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部分阅读
么用功。”珊瑚皱皱小鼻子,“大哥才是,到现在只能射中这么近的靶子,要多努力哦。”
被小自己三岁的妹妹教育,福全很有些抹不开面子,一把将身边的伴读纳兰性德扯了过来,道:“他连靶子都射不中!”
珊瑚摇头晃脑的叹一口气,踮起脚尖,很怜悯的拍一拍纳兰性德的肩膀,一言不发。纳兰性德脸红透了,他是读书人,成绩是上书房最好的,偏偏武力值还暂时比不上福全。不过,他还比福全小上半岁呢,比不上是正常的!公主你这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是做什么啊!他又不能跟公主闹别扭,人生真是灰暗。
景额笑嘻嘻的过来推了推珊瑚:“妹妹,今儿个玛法要进宫,上次他说要带一把上好的匕首给我的,我们去看好不好?”——大哥的这个伴读多好啊,经常帮他做功课,上课先生提问还在一旁打小抄,可不能被妹妹吓走。
几个孩子对纳兰性德的印象很好,福临对纳兰性德他爹明珠的印象也不错。明珠在上一次的科举中终于出了头,中了第四十七名进士。名次是低了些,可对于满洲人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且,明珠的儿子是个公认的天才,又是大阿哥伴读,日后定是有出息。
那拉家对这个旁支得不能再旁支的明珠也开始正眼相待了,并觉得阿济格有眼光,提前下手,敲定了这个女婿。
明珠在礼部任职,官位不高,从五品的员外郎,是没有资格单独进宫见皇帝的。不过他会做人,在礼部呆了没有多久,便和上下人等都混熟了。他比较穷,可他老婆的嫁妆却相当丰富,又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因此,他时常可以拿出些钱来,买点烤鸭烧肉什么的送给官位比较低的同僚们。礼部是清水衙门,外快很少,不少低等的官员们就靠这么点俸禄过日子,几乎都吃不起肉。吃人嘴软,明珠在低等的官员中混了个如鱼得水。然后,礼部如果有个加班加点,他老婆会派人送点心过来,明珠便会拿去孝敬上级。上级们并不把这些点心放在眼里,却对明珠的尊重表示满意。于是,这么一个机灵大方,长得又好看嘴巴还甜的男人,很难让人不喜欢,这次,这个见皇帝露脸的事情,光荣的落到了他的头上。
“玉牒?”福临翻了翻手上的折子,一点头,“准了。”
“嗻。”明珠没有想到会这么容易就完成任务。玉牒是前明遗留下来的,清朝一开始并没有沿用。只是现在皇帝的子女增多,宗室也子孙繁衍,总是要有什么东西来记录身份的,否则会出类似柔福帝姬的故事。明珠还准备在皇帝问起的时候阐述一下详情呢,都打好了长篇大论的腹稿,偏偏皇帝一个字都没有问,让他有些小小的失落。
不过,明珠还是很好的克制了表现的欲望,低头告退,福临饶有兴趣的看着他,在他快退到门边的时候喊了声:“且慢。”
果然,现在的明珠还是很嫩,眼里立刻就带了一丝雀跃,老老实实的低头等着吩咐。福临却没有开口,曼斯条理的做着自己的事情,过了大约半盏茶的时间,才抬起头,见明珠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姿势,一动不动。
年轻有一定的城府,且有上进心;出身那拉氏,满洲大姓,背景却不强大,只是有个好听的姓氏;阿济格的女婿,可以得到宗室里一定的肯定;儿子教育得很好,老子应该也不差。福临觉得,简直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这个人不去用一用,那太对不起自己了。
“你的大公子读书不错,上书房的先生向朕夸奖了好几次。”福临缓缓的开口,明珠心里一喜,这个儿子一直是他的骄傲,很是恭敬的回答:“奴才儿子也就是一点小聪明,皇上不嫌弃,让他能够伺候大阿哥,是奴才和奴才儿子的福分。”
福临又问:“在礼部做得怎么样?”
明珠答道:“托皇上的洪福,奴才一切都好。”
“嗯,年轻人,好好干吧。”福临有些老气横秋的嘱咐,让明珠退下。明珠一直走到礼部自己的桌前都有些反应不过来,自己在皇帝面前挂了个号,绝对是件值得庆幸的大好事,要感谢让他去面圣的礼部尚书和礼部侍郎。于是,他又派人去京里的老字号买了不少烧鸡烧鸭,礼部上下人人有份。
是个会做人的。福临也听说了这个消息,提笔在备忘录上记下一行字:年后调明珠入户部。
顺治十八年的冬天特别冷,就连京城都冻坏了不少人。有些老人是从明朝末年的寒冷中熬过来的,又想起了那些冰冷彻骨的日子,都有些慌乱。慢慢的,谣言四起,说是当年的寒冷又要回来了,会一连几年颗粒无收。百姓们忙忙的开始囤积粮食,粮价飞涨,临近过年的时候,米价居然高达二两一石,比正常的八钱涨了翻倍还多。
皇家救助会也很忙。这些年救助会一直运转正常,博果儿很是尽职尽责。他从小在福临的耳濡目染下,对贪腐也恨之欲绝。救助会的成员多是宗室贵族,不差钱,就算差钱了,在博果儿的震慑下也不敢动救助金的主意。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一个办事员,是觉罗家的分支,家里的儿子赌博借了高利贷,他不得已挪用了不到一百两的救助金,结果被查了出来,差事丢了不说,还被博果儿当众脱裤子责打了八十板子,里子面子全没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伸手到救助金上。
京城寒冷,救助会设立了粥棚,这也只是能解一时之饥。朝廷出手,抑制粮价,用火药炸冰,从江南将粮食运到北方。同时,朝廷还惩处了一些哄抬粮价的商人,钦天监也保证这只是偶尔的寒冷,不可能再有极端的天气,再加上,冷了一个月后便开始逐渐回暖,百姓才慢慢安定下来。
可福临安定不了:多尔衮病了。
自从退休后,一直有太医常驻摄政王府给多尔衮调养身体,偏偏多尔衮最是个讳疾忌医的,总是不愿意遵从医嘱。福临和布木布泰只好在宫里准备好药膳,每次多尔衮进宫都给他灌到肚子里面去。
时间长了,多尔衮也习惯了这种一进宫就被药膳和汤水包围的生活,再加上宫里多了几个馋嘴的孩子,布木布泰会准备两种不同的汤水,孩子们喝一种,多尔衮喝一种,让他经常哭笑不得。
原本,福临以为多尔衮的病就和以往的几次一样,很轻易的就能好,也没有太在意。不想,多尔衮一连四天都没有入宫,也不让孩子们去他那里,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福临退朝后,立刻就让宋院首亲自去到摄政王府,看一看多尔衮的情况。
结论很是不好。多尔衮年轻的时候东征西战,受了不少的伤,再加上战时饮食不规律,急行军时在马上啃干粮喝生水都是常有的事,肠胃本就不好。种种事情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对人身体很是损害。年轻的时候还好,可以撑过去,现在年纪大了,一切埋藏在身体里的病痛都仿佛活过来一般,叫嚣着让主人为年轻时的行为负责。
宋院首小心翼翼的说完诊断的情况,一言不发,御书房里安静得仿佛能够让他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许久,他听到皇帝冷冷的声音:“此事还有谁知道?”
“微臣只禀告了皇上一人。”
“很好。”福临点点头,“摄政王只是旧疾复发,明白吗?”
“是!”宋院首听命退下。福临看着桌上的奏折,上面每个字他都认识,但他完全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福临哗的一声,将所有的东西全部扫到地上,一阵巨响,门口的华孟安身子一抖,又装聋作哑的继续站着。许久,华孟安听到里面一声淡淡的呼喊,才进去收拾,大着胆子偷看了一眼,就见皇帝已经恢复了一贯的神情,脸上无悲无喜,仿佛刚才宋院首过来讲的是大街上某个张三李四的病一般。
92第九十二章
湖南巡按御史许劭昕贪污罪发。巡按御史本是福临按照朱元璋的反贪腐措施而设立的,本意是为了让他们四处巡视,给百官一个压制。和明朝一样,巡按御史的官职并不高,但权力很大,有直奏权和秘奏权,直接受皇帝的控制。
本来,这是一件利于反腐的好事,朱元璋当年也是用这个招数揪出来不少贪官,成效显著。可是,同样的系统照搬过来,得出的结果却不一样。
福临在顺治十二年就开始派巡按御史四处巡视了,一开始还好,但问题往往是突然出现的。以顾仁为首的御史们开始贪赃枉法,并且索要贿赂,甚至在索贿不成的情况下,诬陷某些正直的清官意图行贿升官。
顺治十五年十一月,吏部书吏章冕在顺天被顾仁拿下后逃往京城,十九日在皇门前自刎喊冤。福临大怒,判处顾仁等人死刑。结果,没有多久,又发生了御史牟云龙的贪腐案,照例一个死刑。
本以为,这下巡按御史们该消停了吧?这才几年的时间,许劭昕贪污罪证据确凿,又摆在了福临的御案上。与此同时的,还有都察院要求停止巡访的奏折。
满族贵族们要求停止巡访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刚开始福临提出要实行巡访制度的时候,宗室们就跳了出来反对。当时多尔衮正好在上朝,马上将这帮家伙无情的镇压了下去,巡访制度实行这么多年,多尔衮功不可没。可现在,多尔衮病重,许劭昕又不争气,被压下去的贵族们再次冒头。
朝堂上就此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以岳乐为首的满族官员们要求废除巡访,而以石申为首的汉臣们,则要求继续。
朝堂一片混乱。反对者以目前出现的几个贪腐御史为例,表明此事反而更加容易造成贪污,还会有更多的章冕这样的冤案发生,不如取消了,一了百了。支持者们则表明制度是好的,那几个贪污案件只是人员的问题。顾仁等辜负皇恩,死有余辜,但若是换上合适的人选,定然会起到更好的作用。若是将这个制度取消了,民间疾苦就更难知道了。
一贯平静严肃的朝堂热闹得如同菜市场。满臣们凭借身份高武力值高,有几个都开始卷袖子准备揍人了,汉臣们也不是吃素的,嘴皮子利索,掉书袋掉得人晕头转向,毫不清楚自己被隐晦的骂了。
福临的脸上自始至终一片平静,心里的小人却在不断怒吼。他当然知道满族贵族们为什么一定要废除这个制度。
八旗已经被他和多尔衮联手削得七零八落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简直是名存实亡,八旗贵族有多不满意福临完全看在眼里,为了有些抚慰,在派往各地的总督、巡抚等人多采取贵族出身。时间久了,这些人慢慢的坐大,能捞的好处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海运这块,油水简直太多太多。而这些巡按御史,完全就是他们捞好处的眼中钉。当然,人是能被金钱腐化的,顾仁等就是如此,可总不能来一个就腐化一个吧?这样耗资巨大不说,万一来了个软硬不吃喜欢动真格的,岂不是惨了?还不如从根源上解决掉这个问题啊。
汉臣们对这个制度是百分百支持的,原因福临也很清楚。就算这是个少数民族的朝廷,汉人的比重还是占绝大多数的。地方官员们大多是汉人,却要被满族的总督巡抚们压制,心里当然不服——这些人除了会投胎外还会些什么?——巡按御史为了能够公正一些,大多数都是汉人,少数满人也是和贵族们没有什么瓜葛的,这很合汉臣们的胃口,所以,这个制度是提升他们地位的好东西,千万不能废。
朝臣们依旧在吵着,福临烦了,狠狠的一拍龙椅扶手:“此事容后再议。”
许劭昕成了福临一腔怒火的发泄口:要不是此人贪赃枉法,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事情闹出来。于是,许劭昕被削职抄家,在菜市口斩首示众,其家人连坐,世代为奴,不许科举出仕。许家被抄家和许劭昕被斩首时,皇帝还强制要求所有巡按御史前去观看。之前许家那些娇生惯养的少爷小姐们,一个个衣衫不整的被拉了出来,一片哭爹喊娘的惨象,令人为之动容。而菜市口的许劭昕被斩首更是令他们心惊,许劭昕死之前仰天大呼后悔,鲜血洒了一地。那些巡访御史们本就是文臣,当时就有几个吓晕了过去。
这种强制令人观看酷刑的皇帝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御史们上书,就连病中的多尔衮听说了,还要求多尔博去到宫里给皇帝带个口信:满洲入关,汉人们本来就比较的排斥了,皇帝要比汉人们做皇帝的时候更加的爱惜羽毛才对,怎么可以做出这种事呢?当然了,我也不是说皇室你做得不好,只是要注意啊,汉人们又该闹着说我们是蛮夷了。
福临隔空回话:叔父放心,朕有数的。这些人就是欠修理,朕要一步步的来。叔父你就好好的养病吧,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宗室那里还是要你压着才行。
纷纷杂杂的一个月过去后,都察院再次上书,要求废除巡按制度。福临大怒,不准。两天后,以岳乐为首,宗室联名上奏,表示可以不废除巡按,但是巡按要交给都察院的巡抚来兼职。
这是表示要各退一步的意思了?福临留中,要求满汉群臣给出一个共同的法子来。结果,满臣们想出了个很天才的法子。
他们要求所有汉臣们站在议事厅外,自己则是坐在大堂里面讨论,等讨论出结果来,让汉臣们表示意见。如果同意,就签个名字上去,如果不同意,就说他当天请假没来。
这个举动怎么可能瞒得过其他人,汉臣中颇有几个不吃他们这一套的。金之俊得知消息后,拖着病体,怒闯议事厅,冲着岳乐大骂,说他是“国之禄蠹”,又说他“不知皇恩,只知私利,目光短浅”,总之,话很不好听。岳乐气得拳头都攥起来了,很想冲上去揍他一顿,可终究不敢——金之俊是南书房的人。
金之俊也知道。他身体不好,早就提出要病退,皇帝却不允许,让他在家好好调养,南书房的位置一直给他空着。前一阵他感觉好一些了,便来上班,和皇帝闲聊的时候,皇帝从画筒中抽出一个画轴,打开给他看,却是他的画像。他一辈子都记得皇帝当时的话:“范文程,洪承畴,宁完我,朕身边的老人都一个一个的退下去了,现在连爱卿也要退了。朕每次想到这些,都心痛莫名,很希望你们能够永远身体健康,陪着朕治理江山。所以,朕便命人将你们的样子画了下来,想念的时候,便可以时时拿出来看。”
当时金之俊感动得老泪纵横,并在心里默默的发誓,就算是死,也要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所以,现在他发现机会来了,毫不在意对面是位高权重的和硕安亲王,骂得口若悬河。
自然,闹到了皇帝那里。福临简直都想敲开岳乐的脑袋,想知道里面在想些什么,居然能想出这种法子来。议事厅距离他的养心殿不远,难道他们以为他这个皇帝对紫禁城的控制力这么弱吗?还有,原来他不知道,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满臣已经跋扈到了这个地步吗?
不过,这些人闹这么一出,福临倒是很满意,他正愁没有借口呢,借口就这么乖乖的送了上来。
巡按制度照旧,安亲王欺压同僚,降为多罗郡王,凡是坐在议事厅里的满臣们集体被降了一级。
朝廷哗然了。法不责众这个观点在众人的脑海里是根深蒂固的,谁会想到皇帝会一棍子打死一片?闹事开始。
宗室里的人挨个儿去找福临,命妇们挨个儿去找太后,三句话一说就哭天抹泪的,好像被降了一级后都活不下去了一般。福临只是冷冷的看着他们,一个字不说,宗室的人气势便会慢慢的降低,皇帝是手握重兵的,他们也不敢太过分。
布木布泰则是温言相劝:啊呀,原来你们家老爷被降级了啊,哀家还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呢!真是太可怜了,快别哭快别哭,把眼泪擦擦,哀家这老骨头啊,就盼着你们进宫来陪我说说话,你们哭成这样,这可怎么好呢?什么?要哀家帮忙说话?这哀家就没有办法了,后宫不能干政,要我说,我们女人啊,就高高兴兴的在家里打扮打扮,带带儿孙,要是女人也能管这么多事,要男人干什么呢?
命妇们还想哭,布木布泰就会适时的表现出疲态来,皇后在一旁补枪:太后年纪大了,这些天睡眠越发的少,听到人吵就会头疼。啊,那个福晋,就是说你呢,别哭了,吵到太后你担当得起吗?
无功而返。众人自然不服气,可将双方的势力做一个比较,发现自己这一方确实没有什么优势。
福临一向信赖枪杆子里出政权,他后宫人又少,开销小,拿着私库的钱就养了一支隐秘的军队出来,配备的都是最新的火枪,一个个放下枪是武林高手,端起枪是射击高手。然后,他又掌控着八旗大部分的军队,凡是重要的部门放的都是两黄旗的心腹。至于蒙古那里,他带着蒙古人做生意赚钱,蒙古人把这个皇帝看得比谁都重。
所以,皇帝已经不是他们可以控制的了。宗室们再次怀念起皇太极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以及在皇太极时,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
不过,还是有一个人是可以争取的:摄政王。多尔衮手上有两白旗啊,这是多大的一支力量,只要得到摄政王的支持,皇帝也不是不可反对的。
于是,摄政王府人来人往,大家打着探望病人的旗号,做着打扰病人的事实。宋院首为难的过来请示皇帝,表示摄政王需要静养,如果一直这么劳心劳力下去,对他的身体恢复不利。
福临一把将手边的杯子摔到墙上砸了个粉碎:靠之!以为朕就不敢真的杀了你们吗?!
93第九十三章
满臣们的罢工蔓延到了基层。八大姓互相联姻,错综复杂,其中的关系连福临都说不清楚。没有办法,入关之前的满族太不在乎了,当爸的娶了侄女,当儿子的娶了姑姑的大有人在,死了丈夫或者和离的女人改嫁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所以,当福临看到正白旗的人都开始起哄的时候,也只好表示理解。
皇帝一言不发,看着众臣们闹腾,于是这场罢工风波越演越烈,当然,有一些人还是老实的,例如说西林觉罗家,钮祜禄家,那拉家等等,不但自身不参与,还压制了族里的年轻人们不去凑热闹。另外,还有一些人一一的找机会入宫,向皇帝表忠心。
第一批来的是索额图和佟国纲。他们两个关系一直很好,在这场风波中,他们也商议定了:听皇帝的话,跟皇帝走。
索额图的来意基本就代表了赫舍里一族,而佟国纲则是代表了佟家。这两个年轻人信誓旦旦的在福临面前表示,他们永远站在皇帝这边,永远听着皇帝的话。
另外来的,便是代替明珠表态的纳兰性德。明珠还没有到能随时递牌子见皇帝的地步,只能曲线救国,让自家早熟的大儿子去向大阿哥表明立场,同时,又代表了阿济格一族,目前的镇国公,福临的连襟傅勒赫(这个关系太混乱了,傅勒赫其实是福临的叔叔,娶的却是仁娜的庶姐),向皇帝表明这一支的态度。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人,例如遏必隆,例如满达海以及他的儿子常阿岱,都旗帜鲜明的站到皇帝的身边,至于更多的,则是保持中立态度,两边倒。
其实,事情闹到这一步,许多满洲贵族们都开始后悔了。岳乐也后悔。他是阿巴泰的第二个儿子,大哥去世的早,他继承了爵位,还受封亲王,已经是皇恩浩荡了。而且,他还一直记得,当年皇太极命令他额娘和阿玛分居,弄得府里没有个理事的人,连带着他们父子三人出门都要被人耻笑。是皇帝让大哥将额娘送了回来的,也是皇帝直接封阿玛为亲王,狠狠的打了那些耻笑他们的人的脸。
平心而论,皇帝对他们一家是有恩的。当年选秀时,乌云珠这么好的姑娘,只是因为他去求娶,皇帝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他的要求,现在,自己和皇帝作对,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岳乐不笨,他体内流着阿巴泰的血,有些直来直去不会转弯。现在想想,他是上了那些老头子的当了。
皇帝年轻,也重用年轻人,宗室里面,他的地位算是高的,而且年轻气盛,容易被利用。阿巴泰一支是正蓝旗下的,早就向皇帝投诚,他这么做不就是明晃晃的吃力不讨好吗?看看同样年轻气盛的博果儿,就没有人去利用他,还不就是因为博果儿对皇帝的忠心太明显了吗?
横竖是站队,为毛不站在势力大的一方啊!自己这是犯二了吗?岳乐怎么想怎么憋气,偏偏事情都做下来了,现在反悔自己都说不过去。憋着一肚子气,岳乐不停的长吁短叹。
这场罢工一直持续到过年,就连来朝贺的从属国和蒙古各部落都感觉到了这种诡异的气氛。理藩院众人早就被高塞拿捏得老老实实,谁都不会多说一个字,朝鲜使臣们都不敢多问福临要东西了,福临倒是省了一大笔。
顺治十九年正月,皇帝二十五岁万寿节,满洲贵族们终于撑不住了。他们以为,朝堂上少了他们是不行的,他们甚至拉上了南书房的费扬古,还日日去打扰摄政王,就是希望皇帝能够低头。不料,皇帝发了狠。
多尔衮被接到宫里,皇帝在自己的乾清宫里安排出一间寝室,就在自己住处的隔壁,让摄政王住着,日日守着,连后宫都不去。摄政王在宫里,谁还敢大着胆子去探望呢?顿时,多尔衮的耳朵边上清净了许多。
接着,满洲贵族们不干活了。福临一咬牙,他来干。本来朝臣们就是一半一半,汉臣们还是在正常运转的,而一部分满臣也在偷偷摸摸的帮忙,福临忙得团团转,却硬是把这段时间给撑了下来,一切都很好,似乎没有这些满洲贵族们,朝廷一点影响都没有。
大家慌了。这本身就是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谁先松了这口气谁就会输。而皇帝看似还能撑,贵族们却没有办法了。他们输不起。
顺治早就下过旨意,他的生日和太后的生日很近,没有必要过两个万寿节,合成一个,在太后生日那天一起过就是了。可是这年却不一样。内务府照例没有准备皇帝的万寿,贵族们却不停的开始送礼——自然,都是派命妇送到慈宁宫,委婉的表达了善意。
布木布泰特地将福临叫去,道:“皇帝也不要这么倔,他们都服软了,皇帝也就算了吧。都是亲戚,何必闹得这么僵?你也累啊,看看,才多久,都瘦了一大圈。”
福临警觉道:“额娘,你不会又要给儿子的后宫添新人吧?”
布木布泰嗔道:“你后宫才几个人?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妃位上只有一个,说出去都寒颤。当年你阿玛后宫的人,连我都记不全。”
福临连连摇手:“别,女人一多儿子受不住。如果要拿秀女做人情,给五哥六哥七哥还有十一弟他们送一些吧,朕不要。”
布木布泰很无奈:这个儿子什么都好,就是不愿意往后宫进人,那些鲜嫩可口的秀女们,儿子连正眼都不去看。若不是至今有了三个孙子两个孙女,太后都要怀疑自家儿子是不是有问题了。
看来,在这些事情上,还是多尔衮说话有用,可惜多尔衮现在病着。想到这里,布木布泰问道:“你叔父身体怎么样了?”
“少了这么多人聒噪,好一些了。”福临拿起一块点心吃着,“额娘何不自己去看看?反正他在宫里,都便宜。”
布木布泰瞪他一眼:“外人本来就在传你额娘和叔父的闲话,额娘何苦再拿着把柄往其他人手上送,给你添麻烦?”
福临笑笑:“额娘放心,你只管去看。经过这一遭之后,估计很久都不会有人敢说三道四了。”
他想得没错。这次满洲贵族们输了,一个个偃旗息鼓,自然也没有人想到去传“太后与摄政王不得不说的二三事”。落钥后,布木布泰悄悄的进入了乾清宫,终于看到了牵挂已久的多尔衮。
福临很自觉的去到外间批折子,下人们也都退了出来,屋里就剩下两个人四目相对。
许久,布木布泰才颤抖着开口:“你瘦了。”
多尔衮笑笑:“冬天是这样,穿的太多了,显得人瘦。都是皇上,非要我裹着这么多。”
布木布泰扭过头,悄悄拭了拭眼角不知何时溢出的泪,道:“我这么久没有来看你,你可怪我?”
“怎么会?”多尔衮笑得温和,“最近你的事情也很多吧。皇上接我进宫,那些人无法纠缠我,估计会让他们的额娘福晋什么的天天去慈宁宫缠着你,你躲又无处躲,够烦的吧?”
布木布泰走到床前坐下,给他掖了掖被角:“我还好,皇帝才是辛苦了。样样都要自己撑着,今儿个早上珊瑚还跟我抱怨,说是好久没有见到她的皇阿玛了,是不是皇阿玛太忙了什么的,又问我皇帝在忙些什么呢,怎么都不跟她说。”
“鬼灵精怪。”多尔衮想象着珊瑚鼓着腮帮子,大眼睛一闪一闪的模样,就从心底里喜爱。
布木布泰忽然笑了:“她还抱怨说,就连她的玛法都不去看她了,连连问是不是她长胖了,不惹人喜欢。”
珊瑚继承了福临的爱好,喜欢吃甜食,吃起来便不带停的。为了不让她吃太多了蛀牙,仁娜便哄她,说吃多了甜的会长胖,胖了以后就不漂亮了不招人喜欢了。珊瑚顿时对甜食如临大敌,看到糖果点心等就狂流口水,然后使劲忍着不去吃。
多尔衮握住布木布泰的手:“珊瑚就跟你小时候一样,聪明,又倔得很。”
“你才倔!”布木布泰不满的瞪他一眼,“我可是听皇帝说了,你病了都不肯吃药,还不肯看太医,这怎么成。”
多尔衮叹了一声:“是啊。我是高看那些人了。不过是小病一场,他们就敢如此造次,若是我有个好歹,他们还不闹翻了天?”
布木布泰赶紧掩住他的唇:“不要瞎说。宫里什么珍贵的药材没有,宋院首又是世代的御医,医术高明着呢,你定要快点好起来,那些宗室大爷们,没有你压着就是麻烦。”
“那是自然。等我好了以后,就要把两白旗好好梳笼梳笼,居然还有跟着闹事的,都是我平日里太过宽和了。”
“你还宽和?从小到大,就没有见你对外人宽和过几次。”
“玉儿,你这是埋怨我对你不够好吗?”
两个人说笑着,声音渐渐大了起来,免不了有这么一句两句的飘到外间福临的耳朵里。他只觉得眼圈一酸,握着笔的手不由得用了些力,写坏了一张字纸。
过了年,福临和宗室们彻底和解。岳乐被派去军营转一圈,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等他回来要给他恢复亲王位置的先兆;正红旗旗主,年轻的杰书被拎了出来,送到了硕塞手底下历练。做为回报,巡按制度照旧,因此事被降级的满臣们也照旧,皇帝是否会用其他的法子升回他们,就要看他们自己的了。
得益者也有不少。遏必隆顶替费扬古,成为南书房行走大臣,兼内院大学士;索额图升为兵部尚书,明珠调任入吏部。当然,最大的得益者可以说是福临了。他顶住了压力,也强势的向天下人表明了他打击贪腐的决心。
94第九十四章
南书房的势力也进行了一次大的洗牌。费扬古晚节不保,被宗室们拉下了水,自然也不能够在南书房呆着了,被剥夺了南书房行走大臣的头衔。费扬古本身就病歪歪的,这么一闹一降职,他终于没有能够撑到春天,二月底的时候,一病不起,托儿子上了一道奏折,表明自己的悔意,福临亲自去探望了他,正式把他看死了。
接着,金之俊再次提交告老折子,福临看他颤巍巍的身影,准了。南书房一下子空出了两个诱人的位置,谁都看着这两个位置流口水。
于是,目前还在南书房做事的人就成了大家眼中的肥肉。满达海资历老,滴水不漏,谁都知道糊弄不了他,纷纷把眼光放在了刚入南书房的廖侠身上。
人如其名,廖侠是个有几分侠气的汉子,颇讲义气,不单单文章做得好,还会几手武艺,人又生得好看,在京城的这段日子里,和八旗子弟很快就打成一片,勾肩搭背的,在年轻一代中口碑很好。很快,就有人找上了他。
瓜尔佳阿林,户部左侍郎瓜尔佳达山的大儿子,和廖侠一起喝过酒,特地在宫门口等着他,自来熟的拍着他的肩膀:“有没有空?去喝一杯?”
最近请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廖侠心里有数,不过嘛,他的人生准则是拿人家手软,吃人家嘴绝对不短,擦嘴的时候顺便把脸也擦下来就是了。而且他又原则,别人请客,顶多吃两顿,第三顿就坚决要回请了,或者送上等值的礼物,他家有的是钱,不至于眼皮子浅到被几顿饭就拉拢过去。
阿林带着他去了京城最好的酒楼吃饭,席间不停的灌他喝酒,顺便探听他的话。廖侠自小跟着父亲四处行商,见过不少人情世故,会喝水的时候便会在筷子头上添酒喝,哪里这么容易被骗到,嘴里说得天花乱坠,一句实话都没有,最后便一头栽在桌子上,睡着了。
瓜尔佳氏出师不利,什么都没有问出来,不过这不能让其他人打退堂鼓,廖侠面对的场景越来越多了,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美女。
廖探花本就文采飞扬,光凭长相俘获了一票芳心,虽然定亲了,不少姑娘还是心存幻想。现在入关还不久,再加上皇帝对女子的禁锢也不严格,满族姑娘们本来就是豪放的,入关后没有学到汉族姑娘的矜持,反而把汉族姑娘们带得胆子大了起来。廖侠平时走在路上,就总是能碰到被恶霸调戏的或者是被小偷偷东西的再或者就是卖身葬xx的姑娘若干,还有更大胆的,直接上来自我介绍,想要和他认识。还好廖探花本身是见过世面的人,才不至于被京中的闺秀们吓到。
这次出来的闺秀是齐佳氏的。齐佳氏出了个色布赫,为一等轻车都尉,但除他以外便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而他年纪也大了。好不容易,色布赫的侄儿振泽是个会读书的,考上了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先后在翰林院和户部也做了好些年的官。这次贵族们和皇帝的拉锯战中,齐佳氏虽然没有站到皇帝这一边,也没有做对,可以说是两不相帮,无功无过。翰林院的前途哪里比得上南书房,廖侠现在是皇帝面前的红人,若是能攀上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振泽可以去南书房做事,那齐佳一族就不用发愁了。
梅儿只是振泽的一个庶女,有自家姨娘的强大基因遗传,生得美貌无比,知道自己被选中勾引廖侠的时候,开心不已。而廖侠看着面前艳若桃花的美人,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他不是坐怀不乱的君子,勾栏院里也有几个红粉知己,但这不代表他能够接受这种满洲大姓人家的女儿,不然他早娶了。现在弄这么个漂亮妹子在他面前晃,这是闹哪样啊!
当然,振泽不可能直接让庶女出来见客。他是喊廖侠过来喝酒的,然后,他家的丫鬟倒酒的时候不小心倒在了廖侠的身上,跪下来连连认罪,振泽就叫他去换件衣服什么的,丫鬟带路,便带他到了一个小屋里,屋里有个衣衫不整的美人。廖侠终于知道为什么振泽在朝廷上混了这么久还是个侍郎的原因了,两个字:太笨!
皇帝对皇后宠爱有加,一方面是因为皇后的娘家给力,另一方面可以说明皇帝是相当注重嫡庶之分的。皇帝最宠爱的孩子,不是儿子们,而是大公主珊瑚,固然可以解释为皇帝喜欢女儿,更重要的,是因为珊瑚是嫡女。同时,皇后对臣妇们的支持也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只要是命妇有朝见资格的人家,都不敢宠妾灭妻,因为皇后是大老婆派,凡是向皇后诉苦的正妻,百分百的会得到皇后撑腰。
虽然对外来说,这只是皇后一人的举动,可打死廖侠都不会相信皇帝不知情。知情却默许,证明皇帝在这一点和皇后是一致的。他已经在皇帝和太后面前表示了对秦姑娘的情深意重,绝对是投了皇帝和太后的喜欢,他是脑子抽了才会在婚前就接受其他姑娘的勾引,这无疑是在皇帝和太后脸上打耳光。
梅儿见廖侠神色有些奇怪,也没有往其他地方想,只以为是探花郎被自己的美色迷了眼,心里得意,款步上前,袅袅婷婷的行礼,声音如同黄莺一般:“小女梅儿见过廖大人。”
廖侠冷哼一声,绕过她,也不换衣服了,往门口走去。梅儿一把将其扯住,道:“廖大人就这么离开,不愿意对小女负责吗?”
廖侠看着不知什么(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
被小自己三岁的妹妹教育,福全很有些抹不开面子,一把将身边的伴读纳兰性德扯了过来,道:“他连靶子都射不中!”
珊瑚摇头晃脑的叹一口气,踮起脚尖,很怜悯的拍一拍纳兰性德的肩膀,一言不发。纳兰性德脸红透了,他是读书人,成绩是上书房最好的,偏偏武力值还暂时比不上福全。不过,他还比福全小上半岁呢,比不上是正常的!公主你这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是做什么啊!他又不能跟公主闹别扭,人生真是灰暗。
景额笑嘻嘻的过来推了推珊瑚:“妹妹,今儿个玛法要进宫,上次他说要带一把上好的匕首给我的,我们去看好不好?”——大哥的这个伴读多好啊,经常帮他做功课,上课先生提问还在一旁打小抄,可不能被妹妹吓走。
几个孩子对纳兰性德的印象很好,福临对纳兰性德他爹明珠的印象也不错。明珠在上一次的科举中终于出了头,中了第四十七名进士。名次是低了些,可对于满洲人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且,明珠的儿子是个公认的天才,又是大阿哥伴读,日后定是有出息。
那拉家对这个旁支得不能再旁支的明珠也开始正眼相待了,并觉得阿济格有眼光,提前下手,敲定了这个女婿。
明珠在礼部任职,官位不高,从五品的员外郎,是没有资格单独进宫见皇帝的。不过他会做人,在礼部呆了没有多久,便和上下人等都混熟了。他比较穷,可他老婆的嫁妆却相当丰富,又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因此,他时常可以拿出些钱来,买点烤鸭烧肉什么的送给官位比较低的同僚们。礼部是清水衙门,外快很少,不少低等的官员们就靠这么点俸禄过日子,几乎都吃不起肉。吃人嘴软,明珠在低等的官员中混了个如鱼得水。然后,礼部如果有个加班加点,他老婆会派人送点心过来,明珠便会拿去孝敬上级。上级们并不把这些点心放在眼里,却对明珠的尊重表示满意。于是,这么一个机灵大方,长得又好看嘴巴还甜的男人,很难让人不喜欢,这次,这个见皇帝露脸的事情,光荣的落到了他的头上。
“玉牒?”福临翻了翻手上的折子,一点头,“准了。”
“嗻。”明珠没有想到会这么容易就完成任务。玉牒是前明遗留下来的,清朝一开始并没有沿用。只是现在皇帝的子女增多,宗室也子孙繁衍,总是要有什么东西来记录身份的,否则会出类似柔福帝姬的故事。明珠还准备在皇帝问起的时候阐述一下详情呢,都打好了长篇大论的腹稿,偏偏皇帝一个字都没有问,让他有些小小的失落。
不过,明珠还是很好的克制了表现的欲望,低头告退,福临饶有兴趣的看着他,在他快退到门边的时候喊了声:“且慢。”
果然,现在的明珠还是很嫩,眼里立刻就带了一丝雀跃,老老实实的低头等着吩咐。福临却没有开口,曼斯条理的做着自己的事情,过了大约半盏茶的时间,才抬起头,见明珠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姿势,一动不动。
年轻有一定的城府,且有上进心;出身那拉氏,满洲大姓,背景却不强大,只是有个好听的姓氏;阿济格的女婿,可以得到宗室里一定的肯定;儿子教育得很好,老子应该也不差。福临觉得,简直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这个人不去用一用,那太对不起自己了。
“你的大公子读书不错,上书房的先生向朕夸奖了好几次。”福临缓缓的开口,明珠心里一喜,这个儿子一直是他的骄傲,很是恭敬的回答:“奴才儿子也就是一点小聪明,皇上不嫌弃,让他能够伺候大阿哥,是奴才和奴才儿子的福分。”
福临又问:“在礼部做得怎么样?”
明珠答道:“托皇上的洪福,奴才一切都好。”
“嗯,年轻人,好好干吧。”福临有些老气横秋的嘱咐,让明珠退下。明珠一直走到礼部自己的桌前都有些反应不过来,自己在皇帝面前挂了个号,绝对是件值得庆幸的大好事,要感谢让他去面圣的礼部尚书和礼部侍郎。于是,他又派人去京里的老字号买了不少烧鸡烧鸭,礼部上下人人有份。
是个会做人的。福临也听说了这个消息,提笔在备忘录上记下一行字:年后调明珠入户部。
顺治十八年的冬天特别冷,就连京城都冻坏了不少人。有些老人是从明朝末年的寒冷中熬过来的,又想起了那些冰冷彻骨的日子,都有些慌乱。慢慢的,谣言四起,说是当年的寒冷又要回来了,会一连几年颗粒无收。百姓们忙忙的开始囤积粮食,粮价飞涨,临近过年的时候,米价居然高达二两一石,比正常的八钱涨了翻倍还多。
皇家救助会也很忙。这些年救助会一直运转正常,博果儿很是尽职尽责。他从小在福临的耳濡目染下,对贪腐也恨之欲绝。救助会的成员多是宗室贵族,不差钱,就算差钱了,在博果儿的震慑下也不敢动救助金的主意。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一个办事员,是觉罗家的分支,家里的儿子赌博借了高利贷,他不得已挪用了不到一百两的救助金,结果被查了出来,差事丢了不说,还被博果儿当众脱裤子责打了八十板子,里子面子全没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伸手到救助金上。
京城寒冷,救助会设立了粥棚,这也只是能解一时之饥。朝廷出手,抑制粮价,用火药炸冰,从江南将粮食运到北方。同时,朝廷还惩处了一些哄抬粮价的商人,钦天监也保证这只是偶尔的寒冷,不可能再有极端的天气,再加上,冷了一个月后便开始逐渐回暖,百姓才慢慢安定下来。
可福临安定不了:多尔衮病了。
自从退休后,一直有太医常驻摄政王府给多尔衮调养身体,偏偏多尔衮最是个讳疾忌医的,总是不愿意遵从医嘱。福临和布木布泰只好在宫里准备好药膳,每次多尔衮进宫都给他灌到肚子里面去。
时间长了,多尔衮也习惯了这种一进宫就被药膳和汤水包围的生活,再加上宫里多了几个馋嘴的孩子,布木布泰会准备两种不同的汤水,孩子们喝一种,多尔衮喝一种,让他经常哭笑不得。
原本,福临以为多尔衮的病就和以往的几次一样,很轻易的就能好,也没有太在意。不想,多尔衮一连四天都没有入宫,也不让孩子们去他那里,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福临退朝后,立刻就让宋院首亲自去到摄政王府,看一看多尔衮的情况。
结论很是不好。多尔衮年轻的时候东征西战,受了不少的伤,再加上战时饮食不规律,急行军时在马上啃干粮喝生水都是常有的事,肠胃本就不好。种种事情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对人身体很是损害。年轻的时候还好,可以撑过去,现在年纪大了,一切埋藏在身体里的病痛都仿佛活过来一般,叫嚣着让主人为年轻时的行为负责。
宋院首小心翼翼的说完诊断的情况,一言不发,御书房里安静得仿佛能够让他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许久,他听到皇帝冷冷的声音:“此事还有谁知道?”
“微臣只禀告了皇上一人。”
“很好。”福临点点头,“摄政王只是旧疾复发,明白吗?”
“是!”宋院首听命退下。福临看着桌上的奏折,上面每个字他都认识,但他完全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福临哗的一声,将所有的东西全部扫到地上,一阵巨响,门口的华孟安身子一抖,又装聋作哑的继续站着。许久,华孟安听到里面一声淡淡的呼喊,才进去收拾,大着胆子偷看了一眼,就见皇帝已经恢复了一贯的神情,脸上无悲无喜,仿佛刚才宋院首过来讲的是大街上某个张三李四的病一般。
92第九十二章
湖南巡按御史许劭昕贪污罪发。巡按御史本是福临按照朱元璋的反贪腐措施而设立的,本意是为了让他们四处巡视,给百官一个压制。和明朝一样,巡按御史的官职并不高,但权力很大,有直奏权和秘奏权,直接受皇帝的控制。
本来,这是一件利于反腐的好事,朱元璋当年也是用这个招数揪出来不少贪官,成效显著。可是,同样的系统照搬过来,得出的结果却不一样。
福临在顺治十二年就开始派巡按御史四处巡视了,一开始还好,但问题往往是突然出现的。以顾仁为首的御史们开始贪赃枉法,并且索要贿赂,甚至在索贿不成的情况下,诬陷某些正直的清官意图行贿升官。
顺治十五年十一月,吏部书吏章冕在顺天被顾仁拿下后逃往京城,十九日在皇门前自刎喊冤。福临大怒,判处顾仁等人死刑。结果,没有多久,又发生了御史牟云龙的贪腐案,照例一个死刑。
本以为,这下巡按御史们该消停了吧?这才几年的时间,许劭昕贪污罪证据确凿,又摆在了福临的御案上。与此同时的,还有都察院要求停止巡访的奏折。
满族贵族们要求停止巡访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刚开始福临提出要实行巡访制度的时候,宗室们就跳了出来反对。当时多尔衮正好在上朝,马上将这帮家伙无情的镇压了下去,巡访制度实行这么多年,多尔衮功不可没。可现在,多尔衮病重,许劭昕又不争气,被压下去的贵族们再次冒头。
朝堂上就此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以岳乐为首的满族官员们要求废除巡访,而以石申为首的汉臣们,则要求继续。
朝堂一片混乱。反对者以目前出现的几个贪腐御史为例,表明此事反而更加容易造成贪污,还会有更多的章冕这样的冤案发生,不如取消了,一了百了。支持者们则表明制度是好的,那几个贪污案件只是人员的问题。顾仁等辜负皇恩,死有余辜,但若是换上合适的人选,定然会起到更好的作用。若是将这个制度取消了,民间疾苦就更难知道了。
一贯平静严肃的朝堂热闹得如同菜市场。满臣们凭借身份高武力值高,有几个都开始卷袖子准备揍人了,汉臣们也不是吃素的,嘴皮子利索,掉书袋掉得人晕头转向,毫不清楚自己被隐晦的骂了。
福临的脸上自始至终一片平静,心里的小人却在不断怒吼。他当然知道满族贵族们为什么一定要废除这个制度。
八旗已经被他和多尔衮联手削得七零八落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简直是名存实亡,八旗贵族有多不满意福临完全看在眼里,为了有些抚慰,在派往各地的总督、巡抚等人多采取贵族出身。时间久了,这些人慢慢的坐大,能捞的好处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海运这块,油水简直太多太多。而这些巡按御史,完全就是他们捞好处的眼中钉。当然,人是能被金钱腐化的,顾仁等就是如此,可总不能来一个就腐化一个吧?这样耗资巨大不说,万一来了个软硬不吃喜欢动真格的,岂不是惨了?还不如从根源上解决掉这个问题啊。
汉臣们对这个制度是百分百支持的,原因福临也很清楚。就算这是个少数民族的朝廷,汉人的比重还是占绝大多数的。地方官员们大多是汉人,却要被满族的总督巡抚们压制,心里当然不服——这些人除了会投胎外还会些什么?——巡按御史为了能够公正一些,大多数都是汉人,少数满人也是和贵族们没有什么瓜葛的,这很合汉臣们的胃口,所以,这个制度是提升他们地位的好东西,千万不能废。
朝臣们依旧在吵着,福临烦了,狠狠的一拍龙椅扶手:“此事容后再议。”
许劭昕成了福临一腔怒火的发泄口:要不是此人贪赃枉法,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事情闹出来。于是,许劭昕被削职抄家,在菜市口斩首示众,其家人连坐,世代为奴,不许科举出仕。许家被抄家和许劭昕被斩首时,皇帝还强制要求所有巡按御史前去观看。之前许家那些娇生惯养的少爷小姐们,一个个衣衫不整的被拉了出来,一片哭爹喊娘的惨象,令人为之动容。而菜市口的许劭昕被斩首更是令他们心惊,许劭昕死之前仰天大呼后悔,鲜血洒了一地。那些巡访御史们本就是文臣,当时就有几个吓晕了过去。
这种强制令人观看酷刑的皇帝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御史们上书,就连病中的多尔衮听说了,还要求多尔博去到宫里给皇帝带个口信:满洲入关,汉人们本来就比较的排斥了,皇帝要比汉人们做皇帝的时候更加的爱惜羽毛才对,怎么可以做出这种事呢?当然了,我也不是说皇室你做得不好,只是要注意啊,汉人们又该闹着说我们是蛮夷了。
福临隔空回话:叔父放心,朕有数的。这些人就是欠修理,朕要一步步的来。叔父你就好好的养病吧,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宗室那里还是要你压着才行。
纷纷杂杂的一个月过去后,都察院再次上书,要求废除巡按制度。福临大怒,不准。两天后,以岳乐为首,宗室联名上奏,表示可以不废除巡按,但是巡按要交给都察院的巡抚来兼职。
这是表示要各退一步的意思了?福临留中,要求满汉群臣给出一个共同的法子来。结果,满臣们想出了个很天才的法子。
他们要求所有汉臣们站在议事厅外,自己则是坐在大堂里面讨论,等讨论出结果来,让汉臣们表示意见。如果同意,就签个名字上去,如果不同意,就说他当天请假没来。
这个举动怎么可能瞒得过其他人,汉臣中颇有几个不吃他们这一套的。金之俊得知消息后,拖着病体,怒闯议事厅,冲着岳乐大骂,说他是“国之禄蠹”,又说他“不知皇恩,只知私利,目光短浅”,总之,话很不好听。岳乐气得拳头都攥起来了,很想冲上去揍他一顿,可终究不敢——金之俊是南书房的人。
金之俊也知道。他身体不好,早就提出要病退,皇帝却不允许,让他在家好好调养,南书房的位置一直给他空着。前一阵他感觉好一些了,便来上班,和皇帝闲聊的时候,皇帝从画筒中抽出一个画轴,打开给他看,却是他的画像。他一辈子都记得皇帝当时的话:“范文程,洪承畴,宁完我,朕身边的老人都一个一个的退下去了,现在连爱卿也要退了。朕每次想到这些,都心痛莫名,很希望你们能够永远身体健康,陪着朕治理江山。所以,朕便命人将你们的样子画了下来,想念的时候,便可以时时拿出来看。”
当时金之俊感动得老泪纵横,并在心里默默的发誓,就算是死,也要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所以,现在他发现机会来了,毫不在意对面是位高权重的和硕安亲王,骂得口若悬河。
自然,闹到了皇帝那里。福临简直都想敲开岳乐的脑袋,想知道里面在想些什么,居然能想出这种法子来。议事厅距离他的养心殿不远,难道他们以为他这个皇帝对紫禁城的控制力这么弱吗?还有,原来他不知道,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满臣已经跋扈到了这个地步吗?
不过,这些人闹这么一出,福临倒是很满意,他正愁没有借口呢,借口就这么乖乖的送了上来。
巡按制度照旧,安亲王欺压同僚,降为多罗郡王,凡是坐在议事厅里的满臣们集体被降了一级。
朝廷哗然了。法不责众这个观点在众人的脑海里是根深蒂固的,谁会想到皇帝会一棍子打死一片?闹事开始。
宗室里的人挨个儿去找福临,命妇们挨个儿去找太后,三句话一说就哭天抹泪的,好像被降了一级后都活不下去了一般。福临只是冷冷的看着他们,一个字不说,宗室的人气势便会慢慢的降低,皇帝是手握重兵的,他们也不敢太过分。
布木布泰则是温言相劝:啊呀,原来你们家老爷被降级了啊,哀家还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呢!真是太可怜了,快别哭快别哭,把眼泪擦擦,哀家这老骨头啊,就盼着你们进宫来陪我说说话,你们哭成这样,这可怎么好呢?什么?要哀家帮忙说话?这哀家就没有办法了,后宫不能干政,要我说,我们女人啊,就高高兴兴的在家里打扮打扮,带带儿孙,要是女人也能管这么多事,要男人干什么呢?
命妇们还想哭,布木布泰就会适时的表现出疲态来,皇后在一旁补枪:太后年纪大了,这些天睡眠越发的少,听到人吵就会头疼。啊,那个福晋,就是说你呢,别哭了,吵到太后你担当得起吗?
无功而返。众人自然不服气,可将双方的势力做一个比较,发现自己这一方确实没有什么优势。
福临一向信赖枪杆子里出政权,他后宫人又少,开销小,拿着私库的钱就养了一支隐秘的军队出来,配备的都是最新的火枪,一个个放下枪是武林高手,端起枪是射击高手。然后,他又掌控着八旗大部分的军队,凡是重要的部门放的都是两黄旗的心腹。至于蒙古那里,他带着蒙古人做生意赚钱,蒙古人把这个皇帝看得比谁都重。
所以,皇帝已经不是他们可以控制的了。宗室们再次怀念起皇太极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以及在皇太极时,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
不过,还是有一个人是可以争取的:摄政王。多尔衮手上有两白旗啊,这是多大的一支力量,只要得到摄政王的支持,皇帝也不是不可反对的。
于是,摄政王府人来人往,大家打着探望病人的旗号,做着打扰病人的事实。宋院首为难的过来请示皇帝,表示摄政王需要静养,如果一直这么劳心劳力下去,对他的身体恢复不利。
福临一把将手边的杯子摔到墙上砸了个粉碎:靠之!以为朕就不敢真的杀了你们吗?!
93第九十三章
满臣们的罢工蔓延到了基层。八大姓互相联姻,错综复杂,其中的关系连福临都说不清楚。没有办法,入关之前的满族太不在乎了,当爸的娶了侄女,当儿子的娶了姑姑的大有人在,死了丈夫或者和离的女人改嫁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所以,当福临看到正白旗的人都开始起哄的时候,也只好表示理解。
皇帝一言不发,看着众臣们闹腾,于是这场罢工风波越演越烈,当然,有一些人还是老实的,例如说西林觉罗家,钮祜禄家,那拉家等等,不但自身不参与,还压制了族里的年轻人们不去凑热闹。另外,还有一些人一一的找机会入宫,向皇帝表忠心。
第一批来的是索额图和佟国纲。他们两个关系一直很好,在这场风波中,他们也商议定了:听皇帝的话,跟皇帝走。
索额图的来意基本就代表了赫舍里一族,而佟国纲则是代表了佟家。这两个年轻人信誓旦旦的在福临面前表示,他们永远站在皇帝这边,永远听着皇帝的话。
另外来的,便是代替明珠表态的纳兰性德。明珠还没有到能随时递牌子见皇帝的地步,只能曲线救国,让自家早熟的大儿子去向大阿哥表明立场,同时,又代表了阿济格一族,目前的镇国公,福临的连襟傅勒赫(这个关系太混乱了,傅勒赫其实是福临的叔叔,娶的却是仁娜的庶姐),向皇帝表明这一支的态度。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人,例如遏必隆,例如满达海以及他的儿子常阿岱,都旗帜鲜明的站到皇帝的身边,至于更多的,则是保持中立态度,两边倒。
其实,事情闹到这一步,许多满洲贵族们都开始后悔了。岳乐也后悔。他是阿巴泰的第二个儿子,大哥去世的早,他继承了爵位,还受封亲王,已经是皇恩浩荡了。而且,他还一直记得,当年皇太极命令他额娘和阿玛分居,弄得府里没有个理事的人,连带着他们父子三人出门都要被人耻笑。是皇帝让大哥将额娘送了回来的,也是皇帝直接封阿玛为亲王,狠狠的打了那些耻笑他们的人的脸。
平心而论,皇帝对他们一家是有恩的。当年选秀时,乌云珠这么好的姑娘,只是因为他去求娶,皇帝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他的要求,现在,自己和皇帝作对,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岳乐不笨,他体内流着阿巴泰的血,有些直来直去不会转弯。现在想想,他是上了那些老头子的当了。
皇帝年轻,也重用年轻人,宗室里面,他的地位算是高的,而且年轻气盛,容易被利用。阿巴泰一支是正蓝旗下的,早就向皇帝投诚,他这么做不就是明晃晃的吃力不讨好吗?看看同样年轻气盛的博果儿,就没有人去利用他,还不就是因为博果儿对皇帝的忠心太明显了吗?
横竖是站队,为毛不站在势力大的一方啊!自己这是犯二了吗?岳乐怎么想怎么憋气,偏偏事情都做下来了,现在反悔自己都说不过去。憋着一肚子气,岳乐不停的长吁短叹。
这场罢工一直持续到过年,就连来朝贺的从属国和蒙古各部落都感觉到了这种诡异的气氛。理藩院众人早就被高塞拿捏得老老实实,谁都不会多说一个字,朝鲜使臣们都不敢多问福临要东西了,福临倒是省了一大笔。
顺治十九年正月,皇帝二十五岁万寿节,满洲贵族们终于撑不住了。他们以为,朝堂上少了他们是不行的,他们甚至拉上了南书房的费扬古,还日日去打扰摄政王,就是希望皇帝能够低头。不料,皇帝发了狠。
多尔衮被接到宫里,皇帝在自己的乾清宫里安排出一间寝室,就在自己住处的隔壁,让摄政王住着,日日守着,连后宫都不去。摄政王在宫里,谁还敢大着胆子去探望呢?顿时,多尔衮的耳朵边上清净了许多。
接着,满洲贵族们不干活了。福临一咬牙,他来干。本来朝臣们就是一半一半,汉臣们还是在正常运转的,而一部分满臣也在偷偷摸摸的帮忙,福临忙得团团转,却硬是把这段时间给撑了下来,一切都很好,似乎没有这些满洲贵族们,朝廷一点影响都没有。
大家慌了。这本身就是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谁先松了这口气谁就会输。而皇帝看似还能撑,贵族们却没有办法了。他们输不起。
顺治早就下过旨意,他的生日和太后的生日很近,没有必要过两个万寿节,合成一个,在太后生日那天一起过就是了。可是这年却不一样。内务府照例没有准备皇帝的万寿,贵族们却不停的开始送礼——自然,都是派命妇送到慈宁宫,委婉的表达了善意。
布木布泰特地将福临叫去,道:“皇帝也不要这么倔,他们都服软了,皇帝也就算了吧。都是亲戚,何必闹得这么僵?你也累啊,看看,才多久,都瘦了一大圈。”
福临警觉道:“额娘,你不会又要给儿子的后宫添新人吧?”
布木布泰嗔道:“你后宫才几个人?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妃位上只有一个,说出去都寒颤。当年你阿玛后宫的人,连我都记不全。”
福临连连摇手:“别,女人一多儿子受不住。如果要拿秀女做人情,给五哥六哥七哥还有十一弟他们送一些吧,朕不要。”
布木布泰很无奈:这个儿子什么都好,就是不愿意往后宫进人,那些鲜嫩可口的秀女们,儿子连正眼都不去看。若不是至今有了三个孙子两个孙女,太后都要怀疑自家儿子是不是有问题了。
看来,在这些事情上,还是多尔衮说话有用,可惜多尔衮现在病着。想到这里,布木布泰问道:“你叔父身体怎么样了?”
“少了这么多人聒噪,好一些了。”福临拿起一块点心吃着,“额娘何不自己去看看?反正他在宫里,都便宜。”
布木布泰瞪他一眼:“外人本来就在传你额娘和叔父的闲话,额娘何苦再拿着把柄往其他人手上送,给你添麻烦?”
福临笑笑:“额娘放心,你只管去看。经过这一遭之后,估计很久都不会有人敢说三道四了。”
他想得没错。这次满洲贵族们输了,一个个偃旗息鼓,自然也没有人想到去传“太后与摄政王不得不说的二三事”。落钥后,布木布泰悄悄的进入了乾清宫,终于看到了牵挂已久的多尔衮。
福临很自觉的去到外间批折子,下人们也都退了出来,屋里就剩下两个人四目相对。
许久,布木布泰才颤抖着开口:“你瘦了。”
多尔衮笑笑:“冬天是这样,穿的太多了,显得人瘦。都是皇上,非要我裹着这么多。”
布木布泰扭过头,悄悄拭了拭眼角不知何时溢出的泪,道:“我这么久没有来看你,你可怪我?”
“怎么会?”多尔衮笑得温和,“最近你的事情也很多吧。皇上接我进宫,那些人无法纠缠我,估计会让他们的额娘福晋什么的天天去慈宁宫缠着你,你躲又无处躲,够烦的吧?”
布木布泰走到床前坐下,给他掖了掖被角:“我还好,皇帝才是辛苦了。样样都要自己撑着,今儿个早上珊瑚还跟我抱怨,说是好久没有见到她的皇阿玛了,是不是皇阿玛太忙了什么的,又问我皇帝在忙些什么呢,怎么都不跟她说。”
“鬼灵精怪。”多尔衮想象着珊瑚鼓着腮帮子,大眼睛一闪一闪的模样,就从心底里喜爱。
布木布泰忽然笑了:“她还抱怨说,就连她的玛法都不去看她了,连连问是不是她长胖了,不惹人喜欢。”
珊瑚继承了福临的爱好,喜欢吃甜食,吃起来便不带停的。为了不让她吃太多了蛀牙,仁娜便哄她,说吃多了甜的会长胖,胖了以后就不漂亮了不招人喜欢了。珊瑚顿时对甜食如临大敌,看到糖果点心等就狂流口水,然后使劲忍着不去吃。
多尔衮握住布木布泰的手:“珊瑚就跟你小时候一样,聪明,又倔得很。”
“你才倔!”布木布泰不满的瞪他一眼,“我可是听皇帝说了,你病了都不肯吃药,还不肯看太医,这怎么成。”
多尔衮叹了一声:“是啊。我是高看那些人了。不过是小病一场,他们就敢如此造次,若是我有个好歹,他们还不闹翻了天?”
布木布泰赶紧掩住他的唇:“不要瞎说。宫里什么珍贵的药材没有,宋院首又是世代的御医,医术高明着呢,你定要快点好起来,那些宗室大爷们,没有你压着就是麻烦。”
“那是自然。等我好了以后,就要把两白旗好好梳笼梳笼,居然还有跟着闹事的,都是我平日里太过宽和了。”
“你还宽和?从小到大,就没有见你对外人宽和过几次。”
“玉儿,你这是埋怨我对你不够好吗?”
两个人说笑着,声音渐渐大了起来,免不了有这么一句两句的飘到外间福临的耳朵里。他只觉得眼圈一酸,握着笔的手不由得用了些力,写坏了一张字纸。
过了年,福临和宗室们彻底和解。岳乐被派去军营转一圈,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等他回来要给他恢复亲王位置的先兆;正红旗旗主,年轻的杰书被拎了出来,送到了硕塞手底下历练。做为回报,巡按制度照旧,因此事被降级的满臣们也照旧,皇帝是否会用其他的法子升回他们,就要看他们自己的了。
得益者也有不少。遏必隆顶替费扬古,成为南书房行走大臣,兼内院大学士;索额图升为兵部尚书,明珠调任入吏部。当然,最大的得益者可以说是福临了。他顶住了压力,也强势的向天下人表明了他打击贪腐的决心。
94第九十四章
南书房的势力也进行了一次大的洗牌。费扬古晚节不保,被宗室们拉下了水,自然也不能够在南书房呆着了,被剥夺了南书房行走大臣的头衔。费扬古本身就病歪歪的,这么一闹一降职,他终于没有能够撑到春天,二月底的时候,一病不起,托儿子上了一道奏折,表明自己的悔意,福临亲自去探望了他,正式把他看死了。
接着,金之俊再次提交告老折子,福临看他颤巍巍的身影,准了。南书房一下子空出了两个诱人的位置,谁都看着这两个位置流口水。
于是,目前还在南书房做事的人就成了大家眼中的肥肉。满达海资历老,滴水不漏,谁都知道糊弄不了他,纷纷把眼光放在了刚入南书房的廖侠身上。
人如其名,廖侠是个有几分侠气的汉子,颇讲义气,不单单文章做得好,还会几手武艺,人又生得好看,在京城的这段日子里,和八旗子弟很快就打成一片,勾肩搭背的,在年轻一代中口碑很好。很快,就有人找上了他。
瓜尔佳阿林,户部左侍郎瓜尔佳达山的大儿子,和廖侠一起喝过酒,特地在宫门口等着他,自来熟的拍着他的肩膀:“有没有空?去喝一杯?”
最近请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廖侠心里有数,不过嘛,他的人生准则是拿人家手软,吃人家嘴绝对不短,擦嘴的时候顺便把脸也擦下来就是了。而且他又原则,别人请客,顶多吃两顿,第三顿就坚决要回请了,或者送上等值的礼物,他家有的是钱,不至于眼皮子浅到被几顿饭就拉拢过去。
阿林带着他去了京城最好的酒楼吃饭,席间不停的灌他喝酒,顺便探听他的话。廖侠自小跟着父亲四处行商,见过不少人情世故,会喝水的时候便会在筷子头上添酒喝,哪里这么容易被骗到,嘴里说得天花乱坠,一句实话都没有,最后便一头栽在桌子上,睡着了。
瓜尔佳氏出师不利,什么都没有问出来,不过这不能让其他人打退堂鼓,廖侠面对的场景越来越多了,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美女。
廖探花本就文采飞扬,光凭长相俘获了一票芳心,虽然定亲了,不少姑娘还是心存幻想。现在入关还不久,再加上皇帝对女子的禁锢也不严格,满族姑娘们本来就是豪放的,入关后没有学到汉族姑娘的矜持,反而把汉族姑娘们带得胆子大了起来。廖侠平时走在路上,就总是能碰到被恶霸调戏的或者是被小偷偷东西的再或者就是卖身葬xx的姑娘若干,还有更大胆的,直接上来自我介绍,想要和他认识。还好廖探花本身是见过世面的人,才不至于被京中的闺秀们吓到。
这次出来的闺秀是齐佳氏的。齐佳氏出了个色布赫,为一等轻车都尉,但除他以外便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而他年纪也大了。好不容易,色布赫的侄儿振泽是个会读书的,考上了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先后在翰林院和户部也做了好些年的官。这次贵族们和皇帝的拉锯战中,齐佳氏虽然没有站到皇帝这一边,也没有做对,可以说是两不相帮,无功无过。翰林院的前途哪里比得上南书房,廖侠现在是皇帝面前的红人,若是能攀上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振泽可以去南书房做事,那齐佳一族就不用发愁了。
梅儿只是振泽的一个庶女,有自家姨娘的强大基因遗传,生得美貌无比,知道自己被选中勾引廖侠的时候,开心不已。而廖侠看着面前艳若桃花的美人,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他不是坐怀不乱的君子,勾栏院里也有几个红粉知己,但这不代表他能够接受这种满洲大姓人家的女儿,不然他早娶了。现在弄这么个漂亮妹子在他面前晃,这是闹哪样啊!
当然,振泽不可能直接让庶女出来见客。他是喊廖侠过来喝酒的,然后,他家的丫鬟倒酒的时候不小心倒在了廖侠的身上,跪下来连连认罪,振泽就叫他去换件衣服什么的,丫鬟带路,便带他到了一个小屋里,屋里有个衣衫不整的美人。廖侠终于知道为什么振泽在朝廷上混了这么久还是个侍郎的原因了,两个字:太笨!
皇帝对皇后宠爱有加,一方面是因为皇后的娘家给力,另一方面可以说明皇帝是相当注重嫡庶之分的。皇帝最宠爱的孩子,不是儿子们,而是大公主珊瑚,固然可以解释为皇帝喜欢女儿,更重要的,是因为珊瑚是嫡女。同时,皇后对臣妇们的支持也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只要是命妇有朝见资格的人家,都不敢宠妾灭妻,因为皇后是大老婆派,凡是向皇后诉苦的正妻,百分百的会得到皇后撑腰。
虽然对外来说,这只是皇后一人的举动,可打死廖侠都不会相信皇帝不知情。知情却默许,证明皇帝在这一点和皇后是一致的。他已经在皇帝和太后面前表示了对秦姑娘的情深意重,绝对是投了皇帝和太后的喜欢,他是脑子抽了才会在婚前就接受其他姑娘的勾引,这无疑是在皇帝和太后脸上打耳光。
梅儿见廖侠神色有些奇怪,也没有往其他地方想,只以为是探花郎被自己的美色迷了眼,心里得意,款步上前,袅袅婷婷的行礼,声音如同黄莺一般:“小女梅儿见过廖大人。”
廖侠冷哼一声,绕过她,也不换衣服了,往门口走去。梅儿一把将其扯住,道:“廖大人就这么离开,不愿意对小女负责吗?”
廖侠看着不知什么(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