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第 1 部分阅读

第 1 部分阅读

    《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www.Bxwx.Org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1.第一章.海棠红,喀尔喀之变(1)

    2010年8月,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出现出现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上,她一身朴素的白衣,两手插在口袋,以中国梦为题,讲了一个关于海棠红的典故,1961年,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四韵》的诗中,不断提到海棠红这个词,“海棠红”其实就是那个“中国梦”的形状,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地图,正是海棠叶的形状。

    在任何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中,都会出现完整的蒙古国。蒙古国是嵌在中国之内的。在**立之前,中国的版图被比喻为一片秋海棠叶。之后,这片叶子缺了一角,使中国地图看上去像是一只公鸡。中国人对蒙古特殊的感,全因“海棠叶”节引起。而蒙古人对中国人的猜疑,也起源于这片“海棠叶”。不同的是,对这片海棠叶的感受各不相同。

    外蒙古,清代分为土谢图汗、扎萨克图汗、三音诺颜汗、车臣汗等喀尔喀四部和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两区,归清朝驻扎在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副将军统辖。

    1911年7月,外**立的倡者土谢图汗部亲王杭达多尔济率团出访俄国,得到俄国的军事支援。辛亥革命后,杭达多尔济等人认为时机成熟。11月30日,俄、蒙军队包围了库伦办事大臣衙门,解除了清军的武装,并将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及其随从人员押送出境。12月,杭达多尔济、车林齐密特等王公喇嘛在库伦宣布独立,拥立外蒙古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皇帝,建立“大蒙古国”政府。12月28日,哲布尊丹巴在库伦登基,自称日光皇帝,年号共戴。

    对于外蒙自称的独立,孙中山等明确宣布“蒙古族为中华民国五大民族之一”。他还派人多次劝告哲布尊丹巴活佛,取消独立,不要投靠沙俄政府。袁世凯也于1912年4月15日命令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徵祥向俄国政府声明:外蒙古之事非经中国承认,一概无效!

    此后沙俄又于1912年11月3日胁迫哲布尊丹巴与其签订《俄蒙协约》,明确规定沙俄国扶植蒙古自治,帮助蒙古练兵;不准中**队进入蒙境,不仅汉人移民;蒙古无论与何国订约都不得违背或变更本约及附约之各条件。附约《通商章程》则给予俄国人在蒙古各地自由居住迁移、经营工商业、免税贸易、租买土地、开设银行、设立邮政、享有领事裁判等权益。沙俄打算先把外蒙古从中国划出去,再使之成为自己的殖民地。

    在沙俄的压力下,袁世凯令外交总长孙宝琦,在1913年11月拟定了一份中俄声明文件,用损害中国主权作代价,以交换俄国政府对袁世凯政府的承认。1915年,中、俄、蒙三方缔结《关于外蒙古自治之三国协定》规定,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中国、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委派陈毅为都护使赴外蒙,担任最高行政长官,行使宗主权。外蒙名为自治,实际仍在沙俄控制之中。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列强势力在中国各自扶植一派军阀,对中国进行支配。英、美扶植直系,日本扶植皖系和奉系,由此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直系军阀支持的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皖系军阀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这一时期总统和总理不和,爆了所谓“府院之争”,即总统府与国务院之争。

    1917年6月,安徽督军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矛盾为名进北京。并于7月1日撵走了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结果复辟仅12天破产。张勋复辟收场后,原副总统冯国璋出任代理总统,段祺瑞仍为国务总理。

    段祺瑞为了掌控国会,控制国会议员、操纵选举,成立了“安福俱乐部”,而“俱乐部”的核心,为段祺瑞所器重的陆军部次长徐树铮。“安福俱乐部”,控制国家政权长达两年之久。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直到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之前,俄国的名称为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苏俄。这一个时期俄国爆全面内战,无暇继续控制外蒙古。俄国十月革命,引起协约国干涉,各种外部势力涌入外蒙,使其局势一片大乱。日本欲扶持白俄将领谢苗诺夫,建立一个囊括所有蒙古地区的“大蒙古国”,要向外蒙进军。当时的外蒙古也与西藏一样,权力掌握在喇嘛手中。外蒙古地位最高的活佛哲布尊丹巴不愿意放弃权力,喇嘛们也不愿失去特权。外蒙内部高层党派政争激烈,因恐惧谢军进入,要求北洋政府派兵保护。中国内部要求撤销自治,收复外蒙的呼声也一片高涨。

    2.第一章.海棠红,喀尔喀之变(2)

    这时曾一度独立的外蒙,政权基础极为脆弱,凭借自身财政根本无法独立。***由于满清治蒙采取严禁蒙古人从商的政策,令蒙古人对市场经济一窍不通,一切商业活动由关内汉人包办,后来俄商又加入竞争行列。独立后,蒙古政权大力排挤华商的政策,致其物资短缺,物价飞涨。

    这时的徐树铮已官至上将,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1919年10月,徐树铮率西北边防军进入外蒙古,并开进库伦(现乌兰巴托)。徐树铮同时还派兵收复了买卖城(现蒙古阿勒坦布拉格,乌兰巴托以北蒙俄边界南)。在库伦,徐树铮软硬兼施,外蒙古活佛和王公最终同意取消自治。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自治官府上书中央,“愿取消自治,仍复前清旧制”,即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1919年11月22日,由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向全世界公开宣布:外蒙古已完全废除“自治”协定,再次归入中国版图。孙中山电贺这一成就可与傅介子、班超相比。

    外蒙古的地位变化引起了苏俄的注意。苏俄于1919年下半年表了一份试探性的声明,即《苏俄政府对蒙古自治政府及蒙古人民的声明》。该声明阐明了对东方的外交政策,提出废除沙俄政府对外蒙古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表示愿与蒙古活佛建立平等关系。该声明出后,外蒙古在第二年才收到蒙文文本,并没有回复。

    苏俄内战后期,红军进攻波兰,未掀起预期的革命热潮,反而遭激烈反抗而受重创。列宁反思后认为,苏俄生存展下去为第一要务。他原本认为东方国家根本就没有共产革命的社会展水平,不予重视,经欧洲的挫败,注意到东方生“朝鲜三一运动”、“中国五四运动”,认为是实现全球建立苏维埃理想的要步骤,也是苏俄外交突围的手段。

    1920年,苏俄成立了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主管为舒米亚茨基,维经斯基做副手,和陈独秀等人开始筹建中国**。这一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现南昌路100弄2号)陈独秀家里成立了共产国际中国支部——中国**。1921年7月23日,在尼科尔斯基和马林的组织下,中国**正式成立。

    1921年2月11日,白俄恩琴的军队在日本关东军的支持下攻入库伦。中国驻军撤离库伦,一部分返回内地,一部分转移到买卖城,准备再战。外蒙古的活佛、王公们又一次宣布独立。

    在这一年,在苏俄支持下,蒙古人民党成立。组成了统一的武装组织,即蒙古人民革命军。3月13日,蒙古人民革命军队向驻守买卖城(恰克图)的中**队高在田部动进攻。由于轻敌,中国守军受挫,自动撤出买卖城,从而失去了在外蒙古最后一处重要据点。此后,3月13日被蒙古定为“独立日”。

    蒙古人民党邀苏联红军入蒙作战,1921年6月28日,苏俄组成了由纳依曼与切列米西诺夫将军率领的蒙古远征军,向库伦进。同年7月,苏俄军队击溃了白俄,占领了库伦。7月10日,外蒙古建立亲苏的君主立宪政府。在苏军的支持下,外蒙古于1924年11月26日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改城名为乌兰巴托。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战期间,北洋军阀各派系,如段祺瑞、张作霖、曹锟、吴佩孚等因忙于彼此之间的战争,无可奈何。作为一种外交形式,北京徐世昌政府布了一份声明,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从这时候起,苏联红军就一直留在外蒙古,并不断增加驻蒙军队规模,从而将外蒙古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3.第二章.边界风云,蒙古(1)

    “一幅巨大的海报、血红色的列宁像,立在市中心,……不远处还有斯大林的雕像。”这是英国记者贝克(jsperbecker)曾在《遗失的国度:现蒙古》一书中,提到蒙古都乌兰巴托1989年的场景,“似乎从斯大林逝世起,蒙古的时间就停止了……成吉思汗的踪影全无,即使在官方的历史博物馆里,也没有任何提及他的地方。

    “这座城市里,市场、私人商店、饭馆,什么都没有。……最奇怪的是,没有丝毫唤起过去记忆的东西。”

    约有70年时间,蒙古一直生活在北方大国苏联的阴影下。直到1990年,它才开始向外界开放。

    而到了2012年10月,乌兰巴托拆除了位于市中心的最后一尊列宁(vldimirlenin)铜像,当铜像被装上平板拖车拉走时,数百围观者中有人向塑像丢鞋子。列宁铜像一度是苏联在蒙古强有力的象征。

    蒙古国在亚洲所处的地缘政治位势是一把双刃剑,它北上可截断俄罗斯的东西联系。俄罗斯东西相距太远,这使得它的中间部分显得特别脆弱。在这个脆弱地带分离出一个小国,犹如在俄罗斯的软腹下加了一层护垫。

    1921年,随着苏俄红军进入外蒙古,继而外蒙古宣布“独立”,从此,苏联势力就稳固地扎下根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谈中,苏、美、英三国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要求中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这笔交易实际是罗斯福和斯大林之间进行的。

    由此,被硬切出来的蒙古对中国的北部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它在苏联将其安全边界大大向中国方向南推的同时,也压近了中国北方边界与中国都北京的距离:由蒙古南下可迅速抵进中国的都重地,威胁中国政治心脏的安全,并由此切断中国东北与新疆地区的联系,强化那里的分离倾向。

    蒙古与大海隔绝,成为一个在内陆且在中俄两大国“合围”中存在的国家。由于蒙古境内没有出海通道,其所能倚仗的大国就不能是远在天边的西方国家,而只能是近在眼前的中国或俄国,其外交倾向只能遵循中俄关系及其力量对比的变化。

    蒙古国都乌兰巴托的苏赫巴托广场附近,有一幢被铁丝网圈起来的红色小楼,称“大清洗纪念馆”,它曾为蒙古国第二任主席、第九位总理根登的住宅。1993年被改造成纪念馆,而根登本人则死于30年代的大清洗。

    ?

    由于苏联直接指挥制造的大清洗,留下的档案文献很少,蒙古大清洗确切的死亡人数,目前尚无定论,遇难人数有着从3。6万至10万人不等的版本。蒙古历史学家木汗达莱·仁钦为蒙古大清洗调查委员会负责人,仁钦自1992年之后开始调查,根据埋尸坑和直接间接证据的挖掘况,以及对人口档案的研究,应有10万人死于大清洗;3。6万的数字,学者普遍认为被低估。蒙古当时的人口总数不过70余万。

    蒙古总理根登,是大清洗政策的执行者之一,但他又是大清洗的受害者。他是唯一一个当面反对斯大林的人。1930年代初,根登因在斗争中紧跟斯大林而受青睐,政治上平步青云,1932年被苏联指定为总理。1933年大清洗之初,他遵嘱照办斯大林的旨意,但到了1934年以后,斯大林的指令与根登内心深处的宗教信仰、觉醒的良知愈不可调和,最终剑拔弩张。

    斯大林多次催逼根登要在1937前全面清除宗教阶层,这道命令触碰到根登的感底线,但他不敢公开违抗,只能对命令阳奉阴违。由于他的消极抵制,致使这一任务被延期两年。根登很快丧失了的斯大林的宠信地位。

    1935年末,根登再度来到莫斯科,斯大林再次指责根登没有遵照他的指令行事。后来,根登在蒙古使馆接待处公开咒骂斯大林,高喊“你这该死的格鲁吉亚人,你已经快成为俄国沙皇了”。据称,根登夺过斯大林的烟斗,摔碎在地,然后把桌子板登砸个稀烂。在座者全部瞠目结舌,他们都明白,这意味着根登政治生涯的终结,也意味着他的生命也已走到尽头。

    4.第二章.边界风云,蒙古(2)

    斯大林随后命令蒙古人民军创始人之一乔巴山重组中央会议,解除根登一切职务。在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的大会上,与会者严厉批判根登“破坏苏蒙友谊”,根登本人随后被强制在苏联“休假式疗养”。1937年底,根登以“间谍罪”遭处决。根登之后的蒙古,进入了乔巴山时代。在苏军协助下,乔巴山忠实执行莫斯科指令,在这个草原国度留下无数埋尺坑。

    苏联将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反面典型,禁示进行崇拜,原因是苏联控制着西伯利亚、远东大量的土地,境内仍有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图瓦(唐努乌梁海)三个蒙古共和国。三个蒙古共和国一直有脱离苏联的倾向。作为苏联附庸的外蒙古是不敢对此有任何异议的。即使是在斯大林死后的1962年,这一政策也没有松动。当时,外蒙古准备了一小套邮票来纪念成吉思汗诞辰八百周年,政府二号人物铁木耳·奥其尔(tomor-ochir)批准在斡难河边树立一个具体的纪念碑来纪念成吉思汗的出生地,他还资助一场学术会议来评价历史上蒙古帝国是非功过的各个方面。苏联对此的大为震怒,铁木耳·奥其尔被流放,并死于非命。

    据蒙古国家博物馆的数据,1921年苏联控制蒙古以后,没收佛教寺院的财产,摧毁庙宇,逮捕喇嘛,基本上毁灭了藏传佛教。在文化上,蒙古遭受了与越南同样的命运,传统八思巴蒙文被改为俄罗斯式的斯拉夫文字,隔断了他们自身文化的传承。

    ???自1987年开始,苏联的军队开始从蒙古陆续撤回苏联。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斧头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以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取代,象征着苏联正式解体并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后,1992年9月,俄罗斯全部撤走驻蒙俄军共5个师8。2万人,并从三个空军基地撤出。

    苏联解体后,蒙古政治改革进程突飞猛进,走上了亲西方的多党制道路。独享近70年权力的人民革命党在1990年7月蒙古大呼拉尔选举中获胜后,放弃了单独组阁的机会,吸纳了各党派联合力量组成第一届民选政府。1992年,在当时的总统奥其尔巴特领导下,制定出蒙古第四部宪法。这部宪法明确宣布保障人权和自由,此后总统由直选产生,呼拉尔席次缩至76席;同年更改国旗国徽国号,修改国歌歌词,一切皆为体现出“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至此,蒙古正式告别“苏蒙**时代”。蒙古人民党在失去领导地位后,一度成为在野党,后来又重新执政。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政治变革后,蒙古两党制(人民党和民主党)已基本形成。现蒙古国,政党已展到14个,最多的时候超过20个。电视里、报章上,各政党的辩论不绝,议会里,政党、派别争执不断,甚至由于相互制约影响了其决策水平。

    由于蒙古几十年来一直是苏联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卫星国,一切东西都依赖苏联的供应,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极少。因此,苏联的解体对蒙古造成巨大的危害。蒙古经济急剧下滑,到1993年跌至谷底。1991年蒙古先是实行“小私有化”,对中小企业和服务行业实行了“私有化”;2000年以后,又对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及土地等实行“大私有化”,至2002年,私有企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除了公有制转私有制的经济改革,蒙古还对其价格体系进行了改革,所有产品都实行市场化。包括汇率改革和银行体制改革,目前都已完成。

    蒙古将对外经济合作的立足点转向亚太地区,急需获得面向美日等达国家的出海口,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选国。蒙古在经济上也逐渐依赖中国大陆。中国成为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在蒙古国17个口岸中,有14个口岸与中国有各种交往。2012年对华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0%以上,出口一半以上为矿石资源类。蒙古的出口一般通过陆路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地进入中国,转天津港流向其他国家。

    5.第三章.统一与分裂,哲布尊丹巴八世(1)

    博克多格根,藏族人,他是外蒙古的藏传佛教活佛哲布尊丹巴八世。***为蒙、藏佛教各派尊为“法王”,“哲布尊丹巴”为藏语译音,意为“至尊圣人”,是历史上蒙古最高精神领袖的称呼,为最大的黄教转世活佛。在清朝,法王也得到皇帝的尊重,有的被册封国师。

    1911年12月29日,正是哲布尊丹巴八世宣布外蒙古从清朝独立,自封大蒙古国皇帝,年号“共戴”,成立“外蒙古自治政府”。1915年因大部分王公不支持独立,改为自治。受袁世凯册封为外蒙翊普辅化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保持自治君主地位。之后,哲布尊丹巴八世又于1921年7月10日,在苏联支持下成为立宪君主。

    哲布尊丹巴八世在位时,曾想重归中国,派了一个人到内蒙古去,请求北京政府派兵收复外蒙古。结果没有成功。1924年,哲布尊丹巴八世突然亡故,苏联红军和蒙古人民党禁止其转世,外蒙的佛教被禁止。

    八世哲布尊丹巴法王出生在西藏沃卡坝卓地方,他父亲是第十二世**成烈嘉措宫中的会计,被认定为活佛之后,从西藏迎接到外蒙古的库伦。宣统年间,博克多格根突然双目失明,成了盲人。

    在清朝,有四大活佛,即**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和章嘉活佛。**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掌管西藏藏传佛教事务,哲布尊丹巴掌管外蒙古藏传佛教事务,章嘉掌管内蒙古和京师地区藏传佛教事务,均责任重大。清政府通过四大活佛掌管藏传佛教,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外蒙古第一任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名叫罗布藏旺布扎勒三,为蒙古土谢图汗的儿子,三岁时就出家,十五岁时至西藏扎什伦布寺拜谒四世班禅,受沙弥戒。1688年,准噶尔噶尔丹率军三万入侵喀尔喀,哲布尊丹巴南下归附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后,康熙封其为大喇嘛,掌管喀尔喀蒙古宗教事务。康熙过世后,哲布尊丹巴一世来京吊丧。雍正皇帝授其“启哲布尊丹巴喇嘛”封号,并赐金印,正式确立这一系活佛的地位。

    早在十六世纪,西藏喇嘛教中的格鲁派即黄教传入蒙古地区。十七世纪初,清朝在与漠南蒙古诸部的交往中,已认识到喇嘛教在蒙古的地位,便决定顺势而为,在蒙古地区大力提倡推崇喇嘛教,以达到从思想上控制蒙古诸部的目的。乾隆皇帝称:“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1〗

    清廷在蒙古地区支持黄教的方法之一是大建寺庙。到清末时期,漠南蒙古诸部兴建的寺庙约1000座,漠北蒙古诸部兴建747座,青海、新疆、甘肃等蒙古聚居地建有500多座。这些寺庙的喇嘛多则2000余人,少则十几人,喇嘛人数几乎占了蒙古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冯玉祥曾在《外蒙古纪行》一文中记载,“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清朝为鼓励蒙古人出家当喇嘛,给予喇嘛种种特权,包括免除喇嘛兵役、赋税和差徭等规定。此外,各寺庙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形成不同规模的分散的寺庙封建领地,使各上层喇嘛具有政教合一的特权。〖2〗

    清廷大推喇嘛教的另一个措施是笼络黄教上层人士。授予这些人各种尊贵的名号、头衔,以提高他们在人群中的威信。凡上层喇嘛觐见皇帝,享受与蒙古王公同等的优厚待遇。从而使上层喇嘛感到自己和清廷利害与共,形成一个共同体,自愿为清朝的统治竭尽全力。

    清朝中期,黄教势力极度扩张,当年蒙古草原的寺院规模极大,吐蕃地区的千僧之寺,在蒙古人眼中如同他们的深山小庙规模而已。清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避免大活佛转世中的族属传袭的流弊。由于喇嘛教盛行,结果造成蒙古社会人口锐减、疾病激增、生产停滞和民族意识消沉。

    哲布尊丹巴八世有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为喀尔喀蒙古人,俗名沙拉扣肯,法名敦都克拉穆,被外蒙古尊为女活佛,宣统年间,清政府加封她“察罕达拉”名号。第一任妻子1923年病故后,哲布尊丹巴又娶了第二任妻子格嫩皮勒,她是一个蒙古平民的女儿,1937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大清洗中,她被逮捕后处决。

    6.第四章.欧亚双头鹰,俄罗斯地缘格局(1)

    1497年,一场盛大的仪式在莫斯科举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一位佩戴着双头鹰徽记的公主,她叫索菲娅,来自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的拜占庭帝国。***罗马的教皇把索菲娅嫁给俄罗斯,是为了借以对付奥斯曼土耳其,但俄罗斯另有目的。当公主带着双头鹰踏上俄罗斯的那一刻起,俄罗斯便与基督教世界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伊凡三世宣布自己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同时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国徽,并且宣布莫斯科为“第三个、也是永久的罗马”。伊凡三世还给自己冠以“tsr”(恺撒的俄语音)的头衔,汉译音就是“沙皇”。正是由此开始,双头鹰徽记被俄罗斯继承下来,并成为俄罗斯的象征。

    五百年之后,20世纪末,俄罗斯国家杜马又再次从法律上确定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正如同变化莫测的“双头鹰”一样,介于欧亚之间的俄罗斯是国家中的另类,俄国位于欧洲、亚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既不在西方,也不在东方。

    极北之地——俄罗斯,全球最大的国家,它横跨东欧与整个北亚,且幅员辽阔,环境之极端令人瞠目结舌。因此有句谚语提到:“俄国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一个世界。”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陆权大国,经度跨越东经26°至西经170°,几乎占地球的一半。这世界包括地球陆地表面的六分之一,比美国、加拿大和中美洲合在一起还大。当夜晚降临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列宁格勒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天正破晓。

    欧亚地图上有一个突出的事实,可以作为俄罗斯故事的解释。西部的喀尔巴阡山脉和东部的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全是低洼平地,使广袤的大平原形成了一整块大陆;这个大平原,包括了英国地缘政治家麦金德所说的心脏地带,从白海和喀拉海的北冰洋入口延伸到高加索地区、兴都库什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直到阿富汗地区和伊朗境内,这一地带对周边地带有巨大的战略辐射作用。

    俄国大片陆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惊人的地形上的一致。它在极大程度上是一块平坦的平原区。乌拉尔山脉以南北方向横亘在这些平原上,介于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之间。它把俄国分成不相连的、独特的两部分——欧洲俄国和亚洲俄国。但事实上,乌拉尔山脉只是平均高度仅500-1200米,而且,它们留下一块伸展到里海的、宽阔平坦的沙漠区为缺口。在这些况下。这种地形能使俄国能如此迅速地扩张到整个地区。

    俄国的扩张不仅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还受到河流系统的影响。由于地形平坦,俄国的河流普遍漫长、宽阔,没有湍流的阻碍。因而,它们作为贸易、殖民和征服的通路和交通工具,非常有价值。此外,它们不仅夏天适于小船航行,冬天还适于雪橇滑行。这些河流和它们的许多支流一起,提供了一直伸展到太平洋的一张天然的交通干线网、俄国人一旦越过乌拉尔山脉。用不了做多少搬运工作就能从一条水路转入另一条水路。这样。他们以之字形不断东进。

    在欧亚大陆的北段。除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端的一小部分属于挪威之外,欧亚大陆的北部海岸线都属于俄国领土。这条海岸线面对北冰洋,可以通航,在冬天需要破冰船。在二战时期,美国就是通过北冰洋向苏联运送物质,以避开德国飞机和潜艇的攻击。在冷战期间,北冰洋上的冰是苏联战略核潜艇的理想的掩体。在当前全球变暖的时期,冰盖正在消失,北冰洋海岸线的价值越来越大,沿岸国家(俄国、美国、加拿大、挪威)争相在北极划分势力范围。不过,作为贸易港口,俄国仍更多地依靠它在另外三个方向的出海港口。

    经过欧盟和北约的东扩之后,西欧已经把东欧纳入怀抱,进抵俄国边境。东欧原来是欧洲的破碎地带,宗教、文化和语都与西欧有较大的差别。现在,欧盟仍处在内部整合时期。俄国感受的压力将随着欧盟的巩固而增加。它向西方扩张的可能已经很小了。

    7.第四章.欧亚双头鹰,俄罗斯地缘格局(2)

    美**事思想家马汉曾提到过,俄罗斯作为陆权国家常年处于不安全境地。***在获得海洋屏障之前,他们永不满足,要么继续扩张,要么坐视别人征服。俄罗斯土地平坦宽阔,几乎没有自然边界可以为其提供保护,因此他们对陆地上的敌人充满恐惧,因此,俄罗斯想方设法把边界推到中东欧中间,以阻止19世纪法国和20世纪德国的进犯。为了限制英国在印度的势力,并寻求在印度洋的温水出海口,俄罗斯多次出兵阿富汗,他们还把边界强推到远东,以限制中国。〖3〗

    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朗沃思认为,俄罗斯历史的主要特征是“地势总体平坦,国家反复膨胀和崩溃”的原因。开放的边疆以及由此带来的军事负担,“促进了俄罗斯国家极权”。沙皇的权力是传奇式的,但俄罗斯毕竟曾是弱国,沙皇无法在遥远的省份巩固行政机构,这使得俄罗斯更加容易遭受入侵。

    苏联,崛起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之间辽阔的中间地带。苏联崛起如此迅速,打败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只用了短短22年,20多年后,又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其国土地跨欧亚两大洲,东西最远距离达10000多公里,南北约5000公里,国土面积约2240万平方公里,占据约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

    苏联的许多共和国建于中亚,但其人口的大部分居住在三个较大的斯拉夫地区,即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区域内。二战中,苏联占领了临近的领土,取得了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从罗马尼亚取得比萨拉比亚;苏芬战争后,从芬兰取得卡累利阿等等。

    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众所周知,苏联最终是以列宁的方案成立的,即各加盟共和国以“平等的身份结成联盟”,并以“分权的方式管理国家”,以联邦制国家的形象出现,因此在法律上和理论上,无论是1922年苏联成立之初的4个加盟共和国,还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的15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在其中都应该是普通和平等的一员,但是,由于列宁去世得早,他的继任者斯大林未能很好地贯彻列宁的上述方针,在后来近70年的岁月里,苏联实际上成了其他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产物,管理国家采取的是集权方式。俄罗斯自始至终都是苏联这个大家庭中的“家长”或“老大”。

    苏联58%的国土位于寒带,20%的国土处于北温带,只有南部20%的国土位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只有2%的国土属亚热带。事实上,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和北极圈以内地区,基本没有夏天。其冻土层总面积约1100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49。7%。因此,苏联大部分地区只能种寒带作物。而真正宜于种植业展的地区,仅占苏联土地面积的17%。即仅限于中亚南部和外高加索的山间河谷盆地。这也是苏联人口较少的原因之一。

    苏联虽然疆域宽广,却要面对其领土过于庞大平坦、与周边邻国缺乏自然分界这一事实。1941年希特勒向东进犯,穿过苏联的欧洲平原部分,直逼莫斯科郊外,里海几乎触手可及,直到1943年初才被挡在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外面。

    战争结束后,苏联通过大举报复来宣泄几个世纪以来的不安全感,其规模让人回想起蒙古人对基辅罗斯的掠夺。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日本崩溃以后,苏联迅速地占领了整个欧洲的东半部,建立其卫星国系统,这些国家的忠诚度在大多数况下靠苏联驻军保障;后又回师向西,跨越整个平原和第聂伯河、维斯瓦河和多瑙河。苏联势力已延伸到中欧的心脏深处,超过了1613年至1917年的罗曼诺夫帝国的范畴,以及纳粹与苏联协定互不侵犯的领土。另一方面,苏联的亚洲部分也已扩张到日本北部的萨哈林和千岛群岛,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英国地缘战略学家麦金德描述的心脏地带强权最终以苏联的形式建立起来,而马汉和斯拜克曼的海上强权则以美国的形式存在,二者形成两极对峙局面。

    8.第四章.欧亚双头鹰,俄罗斯地缘格局(3)

    ???苏联在心脏地带的扩张,使欧洲和中国的命运都受到了影响,而大中东和东南亚处于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因此感受到美国的海上和空中力量的压力。这是冷战的最终地理真相,但它被意识形态的对立掩盖了。

    对于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来说,冷战看起来似乎永无休止,但事实上那仅仅是俄罗斯的一个历史阶段,并按照地理规律自然终结。19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企图改革苏联制度,由此暴露出了苏联系统的实际状态。这毕竟是一个由被臣服民族组成的僵化的军事帝国,许多人仍居住在俄罗斯的森林和平原、草原、平地和山区的边缘。

    ???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国土面积锐减,成为自叶卡捷琳娜女皇统治以来面积最小的时期。它甚至失去了乌克兰,这个基辅罗斯最初的心脏腹地。但尽管失去了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损失了高加索和中亚,尽管车臣、达吉斯坦和鞑靼斯坦在军事上具有不确定性,尽管蒙古成为独立的国家,摆脱了莫斯科的把控,俄罗斯的领土仍然是地球上最大的,超过任何其他国家,约1710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占据亚洲大陆1/3强,陆地边界仍然绵延横跨近一半的世界时区,从芬兰湾直到白令海。这个广阔而裸露的疆域,没有山脉和草原的屏障,不得不靠只有前苏联一半多一些的人口去守卫。事实上,俄罗斯人口比孟加拉还要少,在整个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只有2700万人。

    美国政治家基辛格曾在《大外交》一书中提到:“俄罗斯向外扩张很少知道节制。一旦受阻它便满怀悲愤,暂时隐忍,伺机报复。”。军事占领一定是不稳定的,不可能长久。经济和文化的展与融合才是立国的基础。在**制度下,利益为特权阶层所独占。阶级的不平等和剥削转化为民族不满绪和仇恨。即,贫富阶层仇恨转化成了民族仇恨。俄国的扩张因此走到了尽头。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必然结果,之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邦联分离,加速了整个系统的解体,边缘部分纷纷脱离中心,这与13世纪中期基辅罗斯的失败、17世纪早期中世纪莫斯科公国的结束、20世纪初罗曼诺夫帝国的崩溃是一样的。

    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占全苏面积的76%,人口占52%(约1。48亿)。除了在自然条件方面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中屈一指外,在社会领域,俄罗斯也是其他加盟共和国无法与之攀比的“巨人”。

    1991年12月,俄罗斯联邦独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独立后的俄罗斯作为国际法意义上苏联的继承国,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但由于国内政治制度变迁和国际环境变化,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一(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