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辣文小说 > 脉脉两无语 > 脉脉两无语 第 4 部分阅读

第 4 部分阅读

    我经过莫愁女住过的郁金堂、苏合厢时,用手机记下了这几个名词,以备后用。我当时就想吟诗一首,惜功力不够,即使思绪如潮,也作不出来。这里有很多文人雅士留下的诗词曲赋,尽是赞美和惋惜。鲁迅先生也曾留下“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杳不见,归忆江天发浩歌”的感慨。湖上淡淡的水气,的确让人油然而生一份伤感。晚上,回忆当天游莫愁湖的情景,结合我对一慧的联翩遐思,掏出手机,将手机里储存的“郁金堂”、“苏合厢”、“莫愁井”等几个字串了起来:

    郁金堂中念,苏合厢内思。

    莫愁井里泪,齐向白狼河。

    反复琢磨修改后,取名为《莫愁女》,希望一慧象朱明瑛歌里所唱的那样:莫愁啊莫愁!(本书作者独孤令一,发表于起点中文网)

    抱歉,我将原来的第四章删节掉了,因为太写实了。

    第六章 登阅江楼感怀(2)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2日,我与老干部到阅江楼去游玩。

    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狮子山上,濒临长江。山上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等30余处历史遗迹。朱元璋曾在此大败陈友谅,称帝后,下诏在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600年来虽有2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终因种种原因未建成。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

    在玩咸亭边上有一石碑长廊,几块石碑上刻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治国的故事。如朱元璋首倡“四菜一汤”的故事等。其中“一口井”的故事着实吸引了我。一次朱元璋召集众大臣;指着一口井说:“这口井不比江中之水,它始终不会漫出,但也始终不会干涸,可供一家饮用。朝庭给各位大臣发的俸禄虽然不多,但象这口井里的水一样,年年月月都有,可以养活全家,但也不会太富有”。我看了这个故事以后,很受启发,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教育。我想,一个家庭的两口子的感情不也象这口井一样吗!虽然这种爱不会象江水滔滔,但这种家庭之爱夫妻之爱如涓涓井水,滋润着彼此的心田。人,饭不过三餐,卧不过六尺,无需多。爱也是一样,爱的泛滥会淹没自己。菜根谭一书有言:“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乐窝巢”。我登上阅江楼,看着不远处的长江,浩浩荡荡。江风吹起层层波涛,一浪接一浪地反射着太阳的金光。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我感慨万千,长江之水可谓多矣,千年不尽;江面之涛可谓稠也,绵绵不绝;江岸之风可谓清矣,涤心不止。我有感而发,用手机编了一首短诗《莫登阅江楼》。晚上在宾馆,对白天所编的《莫登阅江楼》进行了修饰,存在手机中:

    不漫囊娟流,忠守家井口。

    锦波观不尽,莫登阅江楼。

    晚上临睡前,我打开短信信箱,调出这首诗,把玩了几遍。看着“锦波观不尽”这句时,我自言自语道:“象一慧那样的美女天下那么多,多如江水之波,一个挨着一个,难道都要去沾点边吗?都要去阅读一遍吗?真是异想天开!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君不见长江之上,船在水中尚知流,而岸上之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多么地不应该呀!”我边翻看着,边给自己讲这些道理,暂时说服了自己:人过半生,方知天命,不能再与一慧联系了,让她平静地过她应有的生活吧,我不能去打扰她了——登什么四大名楼、阅什么千里长江呀!

    自从第一次给一慧写了名为《婳》的诗,就打算一个星期写一首短诗送给一慧。到了10月24日那天,我的手机里集了三首等待发出的诗:《哀西楚霸王》和加上刚写的《莫愁女》及《莫登阅江楼》。我想反正以后不能与一慧联系了,她也不理我了,一起发过去算了,不然将这些破诗存在手机里,就会老惦记着给一慧发。24日下午2点20分到21分,把存在手机里的3首诗连着发给一慧。

    《哀西楚霸王》是10月初写的;原文是:江山被友窃,美人空自刎。古今多少仕,嗟叹此一雄。晚上将诗名改为《霸王》,对内容也稍作修改,让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押韵些:

    江山被友窃,美人空自结。

    古今多少仕,嗟叹此一杰。

    这三首诗的发送顺序,特意作了安排,在手机里排了先后,第一首是《莫愁女》,第二首是《哀西楚霸王》,将《登阅江楼》放在最后。吃菜吃心,听话听音。一慧如果真的知道了《登阅江楼》中那口井的意思,她有可能不会再理会我了。当然,我连发三首诗,一慧没有回复,因为她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收到这三首诗后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说不定会更烦心了。

    这次出差在外,尽管心情很郁闷,但我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0月28日晚,我回到了株州。次日,书记设宴招待客人,我作为陪酒员参加,席间,很少表扬人的书记表扬我道:“令一今年几次外派工作完成的都很不错,采访老干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到长沙解决了人事部门没有办好的安置问题,很好,我和你喝一杯。这样吧,你用大杯子。”我强装欣然,一口干了二两五。这就是书记对我的表扬,真服了这位领导,真有他的。不过这酒没白喝,事后,他一个劲地向上推荐我。(本书作者令一,发于起点)

    第七章 深山里“打光棍”(1)

    11月9日,我带着保卫科长,陪北京来的客人上长沙开福寺。开福寺位于长沙市区北面,始建于五代十国。寺院巍峨,布局完整,佛像齐全,有三圣殿、大雄玉殿、毗庐殿三大殿。毗庐殿供有贴金罗汉500尊。自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此寺创建以来,一直香火旺盛。平常开福寺总是香客络泽不绝,人山人海。我所陪的客人当然受到环境的影响,烧几柱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此事古已有之,不过于今为烈罢了,这与搞封建迷信是两码事,弘扬佛文化吗!我经常来开福寺,以前在人事科工作时,一年要来二十多趟。也常烧烧香、许许愿,多是求财求官求健康的。因为这些天来,我对一慧总是牵着肠子挂着肚——放心不下,所以这次我心里怀揣对一慧的思心,求了三件事,有一件事是求佑我与一慧之间不管有什么事发生,结局都是平平安安的。

    晚宴结束后,我带头满身酒气回了家。次日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昨日所作所思回想了一遍,构思着如何写出一两篇小诗来。上班后,在手机上完成了自己给自己下达的任务,拼凑两首叫作《九生九》、《开福寺》的诗来。

    九生九(11月10日)

    九嶷山生九千果,毗庐殿奉五百陀。

    性灵山水无劫难,万物养怡满祗国。

    开福寺(11月10日)

    客登大雄殿,秉烛跪烧香。

    三拜九叩首,闇念财与官

    前番我如此,今次不履前。

    但祈心中意,深怀莫露人

    把客人从长沙火车站送走后,我赢得了一个新的比较闲的差事:去一个位于深山老林的站里担任值守领导,时间一到两个月。我知道,我曾侧面向书记提醒说,因我出差耽搁,局史编写工作停在那里,得抓紧时间编写。对于编史来说时间很重要,最好是象上半年一样一门心思只干这一件事,如果有一个更安静的环境那就更好了。我其实是在绕弯子,我很想到深山的站台里担任值守领导,可是又不够级别,但是只要书记一发话我可以去深山里休息休息了。书记这次让我去担任值守领导,其意图不难领会:在深山里无人打扰,可以静下心来编写局史了。我带了一名编史的手下吴大华,带着两大纸箱资料以及电脑和打印机,11月11日从株州出发,向攸县开拔。

    路上,吴大华对司机说:“今天是11月11日,从字面上看,日期是四个1字,象四根光光的火柴杆立成一排,所以有人发明了一个节日,叫光棍节,就是今天。”我说:“大华,委曲你了,让你离开家庭,跟我去深山里当光棍!我一个人当这种光棍不算,还拉你下水,过意不去呀!”司机笑着说:“大华能陪领导当一回光棍,也是一种福气呀!今天又是光棍节,显得特别有意义,终生难忘啊!”

    快出三环路时,我让司机把车往一处新的大桥拐去,说是去瞧瞧是什么样子。其实那是幌子,因为一慧的学校在大桥边上,我想要去浏览一下。车子到了桥边,我让司机停下。我下了车后,司机把车开到桥西,从那里调头。

    眼前就是一慧工作的学校。一慧从公元1992年调到这个学校,已在这个学校工作15年了。时间过得真是快呀!在一个单位呆15年没挪窝,年复一年地教书育人,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不简单呀!我心中暗暗地敬了一个礼!

    在开往深山的路上,见到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顿感亲切。回想我儿时,很少有课外书读,地上的报纸都当成宝贝检起来看。现在的城市孩子,就是不爱看书。我家的书摆满了一面墙,女儿就是不喜爱看书,与她妈妈说的一样,一看书头就痛。回望人生经历,不读书的孩子与发狠读书的孩子,出路就是不一样。象一慧及班上为数不多的同学,都是靠读书才出众的。当年那些自以为家境好的同学,有一种特别的优越感,学习不愿用功,人到中年时的境遇,便比不上当初苦读书的孩子的境况了。祖辈荫萌是保不了下一代一辈子的,除非出生于象李嘉诚等豪门望族。我想起这些,便用手机编了几行字:“乡野儿闲无书读,富家闲儿不读书。书香可承十辈禄,金山不够三代畚。”取名为《忆无书读时》。后来改成了如下的几行:

    乡野儿闲无书读,康家闲儿懒读书。

    书香可承十辈禄,金山难令三代淑。

    我们下午就到了茶陵县潞水镇,收拾一下行李,站长陪我到山沟里散步。山谷里夹着一条小溪,溪边蜿蜒着一条宽三米的简易路。景色优美,犹如画屏。有清泉入耳,有柔风轻拂。清风吹在脸上,爽爽的,惬意于心。蓝的天,白的云,青的山,绿的水,思绪仿佛凝固,意念渐渐模糊。扑面而来的既有两岸的花香,也有溪中腾越出的清气,沁人心脾。这里少有人家,山很高,谷很深,真是心灵歇息的好地方。“谷深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本书作者独孤令一,首发于起点中文网)

    第七章 深山里“打光棍”(2)

    晚饭过后,我独自一人漫步在山下溪边的路上,两边的山中满是松树,间杂着一片片小竹林。据站长白天所说,此处叫三溪口,两边的山叫大龙山。从这个山沟里曾走出好几名局级领导干部。我抬头看天,月亮正挂当空,格外幽静。千年前,万年前,不也是这个月亮照在这个空旷的山谷中?月不老,山也不老,原始的松林笼着山体,云儿绕过山峰飘浮而去。我走在其中,感觉自己的渺小和虚空。就如山中之竹,活了大半生了,没有什么长进,怀中还是空空如也。尤其是感叹此生不能携一慧这样的瑾瑜佳人共渡,一生都少了快意。一慧,这位已经影响了我二十年心情的女人,还继续在影响着我对生命的看法。尽管她没有对我主动施加任何影响,没有实施任何干扰。此时我却被笼罩在她的气场里扰动着,困于其间难以自拔。在山中,总是赌物思人,无关乎一慧的情与景,我(本书作者独孤令一)都不自觉与之关联起来,并开始用诗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散步回来后,一个人在宿舍里,很是兴奋,概是富氧的空气吸多了的缘故。我取出纸笔,在纸上信手涂鸦,连写了几首小诗:

    松中竹

    松糙不觉老,竹硬知流年。

    怀羞无瑾瑜,陡感半生空。

    中龙山

    日去天高远,月升穹空灵。

    松寿山不老,骨坚云蹒行。

    在处理与一慧的关系上,我不是一个强者。古人说: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安脚?貌偕松共瘦,知忧喜无由上眉。我(本书作者独孤令一)却做不到这一点,心里老是想着韦一慧其人其貌。因为我没有能力在现实生存中建立一个坚实结构来克服时空之隔离,只能耽于思索和想象。我不可遏止的激|情力量在驱策着想象,梦幻般地创造出了种种幻觉,它使我沉浸于缥缈素淡的心境。进山后,我每天都要翻翻《唐人选唐诗》,增强韵律感。我看唐诗时,注意力放在诗的韵律上,尽量不去记诗句的内容,以免自己写的东西与唐人写的雷同,易给人以抄袭之嫌。我以每天四到五、六首的速度写着。

    写诗,能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起心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我体验到,诗有种特殊的对人的解放效果,扩大了生活体验的视界,它满足了我的内心渴求:当命运以及自己的抉择仍然交自我束缚在既定的生活秩序上时,我的想象则使我去过我永不能实现的生活中。诗开启了另一个更高更强大的世界,展示出新的远景。我愿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通过写诗就能通达的这个世界里。

    我以前很少写过古体诗的,也很少写自由诗,因为都不会写。记得小学时写过自由诗,四年级时,写了一首台湾与大陆分离的诗,被班主任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展览。其中有一句现在还能背:我们俩是亲兄弟,大战后分手。学习委员张平安嫉妒地说我是抄来的,当时我又气愤又自鸣得意,我说你太抬举我了,有你学习委员大人的表扬我太高兴了。从此我对他一直耿耿于怀,自此很少与他说话。我在小学时不是当班长就是当学习委员,张平安则是不当学习委员就是班长,这两个职务我两人全包了。我学习没有他发狠,早上还经常迟到,还经常与女同学打架,他对我很不服气。结果,我们班26人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录取了7人,有我没有他,成了手下败将。因为他说我抄诗,极大地刺痛了我(本书作者独孤令一),我一直不同情他。那时从哪里去抄诗呀。自小很少有课外读物,是饱读《东海民兵》、《党员生活》等成|人杂志长大的。上了初中后,小学老师借《人民文学》给我看,那是很难得的课外读物了。那时的《人民文学》是真正的纯文学杂志,很少有男欢女爱的描写。从那次张文安刺激我以后,我很少写所谓的诗了。92年至94年,曾给我生命中的红玫瑰——我昵称谢妹子的小湘妹写给几首自由诗,也曾给她写过一首藏尾古风诗,其余用的都是白话文。从94年后,再也没碰过诗了,但偶尔还读读。后来遇到现在的曼玲,谈情说爱写了160多封信,04年搬家时曼玲嫌占位置,她让我把那些信都给烧了。我想,将来她会后悔的,但我不会后悔,因为我自己写给别人的信是最懒得去看第二遍。我将一大摞信付之一炬,害得她现在比我还婉惜,经常贴到我身边吵着要我给她写信。我说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天天在一起写什么信,就是想写也没有那么多话呀,你不是为难我吗,一天吻你二十次还差不多。其实,还真很少去吻她,老夫老妻的,吻不出什么激|情来,激|情早被她那张啰嗦嘴给骂到九宵云外了!她娇嗔地说要写要写一天写二十封。后来我将一些在深山中写的诗哄她,还特意为她创作了几首专门描写她的诗,她兴奋不已,还在女儿面前表扬我,说我写的所谓诗象出自古人之手,比较押韵,没有现代人写的痕迹。(本书作者独孤令一,首发于起点网)

    第七章 深山里“打光棍”(3)

    11月12日上午,天气晴朗。我吃过早饭后,在山谷的林荫道上散步。深山秋意已凉,身上穿的衣服已比较少,此时想到老婆曼玲。有人说,老婆是男人的第二个母亲,此话不假。人到中年,唯有老婆能给丈夫最贴身的温暖:毛衣是曼玲织的,里里外外的穿着都是曼玲买的。除了亲人能给人温暖,还有万物之源的太阳光是最直接给人予以温暖的。太阳不偏不倚,将阳光平均地洒照在大地万物上。清晨稍感凉意的我,在门外享受着日光浴,浑身发暖。抬头用感恩的眼光望着太阳,但阳光炽烈,不能正眼直视,直能借一片云彩飘过,透过薄云端祥着太阳的身影。阳光照在面前稀疏无一片叶子的树上,穿过树梢照射着树底下的草皮上,草丛中的露珠一闪一闪地如珍珠般地散射着光芒。有感而发,用手机又连写了两首小诗:

    寒来思亲

    梧桐透金黄,杉松绿依然。

    山风拂面寒,方知少衣裳。

    旦日

    日出身添暖,借云感瞳瞻。

    枝疏留光道,分泽洒低坪。

    傍晚,对上面两首小诗稍作修改,将“分泽洒低坪”句改为“分泽洒低庵”。晚饭后,沿着溪边小路散着步。饭后散步,已成了我深山生活的习惯。每每散步在深山峻谷中,都有“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的感觉。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与山外城市忙忙碌碌的生活相比,简直身爽胜仙人。天空上的星星十分闪亮——我已有很多年没有观赏这么明亮的星图了。银河,星星汇集之河,过了四十多分钟,回屋看完凤凰卫视播放的韩国连续剧《结婚》后,提笔草写了三首诗:

    深山人家

    围城霓帱人车暄,深山虫唧星汉眩。

    若问世间热闹处,绿谷农家后宅园。

    晴夜峡中行

    谷深天空窄,峰高星桥横。

    立交耸此处,稍行达天庭。

    钓天星

    夜暗设钓台,长线向空甩。

    浮落苍穹中,误钩星千百。

    七夕上璧台,扬竿万里籁。

    钩落银河湃,钓得牛女来。

    13日那天我一觉睡到中午。其实,我早晨7点就醒来了,但就是不想起床,躺在床上想着心中的人儿——韦一慧。想着想着又睡着了,等醒来后又不自觉地想到一慧,然后又睡去了。这样如此反复,直到中午快开饭了,饥饿的胃催逼着我起了床,洗了濑,吃了饭。中饭后,我反省着自己,自我批评自己变懒了,有点不务正业了。编写局史的事虽然编出了初稿,但还需要进一步修改。而我,打进山后,一直没有动笔写,还经常睡懒觉。往后,真要抓紧时间了。我心事重重地反省着自己,并写了一首《心事》的诗来描述自己此时的心情:

    心事

    撰史明提笔,杂情付清云。

    时已不待我,深山争朝夕。

    我又斟酌一番,将“杂情付清云”改为“杂情会菩提”。写完后下午分别又写了《溪边曲》(《心思》、《藏龙洞》等三首。

    溪边曲

    慵睡天半日,还酣复乍醒。

    轻呼君又远,掩衾梦再期。

    独起幽台坐,窈冥又见君。

    相逢惊鸿瞥,又没对相凝。

    怅时钟声起,神收边无人。

    挂笑双眼润,掬泉湿面归。

    11月14日,受到日期的影响吧,我不喜欢4,4给我带来了大不吉。我上次换了个临时的手机号,就带了两个“4”,结果铸就了一起恶作剧,给一慧带来了精神创伤。又逢“4”的日子,我甚至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感叹真心喜欢的人,往往凑不成对儿。与其这样日思夜念的,还不如死了痛快。我用《无题》为题,用四句话将我的心情记录下来:

    无题

    尝亡为人笑,苟活被已耻。

    死乞白赖生,生不逢场死。

    沙场应早设,吾急往前冲。

    不念亲友顾,名挂英烈松。

    我的生命中,有许多永恒的不解之谜、无法排遣的矛盾、令人揪心的两难抉择,使我自感力薄。然而,此时渴求绝对、永恒、超越的灵魂,凭借诗的想象飞升起来,让自己虚幻地死一回,借此来超入生活的价值和目的。人生在世,唯死难逃。生命的死亡规定了我们生命的有限性,这一事实,驱使着我去建立这样离奇的想象。人,只要他在时间中操劳,他就渴望把自己从暂时性的时间中解脱出来,使自己成为恒然长在的生命。与其说我对死的莫名追求,不如说是对生命永恒的渴望。正因为生命是那么的美好,我才满怀着激|情和充沛的力量去思索、去写诗。(作者独孤令一,首发于起点中文网)

    第七章 深山里“打光棍”(4)

    11月14日11点09分,我在离驻地十余里的镇上上完网,回来的路上,给一慧发了一则短信,短信是11月8日作的一首小诗,一直放在手机里,名叫《蝉心向树树作屐》:

    榆叶别枝揖无音,鸣蝉遁泥睽慵眠。

    舍牵解挂难割念,属下屐跟实子心。

    11月15日上午;我将前期写给一慧的诗,一共有25首,集中成一个文件,发给我为一慧建的雅虎邮箱中。其中《婳》、《老城古意》、《止境止进》、《霸王》、《虞姬》、《莫愁女》、《清水湖》、《登阅江楼》、《蝉心向树树作屐》等9首是进山前写的。其它16首是进山后写的,分别是11日写的《开福寺》、《忆无书读时》、《溪口》、《中龙山》、《松中竹》;11月12日写的《钓天星》、《寒来思亲》、《旦日》、《十五》、《深山人家(七言)》;11月13日写的《心事》、《心思》、《晴夜峡中行》、《藏龙洞》、《溪边曲》;11月14日写的《情思难绝》。

    16日下午,站长陪我往山外的沙道上走,并一起爬山,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小雨。我们加快脚步,只听得脚踩在沙路上吱吱地响,两边的山林里一片寂静,少了往日的唧鸣声。天只下了一会儿小雨,就歇息了,太阳重新露面并送来一缕温暖的光。雨后的空气很是鲜鲜,呼入后格外爽。我想起了古书上的一句话: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此时,我这个闲人感到自己不但是一人福人,还是一个仙人。回来后,我追忆刚才的情景,写了四首诗:

    山行四首

    (一)

    缘崖访奇松,攀爬穿棘丛。

    苦寻到山顶,无一入眼瞳。

    (二)

    履急踏沙行,沙响伴足胫。

    谷寂鸟不叫,风声和屐音。

    (三)

    瀮歇天嫩晴,云薄山风轻。

    满腔入清气,身爽神自宁。

    (四)

    道旁劈石乱纷纷,持刃示怒锋逼人。

    我未执镐挖尔脚,山君为何冲我狠。

    诗的想象使我获得新的自由,我想通过心意活动改变过去的映象,最后一首,是预言诗,预视未来可能的映象。我看到山道旁突兀的山石,由于人工开凿,片片石锋伸出来,象一把把大砍刀欲向人砍去。我好象看到了卫旗,他在仇视着我,向我示怒。这景象,目前还没有出现,不过,迟早总会有一天,他会对我这样!在她老公卫旗的干涉下,一慧为了她的家庭,随时随地会让我离她远一点的。

    11月17日,我到镇上的一个网吧里,将15日写的《诗蛹》、《望鸾》、《大师》、《晨跑》和16日写的《婵娟遥》、《山行四首》共10首诗,同先前写的25首诗归笼在一起,一共35首,发到雅虎邮箱中。我将《晨跑》、《望鸾》、《婵娟遥》放在整个文档的最后面。

    晨跑

    右边溪流左边山,蜿蜒朝上向低淌。

    前道远接峰台上,流水怅望会复返。

    望鸾

    绿林染黄意,群山着粉裙。

    驰目鸾栖处,雾笼千翠藏。

    婵娟遥

    有心邀明月,嫦娥藐我钦。

    千里书无诺,抱耳袖面隐。

    数年曾登高,对与吴刚饮。

    得馈桂两枝,插养在羽林。

    十五复登高,献粮玉兔前。

    草生桂不长,原为兔灵显。

    十六又登台,赠桂婵娟嫌。

    本是金桂国,凡香品无涵。

    一○一二年,赴月会众亲。

    届时看仔细,娇怀何方瑾。

    当然,上面诗里的“鸾”和“婵娟”指的肯定是一慧了。闲暇时,朝一慧所住的方向远望。能看到的只是一片青翠的山林,将山林砍去,将远山推平,就会现出亲爱的一慧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想见就能见着的。事情往往如此,想见的人老见不着,不想见的人,在大街一年能碰到几次。我想,一慧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了,到一○一二考上大学,按当地风俗,亲朋好友都要去庆贺一下,一慧总得摆上几大桌,这样,我还能在宴会上见到她,见到她的爱人和她的孩子。我很希望一慧的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等全国一流大学,只要考上好的大学,她不通知我也会有别的同学告诉我的。(作者独孤令一,首发于起点中文网)

    第七章 深山里“打光棍”(5)

    山沟里连移动电话信号都没有,打手机要步行五里路,到一个村庄里才能打。11月19日下午,我闲着没事,一步一晃地走到了村庄里头。好不容易到村庄里一个有信号的地段,手机的短信铃声响了,一看是株州移动公司发来的:“尊敬的用户,您于2006年11月19日10点00分13秒交费200。00元,您目前的帐户预存款为191。69元。——中国移动”。我纳闷了,我没让人缴费呀。为了搞个究竟,我忙拔通了曼玲的电话,我问:我的手机话费快没了,你给我交点话费吧?曼玲说:在深山里又没有信号,缴什么费呀。我知道了,不是曼玲给我缴的,我(本书作者独孤令一)知道,是一慧。因为我上次给她交了话费,她这种人是不会理睬这种小恩小惠的。我再看看短信,是10点00分缴的。怎么正好正点00分呢?我浮想联翩,我努力地偿试破解着其中有无深意,猜想一慧的这个举动可能意味着某种意思:一慧特意安排在这个时间节点缴的,10月19日的偕音是一定永久,10点00分的偕音是“一定”的意思。

    11月21日,这天是国际问候日。我可不知道这么多,还是后来一慧告诉我的。她们这些文化人懂得多,不象我们这些大老粗们,对这些时尚味道的洋节日知之甚少,只知道大名鼎鼎、人所周知的情人节、圣诞节之类的玩意。下午我到镇上的网吧里,将18日写的《人师》、《两地分》等9首诗放在邮箱里。

    人师

    一师一室一壁白,一笔一擦一板黑。

    一鞭一袖一声脆,一台一案一茶凉。

    一口一喉一音沙,一嗔一笑一脸祥。

    一心一意一腔血,一花一树一园香。

    我在网上下载安装了“文件密码恢复程序”,试着对电脑里的加了五位密码的WORD文档文件进行解密,电脑运用其强大的计算功能,用了大概半小时时间,成功地进行了破解,屏幕上显示:文档密码是“*****”。电脑世界真神奇,听说计算机软件已达到无所不能的地步,只要一般人能想得到的软件就能做到,就看你想不想用,或是愿不愿用。我当心,一慧会不会将这些诗从邮箱里移到电脑中,这样会很危险的,万一她老公卫旗象我这样多心,将存在电脑里的诗作解了密,那可不是什么妙事。我向邮箱里发了一条:“文档不要存在家中电脑里”,并将邮箱里的文档加上字母与数字混合的12位数密码,一慧老公就是有时间破,也够他破几天几夜的。

    我(独孤令一)很郁懑,这样既发短信又打电话的,还在互联网上建了一个共用的邮箱,总有一天会被她老公卫旗发现的。我感到这世界上,科学越来越发达,保密工作却是越来越难做。纵是用上十八般功夫,亦是防不胜防。我坐在电脑前想着这些,想着想着,掏出手机给一慧编了一条短信,于下午4点21分发了过去:

    “一师一室一壁白,一笔一擦一板黑(……),信息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怎样的方式与你联系才是最好的方式呢?”

    下午4点43分,一慧回筹集道:“你好!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问候日)深山大诗人其实各自在心里置一个位置何必非得联系呢”

    不一定非得联系——她竟然会是这么想的!女人的思维与男人不一样!老想着一个人,不去联系,那是何种滋味?估计一慧没有偿过。依这句话,我与她,就此可以不再通信来往了。我做不到,除非有某种强大外力的影响。我想,总有一天,一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要求我不要再与她联系的了。

    一慧的这条短信,揭开了我多年想探求的一个迷——我在她心中,到底是什么东西。这句话,证明了我这么多年来的后悔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慧在短信中封了我一个号:“深山大诗人。这“诗人”的美称可不敢当,概是一慧的讽喻吧。我真的连何为韵律都不懂得,全凭感觉在写;何来诗人之称。(独孤令一,发于起点)

    第八章 72诗俶献君(1)

    11月22日下午3点29分;我用站里的座机给一慧打去电话。在山中;我恪守着一个月只给打一个电话的“规定”。电话里不谈发短信的事,见面不谈打电话和发短信的事。在电话里,一慧从没有称呼过我,不直呼其名,也不称职务,也不称哎。在她眼里,我是一个没姓没名没有任何称呼的人。我在电话里大多也不称呼她什么,有时叫她韦老师。记得有一次我称她韦妹子,她说什么哥哥妹妹的,叫得人肉麻。我痞言痞语道:就是让你猪身上发芽——肉麻。在电话话里,她谈得最多的是她的孩子,还谈到她老公卫旗。在她眼里,我与她老公卫旗不是一个类型的人。

    我曾在电话里对一慧说,对老公要关爱。她也是如此,她以前在电话中经常奉劝我:对老婆曼玲要好,要经常做做家务。我接受了她的建议。9月份出差,我跑遍了长沙的大商城,给曼玲买了很多衣服。与一慧交往以来,我的家庭生活反而变得甜蜜起来,对曼玲特别的温情脉脉。曼玲感到特别的幸福和满足,反过来对我也更关爱有加。这方面,我倒要感激一慧,因为一慧,我与曼玲的婚姻生活反而更加幸福。

    晚上,我很思念曼玲,就写了几首关于她的诗:

    弄不明白

    妹生双眼睑,睫翘如钩卷。

    打量三千夜,为何看不嫌。

    裁眉

    (一)

    妹酣眉不睡,额上练军姿。

    列队晚点名,已近两千兵。

    妹晨得快报,嫌眉已超编。

    对镜舞铁钳,双边大裁军。

    (二)

    妹晨修双眉,剪如弯弓月。

    昨是眼上物,今弃如尘孽。

    羡君方懂倾菜花

    妹娇身巧小,配裳艾丝号。

    结婚已十年,今秋方知晓。

    以前出差还,只带土特产。

    嘴上摊理由,衣大不合穿。

    九月同出门,嫌其欠时尚。

    暗与君相比,附会有牵强。

    讥其太节省,尽买赖衣裳。

    自责愧为夫,疏助其武装。

    十月赴金陵,转遍大商场。

    款多型号全,价高我心慌。

    捂袋觉钱少,愧为男子汉。

    狠下心一条,掏金装大款。

    花完包里钱,刷掉卡中钞。

    拎出两大包,俨然是阔佬。

    月未回家门,抖出数件裳。

    妹喜已过望,粉脸泛彩光。

    厅堂出模特,整晚在换装。

    镜前转不停,娇躯配巧裳。

    女在评头足,妹抚衣妩莞。

    灯照娇增美,瑕疵顿弥亡。

    常言真不假,人靓靠装扮。

    十年嫌欠美,实我缺心肝。

    爱心添妹媚,养我心和眼。

    身边娇娘伴,那日始有感。

    感念心中君,短言放慧光。

    衷望心中君,片语指教常。

    11月23日是感恩节。那日,有很多感怀。我将这辈子有恩于我的人在脑海里过了一下电影。接着想到一慧,我觉得得有三点得感恩与她:一是劝我对曼玲好;二是写出诗,三是激励我干出更好的成绩来。其中最为感激的是:由于我思我想我恋韦一慧,过多地情愫催生了分泌过量的荷尔蒙,荷尔蒙没有变成我脸上的疙瘩,而是转化为带着浓烈情感的文字——象诗不象诗的四不象的文字,我已回馈捧献给我心头里永远放不下的一慧。我多次从内心感谢一慧,感谢她的“闱秀闺英质”。

    感恩节过后,我很少再写诗了,我的灵感快没有了。深山中的人、情和景都写了一个遍,连天上的月儿和星星都没有放过,甚至连晚餐吃火锅也入了诗:“先人大多呈凶残,众显恶后佛有庵。若非锅内腥荤物,万家饥殣千寺遑。”如果不变换环境,难以为继。我现在才体会到那些搞创作的人总想以四海为家,为的是找灵感,总在一地,局限性太大了。我既然写不出,就别勉为其难了,暂且封笔吧,况且还有编史的事在等自己呢!于是,11月26日,我写了一首《封吟》,向深山写诗生涯作别:

    山低石已枯,林浅柴已竭。

    圣莲浴清露,绿谷现观音。

    或再承冽风,契默自无语。

    不写诗了,转而开始研究诗为何物。特意上镇子上的网吧里下载有关写诗方面的电子书。如唐代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清代袁枚的《续<二十四诗品>》。花时间最多的是研究现代语言文字学家王力的《诗词格律》。看了王力的书,我才知道原来读的唐诗可以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四类,从格律上看,又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知道了一些基本常识后,将自己已写好的格律诗朝着押韵的方向稍加改动,如将《霍绎二十婳》改为《婳》,并在其后作了注脚:

    闱秀闺英娉,雅姿妩态婷。

    才*行舒云卷谙人未忘倾(*才:一是指才能;二是指命相书中将人面部垂分为三部分;称三才。居额部分称上才。“才行舒云卷”的意思,是才华横溢意;亦指额发如行云舒卷。)

    我给一慧所有的诗,是没有注脚的,唯有这一首。

    第八章 72诗俶献君(2)

    我将所写的七十二首诗大都作了修改,堆在一起取名为《偶作七十二怀吟,俶献心君韦一慧》,并将感恩节时写的一篇短文作为序。将这些文字放在一个WORD文档里,名为“七十二吟羞献君”,在适当的时候发给了一慧:

    《偶作七十二怀吟俶献心君韦一慧》

    请别见笑:竟然羞献这些韵调不齐的东西,并捧奉作为你的生日礼物。

    谢谢;不认识你;这些字眼就不会认识我,这些字词就不会属于你与我。

    谢谢,你是第一作者也是第一读者。(但愿没有第二读者读到。)感谢你有可能读到这些用胃酸泡过的文字——浸润了二十余年的文字——也是绝对原创的文字。“起笔表尘心,千字难成行。五言入短笛,献音某位君。诗仙若夸我;会感圣莲洁雪冰。诗圣若笑余;权当旱藕裹泥心。”你是那么的唯一;百字文我已写不出;但是几句短语我绝不会借用前人或现人的东西来糊弄文湖中人的。待你,待世上那么特别的人,我只想用世上唯一的语言。等哪天思想成枯骨了、连十字文都写不出时再借别人的一用吧。不过快了,山枯柴尽,快写不出什么东西了。

    我9月以前是不写这些只有神经病才写的文字的。天,竟也写了,是不是已经疯得不行了。

    #奇#你不让我与你相见,我尊重你。我只好有用文字来表达郁结的内心,因为我真的找不出上好的办法来平抑己心。我推断,如果哪天真的有人为你而疯,估计就是因为想见却又见不到你。现在我的心思很难聚焦到工作上,尤其是需要集中全身心精力的文字材料工作。为了平衡我自己,前些日子,说服老板把我放在深山中值班两三个月,静下心来搞单位的《某铁路分局发展史》的后期编写工作。

    #书#从这些天来看,这个办法效果不见。十几天了,单位的材料一个字都没写,压根不想进入状态。发现自己现在真的变了,变得太快了,有可能是生啥病了。常把时事搞错位了,把自己的思想都搞矛盾了。年纪不老老是怀旧,年纪不小小有感愁,一会儿七老八十,一会儿又回到学生年代,再一会儿又心旺气盛,整个儿变成自感特奇异的思绪怪物。到一个较新的环境,变得那么容易感怀那么容易感伤。以前见山见水毫无( 脉脉两无语 http://www.xlawen.org/kan/192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