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阅读
这次上的议程很多,不单单包括品级,还有诸王、贝勒、贝子、宗室和文武百官顶戴的样式,以及他们出行所用的仪驾,福临看得很是头大,好不容易才批完,丢下笔,长长的伸了个懒腰。
多尔衮从案上抬起头,笑道:“皇上是不是累了,要不要歇一歇?”
福临干脆从座位上跳下来,袖着本折子跑到他的身边:“叔父在看些什么呢?”
多尔衮也不瞒他,大大方方的把手中的奏折打开给他看:“又有一些人自称是明朝的皇子皇孙,一个跑去福建,一个跑去绍兴,都自立为王了。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皇上不必担心。”
福临笑嘻嘻的也把手上的折子亮给多尔衮看:“叔父,礼部提议让你做皇叔父摄政王呢,还有配套的仪驾,都写得好详细。朕已经准了。”
多尔衮心里一惊,忙接过折子,只见上面写得满满当当的,“一切大礼,如围猎出师、操验兵马、诸王、贝勒、贝子、公等聚集之所,礼部具启,传示聚集等候,其各官则视王所往,列班跪迎。侯王回,令诸王退则退,贝勒以下,送及王府门方退。其集侯各官跪迎如前。”
也就是说,除了亲王以及阿巴泰这种地位高的郡王以外,其他的人都要向多尔衮行叩头礼,这样的礼仪,比起皇帝来也不差什么了。要说不心动,那也是假的。多尔衮抬眼看了看福临,却见他笑得天真无邪,一副信任的表情,连一点点不满都看不出来,不由得有些感叹:这个孩子对自己是如此的依靠,更何况还有玉儿,如果自己真的答应做什么皇叔父摄政王,再摆架子的让百官跪迎,那朝廷上下,谁还会把这个孩子放在眼里?
多尔衮抬手将折子一点点的撕碎,福临一惊:“叔父,你这是干什么?朕觉得很好啊。”
多尔衮笑道:“我本来就是你的叔父,又是摄政王,何必再多这么个拗口的称呼。难道别人还敢不尊敬我不成?”
福临歪着脑袋想了想,也点了点头:“好像是拗口了一点,不做便不做吧。若是有人敢不敬叔父,朕跟他没完!”
若是福临坚持让他做这个皇叔父摄政王,他反而会担心小皇帝是不是在做戏。而福临的表现很好,仿佛对这个称呼完全不上心,一切听从自己的意思。多尔衮心里那一点小小的疑心顿时消失得一干二净,又为自己怀疑了侄儿升起一些愧疚之情。
他伸手捏一捏福临的鼻子:“好啊,若是有人胆敢欺负我,皇上可要为我做主啊。”
“恩,朕就会把那个不长眼的人全家都欺负一遍,给叔父出气!”福临拍着小胸脯,骄傲的抬起头。
多尔衮失笑:“好,以后我可就靠着皇上了。”
福临脸上笑着,心里却暗暗松了口气。请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的是大学士冯铨,冯铨是多尔衮的人,福临很清楚,只是,他不知道这道折子是不是两人商议好了的结果,只好扮作天真的样子,去试探多尔衮。
还好,可能冯铨认为所有的折子多尔衮都要事先过目,也可能是因为他想要讨好多尔衮,这件事情多尔衮事先并不知情。
而多尔衮的反应也让福临很是满意。他从心底不愿意多尔衮的权势再进一步,多尔衮自己推了更好,省得他再让布木布泰出马,也省得他对多尔衮的提防再深几分。
不过,冯铨,这个人他记住了。福临的手指从那堆碎片上抚过,抬头:“叔父,今天额娘那里有好吃的饽饽,我们一起去吃,可好?”
“行啊。”多尔衮拉起他的手,“对了,等工部手上的宫殿修缮完后,皇上想要他们修哪里?”玉儿还是和哲哲住在一起,太不方便了有没有?
福临眨眨眼:“就慈宁宫吧。那里地方又大,还有自己的花园,额娘一定喜欢。”
好侄儿!够体贴!多尔衮很是开心,直接表现在他的胃口上,居然不嫌甜,一连吃了好几个奶油饽饽。
福临很自觉的把叔父留给额娘,自己跑去上文化课。由于他职业的特殊性,他并没有特意指定哪个人来做老师,而是从朝中挨个儿拎大臣给自己上课。这样的好处便是他能快速的熟悉朝中众人,还能对他们进行不着痕迹的拉拢;坏处,便是先生们对他的学习进度不是很熟悉。不过这不是福临所担心的。在学习方面,他想起了某个变态的“一百二十遍”,并决定不这么自虐,也不打算用这个来虐待后世子孙。他通常是读一遍,背一遍,默一遍,然后再重复,一般到十次左右便会牢记在心了。福临决定,把一百二十遍缩水到三十六遍——虽然还是很恐怖,但他的子孙后代们绝对要感谢他。
根据前世看的一些小说,清朝教导皇子们的老师也是很苦逼的。据说先要对皇子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皇子背书的时候还要跪着听。这些老师们通常还是上了年纪的,这一会儿跪一会儿站的,简直是折腾。
所以,福临决定从根子上改变这个问题,尊师重教还是必须的。今天的先生是国子监祭酒李若琳,再怎么尊师重道,福临还是微不可见的皱了皱眉,李若琳是冯铨的弟子。
抛开政治和人品问题不谈,李若琳的文化水平还是相当高的,福临依旧认真的上完了课,然后再谈一谈其他问题。
“前几天你的上书朕看了,这些人可用吗?”
李若琳恭恭敬敬的回道:“请皇上放心,他们虽然不是股肱之材,可也能效犬马之劳。”
他推荐了几个之前在翰林院供职的官员,希望能够任用他们,起码礼部需要这样的人才。多尔衮和福临商量过,准是准了,不过还要观察一段时间。
多尔衮其实更喜欢用年轻人,例如崇祯朝的新科进士什么的,李若琳对他这种偏向很清楚,推荐的六个人里面就有两个是这样的人。
简直就是学士预备役啊。福临觉得这似乎又起了一个帮派,以冯铨为首。他不喜欢冯铨这一帮子人,而多尔衮却对他们很是宠爱。理由很简单,两个字,剃发。
冯铨曾经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名声相当的臭,投降清廷之后便以满人自居。他和李若琳、孙之獬便是强烈支持剃发令的汉臣,还起了带头作用,把自己的脑门剃得光秃秃的。由于福临的反对,多尔衮没有强烈推行剃发令,但他对已经剃发了的汉臣态度便会好些,冯铨等人的这个举动很明显得到了他的欢心,也让小皇帝不满。
你们是汉人,居然做出这么谄媚的举动,丢不丢人啊!而且,你们明知道朕反对剃发,还颠颠的编个辫子在朕面前晃,你们到底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你们不把朕放在眼里,总有一天朕会让你们在朕眼前消失!福临气鼓鼓的往椅子上一座,然后自己乐了起来:年纪变小了,怎么心态也跟着小了呢?
其实,小皇帝很清楚,这些大学士们想要的就是和明朝一样的待遇和权力。明朝的票拟还是有他的成功之处的,起码某个木匠皇帝多年不上朝,国家还是运转正常。可这在现在是行不通的啊,兵权分散,八旗虎视眈眈,想挪用也要看实际情况好不好?
这里福临纠结着,那里的多尔衮和布木布泰倒是甜蜜。
他们已经是中年人,早就过了一见面就滚床单的年纪了。多尔衮拿起布木布泰书案上的佛经,笑道:“你怎么在抄这个?”
布木布泰笑着将佛经掩了:“我的字又不好,你看了笑话。”
“哪里,我的字也不好看。”多尔衮强行将她的手拉下,见字虽不好,却写得端端正正,可见是下了功夫的。
“这是给谁写的?”多尔衮盘算一下,莫不是给皇太极?心里便有些醋意。
布木布泰低头,也不说话。苏茉儿在一旁笑道:“是给先太妃娘娘写的呢。主子说过两个月就要到太妃娘娘的忌日了,便想着要抄经,说要供在佛前……”
她还没有说完,布木布泰低声呵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话,还不快下去?”
苏茉儿告了个罪便退下了,多尔衮却是心潮激荡。原来是为了阿巴亥太妃,他的额娘。阿巴亥被逼着殉葬,死得凄惨,到现在,除了自己弟兄三个以外,也就只有玉儿记挂着她了。
“玉儿,玉儿……”多尔衮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只能将她搂入怀中,一遍遍的喊着她的名字。
35第三十五章
阿巴亥的忌日在八月,说实话,还真的没有谁记得她。就算多尔衮势大,礼部也没有安排她的祭奠。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这是她的死和皇太极有关,皇太极执政期间,从来就没有提起过她一次,礼部也没有她忌日的记录。
多尔衮的心情明显不好,换了任何人都会一样。他心情一不好,朝中的人都会遭点殃,例如鳌拜,因为一些小小的原因,被狠狠的训斥了一通。
鳌拜不服,跑到福临面前去诉苦。鳌拜此人,在后世的小说电视里面是相当出名的,在没有看到他前福临脑子里对他的印象就是根根竖立的胡须,嚣张跋扈的神态。可实际上呢,这个人比电视里的温和多了,虽然个子高,长得也壮实,可不是个大胡子,对自己也很恭敬。
“主子,他摄政王的奴才就是比您的奴才高贵不成?”鳌拜哭得很伤心,“他欺负奴才,也就是不把主子您放在眼里!”
这么个恶名昭著的大汉在面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实在是让人很看不下去,福临劝道:“行了,朕会给你做主的。”
鳌拜大喜:“奴才谢主子恩典!”抹了把泪,立刻就像变了个人一般。
其实事情很简单。摄政王府上的一个家丁不小心撞了鳌拜的马,两个都不是肯谦让的人,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鳌拜武力值高,随从也个个孔武有力,把那个家丁打得亲娘都认不出来后扬长而去。那家丁自然会找多尔衮诉苦,多尔衮便随便找了个理由,把鳌拜骂了一顿,还罚了他的银子。
多大点事啊。福临很是不明白,这些成年男人居然会因为这么点小事记仇,最后还上升到“两白旗的人不把两黄旗的人看在眼里”这样的高度。要不要这么小肚鸡肠啊,福临望天,还是不得不和多尔衮打个招呼。
很快,鳌拜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在朝堂上被小皇帝褒奖了,多尔衮的那个家丁也被赶到京郊的院子里。鳌拜大喜,又跑来对福临表忠心,顺带抹黑摄政王。
他好不容易说完了退下后,福临还是有些回不过神。这可是后世传说中把自己儿子逼得无路可退,不得不借着玩布库的戏码来抓的鳌拜啊!对了,他还有个得力干将叫做索尼,这位老先生家的儿子索额图据说以后是要参与到九龙夺嫡之中的,但这个风云人物现在才刚刚十岁,还是个没有长开的包子……
自己果然是老祖宗啊!福临摸了摸自己的小脸,忽然有一种沧桑的感觉。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小皇帝提出一个很意外的要求,要追封阿巴亥太妃为皇后,理由很扯淡,说他晚上做梦道武皇帝了,武皇帝说阿巴亥太妃自愿殉葬,深受感动,要赐她一个恩典。多尔衮眼睛都亮了,抬头看着宝座上的福临,满脸的感激,福临则是冲他笑笑,小脸红扑扑的。
完了完了,这叔侄两个又开始腻歪了。满朝文武都见怪不怪的低头:嗯,朝靴厚重大方,款式不错,礼部还是很能干的。
能干的礼部不单单要制定靴子的样式,现在还要纠结阿巴亥太妃的封号了。这个差使不难做,不过是册封一个死人而已,小皇帝和摄政王同时下令,满洲贵族也没有异议。礼部很快便定下了谥号,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以皇后的礼仪进行了一场盛大的祭奠,同时,又制玉册玉宝,供在了太庙。
多尔衮感动非常。给额娘一个名分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在终于得到实现,他对福临是越看越顺眼。
他也问过福临是怎么想到要追封阿巴亥的,小皇帝红着脸,有些扭扭捏捏的道:“叔父对朕好,朕也想对叔父好。朕知道,叔父从小就没有额娘,朕的额娘最好了,叔父的额娘一定也很好。既然好,就能够追封做皇后。”
那红扑扑的小脸,那黑葡萄一样的大眼,多尔衮一下子将小皇帝举了起来,顶在脑袋上转了两圈。之前福临要求他将得罪了鳌拜的家丁驱逐的时候,他心里还略有些不乐意,觉得小皇帝为了两黄旗的人落他的面子。现在终于放心了,小皇帝原来还是站在自己这边的,至于那个家丁,一个奴才而已,打发了就打发了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经过鳌拜一事后,小皇帝和摄政王的关系有那么一丝细微的裂痕,不过很快就被福临出手修补了,两人更为亲密,甚至同坐同卧。多尔衮都有些不愿意回府了,宫里多好,有玉儿,有福临,这两人时时刻刻给他一种家的感觉。
好景并没有持续太长,据说江南造反了。
没有剃发令,也没有了江南民众的强烈反抗,自然也没有了嘉定三屠。福临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接到这个急报的时候,他大吃一惊。
起因是李成栋。多铎派他去太仓镇守,结果他的兵跑去嘉定奸/j□j女,抢夺民财,胡乱杀人,导致乡民暴动。多铎上书,希望多尔衮能够允许清军将这些暴民压制下去。
多尔衮刚要在折子上批一个准字,却见一只小手从旁伸过来,抢过折子,狠狠的摔在地上。他回头一看,福临站在一旁,似乎甚是愤怒,小脸苍白,小小的身子不停的颤抖。
“皇上,这是怎么了?”多尔衮连忙将他拉到身边,伸手去摸了摸他的额头,生怕他病了。
福临指着地上的折子:“叔父,李成栋烧杀抢掠,难道不该治他的罪吗?为什么还要帮着他去滥杀无辜?”
多尔衮松了一口气:“那些暴民本就该杀,没有什么的。”
什么叫没有什么?福临瞪大了眼:“叔父,一个好皇帝要爱民如子,这是你教给朕的。现在朕的子民被人欺压,难道朕不帮他们报仇,还要杀了他们吗?”
“皇上,爱民如子没错,但指的是那些顺民。至于暴民,还是杀了吧,难道皇上忘记李自成和张献忠了吗?”
“那是不一样的!”福临抓住他的衣襟,“我们不是已经派人治理江南了吗?他们不是已经降了吗?我们不如去杀了李成栋来平民愤,好不好?”
多尔衮见他一脸恳求,心软了,却还是没有松口:“皇上,李成栋兵马不少,不是那么容易被杀的。若是他再反了,又是麻烦。”
“可是嘉定有数十万百姓啊!这数十万百姓若是反了,岂不是更糟糕!”福临死死的看着他, “叔父,算我求你了,不可以准,好不好?”
多尔衮叹息一声,俯身将他抱了起来,拍拍他的小脸蛋:“皇上,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若是不杀他们,日后如何立威?”
“令豫亲王以议事为名,出其不意擒住李成栋极其副将,派人发下安民告示,将一切错误统统推到李成栋军的身上。再将几个闹事得厉害的军官抓出来,连同李成栋他们一起控制起来。随后将李成栋军剩下的人散编入清军,从最低等的伙头兵做起,不许他们串联,若有违抗可先斩后奏。接着,就可以处理李成栋这几人,游街也好枭首也好凌迟也好,当众杀之。可以再发一次安民告示,言明清军纪律严明,若再有人随意欺压百姓,百姓可上告,如属实,李成栋便是榜样。”福临想都不想,一连串的话便倒了出来,“若李成栋残部想要谋反,便可发动百姓群起而攻之。如此,百姓定会对清军感恩,不需刻意立威,自然就有了威信。叔父,这样不好吗?”
多尔衮定定的看着福临,心里如同波涛翻滚。他一直都知道小皇帝聪慧,却没有想到一个八岁的孩子,居然能随口说出这样一个没有大纰漏的计划。难道说,他之前都小看了这个孩子?
“好,叔父答应你。”多尔衮点了点头,“就按照皇上说的去做。”
福临的这个计划听起来不错,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有漏洞的。多尔衮并不打算指出,反正只是一个小小的嘉定而已。就让皇上全权处理吧,他顺便也可以摸一摸这个侄儿的底细。
多尔衮当即修书一封,命人八百里加急送给多铎,转头又看到福临乖乖的坐在那里,似乎刚才的尖锐只是自己的错觉一般,不由得有些发愣。
“叔父,你要教朕骑马射箭的。”福临几步走上来,拉住他的衣袖摆来摆去。
多尔衮低头,看见那张小脸上有些乞求,眼里似乎还带着一丝不安和讨好,心里莫名的又软了下来。
他本来便是打算等皇帝大婚后便放权的。可是权势的滋味是这么的甜美,在他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仿佛已经对这高高在上的感觉上瘾了。他毕竟不是皇帝,他也非常清楚,一个权倾朝野的人将来会如何被皇帝清算。所以,当他看到把自己当做阿玛一般尊敬和依赖的时候,是很开心的。毕竟只有这样的皇帝,才会让他一生平安。
皇帝原来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谋略。他莫名的有些心慌——是啊,能够讨得海兰珠的欢心,又能在皇太极手上被顺利得封太子并生存下来的孩子,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可是,又有一个声音不断在耳边告诉他:“他是你从小看着长大的,他还是玉儿的孩子。你知道他最喜欢吃甜食,最喜欢蓝颜色,最喜欢缠着你和玉儿撒娇。他对你最是尊敬不过,对玉儿最是依赖不过,你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希望,是他想多了罢。多尔衮拉起福临的手:“走,叔父带你骑马去!”
36第三十六章
多尔衮说到做到,嘉定一事果然由福临全权处理,他一点都没有插手。
一开始,事情还是发展得很顺利的。多铎拿下了李成栋,又发了安民告示,骚动的百姓也平静了下来,也有说清军的好的。李成栋的残部也被分散了,面对绝对的实力差异,也没有谁有这个胆子说是造反。问题出在将李成栋和几个副将游街示众的时候。
百姓群情激奋,大有吃了李成栋等人的肉下去的架势。福临的命令是凌迟,到那天的时候几乎全嘉定的百姓都跑出来看,于是就出事了。
就在百姓围观得欢乐,扔臭鸡蛋烂菜叶的时候,有几个受害女子的母兄跳了出来,狠狠的踹了李成栋几脚,又揍了他几拳。这下捅了马蜂窝,受害百姓的愤怒是无法抑制的,他们如潮水一般涌了上来,官兵控制不住,发生了踩踏事故。
李成栋等人根本没有挨到凌迟就被活生生的踩死了,甚至连押送他们的官兵也遭了池鱼之灾,百姓伤亡也很惨重,报上来的名单里,死亡二十七人,重伤两百余人,轻伤不计其数。
多铎很是有些幸灾乐祸的将汇报伤亡情况的折子递了上去,他早就得知处理此事的是小皇帝,心里很是不服。多铎很有些少数民族的杀气,在他看来,这些百姓都该杀,偏偏小皇帝还不愿意,哥哥还听他的,真是太讨厌了。
所以,多铎并没有很好的处理这场踩踏事件,而是放任不管,反正天塌下来有小皇帝呢。
福临看到折子的时候,脑子里蹦出了一系列的步骤:派地方官员第一时间协助治疗伤员,抚恤死者家属,朝廷可以拨款,也可以拨药;做好事故调查,找出几个替罪羊惩罚一番;再发安民告示,消除事件的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暗中查探当时是否有反清之人作祟,杀之。
想到便做到,福临拿起纸笔,将思路大概的写了下来,又仔细修改,确定没有漏洞后,便叫人宣摄政王进宫,自己又另取一张纸,开始拟拨款金额,以及从什么地方挪用这笔钱。
朝廷现在还算比较富有。清军打仗,一向是要抢掠的,从上到下一个个都富得流油。朝廷自然也会收取一定的孝敬,更何况攻入北京城后,明朝皇宫里大部分珍品都归了福临的私库。所以,清廷不缺钱,多铎应该也不缺钱。
谁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是块宝地。南京城很穷,并不代表攻下南京的清军很穷。更何况还有地方上的孝敬,多铎现在应该是个大土豪。可这个大土豪居然跟中央伸手要钱了,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福临眼一闪,吩咐小华子:“速速给朕搬个火盆进来。”——这份底稿,不能留。
小华子动作很快,福临将两张纸烧尽后,他又迅速将火盆挪了出去。刚刚安顿好,就听得有人来报,摄政王到。
“叔父,朕闯祸了……”
多尔衮进来的时候,看到的便是宝贝侄儿站在那里,一手扭着衣角,满脸的沮丧,见他进来,眼里闪过期盼的光。
多尔衮早就收到多铎的信,知道小皇帝定是为嘉定之事担忧,却不说破,而是快步走上前,草草的行了个礼,道:“出什么事了?告诉叔父听。”
福临便一五一十的将嘉定的踩踏说了出来,然后着急的看着他:“叔父,朕只是想平息民愤,不想有这么多事情发生的。”
多尔衮看着他的眼,见他不似作伪,便笑道:“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叔父会派人处理。”
“真的?”福临两眼亮闪闪的,“叔父教朕。”
“好。”多尔衮便拉着他坐下,开始给他讲解出了这种紧急情况后该如何处理,又举了一些例子,如武皇帝努尔哈赤时曾有奴隶暴动,在宁完我的建议下,武皇帝并没有一昧的杀戮,而是分化了奴隶的内部,让他们自取灭亡。福临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抛出两个问题,多尔衮也很有耐心的给他解答了。
最后,多尔衮拟定了一份差不多的处理方案,不同点就是朝廷不拨款,让多铎自己掏腰包去。
只有多尔衮才敢这么写啊,若是自己这么要求了,多铎不闹事才怪。小皇帝看过之后,崇拜的抬头:“叔父真厉害,一下子就把朕的难题解决了。”
多尔衮心里得意,这些天对福临产生的疑心去了十之八/九,脸上却不显,笑嘻嘻的:“皇上还小,等过了几年皇上亲政了之后,自然会比叔父做得好。”
这是多尔衮第一次在他面前提起“亲政”二字。福临脸色一变,扯住他的衣袖,神色有些着急:“叔父的意思,朕亲政以后,你就不管朕了吗?”
“怎么会,叔父一直陪着皇上可好?”见福临对亲政并不感兴趣,多尔衮高兴了,“就算皇上亲政了,叔父也会帮着皇上的。”
这话说得不中听,可福临依旧无知无觉,反而很是雀跃,大力的点了点头:“那就好。有叔父在,朕才放心呢!”
嘉定的事情就这么被遮掩了过去。多铎从军中掏了腰包,转头便抄了李成栋的家,一进一出反而赚了。倒霉的李成栋的家人,统统被拉了出来,男的杀掉,女的充作军妓。嘉定百姓见清军还算是公平,也歇了反抗的心——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你不来杀我抢我,我也不会去惹你。倒是多铎暗中抓了几个所谓前明的余党,当众砍了脑袋。
洪承畴去到了南京,换多铎大军回朝,福临亲自郊迎。旌旗招展,多铎身着明亮的甲胄,骑着高头大马,英武帅气。他纵马来到福临面前,利落的下马施礼,福临亲手将他扶了起来:“豫亲王辛苦了。”
多铎道:“为皇上,为摄政王效劳,奴才不敢言苦。”
福临又背了一长篇的官面文章,来称颂多铎以及大军的功绩,大军山呼万岁。不得不说,这种场景实在太过震撼,福临只觉得自己浑身的鲜血都沸腾起来。大军入京,国库一下子又装了好多东西。不单单是福临,整个京城的上层建筑几乎都在分赃。
江南一向富庶,女人也大多柔媚动人。多铎带回来的不单单是财物,还有被栓成一串串的从十几到三十几岁的女人。送给多尔衮的当然是两个绝美的,其他的人,例如阿巴泰、博洛、满达海等人也得到了美女,就连代善都分到了几个,只有济尔哈朗和索尼一无所获。
这是在干什么?小玉儿看着两个绝色的美女,眼角直跳。
不得不说,多铎的审美观还是很好的,两个美女一举一动都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柔,优美得如同一幅画一般。小玉儿咬牙:说实话,这两个女人比宫里的布木布泰都美上几分,要是让多尔衮看见了再动心,自己会落到什么样的地步?
于是,当多尔衮回到家中时,看到的便是两个娇弱的美人头顶着水盆跪在廊下的景色。他一皱眉:“这是怎么回事?”
小玉儿哼了一声:“这两个奴婢对我不敬,我这是小惩大诫。”
两个美人是多铎特意给多尔衮留下的,虽然貌美,却没有人碰过。她们一路上见到太多清军随意j□j女子的景象,受到了不小的惊吓,深知自己能够逃过一劫靠的就是这个摄政王。现在见到真人了,忙调整姿势,想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摄政王看,以求能活命。
小玉儿见此景却更是火冒三丈,一脚便将其中一人踹倒在地,水盆掉落,那女子身上衣衫尽湿,将优美的曲线勾勒出来,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
多尔衮大为头疼。御史吴达弹劾冯铨,还将孙之獬扯了进去。冯铨和孙之獬都是他宠爱的汉臣,可小皇帝这次却很偏向吴达。要妥善的处理这个问题已经够忙的了,多铎回京后分赃不均,引发下四旗的不满;科尔沁蒙古上书,吴克善决定亲自入京道贺;皇太极孝期快结束了,礼部又面临着一连串的婚庆大事,要提前做准备;别忘了还有一成不变的百姓反清活动。多尔衮都恨不得把自己分成两半来干活了,这些天连布木布泰那里都很少去,哪里还有空去应付美人。可他一回家,小玉儿便这样给自己添乱,还有两个情意绵绵的女人,他简直快被烦死了。摄政王格外想念宫里的小侄子,起码在侄子那里,没有麻烦的女人。
他没有想到,他的小侄子现在也遇到了一个关于女人的问题。福临得了不少好东西,自然也分给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阿图已经十六岁了,一出孝期就要出嫁,福临忙着从那堆宝贝里面给姐姐找嫁妆,看着什么都好,不由得忘记了时间,等小华子提醒的时候,发现日头都快偏西了。
“怎么不早些喊朕?”福临迁怒的瞪了一眼小华子,这么一耽搁,他当天的读书写字计划就会推后,时间太紧了。
小华子赶紧请罪:“奴才万死!”——明明之前提醒过一次的,您小人家理都不理我,现在却怪我的不是,太监难当啊!
“算了,算了,朕也不要你死。”福临看看天色,“叫御辇吧,会快些。”
小华子连忙讨好的笑:“皇上,奴才认识一条近路,到乾清宫很快的。”
“哦?”福临相当不喜欢乘坐御辇,听他这么说倒来了兴趣,“还不快带路?”
“嗻~~”小华子拖长了声音应着,头前领路,带着福临和侍卫们沿着内库旁的一条岔开的小路往前走。
福临一边走一边也在考虑着吴达弹劾的事情。他的确是想要整治冯铨,可现在似乎不是时候,他又不想让这个人轻飘飘的脱罪,如何去做便是个大问题。
皇帝在思考问题,跟从的人自然也安静不敢出声,这时忽然从不远处假山后传来的一阵阵奇怪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刺耳。福临被打断了思路,一皱眉,制止了身边的侍卫。有几个尖细的男人的声音,还有女子的哭泣和求饶,福临轻手轻脚的走了过去,探头一看,却傻了眼。
地上跪着一个衣冠不整的宫女,而她身边则是围了三个太监,在她身上乱摸,嘴里还不停的冒出种种污言秽语。那女子满脸是泪,不停的求饶,却毫无用处。
不堪入目。福临猛的回头,冲小华子使了个眼色,随手指了几个侍卫跟着,自顾自的转身离开。小华子吓得脸都白了。这条路是他提议走的,却让皇上看到了这种景象。皇上年幼不知,可太后不是吃素的啊,要是让太后知道,自己的小命绝对不保啊!
小华子咳嗽一声,带着剩下的人大摇大摆的走过去。他跟着福临的时间最长,自然知道皇帝这是生气了,他一定要将此事处理好,他很清楚,他家看着温和的小皇帝,内里可没有这么好说话。
37第三十七章
宫女事件对福临而言只是一个小插曲,他现在的工作重点在于对多铎一系的封赏以及对冯铨弹劾案的处理。
桑吉的表兄费扬古这次也在多铎的军队之中。这个费扬古并不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那个,而是姓赫舍里,可又与索尼一系隔了十万八千里,是出了五服的远亲。要不是这样,福临也不能这么轻松的往军队里安插人手。
这个费扬古在家中向桑吉详细讲述了军中见闻,再由桑吉入宫转述给福临得知。两人在御花园里边走边说,时不时的又去追追小鸟摘摘花什么的,看上去就像是两个少年在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一般。
不出他所料,多铎对他的命令一直是消极应对的,只听多尔衮的话。而不那么听话的阿济格,军中还有一个多尔衮的亲信武拜。福临低头想了想,对桑吉道:“朕有事让你去做。”
“奴才定当竭尽全力!”桑吉躬身答道。
福临的心思很复杂。他想要手上掌握一支专属于自己的力量,只听他一个人的调度,可这不是轻易能完成的。桑吉外貌平平,家世平平,扔到人堆里便找不出来,但内里能力却很强,尤其是这份忠心,用来组建这支队伍是再合适不过。福临又看了看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桑吉停住了脚步,认真的思索了片刻,郑重答道:“奴才尽力,只是,此事非同小可,奴才回家思量一个议程出来请皇上过目。”
“好。”福临点点头,“朕并不着急。不过,此事定要机密。”
“奴才明白。”桑吉的表情一下子凝重起来。他到底还年轻,受到这样的重托,一下子有些无法适应。
福临笑嘻嘻的拍拍他的胳膊:“别这样,放轻松点。要不然你还没有出宫,保证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朕对你委以大任了。”
“是!”桑吉一惊,重新换上之前那张老实敦厚的面容,福临这才满意,笑道:“这宫里到处都修个没完,走吧,和朕去骑骑马。”
“嗻,奴才遵命。”桑吉依旧是亦步亦趋的跟在福临身后,他们又变成了一对年幼贪玩的主仆。
朝堂上,对冯铨的弹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吴达直言不讳,将范文程都卷了进来。他将冯铨比作王安石,说他是奸相(小皇帝眼皮一撩,他觉得王安石还是满不错的,被相提并论,冯铨应该很高兴才对);又说,冯铨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接着,这位吴达大人还把最近半年京城的下雨打雷以及其他地方的冰雹水灾统统叠加到冯铨身上,表示这是上天给予朝廷的警告。最后,他话音一转,说范文程本来同意跟他一起弹劾的,结果现在却当了缩头乌龟,绝对是害怕冯铨的势力。就连范文程大学士都被逼成这个样子,皇上啊,摄政王啊,快来看看你们的臣子嚣张到什么地步了吧!睁开你们的眼睛看看吧,此人就是个豺狼,曾经拜太监做干爹,丢整个朝廷的脸啊!
吴达的奏章很长,饱含愤怒,接着又有其他人和他配合,例如御史李森先。他把冯铨的小伙伴孙之獬也一起打包弹劾,又把冯铨和魏忠贤的关系拿出来说了又说,表示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干爹的把明朝给弄得乱七八糟,做干儿子的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大清着想,李森先很大度的表示,按照冯铨的罪行,杀一百遍都不解恨,不过大家都是文明人,就把他拎到街上去杀一遍就算了吧。
福临觉得好精彩。说实话,冯铨干活还是不错的,写写歌作作曲啊,礼部议个什么规制什么的,他做得很好。可人是有野心的,礼部是清水衙门,哪里有内院的差事肥。冯铨将工作重心慢慢转移到内院,一心想获得票拟权,这就让人不能容忍了。
福临非常非常的想要批准,可看到多尔衮铁青的脸色,又忍住了,提前说了退朝。
“党争,赤/裸/裸的党争!”多尔衮在屋里大踏步的走来走去,嘴里不停的骂着,“先是陈名夏,现在又是吴达,他们以为朝廷是什么,是让他们党争的工具吗?”
福临被他转得头晕,给小华子递了个眼色,小华子立刻送了杯茶上去:“摄政王,您歇歇?”
多尔衮接过来喝过一口,有些烫,立刻将茶碗摔得粉碎,骂道:“狗奴才,想烫死本王吗!”
小华子连忙跪倒:(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
多尔衮从案上抬起头,笑道:“皇上是不是累了,要不要歇一歇?”
福临干脆从座位上跳下来,袖着本折子跑到他的身边:“叔父在看些什么呢?”
多尔衮也不瞒他,大大方方的把手中的奏折打开给他看:“又有一些人自称是明朝的皇子皇孙,一个跑去福建,一个跑去绍兴,都自立为王了。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皇上不必担心。”
福临笑嘻嘻的也把手上的折子亮给多尔衮看:“叔父,礼部提议让你做皇叔父摄政王呢,还有配套的仪驾,都写得好详细。朕已经准了。”
多尔衮心里一惊,忙接过折子,只见上面写得满满当当的,“一切大礼,如围猎出师、操验兵马、诸王、贝勒、贝子、公等聚集之所,礼部具启,传示聚集等候,其各官则视王所往,列班跪迎。侯王回,令诸王退则退,贝勒以下,送及王府门方退。其集侯各官跪迎如前。”
也就是说,除了亲王以及阿巴泰这种地位高的郡王以外,其他的人都要向多尔衮行叩头礼,这样的礼仪,比起皇帝来也不差什么了。要说不心动,那也是假的。多尔衮抬眼看了看福临,却见他笑得天真无邪,一副信任的表情,连一点点不满都看不出来,不由得有些感叹:这个孩子对自己是如此的依靠,更何况还有玉儿,如果自己真的答应做什么皇叔父摄政王,再摆架子的让百官跪迎,那朝廷上下,谁还会把这个孩子放在眼里?
多尔衮抬手将折子一点点的撕碎,福临一惊:“叔父,你这是干什么?朕觉得很好啊。”
多尔衮笑道:“我本来就是你的叔父,又是摄政王,何必再多这么个拗口的称呼。难道别人还敢不尊敬我不成?”
福临歪着脑袋想了想,也点了点头:“好像是拗口了一点,不做便不做吧。若是有人敢不敬叔父,朕跟他没完!”
若是福临坚持让他做这个皇叔父摄政王,他反而会担心小皇帝是不是在做戏。而福临的表现很好,仿佛对这个称呼完全不上心,一切听从自己的意思。多尔衮心里那一点小小的疑心顿时消失得一干二净,又为自己怀疑了侄儿升起一些愧疚之情。
他伸手捏一捏福临的鼻子:“好啊,若是有人胆敢欺负我,皇上可要为我做主啊。”
“恩,朕就会把那个不长眼的人全家都欺负一遍,给叔父出气!”福临拍着小胸脯,骄傲的抬起头。
多尔衮失笑:“好,以后我可就靠着皇上了。”
福临脸上笑着,心里却暗暗松了口气。请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的是大学士冯铨,冯铨是多尔衮的人,福临很清楚,只是,他不知道这道折子是不是两人商议好了的结果,只好扮作天真的样子,去试探多尔衮。
还好,可能冯铨认为所有的折子多尔衮都要事先过目,也可能是因为他想要讨好多尔衮,这件事情多尔衮事先并不知情。
而多尔衮的反应也让福临很是满意。他从心底不愿意多尔衮的权势再进一步,多尔衮自己推了更好,省得他再让布木布泰出马,也省得他对多尔衮的提防再深几分。
不过,冯铨,这个人他记住了。福临的手指从那堆碎片上抚过,抬头:“叔父,今天额娘那里有好吃的饽饽,我们一起去吃,可好?”
“行啊。”多尔衮拉起他的手,“对了,等工部手上的宫殿修缮完后,皇上想要他们修哪里?”玉儿还是和哲哲住在一起,太不方便了有没有?
福临眨眨眼:“就慈宁宫吧。那里地方又大,还有自己的花园,额娘一定喜欢。”
好侄儿!够体贴!多尔衮很是开心,直接表现在他的胃口上,居然不嫌甜,一连吃了好几个奶油饽饽。
福临很自觉的把叔父留给额娘,自己跑去上文化课。由于他职业的特殊性,他并没有特意指定哪个人来做老师,而是从朝中挨个儿拎大臣给自己上课。这样的好处便是他能快速的熟悉朝中众人,还能对他们进行不着痕迹的拉拢;坏处,便是先生们对他的学习进度不是很熟悉。不过这不是福临所担心的。在学习方面,他想起了某个变态的“一百二十遍”,并决定不这么自虐,也不打算用这个来虐待后世子孙。他通常是读一遍,背一遍,默一遍,然后再重复,一般到十次左右便会牢记在心了。福临决定,把一百二十遍缩水到三十六遍——虽然还是很恐怖,但他的子孙后代们绝对要感谢他。
根据前世看的一些小说,清朝教导皇子们的老师也是很苦逼的。据说先要对皇子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皇子背书的时候还要跪着听。这些老师们通常还是上了年纪的,这一会儿跪一会儿站的,简直是折腾。
所以,福临决定从根子上改变这个问题,尊师重教还是必须的。今天的先生是国子监祭酒李若琳,再怎么尊师重道,福临还是微不可见的皱了皱眉,李若琳是冯铨的弟子。
抛开政治和人品问题不谈,李若琳的文化水平还是相当高的,福临依旧认真的上完了课,然后再谈一谈其他问题。
“前几天你的上书朕看了,这些人可用吗?”
李若琳恭恭敬敬的回道:“请皇上放心,他们虽然不是股肱之材,可也能效犬马之劳。”
他推荐了几个之前在翰林院供职的官员,希望能够任用他们,起码礼部需要这样的人才。多尔衮和福临商量过,准是准了,不过还要观察一段时间。
多尔衮其实更喜欢用年轻人,例如崇祯朝的新科进士什么的,李若琳对他这种偏向很清楚,推荐的六个人里面就有两个是这样的人。
简直就是学士预备役啊。福临觉得这似乎又起了一个帮派,以冯铨为首。他不喜欢冯铨这一帮子人,而多尔衮却对他们很是宠爱。理由很简单,两个字,剃发。
冯铨曾经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名声相当的臭,投降清廷之后便以满人自居。他和李若琳、孙之獬便是强烈支持剃发令的汉臣,还起了带头作用,把自己的脑门剃得光秃秃的。由于福临的反对,多尔衮没有强烈推行剃发令,但他对已经剃发了的汉臣态度便会好些,冯铨等人的这个举动很明显得到了他的欢心,也让小皇帝不满。
你们是汉人,居然做出这么谄媚的举动,丢不丢人啊!而且,你们明知道朕反对剃发,还颠颠的编个辫子在朕面前晃,你们到底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你们不把朕放在眼里,总有一天朕会让你们在朕眼前消失!福临气鼓鼓的往椅子上一座,然后自己乐了起来:年纪变小了,怎么心态也跟着小了呢?
其实,小皇帝很清楚,这些大学士们想要的就是和明朝一样的待遇和权力。明朝的票拟还是有他的成功之处的,起码某个木匠皇帝多年不上朝,国家还是运转正常。可这在现在是行不通的啊,兵权分散,八旗虎视眈眈,想挪用也要看实际情况好不好?
这里福临纠结着,那里的多尔衮和布木布泰倒是甜蜜。
他们已经是中年人,早就过了一见面就滚床单的年纪了。多尔衮拿起布木布泰书案上的佛经,笑道:“你怎么在抄这个?”
布木布泰笑着将佛经掩了:“我的字又不好,你看了笑话。”
“哪里,我的字也不好看。”多尔衮强行将她的手拉下,见字虽不好,却写得端端正正,可见是下了功夫的。
“这是给谁写的?”多尔衮盘算一下,莫不是给皇太极?心里便有些醋意。
布木布泰低头,也不说话。苏茉儿在一旁笑道:“是给先太妃娘娘写的呢。主子说过两个月就要到太妃娘娘的忌日了,便想着要抄经,说要供在佛前……”
她还没有说完,布木布泰低声呵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话,还不快下去?”
苏茉儿告了个罪便退下了,多尔衮却是心潮激荡。原来是为了阿巴亥太妃,他的额娘。阿巴亥被逼着殉葬,死得凄惨,到现在,除了自己弟兄三个以外,也就只有玉儿记挂着她了。
“玉儿,玉儿……”多尔衮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只能将她搂入怀中,一遍遍的喊着她的名字。
35第三十五章
阿巴亥的忌日在八月,说实话,还真的没有谁记得她。就算多尔衮势大,礼部也没有安排她的祭奠。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这是她的死和皇太极有关,皇太极执政期间,从来就没有提起过她一次,礼部也没有她忌日的记录。
多尔衮的心情明显不好,换了任何人都会一样。他心情一不好,朝中的人都会遭点殃,例如鳌拜,因为一些小小的原因,被狠狠的训斥了一通。
鳌拜不服,跑到福临面前去诉苦。鳌拜此人,在后世的小说电视里面是相当出名的,在没有看到他前福临脑子里对他的印象就是根根竖立的胡须,嚣张跋扈的神态。可实际上呢,这个人比电视里的温和多了,虽然个子高,长得也壮实,可不是个大胡子,对自己也很恭敬。
“主子,他摄政王的奴才就是比您的奴才高贵不成?”鳌拜哭得很伤心,“他欺负奴才,也就是不把主子您放在眼里!”
这么个恶名昭著的大汉在面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实在是让人很看不下去,福临劝道:“行了,朕会给你做主的。”
鳌拜大喜:“奴才谢主子恩典!”抹了把泪,立刻就像变了个人一般。
其实事情很简单。摄政王府上的一个家丁不小心撞了鳌拜的马,两个都不是肯谦让的人,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鳌拜武力值高,随从也个个孔武有力,把那个家丁打得亲娘都认不出来后扬长而去。那家丁自然会找多尔衮诉苦,多尔衮便随便找了个理由,把鳌拜骂了一顿,还罚了他的银子。
多大点事啊。福临很是不明白,这些成年男人居然会因为这么点小事记仇,最后还上升到“两白旗的人不把两黄旗的人看在眼里”这样的高度。要不要这么小肚鸡肠啊,福临望天,还是不得不和多尔衮打个招呼。
很快,鳌拜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在朝堂上被小皇帝褒奖了,多尔衮的那个家丁也被赶到京郊的院子里。鳌拜大喜,又跑来对福临表忠心,顺带抹黑摄政王。
他好不容易说完了退下后,福临还是有些回不过神。这可是后世传说中把自己儿子逼得无路可退,不得不借着玩布库的戏码来抓的鳌拜啊!对了,他还有个得力干将叫做索尼,这位老先生家的儿子索额图据说以后是要参与到九龙夺嫡之中的,但这个风云人物现在才刚刚十岁,还是个没有长开的包子……
自己果然是老祖宗啊!福临摸了摸自己的小脸,忽然有一种沧桑的感觉。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小皇帝提出一个很意外的要求,要追封阿巴亥太妃为皇后,理由很扯淡,说他晚上做梦道武皇帝了,武皇帝说阿巴亥太妃自愿殉葬,深受感动,要赐她一个恩典。多尔衮眼睛都亮了,抬头看着宝座上的福临,满脸的感激,福临则是冲他笑笑,小脸红扑扑的。
完了完了,这叔侄两个又开始腻歪了。满朝文武都见怪不怪的低头:嗯,朝靴厚重大方,款式不错,礼部还是很能干的。
能干的礼部不单单要制定靴子的样式,现在还要纠结阿巴亥太妃的封号了。这个差使不难做,不过是册封一个死人而已,小皇帝和摄政王同时下令,满洲贵族也没有异议。礼部很快便定下了谥号,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以皇后的礼仪进行了一场盛大的祭奠,同时,又制玉册玉宝,供在了太庙。
多尔衮感动非常。给额娘一个名分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在终于得到实现,他对福临是越看越顺眼。
他也问过福临是怎么想到要追封阿巴亥的,小皇帝红着脸,有些扭扭捏捏的道:“叔父对朕好,朕也想对叔父好。朕知道,叔父从小就没有额娘,朕的额娘最好了,叔父的额娘一定也很好。既然好,就能够追封做皇后。”
那红扑扑的小脸,那黑葡萄一样的大眼,多尔衮一下子将小皇帝举了起来,顶在脑袋上转了两圈。之前福临要求他将得罪了鳌拜的家丁驱逐的时候,他心里还略有些不乐意,觉得小皇帝为了两黄旗的人落他的面子。现在终于放心了,小皇帝原来还是站在自己这边的,至于那个家丁,一个奴才而已,打发了就打发了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经过鳌拜一事后,小皇帝和摄政王的关系有那么一丝细微的裂痕,不过很快就被福临出手修补了,两人更为亲密,甚至同坐同卧。多尔衮都有些不愿意回府了,宫里多好,有玉儿,有福临,这两人时时刻刻给他一种家的感觉。
好景并没有持续太长,据说江南造反了。
没有剃发令,也没有了江南民众的强烈反抗,自然也没有了嘉定三屠。福临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接到这个急报的时候,他大吃一惊。
起因是李成栋。多铎派他去太仓镇守,结果他的兵跑去嘉定奸/j□j女,抢夺民财,胡乱杀人,导致乡民暴动。多铎上书,希望多尔衮能够允许清军将这些暴民压制下去。
多尔衮刚要在折子上批一个准字,却见一只小手从旁伸过来,抢过折子,狠狠的摔在地上。他回头一看,福临站在一旁,似乎甚是愤怒,小脸苍白,小小的身子不停的颤抖。
“皇上,这是怎么了?”多尔衮连忙将他拉到身边,伸手去摸了摸他的额头,生怕他病了。
福临指着地上的折子:“叔父,李成栋烧杀抢掠,难道不该治他的罪吗?为什么还要帮着他去滥杀无辜?”
多尔衮松了一口气:“那些暴民本就该杀,没有什么的。”
什么叫没有什么?福临瞪大了眼:“叔父,一个好皇帝要爱民如子,这是你教给朕的。现在朕的子民被人欺压,难道朕不帮他们报仇,还要杀了他们吗?”
“皇上,爱民如子没错,但指的是那些顺民。至于暴民,还是杀了吧,难道皇上忘记李自成和张献忠了吗?”
“那是不一样的!”福临抓住他的衣襟,“我们不是已经派人治理江南了吗?他们不是已经降了吗?我们不如去杀了李成栋来平民愤,好不好?”
多尔衮见他一脸恳求,心软了,却还是没有松口:“皇上,李成栋兵马不少,不是那么容易被杀的。若是他再反了,又是麻烦。”
“可是嘉定有数十万百姓啊!这数十万百姓若是反了,岂不是更糟糕!”福临死死的看着他, “叔父,算我求你了,不可以准,好不好?”
多尔衮叹息一声,俯身将他抱了起来,拍拍他的小脸蛋:“皇上,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若是不杀他们,日后如何立威?”
“令豫亲王以议事为名,出其不意擒住李成栋极其副将,派人发下安民告示,将一切错误统统推到李成栋军的身上。再将几个闹事得厉害的军官抓出来,连同李成栋他们一起控制起来。随后将李成栋军剩下的人散编入清军,从最低等的伙头兵做起,不许他们串联,若有违抗可先斩后奏。接着,就可以处理李成栋这几人,游街也好枭首也好凌迟也好,当众杀之。可以再发一次安民告示,言明清军纪律严明,若再有人随意欺压百姓,百姓可上告,如属实,李成栋便是榜样。”福临想都不想,一连串的话便倒了出来,“若李成栋残部想要谋反,便可发动百姓群起而攻之。如此,百姓定会对清军感恩,不需刻意立威,自然就有了威信。叔父,这样不好吗?”
多尔衮定定的看着福临,心里如同波涛翻滚。他一直都知道小皇帝聪慧,却没有想到一个八岁的孩子,居然能随口说出这样一个没有大纰漏的计划。难道说,他之前都小看了这个孩子?
“好,叔父答应你。”多尔衮点了点头,“就按照皇上说的去做。”
福临的这个计划听起来不错,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有漏洞的。多尔衮并不打算指出,反正只是一个小小的嘉定而已。就让皇上全权处理吧,他顺便也可以摸一摸这个侄儿的底细。
多尔衮当即修书一封,命人八百里加急送给多铎,转头又看到福临乖乖的坐在那里,似乎刚才的尖锐只是自己的错觉一般,不由得有些发愣。
“叔父,你要教朕骑马射箭的。”福临几步走上来,拉住他的衣袖摆来摆去。
多尔衮低头,看见那张小脸上有些乞求,眼里似乎还带着一丝不安和讨好,心里莫名的又软了下来。
他本来便是打算等皇帝大婚后便放权的。可是权势的滋味是这么的甜美,在他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仿佛已经对这高高在上的感觉上瘾了。他毕竟不是皇帝,他也非常清楚,一个权倾朝野的人将来会如何被皇帝清算。所以,当他看到把自己当做阿玛一般尊敬和依赖的时候,是很开心的。毕竟只有这样的皇帝,才会让他一生平安。
皇帝原来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谋略。他莫名的有些心慌——是啊,能够讨得海兰珠的欢心,又能在皇太极手上被顺利得封太子并生存下来的孩子,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可是,又有一个声音不断在耳边告诉他:“他是你从小看着长大的,他还是玉儿的孩子。你知道他最喜欢吃甜食,最喜欢蓝颜色,最喜欢缠着你和玉儿撒娇。他对你最是尊敬不过,对玉儿最是依赖不过,你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希望,是他想多了罢。多尔衮拉起福临的手:“走,叔父带你骑马去!”
36第三十六章
多尔衮说到做到,嘉定一事果然由福临全权处理,他一点都没有插手。
一开始,事情还是发展得很顺利的。多铎拿下了李成栋,又发了安民告示,骚动的百姓也平静了下来,也有说清军的好的。李成栋的残部也被分散了,面对绝对的实力差异,也没有谁有这个胆子说是造反。问题出在将李成栋和几个副将游街示众的时候。
百姓群情激奋,大有吃了李成栋等人的肉下去的架势。福临的命令是凌迟,到那天的时候几乎全嘉定的百姓都跑出来看,于是就出事了。
就在百姓围观得欢乐,扔臭鸡蛋烂菜叶的时候,有几个受害女子的母兄跳了出来,狠狠的踹了李成栋几脚,又揍了他几拳。这下捅了马蜂窝,受害百姓的愤怒是无法抑制的,他们如潮水一般涌了上来,官兵控制不住,发生了踩踏事故。
李成栋等人根本没有挨到凌迟就被活生生的踩死了,甚至连押送他们的官兵也遭了池鱼之灾,百姓伤亡也很惨重,报上来的名单里,死亡二十七人,重伤两百余人,轻伤不计其数。
多铎很是有些幸灾乐祸的将汇报伤亡情况的折子递了上去,他早就得知处理此事的是小皇帝,心里很是不服。多铎很有些少数民族的杀气,在他看来,这些百姓都该杀,偏偏小皇帝还不愿意,哥哥还听他的,真是太讨厌了。
所以,多铎并没有很好的处理这场踩踏事件,而是放任不管,反正天塌下来有小皇帝呢。
福临看到折子的时候,脑子里蹦出了一系列的步骤:派地方官员第一时间协助治疗伤员,抚恤死者家属,朝廷可以拨款,也可以拨药;做好事故调查,找出几个替罪羊惩罚一番;再发安民告示,消除事件的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暗中查探当时是否有反清之人作祟,杀之。
想到便做到,福临拿起纸笔,将思路大概的写了下来,又仔细修改,确定没有漏洞后,便叫人宣摄政王进宫,自己又另取一张纸,开始拟拨款金额,以及从什么地方挪用这笔钱。
朝廷现在还算比较富有。清军打仗,一向是要抢掠的,从上到下一个个都富得流油。朝廷自然也会收取一定的孝敬,更何况攻入北京城后,明朝皇宫里大部分珍品都归了福临的私库。所以,清廷不缺钱,多铎应该也不缺钱。
谁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是块宝地。南京城很穷,并不代表攻下南京的清军很穷。更何况还有地方上的孝敬,多铎现在应该是个大土豪。可这个大土豪居然跟中央伸手要钱了,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福临眼一闪,吩咐小华子:“速速给朕搬个火盆进来。”——这份底稿,不能留。
小华子动作很快,福临将两张纸烧尽后,他又迅速将火盆挪了出去。刚刚安顿好,就听得有人来报,摄政王到。
“叔父,朕闯祸了……”
多尔衮进来的时候,看到的便是宝贝侄儿站在那里,一手扭着衣角,满脸的沮丧,见他进来,眼里闪过期盼的光。
多尔衮早就收到多铎的信,知道小皇帝定是为嘉定之事担忧,却不说破,而是快步走上前,草草的行了个礼,道:“出什么事了?告诉叔父听。”
福临便一五一十的将嘉定的踩踏说了出来,然后着急的看着他:“叔父,朕只是想平息民愤,不想有这么多事情发生的。”
多尔衮看着他的眼,见他不似作伪,便笑道:“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叔父会派人处理。”
“真的?”福临两眼亮闪闪的,“叔父教朕。”
“好。”多尔衮便拉着他坐下,开始给他讲解出了这种紧急情况后该如何处理,又举了一些例子,如武皇帝努尔哈赤时曾有奴隶暴动,在宁完我的建议下,武皇帝并没有一昧的杀戮,而是分化了奴隶的内部,让他们自取灭亡。福临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抛出两个问题,多尔衮也很有耐心的给他解答了。
最后,多尔衮拟定了一份差不多的处理方案,不同点就是朝廷不拨款,让多铎自己掏腰包去。
只有多尔衮才敢这么写啊,若是自己这么要求了,多铎不闹事才怪。小皇帝看过之后,崇拜的抬头:“叔父真厉害,一下子就把朕的难题解决了。”
多尔衮心里得意,这些天对福临产生的疑心去了十之八/九,脸上却不显,笑嘻嘻的:“皇上还小,等过了几年皇上亲政了之后,自然会比叔父做得好。”
这是多尔衮第一次在他面前提起“亲政”二字。福临脸色一变,扯住他的衣袖,神色有些着急:“叔父的意思,朕亲政以后,你就不管朕了吗?”
“怎么会,叔父一直陪着皇上可好?”见福临对亲政并不感兴趣,多尔衮高兴了,“就算皇上亲政了,叔父也会帮着皇上的。”
这话说得不中听,可福临依旧无知无觉,反而很是雀跃,大力的点了点头:“那就好。有叔父在,朕才放心呢!”
嘉定的事情就这么被遮掩了过去。多铎从军中掏了腰包,转头便抄了李成栋的家,一进一出反而赚了。倒霉的李成栋的家人,统统被拉了出来,男的杀掉,女的充作军妓。嘉定百姓见清军还算是公平,也歇了反抗的心——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你不来杀我抢我,我也不会去惹你。倒是多铎暗中抓了几个所谓前明的余党,当众砍了脑袋。
洪承畴去到了南京,换多铎大军回朝,福临亲自郊迎。旌旗招展,多铎身着明亮的甲胄,骑着高头大马,英武帅气。他纵马来到福临面前,利落的下马施礼,福临亲手将他扶了起来:“豫亲王辛苦了。”
多铎道:“为皇上,为摄政王效劳,奴才不敢言苦。”
福临又背了一长篇的官面文章,来称颂多铎以及大军的功绩,大军山呼万岁。不得不说,这种场景实在太过震撼,福临只觉得自己浑身的鲜血都沸腾起来。大军入京,国库一下子又装了好多东西。不单单是福临,整个京城的上层建筑几乎都在分赃。
江南一向富庶,女人也大多柔媚动人。多铎带回来的不单单是财物,还有被栓成一串串的从十几到三十几岁的女人。送给多尔衮的当然是两个绝美的,其他的人,例如阿巴泰、博洛、满达海等人也得到了美女,就连代善都分到了几个,只有济尔哈朗和索尼一无所获。
这是在干什么?小玉儿看着两个绝色的美女,眼角直跳。
不得不说,多铎的审美观还是很好的,两个美女一举一动都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柔,优美得如同一幅画一般。小玉儿咬牙:说实话,这两个女人比宫里的布木布泰都美上几分,要是让多尔衮看见了再动心,自己会落到什么样的地步?
于是,当多尔衮回到家中时,看到的便是两个娇弱的美人头顶着水盆跪在廊下的景色。他一皱眉:“这是怎么回事?”
小玉儿哼了一声:“这两个奴婢对我不敬,我这是小惩大诫。”
两个美人是多铎特意给多尔衮留下的,虽然貌美,却没有人碰过。她们一路上见到太多清军随意j□j女子的景象,受到了不小的惊吓,深知自己能够逃过一劫靠的就是这个摄政王。现在见到真人了,忙调整姿势,想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摄政王看,以求能活命。
小玉儿见此景却更是火冒三丈,一脚便将其中一人踹倒在地,水盆掉落,那女子身上衣衫尽湿,将优美的曲线勾勒出来,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
多尔衮大为头疼。御史吴达弹劾冯铨,还将孙之獬扯了进去。冯铨和孙之獬都是他宠爱的汉臣,可小皇帝这次却很偏向吴达。要妥善的处理这个问题已经够忙的了,多铎回京后分赃不均,引发下四旗的不满;科尔沁蒙古上书,吴克善决定亲自入京道贺;皇太极孝期快结束了,礼部又面临着一连串的婚庆大事,要提前做准备;别忘了还有一成不变的百姓反清活动。多尔衮都恨不得把自己分成两半来干活了,这些天连布木布泰那里都很少去,哪里还有空去应付美人。可他一回家,小玉儿便这样给自己添乱,还有两个情意绵绵的女人,他简直快被烦死了。摄政王格外想念宫里的小侄子,起码在侄子那里,没有麻烦的女人。
他没有想到,他的小侄子现在也遇到了一个关于女人的问题。福临得了不少好东西,自然也分给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阿图已经十六岁了,一出孝期就要出嫁,福临忙着从那堆宝贝里面给姐姐找嫁妆,看着什么都好,不由得忘记了时间,等小华子提醒的时候,发现日头都快偏西了。
“怎么不早些喊朕?”福临迁怒的瞪了一眼小华子,这么一耽搁,他当天的读书写字计划就会推后,时间太紧了。
小华子赶紧请罪:“奴才万死!”——明明之前提醒过一次的,您小人家理都不理我,现在却怪我的不是,太监难当啊!
“算了,算了,朕也不要你死。”福临看看天色,“叫御辇吧,会快些。”
小华子连忙讨好的笑:“皇上,奴才认识一条近路,到乾清宫很快的。”
“哦?”福临相当不喜欢乘坐御辇,听他这么说倒来了兴趣,“还不快带路?”
“嗻~~”小华子拖长了声音应着,头前领路,带着福临和侍卫们沿着内库旁的一条岔开的小路往前走。
福临一边走一边也在考虑着吴达弹劾的事情。他的确是想要整治冯铨,可现在似乎不是时候,他又不想让这个人轻飘飘的脱罪,如何去做便是个大问题。
皇帝在思考问题,跟从的人自然也安静不敢出声,这时忽然从不远处假山后传来的一阵阵奇怪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刺耳。福临被打断了思路,一皱眉,制止了身边的侍卫。有几个尖细的男人的声音,还有女子的哭泣和求饶,福临轻手轻脚的走了过去,探头一看,却傻了眼。
地上跪着一个衣冠不整的宫女,而她身边则是围了三个太监,在她身上乱摸,嘴里还不停的冒出种种污言秽语。那女子满脸是泪,不停的求饶,却毫无用处。
不堪入目。福临猛的回头,冲小华子使了个眼色,随手指了几个侍卫跟着,自顾自的转身离开。小华子吓得脸都白了。这条路是他提议走的,却让皇上看到了这种景象。皇上年幼不知,可太后不是吃素的啊,要是让太后知道,自己的小命绝对不保啊!
小华子咳嗽一声,带着剩下的人大摇大摆的走过去。他跟着福临的时间最长,自然知道皇帝这是生气了,他一定要将此事处理好,他很清楚,他家看着温和的小皇帝,内里可没有这么好说话。
37第三十七章
宫女事件对福临而言只是一个小插曲,他现在的工作重点在于对多铎一系的封赏以及对冯铨弹劾案的处理。
桑吉的表兄费扬古这次也在多铎的军队之中。这个费扬古并不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那个,而是姓赫舍里,可又与索尼一系隔了十万八千里,是出了五服的远亲。要不是这样,福临也不能这么轻松的往军队里安插人手。
这个费扬古在家中向桑吉详细讲述了军中见闻,再由桑吉入宫转述给福临得知。两人在御花园里边走边说,时不时的又去追追小鸟摘摘花什么的,看上去就像是两个少年在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一般。
不出他所料,多铎对他的命令一直是消极应对的,只听多尔衮的话。而不那么听话的阿济格,军中还有一个多尔衮的亲信武拜。福临低头想了想,对桑吉道:“朕有事让你去做。”
“奴才定当竭尽全力!”桑吉躬身答道。
福临的心思很复杂。他想要手上掌握一支专属于自己的力量,只听他一个人的调度,可这不是轻易能完成的。桑吉外貌平平,家世平平,扔到人堆里便找不出来,但内里能力却很强,尤其是这份忠心,用来组建这支队伍是再合适不过。福临又看了看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桑吉停住了脚步,认真的思索了片刻,郑重答道:“奴才尽力,只是,此事非同小可,奴才回家思量一个议程出来请皇上过目。”
“好。”福临点点头,“朕并不着急。不过,此事定要机密。”
“奴才明白。”桑吉的表情一下子凝重起来。他到底还年轻,受到这样的重托,一下子有些无法适应。
福临笑嘻嘻的拍拍他的胳膊:“别这样,放轻松点。要不然你还没有出宫,保证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朕对你委以大任了。”
“是!”桑吉一惊,重新换上之前那张老实敦厚的面容,福临这才满意,笑道:“这宫里到处都修个没完,走吧,和朕去骑骑马。”
“嗻,奴才遵命。”桑吉依旧是亦步亦趋的跟在福临身后,他们又变成了一对年幼贪玩的主仆。
朝堂上,对冯铨的弹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吴达直言不讳,将范文程都卷了进来。他将冯铨比作王安石,说他是奸相(小皇帝眼皮一撩,他觉得王安石还是满不错的,被相提并论,冯铨应该很高兴才对);又说,冯铨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接着,这位吴达大人还把最近半年京城的下雨打雷以及其他地方的冰雹水灾统统叠加到冯铨身上,表示这是上天给予朝廷的警告。最后,他话音一转,说范文程本来同意跟他一起弹劾的,结果现在却当了缩头乌龟,绝对是害怕冯铨的势力。就连范文程大学士都被逼成这个样子,皇上啊,摄政王啊,快来看看你们的臣子嚣张到什么地步了吧!睁开你们的眼睛看看吧,此人就是个豺狼,曾经拜太监做干爹,丢整个朝廷的脸啊!
吴达的奏章很长,饱含愤怒,接着又有其他人和他配合,例如御史李森先。他把冯铨的小伙伴孙之獬也一起打包弹劾,又把冯铨和魏忠贤的关系拿出来说了又说,表示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干爹的把明朝给弄得乱七八糟,做干儿子的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大清着想,李森先很大度的表示,按照冯铨的罪行,杀一百遍都不解恨,不过大家都是文明人,就把他拎到街上去杀一遍就算了吧。
福临觉得好精彩。说实话,冯铨干活还是不错的,写写歌作作曲啊,礼部议个什么规制什么的,他做得很好。可人是有野心的,礼部是清水衙门,哪里有内院的差事肥。冯铨将工作重心慢慢转移到内院,一心想获得票拟权,这就让人不能容忍了。
福临非常非常的想要批准,可看到多尔衮铁青的脸色,又忍住了,提前说了退朝。
“党争,赤/裸/裸的党争!”多尔衮在屋里大踏步的走来走去,嘴里不停的骂着,“先是陈名夏,现在又是吴达,他们以为朝廷是什么,是让他们党争的工具吗?”
福临被他转得头晕,给小华子递了个眼色,小华子立刻送了杯茶上去:“摄政王,您歇歇?”
多尔衮接过来喝过一口,有些烫,立刻将茶碗摔得粉碎,骂道:“狗奴才,想烫死本王吗!”
小华子连忙跪倒:(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