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阅读
,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展。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此外,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也展起来。
曹刿论战
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公元前684年春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的确败退,才建议乘胜追击,终于将齐军逐出鲁国边境。
7.远古传说战国乱(7)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这次战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
管鲍之交
管仲青年时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不过去,就抱怨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说:“不能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通过一些日常的交往,鲍叔牙逐渐意识到管仲是位难得的贤才。
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后来,齐国的国王去世后,公子诸当上了国王,他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不久之后,公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生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就是齐桓公。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得很好。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间齐国国力大增。
政治方面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属大夫管刑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一般政事,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不然处以刑罚。每年1月,五属大夫要向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经济方面采取通过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的措施,从而提高齐国的总体人口数量。在经济方面,对商业特别是盐商加以重税,以补足税收的差异,并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这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管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相地而衰征”: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齐桓公九合诸侯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
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展起来。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位期间,他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展生产,迅速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他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联合中原各国攻楚的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
8.远古传说战国乱(8)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了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宋、鲁、郑、许等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祸水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管仲至关重要,正如孔子所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晋文公退避三舍
在齐桓公去世晋文公崛起之前,宋襄公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还是从业绩来看,宋襄公都不能够称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晋国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因为他的父亲立幼子为太子,曾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后在秦王的援助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他在贤臣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展农业、手工业,增强军队战斗力,国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营救遭楚攻打的宋国,出兵讨伐楚的盟国曹、卫。由于晋取得了齐、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将子玉执意与晋决战,于是北进抵抗晋兵。晋文公遵守当年对楚王的承诺,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到达城濮(在今山东境内)与楚军对峙。晋军利用楚军的轻敌,歼灭楚军两翼,子玉率中军逃走,晋军大胜。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制人的方针,从而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
城濮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晋文公会诸侯于践土,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也就是霸主),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由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死后,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相继强盛起来。秦国原是地处西隅的小国,因为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护卫有功,获得了王室的赏赐才逐渐强大起来,在秦穆公时期达到鼎盛。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非常重视人才,在位期间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击败晋国,俘虏了晋惠公,又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但在后来的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中败给晋军,转而向西展。在周襄王时期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获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于是称霸西戎。
楚庄公一鸣惊人
楚国原是南方的诸侯小国,春秋初期由于兼并了汉水流域的一些小国而逐渐强盛起来,开始雄心勃勃地争霸中原。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向东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达今天的云南,北达黄河,同时,经济文化也有了极大的展。楚国到了楚庄王时期具备了争霸的实力。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乘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但是楚庄王终日郊游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9.远古传说战国乱(9)
之后,庄王亲理朝政,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吴越争霸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展。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阖闾战败,因伤身亡,其子夫差立志报仇,于次年打败越兵。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吴亡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与齐、晋诸侯会盟,后经周元王正式承认,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此后不久,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起,于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兔死狗烹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范蠡的这番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但时间久了还是引起了勾践的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战国风云
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战国早期,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的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掠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于公元前306年,被楚国灭亡。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
10.远古传说战国乱(10)
历经254年的战国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公元前475~前356年,是魏国最先强盛的时期。在这期间,魏国任用李悝实行变法,从而强大起来。但是,魏国的强大,引起了周围赵、韩等国的不安。他们邀集秦国和齐国介入斗争。公元前362年,魏国被秦国打败,丢失了战略要地西河,而且不得不迁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中两次败给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从公元前365~前241年,是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的时期。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实力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秦在这期间基本占据上风,先后制伏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公元前241年,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从公元前241年开始,秦国以绝对优势向东方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自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扫**”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展,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方面,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展的黄金时期。
李悝、吴起变法
战国初期,魏文侯当政期间(公元前445~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其主要内容为: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抑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又制定《法经》,分《盗经》《贼经》《囚经》《捕经》《杂经》《具经》六篇,以加强法制。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李悝变法”。李悝变法增加了魏国的国力,使之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变法同时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被“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变法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遭遇挫折。
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在位期间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挥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展,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生的。
11.远古传说战国乱(11)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变革。主要内容如下: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展封建经济;统一度量衡。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主要内容如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以增强军队战斗力;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并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
苏秦合纵
秦国经过变法,国力日益增强。面对不断强大的秦国,六国感到非常恐慌。为了抵抗秦国,有人建议六国采取联合的策略,称为“合纵”。也有人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建议拉拢各国与秦国合作,破坏六国的联合,这种策略称为“连横”。苏秦和张仪是“合纵连横”的主要代表人物。
苏秦,战国时期韩国人,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对抗强大的秦国,为此他四处游说。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苏秦连横说秦惠王,其主张未被采纳。凭着坚强的毅力终于在燕国打动燕文侯而一举成名,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
在燕文公的支持下,苏秦继续去游说赵国。
苏秦来到赵国,对赵肃侯说:现在的局势是,赵国是崤山以东最强的国家,同时也是秦国的心腹之患。秦国之所以没有起兵攻赵,是担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背后遭受韩、魏两国的算计。但是秦国攻打韩、魏两国很方便,因没有险要的山川作保护,秦国只要占领一些土地,很快就会威胁到这两国的国都。韩国、魏国不是秦国的对手,就会依附秦国,俯称臣;到那时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马上就会把矛头指向赵国了。
再让我给您分析一下天下的地图吧!各国的土地面积之和是秦国的五倍,各国的兵力恐怕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结成同盟,一致向西,抵抗秦国,一定可以攻破它。依我看来,为您自己着想,您不如和韩、魏、齐、楚、燕等友邦联合,共同抵抗秦国。约定各国派出大将、相国在洹水商议大事,各国互换人质,结成同盟,宣誓:不论秦国攻打哪一个盟国,其他五国都要尽心竭力,出兵相助,要么从后方牵制它的行动,要么直接出兵救援。如有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合力攻讨它!各国团结一致,对抗秦国。秦国也害怕强敌,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关,觊觎崤山以东各国了。
苏秦的话正合了赵肃侯的心意,他非常高兴,把苏秦当做贵宾,赏赐他许多财物,资助他继续联合其他国家。
于是,苏秦的奔走游说,终于促成了六国的联合。苏秦当仁不让,成为六国联盟的纵约长,兼任六国的国相。他联合成功,向北回赵国复命时,车马随从成群,简直就是一个君王的气势。后来,苏秦与赵秦阳君共谋,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
张仪连横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10年,一说卒于公元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早年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子先生门下求学。完成学业之后,张仪到各诸侯国游说,希望得到重用。
张仪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任命为秦国的相国。当时,六国正在组织“合纵”,秦国面临危机。六国中,齐国和楚国的实力最强大。张仪认为,如果要破坏六国的“合纵”,必须拆散齐国和楚国的联盟。那时秦惠王想用秦武关以外的地方,换楚国黔中之地,于是派人通知楚怀王。楚怀王记恨张仪曾经蒙骗楚国,说:“我不想换地,但黔中之地可以给你,我要用张仪交换。”张仪并不害怕,还主动请求秦王同意他出使楚国。张仪刚到楚国就被楚王下到狱中,准备处死。张仪巧妙地利用楚王宠姬郑袖的关系,安全脱险,被赦免后还得到了丰厚的赠礼。
12.远古传说战国乱(12)
张仪劝说楚王道:“秦国强如猛虎,现在各国要联合起来对付秦国,那简直就是把羊赶到一起去进攻猛虎,羊再多,也不会是猛虎的对手。***现在大王您不肯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一怒之下,逼迫韩、魏两国联合攻楚,楚国可就岌岌可危了。如果秦国在西部巴、蜀两地,准备战船,征用粮草,沿岷江顺流而下,战船可日行五百里,十天之内就会兵临武关。惊动了武关,人人自危,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护城墙,准备防守,黔中、巫郡就不再受大王您控制了。如果秦国兴师动众攻出武关,那么楚国就会失去北部的屏障,秦兵再南攻楚国,三个月内就能决定楚国的存亡,而各国要来救援,楚国至少要等上半年。无视强秦的威胁,只期盼着那些弱国危难之时来救援,大王您现在的做法很让人担心啊!如果大王能真心诚意听我劝告的话,我可以说服秦国与楚国结为永久的兄弟之邦,绝不互相攻掠。”
楚王并非真心想用黔中之地来交换张仪,于是答应了张仪,退出抗秦联盟。之后,张仪继续到韩国、齐国、赵国游说,并取得了成功。
接下来就到了张仪的最后一站——燕国。他对燕王说:“如今赵王想要把河间献给秦国讨好秦王,他现在已经在路上了。大王您再不行动,向秦国示好,秦国就会进军云中、九原,让赵国进攻燕国,您就会失去易水、长城了!况且,现在齐国、赵国就像秦国的附属一样,哪里敢和秦国兵戎相向。如果大王您臣服于秦国,齐国、赵国就威胁不到您了。”燕王赶紧请张仪带上恒山脚下的五个城献给秦国,表示愿意求和。
从公元前328年开始,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联盟,使其力量削弱。但总的来说,他是以秦国的利益为出点的。在整个秦惠王时期,他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
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田单退燕的连环计
燕国攻打齐国安平时,田单只是临淄市的一个小官,当时他正在城中。他料到安平将不保,于是计划如何逃跑,预先让族人用铁把车轴头包好。安平被攻破时,人们争相逃跑,混乱中碰撞,许多人的车轴碰断,使得车辆无法前进,因此被燕军俘虏。可是田单一族因为提前做了准备,用铁皮包裹车轴,从而顺利逃到了即墨。
当时,燕国将军乐毅带领燕军一连攻下齐国数城,占领了他们大部分地区,仅有莒城、即墨还未攻陷。于是,要集中攻打这两城,他把右军、前军集中起来包围莒城,左军、后军就被集中去包围即墨。即墨大夫为护城阵亡,城中百姓拥立田单为守将,带领人们抵御燕军。
一年后,乐毅和这两城还是处于相持的状态。三年过去了,两城还是没有攻下。这时燕昭王去世了。继位的燕惠王从当太子时,就和乐毅不和。田单得知后,想出用反间计离间乐毅和燕惠王的主意。于是,他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齐国已经没有君主,现在只差两座城就被完全占领了。乐毅又不被燕国新王宠信,他担心被新王杀害而不敢回国。他现在虽然声称要攻打齐国,实际是想自己在齐国称王。”燕惠王本来就不信任乐毅,听了谣,更加怀疑他,于是将乐毅召回,派骑劫代替他担任大将军。乐毅知道燕王将他换走是别有用心,于是逃奔赵国去了。乐毅战功卓越,又忠于燕国,却被驱逐,燕军将士都愤愤不平,从此军队内部有了分歧。
离间计成功后,田单一方面想出各种方法来激城内守军的斗志,另一方面麻痹城外的敌军。田单看时候已到,这时的齐军斗志昂扬,一定会拼命死战。于是带领士卒拿起板、锹一起修筑城墙,自己的妻妾也被编进军队,还把全部的食品都分了出去,犒劳将士。他下令全副武装的盔甲兵在城下潜伏,只让老弱妇孺登城守卫。同时派人去向燕军投降,燕军听说他们要投降,都欢呼雀跃,放松了戒备。田单却在积极准备回击燕军,他搜罗了一千多头牛,将大红绸衣给它们披上,身上画上五彩天龙花纹,把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而将浸好油脂的苇草绑在牛尾巴上。当晚,趁着夜色,齐军点燃牛尾,再把牛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出去,牛群后面尾随着五千名壮士。牛尾被火燎烧灼痛,一千多头牛都疯了一样,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完全没有防备,而且天黑混乱,他们只能看到牛身上有天龙花纹,碰到的非死即伤。加上锣鼓齐鸣、呐喊助威、敲击铜器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燕军无从分辨,惊恐万分,早就忘记抵抗,纷纷逃跑了。齐军对逃亡的燕军紧追不舍,并收复了那些曾经被燕国占领的城邑。田单乘胜追击,军队日益壮大,所到之处,燕军望风而逃。一直把燕军打退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失而复得。
13.远古传说战国乱(13)
于是,田单到莒城把齐襄王迎回国都临淄,田单被封为安平君。***
完璧归赵
赵惠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知道了这件事,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他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赶紧叫人把宝玉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撞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并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说:“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做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只好作罢。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多次为国争誉立功,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地出来迎接。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
远交近攻
范雎(?~公元前255年),又名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范雎当初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因家贫无法见到魏王,只得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魏昭王让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跟着一同前往,凭雄辩之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但都被范雎谢绝了。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范雎装死,才躲过这次劫难。返家后,范雎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安平设法让范雎暗中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现范雎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将他和郑安平带回秦国。
14.远古传说战国乱(14)
公元前266年,范雎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谋略家。对外,为达到兼并六国,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他认为秦国对齐、楚等( 北大历史课(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97/ )
曹刿论战
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公元前684年春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的确败退,才建议乘胜追击,终于将齐军逐出鲁国边境。
7.远古传说战国乱(7)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这次战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
管鲍之交
管仲青年时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不过去,就抱怨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说:“不能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通过一些日常的交往,鲍叔牙逐渐意识到管仲是位难得的贤才。
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后来,齐国的国王去世后,公子诸当上了国王,他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不久之后,公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生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就是齐桓公。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得很好。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间齐国国力大增。
政治方面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属大夫管刑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一般政事,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不然处以刑罚。每年1月,五属大夫要向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经济方面采取通过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的措施,从而提高齐国的总体人口数量。在经济方面,对商业特别是盐商加以重税,以补足税收的差异,并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这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管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相地而衰征”: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齐桓公九合诸侯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
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展起来。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位期间,他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展生产,迅速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他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联合中原各国攻楚的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
8.远古传说战国乱(8)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了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宋、鲁、郑、许等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祸水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管仲至关重要,正如孔子所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晋文公退避三舍
在齐桓公去世晋文公崛起之前,宋襄公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还是从业绩来看,宋襄公都不能够称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晋国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因为他的父亲立幼子为太子,曾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后在秦王的援助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他在贤臣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展农业、手工业,增强军队战斗力,国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营救遭楚攻打的宋国,出兵讨伐楚的盟国曹、卫。由于晋取得了齐、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将子玉执意与晋决战,于是北进抵抗晋兵。晋文公遵守当年对楚王的承诺,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到达城濮(在今山东境内)与楚军对峙。晋军利用楚军的轻敌,歼灭楚军两翼,子玉率中军逃走,晋军大胜。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制人的方针,从而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
城濮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晋文公会诸侯于践土,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也就是霸主),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由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死后,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相继强盛起来。秦国原是地处西隅的小国,因为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护卫有功,获得了王室的赏赐才逐渐强大起来,在秦穆公时期达到鼎盛。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非常重视人才,在位期间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击败晋国,俘虏了晋惠公,又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但在后来的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中败给晋军,转而向西展。在周襄王时期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获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于是称霸西戎。
楚庄公一鸣惊人
楚国原是南方的诸侯小国,春秋初期由于兼并了汉水流域的一些小国而逐渐强盛起来,开始雄心勃勃地争霸中原。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向东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达今天的云南,北达黄河,同时,经济文化也有了极大的展。楚国到了楚庄王时期具备了争霸的实力。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乘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但是楚庄王终日郊游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9.远古传说战国乱(9)
之后,庄王亲理朝政,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吴越争霸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展。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阖闾战败,因伤身亡,其子夫差立志报仇,于次年打败越兵。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吴亡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与齐、晋诸侯会盟,后经周元王正式承认,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此后不久,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起,于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兔死狗烹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范蠡的这番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但时间久了还是引起了勾践的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战国风云
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战国早期,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的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掠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于公元前306年,被楚国灭亡。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
10.远古传说战国乱(10)
历经254年的战国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公元前475~前356年,是魏国最先强盛的时期。在这期间,魏国任用李悝实行变法,从而强大起来。但是,魏国的强大,引起了周围赵、韩等国的不安。他们邀集秦国和齐国介入斗争。公元前362年,魏国被秦国打败,丢失了战略要地西河,而且不得不迁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中两次败给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从公元前365~前241年,是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的时期。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实力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秦在这期间基本占据上风,先后制伏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公元前241年,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从公元前241年开始,秦国以绝对优势向东方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自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扫**”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展,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方面,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展的黄金时期。
李悝、吴起变法
战国初期,魏文侯当政期间(公元前445~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其主要内容为: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抑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又制定《法经》,分《盗经》《贼经》《囚经》《捕经》《杂经》《具经》六篇,以加强法制。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李悝变法”。李悝变法增加了魏国的国力,使之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变法同时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被“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变法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遭遇挫折。
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在位期间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挥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展,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生的。
11.远古传说战国乱(11)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变革。主要内容如下: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展封建经济;统一度量衡。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主要内容如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以增强军队战斗力;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并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
苏秦合纵
秦国经过变法,国力日益增强。面对不断强大的秦国,六国感到非常恐慌。为了抵抗秦国,有人建议六国采取联合的策略,称为“合纵”。也有人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建议拉拢各国与秦国合作,破坏六国的联合,这种策略称为“连横”。苏秦和张仪是“合纵连横”的主要代表人物。
苏秦,战国时期韩国人,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对抗强大的秦国,为此他四处游说。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苏秦连横说秦惠王,其主张未被采纳。凭着坚强的毅力终于在燕国打动燕文侯而一举成名,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
在燕文公的支持下,苏秦继续去游说赵国。
苏秦来到赵国,对赵肃侯说:现在的局势是,赵国是崤山以东最强的国家,同时也是秦国的心腹之患。秦国之所以没有起兵攻赵,是担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背后遭受韩、魏两国的算计。但是秦国攻打韩、魏两国很方便,因没有险要的山川作保护,秦国只要占领一些土地,很快就会威胁到这两国的国都。韩国、魏国不是秦国的对手,就会依附秦国,俯称臣;到那时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马上就会把矛头指向赵国了。
再让我给您分析一下天下的地图吧!各国的土地面积之和是秦国的五倍,各国的兵力恐怕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结成同盟,一致向西,抵抗秦国,一定可以攻破它。依我看来,为您自己着想,您不如和韩、魏、齐、楚、燕等友邦联合,共同抵抗秦国。约定各国派出大将、相国在洹水商议大事,各国互换人质,结成同盟,宣誓:不论秦国攻打哪一个盟国,其他五国都要尽心竭力,出兵相助,要么从后方牵制它的行动,要么直接出兵救援。如有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合力攻讨它!各国团结一致,对抗秦国。秦国也害怕强敌,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关,觊觎崤山以东各国了。
苏秦的话正合了赵肃侯的心意,他非常高兴,把苏秦当做贵宾,赏赐他许多财物,资助他继续联合其他国家。
于是,苏秦的奔走游说,终于促成了六国的联合。苏秦当仁不让,成为六国联盟的纵约长,兼任六国的国相。他联合成功,向北回赵国复命时,车马随从成群,简直就是一个君王的气势。后来,苏秦与赵秦阳君共谋,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
张仪连横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10年,一说卒于公元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早年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子先生门下求学。完成学业之后,张仪到各诸侯国游说,希望得到重用。
张仪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任命为秦国的相国。当时,六国正在组织“合纵”,秦国面临危机。六国中,齐国和楚国的实力最强大。张仪认为,如果要破坏六国的“合纵”,必须拆散齐国和楚国的联盟。那时秦惠王想用秦武关以外的地方,换楚国黔中之地,于是派人通知楚怀王。楚怀王记恨张仪曾经蒙骗楚国,说:“我不想换地,但黔中之地可以给你,我要用张仪交换。”张仪并不害怕,还主动请求秦王同意他出使楚国。张仪刚到楚国就被楚王下到狱中,准备处死。张仪巧妙地利用楚王宠姬郑袖的关系,安全脱险,被赦免后还得到了丰厚的赠礼。
12.远古传说战国乱(12)
张仪劝说楚王道:“秦国强如猛虎,现在各国要联合起来对付秦国,那简直就是把羊赶到一起去进攻猛虎,羊再多,也不会是猛虎的对手。***现在大王您不肯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一怒之下,逼迫韩、魏两国联合攻楚,楚国可就岌岌可危了。如果秦国在西部巴、蜀两地,准备战船,征用粮草,沿岷江顺流而下,战船可日行五百里,十天之内就会兵临武关。惊动了武关,人人自危,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护城墙,准备防守,黔中、巫郡就不再受大王您控制了。如果秦国兴师动众攻出武关,那么楚国就会失去北部的屏障,秦兵再南攻楚国,三个月内就能决定楚国的存亡,而各国要来救援,楚国至少要等上半年。无视强秦的威胁,只期盼着那些弱国危难之时来救援,大王您现在的做法很让人担心啊!如果大王能真心诚意听我劝告的话,我可以说服秦国与楚国结为永久的兄弟之邦,绝不互相攻掠。”
楚王并非真心想用黔中之地来交换张仪,于是答应了张仪,退出抗秦联盟。之后,张仪继续到韩国、齐国、赵国游说,并取得了成功。
接下来就到了张仪的最后一站——燕国。他对燕王说:“如今赵王想要把河间献给秦国讨好秦王,他现在已经在路上了。大王您再不行动,向秦国示好,秦国就会进军云中、九原,让赵国进攻燕国,您就会失去易水、长城了!况且,现在齐国、赵国就像秦国的附属一样,哪里敢和秦国兵戎相向。如果大王您臣服于秦国,齐国、赵国就威胁不到您了。”燕王赶紧请张仪带上恒山脚下的五个城献给秦国,表示愿意求和。
从公元前328年开始,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联盟,使其力量削弱。但总的来说,他是以秦国的利益为出点的。在整个秦惠王时期,他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
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田单退燕的连环计
燕国攻打齐国安平时,田单只是临淄市的一个小官,当时他正在城中。他料到安平将不保,于是计划如何逃跑,预先让族人用铁把车轴头包好。安平被攻破时,人们争相逃跑,混乱中碰撞,许多人的车轴碰断,使得车辆无法前进,因此被燕军俘虏。可是田单一族因为提前做了准备,用铁皮包裹车轴,从而顺利逃到了即墨。
当时,燕国将军乐毅带领燕军一连攻下齐国数城,占领了他们大部分地区,仅有莒城、即墨还未攻陷。于是,要集中攻打这两城,他把右军、前军集中起来包围莒城,左军、后军就被集中去包围即墨。即墨大夫为护城阵亡,城中百姓拥立田单为守将,带领人们抵御燕军。
一年后,乐毅和这两城还是处于相持的状态。三年过去了,两城还是没有攻下。这时燕昭王去世了。继位的燕惠王从当太子时,就和乐毅不和。田单得知后,想出用反间计离间乐毅和燕惠王的主意。于是,他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齐国已经没有君主,现在只差两座城就被完全占领了。乐毅又不被燕国新王宠信,他担心被新王杀害而不敢回国。他现在虽然声称要攻打齐国,实际是想自己在齐国称王。”燕惠王本来就不信任乐毅,听了谣,更加怀疑他,于是将乐毅召回,派骑劫代替他担任大将军。乐毅知道燕王将他换走是别有用心,于是逃奔赵国去了。乐毅战功卓越,又忠于燕国,却被驱逐,燕军将士都愤愤不平,从此军队内部有了分歧。
离间计成功后,田单一方面想出各种方法来激城内守军的斗志,另一方面麻痹城外的敌军。田单看时候已到,这时的齐军斗志昂扬,一定会拼命死战。于是带领士卒拿起板、锹一起修筑城墙,自己的妻妾也被编进军队,还把全部的食品都分了出去,犒劳将士。他下令全副武装的盔甲兵在城下潜伏,只让老弱妇孺登城守卫。同时派人去向燕军投降,燕军听说他们要投降,都欢呼雀跃,放松了戒备。田单却在积极准备回击燕军,他搜罗了一千多头牛,将大红绸衣给它们披上,身上画上五彩天龙花纹,把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而将浸好油脂的苇草绑在牛尾巴上。当晚,趁着夜色,齐军点燃牛尾,再把牛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出去,牛群后面尾随着五千名壮士。牛尾被火燎烧灼痛,一千多头牛都疯了一样,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完全没有防备,而且天黑混乱,他们只能看到牛身上有天龙花纹,碰到的非死即伤。加上锣鼓齐鸣、呐喊助威、敲击铜器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燕军无从分辨,惊恐万分,早就忘记抵抗,纷纷逃跑了。齐军对逃亡的燕军紧追不舍,并收复了那些曾经被燕国占领的城邑。田单乘胜追击,军队日益壮大,所到之处,燕军望风而逃。一直把燕军打退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失而复得。
13.远古传说战国乱(13)
于是,田单到莒城把齐襄王迎回国都临淄,田单被封为安平君。***
完璧归赵
赵惠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知道了这件事,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他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赶紧叫人把宝玉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撞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并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说:“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做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只好作罢。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多次为国争誉立功,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地出来迎接。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
远交近攻
范雎(?~公元前255年),又名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范雎当初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因家贫无法见到魏王,只得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魏昭王让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跟着一同前往,凭雄辩之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但都被范雎谢绝了。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范雎装死,才躲过这次劫难。返家后,范雎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安平设法让范雎暗中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现范雎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将他和郑安平带回秦国。
14.远古传说战国乱(14)
公元前266年,范雎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谋略家。对外,为达到兼并六国,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他认为秦国对齐、楚等( 北大历史课(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