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阅读
右转九周。经常坚持,不但保持眼球灵活不得眼疾,还使通眼脑气筋通畅,保持眼睛不花。拂面是用两手搓拂两颊,使脸色滋润,推迟生长皱纹及老斑。
全身上下搓一遍:全身干搓,又叫干沐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紧接拂面熨眼转双睛之后,两手从头部开始搓起,继而由前额、两太阳|||穴、迎香、两耳前后,大脑、小脑、风池、风府、两臂内外至两手背,再由胸前肺部、两胁,两手并行搓小腹两侧、肚脐、两腰眼、两腿外侧内侧、膝盖、脚心。两手搓时必搓热,最后再揉睾丸。以上各点,搓时最好用数字来约束,以免点到从事。干沐浴倘能持之以恒,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重点是鼻窝、脖颈、腰眼、睾丸、尾胝涌泉。搓完后舒筋气。
伸臂长腰舒筋气:干沐裕后,仍坐床上,上身坐正,两腿伸直,舌顶上腭,然后上身后仰,两臂随之向上伸舒。同时鼻子吸气,两眼向上翻看,脚尖前绷,脚跟后收,身体整个仰卧床上。然后,上身由仰卧坐起前扑,以头靠拢两膝,两手打两脚涌泉|||穴,两眼往下看,鼻子呼气,两脚尖向里勾,脚跟向前蹬。如此一仰一俯,反复七次为止。此法有舒筋活络,长腰增力,抻筋活腰,强肺健胃,通带踵、养大脑的作用。
收心求静,也是为了求动。这种动是通过坚持不懈的用功,并能经常入静,在坐静中大脑得到充足的调养,日积月累,脑气胞日渐充实,身体日渐强壮,面色日渐红润,精神面貌几有焕发青春之感。当然由于年龄、的不同,体质强弱的各异,以及用功的勤怠,入静的程度深浅,必然会在每个人的进度上出现千差万别。尽管在进度上每人有快慢之分,但从静中得来的心身日渐愉快和健壮必有同样之感。
静极而动,是在静坐时,心里清清静静丝毫杂念没有的前提下,外阳勃然而起,这即是活子时到。此时不等念起,急用转法轮收炁降龙法,将这初步静养来的养生至宝收归我有。具体做法详见第二步功法。
收心求静即是筑基炼己的功夫。所谓炼己即是炼心、炼性。炼即是锻炼的意思。心不炼不死,性不炼不活,神不炼不灵。只有炼得识死、性活,神自然会灵。吕祖云:“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柳华阳祖师曰:“若不炼己还虚,则临时熟景难忘,神驰炁散,安能夺得造化之机。”应该怎样炼呢?柳祖又云:“眼虽见色而内不受纳者曰炼,耳虽闻声而内不受音者曰炼,神虽感交而内不起思者曰炼,见物内醒而不迷者曰炼,日用平常如如,而先炼己纯熟”。上面吕祖所谓炼己待时之时,与柳祖所说的临时之时,同是指的阳举炁发活子时之时,下手采药炼精化炁之时。此时若炼己不纯,意志不坚,很容易顺熟路而去,前功尽弃。故古圣先贤(指善养生者)强调,修性养命,首先必须筑基炼己,打好基础,否则虽有所得,也容易得而复失。只有炼得识死性活,对景无心,常寂常静常觉照,性自圆明神自灵。在静中求动,动中采补,循序渐进,待精尽化炁,亏损补满,则筑基炼己才算告一段落。
初步收心求静,与各家静养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龙门派的静养功是小还虚,是吕祖沁园春词中的炼己待时。这个“时”正是静极而动一阳炁发的活子时,时来炁发为之命动,命动炁发即收回才算性命双修;不知炁动收炁、精动炼精,就不算性命双修。
道家打坐是练到家功夫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练功夫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无恒心不坚毅者,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练武,就要厚积而薄发,这才是万古不变的整理。
形意拳是到家功夫,搬用周天,运转内劲,就要如此。但是它作为技击之法,肯定有素不同。
就让我们继续看看赵明诚如何练功?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四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二
有光从层层的云中穿过,投到大地上,会出一个一个阴影,好像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怪兽,彼此撕咬翻滚,俄而又消失在天尽头。
但是其中有一束月光不一样,是可爱的精灵,跳着舞影引出一个小小的跌坐的身影。只见他头顶沉腰,跌坐结印,居然是在打坐。
当然,这是赵明诚,大在做最基本的道家打坐,运转最基本的打坐内修之法。
法诀云:
一阳初动本无心,收炁必须先提根。
吸从督脉升泥丸,呼由任脉降会阴。
以神领炁行周天,后升前降转法轮。
七口呼吸阳不缩,无孔笛吹要紧跟。
无孔笛,两头吹,一提一降自然回。
收炁古称是降龙,龙归大海不乱飞。
玄酒味淡休妄动,静等二侯响春雷。
珍惜自身活子时,逢动必收炁不亏。
功法详解
第二步功夫,按道家传统说法,是安炉立鼎。鼎,又谓玉鼎,在大脑中心,内藏一胞为先天真性所居之处,即元神室也。其两边各有一管,联于眼珠,下通于心,故曰: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实际鼎原无鼎,真炁发时与性合一而得名。炉谓金炉,又名真炁|||穴。前对肚轮后对肾,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是存神养炁之所,又叫丹田。炉原无炉,气发则有此名。玉鼎、金炉是道家炼内丹假设的无形器具。
一阳初动本无心,收心必须先提根。
在初步收心求静的静坐中,当坐到一念不起,身心两忘,虚极静笃之时,自己的外阳勃然兴起,这是自身的活子时到来。因其无念,是先天性的产物,机不可失,不等念起,急用转法轮收炁法即刻收回。
收炁法:原坐式不动,收气必须先提根,即用力一提会阴,鼻根吸气,眼往上翻看,以神领气,心意随之。再由子位生死窍即会阴|||穴向后走尾闾、夹脊、玉枕至午位百会一停。吸时:鼻吸、眼看、神领、意随同时并举,协调一致。一吸由督脉上来稍停,再一呼鼻根呼气,眼往下看,以神领气,心意随之,由午位百会下来,走祖窍、绛官、炁|||穴(即丹田),直达会阴子位。后升前降正一圆周。简单说,一吸一呼转一遭为一次,如此三至五个呼吸,如用得准确,外阳即可缩回,这即是后升前降转法轮收炁法。日积月累,身体越来越强壮,精力越来越充沛,活子时越来越勤,而外阳兴起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如果从一次呼吸至七次呼吸,外阳仍然不倒,应改用无孔笛颠倒两头吹降龙法来制之。
无孔笛颠倒两头吹的具体用法:当转法轮七次降服不住外阳时,原坐不动,立即凝神生死窍,会阴一提,鼻根吸气,意想由生死窍提到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再用绛宫之气,下沉丹阳,鼻根呼气,心神意随之一沉,一提一降为一次,如此一至三次外阳立缩。
若用了七次仍不缩回,就应用第三步功法开通奇经八脉的。等二候到来,虎由水中生,似黄河决口,有一泄千里之势,就用下手炼精化炁的伏虎手段,将欲破关而出的元精化成元炁,仍为我所用。
阳生炁发的根源。通过坐功入静增长元炁,亏损的元炁得到补充。静极而动,脑中的先天炁走大脑、小脑、延髓、脊髓,到大推下第七脊骨节夹脊关;夹脊往内通心,心正中有一门,道家称之为戊门,气到门开,直达外阳。外阳得到真气,立刻勃然兴起。这时如果不管不问,也可自消自灭,但是,通过静功得来的养生至宝,就会付之东流。这即是只知修性,不知修命。凡讲性命双修者,无不百倍地珍惜它。故吕洞宾祖师对此写过这样一首诗:“一阳炁发用功夫,日月精华照玉壶,到此关头休妄动,恐防堕落洞庭湖。”性命双修的修性,实际命在其中。当静极而动一阳炁发即是命功。心动收心是修性,炁动收炁、精动收精是修命。
静极而动,是阴极阳生,一阳初动,在人身为活子时,在二十四节气为冬至。因一阳初动,是炁发而不是精动,只可用收炁降龙法收之,而不能用下手炼精化炁法来炼之。炁有足亏,药分老嫩,这即是“火候”。丹经云:“古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张三丰祖师云:“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大自然中的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各有火候。如煎炒烹炸,都要掌握好火候,到什么火候用什么措施,即不过也不及,要恰到好处。功夫到什么阶段,用什么办法,不能用非所需,或需非所用,一定要恰如其分。
静极而动,不同于自然而动。因为前者是在一念不起的基础上静养来的炁发,是纯洁的,是先天的产物。后者是通过睡眠,大脑得到休息,当一觉醒来,一般说来外阳是要动的。静极而动,更不同于Se情动。因为前者是清,后者是浊;前者是先天性的,后者是后天性的。外阳动,不能认为都是色心动。善养生者不等杂念丛生,即可用后升前降转法轮将炁收回。
练性命双修功夫者,把静极而动、一阳炁发视为至宝。每逢阳动炁发立即收归我有,积炁养身,炁越足则体越壮。外阳动得越勤其力越大,只待二候到来,方可下手。
静极而动,实际是情动,这情是道情不是人情,无念而来是道情。故龙牙禅师曰:“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柳华阳祖师曰:“且此一情字自汉明帝到今注者纷纷,苟不得慧命之法,便谓之春情。识者见之无不笑也。”六祖坛经云:“有情来下种,无情果不生。”看来同是一个情字,就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顺其自然用于人情。一种是逆着回来养生是用于道情。而六祖慧能、柳华阳、龙牙禅师,他们都是佛门弟子。他们当然是站在出家人的立场对待人情和道情,而且也是从养生道理上来加以说明。我们今天讲养生之道,既用人情,也用道情。用人情行人世法,生儿育女,使我们民族永远繁荣昌盛。用道情作为养生之道,使人人健康长寿。正因如此,当我们练功时,偏要将顺去的东西,想办法使它逆着回来。这是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向自然规律夺取寿命。古人云,炁归元海寿无穷。这也是性命双修的特异之处。
曹还阳祖师云:返观凝神入炁|||穴,炼精百日黄芽生。
伍冲虚祖师云:烹炼铅汞于鼎炉,炼精炼神根本地。
柳华阳祖师云:和合凝集转法轮,吸呼薰炼性命存。
了空祖师云:督升任降成鼎炉,锻炼五谷化精炁。
千峰老人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炉,十字街前安玉鼎,神炁之宅呼吸根。
先父牛金宝对安炉立鼎采小药收炁降龙曾作歌一首:
阳生炁发及时收,续命全靠勤添油;
后升前降凭意领,吸上呼下赖圆周。
笛声吹来龙服驯,剑指点去虎低头;
龙虎剑笛皆比喻,鼎炉莫向身外求。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师法自然。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道家不是后世所说的道教。
赵明诚读过老子《道德经》三千言。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春秋末年,他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孔子曾问教与老子,老子又有传人庄周,荀匡。法家先贤韩非,李斯都是荀匡之徒。战国阴阳家可以说是道家的一个分支。
赵明诚非常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在月光下打坐和思考。在这朦胧的月色下,一改先前的活泼跳脱,变得沉静内敛,好似一潭秋水,汪洋恣肆二深不见底。这才是赵明诚的本性,可见前世种种对其影响之大。这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看着山岚在月色下起伏,树木在夜风中瑟瑟,整个天地好像都在下沉。沉静,夜空在旋转,无数星星整合,排列。这些星星好像活过来了一样,与赵明诚遥相呼应.
赵明诚只感觉灵识发散出去,与天地相合,随着呼吸吐纳,星光融入自身,而周身三百六十多个大|||穴相继亮起来。
赵明诚停下思维,用心感受了起来。
终于,天边泛起鱼肚白,星光渐渐淡去,灵识收回体内。赵明诚摆收势,起身。看着那天边的一抹金光,泛起淡淡的遗憾。那种感觉很美妙,让人留恋不已。
他知道那就是天人合一,无法无念之境。
细细感受那时灵识变化,发现零识居然排列成周天星斗。赶紧凭借超强记忆力记下星象分布与周身大|||穴的呼应情况。他知道他从此会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修炼道路。
古老相传上古有练气士,他们不是在炼精化气,而是莲花味精而天地元气与自身元神,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飞天动地,长身不老的目的。而到中古,天地元气日渐稀薄,练气士无气可练,经过几番摸索终于有了炼精化气的武者。道家全真也属于武者范畴,他们修炼是为了杀敌,同时也为同一个目的“长生不死”。
古老典籍中记载,精怪修炼就是吸收日精月华,化去兽形,只求飞天动地,长生不死。
今天误打误撞下居然创出此等功法,真是天大的欢喜。
赵明诚知道这功法还不完善,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实践,但他很有信心。
说起来还要起个名字,思索以后,觉得就叫《周天星辰功》吧。
赵明诚还在练着基本功,但是却多了一门功课,就是感应星辰,练周天星辰功。他觉的身体更加轻盈了,力气更大,灵识也增加了不少。
赵明诚是如何完善功法的呢?请期待下回吧。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五章 拜师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赵明诚在练功和完善《周天星辰功》中度过了五个春夏秋冬。而在他五岁那年,一个对他很重要的人走进了他的人生。
元丰四年,春,神宗赵顼仍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而赵明诚父亲赵挺之也升官了,做了楚州知州。
楚州在江淮地区,就是赵明诚前世的江苏淮安市。说起江苏,还真与赵明诚有缘。
这年春天,楚州早已是一片春花烂漫。赵明诚一家自来都这里后,很快喜欢上了这里。古时候的空气源没有现在那么浑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和各种花草味儿。春天人们时常出去踏青,古时老家的名人孔子就喜欢这调调。
这天,晴空万里,春光明媚。母亲带着五岁的赵明诚来到了郊外。江南河道纵横,水田旱地到处都是,田地里的农夫挥洒着汗水,种下一个一个希望。楚州种植的多是大米包谷,还有各种蔬菜。
看着这衣服生机勃勃的画面,赵明诚心中前所未有的温馨。母亲在旁边和游伴们聊着,一只手拉着赵明诚的手漫无目的色走着。那轻轻的河,那油油的草,无不诉说着大自然的魅力。
赵明诚看到一棵一人多高的枇杷树上飞舞着一只只蜻蜓,有一只蜻蜓落在肥厚的枇杷叶上,五光十色的复眼四处打量。赵明诚是一个小孩,不管前世是大人小孩,都不免会沾染孩子的性格。赵明诚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蜻蜓,不免好奇心起,去捉蜻蜓。
追了出去之后,一路跌跌撞撞,拐了几道弯,忽然看见前面聚集着一堆人,在朗朗读书。这儿聚集的都是孩子,跟着先生读书。现在程朱理学还没出现,程颢、程颐不知道窝在那个犄角旮旯里呢。
赵明诚转移了兴趣,盖因赶到这里人生地不熟,有无玩伴,自己一个人很寂寞。于是赵明诚到跟前随别人听起了课。前面先生只睥了一眼,继续讲课,赵明诚也乐得他如此。
这个先生讲的很有趣,天文地理,今古传奇,无所不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待得学生诵罢这三首《悯农》诗,却不解释。接着自顾自说起了故事。
“话说唐时毫州有一个大诗人李绅,天姿纵横,二十岁就中进士,皇上召他做了翰林学士。有一年,他回老家,中途遇到同窗好友李逢吉,相邀游春。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于是有了这三首诗。李夸赞李绅是写得好,要了这三首诗。
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
皇上是明君,从两首诗看出了李绅的才能,于是立即下诏让李绅升官,而李逢吉却降了官。”
这三首诗读过,但故事却是不知。赵明诚被故事吸引,一时没注意其他事。
这时先生开始提问,这也是古往今来老师的授课惯例。
“谁来根据故事说一说第一首诗的意思?”一时间小孩子们积极发言,没发言的也在那默默准备。第一第二首都比较浅显易懂,回答的人很多,到第三首就应者寥寥。
而赵明诚正在神游物外时被先生叫起来了,然他回答。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古时传说燕、赵(在今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糜费;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
赵明诚说时,其他人哗然,而先生的手却不知觉得抖了抖,心中泛起了波浪。他本是陕西人,幼时书香门第,悬梁刺股,以期光宗耀祖。后辽国占了燕云十六州,从此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齐文习武,但终究报国无门,至今蹉跎,于是隐与市集。后来觉得不应该埋没了一身所学,便在教书之余留意起了周围小孩,以便觅一徒弟,传其衣钵。今天见赵明诚才思敏捷,应答得体,而且看起形貌更是一习武良才,资质不凡,当下打定主意。
“德甫,德甫。。。。。。”远处传来母亲的呼唤,转眼间看到母亲向自己奔来。原来狄凝玉怕他自己一个人丢了,过来找他。
原来狄凝玉怕他自己一个人丢了,过来找他。自自己出生后,母亲对自己很是溺爱,好几次闯祸都是母亲顶着,才免了父亲的政治教育。自己也常用幼稚的语言将一些后世的笑话,逗得母亲整天合不拢嘴。母子俩和睦非常,倒像一对姐弟。
母亲上来就救助赵明诚的耳朵。假装呵斥。不过母亲很快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那个先生。赵明诚这才详细观察先生。面貌坚毅,浓眉阔额,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母亲看了一阵开怀的笑了,拉过赵挺之就说:“快来见过你周侗叔父,哎,你看着孩子不懂礼貌。”虽然嘴上如此说,但脸上的表情完全不是那回事。
而我们的主角只是一个劲的念叨:“周侗啊,周侗,周侗啊周侗。哇,你就是周侗?”
现在的赵明诚心里一个劲傻笑,嘴上哈喇子流了一地。如果没错的话宋朝就一个周侗,林冲卢俊义岳飞的师傅。有杀错不放过,一定要拜师,一定,心里给自己鼓劲。
旁边的母亲看着他一脸傻笑的摸样,心中纳闷,这孩子平时挺机灵,这时怎么犯傻。周侗也是一脸不解,不知他怎么知道自己的。
“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
“嘿嘿,那个,是母亲和我提起你的.”周天释然,但母亲却又添疑问,我什么时候提起过周侗。
原来这人就是周侗,陕西陕西华州潼关人,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少年习武,相传为三国姜维的传人,后拜少林派,得少林武术真传,且文武全才。
周同母亲聊得时候,赵明诚听出了不少八卦。周侗成年后得到当时地位显赫的包拯赏识,进入军中为军官,后担任京师御拳馆教师。包拯手下白玉堂是周侗喝过酒磕过头的把兄弟。听说白玉堂练的是《莲花宝典》,比《葵花宝典》如何?
母亲和周侗是旧识。周侗青年时在汴梁做官,与宗泽引为知己,同时与狄府来往。周侗,宗泽,舅舅狄永三人交情匪浅,所以母亲认识也不奇怪。当年,母亲的暗恋队伍中就有周侗,宗泽。
当天就邀周侗回家,一番叙旧后提起我的事。周侗对我赞誉有加,母亲更加欢喜,直喊刚生下就知道我是神童。
期间,却又一桩不得不说的事,周侗收了一个叫武松的记名弟子。我大惊之下问武松是哪里人,却说是河北清河人。前世河北保定戳脚门秘传武松鸳鸯腿,踢遍天下无敌手,原来传自周侗。
难道这里还是水浒?天哪,上帝难道去卖狗皮膏药了吗?全乱了。
虽然胡思乱想,但师还是要拜的。周侗听说我想拜他为师时,很是欣慰,当即答应。一应准备做好,三拜九叩,奉茶施礼。
拜师之后,一家人皆大欢喜,为赵明诚找到好师傅而高兴。而赵明诚也笑哈哈的盘算着明天的计划。
赵明诚如何练武呢,大家都很期待吧?他还会有什么奇遇呢?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六章 《秋水赋》
〖〖〖CP|W:190|H:232|:L|U:file1./chpters/20103/26/1525349634051599597584610648407.jpg〗〗〗周侗都是上午教经史子集,下午教拳脚刀枪。周侗能和宗泽引为知己,文字自是不凡,尤其兵书战策更是通透。师傅周侗因主张伐辽而不得重用,心中郁郁。赵明诚童言无忌,插科打诨,尽力使周侗忘记忧愁。周侗见赵明诚关心自己,也是心中宽慰,不再郁郁,把心思放在教授赵明诚上。
赵明诚重生之后灵识通透,头脑清晰,有过目不忘只能。周侗讲的都能记下,而且举一反三,深的周侗心意。不过,在周侗教武功时,都认真的做,有不懂的就问周侗。晚上赵明诚都会练《周天星辰功》,锻炼内劲锻炼灵识。
在练得时候他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当内劲经过青龙七宿对应|||穴道时,内劲更加柔软又张力。经过西方白虎七宿时,内劲变的刚硬,无坚不摧。经过南方朱雀七宿时,内劲变的火热。经过北方玄武七宿时,内劲扁豆如水一般。按照五行拳打出更显威力,赵明诚信心高涨,练武更勤。
在周侗问自己喜欢什么兵器时,赵明诚选择了枪和剑。剑是百兵之祖。枪是百兵之王。另外还有弓。若要问周侗什么最厉害,当然是枪了。林冲,卢俊义,岳飞都使枪,而且个个厉害。岳武穆王的枪当时难逢敌手,可见一斑。而选择剑是因为圆武侠梦,今古的一代大侠大多数都用剑。轩辕黄帝使剑,庄子使剑,勾践使剑,始皇帝使剑,剑是君子,剑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灵魂。甚至小说野史中深入人心的人物无一不使剑。
弓可以远攻,可以拨挡。拉弓是打熬力气的最好方法。
赵明诚闻鸡起舞,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期间,赵明诚就自己的《周天星辰功》问过周侗,周侗只是说上古有练气士,和他情况一样。有鼓舞他创造自己的功法,只有自己创造的才最适合自己。
而这段时间的相处,赵明诚也大概知道师傅的生平。周侗是陕西京华人,少年习文练武,才学闻名乡里。据周侗讲他后来拜在一个少林扫地僧为师,传他横练功法,之后练武终日不缀,与二十八岁时由外而内由后天入先天,成为一代宗师。创出了五步十三枪戳脚,翻子拳,还有鸳鸯腿。
赵明诚虽然跟周侗练武,但自己的形意拳从未落下。他依旧将形意拳放在首位练习。
除了练武,赵明诚花很多时间在阅读上。赵家使书香世家,家里藏书颇丰,这也方便了赵明诚。他主要看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书,尤其道法儒墨兵纵横五家。他往往都是取其精华弃其糟耙,将自己所得记载在书上。在藏书中他找到了一本《廖尉子》古本。廖尉子是秦始皇的谋主,策划贿赂楚国重臣,兵不血刃的俘虏楚王,灭楚国。见了这本书他如获至宝,天天津津有味的读着。
他在诸多书中找到了一本古秦文写的书,由于和隶书相差无几,倒也认得。写的是庄子《逍遥游》《大宗师》《天下》《秋水》,读着读着看到字里行间有注释。翻来倒去,却是和藏头诗类似,将这些文字拍成句子,却是一片心法:“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旡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旡为旡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 天龙赵明诚寻道 http://www.xlawen.org/kan/2431/ )
全身上下搓一遍:全身干搓,又叫干沐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紧接拂面熨眼转双睛之后,两手从头部开始搓起,继而由前额、两太阳|||穴、迎香、两耳前后,大脑、小脑、风池、风府、两臂内外至两手背,再由胸前肺部、两胁,两手并行搓小腹两侧、肚脐、两腰眼、两腿外侧内侧、膝盖、脚心。两手搓时必搓热,最后再揉睾丸。以上各点,搓时最好用数字来约束,以免点到从事。干沐浴倘能持之以恒,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重点是鼻窝、脖颈、腰眼、睾丸、尾胝涌泉。搓完后舒筋气。
伸臂长腰舒筋气:干沐裕后,仍坐床上,上身坐正,两腿伸直,舌顶上腭,然后上身后仰,两臂随之向上伸舒。同时鼻子吸气,两眼向上翻看,脚尖前绷,脚跟后收,身体整个仰卧床上。然后,上身由仰卧坐起前扑,以头靠拢两膝,两手打两脚涌泉|||穴,两眼往下看,鼻子呼气,两脚尖向里勾,脚跟向前蹬。如此一仰一俯,反复七次为止。此法有舒筋活络,长腰增力,抻筋活腰,强肺健胃,通带踵、养大脑的作用。
收心求静,也是为了求动。这种动是通过坚持不懈的用功,并能经常入静,在坐静中大脑得到充足的调养,日积月累,脑气胞日渐充实,身体日渐强壮,面色日渐红润,精神面貌几有焕发青春之感。当然由于年龄、的不同,体质强弱的各异,以及用功的勤怠,入静的程度深浅,必然会在每个人的进度上出现千差万别。尽管在进度上每人有快慢之分,但从静中得来的心身日渐愉快和健壮必有同样之感。
静极而动,是在静坐时,心里清清静静丝毫杂念没有的前提下,外阳勃然而起,这即是活子时到。此时不等念起,急用转法轮收炁降龙法,将这初步静养来的养生至宝收归我有。具体做法详见第二步功法。
收心求静即是筑基炼己的功夫。所谓炼己即是炼心、炼性。炼即是锻炼的意思。心不炼不死,性不炼不活,神不炼不灵。只有炼得识死、性活,神自然会灵。吕祖云:“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柳华阳祖师曰:“若不炼己还虚,则临时熟景难忘,神驰炁散,安能夺得造化之机。”应该怎样炼呢?柳祖又云:“眼虽见色而内不受纳者曰炼,耳虽闻声而内不受音者曰炼,神虽感交而内不起思者曰炼,见物内醒而不迷者曰炼,日用平常如如,而先炼己纯熟”。上面吕祖所谓炼己待时之时,与柳祖所说的临时之时,同是指的阳举炁发活子时之时,下手采药炼精化炁之时。此时若炼己不纯,意志不坚,很容易顺熟路而去,前功尽弃。故古圣先贤(指善养生者)强调,修性养命,首先必须筑基炼己,打好基础,否则虽有所得,也容易得而复失。只有炼得识死性活,对景无心,常寂常静常觉照,性自圆明神自灵。在静中求动,动中采补,循序渐进,待精尽化炁,亏损补满,则筑基炼己才算告一段落。
初步收心求静,与各家静养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龙门派的静养功是小还虚,是吕祖沁园春词中的炼己待时。这个“时”正是静极而动一阳炁发的活子时,时来炁发为之命动,命动炁发即收回才算性命双修;不知炁动收炁、精动炼精,就不算性命双修。
道家打坐是练到家功夫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练功夫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无恒心不坚毅者,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练武,就要厚积而薄发,这才是万古不变的整理。
形意拳是到家功夫,搬用周天,运转内劲,就要如此。但是它作为技击之法,肯定有素不同。
就让我们继续看看赵明诚如何练功?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四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二
有光从层层的云中穿过,投到大地上,会出一个一个阴影,好像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怪兽,彼此撕咬翻滚,俄而又消失在天尽头。
但是其中有一束月光不一样,是可爱的精灵,跳着舞影引出一个小小的跌坐的身影。只见他头顶沉腰,跌坐结印,居然是在打坐。
当然,这是赵明诚,大在做最基本的道家打坐,运转最基本的打坐内修之法。
法诀云:
一阳初动本无心,收炁必须先提根。
吸从督脉升泥丸,呼由任脉降会阴。
以神领炁行周天,后升前降转法轮。
七口呼吸阳不缩,无孔笛吹要紧跟。
无孔笛,两头吹,一提一降自然回。
收炁古称是降龙,龙归大海不乱飞。
玄酒味淡休妄动,静等二侯响春雷。
珍惜自身活子时,逢动必收炁不亏。
功法详解
第二步功夫,按道家传统说法,是安炉立鼎。鼎,又谓玉鼎,在大脑中心,内藏一胞为先天真性所居之处,即元神室也。其两边各有一管,联于眼珠,下通于心,故曰: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实际鼎原无鼎,真炁发时与性合一而得名。炉谓金炉,又名真炁|||穴。前对肚轮后对肾,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是存神养炁之所,又叫丹田。炉原无炉,气发则有此名。玉鼎、金炉是道家炼内丹假设的无形器具。
一阳初动本无心,收心必须先提根。
在初步收心求静的静坐中,当坐到一念不起,身心两忘,虚极静笃之时,自己的外阳勃然兴起,这是自身的活子时到来。因其无念,是先天性的产物,机不可失,不等念起,急用转法轮收炁法即刻收回。
收炁法:原坐式不动,收气必须先提根,即用力一提会阴,鼻根吸气,眼往上翻看,以神领气,心意随之。再由子位生死窍即会阴|||穴向后走尾闾、夹脊、玉枕至午位百会一停。吸时:鼻吸、眼看、神领、意随同时并举,协调一致。一吸由督脉上来稍停,再一呼鼻根呼气,眼往下看,以神领气,心意随之,由午位百会下来,走祖窍、绛官、炁|||穴(即丹田),直达会阴子位。后升前降正一圆周。简单说,一吸一呼转一遭为一次,如此三至五个呼吸,如用得准确,外阳即可缩回,这即是后升前降转法轮收炁法。日积月累,身体越来越强壮,精力越来越充沛,活子时越来越勤,而外阳兴起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如果从一次呼吸至七次呼吸,外阳仍然不倒,应改用无孔笛颠倒两头吹降龙法来制之。
无孔笛颠倒两头吹的具体用法:当转法轮七次降服不住外阳时,原坐不动,立即凝神生死窍,会阴一提,鼻根吸气,意想由生死窍提到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再用绛宫之气,下沉丹阳,鼻根呼气,心神意随之一沉,一提一降为一次,如此一至三次外阳立缩。
若用了七次仍不缩回,就应用第三步功法开通奇经八脉的。等二候到来,虎由水中生,似黄河决口,有一泄千里之势,就用下手炼精化炁的伏虎手段,将欲破关而出的元精化成元炁,仍为我所用。
阳生炁发的根源。通过坐功入静增长元炁,亏损的元炁得到补充。静极而动,脑中的先天炁走大脑、小脑、延髓、脊髓,到大推下第七脊骨节夹脊关;夹脊往内通心,心正中有一门,道家称之为戊门,气到门开,直达外阳。外阳得到真气,立刻勃然兴起。这时如果不管不问,也可自消自灭,但是,通过静功得来的养生至宝,就会付之东流。这即是只知修性,不知修命。凡讲性命双修者,无不百倍地珍惜它。故吕洞宾祖师对此写过这样一首诗:“一阳炁发用功夫,日月精华照玉壶,到此关头休妄动,恐防堕落洞庭湖。”性命双修的修性,实际命在其中。当静极而动一阳炁发即是命功。心动收心是修性,炁动收炁、精动收精是修命。
静极而动,是阴极阳生,一阳初动,在人身为活子时,在二十四节气为冬至。因一阳初动,是炁发而不是精动,只可用收炁降龙法收之,而不能用下手炼精化炁法来炼之。炁有足亏,药分老嫩,这即是“火候”。丹经云:“古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张三丰祖师云:“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大自然中的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各有火候。如煎炒烹炸,都要掌握好火候,到什么火候用什么措施,即不过也不及,要恰到好处。功夫到什么阶段,用什么办法,不能用非所需,或需非所用,一定要恰如其分。
静极而动,不同于自然而动。因为前者是在一念不起的基础上静养来的炁发,是纯洁的,是先天的产物。后者是通过睡眠,大脑得到休息,当一觉醒来,一般说来外阳是要动的。静极而动,更不同于Se情动。因为前者是清,后者是浊;前者是先天性的,后者是后天性的。外阳动,不能认为都是色心动。善养生者不等杂念丛生,即可用后升前降转法轮将炁收回。
练性命双修功夫者,把静极而动、一阳炁发视为至宝。每逢阳动炁发立即收归我有,积炁养身,炁越足则体越壮。外阳动得越勤其力越大,只待二候到来,方可下手。
静极而动,实际是情动,这情是道情不是人情,无念而来是道情。故龙牙禅师曰:“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柳华阳祖师曰:“且此一情字自汉明帝到今注者纷纷,苟不得慧命之法,便谓之春情。识者见之无不笑也。”六祖坛经云:“有情来下种,无情果不生。”看来同是一个情字,就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顺其自然用于人情。一种是逆着回来养生是用于道情。而六祖慧能、柳华阳、龙牙禅师,他们都是佛门弟子。他们当然是站在出家人的立场对待人情和道情,而且也是从养生道理上来加以说明。我们今天讲养生之道,既用人情,也用道情。用人情行人世法,生儿育女,使我们民族永远繁荣昌盛。用道情作为养生之道,使人人健康长寿。正因如此,当我们练功时,偏要将顺去的东西,想办法使它逆着回来。这是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向自然规律夺取寿命。古人云,炁归元海寿无穷。这也是性命双修的特异之处。
曹还阳祖师云:返观凝神入炁|||穴,炼精百日黄芽生。
伍冲虚祖师云:烹炼铅汞于鼎炉,炼精炼神根本地。
柳华阳祖师云:和合凝集转法轮,吸呼薰炼性命存。
了空祖师云:督升任降成鼎炉,锻炼五谷化精炁。
千峰老人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炉,十字街前安玉鼎,神炁之宅呼吸根。
先父牛金宝对安炉立鼎采小药收炁降龙曾作歌一首:
阳生炁发及时收,续命全靠勤添油;
后升前降凭意领,吸上呼下赖圆周。
笛声吹来龙服驯,剑指点去虎低头;
龙虎剑笛皆比喻,鼎炉莫向身外求。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师法自然。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道家不是后世所说的道教。
赵明诚读过老子《道德经》三千言。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春秋末年,他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孔子曾问教与老子,老子又有传人庄周,荀匡。法家先贤韩非,李斯都是荀匡之徒。战国阴阳家可以说是道家的一个分支。
赵明诚非常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在月光下打坐和思考。在这朦胧的月色下,一改先前的活泼跳脱,变得沉静内敛,好似一潭秋水,汪洋恣肆二深不见底。这才是赵明诚的本性,可见前世种种对其影响之大。这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看着山岚在月色下起伏,树木在夜风中瑟瑟,整个天地好像都在下沉。沉静,夜空在旋转,无数星星整合,排列。这些星星好像活过来了一样,与赵明诚遥相呼应.
赵明诚只感觉灵识发散出去,与天地相合,随着呼吸吐纳,星光融入自身,而周身三百六十多个大|||穴相继亮起来。
赵明诚停下思维,用心感受了起来。
终于,天边泛起鱼肚白,星光渐渐淡去,灵识收回体内。赵明诚摆收势,起身。看着那天边的一抹金光,泛起淡淡的遗憾。那种感觉很美妙,让人留恋不已。
他知道那就是天人合一,无法无念之境。
细细感受那时灵识变化,发现零识居然排列成周天星斗。赶紧凭借超强记忆力记下星象分布与周身大|||穴的呼应情况。他知道他从此会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修炼道路。
古老相传上古有练气士,他们不是在炼精化气,而是莲花味精而天地元气与自身元神,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飞天动地,长身不老的目的。而到中古,天地元气日渐稀薄,练气士无气可练,经过几番摸索终于有了炼精化气的武者。道家全真也属于武者范畴,他们修炼是为了杀敌,同时也为同一个目的“长生不死”。
古老典籍中记载,精怪修炼就是吸收日精月华,化去兽形,只求飞天动地,长生不死。
今天误打误撞下居然创出此等功法,真是天大的欢喜。
赵明诚知道这功法还不完善,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实践,但他很有信心。
说起来还要起个名字,思索以后,觉得就叫《周天星辰功》吧。
赵明诚还在练着基本功,但是却多了一门功课,就是感应星辰,练周天星辰功。他觉的身体更加轻盈了,力气更大,灵识也增加了不少。
赵明诚是如何完善功法的呢?请期待下回吧。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五章 拜师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赵明诚在练功和完善《周天星辰功》中度过了五个春夏秋冬。而在他五岁那年,一个对他很重要的人走进了他的人生。
元丰四年,春,神宗赵顼仍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而赵明诚父亲赵挺之也升官了,做了楚州知州。
楚州在江淮地区,就是赵明诚前世的江苏淮安市。说起江苏,还真与赵明诚有缘。
这年春天,楚州早已是一片春花烂漫。赵明诚一家自来都这里后,很快喜欢上了这里。古时候的空气源没有现在那么浑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和各种花草味儿。春天人们时常出去踏青,古时老家的名人孔子就喜欢这调调。
这天,晴空万里,春光明媚。母亲带着五岁的赵明诚来到了郊外。江南河道纵横,水田旱地到处都是,田地里的农夫挥洒着汗水,种下一个一个希望。楚州种植的多是大米包谷,还有各种蔬菜。
看着这衣服生机勃勃的画面,赵明诚心中前所未有的温馨。母亲在旁边和游伴们聊着,一只手拉着赵明诚的手漫无目的色走着。那轻轻的河,那油油的草,无不诉说着大自然的魅力。
赵明诚看到一棵一人多高的枇杷树上飞舞着一只只蜻蜓,有一只蜻蜓落在肥厚的枇杷叶上,五光十色的复眼四处打量。赵明诚是一个小孩,不管前世是大人小孩,都不免会沾染孩子的性格。赵明诚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蜻蜓,不免好奇心起,去捉蜻蜓。
追了出去之后,一路跌跌撞撞,拐了几道弯,忽然看见前面聚集着一堆人,在朗朗读书。这儿聚集的都是孩子,跟着先生读书。现在程朱理学还没出现,程颢、程颐不知道窝在那个犄角旮旯里呢。
赵明诚转移了兴趣,盖因赶到这里人生地不熟,有无玩伴,自己一个人很寂寞。于是赵明诚到跟前随别人听起了课。前面先生只睥了一眼,继续讲课,赵明诚也乐得他如此。
这个先生讲的很有趣,天文地理,今古传奇,无所不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待得学生诵罢这三首《悯农》诗,却不解释。接着自顾自说起了故事。
“话说唐时毫州有一个大诗人李绅,天姿纵横,二十岁就中进士,皇上召他做了翰林学士。有一年,他回老家,中途遇到同窗好友李逢吉,相邀游春。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于是有了这三首诗。李夸赞李绅是写得好,要了这三首诗。
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
皇上是明君,从两首诗看出了李绅的才能,于是立即下诏让李绅升官,而李逢吉却降了官。”
这三首诗读过,但故事却是不知。赵明诚被故事吸引,一时没注意其他事。
这时先生开始提问,这也是古往今来老师的授课惯例。
“谁来根据故事说一说第一首诗的意思?”一时间小孩子们积极发言,没发言的也在那默默准备。第一第二首都比较浅显易懂,回答的人很多,到第三首就应者寥寥。
而赵明诚正在神游物外时被先生叫起来了,然他回答。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古时传说燕、赵(在今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糜费;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
赵明诚说时,其他人哗然,而先生的手却不知觉得抖了抖,心中泛起了波浪。他本是陕西人,幼时书香门第,悬梁刺股,以期光宗耀祖。后辽国占了燕云十六州,从此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齐文习武,但终究报国无门,至今蹉跎,于是隐与市集。后来觉得不应该埋没了一身所学,便在教书之余留意起了周围小孩,以便觅一徒弟,传其衣钵。今天见赵明诚才思敏捷,应答得体,而且看起形貌更是一习武良才,资质不凡,当下打定主意。
“德甫,德甫。。。。。。”远处传来母亲的呼唤,转眼间看到母亲向自己奔来。原来狄凝玉怕他自己一个人丢了,过来找他。
原来狄凝玉怕他自己一个人丢了,过来找他。自自己出生后,母亲对自己很是溺爱,好几次闯祸都是母亲顶着,才免了父亲的政治教育。自己也常用幼稚的语言将一些后世的笑话,逗得母亲整天合不拢嘴。母子俩和睦非常,倒像一对姐弟。
母亲上来就救助赵明诚的耳朵。假装呵斥。不过母亲很快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那个先生。赵明诚这才详细观察先生。面貌坚毅,浓眉阔额,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母亲看了一阵开怀的笑了,拉过赵挺之就说:“快来见过你周侗叔父,哎,你看着孩子不懂礼貌。”虽然嘴上如此说,但脸上的表情完全不是那回事。
而我们的主角只是一个劲的念叨:“周侗啊,周侗,周侗啊周侗。哇,你就是周侗?”
现在的赵明诚心里一个劲傻笑,嘴上哈喇子流了一地。如果没错的话宋朝就一个周侗,林冲卢俊义岳飞的师傅。有杀错不放过,一定要拜师,一定,心里给自己鼓劲。
旁边的母亲看着他一脸傻笑的摸样,心中纳闷,这孩子平时挺机灵,这时怎么犯傻。周侗也是一脸不解,不知他怎么知道自己的。
“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
“嘿嘿,那个,是母亲和我提起你的.”周天释然,但母亲却又添疑问,我什么时候提起过周侗。
原来这人就是周侗,陕西陕西华州潼关人,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少年习武,相传为三国姜维的传人,后拜少林派,得少林武术真传,且文武全才。
周同母亲聊得时候,赵明诚听出了不少八卦。周侗成年后得到当时地位显赫的包拯赏识,进入军中为军官,后担任京师御拳馆教师。包拯手下白玉堂是周侗喝过酒磕过头的把兄弟。听说白玉堂练的是《莲花宝典》,比《葵花宝典》如何?
母亲和周侗是旧识。周侗青年时在汴梁做官,与宗泽引为知己,同时与狄府来往。周侗,宗泽,舅舅狄永三人交情匪浅,所以母亲认识也不奇怪。当年,母亲的暗恋队伍中就有周侗,宗泽。
当天就邀周侗回家,一番叙旧后提起我的事。周侗对我赞誉有加,母亲更加欢喜,直喊刚生下就知道我是神童。
期间,却又一桩不得不说的事,周侗收了一个叫武松的记名弟子。我大惊之下问武松是哪里人,却说是河北清河人。前世河北保定戳脚门秘传武松鸳鸯腿,踢遍天下无敌手,原来传自周侗。
难道这里还是水浒?天哪,上帝难道去卖狗皮膏药了吗?全乱了。
虽然胡思乱想,但师还是要拜的。周侗听说我想拜他为师时,很是欣慰,当即答应。一应准备做好,三拜九叩,奉茶施礼。
拜师之后,一家人皆大欢喜,为赵明诚找到好师傅而高兴。而赵明诚也笑哈哈的盘算着明天的计划。
赵明诚如何练武呢,大家都很期待吧?他还会有什么奇遇呢?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六章 《秋水赋》
〖〖〖CP|W:190|H:232|:L|U:file1./chpters/20103/26/1525349634051599597584610648407.jpg〗〗〗周侗都是上午教经史子集,下午教拳脚刀枪。周侗能和宗泽引为知己,文字自是不凡,尤其兵书战策更是通透。师傅周侗因主张伐辽而不得重用,心中郁郁。赵明诚童言无忌,插科打诨,尽力使周侗忘记忧愁。周侗见赵明诚关心自己,也是心中宽慰,不再郁郁,把心思放在教授赵明诚上。
赵明诚重生之后灵识通透,头脑清晰,有过目不忘只能。周侗讲的都能记下,而且举一反三,深的周侗心意。不过,在周侗教武功时,都认真的做,有不懂的就问周侗。晚上赵明诚都会练《周天星辰功》,锻炼内劲锻炼灵识。
在练得时候他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当内劲经过青龙七宿对应|||穴道时,内劲更加柔软又张力。经过西方白虎七宿时,内劲变的刚硬,无坚不摧。经过南方朱雀七宿时,内劲变的火热。经过北方玄武七宿时,内劲扁豆如水一般。按照五行拳打出更显威力,赵明诚信心高涨,练武更勤。
在周侗问自己喜欢什么兵器时,赵明诚选择了枪和剑。剑是百兵之祖。枪是百兵之王。另外还有弓。若要问周侗什么最厉害,当然是枪了。林冲,卢俊义,岳飞都使枪,而且个个厉害。岳武穆王的枪当时难逢敌手,可见一斑。而选择剑是因为圆武侠梦,今古的一代大侠大多数都用剑。轩辕黄帝使剑,庄子使剑,勾践使剑,始皇帝使剑,剑是君子,剑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灵魂。甚至小说野史中深入人心的人物无一不使剑。
弓可以远攻,可以拨挡。拉弓是打熬力气的最好方法。
赵明诚闻鸡起舞,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期间,赵明诚就自己的《周天星辰功》问过周侗,周侗只是说上古有练气士,和他情况一样。有鼓舞他创造自己的功法,只有自己创造的才最适合自己。
而这段时间的相处,赵明诚也大概知道师傅的生平。周侗是陕西京华人,少年习文练武,才学闻名乡里。据周侗讲他后来拜在一个少林扫地僧为师,传他横练功法,之后练武终日不缀,与二十八岁时由外而内由后天入先天,成为一代宗师。创出了五步十三枪戳脚,翻子拳,还有鸳鸯腿。
赵明诚虽然跟周侗练武,但自己的形意拳从未落下。他依旧将形意拳放在首位练习。
除了练武,赵明诚花很多时间在阅读上。赵家使书香世家,家里藏书颇丰,这也方便了赵明诚。他主要看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书,尤其道法儒墨兵纵横五家。他往往都是取其精华弃其糟耙,将自己所得记载在书上。在藏书中他找到了一本《廖尉子》古本。廖尉子是秦始皇的谋主,策划贿赂楚国重臣,兵不血刃的俘虏楚王,灭楚国。见了这本书他如获至宝,天天津津有味的读着。
他在诸多书中找到了一本古秦文写的书,由于和隶书相差无几,倒也认得。写的是庄子《逍遥游》《大宗师》《天下》《秋水》,读着读着看到字里行间有注释。翻来倒去,却是和藏头诗类似,将这些文字拍成句子,却是一片心法:“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旡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旡为旡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 天龙赵明诚寻道 http://www.xlawen.org/kan/2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