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部分阅读
守帐勇士略带惊慌的快步走进帐中,禀报道:“大单于,汉人正放火烧山!”
“什么?!”大帐内的众人闻言,俱是一愣,最先反应过来的中行説,急忙跑出大帐,抬头一看,却见无数火球从雁门塞的城头上激射而出,在天际中划出一道道耀痕,尽皆落在勾注山西侧的密林之中,燃起熊熊大火。入冬后,勾注山谷中本就风吹不息,如今更是火借风势,火情逐渐蔓延开来。
军臣单于和匈奴诸将也缓缓走出大帐,看着远处的山林大火,眼中尽皆写满了疑惑。其中一个满脸胡髯的千长哈哈大笑道:“汉人这是想做什么?难道想用火攻?我军大营又不在林中,莫不是被我匈奴大军吓傻了吧?”
中行説闻言,心中颇为无奈,匈奴今日攻城大败而回,到底是谁被吓傻了?今日对阵,汉军守将应对从容,轻易就化解了匈奴大军的攻势,想来不是无能之辈,如今放火烧林,其中定有深意。
“我看汉军此举定有蹊跷,我们还需认真戒备才是!”中行説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但还是谨慎的建议道。
“哼!国师怕是今日被那汉军吓破了胆吧?如今我军大营在山口处,不与山林相连,为啥要戒备?国师的心思,用你们汉人的话说,怕是想涨汉军的士气,灭我匈奴的威风吧?!”匈奴诸将本就对中行説拿着军臣单于的宝刀对他们指手画脚多有不满,今日又大败而回,自然有人要跳出了讥讽几句。
“我早已不是汉人!”中行説冷冷道,他曾经的汉人身份,一直是匈奴诸将攻击的重点,试图以此破坏单于对他的信任,这是中行説绝对接受不了的。
“好了!莫要再争吵了,各自回营吧!”军臣单于已不是第一次碰到这个场面,只是以往他总是会责罚以此挑衅的匈奴将领,以表明对中行説的绝对信任。可如今他却没了这份心思,而是轻描淡写的挥挥手,让他们自行离开。
中行説心中哀叹一声,却也没说什么,告退一声,缓缓走向了自己的营帐。而匈奴将领们望着他略带失落的背影,脸上写满了得意的笑意,仿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一般。
(这章真不好写,写了好几个小时,原本想三章写完雁门战役的,看来还要多半章。这章算昨天的,今天至少还两更,努力冲击三更。。。)
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
枯黄的草原上,裸露着成片的沙地。狂风席卷着飞雪,漫天的飞舞。细小的雪粒打在人的脸上,像针扎一样疼。
苍茫的天地间,匈奴单于庭的本部铁骑,正散落成一个巨大的扇面,缓缓的朝北方行进。为了抵挡北疆之风的侵袭,马背上的匈奴骑兵不时拿出酒袋喝上一口,驱驱寒气。十数万匈奴大军,早已没有当初挥师南下时的如虹气势,尽皆面色忧虑,不时朝西北方向遥望龙城,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妻儿。
数日前,雁门塞的汉军放火焚林,原本稳坐大营的匈奴铁骑,根本没发觉在那浓重的夜色下,掩藏着浓厚的杀机。当淡黄|色的轻烟随风而来,弥漫着整个大营,并渐渐飘入每个营帐时,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
不过短短片刻,大多数匈奴将士都开始眼中泛泪,不住的咳嗽,咽喉更是灼痛难耐。整个大营顿时乱成一团,兵士们惊慌的呼喝声和战马的嘶鸣远远传出数里之地,连远在雁门塞的汉军都能听闻。
匈奴诸将草草用绢帛捂住口鼻,便出了营帐安抚将士,他们尽皆久经战阵,自然明白炸营的可怕。在砍下了数百个脑袋后,整个大营才稳定下来,但无可抑制的咳嗽声仍然不绝于耳。此时的匈奴将士也来不及珍惜宝贵的饮水,纷纷有样学样,取出水袋,浇湿了衣袖,捂在口鼻处。虽然仍无法避免那刺鼻的烟味,但也聊胜于无。
匈奴诸将们见形势稍稍稳定,随即齐聚单于大帐,满脸焦急之色。军臣单于此时也是被烟呛得满眼通红,只得命守帐勇士用厚厚的毡子将大帐从外面封得严严实实的。随着匈奴诸将的涌入,几乎不透气的帐内愈发的憋闷起来,帐内众人的呼吸也愈发沉重。
军臣单于实在不想让诸将在此多待,喝了口马奶酒,嘶哑着声音问道:“为何这些烟会如此呛人?”
“是啊,往日也没少看到草原上的大火,即使飘起滚滚浓烟,似乎也没如今这淡淡的轻烟呛人。闻起来倒像察哈尔山上那漫天岩浆的味道。”一个匈奴将领站出来附和道。
中行説闻言一愣,随即面色大骇,不住低声喃喃道:“岩浆。。。岩浆。。。”
帐内众人皆望向他,一些匈奴将领见他神色异常,以为他心怀胆怯,不由面露讥讽之色,正待出言挑衅,却被军臣单于挥手阻止。军臣单于熟识中行説多年,知道他定然想到了什么,才会如此失态。
果不其然,片刻后,中行説回过神来,眼中恢复清明道:“是硫黄!定然是汉军在那山林中放置了大量的硫黄!古时中原之地,曾有小国以马蹄,石粉和硫黄混合,燃后可散出毒烟。一旦吸入,轻者全身乏力,重者立地倒毙。”
军臣单于闻言恍然,狠声低吼道:“怪不得汉军要放火烧山,好歹毒的心思!”
匈奴诸将也是群情激愤,纷纷大吼着要出兵横扫中原,将卑鄙的汉人杀个鸡犬不留。
中行説摇头苦笑:“事已至此,切勿意气用事,先想办法稳定大军才是正理。”
军臣单于挥手拦住了满脸不甘的诸将,点头认同道:“国师说的极是,你们快去看管大营,欲借机作乱者就地格杀!若是处置不力,你们自己将脑袋挂到帐外的旗杆上!”
诸将听出了大单于话中的滔天杀意,不由浑身一颤,也顾不得和中行説置气,赶紧领命而去,镇压下混乱的大营。
是夜,匈奴大营灯火通明,军臣单于更是彻夜未眠,将中行説留在帐中,深谈一夜。待到清晨,当他领着诸将巡视过大营,才意识到真正的严重性。不少将士竟然因为吸入这些毒烟痉挛而致窒息,更多的将士双眼通红,布满血丝,如同灼伤一般。而战马更是尽皆虚弱无力,嘶鸣半夜,倒毙者众。
“悔不听国师之言,本该连夜拔营后撤才是!”军臣单于眼见十数万大军惨状,战力大减,不由仰天哀叹道。
中行説可是玲珑心,自然不敢当真,忙劝慰道:“其实大单于的顾虑甚为有理,混乱之时连夜拔营,不免军心涣散,一旦炸营,将是天大的祸事。臣的想法实在有些孟浪,远不如大单于思虑周详。”
军臣单于闻言哑然,半晌没有说话,只是拍拍中行説的肩膀,轻叹了一口气。他明白,经过连日之事,他们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产生了一丝说不起道不明的隔阂。中行説作为老上单于的心腹老臣,在其故去后,一直尽心辅佐军臣单于,亦师亦友。然而随着军臣单于渐渐巩固了手中的权势,就隐隐的疏远中行説。这让从小教导他帝王之道的中行説惆怅不已,大有挖坑埋自己的寂寥味道。如今连番失利,更是让两人渐行渐远。
望着远处还在熊熊燃烧的山林大火,和随风飘来的滚滚浓烟,军臣单于无奈的下令拔营后撤。数日后,随着大雪的到来,肆虐多日的山火终于渐渐熄灭。但此时的匈奴大营,已经断水多日。他们早已发现疫病的来源,正是被污染了的水源,自是不敢再取用。原本还能从山中取少许干净泉水,如今却必须尽数遣人到百里外的河流上游取水,实在不堪十数万大军使用。如今天气渐寒,攻城的难度愈发大了,汉军又如此难缠,显然看不出任何胜算。若在坚持下去,也只是頽自空耗实力罢了。
无奈之下,军臣单于遥望勾注山脊上巍然耸立的雁门塞,长叹一声,下令班师回龙城越冬。匈奴诸将虽心有不甘,却也没有了必胜的信心,只得默默的传令整军。而匈奴将士们得到消息,整个大营一片欢腾,庆祝能离开这片被诅咒的土地。
大帐中的军臣单于听到震天的欢呼声,面色铁青,此番的失败,将成为他永远无法洗刷的耻辱。可以想见,一贯只信奉实力的匈奴大贵族们定会更加支持左贤王,对他的单于之位形成巨大威胁。
得知匈奴人撤兵的消息,雁门塞内一片欢声笑语。府衙之内,雁门太守郅都拍拍马屿和公孙贺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之色,感叹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此番大战,虎贲和羽林居功至伟!”
马屿脸色微红,眼中满是激动之色,不是为立下大功,而是完成了太子的嘱托。如今数百虎贲卫已见识过战阵,虽说只是在城头防御,但好歹手上已经染血,也知晓了战争的残酷,至少能做到临阵不腿软,见血不恶心了。
倒是公孙贺撇撇嘴,略带遗憾道:“可惜焚林当日没敢冒险袭营,若是能杀上几个贼酋,也好回去向太子殿下多讨些赏赐。”
郅都不由失笑,能让他这个万年死鱼脸露出笑容,实在是很难得之事,除了今日大胜的兴奋,更是因为他极为欣赏公孙贺。在郅都眼里,这个行事随意,天马行空的少年,领着手下百余羽林卫,灭贼寇于谈笑之间,一切以结果论,从不在意手段如何卑劣,更对所谓的规矩和假仁假义嗤之以鼻,实在很对他的胃口。
数日后,远在长安未央宫的景帝接到了郅都的密奏,迫不及待的看完,面露狂喜之色,毫无顾忌所谓君臣之礼和父子纲纪,招来太子刘彻彻夜痛饮,促膝长谈。酒过三巡,醉眼惺忪的父子二人,勾肩搭背,几乎要称兄道弟,斩鸡头烧香结拜。所幸被哭笑不得的皇后王娡死死拦住,否则这泯灭伦常的父子二人,恐怕会成为大汉开国以来第一对被御史同时拼死弹劾的皇帝和储君。
与狂喜的景帝父子不同,长安城的权贵们却并未有丝毫的反应。以往匈奴来犯,总会引起朝野震荡,引举国之力御敌,而景帝此番却罕见的严密封锁了消息,并未从别处调动一兵一卒,官位低下的朝臣根本无从得知,而身居高位者,即使知晓,也只能故作不知。
此番不只是汉匈大战,更是景帝和窦太后两个派系之争,如今景帝仅仅靠雁门郡的本地边军,就稳稳抵挡住匈奴大单于十数万铁骑,甚至在朝堂上都未引发一丝动静,显然已是稳压力主和亲保守派一头。毕竟大汉男儿多热血,既然能稳稳守住江山社稷,又何必将大汉女子送到那苦寒的草原上,饱受匈奴人羞辱?!
即便是窦太后,在接到雁门郡的捷报后,也是长舒了一口气。她和景帝只是治国理念上的差异,却也是希望这大汉能万年永固。此番,她输得甘愿,输得舒心!虽然这并不能改变她一贯的保守立场,但她却隐隐希望自己能一直输下去,最好输得彻彻底底。作为大汉帝国的太后,更作为一个母亲,女人的心理就是如此的不可理喻,却也是如此的理所应当!
(呼呼,竟然睡了十几个小时,实在不好意思,用力码字中。)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九十二章 帝国物流
刘彻看着寝殿内新换上的蜡烛壁灯,充满恶意的揣度,前世唐代诗人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千古佳句,怕是永远无法再出现。
唐朝人之所以要“剪烛”,只因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而刘彻则采用后世的手法,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因此,中原大地上将永远无法再现“剪烛”一幕了。
原本深受脑海中穿越小说毒害的刘彻,一直认为棉花是在唐代(约公元七世纪)时,才由印度传入我国开始种植的,汉朝并没有棉制品,是根本无法制造出棉质灯芯的。就在他放弃制作蜡烛的打算时,却在无意间发现了传说中的“白叠布”。
大惊之下,刘彻忙招来少府织工室的管事细细询问,才知晓西域早已开始种植棉花,“有草实如茧,茧中有细,名日白叠子”。只是因为中原统治阶级认为白叠子是“谷蔬之祸”,有侵占良田之虞,这才未曾大力推广。关中之地倒是有权贵私下在小范围种植,甚至会做成白叠布,常常裁剪成蓝色蜡染棉布、白布裤及手帕,供权贵府中没有奴籍的高级仆役使用,以便让他们能和穿着本色麻衣的平民有所区分。
刘彻抚摸着织工室呈上的蓝白棉布,此布为平纹,经纬密度每厘米为十八根和十三根,花纹图案的印制技术有较高的水平。显然汉初的手工棉织已比较成熟了,不过是缺乏一些后世的脱籽和棉纺工具罢了。
然而,刘彻并不会贸然劝景帝推广棉花种植,需知行政命令一下,各地官员为了政绩,什么破事都是干得出来。在后世的新中国,所谓的苹果之乡,芒果之县绝对不少,官员脑袋一热,不顾实际情况,大干快上,害惨了多少农民兄弟?!
刘彻自觉没有穿越主角身上的王霸之气,还需好好计划才行。民以食为天,他在某种程度上,也认同历代统治者对白叠子的态度——在粮食产量没有上升到某个程度前,大力推广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就是谷蔬之祸,将对农业基础造成极大的冲击,是及不负责的政治表现!
至于蜡烛的制作,刘彻倒是极为上心。在电力时代来临前,蜡烛将一直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照明工具,其方便,安全,少烟等特点,注定它出现后很快会力压如油灯之类的其他照明用具。即使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后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虽已不再使用蜡烛了,但赋予了它更多的感**彩,例如情侣相约、生日晚餐、对亡灵的悼念、对未来的祈祷等等,特别是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便会点起蜡烛。另外,蜡烛也常会作为一种物理或化学实验的用品。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松油点燃。
汉初其实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芯蜡烛,但却并未普及。用动物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权贵们是不屑使用的。而平民百姓则是舍不得用,相比起动物油脂,买些便宜的植物灯油,显然要划算得多。
至于皇室和顶级贵族,则使用蜜蜡制成的蜡烛。汉初所谓的蜜蜡,并不是类似西方养蜂人自制的蜂蜡,而是后世的琥珀。刘彻每当看到那些日后价值千金的天然琥珀被点燃,小心肝就像被用小刀剜肉般的疼。
南越国进献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每逢寒食节禁火的时候,皇帝都会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数量稀少,连未央宫平时都还是点的油灯。
作为化工系的硕士,制作蜡烛对刘彻来说,实在简单不过。只需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硬脂酸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成本低廉。而刘彻如今最容易获得的硬脂酸,正是出自石油提炼厂的特殊产物——石蜡。
石蜡是从原油蒸馏所得的润滑油馏分经蜡冷冻结晶、压榨脱蜡制得蜡膏,再经溶剂脱油、精制而得的片状或针状结晶。刘彻之前制造石蜡的目的,主要用于制造篷帆布和其他防潮防水的表面涂层等。要知道,大汉帝国海军一旦组建,战舰免不了要进行长期的远洋航行,光靠古法制作的桐油涂料,实在有些勉强了。看到其他穿越众随手就能弄出一支全球远征舰队,刘彻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谁知无心插柳,如今石蜡完全可以作为蜡烛的主要原料,只需添加少许矿物,增加熔点和柔软度就可以了。
刘彻显然不会只生产用于照明的蜡烛,这根本不符合他雁过拔毛的本性。大汉帝国的蜡烛跨越了几个发展阶段,直接出现后世的工艺蜡烛。刘彻制作出的工艺蜡烛,分果冻工艺蜡烛和薰香工艺蜡烛两类。不但加入配料而显各种颜色,形状也做成各种形式,可融新颖性、装饰性、观赏性、功能性于一体。
短短数日,七窍玲珑阁内,所有饭桌中间都摆上了精致的烛台,带着螺旋形状的尖竹蜡,熠熠生辉。而天上人间更是多了不少容器器皿,里面倒上水,把漂蜡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烛光下别有一番情调。
北阙甲第新落成的淘宝斋内,国舅田胜正眉开眼笑的接待着前来参观考察的诸位皇子。自从皇家实业集团成立以来,他一直担心太子殿下会将田氏商业集团抛之脑后,直到殿下将负责售卖蜡烛和烛台的淘宝斋归入他的旗下,才终于放下心来。
皇家实业集团的董事长刘非明确传达了太子的意图,该集团未来将不会从事那劳什子零售业和中低档服务业,而会主要从事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建设,诸如筑路,冶炼,化工,制盐等,还有如皇家休闲山庄等高档酒店业。而此次之所以到淘宝斋考察,就是为即将展开的物流业与如今的商业巨头田氏商业集团做最后的协商。
在经过和太子刘彻的深谈后,刘非充分意识到了物流业的重要性和伟大“钱”景。特别是皇家庄园内铺设了大汉帝国第一条沥青大道后,刘非肯定这种物美价廉的道路,将会得到皇帝老爹的强烈认同,并迅速铺设到大汉帝国的各大重镇。
随之而来的,便会是太子所说的交通便利所引发的大规模货物流通,所谓的物流业将会成为巨大的财源。因此,完全掌控住皇家实业集团决策权的诸位皇子,一致通过了刘非提出成立“帝国物流”的建议,力图尽速组建起快速便捷,且由皇室及大汉顶级权贵担保货物安全的物流业。
由于田胜并未得知刘彻对物流业的前瞻性规划,因此对刘非提出的建议很是讶异。这劳什子“帝国物流”分明就是镖局啊,皇室要帮商人走镖运货,这是啥世道?田胜顿时觉得自己三观尽毁,哑然无语。刘非见状,心中不由满是戏谑,看来这田胜也不过如此嘛。在刘非眼里,也就太子刘彻能让他心服口服,至于掌管田氏商业集团的田胜,如今看来,还暂时上不得台面。
当然,刘非没有丝毫传道授业解惑的觉悟,按照事先拟定好的章程,和田胜签订了规范的制式契约。这份制式契约是刘非按照太子刘彻订立的模板,仔细斟酌后,逐条增补而成。如今田氏商业集团和皇家实业集团,早已统一使用这种条陈分明的契约,甚至经其他商人之手,在长安城的大宗交易中被广为使用。
随后,田胜在府中宴请了诸位皇子,以庆祝签约的完成。根据契约,皇家速递将承接田氏商业集团旗下大宗货物的运输业务,保证快速且安全的送抵目的地;而田氏商业集团将按照路程远近和货物价值付出相当的押运费用。最为关键的是,田氏商业集团可以根据货物的价值提供相应保费,一旦货物出了差错,皇家速递必须进行最高可达十倍保费的赔付。
田胜满脸欢喜,为自己用一点小钱,就抱上大粗腿感到高兴不已。有整个皇室撑腰,田氏商业集团的货物定会在大汉帝国境内畅通无阻。由于刘非一再保证绝对不会涉及田氏商业集团从事的零售业和中低端服务业,田胜也投桃报李的发誓,田氏永远不涉及那劳什子物流业。
奸计得逞的刘非,志得意满的在翌日的董事会上宣布了协商结果,并煞有介事的着重描述田胜所立誓言,命人将其详细记下后妥善保存。出席董事会的刘彻闻言苦笑,摇头不已,似乎看到了那个土鳖舅舅悔恨得肝肠寸断的样子。
果不其然,在田胜今后叱咤商界的一生中,无数次懊悔万分的提及此次鲁莽的誓言,直言导致田氏商业集团失去了进军物流业的资格,平白失去了天文数字般的收益。皇家实业集团终身荣誉主席刘非,则一直死死咬住田胜的誓言,并数次扬言,一旦田胜违背誓言,就要举皇家实业集团之力,和田氏拼个鱼死网破。
而在未来千余年中,皇家实业集团更是一直以祖训为由,将田氏商业集团死死排除在物流业之外。即使当星际时代来临,“帝国物流”面临运力严重不足的窘境时,都没有丝毫松口的迹象。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九十三章 无奈的秦立
秦立,秦朝的秦,立国的立。汉取秦而代之,秦立能顶着这个犯忌讳的名字在大汉朝活到十二岁,不单因其父秦广为三品长置中领军,掌宫中禁卫,更因其名字乃是先帝汉孝文皇帝刘恒所赐,取立身立言立德之意,可谓荣宠至极。
秦氏一族原属关中奴籍,无姓氏,以奴代之。秦将王贲率军灭齐之际,其祖奴获作为仆役,曾随侍秦皇嬴政。适逢齐国稷下学宫招募数百游侠,手持强弓,埋伏于长安城外驰道两侧,欲行刺秦皇。奴获舍生救主,用血肉之躯护住秦皇车辇,不惜以身喂箭,即便身中数十箭,仍岿然不动。
片刻后,大军赶至,游侠灭。秦皇缓缓走出车驾,眼见奴获已被浑身箭矢死死钉在厢壁之上,早已气绝多时,却仍虎目圆瞪,尽显关中老秦人的彪悍勇武。秦皇遂呆立半晌,默然不语。就在此时,轻骑来报,王贲已攻入齐都临淄,正派人押送齐王建入秦投降。六国至此尽数覆灭,秦国一统天下。秦皇一时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想到若无忠心不二的关中老秦人,何来今日之强盛兵锋?!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战歌起,秦皇登上车辇,亲手将奴获身上箭矢一一拔去,将其置于车辇之上,身披秦国战旗。随后,秦皇颁布诏令,除去关中老秦人所有奴籍,并赐奴获后裔以秦为姓,入禁军,护宫闱。
数十年后,刘邦进逼咸阳,秦子婴出城投降。奴获嫡孙秦成时任卫尉丞,本欲以身殉国,却被深慕其勇武忠诚的刘邦以赢氏一脉性命相要挟,并派子婴亲自劝降,这才投入刘邦麾下。怎知月余后,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秦成自是对项羽恨之入骨,欲生啖其肉。其后项氏的亲属项襄,在汉王二年刘邦兵败彭城后不久,竟出人意外的投降到刘邦的帐下。秦成与项襄意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跟随汉王刘邦东征西讨,最终逼得项羽自尽于垓下。
汉朝建立后,项襄因功封为桃候,并被赐姓刘氏。汉文帝十年刘襄去世,其子刘舍袭封桃侯,景帝五年,任太仆。景帝七年,更是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而秦成封为武都候,其子秦勇如今为二品常置骠骑将军,秩比三公。其孙秦广,更是以区区而立之龄,便高居三品长置中领军,掌宫中禁卫。历经汉初四位帝王,两家可谓身负皇恩,荣宠至极。
而两家作为生死世交,更是结为儿女亲家,家中儿女多有姻亲。由于两家都出身军旅,个性粗豪随意,结亲时只论岁数,不论辈分。数十年下来,弄得两家的辈分关系相当复杂。例如刘晴的阿母秦氏乃是秦立的族姐,论起来他应该长刘晴一辈。但秦立的阿母却是刘晴的外甥女,论起来秦立该是刘晴的孙子辈。
所幸刘晴乃是温婉聪慧之人,倒没计较,一直和秦立姐弟相称,倒是大理卿王轩的女儿王嫣,时不时以刘晴闺蜜的身份,摆出长辈的架子,戏弄秦立一番。秦立个性随和,加上年纪也确实比刘晴和王嫣小上几个月,倒也不跟嫣儿计较,反而常常和她们聚在一起瞎混。当然,还少不了王嫣未来的夫婿,少府卿陈俞的孙子陈诚了。
这四个人一旦同时出现在北阙甲第,绝对是没人敢去招惹的。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可是公检法外加财政部大佬府里的官n代,而且还是嫡系的,得罪他们绝对比死还难受千万倍。所幸他们倒是颇为懂事,不像其他二世祖那样四处招惹是非,否则绝对会令维持京城治安的中尉府头疼不已。当然,前任中尉郅都除外,这种连皇子王爷都敢抓进中尉府打个半死的绝世狠人,绝对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奇葩。
然而,今日秦立终于碰到了丝毫不给他面子的人。昨夜秦立得了阿父秦广的好消息,他将被招为太子庶子,随侍传奇太子刘彻。秦立自是大喜过望,欲在小肥羊火锅城设宴招待刘晴三人,也好炫耀一番,连夜派人往他们府上送了帖子。今日更是起了个大早,赶到小肥羊火锅城订包厢,这些事总不好在熙熙攘攘的大堂宣之于口。
可当他来到火锅城,却被侍者告知,所有包厢全被预定满了,只得郁闷的往外走。毕竟小肥羊是皇家实业集团旗下的买卖,就连他老子秦广,也得守这的规矩。
“哟!兰儿,数月不见,愈发白净了。难为我日日挂念,生怕你见不着我,思念得紧了,吃不下饭去。”一个俊逸少年摇摇摆摆的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十数名身着平民服饰的少年,只见他朝柜台内的女掌事眨了眨眼,略显轻佻道:“还有包厢吗?给兄弟们来个大的!”
周围的食客们闻言,纷纷面露讶异之色,这少年敢在此处调戏女掌事,若不是家世非凡,就定是脑子不好使。前些日子,几个言语轻佻的小侯爷只是摸了一下上菜侍女的小手,便被火锅城的侍卫拎着脖子踢了出去,回去后还被家中长辈打折了腿,派人抬到皇家庄园向诸位皇子请罪。如今这俊逸少年出言调戏的女掌事,听说曾是太子的贴身侍女,这还了得吗?
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女掌事兰儿非但没有丝毫愤懑,反而满脸惊喜道:“你们回来了?那仓素大哥他。。。。。”
俊逸少年满脸戏谑的摇头晃脑道:“诶呦,原来兰儿心中挂念的不是我啊,仓素那个冷面阎王有啥好的?!”
“包厢自然有,我这就带你们去。”兰儿霎时间满脸通红,赶紧岔开话题,抬脚欲走。
一旁正看热闹的秦立闻言一愣,不由上前拦住她,怒道:“你刚才不是说没有包厢了?咋他们一来就有了?”
周围的食客们也反应过来,眼中隐隐有些不满,显然这女管事和俊逸少年熟识,想来是不打算守规矩了,这还了得吗?能到这火锅城饮宴的诸人,可都是大汉的权贵子弟。虽说家中长辈历来不喜小肥羊这种喧哗之地,平日大多是去静雅的七窍玲珑阁吃宴,可这些二世祖们个个都是眼睛长在脑袋上的主,可比他们的父辈要面子多了。如今看到这俊逸少年敢不守规矩,哪咽得下这口气?
兰儿见状,倒是没有丝毫慌乱,而是礼貌的解释道:“小侯爷,本店确实预留有一处包厢,却从不待客,还望见谅。”
秦立哪是那么好打发的,眉毛一扬,扬手指着俊逸少年和其身后的侍从,怒道:“既然从不待客,为何接待他和这些奴役?!”
二世祖们也跟着起哄,他们的侍从历来都只能守候在火锅城旁边的小院子里,从未被允许进入小肥羊。如今这少年竟然径直带了进来,实在是打他们的脸。
俊逸少年闻言,收起了轻佻的表情,冰冷的道:“他们不是奴役,是我的兄弟!”
眼见秦立还要反驳,他看似随意的上前几步,故作亲热的揽住秦立的肩膀,掏出一块腰牌在他面前扬了扬,道:“武都候府上的秦立小侯爷是吧?你应该认得这个的。”
秦立本能的想要挣开,却感到俊逸少年的手指如鹰爪一般,死死扣住他的肩膀,让他丝毫动弹不得,几乎痛呼出声。他紧咬下唇,看到那腰牌上的“羽林”二字,不由大骇。阿父秦广作为掌管禁卫的中领军,隶属卫尉,自然知晓期门校中有神秘的羽林和虎贲两营。虽无法得知详情,但也知道期门校内皆是太子暗地培养的嫡系心腹。
期门校中尽取军中孤儿,不取世家子弟,在长安权贵子弟中,只有太子庶人公孙贺和李当户能参与其中。如今一行羽林卫至此,除了这俊逸少年外,其余皆身着平民服饰,那这少年的身份不言而喻,定然是公孙世家的公孙贺无疑。
想到自己不久也要成为太子庶人,面对跟了太子快两年,即将升任太子中庶子的前辈公孙贺,秦立自然有些犯怵。特别是公孙贺似乎有些着恼的迹象,秦立不由哀叹自己运气太背,哪里还敢反抗,乖乖的低着头,一副任凭处置的样子。
公孙贺满意的拍拍他的肩膀,扭头冷冷的扫视了一圈。周围的二世祖们都是人精,见这俊逸少年拿个腰牌就把出身顶级世家的秦立镇住了,哪里还不知好歹,赶忙纷纷散去,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嘛。他们都是顶级纨绔子弟,倒也光棍,躲开后继续找桌子开宴,该吃吃该喝喝,在长安城早就习惯了,即使势力不如人,却也不甚在意,反而酒宴上还多了点谈资。
“走!跟咱们喝酒去,反正你日后也是太子庶人了,和大家都算袍泽,一起喝上几坛,也好交代你些规矩!”公孙贺一派前辈的兵痞模样,也不管秦立是否愿意,揽着他的肩膀,示意兰儿带路。
“可小弟还约了几个好友。。。。。。”秦立唯唯诺诺道,却不敢直接拒绝。
“这有啥?兰儿,待会秦立的好友来了,就一起带来包厢!”公孙贺撇撇嘴,吩咐道。待兰儿点头称诺,招来侍者吩咐下去,遂带着十余个羽林卫,揽着满心无奈的秦立上了楼。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九十四章 意外的重逢 (上)
秦立好奇的打量着宴席上的羽林卫们,觉得他们和一般的汉军将士颇有不同。他们的举止颇为随意,跟公孙贺有说有笑,没有丝毫面对上官的谦卑。然而,秦立却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似乎他们并不如表面般松懈,仿佛时刻在戒备着什么。最明显的就是,相邻而坐的两个羽林卫,从未面向相同的方向,也从未同时埋头吃饭,而是默契的依次而食。
公孙贺也看出了秦立的疑惑,暗自叹气,深感责任艰巨。此次太子殿下严令羽林将官分头带队,领着羽林卫们外出休假,不但发下了大笔银钱,甚至还破例让他们打着太子亲卫的名头四处享受,除了是一种赏赐,更是对羽林卫的训练。
按照刘彻的意思,羽林卫已进入一个瓶颈,他们在潜意识里一直保持着戒备的状态,直接体现到外在的言行举止中,看在外人眼里颇为怪异。刘彻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保持戒备心的同时,尽量融入社会,以便纠正言行举止,举重若轻,返璞归真才是大道。
羽林卫是特种兵,不是密探,所以刘彻并不担心他们出现在人前。只要不泄露期门校中的机密,刘彻觉得没必要将他们圈养起来,否则就太灭绝人性了。再说羽林从事的任务本就有些阴暗,极易心理扭曲,长此以往,搞不好全部都会变成噬血滥杀的变态。
而且他们如今种种下意识的异于常人的怪异举动,极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实在不利于将来执行各种便装侦查任务。连秦立这种毛头小子都能看出来,更别说那些老奸巨猾的监视对象了。
咳咳!公孙贺清咳几声,羽林卫们不由面色微红,纷纷调整着自己的作态,尽量表现出轻松随意的样子。几日来,每当公孙贺咳嗽,他们就明白自己又犯错了,需得在心中默念上几遍“举重若轻”,方才罢了。
满头雾水的秦立,被公孙贺揽着肩膀灌了好几碗美酒,倒也顾不得出声询问。而羽林卫们只是偶尔拿起酒碗抿抿,喝得不多,倒是各种果汁喝了不少。并不是他们酒量不好,只是会自觉的选择尽量少喝。毕竟羽林卫常常要执行长时间的潜伏任务,在野外犯了酒瘾,绝对会影响任务的。故此羽林卫们即使平日闲暇无事,也不会酗酒。当然,天寒地冻时,喝酒御寒还是免不了的,或是平时训练时,太子殿下也会送来些秘制的药酒,能化瘀活血,强身健体。
公孙贺倒是没有这层顾虑,别看他长相斯文俊逸,但他祖上本就是匈奴人,体内含着草原民族的血脉,每日无酒不欢。再说也轮不到他执行潜伏任务,太子刘彻早就将他定位为统帅型将领,断不会让他再参与到作战计划的最终执行过程中。
仗着自己的酒量奇大,公孙贺愣是在半个时辰内,和秦(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
“什么?!”大帐内的众人闻言,俱是一愣,最先反应过来的中行説,急忙跑出大帐,抬头一看,却见无数火球从雁门塞的城头上激射而出,在天际中划出一道道耀痕,尽皆落在勾注山西侧的密林之中,燃起熊熊大火。入冬后,勾注山谷中本就风吹不息,如今更是火借风势,火情逐渐蔓延开来。
军臣单于和匈奴诸将也缓缓走出大帐,看着远处的山林大火,眼中尽皆写满了疑惑。其中一个满脸胡髯的千长哈哈大笑道:“汉人这是想做什么?难道想用火攻?我军大营又不在林中,莫不是被我匈奴大军吓傻了吧?”
中行説闻言,心中颇为无奈,匈奴今日攻城大败而回,到底是谁被吓傻了?今日对阵,汉军守将应对从容,轻易就化解了匈奴大军的攻势,想来不是无能之辈,如今放火烧林,其中定有深意。
“我看汉军此举定有蹊跷,我们还需认真戒备才是!”中行説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但还是谨慎的建议道。
“哼!国师怕是今日被那汉军吓破了胆吧?如今我军大营在山口处,不与山林相连,为啥要戒备?国师的心思,用你们汉人的话说,怕是想涨汉军的士气,灭我匈奴的威风吧?!”匈奴诸将本就对中行説拿着军臣单于的宝刀对他们指手画脚多有不满,今日又大败而回,自然有人要跳出了讥讽几句。
“我早已不是汉人!”中行説冷冷道,他曾经的汉人身份,一直是匈奴诸将攻击的重点,试图以此破坏单于对他的信任,这是中行説绝对接受不了的。
“好了!莫要再争吵了,各自回营吧!”军臣单于已不是第一次碰到这个场面,只是以往他总是会责罚以此挑衅的匈奴将领,以表明对中行説的绝对信任。可如今他却没了这份心思,而是轻描淡写的挥挥手,让他们自行离开。
中行説心中哀叹一声,却也没说什么,告退一声,缓缓走向了自己的营帐。而匈奴将领们望着他略带失落的背影,脸上写满了得意的笑意,仿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一般。
(这章真不好写,写了好几个小时,原本想三章写完雁门战役的,看来还要多半章。这章算昨天的,今天至少还两更,努力冲击三更。。。)
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
枯黄的草原上,裸露着成片的沙地。狂风席卷着飞雪,漫天的飞舞。细小的雪粒打在人的脸上,像针扎一样疼。
苍茫的天地间,匈奴单于庭的本部铁骑,正散落成一个巨大的扇面,缓缓的朝北方行进。为了抵挡北疆之风的侵袭,马背上的匈奴骑兵不时拿出酒袋喝上一口,驱驱寒气。十数万匈奴大军,早已没有当初挥师南下时的如虹气势,尽皆面色忧虑,不时朝西北方向遥望龙城,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妻儿。
数日前,雁门塞的汉军放火焚林,原本稳坐大营的匈奴铁骑,根本没发觉在那浓重的夜色下,掩藏着浓厚的杀机。当淡黄|色的轻烟随风而来,弥漫着整个大营,并渐渐飘入每个营帐时,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
不过短短片刻,大多数匈奴将士都开始眼中泛泪,不住的咳嗽,咽喉更是灼痛难耐。整个大营顿时乱成一团,兵士们惊慌的呼喝声和战马的嘶鸣远远传出数里之地,连远在雁门塞的汉军都能听闻。
匈奴诸将草草用绢帛捂住口鼻,便出了营帐安抚将士,他们尽皆久经战阵,自然明白炸营的可怕。在砍下了数百个脑袋后,整个大营才稳定下来,但无可抑制的咳嗽声仍然不绝于耳。此时的匈奴将士也来不及珍惜宝贵的饮水,纷纷有样学样,取出水袋,浇湿了衣袖,捂在口鼻处。虽然仍无法避免那刺鼻的烟味,但也聊胜于无。
匈奴诸将们见形势稍稍稳定,随即齐聚单于大帐,满脸焦急之色。军臣单于此时也是被烟呛得满眼通红,只得命守帐勇士用厚厚的毡子将大帐从外面封得严严实实的。随着匈奴诸将的涌入,几乎不透气的帐内愈发的憋闷起来,帐内众人的呼吸也愈发沉重。
军臣单于实在不想让诸将在此多待,喝了口马奶酒,嘶哑着声音问道:“为何这些烟会如此呛人?”
“是啊,往日也没少看到草原上的大火,即使飘起滚滚浓烟,似乎也没如今这淡淡的轻烟呛人。闻起来倒像察哈尔山上那漫天岩浆的味道。”一个匈奴将领站出来附和道。
中行説闻言一愣,随即面色大骇,不住低声喃喃道:“岩浆。。。岩浆。。。”
帐内众人皆望向他,一些匈奴将领见他神色异常,以为他心怀胆怯,不由面露讥讽之色,正待出言挑衅,却被军臣单于挥手阻止。军臣单于熟识中行説多年,知道他定然想到了什么,才会如此失态。
果不其然,片刻后,中行説回过神来,眼中恢复清明道:“是硫黄!定然是汉军在那山林中放置了大量的硫黄!古时中原之地,曾有小国以马蹄,石粉和硫黄混合,燃后可散出毒烟。一旦吸入,轻者全身乏力,重者立地倒毙。”
军臣单于闻言恍然,狠声低吼道:“怪不得汉军要放火烧山,好歹毒的心思!”
匈奴诸将也是群情激愤,纷纷大吼着要出兵横扫中原,将卑鄙的汉人杀个鸡犬不留。
中行説摇头苦笑:“事已至此,切勿意气用事,先想办法稳定大军才是正理。”
军臣单于挥手拦住了满脸不甘的诸将,点头认同道:“国师说的极是,你们快去看管大营,欲借机作乱者就地格杀!若是处置不力,你们自己将脑袋挂到帐外的旗杆上!”
诸将听出了大单于话中的滔天杀意,不由浑身一颤,也顾不得和中行説置气,赶紧领命而去,镇压下混乱的大营。
是夜,匈奴大营灯火通明,军臣单于更是彻夜未眠,将中行説留在帐中,深谈一夜。待到清晨,当他领着诸将巡视过大营,才意识到真正的严重性。不少将士竟然因为吸入这些毒烟痉挛而致窒息,更多的将士双眼通红,布满血丝,如同灼伤一般。而战马更是尽皆虚弱无力,嘶鸣半夜,倒毙者众。
“悔不听国师之言,本该连夜拔营后撤才是!”军臣单于眼见十数万大军惨状,战力大减,不由仰天哀叹道。
中行説可是玲珑心,自然不敢当真,忙劝慰道:“其实大单于的顾虑甚为有理,混乱之时连夜拔营,不免军心涣散,一旦炸营,将是天大的祸事。臣的想法实在有些孟浪,远不如大单于思虑周详。”
军臣单于闻言哑然,半晌没有说话,只是拍拍中行説的肩膀,轻叹了一口气。他明白,经过连日之事,他们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产生了一丝说不起道不明的隔阂。中行説作为老上单于的心腹老臣,在其故去后,一直尽心辅佐军臣单于,亦师亦友。然而随着军臣单于渐渐巩固了手中的权势,就隐隐的疏远中行説。这让从小教导他帝王之道的中行説惆怅不已,大有挖坑埋自己的寂寥味道。如今连番失利,更是让两人渐行渐远。
望着远处还在熊熊燃烧的山林大火,和随风飘来的滚滚浓烟,军臣单于无奈的下令拔营后撤。数日后,随着大雪的到来,肆虐多日的山火终于渐渐熄灭。但此时的匈奴大营,已经断水多日。他们早已发现疫病的来源,正是被污染了的水源,自是不敢再取用。原本还能从山中取少许干净泉水,如今却必须尽数遣人到百里外的河流上游取水,实在不堪十数万大军使用。如今天气渐寒,攻城的难度愈发大了,汉军又如此难缠,显然看不出任何胜算。若在坚持下去,也只是頽自空耗实力罢了。
无奈之下,军臣单于遥望勾注山脊上巍然耸立的雁门塞,长叹一声,下令班师回龙城越冬。匈奴诸将虽心有不甘,却也没有了必胜的信心,只得默默的传令整军。而匈奴将士们得到消息,整个大营一片欢腾,庆祝能离开这片被诅咒的土地。
大帐中的军臣单于听到震天的欢呼声,面色铁青,此番的失败,将成为他永远无法洗刷的耻辱。可以想见,一贯只信奉实力的匈奴大贵族们定会更加支持左贤王,对他的单于之位形成巨大威胁。
得知匈奴人撤兵的消息,雁门塞内一片欢声笑语。府衙之内,雁门太守郅都拍拍马屿和公孙贺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之色,感叹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此番大战,虎贲和羽林居功至伟!”
马屿脸色微红,眼中满是激动之色,不是为立下大功,而是完成了太子的嘱托。如今数百虎贲卫已见识过战阵,虽说只是在城头防御,但好歹手上已经染血,也知晓了战争的残酷,至少能做到临阵不腿软,见血不恶心了。
倒是公孙贺撇撇嘴,略带遗憾道:“可惜焚林当日没敢冒险袭营,若是能杀上几个贼酋,也好回去向太子殿下多讨些赏赐。”
郅都不由失笑,能让他这个万年死鱼脸露出笑容,实在是很难得之事,除了今日大胜的兴奋,更是因为他极为欣赏公孙贺。在郅都眼里,这个行事随意,天马行空的少年,领着手下百余羽林卫,灭贼寇于谈笑之间,一切以结果论,从不在意手段如何卑劣,更对所谓的规矩和假仁假义嗤之以鼻,实在很对他的胃口。
数日后,远在长安未央宫的景帝接到了郅都的密奏,迫不及待的看完,面露狂喜之色,毫无顾忌所谓君臣之礼和父子纲纪,招来太子刘彻彻夜痛饮,促膝长谈。酒过三巡,醉眼惺忪的父子二人,勾肩搭背,几乎要称兄道弟,斩鸡头烧香结拜。所幸被哭笑不得的皇后王娡死死拦住,否则这泯灭伦常的父子二人,恐怕会成为大汉开国以来第一对被御史同时拼死弹劾的皇帝和储君。
与狂喜的景帝父子不同,长安城的权贵们却并未有丝毫的反应。以往匈奴来犯,总会引起朝野震荡,引举国之力御敌,而景帝此番却罕见的严密封锁了消息,并未从别处调动一兵一卒,官位低下的朝臣根本无从得知,而身居高位者,即使知晓,也只能故作不知。
此番不只是汉匈大战,更是景帝和窦太后两个派系之争,如今景帝仅仅靠雁门郡的本地边军,就稳稳抵挡住匈奴大单于十数万铁骑,甚至在朝堂上都未引发一丝动静,显然已是稳压力主和亲保守派一头。毕竟大汉男儿多热血,既然能稳稳守住江山社稷,又何必将大汉女子送到那苦寒的草原上,饱受匈奴人羞辱?!
即便是窦太后,在接到雁门郡的捷报后,也是长舒了一口气。她和景帝只是治国理念上的差异,却也是希望这大汉能万年永固。此番,她输得甘愿,输得舒心!虽然这并不能改变她一贯的保守立场,但她却隐隐希望自己能一直输下去,最好输得彻彻底底。作为大汉帝国的太后,更作为一个母亲,女人的心理就是如此的不可理喻,却也是如此的理所应当!
(呼呼,竟然睡了十几个小时,实在不好意思,用力码字中。)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九十二章 帝国物流
刘彻看着寝殿内新换上的蜡烛壁灯,充满恶意的揣度,前世唐代诗人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千古佳句,怕是永远无法再出现。
唐朝人之所以要“剪烛”,只因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而刘彻则采用后世的手法,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因此,中原大地上将永远无法再现“剪烛”一幕了。
原本深受脑海中穿越小说毒害的刘彻,一直认为棉花是在唐代(约公元七世纪)时,才由印度传入我国开始种植的,汉朝并没有棉制品,是根本无法制造出棉质灯芯的。就在他放弃制作蜡烛的打算时,却在无意间发现了传说中的“白叠布”。
大惊之下,刘彻忙招来少府织工室的管事细细询问,才知晓西域早已开始种植棉花,“有草实如茧,茧中有细,名日白叠子”。只是因为中原统治阶级认为白叠子是“谷蔬之祸”,有侵占良田之虞,这才未曾大力推广。关中之地倒是有权贵私下在小范围种植,甚至会做成白叠布,常常裁剪成蓝色蜡染棉布、白布裤及手帕,供权贵府中没有奴籍的高级仆役使用,以便让他们能和穿着本色麻衣的平民有所区分。
刘彻抚摸着织工室呈上的蓝白棉布,此布为平纹,经纬密度每厘米为十八根和十三根,花纹图案的印制技术有较高的水平。显然汉初的手工棉织已比较成熟了,不过是缺乏一些后世的脱籽和棉纺工具罢了。
然而,刘彻并不会贸然劝景帝推广棉花种植,需知行政命令一下,各地官员为了政绩,什么破事都是干得出来。在后世的新中国,所谓的苹果之乡,芒果之县绝对不少,官员脑袋一热,不顾实际情况,大干快上,害惨了多少农民兄弟?!
刘彻自觉没有穿越主角身上的王霸之气,还需好好计划才行。民以食为天,他在某种程度上,也认同历代统治者对白叠子的态度——在粮食产量没有上升到某个程度前,大力推广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就是谷蔬之祸,将对农业基础造成极大的冲击,是及不负责的政治表现!
至于蜡烛的制作,刘彻倒是极为上心。在电力时代来临前,蜡烛将一直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照明工具,其方便,安全,少烟等特点,注定它出现后很快会力压如油灯之类的其他照明用具。即使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后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虽已不再使用蜡烛了,但赋予了它更多的感**彩,例如情侣相约、生日晚餐、对亡灵的悼念、对未来的祈祷等等,特别是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便会点起蜡烛。另外,蜡烛也常会作为一种物理或化学实验的用品。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松油点燃。
汉初其实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芯蜡烛,但却并未普及。用动物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权贵们是不屑使用的。而平民百姓则是舍不得用,相比起动物油脂,买些便宜的植物灯油,显然要划算得多。
至于皇室和顶级贵族,则使用蜜蜡制成的蜡烛。汉初所谓的蜜蜡,并不是类似西方养蜂人自制的蜂蜡,而是后世的琥珀。刘彻每当看到那些日后价值千金的天然琥珀被点燃,小心肝就像被用小刀剜肉般的疼。
南越国进献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每逢寒食节禁火的时候,皇帝都会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数量稀少,连未央宫平时都还是点的油灯。
作为化工系的硕士,制作蜡烛对刘彻来说,实在简单不过。只需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硬脂酸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成本低廉。而刘彻如今最容易获得的硬脂酸,正是出自石油提炼厂的特殊产物——石蜡。
石蜡是从原油蒸馏所得的润滑油馏分经蜡冷冻结晶、压榨脱蜡制得蜡膏,再经溶剂脱油、精制而得的片状或针状结晶。刘彻之前制造石蜡的目的,主要用于制造篷帆布和其他防潮防水的表面涂层等。要知道,大汉帝国海军一旦组建,战舰免不了要进行长期的远洋航行,光靠古法制作的桐油涂料,实在有些勉强了。看到其他穿越众随手就能弄出一支全球远征舰队,刘彻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谁知无心插柳,如今石蜡完全可以作为蜡烛的主要原料,只需添加少许矿物,增加熔点和柔软度就可以了。
刘彻显然不会只生产用于照明的蜡烛,这根本不符合他雁过拔毛的本性。大汉帝国的蜡烛跨越了几个发展阶段,直接出现后世的工艺蜡烛。刘彻制作出的工艺蜡烛,分果冻工艺蜡烛和薰香工艺蜡烛两类。不但加入配料而显各种颜色,形状也做成各种形式,可融新颖性、装饰性、观赏性、功能性于一体。
短短数日,七窍玲珑阁内,所有饭桌中间都摆上了精致的烛台,带着螺旋形状的尖竹蜡,熠熠生辉。而天上人间更是多了不少容器器皿,里面倒上水,把漂蜡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烛光下别有一番情调。
北阙甲第新落成的淘宝斋内,国舅田胜正眉开眼笑的接待着前来参观考察的诸位皇子。自从皇家实业集团成立以来,他一直担心太子殿下会将田氏商业集团抛之脑后,直到殿下将负责售卖蜡烛和烛台的淘宝斋归入他的旗下,才终于放下心来。
皇家实业集团的董事长刘非明确传达了太子的意图,该集团未来将不会从事那劳什子零售业和中低档服务业,而会主要从事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建设,诸如筑路,冶炼,化工,制盐等,还有如皇家休闲山庄等高档酒店业。而此次之所以到淘宝斋考察,就是为即将展开的物流业与如今的商业巨头田氏商业集团做最后的协商。
在经过和太子刘彻的深谈后,刘非充分意识到了物流业的重要性和伟大“钱”景。特别是皇家庄园内铺设了大汉帝国第一条沥青大道后,刘非肯定这种物美价廉的道路,将会得到皇帝老爹的强烈认同,并迅速铺设到大汉帝国的各大重镇。
随之而来的,便会是太子所说的交通便利所引发的大规模货物流通,所谓的物流业将会成为巨大的财源。因此,完全掌控住皇家实业集团决策权的诸位皇子,一致通过了刘非提出成立“帝国物流”的建议,力图尽速组建起快速便捷,且由皇室及大汉顶级权贵担保货物安全的物流业。
由于田胜并未得知刘彻对物流业的前瞻性规划,因此对刘非提出的建议很是讶异。这劳什子“帝国物流”分明就是镖局啊,皇室要帮商人走镖运货,这是啥世道?田胜顿时觉得自己三观尽毁,哑然无语。刘非见状,心中不由满是戏谑,看来这田胜也不过如此嘛。在刘非眼里,也就太子刘彻能让他心服口服,至于掌管田氏商业集团的田胜,如今看来,还暂时上不得台面。
当然,刘非没有丝毫传道授业解惑的觉悟,按照事先拟定好的章程,和田胜签订了规范的制式契约。这份制式契约是刘非按照太子刘彻订立的模板,仔细斟酌后,逐条增补而成。如今田氏商业集团和皇家实业集团,早已统一使用这种条陈分明的契约,甚至经其他商人之手,在长安城的大宗交易中被广为使用。
随后,田胜在府中宴请了诸位皇子,以庆祝签约的完成。根据契约,皇家速递将承接田氏商业集团旗下大宗货物的运输业务,保证快速且安全的送抵目的地;而田氏商业集团将按照路程远近和货物价值付出相当的押运费用。最为关键的是,田氏商业集团可以根据货物的价值提供相应保费,一旦货物出了差错,皇家速递必须进行最高可达十倍保费的赔付。
田胜满脸欢喜,为自己用一点小钱,就抱上大粗腿感到高兴不已。有整个皇室撑腰,田氏商业集团的货物定会在大汉帝国境内畅通无阻。由于刘非一再保证绝对不会涉及田氏商业集团从事的零售业和中低端服务业,田胜也投桃报李的发誓,田氏永远不涉及那劳什子物流业。
奸计得逞的刘非,志得意满的在翌日的董事会上宣布了协商结果,并煞有介事的着重描述田胜所立誓言,命人将其详细记下后妥善保存。出席董事会的刘彻闻言苦笑,摇头不已,似乎看到了那个土鳖舅舅悔恨得肝肠寸断的样子。
果不其然,在田胜今后叱咤商界的一生中,无数次懊悔万分的提及此次鲁莽的誓言,直言导致田氏商业集团失去了进军物流业的资格,平白失去了天文数字般的收益。皇家实业集团终身荣誉主席刘非,则一直死死咬住田胜的誓言,并数次扬言,一旦田胜违背誓言,就要举皇家实业集团之力,和田氏拼个鱼死网破。
而在未来千余年中,皇家实业集团更是一直以祖训为由,将田氏商业集团死死排除在物流业之外。即使当星际时代来临,“帝国物流”面临运力严重不足的窘境时,都没有丝毫松口的迹象。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九十三章 无奈的秦立
秦立,秦朝的秦,立国的立。汉取秦而代之,秦立能顶着这个犯忌讳的名字在大汉朝活到十二岁,不单因其父秦广为三品长置中领军,掌宫中禁卫,更因其名字乃是先帝汉孝文皇帝刘恒所赐,取立身立言立德之意,可谓荣宠至极。
秦氏一族原属关中奴籍,无姓氏,以奴代之。秦将王贲率军灭齐之际,其祖奴获作为仆役,曾随侍秦皇嬴政。适逢齐国稷下学宫招募数百游侠,手持强弓,埋伏于长安城外驰道两侧,欲行刺秦皇。奴获舍生救主,用血肉之躯护住秦皇车辇,不惜以身喂箭,即便身中数十箭,仍岿然不动。
片刻后,大军赶至,游侠灭。秦皇缓缓走出车驾,眼见奴获已被浑身箭矢死死钉在厢壁之上,早已气绝多时,却仍虎目圆瞪,尽显关中老秦人的彪悍勇武。秦皇遂呆立半晌,默然不语。就在此时,轻骑来报,王贲已攻入齐都临淄,正派人押送齐王建入秦投降。六国至此尽数覆灭,秦国一统天下。秦皇一时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想到若无忠心不二的关中老秦人,何来今日之强盛兵锋?!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战歌起,秦皇登上车辇,亲手将奴获身上箭矢一一拔去,将其置于车辇之上,身披秦国战旗。随后,秦皇颁布诏令,除去关中老秦人所有奴籍,并赐奴获后裔以秦为姓,入禁军,护宫闱。
数十年后,刘邦进逼咸阳,秦子婴出城投降。奴获嫡孙秦成时任卫尉丞,本欲以身殉国,却被深慕其勇武忠诚的刘邦以赢氏一脉性命相要挟,并派子婴亲自劝降,这才投入刘邦麾下。怎知月余后,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秦成自是对项羽恨之入骨,欲生啖其肉。其后项氏的亲属项襄,在汉王二年刘邦兵败彭城后不久,竟出人意外的投降到刘邦的帐下。秦成与项襄意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跟随汉王刘邦东征西讨,最终逼得项羽自尽于垓下。
汉朝建立后,项襄因功封为桃候,并被赐姓刘氏。汉文帝十年刘襄去世,其子刘舍袭封桃侯,景帝五年,任太仆。景帝七年,更是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而秦成封为武都候,其子秦勇如今为二品常置骠骑将军,秩比三公。其孙秦广,更是以区区而立之龄,便高居三品长置中领军,掌宫中禁卫。历经汉初四位帝王,两家可谓身负皇恩,荣宠至极。
而两家作为生死世交,更是结为儿女亲家,家中儿女多有姻亲。由于两家都出身军旅,个性粗豪随意,结亲时只论岁数,不论辈分。数十年下来,弄得两家的辈分关系相当复杂。例如刘晴的阿母秦氏乃是秦立的族姐,论起来他应该长刘晴一辈。但秦立的阿母却是刘晴的外甥女,论起来秦立该是刘晴的孙子辈。
所幸刘晴乃是温婉聪慧之人,倒没计较,一直和秦立姐弟相称,倒是大理卿王轩的女儿王嫣,时不时以刘晴闺蜜的身份,摆出长辈的架子,戏弄秦立一番。秦立个性随和,加上年纪也确实比刘晴和王嫣小上几个月,倒也不跟嫣儿计较,反而常常和她们聚在一起瞎混。当然,还少不了王嫣未来的夫婿,少府卿陈俞的孙子陈诚了。
这四个人一旦同时出现在北阙甲第,绝对是没人敢去招惹的。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可是公检法外加财政部大佬府里的官n代,而且还是嫡系的,得罪他们绝对比死还难受千万倍。所幸他们倒是颇为懂事,不像其他二世祖那样四处招惹是非,否则绝对会令维持京城治安的中尉府头疼不已。当然,前任中尉郅都除外,这种连皇子王爷都敢抓进中尉府打个半死的绝世狠人,绝对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奇葩。
然而,今日秦立终于碰到了丝毫不给他面子的人。昨夜秦立得了阿父秦广的好消息,他将被招为太子庶子,随侍传奇太子刘彻。秦立自是大喜过望,欲在小肥羊火锅城设宴招待刘晴三人,也好炫耀一番,连夜派人往他们府上送了帖子。今日更是起了个大早,赶到小肥羊火锅城订包厢,这些事总不好在熙熙攘攘的大堂宣之于口。
可当他来到火锅城,却被侍者告知,所有包厢全被预定满了,只得郁闷的往外走。毕竟小肥羊是皇家实业集团旗下的买卖,就连他老子秦广,也得守这的规矩。
“哟!兰儿,数月不见,愈发白净了。难为我日日挂念,生怕你见不着我,思念得紧了,吃不下饭去。”一个俊逸少年摇摇摆摆的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十数名身着平民服饰的少年,只见他朝柜台内的女掌事眨了眨眼,略显轻佻道:“还有包厢吗?给兄弟们来个大的!”
周围的食客们闻言,纷纷面露讶异之色,这少年敢在此处调戏女掌事,若不是家世非凡,就定是脑子不好使。前些日子,几个言语轻佻的小侯爷只是摸了一下上菜侍女的小手,便被火锅城的侍卫拎着脖子踢了出去,回去后还被家中长辈打折了腿,派人抬到皇家庄园向诸位皇子请罪。如今这俊逸少年出言调戏的女掌事,听说曾是太子的贴身侍女,这还了得吗?
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女掌事兰儿非但没有丝毫愤懑,反而满脸惊喜道:“你们回来了?那仓素大哥他。。。。。”
俊逸少年满脸戏谑的摇头晃脑道:“诶呦,原来兰儿心中挂念的不是我啊,仓素那个冷面阎王有啥好的?!”
“包厢自然有,我这就带你们去。”兰儿霎时间满脸通红,赶紧岔开话题,抬脚欲走。
一旁正看热闹的秦立闻言一愣,不由上前拦住她,怒道:“你刚才不是说没有包厢了?咋他们一来就有了?”
周围的食客们也反应过来,眼中隐隐有些不满,显然这女管事和俊逸少年熟识,想来是不打算守规矩了,这还了得吗?能到这火锅城饮宴的诸人,可都是大汉的权贵子弟。虽说家中长辈历来不喜小肥羊这种喧哗之地,平日大多是去静雅的七窍玲珑阁吃宴,可这些二世祖们个个都是眼睛长在脑袋上的主,可比他们的父辈要面子多了。如今看到这俊逸少年敢不守规矩,哪咽得下这口气?
兰儿见状,倒是没有丝毫慌乱,而是礼貌的解释道:“小侯爷,本店确实预留有一处包厢,却从不待客,还望见谅。”
秦立哪是那么好打发的,眉毛一扬,扬手指着俊逸少年和其身后的侍从,怒道:“既然从不待客,为何接待他和这些奴役?!”
二世祖们也跟着起哄,他们的侍从历来都只能守候在火锅城旁边的小院子里,从未被允许进入小肥羊。如今这少年竟然径直带了进来,实在是打他们的脸。
俊逸少年闻言,收起了轻佻的表情,冰冷的道:“他们不是奴役,是我的兄弟!”
眼见秦立还要反驳,他看似随意的上前几步,故作亲热的揽住秦立的肩膀,掏出一块腰牌在他面前扬了扬,道:“武都候府上的秦立小侯爷是吧?你应该认得这个的。”
秦立本能的想要挣开,却感到俊逸少年的手指如鹰爪一般,死死扣住他的肩膀,让他丝毫动弹不得,几乎痛呼出声。他紧咬下唇,看到那腰牌上的“羽林”二字,不由大骇。阿父秦广作为掌管禁卫的中领军,隶属卫尉,自然知晓期门校中有神秘的羽林和虎贲两营。虽无法得知详情,但也知道期门校内皆是太子暗地培养的嫡系心腹。
期门校中尽取军中孤儿,不取世家子弟,在长安权贵子弟中,只有太子庶人公孙贺和李当户能参与其中。如今一行羽林卫至此,除了这俊逸少年外,其余皆身着平民服饰,那这少年的身份不言而喻,定然是公孙世家的公孙贺无疑。
想到自己不久也要成为太子庶人,面对跟了太子快两年,即将升任太子中庶子的前辈公孙贺,秦立自然有些犯怵。特别是公孙贺似乎有些着恼的迹象,秦立不由哀叹自己运气太背,哪里还敢反抗,乖乖的低着头,一副任凭处置的样子。
公孙贺满意的拍拍他的肩膀,扭头冷冷的扫视了一圈。周围的二世祖们都是人精,见这俊逸少年拿个腰牌就把出身顶级世家的秦立镇住了,哪里还不知好歹,赶忙纷纷散去,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嘛。他们都是顶级纨绔子弟,倒也光棍,躲开后继续找桌子开宴,该吃吃该喝喝,在长安城早就习惯了,即使势力不如人,却也不甚在意,反而酒宴上还多了点谈资。
“走!跟咱们喝酒去,反正你日后也是太子庶人了,和大家都算袍泽,一起喝上几坛,也好交代你些规矩!”公孙贺一派前辈的兵痞模样,也不管秦立是否愿意,揽着他的肩膀,示意兰儿带路。
“可小弟还约了几个好友。。。。。。”秦立唯唯诺诺道,却不敢直接拒绝。
“这有啥?兰儿,待会秦立的好友来了,就一起带来包厢!”公孙贺撇撇嘴,吩咐道。待兰儿点头称诺,招来侍者吩咐下去,遂带着十余个羽林卫,揽着满心无奈的秦立上了楼。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九十四章 意外的重逢 (上)
秦立好奇的打量着宴席上的羽林卫们,觉得他们和一般的汉军将士颇有不同。他们的举止颇为随意,跟公孙贺有说有笑,没有丝毫面对上官的谦卑。然而,秦立却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似乎他们并不如表面般松懈,仿佛时刻在戒备着什么。最明显的就是,相邻而坐的两个羽林卫,从未面向相同的方向,也从未同时埋头吃饭,而是默契的依次而食。
公孙贺也看出了秦立的疑惑,暗自叹气,深感责任艰巨。此次太子殿下严令羽林将官分头带队,领着羽林卫们外出休假,不但发下了大笔银钱,甚至还破例让他们打着太子亲卫的名头四处享受,除了是一种赏赐,更是对羽林卫的训练。
按照刘彻的意思,羽林卫已进入一个瓶颈,他们在潜意识里一直保持着戒备的状态,直接体现到外在的言行举止中,看在外人眼里颇为怪异。刘彻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保持戒备心的同时,尽量融入社会,以便纠正言行举止,举重若轻,返璞归真才是大道。
羽林卫是特种兵,不是密探,所以刘彻并不担心他们出现在人前。只要不泄露期门校中的机密,刘彻觉得没必要将他们圈养起来,否则就太灭绝人性了。再说羽林从事的任务本就有些阴暗,极易心理扭曲,长此以往,搞不好全部都会变成噬血滥杀的变态。
而且他们如今种种下意识的异于常人的怪异举动,极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实在不利于将来执行各种便装侦查任务。连秦立这种毛头小子都能看出来,更别说那些老奸巨猾的监视对象了。
咳咳!公孙贺清咳几声,羽林卫们不由面色微红,纷纷调整着自己的作态,尽量表现出轻松随意的样子。几日来,每当公孙贺咳嗽,他们就明白自己又犯错了,需得在心中默念上几遍“举重若轻”,方才罢了。
满头雾水的秦立,被公孙贺揽着肩膀灌了好几碗美酒,倒也顾不得出声询问。而羽林卫们只是偶尔拿起酒碗抿抿,喝得不多,倒是各种果汁喝了不少。并不是他们酒量不好,只是会自觉的选择尽量少喝。毕竟羽林卫常常要执行长时间的潜伏任务,在野外犯了酒瘾,绝对会影响任务的。故此羽林卫们即使平日闲暇无事,也不会酗酒。当然,天寒地冻时,喝酒御寒还是免不了的,或是平时训练时,太子殿下也会送来些秘制的药酒,能化瘀活血,强身健体。
公孙贺倒是没有这层顾虑,别看他长相斯文俊逸,但他祖上本就是匈奴人,体内含着草原民族的血脉,每日无酒不欢。再说也轮不到他执行潜伏任务,太子刘彻早就将他定位为统帅型将领,断不会让他再参与到作战计划的最终执行过程中。
仗着自己的酒量奇大,公孙贺愣是在半个时辰内,和秦(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