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北大历史课(全本) > 北大历史课(全本) 第 5 部分阅读

第 5 部分阅读

    驻易守难攻的官渡。4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在白马击斩袁将颜良,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多亏谋士荀彧的开导,曹操才得以坚持危局。他一方面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之后,曹操敏锐地抓到机会,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10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将粮食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二十公里的故市、乌巢。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粮草。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五千兵马,冒用袁军旗号,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曹操率兵力战,大破袁军,并将袁绍的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溃散。袁绍仓皇退兵。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兵力。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五年之后,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孙氏占江东

    正当曹操在经营北方的统一事业的时候,南方有一股割据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这股势力的主人就是孙策、孙权兄弟。孙策,字伯符,他的父亲是因对抗黄巾军有功而被朝廷封为长沙太守的孙坚。

    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地区。董卓专权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联军,隶属于袁术,意外获得“传国玉玺”。在奉命进攻荆州刺史刘表时,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孙坚死后,长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公元194年向袁术献玉玺后借三千兵马离开袁术,开始向江东展,后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经过几年的展,实力增强。公元196年,献帝迁都许城以后,孙策反抗袁术而联合曹操,被封为吴侯。公元199年,孙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了他的地盘。孙策到江东之后,军纪严明,不许士兵抢掠百姓,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次年,孙策出门打猎,被仇家射杀,临终将展江东的重任交到弟弟孙权手上,并要求周瑜尽心辅助。

    孙权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沙场,精通骑射,相传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公元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为父亲报仇,同时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在张昭和周瑜的辅助之下,孙权用心经营江东的事业。

    三顾茅庐

    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安排刘备在新野屯兵。公元202年,刘表命令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遭遇到夏侯惇、于禁、李典军队的抵挡。刘备假装退兵,设下埋伏。李典认为这是刘备的计策反对贸然进军,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刘备在荆州数年,感慨时间的流逝,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四处招揽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其中,刘备最赏识的是徐庶。

    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是当今少见的人才,既有学识又有谋略。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斋戒了三天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赞叹不已,并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于是答应出来辅助刘备成就一番事业。

    30.三国纷争魏晋风(4)

    从此,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用他的全部智慧,尽心辅助刘备实现政治抱负,成就霸业。***

    赤壁之战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之后,于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方面,曹操下令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汉献帝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到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政治方面,自任丞相,进一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同年秋天,曹操率领三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攻打荆州。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刘琮软弱无能,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的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的左将军刘备,偷偷地投降了曹操。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附近时才得知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当他撤退的时候,荆州有十多万百姓跟随。刘备不舍放弃这些百姓,因此行军速度很慢,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大败,只得逃到刘琦驻守的夏口。

    曹操夺得荆州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部下文武百官非常震惊,主战主降,议论不休。后来,孙权听从周瑜和鲁肃的劝说,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于是孙权派鲁肃以为刘表吊丧为名去荆州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建议刘备将军队驻扎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以便和东吴互通消息。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12月,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归附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北方士卒不习惯水战,于是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风浪颠簸。周瑜考虑到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并通过诈降来接近曹军,得到赞许。黄盖派部下将投降书送到曹营,曹操不知是计,丝毫没有怀疑。

    到了约定的时间,黄盖率领二十只装满干草等易燃物的战船向对岸驶去。在离曹军约二里左右时,黄盖下令将战船点燃,自己则率领部下乘坐事先预备好的小船。二十只战船像飞驰的火龙,顺着风驶入曹营。曹营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赤壁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机会开始展壮大各自势力。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的职位之后,答应将南郡借给刘备。而曹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怀疑曹操会攻击自己,在公元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公元215年,曹军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其子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

    31.三国纷争魏晋风(5)

    公元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公元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自称汉皇帝,年号章武。公元222年,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不久便病逝于白帝城。猇亭之战以后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东吴王朝正式建立,不久之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多年之久。

    五虎上将

    公元219年,刘备攻取汉中,自立汉中王,册封麾下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后人也习惯称为“五虎上将”。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尊称为“关公”。关羽重许诺,守信用,对刘备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些许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的故事。

    张飞(?~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为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分定州县,率精兵万多人,败张啻缶醣赋仆鹾螅菸医频酆螅菸灯锝馕飨绾睢9?21年为替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被部将范强、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官至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谥曰顺平侯。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刚毅谨细,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他为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物品都无重大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受赏,诸葛亮对他的德行十分赞赏。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马超(公元176~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马超是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起初随父亲马腾在西凉为一方军阀,后与韩遂一同进攻潼关,被曹操以离间计击败。此后马超又起兵攻杀凉州刺史韦康,不久被韦康故吏杨阜击败,投奔张鲁。刘备入蜀后,马超投奔刘备,并为刘备做先锋前驱,率兵进入成都。刘备称汉中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又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斄乡侯。公元222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

    黄忠(?~220年),字汉升,荆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黄忠原在荆州军阀刘表麾下任职中郎将,与刘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后来曹操南侵荆州,仍然担任旧职,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手下。赤壁之战后,刘备征荆南四郡。黄忠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后刘备与刘璋决裂,黄忠于葭萌关受命进攻成都,作战时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益州定后,被封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刘备北攻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对着魏军将领夏侯渊的精英部队,仍带领士卒奋勇杀敌,更斩杀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称汉中王,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赐关内侯,与张飞、马超、关羽同位。黄忠次年和刘备伐吴,不幸被乱箭射死,追谥刚侯。

    32.三国纷争魏晋风(6)

    空城计

    公元227年冬天,诸葛亮率领大军驻守在魏蜀交界的汉中,以寻找机会向魏国进攻。***蜀军经过诸葛亮的严格训练,士气旺盛,奇袭祁山之后,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魏国派司马懿领军五万,对抗蜀军。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让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命令后军充做前军,前军做后军撤退。他的次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军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司马氏夺权

    公元234年,操劳过度的诸葛亮病死在军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蜀国都没有足够的力量进攻魏国。魏国的外部压力暂时解除。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逝,临终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当时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13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很难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杀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人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之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钟会和姜维在成都动兵变,被司马昭快速平定。

    暂结乱世

    司马昭灭了蜀汉之后,积极准备向东吴进军,但是身染重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自己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公元280年3月东吴君主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晋统治疆域南至南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33.三国纷争魏晋风(7)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他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而且无法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这些都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祸根。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想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生矛盾。公元291年贾后杀死杨骏,司马氏内部开始生一连串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混战,历时十六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公元311年,匈奴贵族乘机攻进洛阳,俘虏晋怀帝,并将洛阳洗劫一空。西晋王朝元气大伤。五年之后,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这时,曹魏以来迁居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除汉族之外,先后有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氐、羌、羯)的十六七个割据者建立了政权,分裂的局面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史称“五胡十六国”时代。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的**政治,引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苻坚不顾大臣的反对,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的侄子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七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当中选拔精壮者,加以严格训练培育出的一支军队,为东晋时期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军)八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给阳平公苻融一份战书,要求迅速决战,条件是秦军能够主动后撤,腾出一块空地作为交战的地方,让晋军得以渡河,然后一决胜负。前秦的将领都反对答应晋军的要求,然而苻坚却同意晋军的条件,说:我们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一定可以取得胜利。谢石和谢玄得到秦军答应撤退的消息后,马上整顿兵马,指挥渡河。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渡河之后,晋军乘秦军后退迅猛地起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早已涣散,在晋军的攻击下一退不可遏止。秦军大败,苻坚率部下十多万人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后,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两年后,苻坚被姚苌俘杀,前秦灭亡。

    气吞万里的宋武帝

    宋武帝刘裕(公元363~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幼年家境贫苦,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刘裕为人机智有谋,勇敢善战,多次克敌制胜,屡立战功。因功升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彭城内史。刘裕从此起家,成为东晋一员虎将。后来刘裕逐渐控制了东晋朝政,权倾朝野。公元420年,刘裕逼迫司马德文禅让,登上帝位,国号宋,改年号为永初,历史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初期,因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的一个王朝。刘裕在位三年后去世。

    34.三国纷争魏晋风(8)

    刘裕当政期间,吸取了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以巩固帝位,而且他十分关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这也显示了这位创业之君的治国才能。宋代文豪辛弃疾也曾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豪迈的词句来赞扬他的功绩。

    拓跋焘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不久,前秦政权土崩瓦解。曾臣服于秦的各派势力纷纷举兵反叛。北部中国重新陷于分裂,出现了不相宾属彼此攻杀的许多割据政权。公元386年,拓跋珪乘机复国,改国号为“魏”,即北魏。拓跋焘继位的时候,北方各割据政权,经过相互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了。

    拓跋焘凭借其祖父、父亲创业、展的基础,并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谋臣,把握作战时机,大展宏图。通过征战,于公元431年灭夏(在此之前,夏已灭西秦);五年之后灭北燕;公元439年灭北凉,使西晋灭亡后纷纷扰扰一百多年的北方,复归统一。北魏的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拓跋焘晚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于公元452年被宦官宗爱(时任中常侍)暗杀。之后,北魏的政治**不堪,不断引起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顺应历史潮流,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缓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魏孝文帝推行文治,在亲政之初,即整顿吏治。这大大改变了官吏冗散的状况,使百官勤于政事,对完备封建国家封建制度起到良好的作用。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于公元486年,又下令实行三长制。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展起来,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主要是在服装、语、籍贯、姓氏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期。在他迁都洛阳之后建造了龙门石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改革后期,因种种因素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被北齐所替代、西魏被北周所替代。

    南方的开

    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遭到破坏,人民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展;大批北方人口迁居南方,为南方的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的经济逐渐和北方趋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自我意识觉醒、人们思想活跃的时代。生活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人们经常感到生死无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随时有覆灭的危险,因此人的个体生存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个体生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

    35.盛世隋唐南北宋(1)

    杨坚建隋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起来。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重大改革,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公元534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掌控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欢则另立元善见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不久之后,宇文泰将孝武帝杀害,改立南阳王宝炬为帝,与高欢所建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公元557年,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得将领支持,逼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即位,建立北周,建都长安,西魏政权灭亡。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着政权,在他的努力下,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

    东魏由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孝静帝,为自己登上帝位而铺路,并与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对立,建都邺城。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高欢控制着政权,他只是玩弄权术,筹备篡位,因此国内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民族矛盾尖锐,而且屡败于西魏。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新政权,国号齐,此后东魏全境进入北齐的统治。公元577年,北齐政权被北周代替。

    北周宣帝时期政治**,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给杨坚为的汉人将领夺取政权提供了良机。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死,即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的杨坚,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公元581年,杨坚在消灭北周残余势力后,以“受禅”为名,废周静帝自立为帝,是为隋文帝,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隋朝的历史就从这一年开始。公元588年,隋文帝以次子杨广和大臣杨素为统帅,率兵五十余万,大举伐陈。次年,隋兵攻入建康,陈(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灭亡。从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至此结束。

    开皇之治

    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的局面,杨坚以富国为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的同时,稳定民生。

    隋文帝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上进行了大量改革,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他将地方州、郡、县三级减为州、县两级,借以节省开支、精兵简政。在中央则创了三省六部制度。此外,隋文帝还废止了自曹魏以来中国实行了三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而创立了科举制度。

    经济方面,隋朝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编订户籍,并在全国修建仓库,以便灾年救济难民。文帝又致力建设,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

    学术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为保留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出了一片繁荣,历史称为“开皇之治”。隋文帝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长时间的统一,使北方民族进一步融合、南方经济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我国封建社会大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察举制”。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极谏者”,后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极谏者”。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36.盛世隋唐南北宋(2)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公元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在各州加置大中正,因此有大小中正的分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提名,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地方一级的征聘制度)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此,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

    二世而亡

    隋文帝死后,他的儿子杨广即位,年号大业,是为隋炀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间,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但是( 北大历史课(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97/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