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北大历史课(全本) > 北大历史课(全本) 第 18 部分阅读

第 18 部分阅读

    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68.两次世界大战(13)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苏联军队保卫其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使苏联及苏联红军领导层大吃一惊。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团军则向莫斯科进。1941年8月上旬,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这是往莫斯科路上一个重要据点,但斯摩棱斯克的战斗阻碍了德军的攻势直到9月中,有效地瓦解了“闪电战”的战术。

    德军在“闪电战”计划破产后,被迫缩短战线,妄图集中力量,迅速攻占莫斯科。莫斯科是苏联的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铁路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

    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十天之内攻占它。德军投入的兵力有74个半师,180万人,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1。4万多门大炮和迫击炮。德军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苏军方面总共有9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希特勒扬要在莫斯科红场上检阅他的法西斯军队。

    在都和全**民支援下,前线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到10月底,德军被阻止在加里宁—土耳基诺沃—沃洛克拉姆斯克—多罗霍沃—纳罗—佛敏斯克—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以西一线。希特勒妄图在10月占领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了。

    12月初,莫斯科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20c~零下30c,德军没有棉衣,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动,坦克上的光学窥镜失去作用。而苏军,他们习惯寒带生活,而且穿上了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仅英、美根据莫斯科议定书就给苏联运送了150万双军靴,1。05万吨制靴皮革,随后又运去700万双军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1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毙伤16。8万人,把德军赶离莫斯科100~250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1941年德苏战场的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被击溃五十个师,陆军伤亡八十三万多人。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偷袭珍珠港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矛盾就不断激化。1937年7月7日,日本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严重损害了英、美在华的政治、经济利益。1940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命令结束年度例行演习的太平洋舰队不返回美国西海岸,而是留驻珍珠港,实施对日威慑。1941年8月1日,美国又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石油禁运,这对于资源极为缺乏的日本而,无疑是致命的。为此日本不惜偷袭珍珠港,进行一场致命的赌博。

    战前,日本进行了周密准备,欺骗麻痹美国。因此,直到大战在即,夏威夷岛上的美军仍毫无战斗准备。

    1941年11月18日前后,日军以第6舰队27艘潜水艇并载有5艘特种潜水艇组成的先遣舰队,分别从横须贺、佐伯湾出,分三路,直扑夏威夷,担负侦察监视和截击美舰队的任务。26日,以第一航空舰队6艘航空母舰为基干而组成的突击舰队,从单冠湾出,沿北方航线隐蔽开进,赴瓦胡岛北面预定海域,担负空中突袭珍珠港的任务。12月2日,先遣舰队和突击舰队同时收到“12月8日(东京时间,夏威夷时间为7日)为空袭日”的通知。“空袭日”选定在星期天。

    69.两次世界大战(14)

    12月7日4时30分,当突击舰队顺利到达瓦胡岛以北,即展开组织进攻。***5时30分,两架水上飞机对瓦胡岛及其附近海面进行侦察。354架舰载机用于空袭,分为两个攻击波。第一波183架,第二波171架。6时,第一波起飞,由云层上空悄悄飞向珍珠港。7时15分,第二波起飞。日军在两个小时内出动350余架飞机偷袭珍珠港的美军基地,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00多架,毙伤美军4000多人,美军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号被1760磅重的炸弹击中沉没,舰上1177名将士全部殉难。

    但是,短暂的战术胜利改变不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命运。“不论在不在港内,我们每个人都将永远记住这一时刻。”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在国会表了其历史性的演说,而后国会通过对日宣战。美国完全投入了“二战”,将其强大的国家机器转入了战时的轨道,从而彻底扭转了“二战”局面。

    《大西洋宪章》

    德苏战争爆后,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的广播演说中表示,苏联的卫国战争,不仅是为了保卫苏联,而且要帮助那些在德国法西斯主义枷锁下的欧洲各国人民。这促使英、美政府要对法西斯侵略和战争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

    1941年8月初,罗斯福、丘吉尔分别率领本国政府的官员乘军舰在纽芬兰的阿金夏港举行会谈,最后于8月13日签署了联合声明,14日正式公布,史称《大西洋宪章》。声明宣布了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处置。声明称英、美两国并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两国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后,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的保证。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国家,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两国赞助与鼓励其他一切实际可行的措施,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

    《大西洋宪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动员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盟,打败德、意、日侵略者,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美国作为一个尚未参战的国家,与英国一起表如此明确的声明,对德、意、日法西斯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大西洋宪章》中也反映出英、美存在争夺殖民利益的矛盾。美国依仗其经济实力而极力强调把“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的原则塞进宪章,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

    中途岛战役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始,动了太平洋战争,以后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便占领了东自威克岛、马绍尔群岛,西至马来半岛、安达曼和尼科巴各岛,南至俾斯麦群岛地区,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

    不过,临危受命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司令切斯特?尼米兹很快组织了只有四艘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的舰队。这支舰队袭击了在中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紧接着实施一项令人震惊的作战计划——轰炸东京。东京被炸后,日本认为威胁来自中途岛,日军企图夺取中途岛迫使美军退守夏威夷及美国西海岸;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障日本本土的安全。

    日本联合舰队为实施此次战役,动用舰艇包括运输舰、辅助舰在内共200余艘,其中航空母舰8艘(舰载机400多架)、战列舰11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56艘、潜艇24艘,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统一指挥。5月26~29日,各编队先后由本土起航,预定于6月4日对中途岛起进攻。

    不过,在5月中旬,美军就已经通过破译日本海军密码电报而掌握了日本进攻中途鸟的企图。尼米兹集中航空母舰3艘(舰载机230多架)及其他作战舰艇约40多艘,组成第16特混舰队和第17特混舰队,在中途岛东北海域展开,隐蔽待机。与此同时,19艘潜艇部署在中途岛附近海域,监视日舰行动。

    70.两次世界大战(15)

    6月3日,细萱戍子郎海军中将率北方编队(航空母舰2艘、舰载机82架、其他作战舰艇29艘)对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起突击。***4日凌晨,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第一机动编队(航空母舰4艘、舰载机260多架、其他作战舰艇17艘)进至中途岛西北240海里海域,4时30分派出第一波飞机108架飞往中途岛。岛上美军出警报,飞机升空迎敌,展开激战。日军轰炸机袭击机场,炸毁部分地面设施。由于岛上防御得到加强,机场跑道未被摧毁。在此期间,南云的机动编队多次受到美军岸基飞机的侦察、袭扰和攻击。南云遂决定再次攻击中途岛。7时15分,美军岸基鱼雷机结束攻击,南云却下令已挂上鱼雷准备攻击美国航空母舰的第二波飞机改装炸弹攻击中途岛。7时28分,日军侦察机报告现美国舰队。此时,在中途岛东北海域待机的美国特混舰队正向日机动编队接近,并已派出第一、第二波飞机200多架。8时20分,日本侦察机报告美国舰队似有一艘航空母舰。南云于是命令攻击中途岛的第一波飞机和担任空中战斗巡逻任务的战斗机返航,随后率领舰队北驶,以免遭到袭击,并重新部署对敌舰队的攻击。约9时20分~10时26分,正当日军第二波飞机正在卸下炸弹、重挂鱼雷的混乱之际,美国舰载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连续攻击南云的航空母舰。日方虽有部分战斗机临空迎战,但为时已晚。日军损失航空母舰4艘(“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重巡洋舰1艘、飞机285架,人员3500名;美军损失航空母舰1艘(“约克敦号”)、驱逐舰1艘、飞机约150架,人员307名。鉴于第一机动编队损失惨重,山本于5日下令停止中途岛作战,率联合舰队西撤。美军乘势追击,于6日派舰载机三次出击,又击沉日军重巡洋舰1艘,击伤巡洋舰、驱逐舰数艘。

    中途岛战役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海军的航空母舰实力对比。日军仅剩1艘重型航空母舰、4艘轻型航空母舰,并损失大量舰载机飞行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动攻势,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了。德军起连续性的猛攻,力图突破顿河防线,而苏军进行了顽强的反击。8月23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突破顿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击斯大林格勒。在这紧急关头,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该城守军采取一切措施守住阵地,消灭逼近伏尔加河的敌人。

    在苏联军民的英勇阻击下,德军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到9月13日,德军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双方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城区争夺战。德军为了侵占这座名城,又从高加索调来大量军队、飞机进行强攻和轮番轰炸。然而,英雄的苏联军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近两个月的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

    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并为苏军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由于德军伤亡过重,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开始超过德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反攻。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军开始大反攻,向德军阵地起攻击。22日夜间,苏军强渡顿河成功。23日,几支苏军在卡拉奇会师,形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

    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圈内的敌人猛轰。德军开始全线崩溃。苏军指挥部命令被围德军投降,但遭拒绝。1月22日,苏军再次动全线进攻。德军第六集团司令鲍卢斯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请求希特勒投降,未获同意。希特勒为给鲍卢斯打气,于30日下令授予鲍卢斯元帅军衔,给第六集团军的117名军官以各晋升一级等奖励。但是,无论希特勒怎样封官晋爵,也无法挽救德军的败局。2月2日,苏军生俘德军9万人以上,被围的33万德军全部歼灭。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至此结束。德军在会战中伤亡约150万人,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71.两次世界大战(16)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对苏德战场,乃至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

    西西里岛登陆

    1943年5月,盟军在把德、意军队逐出非洲大陆后,将意大利西西里岛定为下一个进攻目标。1943年夏,盟军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了大量兵力,准备在西西里岛登陆。这次作战的代号为“哈斯基”,由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负责实施。该集团军群下辖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第8集团军和巴顿指挥的美军第7集团军,共有13个师和3个独立旅,总兵力达47。8万人,拥有作战飞机4000余架,各种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约3200艘。

    为保证西西里岛登陆战的胜利,盟军在战役前曾实施代号为“肉馅”的误导行动,出盟军将在撒丁岛和希腊登陆的错误信息,致使希特勒下令分散了西西里岛上的德军兵力。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军按计划以空降登陆打响了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0日凌晨,盟军在恶劣天气的掩护下,在西西里岛强行登陆。面对盟军的突然袭击,德、意军队猝不及防,海岸防线很快被摧毁。战役进行到第三天,英军便占领了西西里岛的东南部。7月22日,美军又攻克西西里岛府巴勒摩。8月5日,英军占领卡塔尼亚。8月17日,盟军先后进入西西里岛东北角通向大陆的咽喉重镇墨西拿,随即占领全岛。至此,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以盟军获胜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役中,德、意军共投入兵力约27万人,总计损失近17万人,盟军损失3万余人。西西里岛战役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的胜利为盟军打开了直接进攻意大利的大门,也加深了墨索里尼政权所面临的危机,为最终迫使意大利投降创造了条件。

    德黑兰会议

    当斯大林格勒会战取得伟大胜利以后,如何协调行动,共同作战就成了十分迫切的问题。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相丘吉尔来到伊朗都德黑兰,讨论盟国战略和战后世界和平问题。

    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如何打败德国法西斯,早日结束战争问题。更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当时,苏联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迫切需要美、英在欧洲西部开辟另一条战线,牵制德军,缩短战争时间。斯大林早在1941年就几次要求英国开辟第二战场,却遭到了丘吉尔的拒绝。后来美国和英国国内也掀起了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声浪,两国才制定了代号是“霸王”的战役计划,准备在1944年从法国诺曼底登陆。

    斯大林十分关心开辟西欧战场的“霸王”行动,要求立即确定其开始日期;丘吉尔先是坚持其进军巴尔干的计划,继而又提出从巴尔干和西欧两路攻入欧洲的新方案,极力回避起“霸王”行动的确切日期;罗斯福则居中调和,但倾向斯大林的意见,表示不想推迟“霸王”行动。三方最终就对德作战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签署秘密作战计划(即《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规定“霸王”行动和进攻法国南部的战役于1944年5月同时起;届时,苏军将在东线动攻势,以阻止德军由东线向西线调动。12月1日会议结束时,三国脑表《德黑兰宣》。宣指出苏、美、英三国已经议定关于消灭德军的计划,并已就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商得完全一致的协议;号召所有国家积极参加对德作战,并欢迎它们参加战后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会议还通过苏、美、英《关于伊朗的宣》,承认伊朗在对德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同意给予经济援助,并赞成伊朗维持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愿望。

    会议还就波兰边界、战后处理德国的原则、建立国际组织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讨论了盟国对日作战问题。苏联同意欧洲战争结束半年后参加对日作战。

    72.两次世界大战(17)

    德黑兰会议和《德黑兰宣》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

    开罗宣

    在日本法西斯逐渐丧失战略上的主动地位,盟军节节推进的时候,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都开罗举行会议,商讨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

    因为美、英事先已进行过商议,无需再谈。商谈主要集中于中、美双方领导人之间八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这也就为《开罗宣》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表《开罗宣》。《开罗宣》的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这样,《开罗宣》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三国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其合理性、严肃性、正义性和有效性毋庸置疑。《开罗宣》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诺曼底登陆

    1944年初夏,苏联军队在东线战胜德军已成定局,盟军为履行美、英、苏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起反击。

    6月6日凌晨,以美国为主的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以2万多空降伞兵为先导,近16万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从朴茨茅斯起航,横渡英吉利海峡,一举突破了德军防线——“大西洋壁垒”,置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这次登陆作战,盟军出动1200艘战舰、1万架飞机、4126艘登陆艇、804艘运输舰、数以百计的坦克和15。6万名官兵(7。3万名美军,8。3万名英国和加拿大军),分五路向诺曼底海滩起猛烈的攻击并开始登陆。登陆的海滩从奥恩河的河口湾延伸到科唐坦半岛东南部。12日,盟军的登陆点已连成一片。7月5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人员已达100万。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13700多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有12。2万将士献身疆场。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盟军的胜利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945年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上,三巨头先重点研究了处置战后德国的问题。他们一致同意对德国实行分割政策。战后德国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后来分区占领展成为东西两个德国,并且以东西德的分界为界限,东德划入苏联势力范围,西德划入美国势力范围。关于向德国索赔问题,英、美同意苏联提出的“战争赔偿总额为29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的建议。

    73.两次世界大战(18)

    接着,三国领导人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参加作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今蒙古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2)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显然,这个协定是美、苏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相互妥协的产物。他们背着当时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了侵犯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协定。这完全是大国沙文主义与强权政治的一种丑恶行径,是雅尔塔会议最不光彩的一页。

    由于非洲、拉美及亚洲很大一部分地区战前曾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美、英认为这些地区理所当然是西方势力范围,所以会上没有涉及。雅尔塔会议无疑为战后世界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战略格局奠定了基础,因而后来人们惯常称这种格局为雅尔塔格局或雅尔塔体系。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盟军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对日军起反攻。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绝,并先后三次扩军动员,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召见日本驻苏大使,通告苏联参加《波茨坦公告》,并宣布对日作战。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本关东军动全面进攻。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时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军大本营先在投降书上签字。9时8分,麦克阿瑟以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接受投降的九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签字结束后,上千架美军飞机从东京湾上空呼啸而过,庆祝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投降书的签署,正式宣告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此后,驻海外的日军陆续向盟国投降。中国战区的投降仪式于9月9日在南京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了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至此,日本帝国主义历时十五年的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全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结束。

    联合国的成立

    太平洋战争爆以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相丘吉尔为加强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的统一行动,拟定了一个各国共同遵守的原则,并征得了苏联的赞同。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这个文件,即《联合国家共同宣》,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第二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在莫斯科表了《普遍安全宣》,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1944年8月21日~10月7日,美、英、苏三国和美、英、中三国先后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胶园举行会议,根据《普遍安全宣》的精神,草拟了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章程,并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1945年2月,由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参加的雅尔塔会议,又进一步讨论了成立联合国的问题。会议公报宣布,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反法西斯同盟国将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并决定同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

    74.两次世界大战(19)

    根据这一决定,由美、英、中、苏、法五国起,并邀请《联合国家共同宣》各签字国参加的联合国制宪大会,于1945年2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隆重举行。***50个国家的280多名代表和1700多名顾问、专家及记者聚集一堂。中国代表团由十人组成,其中包括中国**的代表董必武。

    会议以敦巴顿橡胶园会议的建议为基础,经过两个多月的讨论,起草了《联合国宪章》。6月25日,代表们在旧金山歌剧院一致通过了这个宪章。26日,制宪会议在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礼堂进行最后一项,也是此次大会最庄重的议程——与会代表在宪章上签字。按照大会商定的程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签字。正午时分,董必武用毛笔在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各国代表都签署了这个宪章,其后波兰也在宪章上补签。签署宪章的51个国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10月24日,美、英、中、苏、法等多数签字国送交了批准书,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联合国所有成员国都享有平等的表决权。联合国的常设核心机构是安全理事会,它有权根据联合国宪章采取必要的措施与行动,美、英、中、苏、法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安理会在决定重大问题时,采取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即五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

    几十年来,联合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在曲折的道路上成长壮大,为人类的和平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联合国已成为当代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75.战后新世界(1)

    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风云变幻、兴衰起落,生了空前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战后美国为推行冷战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舆论准备和具体化措施,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使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的富尔敦表关于“铁幕”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利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呼吁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揭开了“冷战”序幕。同年9月,杜鲁门的白宫助理白拉克?克利福德的长达50页的《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报告,正式提出对苏“冷战”的纲领。

    此后,英国因无力对希腊政府镇压希腊人民革命武装继续进行援助,于1947年2月21日通知美国国务院,英国于3月底停止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希望美国填补它撤退后留下的“真空”。英国的这一表示为美国扩展势力和执行以实力“遏制”苏联的政策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要求国会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帮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抵制**的扩张。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叫板苏联,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他打出了反苏、**的旗号,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行反苏、**政治动员。“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它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表演说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战后欧洲国家的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使得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第一次柏林危机

    随着德国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1948年2~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德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行了“b”记德国马克。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的导火线。

    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布《告德国民众书》,书中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行新的“d”记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与此同时,苏联驻扎在东部德国地区的三十多万军队摆出了强烈的战争姿态。美、英等国对此反应强烈,立即向西部德国紧急调动兵力,准备全面迎战。一时间,整个欧洲再度陷入危机,似乎“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这就是历史上震惊全世界的“柏林危机”。

    76.战后新世界(2)

    最终,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达成了妥协。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对柏林的封锁,延续四百六十二天的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在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的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同一时间下,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控制的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定都东柏林,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这次危机可以说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北约成立

    1949年4月4日,美国、英( 北大历史课(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97/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