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部分阅读
瞪我,反正咱俩谁说了都不算。”黄胖子絮絮叨叨的说着,又费力的扭过好几道沟的脖子,大声喊道:“跑堂的呐,还不快过来,爷几个都快饿死这了!”
“来啦”随着一声招呼,一个精瘦地店小二跑了过来。只见这小二年龄不大,一脸笑容堆得额上都生起了皱纹,身穿一身粗布短衣,拾掇得甚是干净。小二一边快手快手给几个人添茶,一边问道:“几位爷,都想吃点什么?小店在海阳城里,可算是数一数二地酒楼了。您旦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不敢说应有尽有,也算是五花八门儿。”
“得得得,少报你那菜名儿了。山珍海味的,爷们早就吃腻了。到了你们这小地界,就图个新鲜。说说你们这都有啥新鲜玩艺吧。”黄胖子一脸不面耐烦地道。
店小二满面含笑道:“那几位爷可是赶上好时候了。现在这时节,正是咱们这下来新鲜虾蟹的时候。咱们海阳城,这鱼虾蟹什么的,那是啥样的都有。要不着,咱们本地的黄螃蟹、皮皮虾、蛏、青蛤什么地,都给您上点儿?”
梅清笑道:“倒是有些口福呢。就依你,这些都上来尝尝鲜。不知鱼都有些什么?”
店小二点头道:“要说本地,正在两和水地地方,咸淡水的鱼都有。象油光、青条、瓜子、拐子都有。你要尝些什么?”
黄胖子听得两眼发直,也不知这小二说地都是什么鱼,又不好说不知道,只得大声道:“你们本地人,都爱吃什么鱼呢?说来听听。”
店小二笑道:“要按说咱们本地,有个话儿叫鲶鱼尾、梭鱼头,黑鱼下水一挂油。正巧今儿收了几条大鲶鱼,不然咱就叫下边给您几位收拾了,您尝尝这鲶鱼尾的味道?”
“成成,你就快点吧。有什么酒没有,也上两壶来。”黄胖子连连点头,似乎对店小二的介绍颇为满意。
“本地烧锅出的白干酒劲是极大的,味道自然比不得官酒厚重,不知几位有没有意思试试?”店小二哈着腰道。
“行,就依你。快些张罗来,吃得顺口时,大爷自然有赏。”黄胖子眼睛眯得如同两道月牙,双手将那筷子在桌子上敲得如打锣的一般。
梅清等人点完菜,便端了茶,闲聊数句。梅清有心打听本地人物风情,特地又将那小二喊来,借口要他添水,顺便问些本地风物。怎奈这小二话虽多,却是三句不离本行,全在吃喝上介绍来去,倒与黄胖子好做一对。梅清见问不出什么来,也只得挥挥手,让他去了。
“得,先喝点茶吧。”黄胖子满面欢喜地端起茶碗品了一小口道:“刚才那小二道这是本地的龙骨香茶,倒果然有些特别。只是那小二说出这茶叶的地方山有多有龙骨,也不知是真的假的?”
梅清端了茶,却如未闻一般。他们这一路以来,到了永平地界之后,时时注意打听关于“闻香教”与“千金爷”之事。怎奈那“闻香教”之事,当地人听了,都是三缄其口,有的面露惊色转身便走。至于“千金爷”,却是无人闻得。
永平本地,乃是大明重镇。因此东北方向不远,便是古榆关所在,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海阳城由来以久,据传乃是汉时摇母余,被封为海阳侯,建城此地。
只是永平一地,多遭战火。即便是本朝永乐帝登基之前,经燕王扫北之役,当地人口十亡七八,凋落无几。海阳一地,自然也是难有起色。虽然后来朝廷大迁山西、山东之民于此地,但再无当年盛况。这海阳虽然还以城为名,其实只是一个大些的镇子罢了。
梅清等人本来直接到永平府中查察,但所得寥寥。偶然听人说道永平南半部沿海地方,闻香教尤烈,这才动身来到这一带探听消息。
“下午咱们再问问,若再无消息,便只得直接到义丰县,寻那张氏一问究竟了。”梅清叹了口气对黄、侯二人说道。
梅清所说张氏,便是曾收留杨晋的世交之家。按梅清想来,本不欲亮明身份,以免有打草惊蛇之虞。但总这般乱找,也不是个办法。实在无路可走时,也只得直接去问个明白罢了。
第二章 渔女清歌
翔云岛下暮云平,
鱼骨庙前潮水生。
侬意只怜公子蟹,
阿郎偏爱美人蛏。
梅清数人正在酒楼上,谈论下一步如何行动时,忽然闻得楼下遥遥地传来一阵歌声。
只闻那歌声如清泉叮咚,说不出的清澈明爽。急转头时,却见一叶小舟,不知什么时候靠在了酒楼下的简易码头上。一个身着细蓝花粗布衣服的长身少女,手执长篙,一边唱着渔歌,一边点着岸边石块,将小船缓缓停稳。
“哟,这不是甜妞吗?怎么不在家准备当你的新娘子,跑到咱们城里找姑爷来了么?”正在酒楼边凑堆看戏法的一群汉子听了渔歌声,都扭头来看。见到那少女,一个年青的小伙子笑嘻嘻地喊道。
“呸,回家问你奶奶去!”少女毫不客气,脆生生地笑骂道。登时周边一群人都笑了起来,倒把那小伙子弄了个大红脸。
那叫甜妞的少女见了,咯咯地笑了起来,大眼睛瞪了他一下,又得意地哼了一声,一边停稳了船,回身从仓里提了两个大竹篓出来。两个大竹篓里各有一个蒲包,浸湿了水,看来沉甸甸的。但那甜妞利利落落地便一手一个拎了起来,纵身一跳,轻轻巧巧地跳到岸边大石头上,亮开嗓门唤道:“庞叔,给您送螃蟹来啦!”
梅清恰在酒楼上。看这少女面色有些黝黑,身材修材健美,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极为灵动。虽然不着修饰,但一股天然气息,毫无雕琢做作之感,令人不由心生喜爱。看她俏生生站在那顾盼生姿。不由梅清轻轻地笑了起来。
少女似是感到梅清在看她笑,大眼睛瞟了他几眼,看梅清笑容不变,又似有警告地瞪了他一眼。
正在此时,闻得一个有些苍老的声音道:“是甜妞来了?怎么不让你爹过来呢?”
只见一个矮胖的老者从酒楼侧门转了出来。笑呵呵地道:“你这丫头,不是眼看就到好日子了么?不好好在家待着,出来跑什么?你爹呢?”
甜妞道:“我爹今天腰疼又犯了,我就替他跑一趟呗。庞叔,我爹说了。现在的螃蟹甩了籽,不大肥了怕。这回特地给您挑的都是叉子,您看看。”
“行行,”庞叔连连点头:“你爹挑的差不了。唉,要说你爹有你这么个闺女,可真是福气。就是赶明儿嫁了你地阿山哥,你爹就只剩想得满炕摸了。”
“阿山才不至于呢。他要敢不要我爹。我一篙子把他打到落潮湾里去!”甜妞毫不羞涩。脆生生地笑着道。
“小二,小二!”楼上的黄胖子小眼爆亮,叫唤小二道:“刚才那妞说的什么叉子啥的,是什么意思?”
店小二笑道:“客官有所不知,这螃蟹也分公母。那母的脐是圆地,公的脐是尖的。咱们本地管公螃蟹的尖脐又叫叉脐。叉子就是指公螃蟹。”
“哦?”黄胖子小眼一眨道:“螃蟹不都是吃带黄的么?难道还有这个……叉子好地说法?”
“那您得看时候儿了。入秋时螃蟹没甩籽,圆脐的满肚子黄吃起来好吃。现在已经是秋后了,螃蟹甩了籽都是空的了,这时候就是叉子好吃。又香又肥。”店小二一边说着。一边将臂膀上托的几个大盘子呈了上来:“客官您看,这几个大叉子。保证个个儿肉满白儿香,您尝尝就知道了。”
梅清笑道:“小二哥,刚才那姑娘唱的渔歌却是不俗,莫非是本地民歌么?”
店小二摇头道:“这却不是。那甜妞是港里人,那边有个史先生。这歌都是他写的。客官您看,那歌里说的公子蟹,就是指这秋后地大叉子;那美人蛏,便是咱这两和水中出地双腿蛏。您看这蛏两条白腿白生生的,身上的肉儿又嫩又劲道,因此才叫这个名儿。”
梅清听他说得有趣,便伸了筷子,夹了只蛏。这蛏本是一种贝,形状细长,其上有两只触角,便如两条腿也似,想来就是那小二说的“双腿蛏”之由来了。这酒楼做的这蛏也简单,只用白水连壳煮了,用大碗连汤带水地端上来,旁边又备了调料。只需将蛏肉摘出,在汤水中涮得净了,蘸了调料便可入嘴。
梅清依言一试,果然又嫩又鲜,美味无比。一边的黄胖子性急,一会的功夫已经吃了十来个下去,没嘴子地叫道:“好!好!果然好吃!”
店小二在一旁笑道:“这位客官,那蛏虽然好吃,却需少吃些个。吃得多了,容易受寒闹了肚子,就不好了。正好咱这白干也热了上来,你先暖暖肠胃。”说罢,便将几个瓷酒壶呈了上来,用热水温着,一一为众人筛上。
梅清端起一杯酒来一饮而尽,果然觉得一股辛辣热气直泛上来,张嘴尽是酒香之气。又拿过一个螃蟹来,依小二之言掀了脐去了盖,果然膏白满腹。以蟹爪尖挑了少许,只觉得入口即化,确实名不虚传。
黄胖子大块朵颐,吃得酣畅淋漓,犹自叫道:“那小二,咱们的鲶鱼还没好么?爷儿们等着你说的那鲶鱼尾呢!”
“哎呀,客官这您可不能急。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炖鱼这事要地就是个时候儿,快了不好吃。劳您再等会哈。”店小二一连来回上菜,一边对着黄胖子点头哈腰地道。
一叶渔舟小似瓢,
棹歌唱出太平谣。
黄昏出网人争闹,
紫蟹银鱼拾小潮。人看时,只见甜妞便如来时一般,送完了螃蟹,又唱着歌,撑着小船悠悠而去。
“咦?”一道讶声忽然在楼上响声。梅清等人急回头看时,却一个老道,不知什么时候上了楼来。
只见这个老道五短身材,穿着一件破破烂烂地旧道袍,头发乱糟糟的,稀稀疏疏地几径短须,红红的酒糟鼻子。他眯着眼睛看着窗外甜妞,眼中精光一闪既逝,很快恢复了如同宿醉未醒般的朦胧。
“这小姑娘怎么……”老道捻了捻那几根稀稀疏疏的胡子,这才拖拖沓沓地行到一个空着的桌子边坐了下来,顺手将手中的幡子倚在桌旁。梅清等这才看到那幡上居然用七扭八歪的字迹写着:“张铁口”三个大字,其下又有:“一双”
老道坐下之后,敲着桌子叫道:“小二!小二却在哪里?还不快快上来!”
那小二一溜小跑地上来,满面含笑道:“客官,您要点什么?”
“问个啥劲?有什么好东西你就尽管上呗,边上桌上不都没空着么?你就照样给道爷来一份。别看道爷穿得破,比起那浑身锦绣的邪魔歪道来,可有信用多了!”老道斜眼看天,大大咧咧地道。
此时酒店中客人不多,除了梅清他们这两桌,也不过三五桌人。老道口口声声“浑身锦绣的邪魔歪道”虽然没有明说,但梅清却清清楚楚地感觉得道这老道似乎对自己等人有些敌意。
梅清认真看了看这老道,丝毫也察觉不到有任何真元波动的迹象。看他行为,分明是个走江湖的算命先生,不知何以对自己生出敌意。只是自己一行有为而来,不愿招惹是非,因此梅清也只当没听到,低头饮酒吃菜。
小二似乎也看出这老道有些找碴的意思,却只当没听出来,大声道:“好咧!”说罢,快手快脚给老道倒了杯茶水,又跑着下去了。
黄胖子与侯申一个混迹官场多年,一个行走江湖的老手,如何看不出这老道有些别扭。只是此行以梅清为主,遇事不好自作主张。黄胖子也还罢了,胖胖的脸上笑容不变,一口口吃得照样兴高采烈;侯申脸上就有些难看,只不过看梅清有息事宁人的意思,只得闷闷的将面前杯中浊酒一饮而尽,歪头看着窗外,一言不发。
“客官,你的鲶鱼好啦!——”正在众人闷声无语之时,忽然楼梯处传来小二拖着长音的唤声,只见他双手各托一个大盘子小步跑了上来。
小二分将两个盘子放在梅清与姚、周二桌之上,然后笑着道:“客官您看,这就是咱们本地的胡子鲶。你看这个头儿,满永平府,怕也难寻这么肥嫩的鲶鱼。”
梅清等看了,都不由点头。这几只大鲶鱼,足有数尺,须长肉肥,圆滚滚的。酒楼的师傅也下了功夫,炖得火候恰到好处,色香俱佳,令人不由食指大动。
黄胖子早就等不及了,上来一筷子便夹了段鱼尾放在自己碗里,张开大口便咬去一半,含糊不清地道:“嗯,不错,不错!”
其他众人看了黄胖子这幅吃相,都不由好笑。众人提了筷子,正要动手,忽然闻得身后那老道的声音道:“鲶鱼!三清道尊在上,怎么还有人吃鲶鱼!”
第三章 兵分两路
众人听了老道之言,伸向鲶鱼的筷子都不由停了下来。侯申早就看这老道这顺眼,此刻既然人家都叫号到自己头上了,还有什么客气的?立时便跳起来道:“兀那老道,我们吃鲶鱼,却碍你什么事了,怎么就吃不得?”
那老道却如若未闻,眼睛依然向上斜看着房顶,自顾自地说道:“唉,若说鲶鱼这东西,肉质鲜嫩,味道香软,果然是一等一的好东西。尤其难得鲶鱼尾上,软肉轻骨,更是美味,怎奈——唉——”
一边说着,这老道一边将手中茶杯端起,象模象样的喝了一杯茶,这才摇头晃脑地道:“鲶鱼这东西,嘴巴最馋不过。人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紫泥。可这鲶鱼不光爱吃小鱼,它最爱吃的——偏偏是死朽腐烂的臭鱼烂肉!唉——”
黄胖子听了此言,又看其他酒楼上的人听了老道这话,都有些认同的表情,不由脸色就有些变,手中筷子早就停了下来。一边的侯申却哼一声道:“哼,这算什么?水里的鱼儿,又不是太液池里边的锦鲤,吃食上哪有这么讲究的。你若想用这个恶心人,却是没意思了。”
老道正眼不看侯申,摇头晃脑地道:“光吃死鱼烂肉,倒也罢了。偏偏这鲶鱼还有个恶习——那便是最爱吃死人!”
说完,眼睛眯着看了梅清等人一眼,翘着胡子道:“道爷听说,每逢涨水之时。水漫了上来,经常将那野坟无主的墓地淹了。这鲶鱼便三五成群游到坟圈子中,从坟窟窿钻到棺材里去吃那死人,一个个吃得肥头肥脑。待得水退下去,那鲶鱼便都困到了棺材中出不来。便有那当地人,去一一掏来卖给酒楼——”
还没等他说完,黄胖子小眼已经鼓了出来。两只胖胖的小手不住抚胸,几乎便要吐了出来。
“这位道爷!”店小二听了老道之言,连忙跑来大声道:“您口下留德。小店这东西来历都是清楚地。咱这鲶鱼可是从正经渔民送上来的,不是那坟圈子里的脏鱼!”
“是是”,老道连连点头:“这个老道自然明白。咱说的也不是您这店不是?其实啊,老道我从前,最喜欢吃鲶鱼啦……”
这老道一边说着,一边转过头对梅清等人说:“你看这位兄弟”,他手一指黄胖子:“一看就和咱老道是同好。不过呢-
老道摇摇头,口发叹息道:“后来有一次,我们隔壁的老刘头儿去打鱼,一不小心。掉河里就淹死了。庄里人想方设法,把他捞上来时才发现,那裤里边钻了三四条大鲶鱼,把个老刘头两条腿都啃得露出骨头来了,那叫一个惨啊……那之后咱就再也不吃鲶鱼啦……”
“哇”地一声,黄胖子再也忍不住了,勉强扭过头,一下子就吐了出来。
“牛鼻子!”侯申登时就跳了起来。指着老道叫道:“你找打是怎么着!”
“您这是怎么说的?”老道一脸无辜地道:“咱老道哪句说得不对了。至于大侠要教训一下老道?”
侯申一时语塞。从店小二满面怒气又有些郁闷的表情以及旁边桌上人表现便可知这老道说得大致不假,只是在酒楼上说这个,不是成心恶心人么?
“侯申”,梅清伸手制止了侯申,淡淡地道:“咱们吃得也差不多了,小二,算账!”
侯申闻了,只得狠狠地瞪了那老道一眼,不再多言。算了账。随着梅清转身便下楼去。
老道望着梅清等人地背影,呵呵笑了两声道:“举头三尺有神明。那年轻人。我看你印堂发暗,气色阴晦,近来怕有些不太稳当呢。可不要乱来,以免招祸啊。”
梅清闻言站住,缓缓转过头看了看老道,微笑道:“遇上道长这等高人,印堂发暗,气色阴晦那是自然的。小可之事不劳道长挂心。不过道长总是这般行事的话,怕祸报来得更快呢。”
说罢拱拱手,头也不回,带着众人下楼而去。
老道看着梅清的背影,摇着头嘿嘿冷笑了两声。转头却见店小二嘟着嘴来收拾梅清等人的残席,连忙阻止道:“罢了,小二,你看刚才这几个定然是败家惯了地,这么好的鲶鱼没动筷子就扔了,怪可惜的。咱老道方外之人,见不得这般行径,干脆我便替他们吃了吧!”
说罢,踞于座旁,也不用筷子,直接捞了一条鲶鱼就大吃起来。
店小二看得两眼发直,结结巴巴地道:“这位道长……你刚才不是说你小时见了隔壁老刘头儿死了被鲶鱼啃,之后就不吃鲶鱼了么?”
老道头也不抬地道:“那自然是真的,肯定就不吃了。不过后来道长我出了家,出家人眼里众生平等,鲶鱼它爱吃什么吃什么,在咱心里都是平等了,自然也就无所谓。所以出家之后呢,就又开始吃了!”
小二摸不着头脑地道:“不是人家和尚才讲众生平等么?你当老道的应该说万物为刍狗才对。”
“想不到你这小二还有些见识”,老道边吃边道:“其实老道也当过和尚,干坏事的时候,都是打着和尚的旗号干的。”
“你可记住了,象咱们老道,是不干坏事地。干坏事的,肯定是和尚!”眼见一个光头老和尚从楼梯走了上来,老道一边大口吃鱼,一边大声对小二说道。
梅清等人下了楼,心中都有些郁闷难当。自己一行本来诸事便不甚顺利,再加上刚才楼上这一闹,着实有些令人心烦。
梅清想了想,这才说道:“黄兄,莫若你我不要再合成一路,还是分别行动,各自打探方好。你便带了姚、周二位,直接去往义丰官府,亮了身份,一则探听闻香教之事,二则传张氏族中人,问讯杨晋一应事体。我刚才听那渔女所唱小调,俗中见雅,想来那做诗的史先生,也不是个寻常人。我便带了侯申,去见见那位史先生,或许更有所得。”
黄仲满早就受够了梅清这微服私访的调调,听了梅清这安排,甚合心意,连连点头答应。一众人当时便分手为两批,黄胖子带了姚定国、周昌,起程前往义丰。梅清则与侯申,雇了一条小船,沿濡水而下,直向下游而来。
此时正是仲秋时节,天空一碧如洗,蓝得如毫无瑕疵上等霁青釉瓷一般。两边山上俱是苍松翠柏,远望去郁郁苍苍,但闻其间松涛阵阵。山间或有一线长瀑,亮白如银,遥挂崖间。崖下小村中,却遍植柿树。此时那柿叶俱都红得透了,远远望去,村间前后连成一片,当真是灿若云霞。
濡水从两道山岭间急穿而过,漫江碧透,水流如箭,带着小船如飞也似急驰而下。梅清站在船头,只觉两山对峙如门,眼前俱是水光如天。清风扑面而来,更有船头溅起的点点水花,如碎琼乱玉般飞迸而起,雨雾般的水汽飘洒在发梢面颊,只觉一扫胸中郁郁之气,忍不住放声长啸。
过了此处狭窄之处,濡水在前边转过一个弯,前方却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再无山岭隔阻。河道一下子变得宽敞,奔腾的河水也显得温柔起来,四眼望去,水光接天,烟波浩淼,金鳞闪耀。
掌舵地老船夫见梅清刚才放声长啸,心情也甚是快意。此时水势放缓,老船夫笑呵呵地单手扶了舵,放开沙哑地喉咙,唱道:
濡水蜿蜒来,长泓日射漭;
下有蛟螭潜,上有云雾。
有客乘兴游,铁笛中流响;
从此入十洲,羡门可相访。
醉来夜忘归,船头一偃仰;
清风当我怀,明月波心。
归与亭阁间,心神犹觉爽。
梅清听船夫唱得忘形,也不由喝声彩道:“唱得好曲。不想老丈却是隐逸高人。”
船夫哈哈大笑道:“你这后生却会说话。老头子不过会撑船打鱼,算什么高人。这曲子乃是港里的史先生写的。史先生有时乘我船时每每唱过,老头子跟着学了几句罢了。”
“哦?”梅清一听笑道:“在下此去,正是欲访史先生。不想老丈与史先生倒是相熟之人呢。”
船夫笑道:“我看你却象是这意思。到港里来的贵人,都是来拜见史先生的。”
梅清便借了这话题,与船夫攀谈起来。
原来这史先生名梦竹,乃是永平港里人。史姓本是当地名族,只是到了史梦竹这一辈,人丁不旺,只得兄弟一人。史梦竹少时丧父,自小聪慧过人,于书无所不窥。后来中了举人,外放一任后,因见不惯官场诸般形态,又母亲年老,膝下无人,便再未出仕。
“史先生为人再好不过,那么大学问,对我们这些苦哈哈可和气得很的。平常有些事时,官府作威作福,史先生也常常为了乡里出头。”船夫的神情,显是对史梦竹颇为崇敬。
“哦?那官府不与史先生为难么?”梅清问道。
“史先生那是有来历的人,朋友故交也多,都是大人物,哪个当官的敢惹他呢。就连前些时候闹得那般热闹地闻香教,对上史先生也不敢放肆。”船夫笑道。
第四章 芦滩散人
“闻香教?”忽然听到这三个字,不由梅清眼神一亮,急切地道:“这里有闻香教么?”
“咋个没有?弄得乌烟瘴气的。不过人家势大,哪个敢惹哦。”船夫摇摇头,似乎不愿多谈。
梅清一路追寻闻香教之事,所见大多如此,众人对闻香教似乎都忌讳莫深,没人愿意深谈。
见了船夫这情形,梅清也不再追问,却与他谈些闲话,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了。
此时两岸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港道,道口均是茂盛的芦苇,长得有一人多高。放眼望去,不着边际。此时虽然已经是秋时,但芦苇还都浓绿如翠,梢上都长了有一尺来的穗子,随着微风起伏摇荡,不时有轻飘飘的苇絮在风中轻轻飞起,最后渐渐落于水面,堆积得一片又一片,如同织成的花纹一般。
船夫将船靠了岸,指着西边道:“先生您就从这道口上去,再走两三里地,见有人处打听,都知道史先生的。老头子这就回去了。”
梅清道声谢,取了些散碎银子,送于船夫。船夫道既是来寻史先生的,便是他的客人,却是不肯受。最后还是梅清说道请船夫将来买酒,以待来日史先生用船时也好畅饮,就当是酒钱,船夫这才收下了。
梅清与侯申上了岸,只因坐得船久了,一时走路还有些脚下摇晃,因此走得不快。路两边杨柳依依,柳枝飘拂,远处依然是片片苇海。秋风起处,芦荻萧瑟。在夕阳斜照下。更多几分野趣。
“喂!你们两个,倒底是干什么的,怎么跑这来了?”二人正行间,忽然闻得芦苇荡中响起一个脆生生地声音道。
梅清与侯申抬头看时,却见边上芦苇荡中乃是一个小小汊湾,一只小船正泊在那里。船头一个长身少女睁着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指着自己二人问道,正是那在望海楼见过的甜妞。
此时距离比在酒楼上更近,二人看得分明,那甜妞不过十七八岁,一身蓝花细布衣服。手执长篙,站立船头,当真是清水芙蓉。天然雕饰。只是或因在望海楼时见梅清唐突一笑,有些不满,此时明丽的面庞上还带着几分薄怒。
“哦,这位姑娘,在下兄弟二人,乃是自京城而来,特来求访史先生地。只是不熟路径,还望姑娘指点。”梅清并不以少女脸上薄怒为意,客客气气地道。转载自我看書齋\\
听梅清说是来找史先生地,甜妞脸上神情一下子便放松了。随即又浮上几分不好意思地道:“原来是找史先生的,我还以为你们不是好人呢。”才说毕,又觉得自己话说得有些直了,脸上略略有些泛红。连忙转过话头道:“刚才我还见史先生了,等我喊个人带你们过去。”
说罢,对着汊湾深处拉长声音喊道:“二小儿!——快出来!”
随着甜妞的喊声,一个半大小子一边答应着一边从苇荡中钻了出来。只见这小家伙浑身上下滚得泥猴一般,半披着一件短褂,打着赤脚,手里拎着一根苇条。上边串了七八只小鱼。
“都过了十五了。你这混小子还敢下水,看你老了得个老寒腿怎么走路!”甜妞见了。一把将那小子抓过来,从舱里端了一瓢水出来,倒着给他冲洗了头脸手脚,一边洗一边数落道。
“放心吧甜妞姐,我娘说小孩**上三把火,火力旺着呢。”那小子把头一拨楞,甩得满脸的水珠四下飞溅,不以为然地道。
“傻小子睡凉炕,就你火力旺!”甜妞笑骂,揪了二小儿的耳朵道:“连姐的话都敢顶了,长能耐了啊你!算了,给你个差事,那几个是远地儿来的客人,来找史先生的。\\\我刚才见史先生在韭菜沟那钓鱼,你带几个客人去找一下吧。”
“成”,二小儿顺手把那串小鱼扔在船舱里道:“这鱼给我留着,我娘说这几天心口闷不想吃东西,我才抓了这几个瓜子鱼给娘放汤,好清清口。“得了吧,就你那几个小杨树叶也好意思叫瓜子?我那舱里有几个大瓜子,一会我给四婶送过去就结了。快带你的路去吧!”
二小儿光着脚丫,带着梅清等人顺着一条苇田间的小坎走了进去,光光地脚丫踩在黄土之上,虽然也是秋季,却看不出一点不适来。
路上梅清随意问他家有什么人,平常做什么时,那二小儿也只是呵呵笑,却是不多说。过一会渐渐熟了些,又扯起打鱼摸虾的事儿,才有些放得开,话也多了起来。
原来刚才二小儿说的瓜子,乃是指大个儿地鲫鱼。这鲫鱼放汤,最是开胃。二小儿自打小就没了爹,家里只一个老娘拉扯。\\这几天老娘有些胃口不好,他这才跑出来摸几条鲫鱼准备放了汤给娘吃。
一边说着,前边已经出现了一条大沟,只见其中水色深沉,两岸的芦苇都低弯得压到了水面,还有几棵杨柳,长长的枝条也都垂到了水面上,引得一些小鱼不停在的枝条间吐泡游动。
离此间不远处,却是一个小小草亭,正有一个人影,背对众人而坐。只见其戴着一个大斗笠,一手扶了渔竿,一手却拎了个大酒葫芦,间或举起葫芦轻饮一口。又放下葫芦,漫声作歌道: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史爷爷又唱上了”,二小儿嘿嘿笑道:“每次见了他都这般,有的词二小儿都学会了。”
梅清听了不由莞尔,伸手止住欲上前相唤的二小儿,却上前几步。放声道:
老渔翁。一钓竿,
靠山崖,傍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
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歌声才毕,只见史先生早已站起身形,鼓掌喝彩道:“好一个扁舟来往无牵绊!那边的二位佳客莫非是来寻我这老竹竿子的么?”
梅清恭恭敬敬上前施礼道:“在下梅清,因慕先生清名,特来拜访。野水茅亭。竹笠纶丝,先生果然好雅兴。”
史梦竹哈哈大笑道:“老竹竿子不过是个乡下钓鱼地老头儿,哪来这些雅兴。不过我看小友眉目清奇。谈吐不俗,可是难得呢。正好今天有些收获,天时也不早,莫若便到敝庄上,烹鱼煮酒,竞夕一谈如何?”
梅清一笑道:“正所欲也,不敢请耳。”
史梦竹点头一笑,收拾起渔具,又对二小儿道:“二小儿,你怎么跑这来了?”
二小儿道:“爷爷好。刚才遇上甜妞姐姐。她让我带这几个客人过来地。”
史梦竹笑着点点头,又问道:“你娘好些了没有?前天我让人送去药你可都按时给你娘煎着吃了?”
二小儿嗯了一声道:“嗯,娘已经大好了,就是还有些嘴里没味。甜妞姐姐说一会她那有几个大瓜子。给我娘送过去放汤吃。”
史梦竹一听笑了道:“那丫头明儿就要到好日子了,还不肯好好在家猫着,就是个野性子。”
说罢拎了渔具起身,又对梅清二人笑道:“乡野之人,言行无状,好叫尊客见笑了。”
梅清这才近处打量史梦竹,只见此人瘦瘦地。身量甚高。比起梅清来,还要高上半头。他身上穿了一身渔夫常见的渔披。腰略有些弯,脸形略长,两道细长眼睛,面色平和,短短的胡须。说起话来时,便站得直直的,显得更是高大。
几个人便沿了来时之路,漫步而归。此时日已将落,晚霞满天。夕阳照着身边无垠地苇荡,便如一片金色海湾,说不出的宁静温暖。
路上史梦竹与梅清边走边闲话几句,不过是论几句诗词,说说渔樵闲话。梅清本自强记多识,胸中说有万卷也不为过。更难得见解毫无陈腐之气,议论生风,无拘无束,登时让史梦竹大感喜悦。
史梦竹给梅清印象也与寻常书生大异。虽然闻他诗风大有古风,但见其人却颇有赤子之心,谈笑间毫无清高之气,反倒如一个乡间老者般,话语朴实无二,却又淳厚清雅。
老少二人对视一笑,都大有知己之感。
此时红红的夕阳已经落在远处村落袅袅炊烟之外,村外小小港湾处一只只渔船正陆续靠岸。梅清等人也已经行到村庄口处,只见高大的古柳树下,却有一个货郎,挑了一个担子,手摇一个拨郎鼓,正在叫卖。
史梦竹见了,伸手召那货郎过来,取了几文钱,买了一包糖瓜子给二小儿道:“今天劳烦二儿小给爷爷的客人带路,这包糖瓜儿是犒劳你地。”
二小儿咧嘴一笑道:“史爷爷又给我买好吃的。上次我娘还说我来着,说不能总要您地东西。”一边说着,却忍不住眼睛偷偷瞟着那包糖,咽了一口口水。
史梦竹弯下腰,拧了一下二小儿地鼻子道:“别告诉你娘不就行了!就算是她知道了,你就说爷爷想吃买的,结果太硬嚼不动,你替爷爷吃地,你娘就不会说你了。”
二小儿揉了一下鼻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口中说道:“那史爷爷你可别告诉我娘呵,谢谢您啦。”这才接过史梦竹手中的糖,欢天喜地地跑了。
第五章 溟海苍茫
港里地方并不甚大,基本上只能算是一个小渔村。而史梦竹一家的宅子,几乎就占了港里街的一半。
待史梦竹将梅清与侯申二人请进家中后,便先告声怠慢,到后堂换了衣服回来。这次见他已经换成了一件直裰,头上也戴了方巾,见了梅清先自笑道:“本不是渔夫,非扮成个打鱼的,其实也不怎么象,倒有些娇情了。小友先请坐下,稍事休息,你我二人再把酒夜话。”
二人便坐了吃茶,闲聊些史话诗词。少时下人来报,道是酒席已然摆下。史梦竹请二人移步东厅,不过一张小桌,几式海鲜。
“今天却也凑巧,下人新弄了几只大镜鱼来,虽然不算什么,却难得新鲜。二位高客在京城中,山珍海味自是见得多了。到了乡下,也只好借着些野味来充充门面了。”史梦竹兴致甚高,端了酒杯道。
梅清与侯申连道不敢,举酒共饮。三人把酒说些闲话,梅清笑道:“我观先生寄于海隅,深知其中三昧,诚可谓退而独善其身者。”
史梦竹听了,捻须笑道:“小友言中似有所指啊。我看小友言语举止,气派不似寻常书生。若有什么事,只须明言便好。”
梅清沉吟片刻道:“不瞒先生,在下此来永平,乃是奉一位前辈之命,暗中察访闻香教之事。一路行来。见众人提起闻香教三字,无不三箴其口,敢怒而不敢言,颇感无奈。后闻先生清正之名,这才不揣冒昧,登门求教。”
史梦竹面色不变道:“原来如此。只是史某向来困守渔乡,少与外面往来。何况子不语乱力怪神,这些事也未曾关心过。”
“哦?那史先生久居此地,只闻得有名为千金爷地什么人或东西么?”梅清试探着道。
“千金爷?”史( 天下道门 http://www.xlawen.org/kan/3114/ )
“来啦”随着一声招呼,一个精瘦地店小二跑了过来。只见这小二年龄不大,一脸笑容堆得额上都生起了皱纹,身穿一身粗布短衣,拾掇得甚是干净。小二一边快手快手给几个人添茶,一边问道:“几位爷,都想吃点什么?小店在海阳城里,可算是数一数二地酒楼了。您旦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不敢说应有尽有,也算是五花八门儿。”
“得得得,少报你那菜名儿了。山珍海味的,爷们早就吃腻了。到了你们这小地界,就图个新鲜。说说你们这都有啥新鲜玩艺吧。”黄胖子一脸不面耐烦地道。
店小二满面含笑道:“那几位爷可是赶上好时候了。现在这时节,正是咱们这下来新鲜虾蟹的时候。咱们海阳城,这鱼虾蟹什么的,那是啥样的都有。要不着,咱们本地的黄螃蟹、皮皮虾、蛏、青蛤什么地,都给您上点儿?”
梅清笑道:“倒是有些口福呢。就依你,这些都上来尝尝鲜。不知鱼都有些什么?”
店小二点头道:“要说本地,正在两和水地地方,咸淡水的鱼都有。象油光、青条、瓜子、拐子都有。你要尝些什么?”
黄胖子听得两眼发直,也不知这小二说地都是什么鱼,又不好说不知道,只得大声道:“你们本地人,都爱吃什么鱼呢?说来听听。”
店小二笑道:“要按说咱们本地,有个话儿叫鲶鱼尾、梭鱼头,黑鱼下水一挂油。正巧今儿收了几条大鲶鱼,不然咱就叫下边给您几位收拾了,您尝尝这鲶鱼尾的味道?”
“成成,你就快点吧。有什么酒没有,也上两壶来。”黄胖子连连点头,似乎对店小二的介绍颇为满意。
“本地烧锅出的白干酒劲是极大的,味道自然比不得官酒厚重,不知几位有没有意思试试?”店小二哈着腰道。
“行,就依你。快些张罗来,吃得顺口时,大爷自然有赏。”黄胖子眼睛眯得如同两道月牙,双手将那筷子在桌子上敲得如打锣的一般。
梅清等人点完菜,便端了茶,闲聊数句。梅清有心打听本地人物风情,特地又将那小二喊来,借口要他添水,顺便问些本地风物。怎奈这小二话虽多,却是三句不离本行,全在吃喝上介绍来去,倒与黄胖子好做一对。梅清见问不出什么来,也只得挥挥手,让他去了。
“得,先喝点茶吧。”黄胖子满面欢喜地端起茶碗品了一小口道:“刚才那小二道这是本地的龙骨香茶,倒果然有些特别。只是那小二说出这茶叶的地方山有多有龙骨,也不知是真的假的?”
梅清端了茶,却如未闻一般。他们这一路以来,到了永平地界之后,时时注意打听关于“闻香教”与“千金爷”之事。怎奈那“闻香教”之事,当地人听了,都是三缄其口,有的面露惊色转身便走。至于“千金爷”,却是无人闻得。
永平本地,乃是大明重镇。因此东北方向不远,便是古榆关所在,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海阳城由来以久,据传乃是汉时摇母余,被封为海阳侯,建城此地。
只是永平一地,多遭战火。即便是本朝永乐帝登基之前,经燕王扫北之役,当地人口十亡七八,凋落无几。海阳一地,自然也是难有起色。虽然后来朝廷大迁山西、山东之民于此地,但再无当年盛况。这海阳虽然还以城为名,其实只是一个大些的镇子罢了。
梅清等人本来直接到永平府中查察,但所得寥寥。偶然听人说道永平南半部沿海地方,闻香教尤烈,这才动身来到这一带探听消息。
“下午咱们再问问,若再无消息,便只得直接到义丰县,寻那张氏一问究竟了。”梅清叹了口气对黄、侯二人说道。
梅清所说张氏,便是曾收留杨晋的世交之家。按梅清想来,本不欲亮明身份,以免有打草惊蛇之虞。但总这般乱找,也不是个办法。实在无路可走时,也只得直接去问个明白罢了。
第二章 渔女清歌
翔云岛下暮云平,
鱼骨庙前潮水生。
侬意只怜公子蟹,
阿郎偏爱美人蛏。
梅清数人正在酒楼上,谈论下一步如何行动时,忽然闻得楼下遥遥地传来一阵歌声。
只闻那歌声如清泉叮咚,说不出的清澈明爽。急转头时,却见一叶小舟,不知什么时候靠在了酒楼下的简易码头上。一个身着细蓝花粗布衣服的长身少女,手执长篙,一边唱着渔歌,一边点着岸边石块,将小船缓缓停稳。
“哟,这不是甜妞吗?怎么不在家准备当你的新娘子,跑到咱们城里找姑爷来了么?”正在酒楼边凑堆看戏法的一群汉子听了渔歌声,都扭头来看。见到那少女,一个年青的小伙子笑嘻嘻地喊道。
“呸,回家问你奶奶去!”少女毫不客气,脆生生地笑骂道。登时周边一群人都笑了起来,倒把那小伙子弄了个大红脸。
那叫甜妞的少女见了,咯咯地笑了起来,大眼睛瞪了他一下,又得意地哼了一声,一边停稳了船,回身从仓里提了两个大竹篓出来。两个大竹篓里各有一个蒲包,浸湿了水,看来沉甸甸的。但那甜妞利利落落地便一手一个拎了起来,纵身一跳,轻轻巧巧地跳到岸边大石头上,亮开嗓门唤道:“庞叔,给您送螃蟹来啦!”
梅清恰在酒楼上。看这少女面色有些黝黑,身材修材健美,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极为灵动。虽然不着修饰,但一股天然气息,毫无雕琢做作之感,令人不由心生喜爱。看她俏生生站在那顾盼生姿。不由梅清轻轻地笑了起来。
少女似是感到梅清在看她笑,大眼睛瞟了他几眼,看梅清笑容不变,又似有警告地瞪了他一眼。
正在此时,闻得一个有些苍老的声音道:“是甜妞来了?怎么不让你爹过来呢?”
只见一个矮胖的老者从酒楼侧门转了出来。笑呵呵地道:“你这丫头,不是眼看就到好日子了么?不好好在家待着,出来跑什么?你爹呢?”
甜妞道:“我爹今天腰疼又犯了,我就替他跑一趟呗。庞叔,我爹说了。现在的螃蟹甩了籽,不大肥了怕。这回特地给您挑的都是叉子,您看看。”
“行行,”庞叔连连点头:“你爹挑的差不了。唉,要说你爹有你这么个闺女,可真是福气。就是赶明儿嫁了你地阿山哥,你爹就只剩想得满炕摸了。”
“阿山才不至于呢。他要敢不要我爹。我一篙子把他打到落潮湾里去!”甜妞毫不羞涩。脆生生地笑着道。
“小二,小二!”楼上的黄胖子小眼爆亮,叫唤小二道:“刚才那妞说的什么叉子啥的,是什么意思?”
店小二笑道:“客官有所不知,这螃蟹也分公母。那母的脐是圆地,公的脐是尖的。咱们本地管公螃蟹的尖脐又叫叉脐。叉子就是指公螃蟹。”
“哦?”黄胖子小眼一眨道:“螃蟹不都是吃带黄的么?难道还有这个……叉子好地说法?”
“那您得看时候儿了。入秋时螃蟹没甩籽,圆脐的满肚子黄吃起来好吃。现在已经是秋后了,螃蟹甩了籽都是空的了,这时候就是叉子好吃。又香又肥。”店小二一边说着。一边将臂膀上托的几个大盘子呈了上来:“客官您看,这几个大叉子。保证个个儿肉满白儿香,您尝尝就知道了。”
梅清笑道:“小二哥,刚才那姑娘唱的渔歌却是不俗,莫非是本地民歌么?”
店小二摇头道:“这却不是。那甜妞是港里人,那边有个史先生。这歌都是他写的。客官您看,那歌里说的公子蟹,就是指这秋后地大叉子;那美人蛏,便是咱这两和水中出地双腿蛏。您看这蛏两条白腿白生生的,身上的肉儿又嫩又劲道,因此才叫这个名儿。”
梅清听他说得有趣,便伸了筷子,夹了只蛏。这蛏本是一种贝,形状细长,其上有两只触角,便如两条腿也似,想来就是那小二说的“双腿蛏”之由来了。这酒楼做的这蛏也简单,只用白水连壳煮了,用大碗连汤带水地端上来,旁边又备了调料。只需将蛏肉摘出,在汤水中涮得净了,蘸了调料便可入嘴。
梅清依言一试,果然又嫩又鲜,美味无比。一边的黄胖子性急,一会的功夫已经吃了十来个下去,没嘴子地叫道:“好!好!果然好吃!”
店小二在一旁笑道:“这位客官,那蛏虽然好吃,却需少吃些个。吃得多了,容易受寒闹了肚子,就不好了。正好咱这白干也热了上来,你先暖暖肠胃。”说罢,便将几个瓷酒壶呈了上来,用热水温着,一一为众人筛上。
梅清端起一杯酒来一饮而尽,果然觉得一股辛辣热气直泛上来,张嘴尽是酒香之气。又拿过一个螃蟹来,依小二之言掀了脐去了盖,果然膏白满腹。以蟹爪尖挑了少许,只觉得入口即化,确实名不虚传。
黄胖子大块朵颐,吃得酣畅淋漓,犹自叫道:“那小二,咱们的鲶鱼还没好么?爷儿们等着你说的那鲶鱼尾呢!”
“哎呀,客官这您可不能急。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炖鱼这事要地就是个时候儿,快了不好吃。劳您再等会哈。”店小二一连来回上菜,一边对着黄胖子点头哈腰地道。
一叶渔舟小似瓢,
棹歌唱出太平谣。
黄昏出网人争闹,
紫蟹银鱼拾小潮。人看时,只见甜妞便如来时一般,送完了螃蟹,又唱着歌,撑着小船悠悠而去。
“咦?”一道讶声忽然在楼上响声。梅清等人急回头看时,却一个老道,不知什么时候上了楼来。
只见这个老道五短身材,穿着一件破破烂烂地旧道袍,头发乱糟糟的,稀稀疏疏地几径短须,红红的酒糟鼻子。他眯着眼睛看着窗外甜妞,眼中精光一闪既逝,很快恢复了如同宿醉未醒般的朦胧。
“这小姑娘怎么……”老道捻了捻那几根稀稀疏疏的胡子,这才拖拖沓沓地行到一个空着的桌子边坐了下来,顺手将手中的幡子倚在桌旁。梅清等这才看到那幡上居然用七扭八歪的字迹写着:“张铁口”三个大字,其下又有:“一双”
老道坐下之后,敲着桌子叫道:“小二!小二却在哪里?还不快快上来!”
那小二一溜小跑地上来,满面含笑道:“客官,您要点什么?”
“问个啥劲?有什么好东西你就尽管上呗,边上桌上不都没空着么?你就照样给道爷来一份。别看道爷穿得破,比起那浑身锦绣的邪魔歪道来,可有信用多了!”老道斜眼看天,大大咧咧地道。
此时酒店中客人不多,除了梅清他们这两桌,也不过三五桌人。老道口口声声“浑身锦绣的邪魔歪道”虽然没有明说,但梅清却清清楚楚地感觉得道这老道似乎对自己等人有些敌意。
梅清认真看了看这老道,丝毫也察觉不到有任何真元波动的迹象。看他行为,分明是个走江湖的算命先生,不知何以对自己生出敌意。只是自己一行有为而来,不愿招惹是非,因此梅清也只当没听到,低头饮酒吃菜。
小二似乎也看出这老道有些找碴的意思,却只当没听出来,大声道:“好咧!”说罢,快手快脚给老道倒了杯茶水,又跑着下去了。
黄胖子与侯申一个混迹官场多年,一个行走江湖的老手,如何看不出这老道有些别扭。只是此行以梅清为主,遇事不好自作主张。黄胖子也还罢了,胖胖的脸上笑容不变,一口口吃得照样兴高采烈;侯申脸上就有些难看,只不过看梅清有息事宁人的意思,只得闷闷的将面前杯中浊酒一饮而尽,歪头看着窗外,一言不发。
“客官,你的鲶鱼好啦!——”正在众人闷声无语之时,忽然楼梯处传来小二拖着长音的唤声,只见他双手各托一个大盘子小步跑了上来。
小二分将两个盘子放在梅清与姚、周二桌之上,然后笑着道:“客官您看,这就是咱们本地的胡子鲶。你看这个头儿,满永平府,怕也难寻这么肥嫩的鲶鱼。”
梅清等看了,都不由点头。这几只大鲶鱼,足有数尺,须长肉肥,圆滚滚的。酒楼的师傅也下了功夫,炖得火候恰到好处,色香俱佳,令人不由食指大动。
黄胖子早就等不及了,上来一筷子便夹了段鱼尾放在自己碗里,张开大口便咬去一半,含糊不清地道:“嗯,不错,不错!”
其他众人看了黄胖子这幅吃相,都不由好笑。众人提了筷子,正要动手,忽然闻得身后那老道的声音道:“鲶鱼!三清道尊在上,怎么还有人吃鲶鱼!”
第三章 兵分两路
众人听了老道之言,伸向鲶鱼的筷子都不由停了下来。侯申早就看这老道这顺眼,此刻既然人家都叫号到自己头上了,还有什么客气的?立时便跳起来道:“兀那老道,我们吃鲶鱼,却碍你什么事了,怎么就吃不得?”
那老道却如若未闻,眼睛依然向上斜看着房顶,自顾自地说道:“唉,若说鲶鱼这东西,肉质鲜嫩,味道香软,果然是一等一的好东西。尤其难得鲶鱼尾上,软肉轻骨,更是美味,怎奈——唉——”
一边说着,这老道一边将手中茶杯端起,象模象样的喝了一杯茶,这才摇头晃脑地道:“鲶鱼这东西,嘴巴最馋不过。人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紫泥。可这鲶鱼不光爱吃小鱼,它最爱吃的——偏偏是死朽腐烂的臭鱼烂肉!唉——”
黄胖子听了此言,又看其他酒楼上的人听了老道这话,都有些认同的表情,不由脸色就有些变,手中筷子早就停了下来。一边的侯申却哼一声道:“哼,这算什么?水里的鱼儿,又不是太液池里边的锦鲤,吃食上哪有这么讲究的。你若想用这个恶心人,却是没意思了。”
老道正眼不看侯申,摇头晃脑地道:“光吃死鱼烂肉,倒也罢了。偏偏这鲶鱼还有个恶习——那便是最爱吃死人!”
说完,眼睛眯着看了梅清等人一眼,翘着胡子道:“道爷听说,每逢涨水之时。水漫了上来,经常将那野坟无主的墓地淹了。这鲶鱼便三五成群游到坟圈子中,从坟窟窿钻到棺材里去吃那死人,一个个吃得肥头肥脑。待得水退下去,那鲶鱼便都困到了棺材中出不来。便有那当地人,去一一掏来卖给酒楼——”
还没等他说完,黄胖子小眼已经鼓了出来。两只胖胖的小手不住抚胸,几乎便要吐了出来。
“这位道爷!”店小二听了老道之言,连忙跑来大声道:“您口下留德。小店这东西来历都是清楚地。咱这鲶鱼可是从正经渔民送上来的,不是那坟圈子里的脏鱼!”
“是是”,老道连连点头:“这个老道自然明白。咱说的也不是您这店不是?其实啊,老道我从前,最喜欢吃鲶鱼啦……”
这老道一边说着,一边转过头对梅清等人说:“你看这位兄弟”,他手一指黄胖子:“一看就和咱老道是同好。不过呢-
老道摇摇头,口发叹息道:“后来有一次,我们隔壁的老刘头儿去打鱼,一不小心。掉河里就淹死了。庄里人想方设法,把他捞上来时才发现,那裤里边钻了三四条大鲶鱼,把个老刘头两条腿都啃得露出骨头来了,那叫一个惨啊……那之后咱就再也不吃鲶鱼啦……”
“哇”地一声,黄胖子再也忍不住了,勉强扭过头,一下子就吐了出来。
“牛鼻子!”侯申登时就跳了起来。指着老道叫道:“你找打是怎么着!”
“您这是怎么说的?”老道一脸无辜地道:“咱老道哪句说得不对了。至于大侠要教训一下老道?”
侯申一时语塞。从店小二满面怒气又有些郁闷的表情以及旁边桌上人表现便可知这老道说得大致不假,只是在酒楼上说这个,不是成心恶心人么?
“侯申”,梅清伸手制止了侯申,淡淡地道:“咱们吃得也差不多了,小二,算账!”
侯申闻了,只得狠狠地瞪了那老道一眼,不再多言。算了账。随着梅清转身便下楼去。
老道望着梅清等人地背影,呵呵笑了两声道:“举头三尺有神明。那年轻人。我看你印堂发暗,气色阴晦,近来怕有些不太稳当呢。可不要乱来,以免招祸啊。”
梅清闻言站住,缓缓转过头看了看老道,微笑道:“遇上道长这等高人,印堂发暗,气色阴晦那是自然的。小可之事不劳道长挂心。不过道长总是这般行事的话,怕祸报来得更快呢。”
说罢拱拱手,头也不回,带着众人下楼而去。
老道看着梅清的背影,摇着头嘿嘿冷笑了两声。转头却见店小二嘟着嘴来收拾梅清等人的残席,连忙阻止道:“罢了,小二,你看刚才这几个定然是败家惯了地,这么好的鲶鱼没动筷子就扔了,怪可惜的。咱老道方外之人,见不得这般行径,干脆我便替他们吃了吧!”
说罢,踞于座旁,也不用筷子,直接捞了一条鲶鱼就大吃起来。
店小二看得两眼发直,结结巴巴地道:“这位道长……你刚才不是说你小时见了隔壁老刘头儿死了被鲶鱼啃,之后就不吃鲶鱼了么?”
老道头也不抬地道:“那自然是真的,肯定就不吃了。不过后来道长我出了家,出家人眼里众生平等,鲶鱼它爱吃什么吃什么,在咱心里都是平等了,自然也就无所谓。所以出家之后呢,就又开始吃了!”
小二摸不着头脑地道:“不是人家和尚才讲众生平等么?你当老道的应该说万物为刍狗才对。”
“想不到你这小二还有些见识”,老道边吃边道:“其实老道也当过和尚,干坏事的时候,都是打着和尚的旗号干的。”
“你可记住了,象咱们老道,是不干坏事地。干坏事的,肯定是和尚!”眼见一个光头老和尚从楼梯走了上来,老道一边大口吃鱼,一边大声对小二说道。
梅清等人下了楼,心中都有些郁闷难当。自己一行本来诸事便不甚顺利,再加上刚才楼上这一闹,着实有些令人心烦。
梅清想了想,这才说道:“黄兄,莫若你我不要再合成一路,还是分别行动,各自打探方好。你便带了姚、周二位,直接去往义丰官府,亮了身份,一则探听闻香教之事,二则传张氏族中人,问讯杨晋一应事体。我刚才听那渔女所唱小调,俗中见雅,想来那做诗的史先生,也不是个寻常人。我便带了侯申,去见见那位史先生,或许更有所得。”
黄仲满早就受够了梅清这微服私访的调调,听了梅清这安排,甚合心意,连连点头答应。一众人当时便分手为两批,黄胖子带了姚定国、周昌,起程前往义丰。梅清则与侯申,雇了一条小船,沿濡水而下,直向下游而来。
此时正是仲秋时节,天空一碧如洗,蓝得如毫无瑕疵上等霁青釉瓷一般。两边山上俱是苍松翠柏,远望去郁郁苍苍,但闻其间松涛阵阵。山间或有一线长瀑,亮白如银,遥挂崖间。崖下小村中,却遍植柿树。此时那柿叶俱都红得透了,远远望去,村间前后连成一片,当真是灿若云霞。
濡水从两道山岭间急穿而过,漫江碧透,水流如箭,带着小船如飞也似急驰而下。梅清站在船头,只觉两山对峙如门,眼前俱是水光如天。清风扑面而来,更有船头溅起的点点水花,如碎琼乱玉般飞迸而起,雨雾般的水汽飘洒在发梢面颊,只觉一扫胸中郁郁之气,忍不住放声长啸。
过了此处狭窄之处,濡水在前边转过一个弯,前方却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再无山岭隔阻。河道一下子变得宽敞,奔腾的河水也显得温柔起来,四眼望去,水光接天,烟波浩淼,金鳞闪耀。
掌舵地老船夫见梅清刚才放声长啸,心情也甚是快意。此时水势放缓,老船夫笑呵呵地单手扶了舵,放开沙哑地喉咙,唱道:
濡水蜿蜒来,长泓日射漭;
下有蛟螭潜,上有云雾。
有客乘兴游,铁笛中流响;
从此入十洲,羡门可相访。
醉来夜忘归,船头一偃仰;
清风当我怀,明月波心。
归与亭阁间,心神犹觉爽。
梅清听船夫唱得忘形,也不由喝声彩道:“唱得好曲。不想老丈却是隐逸高人。”
船夫哈哈大笑道:“你这后生却会说话。老头子不过会撑船打鱼,算什么高人。这曲子乃是港里的史先生写的。史先生有时乘我船时每每唱过,老头子跟着学了几句罢了。”
“哦?”梅清一听笑道:“在下此去,正是欲访史先生。不想老丈与史先生倒是相熟之人呢。”
船夫笑道:“我看你却象是这意思。到港里来的贵人,都是来拜见史先生的。”
梅清便借了这话题,与船夫攀谈起来。
原来这史先生名梦竹,乃是永平港里人。史姓本是当地名族,只是到了史梦竹这一辈,人丁不旺,只得兄弟一人。史梦竹少时丧父,自小聪慧过人,于书无所不窥。后来中了举人,外放一任后,因见不惯官场诸般形态,又母亲年老,膝下无人,便再未出仕。
“史先生为人再好不过,那么大学问,对我们这些苦哈哈可和气得很的。平常有些事时,官府作威作福,史先生也常常为了乡里出头。”船夫的神情,显是对史梦竹颇为崇敬。
“哦?那官府不与史先生为难么?”梅清问道。
“史先生那是有来历的人,朋友故交也多,都是大人物,哪个当官的敢惹他呢。就连前些时候闹得那般热闹地闻香教,对上史先生也不敢放肆。”船夫笑道。
第四章 芦滩散人
“闻香教?”忽然听到这三个字,不由梅清眼神一亮,急切地道:“这里有闻香教么?”
“咋个没有?弄得乌烟瘴气的。不过人家势大,哪个敢惹哦。”船夫摇摇头,似乎不愿多谈。
梅清一路追寻闻香教之事,所见大多如此,众人对闻香教似乎都忌讳莫深,没人愿意深谈。
见了船夫这情形,梅清也不再追问,却与他谈些闲话,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了。
此时两岸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港道,道口均是茂盛的芦苇,长得有一人多高。放眼望去,不着边际。此时虽然已经是秋时,但芦苇还都浓绿如翠,梢上都长了有一尺来的穗子,随着微风起伏摇荡,不时有轻飘飘的苇絮在风中轻轻飞起,最后渐渐落于水面,堆积得一片又一片,如同织成的花纹一般。
船夫将船靠了岸,指着西边道:“先生您就从这道口上去,再走两三里地,见有人处打听,都知道史先生的。老头子这就回去了。”
梅清道声谢,取了些散碎银子,送于船夫。船夫道既是来寻史先生的,便是他的客人,却是不肯受。最后还是梅清说道请船夫将来买酒,以待来日史先生用船时也好畅饮,就当是酒钱,船夫这才收下了。
梅清与侯申上了岸,只因坐得船久了,一时走路还有些脚下摇晃,因此走得不快。路两边杨柳依依,柳枝飘拂,远处依然是片片苇海。秋风起处,芦荻萧瑟。在夕阳斜照下。更多几分野趣。
“喂!你们两个,倒底是干什么的,怎么跑这来了?”二人正行间,忽然闻得芦苇荡中响起一个脆生生地声音道。
梅清与侯申抬头看时,却见边上芦苇荡中乃是一个小小汊湾,一只小船正泊在那里。船头一个长身少女睁着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指着自己二人问道,正是那在望海楼见过的甜妞。
此时距离比在酒楼上更近,二人看得分明,那甜妞不过十七八岁,一身蓝花细布衣服。手执长篙,站立船头,当真是清水芙蓉。天然雕饰。只是或因在望海楼时见梅清唐突一笑,有些不满,此时明丽的面庞上还带着几分薄怒。
“哦,这位姑娘,在下兄弟二人,乃是自京城而来,特来求访史先生地。只是不熟路径,还望姑娘指点。”梅清并不以少女脸上薄怒为意,客客气气地道。转载自我看書齋\\
听梅清说是来找史先生地,甜妞脸上神情一下子便放松了。随即又浮上几分不好意思地道:“原来是找史先生的,我还以为你们不是好人呢。”才说毕,又觉得自己话说得有些直了,脸上略略有些泛红。连忙转过话头道:“刚才我还见史先生了,等我喊个人带你们过去。”
说罢,对着汊湾深处拉长声音喊道:“二小儿!——快出来!”
随着甜妞的喊声,一个半大小子一边答应着一边从苇荡中钻了出来。只见这小家伙浑身上下滚得泥猴一般,半披着一件短褂,打着赤脚,手里拎着一根苇条。上边串了七八只小鱼。
“都过了十五了。你这混小子还敢下水,看你老了得个老寒腿怎么走路!”甜妞见了。一把将那小子抓过来,从舱里端了一瓢水出来,倒着给他冲洗了头脸手脚,一边洗一边数落道。
“放心吧甜妞姐,我娘说小孩**上三把火,火力旺着呢。”那小子把头一拨楞,甩得满脸的水珠四下飞溅,不以为然地道。
“傻小子睡凉炕,就你火力旺!”甜妞笑骂,揪了二小儿的耳朵道:“连姐的话都敢顶了,长能耐了啊你!算了,给你个差事,那几个是远地儿来的客人,来找史先生的。\\\我刚才见史先生在韭菜沟那钓鱼,你带几个客人去找一下吧。”
“成”,二小儿顺手把那串小鱼扔在船舱里道:“这鱼给我留着,我娘说这几天心口闷不想吃东西,我才抓了这几个瓜子鱼给娘放汤,好清清口。“得了吧,就你那几个小杨树叶也好意思叫瓜子?我那舱里有几个大瓜子,一会我给四婶送过去就结了。快带你的路去吧!”
二小儿光着脚丫,带着梅清等人顺着一条苇田间的小坎走了进去,光光地脚丫踩在黄土之上,虽然也是秋季,却看不出一点不适来。
路上梅清随意问他家有什么人,平常做什么时,那二小儿也只是呵呵笑,却是不多说。过一会渐渐熟了些,又扯起打鱼摸虾的事儿,才有些放得开,话也多了起来。
原来刚才二小儿说的瓜子,乃是指大个儿地鲫鱼。这鲫鱼放汤,最是开胃。二小儿自打小就没了爹,家里只一个老娘拉扯。\\这几天老娘有些胃口不好,他这才跑出来摸几条鲫鱼准备放了汤给娘吃。
一边说着,前边已经出现了一条大沟,只见其中水色深沉,两岸的芦苇都低弯得压到了水面,还有几棵杨柳,长长的枝条也都垂到了水面上,引得一些小鱼不停在的枝条间吐泡游动。
离此间不远处,却是一个小小草亭,正有一个人影,背对众人而坐。只见其戴着一个大斗笠,一手扶了渔竿,一手却拎了个大酒葫芦,间或举起葫芦轻饮一口。又放下葫芦,漫声作歌道: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史爷爷又唱上了”,二小儿嘿嘿笑道:“每次见了他都这般,有的词二小儿都学会了。”
梅清听了不由莞尔,伸手止住欲上前相唤的二小儿,却上前几步。放声道:
老渔翁。一钓竿,
靠山崖,傍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
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歌声才毕,只见史先生早已站起身形,鼓掌喝彩道:“好一个扁舟来往无牵绊!那边的二位佳客莫非是来寻我这老竹竿子的么?”
梅清恭恭敬敬上前施礼道:“在下梅清,因慕先生清名,特来拜访。野水茅亭。竹笠纶丝,先生果然好雅兴。”
史梦竹哈哈大笑道:“老竹竿子不过是个乡下钓鱼地老头儿,哪来这些雅兴。不过我看小友眉目清奇。谈吐不俗,可是难得呢。正好今天有些收获,天时也不早,莫若便到敝庄上,烹鱼煮酒,竞夕一谈如何?”
梅清一笑道:“正所欲也,不敢请耳。”
史梦竹点头一笑,收拾起渔具,又对二小儿道:“二小儿,你怎么跑这来了?”
二小儿道:“爷爷好。刚才遇上甜妞姐姐。她让我带这几个客人过来地。”
史梦竹笑着点点头,又问道:“你娘好些了没有?前天我让人送去药你可都按时给你娘煎着吃了?”
二小儿嗯了一声道:“嗯,娘已经大好了,就是还有些嘴里没味。甜妞姐姐说一会她那有几个大瓜子。给我娘送过去放汤吃。”
史梦竹一听笑了道:“那丫头明儿就要到好日子了,还不肯好好在家猫着,就是个野性子。”
说罢拎了渔具起身,又对梅清二人笑道:“乡野之人,言行无状,好叫尊客见笑了。”
梅清这才近处打量史梦竹,只见此人瘦瘦地。身量甚高。比起梅清来,还要高上半头。他身上穿了一身渔夫常见的渔披。腰略有些弯,脸形略长,两道细长眼睛,面色平和,短短的胡须。说起话来时,便站得直直的,显得更是高大。
几个人便沿了来时之路,漫步而归。此时日已将落,晚霞满天。夕阳照着身边无垠地苇荡,便如一片金色海湾,说不出的宁静温暖。
路上史梦竹与梅清边走边闲话几句,不过是论几句诗词,说说渔樵闲话。梅清本自强记多识,胸中说有万卷也不为过。更难得见解毫无陈腐之气,议论生风,无拘无束,登时让史梦竹大感喜悦。
史梦竹给梅清印象也与寻常书生大异。虽然闻他诗风大有古风,但见其人却颇有赤子之心,谈笑间毫无清高之气,反倒如一个乡间老者般,话语朴实无二,却又淳厚清雅。
老少二人对视一笑,都大有知己之感。
此时红红的夕阳已经落在远处村落袅袅炊烟之外,村外小小港湾处一只只渔船正陆续靠岸。梅清等人也已经行到村庄口处,只见高大的古柳树下,却有一个货郎,挑了一个担子,手摇一个拨郎鼓,正在叫卖。
史梦竹见了,伸手召那货郎过来,取了几文钱,买了一包糖瓜子给二小儿道:“今天劳烦二儿小给爷爷的客人带路,这包糖瓜儿是犒劳你地。”
二小儿咧嘴一笑道:“史爷爷又给我买好吃的。上次我娘还说我来着,说不能总要您地东西。”一边说着,却忍不住眼睛偷偷瞟着那包糖,咽了一口口水。
史梦竹弯下腰,拧了一下二小儿地鼻子道:“别告诉你娘不就行了!就算是她知道了,你就说爷爷想吃买的,结果太硬嚼不动,你替爷爷吃地,你娘就不会说你了。”
二小儿揉了一下鼻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口中说道:“那史爷爷你可别告诉我娘呵,谢谢您啦。”这才接过史梦竹手中的糖,欢天喜地地跑了。
第五章 溟海苍茫
港里地方并不甚大,基本上只能算是一个小渔村。而史梦竹一家的宅子,几乎就占了港里街的一半。
待史梦竹将梅清与侯申二人请进家中后,便先告声怠慢,到后堂换了衣服回来。这次见他已经换成了一件直裰,头上也戴了方巾,见了梅清先自笑道:“本不是渔夫,非扮成个打鱼的,其实也不怎么象,倒有些娇情了。小友先请坐下,稍事休息,你我二人再把酒夜话。”
二人便坐了吃茶,闲聊些史话诗词。少时下人来报,道是酒席已然摆下。史梦竹请二人移步东厅,不过一张小桌,几式海鲜。
“今天却也凑巧,下人新弄了几只大镜鱼来,虽然不算什么,却难得新鲜。二位高客在京城中,山珍海味自是见得多了。到了乡下,也只好借着些野味来充充门面了。”史梦竹兴致甚高,端了酒杯道。
梅清与侯申连道不敢,举酒共饮。三人把酒说些闲话,梅清笑道:“我观先生寄于海隅,深知其中三昧,诚可谓退而独善其身者。”
史梦竹听了,捻须笑道:“小友言中似有所指啊。我看小友言语举止,气派不似寻常书生。若有什么事,只须明言便好。”
梅清沉吟片刻道:“不瞒先生,在下此来永平,乃是奉一位前辈之命,暗中察访闻香教之事。一路行来。见众人提起闻香教三字,无不三箴其口,敢怒而不敢言,颇感无奈。后闻先生清正之名,这才不揣冒昧,登门求教。”
史梦竹面色不变道:“原来如此。只是史某向来困守渔乡,少与外面往来。何况子不语乱力怪神,这些事也未曾关心过。”
“哦?那史先生久居此地,只闻得有名为千金爷地什么人或东西么?”梅清试探着道。
“千金爷?”史( 天下道门 http://www.xlawen.org/kan/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