣孟子的弟子,却提出与儒家主流思想相悖的“人性本恶”之说,与师尊针锋相对,大胆斧正师门的各种论点,可见其勇;经常评论包括孔子在内的很多贤人的不足之处,以警戒弟子,可见其真。这样一个人,对于少正卯和孔子之间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断然没有胡编乱造的可能。
想到此处,闻睿才真正明白了爷爷曾经说过的那些话:理智、实力、真相、世事已非……这些并非说教,也不仅仅是人生经验,而是隐忍、是仇恨、是一个家族,用鲜血铭刻的屈辱!
激愤过后,闻睿非常兴奋。自己的先祖,竟然是轻松击败了孔子的少正卯,虽然最终被其所害,但那种来自血脉的自豪,使他有些情不自禁。
遥想当年,三盈三虚,先祖以其博学之才,使得同样以博学而闻名千古的孔圣人被门徒所弃,集体改换门庭。最终不得不以激烈的手段,不惜为自己留下污点,才能保住那点师道尊严。这种能力,数尽中外历史,恐怕也无人可比!
闻非把祭品弄妥当后,望了望沉浸在思考中的孙子:“来吧,给我们闻家先祖行礼。”
闻睿被爷爷惊醒,立刻走到老头儿身边,随着他跪了下去。
二人叩首九次之后,老头儿朗声念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朗诵的非常投入,慷慨之色益于言表,直至声泪俱下。
闻睿不敢打扰爷爷,但这首《正气歌》他是知道的,其作者是南宋末期坚决抵抗蒙古侵略的文天祥。
南宋被蒙古所灭之后,身为“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被捕。他不但拒绝了高官厚禄,而且在行刑前夜写下《正气歌》以明志,其宁折不弯的气节激励了无数华人,无数代华人!
闻睿觉得,爷爷以这凛凛生威、浩然无畏的诗歌来祭奠自己的先祖,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今日第二更已上!各位书友看的开心,欢歌也开心,呵呵,推荐!收藏!多谢!!!)
第016章 太古隐巫
( )读完《正气歌》,闻非稳定了一下情绪,又带着闻睿叩首九次:“列祖列宗,我少正一族有后,望你们在天含笑,护佑少正睿将家族发扬光大!自今日起,少正非愿奉少正睿为我族之长!”说完,再次带着愕然的孙子叩首九次。
礼毕起身,老头很欣赏的看了看闻睿:“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少正一族的族长!虽然我族现在只有你、我和你父母四人,而且你父母也并不知情,但是,你一定要肩负起族中的责任。”
闻睿默默的点了点头。
稍微缓了缓激动的心情,闻非郑重的说道:“族长责任有四。第一,保身,无后不得涉险!后代族长未立,不得轻生!你可以明白?”
沉浸在奇异氛围中的闻睿大声道:“少正睿明白,在没有后代之前、族长之位没有传下去之前,少正睿不能冒险,不能轻率生死之事。”
老头儿点了点头继续道:“第二,传承,血脉传承只启族人!其余秘法可择贤者传之!你可明白?”
闻睿大声道:“少正睿明白,必将尽一切力量使我族血脉传承下去。尽量将我族发扬光大,以彰先祖之威。”
闻非叹了口气,声调和缓了下来:“第三,隐修,现世之人自灭族籍,非存亡之时不得归籍。你可明白?”
听到这一条,闻睿有些不解,但他并未迟疑:“少正睿明白,族人必须隐修,和人交往时不得泄露族中之事。否则就是叛离家族,除非关系到家族存亡之时,否则不能重归族中。”
闻非满意的点了点头道:“第四,寻宗,寻找墙上画中之人,你可明白?”
闻睿有些愕然,画中之人恐怕早已不在人世,如何寻找?但爷爷既然这么说了,肯定有他的原因。于是恭敬答道:“少正睿明白,必倾尽一生之力寻找宗祖。”
问答完毕,老头欣慰的摸了摸孙子的脑袋:“按照你的修炼速度,爷爷一个月之内就能助你完成血脉传承。其他的秘法典籍、家族秘器,也会也交由你来保管。”
身份变为族长,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但闻睿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知道了先祖的由来,使他血脉中多了些彪悍之气,多了些一往无前的信心。认真的完成问答之后,他开始慎重的思考这件事。
爷爷将这付担子压在了自己身上,想推卸肯定不行,只能乖乖的接受这个事实。四大责任中,保身、传承和隐修,难度都不是很大,自己可以做到。但是寻宗,而且以爷爷的能力都没做到,这个责任使他心里有点发毛:“爷爷,我们有宗祖的线索吗?”
老头叹了口气,目光显得有些黯然:“先不说这些,如果你准备好了,我先把家族的传承之事告诉你。”
见爷爷神情凝重,闻睿隐隐觉得,寻宗之事事关重大,便正色道:“爷爷,少正族长少正睿已准备好,请告知家族传承之事!”
听到孙子的回答,闻非很激动、也很欣慰。在他的记忆中,自从闻睿出生,自己承受了太多磨难。
这个多灾多难的孙子,一次次的使他绝望,又一次次奇迹般的给了他希望,如今总算是熬到了头。
曾经,因为儿子闻更的血脉稀薄,不适合修炼,性格也不适合承接家族重担,使老头儿承受了太大的压力。
深夜梦回,他总是哀叹家族人丁单薄,哀叹生命的脆弱,生怕因为自己的原因断了家族的血脉。
闻睿出生时,他欣喜若狂。三岁的闻睿出事后,又将他打入悲痛欲绝的深渊,去德国接他时,老头儿自己都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回乌托邦的路上,抓到了炎罡蜃。当时,他的心情简直难以描述。而孙子启灵后,在修炼上表现出的惊才绝艳,再次将他送入天堂。
后来的蓝光使他暴怒欲狂,调用了几乎无法承受的能量,施展了超越自身能力的“禁灵印”;之后又连续两次燃烧血脉,施展了“裂魄归源术”和“刻血之术”。如今,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是只要能把孙子解脱出来,老头儿一点儿都不后悔。
现在,孙子毫不迟疑的抗起了自己的担子。这表明,自己的一生已经有了意义!闻非觉得,不管付过出什么,都不再重要。这一刻,自己很轻松、很放心、很开心。
他想笑!想哭!
心情激荡的沉默了几分钟后,老头带着闻睿来到灵堂一侧。
两个蒲团上,祖孙二人相对盘坐,闻非稍加思索后道:“知道我们进来多长时间了吗?”
闻睿被爷爷问的一愣神:“不知道。”
老头儿呵呵一笑:“从水榭下来已经快三个月了。”
“啊?”闻睿有点发懵,但随即正色。自从离开了纽伦堡郊外的桦树林,他不停的被各种奇异之事震惊,现在都已经逐渐习惯了。
看到孙子这么快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老头儿很满意,正想继续说下去时,闻睿却想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爷爷,好象,好象我不是很饿啊。”
闻非被他这句话逗的笑了起来:“呵呵,是啊,你要是饿了才奇怪呢。先说说‘闻家秘技’吧。免得等下你又想起什么来了。”
闻睿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从爷爷的讲述中,闻睿得知,少正族可能是地球上真正传自太古时代的唯一一个巫修家族。这一系被称为“纳隐巫脉”,讲究纳天下、隐于天下。因为某些原因,族人从太古时代就是隐修,从不现世,极少有人知道这一系的存在。“涿鹿大战”之后,更是只有族人自己才清楚。
少正族人从不参与争斗,以制作器具、教化世人、传授各种实用的生存技能为生。少正卯遇害之后,族人或是隐姓埋名,或是化名改名,坚守隐修族训不再出世。所以,这一系仍然保留了传自太古的“血脉传承之法”和本族完整的巫修典籍,这些典籍合称为“闻家秘技”。
闻睿将行戈桩和定戈桩修炼至大成时,已经能够进入修真者所说的“辟谷”状态。刻血之后,又修成了混沌力旋,能自行同外界交换能量,所以,只要他愿意,永远都不用再吃东西。太古时代的大神通者,闭关一次就是几个量劫,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根本就无法修炼。
闻家秘技的主干,是一部从大宇宙时代流传下来的修炼方法,称为《合源真典》,之下原本只有入门之法《混沌经》、传承之法《溯源经》、自卫之法《印决经》和辅助之法《生消集》、《工冶集》。
后世族人根据需要,又编撰了战阵之法《乾坤箭典》、治理之法《源基法藏》,以及历代收录奇异之物的《搜真录》、记录家族传承之事和日常见闻的《祖籍》。
少正族成为太古遗民后,因为不知名的原因,后代的血脉越来越稀薄。所以族人们也会创造或者收集一些辅助的修炼之法,比如《云雷操戈技》就是其中之一。
闻非找到这个洞|穴时,发现了族中失落已久的《生消集》和一具尸骨。他用族中秘法验证了血脉之后,确认尸骨是自己的族人,这才将这里定为祖地。
根据那位族人的记录,他名叫闻人亳,擅长医药。秦汉之交时,因在战乱中救人而被迫现世。后来,他被几个修真者盯上,便到处躲藏,但修真者死缠烂打,越聚越多。
无奈之下,闻人亳想到《祖籍》中记载的北极溶洞,便逃向极北之地。虽然他一路上设计杀尽了围追堵截的修真者,但自己也落得个身受重伤,来到这里时已经无力自救,记录下整个过程之后便去世了。
闻人亳来到祖地时,这里已经是这个样子,他没有碰过任何一样东西。按照他的推断,这里应该是风族遗民在源星的祭祀之地。源星崩毁时,他们正在进行祭祀活动,急剧的环境变化,使这些毫无防备的风族战士死在这里,而且保持了死前的状态。后来,这块地方所在的碎片化为了地球,才将他们封于地下。
大概的说了说祖地的情况之后,闻非感觉非常疲倦,嘱咐了闻睿几句便入定调息去了。
闻睿在祖地中逛了几圈,回想着这些天的经历,对世事无常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等了一天,仍不见爷爷出定,便想起了自己的真灵光旋,于是以观想之法入定,想看看刻血之后,光旋有没有什么变化。
思想逐渐空明,闻睿进入了观想状态。额头的松果体一动,他“看”到了识海,这次感知的景象比上次清晰了很多,识海空间也比上次扩大了不少。
此时,识海内被一层淡淡的青光笼罩着。青光淡的几乎看不到,却蕴涵着勃勃生机,把整个空间映的明亮而柔和。
原本包裹着光旋的光膜已经消失不见,识海正中,凝实了很多的光旋如一个小旋风般活泼灵动,不断散发着淡淡的蓝色光晕。
在他的感知中,光旋正毫无规则的扭来扭去;周围的三个红点,呈正三角形围着它缓缓旋转;上方还有七个排成弧型的黑点。
青色、蓝色、红色与黑色的光晕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形成了一种奇幻的色彩,使他越看越着迷,也越看越清晰。
光旋扭动了一会之后,青光中氤氲出少许雾气。雾气呈淡蓝色,一出现便被光旋一卷而空,光旋的形状也从旋风状,变为星系般的涡旋状。涡旋稳定而舒缓,长长的旋臂轻轻扫过三个红点时,红点上微光闪烁越发明亮了起来。
与此同时,空间上方的七个黑点也聚成了圆环急速盘旋起来。不一会,中心处凭空凝出了一滴蓝色的液珠,缓缓滴落在涡旋中心。涡旋受液珠滋润,溢出蒙蒙蓝光,恢复了最初的形状,红点和黑点也随之恢复了原状。
此时,光旋的体积好象长大了一丝,而这个过程则不停的周而复始。
闻睿静静的“看”着识海中的景象,习惯性的思索着其中的原理,直至松果体一阵酸涨,将他轻轻的推出了这种状态。
睁开眼时,闻睿看到爷爷正端坐在蒲团上,望着自己微笑。经过刚才的观想,他的精神有些委靡,双目无神的对老头儿笑了笑:“爷爷,你醒了?”
闻非一脸慈祥的问道:“刚才看到了什么?”
闻睿回顾了一下,将识海中的景象说了一遍。
老头有些惊异:“你竟然能进入这种境界。呵呵,没关系,睡一觉就好了!”
闻睿不解:“那是怎么回事?”
老头儿解释道:“你现在修炼的这套功法,是秘技中的基础之法,称为《混沌经》,分为:启灵、固灵、驱灵;修身、洗脉、塑本;惊魂、锻神、凝元九个步骤。但实际上,这九个步骤做的是三件事,就是分别针对灵、神、体,各成三个阶段进行修炼……”
在闻加秘技中,以合冥之术激发真灵的方法,称为启灵,是修炼《混沌经》的开始。这一步是打基础,只能依靠前辈的帮助。之后应该在前辈的指点下,以特定的修炼之法固灵。然后,再修炼神和体两方面。灵、神、体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后,才能修炼驱灵之术。
因为闻睿的真灵异常强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固灵的标准,所以老头儿直接传了他行戈桩和定戈桩炼体。这一次迫于无奈,又为他施展了刻血之术,使他一举突破了修身、洗脉、塑本三个阶段,混沌力旋才得以大成。
惊魂、锻神、凝元修炼的是人的魂魄,称为炼神。在这个修炼过程中,人的三魂七魄要以惊神之术从脏腑中剥离出来,再以特定的方式,形成固定的组合,所以最难修炼。
闻睿刚才的情况属于未经点拨,自悟了炼神之法。而且,由于他的真灵异常强大,所以跳过了惊魂阶段,直接进入了锻神阶段。这种情况,只在太古时代极少数资质顶尖、血脉纯正的的族人身上才会出现。
听了爷爷的解释,闻睿心中恍然:“红点和黑点是三魂七魄?”
老头微笑点头:“没错,呵呵,既然你能以观想的方法进入这个境界,说明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以后就按照今天的方式修炼就可以了。精神消耗是锻神早期的必然现象,不用过于担心。”
祖孙俩又说了一会,闻睿觉得越来越困,便沉沉睡去。待他一觉醒来,看到爷爷正在施展一套拳法。
凝神望去,那套拳法比太极拳还要缓慢,让人心里直发痒,但闻非却双目微闭,神游天外般不紧不慢的享受着各个动作。
两个小时之后,老头儿收功立定,看到孙子似笑非笑的神情时,呵呵笑道:“‘凝元功’。《混沌经》的最后一步,是这门动功,到了锻神阶段也能同时修炼,恢复精神的效果比睡觉要好,我刚才先熟悉了一下,等会再传给你。”
(今日第一更送上!大巫已临,欢歌开心!多谢各位读者的厚爱!欢歌需要推荐和收藏,好让起点的大编关注洒家的小作,呵呵多谢诸位支持!)
第017章 族史沉殇
( )祖孙二人坐定之后,闻非整理了一下思路道:“从先祖少正卯开始,到你已历六十三代。先祖之前,有记载的还有四十多代,但是记载很模糊。再往前,更是断断续续,还是先说说他的事吧。”
稍稍沉吟了一下,老头继续说道:“关于少正卯身死之事,后世的说法你也基本上知道,但是其中的真相,从古至今可能只有孔丘清楚。我只能告诉你一些推断,至于他被害的真正原因,恐怕先祖自己也不清楚。”
事关先祖,闻睿听的非常认真,并没有发问。按照闻非的推断,少正卯的真正死因,可能来自于修真者对闻家秘技中“血脉传承之法”的觊觎。以《祖籍》中对少正卯的描述,作为仇云的老师,普通的修真者根本无法伤害到他。
春秋时期,鲁昭公因三桓之乱流落到齐国,之后辗转到晋国,并且身患重病。近臣们请了很多名医都没有办法,在他垂危之时,却遇到了一位奇人。此人诊断之后,认为只有自己的老师才有可能治愈鲁昭公,就费尽周折把少正卯请了来。
少正卯来了后也没怎么诊断,只是看了看昭公的面色,便告诉他医治已经不可能,但可以帮他延命三年,让他有时间将后事安排好。
昭公本是垂死之人,当即喜出望外,立即请他施治。少正卯先令他发誓不得将医治之事外传,然后用秘法使他燃烧血脉之力,当日即告康复。事后,昭公惊于少正卯之术,将其视为神仙,极力挽留。
少正卯不愿卷入世俗之中,但也很怜悯这位图强失败的国君,就用了三天时间,为他详细的剖析了天下局势,并将自己对各国的看法告诉了他。在昭公的极力恳求下,又为他拟订了一套收复国土、分化瓦解三桓之乱,之后强国图霸的步骤,然后请辞。
经过三天的讲解,在生死之间打了个来回的昭公,非常推崇少正卯提出的“削奴藏兵、重民兴商、彰法图霸”的理论,认为这么做一定可以收复国土,然后使国家强大起来。于是,更加不惜一切的百般哀求。
此时,正在秘密训练军队的仇云得知老师来了,便随公子宋赶来相见。二人刚到,昭公第一句话就是令公子宋拜少正卯为亚父,并当着仇云的面,请求少正卯摄上大夫之职,总掌全国之事。
少正卯起初不肯,但耐不住昭公的百般哀求,又有仇云的因素在内,最终只同意挂大夫衔开班教学,为鲁国培育人才。
三年后。
昭公临死之前将公子宋叫到床头,毁誓说出了当年之事。公子宋这才知道,看似书生的少正卯竟然如此厉害。但他当时的观念受到几个臣子的影响,主要倾向于孔丘那一套儒家理论,对“削奴藏兵、重民兴商、彰法图霸”之说,很是不以为然。
春秋时代,奴隶的定义是个人财富。公子宋觉得,国内的三桓之乱未平,削谁的奴籍?反正削自己那些奴隶的他舍不得。
再者,民和商被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斥为“乱民奸商”。他觉得,提升这些人的地位,士大夫阶层会怎么看?国家要投入多少?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收益?
彰法图霸就更不用说了,法是对民来用的。立法以治是好,但是限制了士大夫阶层的权利,王族的权利要不要限制?谁来掌握立法权和执法权?
同时,公子宋认为,军事力量也并非解决失地和三桓之乱的关键因素。虽然为了对付国内的那些世家,他也很注重积攒实力,但他更加信服孔丘提倡的政治斡旋,希望依靠周天子之势,迫使齐国归还失地。收了失地之后,自己的王权就会加重,三桓之乱自然会土崩瓦解。至于更加长远的事,还是让后辈们去考虑吧。
昭公死后,公子宋即位,史称鲁定公。
定公对少正卯这位书生并不重视,只是将他养着就算完事,亚父之说也并未传出。
少正卯就更加无所谓了,世俗之争和他根本就是不沾边的事,修炼和教学才是他的世界。他明白鲁定公的心思,也很尊重孔丘的主张,不想搅到朝野斗争中去。但他教学时提出的很多说法,与孔丘的主张不合,招来了很多人的非议。
孔丘出仕后,鲁定公时常与他联系,曾经当作闲话提起过少正卯之能。哪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尚未将少正卯放在心上的孔丘,为了试探其真实性,便遣了一个弟子去他教学的地方听讲。
没想到这下坏了事,这个弟子回来后将少正卯的主张一说,众多弟子纷纷跑去听讲,最终,有点见识的学生全部拜入了少正卯门下。几次之后,孔子当时的弟子只剩下颜回一个,所谓的“三盈三虚”之说,成了诸子百家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孔丘很生气,就找了个机会跑到少正卯教学的地方,想教育教育这位靠“异端邪说”把他的弟子抢光光的“高人”。待他真正见到了这位高人之后,才发现后果很严重。
作为有些根基的修真者,他深刻的体会到少正卯的强大,强大到他所见过的人中,只有一位高人才能与之匹敌。
装模作样的听了一会课之后,孔丘开始害怕。
因为少正卯讲学时话并不多,也没有夸夸其谈的虚套,而是引导学生们直抓事物本质。那种思辩能力和剖析能力,也只有他见过的那位高人才有这种水平。
听完课之后,孔丘什么话都没敢说,想要悄悄退走。少正卯却笑容和煦的叫住了他,并且将他以前的学生叫来拜见他,当着这学生的面称赞他的学识。但最终,那些学生也没人愿意重归于他门下。少正卯很无奈,孔丘却没领情,将此事当成了平生的奇耻大辱。
为了帮助鲁国要回失地,“夹谷之会”前,孔丘问礼于老聃。他将鲁国的情况告诉了这位所有修真者共同尊奉的大神,希望他利用手上的隐性实力加以斡旋,迫使齐国归还鲁国的失地。
作为交换,他又将少正卯之事告知,二人当时是否达成了某种协议,无人知道。
问礼之后,实力强劲的齐国竟然真的归还了鲁国失地,这在以实力为尊的春秋时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几年以后,先是仇云战死,随后少正卯便告陨落。最终,老聃西出函谷关再未现世,孔子则先丧爱子、后丧爱徒,郁郁而终。
根据《祖籍》记载,少正卯去世前曾经失踪过三天,当他暴尸东观时,族人才知道他已经遇害。
当天,大量军队戒严了学馆,将学子们全部抓了起来,将他的遗物也全部抄走。乍闻噩耗的族人,立即将此事告知了正在为仇云守孝的仇风。
作为仇云的儿子、少正族长少正康的弟子,仇风对少正卯比对自己的父亲还要尊敬。得到消息后,立即安排家人护着仇云的灵柩出城,然后亲自带领家将截杀抄家的军队。
仇家当时是鲁中第一世家、震慑三桓之乱的中流砥柱、抵抗齐国大军的钢铁大门。鲁中的大部分猛将都是仇家的家将,也曾经是仇家的奴隶。因为仇云按照老师的吩咐削了这些人的奴籍,又让他们效命军中,才使他们有了出头之日。
当日,气疯了的三十多人于仓促间整队,立即横扫了抄家的两千大军,杀的城中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此役虽然保得遗物一件未失,却被蜂拥而至的四万禁卫将东观团团围住,只得暂时留下了被抓捕的学子和少正卯的尸体,退出城外。
两日后,几乎失去理智的仇风于城外大营整队。带领家将和父亲生前的八百铁卫破城而入,六个时辰斩首两万余级,杀的国都之内血流漂杵,尸积成山。八百铁卫杀入禁宫时,仅失十七人,吓的孔丘越墙遁走,定公捧尸跪求。
少正康深鄙定公懦弱,知道父亲之死凭他根本办不到,他只不过是个替罪羊而已。激愤之下,只对他说了句“鲁国自陷,日后必为齐楚之一亡之!”,便抱了父亲的尸体,带领仇家人和弟子们远走南方。从此,两家合为一家,化名闻人氏不再涉足俗世。
遥想先祖风姿,闻睿陪着爷爷感慨了一阵,牢牢的记住了两个名字:孔丘和老聃。
稍微休息了一下,闻非叹息道:“先祖遇害之后,鲁国全面封锁消息,而且为了遮羞,将少正卯和仇云的记录尽数抹去。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各国的珍贵史料绝迹,他们的事情,也随之在历史中消泯于无形。”
闻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迷惑的问道:“可是,先祖入鲁以前还有多学生呢?家族出鲁以后也应该有学生啊,这些人中著书立说的应该也有不少吧?”
闻非苦笑:“我少正族是隐逸巫修,虽然可以教化天下,却不愿造成太大的影响,不然也不用隐姓埋名。”然后,又将其中的原委说了出来。
《闻家秘技》中,有一门称为“遁念之术”,弟子出师门时,便会被施以此术,抹掉部分记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学的知识,只知道自己是鬼谷门下。为防止修真者探察,少正族中还派出了一名叫做王诩的外门执事弟子,管理那些出师的弟子。
王诩领命之后自称“鬼谷先生”,但他性喜自由,只收了几个能办事的弟子,便不再理会( 巫道轮回 http://www.xlawen.org/kan/15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