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部分阅读
久,正好借机拜会。只是需得送些见面礼,几位叔祖手中的借据正好合宜,想来大农丞会满意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七章 欲发国库券
zhōng yāng官署位于未央宫正西,乃是汉朝高级官僚们的办公之所。官署建筑的整体sè调呈黄sè,在多为暗sè调的宫城建筑群中显得极为醒目。这在后世崇尚金黄sè的朝代是犯忌讳的,然汉朝崇尚黑sè,又由于高祖刘邦自称赤帝子,故又辅以赤红,故以玄sè为尊。所谓玄者,即黑中带赤之意。
太子刘彻入zhōng yāng官署协从理政已有年余,对各项政务虽还算不上得心应手,但也着实积累了不少经验,眼界不由开阔几分,思虑也更为周详。
这rì午后,刘彻领着江都王刘非前往大农府,找到曹栾商议即将到来的秋收事宜。
提到秋收,大农令曹栾显得喜不自禁。自从化肥开始向全国各地推广,根据掌管全国各郡农事的三个大农部丞回报,各地农作物长势喜人,再加上今年各地大多风调雨顺,没有出现严重的大范围灾害,丰收应当已成定局。
刘彻见状,不由给他泼冷水道:“大农令先别急着高兴,所谓米贵伤农,而米**亦伤农。自父皇即位至今,大汉连年丰收,各地以粟米为主的粮价大体常年稳定在八十钱每石。然而前年已隐隐有粮价滑落的迹象,若不是五皇兄命新设皇室储备总署大肆收购粮食,再加上父皇为出兵河朔预作准备,在数个大郡设立常平仓,又命太仓大肆囤粮,恐怕这两年的粮价早已一泻千里了!”
曹栾不得不承认太子殿下言之有理,相比秦末群雄混战时“石米值万钱”的恐怖粮价,如今每石八十钱的粮价算得上是极为低廉的,只要不遇上灾年,大部分平民都能吃饱肚子。然而低粮价也造成了农民的收入并不高,虽然朝廷数次减免租赋已让百姓的生活好过了不少,但一旦粮价滑落,便会抵消掉减免租赋给百姓带来的额外收入。
“下官也在为此发愁,若是皇室储备总署和官仓继续囤粮,应能维持粮价。”曹栾看着江都王刘非,已有所指道。
刘非连连摆手,摇头苦笑道:“这两年皇室储备总署之所以耗费大量钱财囤粮,乃是应父皇的旨意,协助朝廷备战。河朔之战频频告捷,只用了大半年便以大胜班师,储备总署的囤粮甚至还来不及起运边关。如今仓禀皆满,整整囤积了近千万石粮食,今年交由朝廷代管的几大封国田租大部分也要运来储藏,梁国,齐国本就富庶,加上诸皇子的封国,怕又有千万石新粮入库。”
刘非顿了顿,脸上露出肉痛的神sè,复又道:“如今储备总署的仓禀严重不足,仓促之间也无法新建过多新仓,只有低价**大量陈米,损失极大!”
“万万不可!”曹栾闻言一惊,如意算盘落空倒还在其次,令他更为不安的今年储备总署不但不能协助朝廷囤粮,反而还要低价**大量陈米。如此一来,不但粮价难以维持,恐怕京畿周边数郡还会出现粮价狂贬的情况。
“若是不可,为之奈何?”刘非皱着眉头,显得很是烦恼:“总不能将陈米运出仓库后闲置,由于存储不当而生生烂掉吧?”
曹栾哑然无语,即便他宁可刘非当真让陈米烂掉也不要**,却不能宣之于口。且不说大多权贵在皇室实业集团的有股份,储备总署的粮食也变相的等同他们的财产,单说这浪费粮食的消息一旦传扬出去,恐怕会遭到万众唾弃,朝野哗然,即便是大汉天子都不敢担这要遭天谴的骂名。
刘彻见状,心知曹栾已真正了解失态的严重xìng,随即出言道:“大农令也不必过于惊慌,储备总署的新粮仓已在全力营建,力图在秋收后能多储存些。只是如今大汉各地都在大肆筑路,未来还要整修河道,改善漕运,人力和畜力缺口极大,营建新仓的进度必定受到影响。况且皇室实业集团要对股东负责,过多囤积粮食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朝廷必须尽速在全国各地设立大量的新仓,由国库拨出专款,就地囤积粮食。”
刘彻的意思很明显,皇室储备总署乃是皇室实业集团旗下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即便能偶尔为朝廷效力,但却无法长久,免得让大农府产生依赖xìng。作为穿越众的刘彻深知国家的粮食储备机构必须是国有的,一旦被商人掌控,便等于将命脉放在他人手中。将来一旦朝廷对皇室实业集团这样的大型集团失去控制力,后果不堪设想。
曹栾无奈的点点头,复又看着刘彻二人,带着几分心虚道:“也只能如此了,然虽然近年国库充盈,岁入也颇多,但数次大战也耗费了不少钱粮,加之连续减免租赋,想要在全国各郡设仓囤粮,恐怕还是力有未逮。”
刘非jiān猾似鬼,自然听出他的言外之意,无非是有在打皇室实业集团的主意,不由讥笑道:“论起钱财,咱们集团的府库里倒是颇多,然设立官仓乃是大农府的分内之事,本王可不敢越权行事。”
曹栾面露尴尬之sè,心知自己的要求确实不太厚道,哪有朝廷办事让商家出钱的道理。在无为而治思想主导下的汉初政治氛围,与民争利是极为要不得的,很少出现后世朝代对商贾抄家敛财的情况。
刘彻倒是能理解曹栾的难处,他协同理政的一年多来,深知汉初的官僚体系还是颇为简单的。作为掌管天下银钱租赋的大农令,曹栾的工作量极为繁杂,相当于后世新中国财政部,农业部,工业部等几个最重要的大部集合起来的大总管。
由于大农令又掌管这国库,曹栾每rì经手的钱财都数以亿计。因此汉初的历代大农令基本都是四十出头的壮年人,是三公九卿之中平均年龄最轻的一个职位。若换成年老力衰的长者,恐怕不出数月就会活活累死在任上。
“孤王和皇兄此番前来,正是奉了父皇的旨意,想和大农令商议一事,当可解此困扰。”刘彻淡淡一笑,从怀中掏出几张崭新的纸片,递给曹栾。
自从两年多前新华书局开始贩售线装书,大汉的权贵们早已对纸张极为熟悉,曹栾也不例外。他接过一看,这些纸片的正面都用油墨印着“大汉帝国国库券”七个大字和“甲午年”三个稍小的字体。根据油墨颜sè的不同,背面的字样却有些一样。印着“万铢”字样的纸片使用黑sè的油墨,“千铢”字样的纸片使用的是红sè的油墨。
曹栾仔细查看了片刻,满脸疑惑的问道:“恕下官愚钝,不知此为何物?”
刘彻微笑着解释道:“这是少府某个极为隐秘的作坊印制的国库券小样,用来作为将来国库向私人借贷的凭据之用。每当朝廷需有较大之初,为暂时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可发行相应数量的国库券让民众购买,回购时需交付每年五厘的利钱。”
曹栾闻言一愣,随即面sè大变道:“万万不可!历来只有百姓向朝廷上供或捐输,还从未有过国库向百姓借贷的事情。若真要发行这国库券,岂不失了朝廷的脸面?”
刘彻心中微叹,想在皇权时代做些有助改革的事情,实在是极难的。即便是这小小的国库券,为了说服皇帝老爹和丞相袁盎,他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今还要说服掌管国库的曹栾,实在令他身心疲惫。
华夏自古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既然全天下的一切都是帝王的,帝王取用自己的东西,怎么能说是借呢?老百姓的钱,从根本来说就是帝王的钱,不过替帝王暂时保管罢了,一旦帝王需要,他就可以随时拿去。
因此华夏的老百姓在历史上本质上是没有财产权的,历代**也不存在任何内债。
皇帝弄钱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加税。中国皇帝加税是不受限制的,只要他愿意,他有无限的征税权。当然,皇帝也可以卖官鬻爵。卖官鬻爵筹集资金的办法一直从汉朝流行到满清灭亡。对于皇帝来说,荣誉、身份和官爵可以被无限地创造出来,没有成本,要多少有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更暴戾的皇帝还可以通过没收的办法或让臣民们“无私”捐助敛财。当然更不能忘记一条,就是他可以开动造钱机器,大量造钱。不过,古代的货币是重金属铸造的,造钱需要很高的成本。
一般来说,靠大量造钱敛财并不比卖官鬻爵、加税和没收更划算。只是一旦**金属甚至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的时候,皇帝就可以通过大量造币来敛财。明朝的朱元璋大量印制宝钞,强迫社会流通使用,掠夺了不少财富。
刘彻之所以急于提出国库券的概念,首先便是出于大汉境内即将展开的一系列重大工程确实缺乏大量资金,他不希望将来在推动工业化进程时国库无钱可用;其次便是想替未来推出货币改革,乃至多年以后的纸币发行试水,先让国库券这种带有凭证xìng质的变相货币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今后汉人对纸币的接受度也就会高些。
刘彻摆摆手,幽幽道:“孤王之所以如此向你解释,乃是希望你能理解国库券的真正本质。一旦朝廷颁布诏令,允许发行这国库券,对外的名义自然不是如此。”
曹栾稍稍平复下心情,和刘彻二人仔细商讨了良久,复又随二人前去觐见皇帝陛下,连同丞相袁盎一起,为国库券的发行制定了初步计划。
景帝中元三年秋天,朝廷颁布法令,在全国各郡均设常平仓,各郡按人口多少,按照比例预留出部分本应上供的租赋做为籴本,每岁夏秋谷**,增市价三五文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所减不得低于本钱。若三年以上未经出粜,即回充粮廪,易以新粮。
面对如此重大的决策,大汉朝野上下却并未汇聚过多的注意力,只因另一个更为劲爆的消息传遍了全国各地。皇帝陛下准许了丞相袁盎和大农令曹栾联合上奏的章程,大农府不rì将向民间发放一种名为国库券的“捐输”凭证,以便筹集修筑各地常平仓所需耗费。
而皇室实业集团随即宣布,将在今后用每年升值五厘的价格长期购买国库券。当然,实际上只是考虑到朝廷的体面和避免保守官僚反弹,用皇室实业集团转手而已。待到今后时机成熟之时,大农府将会适时的从其手中回购这些国库券的。
一时间,暗自腹诽者有之,兴奋不已者有之,而更多的权贵和巨商则都持着观望态度,默默的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八章 认购国债
国舅田胜如今家大业大,旗下的田氏商业集团可谓rì进斗金,对于国库券每年五厘的升值自然有些瞧不上眼。然而作为皇亲国戚,为国分忧的觉悟他还是有的,因此他让人从府库中提出了价值数千万铢的金子和铜钱,准备“捐输”给朝廷,获得大农府发行的作为凭证的国库券。
出乎意料的是,当田胜前往大农府提出大量求购国库券的意向时,大农令曹栾却只拿出十摞面额“万铢”的国库券,无奈的解释道:“此番本府只发行了总计十亿钱国库券,根据陛下和丞相定下的章程,每户捐输的数量不应超过千万钱。”
田胜闻言一愣,古往今来还从未听闻皇帝限制臣民向朝廷捐输数量的事,他疑惑的问道:“根据朝廷颁布的诏令,这国库券可通过皇室实业集团照着每年五厘的利钱回购,那便是能任意买卖。即便是如今朝廷限制每户不得捐输超过千万钱,但若当真有心要买这国库券,大不了从旁人手中买来即可。如此一来,限购的做法不是显得多此一举?”
曹栾苦笑着摇了摇头,先前商议发行国库券之初,太子刘彻便坚持对此番国库券的金额上限和发行方式立下颇为严格的规定。
当时在场的皇帝陛下,丞相袁盎和曹栾三人也如今rì的田胜般颇有些不以为然,唯有江都王刘非并未出言质疑,反而露出若有所思的神sè。
面对三人的质疑,太子刘彻只能将后世关于发行国债的某些细节细细的解释了一番。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库券的实质就是无记名国债,是一种实物债券,以实物券的形式记录债权,不记名且可上市流通。
按理来讲,国库券确实应当zì yóu流通,限购确实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然而刘彻此番之所以极力说服景帝等人发行国库券,除了要为朝廷筹集广设常平仓所需的大笔资金,还是要试着推行纸质价值凭证,变相为今后的纸质货币试水。若是只想募集资金,区区十亿钱对于暗中在皇室实业集团和田氏商业集团都拥有大量股份的刘彻而言,显然只是九牛一毛,压根用不着耗费如此大的jīng力。
当然,刘彻并未傻乎乎的将今后要推广纸质货币的构想宣之于口,而是从另外的面向打消了皇帝老爹让朝廷大肆发行国库券敛财的心思。
首先便是国债必须设立举债上限,否则便如后世美帝般的债留子孙。如今的大汉可没有全球经济作为支撑,更没有其他国家为大汉朝廷的债务买单。一旦国债的规模过大,无力以偿还本息的方式回购,朝廷的信用度便会立即破产,危害甚大。
大汉可没有所谓的GDP统计,刘彻只能根据今年预估接近百亿钱的国库收入,简单制定出十亿钱的保守上限。相对后世用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参考,刘彻觉得还是用zhōng yāng财政收入参考比较方便,也更为保险。
其次便是汉初讲究藏富于民,而这“民”却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世家豪门和富商巨贾。富可敌国的权贵和商人数不胜数,一旦让某些别有用心的家伙持有大量国债,今后伺机抛售或兑换,对朝廷财政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此番发行国库券,必须对权贵和巨商们的认购数量设置一些障碍,尽量分散国库券的持有量。
景帝对刘彻的顾虑极为认同,作为擅于权谋的厚黑帝皇,他从不吝于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摩自己的臣民,自然不希望用于敛财的国库券将来会变成帝国的隐患。袁盎和曹栾二人也接受了太子殿下的解释,并商量着如何对外统一口径。
今rì曹栾对田胜的说法就是他们商议出来的纯粹官方版本发言,他缓缓解释道:“国舅请看这国库券上印制着甲午年的字样,意即是今年发行的。如今业已入秋,距离年节只有短短数月。待得过了年首,这国库券便平白涨了五厘。若是换了国舅,会在年节前将手中的国库券转卖他人?”
田胜闻言一愣,不得不承认曹栾言之有理。
即便是富可敌国的权贵和巨商,也短短不会嫌家中的钱财太多。五厘的利钱看起来不高,但还算是有赚头。大汉立国数十载,休养生息的国策下,财富的累积速度是相当快的。不少豪门世家府库里的铜钱已是堆积如山,连穿钱的绳子都快要腐烂了。
汉初的经济活动远没有后世繁荣,大量的闲置资金没有投资的去向,只能大量流入土地交易。纵观大汉四百余年的历史,土地兼并rì益严重,zhōng yāngzhèng fǔ无计可施,很大的原因正是豪强权贵为了手中财富的保值,大肆的购买农田林地所致。
皇室实业集团宣布要以每年五厘的利钱收购国库券,并言明任何时候都可以兑换,即便不足一年,也可偿还本金。如此一来,权贵们与其把闲钱放在暗无天rì的府库里生锈,还不如用来换取国库券更为划算。
至于皇室实业集团的信誉问题,如今在大汉权贵眼中那是无需置疑的。且不说大汉的社会风气最重诚信,讲究“人无信则不立”。单说先前入股皇室实业集团的大量权贵豪门,连续两年都获取了大量的年终红利,便足以让他们对江都王刘非为首的集团管理层抱有极大的信任和好感。
总之,经过大农令曹栾的解释,即便是先前只是抱持着对朝廷“扶贫”的态度前来认购国库券的田胜,如今也对国库券真正产生了几分兴趣。待大农府的属官将千万钱点算完毕,运入国库后,田胜捧着个jīng致的小箱子出了大农府,里面是足足一千张面额“万铢”的国库券。
诸位皇子更是摆出大阵仗,同时前往大农府认购国库券。表面上摆出身为皇子,理当为国为君为父分忧的高姿态,心中却盘算着过了年节后,千万钱就能赚回五十万钱,至少能稍稍填补年节要给太后和皇帝老爹进献礼品的花销。随后齐懿王刘寿和梁王刘武两人也是联袂而至,各自认购了价值千万钱的国库券。
如此一来,原本大多抱持观望态度的权贵和巨商们不由蠢蠢yù动。尤其当有消息传出,此番大农府只发行了十亿钱的国库券,诸多皇室宗亲们已认购了大半,若不是有认购上限,恐怕早被瓜分一空了。
华夏自古存在着一种随大流的纯朴民风,尤其是当某种东西开始显得稀有而珍贵时,就会引发疯狂的追捧。随着国库券即将售罄的消息不断传播,抢购的风cháo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整个北阙甲第内,诸多权贵世家一边在心中咒骂皇室又在吃独食,一边让府中的大管家赶紧将府库里的银钱取出,带着证明自家身份的信符,到大农府认购国库券。
原本打算向民间公开发售的国库券,如今却已完全将没有本就的豪商巨贾排除在外,甚至连不少家世不显的低级豪门都空手而归,只因大汉的权贵们抢购得太凶。
权贵出马,绝对是大手笔,每家都认购到了千万钱的上限,否则还真丢不起那人。区区价值十亿钱的国库券,按照每户千万钱的认购上限,只能分成一百份。且不说皇室宗亲就认购了不少,且说权贵云集的北阙甲第,能轻易拿出千万闲钱的豪门绝对超过千户。
即便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大农令曹栾也是心有余悸,暗自赞叹太子殿下的先见之明,还好限定了认购上限,否则这些出身世家豪门的权贵们还不得仗势施压,妄图将国库券独自包揽下来。
短短数rì,价值十亿钱的国库券便被疯狂的权贵们抢购一空。太子刘彻被皇帝老爹紧急召到未央宫的御书房,商议后续事宜。
刘彻进入御书房,便发觉里面的气氛有几分诡异。大农令曹栾正面sècháo红,兴奋不已的在向皇帝老爹回报。而丞相袁盎则微微皱着眉头,默默在坐在侧席,一副yù言又止的模样。
“彻儿来的正好,曹卿恰好提到要再增发十亿钱国库券,以便整修河道,你以为如何?”景帝见刘彻进来,摆手打断了滔滔不绝的曹栾,眯着双眼问道。
刘彻登时明白了丞相袁盎为何面露不豫之sè,显然大农令曹栾已被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冲昏了头脑,试图说服皇帝老爹增发更多的国库券。
他心中感叹不已,飞来的横财果然容易让人上瘾。尤其是掌管天下钱财租赋的大农令,平时过惯了紧巴巴的rì子,突然让他发现如此有效的敛财手段,自然有些得意忘形。倒是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袁盎,行事更为稳健,思虑也更为深远,显然是不认同朝廷大肆举债的。
刘彻沉吟片刻,虽无法揣摩到皇帝老爹的想法,但他还是决定否决曹栾的疯狂想法,免得开了不良的先例,为帝国今后的财政制度留下隐患,他满脸肃容道:“回禀父皇,儿臣不同意增发国库券。早在筹划发行之时,儿臣就再三言明,国债乃是双刃剑,虽然能暂时为国家发展募集到急需的资金,但过犹不及,更不可将其视为充实国库的万灵丹。”
景帝似乎早已料到刘彻的反应,并未露出任何讶异的表情,而是扭头望向面露欣慰之sè的丞相袁盎,问道:“丞相以为如何?”
袁盎拱手道:“殿下所言极是,臣附议。”
曹栾见状,急忙躬身道:“此番只是发行了价值十亿钱的国库券,依着殿下当初为陛下和我等讲解的所谓国债理论,国债上限只要不超过国库年收入的两成便无太大风险。太子殿下前些rì子提出了甚为浩大的河道整修章程,要从国库拨出巨款,再发行十亿不正是两全其美?”
刘彻连忙摆手道:“如今国债已达到国库年收入一成,自然需预留一些发行国债的空间,用以应对突发状况,例如战争和灾害。何况着十亿钱不是凭空得来的,即是债务,将来就要偿还本息,若有一天,国债发行过多,朝廷连利息都支付不起,必定国将不国!”
景帝猛地睁开眼,隐隐带着数落道:“皇儿言之过重,说话需注意分寸。”
刘彻自是躬身认错,倒是丞相袁盎站起来,顺着他的话头说道:“陛下容禀,依臣所见,殿下的话道并非危言耸听。”
他顿了顿,稍微整理好思路,复又道:“其实此番朝廷举债也并非始开先例,古时周赧王就曾听信楚孝烈王之言,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却苦于军费不足,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然六国皆不听军令,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景帝非但没有因为袁盎的隐喻而发怒,反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略带缅怀之sè道:“这债台高筑的典故,朕早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曾听闻,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正是用其来教朕,勿要做那周赧王。如今再从丞相口中听到,不由又想起年少受教时的光景。”
在场众人尽皆满脑袋黑线,暗自腹诽不已。晁错是被景帝冤杀的,如今用袁盎和晁错相提并论,实在不知是夸奖还是贬斥。
所幸景帝并未让众人猜测过久,他摆摆手,一锤定音道:“也罢,此番就不需再增发国债了。彻儿也要尽快将那所谓的国债理论整理成册,让朕和诸位重臣都好好研读。待到时机成熟之时,便让廷尉府协同相关府司制定那劳什子《国债法》,将其加入汉律之中,免得今后出现昏君或庸君,学那周赧王,把大好的社稷都给败光了!”
(呼呼,四千大章送上,所以更新晚了点,兄弟们见谅!)(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
照常理而言,作为以农立国的封建皇朝,一旦在chūn耕或秋收的农忙时节再征发徭役,从事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就表示出现了不顾民间疾苦的暴君或昏君,进而引发极大的民怨。
然而在景帝中元三年八月下旬,面对即将到来的秋收,朝廷却违背常理的在京畿周边诸郡发布告示,大肆征发徭役。更为怪异的是,此次征发徭役,不但不像往常般采取强制手段,反而提出要严格筛选前来自愿服役的百姓,不是虎背熊腰的jīng壮男子,便无法入选。
百姓们面对朝廷如此反常的作法,不但没有丝毫怨气,反而兴致勃勃的争相前往服役,唯恐落在他人之后,没能抢到位置。而今年已然服完更役的百姓,更是扼腕叹息,懊恼自己失去了此番机会。
西汉初期徭役的范围,主要分为劳役和兵役,劳役亦称为“更役”,主要是从事生产xìng劳动,例如:修建道路、寺舍、城垣、宫苑,整饬河渠,漕运委输等。凡成年男子每年应服之无偿劳役,每次为期一月。当然,权贵之人不可能亲自服役,有出物资代役的,有出钱雇人代役的等等。
此番朝廷征发的徭役却和以往不同,百姓们如今最为形象的描述,是一个极为新奇的词汇“监役”。
所谓的监役,便是取自监视,监工之意,是自打去年秋天才在京畿周边数郡民间自发产生的一个新词,很快便流传甚广,随后便被官府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而采纳入官方词汇中。
监役虽也被划归更役,也属于无偿劳役,然而却和以往的更役内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服监役的百姓,只需经过数rì的简单训练,便会成为监工,被派往原籍地附近的各个工地,监督外族奴隶从事繁重的劳动。
监督别人劳动,可比自己劳动要来得轻松,不但可以抵消徭役,还有美酒佳肴伺候着。
和以往累死累活,还只能吃些陈米混合着烂菜叶熬成的稀粥,偶尔还被官吏鞭笞的更役相比,服监役实在有如享福一般。
如果单单是好酒好菜,自然还不足以让大多百姓放下秋收的活计,前来应征,顶多能吸引一些平rì里好吃懒做的闲汉。真正让百姓们垂涎三尺的,乃是服监役后似乎唾手可得的高额赏钱。
监役在表面上随时无偿劳役,但实际上却有不菲的收入。由于朝廷或者说是长安城的权贵们,为了敢在工期内,按质按量的完成庞大的工程量,在皇室实业集团的示范及带头作用下,将所属工程划分为无数的小段,并广而告之,若是某个小段能够提前达标,负责营建该小段的管事和监工便会获得高额的赏钱。
所谓的达标,便是达到各自东家预先根据奴隶伤亡数量,工程质量等诸多项目订立的先期目标。早在全年秋末冬初,西北大道及京畿数郡通路的修筑过程中,这些出自皇室实业集团之手的规矩和奖惩办法,便被参与筑路计划的各大世家逐渐接受。只因他们发现照此施行后,各项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都陡然提高了一大截,权衡利弊之下,既然能花小钱赚大钱,自然让他们受之若饴。
总之在景帝中元三年八月,随着朝廷在京畿数郡征发徭役的诏令颁布,整个关中的民间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应征cháo。
面对前来应征的人山人海,负责征发徭役的官吏着实吓了一跳。往年征役是,他们可都要带起剑戟斧钺,刀枪棍棒挨家挨户的搜寻那些试图逃役的刁民。如今面对这么许多急吼吼要应征的关中大汉,官吏们高兴之余,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花了许久才平复下心情,开始照章办事。
“哦?短短数rì徭役便已征发完毕?”太子刘彻在zhōng yāng官署看到京畿各郡呈报的复命奏章,还是颇有些意外的,“且不论去年已投入筑路的十余万匈奴奴隶,单单是数月来从各个边关掳掠来的战俘便也数以十万计。即便一个监工能看管十个奴隶,也至少需要数万监工。在这农忙时节,光凭京畿数郡短短数rì,能募集如此多的jīng壮男子,实在出乎孤王的意料啊。”
一直跟随协助他的丞相长史黄焘已有所指的微笑道:“所谓财帛动人心,面对如此丰厚的赏钱,但凡家里婆娘和娃子能帮着收割庄稼的汉子,自然都会去应征的。再说各郡县大大小小的官吏也不下万数,谁家没有几个穷亲戚呢?”
刘彻闻言,不由哑然失笑道:“这倒也是,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恐怕由于此次征发徭役,周边各郡县的小官小吏们,倒是难得在家中亲眷面前好好风光了一次。自从张汤就任长安中尉,不惜血洗官场,进而严厉整肃京畿治安,连带着各郡县中的小官吏们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活,rì子也不好过啊。”
“只是如此一来,真正能应征上的百姓恐怕并不多。”黄焘言语中颇有些无奈,作为辅助丞相掌管百官考评的长史,他还是希望吏治清明,否则老被监督吏治的御史们挑刺,总觉得有些失了脸面。
刘彻倒是无所谓的摆摆手,微笑道:“水至清则无鱼,只要这些小官吏们自身不贪渎赏钱,举荐的人也能办好事,让他们卖个人情也并无不可。真要肃清吏治,还需从上至下进行整肃。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若是朝廷重臣持身不正,也怨不得下面的官吏上行下效。”
作为穿越众的刘彻深深知晓,反贪腐就要先打老虎,至于低层的公务人员,就算想**贪渎,碍于手中权势太小,也实在造不成太大的危害。只有位高权重的朝臣,才是最需整肃吏治的群体。否则若是zhōng yāngzhèng fǔ贪渎之风盛行,才真如急xìng传染病一般,会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级官僚。
黄焘微微颌首认同道:“殿下所言极是,所幸经过先帝及陛下两朝励jīng图治,严加整肃,如今我大汉朝堂之上,大多都是廉洁奉公的良臣,实乃百姓之福,社稷之大幸。”
刘彻颇有些有些不以为然的轻笑道:“父皇和丞相如今都不在此处,你也别只挑好听的说。孤王心中有数,对如今的朝廷重臣而言,廉洁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奉公就值得商榷了。”
黄焘见马屁没拍成,脸上不由露出几分尴尬。不过他好歹混迹官场数十载,脸皮早已厚逾城墙,讪笑着缓颊道:“殿下说笑了,所谓人无完人嘛。仅凭我朝廉洁的官风,也算得上极为难得的治世了。”
“是啊,人无完人。”刘彻显得颇为认同,玩味的笑道:“所谓廉洁,便即不贪。我朝各级官吏秩俸颇高,足以供养家中亲眷,想要廉洁并不太难。至于奉公,便要毫无私心,凡事均持以公心,为百姓计,实在有些强人所难,便是孤王自身都做不到,怎能要求朝臣们能一以贯之?”
黄焘闻言,也猜不透殿下言下之意,只好默然无语。所谓言多必失,唯有沉默是金当乃为官之道。
刘彻倒也没有期待黄焘会出言附和,只是聊发感慨罢了。
汉初官员的福利薪资都是极高的,可谓高薪养廉。
对于朝廷大员而言,三公的秩俸是四千两百石,其购买力相当于后世两百五十万人民币的高额年薪。副国级的九卿则是一百多万。正部级的诸侯和太守之流则将将逼近百万年薪。
即便低层官吏,秩俸之高也令人咋舌,小县城的县长是四十万,相当于公.安.局长的县尉,年薪也高达三十余万。便是最小最小的用来打杂的吏卒,不能领年薪,也能领到两千多的月薪。
相比于后世新中国少数清廉的公务员,汉初公务员明面上的薪水绝对高了无数个档次,当然是要派出灰sè收入的情况下。因此刘彻认为汉初的官吏廉洁是本分,拿着如此高薪再敢贪腐,实在应当千刀万剐。
至于奉公,即便纵观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人类文明史,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基本没几人。尤其是处于封建皇朝的汉初,即便是以袁盎为首的保皇派系,也不是全无私心,一旦触及派系的利益,所谓公心就要让路。
即便是最能具体化的“守法”都未必能要求大臣们完全做到,尤其是景帝和刘彻最为看重的两个酷吏——郅都和张汤。他们的廉洁是毫无疑义的,根据历史记载,待他们死后,家人连安葬他们的棺椁都买不起。论起奉公,如果把其定义为对皇帝的忠诚,那这些酷吏甚至比保皇派还要“奉公”千万倍,只需皇帝一道诏令,他们便可毫不质疑,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屠杀数万人。唯有守法一项,两人不知违背了多少项汉律了,连废太子刘荣都敢弄死,其他人更不在话下。
刘彻想得有些出神,良久才缓缓醒转,看着一旁毫无不耐之sè,默默侍立的黄焘,幽幽叹气道:“千金易取,而人才难得。即便有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只人,也当命各地官吏尽举所知,勿有所遗的尽皆网罗。只有唯才是举,方是选官治国的上善之策。”
黄焘并不知道太子殿下无耻的盗用了后世一代枭雄曹cāo的经典词句,而是敬佩不已的暗自揣摩殿下的言下之意,只觉越琢磨越有意思。
数rì后,太子刘彻不经意说出的,关于“唯才是举”的言论经由黄焘转述至丞相袁盎处,复又由袁盎下意识的告知皇帝陛下。
景帝随即太子招来刘彻,饶有趣味的与他就相关看法论述了一番,方才通晓刘彻的本意。即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只是对于确实有才干的治世之才,不要过于在意他在德行上的微小缺失,在守法的前提下力图做到人尽其才。
景帝不由颇为意动,登时计上心头。他先将刘彻的原话稍微修饰了一番,尤其是将“不孝”二字除去,免得有违汉初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国策,随后便有意命人将此番言论暗地传播出去。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天子和储君的相关言论很快便在大汉朝堂引发了一场规模颇大,并且旷rì持久的大论辩,也掀起了对汉初极为僵化的选官制度的首次反思和冲击。(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公孙弘
长安正南的城门名为安门,两年前新设的太学便座落在安门附近,位于未央宫之东,长乐宫之南,可谓最为(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
第一百七十七章 欲发国库券
zhōng yāng官署位于未央宫正西,乃是汉朝高级官僚们的办公之所。官署建筑的整体sè调呈黄sè,在多为暗sè调的宫城建筑群中显得极为醒目。这在后世崇尚金黄sè的朝代是犯忌讳的,然汉朝崇尚黑sè,又由于高祖刘邦自称赤帝子,故又辅以赤红,故以玄sè为尊。所谓玄者,即黑中带赤之意。
太子刘彻入zhōng yāng官署协从理政已有年余,对各项政务虽还算不上得心应手,但也着实积累了不少经验,眼界不由开阔几分,思虑也更为周详。
这rì午后,刘彻领着江都王刘非前往大农府,找到曹栾商议即将到来的秋收事宜。
提到秋收,大农令曹栾显得喜不自禁。自从化肥开始向全国各地推广,根据掌管全国各郡农事的三个大农部丞回报,各地农作物长势喜人,再加上今年各地大多风调雨顺,没有出现严重的大范围灾害,丰收应当已成定局。
刘彻见状,不由给他泼冷水道:“大农令先别急着高兴,所谓米贵伤农,而米**亦伤农。自父皇即位至今,大汉连年丰收,各地以粟米为主的粮价大体常年稳定在八十钱每石。然而前年已隐隐有粮价滑落的迹象,若不是五皇兄命新设皇室储备总署大肆收购粮食,再加上父皇为出兵河朔预作准备,在数个大郡设立常平仓,又命太仓大肆囤粮,恐怕这两年的粮价早已一泻千里了!”
曹栾不得不承认太子殿下言之有理,相比秦末群雄混战时“石米值万钱”的恐怖粮价,如今每石八十钱的粮价算得上是极为低廉的,只要不遇上灾年,大部分平民都能吃饱肚子。然而低粮价也造成了农民的收入并不高,虽然朝廷数次减免租赋已让百姓的生活好过了不少,但一旦粮价滑落,便会抵消掉减免租赋给百姓带来的额外收入。
“下官也在为此发愁,若是皇室储备总署和官仓继续囤粮,应能维持粮价。”曹栾看着江都王刘非,已有所指道。
刘非连连摆手,摇头苦笑道:“这两年皇室储备总署之所以耗费大量钱财囤粮,乃是应父皇的旨意,协助朝廷备战。河朔之战频频告捷,只用了大半年便以大胜班师,储备总署的囤粮甚至还来不及起运边关。如今仓禀皆满,整整囤积了近千万石粮食,今年交由朝廷代管的几大封国田租大部分也要运来储藏,梁国,齐国本就富庶,加上诸皇子的封国,怕又有千万石新粮入库。”
刘非顿了顿,脸上露出肉痛的神sè,复又道:“如今储备总署的仓禀严重不足,仓促之间也无法新建过多新仓,只有低价**大量陈米,损失极大!”
“万万不可!”曹栾闻言一惊,如意算盘落空倒还在其次,令他更为不安的今年储备总署不但不能协助朝廷囤粮,反而还要低价**大量陈米。如此一来,不但粮价难以维持,恐怕京畿周边数郡还会出现粮价狂贬的情况。
“若是不可,为之奈何?”刘非皱着眉头,显得很是烦恼:“总不能将陈米运出仓库后闲置,由于存储不当而生生烂掉吧?”
曹栾哑然无语,即便他宁可刘非当真让陈米烂掉也不要**,却不能宣之于口。且不说大多权贵在皇室实业集团的有股份,储备总署的粮食也变相的等同他们的财产,单说这浪费粮食的消息一旦传扬出去,恐怕会遭到万众唾弃,朝野哗然,即便是大汉天子都不敢担这要遭天谴的骂名。
刘彻见状,心知曹栾已真正了解失态的严重xìng,随即出言道:“大农令也不必过于惊慌,储备总署的新粮仓已在全力营建,力图在秋收后能多储存些。只是如今大汉各地都在大肆筑路,未来还要整修河道,改善漕运,人力和畜力缺口极大,营建新仓的进度必定受到影响。况且皇室实业集团要对股东负责,过多囤积粮食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朝廷必须尽速在全国各地设立大量的新仓,由国库拨出专款,就地囤积粮食。”
刘彻的意思很明显,皇室储备总署乃是皇室实业集团旗下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即便能偶尔为朝廷效力,但却无法长久,免得让大农府产生依赖xìng。作为穿越众的刘彻深知国家的粮食储备机构必须是国有的,一旦被商人掌控,便等于将命脉放在他人手中。将来一旦朝廷对皇室实业集团这样的大型集团失去控制力,后果不堪设想。
曹栾无奈的点点头,复又看着刘彻二人,带着几分心虚道:“也只能如此了,然虽然近年国库充盈,岁入也颇多,但数次大战也耗费了不少钱粮,加之连续减免租赋,想要在全国各郡设仓囤粮,恐怕还是力有未逮。”
刘非jiān猾似鬼,自然听出他的言外之意,无非是有在打皇室实业集团的主意,不由讥笑道:“论起钱财,咱们集团的府库里倒是颇多,然设立官仓乃是大农府的分内之事,本王可不敢越权行事。”
曹栾面露尴尬之sè,心知自己的要求确实不太厚道,哪有朝廷办事让商家出钱的道理。在无为而治思想主导下的汉初政治氛围,与民争利是极为要不得的,很少出现后世朝代对商贾抄家敛财的情况。
刘彻倒是能理解曹栾的难处,他协同理政的一年多来,深知汉初的官僚体系还是颇为简单的。作为掌管天下银钱租赋的大农令,曹栾的工作量极为繁杂,相当于后世新中国财政部,农业部,工业部等几个最重要的大部集合起来的大总管。
由于大农令又掌管这国库,曹栾每rì经手的钱财都数以亿计。因此汉初的历代大农令基本都是四十出头的壮年人,是三公九卿之中平均年龄最轻的一个职位。若换成年老力衰的长者,恐怕不出数月就会活活累死在任上。
“孤王和皇兄此番前来,正是奉了父皇的旨意,想和大农令商议一事,当可解此困扰。”刘彻淡淡一笑,从怀中掏出几张崭新的纸片,递给曹栾。
自从两年多前新华书局开始贩售线装书,大汉的权贵们早已对纸张极为熟悉,曹栾也不例外。他接过一看,这些纸片的正面都用油墨印着“大汉帝国国库券”七个大字和“甲午年”三个稍小的字体。根据油墨颜sè的不同,背面的字样却有些一样。印着“万铢”字样的纸片使用黑sè的油墨,“千铢”字样的纸片使用的是红sè的油墨。
曹栾仔细查看了片刻,满脸疑惑的问道:“恕下官愚钝,不知此为何物?”
刘彻微笑着解释道:“这是少府某个极为隐秘的作坊印制的国库券小样,用来作为将来国库向私人借贷的凭据之用。每当朝廷需有较大之初,为暂时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可发行相应数量的国库券让民众购买,回购时需交付每年五厘的利钱。”
曹栾闻言一愣,随即面sè大变道:“万万不可!历来只有百姓向朝廷上供或捐输,还从未有过国库向百姓借贷的事情。若真要发行这国库券,岂不失了朝廷的脸面?”
刘彻心中微叹,想在皇权时代做些有助改革的事情,实在是极难的。即便是这小小的国库券,为了说服皇帝老爹和丞相袁盎,他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今还要说服掌管国库的曹栾,实在令他身心疲惫。
华夏自古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既然全天下的一切都是帝王的,帝王取用自己的东西,怎么能说是借呢?老百姓的钱,从根本来说就是帝王的钱,不过替帝王暂时保管罢了,一旦帝王需要,他就可以随时拿去。
因此华夏的老百姓在历史上本质上是没有财产权的,历代**也不存在任何内债。
皇帝弄钱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加税。中国皇帝加税是不受限制的,只要他愿意,他有无限的征税权。当然,皇帝也可以卖官鬻爵。卖官鬻爵筹集资金的办法一直从汉朝流行到满清灭亡。对于皇帝来说,荣誉、身份和官爵可以被无限地创造出来,没有成本,要多少有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更暴戾的皇帝还可以通过没收的办法或让臣民们“无私”捐助敛财。当然更不能忘记一条,就是他可以开动造钱机器,大量造钱。不过,古代的货币是重金属铸造的,造钱需要很高的成本。
一般来说,靠大量造钱敛财并不比卖官鬻爵、加税和没收更划算。只是一旦**金属甚至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的时候,皇帝就可以通过大量造币来敛财。明朝的朱元璋大量印制宝钞,强迫社会流通使用,掠夺了不少财富。
刘彻之所以急于提出国库券的概念,首先便是出于大汉境内即将展开的一系列重大工程确实缺乏大量资金,他不希望将来在推动工业化进程时国库无钱可用;其次便是想替未来推出货币改革,乃至多年以后的纸币发行试水,先让国库券这种带有凭证xìng质的变相货币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今后汉人对纸币的接受度也就会高些。
刘彻摆摆手,幽幽道:“孤王之所以如此向你解释,乃是希望你能理解国库券的真正本质。一旦朝廷颁布诏令,允许发行这国库券,对外的名义自然不是如此。”
曹栾稍稍平复下心情,和刘彻二人仔细商讨了良久,复又随二人前去觐见皇帝陛下,连同丞相袁盎一起,为国库券的发行制定了初步计划。
景帝中元三年秋天,朝廷颁布法令,在全国各郡均设常平仓,各郡按人口多少,按照比例预留出部分本应上供的租赋做为籴本,每岁夏秋谷**,增市价三五文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所减不得低于本钱。若三年以上未经出粜,即回充粮廪,易以新粮。
面对如此重大的决策,大汉朝野上下却并未汇聚过多的注意力,只因另一个更为劲爆的消息传遍了全国各地。皇帝陛下准许了丞相袁盎和大农令曹栾联合上奏的章程,大农府不rì将向民间发放一种名为国库券的“捐输”凭证,以便筹集修筑各地常平仓所需耗费。
而皇室实业集团随即宣布,将在今后用每年升值五厘的价格长期购买国库券。当然,实际上只是考虑到朝廷的体面和避免保守官僚反弹,用皇室实业集团转手而已。待到今后时机成熟之时,大农府将会适时的从其手中回购这些国库券的。
一时间,暗自腹诽者有之,兴奋不已者有之,而更多的权贵和巨商则都持着观望态度,默默的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八章 认购国债
国舅田胜如今家大业大,旗下的田氏商业集团可谓rì进斗金,对于国库券每年五厘的升值自然有些瞧不上眼。然而作为皇亲国戚,为国分忧的觉悟他还是有的,因此他让人从府库中提出了价值数千万铢的金子和铜钱,准备“捐输”给朝廷,获得大农府发行的作为凭证的国库券。
出乎意料的是,当田胜前往大农府提出大量求购国库券的意向时,大农令曹栾却只拿出十摞面额“万铢”的国库券,无奈的解释道:“此番本府只发行了总计十亿钱国库券,根据陛下和丞相定下的章程,每户捐输的数量不应超过千万钱。”
田胜闻言一愣,古往今来还从未听闻皇帝限制臣民向朝廷捐输数量的事,他疑惑的问道:“根据朝廷颁布的诏令,这国库券可通过皇室实业集团照着每年五厘的利钱回购,那便是能任意买卖。即便是如今朝廷限制每户不得捐输超过千万钱,但若当真有心要买这国库券,大不了从旁人手中买来即可。如此一来,限购的做法不是显得多此一举?”
曹栾苦笑着摇了摇头,先前商议发行国库券之初,太子刘彻便坚持对此番国库券的金额上限和发行方式立下颇为严格的规定。
当时在场的皇帝陛下,丞相袁盎和曹栾三人也如今rì的田胜般颇有些不以为然,唯有江都王刘非并未出言质疑,反而露出若有所思的神sè。
面对三人的质疑,太子刘彻只能将后世关于发行国债的某些细节细细的解释了一番。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库券的实质就是无记名国债,是一种实物债券,以实物券的形式记录债权,不记名且可上市流通。
按理来讲,国库券确实应当zì yóu流通,限购确实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然而刘彻此番之所以极力说服景帝等人发行国库券,除了要为朝廷筹集广设常平仓所需的大笔资金,还是要试着推行纸质价值凭证,变相为今后的纸质货币试水。若是只想募集资金,区区十亿钱对于暗中在皇室实业集团和田氏商业集团都拥有大量股份的刘彻而言,显然只是九牛一毛,压根用不着耗费如此大的jīng力。
当然,刘彻并未傻乎乎的将今后要推广纸质货币的构想宣之于口,而是从另外的面向打消了皇帝老爹让朝廷大肆发行国库券敛财的心思。
首先便是国债必须设立举债上限,否则便如后世美帝般的债留子孙。如今的大汉可没有全球经济作为支撑,更没有其他国家为大汉朝廷的债务买单。一旦国债的规模过大,无力以偿还本息的方式回购,朝廷的信用度便会立即破产,危害甚大。
大汉可没有所谓的GDP统计,刘彻只能根据今年预估接近百亿钱的国库收入,简单制定出十亿钱的保守上限。相对后世用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参考,刘彻觉得还是用zhōng yāng财政收入参考比较方便,也更为保险。
其次便是汉初讲究藏富于民,而这“民”却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世家豪门和富商巨贾。富可敌国的权贵和商人数不胜数,一旦让某些别有用心的家伙持有大量国债,今后伺机抛售或兑换,对朝廷财政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此番发行国库券,必须对权贵和巨商们的认购数量设置一些障碍,尽量分散国库券的持有量。
景帝对刘彻的顾虑极为认同,作为擅于权谋的厚黑帝皇,他从不吝于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摩自己的臣民,自然不希望用于敛财的国库券将来会变成帝国的隐患。袁盎和曹栾二人也接受了太子殿下的解释,并商量着如何对外统一口径。
今rì曹栾对田胜的说法就是他们商议出来的纯粹官方版本发言,他缓缓解释道:“国舅请看这国库券上印制着甲午年的字样,意即是今年发行的。如今业已入秋,距离年节只有短短数月。待得过了年首,这国库券便平白涨了五厘。若是换了国舅,会在年节前将手中的国库券转卖他人?”
田胜闻言一愣,不得不承认曹栾言之有理。
即便是富可敌国的权贵和巨商,也短短不会嫌家中的钱财太多。五厘的利钱看起来不高,但还算是有赚头。大汉立国数十载,休养生息的国策下,财富的累积速度是相当快的。不少豪门世家府库里的铜钱已是堆积如山,连穿钱的绳子都快要腐烂了。
汉初的经济活动远没有后世繁荣,大量的闲置资金没有投资的去向,只能大量流入土地交易。纵观大汉四百余年的历史,土地兼并rì益严重,zhōng yāngzhèng fǔ无计可施,很大的原因正是豪强权贵为了手中财富的保值,大肆的购买农田林地所致。
皇室实业集团宣布要以每年五厘的利钱收购国库券,并言明任何时候都可以兑换,即便不足一年,也可偿还本金。如此一来,权贵们与其把闲钱放在暗无天rì的府库里生锈,还不如用来换取国库券更为划算。
至于皇室实业集团的信誉问题,如今在大汉权贵眼中那是无需置疑的。且不说大汉的社会风气最重诚信,讲究“人无信则不立”。单说先前入股皇室实业集团的大量权贵豪门,连续两年都获取了大量的年终红利,便足以让他们对江都王刘非为首的集团管理层抱有极大的信任和好感。
总之,经过大农令曹栾的解释,即便是先前只是抱持着对朝廷“扶贫”的态度前来认购国库券的田胜,如今也对国库券真正产生了几分兴趣。待大农府的属官将千万钱点算完毕,运入国库后,田胜捧着个jīng致的小箱子出了大农府,里面是足足一千张面额“万铢”的国库券。
诸位皇子更是摆出大阵仗,同时前往大农府认购国库券。表面上摆出身为皇子,理当为国为君为父分忧的高姿态,心中却盘算着过了年节后,千万钱就能赚回五十万钱,至少能稍稍填补年节要给太后和皇帝老爹进献礼品的花销。随后齐懿王刘寿和梁王刘武两人也是联袂而至,各自认购了价值千万钱的国库券。
如此一来,原本大多抱持观望态度的权贵和巨商们不由蠢蠢yù动。尤其当有消息传出,此番大农府只发行了十亿钱的国库券,诸多皇室宗亲们已认购了大半,若不是有认购上限,恐怕早被瓜分一空了。
华夏自古存在着一种随大流的纯朴民风,尤其是当某种东西开始显得稀有而珍贵时,就会引发疯狂的追捧。随着国库券即将售罄的消息不断传播,抢购的风cháo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整个北阙甲第内,诸多权贵世家一边在心中咒骂皇室又在吃独食,一边让府中的大管家赶紧将府库里的银钱取出,带着证明自家身份的信符,到大农府认购国库券。
原本打算向民间公开发售的国库券,如今却已完全将没有本就的豪商巨贾排除在外,甚至连不少家世不显的低级豪门都空手而归,只因大汉的权贵们抢购得太凶。
权贵出马,绝对是大手笔,每家都认购到了千万钱的上限,否则还真丢不起那人。区区价值十亿钱的国库券,按照每户千万钱的认购上限,只能分成一百份。且不说皇室宗亲就认购了不少,且说权贵云集的北阙甲第,能轻易拿出千万闲钱的豪门绝对超过千户。
即便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大农令曹栾也是心有余悸,暗自赞叹太子殿下的先见之明,还好限定了认购上限,否则这些出身世家豪门的权贵们还不得仗势施压,妄图将国库券独自包揽下来。
短短数rì,价值十亿钱的国库券便被疯狂的权贵们抢购一空。太子刘彻被皇帝老爹紧急召到未央宫的御书房,商议后续事宜。
刘彻进入御书房,便发觉里面的气氛有几分诡异。大农令曹栾正面sècháo红,兴奋不已的在向皇帝老爹回报。而丞相袁盎则微微皱着眉头,默默在坐在侧席,一副yù言又止的模样。
“彻儿来的正好,曹卿恰好提到要再增发十亿钱国库券,以便整修河道,你以为如何?”景帝见刘彻进来,摆手打断了滔滔不绝的曹栾,眯着双眼问道。
刘彻登时明白了丞相袁盎为何面露不豫之sè,显然大农令曹栾已被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冲昏了头脑,试图说服皇帝老爹增发更多的国库券。
他心中感叹不已,飞来的横财果然容易让人上瘾。尤其是掌管天下钱财租赋的大农令,平时过惯了紧巴巴的rì子,突然让他发现如此有效的敛财手段,自然有些得意忘形。倒是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袁盎,行事更为稳健,思虑也更为深远,显然是不认同朝廷大肆举债的。
刘彻沉吟片刻,虽无法揣摩到皇帝老爹的想法,但他还是决定否决曹栾的疯狂想法,免得开了不良的先例,为帝国今后的财政制度留下隐患,他满脸肃容道:“回禀父皇,儿臣不同意增发国库券。早在筹划发行之时,儿臣就再三言明,国债乃是双刃剑,虽然能暂时为国家发展募集到急需的资金,但过犹不及,更不可将其视为充实国库的万灵丹。”
景帝似乎早已料到刘彻的反应,并未露出任何讶异的表情,而是扭头望向面露欣慰之sè的丞相袁盎,问道:“丞相以为如何?”
袁盎拱手道:“殿下所言极是,臣附议。”
曹栾见状,急忙躬身道:“此番只是发行了价值十亿钱的国库券,依着殿下当初为陛下和我等讲解的所谓国债理论,国债上限只要不超过国库年收入的两成便无太大风险。太子殿下前些rì子提出了甚为浩大的河道整修章程,要从国库拨出巨款,再发行十亿不正是两全其美?”
刘彻连忙摆手道:“如今国债已达到国库年收入一成,自然需预留一些发行国债的空间,用以应对突发状况,例如战争和灾害。何况着十亿钱不是凭空得来的,即是债务,将来就要偿还本息,若有一天,国债发行过多,朝廷连利息都支付不起,必定国将不国!”
景帝猛地睁开眼,隐隐带着数落道:“皇儿言之过重,说话需注意分寸。”
刘彻自是躬身认错,倒是丞相袁盎站起来,顺着他的话头说道:“陛下容禀,依臣所见,殿下的话道并非危言耸听。”
他顿了顿,稍微整理好思路,复又道:“其实此番朝廷举债也并非始开先例,古时周赧王就曾听信楚孝烈王之言,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却苦于军费不足,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然六国皆不听军令,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景帝非但没有因为袁盎的隐喻而发怒,反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略带缅怀之sè道:“这债台高筑的典故,朕早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曾听闻,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正是用其来教朕,勿要做那周赧王。如今再从丞相口中听到,不由又想起年少受教时的光景。”
在场众人尽皆满脑袋黑线,暗自腹诽不已。晁错是被景帝冤杀的,如今用袁盎和晁错相提并论,实在不知是夸奖还是贬斥。
所幸景帝并未让众人猜测过久,他摆摆手,一锤定音道:“也罢,此番就不需再增发国债了。彻儿也要尽快将那所谓的国债理论整理成册,让朕和诸位重臣都好好研读。待到时机成熟之时,便让廷尉府协同相关府司制定那劳什子《国债法》,将其加入汉律之中,免得今后出现昏君或庸君,学那周赧王,把大好的社稷都给败光了!”
(呼呼,四千大章送上,所以更新晚了点,兄弟们见谅!)(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
照常理而言,作为以农立国的封建皇朝,一旦在chūn耕或秋收的农忙时节再征发徭役,从事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就表示出现了不顾民间疾苦的暴君或昏君,进而引发极大的民怨。
然而在景帝中元三年八月下旬,面对即将到来的秋收,朝廷却违背常理的在京畿周边诸郡发布告示,大肆征发徭役。更为怪异的是,此次征发徭役,不但不像往常般采取强制手段,反而提出要严格筛选前来自愿服役的百姓,不是虎背熊腰的jīng壮男子,便无法入选。
百姓们面对朝廷如此反常的作法,不但没有丝毫怨气,反而兴致勃勃的争相前往服役,唯恐落在他人之后,没能抢到位置。而今年已然服完更役的百姓,更是扼腕叹息,懊恼自己失去了此番机会。
西汉初期徭役的范围,主要分为劳役和兵役,劳役亦称为“更役”,主要是从事生产xìng劳动,例如:修建道路、寺舍、城垣、宫苑,整饬河渠,漕运委输等。凡成年男子每年应服之无偿劳役,每次为期一月。当然,权贵之人不可能亲自服役,有出物资代役的,有出钱雇人代役的等等。
此番朝廷征发的徭役却和以往不同,百姓们如今最为形象的描述,是一个极为新奇的词汇“监役”。
所谓的监役,便是取自监视,监工之意,是自打去年秋天才在京畿周边数郡民间自发产生的一个新词,很快便流传甚广,随后便被官府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而采纳入官方词汇中。
监役虽也被划归更役,也属于无偿劳役,然而却和以往的更役内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服监役的百姓,只需经过数rì的简单训练,便会成为监工,被派往原籍地附近的各个工地,监督外族奴隶从事繁重的劳动。
监督别人劳动,可比自己劳动要来得轻松,不但可以抵消徭役,还有美酒佳肴伺候着。
和以往累死累活,还只能吃些陈米混合着烂菜叶熬成的稀粥,偶尔还被官吏鞭笞的更役相比,服监役实在有如享福一般。
如果单单是好酒好菜,自然还不足以让大多百姓放下秋收的活计,前来应征,顶多能吸引一些平rì里好吃懒做的闲汉。真正让百姓们垂涎三尺的,乃是服监役后似乎唾手可得的高额赏钱。
监役在表面上随时无偿劳役,但实际上却有不菲的收入。由于朝廷或者说是长安城的权贵们,为了敢在工期内,按质按量的完成庞大的工程量,在皇室实业集团的示范及带头作用下,将所属工程划分为无数的小段,并广而告之,若是某个小段能够提前达标,负责营建该小段的管事和监工便会获得高额的赏钱。
所谓的达标,便是达到各自东家预先根据奴隶伤亡数量,工程质量等诸多项目订立的先期目标。早在全年秋末冬初,西北大道及京畿数郡通路的修筑过程中,这些出自皇室实业集团之手的规矩和奖惩办法,便被参与筑路计划的各大世家逐渐接受。只因他们发现照此施行后,各项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都陡然提高了一大截,权衡利弊之下,既然能花小钱赚大钱,自然让他们受之若饴。
总之在景帝中元三年八月,随着朝廷在京畿数郡征发徭役的诏令颁布,整个关中的民间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应征cháo。
面对前来应征的人山人海,负责征发徭役的官吏着实吓了一跳。往年征役是,他们可都要带起剑戟斧钺,刀枪棍棒挨家挨户的搜寻那些试图逃役的刁民。如今面对这么许多急吼吼要应征的关中大汉,官吏们高兴之余,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花了许久才平复下心情,开始照章办事。
“哦?短短数rì徭役便已征发完毕?”太子刘彻在zhōng yāng官署看到京畿各郡呈报的复命奏章,还是颇有些意外的,“且不论去年已投入筑路的十余万匈奴奴隶,单单是数月来从各个边关掳掠来的战俘便也数以十万计。即便一个监工能看管十个奴隶,也至少需要数万监工。在这农忙时节,光凭京畿数郡短短数rì,能募集如此多的jīng壮男子,实在出乎孤王的意料啊。”
一直跟随协助他的丞相长史黄焘已有所指的微笑道:“所谓财帛动人心,面对如此丰厚的赏钱,但凡家里婆娘和娃子能帮着收割庄稼的汉子,自然都会去应征的。再说各郡县大大小小的官吏也不下万数,谁家没有几个穷亲戚呢?”
刘彻闻言,不由哑然失笑道:“这倒也是,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恐怕由于此次征发徭役,周边各郡县的小官小吏们,倒是难得在家中亲眷面前好好风光了一次。自从张汤就任长安中尉,不惜血洗官场,进而严厉整肃京畿治安,连带着各郡县中的小官吏们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活,rì子也不好过啊。”
“只是如此一来,真正能应征上的百姓恐怕并不多。”黄焘言语中颇有些无奈,作为辅助丞相掌管百官考评的长史,他还是希望吏治清明,否则老被监督吏治的御史们挑刺,总觉得有些失了脸面。
刘彻倒是无所谓的摆摆手,微笑道:“水至清则无鱼,只要这些小官吏们自身不贪渎赏钱,举荐的人也能办好事,让他们卖个人情也并无不可。真要肃清吏治,还需从上至下进行整肃。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若是朝廷重臣持身不正,也怨不得下面的官吏上行下效。”
作为穿越众的刘彻深深知晓,反贪腐就要先打老虎,至于低层的公务人员,就算想**贪渎,碍于手中权势太小,也实在造不成太大的危害。只有位高权重的朝臣,才是最需整肃吏治的群体。否则若是zhōng yāngzhèng fǔ贪渎之风盛行,才真如急xìng传染病一般,会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级官僚。
黄焘微微颌首认同道:“殿下所言极是,所幸经过先帝及陛下两朝励jīng图治,严加整肃,如今我大汉朝堂之上,大多都是廉洁奉公的良臣,实乃百姓之福,社稷之大幸。”
刘彻颇有些有些不以为然的轻笑道:“父皇和丞相如今都不在此处,你也别只挑好听的说。孤王心中有数,对如今的朝廷重臣而言,廉洁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奉公就值得商榷了。”
黄焘见马屁没拍成,脸上不由露出几分尴尬。不过他好歹混迹官场数十载,脸皮早已厚逾城墙,讪笑着缓颊道:“殿下说笑了,所谓人无完人嘛。仅凭我朝廉洁的官风,也算得上极为难得的治世了。”
“是啊,人无完人。”刘彻显得颇为认同,玩味的笑道:“所谓廉洁,便即不贪。我朝各级官吏秩俸颇高,足以供养家中亲眷,想要廉洁并不太难。至于奉公,便要毫无私心,凡事均持以公心,为百姓计,实在有些强人所难,便是孤王自身都做不到,怎能要求朝臣们能一以贯之?”
黄焘闻言,也猜不透殿下言下之意,只好默然无语。所谓言多必失,唯有沉默是金当乃为官之道。
刘彻倒也没有期待黄焘会出言附和,只是聊发感慨罢了。
汉初官员的福利薪资都是极高的,可谓高薪养廉。
对于朝廷大员而言,三公的秩俸是四千两百石,其购买力相当于后世两百五十万人民币的高额年薪。副国级的九卿则是一百多万。正部级的诸侯和太守之流则将将逼近百万年薪。
即便低层官吏,秩俸之高也令人咋舌,小县城的县长是四十万,相当于公.安.局长的县尉,年薪也高达三十余万。便是最小最小的用来打杂的吏卒,不能领年薪,也能领到两千多的月薪。
相比于后世新中国少数清廉的公务员,汉初公务员明面上的薪水绝对高了无数个档次,当然是要派出灰sè收入的情况下。因此刘彻认为汉初的官吏廉洁是本分,拿着如此高薪再敢贪腐,实在应当千刀万剐。
至于奉公,即便纵观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人类文明史,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基本没几人。尤其是处于封建皇朝的汉初,即便是以袁盎为首的保皇派系,也不是全无私心,一旦触及派系的利益,所谓公心就要让路。
即便是最能具体化的“守法”都未必能要求大臣们完全做到,尤其是景帝和刘彻最为看重的两个酷吏——郅都和张汤。他们的廉洁是毫无疑义的,根据历史记载,待他们死后,家人连安葬他们的棺椁都买不起。论起奉公,如果把其定义为对皇帝的忠诚,那这些酷吏甚至比保皇派还要“奉公”千万倍,只需皇帝一道诏令,他们便可毫不质疑,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屠杀数万人。唯有守法一项,两人不知违背了多少项汉律了,连废太子刘荣都敢弄死,其他人更不在话下。
刘彻想得有些出神,良久才缓缓醒转,看着一旁毫无不耐之sè,默默侍立的黄焘,幽幽叹气道:“千金易取,而人才难得。即便有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只人,也当命各地官吏尽举所知,勿有所遗的尽皆网罗。只有唯才是举,方是选官治国的上善之策。”
黄焘并不知道太子殿下无耻的盗用了后世一代枭雄曹cāo的经典词句,而是敬佩不已的暗自揣摩殿下的言下之意,只觉越琢磨越有意思。
数rì后,太子刘彻不经意说出的,关于“唯才是举”的言论经由黄焘转述至丞相袁盎处,复又由袁盎下意识的告知皇帝陛下。
景帝随即太子招来刘彻,饶有趣味的与他就相关看法论述了一番,方才通晓刘彻的本意。即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只是对于确实有才干的治世之才,不要过于在意他在德行上的微小缺失,在守法的前提下力图做到人尽其才。
景帝不由颇为意动,登时计上心头。他先将刘彻的原话稍微修饰了一番,尤其是将“不孝”二字除去,免得有违汉初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国策,随后便有意命人将此番言论暗地传播出去。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天子和储君的相关言论很快便在大汉朝堂引发了一场规模颇大,并且旷rì持久的大论辩,也掀起了对汉初极为僵化的选官制度的首次反思和冲击。(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公孙弘
长安正南的城门名为安门,两年前新设的太学便座落在安门附近,位于未央宫之东,长乐宫之南,可谓最为(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