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全本) >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全本) 第 6 部分阅读

第 6 部分阅读

    候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

    画外音:

    皇帝的名号有谥号、庙号、年号、陵号,汉代使用的主要是谥号,次为庙号,西汉十一帝人人都有谥号,有庙号的却只有五人,高皇帝刘邦位居第一,庙号高祖。其他四位皇帝的庙号都带有“宗”字。在皇帝的称号中庙号是高于谥号的,而在庙号当中祖又高于宗,所以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的刘邦是在汉代得到后世最高评价的一个皇帝。

    易中天:

    刘邦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当皇帝,他也不会当皇帝。汉五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他即位的地方在定陶,定陶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这是个风水宝地,传说尧帝当年居住在这个地方。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后来定都定在长安,他的丞相萧何就在长安为他营建宫殿,那就是未央宫,刘邦在外面打仗,从战场上回来,回到长安一看,萧何营造的这个未央宫,宏伟壮丽,华丽无比,刘邦非常生气,刘邦对萧何说,他说天下大乱,至今没有安定,民不聊生,烽火连天,你为什么给我做这么华丽、奢侈的一个宫殿,太不像话了。这说明刘邦这个人在刚当皇帝的时候确实还保存着他的平民意识,这还是很不错的,在今天看很廉洁的。萧何说,天子四海为家,就是说天子的家是什么呢?就是天下,天子以天下为家,他的宫殿如果不宏伟壮丽,不足以表示他的权威。刘邦说,原来是这样。这才接受了这个宫殿。“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可见什么呢?可见先前是不知道的,根本就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回事。

    画外音:

    刘邦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能够拥有无上的权力。以四海为家,因为他小时候的境遇与皇帝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除了出身低微之外刘邦从小就不读书,总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是在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他遇到了对其一生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人,这两个人究竟是谁呢?

    易中天:

    刘邦确实是没有想过当皇帝。因为刘邦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母亲和他自己当年是连名字都没有的。史书上怎么介绍刘邦的父母呢?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什么意思?大叔,媪是什么意思?大妈,就是父亲叫刘大叔,母亲叫刘大妈。可见是无名之辈。然后又解释刘邦什么呢?小字季,即位易名邦,他原来的小名叫刘季,一年四季的季,即位以后,当了皇帝以后改了个名字叫刘邦。可见当皇帝之前他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一个小名叫刘季。这个刘季也不是什么名字,季是什么呢?季是古人的排行。古人兄弟排行叫伯,仲,叔,季,刘邦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没听说三哥,书上没有,叫刘叔的那个没现,他自己叫刘季,也就是说他哥儿几个叫刘大、刘二、刘三、刘四,所以刘季翻译成现代汉语,刘小,没有名字,平民。

    40.第9章汉代风云人物第九讲刘邦崛起之谜(2)

    刘邦就是这么一个出身的人,这样一个人大概小时候他爸就是刘大叔也不怎么把他当儿子,一天到晚骂他无赖,不如他哥刘仲,会干活,会挣钱,会置家当,所以对他的教育也很放纵,此人从小是不读书的,和他一样不读书的还有他的对手项羽。***叫刘项原来不读书,都是不读书的。不读书干什么呢?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就连本朝太史司马迁,司马迁是汉代的太史公,是国家的史官,给他做传,给本朝开国皇帝做传也用了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什么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他是这样一个人。

    那么长大了以后,他也谋了一个差事,就是亭长,我们知道秦代的制度十里为亭,十亭为乡,那么亭长就是比村长高半级,比乡长低半级的一个低级吏员,是一个试用的。那么这个时候,就生了两件事,对刘邦将来一生很有影响的两件事。

    一件事就是他见到了秦始皇,因为他现在是一个低级的吏员,他有出差的机会,他出差的时候见到秦始皇,他表了一个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就是大丈夫要像秦始皇那样,那才活得像个人样,这是他有了这么一个念头。第二件事就是娶了一个妻子,就是后来的吕后,这个事是怎么样的呢?当时吕后的父亲吕公和刘邦所在的县,那个县叫沛县,现在在江苏省北部,苏北地区,(吕公)和沛县的县令关系很好,吕公就到沛县的县令家来做客。沛县的县令来了一个贵客以后,他就要大摆酒宴,这个时候主持这个仪式的是县政府的秘书长萧何。萧何就做一个规定说,你交红包以一千钱为界限,红包一千以上的坐在堂上,红包一千以下的坐堂下。刘邦是一分钱没有的,他就跑到门口说我一万,我送红包一万。一万当然是坐堂上了。(刘季)坐在堂上,其实他一分钱没交,然后高谈阔论,嘻笑怒骂,旁若无人。这个吕公一看,这个人好像是非同寻常,刘季,你喝完酒留一下,喝完酒以后吕公就跟刘季谈,我有一个女儿还没有嫁人,愿意嫁给你。这个吕太太就不愿意了,吕太太说,你看我们的女儿宝贝得不得了,挑了又挑,拣了又拣,是不是,沛县的县令跟你关系那么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你怎么答应嫁给一个刘小呢?吕公说你不知道,这个人将来了不得。

    生了这么两件事,对刘邦将来最有影响的。但是如果仅此而已,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刘邦也就是娶了吕太太,然后当一个泗水亭长,了此一生,但是这是一个历史注定要塑造英雄的,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大泽乡在哪里呢?就在现在的安徽省的宿州县,宿州市附近,西南。陈胜、吴广起义以后,星星之火,立即燎原,各地痛恨秦王朝残暴统治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刘邦所在的沛县也这样,人民一下子起来了,把沛县的县令给杀了,起义了。起义以后要推举一位领袖啊,这个时候大家都说,刘季,我们应该让刘季当领袖。刘邦当然这个时候是推辞了,他怎么说呢?他说:“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就是说现在我们天下已经大乱了,到处都在揭竿而起,如果我们这个领导人选得不得当的话,一败涂地。我刘季不是不愿意出来为大家做事,是我能力太差,怕不能保全家乡的父老乡亲啊。

    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非刘季当头不可呢?不是,因为这时候还有两个能人,一个是萧何,一个是曹参,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政府的一级官员。刘季是一个亭长,这个亭长最后还是失职的,但是萧何和曹参都是文化人的,文化人是不敢造反的。萧何和曹参说,我们都拖家带口的,都有一些产业,挑头造反那是灭族的罪,弄不好我们,刘季,反正那是一个混小子,愣头青,出了事他担着。大家说,不不,我们都觉得刘季非你不可,所有的人都不敢挑这个头。刘季说好,大家既然推举我,我就来挑这个头。于是(刘季)自封为沛公,因为他是沛县的领袖,叫沛公。由此我们得出了刘邦崛起的原因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出身虽差,运气好。

    41.第9章汉代风云人物第九讲刘邦崛起之谜(3)

    画外音:

    刘邦除了有运气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敢担当。如果说萧何、曹参二不敢带头谋反是因为考虑个人得失的话,而刘邦的这次挑头则体现了他的敢作敢为。刘邦靠自己的赤诚终于走出了他崛起的第一步,后又投奔反秦起义军的重要领项梁,与项梁的侄子项羽并肩作战。这为他的崛起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历史舞台。

    易中天:

    这个时候,反秦斗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项梁的队伍里来了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范增。范增当年已经70岁了,但是这个人饱读诗书,一肚子的奇计,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看准了项梁这支队伍,然后投奔项梁,而且给项梁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主意。当时的况是,最先在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已经死了,陈胜、吴广的起义也就失败了。范增就给项梁分析陈胜失败的原因,范曾说陈胜的败是有原因的,也是当然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放弃了楚这个旗号,因为我们知道陈胜起义以后他称王的时候,他的国号号称张楚,张楚什么意思呢?张大楚国的意思,但是范增说,他虽然打出张楚的旗号来作为一个号召,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立楚王的后人为王,他自己做了王,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范增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就是秦灭的六国当中,楚国是最冤枉的,灭得最冤的,所以楚人对于秦王朝也是最不服的。

    这里我们稍微交代一下,我们知道在秦灭六国之前,所谓战国时代主要是七个国家,这七个国家最强大的是哪几个国家呢?三个国家,一个是齐国,一个是秦国,一个是楚国。齐的强大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齐是资格最老的一个封国,这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的国家,是有名的超级大国。秦和楚都是后起之秀,而这两个后起之秀后来展得非常快。楚人在当时号称荆蛮,就是楚人是有一种蛮劲。我就是楚人,你看我身上也有蛮劲的。就是我们湖南有一句话叫霸蛮,又霸又蛮。又霸又蛮是什么?这个事大家都说做不成,我非要去做,这是湖南人的性格,湖南人的精神,这就是楚人的一种精神,所以楚人他最不服气的就是周。就是现在湖北人还有一句口头禅,叫不服周,就是不服气,他不叫不服气,叫不服周,不服周,老子就是不服周。就是不服这个周,所以他就自强不息,拼命地扩张自己。当时楚王是有一个家族的这样一个传统是,七年不出兵是奇耻大辱,经常动战争的,最后成为南方之强。在楚人看来的统一中国的应该是我们楚人,而不是秦老西,他不服。所以,楚人流传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说哪怕我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我也要把你秦国灭了,非灭你不可。

    所以范增说在这样一个况下,你又在楚国原来的地方动这样一个起义,你就应该请一位楚王的后代来做领袖。但是陈胜没有这样做,所以他必然失败,因此请项梁你这样做。项梁说这个建议有道理。因为这样一种造反起义,他确实需要有一种精神上的、舆论上的号召和支持,于是就到处去找,看有没有楚王的后代,七找八找找到一个放羊娃,这个放羊娃的名字叫做心,就是这个心。据说是楚怀王的孙子,他说这个好,为什么?楚怀王当年到秦国以后被秦国扣留下来,死在秦国的,楚人都很怀念他,现在把他孙子给找出来了,所以立他为楚怀王,还叫怀王,作为起义军联盟的名义上的领袖。

    画外音:

    公元前208年,陈胜起义暂时遭到挫折后,由楚国旧贵族出身的项梁领导的一支义军,在听取了谋士范增的建议后,立原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怀王。楚怀王也当仁不让地行使了其领导权,决定各路诸侯出兵灭秦,命令项羽北上救赵,派刘邦西进关中,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易中天:

    这不明摆着就是偏刘邦吗,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当时讨论这个战略决策的时候,有很多的诸侯,说我们现在要打秦国,谁愿意去啊?谁都不愿意去。因为秦国当时非常强大,谁都不愿意去打头阵。打头阵是做炮灰,会打仗的人都知道,两军交战,冲锋冲过去,第一排死掉了,最后后面的军队过去拔旗子,他摘取胜利的果实,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只有两个人愿意去,刘邦、项羽。这是第一个原因。那么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为什么要选择刘邦呢?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意见,项羽这个人太残暴了,打仗是很能打,但是他每打到一个地方,打下一座城池以后屠城,他就是不管你是投降还是没投降,是怎么来的,他打进去把一城的人都杀光,然后敌军投降的这些俘虏全部活埋。一路走就是烧杀掠抢,奸Yin妇女,这个军纪实在是太恶劣了,大家说还是要有一个忠厚厚道人,做人要厚道,要有一个厚道人去打秦国,这样秦的军民他就不会顽抗,一想来一个厚道人,可能还对我们有一些什么好处,可能就投降了,这样就比较容易打下来,所以不让项羽去打秦,让刘邦去打。由此我们就得出刘邦能够崛起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实力虽弱,胆子大。

    42.第9章汉代风云人物第九讲刘邦崛起之谜(4)

    画外音:

    出身低微的刘邦,靠着胆子大和老实可靠获得了担当重任的机会,受命后的刘邦带领着只有几千人的军队,踌躇满志地开始西进。然而他面对的却是强大的几十万以逸待劳的秦军,正在刘邦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在一个关键的地方遇到了一个关键的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帮助刘邦日后建功立业的贵人。那么,刘邦是如何对待这个人的呢?

    易中天:

    刘邦西进也不顺利,但是他这个时候身边来了一个重要的人,这个人叫做郦其食。郦其食这个人是陈留高阳人,陈留在哪里呢?就是现在河南省的陈留县,郦其食是陈留高阳人,60岁,身高八尺,非常狂妄,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县的人都称他为狂生,但是这是一个有计谋的人,他一直在关注国家形势的变化。当时起义军一拨一拨从陈留过进,因为陈留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义军今天这一拨来了,明天那一拨来了。郦其食经过观察现这些将领都不行,惟独对刘邦有独钟,他觉得刘邦这个人能成大事。郦其食见刘邦的故事有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都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上,那么第一个版本是这样的。

    刘邦的军队来到陈留的时候,郦其食就去找刘邦军队里边的一个下级军官,这个人跟郦其食是认识的。郦其食就说,他说我想投靠刘邦,请你去帮我说一说,你怎么说呢?你就说,这个陈留县有一个叫郦其食的人,所有的人都说他是个狂生,他自己认为他不是个狂生,你就这么说。这个人说不行,我不能去给你说,说你不知道,我们沛公最瞧不起的,最讨厌的,最痛恨的就是你们这些读书人,他最讨厌读书人,但凡有读书人来求见他,他就要侮辱这些读书人。当时这个儒生也是戴冠的,儒生的冠是一个像斗一样的东西。他说这些读书人、儒生一进来,我们沛公就把他头上斗一样的冠拿下来撒尿,最瞧不起读书人。不能说,说你是儒生的话,他肯定不见。郦其食说,不管,你就去说。这个人就如实对刘邦说了,刘邦还果然就召见了他。召见的时候刘邦在干什么?在洗脚,坐在床上,伸开两条腿,让两个女孩子一边一个在给他洗脚。可能还估计做点足底按摩,就跟现在足浴一样,我估计是这样,大大咧咧的。郦其食走进去昂然而入,长揖不拜。这个按规矩本来应该是跪下来要拜的,但是他不拜,长揖,说沛公,你是想帮助暴秦的吧,你的打算是要帮助秦的吧。刘邦说,竖儒,竖儒是个骂人的话,竖是什么?奴才,你这个奴才书呆子,乱讲,我是打秦国的,我怎么会是帮秦国的呢?郦其食说,那就不对了,如果你是想灭秦的,想夺得天下的,怎么能用这种态度来见我老人家。刘邦说,对不起,把两个足底按摩的小妹,赶出去,然后把衣服穿起来,把鞋子穿起来,郦先生请坐。这是郦其食见刘邦的第一个版本。

    郦其食见刘邦还有第二个版本,这个版本是什么样的?这个版本是这样说的,说是没有人介绍,郦其食自己拿了一个名片,古时候也有名片,叫名刺,也叫谒。拿着一个名片,交给看门的,说陈留贱民郦其食求见沛公,要跟沛公谈一谈天下大事。门房就拿着他的名片回去向刘邦报告,刘邦也是在洗脚,洗脚还是一样的,来了个什么人呢?门房说好像是个读书人,穿着读书人的衣服,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去去去,我现在考虑的是天下的大事,哪有时间跟什么读书人谈学问?不见。门房又拿着名片回来说,我们主公说了,他现在正在考虑天下大事,不见读书人。郦其食“啪”把剑拔出来,回去,重新说,什么读书人,谁是读书人,你说有一个高阳酒徒求见。我们知道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高阳酒徒,就是最能喝酒的人,这个人就是郦其食,一吼,门房吓得把名片都掉到地上了,赶快一把拣起来,好,我去通,通报,说主公,门外有一个酒徒求见。刘邦说酒徒吗?能喝酒吗?进来进来。读书人不见,酒鬼要见。这个时候郦其食才进去见刘邦,也是长揖不拜,然后跟他有一番谈话。我听门房说主公现在都在考虑国家大事,天下大事,没时间见读书人,是这样吗?我看你要是不见读书人的话,你是得不到天下的,你想一想看,你的智力比得上我吗?你的勇敢比得上我吗?你都比不上,你智力和勇敢都比不上我的人,怎么还不见我。刘邦说,是吗?对不起,对不起,去去去,不洗脚了,请坐,请坐。好玩儿,那个时候的事真好玩儿。一个去求职的人居然就可以说你智力也不如我,你勇敢也不如我。你说我们现在年轻人到一家公司去,能跟总经理董事长说,你智力也不如我,勇敢也不如我吗?那个时候就那么好玩儿,他一说,刘邦还马上就尊敬起来了,请他坐下,然后谈。这其实也是刘邦崛起原因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毛病虽多,改得快。

    43.第9章汉代风云人物第九讲刘邦崛起之谜(5)

    画外音:

    不学无术的刘邦虽然不喜欢读书人,却破例把高阳狂生郦其食待为上宾,然而作为一个带兵打仗的将领,有错必改是远远不够的,当刘邦面对着高阳狂士郦其食的夸夸其谈指指点点时,他又是如何审时度势的呢?

    易中天:

    那么郦其食和刘邦见面以后,刘邦一看这是一个人才,不是书呆子,刘邦不愿意见读书人的原因,是因为读书人书呆子太多了。一来一讲,前三皇后五帝开始,他能讲半个小时,一口气不歇,要有兴致的话能讲三个小时,不得要领,什么问题不解决。刘邦一看郦其食这是个解决问题的人,他非常高兴,然后就请他吃饭,吃完饭以后就说,先生有什么计策教我吗?郦其食说主公打算下一步怎么办?刘邦说,我是奉了怀王的命,西进攻秦,我当然是要继续西进了。郦其食说,不行,你看看你的人马,散兵游勇,乌合之众,不足万人,就你这么一支队伍,这么一彪人马居然就想去和强秦叫板,那你不是羊入虎口吗?刘邦说,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郦其食说,止陈留,什么叫止陈留,你把陈留拿下来,陈留这个地方历来是天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而且粮草极其丰厚,如果能够把陈留拿下来的话,你的军队会扩充,你的粮草会补充,然后你在这儿住一段时候,养精蓄锐,然后你再去攻秦。刘邦说,陈留我怎么把它拿下来?郦其食说不要急,陈留县县令是我的朋友,我去劝降。刘邦说,好吧,你去劝降吧。

    郦其食就进了陈留县城,找到陈留县的县令劝降。县令说,那不行,秦法是很苛刻的,我要是背叛,我是灭族的罪,这个事不能干,郦先生不要再说了,今天晚上住一宿,明天你回去,该干啥就干啥去。郦其食晚上就住在陈留县,半夜起来杀了陈留县令,然后拎着陈留县令的头,翻出陈留县城,跑到刘邦军中。第二天,刘邦军队开向陈留县,然后用一个竹篙把陈留县令的脑袋挑起来,大声地说,你们看,你们县令的级在此,还不投降吗?陈留县的人一城人马上投降。刘邦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留,为他进一步走向胜利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这也就是刘邦崛起的第四个原因:水平虽差,悟性高。

    对于这一点,张良是深有体会的。张良,我们知道,张良这个人也是一肚子计策,满腹经纶的人,他也辅佐过很多人。他辅佐过项羽,辅佐过韩王成,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这件事应该怎么样做,那件事应该怎么样做,但是张良说的话别人都听不懂,惟独刘邦一听就懂,所以刘邦这个人的悟性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就是说他有这方面的天赋。其实不管你做什么,做学问也好,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悟性,最重要的是悟性,没有悟性的人是什么都做不好的。刘邦虽然没有文化,粗,动不动就骂人,但是他的悟性非常之好,反应非常之快。刘邦确实是一个具有领导天分的人。

    那么刘邦得到了郦其食的辅助以后,拿下陈留。他就很顺利地向西进军,而且很快就进入了关中。进入关中以后,赵高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这个时候,整个的秦王朝已经是遍地烽火连天,诸侯并起,子婴不敢称帝,改称秦王,而且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终于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关中的人,按照当时楚怀王和诸侯的约定,刘邦应该是王,至少刘邦应该来当秦王,对不对?但是没有,刘邦在反秦斗争中立下的头等大功,不但没有使刘邦成为秦王,而且还差一点让他掉了脑袋。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当刘邦遇到这样一个政治风险的时候,他是如何脱险的呢?他脱险以后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呢?请看下集,汉代风云人物刘邦之胜利之谜。

    44.第10章汉代风云人物第十讲刘邦胜利之谜(1)

    画外音:

    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番茄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农民反秦起义的风暴登上了历史舞台。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中,他又以自己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最终战胜了“一世之雄”的项羽,建立强大的大汉王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刘邦削平群雄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易中天:

    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破咸阳,驻军霸上。霸上在哪里呢?在现在西安市长安区的白鹿原。陕西有一个作家叫陈忠实,写过一本书叫白鹿原,就是刘邦当年驻军的霸上。这个时候,赵高已经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但是子婴不敢再称皇帝了,他改称秦王。当刘邦的军队来到的时候,子婴穿着白衣服,孝服,脖子上挂了一块丝巾表示要自杀,跪在路旁向刘邦投降,刘邦取得了灭秦斗争中的重大胜利。

    胜利对于刘邦是一个考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在上一集已经交代过了,刘邦这个人的特点是“好酒及色”,是喜欢酒肉和女人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秦皇宫里面有多少酒?有多少肉?有多少女人?一个从边远地方来的这么个乡巴佬进了秦始皇、秦二世的皇宫看见那么多的酒,那么多的肉,那么多的美女,他会怎么样?刘邦的反应是正常人的反应,今晚就住这儿了。

    但是他手下的将领樊哙劝他不要住,这个地方不是咱们住的,咱住不得,我们还是住军营吧。刘邦说,那不行,早年我就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我好容易我有了今天,我今晚不住这儿?不行,我要住这儿。樊哙劝他,他不听。这时候张良来劝他,张良说,沛公,不要住在这里,这是谁住的地方?这是暴秦的君主住的地方,难道你想成为第二个暴秦吗?樊哙的话虽然说得不中听,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逆耳利于行,我们还是退出秦宫,还军霸上吧,我们还是住到白鹿原去吧。那么这一次劝说刘邦听了。

    刘邦这个人是很会做人的,他这个思想转了弯以后,他表现得非常大度,他不但不住在秦皇宫了,他还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不杀子婴,子婴投降了以后就成了他的俘虏,手下的将领都说要把他杀了,这不就是秦始皇的孽种吗?不杀他吗?刘邦说,不要杀他,人家投降了嘛。人家已经投降了,我们为什么要杀人家呢?这是不吉祥的,不要杀他。

    第二件事就是约法三章,刘邦把秦国的父老召集起来说:天下苦秦久矣,大家受秦王朝残暴统治已经很苦很苦了。他说,我知道秦代的统治是靠苛法,很苛的法,苛到什么程度呢?“诽谤者诛,偶语者弃市”,什么意思呢?如果谁诽谤朝廷,诽谤皇帝,要灭族,哪怕你没有诽谤,你两个人在街上交头接耳,杀头。他说,我知道秦地的人民已经忍无可忍了,今天我刘邦来了,我跟你们约法三章,哪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杀了人,那你要偿命,如果你是伤了人家,或者是你偷了人家的东西,根据你罪行的况轻重,予以量刑。就这三条,杀人、伤人、盗,只有这三条我们治罪,其他的我们不管,这个就叫做“约法三章”,“约法三章”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出来的。

    第三件事不受犒赏,因为他“约法三章”以后,秦国的老百姓非常高兴,来了这么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于是就牵着牛、羊、猪、酒,就要劳军,刘邦说,谢谢,谢谢,谢谢各位父老乡亲,我们有军粮,大家生活也不容易,苦日子过了很长时间了,我刘邦的军队怎么好意思来骚扰大家呢?大家千万不要害怕,我不是来征服你们的,我是来解放你们的。刘邦大得人心。从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就看出来刘邦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有虚心纳谏的态度。

    画外音:

    刘邦凭借着头脑清醒和虚心纳谏的态度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取得了反秦斗争的初步胜利,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此时应该是秦王,但是就在他攻下咸阳时,刘邦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不但没有让他当上秦王,还差一点找来杀身之祸,那么刘邦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45.第10章汉代风云人物第十讲刘邦胜利之谜(2)

    易中天:

    但是与此同时,刘邦也犯了一个错误,刘邦也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他也是会犯错误的,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当时有一个不知名的谋士向刘邦提出一个建议:说你现在应该派兵把守函谷关,因为函谷关是从中原地区进军秦地的必经之路。***他说,你如果把函谷关把守起来,秦这块地方就是你的了。刘邦想这个有道理,马上派了一支军队把守函谷关。

    而这个时候我们知道项羽在北边打仗,项羽把北边的战局也平定下来了,带着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地也往关中地区开过来了,开到函谷关的时候,刘邦的军队把函谷关守起来了,打不进去,项羽哪能受这个,马上下命令给英布,英布给我攻下来。刘邦的军队是打不过项羽的,项羽一打,就把函谷关打开了,项羽的军队开到了鸿门,这个况对于刘邦来说就不利了。这个时候刘邦自己的队伍内部出了一个叛徒,有一个官职叫做左司马的,名字叫做曹无伤的人出卖刘邦,左司马是个什么官呢?司马就是军中法官。实际上我们读《史记》,我们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这个姓就是以官为名,司马家族本来是做军法官的,不是做史官的。这个曹无伤就跑去报告项羽,说这个刘邦很坏的,野心很大的,他到秦王宫里去,把金银财宝都运走了,要在关中称王。项羽一听,勃然大怒,马上下命令说,明天早上让我们所有的将士饱餐一顿,给我把刘邦灭了。

    当时的况是什么样呢?项羽兵力四十万,号称一百万,刘邦的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刘邦如果和项羽打它一仗的话,那叫“以卵击石”,根本就不是对手,可以说此刻的刘邦是危在旦夕。幸亏这个时候项羽的队伍里面也出来一个通风报信的,此人是谁呢?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和张良是好朋友,他知道张良现在在刘邦的军队里,明天大军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门失火,也得殃及池鱼。大军开将过去,张良很可能也就死于战争。所以他连夜从鸿门到霸上,去给张良通风报信,于是张良马上去见刘邦,向他报告有这样的况,刘邦说,“为之奈何”,这可怎么办?张良说,谁给你出的主意,要你把函谷关把守起来。刘邦说,哎呀,不是有一个谋士,他说我只要把这个门一关,这个地方就是我的了。张良说,这个馊主意啊,请你想一想,你打得过项羽吗?司马迁写道:“沛公默然”。刘邦沉默了好半天说“固不如也”,实在是打不过,“且为之奈何?”那你说怎么办呢?张良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请项伯说。

    (于是)张良就把项伯请进来了,刘邦就说,项伯,老哥,你看这个事是这样的,这个项将军恐怕是误会我了,我这个怎么敢背叛项将军呢?我是派兵在函谷关把守,那是防强盗的,我怎么会是防项将军的呢?帮我说说,帮我说说,说说。项伯说好吧,我就帮你说说吧,于是项伯晚上又连夜回到项羽军中,如是这番的说了一遍,然后说了,侄子,贤侄啊,刘邦,你最好不要杀他,人家是功臣,秦刚刚被我们灭掉,你就杀功臣,这讲不过去嘛。项羽就答应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这些人,就从霸上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就这么说了,他说,将军啊,当年臣和将军一起在怀王手下当差,接受怀王的命令出击,将军战河北,臣战城南,臣也没有想到,怎么一不小心,我就先来了,实在不好意思,不过也好,我不就是很荣幸地又见到将军了吗?装孙子。

    这个项羽是个缺心眼的,大家知道吗?一看刘邦装孙子,他就得意了,哎呀,你看看,这个事本来也是个误会,这都是你手下的那个左司马,那个叫曹无伤的人,他这么说,要不我怎么会这样呢?缺心眼吧,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线人给卖了,所以刘邦从鸿门脱身以后,回到军中第一件事就是把曹无伤杀了,“立诛杀曹无伤”,那还不杀他?下面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鸿门宴了,刘邦就从鸿门上脱身回去了,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刘邦最终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二个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的心态,又有转危为安的计谋。

    46.第10章汉代风云人物第十讲刘邦胜利之谜(3)

    画外音:

    建立了旷世功勋的刘邦不但没有当上秦王,还差一点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刘邦在鸿门宴上靠着镇定机智的心态才得以虎口脱险,鸿门宴之后项羽西进在咸阳城大肆屠杀,不仅杀死秦王子婴,而且火烧了阿房宫,随后项羽以天下霸主自居,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定都南郑,也就是现在陕西南郑。项羽为什么要这样分封?汉王对于刘邦意味着什么?

    易中天:

    那么刘邦和项羽和解以后,天下的形势大致上也就定下来了,天下定下来以后,项羽就开始分封诸侯,因为这个时候诸侯们基本上也各人有一块地盘,项羽封王。一下子封了18个王。在这个封王当中,项羽表现很不公平,和他关系好的,他就封个大的,和他关系差的,他就封个小的,他不喜欢的人,甚至不封,然后自己封的什么呢?西楚霸王,楚霸王就是从这儿来的,他自称是西楚霸王,其他的这个王那个王,什么齐王,秦王,给刘邦封了个什么呢?汉王,汉这个称呼也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为什么封他做汉王呢?这是范增出的主意,范增总觉得刘邦是最危险的敌人,所以就跟项羽说,你把他封到汉中去,汉国的国都叫做南郑,在什么地方?就在现在陕西省的汉中市,汉中市旁边上有块地方就叫南郑,封到那个地方。然后把关中这个地方,原来秦这个地方,把它一分为三,分给了三个秦朝的降将,就是秦朝投降过来的将领,封了三个王,因此这个地方从此叫做三秦。

    为什么这样封呢?就是要让秦王朝的这三个将军封的王堵住刘邦的路,不让刘邦从汉中再反扑过来,就是要把刘邦软禁在汉中这个地方。而且要知道刘邦的军队都是楚人,你说,把他弄到那个地方去,他们怎么能安心呢?所以对刘邦是很不公平的。刘邦自己也是一肚子气,但是刘邦很清楚,现在不是和项羽叫板较劲的时候,所以他自己强咽下自己的泪水,吞下了这颗苦果,叫做打落牙齿往肚子里面咽。

    到了汉元年的四月,各个诸侯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叫做“之国”。之乎者也的之,“之”就是去的意思(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85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