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意大利不面 > 意大利不面 第 8 部分阅读

第 8 部分阅读

    砦、铁丝网等障碍物,就认定阿军是仓促防御,应该没有埋设地雷,考虑到炮火准备的时间有限,就取消了工兵的任务。现在的他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侥幸而让青年的意大利士兵无辜的丧命。

    很幸运,这一次他赌对了,皇家禁卫军没有埋设地雷。在这短短的一刻钟时间内,意大利武装黑衫军的士兵们端着刺刀运动到距阿军一线阵地400米处,占领了冲击出发地。

    此时前线指挥部通知炮群炮火转移,勇敢无畏的武装黑衫军勇士们向敌阵地发起迅猛地冲击。冲击是进攻战斗中最紧张、最激烈、最困难的阶段,也是实现近战歼敌、取得胜利的关键。

    只见冲在最前面的尖刀班,他们一边擎着战旗高呼着口号。一边拉开烟幕罐迷惑敌人。其后的是攻击分队,他们主要配置冲锋枪和进攻手雷扫荡残敌,在攻击分队后方50米处是配置轻机枪的火力支援组,以火力压制顽敌。而45mm的迫击炮组则留在了冲击出发地,以精准及时的火力进行护送射击。只有山头的火力点一露头,就很被几门迫击炮射击。

    而此时在前线指挥部的炮兵观察员,手握电话,下达一个个简单的命令,指挥炮兵群转入炮火支援作战,以及时猛烈的火力打击复活的火力点。这时,炮兵会将炮弹的时间引信力转换为触发引信,以免空爆的炮弹误伤自己人。

    有的时候炮弹会在距离步兵四五十米的地方爆炸,这时弹片从步兵脑袋上方两三米的地方掠过,但是在这个距离上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让步兵感觉不爽,使得步兵们在冲击时必须尽量保持张嘴呼吸的样子。而这样的表情在禁卫军守军眼里则成为了他们嗜杀成性的表现。

    阿比西尼亚皇家禁卫军连长迪亚拉和他们的战友们在战壕里安静地等待意大利人靠近他们的阵地,仿佛炮击的是别人的阵地。

    当意大利人接近到300米时,他瞄准了一个意大利人,射击,没有中。他拉了一下枪栓,准备第二次射击。这时一发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他被埋进土里,脑子嗡嗡响了好久。

    等他回过神来,他从战壕里中跳了出来,高呼他的部下,迎击冲上阵地的意大利人。可是,他发现那些平时神气的士兵,现在都抱着脑袋,蜷缩在战壕里,他不得不狠狠踢他们的屁股,让他们起身端起步枪。他知道这几个人一定是得了瑞典教官说的那种“炮弹震荡症”。他应该安抚他们,给他们时间去恢复。但是,如果现在不作战的话,等待他们的下场就是死亡。

    眼看,意大利人冲得更近了,迪亚拉没时间去理会这几个”炮弹震荡症”的患者,他不得不投入战斗中去。他看到意大利人的身影,他们是那样的清晰,可当迪亚拉瞄准他们准备射击时,他们的身影却又一闪而过,找不到了。他收起了步枪,向一个机枪巢爬去,他看到那里好像有一挺完好的马克沁重机枪。等他爬到那里时他发现,机枪的水套被击穿无法射击了,机枪手也找不到了,只看到机枪的扳机上残留的一截手指。

    意大利人离阵地只有50米了,他投出了一枚德国人送来的木柄手榴弹,他看着这枚手榴弹飞向意大利人,他看着那些意大利人卧倒,他看着这枚手榴弹爆炸,他看着那些意大利人又站了起了,重新冲过(木柄手榴弹有破片死角)。

    这时他已经打光了毛瑟步枪里的5发子弹。他扔掉毛瑟步枪,虽然他的刺杀技术得到过瑞典教官的赞誉,但是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他还是更信任从小练习的长矛。他拎起了长矛,冲向意大利人。他用余光观察了他的左右,禁卫军的勇士们跟着他们的连长一起冲出了战壕。

    “为了自由、为了阿比西尼亚”,禁卫军高喊着口号,如泻闸的洪水奔向意大利人。黝黑的皮肤,在汗水和鲜血的点缀下,在烈日下闪闪发光。

    “一个、二个、三个-----”迪亚拉一边用陪伴着他成长的长矛收割意大利人的生命,一边计算着自己是否可以超越爷爷“十人杀”的记录。

    “砰”一声枪响,他看到一个意大利军官用手枪向自己射击,他感觉自己被重重地击倒在地,他看到看鲜血从自己的胸口涌出。迪亚拉被一发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夺取了生命。他的脸上挂着笑容,因为这一刻,他看见了爷爷,他冲上去拥抱爷爷,他告诉爷爷他杀了11个意大利人。

    11月1日,下午1时许,意大利武装黑衫军第一师教导旅击退了阿比西尼亚禁卫军一个连防守,攻占阿杜瓦以东的高地。这一仗,打得如何?是骡子?是马?加尔比亚蒂将军心里没底,毕竟是3个营打人家一个连,看来还得接着遛一遛,而此时,他们的炮兵已经打完了一半的炮弹。

    .pp {color:#f00;ex-decorion:underline;}

    第32节、夜袭

    占领阿杜瓦以东的高地后,没有时间品味胜利的喜悦,教导旅在指挥官加尔比亚蒂将军的带领下开始了紧张的防御准备工作。这个高地现在被他们命名为“血岭”,因为他们将在这里抵挡大阿哥沃森的十万大军,他们要使得阿比西尼亚军在这里把血流干。

    从刚才的进攻者转变为防守者,教导旅的军人们发现他们首先面对的难题是这个“血岭”是个石头山,他们无法构筑完善的工事。其次,现在是阿比西尼亚的旱季,水源匮乏,这将使得他们装备的水冷重机枪的效力大打折扣。而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是炮兵,一来经过下午的恶战,炮弹就只剩一半:二来M13步兵炮的最大仰角只有20度,这显然对于山区作战是很大的不利,无法越过山头的意大利阵地攻击山下仰攻的土人军队。

    为此根据地形和手头的兵力,加尔比亚蒂设置了三线防御体系。最前线是前哨防线,他突前布置一个班的兵力,这个班主要是隐蔽侦查敌人进攻时间和路线,察明敌情后即刻撤退至后面防线参加战斗。前哨防线后面的是二线阵地,重点射杀行进中的土人,迫使土人提前展开队形,暴露主要进攻方向。其后的是主阵地,布置了主要的防守兵力,配备重机枪、狙击枪等远程武器打击土人,并应适时采取反突击,迂回土人侧后,从而瓦解敌人进攻。在主阵地的后面,加尔比亚蒂命令修建了一系列的防炮洞,布置了预备队,准备在主阵地遭到敌人包围,或重大杀伤时投入预备队。对于这样教科书似的的防御体系,加尔比亚蒂有信心抵挡土人的大规模攻击。

    135年11月1日,农历十月廿一,虽然不是满月,但能见度还可以。在加上这里是寂静的东非高原,前哨防线的侦察兵远远地听到了、看见了阿比西尼亚军队大规模攻击的迹象。:侦察兵通过野战电话向指挥部汇报了情况。随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地雷的拉发、绊发引信设置好,静悄悄地离开了前哨防线。几分钟后,在他们身后迸发出几个火球,一排土人倒下了。

    这就是M35定向地雷的杰作,这种地雷是伟大的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的小发明。作为墨索里尼的御林军,武装黑衫军首先装备。该雷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圆弧形塑料盒子。但打开塑料盒子,可以看到向弧心一面装有密密麻麻700枚钢珠,而背面则是500克的黑索金炸药。一旦引爆,地雷正面0-120度,50-100米范围内雨点般密集的钢珠将杀伤站立或卧倒的土人。

    土人踩响了地雷,巨大的爆炸声,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夜袭被发现,遭到了炮击。顷刻间,刺耳的战鼓声响起,土人端着步枪、长矛嚎叫着冲了过来。期间,不时有定向地雷被土人踩响,一颗颗渺小的钢珠扫到了一片片的土人。

    而在他们的身后,土人的火炮终于开始怒吼了,向“血岭”德意大利阵地复仇。他们的炮击力度显然不及意大利人,但是毕竟几个小时前高地还在土人手里,他们对这个高地的地形相当的熟悉,可以很轻易地猜出意大利人的机枪巢、散兵坑、指挥所的位置。所有,每一发炮弹都能给意大利人造成不小的麻烦。

    这时,一颗照明弹升到了空中,照明方圆一公里内的目标。只见夜幕下的土人攻击部队,像东非草原上成群迁徙黑尾牛羚。这一刻大地开始震颤,尘土遮天蔽日,震耳欲聋的响声由远及近,数千人的攻击部队黑压压如潮水般奔腾而至。静谧的高原转眼间沸腾起来。

    夜幕下,意大利人的轻重机枪泼洒着致命的子弹,射出的曳光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光,像一群飞蝗奔向人群。Brixi Model 35迫击炮,它们以每分钟8到15发的速度 倾泻一磅重的炮弹,在人群中播撒着催命的破片。

    这张机枪和迫击炮编制的火力网不可谓不密,事实上倒在这张火网面前的土人也已经有几千人之多。但是土人的攻势却丝毫没停息的迹象。每当冲击队伍里最后一个土人在意大利人的枪口前倒下时,战场的另一端,骇人的战鼓声就会再一次的响起,然后先是一个高擎战旗的土人,然后陆陆续续地有土人出现在意大利人的视野里,最后汇成一个几千人组成|人潮向意大利人的阵地涌来。就像海边的巨浪,每一次都是气势汹汹地拍向礁石,每一次被礁石粉碎后马上又是一个巨浪打来,永不停息。

    加尔比亚蒂将军看着战场上铺满的土人黝黑的尸体,问身边的一个参谋:“我们的伤亡如何?弹药还有多少?”

    “伤亡不高,一共死37人,伤105,不过有2挺轻重机枪、12门迫击炮被击毁,还有一些在修理中”参谋回答道:“弹药的话,山炮还没有动,重机枪弹和迫击炮弹消耗很快,每挺重机枪挺大概还有500发,每门迫击炮大概20发。.5的步枪弹很充足。”

    “定向地雷呢?”加尔比亚蒂问

    “还有50多个”参谋回答

    “炮营和后勤部队在什么位置?”听了参谋的回答,加尔比亚蒂有一点着急

    “还有10小时的车程”参谋还是很淡定地回答

    “混蛋,让他们快点,我们这边快顶不足了。”加尔比亚蒂已经开始愤怒了。

    “将军,我们的士兵表现地很出色,他们打退了土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我觉得我们完全有能力坚守一昼夜”。政委瓦格桑说道

    对于“政委”这个墨索里尼想出来的职位,作为军事主管的加尔比亚蒂一向反感,在他眼里这样的党棍除了给自己捞好处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体现他加尔比亚蒂的睿智。

    “亲爱的瓦格桑,你可以去战场散一下步,看看躺在那里的土人”加尔比亚蒂现在开始欣赏瓦格桑发呆的可爱摸样。

    “这个----,那个-----”

    “不知道瓦格桑政委有没有发现,那些和我们作战的土人都没有穿军装”

    “这个鬼天气,不动都出汗,如果不是为意大利军人的体面,我也想打赤膊。”可爱的瓦格桑如实回答

    “可是那天我们攻上山头时,打死的土人有整洁的制服和靴子”加尔比亚蒂点了一下,希望瓦格桑可以明白,可惜他高估了瓦格桑的智商。可爱的瓦格桑还是木讷地看着他。

    “好吧,我亲爱的政委,我告诉你,和我们打了一个晚上的是部落土著武装,而他们精锐的禁卫军在后面的营地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了一个晚上。现在,我们的弹药消耗很大,士兵们也很疲劳。你现在知道我们的处境了吧”

    “天啊,这些土人太狡猾了”瓦格桑叫道

    就在瓦格桑政委在指挥部尖叫的时候,天亮了。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面硕大的所罗门皇旗。这在面旗帜下,是身穿瑞典军服的阿比西尼亚皇家禁卫军,他们的脸上是坚毅的表情。

    .pp {color:#f00;ex-decorion:underline;}

    第33节、对决

    在阿比西尼亚皇家禁卫军的前线指挥部里,大阿哥沃森和陆军大臣穆卢吉塔,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战场。这满满一地的土人尸体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怜悯。他们只知道昨晚的夜间攻击达到了他们的既定目的,疲劳意军兵力,消耗意军弹药。只不过他们没想到意大利的火力如此的凶猛,一个晚上一万多人的部落武装就这么完了。不过现在,才是真正的对决,意大利人将面对阿比西尼亚皇家禁卫军的冲击。

    皇家禁卫军是一支英勇的部队,但更是一支接受过正规化军事训练的部队。他们一上来就给意大利人以巨大的震惊。他们并不像部落武装那样排着紧密的队形做“猪突猛进”般的攻击。而是在精确炮火的掩护下拉着散兵线,从多路向意大利人发起攻击。显然他们的瑞典教官向他们灌输了人海战术已经落伍的思想。“机动--隐蔽--再机动”,每一个禁卫军士兵忠实地执行着他们在“海尔.塞拉西一世军校”学习的技能,尽量减少在接敌过程中暴露在意军火力面前的时间。这使得意大利人的火力网效果大打折扣。

    很快,他们占领了意大利人的前哨防线。得手以后,他们并不急于冲击下一道防线,而是对意大利的前哨防线进行改造和巩固,囤积弹药、构筑迫击炮阵地、建立包扎所,使得这道防线成为了他们进攻的出发阵地。

    “干的不错”大阿哥沃森在前线指挥部里看到禁卫军有条不紊的进攻大为赞叹。

    “这些都是瑞典教官的教的,看来这些瑞典人还是挺有本事的,而且海尔.塞拉西一世军校里的瑞典校长维京.塔姆上将(Viking mm)在战争爆发后,毅然选择辞去瑞典军职,继续留在我国为我们的抗意斗争做贡献。(史实)”陆军大臣穆卢吉塔介绍到。

    大阿哥听后,感叹不已,表示说:“这等忠义之士毕当重赏”。

    就在大阿哥与陆军大臣穆卢吉塔交谈之机,意大利的飞机呼啸而至。看到自己人的飞机出现在战场上,意大利人一扫刚刚被土人夺取第一道防线时的郁闷。纷纷从战壕和工事里探出脑袋,观看英勇的意大利之鹰轰炸土人的场面。只见几个黑点从飞机上滑落,触地然后爆发出一个火球,伴随着土人的尸块和枪炮零件飞上天空。扔完炸弹的意大利飞机并不急于离开,它们俯冲到低空,用机枪扫射土人。

    但是这些禁卫军明显接受过防空训练,疏散、隐蔽、还击一系列的动作快速有序。特别是,事先埋伏的高射炮(31年到35年期间,阿比西尼亚购买了44门现代化的37毫米厄利康高炮----引自《战研12》)更是打了意大利人一个措手不及。出于对土人的轻视,意大利的飞行员把飞行高地降得很低,以期获得更好的观察和射击效果。这在禁卫军高射炮炮手眼里成为最好的靶子,一顿猛射,2架飞机当场击落,另外还有几架拖着黑烟向远方窜去。一看土人有较强的防空火力,在场的意大利飞机马上作鸟兽散 。跑了个干净 。

    看到这一幕的意大利武装黑衫军的士兵们就更郁闷了。不过,一个更让他们害怕的消息接踵而来:大部分重机枪不响了。武装黑衫军教导旅主要装备的老式M114列维里重机枪,另有少量试用的美制美国M114式重机枪,前者采用水冷方式降温,虽然早有准备储备了一些冷却水,可没料到昨晚一夜的恶战,这些水也用的差不多了。有人提出用尿代替水,可是在这旱季的高原作战,体内水分早就变成汗液排出,哪有几滴人尿可用啊。

    在这紧要关头,除了派人外出取水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向上帝祈祷了。可是意大利人忘了,阿比西尼亚人的黑人信仰基督教传统已经有1700年之久。所以上帝也没有能帮助他们。禁卫军的攻势又开始了。

    现在意大利只能依靠屈指可数的几挺M114式重机枪作为火力的支柱了。虽然这些美制机枪依然以400-500发/分的速度向禁卫军播撒子弹,但是毕竟数量太少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快意大利的二线阵地丢了。没有了航空火力、丢掉了大部分的重机枪火力,加尔比亚蒂知道再这样守下去,他们一定会输。

    这时,在大阿哥沃森和陆军大臣穆卢吉塔眼里胜利已经在向他们招手了,只要再努一把力,拿下意大利人的主阵地,他们就彻底击败了意大利最精锐的部队。

    很快,在他们的命令下,皇家禁卫军发起了最后的猛攻。前线指挥官倾其所有将包括预备队在内的部队都拉了上来,对意大利教导旅3公里宽的阵地正面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击。

    孱弱的意大利火力已经无法阻挡高歌猛进地皇家禁卫军,他们距离意大利人的主阵地只有不过一百米。眼看禁卫军明晃晃的刺刀就快刺进意大利侵略者的胸膛。突然,意大利人的阵地上传来一串闷响,接着是翻起一排烟尘,然后是禁卫军的勇士们一片一片的倒下。

    这是意大利引爆了阵地前的一排M35定向地雷。每一枚定向地雷爆炸后会都将500枚杀伤钢珠以每秒500米的速度射向目标,地雷可以在50米距离上形成宽50米、高3米的杀伤弹幕。这威力相当于一个普通步兵营的一次齐射。

    而在地雷爆炸的同时,教导旅的预备队早已迂回到了禁卫军的两翼。现在他们发起了向心反冲击。这两支反冲击部队事先加强了不少冲锋枪和进攻手雷,边打边冲,在Brixi Model 35迫击炮的掩护下,利用禁卫军受阻地雷阵前的有利时机,将皇家禁卫军的冲击部队对分割包围。

    正所谓胜负转瞬间,刚才还气势如虹的禁卫军,在定向地雷和教导旅反冲击部队的双重打击下,乱了阵脚,既没有义无反顾地冲上意大利人的主阵地,也没有壮士断腕地撤回出发阵地,而是选择了就地抵抗。也许是对自身肉搏实力的自信,禁卫军端着刺刀冲了上来,想与意大利人搅在一起。但是,无耻地意大利胆小鬼却选择了伯莱塔M118冲锋枪和格利森M110自动手枪作为肉搏兵器。在这一场毫无公平可言的肉搏战中,mm的巴拉贝鲁姆手枪弹战胜了刺刀,意大利人用他们的无耻骗取了胜利。

    真是兵败如山倒。

    秃鹰在战场上空翱翔着,鬣狗在战场上撕咬着人的身躯,禁卫军撤退了。

    我们可爱的教导旅政委瓦格桑看到这一场肉搏战,不禁感慨:时代不同了,血肉之躯怎能抵挡钢铁的威力,依靠勇气赢得战争的年代结束了。

    .pp {color:#f00;ex-decorion:underline;}

    第34节、炮轰

    135年11月17日18时许,教导旅的炮兵营和后勤单位终于赶到了战场。随着加尔比亚蒂一声令下,18门M34/18型75mm山炮向土人的营地发出了怒吼。这些山炮的出现一举改变了战场的局势。45度的仰角保证了它射出炮弹可以越过山头上意大利人的阵地,飞向山脚的土人。500米的最大射程则将整个土人的营地都覆盖起来,甚至可以直接威胁大阿哥沃森的中军大帐。再加上后勤单位的到来,敞开供应的炮弹,无论是意大利人还是阿比西尼亚人都知道,这场战斗的胜负已经揭晓。

    战争之神开始显示其巨大的威力,虽然是白昼,但是炮弹的爆炸所生产的火光还是映红了天空。因为居高临下,加尔比亚蒂将军在前线指挥部里看得真真切切,炮弹在敌人的营地中炸响,不时有碎木头块、金属碎片被高高炸起,然后又重重地落下。惊慌失措的土人和背后熊熊燃烧的火光交织成了一片惨烈的画面,再加上土人火炮的软弱无力地反击。这场声色俱备的好戏让在场的所以意大利人感到过瘾。

    伟大的意大利武装黑衫军教导旅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验证了他们的“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誓言。

    当看到一万名阿比西尼亚最精锐的皇家禁卫军都没有能攻下三个黑衫军轻步兵营驻守的“血岭”。这时,摆在大阿哥沃森面前的选择就只有撤退而已。虽然,不甘心的他觉得还有十万多人的部落武装可以搏一搏,但是冷静的陆军大臣穆卢吉塔决定阻止他的军事冒险。

    “殿下,如何评价我们1日夜袭”陆军大臣穆卢吉塔冷冷地问道,看大大阿哥沃森沉默不语,他接着说:“这是一场屠杀,这个血淋淋的事实已经证明了部落武装攻坚能力之差,在意大利人的火网面前完全是送死。”

    大阿哥还是沉默。

    穆卢吉塔接着问道:“殿下,如何评价现在意大利人的炮击。”

    这次大阿哥倒是有话说了:“谁都可以看出来现在意大利人的炮火明显变更强更猛了。”

    “那请问殿下这说明什么?”穆卢吉塔咄咄逼人地问道:“为什么在刚才禁卫军攻击时,那么危险的时刻,他们不用炮轰,现在却轰的这么起劲?”

    大阿哥现在已经熟练掌握“沉默是金”这一招了,他还是不说话。

    “我来告诉你,这说明意大利人得到了增援,刚才我们最好的禁卫军打不下来,那么现在就更没有攻占“血岭”的可能性了。”穆卢吉塔愤怒地咆哮道。

    最后,喜欢扮酷的大阿哥在陆军大臣穆卢吉塔的“建议”下,经过整整一夜深思熟虑,终于同意退兵了。

    带着对意大利人无奈,带着对意大利现代化武器恐惧,带着恶战后活下来的侥幸,在大阿哥的率领下这十多万的土人部队撤退了。让他们感到幸运地是,教导旅没有发动追击,这使得土人可以安然地带着他们的重装备、伤员甚至是逝去勇士的尸体,离开了阿杜瓦这个伤心地。不过,对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杀戮还只是刚刚开始。

    教导旅的处子秀,就这样落下帷幕了。对于这样的战果,加尔比亚蒂很满意、墨索里尼很满意、意大利人民也很满意。当然,陆军部的老家伙们一如既往,对武装黑衫军将士没有发起追击作战的”懦夫”行为口诛笔伐。当然,这个不会影响芒果同志的好心情,在他的授意下,崭新的“阿杜瓦--血岭”盾章被颁发给了武装黑衫军教导旅的每一个军人,以表彰他们在“血岭”的英勇奋战。

    -----分割线---

    古都阿克苏姆,海尔.塞拉西.古格萨侯爵正坐镇此地,抵挡意大利人的援兵从维克罗杀来。现在的,古爵爷在外人眼里可以说是春风得意。本来他和曼加夏公爵一起统治着阿比西尼亚北部的提格雷地区。可惜,曼爵爷在与意大利人的战斗中卫国捐躯(详见27节),为了不使抗意武装白白地流散,他收编了曼爵爷的残部。随后,他一马当先,光复了阿克苏姆,而且还缴获了大批物资。而更让他开心的是,在阿克苏姆俘虏的意大利人主动帮助他训练军队。但是又有几个人看到了这风光背后的东西呢?

    保福.简拿华路这位意大利前任阿克苏姆总督现在可是古爵爷的座上宾。他来到了古爵爷的办公室,只见古格萨侯爵一个人躺在行军床上,旁边是丢了一地的CHINI红葡萄酒的柳条长颈大肚瓶。

    “我尊敬的侯爵大人,是什么事让你如此的沮丧啊?”简拿华路问道

    “还不是,塞拉西皇帝的命令,让我防守从维克罗来的意大利人。”

    “你也觉得受不住?”简拿华路小声的说

    “现在北路的意大利人差不多都在那里,至少有五万人。我怎么挡得住?”古爵爷也没有隐瞒的意思,全都说了出来。

    “那您为什么不退回提格雷的西部山区,到了那里天高皇帝远,你还可以接着当你的土霸王。”简拿华路抛出了一个诱人的计划。

    “你以为我不想啊,现在大阿哥的兵马都在瓦凯尔,我现在撤回山区要先经过他们的地盘”古爵爷实话实说:“现在,我不战而退,万一他说我临阵退缩,把我那个了呢,他手里可是有十几万人马啊。我怕斗不过他。再说我一枪不放就丢下这个阿克苏姆,怎么对得起死去的曼加夏公爵,怎么对得起全国人民对我的厚望。〃

    “大阿哥他们不是去打阿杜瓦。”简拿华路把话题扯开了。

    古爵爷贴近他的耳朵,悄悄地说“败了,十几万人都打不人家一个旅,真不知道是怎么带得兵,这些阿哥们,除了吃喝玩乐,还会什么。”

    “那侯爵大人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啊?”

    “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

    “我倒是有个想法,不知道侯爵大人有没有兴趣”简拿华路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信封说道:“这是你的老朋友,让我捎给你的信。”

    看完了简拿华路递来的信,古格萨侯爵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都是真的吗,他还真没有忘记我。”

    “是的,我们一直认为你是我们最可以信赖的朋友。”简拿华路坚定地说。

    135年11月20日20时,古都阿克苏姆城外枪声大作,炮声隆隆。意大利的回援大军开始攻城了。

    据采访此战的意大利记者报道,意大利人动用了九个炮兵营的兵力,其中还有150毫米重炮一个营。强大的炮兵群射出的密集的炮弹在空中相撞。虽然古格萨部顽强抵抗,但是在意大利人凶猛的炮火打击下,最终还是不敌而退。事后统计,在收复阿克苏姆一战中打掉的炮弹相当于整个侵阿战争的六分之一。

    但是,也有细心的人发现,意大利的炮弹大都落在郊外的空地里。而战后又没有公布此战的歼敌数量。这不得不让一个流言在一小撮不明真相的阿比西尼亚人民中流传:意大利人和古格萨侯爵打了一场默契战,大家都是对空开枪开炮,使得古格萨可以用“力战不敌”的名义撤退。

    当然,对于阿比西尼亚的最高统治者海尔.塞拉西皇帝而言,既然有人用十万大军都打不下人家一个旅防守的山头,又怎么可以去怪罪忠勇的古格萨侯爵在五万意大利大军面前的力战而退呢。所以他不但没有一点处罚他,反而给他了一点小小的奖赏:晋升他为公爵。

    .pp {color:#f00;ex-decorion:underline;}

    第35节、逆转

    在阿比西尼亚北部的提格雷地区中部崎岖的山路上,一群头顶灰绿色毡帽,毡帽插着长长的黑色羽毛的白种人正在行军。:他们是阿尔卑斯山的子民,他们是阿尔卑斯山的驻守者,他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壮的战士,他们就是意大利山地步兵。兵 从建国以来,意大利的山地步兵就一直作为精锐部队保卫着他们的国土,延续着光荣传统。他们堪称世界上一流的作战部队。(至少在隆美尔在其所著的《步兵进攻》一书中,对作为对手的意大利山地部队的评价还比较中肯。)他们军帽上插着长长的黑色羽毛,是他们光荣的标志,也是意大利为最勇敢的战士授予的荣誉。

    现在,意大利第一山地师第三山地团内罗洛营正和第三山地团的其他部队一起行进在通往托戈贝里的山路上。在阿克苏姆防御战中,该营驻守南线,正是因为他们坚守四昼夜,掩护了阿克苏姆物资的转移,同时狠狠打击了曼加夏公爵率领的北路军,不仅阻止了北路阿军攻入阿克苏姆,而且让曼加夏公爵在意大利空军的轰炸下命丧黄泉。不过,这倒是便宜了南路的古格萨侯爵。但是也是因为最后阿克苏姆还是失守了,所以他们的英勇奋战成为一场徒劳。

    现在,进过近一个月的休整,补充兵员和装备,全营实力大大的恢复,现在的他们将向土人们讨回他们失去的荣誉。

    阿比西尼亚的西北部的山地,不同于意大利山地部队经常训练的阿尔卑斯山区,这里没有皑皑白雪和巨石嶙峋,这里有的是毒辣辣的烈日和狂暴的风沙。一路走来,除了悬崖峭壁以外,几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因为每人负重2公斤,有时不得不手脚并用。遇到骡马也无法通过的道路,他们只得用绳索和滑轮,先运货物,再运骡马。为了不暴露行踪,在他们的行军路线上,意大利空军派出了大量飞机侦察土人的行踪。:把帮助他们绕开土人的据点。同时山地步兵们也不能生火做饭,只能依靠罐头和压缩饼干保持体力。

    五天五夜后,第三山地团一共行进了将近一百公里,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抛弃一件装备,以齐装满员的姿态出现在托戈贝里守军的面前。因为压根没想到,意大利人会奇袭托戈贝里,所以托戈贝里的守军哪怕用部落武装的标准去衡量也是算很差。在用迫击炮轰了几炮后,托戈贝里的守军就逃进了提格雷西部的山区。

    11月1日,以意大利第一装甲旅“公羊座”旅为先锋的北路意军五万人从维克罗出发。11月21日,重新占领阿克苏姆,古格萨部退往瓦凯尔,意军追之不及。这意味着意大利人切断了瓦凯尔与阿比西尼亚南部大后方之间道路。

    135年11月23日,意大利第一山地师第三山地团电告侵阿意军军总司令巴多格里奥将军:占领托戈贝里。这意味着意大利人切断了瓦凯尔与提格雷西部山区之间道路。

    自此,意大利人完了对大阿哥沃森部的包围,在这个包围圈内有大阿哥沃森部十万余人和古格萨侯爵部五万余人。(因为17K不能上传地图,该态势图在:hp://www.lwen2.com/opicdisply.sp?opicID=22447&BordID=3)

    --分割线----------

    当意大利人包围大阿哥沃森以下十五万人的消息传到罗马,意大利人民沸腾了,近一月来因为阿克苏姆失守而淤积的郁闷一扫而空。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自发的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火炬游行。

    对于这样的局面,芒果同志一方面发去贺电,祝贺东非意军取得这一阶段性的胜利,另一方面,他告诫东非意军戒急戒躁,争取用手头已经把握住的胜利去创造更大的胜利。

    同时,在伟大的领袖,无所不能的先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的强烈要求下,关于意大利步兵武器的换代计划终于拉开了序幕。与以往的武器换代计划不同,这次参加步兵武器研讨会的除了各工业巨头的代表和陆军部的高官外,墨索里尼还特意让一些侵阿战争中受伤,正在意大利本土治疗的老兵列席了会议。

    “让武器的使用者参与武器的设计,让武器的设计者真正地为武器的使用者考虑。”墨索里尼在开幕辞上表明了他的用意。

    在接下来的研讨会上,老兵们对意大利的步兵武器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批评:

    曼利夏-卡尔卡诺M181步枪,射速太慢,就算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在训练场上也最多也只能达到15发/分的水平,战时由于紧张和其他干扰因素还有更低。该步枪所使用的.5mm卡尔卡诺步枪弹。同时也用于M114列维里水冷式重机枪和M130布瑞达(Bred)轻机枪。该弹优点是口径小、后坐冲量小、射击精度高,缺点是远距离杀伤力不足。

    伯莱塔M118式冲锋枪,世界上第二种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个人认为意大利人B·A·列维里设计的发射9mm手枪弹的双管连发枪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只比德国人的伯格曼MP18晚了2个月。这样的老古董,早该扔进垃圾筒了。而且该枪使用的MM格利森蒂手枪弹,威力小,制止力不足。意大利士兵现在需要低成本、高射速、4公斤左右,初速400米/秒的新冲锋枪

    M114列维里水冷式重机枪,使用.5mm卡尔卡诺步枪弹使得其威力不足,而且液冷的方式不利于在缺水地区的作战,而且重量偏大,不便于机动。士兵们需要的是远射程、大威力的气冷重机枪。

    M130布瑞达轻机枪,对于这种轻机枪,老兵的形容完全可以用罄竹难书来说。该枪依靠一个油壶润滑,每次枪机运动时自动喷洒油脂润滑子弹.这个看似很天才的设计,到后来被证明是很傻很天真,在阿比西尼亚的沙尘中许多M130由于润滑油吸附了灰尘,导致了枪机卡死或运动不畅。另外,侧面安装的20发弹夹,导致火力的连续性极差,简直就不能被称为机枪。最后,该枪的枪管可以快速更换,但是天才的意大利设计师将准星安装在枪管前端而不是枪身上,枪管在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磨损,导致了磨损的准星对射击准确度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Brixi 45mm迫击炮,一个设计复杂而射程有限的迫击炮。更可怕的是,该炮发射时必须要炮手坐在炮架的坐垫上,以稳定火炮。要知道这个小东西只有不到500米的射程。在枪林弹雨中,从最安全地卧倒姿势爬起来,坐到炮架上发射炮弹,这完全是一场对勇气的考验。

    总之在老兵眼里,意大利的轻武器设计都应该送到利比亚去喂骆驼。

    当然,仁慈的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宽恕了他们,给了他们一个救赎自己的机会:意大利新一代的步兵武( 意大利不面 http://www.xlawen.org/kan/388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