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两宋大家族的登场与谢幕(全本) > 两宋大家族的登场与谢幕(全本) 第 9 部分阅读

第 9 部分阅读

    张弘范假意撤退,宋军纷纷追赶,其中一名骑兵跃马挥刀,逐渐逼进,张弘范突然掉转马头,挥刀奋击,敌骑兵应手而毙,余骑大惊失色,元军乘势猛攻,大败宋军,斩万余级。

    鉴于继续抵抗徒劳无益,公元1276年1月,宋廷派遣宗室赵尹甫、赵吉甫携传国玉玺及降表赴元军大营乞和,降表中以伯、侄相称,伯颜派张弘范、孟祺、程鹏飞等人,先入临安城,责以背约失信之罪。张弘范说服宋廷,取得宋王改称臣仆,屈辱请降的表文。3月,伯颜入临安,宋幼主赵显(恭帝)及全太后等均被押送至大都。

    当时,南方各地的反元力量十分强大,皇帝、皇太后虽然投降了,但人民并不都甘心做元朝的臣民,浙东一带生了\"叛乱\"。按蒙古人的惯例,降而复叛,杀了使臣,又焚烧了招降书,是要屠城的。张弘范的良心不允许他执行蒙古人屠城的习惯法,只杀了几个为的人,就了结了此案,总算保全了一城人的性命。崖山勒石

    5.沧海横流--顺天张氏任意后人评说--张弘范豪怏天纵(5)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军凯旋,张弘范也加官晋爵,被授予镇国上将军的军阶,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这时张弘范4l岁,已经是武职官员中从二品大员了。

    第二年四月,文天祥、张世杰等拥立的小皇帝赵是(shi),被迫逃到广州,病死于硐州岛(今广东雷州湾上一岛)。为了坚持斗争,他们又拥立广王赵昺(bing)于广东新会海中厘山。改元祥兴。闽、广一带不愿投降的南宋臣民们,对这个政权总还寄有希望。元政府当然不能容忍有一个打着南宋旗号的政权继续存在,于是决定要把这个流亡政府扼杀在摇篮里,这个任务又落在张弘范肩上。忽必烈调拨了两批蒙古军归他指挥,并且授予他以\"蒙古汉军都元帅\"的头衔。这在当时是超越常规的措施,使张弘范不得不提出\"汉人历来没有统率蒙古军的先例,请求皇上还是派亲信的蒙古人来担任元帅\"。

    忽必烈带着回忆的神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父亲和老将军察罕的故事吗?在太宗时期攻打安丰的那次战役中,攻下安丰后你父亲主张留兵驻守,而察罕习惯于蒙古的战术,反对留驻。军队全部南下后,不久安丰又被宋占领了,几乎断了退路。事后你父亲为此十分悔恨,这是由于当时委任不专的缘故。怎么可以让你再重蹈覆辙呢?今天交付你办这件大事,你如果能像你父亲一样用心,我就放心了。\"忽必烈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清了在汉地作战也得用汉人的战略战术来应付,草原上的那一套办法有些时候会不灵验的。这些推心置腹的话,使张弘范很感动。

    忽必烈当场要赐给张弘范锦衣、玉带等贵重的赏物,张弘范辞谢了锦衣、玉带等赏赐,而请求赐予战斗时合用的剑、甲。忽必烈对此很赞赏,立即命令左右,把武库中最好的剑与甲陈列在大殿上,任张弘范自由选择。剑、甲选好后,忽必烈庄重地告诉他:\"这把剑就是你的副手,不听命令的,你可以用这把剑处死他。\"张弘范意识到手中握着的是一柄真正的\"尚方宝剑\"。临行前,张弘范又举荐有谋有勇的西夏王后裔李恒做自己的副帅,这个要求忽必烈也答应了。他这支由蒙汉混合组成的南征军,水陆共2万人,分道南下。他弟弟张弘正被任命为先锋。他告诫张弘正说:\"我是由于你的勇敢而选拔你当先锋,并非因为你是我弟弟而决定这项任命的。军法是严肃无的,我不敢以私妨害公法:你处处要谨慎啊。\"张弘正也不负所托,军锋所向,沿海的漳、潮、惠、潭、广、琼诸州,棚继告捷。张弘正军与宋丞相文天祥所部在潮州五坡岭(今广东海丰)相遇。宋军寡不敌众,文天祥被俘。元军士兵们捆绑着文天祥至张弘范军营,用枪、矛等武器百般威胁叫他拜见张弘范。文天祥不为所动,拒不下拜。张弘范被他的正气所感动,让左右给文天祥松了绑,以客礼相见。

    公元1279年,张弘范率领水军,大举进攻盘踞崖山的张世杰,开始了灭宋的最后一战。这时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也被软禁在元军船上,张弘范要他写信给张世杰,劝其归降,文天祥感触万端,想到当年在赣州起兵时,曾路经赣水上触目惊心的惶恐滩,眼前又面刘汪洋一。片的零丁洋,自己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决心已经拿定了,于是作了一诗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随后把诗这交给张弘范算是答复。张弘范读罢,除对他的遭遇同外,也深敬文天祥为人,因此一笑置之,未再强迫他写劝降书。这一段时间,张弘范与文天祥相谈多次,当部下劝告他\"敌国的丞相,居心叵测,不可亲近\"时,张弘范笑着说:\"他是个忠义至性的男儿,决不会有其他。\"

    '一月,元军主力到达崖山,张弘范派张世杰的外甥韩某,三次前往劝降,都遭到严词拒绝。当时,张世杰尚拥有战舰一千艘,他把舰只联结成一字阵,\"建楼橹其上,隐然坚壁也\"。张弘范封锁海口,切断了宋军淡水的来源,宋军饥渴,取海水饮,纷纷呕吐,士卒疲惫不堪。

    6.沧海横流--顺天张氏任意后人评说--张弘范豪怏天纵(6)

    张弘范做了四面包围的严密部署,一直等到副帅李恒从广州赶来会师后,才动了总攻。***他目的在于一举歼灭,不使其再散逸。海水涨潮后,李恒率领的元军抢先投入战斗,乘潮攻宋军,不克,李恒等人顺潮而退。这时张弘范军中乐声大作,这是总攻的信号,宋军却以为张弘范\"且宴\",松懈下来。趁此时机,张弘范率舟师横冲其前,元军各部随后跟进。双方接舷后,元军\"弓弩火石交作\",顷刻击沉宋军七艘战舰,激烈的战斗中,宋朝水师大溃。

    眼看国破家亡,宋左丞相陆秀夫\"驱妻、子人海\",自己抱着年仅七岁的宋帝赵昺投海而死。张世杰冲出重围,准备招集旧部,找寻赵宗室后裔再图恢复。元军李恒的舰队追至大洋,没有追赶上。不幸遇大风浪,张世杰全船的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南宋王朝至此彻底宣告灭亡。史载,张弘范战胜后,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此事被后人附会出\"宋张弘范灭宋于此\"的笑话,其实张弘范既非金臣,也非宋臣,何出此语?

    崖山战役结束后,元军置酒大会,在这场大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是张弘范在厘山海战的败军之中救出了准备跳海自杀的邓光荐。邓光荐是亡宋礼部侍郎,原名邓剡(公元1232~1303年),光荐是字,号中斋,庐陵人,宋景定三年进士。张弘范劝邓光荐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并且礼聘邓光荐为他儿子张琏的家庭教师。张硅后来立朝有声,成为一代名相,据说就是这位老师教导的结果。这件事和他父亲张柔当年从刽子手的刀下救出王鹗的故事有些相似。从中可窥见元代武将的政治家风度和远见。崖山石刻

    据传,南宋灭亡后,张弘范磨崖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于崖山奇石上。明代广东提学赵瑶,观奇石刻字怒不可遏,作诗日:

    忍夺中华与外夷,

    乾坤回重堪悲。

    镌功奇石张弘范,

    不是胡儿是汉儿。

    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争辩不下,终未刻成。有传说,陈白沙到崖门凭吊时,在碑加上一个\"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此传不实,白沙先生知张弘范虽属汉人,但从未作宋将。)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公元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饶有纪念意义的碑石树起。谁人评说

    是年10月,张弘范班师还朝,朝廷上安排了不少庆功活动。忽必烈在内殿宴请这位百战归来的将领,为他洗尘,庆贺他的凯旋。但乐极生悲,死亡之神已经在向他招手了。由于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水土,再加上又得了疟疾,返回大都后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十分关心这位由前线归来的勇士,特命御医前往护理,并规定每天要把张弘范的病做专门的汇报。此外让近侍传出口谕给御医说:\"我有军国大事,等着同九拔都商量决定。你们一定要尽心治疗,使他迅速恢复健康。\"又命令卫士坐在张弘范的门口,对来探视的人们说:\"九拔都病得很重,除非至亲和医护人员外,皇帝有诏令,停止一切对病人不必要的干扰。\"尽管用了最昂贵的药物,安排了最高级的护理,仍没有挽救了这位九拔都的生命。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过了新年后,他的病加重了。他自己也意识到病不会好了,要求从病房回到自己的旧居室,把亲戚宾客们召集来,和他们一一告别。最后,他叫人把南征时忽必烈赐给他的尚方宝剑与铠甲取出来,握着儿子张琏的手,郑重

    地交付给他。并且说:\"我当年用这剑与甲为国家的统一立过功劳,你佩带宝剑、穿戴盔甲时,不要忘记为父。\"他摩挲着剑与甲,在那些金戈铁马、峥嵘岁月的回忆中晕眩过去,那些回忆中当然也少不了江南儿女的血腥。海波和血浪的影子使他的视线模糊了,他最终闭上了眼睛。他是一个军人,但却是一个有些诗人气质的军人。他在南征中写过一《述怀》诗,诗中说:

    7.沧海横流--顺天张氏任意后人评说--张弘范豪怏天纵(7)

    \"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他去世的这一天,正是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正月初十。窗外朔风凛冽,从北方沙漠吹来的大风,挟带着沙砾尘土,铺天盖地地吹来,又狂啸着卷走了一切。这正是他的老师郝经所歌颂过的北风。《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诗的风格,说近似南宋江湖诗派。其实,他的作品有些更像他老师郝经的格调,是金元诗宗元好问的嫡系门徒。

    他这短促的一生,仅有43岁。死后元朝追赠他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32年之后,即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元朝又给他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8年之后(元仁宗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赐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改谥献武。他的遗诗题名《淮阳集)),正取意于此。这些身后哀荣只反映元代官方对他的评价一直在上升。侧身天地成孤注——张世杰高宗御座

    张世杰是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生年不详,张弘范的族兄。张世杰小时候曾是张柔的部下,跟随张柔在杞县镇戍,因为犯了法,就逃跑到南宋。他曾在淮军中当兵,并不被人所知。一个行伍出身的战士和有土地有财产的地方豪强相比,在政治上当然会有不同的选择。张世杰和张弘范父子生活道路和见解的差异,和出身应有一定的关系。张世杰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濒临灭亡的时代。后来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兄弟的较量。

    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南侵,沿长江顺流而下,如风卷残云,势如破竹,很快逼进了临安。这时,临安守卫空虚,辅佐5岁小皇帝赵显执政的谢太后下诏,要求各地起兵\"勤王\"。然而各地官员大都在忙着准备投降元朝,对诏书不予理睬。立即起兵勤王的只有郢州守将张世杰和赣州知州文天祥两人。张世杰率兵入卫临安。抵达镇江前线,张世杰在这里结集战船万余艘与元军对阵。张世杰命令以10船为一方,非有号令,不得起锚。元将阿术、张弘范以大船动火攻。宋军猝不及防,船不能前进后退,士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许多士兵溺水而死。张世杰失利,引兵暂退。10月,元兵进迫临安,此时,各路勤王兵马尚有数万之众,若与敌人决一死战也许能得胜。所以,张世杰与文天祥商议后建议与敌人决一死战。一旦得胜国事或许会有新的转机。然而,左相留梦炎和右相陈宜中都不予采纳,因为他们另有打算——投降。11月底,元军攻破独松关后,留梦炎弃官逃跑,陈宜中得到谢太后允准,派人到元军求降,但是元宰相伯颜不准。公元1276年初,元军攻破潭州后,又有十几个州县相继降元,谢太后多次派人与元朝议降而遭拒绝,南宋形势更加

    危急。张世杰请求帝后入海躲避,由他领兵背城一战,陈宜中不允。不久,陈宜中暗中做了手脚,向元军送去宋朝的传国玉玺和以皇帝赵显名义写的降表。伯颜看了降表,要陈宜中亲自到元军商议投降的事,陈宜中害怕被杀,趁黑夜逃到温州。张世杰见南宋决意投降,临安难保,遂领兵南下,准备继续抗元。

    南宋王室正式投降元朝,延续了300佘年的宋朝宣告灭亡。在元军进入临安以前,谢太后封赵昺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人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赵昺一行躲过元军的层层围堵,到达温州。陆秀夫派人招来了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温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时候曾到过这里,其御座此时还保存完好,众人于座下大哭,拥戴益王赵罡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此后二王就成为宋室遗民心目中仅存的希望。

    都元帅府成立后,众人决定前往远离元军威胁的福建。5月1日,赵昺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进封赵昺为卫王。已经两次逃跑的陈宜中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陈文龙、刘黼(fu)为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苏刘义主管殿前司。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来,并初具规模。

    8.沧海横流--顺天张氏任意后人评说--张弘范豪怏天纵(8)

    流亡政权刚建立,外临强敌,内部却开始争权夺利,官员之间相互倾轧,分化了本已非常孱弱的力量。***时杨淑妃的弟弟杨亮节居中掌权,秀王赵与檡(zh6i)以赵氏宗亲的身份对杨亮'市的所作所为多所谏止,遭到杨亮节的忌恨。杨亮节遂把赵与檡派往浙东。朝臣有人秀王忠孝两全,应该留下来辅佐朝廷。杨亮节听后更为忧虑,担心自己地位难保,驱逐赵与檡的心意更加坚决。赵与檡后来在处州与元军交战,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陈宜中此时又使出自己擅长的党同伐异手段,排斥异己,指使官将陆秀失弹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稳的时刻,陈宜中的这种行为引起众人的普遍不满,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还动不动就以台谏论人!\"陈宜中害怕手中握兵的张世杰,无奈之下,将陆秀夫召回。

    南宋虽然已经投降元朝,但还有许多地区依然掌握在宋室遗民的手中。福建、两广大片地区仍处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坚守的淮东、淮西地区也进行着拉锯战。后来在元军的进攻下,淮东、淮西等地相继失陷,李庭芝战死。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陆秀夫陆秀夫,南宋抗元名臣。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任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星为帝。星死,又拥赵昺,奉帝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为元军所败,

    负帝投海而亡。有((陆忠烈公遗集》传世。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此时小朝廷还有正规军17万,民兵30万,淮兵万人,拥有的兵力远比元军要多,完全可以与之一较高下。但由于朝政由陈宜中、张世杰二人主持,陈宜中一直就是一个胆小鬼,张世杰也\"惟务远遁\",因此小朝廷在福州立足未稳,就又开始了逃亡。

    十一月十五日,元军进逼,又破建宁府、邵武军,陈宜中、张世杰等人不得不奉幼帝及卫王与杨太妃登舟逃跑。当时,宋方有军人17万,民兵30万,还有从两淮战场撤退下来的残兵1万多,共近50万人马,乘战船从海上撤退。半路,宋船与元军水师相遇,由于当时大雾,又值傍晚,元军竟然没有现浩浩荡荡撤退的宋军海船。南宋这只残军,终于暂时逃过一次大劫。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失去了最后一个根据地,此后只能四处流亡。海上行朝

    端宗一行建立海上行朝,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春,来到雷州附近。逃亡途中,宰相陈宜中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第三次充当了可耻的逃兵。端宗由于在逃亡途中受到飓风惊吓,惊恐成疾,4月15日病死,年仅11岁。端宗死后,群龙无,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昵?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吗?\"众臣便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

    元军步步为营,小朝廷已陷入三面包围之下。在元军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势危急。张世杰数次派军想夺回雷州,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将流亡政权迁至崖山。崖山位于今广东省新会市南,与西面的汤瓶山对峙如门,称为崖门,宽仅里许,形成天然港口,内可藏舟。\"每大风南起,水从海外排闼而入,怒涛奔突,浪涌如山\",而\"崖山东西对峙,其北水浅\",实际上是舟师屯结的险地。张世杰人虽然忠勇,但确实没有什么军事才略,\"以为天险可守,既可乘潮而战,又可顺潮而出\"。崖山的这种地理特点,后来被元军利用,导致宋军大败。

    小朝廷到达崖山时,尚有正规军和民兵20万人,而进攻的元军只有数万,仅就兵力而,双方相差悬殊,且元军不善水战,宋军无疑在这方面占有优势。但张世杰已经对前途不抱希望,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此前宋军被阿术纵火烧船而遭惨败,张世杰汲取教训,命人在战舰外皆涂满厚厚一层湿泥,又\"缚长木以拒火\"。赵昺的御船居于阵中,打算在此死守。

    9.沧海横流--顺天张氏任意后人评说--张弘范豪怏天纵(9)

    张世杰此举有两大失误:一是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但却丧失了机动性,相当于把宋军暴露在敌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将张弘范率水军赶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人海口,又从北面和南面两个侧翼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l0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过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战斗力严重削弱。

    一个暴风雨的早晨,元军对宋军起总攻。元将李恒指挥水军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时机,渡过平时战舰难以渡过的浅水,从北面对宋军动了一场突袭,到中午,北面的宋军已被元军击溃。南面的元军又在张弘范的指挥下,利用中午涨潮海水北流的时机,向宋军动了另一次进攻。宋军南北受敌,士兵身心疲惫,无力战斗,全线溃败。战斗从黎明进行到黄昏,宋军多艘战舰被毁。张世杰见水师阵脚大乱,战船为大索所连,进退不得,下令砍断绳索,率10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

    张世杰率帅船杀到外围,见赵呙的御船过于庞大,被外旧的船只阻隔在中间,无法突围,便派小舟前去接应。当时天色已晚,海面上风雨大作,对面不辨人影,陆秀夫唯恐小船为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赵昺接走。张世杰无奈,只得率战舰护卫着杨太后杀出崖门。宋军败局已定,陆秀夫知道已没有逃脱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儿子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陛下当为国捐躯。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赵爵身穿龙袍,胸挂玉玺,随陆秀夫跳海自尽。官员、妇女、将士们也纷纷随之跳海。

    这是一场少见的残酷战役。结束时,海面上到处漂浮着尸体。文天祥此时正在崖山元营,亲眼目睹了这一参状,他在诗中写道:\"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bio)风吹鬓华。\"据记载,宋朝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10万人!

    陆秀夫负帝投海数天之后,他的尸体浮出海面,被乡人收葬。元军在清理战场的时候,现一具身穿黄衣的幼童尸体,身上带有金玺,上书\"诏书之宝\"四字,送交张弘范,经确认是赵禺所带玉玺。张弘范再派人寻找赵爵尸体时,已下落不明。

    张世杰带着杨太后冲出重围。听到赵罱的死讯后,杨太后痛哭,投水自尽。张世杰收拾残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风雨,张世杰仰天大呼:\"我为赵氏已经尽心尽力-,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今遭逢大风,不知天意如何?若老天不要我存复赵氏,就让大风吹翻我的船吧!\"话语刚落,狂风大作,船便沉于海中。数天内海上浮尸几万具,相传张世杰遗体漂流到黄杨山畔为当地人收殓,至今张世杰墓仍保存完好。

    张世杰和文天祥相比,一个因在前线出生入死而成为了抗蒙名将,另一个因写诗和自尽而变成了英雄,二人都是南宋末年的名臣,都企图依靠牺牲自己来挽救将倾的大厦,从本质来说他们是一样的。然而到了后世,二者的\"待遇\"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今,文天祥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后人对其生平和事迹虽不能尽述其详,但只要提及他的名字,多数人心中都会出现\"英雄\"二字,而他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也成为爱国主义名篇被后世所传颂;可提到张世杰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谁,以及他做过什么。从一般的史料记载来看,文天祥在抗击蒙古南下的过程中,值得称赞的多为精神方面的东西,而他的实际战绩是比较糟糕的。相比之下,张世杰作为名将,在抗击蒙古入侵的战斗中战功卓著,他率军入卫,夺回广德(今属安徽)、溧阳(今属江苏)、平江(今江苏苏州)等城。直到最后,文天祥已经沦为蒙古军队的阶下囚时,张世杰仍然率领着大宋水师为保护赵氏最后的血脉而顽强地战斗着。而论就义殉国,张世杰比文天祥还要早此。张氏的历史名人

    10.沧海横流--顺天张氏任意后人评说--张弘范豪怏天纵(10)

    张氏的郡望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以东。***张氏族大支繁,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

    战国时魏国政治家张仪,以游说六国连横事秦而闻名于世。西汉大臣张良,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以善出奇谋良计而颇受刘邦重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留侯。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中亚各地文化的交流和展。西汉还有历算家张苍、诸侯王张耳等张姓名人。东汉的张衡,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用于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在文学方面,则有《二京赋》等作品传世。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他总结了前代的医疗经验,对我国医学展有重大的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誉为\"医圣\"。书法家张芝,其书法被称为\"今草\"。汉以后,张姓名人还出现了如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三国时名将张飞、张辽,晋朝文学家张载、张协,北魏教育家张伟,南朝画家张僧繇等。到了唐代,张氏更是英才辈出。张九龄,既是玄宗时的宰相,同时又是著名诗人。文学家张遂,书法家张旭,画家张董,诗人张若虚、张继、张籍、张祜、张志和等也为张姓赢得了赞誉。除此之外,北宋词人张先,诗人张未,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南宋将领张世杰、张宪,词人张孝祥、张炎,书法家张即之,大学者张枝,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清朝诗人张维屏等等都是张氏中颗颗璀璨的明星。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绝于史,张姓家族对我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古老的名望姓氏。今天,张姓在当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三。

    全书结束!

    《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www.Bxwx.Org( 两宋大家族的登场与谢幕(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67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