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王昆仑(全本) > 王昆仑(全本) 第 2 部分阅读

第 2 部分阅读

    保、洛两派的角逐导致财政部长罗文干被捕,理由是罗利用职权“秘密签订合约,罗文干得了八万賄款,却使国家损失五千多万元”。而罗又是北京大学的兼课教师,被捕之前未和校长打个招呼。而真正的辞职原因是什么呢?事后,蔡元培写了如下这段文字:

    十一年冬,财政总长罗钓任君(即罗文干)忽以金佛郎问题被捕,释放后,又因教育总长彭允彝君提议,重复收禁。我对于彭君此举,在公议上,认为是蹂躏人权献媚军阀的勾当;在私唷上,罗君是我在北大的同事,而且于考察教育时为最密切的同伴,他的操守,为我所深信,我不免大抱不平。与汤尔和、邵砜萍、蒋梦麟诸君会商,均认为有表示必要,我于是一面递辞呈,一面离京。

    7。王昆仑(7)

    明眼人一看便知:蔡元培先生这段文字隐去了直系保、洛两派在组阁问题上的争斗。自然,向以湥Ц咦在嫉牟绦3ひ簿筒惶改岩杂刖Ч彩轮嗔耍∷谡馄の慕崾埃挥谩爸赝分蓿硎揪鲂摹卑烁鲎直戆姿男募!?br />

    对于蔡元培校长的辞职,王昆仑的感深处是十分复杂的。因为他不仅景仰自己的恩师,而且他和这位一代教育宗师有着不错的师生之谊。对此,王昆仑在晚年撰写了《蔡元培先生二、三事》一文,不仅记述了他们师生间的真挚的感,而且对蔡元培先生的一生做了螅鹊乃萄铩F渲校乇鹦戳怂蠼阃趵冀贝蠖潦榫褪遣淘嗵嘏耐鶃~,读来感到是那样的亲切。由于王兰进北大读书在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现把王昆仑和蔡元培写的有关文字录在下面:

    王昆仑回忆道:

    北京大学从前没有女生。有一次天津有位女生到北大来找人,社会上就传说北大有了女生,有人骂“男女混杂伤风敗俗但是蔡先生是支持妇女逬入高等学府的。那时,我姐姐(王兰)正因病失学在家,她很想进北大求学。我就去问蔡校长。蔡校长问我:“她敢来吗?”我说:“她敢。”蔡校长说“可以让她来试试。”这样,她就进了北大,做了第一个女生。后来又有两个女生,这就开了男女同校的新风尚。以后,我的姐姐又带头剪了短。

    蔡元培记述道:

    我是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九年,有女学生要求进校,以考期巳过,故录为旁听生。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有人问我:“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教育部核准?”我说:“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道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对于蔡元培校长的辞职,作为学生的王昆仑是愤恨不已的。如果这事生在拜见孙中山先生之前,他一定会带领北大的同学打上教育部的大门去,向直系安插在教育界的走狗彭允彝讨个公道,再次掀起“驱彭”运动的**。但是今天,他却较为冷静地对待蔡校长的辞职。这是因为他想起了他景仰的革命导师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彭允彝的阿题,不只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光反对彭允彝一个人不行,要反对他的主子曹锟、吴佩孚,还要反对曹、吴的后台老板帝国主义列强。你们的斗争,也不是北京一个地方的事,而是全国人民的斗争。”因此,他越湥训厝鲜兜剑壕鲂母潘镏猩较壬锩鸵逦薹簇实馗潘镏猩较壬虻咕В献叩酃饕辶星浚?br />

    蔡元培校长辞职的风波尚未平息,“二七惨案”犹如晴天的霹雳撼动着华北的大地,也展动了故都北京。每天,王昆仑从报纸上以及各界群众的口中获悉:直系军阀头子曹锟、吴佩孚派出大批的荷枪实弹的军瞀,残酷地杀戮手无寸铁的铁路工人。为此,他的热血沸腾了!再次地动员北京大学的同学走上街头,声援受难的铁路工人,声讨军阀的残忍和无耻!历经这次伟大的工运风暴的战斗洗礼,他越坚定了孙中山先生以反帝、反封为目标的三民主义革命立场。

    在王昆仑与直系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作斗争的同时,孙中山先生在南方领导的革命给他带来了胜利的審悦:孙中山先生在召见王昆仑一行四人的同时,他秘密组织了东西两路讨贼大军,于1923年1月4日出通电讨伐陈炯明,采用分进合击的战咯,向广州进。由于粤第一师、第三师等起义响应,陈家军土崩瓦解,迅速渍败。1月16日,陈炯明被逐出广州,退守惠州。2月21日,孙中山先生由上海返回广州,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被推举为陆海军大元帅,重新建立了大元帅府。

    王昆仑于庆幸胜利的同时,他又禁不住地想起了孙中山先生临别时的嘱托:“要革命,要救国,就要相信我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就要参加一个革命党,组织起来才有力量。”为此,他决心在北京大学的学生中间展国民党员,建立第一个秘密的国民党支部,借以响应和支持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国民革命。为在神州大地建立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8。王昆仑(8)

    王昆仑展国民党员的目标是“民治主义同志会”的成员。***据史记载广同年冬,经谢持、张继介绍,全体会员集体加入国民党。”根据国民党入党手续,无论是个人或集体加入国民党,必须先由人选择展对象,然后才进行展。依据这一常规,王昆仑先同“民治主义同志会”的成员分别谈话、摸底,然后再报告经常往返京沪间的张继(这时的张继负责同苏俄、**联系。恰好在此前后,廖仲恺代表孙中山先生和苏俄代表越飞秘密举行有名的《孙越谈判》,张继需要经常到北京苏俄驻华使馆进行联络)经国民党党部研究、批准,方可以谢持、张继为介绍人,介绍“民治主义同志会”全体成员加入国民党。对此,王昆仑从未谈及自己的功劳。

    在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和**一样是非法的党派组织。由于陈独秀、李大钊等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秘密的**基层党组织遍及北大乃至各高等院校学生中。但至今尚未现国民党基层支部在大学生中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昆仑以“民治主义同志会”为基本骨千队伍的国民党党员,是经孙中山先生提议展的批党员。而以王昆仑为核心的秘密的国民党支部自应是北大学生中的第一个国民党秘密支部。

    王昆仑是学习、研究哲学的。因此,他对理论有着特殊的一甚至是近似痴迷的追求。在他积极展秘密的国民党党员的同时,他又奋研读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代表著作。但是,由于他受着特定的阶级立场的局限——桊尚民治主义,从开始就没跟上孙中山先生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标记的新三民主义。这就是他日后成为“西山会议派”的支持者的理论根源。对此,他在多年之后,仍以自责的笔调写下了这段话

    我思想上认为中国的革命,“三民主义是救国主义”,应当以国民党为领导,联合**,反对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至于将来的中国应当如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建成一个十八世纪华盛顿式的民主共和国,而不应该变成苏联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在北京所参加的青年政治团体是以北大学生为中心的“民治主义同志会”,是当时青年群众中的右翼

    王昆仑在秘密展国民党党员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用孙中山先生的理论教育和影响周围的同学与朋友。对此,孙晓村在晚年曾写道:“我和王昆仑来往之后,他做我的工作,借给我孙中山先生写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很多著作。他希望我参加国民党,我便参加了。”据孙晓村的记载,“与王昆仑家常有来往的人,还有傅汝霖、姜绍谟、钟天心、周一志(当时名德润)、张平江、谌小岑、李大超、傅岩、黄惠平”等人。从上述开列的名单可知,日后多数成了国民党上层的要员。

    王仑的家为什么能成为这么多青年学生的活动中心呢?除去他个人的学识、人格魅力以外,他还有一位热、好客的母亲,

    使这些进京求学的莘莘学子一进王家的大门,就有着一种到了家的感觉。诚如孙晓村所记述的那样:“我们常常见面,并一同在王昆仑家吃饭。王昆仑的父亲在京做事,但段祺瑞政府经常不出薪来,因此,大学教授、政府官员都要欠薪。我有时看到王昆仑的母亲包一包衣服让子女去当掉,拿回钱来供我们吃饭聚谈。当时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的。”

    随着反对直系军阀——尤其是反对直系保派头子曹锟贿选运动的开展,王昆仑亲自建立的这个秘密的国民党支部在不断的展和壮大。以此为核心,在北大学生中间逐渐团结了一批右翼青年学生,和以**为核心的左派青年学生生对立,时而还为争夺中间派的青年学生展开辩论。其中,年长王昆仑六岁的傅汝霖是右翼的代表,迅速地把这批青年学生推向极端,成为日后“西山会议派”的青年骨干和群众基础。

    王昆仑就是在这风起云涌的革命潮流中成长着。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他自视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歒给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但客观上他却成了阻碍孙中山先生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绊脚石。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9。王昆仑(9)

    是年夏天,王昆仑结束了北京大学的学业。***就要吿别学习和战斗长达六年的母校了,真可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就要走上社会了,遂又禁不住出这样的自问:

    “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南方,可我的生活的出路又在什么地方呢?……”

    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乱、最为黑暗的时期。真可谓是疮痍大地,满目萧索,横尸遍野,民不聊生。军阀政客只知抢钱夺权,谁也不顾百姓的死活!失业、欠薪本是寻常事,于水火之中的人民都忘了问个为什么?

    王昆仑大学毕业了,这就意味着独立谋生的开始。然而在毕业等于失业的时代,在京城找者谋生糊口的职业是何等的难啊!由于王昆仑在读书期向热衷于学生运动,和长年供职濟廷、民国的父亲关系不睦。加之王昆仑在“五四运动”中参预了所谓过激的火烧赵家楼、痈打卖国僬伦谙榈幕疃づ盖祝欢刃级暇缸庸叵担蚨蘼廴绾我膊荒茉诩掖担侔壮愿盖椎姆梗×硗猓跫沂敲糯蠡В庠诰┏堑募揖陀薪趴谝砸龋錾锨沸剿脑路荩仓挥锌拷琛⒌蔽稚啤U饩鸵笸趵ヂ乇匦刖】煺业街耙担曰航饧彝ノ;?br />

    王昆仑四处奔波,求人托友,依然在京城没有找到职业。最后,在友人的帮助下,来到天津卫南幵中学教书。

    王昆仑虽然是登堂执鞭的新手,但他的教学方法却是进步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跟上时代的大潮,成为改造旧中国的生力军!为此,他给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他就出了一道命题作文:《述我所愿》。这样,他根据作文的内容,就掌握了所教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未来的人生志向。

    王昆仑在北大就学期间喜欢听两门课:一门是李大钊应蔡元培校长所请开设的《唯物史观》,一门是鲁迅先生讲的《小说史》。他一直到晚年,“回想起来,还感到兴奋和幸运因此,他除去教授应讲的课本以外,还鼓励学生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推荐并辅导学生读《狂人日记》和《阿正传》。多年之后,他的学生还怀着感激之回忆道:“在王昆仑老师引导下,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特别是《阿正传》和《狂人日记》。使我对文学生兴趣,对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和笔锋的犀利无比敬佩。”

    王昆仑虽然出生在名门之家,但他的身上是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的。由于他历经革命风雨的洗礼,抱定了救国救民的决心,对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民给予极大的同。另外,他深信“相士知贫,相马知瘦”是真理,对班上家境贫寒的学生多方给予帮助——甚至亲自出面求校方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对此,当年的穷书生——日后的大学问家勾适生先生曾做了如下回忆广王昆仑于1923年代我向张伯苓校长请免交学费和书费,张校长答应了,一直继续到南开大学毕业。”

    王昆仑很快以自己的道德和教学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从那时起,有的学生跟他很接近,特别是我(勾适生)、周恩寿、童家骥、许邦和、邢桐华;还有:王衡、刘嘉祥、万家宝(曹禺)、魏思昌”等同学。即使半年以后王昆仑离开南开中学,还有许多同学和他保持通信联系,有的日后还成了同事或战友。

    由于周恩寿同学是周恩来的弟弟,王昆仑在南开中学任教期间还结识了当时天津女权运动的领导人邓颖超,并由此结下了多半个世纪的革命友谊。据当亊人回忆:邓颖超经常和周恩寿一道来拜访王昆仑,谈起“五四运动”,谈起天津学生支持北京学生“驱彭”运动等事十分亲切。当王昆仑获悉不足二十岁的邓颖超已成为天津妇女运动的领袖,并创建了天津女星第一补习学校,且担任教务长之后,打心底生起敬佩之。

    是年冬天,王昆仑结束了南开中学的教学,回到了北京,在找寻工作期间,他又把精力投在了以“民治主义同志会”为基础的国民党秘密支部的活动方面。恰在这时,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广州召开,各地需选代表参加。近半年以来,王昆仑因在南开中学教书,北京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傅汝霖主持,因此,由傅当代表是顺理成章的事。由于他们这个秘密的国民党学生支部,是孙中山先生亲自过问建立的,因而傅汝霖这个不足三十岁的青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0。王昆仑(10)

    傅汝霖作为右派青年的代表,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他回到北京以后,站在右派元老的立场,向王昆仑等传达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并追述了右派元老张继、谢持等人提案反对**加入国民党的斗争,以及张继等被孙中山先生关押等事由于王昆仑既景仰孙中山先生,又赞同右派元老张继、谢持等人的立场,因而在他的思想中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他禁不住地出这样的提问: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王昆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期,学生的思想就比较活跃,加之党派和社团林立,经常生口角和斗争。***据王昆仑回忆,“无政府主义者很不得人心,有一次,一部分学生受外面坏人影响,公然借端反对蔡校长,闹到校长室。开大会的时候,那些捣乱分子和无政府主义学生砸会场,遭到全校大多数同学反对和制止”。而今,两个秘密的党派——**和国民党刚刚合作就又开始分裂,未来在北京螅妊5耐е薪崮殖筛鍪裁囱幽兀课耍皇笔戳酥髡拧?br />

    不久,依据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宣告成立。傅汝霖给王昆仑等带来了如下这份《北京国民党执行部报告书》:

    第一项北京执行部成立及改组之经过:北京执行部自十三年四月二十日成立后,即在北京织染局二十九号租定房舍一处,分设各部办事处,开始办公。

    第二项组织及职员姓名尨京执行部最初成立之时,其组织及职员姓名如左:(一)秘书处常务委员丁惟汾(会务)、王法勤(党务通信)、石瑛(财务)。文书科,主任傅汝霖,助理佘惟一、何孟雄,录事管涤我。会计庶务科,主任刘范祥,录事孙鼎元。(二)组织部部长李大钊,秘书蔡和森,统计登记路友于,组织指导陈兆彬。

    王昆仑看罢这份报吿书,从名单上可知多是师长和同学。其中,丁惟汾、王法勤、石瑛等人是国民党元老,而石瑛和其同学傅汝霖是坚决反对国共合作的右派李大钊是自己的恩师,对其道德文章打心底敬服。可他是**的领袖,且又得孙中山先生的倚重,而此次国共合作的促成,他应算是**方面的第一功臣。在他的周围不仅有**要人蔡和森、何孟雄等,而且还有国民党左派路友于等。为此,他不能不出这样的自问:

    “这是一个左派、右派势均力敌的国民党执行部,未来怎样开展北方的革命工作呢?自己又该如何处理这种错综复杂的党务和人事关系呢?……”

    但是,王昆仑这时的思想毕竞是属于旧民主主义体系,从根本上讲是反对国共合作的,加之傅汝霖等人的影响,他很快坚定了立场:站在国民党右派一边。这就是他日后成为西山会议派的思想根源。

    与此同时,王昆仑为生活计,一边从亊他理想中的所谓国民革命,一边在北京的一些中学教书或兼课。也就是在师大女附中教国文的时候,和学生范映霞开始了时称飞洋伞——恋爱的日子。自然,在此之前,王昆仑还曾有过一次十分罗漫蒂克却没有结果的爱。由于王昆仑一生在爱生活方面打有明确无误的时代烙印,所以很有必要费些笔墨做些剖析和介绍:

    王昆仑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而新的社会尚未确立的大动荡的时代。作为成长中的靑年,他抨击的是方死而又未死的没落腐朽的封建习俗,他所向往的是方生而又未生的全新的美好生活。王昆仑生在官宦之家,早期受的是严格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在人生成长的路途上——尤其是在北京大学长达六年的学习中,他接受的基本上是西方的教育。加之,他是一代热血靑年的学生领袖,他更是为旧社会的消亡抽薪,为新社会的诞生助燃。因此,必然和生养自己的封建家庭生矛盾——甚至是对抗。这就是王昆仑的父亲一度宣布和儿子断绝关系的根本原因。然而,这并不是说王昆仑的思想中没有封建文化,相反,这封建的遗俗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精神锁链还影响——甚至左右着他的行为。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爱问上。

    11。王昆仑(11)

    王昆仑的父亲为使儿子打下深厚的古文基础,为他请了一位造诣颇深的国学教员许先生私授四书五经。***王自幼聪慧,且有填词賦诗的天分,深得这位许老先生的青睐。说来也巧,许老先生有一位和王昆仑同庚(一说长王昆仑几岁)的女公子——许大小姐长得楚楚动人,并十分喜爱作陚吟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对似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靑年男女很自然地会产生爱慕之心。据说在直奉交战期间,两家人曾避难天津,同住一宅。王昆仑和许大小姐久存的爱慕之心升华为爱。两人不仅痴爱如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私订终身。

    但是,王昆仑的父母却反对这门亲事。其中王的母亲反对的理由更是难以成立:许大小姐比王昆仑年长。要知道在旧社会,向有女大三,抱金砖之说的啊!为此,王昆仑在前门一家旅店租了一间客房,请弟弟悄悄找来许大小姐,未等弟弟离去,就迫不及待地说;

    “我们家不同意咱们俩人的婚姻,你说怎么办吧?”

    许大小姐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急得一时失却了主意,不知该做何回答。

    “你怎么不说话啊?”王昆仑有些急了,“当年我们二人说的话还箅不算数?”

    “算,算——”

    “那就快表个态吧!”

    “我……听你的。”

    “那好王昆仑十分郑重地说道,“我已经决定了,为和封建势力抗争,我们从今天起一块出走、逃婚!”

    “什么?逃……逃婚……”

    “对!只有出走、逃婚,我们才会获得幸福的爱生活。”

    许大小姐犹豫了好长时间,希望王昆仑能缓几天再做决定。

    王昆仑同意了许大小姐的请求,怏怏不快地回到自己的家,焦急不安地等着许大小姐的回话。令他失望的是,许大小姐一是没有为了爱殉身的决心,再是也怕逃婚的名声不好,几经斗争,她终于把王昆仑要她一块逃婚的决定告诉了自己的父亲。这位纣建文化的传道者和卫道者听后大为光火,他不仅训斥自己的女儿,而且还把王昆仑这种离经叛道之举向王家告。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王昆仑遭到了父母的坚拒和指责。

    王昆仑面对自己追求和向往的爱以及封建家庭的横加阻隔作何选择呢?他为了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所谓的孝心战胜了爱,非常痛苦地了却了人生最为美好的第一次爱!

    “五四前后的青年,十分崇尚西方的一句谚语:爱只属于人一次。王昆仑是否也受此影响?不得而知。但在他痛苦地结束了和许大小姐的爱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和女性生过恋爱。像他的才华——在同学中有江南才子之美誉,他这样的名门望族——无锡八大家之一,在较长时间中没有涉足爱的确是不多见的!但是,这并不说明王昆仑万念倶灰,像风流才子李叔同、苏曼殊那样遁入空门,进入另一神境界中生活。相反,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俗缘难了的才子加政治家,一旦遇上一位能点燃他爱之火的女性,他依然会爱得轰轰烈烈的!就在他在师大女附中教国文的时候,遇上了小他六岁的美人范映霞。

    范映霞彖境贫寒,后成为一个孤儿。她在师大女附中就读的时候,和乇昆仑的妹妹王枫同班,二人十分要好。也正是由于这层关系,范映霞经常到王家做客,并因长得貌美、聪慧大得王昆仑母亲的欢心,主动提出认范映霞为千女儿。这时,王昆仑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

    王昆仑回到北京以后,虽偶然见过范映霞,但因是妹妹的同学,也未曾萌爱的火焰。不久,王昆仑应聘到师大女附中教国文课的时候,范映霞非常爱听王的课,且有着陚诗填词的才分。几经诗词唱和,二人就坠入爱河之中,这时,王昆仑不足二十三岁,而范映霞才刚满十六岁。在今夭看来,范映霞还不到十八岁花季的年龄,谈恋爱实在是太早了然而在时尚推崇二八佳人的封建社会恰是正当年华。要知道林黛玉死的时候刚刚十七岁,可她早已演完了震撼人心的爱悲剧!

    12。王昆仑(12)

    王昆仑的性格是属于坦荡荡的君子型,向不隐瞒自己的爱和恨。***当他认为自己和范映霞爱得难分难舍的时候,他决定向自己的父母表明态度:他爱范映霞,并决定和范映霞结为终生伉偭。这次,无论是王昆仑还是范映霞都认为一切如愿,因为王家喜欢范映霞,王母还主动认范映霞为千女儿呢!

    但是,王昆仑和范映霞完全估计错了!先,王昆仑的妹妹不赞成,理由是简单的:和范映霞做朋友可以,做姑嫂不行。接着王母又以属相不和(王昆仑属虎,范映霞属猴,按生辰八字说,虎猴不到头),坚决反对儿子和自己的干女儿成亲。但是,王家上下反对这门亲事的实质却是门不当户不对。像王家这样的名门望族怎能娶范映霞这样一个贫穷的孤儿做儿媳呢!

    这太出王昆仑和范映霞所料了!他们为不能终生相爱而痛苦。其中,第一次投入爱河的范映霞的痛苦——或说精神压力更是大,她只有和泪水相伴度过这种相爱而又不能爱的日子。王昆仑或是成熟了抑或是接受了上次恋爱失败的教训,他表面装得十分平静,内心中却做好了抗争到底的精神准备。为此,他用恋人那特有的语来宽慰范映霞,使纯而又美丽的少女范映霞安心读书,等待他们结合的时机。

    正当王昆仑和范映霞的爱受到家庭阻隔而不能结合的时候,北京的政又因直系军阀头子賄选总统生重大变化,迫使王昆仑理智地从个人爱受挫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大无畏的卓命姿态投入到新的革命大潮中去!

    当王昆仑在天津南开中学执教的时候,直系军阀头子曹锟无视全国人民的反对,于1923年6月逼走他一手捧上总统宝座的黎元洪,急切就任北洋政府的大总统。但是,当时的议员因多数离京南下,使得所谓新的总统选举无法进行。急切想当总统的曹锟在其幕僚的策划下,派人设立议员倶乐部,以四十万元收买国会议长,并收买议员北上,规定出席选举的议员每人五千至一万元。同时,对反直派——主要是反对贿选派采取武力胁迫。10月5日,受贿议员五百九十人选举曹锟为总统。时人称国会为“猪仔国会”,称受贿议员为“猪仔议员”,称曹锟为“贿选总统”。曹锟贿选之举理所当然地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也必然遭到北京**北方区委以及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坚决反对。在曹锟任贿选总统一年零十多天的期间,这神斗争愈演愈烈。

    在反直倒曹的斗争中,国民党北京执行部中的左右两派也向着两极迅速地分化着。白天,他们走上街头,一致对外;晚上,他们聚集在一起,又因革命方向的不同而争论。随着反直倒曹的深入展,他们遂又展为争夺群众和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这时的王昆仑坚定地站在国民党右派立场上,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左派——尤其是反对**人成为革命运动的领导者。

    24年5月下半月,张国焘被捕叛变,供出了李大钊等一枇**要人和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负责人。幸喜内线有人,曹锟为总统的北洋政府才未抓获在北京的国共两党的要人。但曹锟指示内务部下“海捕文书”,通缉李大钊等革命党党魁,借以免除后顾之忧。一时间,故都北京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面对敌人的搜捕,王昆仑等暂时忘却了内部的纷争,把斗争的矛头又一致对准了曹锟为总统的北洋政府。他利用自己在北京大学的历史渊源,在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领导下,四处游说,八方串联,为救恩师李大钊——并进而向反动的北洋政府示威,推动北京大学举行第十次教授评议会。一致通过决议,致函教育部,质问通缉李大钊事,郑重指出不得随意毁谤教授。在此斗争中,王昆仑湥训厝鲜兜奖毖笳遣换崆嵋椎赝顺隼肺杼ǖ模钦莆兆殴一鳎媸倍伎梢陨焙Ω锩橙恕?br />

    直系曹锟和吴佩孚的倒行逆施,不仅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懑,也引起了军阀内部的分化和改组。孙中山先生不失时机地秘密派人北上,和受直系打击与排斥的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结成孙段张反直大三角同盟。与此同时,孙中山先生指示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把工作重点移到策反直系受曹、吴排挤的大将冯玉祥的身上。为此,王昆仑在李大钊、王法勤等的领导下,参与策反冯的部属的工作。由此始,王昆仑不仅为冯部动所谓北京革命尽了力,而且还为日后策反西北军奠定了基础。此乃后话,略。

    13。王昆仑(13)

    是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再次爆。***受孙中山先生革命主义影响的冯玉祥将军决计倒戈,向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杀个回马枪。正当直奉主力在冀东一线激战犹酣的时候,直系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从热河前线回师北京,与胡景翼、孙岳等共同行动,包围总统府,囚禁贿选总统曹锟,迫使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对此,史称北京政变。冯玉祥将军自称是北京革命。

    王昆仑等一是看到反直倒吴的目的实现了,再是因为自己曾为此出过力,因而他打心底是螅说摹?br />

    然而,王昆仑很快从兴奋的热点冷却下来。不久,他虽然也看到冯玉祥将军将所率部队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公然表示倾向南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并把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皇宫。可是冯又以谦谦君子之风拱手出让领导权,违心同意奉系张作霖的势力入主华北,请皖系老政客段祺瑞组阁,成立中华民国执政府。结果,事与愿违,北京政变依然是换汤不换药。这对尚无革命经验的王昆仑而,真是难以接受的事实!更令王昆仑等不安的是,冯玉祥又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这在当时大多数国民党人看来,冯玉祥给孙中山先生出了一道难题。旋即,王昆仑等又围绕着孙中山先生应否北上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王昆仑久居京城,深知北洋政府对孙中山先生恨得要死,怕得要命,虽说冯玉祥将军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人格为担保,但他依然为孙中山先生的安全担心。因此,他无论是从理智还是感,都不赞成一代革命导师孙中山先生应邀北上,与大小军阀、政客共商国是。

    不久,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开会商议孙中山先生应否北上,多数人和王昆仑持同一观点,坚决反对孙中山先生应邀北上。也就是在这次会上,他又获悉孙中山先生重病在身——很可能是肝癌并到晚期,因此,他于心万分沉重之中遥祝导师健康的同时,又增加了反对北上共商国是的分量很重的砝码。同时,他和他的同志们都想当然地认为:南方国民政府的党政要人是决不会同意孙中山先生北上的。

    但是,出王昆仑所料的是,孙中山先生为了迅速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同时也为了“拿革命主义去宣传”,毅然决定接受冯玉祥等人的邀请,刻日北上,共商国是。他认为当前“根本之图,尤在速谋统一,以从事建设。庶几分崩离析之局,得以收拾,长治久安之策,得以实施”。不久,王昆仑等又读到了孙中山先生昭示国内外的《北上宣》,他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的主张之后,还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最后,他公然宣称:“本党于此,敢以热诚告于国民日:国民之命运,在于国民之自决,本党若能得国民之援助,则中国之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于奋斗而完全达到。”

    王昆仑为其景仰的革命导师的胆略所折服,尤其当他想到孙中山先生不顾病疾折磨,依然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的时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油然浮现于脑海,他禁不住地自语:“天下为公!

    王昆仑于折服革命导师北上的胆识的同时,依然没有解除其内心的疑虑。正当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开会商议如何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议政之际,北方政局又猝然逆转,这就更增加了王昆仑等国民党人的疑虑和担心。事的原委如下:

    段祺瑞出任执政之后,很快就在执政府中安插了大批的亲信爪牙,并与奉系张作霖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共同排挤冯玉祥将军及其国民军。苜先,他焊然下令免去冯玉祥将军的陆军检阅使,任命冯为西北边防督办,责令近期班师出塞,移兵张家口。其次,冯玉祥将军虽然愤慨异常,但他内心又矛盾重重。其一,自己搞的所谓都革命落得个换汤不换药的结果,无脸见北上的孙中山先生;二,他由于无力回天,故想效法张留侯退居留坝的办法,去地僻人稀的张家口,一则可以藏拙,再则可以避免参加内战的心愿,遂愤而从命了!

    14。王昆仑(14)

    冯玉祥将军一走了之,可孙中山先生业已北上——且很快就要乘船安抵天津,如何才能保证孙中山先生的安全?如何才能实现孙中山先生带病北上共商国是的政治目的?遂又成了王昆仑等国民党人共同议论和担心的大事!

    恰在这时,**北方区委的主要负责人李大钊自苏联回国,他号召**和国民党一起行动起来,动十万群众做孙中山先生北上的坚强后盾。王昆仑听后非常赞成,因为北京各界人民都动员起来了,谅老奸巨滑的段执政也不敢做出非礼之事。为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动北京高校师生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方面来

    随着各界群众日渐行动起来,北京执行部的国民党右派头面人物傅汝霖等人认为这是争取群众最好的时机,因而他们提出要和**人争夺这次群众运动的领导权。对此,王昆仑先是有不同的看法,因在他的心目中李大钊既是恩师,又是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主要负责人。然而,傅汝霖却一针见血地说:

    “守常先生是跨党的国民党党员,他所代表的利益不是显而易见吗?我们跟着他走,就等于帮着**动群众,到头来,也就等于为**做嫁衣!”

    王昆仑听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加之他的政治信仰和革命目的是反对走苏联道路的,所以他很快就坚定地站在右派傅汝霖等人的一边,在动群众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的运动中,拼力宣传这样一种观点:拥护孙中山先生北上就是支持国民革命,就是拥护国民党。但是,由于大敌——段执政及奉系张作霖当前,这次与**争夺群众运动( 王昆仑(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952/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