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杨过传 > 杨过传 第 9 部分阅读

第 9 部分阅读

    看着杨过,一时间忽然丧失了原本的身为师祖的优越感,也分不清孰是孰非,顿时一阵恍惚。

    杨过继续道:“王重阳和林朝英二位前辈都是当时天下最顶尖的人物,超凡脱俗,又如何不知道这层道理!只是两人本身修为上难以真正的比出高下,便吵架似的将比试延伸到具体的招式上。这原也是一种无聊之下的消遣和口角方式。可怜我们这些后辈之人难以看的开,兀自执着于前人所遗桎梏之中,不得寸进。”

    他今日不知为何,兴致大增,侃侃而谈,不愿止歇:“敝帚自珍,乃我汉人天性。蒙古人有人长于骑射,以能教授他人,为部族出力为荣。郭伯伯当年一汉人身份,却也能学得了当世最精湛的骑射功夫。如果蒙古人人人藏私,蒙古如何能以数万骑手纵横天下不败?但是易地而处,全真派会收一个蒙古孩子为徒,传授他技艺武功而不藏私么?”杨过无意中用上了汉人这个称呼——事实上当时南宋没灭时,蒙,金,都称南宋汉人为宋人。不过别人倒也能够理解。

    孙不二陡然站起来道:“杨过,你此言何意?你忘记了你是个宋人了么?”

    杨过冷笑道:“孙道长如此胸襟,难怪一身武学停滞不前,难有寸进。且听我说完。纵观中原武林,各家武学,门派繁多,各有所长。且不论高低,都视为珍宝,如狗儿看守骨头似地,不容别人染指分毫。不传女儿,不传外姓。即使如全真教这种广收门徒的名门正派,也是把门户看得极紧。一个有志武学的青年如果想学习全真的正宗武功,就必须加入全真教,从此一副大好皮囊不再为自己所有,而隶属全真。可悲复可叹。”

    “中原汉族积弱多年。如果全天下汉人都练习了全真教基础拳法心法,大宋将有几千万不输于蒙古健儿的壮丁。如果全天下汉人都练习了全真教中等武功,十分之一有成,则中原就有了几百万三流高手可以抗击蒙古大军。如果全天下汉人都练习了全真教高深的武学,百分之一,不,千分之一有成,则我汉族就多了数万全真七子。区区蒙古何足道哉……”

    他一番激辩陈词,自己固然说的慷慨激昂,听得周围众人也是一阵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北抗蒙古,保土为民,正是在座诸人的心愿。郭靖更是双拳紧握,浑身微微颤抖,继续听杨过纵谈。

    “……如此全真教,可谓天下人之师。到时候全真威名,复何人能及?全真派之兴盛,亦可空前绝后,当可在武学一道,成就如孔家儒教一般的万世之业。诸位真人何必如今日这般,寄身于敌腹之中,终日以振兴门派为念,却朝不保夕?”他瞥了瞥全真七子,最恬然的马钰都眼红了起来。

    “全真教空有誓抗蒙师之名,天下正宗之虚。守着一座终南山不知进退,寄托希望于蒙古铁骑之垂怜,置祖宗基业于千钧一发之间,还只知道抱残守缺。等候某一日蒙古铁骑突至,或可与终南山同亡。大祸临头而不知,只知道斤斤计较锱铢之事。百年之内,世上将不复有全真教。”

    “武林中人如此抱残守缺,不知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彼此之间钩心斗角,争强斗狠。随便一场天灾**,就能将一门瑰丽绝顶的武功彻底埋葬。长此以往,千年之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武学将不复现于人世。我中华之民将以躯体潺弱闻名天下。”

    杨过的一番既发自肺腑,又饱含讽刺的话语,惊的几人目瞪口呆。他自己何尝不是气息不平,手脚颤抖!他本以为自己这一生只会以姑姑一人为念,而对世俗上的恩怨大义却不作理会。学习武功,一者是他醉心于武学,更为了日后能保护姑姑,使得他们两个异端有足够的力量在俗世中存活下来——哪知道今日不知从何而起的一股兴致,让他脱口道出了这么番大道理出来。而且并不像他原先预备的那般只为嘲讽全真七子。相反的是说到最后,他自己也动情不已。这让杨过悚然。就像一个一直以为自己很勇敢的人,陡然间发现了心底里的怯懦一般,又是惊疑,又是害怕。

    杨过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颇有些心灰意懒的说道:“例如,杨过只是来学了全真教最基本的口诀而已,全真教就震动不已,恨不能将我碎尸万断。让小子甚是心寒啊。”他刻意从适才的大道理之中转回到了自己的小事情上面,无形之中就存了回避自己心中所想的意思。

    其实全真七子并没有如何追究他盗经之事。不过杨过说的厉害,他们似乎也觉得自己原本的确想对杨过如何如何了一般,在杨过诺大的道理的压制之下,全真七子明明清楚原委,却不由的感到极是惭愧。

    他现在哪里有一点心寒地样子!绕了好大一个***,搬出了那么大的道理,结果只为了给他自己盗经之事开脱。他坦然承认自己的恶行,却偏偏要搬出民族大义,让他们羞愧。杨过不好阴谋,偏好阳谋。全真七子人老成精,如何不明白杨过的企图?但是以他们的身份自然不能和杨过这么一个小辈针锋相对;而且杨过的话包含了他比他们多出来的几千年的智慧,道理是极有说服力的。虽然不论是杨过还是全真七子,甚至于一贯比较迟钝的郭靖,心中都深深知道,要想做到杨过所说的那般,在当今混乱迂腐的世道,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孙不二早放下了杨过先前对她的无礼,迟疑着问道:“杨少侠之意是像孔圣人所言的‘有教无类’,武林中却如何能够有教无类呢?这让良善之人学了固然很好,若是奸恶之人学了,岂不是助纣为虐?”

    杨过道:“天下人都习武,如果是善多恶少,恶人自会受到压制。如果恶多善少——那么这个人世本性为恶,何须我辈为之操心?真人修道,难道不知道世上没有完美之事?何必求全责备?即使是严格挑选入门弟子,日后蒙古大军压境,如果全真弟子没有一个投降卖国的,杨过愿意割下自己的脑袋,送与真人。”孙不二顿时哑然。

    一直默然无语的王处一忽然道:“杨少侠所说固然……可是只怕难以做到。”

    杨过道:“杨过何尝不知?我所说的,在当今之世,没有实现的可能。”全真七子听了杨过的话,都大大的送了一口气,都有了想擦汗的感觉。以天下为己任的全真七子明明知道杨过的道理是救天下的一条良方,却自知无法作出来,心中很是自责。杨过的这句话无疑给了他们一个否定杨过适才的大道理的借口。

    杨过目光中邪意一闪,丘处机顿时感觉到了不对。只听杨过道:“不过事在人为,却不是没有办法可想。杨过就有一个很好的主意。”

    郭靖连忙道:“什么主意?”看着杨过邪的发光的俊脸,丘处机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动了痛打郭靖一番的想法。

    杨过悠悠的道:“很简单,只要全真教将贵教武功密要尽数交出去刊印它千万份,使之流传天下,自然作出了全真武学有教无类的第一步。”

    ……

    杨过便在这一贯庄严肃穆的重阳大殿之上,纵声狂笑了起来,道:“天下间的人物,止于此处,仍旧不能释怀门户之见。世上之人,尽多小鸡肚肠之辈。杨过不屑与伍,哈哈哈哈……”

    他这一狂笑,众人却丝毫没有了追究他无礼之罪的兴致。他说‘天下间的人物止于此处’是对全真七子和郭靖的赞誉,以杨过一贯的傲慢,对众人如此称道,不由让众人无法动怒,但他言中之意,还是将众人归到了‘小鸡肚肠’的行列。今日杨过在此舌灿莲花,擒纵之间,玩弄众人情绪于股掌之上,竟然丝毫没有给他们意喘息之机。马钰实在忍不住擦了擦额边的汗水。即使是以他现下的道心,现在看杨过的眼神也像在看着一个恶魔。

    第十七章 郭靖(上)

    和郭靖出了重阳宫之后,两人漫步在重阳宫后山。郭靖半天没有言语。杨过道:“郭伯伯在想什么?不发一言?”郭靖长叹道:“过儿,你今日的言语举止,过于不敬了。”说完他看着杨过。以他对杨过的了解,只怕杨过立马就要像被针扎一般跳起来,甩手走人也不是不可能:“虽然知道你不爱听,郭靖也还是要说的。”

    杨过却对他一揖到底道:“郭伯伯教训的是。”他随手从路边摘了一朵花,轻轻的把花瓣上的一只青虫子拨了下去,低头道:“的确。算起来重阳宫和我素无恩怨,待我也算不错,我在重阳宫那般放旷,倒是有点无理取闹了。我仔细想想,大概是不喜欢全真派一副高高在上的骄傲劲头吧,一时间本来没有必要多说的话禁不住都说了出来。过儿原本就是这么一副头脑一昏,就会犯倔的脾气。”杨过对人嘻嘻哈哈,让人仿佛毫无隔阂般亲近。但是如果旁人对他使脸色,他就会变的尖锐如利剑般。

    郭靖点头道:“过儿长大了。我本以为你根本不会听进去我的话的。”杨过笑道:“郭伯伯难道以为杨过是那种只会和长辈较劲的叛逆小孩儿?该懂的道理我还是懂的。要不岂不是辜负了我在古墓这一年半?”郭靖不由得微笑起来:“真不知道这古墓地龙姑娘是何等高人,连过儿这般桀骜的人物都能对她如此信服。”

    郭靖又沉默了良久,慢慢说道:“郭伯伯原本有很多话要说。但现在一句都说不出来了。”

    杨过道:“郭伯伯愿本想说的,过儿大约能猜出来些许。不外乎教导过儿要尊师重道,自己注重身体,以后要报效国家之类。该懂的我一般都懂,不该懂的是我不愿意懂,郭伯伯即使教训我,也是没有用。”

    郭靖道:“你郭伯母曾说,要我最好把自己当成你的朋友而不是伯伯。我本以为她在说笑。以你今日在重阳宫的言谈,过儿的见识眼光十倍胜我。郭靖如何还能如父辈般对你谆谆教导?过儿当年坚决不愿意受我领养,非是无因啊。”

    杨过听得他如此说,心中既高兴,又感到忧伤。如果郭靖是个如黄药师一般对他不闻不问的隐士,杨过或许会很高兴的敞开心扉,让他如小龙女一般在自己心中占上个重要的地位。

    杨过毕竟不是多愁善感的人,旋即放下感伤,道:“其实过儿今日在重阳宫的一番话语只是在为自己的劣行狡辩,大而不当,虚无飘渺。过儿和全真诸位真人都是清楚的。不过过儿说的漂亮,他们不舍得不听罢了。”

    郭靖忽然正色道:“其实我倒觉得过儿你说道极有道理。”郭靖悠悠的望着襄阳的方向,道:“宋人多保守,敝帚自珍。我多年在襄阳抗击蒙军,深有体会啊。汉中有个铁臂门,一门忠义,为襄阳守城多年,门中三代,从数百人死伤至不到一百人——如此英雄,让人不得不服。铁臂门有一套极为精练强悍的外家功夫,既是寻常百姓练上一二年,也能力气倍增。如果军士能够练得,战斗之力顿时能够大上一倍。可惜任由郭靖百般恳求,铁臂门上下也咬紧了牙口,决不泄漏修炼之法,宁可全部战死沙场,让这法门从此消失人世间!”郭靖仰天长叹,竟然忍不住泪流满面。过会儿才道:“郭靖自认为襄阳,为大宋决无私心,如果九阴真经上的功夫不是那般精奥难明,我何尝不愿意传授众人?即是如此,我以蒙古的训练之法训练麾下军士,还极多反讽置疑之人,怀疑郭靖居心不良。总算我多年来对襄阳颇有微功,襄阳战士战力也有上升,这些声音才能够渐渐止息。”

    “郭靖在襄阳,十余年来见识到了不少独家绝学埋葬于战场之上。我曾经在一次英雄大会上善意的提议让来襄阳助拳的各位名家将自己一生所学留下墨宝,存封襄阳书库,万一有个闪失也好为他们觅人传授功法——结果却被诸位英雄误会说郭靖要独吞各家绝学。我郭靖岂是那般卑鄙小人?一本九阴真经,穷究我一生之力,也未必能够学全,何况他们的那些低……”他情绪激动,瞪着眼睛看着杨过,下意识觉得在杨过面前指摘别人的胸襟不够光明,但是那次大会郭靖受人指责,由于担心黄蓉知道之后闹得不可开交便没敢跟她诉说,一直自己默默忍受。多年的怨气一直没有和别人诉说过,这时居然不吐不快:“……那些武学!”

    杨过哈哈大笑道:“天下间愚人何其之多!郭伯伯为人天下共知,即是如此,牵涉到自身那些浅薄的功夫,这些号称英雄的豪杰们就从慷慨大度的男人变成了小鸡肚肠的女人,再变成了蛮不讲理的小孩。换成了我杨过,哪里会和他们如此纠缠不清,一个个都把他们给打服了,自然会乖巧很多。”

    郭靖居然没有反驳,苦笑道:“若不是为了民族大义,襄阳安危,我何尝能够忍受他们的这种闲气?宋人不合,乃让蒙古人乘虚而入。自作孽啊。”他几日心神激动,对着杨过就像对无话不谈的老朋友一般,把昔时今日的委屈道了出来,全然忘却了自己一贯的敦厚沉忍和在后辈之前的长者气度,仿佛回到了昔日草原上身为那个和人争强斗狠,赤手博狼的热血少年的身份。

    杨过却不由的为他黯然神伤。旁人看到的是郭靖那种为国为民的大侠气度,名满天下的无限风光,可是除了心有七窍的枕边人黄蓉,谁能够真正理解郭靖劳心劳力,且不为人知的苦楚?他昔日在蒙古被成吉思汗赏识,作为右军统帅,金刀驸马,统领大军纵横天下,对郭靖这种人而言,那才是男子汉一生之中得到的最大的认可。他为了民族大义他义无反顾的回守襄阳,竭尽全力,立功无数。却只因为他一个草莽江湖的出生,至今——甚至一直到死都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在襄阳只是个客卿的身份。这些郭靖本生并不在乎,只是杨过为他不值。

    过分的是那些江湖中人居然也对郭靖如此态度,让人心寒。在杨过看来,那些人除了敝帚自珍之外,自然是妒忌郭靖的威望武功,甚至妒忌他明明憨厚老实却有一个绝顶江湖的美貌聪明且权势滔天的妻子黄蓉。宋人见不得别人之好。只怕他们之中有些人战死沙场,存的不是报效国家之念,却是为师门祖辈露脸的想法。

    他一时之间对郭靖充满了无限的同情。郭靖非但为了襄阳劳心劳力,还要忍受来自各方的压力。他本人其实不是这种逆来顺受的人,这么多年下来,却被磨的几乎火气全无。杨过和郭靖都不太愿意在这个话题之上多加纠缠,两个儿天南地北的聊了很多,郭靖的话题多会说道桃花岛,杨过也对当年在桃花岛的生活极为怀念。

    渐渐的日影西垂,杨过想向郭靖道别回古墓,就说道:“可惜古墓派的规矩,不能带旁人进入,不然杨过到大可以领郭伯伯参观一下当年王重阳抗金留下的这个规模巨大的地下基地!”

    郭靖听了,悠然神往。和杨过议论了一会儿王重阳当年的英雄事迹。半响后他迟疑的问道:“过儿,你在这古墓里面……不会气闷么?你师父待你好吧?”杨过笑答道:“姑姑只爱过儿一个人。”郭靖点头不语。他设想着如果他把对蓉儿,芙儿和诸位长辈的爱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肯定不会舍得给他受半点委屈。其实小龙女对杨过的热情不及郭靖对杨过的十分之一。只是现在小龙女只能接触到杨过一个人,杨过的话当然没有什么语病。

    郭靖忽然正色道:“过儿,有一件事我原本想等到你长大之后在和你说的。现在看来你比我想象中懂事多了,完全不像芙儿等什么都不知道。你和你师父隐居古墓,却不知道哪天才能出来。我防守襄阳,很可能就会死在那次攻城之战之中……其实虽然我和你爹爹是结义兄弟,但是你爹爹的死,和我——”

    杨过截住他的话道:“郭伯伯,你不必多言。我爹爹杨康的为人和死因,我都十分清楚。死者已矣,我不想评论他的过错,但也不愿鄙弃他的为人。过去之事杨过不愿重提。”

    郭靖面色颇有点尴尬,却没有说话。杨过继续道:“爹爹犯的罪孽和恩情我不愿为他偿还,爹爹生前的仇怨我也不准备计较报复。所以我不愿受你的养育之恩,不愿认丘处机真人为师祖。我知道郭伯母在心里深处提防着我,只因为我爹爹间接死在了她的手上。其实大可不必。爹爹害的我娘亲一生孤苦,郁郁而终——我其实是恨他的。即使当年杨康直接死在了你们手上,我也不会为他报仇。”

    郭靖脸色开始苍白了。杨过挺了挺躯体,道:“郭杨两家的长达三代的糊涂帐,杨过希望从我手中作个终结。郭伯伯以为这样如何?”

    郭靖颤声道:“你……你直呼你父亲名讳,难道……你不认你父亲了?”

    杨过冷静的说:“我只知道我年幼的时候和我母亲相依为命,杨康何人,我不欲理会。”

    他看郭靖极为激动,忽然大声道:“郭伯母当年存在软猬甲上的蛇毒,难道真的是无意所遗而非有意?你我两家恩怨情仇,纠葛极深,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难道你要我一边奉你为长辈,一边找郭伯母报仇么?难道你要我去杀了我义父欧阳峰,以抱当日父亲死在他和黄蓉联手之下的仇怨,或者自杀于义父面前,偿还我父亲杀了他儿子欧阳克的血债?”

    郭靖顿时委顿了下来。多少年的心病这一刻全部迸发了出来。喃喃说道:“过儿,你原来都知道昔年的秘密了。我这个郭伯伯,你……你也是不愿再认了?”

    第十七章 郭靖(下)

    杨过一句“是”在口中晃荡了半天,终于没有说出口,良久才缓缓道:“杨过年前虽自己说只在桃花岛做客,其实郭伯伯郭伯母待杨过却与亲子无异。我学文习武的基础,都是在桃花岛奠定的,又如何敢薄情寡义,不认你们二位?放开了祖辈的种种关系,杨过自己也是极为承情。除了姑姑和义父,我在世上的亲人,自然少不了郭伯伯郭伯母,只要两位不弃!”

    郭靖把他搂入怀中,说不清心中是喜是悲,颤声道:“我一直将你当自己儿子看待,没有两家多年的恩怨,我自然也是愿意作你的郭伯伯。你放心,我便如你郭伯母所说,在心里面做你朋友,不作你长辈便是……我也不会约束于你。杨康义弟死者为大,还请过儿收回那不认他为父亲的话。他对你母亲,却是到死都没有忘情的。”杨过听他哽咽,也是心头难过。他苦笑道:“数典忘祖,或许就是我杨过今日所为吧!也罢,既然郭伯伯这么说,杨过自然还是杨家的人。只是当年的事情,我只当全部不知。我独立独行,也不愿为世情所累。”

    郭靖虽然愚钝,但是不蠢。他这次终于勉强领悟了杨过的意思。他联想到了黄药师。即使是自己的女儿女婿,他也懒得和他们住在一起。自从郭靖和黄蓉结婚之后,黄药师觉得女儿有了人保护,便也一个人出了桃花岛,在江湖中流浪。在他想来,杨过应该也是如黄药师那种天性出尘之人——这让他感到相当黯然。在他心中,却是一直想把杨过养育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大英雄的。

    待得情绪稍微平息了之后,他眺望着北方,道:“我年少时候在蒙古长大,深知蒙古骑兵的强大。大宋如果不是依托着高大坚固的城墙,只怕早就沦陷在了蒙古铁蹄之下。蒙古人凶残暴虐,所到之处常常屠尽平民,寸草不留。我当年是蒙古的金刀驸马,统领一路大军出征金国,眼看着满地横尸,血流成河。当时心中便定下了毕生志愿,绝不让这等惨状在大宋子民身上出现。这些年来幸亏你郭伯母对我尽心尽力,多出奇计助我坚守襄阳。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郭伯伯一直想将你教成一个顶天立地,为国出力的大英雄。不知道你志向如何?”即使明知道杨过志向不在此处,他也想作一番最后的努力。

    杨过沉默半天,道:“不知道郭伯伯有没有心领导天下群雄,再建新朝,重震我中华威名之意?”郭靖大惊失色道:“过儿此言何意?当我郭靖是那种为一己权谋之私,搅乱天下的人么?我郭靖坚守襄阳,从来没有过什么别的想法,只为抵挡蒙古铁骑而已!”

    杨过微微一笑,才缓缓道:“那么郭伯伯是为了替临安的昏庸皇帝在守天下?”

    郭靖昂然道:“理宗皇帝乃无道昏君,宰相贾似道是个大大的奸臣。郭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

    杨过低低的说道:“蒙古之势日盛,灭亡大理是指日可待。到时候南北夹攻大宋,襄阳为最后之屏障,岌岌可危。而南宋小朝廷日日里只知道欺压百姓,奢侈挥霍。国力一日弱似一日。着这样下去,不出五十年,宋朝必亡。郭伯伯以为然否?”

    郭靖愣愣半响,道:“那也未必。如何知道日后我大宋不会出个如武穆岳飞一般的大英雄,驱逐鞑虏,还我中华净土?”

    杨过哈哈大笑了起来:“没有这种机会了。岳武穆乃百年不可一见的将才。再说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两个英雄的身上?而且当年宋朝刚刚退守江南没有多少年,还颇有还师中原的豪气。即使这样,岳飞伐金眼见成功,当时的皇帝却还生怕迎回二帝后自己位置不稳,借口诛杀了他。最可笑的是弄臣秦桧,替皇帝顶缸,成了千古第一罪人。”

    “郭伯伯看看今日,昏君奸臣比之以往犹有盛之。举国暮气沉沉,有权之人只想着多活一日,多享受一日,那里有丝毫进取之心?现在就算岳武穆重生,有能有多大作为?如果有一个励精图治,任人唯贤的新朝廷对抗蒙古,我觉得大概还有相当的机会。可惜现下的情况……不客气的说,宋朝灭亡,历史之必然。只在五十年以内。从此而言,郭伯伯多守襄阳五十年,就仅仅是让南宋朝廷多苟延残喘五十年,让五十年之内的汉人得以苟存,五十年之后激怒的蒙古杀更多的汉人而已。”

    郭靖从来没有听过这种**。他拙于口舌,自知辩杨过不过。而且杨过的话很有道理,他心里深处还是有六分认同的。他驻守襄阳多年,自然很明白蒙宋双方军力的差距。每次蒙古来攻,襄阳都是岌岌可危。随着蒙古逐渐适应攻城战法之后,襄阳坚城的优势在一点点丧失。他明明知道这些,但却从来不愿想的那么明显。黄蓉早就存着和他一起死在襄阳的想法,也不用这种话打击于他。

    其实杨过向郭靖说出这些,完全没有打击他的意思。相反的是他明知郭靖会死在几十年后的守城之战之中。他心中当郭靖是他至亲之人,颇为郭靖不值,便说出那些话。他明知道郭靖不可能为之而明哲保身,却是不吐不快。

    然而郭靖怎么可能为杨过一段话抛却多年的信仰?痛苦了好久,他道:“过儿,你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当年我也劝过岳父黄岛主,让他一展胸中所学为襄阳献力。他本是爱国之人,却总是不肯应允。我现在听了你的话,才大概明白。大宋灭亡,难道是天意?难道天意真的不可违?难道我的所作所为都是无用之功,平白葬送了无数大好男儿的性命?”

    “郭靖是粗人,太高深的东西,我是不懂的。我只知道,要我一个人在桃花岛上自由自在,坐看蒙古人屠戮我宋人百姓,我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的。”

    杨过盯着他坚毅的面孔。这种人往往给人一种愚拙的感觉,其实性格坚定,认准了道理大义,甚至能慷慨赴死而毫无难色,非自己能及。虽然郭靖不改初衷,但是自己的话肯定还是给他带来了痛苦和内心的折磨。

    杨过希望能作些什么解开他的苦痛,便道:“事实上并不是如郭伯伯所想的那般。郭伯伯力守襄阳,意义更大于你自己的想象。如果我汉族人眼看蒙古势大,就放弃抵抗,任由蒙古屠戮,甘心作奴才而完全丧失血性,那么这个民族就是完全没有希望了。国难当头,必然要有像郭伯伯这样的真正的英雄豪杰,甘愿为国家抛头颅撒热血,百死不悔,方才能唤醒族人心中的热血,才能让蒙古人即使征服了我们的土地,也无法征服百姓的民族灵魂。”

    “而且让敌人尊重他的对手,或许能为百姓争取到更多吧!”

    这些说教的东西,在杨过的印象中后世之人都曾无数次被灌输过,乃至于人们由相信到懒得相信了,真是过犹不及,杨过脑海中价值观过于复杂,反而无法找出来一种大义说服自己。如果过分纠缠于这些是非,他所受的精神折磨只会倍于郭靖。在这时来开解郭靖,却绝对有理,也绝对有说服力。杨过看得出来郭靖眉头的皱纹都舒展了不少,他拍了拍杨过的肩膀道:“谢谢你,过儿。你说的对。蒙古人不同于宋人,不会怜悯弱小的敌人,只会尊重强大的对手。”

    他还有一半没有说出来,汉人民族特性,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的对手,会不吝怜悯;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就会恨的咬牙切齿,除之而后快。相对新崛起的蒙古的那种强者的自信,这是一种没有进取心的弱者的怯懦。事实上这种软弱延续到了多年以后。不过杨过虽然知道,却不愿意多想。远超过他能力所及的

    顿了顿,他恳切的说道:“我以前从来没有想的这么透彻过。我也不在乎我一人的所作所为到底有什么意义了。郭某只知道需要有人抗蒙,需要有人驻守襄阳。我便在襄阳杀蒙古人。就算是死,也不会后悔。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过低头不语。半响后,缓缓道:“郭伯伯适才问杨过志向何在。当然是想劝过儿做到和您一般。可是大概由于过儿和黄岛主一般看得透彻吧,我不肯像郭伯伯您这般死守襄阳。过儿不愿将志向放在天下,只求练得一身绝顶的功夫,保护自己愿意保护的人。比起郭伯伯的胸怀天下,自然是过于自私了。”

    “如果过儿不曾经历过那么多苦难。如果过儿什么都不懂,或许我更愿意学习郭伯伯,作一个人人敬仰的大侠。可惜……可惜杨过想的太多了。

    “不过过儿在此向您保证,蒙古军对南下时候,只要有可能,杨过必然会竭尽所能,为襄阳守城之战出尽全力。不过过儿不愿为之赴死,请郭伯伯谅解。”

    郭靖欣喜道:“我知道过儿心高气傲,从来不作空口承诺。过儿说尽力,就自然不会懈怠。不少英雄豪杰口口声声说要来襄阳助拳,却从来不见踪影!过儿聪明绝顶,能为襄阳尽力,正是天下百姓之福。”

    杨过问道:“蒙古大军今年可能南下么?”郭靖道“这一二年之内大概不会有什么大动作。不过五年之内,必有大战。”杨过笑道:“五年之内,过儿必然会抽空到襄阳一趟,看看郭伯伯和郭伯母,再看看凭杨过胸中所学,是否能为襄阳之战略尽绵力。”

    这时候古墓墓门已经就在眼前了。杨过向郭伯伯拱手道别。郭靖忽然拦住了杨过,道:“今日过儿你在重阳宫坦然将九阴真经交给了全真派,气度胸怀,让人心折。郭伯伯和你相比,大是不如了。你所知道的九阴真经只是残缺的一小半而已。现在世上只有你郭伯母和我通晓全篇九阴真经。既然过儿你志在于武学,郭伯伯今日便将全篇的九阴真经和真经的总纲都背诵给你。希望过儿好好修习,日后自然能够学到大成之境!”

    杨过听了大喜道:“那感情好。九阴真经过儿觊觎良久了。原本过儿原本准备日后学武有成,看是否有机会施大恩于郭家,再挟恩求报,换取这全套九阴真经的。郭伯伯郭伯母虽然于杨过没有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杨过在此保证,一生之中绝对不凭此作恶,有违此誓,杨过会自裁于郭伯伯眼前!”

    第十八章 数年(上)

    记住了全套的九阴真经和总诀之后,杨过怅然的目送郭靖往重阳宫走了回去。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想作一个万人敬仰地大侠客?何尝不想作一个为国为民的大英雄?但看透一切之后,那种空虚又让他无所适从。

    杨过一步步回到古墓之中。一边行走着,一边运气平息着自己彭湃的心情。在古墓内功长年累月的积累之下,他往日浮躁的脾性已经去了大半。

    在古墓深处,小龙女的琴声传来。杨过及掠而去,扑到了她的面前,将脑袋靠在她腿上,向她讲述了他在重阳宫的经过和郭靖送了他全部九阴真经的事情。最后杨过眉飞色舞的说道:“即使当年的重阳真人,也没有看到过这篇九阴真经的总纲。我们只要勤加习练,十数年之内,必然会是天下一等一的高手。”这时候杨过早就放下了送走郭靖的惆怅,转而沉醉在获得了这天下最顶尖的秘籍的兴奋之中。

    小龙女心情也不错,道:“是啊。玉女心经我练到了第八重,难有寸进。内力增长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九阴真经如此高深,正好慢慢研究。”

    她想了想,忽然问杨过到:“你的郭伯伯对你这么好,他武功也比我高。你为什么不跟她回去作他的徒弟,还留在古墓?”她虽然淡泊,却不是笨蛋。杨过适才的低沉她看在眼中,自然知道杨过舍不得郭靖。

    杨过笑道:“过儿当年发过誓,要一生一世听姑姑的话。姑姑当时说过儿要想出古墓,除非先打败姑姑。过儿现在可不是你的对手,当然赖着不走。”

    小龙女悠悠的道:“过儿聪明的很,要不了一二年,你就能超过我了。到时候你尽管走就是了。”

    杨过忽然一阵心慌,抓住她的手,盯着她平静如水的眼眸道:“我说着玩的,姑姑。过儿一生一世都不会离开你的。过儿答应过孙婆婆要照顾你一生一世!我不离开古墓,郭伯伯心中装着天下,他爱许多人,也有许多人爱他。我若是走了,世上还有谁能照顾你?只有姑姑你才全心全意的爱过儿一个,我也只爱姑姑一人。”

    小龙女笑了笑,道:“要不是当年答应了孙婆婆,我才懒得管你死活!”杨过难得见到她笑,只觉得眼前顿时美不胜收,忍不住爬起来在她脸颊亲了一口。小龙女推开杨过,道:“以后可不许了。你已经长大了,别老这么孩子气。”

    也只有她觉得杨过孩子气。杨过固执地道:“有什么不妥?”小龙女想了想,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杨过狡慧而得意的笑了——虽然自己跟她讲了不少外面世界的东西,她也只当听故事,听过就忘记。姑姑还是那么单纯。不管自己心中有那么多矛盾和苦痛,但是在姑姑身边,一切都变得不在重要了。

    第二日,他们系统的开始了九阴真经的修行。当年王重阳得到九阴真经之后,抵挡不住诱惑,在草棚中看了七天七夜,便即融会贯通。周伯通只是教授郭靖背诵了九阴真经,自己全然没想过去练习,但梦中心神相会,不知不觉间就也全然领悟了。杨过以为以自己不弱于他们的资质,练习起来必然进境快捷。哪知道这九阴真经比他想象中高深奥妙的多,往往一句口诀,一个招式,就让杨过和小龙女反复推敲,花上个十天半月才能勉强懂得。

    开始时候杨过觉得很是丧气。后来才勉强想通了。像王重阳和周伯通他们,本身就已经是一代宗师的境界了。本身武功比九阴真经相差也就一线而已,眼光见识更是超凡绝伦。九阴真经对他们只须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他们就立即能有高深的领悟。杨过和姑姑学习高深武功只有玉女心经,还时日极短。又没有见识过别家武功,更没有和旁人动手的经验。一切都是从头开始,自然要慢上许多。

    可见武功一道的修行,除了本身资质之外,长年累月的刻苦修炼更是必不可少。那种学了九阴真经之类的厉害武功,立即就会成为不世高手的想法,实在是可笑。当年王重阳不愿把九阴真经留在重阳宫,名义上是说真经上的武功太过歹毒,不让门下弟子修炼,可事实上只怕真正的意思是明知道自己的弟子们很难修炼真经有成,怕他们怀壁其罪,徒招觊觎。杨过把九阴真经交付重阳宫,估计全真弟子也只能将之束之高阁。说明是为了给重阳宫增加典藏,这句话并不是虚言。

    杨龙两人一起修习这九阴真经。杨过博览全篇,触类旁通,没有放过一处角落。小龙女却只是以古墓武功为主,九阴真经上的各色绝顶武功,只略作了解。那些对古墓功夫多有借鉴之用的地方,她也综合古墓武功勤加修行。如此一二年,饶是杨过聪明绝顶,习练这九阴真经,进度也比不上小龙女。

    杨过郁闷疑惑了好久。后来他想到了郭靖和黄蓉,两个人都( 杨过传 http://www.xlawen.org/kan/3272/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