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阅读
《明清缚鬼录》
第一章 匣子(1)
归家
2007年10月1日,我和未婚妻冯梦惠回老家探亲,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假期……我们从南中国出发,途径数省,抵达北京。
在北京的几天里,我们游览了故宫、天坛、明十三陵等景点,这期间我看到了孝庄皇太后的画像;看到了雍正大帝御制的“天字一号”天下第一刀;看到了纪晓岚等编辑的《四库全书》,我深深地被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所感染。
回到山西老家后,这种气息始终缠绕着我,我忽然想起了老家祖屋里的一批古籍,脑子里随即闪过一个念头——何不趁此返家之机,把这些祖上传下来的东西整理一下,说不定可以找到什么宝贝呢。
于是,第二天刚刚吃完早饭,我便拉着梦惠向那间祖屋跑去……
往事
我的老家在太原市清徐县望阳乡南风村。南风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庄,整个村落非常方正,两条南北大街,一条东西大街,贯穿了村庄的一切,倚靠这平行交叉的三条大街盖起了大大小小的数百栋民居。
这些民居的结构也很有民族色彩,一个长方形的院子里,一排平顶房屋清一色地坐北朝南,这排平房往往由三到五间屋子组成,中间是长辈居住的屋子,两侧是晚辈居住的屋子,屋子前面通常都有一个宽阔的院子,院子里面种着各种树木或蔬菜。
我的老家就是一个这样的院子,三间平房坐北朝南,中间和左边两间是几经修葺的,最右面那间则是间老屋子,由于年久失修,逐渐变成了所谓的杂物间,家人把平时不用的东西都往里面塞,冬天那里则成了小猫小狗的乐园。
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说起,我们祖上是祁县闻名的晋商,一直到了他父辈才开始没落。所以,那时候家里存放着不少古代的物品——几十个做工精细、雕刻精美的各类木碟、木碗;塞了几大箱的古籍;好几盒子不同年代的铜钱;另外还有不少诸如手镯、戒指、耳环、玉坠、桃木玉石雕刻品等细小物件。
可惜家里人不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几对的做工精细的瓷器廉价卖给了那些街头商贩。那些木碟和木碗更是都丢在鸡舍里风吹日晒,最终当做垃圾丢掉。有一段时间,家里人不知听了那个庸医的指点,说把这些木碗磨成粉末,可治百病,于是剩下的几个木碗都变成了所谓的汤药。
至于那几盒铜钱的命运就更加迷离了,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那几盒铜钱也就莫名其妙地不见了……
我对家里那些手镯、戒指、耳环、玉坠、桃木玉石雕刻品的记忆最为深刻。奶奶经常拿着那些艺术品上面的各种造型和图案给我讲故事,其中最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猴子争桃”玉雕和“烂柯棋局”木雕。那个“猴子争桃”玉雕只有核桃大小,讲的是西王母做寿,在瑶池设蟠桃会宴请众仙的一个画面,玉雕上神态各异地雕刻了九只猴子,猴子们争先恐后地往上面爬,努力争抢着西王母赐给它们的位于玉石顶端的一个蟠桃。“烂柯棋局”木雕就更为精细了,在一个拇指头大小的桃木上,栩栩如生地刻着两个神仙在聚精会神地下棋,砍柴的王质在一边倚着松树观看着。仔细看去,那个棋盘上面的棋子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还记得当年我到外地读书的时候,奶奶特意送了一对象征吉祥、平安的龙凤手镯给我,可惜常年在外,家里几经变故,现在已经很难去寻找了。
唯一剩下的就是几箱旧书了,也许是家里人都是读书人的缘故,这几箱书还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整理
当我拉着梦惠来到这个堆满杂物的屋子时,她露出了不解的表情,在这个尘土飞扬、蛛网横行的地方能有什么好东西?
“来来来,把这些打扫一遍,我要让你看看我祖传的好东西!”我兴奋地说。
“你家好东西就在这破地方啊?”梦惠撅了撅嘴道。
“现在这年头越旧的东西越值钱,知道不?”
“好了,服了你了。反正这么乱也该打扫打扫了。”看到我如此兴奋的表情,梦惠只好打起了下手。
我们先清理掉满屋子的蛛网和灰尘,然后搬走了压在那些书箱上面的杂物。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清理,这几箱书终于重见天日了。
“啊!”梦惠忽然抓着我的胳膊尖叫起来,随着她手臂指示的地方,我看到了几只壁虎,那些壁虎好像也感受到了外来的侵扰,匆忙地躲闪,我拿扫把轻轻地将那些壁虎赶走,梦惠也逐渐冷静下来,躲在我身后不断地问着:“没什么了吧?没什么了吧?”
“没什么了!”我一边回答一边用力将其中一箱书往外挪,挪了一大半时,我也不禁为我看到的东西吓了一大跳——书箱后有一堆各种昆虫的残骸,幸好这时梦惠躲在我背后没有看到这堆东西,否则一定会让她当场呕吐。
“梦惠,出去拿铲子进来。”为了不让梦惠看到这堆作呕的东西,我特意把她支开。
“好的。”梦惠走了出去。
我回身赶紧一手拿簸箕,一手拿扫把把那一堆不堪入目的东西迅速扫进了垃圾袋。
“铲子,拿来了。”这时候梦惠进来了。
“好的,放一边吧,我们继续整理。”
第一箱书没有箱盖,最上层凌乱地丢着几张妹妹儿时乱涂乱画的“作品”,还有一沓父亲留下的笔记本。
“看来你妹小时候还挺有画画天赋的,大树、草丛、石头……”梦惠捡起一张绘画纸忍俊不禁地说,“你家的古籍就是这些啊?”
“哼,好东西还在后头呢!”我一边翻着箱子一边回答:“看,正经东西来了吧!”
我从书筐里拿出一袋厚厚的用牛皮纸包着的东西。
“那打开来看看。”
我轻轻地揭开那个牛皮纸,一大堆发黄的散页纸从里面散了出来……
梦惠顺手抄起其中一张读到:“今常威堂杨得玉以村北三亩旱地为抵借德显堂大洋叁拾块限定柒月内送还
立据人常威堂杨得玉
德显堂李叔远
中间人某某某
民国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这些都是借据、收据啊?哪有什么宝贝?”梦惠摇了摇头。
我一张一张地翻看着这些发黄的纸张,内容大部分都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借了什么什么,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还了什么。期间,偶尔掺杂着一两份家书和几份的状纸。
一包据条虽然让我们出师不利,但是并没有减少我继续探查箱子的兴趣,当我们把那袋牛皮纸包装的收借据条拿开后,箱子下面还有一摞用黄纸绳捆起来的册子,我把牛皮纸包放在地上,伸手去提那一摞蓝色封皮的册子。
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吧,当我用力提那个黄纸绳的时候,绳子断掉了,一沓册子又全部掉到箱子底端,我便把最上面的一本册子拿出来看……
这些破旧的册子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常威堂每年的收入开支情况,“这些应该是祖上经商的时候用的账本吧。”我自言自语地说。
“唉,整理了这么久,没有一点好东西。”梦惠叹了一口气。
“没关系,再看第二箱吧。”我轻轻说道。
第二章 匣子(2)
我把第二箱书从墙角里小心翼翼地挪了出来,这一箱书明显比较重,撕开封着箱口的牛皮纸,一箱真正的书籍露了出来。从那些满布灰尘的蓝色布制包裹上,我终于闻到了历史的气息。
我随手拿起一函厚厚的古书,上面用繁体字写着《通鋻輯樱А匪母鲎郑位菟坪醵砸缓∏傻墓攀楦行巳ぃ闷鹄纯戳讼率槊禭訂詩X集成》有两个字因为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打开布制包裹才知道是《增訂詩韻集成》。
“嗯,这些还有点意思。”我得意地拿起一本《增訂詩韻集成》来看翻开,只见封面上写着“同治十一年秋润德堂”等字样。
我们把这箱书全部搬出来进行清点,总共有七函整装和12本散装的书籍,大概都是明万历到清同治时期出版的书籍。
“不错吧,这些东西可是无价之宝啊!”我轻抚着书籍的封面道。
“嗯,看看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梦惠也开始有点好奇地指着第三个箱子,也就是最后一个箱子说。
“好……”
第三个木箱子是最古老的,那些木头久经岁月的侵蚀,已经坑坑巴巴地变了颜色。当我轻轻去移动它的时候,它不情愿地发出“吱吱”声。
这个箱子在我的记忆中还是比较深刻的,以前箱子外面上了一把民国时代的锁,我们几个顽皮的孩童经常试着用很多办法来开那个锁,可是始终都没有打开。爷爷在世的时候那把锁的钥匙一直藏在他胸前贴身的口袋里。爷爷脾气很怪,从来不让别人动那个箱子,说那是老祖宗的东西。
爷爷去世后,那把钥匙也随即消失了,我们一直认为,那个钥匙应该陪着爷爷一起下葬了吧。
之后的某个晚上,一个黑影潜入到了我家的老屋中,用锤子、螺丝刀等工具撬开了那个箱子……
几天后,父亲才才发现箱子被撬了,不过他表现得意外平静,他只是对着被撬的箱子摇了摇头就走了出去。当我们好奇地问起缘由时,父亲笑着说:“一个傻小偷,偷了把锁。箱子里就是些书,啥都没。”
这个事件后,我们对那个箱子失去了兴趣,它就搁置在那里了,也许每年过年的时候会有人打扫一下,也许不会……
而这次,事隔多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用心地、真正地去打开它。
随着“吱”的一声,箱盖开启了,箱子里面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一些家书,几份手稿,再往下面就是几卷诗抄和诗稿,随手展开一张,上面摘抄着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依稀是:“忽闻督师亡故,悲愤难言,河东子信,泣血而书。”
诗稿下面是一叠白纸,“不错啦,能找到这么多东西,等以后我们搬家,要买个大大的书柜,把这些都搬过去。”我得意洋洋地扬着那张手稿说,“你看这字写得,真是龙飞凤舞。一定要裱起来,一定要裱起来!”
“就你个书呆子,算了吧!弄了一身灰,就找到几本破书。”梦惠撇着嘴说。
“谁说,这么多东西还不算啊,无价之宝啊!”我用手比划着,背后的箱子可能承受不了我的体重,顺着往后倒了一下。“哎呀!”我大叫一声,好险摔倒。
当我爬起来的时候,轻轻地拍了一下箱子:“不对啊!”
“怎么不对啊?”
“我怎么刚刚听到这箱子里有声音啊?”
“不会吧?你别吓人啊?”梦惠以为我在和她开玩笑。
当我转过身来,再次查看箱子时,我发现箱子里面的纸一边高,一边低,纸下面还有东西!
我迅速地搬走那叠白纸,一个古木匣子出现在我眼前。
“宝、宝藏!”我兴奋地去搬那个匣子。
“真的吗?”
“那是。”
“里面有什么东西啊,打开来看看!”梦惠非常好奇地说。
“好好好……”我一边用力把这个匣子搬上来一边用颤抖的声音说,“这下,咱肯定有戏。”
我轻轻地把这个匣子搬到了一个旧桌子上,梦惠紧随其后凑了过来。
“我说啊,你看这箱子雕刻得,啧啧。”
“别吹了,赶紧打开看看啊。”
“好啦,好啦!”
我用颤抖的双手去揭开这个匣子的盖子,由于时代久远,废了好大力气才把这个盖子揭开来一些,梦惠透过缝隙往里面望去。
“看到什么了?”
“这么黑能看到什么啊?赶紧把盖子弄开来。”
“好勒。”我用尽了全身力气终于把匣子打开了。
我和梦惠终于打开了那只似乎可以给我们带来幸运的匣子。
当我们抬眼往里面看去的时候却惊呆了,里面压根就不是什么宝物,而是整齐摆放着的几本线装书籍,我有点灰心地拿起第一本来翻阅,只见封面上用毛笔字清晰地写着《明清缚鬼录》,里面都是些生硬的白话文。
“哇,明清缚鬼录?什么书来的?这么吓人,赶紧丢掉吧!”听到这个恐怖的书名后梦惠喊道。
“怎么可以丢掉啊,恐怖点好,现在看电影不都看恐怖的吗?”我笑着说,
这个匣子大概有25厘米高,30厘米宽,我把那些书拿出来数了数,一共是11册线装书,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些书并不是石印书,这些书都是由一个人亲手写的,写完之后拿针线绑起来,通俗地说,这其实就是古人的十几本笔记或者是日记。
我好奇地翻了一下,第一页清晰地写道:
“余河东杨天,子子信,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六年之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建元天命,此时,阉党日益蚕食朝政,国家甚为###。”
由于我是学中文的,所以对这些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梦惠则感到相当扫兴。
“夏夕、梦惠出来吃饭了!”这时候外面传来母亲的呼唤声。
“好,马上就来!”我一边回答,一边把笔记放进了匣子。
这次回趟家真不容易,母亲为我们真是操碎了心,忙里忙外的就怕我们吃住不好。特别是梦惠,她本来就是南方人,一来北方各方面都不太习惯。
“下午你妹妹回来,明天去太原走下吧。”母亲说道。
“好的。”我连声答道,其实我内心一直在想着那些笔记下面的故事。
“回到广东再翻译它们吧,那边爱好文学的朋友很多,翻译起来一定很方便。”有了这个念头,我就暂时把笔记的事情放下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游太原,逛晋祠,再次领略了一遍三晋大地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不知不觉要离家了,母亲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特产和食物,两个大大的旅行箱早早地被这些东西塞满了,但我执意要带上那十几本笔记。
“哎呀,出这么远的门,带这些东西干什么啊?”母亲非常不解。
“夏夕,算了,下次回来再看吧。”梦惠也这样劝我
“不行,什么都可以不带,就得带上这个。”我非常坚决地说。
僵持之下,母亲和未婚妻只得帮我想办法了,母亲找来一个大大的帆布书包,装下了这些笔记。
虽然可怜自己的身体要多背点东西,不过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
火车上无聊的两天里,我本来想看看这些笔记的,可惜里面的一些词语、句子太深奥了,也就作罢。“等到了惠州,买几本康熙字典、汉语词典什么的再慢慢解读吧。”我这样想。
梦惠一路上倒是显得非常开心,拿着相机到处拍摄。
“唉……赶紧到站吧。”
我离开了离别十年的家乡,回到了这个离别半个月的城市。
繁忙而无聊的城市生活又开始了……
不过,这次我带了它——《明清缚鬼录》
我的人生可能会发生改变……
抵达惠州后,我便着手准备翻译和解读工作了,和同事娅妮、仲哥、小曼等去新华书店把《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说文解字》等一些工具书全部买了下来,就连《别录》《七略》等这样的罕见工具书也各买了一本。
“哇,夏夕这次回来是怎么了,这么爱好书籍啊?”娅妮姐笑着说。
“怎么全买工具书啊?”仲哥不解地问。
“不是啦,买来翻译点东西。”我回答道。
“翻译什么啊?《史记》?《春秋》?还是《道德经》?”
“不是啦,是《明清缚鬼录》。”
“什么?没听说过……”众人皆沉默。
同事小曼则笑着说:“哦,我看过。挺好看,挺好看的,讲那些牛鬼蛇神的故事嘛。”
我直接无语……
至此,我的翻译工作正式开始了……
由于毕业三年没怎么碰白话文,所以我一开始翻译和解读还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我一个晚上才能翻译二、三章节,这就不得不感谢我的古文老师余让尧先生和我身边的几位文学爱好者了。
虽然他们平时工作都很忙,但是遇到特别枯涩难懂的句子,他们还是会尽力帮我进行解读。于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涌现在我们眼前……
杨天,这本笔记的作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把笔记留在我们夏家?
第三章 开启
余河东杨天,子子信,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六年之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建元天命,此时,阉党日益蚕食朝政,国家甚为###。
“我叫杨天,字子信,出生在1610年,六年后的正月,建州(明朝洪武时在女真聚居地设立的辽东指挥使司)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自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简称“英明汗”),定国号为后金,建元天命。一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叛乱政权,出现在大明的东北地区,2年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发动叛乱向明朝开战,再加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逐渐蚕食朝野大权,整个大明王朝陷入了一种空前的###中。”
我的父亲杨奉举是当时的一位名捕,与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周起元等相交甚密,看着逐渐败落的明王朝,我的父亲经常唉声叹气、借酒消愁,这时候他一定会拍拍我的肩膀说:“世道可以乱,但是人心不能乱,我们一定要做好属于自己的事。”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由于刚刚当上皇帝,朱由校还是有心治理一下国家的,他把非常信赖的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正直之士留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把方从哲这样奸臣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大明内治遂见成效。
然而,朱由校本身却是一个贪杯好色的登徒浪子,他即位后不到10天,就封美貌妖艳的客巴巴为奉圣夫人。客巴巴此后与皇帝出入,形影不离。随后,作为客巴巴心腹的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到了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魏忠贤兼掌东厂,被封为“九千岁”,权力更大,加上有客氏做内援,权势日益显赫。
这个时候,朝中两大派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官僚争斗日趋激烈。东林党派的大臣掌政,把与本派政见不同的朝臣们尽行驱逐。而东林党又痛斥宦官贵戚等,执政大臣们多上章弹劾客氏和魏忠贤二人,成为阉党这股邪恶势力的政敌。
这时,身在塞外的努尔哈赤顺应时代潮流,在内政、外务两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他进驻辽东后,随即开始确立和巩固后金国的统治,一方面实施辽东汉民原有的封建制、陆续缩小满族奴隶制并促进其向封建制过渡的方针,及时地推行了“各守旧业”和“计丁授田”等过渡性质的新政策;另一方面更是秣兵厉马,等待着入主中原的到来。然而,辽东兵民和满族阿哈反对野蛮的奴隶制和八旗贵族的奴役的斗争时有发生,“不定居,常逃走,从事奸细”,“叛逃甚多、乱”成为当时后金奏折最为频繁的字眼,这些斗争使得后金国中城乡不宁,境内混乱,严重地威胁到后金的统治。为了控制这种局面,努尔哈赤敕令大贝勒代善挑选建州八旗奇能异士组建大金巡察缉捕机构——大金都察院。
大金都察院建立后,为努尔哈赤立下了汗马功劳,天启三年,(1623)六月,都察院报曰:复州汉民人数增加,接受明国“派来之奸细和札付”,将要叛逃,努尔哈赤马上两万军队,前往复州进行了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根据都察院密报连下九次汗谕,遣派大批八旗官兵,在金国的大部分辖区,查量汉民粮谷,追剿乱民叛党;1625,努尔哈赤又接密报,“闻听明遣兵一万,由海上至旅顺,修葺城堡,屯驻兵士。”他命三贝勒莽古尔泰领兵六千往攻,克城,击败明兵,毁城而还。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的父亲杨奉举接到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任务,而我的故事也将由此展开……
第四章 回归(1)
天启五年(1625年),我的父亲受左副都御史的杨涟之托前去山东办事,他回来的时候背着一个包裹。以前他办完事脸上都是阴沉沉的,这次他的脸色却异常地好,一进门就使劲地抱起我,嘴里一个劲地念叨着:“我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那天他叫母亲炒了六道小菜,温了两壶酒,说是要等一个人来。可是到了晚上,他要等的那个人还没来。
“唉,那个人可能不会来了吧?”母亲焦急地说:“菜都凉了。”
“嗯,那好,我们先吃吧!我晚点还有事情。”父亲哼着小调,拿着杯子喝起酒来。
“阿天,爹不在的时候有没有淘气啊?”父亲还时不时地逗着我。
“爹爹,我都十六岁了,是大人了,怎么会淘气啊?”
我这一句话,引得父母哈哈大笑。
“好啊,你是大人了,那爹爹教你的剑法学得怎么样啦?”
“好啦,好啦,别一有时间就打打杀杀地说这些。”母亲推了一下父亲。
“剑法学得好不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做人,好好做自己……”父亲一时兴起说个没完。
“还说?”母亲眼睛瞟了一下父亲。
“好、好、好,不说那些了,这次我从山东可带回来不少好东西……”说道这里,父亲忽然停顿下来,开始低头默默地吃起饭来。
晚上当父亲洗完澡准备休息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那个人来了?”母亲问道。
“我去看看。”父亲披上衣服去开门。
我从门缝里看到敲门的是一个身穿兵服的人,那人急促地和父亲说:“杨大人出事了,叫你赶紧过去。”
“好的,墨七,你等我,我拿上东西。……”
后面的话我就听不清了,随后就是父亲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然后就是“啪”的一声关门声。
“唉,又来了。”母亲叹息地摇了摇头。
“怎么了,妈妈?”我问道。
“没什么……阿天,睡觉了。”
第二天差不多中午的时候,我在院子里把玩着父亲送我的木剑,比划着父亲教我的那些所谓的武功。
这时,父亲忽然回来了,那个包袱却不见了:“阿卿(父亲对我母亲的爱称)快点收拾行礼,我要去辽东。”
“辽东那么乱,去辽东干什么?”母亲不解地问。
“呵呵,没什么,我要去抓鬼了!”父亲淡淡地笑了下:“注意杨涟大人和周起元大哥的消息,发生什么事你们就……。”父亲声音越来越低,低到只听到母亲熙熙簌簌地收拾东西的声音。
“你都记好了?”父亲忽然大声问。
“记好了。你要早点回来。”母亲说。
“好,那我赶紧走了。”随后我又听到了父亲急促的脚步声和清脆的关门声。
当时年幼的我只能把父亲离去的那一天记录下来,那是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七日
父亲走后的那几天里,母亲气色非常不好,我隐约中感到这次可能要发生什么大事了。
父亲离开后二十多天,母亲忽然收到了一份父亲写来的书信,书信内容是什么,我没看到,母亲死活不给我看。
父亲离开后的第二个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杨涟大人被捕了。整个京城都震撼了,像杨涟这样的清廉之士怎么会犯上欺君之罪?
当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脸色忽地一下就变了,变得那么可怕:“真的出事了,真的出事了……”母亲默念着。
随后,她赶紧叫我拿来笔墨,写下了三封信,我站在母亲身旁大概看到了前面两份信的内容,而母亲写第三封信的时候,则把我关在了门外。
据我的回忆,母亲的第一封是写给父亲的,内容大概就是杨涟大人被捕,事情危机,周起元大哥暂时没有消息,希望父亲随机应变,早日到太原府与我们相会。
第二封信则是写给我伯父杨奉天的,大概是说可能近日启程,回往山西老家,希望伯父早作安排。
写完信之后,母亲把我留下来看家,自己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在那个叫墨七的人的安排下,我们踏上了西归故里的漫漫长路。
也许是第一次出远门吧,我显得那样好奇,而母亲则是充满了焦虑,墨七把我们送到京城外,就把我们托付给了一个叫阿胜的车夫和一个叫阿娟的婢女。
回山西的路是非常艰辛的,气势雄伟、极为壮观的长城沿着太行山头不断延伸,太原是明朝在北方边境及长城一段防守力量的聚集点,也是当时的九边重镇之一。
我的父亲有兄弟三人,父亲杨奉举居中,大哥杨奉先是太原府总兵官刘翊手下的三大副总兵之一,弟弟杨奉义则是一个江湖中的传奇人物。
一路上,我看到的都是萧条和混乱的景象,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官兵个个如狼似虎,鱼肉乡里。路边偶然还可以看到死去已久而无人掩埋的尸体,被野兽啃噬着的残骨。
第五章 回归(2)
这日,临近河北真定的时候,我们在一片老树林里碰到了几十名山贼在劫杀一路客商,那些客商从衣饰上一看就是外族人。
山贼们个个眼红手恨,瞬间已经砍杀了客商周边的几名仆从,剩下的几个外族客商看上去功底不错,背靠着马车顽强抵抗,其中一个红胡子客商,手持两把尖刀,左腾右闪,已将两名山贼刺翻在地,然后他对另外一个白面中年商人叽里咕噜地喊着一些不知所云的话。
马车另外一边那个白面商人表情沉着手持一把钢刀与山贼对抗,旁边几个仆从都拼命地保护这个白面商人。
“夫人,这样的事还是不管为妙,我们绕道走吧。”阿胜对我母亲说。
“是啊,夫人不必惹这些麻烦的。”阿娟随声附和道。
“唉,人人自顾不暇,我们杨家也只是这个世道的一个石子罢了。”母亲叹叻口气说,“走吧,阿胜,我们回头走吧。”
“好勒。”当阿胜把马车转过头的时候,阿娟发声尖叫起来,原来已经有三、四个黑衣山贼气势汹汹地向我们这边跑来。
“哈哈,今天收获可真大啊!连截两队票子,够兄弟们吃的了。”其中一个刀疤脸山贼说道。
“老七,我刚刚看这辆车那两女长得够正,抓回去给老大,哈哈。”另外一个瘦子山贼笑道。
“砍了,男的杀光,女的抢光。”那个刀疤脸一声令下,身后二名山贼已飞身跑到马车旁边挥刀向阿胜砍去。
“胜叔叔,小心。”当我喊出来的时候,两把刀已经落了下来。我当时吓得闭住了眼睛,我是多么不希望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砍为几段,也怕淋漓的鲜血染红青白色的车篷和我苍白的脸。
“哼哼,我看你们是不想活了,抢人抢到霸王头,也不看看你胜爷爷是谁?”然而我想象中的一切并没有发生,耳边传来了阿胜豪放的声音,当我睁开眼看的时候,只见阿胜一手一个抓住了那两个山贼握刀的手,“呀。”阿胜低吼一声,双手发力掐向那两人虎口。
那两小山贼顿时痛得大吼,刀也“叮叮”地落在地上。
阿胜随之回手出拳,拳如火焰,痛击两山贼头部,那两山贼顿时鼻塌嘴陷,血流满面,扑倒在地。
“看来遇到点子了,老七。”瘦子山贼向刀疤山贼喊道。
“怕啥,我龚老七还没怕过什么人,看我的!”那个叫龚老七的一边说一边双手挥起鬼牙刀向我们砍来,那气势,那刀势,砍下来不仅能将人砍为两半,可能整个马车都会被他劈成两段。
“自不量力”,阿胜抄起马鞭,轻轻一抖,马鞭已向龚老七削去。
“啊”龚老七刀锋未落,手腕已经被马鞭缠住,阿胜用力一甩,龚老七把持不定,顿时被摔了个狗血喷头。
“小子,找死。”那个瘦子山贼,双手一挥,丢出了两叶飞刀,直射阿胜双眼。
“别欺人太甚了,在山东老孙家的传人面前放暗器。”车内传来我母亲的声音,只见母亲从车篷内飞身而出,向那两把飞刀迎去。“隐娘归线”母亲轻吟,双袖一转两飞刀已收入袖中。“银针射月”母亲双指一弹,两根绣花针,急射而出。
“妈呀,痛死我了。”那瘦子双手已被银针刺中,“一根小小的针怎么这么痛啊?”
“我刺中了你手掌合谷|穴”,母亲道,“你们这些山贼无恶不作,难道你们没有父母妻儿吗?阿胜,去救那几个商人,这事我们不能不管了。”
“好的,夫人。”阿胜跳下马车,一手提起刀疤脸龚老七,一手提起那个瘦子,向另外一堆混战中的商队走去。
“停下来。”阿胜大吼一声。
那些杀红了眼的山贼竟然个个顿住了刀向这边望来。
这时,那个红胡子客商已满身是血,他叽里咕噜地喊着,跳到车的另一边,跪在另那个白脸客商面前,那个白脸客商一个胳膊已经被血染红了,身边的仆从也只剩下了三、四个,他并没责骂那个红胡子,而是轻轻地把他扶了起来。
停下来的山贼急急忙忙聚成一团,向我们这边冲来。
“老大,三哥和七弟都落在他们手里了。”一个矮胖子对一个红脸大汉说。
“他娘的,我们飞虎寨七英纵横太行一带,今天竟然碰到了桩子。”那红脸大汉恼恼地说,“对面的老弟,把我两兄弟放下来,今天这事就算了,不然我们飞虎寨和你没完。”
“哈哈,我阿胜就是山贼的爷爷,今天就让爷爷教教你们怎么做人。山岳在两边,黄河在中间。龙腾千万里,闯王第一家。(注,这里的闯王指高迎祥)见了爷爷还不参拜?”阿胜一边吟着诗句一边从怀中掏出一个腰牌。
“啊,他竟然拿着高闯王的令牌,见牌如见人,大哥。”矮胖子失声道。
“拜闯王。”红脸大汉喊道。
几十个山贼顿时跪倒在地:“儿孙们参见闯王爷。”
“这位兄弟,我们飞虎寨是射塌天李万庆李大哥的一支,我是飞虎寨老四过山虎胡石方。”那个矮胖子说道,然后他指着那红脸大汉说:“这是我们大当家的飞天虎刘黑山,兄弟你手上提着那两位分别是我三哥李秀才、七弟龚疤子。”
“呵呵,今天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了自家人。看在闯王爷的面子上你放了我们兄弟,我们也绝不为难兄弟你。”那个叫刘黑山的红脸大汉说:“不过这些番子商人我们得带走!要不我八、九条兄弟的性命就白搭了。”
“这……”阿胜忧虑了,道上的规矩他是懂得的。
第六章 回归(3)
“不行,人不能带走,各位大哥,听小妹说几句。”母亲从车上走了下来,“高闯王、射塌天李大哥的威名,小妹略有所闻,但是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你们清楚吗?”母亲问那些山贼。
“这,大哥什么样的人我不管,反正他经常带着我们打恶霸、杀狗官。”刘黑山大声道,“跟着大哥咱穷人才能出气。”
“是啊,刘大哥说的好,大家都是穷人,大家都是百姓,可是大家怎么可以自己人欺压自己人呢,怎么可以拿刀去屠杀那些手无寸铁的人,你们这样做和那些如狼似虎的官兵有什么区别?”母亲说,“我们杨家虽然为官家办事,但是我们不做恶事,我丈夫杨奉举嫉恶如仇,但是他从来不滥杀无辜,即使对方是罪大恶极的坏人,他也只是将其押往官府刑事查办,而非将其斩杀。各位大哥,我知道你们都是有良知的人,都是被逼无奈才走上这条路的,我也希望你们可以为民除害,而不是祸害乡里。”
“好,杨大嫂说的有道理,飞虎寨的朋友,你们意下如何?”阿胜说。
“大哥,他们说的有道理,这事就算了吧?”阿胜手中的李秀才说。
“你刚才说杨奉举是你丈夫?”过山虎胡石方问,“那你就是杨奉举的夫人孙柳卿?”
“不错。”母亲道。
“啊,原来你就是孙柳卿!”胡石方一拍脑门道:“当年名捕杨奉举与夫人孙柳卿并称‘翠烟双侠’,名震黄河两岸,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啊!怪不得刚刚夫人一出手就破了李秀才的双面飞刀。”
“杨奉举?这个名字好熟啊!”刘黑山拍了拍脑袋。
“刘老大,你不记得了吗?三年前,我们被陈地主的手下追杀,是谁救了我们,是谁介绍我们认识了李万庆大哥,( 明清缚鬼录 http://www.xlawen.org/kan/2218/ )
第一章 匣子(1)
归家
2007年10月1日,我和未婚妻冯梦惠回老家探亲,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假期……我们从南中国出发,途径数省,抵达北京。
在北京的几天里,我们游览了故宫、天坛、明十三陵等景点,这期间我看到了孝庄皇太后的画像;看到了雍正大帝御制的“天字一号”天下第一刀;看到了纪晓岚等编辑的《四库全书》,我深深地被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所感染。
回到山西老家后,这种气息始终缠绕着我,我忽然想起了老家祖屋里的一批古籍,脑子里随即闪过一个念头——何不趁此返家之机,把这些祖上传下来的东西整理一下,说不定可以找到什么宝贝呢。
于是,第二天刚刚吃完早饭,我便拉着梦惠向那间祖屋跑去……
往事
我的老家在太原市清徐县望阳乡南风村。南风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庄,整个村落非常方正,两条南北大街,一条东西大街,贯穿了村庄的一切,倚靠这平行交叉的三条大街盖起了大大小小的数百栋民居。
这些民居的结构也很有民族色彩,一个长方形的院子里,一排平顶房屋清一色地坐北朝南,这排平房往往由三到五间屋子组成,中间是长辈居住的屋子,两侧是晚辈居住的屋子,屋子前面通常都有一个宽阔的院子,院子里面种着各种树木或蔬菜。
我的老家就是一个这样的院子,三间平房坐北朝南,中间和左边两间是几经修葺的,最右面那间则是间老屋子,由于年久失修,逐渐变成了所谓的杂物间,家人把平时不用的东西都往里面塞,冬天那里则成了小猫小狗的乐园。
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说起,我们祖上是祁县闻名的晋商,一直到了他父辈才开始没落。所以,那时候家里存放着不少古代的物品——几十个做工精细、雕刻精美的各类木碟、木碗;塞了几大箱的古籍;好几盒子不同年代的铜钱;另外还有不少诸如手镯、戒指、耳环、玉坠、桃木玉石雕刻品等细小物件。
可惜家里人不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几对的做工精细的瓷器廉价卖给了那些街头商贩。那些木碟和木碗更是都丢在鸡舍里风吹日晒,最终当做垃圾丢掉。有一段时间,家里人不知听了那个庸医的指点,说把这些木碗磨成粉末,可治百病,于是剩下的几个木碗都变成了所谓的汤药。
至于那几盒铜钱的命运就更加迷离了,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那几盒铜钱也就莫名其妙地不见了……
我对家里那些手镯、戒指、耳环、玉坠、桃木玉石雕刻品的记忆最为深刻。奶奶经常拿着那些艺术品上面的各种造型和图案给我讲故事,其中最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猴子争桃”玉雕和“烂柯棋局”木雕。那个“猴子争桃”玉雕只有核桃大小,讲的是西王母做寿,在瑶池设蟠桃会宴请众仙的一个画面,玉雕上神态各异地雕刻了九只猴子,猴子们争先恐后地往上面爬,努力争抢着西王母赐给它们的位于玉石顶端的一个蟠桃。“烂柯棋局”木雕就更为精细了,在一个拇指头大小的桃木上,栩栩如生地刻着两个神仙在聚精会神地下棋,砍柴的王质在一边倚着松树观看着。仔细看去,那个棋盘上面的棋子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还记得当年我到外地读书的时候,奶奶特意送了一对象征吉祥、平安的龙凤手镯给我,可惜常年在外,家里几经变故,现在已经很难去寻找了。
唯一剩下的就是几箱旧书了,也许是家里人都是读书人的缘故,这几箱书还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整理
当我拉着梦惠来到这个堆满杂物的屋子时,她露出了不解的表情,在这个尘土飞扬、蛛网横行的地方能有什么好东西?
“来来来,把这些打扫一遍,我要让你看看我祖传的好东西!”我兴奋地说。
“你家好东西就在这破地方啊?”梦惠撅了撅嘴道。
“现在这年头越旧的东西越值钱,知道不?”
“好了,服了你了。反正这么乱也该打扫打扫了。”看到我如此兴奋的表情,梦惠只好打起了下手。
我们先清理掉满屋子的蛛网和灰尘,然后搬走了压在那些书箱上面的杂物。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清理,这几箱书终于重见天日了。
“啊!”梦惠忽然抓着我的胳膊尖叫起来,随着她手臂指示的地方,我看到了几只壁虎,那些壁虎好像也感受到了外来的侵扰,匆忙地躲闪,我拿扫把轻轻地将那些壁虎赶走,梦惠也逐渐冷静下来,躲在我身后不断地问着:“没什么了吧?没什么了吧?”
“没什么了!”我一边回答一边用力将其中一箱书往外挪,挪了一大半时,我也不禁为我看到的东西吓了一大跳——书箱后有一堆各种昆虫的残骸,幸好这时梦惠躲在我背后没有看到这堆东西,否则一定会让她当场呕吐。
“梦惠,出去拿铲子进来。”为了不让梦惠看到这堆作呕的东西,我特意把她支开。
“好的。”梦惠走了出去。
我回身赶紧一手拿簸箕,一手拿扫把把那一堆不堪入目的东西迅速扫进了垃圾袋。
“铲子,拿来了。”这时候梦惠进来了。
“好的,放一边吧,我们继续整理。”
第一箱书没有箱盖,最上层凌乱地丢着几张妹妹儿时乱涂乱画的“作品”,还有一沓父亲留下的笔记本。
“看来你妹小时候还挺有画画天赋的,大树、草丛、石头……”梦惠捡起一张绘画纸忍俊不禁地说,“你家的古籍就是这些啊?”
“哼,好东西还在后头呢!”我一边翻着箱子一边回答:“看,正经东西来了吧!”
我从书筐里拿出一袋厚厚的用牛皮纸包着的东西。
“那打开来看看。”
我轻轻地揭开那个牛皮纸,一大堆发黄的散页纸从里面散了出来……
梦惠顺手抄起其中一张读到:“今常威堂杨得玉以村北三亩旱地为抵借德显堂大洋叁拾块限定柒月内送还
立据人常威堂杨得玉
德显堂李叔远
中间人某某某
民国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这些都是借据、收据啊?哪有什么宝贝?”梦惠摇了摇头。
我一张一张地翻看着这些发黄的纸张,内容大部分都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借了什么什么,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还了什么。期间,偶尔掺杂着一两份家书和几份的状纸。
一包据条虽然让我们出师不利,但是并没有减少我继续探查箱子的兴趣,当我们把那袋牛皮纸包装的收借据条拿开后,箱子下面还有一摞用黄纸绳捆起来的册子,我把牛皮纸包放在地上,伸手去提那一摞蓝色封皮的册子。
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吧,当我用力提那个黄纸绳的时候,绳子断掉了,一沓册子又全部掉到箱子底端,我便把最上面的一本册子拿出来看……
这些破旧的册子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常威堂每年的收入开支情况,“这些应该是祖上经商的时候用的账本吧。”我自言自语地说。
“唉,整理了这么久,没有一点好东西。”梦惠叹了一口气。
“没关系,再看第二箱吧。”我轻轻说道。
第二章 匣子(2)
我把第二箱书从墙角里小心翼翼地挪了出来,这一箱书明显比较重,撕开封着箱口的牛皮纸,一箱真正的书籍露了出来。从那些满布灰尘的蓝色布制包裹上,我终于闻到了历史的气息。
我随手拿起一函厚厚的古书,上面用繁体字写着《通鋻輯樱А匪母鲎郑位菟坪醵砸缓∏傻墓攀楦行巳ぃ闷鹄纯戳讼率槊禭訂詩X集成》有两个字因为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打开布制包裹才知道是《增訂詩韻集成》。
“嗯,这些还有点意思。”我得意地拿起一本《增訂詩韻集成》来看翻开,只见封面上写着“同治十一年秋润德堂”等字样。
我们把这箱书全部搬出来进行清点,总共有七函整装和12本散装的书籍,大概都是明万历到清同治时期出版的书籍。
“不错吧,这些东西可是无价之宝啊!”我轻抚着书籍的封面道。
“嗯,看看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梦惠也开始有点好奇地指着第三个箱子,也就是最后一个箱子说。
“好……”
第三个木箱子是最古老的,那些木头久经岁月的侵蚀,已经坑坑巴巴地变了颜色。当我轻轻去移动它的时候,它不情愿地发出“吱吱”声。
这个箱子在我的记忆中还是比较深刻的,以前箱子外面上了一把民国时代的锁,我们几个顽皮的孩童经常试着用很多办法来开那个锁,可是始终都没有打开。爷爷在世的时候那把锁的钥匙一直藏在他胸前贴身的口袋里。爷爷脾气很怪,从来不让别人动那个箱子,说那是老祖宗的东西。
爷爷去世后,那把钥匙也随即消失了,我们一直认为,那个钥匙应该陪着爷爷一起下葬了吧。
之后的某个晚上,一个黑影潜入到了我家的老屋中,用锤子、螺丝刀等工具撬开了那个箱子……
几天后,父亲才才发现箱子被撬了,不过他表现得意外平静,他只是对着被撬的箱子摇了摇头就走了出去。当我们好奇地问起缘由时,父亲笑着说:“一个傻小偷,偷了把锁。箱子里就是些书,啥都没。”
这个事件后,我们对那个箱子失去了兴趣,它就搁置在那里了,也许每年过年的时候会有人打扫一下,也许不会……
而这次,事隔多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用心地、真正地去打开它。
随着“吱”的一声,箱盖开启了,箱子里面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一些家书,几份手稿,再往下面就是几卷诗抄和诗稿,随手展开一张,上面摘抄着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依稀是:“忽闻督师亡故,悲愤难言,河东子信,泣血而书。”
诗稿下面是一叠白纸,“不错啦,能找到这么多东西,等以后我们搬家,要买个大大的书柜,把这些都搬过去。”我得意洋洋地扬着那张手稿说,“你看这字写得,真是龙飞凤舞。一定要裱起来,一定要裱起来!”
“就你个书呆子,算了吧!弄了一身灰,就找到几本破书。”梦惠撇着嘴说。
“谁说,这么多东西还不算啊,无价之宝啊!”我用手比划着,背后的箱子可能承受不了我的体重,顺着往后倒了一下。“哎呀!”我大叫一声,好险摔倒。
当我爬起来的时候,轻轻地拍了一下箱子:“不对啊!”
“怎么不对啊?”
“我怎么刚刚听到这箱子里有声音啊?”
“不会吧?你别吓人啊?”梦惠以为我在和她开玩笑。
当我转过身来,再次查看箱子时,我发现箱子里面的纸一边高,一边低,纸下面还有东西!
我迅速地搬走那叠白纸,一个古木匣子出现在我眼前。
“宝、宝藏!”我兴奋地去搬那个匣子。
“真的吗?”
“那是。”
“里面有什么东西啊,打开来看看!”梦惠非常好奇地说。
“好好好……”我一边用力把这个匣子搬上来一边用颤抖的声音说,“这下,咱肯定有戏。”
我轻轻地把这个匣子搬到了一个旧桌子上,梦惠紧随其后凑了过来。
“我说啊,你看这箱子雕刻得,啧啧。”
“别吹了,赶紧打开看看啊。”
“好啦,好啦!”
我用颤抖的双手去揭开这个匣子的盖子,由于时代久远,废了好大力气才把这个盖子揭开来一些,梦惠透过缝隙往里面望去。
“看到什么了?”
“这么黑能看到什么啊?赶紧把盖子弄开来。”
“好勒。”我用尽了全身力气终于把匣子打开了。
我和梦惠终于打开了那只似乎可以给我们带来幸运的匣子。
当我们抬眼往里面看去的时候却惊呆了,里面压根就不是什么宝物,而是整齐摆放着的几本线装书籍,我有点灰心地拿起第一本来翻阅,只见封面上用毛笔字清晰地写着《明清缚鬼录》,里面都是些生硬的白话文。
“哇,明清缚鬼录?什么书来的?这么吓人,赶紧丢掉吧!”听到这个恐怖的书名后梦惠喊道。
“怎么可以丢掉啊,恐怖点好,现在看电影不都看恐怖的吗?”我笑着说,
这个匣子大概有25厘米高,30厘米宽,我把那些书拿出来数了数,一共是11册线装书,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些书并不是石印书,这些书都是由一个人亲手写的,写完之后拿针线绑起来,通俗地说,这其实就是古人的十几本笔记或者是日记。
我好奇地翻了一下,第一页清晰地写道:
“余河东杨天,子子信,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六年之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建元天命,此时,阉党日益蚕食朝政,国家甚为###。”
由于我是学中文的,所以对这些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梦惠则感到相当扫兴。
“夏夕、梦惠出来吃饭了!”这时候外面传来母亲的呼唤声。
“好,马上就来!”我一边回答,一边把笔记放进了匣子。
这次回趟家真不容易,母亲为我们真是操碎了心,忙里忙外的就怕我们吃住不好。特别是梦惠,她本来就是南方人,一来北方各方面都不太习惯。
“下午你妹妹回来,明天去太原走下吧。”母亲说道。
“好的。”我连声答道,其实我内心一直在想着那些笔记下面的故事。
“回到广东再翻译它们吧,那边爱好文学的朋友很多,翻译起来一定很方便。”有了这个念头,我就暂时把笔记的事情放下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游太原,逛晋祠,再次领略了一遍三晋大地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不知不觉要离家了,母亲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特产和食物,两个大大的旅行箱早早地被这些东西塞满了,但我执意要带上那十几本笔记。
“哎呀,出这么远的门,带这些东西干什么啊?”母亲非常不解。
“夏夕,算了,下次回来再看吧。”梦惠也这样劝我
“不行,什么都可以不带,就得带上这个。”我非常坚决地说。
僵持之下,母亲和未婚妻只得帮我想办法了,母亲找来一个大大的帆布书包,装下了这些笔记。
虽然可怜自己的身体要多背点东西,不过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
火车上无聊的两天里,我本来想看看这些笔记的,可惜里面的一些词语、句子太深奥了,也就作罢。“等到了惠州,买几本康熙字典、汉语词典什么的再慢慢解读吧。”我这样想。
梦惠一路上倒是显得非常开心,拿着相机到处拍摄。
“唉……赶紧到站吧。”
我离开了离别十年的家乡,回到了这个离别半个月的城市。
繁忙而无聊的城市生活又开始了……
不过,这次我带了它——《明清缚鬼录》
我的人生可能会发生改变……
抵达惠州后,我便着手准备翻译和解读工作了,和同事娅妮、仲哥、小曼等去新华书店把《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说文解字》等一些工具书全部买了下来,就连《别录》《七略》等这样的罕见工具书也各买了一本。
“哇,夏夕这次回来是怎么了,这么爱好书籍啊?”娅妮姐笑着说。
“怎么全买工具书啊?”仲哥不解地问。
“不是啦,买来翻译点东西。”我回答道。
“翻译什么啊?《史记》?《春秋》?还是《道德经》?”
“不是啦,是《明清缚鬼录》。”
“什么?没听说过……”众人皆沉默。
同事小曼则笑着说:“哦,我看过。挺好看,挺好看的,讲那些牛鬼蛇神的故事嘛。”
我直接无语……
至此,我的翻译工作正式开始了……
由于毕业三年没怎么碰白话文,所以我一开始翻译和解读还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我一个晚上才能翻译二、三章节,这就不得不感谢我的古文老师余让尧先生和我身边的几位文学爱好者了。
虽然他们平时工作都很忙,但是遇到特别枯涩难懂的句子,他们还是会尽力帮我进行解读。于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涌现在我们眼前……
杨天,这本笔记的作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把笔记留在我们夏家?
第三章 开启
余河东杨天,子子信,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六年之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建元天命,此时,阉党日益蚕食朝政,国家甚为###。
“我叫杨天,字子信,出生在1610年,六年后的正月,建州(明朝洪武时在女真聚居地设立的辽东指挥使司)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自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简称“英明汗”),定国号为后金,建元天命。一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叛乱政权,出现在大明的东北地区,2年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发动叛乱向明朝开战,再加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逐渐蚕食朝野大权,整个大明王朝陷入了一种空前的###中。”
我的父亲杨奉举是当时的一位名捕,与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周起元等相交甚密,看着逐渐败落的明王朝,我的父亲经常唉声叹气、借酒消愁,这时候他一定会拍拍我的肩膀说:“世道可以乱,但是人心不能乱,我们一定要做好属于自己的事。”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由于刚刚当上皇帝,朱由校还是有心治理一下国家的,他把非常信赖的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正直之士留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把方从哲这样奸臣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大明内治遂见成效。
然而,朱由校本身却是一个贪杯好色的登徒浪子,他即位后不到10天,就封美貌妖艳的客巴巴为奉圣夫人。客巴巴此后与皇帝出入,形影不离。随后,作为客巴巴心腹的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到了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魏忠贤兼掌东厂,被封为“九千岁”,权力更大,加上有客氏做内援,权势日益显赫。
这个时候,朝中两大派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官僚争斗日趋激烈。东林党派的大臣掌政,把与本派政见不同的朝臣们尽行驱逐。而东林党又痛斥宦官贵戚等,执政大臣们多上章弹劾客氏和魏忠贤二人,成为阉党这股邪恶势力的政敌。
这时,身在塞外的努尔哈赤顺应时代潮流,在内政、外务两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他进驻辽东后,随即开始确立和巩固后金国的统治,一方面实施辽东汉民原有的封建制、陆续缩小满族奴隶制并促进其向封建制过渡的方针,及时地推行了“各守旧业”和“计丁授田”等过渡性质的新政策;另一方面更是秣兵厉马,等待着入主中原的到来。然而,辽东兵民和满族阿哈反对野蛮的奴隶制和八旗贵族的奴役的斗争时有发生,“不定居,常逃走,从事奸细”,“叛逃甚多、乱”成为当时后金奏折最为频繁的字眼,这些斗争使得后金国中城乡不宁,境内混乱,严重地威胁到后金的统治。为了控制这种局面,努尔哈赤敕令大贝勒代善挑选建州八旗奇能异士组建大金巡察缉捕机构——大金都察院。
大金都察院建立后,为努尔哈赤立下了汗马功劳,天启三年,(1623)六月,都察院报曰:复州汉民人数增加,接受明国“派来之奸细和札付”,将要叛逃,努尔哈赤马上两万军队,前往复州进行了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根据都察院密报连下九次汗谕,遣派大批八旗官兵,在金国的大部分辖区,查量汉民粮谷,追剿乱民叛党;1625,努尔哈赤又接密报,“闻听明遣兵一万,由海上至旅顺,修葺城堡,屯驻兵士。”他命三贝勒莽古尔泰领兵六千往攻,克城,击败明兵,毁城而还。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的父亲杨奉举接到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任务,而我的故事也将由此展开……
第四章 回归(1)
天启五年(1625年),我的父亲受左副都御史的杨涟之托前去山东办事,他回来的时候背着一个包裹。以前他办完事脸上都是阴沉沉的,这次他的脸色却异常地好,一进门就使劲地抱起我,嘴里一个劲地念叨着:“我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那天他叫母亲炒了六道小菜,温了两壶酒,说是要等一个人来。可是到了晚上,他要等的那个人还没来。
“唉,那个人可能不会来了吧?”母亲焦急地说:“菜都凉了。”
“嗯,那好,我们先吃吧!我晚点还有事情。”父亲哼着小调,拿着杯子喝起酒来。
“阿天,爹不在的时候有没有淘气啊?”父亲还时不时地逗着我。
“爹爹,我都十六岁了,是大人了,怎么会淘气啊?”
我这一句话,引得父母哈哈大笑。
“好啊,你是大人了,那爹爹教你的剑法学得怎么样啦?”
“好啦,好啦,别一有时间就打打杀杀地说这些。”母亲推了一下父亲。
“剑法学得好不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做人,好好做自己……”父亲一时兴起说个没完。
“还说?”母亲眼睛瞟了一下父亲。
“好、好、好,不说那些了,这次我从山东可带回来不少好东西……”说道这里,父亲忽然停顿下来,开始低头默默地吃起饭来。
晚上当父亲洗完澡准备休息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那个人来了?”母亲问道。
“我去看看。”父亲披上衣服去开门。
我从门缝里看到敲门的是一个身穿兵服的人,那人急促地和父亲说:“杨大人出事了,叫你赶紧过去。”
“好的,墨七,你等我,我拿上东西。……”
后面的话我就听不清了,随后就是父亲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然后就是“啪”的一声关门声。
“唉,又来了。”母亲叹息地摇了摇头。
“怎么了,妈妈?”我问道。
“没什么……阿天,睡觉了。”
第二天差不多中午的时候,我在院子里把玩着父亲送我的木剑,比划着父亲教我的那些所谓的武功。
这时,父亲忽然回来了,那个包袱却不见了:“阿卿(父亲对我母亲的爱称)快点收拾行礼,我要去辽东。”
“辽东那么乱,去辽东干什么?”母亲不解地问。
“呵呵,没什么,我要去抓鬼了!”父亲淡淡地笑了下:“注意杨涟大人和周起元大哥的消息,发生什么事你们就……。”父亲声音越来越低,低到只听到母亲熙熙簌簌地收拾东西的声音。
“你都记好了?”父亲忽然大声问。
“记好了。你要早点回来。”母亲说。
“好,那我赶紧走了。”随后我又听到了父亲急促的脚步声和清脆的关门声。
当时年幼的我只能把父亲离去的那一天记录下来,那是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七日
父亲走后的那几天里,母亲气色非常不好,我隐约中感到这次可能要发生什么大事了。
父亲离开后二十多天,母亲忽然收到了一份父亲写来的书信,书信内容是什么,我没看到,母亲死活不给我看。
父亲离开后的第二个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杨涟大人被捕了。整个京城都震撼了,像杨涟这样的清廉之士怎么会犯上欺君之罪?
当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脸色忽地一下就变了,变得那么可怕:“真的出事了,真的出事了……”母亲默念着。
随后,她赶紧叫我拿来笔墨,写下了三封信,我站在母亲身旁大概看到了前面两份信的内容,而母亲写第三封信的时候,则把我关在了门外。
据我的回忆,母亲的第一封是写给父亲的,内容大概就是杨涟大人被捕,事情危机,周起元大哥暂时没有消息,希望父亲随机应变,早日到太原府与我们相会。
第二封信则是写给我伯父杨奉天的,大概是说可能近日启程,回往山西老家,希望伯父早作安排。
写完信之后,母亲把我留下来看家,自己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在那个叫墨七的人的安排下,我们踏上了西归故里的漫漫长路。
也许是第一次出远门吧,我显得那样好奇,而母亲则是充满了焦虑,墨七把我们送到京城外,就把我们托付给了一个叫阿胜的车夫和一个叫阿娟的婢女。
回山西的路是非常艰辛的,气势雄伟、极为壮观的长城沿着太行山头不断延伸,太原是明朝在北方边境及长城一段防守力量的聚集点,也是当时的九边重镇之一。
我的父亲有兄弟三人,父亲杨奉举居中,大哥杨奉先是太原府总兵官刘翊手下的三大副总兵之一,弟弟杨奉义则是一个江湖中的传奇人物。
一路上,我看到的都是萧条和混乱的景象,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官兵个个如狼似虎,鱼肉乡里。路边偶然还可以看到死去已久而无人掩埋的尸体,被野兽啃噬着的残骨。
第五章 回归(2)
这日,临近河北真定的时候,我们在一片老树林里碰到了几十名山贼在劫杀一路客商,那些客商从衣饰上一看就是外族人。
山贼们个个眼红手恨,瞬间已经砍杀了客商周边的几名仆从,剩下的几个外族客商看上去功底不错,背靠着马车顽强抵抗,其中一个红胡子客商,手持两把尖刀,左腾右闪,已将两名山贼刺翻在地,然后他对另外一个白面中年商人叽里咕噜地喊着一些不知所云的话。
马车另外一边那个白面商人表情沉着手持一把钢刀与山贼对抗,旁边几个仆从都拼命地保护这个白面商人。
“夫人,这样的事还是不管为妙,我们绕道走吧。”阿胜对我母亲说。
“是啊,夫人不必惹这些麻烦的。”阿娟随声附和道。
“唉,人人自顾不暇,我们杨家也只是这个世道的一个石子罢了。”母亲叹叻口气说,“走吧,阿胜,我们回头走吧。”
“好勒。”当阿胜把马车转过头的时候,阿娟发声尖叫起来,原来已经有三、四个黑衣山贼气势汹汹地向我们这边跑来。
“哈哈,今天收获可真大啊!连截两队票子,够兄弟们吃的了。”其中一个刀疤脸山贼说道。
“老七,我刚刚看这辆车那两女长得够正,抓回去给老大,哈哈。”另外一个瘦子山贼笑道。
“砍了,男的杀光,女的抢光。”那个刀疤脸一声令下,身后二名山贼已飞身跑到马车旁边挥刀向阿胜砍去。
“胜叔叔,小心。”当我喊出来的时候,两把刀已经落了下来。我当时吓得闭住了眼睛,我是多么不希望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砍为几段,也怕淋漓的鲜血染红青白色的车篷和我苍白的脸。
“哼哼,我看你们是不想活了,抢人抢到霸王头,也不看看你胜爷爷是谁?”然而我想象中的一切并没有发生,耳边传来了阿胜豪放的声音,当我睁开眼看的时候,只见阿胜一手一个抓住了那两个山贼握刀的手,“呀。”阿胜低吼一声,双手发力掐向那两人虎口。
那两小山贼顿时痛得大吼,刀也“叮叮”地落在地上。
阿胜随之回手出拳,拳如火焰,痛击两山贼头部,那两山贼顿时鼻塌嘴陷,血流满面,扑倒在地。
“看来遇到点子了,老七。”瘦子山贼向刀疤山贼喊道。
“怕啥,我龚老七还没怕过什么人,看我的!”那个叫龚老七的一边说一边双手挥起鬼牙刀向我们砍来,那气势,那刀势,砍下来不仅能将人砍为两半,可能整个马车都会被他劈成两段。
“自不量力”,阿胜抄起马鞭,轻轻一抖,马鞭已向龚老七削去。
“啊”龚老七刀锋未落,手腕已经被马鞭缠住,阿胜用力一甩,龚老七把持不定,顿时被摔了个狗血喷头。
“小子,找死。”那个瘦子山贼,双手一挥,丢出了两叶飞刀,直射阿胜双眼。
“别欺人太甚了,在山东老孙家的传人面前放暗器。”车内传来我母亲的声音,只见母亲从车篷内飞身而出,向那两把飞刀迎去。“隐娘归线”母亲轻吟,双袖一转两飞刀已收入袖中。“银针射月”母亲双指一弹,两根绣花针,急射而出。
“妈呀,痛死我了。”那瘦子双手已被银针刺中,“一根小小的针怎么这么痛啊?”
“我刺中了你手掌合谷|穴”,母亲道,“你们这些山贼无恶不作,难道你们没有父母妻儿吗?阿胜,去救那几个商人,这事我们不能不管了。”
“好的,夫人。”阿胜跳下马车,一手提起刀疤脸龚老七,一手提起那个瘦子,向另外一堆混战中的商队走去。
“停下来。”阿胜大吼一声。
那些杀红了眼的山贼竟然个个顿住了刀向这边望来。
这时,那个红胡子客商已满身是血,他叽里咕噜地喊着,跳到车的另一边,跪在另那个白脸客商面前,那个白脸客商一个胳膊已经被血染红了,身边的仆从也只剩下了三、四个,他并没责骂那个红胡子,而是轻轻地把他扶了起来。
停下来的山贼急急忙忙聚成一团,向我们这边冲来。
“老大,三哥和七弟都落在他们手里了。”一个矮胖子对一个红脸大汉说。
“他娘的,我们飞虎寨七英纵横太行一带,今天竟然碰到了桩子。”那红脸大汉恼恼地说,“对面的老弟,把我两兄弟放下来,今天这事就算了,不然我们飞虎寨和你没完。”
“哈哈,我阿胜就是山贼的爷爷,今天就让爷爷教教你们怎么做人。山岳在两边,黄河在中间。龙腾千万里,闯王第一家。(注,这里的闯王指高迎祥)见了爷爷还不参拜?”阿胜一边吟着诗句一边从怀中掏出一个腰牌。
“啊,他竟然拿着高闯王的令牌,见牌如见人,大哥。”矮胖子失声道。
“拜闯王。”红脸大汉喊道。
几十个山贼顿时跪倒在地:“儿孙们参见闯王爷。”
“这位兄弟,我们飞虎寨是射塌天李万庆李大哥的一支,我是飞虎寨老四过山虎胡石方。”那个矮胖子说道,然后他指着那红脸大汉说:“这是我们大当家的飞天虎刘黑山,兄弟你手上提着那两位分别是我三哥李秀才、七弟龚疤子。”
“呵呵,今天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了自家人。看在闯王爷的面子上你放了我们兄弟,我们也绝不为难兄弟你。”那个叫刘黑山的红脸大汉说:“不过这些番子商人我们得带走!要不我八、九条兄弟的性命就白搭了。”
“这……”阿胜忧虑了,道上的规矩他是懂得的。
第六章 回归(3)
“不行,人不能带走,各位大哥,听小妹说几句。”母亲从车上走了下来,“高闯王、射塌天李大哥的威名,小妹略有所闻,但是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你们清楚吗?”母亲问那些山贼。
“这,大哥什么样的人我不管,反正他经常带着我们打恶霸、杀狗官。”刘黑山大声道,“跟着大哥咱穷人才能出气。”
“是啊,刘大哥说的好,大家都是穷人,大家都是百姓,可是大家怎么可以自己人欺压自己人呢,怎么可以拿刀去屠杀那些手无寸铁的人,你们这样做和那些如狼似虎的官兵有什么区别?”母亲说,“我们杨家虽然为官家办事,但是我们不做恶事,我丈夫杨奉举嫉恶如仇,但是他从来不滥杀无辜,即使对方是罪大恶极的坏人,他也只是将其押往官府刑事查办,而非将其斩杀。各位大哥,我知道你们都是有良知的人,都是被逼无奈才走上这条路的,我也希望你们可以为民除害,而不是祸害乡里。”
“好,杨大嫂说的有道理,飞虎寨的朋友,你们意下如何?”阿胜说。
“大哥,他们说的有道理,这事就算了吧?”阿胜手中的李秀才说。
“你刚才说杨奉举是你丈夫?”过山虎胡石方问,“那你就是杨奉举的夫人孙柳卿?”
“不错。”母亲道。
“啊,原来你就是孙柳卿!”胡石方一拍脑门道:“当年名捕杨奉举与夫人孙柳卿并称‘翠烟双侠’,名震黄河两岸,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啊!怪不得刚刚夫人一出手就破了李秀才的双面飞刀。”
“杨奉举?这个名字好熟啊!”刘黑山拍了拍脑袋。
“刘老大,你不记得了吗?三年前,我们被陈地主的手下追杀,是谁救了我们,是谁介绍我们认识了李万庆大哥,( 明清缚鬼录 http://www.xlawen.org/kan/2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