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仙侠修真 > 终极天师 > 终极天师 第 17 部分阅读

第 17 部分阅读

    念珠,口中念念有词,模样极为虔诚恭谨。

    林天胜看在眼里,有些哭笑不得。现在的人都这样急功近利,连拜神也不分青红皂白,拿着佛家道具,去拜道家神祗,整一个拿猴屁股当红绿灯,完全黑白颠倒,这种拜法,纵使拜者心再诚,又会求得了什么正果呢?

    看着堂中男女老少各色人等,五花八门地在那里跪拜,林天胜连连摇头,唏嘘不已:额滴天哪,老子要是在天上看到这帮“徒子徒孙”如此糟践道教,不气个魂飞魄散那都不算生气!

    林天胜无心再看下去,深怕一不小心就被这些“小白”把自己今后从道的决心打败得体无完肤,更不想被那些人乱七八糟的念头搞脏了自己的心境,便悠然地踱步离开,四下寻找那些小说中描写的所谓道家法器来。

    道士们做完功课,一般都将法器整齐地摆放在中间香案前面,分别有木鱼、钟、磬、鼓、铛、钹、铃、笏、如意、令牌、甘露碗、镇坛木、幢幡、朝笏、天蓬尺等。当然,史书上记载的道家法器绝不仅于此,还有很多,像灯笼、扫帚之类,也是法器一种,只不过这些东西太过普通,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又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传承,所以会被人们常常忽略掉,至于这些法器的功用也就更是无人深究。其实,这是后人对道教法义的曲解,在道家来说,世间万物皆可成为法器,只要能够达成道家修行及降妖除魔的目的,无论江河湖海,一草一木,都可以当做法器,一样可以渡人得道成仙。后人逐渐脱离道教内涵,对道家神奇的传说更感兴趣,便牵强附会地只挑那些神话中经常提及的东西认作法器,并添油加醋,世代相传,实在与道教法义本身相去万里,早已面目全非了。

    而今,除了眼前摆放的这些法器,其余大多数法器早已消匿无迹,倘若再过十年二十年的,恐怕连现在仅存的这几件也要消灭干净了。

    林天胜从道士口中了解到,白云观只有在几个重要的日子才会开堂做法事,所以今天他是无缘一见据说是盛况空前的道教法事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众所周知,道教追奉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耳聃为祖师,是名副其实土生土长的宗教派别,它一贯奉行遵天守“道”为人生根本,讲究“天人合一”。此“道”一说,在《道德经》开篇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几句话看似容易理解,其实及其隐晦难懂,如要勉强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基本可以这样理解:天地万物生发演化都遵循这一种规律-“道”,这“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非常玄妙。遵守这个“道”,人生在世就可以无往不利,逢凶化吉,甚至可以脱离苦海得道飞仙。

    相对而言,我国佛教于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由古印度正式传入,它尊奉释迦牟尼为佛祖,讲究“无上正等正觉”,追求无上智慧、无量福德和最高人格为最终目的,为达到无上境界,就要斩“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根。),绝“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除“六欲”(生、死、耳、目、口、鼻),方可大彻大悟,修行圆满,得成正果。

    自古以来,道佛不同根,也不同宗,本无相容性,现代人常常把二者之中的某些部分内容混为一谈,实在有些浅薄了。

    林天胜此时无意与人争长论短,更不会出口纠正他人,别人愿意如何做跟他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何必自寻烦恼,再说了,他人祈求富贵荣华长命百岁总不算是罪过吧?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绵延千百载,其精华足可以惠及子孙万世,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如今被后世子孙糟践得如此一塌糊涂,实在是暴殄天物!

    林天胜不禁摇头,慨叹万分,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呢?

    正在思索之间,刚要举步前行,林天胜忽然发现身边少了慧子的身影,赶忙回头问孙福贵:“,慧子呢?慧子哪里去了?你看见慧子了吗?”

    孙福贵夫妻面面相觑:“没看见啊,刚才不是还在你身边吗?”

    林天胜心中一紧:“坏了!这孩子一定是贪玩走散了。这里人太多,估计走不了多远,咋们赶紧分头去找,五分钟后在老律堂后门会合!”

    “好!”

    三人立刻分成三路,挤到人堆里四下搜寻起来。

    五分钟后,林天胜满头大汗地来到老律堂后门口,一看孙福贵夫妇还没出来,自己没有找到慧子,心中便焦躁不安,在门口走来走去,像热锅上的蚂蚁。

    不一会,孙福贵和刘佳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林天胜急忙上前问道:“找到慧子了吗?”

    明眼人一看孙福贵夫妇的沮丧表情就知道,他们也是一无所获!

    林天胜有些急了:“她会上哪儿去呀?这孩子!”

    孙福贵夫妇也是一脸的焦急。

    林天胜知道慧子不会走太远,刚才有些操之过急,等稳了稳心神,佯作镇定地说道:“别急!你俩在这里等着,我再去里面找找。慧子肯定走不远!一看到慧子出来,你们就给我打电话!”

    林天胜一闪身,很快湮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不见了。

    第五十二章 白云观(三)

    【友情提示】喜欢的,收藏一下!

    ……

    一边走,林天胜一边凝神静气地感应着气场,前后左右数十米之内的所有气场无所遁形。

    慧子经过林天胜医治,又学了点道家气功,身上已经明显具有较强的气场,而普通人身上的气场几近于无,因此很容易区分,并且这里人影散乱,又四处走动飘忽,眼睛根本不够用,所以林天胜凭气场辨认慧子的行踪能够避开许多干扰,定位起来应该不难,可走了一会工夫,身边倒是有几处气感非常强烈的地方,但那不是神像,就是看场的中年道士,没一个是慧子!

    情急之下,林天胜停住脚步,动了用“天眼”寻找慧子的念头。

    看见一老头从蒲团上站起来走开,他赶紧抢上前,双膝跪在蒲团上,低头合掌,让急躁的心情缓慢平静下来,渐渐地进入气功状态。

    五分钟后,“天眼”倏然打开,方圆数百米之内的景象历历在目。

    他由左至后,再向右,扫视一圈,没有发现慧子,便向自己的正面“看”去。

    他这一“看”不打紧,还真“看”到了一个秘密:在对面左边神像后面,竟然开有一扇侧门!

    这扇木门很不显眼,一般人不仔细找还真想象不到这里会有暗门。

    门后连着一条二米宽的走廊。走廊的尽头,是二间高大的古色古香的木头房子。

    房子的中央,慧子正在东张西望,十分好奇地打量着这座雕梁画栋的古老建筑。

    在慧子前面不远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个红光满面鹤发童颜的老道,却正在眯缝着眼睛,似乎透过墙壁,饶有兴趣地看着慧子的所在。

    林天胜“看”到老道,忽觉一股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呼吸竟然有些急迫,不由地心头一惊。

    自从林天胜内丹练成,自己体内的气场之强,已非常人可比,纵是与那些修行了三四十载的同道中人相比也不遑多让,可“眼”前老道身上涌出来的强大气场,他还从未遇到过。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利字当头,人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养尊处优,早就没人愿意刻苦修行道家功夫了,即便万里挑一有那么一个二个,也不过和前院打坐的那几位一样,只粗粗学了个皮毛罢了,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

    林天胜“看”到了老道,老道也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似的脸色微微一变,眉头挑了一下,随即面色转暖,抬手冲他这个方向招了招,好像跟他打招呼似的。

    林天胜心中大奇:难道老道也“看”到了自己?!

    林天胜收功起身,很快绕开人群,趁堂中道士不注意,抬脚跨进那扇侧门之中,往里间走去。

    慧子见林天胜走进来,高兴地跑过来拉住林天胜的胳膊:“叔叔,你看,这里的东西好漂亮啊!”

    林天胜用手指点了一下慧子的额头:“你这丫头,谁叫你吓跑乱撞的,害得我们到处好找!”

    慧子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一时贪玩和大家走散了,心里不免揣了个兔子,惴惴不安地低下头一声不吭,用手指不停地绞着衣角,像个犯错挨批的小学生。

    老道微笑着从办公室走了出来,身法稳健,步履轻盈。

    “打扰了,道长!小孩子不懂事乱跑,我没看好,她没动这里什么东西吧?”

    林天胜教训一句慧子,这才抬头对老道出言解释了一下,一来确实是慧子未经人家同意误打误闯,打扰了老道的清净,二来免得老道误会慧子动了这里什么东西,当面说清楚比较好。

    “呵呵,没事,没事儿。不过,这个孩子倒是挺有意思,不怕生人,有点喜庆劲儿,嗯,很对我胃口!”

    老道手捋胡须,满脸笑容地看着慧子,似乎慧子是自己的徒弟一样。

    目光一转,老道看着林天胜的眼睛,颇有些玩味地注视着。

    “不知道这个女孩子叫什么名字啊?”老道来到林天胜跟前,问道。

    林天胜拉过慧子:“告诉道长。”

    “我叫慧子。”慧子忽闪着大眼睛,看着老道,声音十分清脆。

    “哦?慧子?这么说她不是你的孩子了,这就难怪了!”

    老道愣怔了一下,面露惊奇之色,不过一闪即逝,目光随之坦然。

    “对!她不是我的女儿,以前被人强拉去做乞丐,生了重病,我刚好碰上,就把她收养了。”

    林天胜对老道仅凭一个名字,就敢断定慧子不是自己的孩子感到吃惊。眼前老道目光深邃,深不可测,简直可以洞穿一切,加上身怀深厚内功,能耐大了去,有这一手本部足为奇,还是老话说得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你…”

    老道欲言又止,本来想问问林天胜是否练过道家内功,刚才发功目的是什么,转念之下,看到慧子挨训的样子,心底顿时明白过来林天胜是来寻人的,就打住话头不再往下追问了。不过,仔细打量眼前的林天胜,十足的一副文弱书生气质,面含微笑,波澜不惊,倒不完全象是道门中人,但迎面压迫过来的强大气场却分明表明他内功不凡,若不是经同道名师调教出来的高徒,怎么会有如此成就?可他印象中自己身为道教协会会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有道高人几乎没有不认识的,没听说过哪位道长收了这么一个厉害徒弟,一时也拿不准分寸,不好贸然往深里说,在心中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哦,道长,你不必多猜了!我年轻的时候,练过一段时间道家导引吐纳之术,也算是与道有缘吧,没经过师,不过是对有关道家的东西感兴趣罢了。”

    林天胜见老道说了半截话便止住,不由地猜想老道的下半截话是什么内容,意念一动,竟然轻易打开了“心通”,一字不差地“听”到了老道的心思,不由心里十分高兴,这以后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地琢磨别人对自己言行的看法了,能够如此轻松探知他人的心思,凡事应付起来容易多了。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有了这本事,不用再受欺骗了不是?何况面前这个老道面容慈善,说话一团和气,一看就知道不是个五马六混的人,虽说以前和自己没有过交集,但老道并非泛泛之辈,自己有心与他交好,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如果凡事话留一半,做事藏着掖着,总归不是交友之道啊!

    “哦~~咳,咳!”

    老道听了大出意外,刚往肚子里咽下的口水一下子喷到气管里,剧烈地咳嗽起来。自己从师掌教以来,年将迟暮,功力和修为却已经堪堪到了尽头,而林天胜一个无名无根的外行竟能无师自通,并且可能远不止目前境界,极有可能独领一代天骄,简直匪夷所思!

    刚才老道感觉到有人在暗中窥视,已经十分惊骇了,放眼全国,如此年轻就开“天眼”的还没一个呢,能有这般修为,前途岂可限量!

    老道不禁心生慨叹,有生之年还能得此奇遇,真乃上天有好生之德,没有辜负自己苦守道教终生,心怀顿感宽慰,既然天赐良机,发扬光大道教一门的重任,莫非就落在跟前这个年轻人的肩上?

    老道心中一动,屈指卜算了一卦,得“晋”卦变“履”卦。

    卦象一现,老道不由心中大喜,这卦象明摆着显示出面前这个人,就是日后道教一派宗师,并且声名显赫,震撼天下!

    “有空的话,不妨到里边办公室坐坐!”

    老道微笑着对林天胜说道,心底便有了主张,这机缘千载难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怎可放过?况且,他日自己终老归天,见到祖师爷也算有了一个满意的交代,平生足矣,夫复何求?

    林天胜掏出手机打给孙福贵夫妇后,也不客气,与慧子来到老道办公室里木椅上坐下。

    老道给二人沏了绿茶。

    “不知道长有何指教?”

    刚才老道的心思早就被林天胜“听”个一清二楚,他这样问纯粹是没话找话,明知故问,免得老道猜疑,横生枝节,总不至于告诉老道,“你的心思我都已经知道了,我不会当什么掌教的”,真要说出这话来,恐怕老道骇得下巴都会掉到地上摔八瓣!

    “指教谈不上,只不过对你的身世有些好奇,敢问你师从何人啊?”

    按老道的想法,道家讲究的是一脉相承,师徒之间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打破这种传统,既然林天胜能够从道,必然有所师承,只要他说出师傅名号,凭自己的交际绝对能够打探到他的根底,不至于把道教协会会长一职交给一个心术不正的人。

    历史上,一代仙道吕洞宾,能够仗剑执佛,斩妖除害,为民造福,自然少不了汉钟离的指引,才能通过了重重考验,跨入道门,成就一代威名。

    这类实例,多如牛毛,举不胜举。

    自古就有一种说法,认为无师则名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世间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规矩的存在,纵使林天胜极有天赋英才,也不可以逾越。

    有了名师授业,林天胜掌管道教,弘扬道教法义才会名正言顺,顺理成章。

    “这个,不瞒您说,我还真没拜过教经过师,都是自学自娱的,上不得台面!”

    林天胜对老道的心理早已洞若观火,所以见他并未往“天眼通”和“心通”上说,也就顺坡下驴,装聋作哑。

    “哦,这倒是新奇啊!”

    老道听了林天胜的解释,仍然一头雾水,好家伙,这不等于什么也没说啊!不过,既然林天胜不肯明说,自己也就不便道破。“己不所欲,勿施于人”。道家讲究的就是无知无着,顺其自然,何况自己已然对他的斤两猜出八九不离十了,无须非要像考古或鉴宝那样一定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老道起身从背后墙上取下一柄桃木剑和一把拂尘放到茶几上:“林先生,不知你可否认得这两件东西?”

    既然已经算出林天胜就是未来道家掌教,且卦象昭示林天胜胸怀宽广,人品敦厚,将来道行无量,所以老道也就无暇多虑,直接将这标示道家身份和地位的剑和拂尘赠予林天胜,期望他日后,将全真教发扬光大,了却心中夙愿。

    “道长,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两件东西,一个是桃木剑,用来降妖除魔;另一个是拂尘,算是一件用于防身自卫的兵器,也是修道之人自扫灵台清净的法器,不知我说的对否?”

    当老道把这两件法器一放下,林天胜眼就直了。那柄青黄桃木剑,精雕细琢,图案精美华丽,长约三尺,包浆浓厚,挂着红缨穗,显然不是寻常道家法器,定是名师随身携配之物。还有那个拂尘,手柄通体油光铮亮,浓黑马尾根根硬挺,打眼之下,也绝非泛泛之器。这两件宝物,林天胜只瞧一眼就喜欢上了。

    林天胜书读得多,老道问这两样东西的名称与功用自是小菜一碟,当时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假如林天胜知道这两件宝贝是唐代吕纯阳手中所持之物,而且是全真教掌教信物,不知道会不会流下口水。

    不要说这两件法器大有来头,即便是当做古董来看,那也是价值连城,万金难求,摆在任何人面前都得动心据为己有。

    “嗯,你说的不错,就是这两样东西,作用也对。不过我想,这两件法器的传承,恐怕你就未必说得清了吧?”

    老道微笑着点了点头,对林天胜的回答还算满意,见林天胜尚未明白自己有心相赠的意图,也不急于说透。仅仅从他刚才的言语谈吐来看,学识深厚自是不在话下,言行举止又颇有长者风范,理解到自己的心意也就是分钟之内的事情。对于这份看人的眼力劲儿,老道还是相当自信。

    “不知道长,可否将此二物出让给我?你开个价先。”

    林天胜怎能不明白老道的眼神里的意思,只是怕他看出蹊跷,所以开口提出用钱买下。但他知道,面前这两样法器价值连城,别说自己全部家当二百万全拿出来也买不起,就是后面再加一个零,那也只是个零头,自己嘴上说是购买,实际等于让老道白送,因为身家二千万以上的人极少信道,他们只信钱!

    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缘分”这东西到底值多少钱谁也不知道,要不怎么说历史佳话都是“物赠送有缘人”呢?

    老道听了,有些郁闷,以为林天胜可能趁了几个臭钱,想显摆显摆自己,或者从中倒卖牟利,还真是一个俗人!

    不过转念一想,老道不禁心里发笑起来。能买得起这两件法器的人,非富即贵,怎会一心向道?林天胜既是向道之人,又怎么会有二千万呢?自己一时想歪,小看了林天胜,人家滴水不漏的画外之音不是要买法器,而是要自己白送啊。

    “这两件东西你可喜欢?如果喜欢,就送给你好了!”

    老道不想再打哑谜,干脆挑明了直接说出来。

    “这,不好吧,咱俩非亲非故,…”

    “你我今日一见,便是有缘,我这也算是宝剑赠英雄,你不必推辞。”

    “那好,我就恭敬不如从命,先谢谢了!”

    林天胜等的就是这句话,也不再客套,直接接过来,让慧子抱在怀里。

    慧子看得眼冒精光,也是爱不释手,生怕老道反悔要回去,抱得紧紧的。

    老道见状,乐不可支,一时与林天胜敞开心扉畅聊起来。

    第五十三章 扫戴斯乃(一)

    【友情提示】喜欢的,收藏一下!

    ……

    老道辛辛苦苦坚守道门数十载,胸怀远大抱负,意图将道教传承发扬,并统一各门各派,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传于后世子孙,但其中艰难险阻非寻常人可以克服,酸甜苦辣难与外人诉说,所以一腔热血却倍感孤苦寂寞,今意外得遇林天胜同道中人,一时相见恨晚,聊起话头,便天南海北地扯起来没完没了,好似洪水开闸,一泄千里,滔滔不绝,眨眼之间已是日薄西山,却意犹未尽。

    林天胜这才知道,这位老道姓邱,名春阳,祖籍湘省少阳市,生于少阳县邱家冲一个贫苦人家,是道教全真派第18代掌门人,真正的传奇人物,早年干过好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别以为邱春阳今年已经八十六岁,是个老态龙钟的死老头子,看面相,也就是一副五十岁上下的嫩面孔,若不问岁数,你指定被他表相弄个神经错乱,绕是林天胜有了内家功力,还阅人无数,也被搞得五迷三倒,猜得压根没靠边儿。

    林天胜心想,这老道不会是服过什么仙丹妙药吧?听说古代得道高人,自己可以炼制仙丹灵药,不但可以青春永驻,更能返老还童,甚至长生不老。如果老道真有这药,不妨跟他学学,自己也炼几颗用用,说不定也能跟他一样。

    老道可不知道林天胜心里打的小算盘,只顾着唾沫星子满屋飞地讲下去,若要也会什么“心通”,指不定气得头顶冒烟,一跤跌下椅子,白胡子翘翘了。

    论出身,邱春阳的出身可算是十分卑微,父亲就是个老实巴交的佃户,靠给地主老财种田为生,母亲生了兄弟姊妹四个,二男二女,他是家中老幺。

    小春阳出生后就一直体弱多病,小胳膊骨还没麻雀腿粗,吹口气都能折,出门没人拽着小风都能把他刮跑,可他天生善良,相貌堂堂又聪明伶俐,深得父母疼爱。

    为了给小春阳延医治病,他父母可是下了血本,甚至不惜变卖家产,说实话,春阳家里的家产,根本不是祖上遗留下来的房产和地产、金银财宝,就是家里豢养的猪呀羊呀鸡鸭鹅什么的,开始卖卖鸡鸭鹅蛋,蛋卖光了,就卖鸡鸭鹅,鸡鸭鹅卖光了,就卖猪卖羊,猪羊卖完了,就拿炕席、板凳什么的去卖,卖来卖去,卖到最后,家徒四壁,卖无可卖了。

    于是,便开始四处向人借钱,先借亲朋好友,再借邻居乡亲,一块两毛的多少都不嫌弃。看他们处境可怜,起初真有不少人借钱给他们,要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春阳的父母只借不还,没几次,就没人敢借了。

    万般无奈,春阳父母一咬牙,含泪把春阳的大哥和二姐送人换了十块大洋,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可小春阳的体质太弱,治病花钱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这点钱填进去连个水漂都没起就无影无踪了。为了筹钱,父亲一夜之间须发皆白,母亲一病不起,没几天就撒手人寰。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惨到不能再惨了。

    最后,春阳父亲硬着头皮去向地主老财借高利贷。民国时期的高利贷跟现在的银行放贷可不一样,银行放贷,利率只比存款利率略微高点而已,想借贷的人敢借且偿本付息比较轻,基本上能够按期还贷,高利贷却极狗血,绰号“驴打滚”,还本付息高得没谱,计息全是累计复利,也就是说,你借一块钱,假如月利一分,一个月打一“滚”,连本带利就得还一块一;第二个月再“滚”,连本带利就是一块二毛一,依此类推,到年底,连本带利就变成二块八毛五。更有狗血的老财,一天一分利,简直就跟持火明抢一样,不把你榨干就不算完。那个年代,小春阳的父亲不是不知道高利贷吃人不吐骨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可真要叫他眼睁睁看着小春阳在眼皮子底下咽气,还不如直接拿刀把他杀了,所以,春阳的父亲明知山有虎,也只能向虎山行了,走一步,算一步。

    也是小春阳命不该绝,就在走投无路的节骨眼上,全真教主王不留云游到此,出手医治痊愈,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王不留给小春阳治好了病,不但对他父亲分文不取,而且反倒给了一大笔钱,只要他父亲答应收春阳作关门弟子,跟随他入道修真。

    春阳的父亲纵是万般不舍儿子离开自己,也不愿意重回求生无望的老路,眼下老道救了儿子,算是邱氏恩人,恩人所求一不要他还钱,二让儿子有个活路,这种好事儿哪里去找?况且,儿子也和老道一见如故,十分投缘,将来做了道士驱妖降鬼,为民造福,也算是体面的行当,祖上也会引以为荣,所以痛快地答应了。

    收下邱春阳,王不留就住在春阳家里,整天早出晚归,带着春阳一头扎进山老林里修炼武功,传授法术。

    说来也怪,在师傅的悉心指教下,春阳的身体见风就长,越来越壮实,十三四岁时就长到一米七,跟一个壮劳力不相上下,而且极少得病,与小时候那个病疡子简直判若两人。另外,还练成了一身的好功夫,两膀一较力,力发千钧,再发疯的公牛也能轻而易举地被他按倒在地,动弹不得;马步更是稳如泰山,五六个小伙子也难以撼动分毫;两脚轻功了得,轻轻一纵,就能蹿房越脊,飞檐走壁,能够日行百里而不见就丝疲态。

    最让春阳父亲欣慰的是,小春阳不但武功和法术进步神速,而且识文断字,博古通今,虽然没上过一天私塾,但读书写字两样丝毫不比专职学生差,并且记忆力惊人,能够过目不忘,一手好字龙飞凤舞,气场十足,比那些书法大家也不遑多让。

    除了教授武功和法术,闲暇时间,王不留经常带春阳走乡串户,给贫民百姓看病送药,驱鬼降妖,博得了当地百姓一致信赖和赞许,有的人家甚至提早登门,为女儿向春阳父亲提亲,乐得春阳父亲嘴巴都咧到脑后不知姓什么了。

    众所周知,邱春阳出生的那个年代,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整个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首先,蒋委员长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时弄得天下血雨腥风。还有,汪精卫投靠日本人,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并且和蒋介石合并成国民政府—“宁汉合流”,宣告了大革命彻底失败。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名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大家记忆犹新的,就是毛主席发动了“九·九”秋收起义,后向井冈山进军,开创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成为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转折点。

    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环境下,王不留师徒二人时刻挂记天下百姓疾苦,总是尽其所能扶危济困,但以他师徒二人之力,势单力薄,又如何能够螳臂挡车,力挽狂澜?

    王不留告诫春阳,苍天赋予一个人生命,不是用来随意剥夺的,而是要让他繁衍生息,世代流传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而宝贵的,不能轻易言戳,纵是今后遇到那些十恶不赦之徒,也不能随意处决,要用自己无上的道行度化,弃恶向善,才能使天下终归太平、美满。

    听了师傅的谆谆教诲,邱春阳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极深刻的变化,逐渐产生了救民于水火,普度天下苍生的远大抱负。

    学了道教知识,春阳终于明白为何中国会发生如此剧烈变化。

    道家以为,世界发展,本无外乎二种力量主导:阴和阳。阳代表坚强、上升、温暖、生长等积极因素或力量,而阴代表软弱、下降、冰冷、死亡等消极因素或力量,阴阳相为根,互为表里,相互转化。通俗一点地说,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一日之内,阴与阳此消彼长,循环不止;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岁之间,阴消阳长,也是循环不止。小到人命,大到国运,无出其右。古人根据此种模式,发明出一套三元九运来细分这种阴阳变化,一九二四年至一九四三年,逢中元四运巽主事,巽为木,为绿,东南,主本运阴阳交会,风云大作,瞬息万变,其力度会空前绝后,又因巽为生长之木,喻示以后会渐渐长大,成为参天大树,所以时下虽乱作一团,毫无头绪,也不用杞人忧天。其后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六三年,五运黄星主事,终将尘埃落定,天下太平。

    当时,小春阳能够推算出天下大事,并做到心中有数,实属不易,若非学道奇才,岂能有此神速?

    现在看来,自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到1943年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抗战胜利,日本战败投降,恰好落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四三年四运之中,其后自1944年至1949年,国共双方军事较量,以中共夺取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太平盛世,也恰好落入五运,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六三年五运之中,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也恰恰说明邱春阳不愧为一代道教掌门,未卜先知的本事也是十分了得。

    第五十三章 扫戴斯乃(二)

    【友情提示】喜欢的,收藏一下!

    ……

    坐在饭店的包间里,众人一边吃着饭,一边继续倾听老道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陈年旧事。

    “我师傅王不留,那是个近代少有的道术大乘者,自身修为自不在话下,就是道中五术也各个精通,又心怀宽广,德行远大,深为世人所仰视,我能够跟随他老人家修行道行,也算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啊。”老道抿了一小口二锅头酒,红光满面,配上白色长须,越发神采奕奕,说起自己的师傅,脸上不由自主地透出一副骄傲的神色。

    “师父收我为徒的时候已经超过一百岁了,我对他的年龄很好奇,没事总缠着他问他到底是一百几岁,可师傅三缄其口,就是一个字也不说,直到离开我云游天下也不肯吐露半句,所以至今我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究竟多大岁数。不过,据师傅谈起他小时候的年代来判断,恐怕早已接近二百岁了。”

    慧子一听,小脸登时吃惊得煞白煞白,大声叫道:“这怎么可能?世上还有人能够活过二百岁!我的天呐!”

    林天胜笑了笑,慈祥地拍了一下慧子的额头:“傻丫头,别那么一惊一乍地,据我所知这不是没有可能,传说史上有个修道的彭祖就活过八百岁,是吧,道长?”

    慧子吐了一下舌头,作了一个鬼脸,低下头不言语了。

    老道咂吧了一下嘴,捋了捋长须:“说得没错,是有这么个事儿,据说这彭祖专修长生不老之术,世人都传说他活过八百岁,可我从师傅口中得知他活过了一千岁不止!”

    “一千岁!我的奶奶,这还是人吗?整一个千年老龟!”慧子的嘴一下子就合不上了,刚喝下的一口饮料“噗”地喷了出来。

    孙福贵夫妇和奇志也一时举着筷子,不知如何下手,下巴掉了一地。

    林天胜不禁一愣,也颇感到有些意外。

    自古以来,长寿的人层出不穷是不假,可那都是书中的传说,至于历史上到底是否真有此人,此人是否真地活过那么大岁数谁也不知道。以前他看到书里描述彭祖活过八百岁,起初也惊异非常,觉得八百岁已是逆天的寿数了,后来仔细想想,开始怀疑是后人托词夸张,为得是博得茶余饭后听众的眼球罢了,今天闻听老道亲口这么一说,便将信将疑了,想不到修道者竟然能够活过千岁,当真是天下奇闻!

    “千真万确!”老道面带微笑环视众人,举杯?萘艘恍】诎拙疲?拔腋?Ω笛y啦还??兀?惺堤寤岬降兰夜Ψㄉ衿娴奈耷铟攘Αd憧纯次遥?耸??甑娜肆耍?饬成??飧觳病9冉牛?褂姓馕逶嗔???仙舷孪拢?永锏酵猓?难?瓷先ザ疾槐饶昵崛瞬疃嗌佟s腥怂担?斯?氖?旃?纾???暌丫?谅竦讲本保?稍谖疑砩希?庑┧ダ系母芯跬惩扯疾淮嬖凇n蚁衷谡?焐袂迤????t渑妫??碛惺共煌甑牧ζ??人?畹枚急抖??瘢”鹚导?俚酶忻埃?褪侨梦以诒?煅┑乩锼?先?烊?梗?舱昭?练10匏稹d忝撬担?粽瘴艺庋?钕氯ィ?磺?晡也桓掖虮f保?晒?话偎晡易孕呕故谴麓掠杏嗟摹!?p>  大家目不转睛地倾听老道说话,连菜也顾不上夹,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点头称是。

    老道兴趣盎然:“反过来,你再看看现在的人,吃得好,穿得暖,工作也轻松自在得很,出门开车坐公交,上班打打字字,玩玩电脑,下班三五成群吃烧烤,打麻将,k歌,喝酒,活得可以说是够滋润吧?可你注意没有,现代人感冒成了家常便饭,一时不得都不正常,而且一得就不爱好,非得打点滴挂个三五天花个几百上千的才能勉强好点儿,可过不了几天,东西南北小风一吹就又倒下了。这还不算,现代人得的病多还难治,什么糖尿病、尿毒症、艾滋病、非典、白血病,还有脑癌肺癌淋巴癌胃癌肝癌胆癌胰腺癌肠癌皮肤癌,等等,等等,真是千奇百怪,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为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问道。

    林天胜也曾为这个问题纠结了很久,却一直找不到答案,尽管他想利用自己的医术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可总感觉自己有劲没处使,又好比跌入狼窝,自己分身无术,双拳难敌群狼一般彷徨无助。

    “一个字,度!”老道面容一肃,挺直了腰杆,“这一点,古人早就有预见,《皇帝内经》说得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的是古代为( 终极天师 http://www.xlawen.org/kan/3073/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