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 部分阅读
格,老子送他去军法处。”
随着这道命令,阿济格的画像被送到了各级军官手中,绝不能让阿济格逃跑了。围歼战役打响三天了,清军已经开始溃散了,现在就等着抓阿济格了。满清最后一支能站之军就要断送在这里了,神州一统已经不可阻挡,想到这里,谁的心情不激动?定鼎功臣,是那么好当的吗?
阿济格大军被围,形势不妙的消息也传到了北京,顿时一阵慌乱,有些人主张救援,有些人旧事重提迁都盛京。说到底,谁也不愿意回到关外那苦寒之地。他们这辈人大部分都是跟着努尔哈赤、皇太极打天下的,满清当初是什么样子简直不敢想。那时候几乎到了靠着劫掠明朝支持一切,一旦寇边,那是有什么抢什么,连老百姓身上的衣物都不放过………………
好不容易得了天下,这才享受了几年富贵啊?就又要回关外?他们不甘心,真的不甘心。可不甘心有如何?这花花江山本就不是他们,若他们能占据下来还好,可现在人家主人找回来了,还是带着他们无法对抗的大军回来的,他们能如何?
福林现在逐渐年级大了,也有了自己的思量。现在他与济尔哈朗正在议论这些事情。
济尔哈朗在多尔衮亡故之后,成了顶梁柱,将权力都归还给小皇帝。当初他完全可以和多尔衮一样成为无冕之王的,可他的忠诚让他作出了选择,小皇帝福林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皇上,您是皇上,天下事皆决于您一言,臣子们就算吵的再凶,最终还是要看您的意思!”
“朕…………朕现在没有了主意,才找你来问。你到底是怎么看的?”
济尔哈朗迟疑了一下:“皇上,现在迁都盛京,退回关外是最稳妥的办法了。阿济格作战不力,丢失大军,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与明贼抗衡了。况且,关外之地并不太平,明贼一支军队就驻扎在高丽,随时会威胁关外,若我们与明军死战,怕是连老巢也保不住了。”
福林却很硬气:“若朕倾力一战,与贼共亡如何?”
济尔哈朗摇头:“皇上,此事不可,方今人心涣散,士无战心,若是死战,怕是一大半人都会溃散投降。”
“那郑亲王你呢?你可想过投降?”
济尔哈朗心中一震,险些失态:“老臣对皇上忠心耿耿,岂有背离之道理?皇上请放心,老臣定然听从皇上吩咐。”
“唉…………其实朕不怪他们,在中原这些年,谁愿意回关外?投降便投降吧,总归都是女真血脉,朕还能斩尽杀绝不成?”
“皇上仁厚,但此时却不适宜。”济尔哈朗急忙劝谏:“当此时,更该上下一心,何况别人能降,唯独皇上不能降!”
“朕知道,大清没有投降之君。只是有些感慨了,大清立国才多少年,朕却快当了这亡国之君,有何面目面对列祖列宗哪…………”
“皇上,盛京仍在,大清大统仍在,如何说是亡国?就算一时失利,我们卷土重来,还是有成事之时。”
“你也就别宽慰朕了。朕已经不小了,回到关外,休养生息,或许能苟延残喘一时,但是关外苦寒,何以养军?方今之明不是昔日之明,以战养战之法是行不通了,如之奈何…………你告诉朕,怎么办?”
济尔哈朗却示意福林屏退所有人,福林一挥手,好奇的问到:“此间皆朕心腹,有什么话连他们都不能知道?”
“皇上,摄政王生前,虽然多有…………那个狂放之事,但是他秘密起运一批财宝回去盛京,是征战中原时劫掠所得。这也是先帝当年未雨绸缪的结果,虽然老臣不知道其数量到底有多少,但想来支撑我大清再次崛起当不是问题。”
“有此事?朕怎么不知道?”
“此事重大,只有摄政王一人经受,旁人皆不知情。老臣也是在摄政王亡故之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的,现下摄政王不在了,这些财物理应交会皇上管理。”
“好。”福林顿时来了精神:“既然有如此财宝,朕便可明军决一死战了,在募新军,打造火器,朕要与明军打到底。朕不能做亡国之君,更不能对不起祖宗。”
济尔哈朗老脸一阵抽搐:“皇上不可,现在时间来不及了。若不放弃北京,你我皆死无葬身之地。北京乃前明首都,明军就是头破血流也要夺回北京。若在北京,说什么都是空的,明军一旦剿灭了阿济格。沿途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量,他们可以直达北京,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在组新军。”
“那你的意思就只有迁都了?”
“是啊,不但要迁都,而且要快。否则明军一上门,万事皆休。”
“你和太后是一个意思。也罢,看来唯有如此了。你这就去办吧,迁都盛京。谁若不服,你可自行处置。”
“老臣遵旨。”
济尔哈朗现在声势滔天,没有谁和他硬干,更何况圣旨在手,谁敢不从?北京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官兵驱赶着百姓富户,席卷而去,百姓的财物全部被清军夺取。幸好济尔哈朗还算清醒,阻止了火烧北京的举动。
别人不在乎,他要谋国,却不能不考虑。将北京烧成白地是很简单。可随后呢?明军定然和他们不死不休了,莫说关外之地,就是天涯海角,朱慈煃也必然追杀他们,不死不休。宗庙皇宫的意义太大了,像现在这样给他们留个空城又有什么?就算可惜,总有一天他们会在回来的。
望着逐渐消失的北京城,济尔哈朗默默摇头,催促大家快走,百姓若有延迟,杀无赦,务求最快的速度回到盛京,在谋后计。明军还没见影自己就跑,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没胆了……………………他自己也想不明白了。
....
十一章一鼓作气
阿济格被困在一处小山坡之上,穷途末路了,明军见他便如疯了一般,任他抛开仪仗,离开中军大旗。一支明军如阴魂一般一直跟在他身后,指挥着沿途的明军对他进行围追堵截,任他怎么跑也甩不掉这些人。
“王爷,兄弟们都休息好了,末将誓死保护您杀出去!”
阿济格有些失神,杀出去又能怎么样?等着朝廷拿他问罪?大军一丢,他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了:“辛苦你等了,明军追的这么紧,看来对我的人头是志在必得了。”
“王爷放心,但使末将有一口气在,决不让王爷有丝毫损伤。”
“好了,你也多休息一会吧。你的忠心,我自是知道,若能出去,我当以兄弟相待。”
“王爷言重了。”
话是这么说,可看着山下那密密麻麻的明军,阿济格几乎绝望了。这怎么可能逃的出去?若是乱军中或许还有机会,可有一队人专门就是盯着自己的,看样子对自己很熟悉,不管自己怎么变换装束也骗不到那些人,真是邪门了。小理
四处都是枪炮之声,清军已经是垂死挣扎了,被击毙俘虏者难以计数,阿济格的大军彻底的被包圆了。鼓了鼓气,阿济格命令全部人上马突围,死就死了,他阿济格岂是怕死的?
“杀…………”随着阿济格的命令,他部下数百骑兵全部发动自杀性的冲锋,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自己主子冲出一条血路。只可惜一大半人还没冲入明军阵营就被击落马下,剩下的人马也如一朵浪花般消失在大军之中…………
冲锋中的阿济格只感觉肩膀一凉,身体不由自主的掉下马来。被摔了个七荤八素,他一落马,立即有明军冲过来要生擒他,而他的护卫自然是拼死护卫。双方就在阿济格附近展开一场血战,一个人倒下一个人立即补上,明军放佛无穷无尽一般,直到阿济格身边的几十个亲卫全部战死,阿济格捂着肩膀上的伤口,左手持剑,独自面对明军千军万马。
这时明军却停下脚步,一个白脸无须的中年男子出来喝到:“阿济格,投降吧,你已经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小理”
阿济格一声惨笑:“投降?我大清没有投降的亲王,来吧,我看谁来取我性命。”
“哼,不知死活,多铎在等你做伴。什么大清没有投降的亲王,你在做梦吗?”
“呸…………”阿济格一口唾沫:“多铎会投降?老子不信,少来诓骗,有种就上来吧,杀了我去请赏。看看老子会不会皱一皱眉头。”
见阿济格死硬到底,对面的中年人只是一句:“生擒他。”
随后一群士兵涌了上来,阿济格以彪悍闻名,手上倒确实有几下子。可惜现在他有伤在身,更何况双拳难敌四手,若不是有命令要生擒他,他现在不知道已经死了几回了。眼见不低的阿济格一声狂吼,挥剑逼退两名靠的最近的明军战士。回手一剑,在大家来不及阻拦的情况下自刎而死。
看着倒在地下的尸身:“唉…………装起来,送去南京。”
阿济格战死,清军溃散,捷报传到南京之时,南京城内一片欢呼,鞭炮锣鼓响彻大街虽然对清军的胜利常有,可每次百姓们都以最大的热情来对待,这让人十分惊疑。为什么百姓总是这么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因为满清人杀戮太甚、更有剃发易服令实在不得人心,对于他们,百姓们都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朱慈煃看到刘国轩发来的捷报之时,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满清军还剩下什么?终于快胜利了,就等刘国轩挥师收复北京了。
“皇上,好消息。”
“什么事这么高兴?”看着高兴的手舞足蹈的谢云沛,朱慈煃奇怪的很,很多年都没有见他这幅样子了。
“启禀皇上,北京方面最新消息,满清听闻前线失利。并未发出援兵,而是仓促迁都,北京现在成了空城一座。大军向北,一路上已经没有敌人了。”
“什么?空城?”朱慈煃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见朱慈煃发愣,谢云沛急忙说到:“皇上放心,北京并没有被烧毁,满清人只是强行迁徙了百姓,席卷了财物,宗庙皇宫皆在。并未发生杭州大火那样的惨剧。”
还好,还好,听到这句话,朱慈煃才安心下来。北京的皇宫,那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自己还发愁该怎么打北京才能不毁坏这些古迹…………虽然现在还算不上古迹…………可以后绝对是无价之宝啊。这下好了,满清人自行退走了,这可真是天赐人愿哪。
“奇了,满清人什么时候转性了?”
“皇上,本来满清退走之时,有人要烧毁北京,但被满清郑亲王济尔哈朗阻止。”
“难得难得,他们可没有这么好心。这济尔哈朗打的是什么主意?”
“探子们探到一些,但是不太真切。济尔哈朗如此所为,是有议和的意思,他们撤到关外,没有实力与我大明对抗,想与我们和谈,这估计是他表示诚意的作为吧。”
“谈判?”朱慈煃是嗤之以鼻。放过满清?那不可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满清是狼,一不小心就会咬自己一口。现在满清虽然衰落了,可几十年后呢?除恶务尽,绝不能放过他们。
“皇上,还有一事。”对于朝政大事,谢云沛没有说什么,这不是他该操心的。
“什么事?”
“我们的人探查出多尔衮死前将一批财物送到关外盛京,数额巨大。但是保密做的很好,我们探查不到最多的消息,是臣下疏忽,请皇上处置。”
财宝?想想也是,以满清那般掠夺之法,必然会有些:“朕不怪你,你又不可能面面俱到。你派出最精干的人手查明这件事,中原的宝物不能就这样养肥女真人,总有一天,要他们连本带利的吐出来。”
谢云沛一出去,朱慈煃立即发出圣旨,命令刘国轩大军急行,直下北京,先锋急追满清迁徙队伍。现在追赶满清怕是来不及了,虽然带着百姓走的慢些,可河南战场离北京也不近。能追一段是一段吧,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又是仓促准备,不知道一路上要死多少百姓呢,这可都是自己的子民哪,能救一点是一点吧,真是造孽啊………………
....
十二章决心
明军的前进速度快的惊人,固然是因为满清已经全部撤退,更有百姓翘首以待的原因。往往大军还没有到达,已经有人来欢迎,带路的、提供情报的、劳军的等等不一而足。一路之上,应付这些热情的百姓反而成了先锋部队的烦恼。
先锋部队的任务就一个,目标山海关,能走多快就走多快,若能追上满清大队最好,解救被掳百姓就是大功一件。至于能不能降满清军队堵住,这并不重要,现在的清军,已经完全不再明军眼中了,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刘国轩这里头痛的却是三万多降军,这些人真不好处理,看着他们要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杀俘这样的事情现在又没必要干。干脆直接派人押送到山东去,由海路返回南京,这些人让朝廷处理去吧。
战争打到现在,很明显的分出了胜负。清军剩下的那点人马能干什么?他们的后劲不足,人力物力都无法与大明相抗衡。即便曾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却因为一道剃发易服令弄得反抗四起,狼烟处处。失去大量百姓的支持,他们的统治根本就是无根浮萍,人心向背决定着天下大势。
刘国轩现在也有些后悔,可惜骑兵在战役中基本打没了,要不然一支轻骑忽然出现在迁徙的满清队伍后,那会造成多么大的震慑哪!可惜现在想调动骑兵也来不及了,骑兵们的战马还是很多幸存,可不是骑上马就是骑兵…………
就算将马匹当成运输工具,到了目的地下马恢复成步兵作战也不大可行。明军现在的作战模式太过依赖后勤,若后勤跟不上,火器部队就完全没用了。没有了火器部队,这不是放弃自己的长处吗,这样的事情谁会干?
先锋部队已经出发很久了,他们的任务非常艰巨,在无法得到援助的情况下要和满清开战,那是凶多吉少。可眼下大军又提不起速度,这可把刘国轩愁坏了。
“报,大帅,南京急件。”
刘国轩急忙拿过来一看,顿时哈哈大笑,真是送东风啊,这下自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来人,快马通知先锋部队,抛弃一切辎重,火速赶到天津接受补给。”
一转头又发布命令:“全军出发,赶往天津。”
海军已经到达了天津,空城一座的天津立马就成了大明的海军基地。随后大量的运输船只从南京起航,从海路运来了无数的辎重补给。而且最让刘国轩高兴的是,海军已经派出军队从天津出发去截击满清的迁徙军队。
即便不能堵住满清军队,可百姓不是战士,他们没有什么战斗力,能解救一些是一些。固然是有伤亡,可若能选择,是到关外给满清人当奴隶还是死亡?大多数百姓都会作出选择的。
对于满清,朱慈煃也是存了一棒子打到死的决心。这只饿狼务必一次消灭,绝不能给他们翻身的机会。南京之中,也有不少人很奇怪,连马士英都在反对。
“陛下,这仗打到关外?太消耗人力物力了,在说那苦寒之地,要之何益?只因为仇恨便要以举国之力征伐,现在不是时候哪,陛下请三思。”
“三思?朕都十思了。关外怎么了?什么苦寒之地,那是满清那帮蠢蛋守着宝山不自知。东北的白山黑水富饶着呢,怎么会没用?你以为朕只是为了仇恨就要不体恤民力征伐,将满清打的亡族灭种?朕可没有这么想。”
“这………………”马士英一时还真不好说什么了,却是腹诽,关外能有什么啊?关外若是富饶,满清能时时犯边?可看样子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这样的情况可不多见,他也不能太过了。就算是姻亲长辈,可说到底,他是臣,人家是君,这是不可逾越的。
“你就别担心什么了,满清现在已经奄奄一息,只差最后一刀了。消灭满清之后,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来恢复民生。天下一统,如此伟业,还要请老爷子辅助朕。”
话都到了这个份上,马士英还能说什么,唯有答应。他不知道朱慈煃那里来的这般信心,关外富饶?还真是头回听说,不过满清差点灭了大明国柞,消灭他们倒也是理所应当。别说关外,就是天涯海角也不能放过,否则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陛下,前线的俘虏马上送回来了,您看该怎么处理?”
“嗯…………内阁是什么意见?”
“内阁决议,其中附逆的汉人全部格杀,投降的女真人全部流放南洋做苦役。”
听到这个决断,朱慈煃也是无奈,看来中国人对于叛徒的憎恨是由来已久。连满手血腥的女真人都可以饶恕其性命发去做苦役,汉人却绝不放过,都要杀了,这委实有点过了:“附逆的汉人的毕竟只有少数是真心投靠女真人的,杀戮过甚总不好,甄别一下,被迫无奈而投降的,罚做几年苦役便放了,继续为民。”
马士英听的直咧嘴,皇帝就是皇帝啊。几万人哪,甄别?费死劲了,对于那些人需要这样吗?没有气节的东西不配活在这个世上。不过皇帝既然发话了,那就这样办吧。反正皇帝又没有说明尺度,这还不是掌握在他们手中,如何程度才算被迫无奈而投降?这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此事你具体去办,海军那边怎么样?有什么最新消息?”
“陛下,海军已经登陆天津。派出去截击满清人的队伍还没有传回来消息,不过陛下放心。施琅已经带领一支舰队已经往永平府(秦皇岛)而去,相信一定能截住满清人大队。”
山海关就在永平府东北,若能赶在满清大队到达之前拿下山海关,那就是瓮中捉鳖了。不过满清在山海关的守备力量可不弱,那里还有两万人马呢,这可不是好打的。
“告诉施琅,截住满清迁徙大队,便是千秋功业,被满清裹挟的万千百姓必然对他感恩戴德。还有,立刻发出援兵,由海路直抵山海关。”
“是。”
....
十三章资格
山海关,斑驳的痕迹显露着他的久远,巍峨的身形宣告着他的威严。有着天下第一关之称,曾经是大明的重镇,今日却站满了满清人的身影。
“启禀王爷,后面明军已经追上来了,还有二十里。”
济尔哈朗默默的看着天空,心中满是沉重,明军来的太快了,外面还有大量的百姓没有通过,明军已经追了上来。幸好满清大队已经过去了,要处理的只是这些后续的奴隶而已。
数十万百姓滞留山海关前,每日都有大量的死亡。可惜乱世人命如草芥,又有谁来在乎?苦苦挣扎罢了。
“通告全军,全部撤入山海关。”
下面立即有人问到:“王爷,那外面那些奴才呢?”
“现在还有功夫管这个吗?保证皇上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诸位,务必要在山海关堵住明军的追击。”
“我等同心戮力,也让明军见识见识我八旗健儿的厉害。小理王爷请下令,末将愿为先锋,与明军决一死战。”当下就有人跳出来请战。
济尔哈朗却阻止了他们:“诸位,当务之急,并非击溃明军,而是保护皇上退路,不可随意出战,稳守关口即可。哈尔泰,你带人去将关前百姓全部驱逐,让他们向明军方向而去,让明军进退两难。”
“是。”
虽然可惜这么多奴隶不能使用,不过这样也够明军受的了。明军追击部队不过七、八千人,一下子数十万无衣无食的百姓涌过去,他们是救还是不救?明军一向自诩仁义,对百姓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可就这七、八千人能携带多少军粮?如何够数十万百姓食用?让他们进退两难去吧。
如此一下,至少十余日明军是不可能发动攻势了,有这个缓冲时间。济尔哈朗就可以征调更多的部队,同时满清皇帝的行程也离山海关很远了,明军追也追不上。说真的,济尔哈朗真没有足够的信心战胜明军。
这些年来败的太多了,明军火器之先进,实在不是他们能比的。小理他也询问过专人,对于火器的发展,满清这边实在比不了。不单是因为国库没有那么多钱财来支持,更因为制造工序,根本达不到大明的要求。明军装备的火器根本不是满清现在能制造出来的,就算抓到大明的工匠也没有办法,制造机器差的太远了。
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占台湾的兵工厂,可这根本不现实。满清那里来的水军?就算缴获了大明一些船只,可那根本不是明军现在的对手。无数次都证明,只要是有海洋江河的地方,明军的水军无往不利,完全不是满清能抗衡的。
海军先锋团正在行军,却得到探报,大量的百姓被驱赶向他们冲来。王胜立即命令部队构筑阵地,对于满清的这种战术,谁遇到了都头大。驱赶汉人百姓在前,中间夹杂着满清军队。
这一下就限制了明军的火力优势,火炮不敢开,枪支优势发挥不出来,甚至连结阵对敌都做不到。谁遇到了谁头大,总不能下令开炮轰击老百姓吧?虽然下令了士兵会执行,可是下令的指挥官后面要承担的责任却不是个小事。小理
王胜头上的青筋都出来了,幸好这次与以往不同。只有单纯的难民,满清军在将难民驱赶过来之后就退走了,并没有进击。还没等王胜松一口气,他又紧张了,这些难民的救济根本不是他们能做到的。
王胜叹气,只有停下军队,全力投入救济工作中。面对这漫山遍野的难民,真是让人绝望,太多了,自己部队携带的军粮根本不足。,这个时候进军也是不可能的了,这些人怎么办?王胜两难的抉择,最后他下定了决心。
“来人,立即通知后续部队送粮食上来,将这里的情况告知施军长,请他尽快安排救治。他娘的,真是造孽。”
“团长,我们的药品也用完了…………”
王胜无语抚额,他们所携带的粮食、药品等物资虽然有一些,但是数十万难民涌过来,那里能够用?唯有请求救助。
施琅接到禀报,却是心宽了。朱慈煃给他的命令,就是救人为先,至于满清人,秋后的蚂蚱,不着急。数十万的百姓,这些人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粮食救济,那自然是早有准备,成船的粮食物资就在这里,在施琅的命令之下,全军展开行动,开始救援这些难民。而后乘船被送回天津,回到自己的家园。后面的事情,自有地方官去费心。
当刘国轩大军开到之时,已经是两个月后了。济尔哈朗亲自坐镇山海关,也调集了相当的兵力,要死守山海关。
“大帅,满清使者来了。”
刘国轩大军刚到,屁股还没坐热,满清的使者就上门了,这让刘国轩很无语。这些人太天真了吧,自己有可能与他们议和吗?一个小小的山海关,根本不在他眼中。满清调集了三万军队,又能如何?不过是送死罢了。
皇帝那边已经来了军令,让他不到盛京不许收兵,粮草补给都由海军来完成,他要做的,只是前进再前进。满清的那点水军,早就被打成破烂让大海回收去了。这个时候来谈判?真是妄想………………
“让他们等着,本帅军务繁忙,等闲暇了再行接见。”
“大帅,这不合适吧?在怎么说,他们也是使者…………”
“使者怎么了?我又没杀他们。好吃好喝的供着,别缺了礼数,不见就是了,他们还能如何?”
部下人也都没有了言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古有成例。不过把使者晾在一边到不算什么大事,话说回来,也是因为明军强势,到了现在这个份上。朱慈煃的圣旨众军皆知,不到盛京别想收兵,还有什么好说的?要违抗皇命不成?
当济尔哈朗知道使者被晾在一边的时候,也是渭然长叹。刘国轩这是根本不想和你谈,你又有什么办法?连这城下之盟都没资格和人家谈了,满清真的是日薄西山到了这个程度吗?可叹哪可叹,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想当年,弘光朝廷的北使团来北京,满清是何等的风光。可到了这昭武朝,明军却如愣头青一般,你满清连和谈的资格都没有,连迁都都避不开明军的进击,只有死战到底这一条路了。天啊,你一定要亡我大清么?
....
十四章破关
两个月时间,明军在疏散了难民之后,挥师挺进山海关。对于满清的使团是不理不睬,望着远处密密麻麻的明军。济尔哈朗心中有点现世报来得快的感觉。形势逆转之后连这谈判也是如出一辙。
当年一边与弘光朝谈和平,一边策划大军南下。现在人家大明更直接,连和谈这表面文章都不做了,直接进行追击。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有什么可怨的?只是目前这局势,实在难说是好啊。
三万人马,根本不是明军对手,八旗老兵大多已经阵亡在战场之上,现在这些士兵实在不能说是精锐。山海关是雄关,可明军炮火犀利,纵使占据地利也是难。人家明军八万大军陈列关前,那一尊尊火炮就是要命的凶神。
“王爷,大事不好。”
济尔哈朗一皱眉:“什么事?稳着点,这幅样子,成何体统?”
“王爷,不是…………盛京求援。高丽的明军挺进辽东,锐不可当。”
济尔哈朗一听,宛如五雷轰顶,这简直是晴天霹雳。眼前的明军就无法阻挡,现在后方又被打击,这仗怎么打啊?急忙问到:“明军到了什么地方?”
“丹东一带。”
还好,离盛京还远。盛京还有数万大军,暂时不用害怕。自己麾下就这三万大军,就是回去又能起什么用?正在济尔哈朗惆怅的时候,圣旨又到了,小皇帝福林召济尔哈朗回盛京主持大局。
这可是十足的苦差事,现在防线处处都漏,将无良将,兵无强兵。明军步步紧逼,连谈判的机会都不给。排到南京的人没有任何用处,自己也是回天乏术了。
如此情况之下,也只有先回盛京在做计较了。召来定西将军图海:“图海,这山海关防御就交给你了。”
“王爷且回京主持大局,这里自有末将担待,保管叫明军进不得半步。”
“好,壮心可嘉,大清的前途就交给你了。”
图海也存了必死的决心了,他常年在军中,与明军交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自然知道两军的优劣,若他手上还是八旗精锐,他还有信心与明军一战高下,可现在这些兵将,他心里也悬着呢。
南京之中,朱慈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满清人的活动不是没有任何效果,不少官员士绅都提出休战,而且根据很充分,如此不体恤民力强行攻打,君子不为也。
奈何朱慈煃硬顶着这般压力,非常强硬的执行着继续北伐的政策,在他看来,不将爱新觉罗氏全部干掉就不算胜利。满清从中原劫掠了大量的财富,只要取回这些,这仗就不白打,盛京也是必须要拿下的。
“皇上,又有三十二封奏折请求停战和谈。”
朱慈煃头都没抬:“留中不发…………”
“最近市井之中,也有很多怨言,有些地方官利用这个机会,向百姓多征税赋,皇上却不可不重视。”
“此事朕已经让谢云沛去拿人了,拿到之后,就地正法,不需秋决。”
“这…………陛下,这是不是有些过了?”
朱慈煃看了看萧无,摇头:“你啊,有时候就是太心软了,这些蛀虫有什么好可惜的?他们拿着国家的俸禄,当着百姓的父母官,掌控着一方生死,要什么有什么,却还这么贪心。若平日里有些劣迹,朕也不想过分追究,但是现在是非常时刻,谁阻挠朕北伐,就要承受朕的怒火。”
萧无也是一哆嗦,看来这些上折子请求停战的大臣以后也要吃排头了:“陛下,有很多大臣也是出自公心,并非全为私欲。”
“嗯,这倒没错,你负责甄选一下吧。施以惩戒,适可而止即可。”
“陛下,您还是让我去前线吧,这武英殿大学士做的实在不得劲,南洋一带时有事故。西方那些人并不安分。”
朱慈煃哈哈笑了:“内阁之位,别人是梦寐以求,你倒好,和烫手山芋一般。别急,等平定了满清,朕自然让你去南洋,毕竟对西方人的了解,没有人比你更熟悉,你先安心帮朕处理国政吧。”
三天,明军发动攻击之后,仅仅三天,山海关就失守了。当朱慈煃接到奏报的时候也有些瞋目结舌,还真是有意思。
本来以图海的能力,坚守一段时间当不成问题,可惜山海关内有人造反,直接拿了图海投降了,刘国轩请示该如何处置这些人。
朱慈煃也笑了:“好,这穆里哈俄有功,这些投降者全部接收。”
对于朱慈煃的决定大家都觉得奇怪,朱慈煃对于满清人丝毫不手软,怎么这会转性了?朱慈煃见大家都不大对劲,也提高了声音:“朕就那么嗜杀么?满清人中,除开爱新觉罗氏与那些满手血腥的屠杀者外,其余者皆可降,为何要斩尽杀绝?女真人并非全部该死。”
大家一连串的马匹拍了上去,什么仁德之君,宽容大量之类的全出现。听的朱慈煃都想笑,现在外面都在传他是暴君,杀人如麻,现在倒成了仁德之君了。这些大臣们呐,说话都这样了。
不管这些,朱慈煃更关心前线的战况。根据刘国轩的禀报,这次山海关战役明军损失很小,并没有发动多少攻击呢。满清副将穆里哈俄就联合中军扣押了图海,进行兵变,举军投降。
现在刘国轩已经越过山海关,直往广宁卫(锦州)挺进。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盛京,速度快的如闪电一般。
朱慈煃也很欣慰,举国之军,交与一人之手,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可他还是坚定的信任了刘国轩,将最精锐的部队都交给了他。刘国轩也不负期望,这一路上,高奏凯歌。
锦州一过,盛京之前再无防护。胡大海军已经迫近东宁卫(本溪),直逼盛京,满清覆没只在眼前。
盛京之中,济尔哈朗也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也没了主意。该继续跑还是举城死战?这是难以决断的问题。盛京城防本就不如中原坚城,如何顶得住明军炮火?而盛京之中,就算全民皆兵,怕是也坚守不了多少时间。
盛京倒是不缺粮食,满清在这里囤积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只是现在如何打就成了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福林皇帝倒是硬气的很,决意与城共存亡,皇帝能这么想,他这个首席大臣却不得不考虑更多的事情,该怎么办哪………………
....
十五章死志
“人派出去了吗?”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只是主子,明军的刀尖到鼻子上了,我们这么办能行吗?”
济尔哈朗又能说什么,死马当成活马医的事情了。使者派去了几波都没有任何效果,明军那边也是铁了心了,不降即死,没有第三条路了。可别人能投降,大清皇帝却不能投降。福林更不是吴王夫差,他没有卧薪尝胆的那个心志。更何况现在不是春秋了,没有那个环境,天下已经一统,东山再起未尝不可,但卧薪尝胆是门也没有。
走进盛京皇宫的济尔哈朗直觉得浑身不再自,这皇宫和北京的紫禁城根本是没办法比。这也让他慨叹,女真人虽勇悍,却终究不如汉人坚韧,他们占据中原富庶之地数千年,就算几经战火,可其中积累实在丰厚的很。
“主子,皇子们都安排好了,您也快些离开吧,这里有老臣应付。”
福林已经不在年青的脸上看不出有什么表情:“郑亲王辛苦了,如此便了了朕一幢心事,只要我爱新觉罗氏不绝,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朕是不成了,想朕六岁登基,这天堂与地狱都经历了一遍。我大清席卷天下之时,我这皇帝做的有名无实,等睿亲王死后,仪仗爱卿之力,再掌天下,却是满目疮痍,得到今日,连这宗庙都保不住了,朕无能啊,真是无脸面对列祖列宗啊。”
“奴才无能…………”
“爱卿起来吧。”福林亲自扶起了跪下的济尔哈朗:“天不助我大清,于爱卿何干?睿亲王在世之时,虽然掌握天下大权,可他一样是兢兢业业努力,就这样一样让明逆又成了事。只能说是天时不到,天意啊。”
“主子您不能这么说,现在我大清大军云集盛京,还有与明军的一战之力。”济尔哈朗这话说的他自己都不信。
福林却只是摇头:“不,你要离开,太子年幼,还需要你这般老臣的扶持。朕便与盛京共存亡,九泉之下,也算安一份心了。”
“皇上…………”济( 炎黄威风之南明帝国 http://www.xlawen.org/kan/3612/ )
随着这道命令,阿济格的画像被送到了各级军官手中,绝不能让阿济格逃跑了。围歼战役打响三天了,清军已经开始溃散了,现在就等着抓阿济格了。满清最后一支能站之军就要断送在这里了,神州一统已经不可阻挡,想到这里,谁的心情不激动?定鼎功臣,是那么好当的吗?
阿济格大军被围,形势不妙的消息也传到了北京,顿时一阵慌乱,有些人主张救援,有些人旧事重提迁都盛京。说到底,谁也不愿意回到关外那苦寒之地。他们这辈人大部分都是跟着努尔哈赤、皇太极打天下的,满清当初是什么样子简直不敢想。那时候几乎到了靠着劫掠明朝支持一切,一旦寇边,那是有什么抢什么,连老百姓身上的衣物都不放过………………
好不容易得了天下,这才享受了几年富贵啊?就又要回关外?他们不甘心,真的不甘心。可不甘心有如何?这花花江山本就不是他们,若他们能占据下来还好,可现在人家主人找回来了,还是带着他们无法对抗的大军回来的,他们能如何?
福林现在逐渐年级大了,也有了自己的思量。现在他与济尔哈朗正在议论这些事情。
济尔哈朗在多尔衮亡故之后,成了顶梁柱,将权力都归还给小皇帝。当初他完全可以和多尔衮一样成为无冕之王的,可他的忠诚让他作出了选择,小皇帝福林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皇上,您是皇上,天下事皆决于您一言,臣子们就算吵的再凶,最终还是要看您的意思!”
“朕…………朕现在没有了主意,才找你来问。你到底是怎么看的?”
济尔哈朗迟疑了一下:“皇上,现在迁都盛京,退回关外是最稳妥的办法了。阿济格作战不力,丢失大军,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与明贼抗衡了。况且,关外之地并不太平,明贼一支军队就驻扎在高丽,随时会威胁关外,若我们与明军死战,怕是连老巢也保不住了。”
福林却很硬气:“若朕倾力一战,与贼共亡如何?”
济尔哈朗摇头:“皇上,此事不可,方今人心涣散,士无战心,若是死战,怕是一大半人都会溃散投降。”
“那郑亲王你呢?你可想过投降?”
济尔哈朗心中一震,险些失态:“老臣对皇上忠心耿耿,岂有背离之道理?皇上请放心,老臣定然听从皇上吩咐。”
“唉…………其实朕不怪他们,在中原这些年,谁愿意回关外?投降便投降吧,总归都是女真血脉,朕还能斩尽杀绝不成?”
“皇上仁厚,但此时却不适宜。”济尔哈朗急忙劝谏:“当此时,更该上下一心,何况别人能降,唯独皇上不能降!”
“朕知道,大清没有投降之君。只是有些感慨了,大清立国才多少年,朕却快当了这亡国之君,有何面目面对列祖列宗哪…………”
“皇上,盛京仍在,大清大统仍在,如何说是亡国?就算一时失利,我们卷土重来,还是有成事之时。”
“你也就别宽慰朕了。朕已经不小了,回到关外,休养生息,或许能苟延残喘一时,但是关外苦寒,何以养军?方今之明不是昔日之明,以战养战之法是行不通了,如之奈何…………你告诉朕,怎么办?”
济尔哈朗却示意福林屏退所有人,福林一挥手,好奇的问到:“此间皆朕心腹,有什么话连他们都不能知道?”
“皇上,摄政王生前,虽然多有…………那个狂放之事,但是他秘密起运一批财宝回去盛京,是征战中原时劫掠所得。这也是先帝当年未雨绸缪的结果,虽然老臣不知道其数量到底有多少,但想来支撑我大清再次崛起当不是问题。”
“有此事?朕怎么不知道?”
“此事重大,只有摄政王一人经受,旁人皆不知情。老臣也是在摄政王亡故之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的,现下摄政王不在了,这些财物理应交会皇上管理。”
“好。”福林顿时来了精神:“既然有如此财宝,朕便可明军决一死战了,在募新军,打造火器,朕要与明军打到底。朕不能做亡国之君,更不能对不起祖宗。”
济尔哈朗老脸一阵抽搐:“皇上不可,现在时间来不及了。若不放弃北京,你我皆死无葬身之地。北京乃前明首都,明军就是头破血流也要夺回北京。若在北京,说什么都是空的,明军一旦剿灭了阿济格。沿途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量,他们可以直达北京,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在组新军。”
“那你的意思就只有迁都了?”
“是啊,不但要迁都,而且要快。否则明军一上门,万事皆休。”
“你和太后是一个意思。也罢,看来唯有如此了。你这就去办吧,迁都盛京。谁若不服,你可自行处置。”
“老臣遵旨。”
济尔哈朗现在声势滔天,没有谁和他硬干,更何况圣旨在手,谁敢不从?北京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官兵驱赶着百姓富户,席卷而去,百姓的财物全部被清军夺取。幸好济尔哈朗还算清醒,阻止了火烧北京的举动。
别人不在乎,他要谋国,却不能不考虑。将北京烧成白地是很简单。可随后呢?明军定然和他们不死不休了,莫说关外之地,就是天涯海角,朱慈煃也必然追杀他们,不死不休。宗庙皇宫的意义太大了,像现在这样给他们留个空城又有什么?就算可惜,总有一天他们会在回来的。
望着逐渐消失的北京城,济尔哈朗默默摇头,催促大家快走,百姓若有延迟,杀无赦,务求最快的速度回到盛京,在谋后计。明军还没见影自己就跑,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没胆了……………………他自己也想不明白了。
....
十一章一鼓作气
阿济格被困在一处小山坡之上,穷途末路了,明军见他便如疯了一般,任他抛开仪仗,离开中军大旗。一支明军如阴魂一般一直跟在他身后,指挥着沿途的明军对他进行围追堵截,任他怎么跑也甩不掉这些人。
“王爷,兄弟们都休息好了,末将誓死保护您杀出去!”
阿济格有些失神,杀出去又能怎么样?等着朝廷拿他问罪?大军一丢,他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了:“辛苦你等了,明军追的这么紧,看来对我的人头是志在必得了。”
“王爷放心,但使末将有一口气在,决不让王爷有丝毫损伤。”
“好了,你也多休息一会吧。你的忠心,我自是知道,若能出去,我当以兄弟相待。”
“王爷言重了。”
话是这么说,可看着山下那密密麻麻的明军,阿济格几乎绝望了。这怎么可能逃的出去?若是乱军中或许还有机会,可有一队人专门就是盯着自己的,看样子对自己很熟悉,不管自己怎么变换装束也骗不到那些人,真是邪门了。小理
四处都是枪炮之声,清军已经是垂死挣扎了,被击毙俘虏者难以计数,阿济格的大军彻底的被包圆了。鼓了鼓气,阿济格命令全部人上马突围,死就死了,他阿济格岂是怕死的?
“杀…………”随着阿济格的命令,他部下数百骑兵全部发动自杀性的冲锋,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自己主子冲出一条血路。只可惜一大半人还没冲入明军阵营就被击落马下,剩下的人马也如一朵浪花般消失在大军之中…………
冲锋中的阿济格只感觉肩膀一凉,身体不由自主的掉下马来。被摔了个七荤八素,他一落马,立即有明军冲过来要生擒他,而他的护卫自然是拼死护卫。双方就在阿济格附近展开一场血战,一个人倒下一个人立即补上,明军放佛无穷无尽一般,直到阿济格身边的几十个亲卫全部战死,阿济格捂着肩膀上的伤口,左手持剑,独自面对明军千军万马。
这时明军却停下脚步,一个白脸无须的中年男子出来喝到:“阿济格,投降吧,你已经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小理”
阿济格一声惨笑:“投降?我大清没有投降的亲王,来吧,我看谁来取我性命。”
“哼,不知死活,多铎在等你做伴。什么大清没有投降的亲王,你在做梦吗?”
“呸…………”阿济格一口唾沫:“多铎会投降?老子不信,少来诓骗,有种就上来吧,杀了我去请赏。看看老子会不会皱一皱眉头。”
见阿济格死硬到底,对面的中年人只是一句:“生擒他。”
随后一群士兵涌了上来,阿济格以彪悍闻名,手上倒确实有几下子。可惜现在他有伤在身,更何况双拳难敌四手,若不是有命令要生擒他,他现在不知道已经死了几回了。眼见不低的阿济格一声狂吼,挥剑逼退两名靠的最近的明军战士。回手一剑,在大家来不及阻拦的情况下自刎而死。
看着倒在地下的尸身:“唉…………装起来,送去南京。”
阿济格战死,清军溃散,捷报传到南京之时,南京城内一片欢呼,鞭炮锣鼓响彻大街虽然对清军的胜利常有,可每次百姓们都以最大的热情来对待,这让人十分惊疑。为什么百姓总是这么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因为满清人杀戮太甚、更有剃发易服令实在不得人心,对于他们,百姓们都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朱慈煃看到刘国轩发来的捷报之时,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满清军还剩下什么?终于快胜利了,就等刘国轩挥师收复北京了。
“皇上,好消息。”
“什么事这么高兴?”看着高兴的手舞足蹈的谢云沛,朱慈煃奇怪的很,很多年都没有见他这幅样子了。
“启禀皇上,北京方面最新消息,满清听闻前线失利。并未发出援兵,而是仓促迁都,北京现在成了空城一座。大军向北,一路上已经没有敌人了。”
“什么?空城?”朱慈煃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见朱慈煃发愣,谢云沛急忙说到:“皇上放心,北京并没有被烧毁,满清人只是强行迁徙了百姓,席卷了财物,宗庙皇宫皆在。并未发生杭州大火那样的惨剧。”
还好,还好,听到这句话,朱慈煃才安心下来。北京的皇宫,那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自己还发愁该怎么打北京才能不毁坏这些古迹…………虽然现在还算不上古迹…………可以后绝对是无价之宝啊。这下好了,满清人自行退走了,这可真是天赐人愿哪。
“奇了,满清人什么时候转性了?”
“皇上,本来满清退走之时,有人要烧毁北京,但被满清郑亲王济尔哈朗阻止。”
“难得难得,他们可没有这么好心。这济尔哈朗打的是什么主意?”
“探子们探到一些,但是不太真切。济尔哈朗如此所为,是有议和的意思,他们撤到关外,没有实力与我大明对抗,想与我们和谈,这估计是他表示诚意的作为吧。”
“谈判?”朱慈煃是嗤之以鼻。放过满清?那不可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满清是狼,一不小心就会咬自己一口。现在满清虽然衰落了,可几十年后呢?除恶务尽,绝不能放过他们。
“皇上,还有一事。”对于朝政大事,谢云沛没有说什么,这不是他该操心的。
“什么事?”
“我们的人探查出多尔衮死前将一批财物送到关外盛京,数额巨大。但是保密做的很好,我们探查不到最多的消息,是臣下疏忽,请皇上处置。”
财宝?想想也是,以满清那般掠夺之法,必然会有些:“朕不怪你,你又不可能面面俱到。你派出最精干的人手查明这件事,中原的宝物不能就这样养肥女真人,总有一天,要他们连本带利的吐出来。”
谢云沛一出去,朱慈煃立即发出圣旨,命令刘国轩大军急行,直下北京,先锋急追满清迁徙队伍。现在追赶满清怕是来不及了,虽然带着百姓走的慢些,可河南战场离北京也不近。能追一段是一段吧,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又是仓促准备,不知道一路上要死多少百姓呢,这可都是自己的子民哪,能救一点是一点吧,真是造孽啊………………
....
十二章决心
明军的前进速度快的惊人,固然是因为满清已经全部撤退,更有百姓翘首以待的原因。往往大军还没有到达,已经有人来欢迎,带路的、提供情报的、劳军的等等不一而足。一路之上,应付这些热情的百姓反而成了先锋部队的烦恼。
先锋部队的任务就一个,目标山海关,能走多快就走多快,若能追上满清大队最好,解救被掳百姓就是大功一件。至于能不能降满清军队堵住,这并不重要,现在的清军,已经完全不再明军眼中了,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刘国轩这里头痛的却是三万多降军,这些人真不好处理,看着他们要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杀俘这样的事情现在又没必要干。干脆直接派人押送到山东去,由海路返回南京,这些人让朝廷处理去吧。
战争打到现在,很明显的分出了胜负。清军剩下的那点人马能干什么?他们的后劲不足,人力物力都无法与大明相抗衡。即便曾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却因为一道剃发易服令弄得反抗四起,狼烟处处。失去大量百姓的支持,他们的统治根本就是无根浮萍,人心向背决定着天下大势。
刘国轩现在也有些后悔,可惜骑兵在战役中基本打没了,要不然一支轻骑忽然出现在迁徙的满清队伍后,那会造成多么大的震慑哪!可惜现在想调动骑兵也来不及了,骑兵们的战马还是很多幸存,可不是骑上马就是骑兵…………
就算将马匹当成运输工具,到了目的地下马恢复成步兵作战也不大可行。明军现在的作战模式太过依赖后勤,若后勤跟不上,火器部队就完全没用了。没有了火器部队,这不是放弃自己的长处吗,这样的事情谁会干?
先锋部队已经出发很久了,他们的任务非常艰巨,在无法得到援助的情况下要和满清开战,那是凶多吉少。可眼下大军又提不起速度,这可把刘国轩愁坏了。
“报,大帅,南京急件。”
刘国轩急忙拿过来一看,顿时哈哈大笑,真是送东风啊,这下自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来人,快马通知先锋部队,抛弃一切辎重,火速赶到天津接受补给。”
一转头又发布命令:“全军出发,赶往天津。”
海军已经到达了天津,空城一座的天津立马就成了大明的海军基地。随后大量的运输船只从南京起航,从海路运来了无数的辎重补给。而且最让刘国轩高兴的是,海军已经派出军队从天津出发去截击满清的迁徙军队。
即便不能堵住满清军队,可百姓不是战士,他们没有什么战斗力,能解救一些是一些。固然是有伤亡,可若能选择,是到关外给满清人当奴隶还是死亡?大多数百姓都会作出选择的。
对于满清,朱慈煃也是存了一棒子打到死的决心。这只饿狼务必一次消灭,绝不能给他们翻身的机会。南京之中,也有不少人很奇怪,连马士英都在反对。
“陛下,这仗打到关外?太消耗人力物力了,在说那苦寒之地,要之何益?只因为仇恨便要以举国之力征伐,现在不是时候哪,陛下请三思。”
“三思?朕都十思了。关外怎么了?什么苦寒之地,那是满清那帮蠢蛋守着宝山不自知。东北的白山黑水富饶着呢,怎么会没用?你以为朕只是为了仇恨就要不体恤民力征伐,将满清打的亡族灭种?朕可没有这么想。”
“这………………”马士英一时还真不好说什么了,却是腹诽,关外能有什么啊?关外若是富饶,满清能时时犯边?可看样子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这样的情况可不多见,他也不能太过了。就算是姻亲长辈,可说到底,他是臣,人家是君,这是不可逾越的。
“你就别担心什么了,满清现在已经奄奄一息,只差最后一刀了。消灭满清之后,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来恢复民生。天下一统,如此伟业,还要请老爷子辅助朕。”
话都到了这个份上,马士英还能说什么,唯有答应。他不知道朱慈煃那里来的这般信心,关外富饶?还真是头回听说,不过满清差点灭了大明国柞,消灭他们倒也是理所应当。别说关外,就是天涯海角也不能放过,否则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陛下,前线的俘虏马上送回来了,您看该怎么处理?”
“嗯…………内阁是什么意见?”
“内阁决议,其中附逆的汉人全部格杀,投降的女真人全部流放南洋做苦役。”
听到这个决断,朱慈煃也是无奈,看来中国人对于叛徒的憎恨是由来已久。连满手血腥的女真人都可以饶恕其性命发去做苦役,汉人却绝不放过,都要杀了,这委实有点过了:“附逆的汉人的毕竟只有少数是真心投靠女真人的,杀戮过甚总不好,甄别一下,被迫无奈而投降的,罚做几年苦役便放了,继续为民。”
马士英听的直咧嘴,皇帝就是皇帝啊。几万人哪,甄别?费死劲了,对于那些人需要这样吗?没有气节的东西不配活在这个世上。不过皇帝既然发话了,那就这样办吧。反正皇帝又没有说明尺度,这还不是掌握在他们手中,如何程度才算被迫无奈而投降?这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此事你具体去办,海军那边怎么样?有什么最新消息?”
“陛下,海军已经登陆天津。派出去截击满清人的队伍还没有传回来消息,不过陛下放心。施琅已经带领一支舰队已经往永平府(秦皇岛)而去,相信一定能截住满清人大队。”
山海关就在永平府东北,若能赶在满清大队到达之前拿下山海关,那就是瓮中捉鳖了。不过满清在山海关的守备力量可不弱,那里还有两万人马呢,这可不是好打的。
“告诉施琅,截住满清迁徙大队,便是千秋功业,被满清裹挟的万千百姓必然对他感恩戴德。还有,立刻发出援兵,由海路直抵山海关。”
“是。”
....
十三章资格
山海关,斑驳的痕迹显露着他的久远,巍峨的身形宣告着他的威严。有着天下第一关之称,曾经是大明的重镇,今日却站满了满清人的身影。
“启禀王爷,后面明军已经追上来了,还有二十里。”
济尔哈朗默默的看着天空,心中满是沉重,明军来的太快了,外面还有大量的百姓没有通过,明军已经追了上来。幸好满清大队已经过去了,要处理的只是这些后续的奴隶而已。
数十万百姓滞留山海关前,每日都有大量的死亡。可惜乱世人命如草芥,又有谁来在乎?苦苦挣扎罢了。
“通告全军,全部撤入山海关。”
下面立即有人问到:“王爷,那外面那些奴才呢?”
“现在还有功夫管这个吗?保证皇上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诸位,务必要在山海关堵住明军的追击。”
“我等同心戮力,也让明军见识见识我八旗健儿的厉害。小理王爷请下令,末将愿为先锋,与明军决一死战。”当下就有人跳出来请战。
济尔哈朗却阻止了他们:“诸位,当务之急,并非击溃明军,而是保护皇上退路,不可随意出战,稳守关口即可。哈尔泰,你带人去将关前百姓全部驱逐,让他们向明军方向而去,让明军进退两难。”
“是。”
虽然可惜这么多奴隶不能使用,不过这样也够明军受的了。明军追击部队不过七、八千人,一下子数十万无衣无食的百姓涌过去,他们是救还是不救?明军一向自诩仁义,对百姓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可就这七、八千人能携带多少军粮?如何够数十万百姓食用?让他们进退两难去吧。
如此一下,至少十余日明军是不可能发动攻势了,有这个缓冲时间。济尔哈朗就可以征调更多的部队,同时满清皇帝的行程也离山海关很远了,明军追也追不上。说真的,济尔哈朗真没有足够的信心战胜明军。
这些年来败的太多了,明军火器之先进,实在不是他们能比的。小理他也询问过专人,对于火器的发展,满清这边实在比不了。不单是因为国库没有那么多钱财来支持,更因为制造工序,根本达不到大明的要求。明军装备的火器根本不是满清现在能制造出来的,就算抓到大明的工匠也没有办法,制造机器差的太远了。
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占台湾的兵工厂,可这根本不现实。满清那里来的水军?就算缴获了大明一些船只,可那根本不是明军现在的对手。无数次都证明,只要是有海洋江河的地方,明军的水军无往不利,完全不是满清能抗衡的。
海军先锋团正在行军,却得到探报,大量的百姓被驱赶向他们冲来。王胜立即命令部队构筑阵地,对于满清的这种战术,谁遇到了都头大。驱赶汉人百姓在前,中间夹杂着满清军队。
这一下就限制了明军的火力优势,火炮不敢开,枪支优势发挥不出来,甚至连结阵对敌都做不到。谁遇到了谁头大,总不能下令开炮轰击老百姓吧?虽然下令了士兵会执行,可是下令的指挥官后面要承担的责任却不是个小事。小理
王胜头上的青筋都出来了,幸好这次与以往不同。只有单纯的难民,满清军在将难民驱赶过来之后就退走了,并没有进击。还没等王胜松一口气,他又紧张了,这些难民的救济根本不是他们能做到的。
王胜叹气,只有停下军队,全力投入救济工作中。面对这漫山遍野的难民,真是让人绝望,太多了,自己部队携带的军粮根本不足。,这个时候进军也是不可能的了,这些人怎么办?王胜两难的抉择,最后他下定了决心。
“来人,立即通知后续部队送粮食上来,将这里的情况告知施军长,请他尽快安排救治。他娘的,真是造孽。”
“团长,我们的药品也用完了…………”
王胜无语抚额,他们所携带的粮食、药品等物资虽然有一些,但是数十万难民涌过来,那里能够用?唯有请求救助。
施琅接到禀报,却是心宽了。朱慈煃给他的命令,就是救人为先,至于满清人,秋后的蚂蚱,不着急。数十万的百姓,这些人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粮食救济,那自然是早有准备,成船的粮食物资就在这里,在施琅的命令之下,全军展开行动,开始救援这些难民。而后乘船被送回天津,回到自己的家园。后面的事情,自有地方官去费心。
当刘国轩大军开到之时,已经是两个月后了。济尔哈朗亲自坐镇山海关,也调集了相当的兵力,要死守山海关。
“大帅,满清使者来了。”
刘国轩大军刚到,屁股还没坐热,满清的使者就上门了,这让刘国轩很无语。这些人太天真了吧,自己有可能与他们议和吗?一个小小的山海关,根本不在他眼中。满清调集了三万军队,又能如何?不过是送死罢了。
皇帝那边已经来了军令,让他不到盛京不许收兵,粮草补给都由海军来完成,他要做的,只是前进再前进。满清的那点水军,早就被打成破烂让大海回收去了。这个时候来谈判?真是妄想………………
“让他们等着,本帅军务繁忙,等闲暇了再行接见。”
“大帅,这不合适吧?在怎么说,他们也是使者…………”
“使者怎么了?我又没杀他们。好吃好喝的供着,别缺了礼数,不见就是了,他们还能如何?”
部下人也都没有了言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古有成例。不过把使者晾在一边到不算什么大事,话说回来,也是因为明军强势,到了现在这个份上。朱慈煃的圣旨众军皆知,不到盛京别想收兵,还有什么好说的?要违抗皇命不成?
当济尔哈朗知道使者被晾在一边的时候,也是渭然长叹。刘国轩这是根本不想和你谈,你又有什么办法?连这城下之盟都没资格和人家谈了,满清真的是日薄西山到了这个程度吗?可叹哪可叹,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想当年,弘光朝廷的北使团来北京,满清是何等的风光。可到了这昭武朝,明军却如愣头青一般,你满清连和谈的资格都没有,连迁都都避不开明军的进击,只有死战到底这一条路了。天啊,你一定要亡我大清么?
....
十四章破关
两个月时间,明军在疏散了难民之后,挥师挺进山海关。对于满清的使团是不理不睬,望着远处密密麻麻的明军。济尔哈朗心中有点现世报来得快的感觉。形势逆转之后连这谈判也是如出一辙。
当年一边与弘光朝谈和平,一边策划大军南下。现在人家大明更直接,连和谈这表面文章都不做了,直接进行追击。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有什么可怨的?只是目前这局势,实在难说是好啊。
三万人马,根本不是明军对手,八旗老兵大多已经阵亡在战场之上,现在这些士兵实在不能说是精锐。山海关是雄关,可明军炮火犀利,纵使占据地利也是难。人家明军八万大军陈列关前,那一尊尊火炮就是要命的凶神。
“王爷,大事不好。”
济尔哈朗一皱眉:“什么事?稳着点,这幅样子,成何体统?”
“王爷,不是…………盛京求援。高丽的明军挺进辽东,锐不可当。”
济尔哈朗一听,宛如五雷轰顶,这简直是晴天霹雳。眼前的明军就无法阻挡,现在后方又被打击,这仗怎么打啊?急忙问到:“明军到了什么地方?”
“丹东一带。”
还好,离盛京还远。盛京还有数万大军,暂时不用害怕。自己麾下就这三万大军,就是回去又能起什么用?正在济尔哈朗惆怅的时候,圣旨又到了,小皇帝福林召济尔哈朗回盛京主持大局。
这可是十足的苦差事,现在防线处处都漏,将无良将,兵无强兵。明军步步紧逼,连谈判的机会都不给。排到南京的人没有任何用处,自己也是回天乏术了。
如此情况之下,也只有先回盛京在做计较了。召来定西将军图海:“图海,这山海关防御就交给你了。”
“王爷且回京主持大局,这里自有末将担待,保管叫明军进不得半步。”
“好,壮心可嘉,大清的前途就交给你了。”
图海也存了必死的决心了,他常年在军中,与明军交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自然知道两军的优劣,若他手上还是八旗精锐,他还有信心与明军一战高下,可现在这些兵将,他心里也悬着呢。
南京之中,朱慈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满清人的活动不是没有任何效果,不少官员士绅都提出休战,而且根据很充分,如此不体恤民力强行攻打,君子不为也。
奈何朱慈煃硬顶着这般压力,非常强硬的执行着继续北伐的政策,在他看来,不将爱新觉罗氏全部干掉就不算胜利。满清从中原劫掠了大量的财富,只要取回这些,这仗就不白打,盛京也是必须要拿下的。
“皇上,又有三十二封奏折请求停战和谈。”
朱慈煃头都没抬:“留中不发…………”
“最近市井之中,也有很多怨言,有些地方官利用这个机会,向百姓多征税赋,皇上却不可不重视。”
“此事朕已经让谢云沛去拿人了,拿到之后,就地正法,不需秋决。”
“这…………陛下,这是不是有些过了?”
朱慈煃看了看萧无,摇头:“你啊,有时候就是太心软了,这些蛀虫有什么好可惜的?他们拿着国家的俸禄,当着百姓的父母官,掌控着一方生死,要什么有什么,却还这么贪心。若平日里有些劣迹,朕也不想过分追究,但是现在是非常时刻,谁阻挠朕北伐,就要承受朕的怒火。”
萧无也是一哆嗦,看来这些上折子请求停战的大臣以后也要吃排头了:“陛下,有很多大臣也是出自公心,并非全为私欲。”
“嗯,这倒没错,你负责甄选一下吧。施以惩戒,适可而止即可。”
“陛下,您还是让我去前线吧,这武英殿大学士做的实在不得劲,南洋一带时有事故。西方那些人并不安分。”
朱慈煃哈哈笑了:“内阁之位,别人是梦寐以求,你倒好,和烫手山芋一般。别急,等平定了满清,朕自然让你去南洋,毕竟对西方人的了解,没有人比你更熟悉,你先安心帮朕处理国政吧。”
三天,明军发动攻击之后,仅仅三天,山海关就失守了。当朱慈煃接到奏报的时候也有些瞋目结舌,还真是有意思。
本来以图海的能力,坚守一段时间当不成问题,可惜山海关内有人造反,直接拿了图海投降了,刘国轩请示该如何处置这些人。
朱慈煃也笑了:“好,这穆里哈俄有功,这些投降者全部接收。”
对于朱慈煃的决定大家都觉得奇怪,朱慈煃对于满清人丝毫不手软,怎么这会转性了?朱慈煃见大家都不大对劲,也提高了声音:“朕就那么嗜杀么?满清人中,除开爱新觉罗氏与那些满手血腥的屠杀者外,其余者皆可降,为何要斩尽杀绝?女真人并非全部该死。”
大家一连串的马匹拍了上去,什么仁德之君,宽容大量之类的全出现。听的朱慈煃都想笑,现在外面都在传他是暴君,杀人如麻,现在倒成了仁德之君了。这些大臣们呐,说话都这样了。
不管这些,朱慈煃更关心前线的战况。根据刘国轩的禀报,这次山海关战役明军损失很小,并没有发动多少攻击呢。满清副将穆里哈俄就联合中军扣押了图海,进行兵变,举军投降。
现在刘国轩已经越过山海关,直往广宁卫(锦州)挺进。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盛京,速度快的如闪电一般。
朱慈煃也很欣慰,举国之军,交与一人之手,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可他还是坚定的信任了刘国轩,将最精锐的部队都交给了他。刘国轩也不负期望,这一路上,高奏凯歌。
锦州一过,盛京之前再无防护。胡大海军已经迫近东宁卫(本溪),直逼盛京,满清覆没只在眼前。
盛京之中,济尔哈朗也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也没了主意。该继续跑还是举城死战?这是难以决断的问题。盛京城防本就不如中原坚城,如何顶得住明军炮火?而盛京之中,就算全民皆兵,怕是也坚守不了多少时间。
盛京倒是不缺粮食,满清在这里囤积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只是现在如何打就成了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福林皇帝倒是硬气的很,决意与城共存亡,皇帝能这么想,他这个首席大臣却不得不考虑更多的事情,该怎么办哪………………
....
十五章死志
“人派出去了吗?”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只是主子,明军的刀尖到鼻子上了,我们这么办能行吗?”
济尔哈朗又能说什么,死马当成活马医的事情了。使者派去了几波都没有任何效果,明军那边也是铁了心了,不降即死,没有第三条路了。可别人能投降,大清皇帝却不能投降。福林更不是吴王夫差,他没有卧薪尝胆的那个心志。更何况现在不是春秋了,没有那个环境,天下已经一统,东山再起未尝不可,但卧薪尝胆是门也没有。
走进盛京皇宫的济尔哈朗直觉得浑身不再自,这皇宫和北京的紫禁城根本是没办法比。这也让他慨叹,女真人虽勇悍,却终究不如汉人坚韧,他们占据中原富庶之地数千年,就算几经战火,可其中积累实在丰厚的很。
“主子,皇子们都安排好了,您也快些离开吧,这里有老臣应付。”
福林已经不在年青的脸上看不出有什么表情:“郑亲王辛苦了,如此便了了朕一幢心事,只要我爱新觉罗氏不绝,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朕是不成了,想朕六岁登基,这天堂与地狱都经历了一遍。我大清席卷天下之时,我这皇帝做的有名无实,等睿亲王死后,仪仗爱卿之力,再掌天下,却是满目疮痍,得到今日,连这宗庙都保不住了,朕无能啊,真是无脸面对列祖列宗啊。”
“奴才无能…………”
“爱卿起来吧。”福林亲自扶起了跪下的济尔哈朗:“天不助我大清,于爱卿何干?睿亲王在世之时,虽然掌握天下大权,可他一样是兢兢业业努力,就这样一样让明逆又成了事。只能说是天时不到,天意啊。”
“主子您不能这么说,现在我大清大军云集盛京,还有与明军的一战之力。”济尔哈朗这话说的他自己都不信。
福林却只是摇头:“不,你要离开,太子年幼,还需要你这般老臣的扶持。朕便与盛京共存亡,九泉之下,也算安一份心了。”
“皇上…………”济( 炎黄威风之南明帝国 http://www.xlawen.org/kan/3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