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部分阅读
青,不过还没有训好,等弄好了便带进宫来送给皇上。”豪格也不知道福临喜欢些什么,不过想着自己这个年纪的时候爱骑马爱打猎,做梦都想要一只海东青,福临应该也差不多吧?
“恩,多谢大哥了。”小皇帝果然表现得极为高兴,“还是大哥好,不想叔父……”话音未落,福临的脸色又沉了下去。
“不管怎么说,大哥和皇上也是兄弟啊。皇上小时候,大哥还抱过你呢。”豪格打蛇随棍上,两人一来一去,很快便聊了起来,没有多久,便有了几分兄弟情深的样子。福临还特意带了豪格去养心殿吃点心,豪格出宫的时候,福临还让他经常进来玩。
兄弟很快就情深了起来。有了福临的准许,豪格时不时的进宫陪他玩,甚至还带他出宫玩了一次。福临有时候甚至还拿一些为难的政事和豪格谈论,于是,在小皇帝的坚持下,两个参与到抢地风波的镶白旗之人被判处斩监侯,准备等过完了年就把他们咔嚓了。摄政王多尔衮亲自过来求情,小皇帝就是不肯松口,据说在养心殿,两个人又大吵了一架。
一时间,整个朝廷的气氛都不一样了,就连后宫都受了影响,处处小心翼翼的。而豪格趁机让人在福临耳边透露了一点“太后与摄政王不得不说的那些故事”,看着小皇帝刷的一下变得苍白的脸色,心里得意的笑了。
“大哥他们,原来是为了这个!”
天色已晚,宫里都落了钥,福临在养心殿咬牙切齿。
“知道他们的目的就好了,皇上何必动气。”一旁回答他的居然是很习惯把皇宫当家的多尔衮。
“叔父,朕只是担心额娘的名声。”福临皱起一张小脸,“若是传出去,会被人耻笑的。”
可能是猫冬的原因,这些天福临吃的多,眼见着也胖了一圈,虽然远远不能和博果尔相比,脸颊也鼓了起来。多尔衮伸手捏一把,道:“都是叔父不好。”
“并不是。叔父很好,把额娘交给叔父朕也放心。”福临看着他,一字一句认真的回答,“叔父也知道,先皇对额娘从来都没有喜欢过,如果额娘不是博尔济吉特的,估计都不会有朕的出生。从小是叔父教朕读书,带着朕骑马,朕都一点一点的记在心里。现在要追究的,不是谁不好的问题,而是如何堵住这些人的嘴。”
多尔衮长叹一声:“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子孙缘,想不到,皇上会如此看待我。皇上放心,就是粉身碎骨,我也会护住你与太后!”
“朕才不要你粉身碎骨。朕要你过好日子呢。”福临冲着他调皮的眨眨眼,“不过,我们似乎还要继续不和下去才行。”
41第四十一章
据说,皇上在储秀宫砸了个杯子,又命工部过年后加快慈宁宫的整修进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慈宁宫是为太后准备的。而慈宁宫与乾清宫的距离又近,明显就是想把太后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着啊。
据说,皇上在面对朝鲜来使的时候,脸色都不太好。谁不知道朝鲜和摄政王的关系匪浅呢,这一定是做给摄政王看的!(福临:乱讲,人家只是单纯的讨厌棒子!)
据说,皇上和先皇的大阿哥豪格好得就跟一个人似的,还提出了要复封大阿哥为肃亲王,遭到了摄政王的强烈反对。
太多据说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当真,朝臣们心里都在犯嘀咕。不过,小皇帝和摄政王之间的关系僵住了倒是真的。以前这叔侄两个天天有事没事就在朝堂上玩肉麻,现在则是谁都不理谁,明显是出了大问题。
大部分大臣在心里将豪格和济尔哈朗骂了个半死。摄政王和小皇帝是一拨的时候,日子多好过啊,不用担心该去抱哪个的大腿——反正看这个架势,小皇帝大婚后必要亲政的,认准了主子干活呗。这次吴克善带了女儿来,众人心里更有底了,连未来皇后都选好了,形势日渐明朗,做臣子的日子好过啊。
可是,可是,济尔哈朗和豪格,你们两个太坏了吧!跑去挑拨皇上和摄政王的关系,这下好了,两个大人物一人一个说法,你让我们听谁的?
以范文程为首的大部分文臣是偏向福临的,可武将大多是偏向能征善战的多尔衮的,朝中的情况一下子诡异起来。
“也好,让我们能知道哪些人在下面做耗。”小皇帝如是说,淡定的舀了一勺子奶酪。
“又吃甜的,小心蛀牙。”多尔衮将侄儿面前的奶酪拿走,三两口就吃下了肚。
小皇帝哀怨的舔了舔自己摇摇欲坠的|||||||乳|牙,将控诉的目光投向自家叔父。各种纯正的奶制品简直就是这世界对他最大的恩赐啊,居然剥夺他这个爱好,叔父你是坏人坏人坏人!
多尔衮对他的小眼神视而不见,道:“反正是要过年了。等年后再动手吧,让他们再多蹦跶一会儿。”
过年的时候,照例要祭拜祖先,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们跪在下面听小皇帝说话好似有点模糊,还有些不解,到了结束后一看,方发现小皇帝缺了一颗门牙。
众人都低下了头,心里却乐开了花。小皇帝实在太沉稳,让人很容易忘记他的年龄,搞半天还是个刚刚换牙的孩子,说话漏风,和自家小孙子一个样嘛。又过年了,大家心情都很好,嘴角便不由自主的翘了起来。
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在偷笑!福临狠狠的瞪一眼下面的人。换牙什么的,最悲催了,更何况他还是皇帝,不得不开口说话。这几天没有少给布木布泰和几个姐姐笑话了去,就连小萝莉仁娜都跑过来,忧心忡忡的看着他的嘴巴:“表哥,那些给你值夜的奴才太过分了,居然让人偷了你的牙去,很应该拉出去杖毙。”说着,还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点点头。
“多谢你关心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福临是很想咬牙的,只可惜他的一颗门牙离家出走了,咬不到。
小萝莉笑弯了眼:“表哥是好人,都是小偷不好,等抓到了仁娜帮您出气。”
福临无奈的看一眼上首憋着笑的布木布泰:“额娘~”声音里便带了一丝撒娇。
布木布泰将仁娜叫到自己身边,很是欣慰的看着这对小儿女。仁娜是科尔沁草原上最漂亮的小格格,倒也能配得上她的儿子。
仁娜并不知道自家父亲和姑姑的打算,但她从小就聪慧,知道皇帝是要讨好的,便看着福临笑。布木布泰逗她道:“老是看着你表哥做什么啊?”
“表哥和我哥哥们不同,长得好看。”小萝莉不愧是草原上长大的,评论起男人的容貌来丝毫不害臊。
呃,福临摸摸脸,再舔舔缺了的那颗门牙,完全不明白自己哪里好看了。小萝莉倒是很大方,接着道:“仁娜的哥哥们都是黑黑的,壮壮的。”
所以说,他是小白脸?他这是被一个小萝莉给调戏了?福临一脑袋黑线。由于他在与摄政王“不和”中,现在多尔衮不在,没有人给他岔开话题,就连苏茉儿都笑吟吟的,等着看他的热闹。
于是,小皇帝再一次从太后那里落荒而逃,可看在旁人眼里,却是皇上与太后言语不和的表现。
朝廷背景再怎么阴郁,年还是要过的。今年两蓝旗送进宫的年礼比去年厚了不是一星半点,甚至有许多的古物珍玩。
“叔父来看一看,这可是宋徽宗的画?”福临打开一卷画轴,顿时惊叫起来。
豪格和济尔哈朗都是不懂书画的,攻打明朝的时候,他们也抢了不少东西,书画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值钱的,拿来送礼也不过是因为福临喜欢汉人的玩意儿,他们投其所好。因此,就算是这种名贵的字画,他们也只是拿来做送礼的添头。
多尔衮凑过来看,他也是个半吊子,鉴定水平不佳,看了半天,道:“看着倒是像,不过我也不能确定。要不皇上明日宣范学士进宫看看?”
“大哥送来的,定然不会是差的。”福临小心翼翼的将画卷了起来,“他们都是有钱人,比朕富多了。”
多尔衮道:“皇上富有四海,何必说这种话呢。”
福临挠挠头:“既然叔父这么说,那朕送给叔父的年礼如果不贵重也说不过去了吧?”
他还有年礼?多尔衮眼睛一亮:“只要是皇上送的,叔父都喜欢。”
福临神秘兮兮的从荷包里掏出一个小小的东西,握在手心,郑重道:“这可是朕亲手做的,叔父与额娘一人一个,可不许嫌弃。”
多尔衮接过,仔细一看,却是一枚田黄石的印章,看着眼熟:“这是上次皇上打赌赢来的?”
“啊,朕在私库里看到过一块,便想着刻成印章送叔父和额娘了,偏生又找不到第二块一模一样大小的,只好找叔父要了。”福临很是得意,“这可是朕亲手刻的,天下没有第三个!”
印章刻的是小篆,还有些歪歪扭扭的,多尔衮却是感动非常:“叔父却没有这么好的东西给你,这可不行,我明日便去寻去。”
正月初一宫里设宴。平时有宴席的时候,摄政王总是和小皇帝坐在一起的,可这次却换了大阿哥豪格。与摄政王的黑脸相比,豪格笑得春风得意,最有喜感的就是小皇帝,这种场合他不得不讲话,而一说话就让人看见他缺了一颗门牙。
内殿里的气氛好了许多。皇帝年纪小,也没有什么皇后啊妃子啊什么的唇枪舌剑,只有端坐在上的两宫太后以及皇太极的那些太妃们,下面的内命妇彼此也很融洽,言笑殷殷。最显眼的还是小萝莉仁娜了,科尔沁的公主,内定的未来皇后,这一系列的桂冠就足以让她引人注目了,更何况她还长着一张标准的惹中老年妇女喜爱的红扑扑的小圆脸。
所有人都向她释放出了善意,小萝莉也很乖巧,对谁都是笑眯眯的,小嘴跟抹了蜜一般。布木布泰见娘家侄女这么挣面子,也很高兴,连酒都多喝了两杯。
“果子酒虽然味道好,可喝的急了还是要上头的。”宴席结束后,见一贯端庄的布木布泰脸红红的,多尔衮又是心疼又是好笑。
“十四哥哥,”布木布泰冲他傻乎乎的笑着,“我好开心。”
“好,今天过年了,大家都很开心,”多尔衮很有耐心的哄她,“喝一碗醒酒汤好不好?”
“才不要!”和喝多了的人是没有道理可以讲的,布木布泰一偏脑袋,冲着多尔衮直乐,“十四哥哥,今天好多人来试探我,问你和皇上怎么了。我知道,你们在做戏对不对?真是的,事先都不告诉我一声。”
多尔衮扶着她坐下,亲手端了醒酒汤一勺勺的喂她:“就算不告诉你,你不是也猜到了?玉儿一向聪明,皇上这一点就随了你。”
提到儿子,布木布泰明显高兴了:“那当然,他是我的儿子。仁娜也很乖,我现在就盼着他们快点长大,快点成亲,我便可以等着抱孙子了。”
“皇上仁孝,定会如你所愿的。将来你只不要担心孙子太多抱不过来就行。”儿孙一向是多尔衮的痛处,只是看布木布泰兴奋的样子,他只好顺着她说下去。
布木布泰看看他,一把搂住了他的脖子:“十四哥哥,福临也是你的儿子呢,我的孙子孙女也就是你的孙子孙女。到时候,有那么多的小娃娃围着你,叫你玛法,多好。”
多尔衮心里一动,将她抱住,柔声道:“那万一他们不孝顺我怎么办呢?”
“那本宫就打他们的屁股!”布木布泰靠在他身上,“十四哥哥,玉儿教出来的孩子你还不放心吗?看看福临,多好啊。”
“我放心,当然放心。”想到荷包里那枚印章,再看看怀里柔若无骨的美人,多尔衮眼睛眯了起来,挥手放下了床幔。
“摄政王在储秀宫?”养心殿里,福临忽然没头没脑的问了这么一句。
“回皇上的话,是的。”作为贴身太监,小华子当然知道皇上和摄政王之间的关系不简单,也不敢多说,只是应了一句。
“备些赏赐,明日朕要赐给大阿哥。另外,别忘了把朕让内务府新做的那几个万花筒赐给宫里的阿哥格格们,赐一个给仁娜。”福临头都不抬,吩咐了下去。
“嗻,奴才记住了。”小华子毕恭毕敬的回答。
忙了一天,福临也累了,临了几帖字后便躺到了床上,自己也就只有过年这几天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了,等出了十五,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呢。
42第四十二章
吴克善总不能在京城里呆很久的,初五的时候,便提出告辞。这次他的京城之旅很是成功:太后很喜欢女儿,皇上对女儿也不错,科尔沁的荣耀又能维持下去;色布腾和阿图公主的婚期也定了下来,巴林部也应该放心了。
两宫太后自然不舍,连连挽留,哲哲道:“正月十五的时候京里还有花灯,蒙古可是看不到的,不如过了十五再回去。”
吴克善虽然长得粗粗笨笨的,人却很是精明,否则也不能坐稳科尔沁亲王的位置。最近小皇帝和多尔衮闹这一套,他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现在摄政王如日中天,皇上就算是借助两蓝旗的力量,可能也只是和摄政王打个平手。问题是,两蓝旗支持的一直是豪格,若是他们将摄政王斗倒了,也只会一转头接着对付皇上。吴克善不认为玉儿的孩子会看不清楚这点。可小皇帝和摄政王的不和看着又跟真的一样,所以吴克善当机立断:回蒙古,不裹乱。
福临也象征性的劝了几句,见吴克善去意已决,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另外赏赐了许多东西。倒是仁娜有些不乐意了。她在草原上地位是最高的,没有人敢违抗她,因此她也没有什么朋友,这次来京城,好不容易有了个金福格格可以和她说得上话,却又要回去了。可是她也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只是撅着嘴,情绪低落。
金福格格同样不开心。她是宫里最小的格格,和其他的几个格格玩不到一起去,也格外珍惜和仁娜相处的几天。想了想,金福格格道:“仁娜,你还没有到京城去逛过吧?我们去求皇帝哥哥,让他带我们出去可好?”
仁娜也来了精神:“好啊!可是,万一表哥不同意的话怎么办?”
很有这个可能,金福眼珠一转,拍着手笑道:“我们去找十一哥,皇帝哥哥最宠他了,若是他要出宫去玩,皇帝哥哥肯定答应。”
于是,福临看着面前三个站成一排的小朋友,开始胃疼。博果尔没大没小的跑过来,扯着他的衣袖来回晃:“皇帝哥哥,就带我们出去好不好?我们保证会很乖,不会闹事的!”
“没错!”两个小萝莉也用力点头。
福临望天:“好吧。不过你们都要紧紧的跟着朕,不许乱跑,听到没有?”
“是!”三个小朋友开心得不知东南西北,这个时候不管福临有什么要求,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京城的街头果然热闹。别说金福和仁娜两个从来没有逛过街的小姑娘,就连博果尔都兴奋非常。福临不敢把他们带到天桥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只是在贵人们的集聚地附近溜达,也足够让他们开心了。金福和仁娜一头扎到首饰铺子里就不肯出来,博果尔却没有兴趣,只是想去不远处的武器铺子,福临只好吩咐侍卫跟紧两个小萝莉了,自己则是陪着博果尔去了武器铺子。
博果尔是从宫里出来的,眼光自然高,铺子里一般的货他完全看不上。掌柜的见他们虽然只是两个孩子,身后却跟着不少护卫,穿戴不凡,又留着满人的发型,定然是哪个大官家的,便异常热情,又拿出了一些压箱底的货。
博果尔一眼就看中了一柄镶着宝石的匕首,刷的一下j□j,就见这匕首寒光闪闪,锋利异常,心里高兴,便和福临撒娇道:“哥哥,我喜欢这个。”
“好,买给你。”福临对他一直是无条件的宠爱,店主小心翼翼的开了个不高不低的价格,福临便吩咐侍卫掏钱买下,博果尔喜得跟什么似的,拿着匕首看个不住。
福临倒是看中了一柄弯刀,刀鞘上雕工古朴,是那种不花哨又实用的,刚吩咐侍卫一起买下,就见跟着两个小萝莉的一个嬷嬷急急的跑过来:“主子,快去看看吧,我们的主子和一个姑娘吵起来了!”
就知道带他们上街不会遇到好事。福临赶到的时候,就见金福和小萝莉站在铺子中间,怒气冲冲的对着一个小姑娘发火,而那小姑娘则是抹着眼泪,看上去好不可怜。咦,这个小姑娘有点面熟。福临想了想,这不就是董鄂家的乌云珠么,他的真爱?这是什么情况?未来的皇后提前遇到未来的真爱了?
博果尔见那姑娘哭得可怜,早就涌起一股男子汉的气概,一溜烟跑过去,冲着金福喊道:“好端端的,你们干嘛欺负人?”
金福愣了一下:“十一哥,你居然不帮我,去帮外人!”
“我这是帮理不帮亲!”博果尔对自己掌握了一个新词语很是高兴,兴致勃勃的跑到那个姑娘面前,拍着胸脯道,“放心,有我在,她们不能欺负了你去。”
这下乌云珠真的被吓到了。要说这辈子她最大的梦想,不单单是嫁给皇帝,还有就是远离博果尔。她不由得往边上躲了躲,金福笑了:“十一哥,人家不领情呢。”
博果尔难得的大男人情怀被嫌弃了,对乌云珠也不满起来:“你这个人怎么这样不识好歹呢,我是在帮你啊。”
“行了,十一弟,少说几句。”福临不得不站出来,忽视掉乌云珠骤然亮起来的双眸,问金福道,“到底怎么回事?”
很简单。仁娜看上了一副耳环,刚准备试试,乌云珠却从旁边将耳环拿起,说要买下,就这样吵起来了。都是没有受过任何委屈的孩子,又觉得自己有理,仁娜和金福便指着乌云珠开始数落。结果,乌云珠听了没几句就开始哭,两个小萝莉火更大了。
真是麻烦透了!福临问掌柜的:“这耳环还有第二副吗?”
掌柜的战战兢兢:“没有了,小店里任何饰品都只有一副。”
福临在柜台上扫了一眼,随便指着一个嵌宝金镯子道:“把这个拿出来。”
小萝莉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耳环,而乌云珠则是抱着那个镯子,满脸的感动。
真是,太麻烦了!当初娶了这么多女人的皇太极简直就是自讨苦吃!福临一转身,带着自家的三只小尾巴去吃饭,完全没有注意到后面的某个姑娘含情脉脉的眼神。
豪格收到了小皇帝的礼物,对那把弯刀爱不释手,想了想,又给来送礼的小太监塞了个荷包,问道:“皇上可有给摄政王带些什么?”
小太监掂了掂分量,轻飘飘的,里面明显是银票,当即眉开眼笑:“回大阿哥的话,皇上只带了给您的礼物。”
“是吗?”豪格更开心了。他就知道,再怎么早熟,小皇帝都是个孩子,孩子就是好哄骗的,这不,不就是拿出了几分手段,就把这孩子骗过来了。早知道就早下手了,说不定自己的两蓝旗现在就变成了上四旗呢!
正月初九,太后下了懿旨,将科尔沁的仁娜格格指婚给小皇帝福临,待成年后再成亲。正月初十,吴克善启程回蒙古。懿旨下了后,小萝莉也知道害臊了,托金福送了一方绣着小白兔的帕子给福临,说是万花筒及耳环的回礼,自己却不肯再和福临说话,辞行的时候连头都不好意思抬。
正月十六,小皇帝下旨,复封豪格为肃亲王。摄政王多尔衮在朝堂上拂袖而去。
正月十九,小皇帝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军队西征四川张献忠。多尔衮力荐多铎,福临不允,最终以武拜为监军。
正月二十一,礼部定各等级官员俸禄。最高摄政王年俸为两千两白银,最低骁骑校年俸三十两。
正月二十八,豪格率大军出征。
正月三十,福临下旨,封饶余郡王阿巴泰为和硕敏亲王。阿巴泰在朝堂之上喜极而泣。
二月初一,小皇帝和摄政王联合下旨,将多铎之子多尼调入正蓝旗,同时调入的还有礼部郎中蒙格图,户部员外郎科依勒,济宁都尉乌巴海。将正蓝旗的江宁府协领坎泰转镶白旗。
朝堂上下都被这一手惊呆了。小皇帝怎么了?这一下好一下歹的,该说是“六月天小孩儿脸”吗?
而在大多数朝臣们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小皇帝开始了第二波攻击。
二月初二,民间龙抬头,当然,皇家从来没有把这天当做一个正式的节日。可偏偏这天小皇帝以过节为理由,批发一样的赏赐了许多珍品给摄政王,而多尔衮也投桃报李,立刻回送了一整套精致无比的木雕江南美景,并说明是自己亲手设计并督促底下的人去做的。小皇帝当场便站了起来,表示收复江南以来,自己就对江南美景魂牵梦萦。而朝堂上下只有摄政王明白自己的心思,为国事操劳的同时,还为自己的这点小心思劳心劳力,简直是太让人感动了。于公,摄政王不愧是国之栋梁;于私,摄政王便是个天下第一的好叔父。
这是在搞毛啊?让人凌乱了有没有?这叔侄两个在玩哪一手?之前吵架吵得几乎要不共戴天了,现在却又恢复了之前的肉麻兮兮。看看小皇帝的眼神吧,那个孺慕啊,看看摄政王的眼神吧,那个宠溺啊!你们叔侄两个是在闹哪样啊!
朝臣们集体崩溃了,而一些人精例如范文程,将这一系列动作前后连起来一考虑,顿时明白了几分,对小皇帝不由得多了几分敬佩与防范。他是经常进宫给皇帝讲课的,每次皇帝都是很客气,学得又快,让他时不时产生一种自己是皇帝身边数一数二之人的错觉。当然,历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范文程,也不可能把这种错觉当真,只是,想起福临的年纪,他便不禁一身冷汗。
小皇帝这几天又掉了一颗门牙,一张嘴便黑洞洞的,说话也漏风。范文程正好有个小孙子也这个年纪,自从小皇帝掉牙后,他每天回家都会把这个小孙子叫来,哄他说些“四个”“十个”,又哄他嗑瓜子,并以此为乐。现在看来,他的小孙子哪里能和小皇帝相比,若是他的这种举动被皇帝知道了,岂不是糟糕?
更糟糕的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他瘫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太丢人了,被一个七岁的小娃娃玩弄在掌心,还不亦乐乎的配合这个小娃娃,天晓得小皇帝背后是怎么笑话他们的!
“肃亲王正在外率领大军,不如将这个消息告诉他,让他直接率兵回攻,岂不是好?”济尔哈朗的幕僚见他这副模样,不由得出主意。
“蠢材!”济尔哈朗一脚把他踹倒在地,“你以为监军武拜是摆着好看的吗?你以为小皇帝和那个病夫没有防备吗?他们分明是想要肃亲王的命!这个消息必须封口,不可外传!”
43第四十三章
随着大批镶白旗的人调入正蓝,正蓝的人又往镶白正白两旗调动,一时间正蓝旗人人自危。豪格不在,济尔哈朗被严密的控制了起来,他们都不知道该去找谁诉苦。而正蓝旗里还有一支显赫的力量,阿巴泰以及他的儿子们。可阿巴泰刚刚被封为亲王,对小皇帝正在感激涕零中,哪里还买其他人的账。
福临和多尔衮的人员调动依旧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正蓝旗的巴特玛、兴乃、扎色兰等人都调入了镶白旗或者正白旗,为了补充正蓝旗的人数亏损,又从两白旗调动了部分人到正蓝旗去。自然会有人不服的,伊尔根觉罗氏的巴哈纳从正蓝被调入了正白,他对豪格一直是忠心耿耿的,一下子换了旗主,让他相当不乐意,便去串联其他人,想要起来对抗。
多尔衮就怕没有人闹事,当即用处雷霆手段,以旗主的身份将巴哈纳处死,又威胁了伊尔根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家族人员众多,不单单是两蓝旗,就连两黄旗都有他们的人。为了不让巴哈纳连累其他人,伊尔根觉罗氏开了祠堂,将巴哈纳一支逐出家族。
而正蓝旗中也有人对调入的两白旗人不服,有的牛录想用自己的身份来压制这些新来的家伙,却被阿巴泰给打压了下去,甚至换了两白旗的人来做牛录。
这么一来,被调动的人也都不敢轻举妄动,正蓝旗被掺进了许多砂子,不遗余力的宣扬皇帝和摄政王的宽厚仁善,豪格的影响力不知不觉的小了许多。
只是,多尔衮的名声不可避免的更臭了。其他几旗的人眼睁睁的看着正蓝旗的下场,也都开始抱团,而为了寻找外部支持来对抗摄政王,正红旗的人隐隐的靠向了小皇帝——在他们眼里,小皇帝终究是个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事,一定都是摄政王在背后教唆的。
就连镶红旗的旗主阿济格都有些蠢蠢欲动起来。做为阿巴亥的长子,阿济格从出生以来是得到努尔哈赤的格外钟爱的,可随着年纪渐长,老二多尔衮反而成为三兄弟中的领头人物。凭什么?不就是凭他是由母后皇太后抚养,又和圣母皇太后有一腿吗?他能做摄政王,为什么自己不能做?
小皇帝对这种情况很满意。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的时候成立,同时具备军事、行政和生产等职能,平时狩猎务农,到了战斗的时候便自备武器粮草,随军作战。说实话,八旗在刚成立的时候,还是一支精兵,骁勇善战,军纪严明,在和明朝作战的时候,也有过伤亡惨重的情况,可八旗兵丁很少退却,只是踩着同伴的尸体一往无前。
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在萨尔浒以少胜多,以六万兵力战胜了明朝的十万大军。也是这样的一支军队,用两年的时间攻克了明朝的宁锦防线,又与吴三桂一起击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
可是,这样的一种军队模式,始终是不可能长久的。福临很清楚,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八旗会糜烂不堪,其实,现在的八旗,也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
清军入关后,八旗便开始分好处了。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是共同议政的,且努尔哈赤答应了他们,有好处便会分成八份,谁都不会落下。于是,现在的八旗就开始有些“军不军,民不民”的了。他们个个躺在功劳簿上,分好处的时候都想要最好的,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自己人之间斗得你死我活。
至于么?福临撇撇嘴。这次他和多尔衮合谋,不动声色的分化了豪格的正蓝旗,表面上看,是多尔衮得了大好处,可实际上,获利的却是自己。
两蓝旗完全将仇恨的眼光放在了多尔衮身上,就连两黄旗的人都对多尔衮有所不满。代善已经隐隐的投靠了自己,阿巴泰也对自己恭敬有加,更别提本来就支持他的大部分文臣了。他只需要躲在多尔衮身后,便能坐收所有的渔利。
福临一边悬腕练字,心里依旧不停的盘算下一步的动作。八旗目前依旧不能动,但迟早,他要废除这个制度。在他看来,八旗根本就好似奴隶制度的残余。旗主是主人,旗人便是奴才。奴才要效忠主子,主子对奴才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清朝就是用这种制度来管理国家,打断了整个国家的脊梁,将好端端的人统统变成了奴才。只是要改革八旗,要做的事情便有很多。八旗是以地域和血缘作为纽带的,纵横有亲,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可以保持满族的优越性。福临很清楚,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保持民族优越性是必须的,除非将来满族能完全的被同化,融入汉族的血脉之中。
“皇上,索尼大人求见。”小华子的声音打断了福临的沉思,他也没有停手,道:“传。”
索尼进殿见礼后,见小皇帝依旧不紧不慢的练字,心里有些生气,道:“皇上,摄政王又将巴社、额森调入镶白,补镶白人员的损失。豫亲王多铎与摄政王本为兄弟,如此,两白旗岂不是跃居上四旗之首?”
福临搁下笔,又让小华子解下腕上的石子,用药油按摩,这才缓缓的开口:“朕听说,镶黄旗有一块好地,被正白旗圈了去,可有此事?”
索尼一愣:“奴才并无听闻。”
“那你们正黄旗的呢,可有亏待?”
“回皇上的话,没有。”
“这不就结了?”福临一笑,露出黑乎乎的牙洞,“摄政王始终约束着下面的人呢,两黄旗始终为上四旗之首,这点朕还是清楚的。”
索尼默了一下,又道:“皇上,摄政王的目的就是正蓝旗,若是让他得手,大阿哥必会被其逼死。皇上与大阿哥手足情深,难道忍心吗?”
福临思索状:“依你所见,朕当如何?”
“还请皇上下旨,停止摄政王的种种逆行。如此,正蓝旗众人必会对皇上感恩戴德,又能全了皇上与大阿哥的兄弟之情。”索尼情真意切,仿佛真的是在为皇帝考虑一般。
福临心里冷笑,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好处罢了,又何必这么大义凌然呢?不过,他脸上却没有分毫显露,反而是一副醍醐灌顶的模样:“索大人所言甚是,朕明白了。”
“皇上圣明!”索尼如释重负,又说了几句闲话后便退了出去。
遂了你们的意便是圣明,若是不听你们的呢?福临弯起手指敲了敲桌子。这场调动大剧也应该要落幕了,无论如何,正蓝旗,他一定会握在手里。
郑成功在福建沿海一带开始抗清。清军本来就是马上得的天下,精于骑射,可水军压根儿就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当年攻打毛文龙的皮岛时,也是损失惨重的。
福建沿海岛屿众多,清军完全摸不清楚郑成功的老巢,再加上福建民众对郑成功还是拥戴的,清军更加摸不着头脑。
“皇上的意思,是要训练水师?”多尔衮很是惊奇,想想又摇了摇头,“郑成功只是强弩之末,福建又是南蛮之地,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花费太多的心思。”
福临没有坚持,又道:“大哥有邸报回来,叔父看过没有?”
多尔衮点点头:“看样子,京里的消息还没有漏出去。济尔哈朗也算知趣。”
“瞒不住的,”福临皱起小脸,“等大哥回朝,一切都明了了。”
多尔衮打开邸报,指着上面的几行字道:“四川地形险恶,易守难攻。张献忠手下又是一批悍匪,肃亲王这次吃了大苦头了。”
的确,四川天气潮湿,清军大部分是北方人,对那里的气候很不适应,病了一大批。豪格的邸报就附了一封折子,要求再多拨些药材。多尔衮是想让豪格直接死在四川吧。也是因为看穿了这点,济尔哈朗才不肯让豪格再为京城的事情挂心。
“叔父,人员调动,还是停了吧。”福临没头没尾的说了这么一句,多尔衮一皱眉:“是不是有人到皇上面前说什么了?”
福临道:“前儿个索尼来见朕,很是说了些有的没的。不过他有一句说的倒是在理,两黄旗已经开始忌惮两白旗的势力了。朕与叔父不分彼此,可他们不一样。上四旗中可不能有人互相捅娄子,有的是有心人在等着看热闹呢。万一大哥得胜归来,从中一挑拨,朕的皇位都不一定能保住。更何况,还有额娘呢。”
多尔衮一开始并不以为然,直到福临将布木布泰搬了出来,他才有些动容,恨恨的道:“索尼这个匹夫,就是多事!”
尽管嘴上这么说,多尔衮也停止了人员的调动。反正现在正蓝旗的编制已经被打散了,就算豪格回来,也无力回天。正蓝旗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济尔哈朗则是再一次迷惘了:小皇帝到底在做些什么,到底想要什么?难道,小皇帝之前与肃亲王的种种兄弟情深,是真的?那他和摄政王的叔侄情深呢?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哪个才是做戏?
44第四十四章
远在江南的洪承畴也得到了京城的消息,以及范文程的信件。范文程是他的前辈,可又没有他得宠,一开始这两个人是有矛盾的,可时间长了年纪大了,他们也看得淡了。不管他们是多么的能干,多么的有才华,在皇太极的眼里,还是不如满人的,倒不如联合起来,方能有一席之地。
因此,两个人精面上不显,暗地里却勾勾搭搭起来了。洪承畴去了江宁,和范文程依旧有书信来往,有时候聊聊书画,有时甚至只是聊聊家常,唯独朝廷的事,从来没有落到纸上的。
这次范文程的信上也是一如以往,唠唠叨叨写满了自己小孙子的轶事一二三。什么小孙子开始换牙了呀;小孙子又有喜欢的新玩具了,把之前最喜欢的布老虎抛到了脑后了呀;小孙子和大孙子开始闹别扭了,打打闹闹了几下又和好了;小孙子被自己宠得无法无天,抢了他爹的东西,还觉得理所当然……
“这个老狐狸。”洪承畴将信又读了一遍,移到蜡烛上烧尽。他与范文程有一套自己的秘语,小孙子(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
“恩,多谢大哥了。”小皇帝果然表现得极为高兴,“还是大哥好,不想叔父……”话音未落,福临的脸色又沉了下去。
“不管怎么说,大哥和皇上也是兄弟啊。皇上小时候,大哥还抱过你呢。”豪格打蛇随棍上,两人一来一去,很快便聊了起来,没有多久,便有了几分兄弟情深的样子。福临还特意带了豪格去养心殿吃点心,豪格出宫的时候,福临还让他经常进来玩。
兄弟很快就情深了起来。有了福临的准许,豪格时不时的进宫陪他玩,甚至还带他出宫玩了一次。福临有时候甚至还拿一些为难的政事和豪格谈论,于是,在小皇帝的坚持下,两个参与到抢地风波的镶白旗之人被判处斩监侯,准备等过完了年就把他们咔嚓了。摄政王多尔衮亲自过来求情,小皇帝就是不肯松口,据说在养心殿,两个人又大吵了一架。
一时间,整个朝廷的气氛都不一样了,就连后宫都受了影响,处处小心翼翼的。而豪格趁机让人在福临耳边透露了一点“太后与摄政王不得不说的那些故事”,看着小皇帝刷的一下变得苍白的脸色,心里得意的笑了。
“大哥他们,原来是为了这个!”
天色已晚,宫里都落了钥,福临在养心殿咬牙切齿。
“知道他们的目的就好了,皇上何必动气。”一旁回答他的居然是很习惯把皇宫当家的多尔衮。
“叔父,朕只是担心额娘的名声。”福临皱起一张小脸,“若是传出去,会被人耻笑的。”
可能是猫冬的原因,这些天福临吃的多,眼见着也胖了一圈,虽然远远不能和博果尔相比,脸颊也鼓了起来。多尔衮伸手捏一把,道:“都是叔父不好。”
“并不是。叔父很好,把额娘交给叔父朕也放心。”福临看着他,一字一句认真的回答,“叔父也知道,先皇对额娘从来都没有喜欢过,如果额娘不是博尔济吉特的,估计都不会有朕的出生。从小是叔父教朕读书,带着朕骑马,朕都一点一点的记在心里。现在要追究的,不是谁不好的问题,而是如何堵住这些人的嘴。”
多尔衮长叹一声:“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子孙缘,想不到,皇上会如此看待我。皇上放心,就是粉身碎骨,我也会护住你与太后!”
“朕才不要你粉身碎骨。朕要你过好日子呢。”福临冲着他调皮的眨眨眼,“不过,我们似乎还要继续不和下去才行。”
41第四十一章
据说,皇上在储秀宫砸了个杯子,又命工部过年后加快慈宁宫的整修进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慈宁宫是为太后准备的。而慈宁宫与乾清宫的距离又近,明显就是想把太后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着啊。
据说,皇上在面对朝鲜来使的时候,脸色都不太好。谁不知道朝鲜和摄政王的关系匪浅呢,这一定是做给摄政王看的!(福临:乱讲,人家只是单纯的讨厌棒子!)
据说,皇上和先皇的大阿哥豪格好得就跟一个人似的,还提出了要复封大阿哥为肃亲王,遭到了摄政王的强烈反对。
太多据说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当真,朝臣们心里都在犯嘀咕。不过,小皇帝和摄政王之间的关系僵住了倒是真的。以前这叔侄两个天天有事没事就在朝堂上玩肉麻,现在则是谁都不理谁,明显是出了大问题。
大部分大臣在心里将豪格和济尔哈朗骂了个半死。摄政王和小皇帝是一拨的时候,日子多好过啊,不用担心该去抱哪个的大腿——反正看这个架势,小皇帝大婚后必要亲政的,认准了主子干活呗。这次吴克善带了女儿来,众人心里更有底了,连未来皇后都选好了,形势日渐明朗,做臣子的日子好过啊。
可是,可是,济尔哈朗和豪格,你们两个太坏了吧!跑去挑拨皇上和摄政王的关系,这下好了,两个大人物一人一个说法,你让我们听谁的?
以范文程为首的大部分文臣是偏向福临的,可武将大多是偏向能征善战的多尔衮的,朝中的情况一下子诡异起来。
“也好,让我们能知道哪些人在下面做耗。”小皇帝如是说,淡定的舀了一勺子奶酪。
“又吃甜的,小心蛀牙。”多尔衮将侄儿面前的奶酪拿走,三两口就吃下了肚。
小皇帝哀怨的舔了舔自己摇摇欲坠的|||||||乳|牙,将控诉的目光投向自家叔父。各种纯正的奶制品简直就是这世界对他最大的恩赐啊,居然剥夺他这个爱好,叔父你是坏人坏人坏人!
多尔衮对他的小眼神视而不见,道:“反正是要过年了。等年后再动手吧,让他们再多蹦跶一会儿。”
过年的时候,照例要祭拜祖先,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们跪在下面听小皇帝说话好似有点模糊,还有些不解,到了结束后一看,方发现小皇帝缺了一颗门牙。
众人都低下了头,心里却乐开了花。小皇帝实在太沉稳,让人很容易忘记他的年龄,搞半天还是个刚刚换牙的孩子,说话漏风,和自家小孙子一个样嘛。又过年了,大家心情都很好,嘴角便不由自主的翘了起来。
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在偷笑!福临狠狠的瞪一眼下面的人。换牙什么的,最悲催了,更何况他还是皇帝,不得不开口说话。这几天没有少给布木布泰和几个姐姐笑话了去,就连小萝莉仁娜都跑过来,忧心忡忡的看着他的嘴巴:“表哥,那些给你值夜的奴才太过分了,居然让人偷了你的牙去,很应该拉出去杖毙。”说着,还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点点头。
“多谢你关心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福临是很想咬牙的,只可惜他的一颗门牙离家出走了,咬不到。
小萝莉笑弯了眼:“表哥是好人,都是小偷不好,等抓到了仁娜帮您出气。”
福临无奈的看一眼上首憋着笑的布木布泰:“额娘~”声音里便带了一丝撒娇。
布木布泰将仁娜叫到自己身边,很是欣慰的看着这对小儿女。仁娜是科尔沁草原上最漂亮的小格格,倒也能配得上她的儿子。
仁娜并不知道自家父亲和姑姑的打算,但她从小就聪慧,知道皇帝是要讨好的,便看着福临笑。布木布泰逗她道:“老是看着你表哥做什么啊?”
“表哥和我哥哥们不同,长得好看。”小萝莉不愧是草原上长大的,评论起男人的容貌来丝毫不害臊。
呃,福临摸摸脸,再舔舔缺了的那颗门牙,完全不明白自己哪里好看了。小萝莉倒是很大方,接着道:“仁娜的哥哥们都是黑黑的,壮壮的。”
所以说,他是小白脸?他这是被一个小萝莉给调戏了?福临一脑袋黑线。由于他在与摄政王“不和”中,现在多尔衮不在,没有人给他岔开话题,就连苏茉儿都笑吟吟的,等着看他的热闹。
于是,小皇帝再一次从太后那里落荒而逃,可看在旁人眼里,却是皇上与太后言语不和的表现。
朝廷背景再怎么阴郁,年还是要过的。今年两蓝旗送进宫的年礼比去年厚了不是一星半点,甚至有许多的古物珍玩。
“叔父来看一看,这可是宋徽宗的画?”福临打开一卷画轴,顿时惊叫起来。
豪格和济尔哈朗都是不懂书画的,攻打明朝的时候,他们也抢了不少东西,书画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值钱的,拿来送礼也不过是因为福临喜欢汉人的玩意儿,他们投其所好。因此,就算是这种名贵的字画,他们也只是拿来做送礼的添头。
多尔衮凑过来看,他也是个半吊子,鉴定水平不佳,看了半天,道:“看着倒是像,不过我也不能确定。要不皇上明日宣范学士进宫看看?”
“大哥送来的,定然不会是差的。”福临小心翼翼的将画卷了起来,“他们都是有钱人,比朕富多了。”
多尔衮道:“皇上富有四海,何必说这种话呢。”
福临挠挠头:“既然叔父这么说,那朕送给叔父的年礼如果不贵重也说不过去了吧?”
他还有年礼?多尔衮眼睛一亮:“只要是皇上送的,叔父都喜欢。”
福临神秘兮兮的从荷包里掏出一个小小的东西,握在手心,郑重道:“这可是朕亲手做的,叔父与额娘一人一个,可不许嫌弃。”
多尔衮接过,仔细一看,却是一枚田黄石的印章,看着眼熟:“这是上次皇上打赌赢来的?”
“啊,朕在私库里看到过一块,便想着刻成印章送叔父和额娘了,偏生又找不到第二块一模一样大小的,只好找叔父要了。”福临很是得意,“这可是朕亲手刻的,天下没有第三个!”
印章刻的是小篆,还有些歪歪扭扭的,多尔衮却是感动非常:“叔父却没有这么好的东西给你,这可不行,我明日便去寻去。”
正月初一宫里设宴。平时有宴席的时候,摄政王总是和小皇帝坐在一起的,可这次却换了大阿哥豪格。与摄政王的黑脸相比,豪格笑得春风得意,最有喜感的就是小皇帝,这种场合他不得不讲话,而一说话就让人看见他缺了一颗门牙。
内殿里的气氛好了许多。皇帝年纪小,也没有什么皇后啊妃子啊什么的唇枪舌剑,只有端坐在上的两宫太后以及皇太极的那些太妃们,下面的内命妇彼此也很融洽,言笑殷殷。最显眼的还是小萝莉仁娜了,科尔沁的公主,内定的未来皇后,这一系列的桂冠就足以让她引人注目了,更何况她还长着一张标准的惹中老年妇女喜爱的红扑扑的小圆脸。
所有人都向她释放出了善意,小萝莉也很乖巧,对谁都是笑眯眯的,小嘴跟抹了蜜一般。布木布泰见娘家侄女这么挣面子,也很高兴,连酒都多喝了两杯。
“果子酒虽然味道好,可喝的急了还是要上头的。”宴席结束后,见一贯端庄的布木布泰脸红红的,多尔衮又是心疼又是好笑。
“十四哥哥,”布木布泰冲他傻乎乎的笑着,“我好开心。”
“好,今天过年了,大家都很开心,”多尔衮很有耐心的哄她,“喝一碗醒酒汤好不好?”
“才不要!”和喝多了的人是没有道理可以讲的,布木布泰一偏脑袋,冲着多尔衮直乐,“十四哥哥,今天好多人来试探我,问你和皇上怎么了。我知道,你们在做戏对不对?真是的,事先都不告诉我一声。”
多尔衮扶着她坐下,亲手端了醒酒汤一勺勺的喂她:“就算不告诉你,你不是也猜到了?玉儿一向聪明,皇上这一点就随了你。”
提到儿子,布木布泰明显高兴了:“那当然,他是我的儿子。仁娜也很乖,我现在就盼着他们快点长大,快点成亲,我便可以等着抱孙子了。”
“皇上仁孝,定会如你所愿的。将来你只不要担心孙子太多抱不过来就行。”儿孙一向是多尔衮的痛处,只是看布木布泰兴奋的样子,他只好顺着她说下去。
布木布泰看看他,一把搂住了他的脖子:“十四哥哥,福临也是你的儿子呢,我的孙子孙女也就是你的孙子孙女。到时候,有那么多的小娃娃围着你,叫你玛法,多好。”
多尔衮心里一动,将她抱住,柔声道:“那万一他们不孝顺我怎么办呢?”
“那本宫就打他们的屁股!”布木布泰靠在他身上,“十四哥哥,玉儿教出来的孩子你还不放心吗?看看福临,多好啊。”
“我放心,当然放心。”想到荷包里那枚印章,再看看怀里柔若无骨的美人,多尔衮眼睛眯了起来,挥手放下了床幔。
“摄政王在储秀宫?”养心殿里,福临忽然没头没脑的问了这么一句。
“回皇上的话,是的。”作为贴身太监,小华子当然知道皇上和摄政王之间的关系不简单,也不敢多说,只是应了一句。
“备些赏赐,明日朕要赐给大阿哥。另外,别忘了把朕让内务府新做的那几个万花筒赐给宫里的阿哥格格们,赐一个给仁娜。”福临头都不抬,吩咐了下去。
“嗻,奴才记住了。”小华子毕恭毕敬的回答。
忙了一天,福临也累了,临了几帖字后便躺到了床上,自己也就只有过年这几天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了,等出了十五,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呢。
42第四十二章
吴克善总不能在京城里呆很久的,初五的时候,便提出告辞。这次他的京城之旅很是成功:太后很喜欢女儿,皇上对女儿也不错,科尔沁的荣耀又能维持下去;色布腾和阿图公主的婚期也定了下来,巴林部也应该放心了。
两宫太后自然不舍,连连挽留,哲哲道:“正月十五的时候京里还有花灯,蒙古可是看不到的,不如过了十五再回去。”
吴克善虽然长得粗粗笨笨的,人却很是精明,否则也不能坐稳科尔沁亲王的位置。最近小皇帝和多尔衮闹这一套,他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现在摄政王如日中天,皇上就算是借助两蓝旗的力量,可能也只是和摄政王打个平手。问题是,两蓝旗支持的一直是豪格,若是他们将摄政王斗倒了,也只会一转头接着对付皇上。吴克善不认为玉儿的孩子会看不清楚这点。可小皇帝和摄政王的不和看着又跟真的一样,所以吴克善当机立断:回蒙古,不裹乱。
福临也象征性的劝了几句,见吴克善去意已决,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另外赏赐了许多东西。倒是仁娜有些不乐意了。她在草原上地位是最高的,没有人敢违抗她,因此她也没有什么朋友,这次来京城,好不容易有了个金福格格可以和她说得上话,却又要回去了。可是她也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只是撅着嘴,情绪低落。
金福格格同样不开心。她是宫里最小的格格,和其他的几个格格玩不到一起去,也格外珍惜和仁娜相处的几天。想了想,金福格格道:“仁娜,你还没有到京城去逛过吧?我们去求皇帝哥哥,让他带我们出去可好?”
仁娜也来了精神:“好啊!可是,万一表哥不同意的话怎么办?”
很有这个可能,金福眼珠一转,拍着手笑道:“我们去找十一哥,皇帝哥哥最宠他了,若是他要出宫去玩,皇帝哥哥肯定答应。”
于是,福临看着面前三个站成一排的小朋友,开始胃疼。博果尔没大没小的跑过来,扯着他的衣袖来回晃:“皇帝哥哥,就带我们出去好不好?我们保证会很乖,不会闹事的!”
“没错!”两个小萝莉也用力点头。
福临望天:“好吧。不过你们都要紧紧的跟着朕,不许乱跑,听到没有?”
“是!”三个小朋友开心得不知东南西北,这个时候不管福临有什么要求,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京城的街头果然热闹。别说金福和仁娜两个从来没有逛过街的小姑娘,就连博果尔都兴奋非常。福临不敢把他们带到天桥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只是在贵人们的集聚地附近溜达,也足够让他们开心了。金福和仁娜一头扎到首饰铺子里就不肯出来,博果尔却没有兴趣,只是想去不远处的武器铺子,福临只好吩咐侍卫跟紧两个小萝莉了,自己则是陪着博果尔去了武器铺子。
博果尔是从宫里出来的,眼光自然高,铺子里一般的货他完全看不上。掌柜的见他们虽然只是两个孩子,身后却跟着不少护卫,穿戴不凡,又留着满人的发型,定然是哪个大官家的,便异常热情,又拿出了一些压箱底的货。
博果尔一眼就看中了一柄镶着宝石的匕首,刷的一下j□j,就见这匕首寒光闪闪,锋利异常,心里高兴,便和福临撒娇道:“哥哥,我喜欢这个。”
“好,买给你。”福临对他一直是无条件的宠爱,店主小心翼翼的开了个不高不低的价格,福临便吩咐侍卫掏钱买下,博果尔喜得跟什么似的,拿着匕首看个不住。
福临倒是看中了一柄弯刀,刀鞘上雕工古朴,是那种不花哨又实用的,刚吩咐侍卫一起买下,就见跟着两个小萝莉的一个嬷嬷急急的跑过来:“主子,快去看看吧,我们的主子和一个姑娘吵起来了!”
就知道带他们上街不会遇到好事。福临赶到的时候,就见金福和小萝莉站在铺子中间,怒气冲冲的对着一个小姑娘发火,而那小姑娘则是抹着眼泪,看上去好不可怜。咦,这个小姑娘有点面熟。福临想了想,这不就是董鄂家的乌云珠么,他的真爱?这是什么情况?未来的皇后提前遇到未来的真爱了?
博果尔见那姑娘哭得可怜,早就涌起一股男子汉的气概,一溜烟跑过去,冲着金福喊道:“好端端的,你们干嘛欺负人?”
金福愣了一下:“十一哥,你居然不帮我,去帮外人!”
“我这是帮理不帮亲!”博果尔对自己掌握了一个新词语很是高兴,兴致勃勃的跑到那个姑娘面前,拍着胸脯道,“放心,有我在,她们不能欺负了你去。”
这下乌云珠真的被吓到了。要说这辈子她最大的梦想,不单单是嫁给皇帝,还有就是远离博果尔。她不由得往边上躲了躲,金福笑了:“十一哥,人家不领情呢。”
博果尔难得的大男人情怀被嫌弃了,对乌云珠也不满起来:“你这个人怎么这样不识好歹呢,我是在帮你啊。”
“行了,十一弟,少说几句。”福临不得不站出来,忽视掉乌云珠骤然亮起来的双眸,问金福道,“到底怎么回事?”
很简单。仁娜看上了一副耳环,刚准备试试,乌云珠却从旁边将耳环拿起,说要买下,就这样吵起来了。都是没有受过任何委屈的孩子,又觉得自己有理,仁娜和金福便指着乌云珠开始数落。结果,乌云珠听了没几句就开始哭,两个小萝莉火更大了。
真是麻烦透了!福临问掌柜的:“这耳环还有第二副吗?”
掌柜的战战兢兢:“没有了,小店里任何饰品都只有一副。”
福临在柜台上扫了一眼,随便指着一个嵌宝金镯子道:“把这个拿出来。”
小萝莉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耳环,而乌云珠则是抱着那个镯子,满脸的感动。
真是,太麻烦了!当初娶了这么多女人的皇太极简直就是自讨苦吃!福临一转身,带着自家的三只小尾巴去吃饭,完全没有注意到后面的某个姑娘含情脉脉的眼神。
豪格收到了小皇帝的礼物,对那把弯刀爱不释手,想了想,又给来送礼的小太监塞了个荷包,问道:“皇上可有给摄政王带些什么?”
小太监掂了掂分量,轻飘飘的,里面明显是银票,当即眉开眼笑:“回大阿哥的话,皇上只带了给您的礼物。”
“是吗?”豪格更开心了。他就知道,再怎么早熟,小皇帝都是个孩子,孩子就是好哄骗的,这不,不就是拿出了几分手段,就把这孩子骗过来了。早知道就早下手了,说不定自己的两蓝旗现在就变成了上四旗呢!
正月初九,太后下了懿旨,将科尔沁的仁娜格格指婚给小皇帝福临,待成年后再成亲。正月初十,吴克善启程回蒙古。懿旨下了后,小萝莉也知道害臊了,托金福送了一方绣着小白兔的帕子给福临,说是万花筒及耳环的回礼,自己却不肯再和福临说话,辞行的时候连头都不好意思抬。
正月十六,小皇帝下旨,复封豪格为肃亲王。摄政王多尔衮在朝堂上拂袖而去。
正月十九,小皇帝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军队西征四川张献忠。多尔衮力荐多铎,福临不允,最终以武拜为监军。
正月二十一,礼部定各等级官员俸禄。最高摄政王年俸为两千两白银,最低骁骑校年俸三十两。
正月二十八,豪格率大军出征。
正月三十,福临下旨,封饶余郡王阿巴泰为和硕敏亲王。阿巴泰在朝堂之上喜极而泣。
二月初一,小皇帝和摄政王联合下旨,将多铎之子多尼调入正蓝旗,同时调入的还有礼部郎中蒙格图,户部员外郎科依勒,济宁都尉乌巴海。将正蓝旗的江宁府协领坎泰转镶白旗。
朝堂上下都被这一手惊呆了。小皇帝怎么了?这一下好一下歹的,该说是“六月天小孩儿脸”吗?
而在大多数朝臣们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小皇帝开始了第二波攻击。
二月初二,民间龙抬头,当然,皇家从来没有把这天当做一个正式的节日。可偏偏这天小皇帝以过节为理由,批发一样的赏赐了许多珍品给摄政王,而多尔衮也投桃报李,立刻回送了一整套精致无比的木雕江南美景,并说明是自己亲手设计并督促底下的人去做的。小皇帝当场便站了起来,表示收复江南以来,自己就对江南美景魂牵梦萦。而朝堂上下只有摄政王明白自己的心思,为国事操劳的同时,还为自己的这点小心思劳心劳力,简直是太让人感动了。于公,摄政王不愧是国之栋梁;于私,摄政王便是个天下第一的好叔父。
这是在搞毛啊?让人凌乱了有没有?这叔侄两个在玩哪一手?之前吵架吵得几乎要不共戴天了,现在却又恢复了之前的肉麻兮兮。看看小皇帝的眼神吧,那个孺慕啊,看看摄政王的眼神吧,那个宠溺啊!你们叔侄两个是在闹哪样啊!
朝臣们集体崩溃了,而一些人精例如范文程,将这一系列动作前后连起来一考虑,顿时明白了几分,对小皇帝不由得多了几分敬佩与防范。他是经常进宫给皇帝讲课的,每次皇帝都是很客气,学得又快,让他时不时产生一种自己是皇帝身边数一数二之人的错觉。当然,历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范文程,也不可能把这种错觉当真,只是,想起福临的年纪,他便不禁一身冷汗。
小皇帝这几天又掉了一颗门牙,一张嘴便黑洞洞的,说话也漏风。范文程正好有个小孙子也这个年纪,自从小皇帝掉牙后,他每天回家都会把这个小孙子叫来,哄他说些“四个”“十个”,又哄他嗑瓜子,并以此为乐。现在看来,他的小孙子哪里能和小皇帝相比,若是他的这种举动被皇帝知道了,岂不是糟糕?
更糟糕的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他瘫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太丢人了,被一个七岁的小娃娃玩弄在掌心,还不亦乐乎的配合这个小娃娃,天晓得小皇帝背后是怎么笑话他们的!
“肃亲王正在外率领大军,不如将这个消息告诉他,让他直接率兵回攻,岂不是好?”济尔哈朗的幕僚见他这副模样,不由得出主意。
“蠢材!”济尔哈朗一脚把他踹倒在地,“你以为监军武拜是摆着好看的吗?你以为小皇帝和那个病夫没有防备吗?他们分明是想要肃亲王的命!这个消息必须封口,不可外传!”
43第四十三章
随着大批镶白旗的人调入正蓝,正蓝的人又往镶白正白两旗调动,一时间正蓝旗人人自危。豪格不在,济尔哈朗被严密的控制了起来,他们都不知道该去找谁诉苦。而正蓝旗里还有一支显赫的力量,阿巴泰以及他的儿子们。可阿巴泰刚刚被封为亲王,对小皇帝正在感激涕零中,哪里还买其他人的账。
福临和多尔衮的人员调动依旧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正蓝旗的巴特玛、兴乃、扎色兰等人都调入了镶白旗或者正白旗,为了补充正蓝旗的人数亏损,又从两白旗调动了部分人到正蓝旗去。自然会有人不服的,伊尔根觉罗氏的巴哈纳从正蓝被调入了正白,他对豪格一直是忠心耿耿的,一下子换了旗主,让他相当不乐意,便去串联其他人,想要起来对抗。
多尔衮就怕没有人闹事,当即用处雷霆手段,以旗主的身份将巴哈纳处死,又威胁了伊尔根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家族人员众多,不单单是两蓝旗,就连两黄旗都有他们的人。为了不让巴哈纳连累其他人,伊尔根觉罗氏开了祠堂,将巴哈纳一支逐出家族。
而正蓝旗中也有人对调入的两白旗人不服,有的牛录想用自己的身份来压制这些新来的家伙,却被阿巴泰给打压了下去,甚至换了两白旗的人来做牛录。
这么一来,被调动的人也都不敢轻举妄动,正蓝旗被掺进了许多砂子,不遗余力的宣扬皇帝和摄政王的宽厚仁善,豪格的影响力不知不觉的小了许多。
只是,多尔衮的名声不可避免的更臭了。其他几旗的人眼睁睁的看着正蓝旗的下场,也都开始抱团,而为了寻找外部支持来对抗摄政王,正红旗的人隐隐的靠向了小皇帝——在他们眼里,小皇帝终究是个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事,一定都是摄政王在背后教唆的。
就连镶红旗的旗主阿济格都有些蠢蠢欲动起来。做为阿巴亥的长子,阿济格从出生以来是得到努尔哈赤的格外钟爱的,可随着年纪渐长,老二多尔衮反而成为三兄弟中的领头人物。凭什么?不就是凭他是由母后皇太后抚养,又和圣母皇太后有一腿吗?他能做摄政王,为什么自己不能做?
小皇帝对这种情况很满意。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的时候成立,同时具备军事、行政和生产等职能,平时狩猎务农,到了战斗的时候便自备武器粮草,随军作战。说实话,八旗在刚成立的时候,还是一支精兵,骁勇善战,军纪严明,在和明朝作战的时候,也有过伤亡惨重的情况,可八旗兵丁很少退却,只是踩着同伴的尸体一往无前。
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在萨尔浒以少胜多,以六万兵力战胜了明朝的十万大军。也是这样的一支军队,用两年的时间攻克了明朝的宁锦防线,又与吴三桂一起击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
可是,这样的一种军队模式,始终是不可能长久的。福临很清楚,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八旗会糜烂不堪,其实,现在的八旗,也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
清军入关后,八旗便开始分好处了。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是共同议政的,且努尔哈赤答应了他们,有好处便会分成八份,谁都不会落下。于是,现在的八旗就开始有些“军不军,民不民”的了。他们个个躺在功劳簿上,分好处的时候都想要最好的,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自己人之间斗得你死我活。
至于么?福临撇撇嘴。这次他和多尔衮合谋,不动声色的分化了豪格的正蓝旗,表面上看,是多尔衮得了大好处,可实际上,获利的却是自己。
两蓝旗完全将仇恨的眼光放在了多尔衮身上,就连两黄旗的人都对多尔衮有所不满。代善已经隐隐的投靠了自己,阿巴泰也对自己恭敬有加,更别提本来就支持他的大部分文臣了。他只需要躲在多尔衮身后,便能坐收所有的渔利。
福临一边悬腕练字,心里依旧不停的盘算下一步的动作。八旗目前依旧不能动,但迟早,他要废除这个制度。在他看来,八旗根本就好似奴隶制度的残余。旗主是主人,旗人便是奴才。奴才要效忠主子,主子对奴才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清朝就是用这种制度来管理国家,打断了整个国家的脊梁,将好端端的人统统变成了奴才。只是要改革八旗,要做的事情便有很多。八旗是以地域和血缘作为纽带的,纵横有亲,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可以保持满族的优越性。福临很清楚,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保持民族优越性是必须的,除非将来满族能完全的被同化,融入汉族的血脉之中。
“皇上,索尼大人求见。”小华子的声音打断了福临的沉思,他也没有停手,道:“传。”
索尼进殿见礼后,见小皇帝依旧不紧不慢的练字,心里有些生气,道:“皇上,摄政王又将巴社、额森调入镶白,补镶白人员的损失。豫亲王多铎与摄政王本为兄弟,如此,两白旗岂不是跃居上四旗之首?”
福临搁下笔,又让小华子解下腕上的石子,用药油按摩,这才缓缓的开口:“朕听说,镶黄旗有一块好地,被正白旗圈了去,可有此事?”
索尼一愣:“奴才并无听闻。”
“那你们正黄旗的呢,可有亏待?”
“回皇上的话,没有。”
“这不就结了?”福临一笑,露出黑乎乎的牙洞,“摄政王始终约束着下面的人呢,两黄旗始终为上四旗之首,这点朕还是清楚的。”
索尼默了一下,又道:“皇上,摄政王的目的就是正蓝旗,若是让他得手,大阿哥必会被其逼死。皇上与大阿哥手足情深,难道忍心吗?”
福临思索状:“依你所见,朕当如何?”
“还请皇上下旨,停止摄政王的种种逆行。如此,正蓝旗众人必会对皇上感恩戴德,又能全了皇上与大阿哥的兄弟之情。”索尼情真意切,仿佛真的是在为皇帝考虑一般。
福临心里冷笑,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好处罢了,又何必这么大义凌然呢?不过,他脸上却没有分毫显露,反而是一副醍醐灌顶的模样:“索大人所言甚是,朕明白了。”
“皇上圣明!”索尼如释重负,又说了几句闲话后便退了出去。
遂了你们的意便是圣明,若是不听你们的呢?福临弯起手指敲了敲桌子。这场调动大剧也应该要落幕了,无论如何,正蓝旗,他一定会握在手里。
郑成功在福建沿海一带开始抗清。清军本来就是马上得的天下,精于骑射,可水军压根儿就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当年攻打毛文龙的皮岛时,也是损失惨重的。
福建沿海岛屿众多,清军完全摸不清楚郑成功的老巢,再加上福建民众对郑成功还是拥戴的,清军更加摸不着头脑。
“皇上的意思,是要训练水师?”多尔衮很是惊奇,想想又摇了摇头,“郑成功只是强弩之末,福建又是南蛮之地,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花费太多的心思。”
福临没有坚持,又道:“大哥有邸报回来,叔父看过没有?”
多尔衮点点头:“看样子,京里的消息还没有漏出去。济尔哈朗也算知趣。”
“瞒不住的,”福临皱起小脸,“等大哥回朝,一切都明了了。”
多尔衮打开邸报,指着上面的几行字道:“四川地形险恶,易守难攻。张献忠手下又是一批悍匪,肃亲王这次吃了大苦头了。”
的确,四川天气潮湿,清军大部分是北方人,对那里的气候很不适应,病了一大批。豪格的邸报就附了一封折子,要求再多拨些药材。多尔衮是想让豪格直接死在四川吧。也是因为看穿了这点,济尔哈朗才不肯让豪格再为京城的事情挂心。
“叔父,人员调动,还是停了吧。”福临没头没尾的说了这么一句,多尔衮一皱眉:“是不是有人到皇上面前说什么了?”
福临道:“前儿个索尼来见朕,很是说了些有的没的。不过他有一句说的倒是在理,两黄旗已经开始忌惮两白旗的势力了。朕与叔父不分彼此,可他们不一样。上四旗中可不能有人互相捅娄子,有的是有心人在等着看热闹呢。万一大哥得胜归来,从中一挑拨,朕的皇位都不一定能保住。更何况,还有额娘呢。”
多尔衮一开始并不以为然,直到福临将布木布泰搬了出来,他才有些动容,恨恨的道:“索尼这个匹夫,就是多事!”
尽管嘴上这么说,多尔衮也停止了人员的调动。反正现在正蓝旗的编制已经被打散了,就算豪格回来,也无力回天。正蓝旗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济尔哈朗则是再一次迷惘了:小皇帝到底在做些什么,到底想要什么?难道,小皇帝之前与肃亲王的种种兄弟情深,是真的?那他和摄政王的叔侄情深呢?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哪个才是做戏?
44第四十四章
远在江南的洪承畴也得到了京城的消息,以及范文程的信件。范文程是他的前辈,可又没有他得宠,一开始这两个人是有矛盾的,可时间长了年纪大了,他们也看得淡了。不管他们是多么的能干,多么的有才华,在皇太极的眼里,还是不如满人的,倒不如联合起来,方能有一席之地。
因此,两个人精面上不显,暗地里却勾勾搭搭起来了。洪承畴去了江宁,和范文程依旧有书信来往,有时候聊聊书画,有时甚至只是聊聊家常,唯独朝廷的事,从来没有落到纸上的。
这次范文程的信上也是一如以往,唠唠叨叨写满了自己小孙子的轶事一二三。什么小孙子开始换牙了呀;小孙子又有喜欢的新玩具了,把之前最喜欢的布老虎抛到了脑后了呀;小孙子和大孙子开始闹别扭了,打打闹闹了几下又和好了;小孙子被自己宠得无法无天,抢了他爹的东西,还觉得理所当然……
“这个老狐狸。”洪承畴将信又读了一遍,移到蜡烛上烧尽。他与范文程有一套自己的秘语,小孙子(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