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部分阅读
”
“你还研究这个?”袁湶好奇的问着,“这是什么理论。”
赵丹峰得意起来,“咱们这是部献礼影片,其实老冯装模作样搞什么女性视角看战争,这个玩意本质上在国际影坛并不新鲜。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部献礼影片,这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一件对的事情。而明年呢,遇上周年大庆,铺天盖地的献礼影片,不乏八一厂的鸿篇巨制什么的,那些玩意儿,可都是必须要拿奖的。不然人家拍出来给谁看?老冯另辟蹊径,用女性视角引起人们关注,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你硬要说是哗众取宠,也有点道理。到时候再看看老冯公关情况如何,参加对了电影节,你这奖没跑。”
袁湶思索片刻,“貌似有点道理,不过照你这么一说,拿奖看起来似乎很容易的样子。”
“国内的电影节嘛,总是有迹可循,而且风向一向比较明确,喜好也比较好猜。公关能力上去了,拿奖是小意思,拿大奖,还是要靠电影本身的质量。恰好,咱们这片子质量绝对不差就是了。”赵丹峰解释着。
袁湶倒是想起来赵丹峰十二月要去参加金马奖,“那金马奖呢,你可是要去角逐的。”
赵丹峰摊了摊手,“约翰库塞克正准备拍的一部片子叫《缘分天注定》,我现在也只能这么想。命里有时终须有,强求不得。”
“哈哈,对我你倒是信心十足,到了你自己这,却是没什么信心了。”袁湶摇摇头,“你也要有信心啊,《天路》绝对是部好电影。姜炆这两年,就这部片子能看,唉,我算是明白了,我去拍他那片子,也是上贼船了。根本上映不了啊,再好的片子上映不了,给谁看呢。”
“你也知道了?”赵丹峰愣了愣,姜炆那片子,做了不少公关,不过统统无功而返,审批单位就一句话,改本子。可那明确要求四十多场戏要改,牵扯的可不是只有四十多场戏,前前后后加起来绝对超过二百场。这也就意味着着,这戏根本就没办法改,除非烧了胶片重新拍。
三方投资人坐着一商量,干脆,咱也不改了,放那到时候去参加国外电影节。拿奖了,万一还能回旋,那自然是好的。就是不能回旋,咱们也得靠卖外埠回本啊,二千多万那不是扔进去为了听响声的。
其他演员不知道投资方怎么想是正常,袁湶却是遇到了姜炆一次,听导演吐槽了。赵丹峰一听才明白,点点头,自己可是资方代表之一,当然,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不过也是听常季红跟自己说过,想了想,“没事,就当演了部戏,见识一下外国电影节,也算是在圈子里再红一次。”
“说的简单,我是怕之后都来找我演类似角色,算起来我第一部第二部电影可都是这样,不是有点小聪明的村妇就是干练简洁的花姑娘,戏路有点被定死了。”袁湶也挺苦恼。
赵丹峰哈哈大笑,“别急,等首映完了,咱们去找曾年平同志,等你穿一身旗袍,绝对非同凡响,那可不就是戏路有变吗。女性色彩更浓重,到时候你就不愁这个问题了。”
第四百二十九章住校外的梦想
有些心惊胆战的过完最近几天的日子,赵丹峰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首映式。不再是嘉宾,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走到前台享受工作成果的主人公。以至于一大早便早早醒来。
仔细的刮着胡子,轻手轻脚,生怕把宿舍这帮睡懒觉的家伙吵醒。缩手缩脚之间,忽然发现宿舍开始有点不方便起来,也有些明白袁湶想要住出去的心情究竟是怎样。随着年纪一点点变大,生活的内容里除了在校学习,多了更多私人的东西。集体生活是需要相互体谅和妥协的,而作为性格定型期的青年,耐心和忍耐度有限,自然会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即便赵丹峰这样渴望集体生活的,再次住了两年多宿舍,也难免有些倦怠。
像刮胡子这些比较私人性质的举动,难免希望有自我的空间。更主要的是因为伴随着同学们各自演绎生涯的起步,相应的生活步调开始不同起来。原来大一时候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吃饭,睡觉都准点闭眼的时间,一去不复返。特别是演员这个特殊的职业,时不时就会把自己有时候搞的比较神经质。不仅是作息时间不规律,还有因为研究剧本人物造成的情绪不稳定。这时候就格外需要一些独立的空间去释放,显然宿舍是越来越无法满足赵丹峰的需求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丹峰也只有叹口气,人总是会长大的,不管是在哪。学校的单纯生活。也逐渐开始变成这辈子的回忆。拿着新买的手机走出宿舍,漫步在校园里,已经有些寒意的小风让赵丹峰紧了紧外套。所幸化妆换装不用在宿舍完成。不然还真有直接住出去的念头。被一帮大男人看着化妆,想想就很奇怪。
太阳刚刚升起来,不过雾蒙蒙的天气里,整个天空都显得有些阴郁。赵丹峰觉得这应该不是雾霾,防患于未然还是带上了口罩,都是上辈子的习惯了。偶尔有刚出晨功的学生路过,都会跟赵丹峰点头示意一下。学校里不认识赵丹峰的真没几个。也许没说过话,不过一定知道赵丹峰是谁。
正感受着学长的殊荣,听着一旁有人在做着元音训练。慢速三遍,匀速三遍,快速三遍。这让许久没有出晨功,更别说上台词课的赵丹峰脸上有些无光。扭头就想看看这位勤奋的学生是谁。一看乐了。这不是海青是谁。
停下脚步,等海青把“啊”和“嘎”的训练做完,才走过去,挥挥手,“小丫头挺勤奋啊,一大早就出晨功,走,跟师兄吃早饭去。”
海青早看见赵丹峰了。带着个口罩,只露两个眼睛眨巴眨巴的挺好笑。点点头,“等我把这段绕口令练完。”
“行啊,看看师妹功力如何了。”赵丹峰摘下口罩,说话时候戴这个喘不过气。
“肯定比你强,我可是北方口音。”海青骄傲的说着,念起来,“司小四和史小世,四月十四日十四时四十上集市,司小四买了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史小世买了十四斤四两细蚕丝…”
赵丹峰一边听着,心里也跟着默念着,等海青念完,自己也念完,擦了把冷汗,差点念不下来。真是有段时间没有在基本功上下功夫了,等手头上的事情忙完,还真是要好好补一下。
“怎么样?我可是台词课代表。”海青拍拍赵丹峰,“别太失落,这是天赋,强求不得。”
赵丹峰哭笑不得,“别嘚瑟了,赶紧去吃饭。”
有阵子没跟海青说过话,赵丹峰还觉得挺新鲜的。海青兴高采烈说着班上的逸闻趣事,谁谁谁想追张婧初被无情拒绝,谁谁谁排小品被安排在篮球场演出,结果在一帮学姐注视下羞红了脸怯场了。在跟海青聊天时,赵丹峰感觉像是真的回到了学校里。跟其他人不同,这姑娘跟自己说的内容全是学校的,而且都是跟她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中心不是赵丹峰。这让赵丹峰感觉格外轻松,不管是陪她一起吐槽,一起笑,都特别没压力。
“姐姐跟我说等寒假回来,我两就住出去。”海青咬着油条,一点吃相都没有,“你觉得怎么样?”
“她是想让你帮忙分担房租吧。”赵丹峰知道海青说的姐姐是张婧初,所以才笃定的猜到了张婧初的想法,“不过你们现在住出去干吗?出去兼职赚点钱不容易,自己留着买衣服买化妆品不好吗,租房子多浪费。”
海青喝着豆浆,笑呵呵说着,“住宿舍多没意思啊,咱们六个人一间宿舍,开始还好,没觉得不方便。一旦有个人谈恋爱了,这宿舍就没办法住了。整天看着人家秀恩爱,多尴尬。再说了,我买了化妆品回来,肯定是不愿意给别人用的,特别是口红这种。但是呢,都是一个班的,还都是一个宿舍。人家好奇想试试,我能板下脸说不能吗?这些都是小事,有些人吧,晚上大半夜不睡觉,举着手电筒看书,没事还要做笔记。大晚上本来挺安静,纸的沙沙声就特别明显,也是被闹腾的够呛。你说住出去是不是挺有道理?”
赵丹峰不得不点点头,“特别有道理。”
“嘿。”海青擦了擦嘴,冲赵丹峰一笑,“既然师兄觉得有道理,那就帮个忙吧。”
“帮你们找房子?”赵丹峰反应过来,摆摆手,“自己去找,我也想住出去呢,自己都没找到。”
“瞧你那德行。”海青鄙视的看了赵丹峰一眼,“这种事情你也要懂啊,女生喜欢怎么样的房间,周边环境,学问大了去了,男生哪懂这个。”
“对对,我是外行。”赵丹峰乐呵呵说着,“那要我帮什么忙?”
海青嘿嘿一笑,“师兄,这不是要住出去的话,要付房租嘛,还有押金那些的,算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一次付了,我估计我得绝食一个月。要不,我去你工作室给你打工好不好?工资可以商量,多少赚一点补贴一点。”
“张婧初不会缺钱到让你打工贴房租吧。”赵丹峰知道张婧初赚钱的路子宽,不管是mv还是拍广告,租房子的钱总是有的。
“姐姐的是姐姐的,我是我的,我也成年了!”海青颇有些倔强的说着。
“行,我帮你留意着。”赵丹峰点点头,看海青颇有志气,觉得应该支持一下。
第四百三十章爱妃还是新人
兴高采烈混了顿饭,海青心满意足的走了,赵丹峰准备去接袁湶。路上想着海青交待的事情,原来不光是自己有住出去的心思,显然大家都有啊。不过很明显海青这种想要住出去的心思,属于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经历的阶段,可以理解。当年自己上大学也这么想过,值得赵丹峰关心的是海青想打工这件事。
兼职打工,对于中戏学生不会陌生。诚然,能学艺术的家庭条件不会太差,不少从小接触艺术这行当的孩子,特别是这个年代,家里起码都是中产。很少见有农村的孩子去考中戏,光是一学期几千块的学费,京城不菲的消费,对那时候很多孩子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不过这其中也有不少学生是有天赋,被老师发掘出来的。这类学生便是中戏打工兼职一族的主力,另一方面,既然都学艺术了,你还没能赚到钱,其实也是件挺不可思议的事情。
中戏的学生想要赚钱其实很简单,从最简单的家教开始。中戏的牌子就是最好的资格认证,不管是从事本职的教学一些戏曲,舞蹈,还是其他方式的晚会编小品,主持。再到当模特,拍平面广告,电视广告。赚钱的路子还是挺多的,张婧初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赵丹峰觉得这姑娘就应该是中戏兼职界的祖师爷达人,真是没有这姑娘不会干的事情。
所以赵丹峰才会琢磨呢,在有个打工祖师爷的情况下。海青特意跟自己说这件事,这里边肯定是有道理的。不要把这些个小姑娘想的太简单,当然。赵丹峰琢磨的不是阴谋论,而是想着这姑娘不是嫉妒了吧。
这个推理很容易形成,九七级女生很厉害,男生没什么引人注意的学生。已经演电影的就有两个女生,还有一个是主角。张婧初则是全面开花,丝毫不逊色。所以并称九七级四朵金花的海青有想法是可以理解的,这和同学情谊无关。纯粹就是好胜心,不服输罢了。要证明自己不比其他姐妹差,又不想借其他的人的光。想要赚点钱。既省心,又简单的办法,自然是找赵丹峰了。大家也不傻,当然知道赵丹峰那是可以很容易找到赚小钱的办法。
有了个这个推断。赵丹峰也有了计较。既然海青想努力一下,自然是不介意给她一点助力。瞅着四个女生越来越好,甚至日后成为影后视后,想想都有种养成的快感。当然,这种快感建立在自己也同样功成名就的基础上。人活一世,留不下钱,也留不下人,最终只有名垂青史一条路才能让后人记住。永垂史册。赵丹峰在这一刻终于明白无数古人为何为了史官一笔,干了那么多傻事。唉,都是为了名声所累啊。不过很显然当事人自己很爽就是了,纯粹的精神满足啊。
胡思乱想一会,总算接到了袁湶,今天的首映在下午两点。这年头还不流行什么晚上十二点准点全球连线首播,特别是内地,晚上首映这种事情很难发生。一来按照大家的既成行为习惯,过了九点半十点的样子,等着央视的电视剧一播完,大家都该洗洗睡了。缺乏大众娱乐活动,晚上首映岂不是都得让大家打着哈欠去看电影。最重要的是看完电影怎么回家呢,现在二十四小时的公交可不多,电影院也没有开到遍地都是,大晚上的赶路回家是件不算困难,但也很闹心的事情。
现实条件所限,大部分内地电影的首映仪式都会放在白天进行,利人利己嘛。电影的前期宣传做过一些,不过也同样受限于现在的宣传手段,算不上多么铺天盖地。也就在电影频道有两期节目介绍了一下,电影类杂志出了一两期专题,这就算结束了。在赵丹峰看来这种程度的宣传,简直是弱爆了。不过也没打算帮什么忙,那叫闲操心,宣传那是冯导的事。
在没有改变历史,或者说改变程度有限,历史的车轮依然行驶在既定的轨迹里,赵丹峰一点都不担心《黄河绝恋》的票房。这不是自信,而是源自于对现实状态的了解。作为周年庆的献礼影片,本身这就是一部受到各部门优待的片子,这就注定绝恋是亏本不了的。想要赚钱,电影本身的质量摆在这。特别是有老陈的片子在前边把观众恶心了一把,再送上小清新战争片一枚,那还不是小萝莉遇上了怪蜀黍,**的。
坐在去工作室的的士上,袁湶看着窗外沉默无语,赵丹峰悄悄观察了一下。姑娘嘴唇微微开合,貌似在自言自语着什么。轻轻摸了一下袁湶的手指,有些冰凉,笑了,“原来爱妃在紧张啊。”
“对啊,人生里第一次,当然紧张了。”袁湶搓了搓手,“我怕说错话,也不知道跟记者说什么。”
赵丹峰拍拍袁湶的手,“轻松点,你想多了,记者不会怎么问你的。”
“为什么?我不是主角吗,不问我问题?”袁湶颇为好奇,赵丹峰倒是挺满意自己一句话就把袁湶注意力给转移了。
“你看,虽然你是这部片子的女主角,其实也讲的是你的故事。但是吧,记者要写东西,写读者爱看的东西,你就没什么好写的内容。”赵丹峰给袁湶解释着,“读者想看着的是什么,第一当然是俊男美女,电视上就是精彩花絮,报纸杂志就是各种剧照。你想想你看杂志时候是不是彩页看的最仔细,就是这么个道理。当然在这一点,是不用担心了,你我都没问题,长相不差。”
袁湶笑了出来,“继续。”
“其次呢,读者在乎的是噱头,就像咱们听相声,总喜欢听抖包袱。要可乐,能引起兴趣。一部电影都还没看过呢,靠什么引起大家的兴趣呢。除了演员,就得靠导演。咱们不像香江那些地方,传媒比较发达,影迷对圈子了解的没那么深。就认识一些知名演员,其他人都是闲扯。所以啊,大家都还没认识你呢,要引起大家的兴趣,得靠我,靠保罗,保罗是外国人天生就有话题。”
“嘚瑟的。”袁湶没好气的扭过头去,满心的不服气。不过一想也有点道理,本质上自己还是个新人,赵丹峰也算是作品挺多了,真是得靠这两位。
赵丹峰笑呵呵靠着椅背,“等着看我怎么给你演好这场首映式。”
第四百三十一章一一
工作室一大早就忙碌了起来,自然是为了今天的首映仪式。常季红利用赵丹峰这层关系,很容易就在发行方那取得了首映仪式的代理主办资格。工作室要赚钱,当然大部分工作内容都是跟旗下演员有关,虽然办个首映仪式是逾越了点,不过也算不上手伸的太长。赵丹峰同意这么做,也是因为想着可以让这些人累积一些经验,在工作中印证自己平时的理念。
所以早早工作室便热火朝天忙活起来,相应的场地布置从凌晨时分已经开始,沈兵从昨天开始就在影城待着。还留在工作室的人员,主要是等着赵丹峰来给两人上妆,换衣服。
时间还早,赵丹峰有空跟常季红说说工作上的事情。虽然常姐看着袁湶坐在办公室没有要走的意思有点儿质疑,不过看赵丹峰不在乎的样子,也就没说什么,认真听赵丹峰说起来。小年轻的事情,没必要参合,何况也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蔡怡侬跟我说起了金马奖的事情,之后我特意问了姜炆。”赵丹峰回忆着那天跟姜炆打电话时候的情形,有些咧嘴,反正跟那人说话,就觉得老是会着急上火的样子,抑制不住的想要提高音量。
“你说这个我先打断一下。”常季红拿出小本,示意自己先说,赵丹峰点点头,听常季红说,“往来通行证已经办好了,出乎意料的顺利。”
“这是好事啊。”赵丹峰鼓了鼓掌,“常姐给力。”
常季红扯了扯嘴角。“跟我没多大关系,本来我把预想需要用到的关系都已经打点了一遍,结果还没去办呢。主管部门就直接打电话让我去拿通行证了。后来我听说,蔡怡侬下了很大功夫。”
“这个我没听她说过。”赵丹峰挑了挑眉毛,有点明白常季红的意思了,话里透着话意思是说蔡怡侬事出有因,不然不会下这么大功夫。
“你跟我说了蔡怡侬提到的事情,几宿我都睡不着觉,一直在琢磨她能找到的合作方式和项目是什么。”常季红罕见的有些喜上眉梢。颇有些柯南破案后信心十足的神情,看着赵丹峰,“然后我确定。她有可能办到的只能是这么一个情况。”
赵丹峰打断常季红,“常姐你先别说出来,我也有个推断,这样。咱两写出来。一起看看有没有默契,是不是想到了一起,如何?”
“那来试试。”常季红也是来了兴趣,想要看看自己呕心沥血研究的成果能不能跟赵丹峰想到一起去。
袁湶好奇的看两人各拿了一张纸快速写下了什么,颇为期待的看两人一起把纸拿起来,左右一看,轻声念了出来,“杨德倡。”
看两人会意一笑。袁湶迅速在脑海里把这三个字做了关联,杨德倡。祖籍粤东,一岁随家人移居新北,凭借《光阴的故事》中《指望》一段名声鹊起。恰好这部影片,在学校自己看过至少五遍,写了五次影评,熟稔无比。之后又凭借《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举奠定名导演的头衔。杨,候,赖,柯四人的名号,对于中戏的学霸来说,如雷贯耳,丝毫不觉得陌生。正因为了解,所以才对两人写出这个名字格外好奇,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推断,赵丹峰为什么又能够跟大导演拉上关系。
似乎是看到了袁湶的好奇表情,赵丹峰说起了自己的推断,解释给袁湶听,“我做这个推断,首先基于的是对蔡怡侬的了解。借李国利的光,蔡姐之前在新北把电视剧推广的不错,算是混的相当不错的外来代理发行商。以她的能力,在那认识谁我都不意外。当然,想到杨德倡则是因为那天她跟我如此认真的说起合作的事情事,流露出的表情。我很少见到她会激动,而能让她激动的人和事,那就一定得是平时无法想象的事情。大胆的猜测一下,自从九六年《麻将》在金马折戟沉沙,只拿下一个最佳男配,一晃三年,蛰伏的时间够长了。足够大导演精心准备一部电影,来震撼大家,重振声望。”
赵丹峰说的都是废话,为了给袁湶和常季红说的废话。实际上蔡怡侬当时那么笃定又激动的说这事儿时候,赵丹峰就只在脑海里列出了四个名字以供参考。后来静下心来回忆一下,九九年开拍的制作里,足够蔡怡侬激动的,那就只有杨德倡的作品了。
常季红点点头,“你这是靠猜的,我这里可有证据。”
“喔?常姐超人啊,这都找得到证据。”赵丹峰也是颇为意外,现在两岸交流还不是那么顺畅,想要拿到资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收集了港媒关于新北电影界过去一年报道的重要新闻,其中屡次提到杨德倡导演正在筹备新片,重塑辉煌。既然连港媒都如此关注,我想没有理由蔡怡侬不知道。”常季红笑着说道,“而且有消息称,因为杨德倡为了这部戏注入太多精力,很有可能会成为他的封山之作,最奇妙的其实是这个。”
袁湶好奇的看着常季红拿出一张报纸,竖排班的文字,让袁湶很快意识到那是新北或者香江的报纸。常季红指着一篇专栏递给赵丹峰,“看看这个。”
“寂静如水的情诗?”赵丹峰看着标题,忽然注意到常季红给自己看这篇专栏的用意在哪,标题下的专栏作者写着三个字,诸天文。
上辈子赵丹峰的书柜里,存着不少诸天文的《三三书坛》,对这位新北著名的女性作家,赵丹峰一点不陌生。而抛去作家这层身份,诸天文跟杨德倡有着奇妙的内在联系。八六年杨德倡四十岁生日,五十三名新北文艺人士齐聚杨德倡家里,发表了著名的新电影宣言。其中诸天文和侯孝弦是其中的倡导者之一,诸天文亦是一位著名的编剧。当然,这个玩意宣言,再过些年,那帮子影人又开始自我反省。
而这位著名的编剧写的专栏,却是为了谈论内地一个青年演员写的打油诗,赵丹峰忽然明白蔡怡侬的信心从何而来。同时也终于明白能让蔡怡侬如此激动的事情是什么,杨德倡计划了十五年的作品,《一一》。
第四百三十二章什么叫人文经典
放下关于蔡怡侬伟大设想的猜测,赵丹峰静下心看了一遍诸天文的文章。不出所料,诸天文带着一份好奇和赞赏,把自己那几篇旧诗做了简单的评析。随后却是一大段自身关于乌斯藏的向往,其实可以说是用赵丹峰的诗做了序,自己写了篇关于天路感悟的散文。
虽然没怎么说到赵丹峰,不过毫无疑问,既然注意到了自己的诗,自己这个人,还专门做了简评,那就一定看了《天路》。之后不用猜测的就是那几位的小圈子里,一定对这部片子评价还不错,不然不会有这样的文章出世。能写这样的文章,就是褒奖,是对于赵丹峰诗的肯定。
顺手把报纸递给在一旁压抑着好奇的袁湶,跟常季红笑笑说道,“想明白了,反而压力好大。”
“用你的话说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急什么,时间还久,也不是这一时半会的事情。”常季红也跟着乐,“不过我估计了一下拍摄日期,如果有机会能拍这部片子,可能曾年平那部电视剧就有危险了。时间太接近了,何况都不太容易改期。”
“演不了就不演了。”赵丹峰说的倒是洒脱,也只有他知道《一一》能造成的意义。
袁湶抬眼看了赵丹峰一眼,赵丹峰立马反应了过来,故作沉思状,“当然,还是要看情况,现在都是我们的猜测,谜底还需要等蔡怡侬来揭晓,多说无益。”
等着早上十一点几个人随便对付了几口饭,两个人开始准备化妆。常季红先去了会场。袁湶憋了一肚子的话。生生等到上了车。车上只剩下司机和冉秋月,这才问起赵丹峰。
“那部电影,真的值得放弃徐志摩这个角色?我看了文学剧本,这个故事虽然有一些编纂的地方,不过整体上,还是一个很精心准备的故事。而且红姐会当监制,制作上不会草率。不难想象还是两地合作,这部电视剧反响不会差。”袁湶是觉得赵丹峰的想法有些草率。心里不免担心。
赵丹峰总不能说《一一》是一部人文经典,拿奖无数,能有机会演,是一种殊荣。而且是打入新北那帮文人圈子的最好机会,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电视剧什么的,机会多得是,电影可不一样。凝思苦想半天,总算想起来个理由,“这个角色是好,不过太贴合我了。反而有些不想把自己的戏路限制在书生这样的路子上,太狭隘了。而且这不是还没定吗。都还是猜测呢,到时候再认真想。”
袁湶皱了皱眉,“机会难得。”
“跟你对戏的机会?”赵丹峰乐了,“没事,咱们的未来应该是大银幕。”
袁湶笑了,“那你还乐此不疲的准备电视剧三部曲?”
“这是对人生感悟的执着。”赵丹峰耸耸肩,“能力不足,拍电影实力不够,电视剧还能让大家折腾一下。”
放弃了跟赵丹峰纠缠这个问题,袁湶倒是看出来赵丹峰并不想谈论这个话题。也不执着这个问题,转移了话题,问起了杨德倡,对于这个袁湶也很好奇,“为什么会提到杨德倡,我一直觉得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即便是听你的猜想,也好奇妙。”
“嗯,这些事情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奇妙的内在联系,有些联系如果不是很熟悉,完全看不出来关系在哪。简单想,就是这可能是老杨最后一部电影,他用了很长时间来筹备,是一部不允许失败的作品。越想要突破,一些平时不会有的想法,被理智压抑的想法,就会冒出来,比如跟一个内地演员合作。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不是吗?”赵丹峰解释着,其实如果这一切是真的,赵丹峰觉得这个解释都很难说服自己。也许只有蔡怡侬才能解释清楚一切,但是这女人却守口如瓶。
袁湶听赵丹峰说的玄乎,也知道跟他也问不出来什么,退而求次,“你说要是能和杨导合作,是电影吧,听你们好像很熟的样子,是部什么样的戏?”
这个赵丹峰可以解释,没什么顾及,可以说杨德倡要拍什么,在新北的电影圈子里不是秘密,打听打听总能得到点消息。所以说起来就有点肆无忌惮,反正没人来找自己问自己是怎么知道的,“老杨要拍的是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片子,具体内容我不知道,不过想来应该会是一部人文主义作品。亲情与人生的感悟,命运,这些玄妙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是很好的素材。当然,老杨怎么组合我不知道,能有怎么的化学反应也是个问号。不过很显然以老杨一贯的叙事手法和习惯来看,这会是一部很冷静的影片。”
“冷静?”袁湶有点不太明白这个词用在这里的含义,既然是家庭片,还是人文主义的,就不会是很欢乐的片子,这是肯定的。所以会有一些冷的情绪是可以理解,那么静呢?
“自然是引发思考,深层次的剖析一些社会大现象体现到家庭这个最基本的单位上时造成的影响。每一个人又反过来对社会的影响,相互的作用。唉,总之就是需要去冷静的思考,去体会。不一定是有多么高深的哲学理论,但一定是会引起大家共鸣的。这种共鸣是可以超脱国界,跨越人种,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地方。”赵丹峰说着,也算是自己给自己解释着。
袁湶听赵丹峰这么说着,笑起来,“听你这么一说,我都有些期待了,这样一部片子,会是成为经典的吧。”
“如果不是经典,我想杨导会遗憾终生的。”赵丹峰点点头,却是想起来杨德倡在这部片子拿奖之后就查出了癌症,因为这个病,也没完成动画作品《追风》。所幸有《一一》做了最后一部作品,对于电影,应该不会有太深的遗憾才是。有机会的话,应该建议一下老杨去做个体检。赵丹峰记住了这件事,去新北的时候,如果可以见到,还是希望用适当的理由,可以提醒一下老杨。
两人聊着电影的事情,很快就到了影城。没有走红毯什么的,毕竟不是好莱坞,首映仪式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朴素。赵丹峰下车时候,都有些失望,完全没见着人山人海的影迷和遮天蔽日的闪光灯嘛,要不要这么朴素啊。
第四百三十三章记者提供的思路
赵丹峰也就是纯粹只是在心里边抱怨,发发神经,还没失去理智到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年头内地就应该有好莱坞式盛大的首映仪式。想想冯晓宁个抠门才花了多少钱准备首映,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情,那点小钱,也就别指望能有多宏达的场面。再说了,现在这年头,真没什么特别宏大的首映式,还不流行那个。
实际上工作室在准备的时候,也考虑了场面这个问题。不过扭头想想,一个献礼影片,又不是个纯商业片,搞那么大阵势,似乎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当然,该邀请的嘉宾,媒体还是要邀请的,只不过没有显摆到在路上就摆红毯。也没资格显摆,真要那么搞估计自己都先脸红了。
赵丹峰还在思考关于首映仪式的相关问题时,眼前一花,三个人在进门处拦住了自己。抬头一看,赵丹峰摆摆手示意护驾的保安同志不必惊慌,摆起笑容,跟打头的记者打了个招呼。
不是狗腿的要跟无冕之王们混在一起,而是因为这是今天第一个采访的记者,赵丹峰刚刚因为没闪光灯有点自怨自怜呢,送上门的话筒,那就跟看见蜜糖一样。不过记者一开口,赵丹峰就有点笑不出来了,自己算不算是作死。
“有香江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表示由雷诵德编曲的两首歌没有资格入围明年一月的十大中文金曲,理由是版权不明晰,词作人存疑。对此请问你有什么看法?”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大概也是为难这位香江记者了。不过能顺畅的把这么拗口的一句话念完,已经看的出是下了功夫练过,功课做的够足啊。
冉秋月看了看赵丹峰的眼神,如果赵丹峰示意自己,就应该立马站出来表示时间紧张,要赶紧入会场什么的解围。不过看赵丹峰虽然笑的有点僵硬,眼神还算正常,没有躲闪,就放下心来。
“这个问题你们应该问问伍乐诚或者林希他们,或者去问雷诵德也好。什么歌能入围。我又没资格评定。我是不太了解其中的有什么事情。香江乐坛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太过于遥远。”赵丹峰说着,反正这问题是死无对证。就算全世界都知道那是我写的又怎样,你给我拿出证据来啊,连合同都没有的事。君子协议口头协定的事情。过了就是过了。没见着环球的人都没当回事。当然,主要是赵丹峰回来之后送的几首歌补的好,不然郁闷还是会有的。
大概也没打算用这个问题为难到赵丹峰。记者同志脸色都没变,好整以暇的继续提问,“在东南亚地区爆红的《还珠格格》今天也会在内地首播,而还珠二即将开拍,请问你的短发造型是为了出演其中的角色做准备吗?”
赵丹峰活生生有吐血的感觉,不过这问题虽然属于捕风捉影,但却是读者很喜欢看的那一类花边新闻,俗称八卦。只得继续解答,“时间有限,我会再回答你一个问题,不过请与今天的主题有关。你提的这部电视剧,我听说已久,很期待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如果有机会可以合作,我的经纪团队会考虑的。不过好像没找过我,嗯,我是很喜欢琼遥姐姐的小说,《一颗红豆》是我看过的第一本言情小说。”
看赵丹峰答的四平八稳,记者也有点无可奈何,这是老油子啊,知道最后一个机会一定要问出点什么,一咬牙,“之前在香江你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很欣赏陈可兴导演,而陈导演的新作明年将在美国公映。据悉他将成立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而你又是内地华裔影视制作公司的股东,在这方面是不是会进行合作呢?”
赵丹峰怪异的看了记者一眼,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好吧,虽然自己从来没想过,不过记者这么一提,赵丹峰觉得这倒是个挺好的思路。不过记者提这个是为了什么呢,直觉认为记者不是这么善良问自己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那么自己一定是错过了什么,立马看向冉秋月。
冉秋月嘴唇微张,赵丹峰还是立马看明白了那个口型,是一个舒字。反应颇快的赵丹峰,不置可否的回答着,“我并不负责运营事务,你提到的我并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还是很喜欢陈导演的戏。好了,麻烦让一下,与今天电影有关的问题,一会可以在见面会上提。”
赵丹峰赶紧带着袁湶闪人,一直到躲进休息室,才问冉秋月,“什么情况?”
“有港媒在近期采访舒琦的时候提到在《美少年之恋》中与内地演员合作的感受,舒琦把你夸了个天上地下少有。而陈可兴在回港时接受采访透露下一部电影可能会是一部泛亚州概念的电影,提到他最近很喜欢看的一部小说叫《晚娘》吧。”冉秋月快速回忆着各种片段,“然后提到性感女星里,舒琦是他很看好的一位。”
“然后呢?”赵丹峰似乎有点明白了,“媒体很能联想嘛,如果陈可兴开公司,我投资,会不会接拍这个角色。哇哦,两地合资,外国拍摄,还有话题女星,看起来就是个不错的新闻,幸好我没跳进去表示什么。不管表示什么,都会被联系起来去联想。”
袁湶听的心有余悸,“记者好可怕啊,全是些捕风捉影的事情。”
赵丹峰笑了笑,自言自语着,“似乎听起来很有趣的样子,不过《晚娘》不是钟莉缇,那还是晚娘吗?”
“你在说什么?”袁湶好奇的问着。
“没什么。”赵丹峰摇摇脑袋,“准备一下,咱们去见见大忙人冯晓宁,秋月你去看看会场布置,有什么问题让沈兵自己解决啊,我是嘉宾,不是办会组织者。”
袁湶一乐,也知道今天的重点在哪,对着镜子端详起自己,“第一次穿小礼服,好不习惯。”
赵丹峰站在一侧看着,“挺漂亮的,就是你还不习惯。衣服其实也是有生命的,你喜欢它,它才会高兴,快乐。笑起来的人自然是比哭着要好看,所以你得有自信。”
“其实连衣裙就好,这样的礼服,太拘束了。”袁湶说着,提了提胸前,生怕会掉,其实都是贴好的。
“那下次就穿连衣裙好了。”赵丹峰点点头,“其实只有你开心,穿什么衣服都好看。”
“那我穿针织衫好了,还不冷。”袁湶被赵丹峰给逗乐了。
第四百三十四章首映式开始
见到冯晓宁的时候,导演同志正在接受电影频道主持人的采访,不过是非正式采访。因为现在电影频道还没有访谈类节目,唯一一个有嘉宾和主持人同时出镜头的节目,还是以介绍海内外优秀电影为主的佳片有约。不过这栏目主要是用嘉宾的专业素养来深入浅出的介绍当期电影的一些背景知识和看点,和嘉宾本身没多大关系,基本跟访谈不沾边。
所以是非正式采访,算是聊天居多。赵丹峰对工作室能请到电影频道的主持人来主持首映仪式还是觉得很满意的,热情的上去跟女主持人握了握手。说起来赵丹峰是觉得自己跟电影频道挺有缘分的,要知道老滕那部片子,虽然自己没演,不过那部片子可是电影频道参与投资的第一部电影。而现在自己要试镜的《国歌》,同样也是电影频道参与投资。跟电影频道的人打招呼,就有种跟投资人见面的即视感。
看到主演来了,女主持人拉着袁湶去一旁对对词。毕竟这片子其实就一个领衔主演,其他人最多混个主演,不管记者关注什么,到时候主持人还是要围绕袁湶进行,没爆点也得制造一点爆点,这方面还得跟袁湶多交流一下。一个巴掌拍不响,访谈要好看,还得嘉宾配合。
赵丹峰正好跟冯晓宁说说话,“导演,看您今天红光满面,出门一定听着喜鹊叫了吧。”
“托福,托福。”冯晓宁只是笑着,除去电影本职工作。冯导话不多。笑眯眯看起来很文弱。蔫坏蔫坏。
对这种不会聊天的人,赵丹峰也有些没辙,其实就是想问问对这片子前景的看法,奈何这人下了片场就守口如瓶的,油盐不进。
“听说你要去金马了?”赵丹峰正不知道说什么呢,忽然听冯晓宁说着,扭头一笑,这是自己愿意说话的节奏。“嗯,十二月。”
“努力吧。”冯晓宁拍拍赵丹峰,“我知道你拍绝恋,只是因为袁湶,不过要是在她之后才拿奖,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吧。”
罕见的看冯晓宁开玩笑,赵丹峰也是觉得好玩,点点头,“只要赚钱,就是客串都不亏( 影帝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2063/ )
“你还研究这个?”袁湶好奇的问着,“这是什么理论。”
赵丹峰得意起来,“咱们这是部献礼影片,其实老冯装模作样搞什么女性视角看战争,这个玩意本质上在国际影坛并不新鲜。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部献礼影片,这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一件对的事情。而明年呢,遇上周年大庆,铺天盖地的献礼影片,不乏八一厂的鸿篇巨制什么的,那些玩意儿,可都是必须要拿奖的。不然人家拍出来给谁看?老冯另辟蹊径,用女性视角引起人们关注,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你硬要说是哗众取宠,也有点道理。到时候再看看老冯公关情况如何,参加对了电影节,你这奖没跑。”
袁湶思索片刻,“貌似有点道理,不过照你这么一说,拿奖看起来似乎很容易的样子。”
“国内的电影节嘛,总是有迹可循,而且风向一向比较明确,喜好也比较好猜。公关能力上去了,拿奖是小意思,拿大奖,还是要靠电影本身的质量。恰好,咱们这片子质量绝对不差就是了。”赵丹峰解释着。
袁湶倒是想起来赵丹峰十二月要去参加金马奖,“那金马奖呢,你可是要去角逐的。”
赵丹峰摊了摊手,“约翰库塞克正准备拍的一部片子叫《缘分天注定》,我现在也只能这么想。命里有时终须有,强求不得。”
“哈哈,对我你倒是信心十足,到了你自己这,却是没什么信心了。”袁湶摇摇头,“你也要有信心啊,《天路》绝对是部好电影。姜炆这两年,就这部片子能看,唉,我算是明白了,我去拍他那片子,也是上贼船了。根本上映不了啊,再好的片子上映不了,给谁看呢。”
“你也知道了?”赵丹峰愣了愣,姜炆那片子,做了不少公关,不过统统无功而返,审批单位就一句话,改本子。可那明确要求四十多场戏要改,牵扯的可不是只有四十多场戏,前前后后加起来绝对超过二百场。这也就意味着着,这戏根本就没办法改,除非烧了胶片重新拍。
三方投资人坐着一商量,干脆,咱也不改了,放那到时候去参加国外电影节。拿奖了,万一还能回旋,那自然是好的。就是不能回旋,咱们也得靠卖外埠回本啊,二千多万那不是扔进去为了听响声的。
其他演员不知道投资方怎么想是正常,袁湶却是遇到了姜炆一次,听导演吐槽了。赵丹峰一听才明白,点点头,自己可是资方代表之一,当然,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不过也是听常季红跟自己说过,想了想,“没事,就当演了部戏,见识一下外国电影节,也算是在圈子里再红一次。”
“说的简单,我是怕之后都来找我演类似角色,算起来我第一部第二部电影可都是这样,不是有点小聪明的村妇就是干练简洁的花姑娘,戏路有点被定死了。”袁湶也挺苦恼。
赵丹峰哈哈大笑,“别急,等首映完了,咱们去找曾年平同志,等你穿一身旗袍,绝对非同凡响,那可不就是戏路有变吗。女性色彩更浓重,到时候你就不愁这个问题了。”
第四百二十九章住校外的梦想
有些心惊胆战的过完最近几天的日子,赵丹峰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首映式。不再是嘉宾,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走到前台享受工作成果的主人公。以至于一大早便早早醒来。
仔细的刮着胡子,轻手轻脚,生怕把宿舍这帮睡懒觉的家伙吵醒。缩手缩脚之间,忽然发现宿舍开始有点不方便起来,也有些明白袁湶想要住出去的心情究竟是怎样。随着年纪一点点变大,生活的内容里除了在校学习,多了更多私人的东西。集体生活是需要相互体谅和妥协的,而作为性格定型期的青年,耐心和忍耐度有限,自然会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即便赵丹峰这样渴望集体生活的,再次住了两年多宿舍,也难免有些倦怠。
像刮胡子这些比较私人性质的举动,难免希望有自我的空间。更主要的是因为伴随着同学们各自演绎生涯的起步,相应的生活步调开始不同起来。原来大一时候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吃饭,睡觉都准点闭眼的时间,一去不复返。特别是演员这个特殊的职业,时不时就会把自己有时候搞的比较神经质。不仅是作息时间不规律,还有因为研究剧本人物造成的情绪不稳定。这时候就格外需要一些独立的空间去释放,显然宿舍是越来越无法满足赵丹峰的需求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丹峰也只有叹口气,人总是会长大的,不管是在哪。学校的单纯生活。也逐渐开始变成这辈子的回忆。拿着新买的手机走出宿舍,漫步在校园里,已经有些寒意的小风让赵丹峰紧了紧外套。所幸化妆换装不用在宿舍完成。不然还真有直接住出去的念头。被一帮大男人看着化妆,想想就很奇怪。
太阳刚刚升起来,不过雾蒙蒙的天气里,整个天空都显得有些阴郁。赵丹峰觉得这应该不是雾霾,防患于未然还是带上了口罩,都是上辈子的习惯了。偶尔有刚出晨功的学生路过,都会跟赵丹峰点头示意一下。学校里不认识赵丹峰的真没几个。也许没说过话,不过一定知道赵丹峰是谁。
正感受着学长的殊荣,听着一旁有人在做着元音训练。慢速三遍,匀速三遍,快速三遍。这让许久没有出晨功,更别说上台词课的赵丹峰脸上有些无光。扭头就想看看这位勤奋的学生是谁。一看乐了。这不是海青是谁。
停下脚步,等海青把“啊”和“嘎”的训练做完,才走过去,挥挥手,“小丫头挺勤奋啊,一大早就出晨功,走,跟师兄吃早饭去。”
海青早看见赵丹峰了。带着个口罩,只露两个眼睛眨巴眨巴的挺好笑。点点头,“等我把这段绕口令练完。”
“行啊,看看师妹功力如何了。”赵丹峰摘下口罩,说话时候戴这个喘不过气。
“肯定比你强,我可是北方口音。”海青骄傲的说着,念起来,“司小四和史小世,四月十四日十四时四十上集市,司小四买了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史小世买了十四斤四两细蚕丝…”
赵丹峰一边听着,心里也跟着默念着,等海青念完,自己也念完,擦了把冷汗,差点念不下来。真是有段时间没有在基本功上下功夫了,等手头上的事情忙完,还真是要好好补一下。
“怎么样?我可是台词课代表。”海青拍拍赵丹峰,“别太失落,这是天赋,强求不得。”
赵丹峰哭笑不得,“别嘚瑟了,赶紧去吃饭。”
有阵子没跟海青说过话,赵丹峰还觉得挺新鲜的。海青兴高采烈说着班上的逸闻趣事,谁谁谁想追张婧初被无情拒绝,谁谁谁排小品被安排在篮球场演出,结果在一帮学姐注视下羞红了脸怯场了。在跟海青聊天时,赵丹峰感觉像是真的回到了学校里。跟其他人不同,这姑娘跟自己说的内容全是学校的,而且都是跟她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中心不是赵丹峰。这让赵丹峰感觉格外轻松,不管是陪她一起吐槽,一起笑,都特别没压力。
“姐姐跟我说等寒假回来,我两就住出去。”海青咬着油条,一点吃相都没有,“你觉得怎么样?”
“她是想让你帮忙分担房租吧。”赵丹峰知道海青说的姐姐是张婧初,所以才笃定的猜到了张婧初的想法,“不过你们现在住出去干吗?出去兼职赚点钱不容易,自己留着买衣服买化妆品不好吗,租房子多浪费。”
海青喝着豆浆,笑呵呵说着,“住宿舍多没意思啊,咱们六个人一间宿舍,开始还好,没觉得不方便。一旦有个人谈恋爱了,这宿舍就没办法住了。整天看着人家秀恩爱,多尴尬。再说了,我买了化妆品回来,肯定是不愿意给别人用的,特别是口红这种。但是呢,都是一个班的,还都是一个宿舍。人家好奇想试试,我能板下脸说不能吗?这些都是小事,有些人吧,晚上大半夜不睡觉,举着手电筒看书,没事还要做笔记。大晚上本来挺安静,纸的沙沙声就特别明显,也是被闹腾的够呛。你说住出去是不是挺有道理?”
赵丹峰不得不点点头,“特别有道理。”
“嘿。”海青擦了擦嘴,冲赵丹峰一笑,“既然师兄觉得有道理,那就帮个忙吧。”
“帮你们找房子?”赵丹峰反应过来,摆摆手,“自己去找,我也想住出去呢,自己都没找到。”
“瞧你那德行。”海青鄙视的看了赵丹峰一眼,“这种事情你也要懂啊,女生喜欢怎么样的房间,周边环境,学问大了去了,男生哪懂这个。”
“对对,我是外行。”赵丹峰乐呵呵说着,“那要我帮什么忙?”
海青嘿嘿一笑,“师兄,这不是要住出去的话,要付房租嘛,还有押金那些的,算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一次付了,我估计我得绝食一个月。要不,我去你工作室给你打工好不好?工资可以商量,多少赚一点补贴一点。”
“张婧初不会缺钱到让你打工贴房租吧。”赵丹峰知道张婧初赚钱的路子宽,不管是mv还是拍广告,租房子的钱总是有的。
“姐姐的是姐姐的,我是我的,我也成年了!”海青颇有些倔强的说着。
“行,我帮你留意着。”赵丹峰点点头,看海青颇有志气,觉得应该支持一下。
第四百三十章爱妃还是新人
兴高采烈混了顿饭,海青心满意足的走了,赵丹峰准备去接袁湶。路上想着海青交待的事情,原来不光是自己有住出去的心思,显然大家都有啊。不过很明显海青这种想要住出去的心思,属于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经历的阶段,可以理解。当年自己上大学也这么想过,值得赵丹峰关心的是海青想打工这件事。
兼职打工,对于中戏学生不会陌生。诚然,能学艺术的家庭条件不会太差,不少从小接触艺术这行当的孩子,特别是这个年代,家里起码都是中产。很少见有农村的孩子去考中戏,光是一学期几千块的学费,京城不菲的消费,对那时候很多孩子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不过这其中也有不少学生是有天赋,被老师发掘出来的。这类学生便是中戏打工兼职一族的主力,另一方面,既然都学艺术了,你还没能赚到钱,其实也是件挺不可思议的事情。
中戏的学生想要赚钱其实很简单,从最简单的家教开始。中戏的牌子就是最好的资格认证,不管是从事本职的教学一些戏曲,舞蹈,还是其他方式的晚会编小品,主持。再到当模特,拍平面广告,电视广告。赚钱的路子还是挺多的,张婧初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赵丹峰觉得这姑娘就应该是中戏兼职界的祖师爷达人,真是没有这姑娘不会干的事情。
所以赵丹峰才会琢磨呢,在有个打工祖师爷的情况下。海青特意跟自己说这件事,这里边肯定是有道理的。不要把这些个小姑娘想的太简单,当然。赵丹峰琢磨的不是阴谋论,而是想着这姑娘不是嫉妒了吧。
这个推理很容易形成,九七级女生很厉害,男生没什么引人注意的学生。已经演电影的就有两个女生,还有一个是主角。张婧初则是全面开花,丝毫不逊色。所以并称九七级四朵金花的海青有想法是可以理解的,这和同学情谊无关。纯粹就是好胜心,不服输罢了。要证明自己不比其他姐妹差,又不想借其他的人的光。想要赚点钱。既省心,又简单的办法,自然是找赵丹峰了。大家也不傻,当然知道赵丹峰那是可以很容易找到赚小钱的办法。
有了个这个推断。赵丹峰也有了计较。既然海青想努力一下,自然是不介意给她一点助力。瞅着四个女生越来越好,甚至日后成为影后视后,想想都有种养成的快感。当然,这种快感建立在自己也同样功成名就的基础上。人活一世,留不下钱,也留不下人,最终只有名垂青史一条路才能让后人记住。永垂史册。赵丹峰在这一刻终于明白无数古人为何为了史官一笔,干了那么多傻事。唉,都是为了名声所累啊。不过很显然当事人自己很爽就是了,纯粹的精神满足啊。
胡思乱想一会,总算接到了袁湶,今天的首映在下午两点。这年头还不流行什么晚上十二点准点全球连线首播,特别是内地,晚上首映这种事情很难发生。一来按照大家的既成行为习惯,过了九点半十点的样子,等着央视的电视剧一播完,大家都该洗洗睡了。缺乏大众娱乐活动,晚上首映岂不是都得让大家打着哈欠去看电影。最重要的是看完电影怎么回家呢,现在二十四小时的公交可不多,电影院也没有开到遍地都是,大晚上的赶路回家是件不算困难,但也很闹心的事情。
现实条件所限,大部分内地电影的首映仪式都会放在白天进行,利人利己嘛。电影的前期宣传做过一些,不过也同样受限于现在的宣传手段,算不上多么铺天盖地。也就在电影频道有两期节目介绍了一下,电影类杂志出了一两期专题,这就算结束了。在赵丹峰看来这种程度的宣传,简直是弱爆了。不过也没打算帮什么忙,那叫闲操心,宣传那是冯导的事。
在没有改变历史,或者说改变程度有限,历史的车轮依然行驶在既定的轨迹里,赵丹峰一点都不担心《黄河绝恋》的票房。这不是自信,而是源自于对现实状态的了解。作为周年庆的献礼影片,本身这就是一部受到各部门优待的片子,这就注定绝恋是亏本不了的。想要赚钱,电影本身的质量摆在这。特别是有老陈的片子在前边把观众恶心了一把,再送上小清新战争片一枚,那还不是小萝莉遇上了怪蜀黍,**的。
坐在去工作室的的士上,袁湶看着窗外沉默无语,赵丹峰悄悄观察了一下。姑娘嘴唇微微开合,貌似在自言自语着什么。轻轻摸了一下袁湶的手指,有些冰凉,笑了,“原来爱妃在紧张啊。”
“对啊,人生里第一次,当然紧张了。”袁湶搓了搓手,“我怕说错话,也不知道跟记者说什么。”
赵丹峰拍拍袁湶的手,“轻松点,你想多了,记者不会怎么问你的。”
“为什么?我不是主角吗,不问我问题?”袁湶颇为好奇,赵丹峰倒是挺满意自己一句话就把袁湶注意力给转移了。
“你看,虽然你是这部片子的女主角,其实也讲的是你的故事。但是吧,记者要写东西,写读者爱看的东西,你就没什么好写的内容。”赵丹峰给袁湶解释着,“读者想看着的是什么,第一当然是俊男美女,电视上就是精彩花絮,报纸杂志就是各种剧照。你想想你看杂志时候是不是彩页看的最仔细,就是这么个道理。当然在这一点,是不用担心了,你我都没问题,长相不差。”
袁湶笑了出来,“继续。”
“其次呢,读者在乎的是噱头,就像咱们听相声,总喜欢听抖包袱。要可乐,能引起兴趣。一部电影都还没看过呢,靠什么引起大家的兴趣呢。除了演员,就得靠导演。咱们不像香江那些地方,传媒比较发达,影迷对圈子了解的没那么深。就认识一些知名演员,其他人都是闲扯。所以啊,大家都还没认识你呢,要引起大家的兴趣,得靠我,靠保罗,保罗是外国人天生就有话题。”
“嘚瑟的。”袁湶没好气的扭过头去,满心的不服气。不过一想也有点道理,本质上自己还是个新人,赵丹峰也算是作品挺多了,真是得靠这两位。
赵丹峰笑呵呵靠着椅背,“等着看我怎么给你演好这场首映式。”
第四百三十一章一一
工作室一大早就忙碌了起来,自然是为了今天的首映仪式。常季红利用赵丹峰这层关系,很容易就在发行方那取得了首映仪式的代理主办资格。工作室要赚钱,当然大部分工作内容都是跟旗下演员有关,虽然办个首映仪式是逾越了点,不过也算不上手伸的太长。赵丹峰同意这么做,也是因为想着可以让这些人累积一些经验,在工作中印证自己平时的理念。
所以早早工作室便热火朝天忙活起来,相应的场地布置从凌晨时分已经开始,沈兵从昨天开始就在影城待着。还留在工作室的人员,主要是等着赵丹峰来给两人上妆,换衣服。
时间还早,赵丹峰有空跟常季红说说工作上的事情。虽然常姐看着袁湶坐在办公室没有要走的意思有点儿质疑,不过看赵丹峰不在乎的样子,也就没说什么,认真听赵丹峰说起来。小年轻的事情,没必要参合,何况也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蔡怡侬跟我说起了金马奖的事情,之后我特意问了姜炆。”赵丹峰回忆着那天跟姜炆打电话时候的情形,有些咧嘴,反正跟那人说话,就觉得老是会着急上火的样子,抑制不住的想要提高音量。
“你说这个我先打断一下。”常季红拿出小本,示意自己先说,赵丹峰点点头,听常季红说,“往来通行证已经办好了,出乎意料的顺利。”
“这是好事啊。”赵丹峰鼓了鼓掌,“常姐给力。”
常季红扯了扯嘴角。“跟我没多大关系,本来我把预想需要用到的关系都已经打点了一遍,结果还没去办呢。主管部门就直接打电话让我去拿通行证了。后来我听说,蔡怡侬下了很大功夫。”
“这个我没听她说过。”赵丹峰挑了挑眉毛,有点明白常季红的意思了,话里透着话意思是说蔡怡侬事出有因,不然不会下这么大功夫。
“你跟我说了蔡怡侬提到的事情,几宿我都睡不着觉,一直在琢磨她能找到的合作方式和项目是什么。”常季红罕见的有些喜上眉梢。颇有些柯南破案后信心十足的神情,看着赵丹峰,“然后我确定。她有可能办到的只能是这么一个情况。”
赵丹峰打断常季红,“常姐你先别说出来,我也有个推断,这样。咱两写出来。一起看看有没有默契,是不是想到了一起,如何?”
“那来试试。”常季红也是来了兴趣,想要看看自己呕心沥血研究的成果能不能跟赵丹峰想到一起去。
袁湶好奇的看两人各拿了一张纸快速写下了什么,颇为期待的看两人一起把纸拿起来,左右一看,轻声念了出来,“杨德倡。”
看两人会意一笑。袁湶迅速在脑海里把这三个字做了关联,杨德倡。祖籍粤东,一岁随家人移居新北,凭借《光阴的故事》中《指望》一段名声鹊起。恰好这部影片,在学校自己看过至少五遍,写了五次影评,熟稔无比。之后又凭借《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举奠定名导演的头衔。杨,候,赖,柯四人的名号,对于中戏的学霸来说,如雷贯耳,丝毫不觉得陌生。正因为了解,所以才对两人写出这个名字格外好奇,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推断,赵丹峰为什么又能够跟大导演拉上关系。
似乎是看到了袁湶的好奇表情,赵丹峰说起了自己的推断,解释给袁湶听,“我做这个推断,首先基于的是对蔡怡侬的了解。借李国利的光,蔡姐之前在新北把电视剧推广的不错,算是混的相当不错的外来代理发行商。以她的能力,在那认识谁我都不意外。当然,想到杨德倡则是因为那天她跟我如此认真的说起合作的事情事,流露出的表情。我很少见到她会激动,而能让她激动的人和事,那就一定得是平时无法想象的事情。大胆的猜测一下,自从九六年《麻将》在金马折戟沉沙,只拿下一个最佳男配,一晃三年,蛰伏的时间够长了。足够大导演精心准备一部电影,来震撼大家,重振声望。”
赵丹峰说的都是废话,为了给袁湶和常季红说的废话。实际上蔡怡侬当时那么笃定又激动的说这事儿时候,赵丹峰就只在脑海里列出了四个名字以供参考。后来静下心来回忆一下,九九年开拍的制作里,足够蔡怡侬激动的,那就只有杨德倡的作品了。
常季红点点头,“你这是靠猜的,我这里可有证据。”
“喔?常姐超人啊,这都找得到证据。”赵丹峰也是颇为意外,现在两岸交流还不是那么顺畅,想要拿到资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收集了港媒关于新北电影界过去一年报道的重要新闻,其中屡次提到杨德倡导演正在筹备新片,重塑辉煌。既然连港媒都如此关注,我想没有理由蔡怡侬不知道。”常季红笑着说道,“而且有消息称,因为杨德倡为了这部戏注入太多精力,很有可能会成为他的封山之作,最奇妙的其实是这个。”
袁湶好奇的看着常季红拿出一张报纸,竖排班的文字,让袁湶很快意识到那是新北或者香江的报纸。常季红指着一篇专栏递给赵丹峰,“看看这个。”
“寂静如水的情诗?”赵丹峰看着标题,忽然注意到常季红给自己看这篇专栏的用意在哪,标题下的专栏作者写着三个字,诸天文。
上辈子赵丹峰的书柜里,存着不少诸天文的《三三书坛》,对这位新北著名的女性作家,赵丹峰一点不陌生。而抛去作家这层身份,诸天文跟杨德倡有着奇妙的内在联系。八六年杨德倡四十岁生日,五十三名新北文艺人士齐聚杨德倡家里,发表了著名的新电影宣言。其中诸天文和侯孝弦是其中的倡导者之一,诸天文亦是一位著名的编剧。当然,这个玩意宣言,再过些年,那帮子影人又开始自我反省。
而这位著名的编剧写的专栏,却是为了谈论内地一个青年演员写的打油诗,赵丹峰忽然明白蔡怡侬的信心从何而来。同时也终于明白能让蔡怡侬如此激动的事情是什么,杨德倡计划了十五年的作品,《一一》。
第四百三十二章什么叫人文经典
放下关于蔡怡侬伟大设想的猜测,赵丹峰静下心看了一遍诸天文的文章。不出所料,诸天文带着一份好奇和赞赏,把自己那几篇旧诗做了简单的评析。随后却是一大段自身关于乌斯藏的向往,其实可以说是用赵丹峰的诗做了序,自己写了篇关于天路感悟的散文。
虽然没怎么说到赵丹峰,不过毫无疑问,既然注意到了自己的诗,自己这个人,还专门做了简评,那就一定看了《天路》。之后不用猜测的就是那几位的小圈子里,一定对这部片子评价还不错,不然不会有这样的文章出世。能写这样的文章,就是褒奖,是对于赵丹峰诗的肯定。
顺手把报纸递给在一旁压抑着好奇的袁湶,跟常季红笑笑说道,“想明白了,反而压力好大。”
“用你的话说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急什么,时间还久,也不是这一时半会的事情。”常季红也跟着乐,“不过我估计了一下拍摄日期,如果有机会能拍这部片子,可能曾年平那部电视剧就有危险了。时间太接近了,何况都不太容易改期。”
“演不了就不演了。”赵丹峰说的倒是洒脱,也只有他知道《一一》能造成的意义。
袁湶抬眼看了赵丹峰一眼,赵丹峰立马反应了过来,故作沉思状,“当然,还是要看情况,现在都是我们的猜测,谜底还需要等蔡怡侬来揭晓,多说无益。”
等着早上十一点几个人随便对付了几口饭,两个人开始准备化妆。常季红先去了会场。袁湶憋了一肚子的话。生生等到上了车。车上只剩下司机和冉秋月,这才问起赵丹峰。
“那部电影,真的值得放弃徐志摩这个角色?我看了文学剧本,这个故事虽然有一些编纂的地方,不过整体上,还是一个很精心准备的故事。而且红姐会当监制,制作上不会草率。不难想象还是两地合作,这部电视剧反响不会差。”袁湶是觉得赵丹峰的想法有些草率。心里不免担心。
赵丹峰总不能说《一一》是一部人文经典,拿奖无数,能有机会演,是一种殊荣。而且是打入新北那帮文人圈子的最好机会,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电视剧什么的,机会多得是,电影可不一样。凝思苦想半天,总算想起来个理由,“这个角色是好,不过太贴合我了。反而有些不想把自己的戏路限制在书生这样的路子上,太狭隘了。而且这不是还没定吗。都还是猜测呢,到时候再认真想。”
袁湶皱了皱眉,“机会难得。”
“跟你对戏的机会?”赵丹峰乐了,“没事,咱们的未来应该是大银幕。”
袁湶笑了,“那你还乐此不疲的准备电视剧三部曲?”
“这是对人生感悟的执着。”赵丹峰耸耸肩,“能力不足,拍电影实力不够,电视剧还能让大家折腾一下。”
放弃了跟赵丹峰纠缠这个问题,袁湶倒是看出来赵丹峰并不想谈论这个话题。也不执着这个问题,转移了话题,问起了杨德倡,对于这个袁湶也很好奇,“为什么会提到杨德倡,我一直觉得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即便是听你的猜想,也好奇妙。”
“嗯,这些事情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奇妙的内在联系,有些联系如果不是很熟悉,完全看不出来关系在哪。简单想,就是这可能是老杨最后一部电影,他用了很长时间来筹备,是一部不允许失败的作品。越想要突破,一些平时不会有的想法,被理智压抑的想法,就会冒出来,比如跟一个内地演员合作。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不是吗?”赵丹峰解释着,其实如果这一切是真的,赵丹峰觉得这个解释都很难说服自己。也许只有蔡怡侬才能解释清楚一切,但是这女人却守口如瓶。
袁湶听赵丹峰说的玄乎,也知道跟他也问不出来什么,退而求次,“你说要是能和杨导合作,是电影吧,听你们好像很熟的样子,是部什么样的戏?”
这个赵丹峰可以解释,没什么顾及,可以说杨德倡要拍什么,在新北的电影圈子里不是秘密,打听打听总能得到点消息。所以说起来就有点肆无忌惮,反正没人来找自己问自己是怎么知道的,“老杨要拍的是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片子,具体内容我不知道,不过想来应该会是一部人文主义作品。亲情与人生的感悟,命运,这些玄妙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是很好的素材。当然,老杨怎么组合我不知道,能有怎么的化学反应也是个问号。不过很显然以老杨一贯的叙事手法和习惯来看,这会是一部很冷静的影片。”
“冷静?”袁湶有点不太明白这个词用在这里的含义,既然是家庭片,还是人文主义的,就不会是很欢乐的片子,这是肯定的。所以会有一些冷的情绪是可以理解,那么静呢?
“自然是引发思考,深层次的剖析一些社会大现象体现到家庭这个最基本的单位上时造成的影响。每一个人又反过来对社会的影响,相互的作用。唉,总之就是需要去冷静的思考,去体会。不一定是有多么高深的哲学理论,但一定是会引起大家共鸣的。这种共鸣是可以超脱国界,跨越人种,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地方。”赵丹峰说着,也算是自己给自己解释着。
袁湶听赵丹峰这么说着,笑起来,“听你这么一说,我都有些期待了,这样一部片子,会是成为经典的吧。”
“如果不是经典,我想杨导会遗憾终生的。”赵丹峰点点头,却是想起来杨德倡在这部片子拿奖之后就查出了癌症,因为这个病,也没完成动画作品《追风》。所幸有《一一》做了最后一部作品,对于电影,应该不会有太深的遗憾才是。有机会的话,应该建议一下老杨去做个体检。赵丹峰记住了这件事,去新北的时候,如果可以见到,还是希望用适当的理由,可以提醒一下老杨。
两人聊着电影的事情,很快就到了影城。没有走红毯什么的,毕竟不是好莱坞,首映仪式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朴素。赵丹峰下车时候,都有些失望,完全没见着人山人海的影迷和遮天蔽日的闪光灯嘛,要不要这么朴素啊。
第四百三十三章记者提供的思路
赵丹峰也就是纯粹只是在心里边抱怨,发发神经,还没失去理智到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年头内地就应该有好莱坞式盛大的首映仪式。想想冯晓宁个抠门才花了多少钱准备首映,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情,那点小钱,也就别指望能有多宏达的场面。再说了,现在这年头,真没什么特别宏大的首映式,还不流行那个。
实际上工作室在准备的时候,也考虑了场面这个问题。不过扭头想想,一个献礼影片,又不是个纯商业片,搞那么大阵势,似乎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当然,该邀请的嘉宾,媒体还是要邀请的,只不过没有显摆到在路上就摆红毯。也没资格显摆,真要那么搞估计自己都先脸红了。
赵丹峰还在思考关于首映仪式的相关问题时,眼前一花,三个人在进门处拦住了自己。抬头一看,赵丹峰摆摆手示意护驾的保安同志不必惊慌,摆起笑容,跟打头的记者打了个招呼。
不是狗腿的要跟无冕之王们混在一起,而是因为这是今天第一个采访的记者,赵丹峰刚刚因为没闪光灯有点自怨自怜呢,送上门的话筒,那就跟看见蜜糖一样。不过记者一开口,赵丹峰就有点笑不出来了,自己算不算是作死。
“有香江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表示由雷诵德编曲的两首歌没有资格入围明年一月的十大中文金曲,理由是版权不明晰,词作人存疑。对此请问你有什么看法?”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大概也是为难这位香江记者了。不过能顺畅的把这么拗口的一句话念完,已经看的出是下了功夫练过,功课做的够足啊。
冉秋月看了看赵丹峰的眼神,如果赵丹峰示意自己,就应该立马站出来表示时间紧张,要赶紧入会场什么的解围。不过看赵丹峰虽然笑的有点僵硬,眼神还算正常,没有躲闪,就放下心来。
“这个问题你们应该问问伍乐诚或者林希他们,或者去问雷诵德也好。什么歌能入围。我又没资格评定。我是不太了解其中的有什么事情。香江乐坛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太过于遥远。”赵丹峰说着,反正这问题是死无对证。就算全世界都知道那是我写的又怎样,你给我拿出证据来啊,连合同都没有的事。君子协议口头协定的事情。过了就是过了。没见着环球的人都没当回事。当然,主要是赵丹峰回来之后送的几首歌补的好,不然郁闷还是会有的。
大概也没打算用这个问题为难到赵丹峰。记者同志脸色都没变,好整以暇的继续提问,“在东南亚地区爆红的《还珠格格》今天也会在内地首播,而还珠二即将开拍,请问你的短发造型是为了出演其中的角色做准备吗?”
赵丹峰活生生有吐血的感觉,不过这问题虽然属于捕风捉影,但却是读者很喜欢看的那一类花边新闻,俗称八卦。只得继续解答,“时间有限,我会再回答你一个问题,不过请与今天的主题有关。你提的这部电视剧,我听说已久,很期待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如果有机会可以合作,我的经纪团队会考虑的。不过好像没找过我,嗯,我是很喜欢琼遥姐姐的小说,《一颗红豆》是我看过的第一本言情小说。”
看赵丹峰答的四平八稳,记者也有点无可奈何,这是老油子啊,知道最后一个机会一定要问出点什么,一咬牙,“之前在香江你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很欣赏陈可兴导演,而陈导演的新作明年将在美国公映。据悉他将成立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而你又是内地华裔影视制作公司的股东,在这方面是不是会进行合作呢?”
赵丹峰怪异的看了记者一眼,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好吧,虽然自己从来没想过,不过记者这么一提,赵丹峰觉得这倒是个挺好的思路。不过记者提这个是为了什么呢,直觉认为记者不是这么善良问自己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那么自己一定是错过了什么,立马看向冉秋月。
冉秋月嘴唇微张,赵丹峰还是立马看明白了那个口型,是一个舒字。反应颇快的赵丹峰,不置可否的回答着,“我并不负责运营事务,你提到的我并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还是很喜欢陈导演的戏。好了,麻烦让一下,与今天电影有关的问题,一会可以在见面会上提。”
赵丹峰赶紧带着袁湶闪人,一直到躲进休息室,才问冉秋月,“什么情况?”
“有港媒在近期采访舒琦的时候提到在《美少年之恋》中与内地演员合作的感受,舒琦把你夸了个天上地下少有。而陈可兴在回港时接受采访透露下一部电影可能会是一部泛亚州概念的电影,提到他最近很喜欢看的一部小说叫《晚娘》吧。”冉秋月快速回忆着各种片段,“然后提到性感女星里,舒琦是他很看好的一位。”
“然后呢?”赵丹峰似乎有点明白了,“媒体很能联想嘛,如果陈可兴开公司,我投资,会不会接拍这个角色。哇哦,两地合资,外国拍摄,还有话题女星,看起来就是个不错的新闻,幸好我没跳进去表示什么。不管表示什么,都会被联系起来去联想。”
袁湶听的心有余悸,“记者好可怕啊,全是些捕风捉影的事情。”
赵丹峰笑了笑,自言自语着,“似乎听起来很有趣的样子,不过《晚娘》不是钟莉缇,那还是晚娘吗?”
“你在说什么?”袁湶好奇的问着。
“没什么。”赵丹峰摇摇脑袋,“准备一下,咱们去见见大忙人冯晓宁,秋月你去看看会场布置,有什么问题让沈兵自己解决啊,我是嘉宾,不是办会组织者。”
袁湶一乐,也知道今天的重点在哪,对着镜子端详起自己,“第一次穿小礼服,好不习惯。”
赵丹峰站在一侧看着,“挺漂亮的,就是你还不习惯。衣服其实也是有生命的,你喜欢它,它才会高兴,快乐。笑起来的人自然是比哭着要好看,所以你得有自信。”
“其实连衣裙就好,这样的礼服,太拘束了。”袁湶说着,提了提胸前,生怕会掉,其实都是贴好的。
“那下次就穿连衣裙好了。”赵丹峰点点头,“其实只有你开心,穿什么衣服都好看。”
“那我穿针织衫好了,还不冷。”袁湶被赵丹峰给逗乐了。
第四百三十四章首映式开始
见到冯晓宁的时候,导演同志正在接受电影频道主持人的采访,不过是非正式采访。因为现在电影频道还没有访谈类节目,唯一一个有嘉宾和主持人同时出镜头的节目,还是以介绍海内外优秀电影为主的佳片有约。不过这栏目主要是用嘉宾的专业素养来深入浅出的介绍当期电影的一些背景知识和看点,和嘉宾本身没多大关系,基本跟访谈不沾边。
所以是非正式采访,算是聊天居多。赵丹峰对工作室能请到电影频道的主持人来主持首映仪式还是觉得很满意的,热情的上去跟女主持人握了握手。说起来赵丹峰是觉得自己跟电影频道挺有缘分的,要知道老滕那部片子,虽然自己没演,不过那部片子可是电影频道参与投资的第一部电影。而现在自己要试镜的《国歌》,同样也是电影频道参与投资。跟电影频道的人打招呼,就有种跟投资人见面的即视感。
看到主演来了,女主持人拉着袁湶去一旁对对词。毕竟这片子其实就一个领衔主演,其他人最多混个主演,不管记者关注什么,到时候主持人还是要围绕袁湶进行,没爆点也得制造一点爆点,这方面还得跟袁湶多交流一下。一个巴掌拍不响,访谈要好看,还得嘉宾配合。
赵丹峰正好跟冯晓宁说说话,“导演,看您今天红光满面,出门一定听着喜鹊叫了吧。”
“托福,托福。”冯晓宁只是笑着,除去电影本职工作。冯导话不多。笑眯眯看起来很文弱。蔫坏蔫坏。
对这种不会聊天的人,赵丹峰也有些没辙,其实就是想问问对这片子前景的看法,奈何这人下了片场就守口如瓶的,油盐不进。
“听说你要去金马了?”赵丹峰正不知道说什么呢,忽然听冯晓宁说着,扭头一笑,这是自己愿意说话的节奏。“嗯,十二月。”
“努力吧。”冯晓宁拍拍赵丹峰,“我知道你拍绝恋,只是因为袁湶,不过要是在她之后才拿奖,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吧。”
罕见的看冯晓宁开玩笑,赵丹峰也是觉得好玩,点点头,“只要赚钱,就是客串都不亏( 影帝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2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