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部分阅读
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他谈到矿区的决定和领导们的决心,他越说越来劲,越说越激动,他说:“长庚啊,我真想亲自带一支钻井队冲到青疙瘩荒原上,打出一口高产井来,长一长中国人民的志气!”
李长庚也激动了,站起来准备说话,杨学刚副处长摆摆手,让他坐下。杨学刚副处长叹了口气说:“这些年来,虽然苏联专家给了我们许多帮助和支持,教给我们技术,培训我们的队伍,指导我们的业务。应该承认,如果没有他们,很难想象我们的技术装备会是怎样的,或许我们很难起步。凭良心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错,有技术,有文化,有修养。但是,有一点很憋气,那就是他们的眼神,他们那种傲气,那种自得,那种嘲笑,那种高人一等的态势。或许,苏联老大哥真的比我们的国力强。然而,我们绝不能永远被他们鄙视,被他们瞧不起。”
李长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对于这些,他有着亲身的经历和真切的体会,他感触太深了,他立即向杨学刚副处长表态:“我要第一个去青疙瘩山,打出高产井,为国争光。”
杨学刚副处长非常高兴,在钻井处领导班子会议上就鼎力推荐1216队。李长庚把去青疙瘩山打井的消息通报全队,工人们一片沸腾,唯独几位苏联专家直摇头。李长庚没有想到沙德罗夫会先出质疑。
沙德罗夫第一个,沙德罗夫说:
“哎,李,我真是不明白,你们是在打井,还是在赌气?合作是两个国家的事,我们是搞技术的,不是搞政治的。”
看得出来,沙德罗夫对所谓的政治很鄙视。
沙德罗夫的话很真诚,也很刺耳,他就是这样的直率性格,没有办法。幸亏他们现在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了,没有决策议政的权限,否则,他又会大脾气的。
“沙德罗夫同志,我们国家很缺油,我们必须打井,必须尽快找到石油。”李长庚很客气很认真地说。
沙德罗夫摇摇头。在场的其他苏联专家也赞同沙德罗夫的观点,包括一向与沙德罗夫意见相左的格罗斯,这次也站在沙德罗夫一边。专家们甚至说气话:在青疙瘩山打井就是胡折腾。
41。二十九(3)
“我们的地质勘探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有非常详细的数据,那边肯定有石油。”李长庚认真地说。
“有石油分布不等于能够成功地开采出工业油流。”沙德罗夫笑了笑说。沙德罗夫这话说得非常对,的确很专业,可以说,不软不硬,又一针见血。
在场的人都僵住了,无话可说。是啊,两年前确实打过四口哑井,那四口臭水井可是钻井处的耻辱啊!
要细说起来,关于那次打钻,最初公司内部意见就不统一,先是中苏双方领导层意见不一,中方积极,苏方消极,因为打井是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双方统一意见。在领导层争执不下的时候,苏联专家和中方技术人员也开始了争论,最后是老专家希里先科力排众议,支持了中方的观点。希里先科在苏联专家中很有影响力,他参加过二战,在战场上多次荣立军功,受到过斯大林同志的接见,一身的枪伤更是他的功勋章和功劳簿。那次专家会议讨论最激烈的时候,几个年轻专家与他争论不休,希里先科非常生气,连拍两次桌子,一把拉起上衣,让年轻人数数自己背上的枪眼。看到希里先科伤痕累累的背,年轻人傻眼了,一个个变成了哑巴。因为希里先科等资深老专家们的支持,领导层最终决定在青疙瘩山打井。可是结果又让大家非常失望,只好取消了继续打井的计划。
想到这里,李长庚和在场的中国技术人员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儿。没有办法呀,人家沙德罗夫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是个资深钻井专家,要说资历、钻井技术和经验,1216队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提并论。再说了,还有前面失败的教训。有好心人劝李长庚放弃这次冒险行动。人家说,这次打井就是冒险,弄不好就会毁掉他之前的成绩和荣誉。如果再打出一口哑井,1216钻井队白辛苦一年不说,他的头号钻井队长的荣誉也就到头了,很可能要栽个大跟头。面对困难和好心人的奉劝,李长庚心里很不舒服。
这天夜里,爱莲看到他焦虑样子也很着急。爱莲说:“既然已经接受了领导下达的任务就不要再犹豫,应该想办法打出油井来。”
“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可是,那么大一片荒原,一下就打出一口高产井来,专家们的反对意见不是没有道理。”
“那你就去找支持你的专家,他们会给你好主意的。”
爱莲的话似乎提醒了李长庚。
第二天,李长庚就到钻井处要来了希里先科,请教青疙瘩山打井之事。
42。三十(1)
从去年年底开始,已经有一批苏联专家撤回苏联了。***开春以来,又有一批专家要撤回。希里先科原本也打算撤回的,听李长庚说要去青疙瘩山打井采油的事,非常高兴,他说他相信青疙瘩山,一定能够打出高产井的。希里先科的话极大地鼓舞了李长庚,他心里踏实了许多。他想,有了希里先科的支持,打井成功就有希望。他跟希里先科狠狠地拥抱了一下,用力拍了拍他的后背说:“老伙计,谢谢你,青疙瘩山感谢你,中国人民感谢你。”
希里先科爽朗地笑起来,棕黄|色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希里先科傲慢的眼神里,透出一种骄傲和自信,而且是非常的自信,看得出来,他非常得意。
“李,你的选择是对的。”
希里先科举起大拇指,对李长庚用力点点头。
李长庚只顾上高兴了,并没有体会希里先科所说的选择是对的具体所指,是指选择去青疙瘩山打井对了,还是来请教他对了,还是都对。应该都对了。地上的积雪还没有化尽,李长庚就带着钻井队的专家技术人员就向200公里外的青疙瘩荒原进了。
虽然已是早春时节,青疙瘩荒原的天气非常冷,春寒料峭,冷风刺骨,李长庚和技术专家们一个个都跟钢铁战士一般,风霜雨雪全然不顾,安营扎寨之后,就去寻找第一口要打的井位。按照地质勘探推荐的方案,应该有四个井位勘探数据都不错,然而,到底先打哪一个,这个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这口井的成败可能关系到这次开青疙瘩山计划的成败。尽管前期大家对来不来这里打井争论很大,但来到这里后,在具体选井位上,况又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针对第一口井的选择,苏联专家先争论起来,沙德罗夫和希里先科争得不可开交,有点针尖对麦芒的味道。沙德罗夫认为,自己之前缺乏对中国西部荒漠地带的地质状况的深入了解,认真查看了相关的勘探资料和数据,反复研究了前两年打井的资料后认为,青疙瘩山西边坡谷地带是打高产井最佳的选择。希里先科却认为,选择地质勘探和专家们测算标定的油气丰富的井位没有错,但北坡台地更适合大面积打井,有利于将来的开。两个专家在那里争来争去,中方技术人员干脆说,就选在青疙瘩山东边坡地上,快速见油,最合适。到底如何选择,李长庚心里七上八下的,一时也拿不准。他和几个技术人员反复分析专家们的意见,察看了相关资料,也没个结果。
这天夜里,狂风大作,李长庚和希里先科聊起天来。当希里先科得知李长庚也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非常兴奋,摸出酒壶,两个人在昏暗的马灯下就喝上了。一壶酒喝完还不过瘾,李长庚拿出一瓶茅台酒,这瓶酒是高怀远处长送给他的,高处长说荒原上打井累了,晚上喝两口解解乏。希里先科喝了一口茅台酒,不断称赞:好酒,好酒。没有一口下酒菜,他们就这么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聊着。
后来,沙德罗夫和几个专家技术人员都围了过来,一起喝,一起聊。李长庚说了自己在苏联的经历,原本准备回国看望亲人,没有想到亲人已被日本鬼子杀害。现在亲人不在了,他就想在黄土山采石油,为国家出力。专家们听了无不动容,一个个表示一定要支持他。当说到打井时,两帮人又开始了争论。李长庚没有再说话,默默回到铺上睡着了,呼噜打得震天响。
第二天一大早,李长庚就爬起来到荒原上看地形,和昨天一样,每到一处,专家们比比划划,展开讨论,李长庚呢,一不。后来,沙德罗夫和希里先科在青疙瘩山北边台地,就两个井位争论起来,沙德罗夫说青北09号井位出工业油流的可能性大,希里先科则坚持青北22号井位,他认为先打浅井再次探试。
李长庚慢慢回过味来,没想到一夜功夫,两个专家突然有了转变,至少现在观点统一到北边台地上了,是好事。他让技术人员把两个专家争论的两个井位的所有勘探数据与青疙瘩山之前打的四口井的勘探数据进行一一对比,再与黄土山的高产井勘探数据进行比较,他惊奇地现,这两口井的勘探数据都很理想。从稳妥的角度看,青北22号合适,浅井,有回旋余地。希里先科真是个军事家,留有后路,能进能退。后来,李长庚自己感觉,青北09号井位应该更合适。
43。三十(2)
这时候,李长庚反而犹豫起来。***希里先科是自己亲自请来的,无论从什么方面讲,都应该尊重这位资深苏联老专家的观点。再说了,人家最初的观点就是北边台地,人家是一直坚持青疙瘩山可以打出高产井的。要是选择沙德罗夫的青北09号井位,将来要是打出个哑井来,那责任可就大了。另外,沙德罗夫最初就否定青疙瘩山打井计划,到了青疙瘩山又选择西边谷地,现在又变为北边台地,这家伙如此多的变化,他的话有多少把握,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话。不至于吧,之前在黄土山南坡谷地打井的时候,沙德罗夫态度坚决,没错,那次他们成功地打出了一口震惊全矿区的深井。其实那时候,李长庚心里明白,要不是沙德罗夫和杨学刚副处长的大力支持,好多事也不好说。要说当时,他自己心里可是没谱,就是相信沙德罗夫的观点,他坚信那里有石油,相信一定能打出石油。他成功了。客观地说,他的成功,除了大家的鼎力支持外,他的执著和坚持也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关于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现在呢,现在该如何选择?李长庚实在犯难。要是选了老专家希里先科的建议,稳妥,责任小。要是选了沙德罗夫,有点冒险,责任大。
然而,当前是什么形势,国家急缺石油,矿区上下再三动员要尽快打出高产井,这是举世瞩目的关键时刻啊,矿区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全国人民翘期盼着,这时候能够计较个人得失吗?这个时候就是要敢于负责任。
想到这儿,李长庚浑身是劲,感觉自己是在战场上,必须拼,必须冲,没有退路……
李长庚立即回到矿区向钻井处领导汇报,他将两个井位的况及勘探数据对比况向领导们做了详细说明,他建议选青北09号井位,打出高产井。他的方案获得钻井处领导班子的认可。
高怀远处长在会上说,根据当前的形势和青疙瘩山——乌尔禾一带地质勘探进展况,计划再调三个钻井队到青疙瘩山,东面、西边、南边同时打井。李长庚听了非常高兴,也有一种紧迫感,感到了一种新的压力。
回到队上,李长庚做了全体动员,传达了钻井处领导的精神和要求。
“现在,国家急需石油,兄弟钻井队也上来了,我们不能犹豫了,只能背水一战,时不我待……”
李长庚的话就像一击重锤,嘡的一声,掀起一阵欢呼声,队员们群振奋,一个个摩拳擦掌,在青疙瘩山开始打钻……
44。三十一(1)
严格意义上讲,青疙瘩荒原没有春季,冰雪刚刚融化,一夜春风就把大地吹得绿茵茵的。***草绿了,花开了,荒原上的蜜蜂和蝴蝶刚刚采到阳光下的第一滴蜜,夏天就到了。
夏天的青疙瘩山像一座巨大的火盆,头顶上的太阳魔鬼一样向地上喷着火,地上火星四溅,热浪滚滚,白天地面最高气温达到五六十度,干旱燥热,酷暑难忍。工人们开玩笑说,早晨出工的时候随便往沙地上撂一个鸡蛋,工作累了的时候,拿起来就可以吃,连午饭都免了。
青疙瘩山就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一年四季很少下雨,春秋多风,夏季酷热,因为严重缺水,地表几乎没有什么植被,可以说寸草不生,偶尔看到的铃铛刺、骆驼刺、苦艾蒿等,这些极其耐旱耐沙的荒漠植物,多数都是枯败模样。
荒原戈壁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钻井队营地上的后勤人们每天要到几十里外的河谷拉饮用水。
一次,炊事员小范和拖拉机手小宋去河谷拉水,顺便采购蔬菜。那天的天气实在太热了,他们走到半道上,拖拉机出了问题,水箱干了,走不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天上没有雨,地上没有水,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就往水箱里撒尿。他们好不容易动着拖拉机,凑凑合合走了一段路,水箱又干了。恰好这时候过来一个骑马的牧民,他们就像遇到了救星,急急忙忙迎上去。炊事员小范说明况,请牧民帮忙往拖拉机水箱里撒些尿。牧民很诧异,愣了一下,看着他俩认真的样的,不像是开玩笑的,他拿水桶接了小半桶马尿。据说他们两个人就是用这小半桶马尿才把拖拉机开到河谷的。否则的话,不但拉不到水,两个人可能也要渴死在路上,整个队也陷入绝境。据说那马尿味儿很冲,他们拉回来的水还有一股浓浓的马尿味。有人说,1216钻井队喝了一个夏天的马尿,被传作一段佳话。
后来有人编了个顺口溜:
一二一六干劲大,
大漠深处支井架,
一根钻杆伸地下,
半桶马尿救天下。
人们说起荒原钻井队的故事,就想起这句顺口溜,充满心酸味道。
那时候,戈壁上用水实在太紧张,有时候拉水跟不上了,就只好用戈壁滩集水坑里的涝坝水。集水坑里的涝坝水又咸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水里还有小小的红虫子,丝丝蠕动,看了让人恶心。再苦再涩再恶心也得咽啊,条件就是这个条件,不吃不喝咋干活。工人们没有办法,就自己逗乐子找解脱。李长庚开玩笑说,嗨,这可是玉皇大帝赐予的神水,喝下去能包治百病,大家呵呵一笑就开始饮用了。烧水之前,他们就用纱布简单过滤一下,饮用时,在水里加块方糖改变一下味道,一个个喝得美滋滋的。
水实在紧张的时候,工人们的生活实在可怜。有时候,半盆水要用一个礼拜,洗了脸,再洗衣服,然后洗脚,洗袜子,最后就变成了泥浆。那种缺水的困窘,那种艰难滋味,那种对水的渴望,实在是难以想象。
白天酷暑难当,晚间蚊虫叮咬,白天吃不好,晚上睡不好,加上工作劳累,水土不服,缺乏蔬菜,缺乏营养,拉肚子的,中暑的,接连不断,许多人倒下了。
考虑到苏联专家的适应能力和这次打井任务的艰巨性,李长庚要求炊事员对饮用水必须严格管理,从河谷拉来的饮用水尽力满足苏联专家,其他人员全部饮用涝坝水。
起初,几个年轻队员有意见,闹了些绪,李长庚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说服。
“现在是中苏合营时期,我们必须依靠人家的技术,人家是专家,如果他们倒下了,钻井出现意外况,或者钻机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技术人员无法解决,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李长庚这么一说,年轻人听着感觉也对,绪缓和了许多。
苏联专家知道了队上的难处,心里也很过意不去,沙德罗夫和希里先科主动找李长庚,要求饮用水大家共同享用,不能给他们搞特殊,否则他们心里不安。李长庚说,这是全体中国钻井队员的意思,大家宁愿多吃些苦,也要保证苏联专家身体健康。李长庚的话让苏联专家非常感动。
45。三十一(2)
用水紧张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大家都在努力克服。***袁萧然好长时间没有洗过澡了,洗澡对于她简直是一种奢侈。她对队友们开玩笑说,现在,要是能好好洗一个澡,就等于进天堂了。
说者无意,听着有心。苏联专家们主动把自己的水节约下来,积累了大半桶留给袁萧然洗澡用,把袁萧然激动得热泪盈眶。之前,她对苏联专家也是有些看法的,或者是有些偏见,比如说他们的那种傲慢劲儿、那种神气的表、那种斯文,当然,她也很欣赏他们的幽默和绅士风度。现在,她真有些不好意思了。
是啊,人,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是有同心的,都是有感的。感是人类最朴实无华的东西,也是最真诚最可爱的。后来,袁萧然主动帮助苏联专家们洗衣服了。
其实,还有一个人默默地为袁萧然积存着水。这个人,就是司钻小梁。只是他没有那么多水,也没好意思拿出来。
由于天气太热,用水紧张,防暑困难,根据专家们的建议,李长庚及时调整了工作时间,每天天不亮就开始作业,中午最热的时间,安排人员在钻机轮流倒班,每小时换一次班人,其他人员在帐篷休息,确保安全生产。
然而,荒戈壁上夜间风大,帐篷经常被大风吹倒。工人们称荒原风为强盗,有时候稍不注意,队上的物资就被狂野而来的大风“抢走”了,连找回来的地方都没有,给队员们的生活带了许多困难,对钻井生产造成很大威胁。李长庚跟大家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他突然想起了地窝子,对呀,为什么不挖地窝子。他的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他立即安排人员挖地窖,搭窝棚。这下好多了,地窝子白天凉快,晚上暖和。队员们说,这下算是过年了。苏联专家感慨地说,没想到李队长让我们大家在荒原上住地下楼房了,真是奇迹。
一天晚上,旷野上的风刮的特别大,早晨,值班人员现,地窝子的门口几乎被黄沙埋住了。他尽快抛开沙子,挖出门,拉开门进去,里面的空气非常梦,里面的人都昏睡着,叫醒之后,一个个都觉得头痛。
好险呐,差点把一队人马憋死在地窝子里。李长庚倒吸一口凉气,从那天开始,他要求值班人员每小时检查一遍,包括休息室。
46。三十二(1)
这段时间,正当李长庚领着队员们在青疙瘩山昼夜打井忙得不亦乐乎,爱莲也快到临产期了,一个人在家无人照顾。前些日子,爱莲托人带信给李长庚,告诉他生产的具体日期。
有一件事始终在爱莲心里嘀咕着。就是关于李长庚和他队上那个卫生员的传闻。有人可是说的有鼻子有眼,说卫生员每天给李长庚洗衣服,白天端茶端饭,晚上洗脚暖被……
爱莲原本是不相信的,她对李长庚是了解的。可是,那时候,野外的钻井队确实有出事的,有个钻井队长跟泥浆化验员厮混,把人家的肚子弄大了,被钻井处撤了职,这件事在矿区影响很大。
是啊,毕竟常年在野外作业,男人们偶然磨枪擦火的事也不好说。再说了,这样的事,就算男人再有控制力,要是女人主动献媚施以诱惑,在春潮荡漾的湖边行走,也难免不湿脚……
朋友们也劝爱莲要多留个心眼,注意一点李长庚,别放任不管,免得将来后悔。朋友们也是好心,说像李长庚这样的英雄人物,十个姑娘见了,九个都会冲上去,剩下一个性格内向的,也会站在那里巴巴地流眼泪。听朋友们如此说,爱莲就有些坐不住了。
事实上,爱莲一个人在家也实在寂寞。她的腹部随着月份一天天大起来,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
这可是娜娜离去后第一次怀孕啊,她十分小心,也十分担心。她越是小心翼翼,思想压力就越大,越是感觉自己笨手笨脚,许多事都做不好。有时候,她就在被子里哭,心想,要是母亲在身边就好了。
一想起母亲,她又忍不住了。是啊,一晃就是几年,娜娜的事,一直瞒着父母,还用信欺骗他们,实在是不该啊。
想了远方的父母,想想自己,再想到荒原上打井的丈夫李长庚,说真的,她心里很是想念,也难免有一丝恨意。是啊,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来看看自己,还有未出世的孩子,这个可恶的家伙,没没意,哼!爱莲又偷偷地流了一会儿眼泪,她下定决心,给李长庚捎信去,让他知道孩子即将出生的况。李长庚一看信,心里就犯急,整天忙着打井作业,怎么就把妻子和孩子的事给忘到脑后了。
其实他不是没想过,有时候他也在想,爱莲一个人在家,腆着大肚子,上班,做饭,洗洗涮涮,都不方便。要是身边有个帮手就好了。可是,自己现在是孤家寡人,父母亲人都被日本鬼子祸害了。十恶不赦的日本鬼子,可惜自己没有机会多杀几个,也好给爹娘和弟妹们报仇。他眼前突然闪出与德国鬼子交锋的景,那场景好像就在昨天,许多战友倒在敌人的炮火中,大个子乌拉姆、老兵埃塔、乌克兰姑娘茱莉亚,还有那么多战友……
想着想着,他又想起十多年前,乌鸦岭之战。他们被日本鬼子追击,乌鸦岭大当家的戚大彪拖着负伤的身体,把最后的队伍交给他,没想到他误打误撞,闯进苏联境内,被押到西伯利亚当劳工,没想到又结识了爱莲一家人,多年后爱莲又成为自己的妻子。可爱的爱莲。
想到爱莲,李长庚柔似水,多好的女人啊!
然而此时,爱妻要生产了,自己却不能在身边陪伴她。青疙瘩山的钻井工作太紧张了,他实在是无能为力啊。每每想到这里,李长庚就觉得惭愧,觉得有些对不住爱莲。
现在,爱莲来信说孩子即将出生,该怎么办呢?
这事不能马虎。李长庚跟几个骨干说起这件事,大家说,现在可是抢时间争速度的关键时刻,队上一天也不能没有你这个队长啊。其实,李长庚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井队作业现场。有人说,不如干脆把嫂子接过来,有袁萧然这个卫生员照顾应该没问题。
李长庚想了一夜,第二天,他就跟袁萧然说了要将妻子接到井队的事。袁萧然非常高兴,说由她亲自去接,免得路上有什么意外。李长庚自然非常高兴。
袁萧然跟着送物资的汽车回到矿区,立即跟后勤处联系好车辆,给爱莲打了声招呼,要她做好准备明天就到青疙瘩山。然后,她又到医院领取了一些必备用具和药品,晚上再到爱莲家,看看还需要什么要带的。一切准备妥当,两个人聊了一会就各自安歇了。
47。三十二(2)
第二天一大早,袁萧然接上爱莲就出了,一路上倒是没费什么周折,尽管路不好走,司机知道车上有孕妇,自然是加倍小心。
袁萧然和爱莲打过几次照面,也算是认识,一路上聊得不错。袁萧然对爱莲的关心和照顾让爱莲很过意不去。比如,半路上要方便了,袁萧然亲自扶着爱莲下车,扶着她到路边的沟谷去,一直牵着手,生怕出一点意外。爱莲一再说,自己能行。袁萧然半开玩笑地说道:“你可要千万小心,你肚子里可是黄土山矿区的第二代精英,千万不能马虎,要是出一点点意外,直接影响1216队的钻井任务,直接影响青疙瘩山的油田开,那责任可大了去了……”
爱莲心里原本是有些委屈的,或者还暗暗生李长庚的气,听袁萧然这么一说,心里也有些乐了。爱莲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和1216队的钻井任务联系在一起,甚至跟青疙瘩山的油田开联系在一起。虽然,袁萧然说的有些夸大,但有一点她相信,钻井队眼下的任务非常重。她虽然想明白了一些,不过,对于李长庚没有亲自来接自己,而是派这个姑娘来,心里有些不快。虽说这个袁萧然看起来还不错,也没现什么不妥,爱莲觉得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别扭。她甚至怀疑袁萧然是不是故意的,或者有什么企图。或者是自己想的多了。总之,爱莲心里是有些不快的,但她没有表现出来。
汽车虽然走得慢些,但比较平稳,爱莲也没出现什么意外,傍晚时分就到青疙瘩山了。
爱莲来到青疙瘩山1216钻井队营地,当她看到整日风吹日晒的跟黑炭似的丈夫,原本一脸的委屈反而变成心疼了,她觉得丈夫太辛苦太受罪了。而队员们的热烈欢迎,一个个嫂子嫂子地叫着,嘘寒问暖,让她非常温暖。还说什么呢,还能说什么呢?心地善良的爱莲,除了微笑,没有一句责怪的话,悄悄住进了地窝子。
青疙瘩山与黄土山虽然有几分相像,但环境却不一样。黄土山地处山弯位置,东西两面有两座大山做屏障,燕子山挡住了东南风,塔布勒特山挡住了西北风,所以,黄土山虽处荒原地带,风沙相对小些。青疙瘩山就不一样了。青疙瘩山虽说是山,其实就是一座火山喷留下的岩浆泥沙堆积成的小土丘,就像平坦的荒原上鼓起的一个大疙瘩,坡上的泥沙被长年自溢而出的油气渗透,阳光一照,油光闪亮,所以才叫青疙瘩山。虽说名字土不拉几的,可是它下面埋着石油啊,这是它的宝贝,也是中国的宝贝,要不然,怎么派这么多人没白天没黑夜地打钻,还要叫上苏联人,可见它的不平常。
不过,爱莲想不到这一层,这些也不是她一个女人该想的。况且,她还是个苏联人,尽管嫁给了中国人,尽管她的丈夫是钻井队队长,她也想不透这一层。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爱莲知道丈夫干的是有意义的事,她是支持他的。事实上,有这些就足够了。
这不,爱莲大腹便便,一路颠簸,丈夫李长庚却忙得连仔细过问一下都没顾上,就匆匆忙忙安排她进到地窝子休息了。
地窝子是工人们为队长和嫂子专门挖的,小巧而精致,比起当初他们住的集体地窝子舒坦多了,毕竟是个安全舒适的个人空间。
在这片荒无人迹的旷野上,有这么个休息处,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事。夜晚,旷野风沙怒吼,像是什么不知名的野兽撕扯着夜空,出连续不断的怪叫,鬼哭狼嚎一般,爱莲提心吊胆,经常被吓醒。可是,李长庚却已经习惯了,再说一天工作那么辛苦,躺倒就睡着了,还打着呼噜。爱莲在黑暗中抓住丈夫的手,才慢慢入睡。
第二天,炊事员小范悄悄出去打猎。小范是个厚道人,他知道队上生活条件艰苦,怕怀孕的爱莲嫂子营养不好,就和拖拉机手小宋到荒原上找野味。荒原上缺水,只要有水,野生动物就寻味而至。他们两个就说利用半桶水做诱惑,下了一个套捕获了一只黄羊。晚上,他们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黄羊肉给爱莲嫂子补身子,让爱莲感动地落泪。
48。三十二(3)
李长庚每天早出晚归,指挥工人们打钻作业,袁萧然担负起照顾爱莲的工作。
她们在路上已经很熟悉了。对于这个俄罗斯姑娘,不,李队长的媳妇,袁萧然有太多的好奇。路上的时候袁萧然始终都在问爱莲有关她们的故事,也就是她们的爱。
最初,爱莲一直怀疑,这位姑娘就是传闻中的那位卫生员了。不过,她不好问,也不能问。看着袁萧然好奇地问这问那,她自然明白了几分,也就一一说了,爱莲说的很自信,很自然,意绵绵,反倒让袁萧然不自在了。说实话,袁萧然心里很不自信,也很不自在。可是,那些事不属于自己的,她心里再清楚不过了。
爱莲住的地窝子就在袁萧然的地窝子旁边。李长庚上班之后,袁萧然就到爱莲那里,跟她聊天,帮她打饭,洗碗,洗衣服。
相处了一段时间,袁萧然现,这个传说中的俄罗斯贵族小姐一点贵族架子都没有,人长得漂亮,为人和善,有修养,有气质,怪不得李长庚这么爱她。而她身上,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让人可亲可近。想起自己的身世来,袁萧然有些不自然了,她觉得爱莲确实是个好姑娘。
爱莲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钻井队的士气,包括那些苏联专家们,没有谁叫苦叫累,一个个都像冲锋的战士,在千里无鸟飞万里人迹灭的瀚海戈壁上战风沙,斗酷暑,高唱着革命歌曲打井作业。
49。三十三(1)
有一件让李长庚头疼的事,就是钻井队员们的个人问题。
在荒原上,钻井队的工作生活非常艰苦,这不用说。钻井队员都是光棍小伙子,一年一年岁数也老大不小了,找不到对象是个大问题。冬天的时候,李长庚曾经动朋友们一起和医院等女同志多的单位搞联谊活动,甚至联系了周边的县市单位,没想到的是,他们四处碰壁。那时候流传这么一段糟蹋钻井工人的顺口溜:
宁嫁清洁工,不嫁钻井郎;
嫁给清洁工,天天热炕头;
嫁给钻井郎,夜夜守空房。
……
进入青疙瘩山打井后,一忙乎就把这事给撂到一边了。而青疙瘩山,注定要给这些风尘仆仆赶来的荒原钻井队演绎一场精彩的爱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爱莲有关,甚至连爱莲自己也没有想到,因为她的到来,还为拖拉机手小宋留住了一位好姑娘。
她叫黄小花,来自四川。
拖拉机手小宋就是四川人。黄小花就是老家给他介绍来的对象。媒婆说他是开大汽车的,住着楼房,吃着大米干饭,穿着皮鞋,走路嘎吱嘎吱的,可神气了。黄小花就相信了,她家就收下了小宋家的彩礼。
这年夏天,黄小花就从四川大老远地赶来成亲。一路火车汽车马车驴车,穿荒原,走戈壁,最后到达黄土山矿区,后勤处的同志们很热心,安排送粮食的汽车司机把她带到青疙瘩山。这位小黄姑娘见到小宋时,现他开一辆破破烂烂的小拖拉机,立马知道上当了,转身就要回去。李长庚急忙叫袁萧然拉住她,让她先休息一下再说。小黄姑娘跟袁萧然住了一天,又开始嚷嚷了。这位小黄姑娘,个头虽然不高,长得大大方方,皮肤白白净净,说话非常风趣。小黄姑娘说道:
“哼,媒人是个骗子,说他是个开大汽车的,原来是个拖拉机手。说他住着高楼大厦,顿顿吃着大米干饭。你看看你们,住着地窝洞洞,喝着涝坝水水,整天风吹日晒,顿顿吃土灌沙,白天晒死个人的太阳,夜晚吓死个人的大风,一个个灰头土脸,要啥子没啥子,还要编起话来骗人,太可恶了。”小黄姑娘哭着闹着要回四川老家。李长庚一时也没了招法。
没想到一向性温和的小宋也来了脾气。小黄姑娘哭着闹着要走,小宋大手一摆,对黄姑娘说道:
“回去就回去,没啥子了不起的事。你嫌弃我不要紧,你可不要小看我们1216钻井队,我们队长的妻子我们的嫂子是俄罗斯姑娘,美得跟天上的仙女一样,你还以为你是谁呀……”
“你说哪个?”
小黄姑娘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立即反问道。
“我们队长媳妇,我们的嫂子。”
小宋一字一句地说,脸上有那么一股子自豪神气。
“在哪里?”
小黄姑娘看着小宋,有些不相信地问道。
“就在地窝子里住着,还要在这儿生娃哩。”
“你骗鬼呀,傻儿才来这儿生娃儿。”
小黄姑娘冷笑一声,一脸嘲讽地说。
这时候,李长庚实在憋不住了,他走过来对小黄姑娘说道:“小宋没有骗你,我妻子就在这里,也好,你们又多了个伴儿。”
小黄姑娘看着李长庚,又看看小宋,将信将疑。
袁萧然走过来,拉着小黄姑娘的手,认认真真地说:“我们没有骗你,我这就去接我们的嫂子,你马上就可以见到了。”
一会儿,袁萧然果然从地窝子里把爱莲接了出来。
说来也怪,一看到美丽如花的爱莲,小黄姑娘就被折服了,她无话可说。后来,小黄姑娘就留了下来,跟袁萧然住在一起,李长庚安排她学习泥浆化验工作。
第二个故事就更离奇了,让人意想不到。
据说一天晚上,一头野猪突然闯入钻井队营地,引起一阵恐慌。
那时候正是野猪的季节,野猪攻击性很强,又加上是夜间,人们没有任何防备。野猪窜进来,估计是奔着食物,或者水。野猪闯进储物间,把案板上的锅碗瓢盆落下来,叮叮当当乱响,惊醒了值班人员。值班员以为是有人偷吃食物,提了一根木棍跟过来,现是一头大野猪。
50。三十三(2)
黯淡的月光下,那双幽灵般的眼睛恐怖骇人,值班( 荒原之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801/ )
李长庚也激动了,站起来准备说话,杨学刚副处长摆摆手,让他坐下。杨学刚副处长叹了口气说:“这些年来,虽然苏联专家给了我们许多帮助和支持,教给我们技术,培训我们的队伍,指导我们的业务。应该承认,如果没有他们,很难想象我们的技术装备会是怎样的,或许我们很难起步。凭良心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错,有技术,有文化,有修养。但是,有一点很憋气,那就是他们的眼神,他们那种傲气,那种自得,那种嘲笑,那种高人一等的态势。或许,苏联老大哥真的比我们的国力强。然而,我们绝不能永远被他们鄙视,被他们瞧不起。”
李长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对于这些,他有着亲身的经历和真切的体会,他感触太深了,他立即向杨学刚副处长表态:“我要第一个去青疙瘩山,打出高产井,为国争光。”
杨学刚副处长非常高兴,在钻井处领导班子会议上就鼎力推荐1216队。李长庚把去青疙瘩山打井的消息通报全队,工人们一片沸腾,唯独几位苏联专家直摇头。李长庚没有想到沙德罗夫会先出质疑。
沙德罗夫第一个,沙德罗夫说:
“哎,李,我真是不明白,你们是在打井,还是在赌气?合作是两个国家的事,我们是搞技术的,不是搞政治的。”
看得出来,沙德罗夫对所谓的政治很鄙视。
沙德罗夫的话很真诚,也很刺耳,他就是这样的直率性格,没有办法。幸亏他们现在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了,没有决策议政的权限,否则,他又会大脾气的。
“沙德罗夫同志,我们国家很缺油,我们必须打井,必须尽快找到石油。”李长庚很客气很认真地说。
沙德罗夫摇摇头。在场的其他苏联专家也赞同沙德罗夫的观点,包括一向与沙德罗夫意见相左的格罗斯,这次也站在沙德罗夫一边。专家们甚至说气话:在青疙瘩山打井就是胡折腾。
41。二十九(3)
“我们的地质勘探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有非常详细的数据,那边肯定有石油。”李长庚认真地说。
“有石油分布不等于能够成功地开采出工业油流。”沙德罗夫笑了笑说。沙德罗夫这话说得非常对,的确很专业,可以说,不软不硬,又一针见血。
在场的人都僵住了,无话可说。是啊,两年前确实打过四口哑井,那四口臭水井可是钻井处的耻辱啊!
要细说起来,关于那次打钻,最初公司内部意见就不统一,先是中苏双方领导层意见不一,中方积极,苏方消极,因为打井是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双方统一意见。在领导层争执不下的时候,苏联专家和中方技术人员也开始了争论,最后是老专家希里先科力排众议,支持了中方的观点。希里先科在苏联专家中很有影响力,他参加过二战,在战场上多次荣立军功,受到过斯大林同志的接见,一身的枪伤更是他的功勋章和功劳簿。那次专家会议讨论最激烈的时候,几个年轻专家与他争论不休,希里先科非常生气,连拍两次桌子,一把拉起上衣,让年轻人数数自己背上的枪眼。看到希里先科伤痕累累的背,年轻人傻眼了,一个个变成了哑巴。因为希里先科等资深老专家们的支持,领导层最终决定在青疙瘩山打井。可是结果又让大家非常失望,只好取消了继续打井的计划。
想到这里,李长庚和在场的中国技术人员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儿。没有办法呀,人家沙德罗夫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是个资深钻井专家,要说资历、钻井技术和经验,1216队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提并论。再说了,还有前面失败的教训。有好心人劝李长庚放弃这次冒险行动。人家说,这次打井就是冒险,弄不好就会毁掉他之前的成绩和荣誉。如果再打出一口哑井,1216钻井队白辛苦一年不说,他的头号钻井队长的荣誉也就到头了,很可能要栽个大跟头。面对困难和好心人的奉劝,李长庚心里很不舒服。
这天夜里,爱莲看到他焦虑样子也很着急。爱莲说:“既然已经接受了领导下达的任务就不要再犹豫,应该想办法打出油井来。”
“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可是,那么大一片荒原,一下就打出一口高产井来,专家们的反对意见不是没有道理。”
“那你就去找支持你的专家,他们会给你好主意的。”
爱莲的话似乎提醒了李长庚。
第二天,李长庚就到钻井处要来了希里先科,请教青疙瘩山打井之事。
42。三十(1)
从去年年底开始,已经有一批苏联专家撤回苏联了。***开春以来,又有一批专家要撤回。希里先科原本也打算撤回的,听李长庚说要去青疙瘩山打井采油的事,非常高兴,他说他相信青疙瘩山,一定能够打出高产井的。希里先科的话极大地鼓舞了李长庚,他心里踏实了许多。他想,有了希里先科的支持,打井成功就有希望。他跟希里先科狠狠地拥抱了一下,用力拍了拍他的后背说:“老伙计,谢谢你,青疙瘩山感谢你,中国人民感谢你。”
希里先科爽朗地笑起来,棕黄|色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希里先科傲慢的眼神里,透出一种骄傲和自信,而且是非常的自信,看得出来,他非常得意。
“李,你的选择是对的。”
希里先科举起大拇指,对李长庚用力点点头。
李长庚只顾上高兴了,并没有体会希里先科所说的选择是对的具体所指,是指选择去青疙瘩山打井对了,还是来请教他对了,还是都对。应该都对了。地上的积雪还没有化尽,李长庚就带着钻井队的专家技术人员就向200公里外的青疙瘩荒原进了。
虽然已是早春时节,青疙瘩荒原的天气非常冷,春寒料峭,冷风刺骨,李长庚和技术专家们一个个都跟钢铁战士一般,风霜雨雪全然不顾,安营扎寨之后,就去寻找第一口要打的井位。按照地质勘探推荐的方案,应该有四个井位勘探数据都不错,然而,到底先打哪一个,这个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这口井的成败可能关系到这次开青疙瘩山计划的成败。尽管前期大家对来不来这里打井争论很大,但来到这里后,在具体选井位上,况又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针对第一口井的选择,苏联专家先争论起来,沙德罗夫和希里先科争得不可开交,有点针尖对麦芒的味道。沙德罗夫认为,自己之前缺乏对中国西部荒漠地带的地质状况的深入了解,认真查看了相关的勘探资料和数据,反复研究了前两年打井的资料后认为,青疙瘩山西边坡谷地带是打高产井最佳的选择。希里先科却认为,选择地质勘探和专家们测算标定的油气丰富的井位没有错,但北坡台地更适合大面积打井,有利于将来的开。两个专家在那里争来争去,中方技术人员干脆说,就选在青疙瘩山东边坡地上,快速见油,最合适。到底如何选择,李长庚心里七上八下的,一时也拿不准。他和几个技术人员反复分析专家们的意见,察看了相关资料,也没个结果。
这天夜里,狂风大作,李长庚和希里先科聊起天来。当希里先科得知李长庚也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非常兴奋,摸出酒壶,两个人在昏暗的马灯下就喝上了。一壶酒喝完还不过瘾,李长庚拿出一瓶茅台酒,这瓶酒是高怀远处长送给他的,高处长说荒原上打井累了,晚上喝两口解解乏。希里先科喝了一口茅台酒,不断称赞:好酒,好酒。没有一口下酒菜,他们就这么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聊着。
后来,沙德罗夫和几个专家技术人员都围了过来,一起喝,一起聊。李长庚说了自己在苏联的经历,原本准备回国看望亲人,没有想到亲人已被日本鬼子杀害。现在亲人不在了,他就想在黄土山采石油,为国家出力。专家们听了无不动容,一个个表示一定要支持他。当说到打井时,两帮人又开始了争论。李长庚没有再说话,默默回到铺上睡着了,呼噜打得震天响。
第二天一大早,李长庚就爬起来到荒原上看地形,和昨天一样,每到一处,专家们比比划划,展开讨论,李长庚呢,一不。后来,沙德罗夫和希里先科在青疙瘩山北边台地,就两个井位争论起来,沙德罗夫说青北09号井位出工业油流的可能性大,希里先科则坚持青北22号井位,他认为先打浅井再次探试。
李长庚慢慢回过味来,没想到一夜功夫,两个专家突然有了转变,至少现在观点统一到北边台地上了,是好事。他让技术人员把两个专家争论的两个井位的所有勘探数据与青疙瘩山之前打的四口井的勘探数据进行一一对比,再与黄土山的高产井勘探数据进行比较,他惊奇地现,这两口井的勘探数据都很理想。从稳妥的角度看,青北22号合适,浅井,有回旋余地。希里先科真是个军事家,留有后路,能进能退。后来,李长庚自己感觉,青北09号井位应该更合适。
43。三十(2)
这时候,李长庚反而犹豫起来。***希里先科是自己亲自请来的,无论从什么方面讲,都应该尊重这位资深苏联老专家的观点。再说了,人家最初的观点就是北边台地,人家是一直坚持青疙瘩山可以打出高产井的。要是选择沙德罗夫的青北09号井位,将来要是打出个哑井来,那责任可就大了。另外,沙德罗夫最初就否定青疙瘩山打井计划,到了青疙瘩山又选择西边谷地,现在又变为北边台地,这家伙如此多的变化,他的话有多少把握,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话。不至于吧,之前在黄土山南坡谷地打井的时候,沙德罗夫态度坚决,没错,那次他们成功地打出了一口震惊全矿区的深井。其实那时候,李长庚心里明白,要不是沙德罗夫和杨学刚副处长的大力支持,好多事也不好说。要说当时,他自己心里可是没谱,就是相信沙德罗夫的观点,他坚信那里有石油,相信一定能打出石油。他成功了。客观地说,他的成功,除了大家的鼎力支持外,他的执著和坚持也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关于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现在呢,现在该如何选择?李长庚实在犯难。要是选了老专家希里先科的建议,稳妥,责任小。要是选了沙德罗夫,有点冒险,责任大。
然而,当前是什么形势,国家急缺石油,矿区上下再三动员要尽快打出高产井,这是举世瞩目的关键时刻啊,矿区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全国人民翘期盼着,这时候能够计较个人得失吗?这个时候就是要敢于负责任。
想到这儿,李长庚浑身是劲,感觉自己是在战场上,必须拼,必须冲,没有退路……
李长庚立即回到矿区向钻井处领导汇报,他将两个井位的况及勘探数据对比况向领导们做了详细说明,他建议选青北09号井位,打出高产井。他的方案获得钻井处领导班子的认可。
高怀远处长在会上说,根据当前的形势和青疙瘩山——乌尔禾一带地质勘探进展况,计划再调三个钻井队到青疙瘩山,东面、西边、南边同时打井。李长庚听了非常高兴,也有一种紧迫感,感到了一种新的压力。
回到队上,李长庚做了全体动员,传达了钻井处领导的精神和要求。
“现在,国家急需石油,兄弟钻井队也上来了,我们不能犹豫了,只能背水一战,时不我待……”
李长庚的话就像一击重锤,嘡的一声,掀起一阵欢呼声,队员们群振奋,一个个摩拳擦掌,在青疙瘩山开始打钻……
44。三十一(1)
严格意义上讲,青疙瘩荒原没有春季,冰雪刚刚融化,一夜春风就把大地吹得绿茵茵的。***草绿了,花开了,荒原上的蜜蜂和蝴蝶刚刚采到阳光下的第一滴蜜,夏天就到了。
夏天的青疙瘩山像一座巨大的火盆,头顶上的太阳魔鬼一样向地上喷着火,地上火星四溅,热浪滚滚,白天地面最高气温达到五六十度,干旱燥热,酷暑难忍。工人们开玩笑说,早晨出工的时候随便往沙地上撂一个鸡蛋,工作累了的时候,拿起来就可以吃,连午饭都免了。
青疙瘩山就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一年四季很少下雨,春秋多风,夏季酷热,因为严重缺水,地表几乎没有什么植被,可以说寸草不生,偶尔看到的铃铛刺、骆驼刺、苦艾蒿等,这些极其耐旱耐沙的荒漠植物,多数都是枯败模样。
荒原戈壁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钻井队营地上的后勤人们每天要到几十里外的河谷拉饮用水。
一次,炊事员小范和拖拉机手小宋去河谷拉水,顺便采购蔬菜。那天的天气实在太热了,他们走到半道上,拖拉机出了问题,水箱干了,走不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天上没有雨,地上没有水,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就往水箱里撒尿。他们好不容易动着拖拉机,凑凑合合走了一段路,水箱又干了。恰好这时候过来一个骑马的牧民,他们就像遇到了救星,急急忙忙迎上去。炊事员小范说明况,请牧民帮忙往拖拉机水箱里撒些尿。牧民很诧异,愣了一下,看着他俩认真的样的,不像是开玩笑的,他拿水桶接了小半桶马尿。据说他们两个人就是用这小半桶马尿才把拖拉机开到河谷的。否则的话,不但拉不到水,两个人可能也要渴死在路上,整个队也陷入绝境。据说那马尿味儿很冲,他们拉回来的水还有一股浓浓的马尿味。有人说,1216钻井队喝了一个夏天的马尿,被传作一段佳话。
后来有人编了个顺口溜:
一二一六干劲大,
大漠深处支井架,
一根钻杆伸地下,
半桶马尿救天下。
人们说起荒原钻井队的故事,就想起这句顺口溜,充满心酸味道。
那时候,戈壁上用水实在太紧张,有时候拉水跟不上了,就只好用戈壁滩集水坑里的涝坝水。集水坑里的涝坝水又咸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水里还有小小的红虫子,丝丝蠕动,看了让人恶心。再苦再涩再恶心也得咽啊,条件就是这个条件,不吃不喝咋干活。工人们没有办法,就自己逗乐子找解脱。李长庚开玩笑说,嗨,这可是玉皇大帝赐予的神水,喝下去能包治百病,大家呵呵一笑就开始饮用了。烧水之前,他们就用纱布简单过滤一下,饮用时,在水里加块方糖改变一下味道,一个个喝得美滋滋的。
水实在紧张的时候,工人们的生活实在可怜。有时候,半盆水要用一个礼拜,洗了脸,再洗衣服,然后洗脚,洗袜子,最后就变成了泥浆。那种缺水的困窘,那种艰难滋味,那种对水的渴望,实在是难以想象。
白天酷暑难当,晚间蚊虫叮咬,白天吃不好,晚上睡不好,加上工作劳累,水土不服,缺乏蔬菜,缺乏营养,拉肚子的,中暑的,接连不断,许多人倒下了。
考虑到苏联专家的适应能力和这次打井任务的艰巨性,李长庚要求炊事员对饮用水必须严格管理,从河谷拉来的饮用水尽力满足苏联专家,其他人员全部饮用涝坝水。
起初,几个年轻队员有意见,闹了些绪,李长庚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说服。
“现在是中苏合营时期,我们必须依靠人家的技术,人家是专家,如果他们倒下了,钻井出现意外况,或者钻机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技术人员无法解决,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李长庚这么一说,年轻人听着感觉也对,绪缓和了许多。
苏联专家知道了队上的难处,心里也很过意不去,沙德罗夫和希里先科主动找李长庚,要求饮用水大家共同享用,不能给他们搞特殊,否则他们心里不安。李长庚说,这是全体中国钻井队员的意思,大家宁愿多吃些苦,也要保证苏联专家身体健康。李长庚的话让苏联专家非常感动。
45。三十一(2)
用水紧张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大家都在努力克服。***袁萧然好长时间没有洗过澡了,洗澡对于她简直是一种奢侈。她对队友们开玩笑说,现在,要是能好好洗一个澡,就等于进天堂了。
说者无意,听着有心。苏联专家们主动把自己的水节约下来,积累了大半桶留给袁萧然洗澡用,把袁萧然激动得热泪盈眶。之前,她对苏联专家也是有些看法的,或者是有些偏见,比如说他们的那种傲慢劲儿、那种神气的表、那种斯文,当然,她也很欣赏他们的幽默和绅士风度。现在,她真有些不好意思了。
是啊,人,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是有同心的,都是有感的。感是人类最朴实无华的东西,也是最真诚最可爱的。后来,袁萧然主动帮助苏联专家们洗衣服了。
其实,还有一个人默默地为袁萧然积存着水。这个人,就是司钻小梁。只是他没有那么多水,也没好意思拿出来。
由于天气太热,用水紧张,防暑困难,根据专家们的建议,李长庚及时调整了工作时间,每天天不亮就开始作业,中午最热的时间,安排人员在钻机轮流倒班,每小时换一次班人,其他人员在帐篷休息,确保安全生产。
然而,荒戈壁上夜间风大,帐篷经常被大风吹倒。工人们称荒原风为强盗,有时候稍不注意,队上的物资就被狂野而来的大风“抢走”了,连找回来的地方都没有,给队员们的生活带了许多困难,对钻井生产造成很大威胁。李长庚跟大家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他突然想起了地窝子,对呀,为什么不挖地窝子。他的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他立即安排人员挖地窖,搭窝棚。这下好多了,地窝子白天凉快,晚上暖和。队员们说,这下算是过年了。苏联专家感慨地说,没想到李队长让我们大家在荒原上住地下楼房了,真是奇迹。
一天晚上,旷野上的风刮的特别大,早晨,值班人员现,地窝子的门口几乎被黄沙埋住了。他尽快抛开沙子,挖出门,拉开门进去,里面的空气非常梦,里面的人都昏睡着,叫醒之后,一个个都觉得头痛。
好险呐,差点把一队人马憋死在地窝子里。李长庚倒吸一口凉气,从那天开始,他要求值班人员每小时检查一遍,包括休息室。
46。三十二(1)
这段时间,正当李长庚领着队员们在青疙瘩山昼夜打井忙得不亦乐乎,爱莲也快到临产期了,一个人在家无人照顾。前些日子,爱莲托人带信给李长庚,告诉他生产的具体日期。
有一件事始终在爱莲心里嘀咕着。就是关于李长庚和他队上那个卫生员的传闻。有人可是说的有鼻子有眼,说卫生员每天给李长庚洗衣服,白天端茶端饭,晚上洗脚暖被……
爱莲原本是不相信的,她对李长庚是了解的。可是,那时候,野外的钻井队确实有出事的,有个钻井队长跟泥浆化验员厮混,把人家的肚子弄大了,被钻井处撤了职,这件事在矿区影响很大。
是啊,毕竟常年在野外作业,男人们偶然磨枪擦火的事也不好说。再说了,这样的事,就算男人再有控制力,要是女人主动献媚施以诱惑,在春潮荡漾的湖边行走,也难免不湿脚……
朋友们也劝爱莲要多留个心眼,注意一点李长庚,别放任不管,免得将来后悔。朋友们也是好心,说像李长庚这样的英雄人物,十个姑娘见了,九个都会冲上去,剩下一个性格内向的,也会站在那里巴巴地流眼泪。听朋友们如此说,爱莲就有些坐不住了。
事实上,爱莲一个人在家也实在寂寞。她的腹部随着月份一天天大起来,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
这可是娜娜离去后第一次怀孕啊,她十分小心,也十分担心。她越是小心翼翼,思想压力就越大,越是感觉自己笨手笨脚,许多事都做不好。有时候,她就在被子里哭,心想,要是母亲在身边就好了。
一想起母亲,她又忍不住了。是啊,一晃就是几年,娜娜的事,一直瞒着父母,还用信欺骗他们,实在是不该啊。
想了远方的父母,想想自己,再想到荒原上打井的丈夫李长庚,说真的,她心里很是想念,也难免有一丝恨意。是啊,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来看看自己,还有未出世的孩子,这个可恶的家伙,没没意,哼!爱莲又偷偷地流了一会儿眼泪,她下定决心,给李长庚捎信去,让他知道孩子即将出生的况。李长庚一看信,心里就犯急,整天忙着打井作业,怎么就把妻子和孩子的事给忘到脑后了。
其实他不是没想过,有时候他也在想,爱莲一个人在家,腆着大肚子,上班,做饭,洗洗涮涮,都不方便。要是身边有个帮手就好了。可是,自己现在是孤家寡人,父母亲人都被日本鬼子祸害了。十恶不赦的日本鬼子,可惜自己没有机会多杀几个,也好给爹娘和弟妹们报仇。他眼前突然闪出与德国鬼子交锋的景,那场景好像就在昨天,许多战友倒在敌人的炮火中,大个子乌拉姆、老兵埃塔、乌克兰姑娘茱莉亚,还有那么多战友……
想着想着,他又想起十多年前,乌鸦岭之战。他们被日本鬼子追击,乌鸦岭大当家的戚大彪拖着负伤的身体,把最后的队伍交给他,没想到他误打误撞,闯进苏联境内,被押到西伯利亚当劳工,没想到又结识了爱莲一家人,多年后爱莲又成为自己的妻子。可爱的爱莲。
想到爱莲,李长庚柔似水,多好的女人啊!
然而此时,爱妻要生产了,自己却不能在身边陪伴她。青疙瘩山的钻井工作太紧张了,他实在是无能为力啊。每每想到这里,李长庚就觉得惭愧,觉得有些对不住爱莲。
现在,爱莲来信说孩子即将出生,该怎么办呢?
这事不能马虎。李长庚跟几个骨干说起这件事,大家说,现在可是抢时间争速度的关键时刻,队上一天也不能没有你这个队长啊。其实,李长庚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井队作业现场。有人说,不如干脆把嫂子接过来,有袁萧然这个卫生员照顾应该没问题。
李长庚想了一夜,第二天,他就跟袁萧然说了要将妻子接到井队的事。袁萧然非常高兴,说由她亲自去接,免得路上有什么意外。李长庚自然非常高兴。
袁萧然跟着送物资的汽车回到矿区,立即跟后勤处联系好车辆,给爱莲打了声招呼,要她做好准备明天就到青疙瘩山。然后,她又到医院领取了一些必备用具和药品,晚上再到爱莲家,看看还需要什么要带的。一切准备妥当,两个人聊了一会就各自安歇了。
47。三十二(2)
第二天一大早,袁萧然接上爱莲就出了,一路上倒是没费什么周折,尽管路不好走,司机知道车上有孕妇,自然是加倍小心。
袁萧然和爱莲打过几次照面,也算是认识,一路上聊得不错。袁萧然对爱莲的关心和照顾让爱莲很过意不去。比如,半路上要方便了,袁萧然亲自扶着爱莲下车,扶着她到路边的沟谷去,一直牵着手,生怕出一点意外。爱莲一再说,自己能行。袁萧然半开玩笑地说道:“你可要千万小心,你肚子里可是黄土山矿区的第二代精英,千万不能马虎,要是出一点点意外,直接影响1216队的钻井任务,直接影响青疙瘩山的油田开,那责任可大了去了……”
爱莲心里原本是有些委屈的,或者还暗暗生李长庚的气,听袁萧然这么一说,心里也有些乐了。爱莲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和1216队的钻井任务联系在一起,甚至跟青疙瘩山的油田开联系在一起。虽然,袁萧然说的有些夸大,但有一点她相信,钻井队眼下的任务非常重。她虽然想明白了一些,不过,对于李长庚没有亲自来接自己,而是派这个姑娘来,心里有些不快。虽说这个袁萧然看起来还不错,也没现什么不妥,爱莲觉得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别扭。她甚至怀疑袁萧然是不是故意的,或者有什么企图。或者是自己想的多了。总之,爱莲心里是有些不快的,但她没有表现出来。
汽车虽然走得慢些,但比较平稳,爱莲也没出现什么意外,傍晚时分就到青疙瘩山了。
爱莲来到青疙瘩山1216钻井队营地,当她看到整日风吹日晒的跟黑炭似的丈夫,原本一脸的委屈反而变成心疼了,她觉得丈夫太辛苦太受罪了。而队员们的热烈欢迎,一个个嫂子嫂子地叫着,嘘寒问暖,让她非常温暖。还说什么呢,还能说什么呢?心地善良的爱莲,除了微笑,没有一句责怪的话,悄悄住进了地窝子。
青疙瘩山与黄土山虽然有几分相像,但环境却不一样。黄土山地处山弯位置,东西两面有两座大山做屏障,燕子山挡住了东南风,塔布勒特山挡住了西北风,所以,黄土山虽处荒原地带,风沙相对小些。青疙瘩山就不一样了。青疙瘩山虽说是山,其实就是一座火山喷留下的岩浆泥沙堆积成的小土丘,就像平坦的荒原上鼓起的一个大疙瘩,坡上的泥沙被长年自溢而出的油气渗透,阳光一照,油光闪亮,所以才叫青疙瘩山。虽说名字土不拉几的,可是它下面埋着石油啊,这是它的宝贝,也是中国的宝贝,要不然,怎么派这么多人没白天没黑夜地打钻,还要叫上苏联人,可见它的不平常。
不过,爱莲想不到这一层,这些也不是她一个女人该想的。况且,她还是个苏联人,尽管嫁给了中国人,尽管她的丈夫是钻井队队长,她也想不透这一层。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爱莲知道丈夫干的是有意义的事,她是支持他的。事实上,有这些就足够了。
这不,爱莲大腹便便,一路颠簸,丈夫李长庚却忙得连仔细过问一下都没顾上,就匆匆忙忙安排她进到地窝子休息了。
地窝子是工人们为队长和嫂子专门挖的,小巧而精致,比起当初他们住的集体地窝子舒坦多了,毕竟是个安全舒适的个人空间。
在这片荒无人迹的旷野上,有这么个休息处,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事。夜晚,旷野风沙怒吼,像是什么不知名的野兽撕扯着夜空,出连续不断的怪叫,鬼哭狼嚎一般,爱莲提心吊胆,经常被吓醒。可是,李长庚却已经习惯了,再说一天工作那么辛苦,躺倒就睡着了,还打着呼噜。爱莲在黑暗中抓住丈夫的手,才慢慢入睡。
第二天,炊事员小范悄悄出去打猎。小范是个厚道人,他知道队上生活条件艰苦,怕怀孕的爱莲嫂子营养不好,就和拖拉机手小宋到荒原上找野味。荒原上缺水,只要有水,野生动物就寻味而至。他们两个就说利用半桶水做诱惑,下了一个套捕获了一只黄羊。晚上,他们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黄羊肉给爱莲嫂子补身子,让爱莲感动地落泪。
48。三十二(3)
李长庚每天早出晚归,指挥工人们打钻作业,袁萧然担负起照顾爱莲的工作。
她们在路上已经很熟悉了。对于这个俄罗斯姑娘,不,李队长的媳妇,袁萧然有太多的好奇。路上的时候袁萧然始终都在问爱莲有关她们的故事,也就是她们的爱。
最初,爱莲一直怀疑,这位姑娘就是传闻中的那位卫生员了。不过,她不好问,也不能问。看着袁萧然好奇地问这问那,她自然明白了几分,也就一一说了,爱莲说的很自信,很自然,意绵绵,反倒让袁萧然不自在了。说实话,袁萧然心里很不自信,也很不自在。可是,那些事不属于自己的,她心里再清楚不过了。
爱莲住的地窝子就在袁萧然的地窝子旁边。李长庚上班之后,袁萧然就到爱莲那里,跟她聊天,帮她打饭,洗碗,洗衣服。
相处了一段时间,袁萧然现,这个传说中的俄罗斯贵族小姐一点贵族架子都没有,人长得漂亮,为人和善,有修养,有气质,怪不得李长庚这么爱她。而她身上,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让人可亲可近。想起自己的身世来,袁萧然有些不自然了,她觉得爱莲确实是个好姑娘。
爱莲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钻井队的士气,包括那些苏联专家们,没有谁叫苦叫累,一个个都像冲锋的战士,在千里无鸟飞万里人迹灭的瀚海戈壁上战风沙,斗酷暑,高唱着革命歌曲打井作业。
49。三十三(1)
有一件让李长庚头疼的事,就是钻井队员们的个人问题。
在荒原上,钻井队的工作生活非常艰苦,这不用说。钻井队员都是光棍小伙子,一年一年岁数也老大不小了,找不到对象是个大问题。冬天的时候,李长庚曾经动朋友们一起和医院等女同志多的单位搞联谊活动,甚至联系了周边的县市单位,没想到的是,他们四处碰壁。那时候流传这么一段糟蹋钻井工人的顺口溜:
宁嫁清洁工,不嫁钻井郎;
嫁给清洁工,天天热炕头;
嫁给钻井郎,夜夜守空房。
……
进入青疙瘩山打井后,一忙乎就把这事给撂到一边了。而青疙瘩山,注定要给这些风尘仆仆赶来的荒原钻井队演绎一场精彩的爱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爱莲有关,甚至连爱莲自己也没有想到,因为她的到来,还为拖拉机手小宋留住了一位好姑娘。
她叫黄小花,来自四川。
拖拉机手小宋就是四川人。黄小花就是老家给他介绍来的对象。媒婆说他是开大汽车的,住着楼房,吃着大米干饭,穿着皮鞋,走路嘎吱嘎吱的,可神气了。黄小花就相信了,她家就收下了小宋家的彩礼。
这年夏天,黄小花就从四川大老远地赶来成亲。一路火车汽车马车驴车,穿荒原,走戈壁,最后到达黄土山矿区,后勤处的同志们很热心,安排送粮食的汽车司机把她带到青疙瘩山。这位小黄姑娘见到小宋时,现他开一辆破破烂烂的小拖拉机,立马知道上当了,转身就要回去。李长庚急忙叫袁萧然拉住她,让她先休息一下再说。小黄姑娘跟袁萧然住了一天,又开始嚷嚷了。这位小黄姑娘,个头虽然不高,长得大大方方,皮肤白白净净,说话非常风趣。小黄姑娘说道:
“哼,媒人是个骗子,说他是个开大汽车的,原来是个拖拉机手。说他住着高楼大厦,顿顿吃着大米干饭。你看看你们,住着地窝洞洞,喝着涝坝水水,整天风吹日晒,顿顿吃土灌沙,白天晒死个人的太阳,夜晚吓死个人的大风,一个个灰头土脸,要啥子没啥子,还要编起话来骗人,太可恶了。”小黄姑娘哭着闹着要回四川老家。李长庚一时也没了招法。
没想到一向性温和的小宋也来了脾气。小黄姑娘哭着闹着要走,小宋大手一摆,对黄姑娘说道:
“回去就回去,没啥子了不起的事。你嫌弃我不要紧,你可不要小看我们1216钻井队,我们队长的妻子我们的嫂子是俄罗斯姑娘,美得跟天上的仙女一样,你还以为你是谁呀……”
“你说哪个?”
小黄姑娘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立即反问道。
“我们队长媳妇,我们的嫂子。”
小宋一字一句地说,脸上有那么一股子自豪神气。
“在哪里?”
小黄姑娘看着小宋,有些不相信地问道。
“就在地窝子里住着,还要在这儿生娃哩。”
“你骗鬼呀,傻儿才来这儿生娃儿。”
小黄姑娘冷笑一声,一脸嘲讽地说。
这时候,李长庚实在憋不住了,他走过来对小黄姑娘说道:“小宋没有骗你,我妻子就在这里,也好,你们又多了个伴儿。”
小黄姑娘看着李长庚,又看看小宋,将信将疑。
袁萧然走过来,拉着小黄姑娘的手,认认真真地说:“我们没有骗你,我这就去接我们的嫂子,你马上就可以见到了。”
一会儿,袁萧然果然从地窝子里把爱莲接了出来。
说来也怪,一看到美丽如花的爱莲,小黄姑娘就被折服了,她无话可说。后来,小黄姑娘就留了下来,跟袁萧然住在一起,李长庚安排她学习泥浆化验工作。
第二个故事就更离奇了,让人意想不到。
据说一天晚上,一头野猪突然闯入钻井队营地,引起一阵恐慌。
那时候正是野猪的季节,野猪攻击性很强,又加上是夜间,人们没有任何防备。野猪窜进来,估计是奔着食物,或者水。野猪闯进储物间,把案板上的锅碗瓢盆落下来,叮叮当当乱响,惊醒了值班人员。值班员以为是有人偷吃食物,提了一根木棍跟过来,现是一头大野猪。
50。三十三(2)
黯淡的月光下,那双幽灵般的眼睛恐怖骇人,值班( 荒原之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