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部分阅读
“最近隔壁的没有这么张牙舞爪的了,奇怪的是那个娃娃也改了不少。还经常看他跟着队上的娃娃些一起扯猪草了。”叶英很好奇是什么改变了那个娃娃,难不成他家祖坟冒青烟了。
真正说祖坟冒青烟的,还是张氏。
当自己努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李晓峰就觉得,这学期的放假时间来得太快了。还没感觉到天热,就要放暑假了。
今天开这学期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卫华因为要去订冬月份修房的砖木材料,特别交待让老娘张氏去一趟。他实在不放心让兰英去学校了。其实,在李晓峰的心里,更希望妈妈能去参加家长会。经过这一学期的努力,他已经进步很多了,次次单元测验老师们都要表扬他,钟老师还经常告诉他,如果有不懂的欢迎随时去问她。
“这次期末考试,孩子们较上学期进步不少。特别值得表扬的是李晓峰同学。这学期,他考进了全班前十名。这说明,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张氏来了学校无数次,哪一次不是来跟老师们比嗓门大,这一次,意外的表扬让她很惊喜,就是啊,自己孙子就是一个天才吧,看看,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
王氏坐在旁边,看了看晓晓的分数,一样的95分,对这些都较为麻木了。相对于高分数,她更乐于见到同桌的那位的低分数。这次未能如愿,老师意外的表扬了他。
“有什么了不起,又不是第一名。”看张氏那高兴样,王氏低声嘀咕着。
虽然没有奖状,但老师给奖励了一个本子。
“看看,你儿子得的奖励。”刚到家门口,张氏炫耀的在媳妇面前摇了摇。兰芳一把抓过了过去,空白的作业本上,鲜红的印章,中间一个大大的“奖”字,让兰芳诧异极了。
“什么奖励,运动会?”学校每学期都有运动会,儿子次次都会拿回拔河比赛的奖状,但都是当天发,并没的拖到期末的惯例。
“呵呵,你就猜不着了吧。你儿子这次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钟老师特意发的一个进步奖。”张氏骄傲的宣布。
“什么,前十名?”兰芳怀疑自己听错了,大声问道。以前能得个倒数十名都不错了,听老师说考试从来都是倒数第一的。
“耶,晓锋得了全班前十名啊,这么能干啊。”赵霞走家串户的本领越来越强,兰芳还没有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她已经尖着声音叫嚷着走过来了。
要说李晓峰读书的本事,李家沟的人多多少少还是有所耳闻,如果真正的能拿得出手,或者比李晓晓能干,凭张氏和兰芳的嘴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隐瞒的。陡然听到这个新闻,赵霞也觉得意外。
“那是,我们晓峰还得了一个奖励。”张氏接过赵霞的话,又把本子在她面前晃了晃,满意的听她说些恭维的话。兰芳就含笑的看着这一切,心里有一颗种子在悄然滋长。
第六十一节 捡煤炭
夏日午后,太阳太毒辣,大家都不会出门做工。郑嫂子拿了一双鞋垫过来,找叶英要一个花样。要说做布鞋,郑嫂子也算得上是李家沟数一数二的好手艺,但鞋垫花样还是像叶英这一群年轻媳妇的手艺更强。她们做出来的花活灵活现的,绣的字也好看。叶英坐在堂屋里小声的给郑嫂子介绍着哪些地方用什么颜色的线。旁边李晓晓一个人静静的做着《暑假生活》。
“姐,看我逮了几只笋子虫,等会儿烧了给你和晓刚吃。” 随着高兴的叫喊声,李晓林一阵风的从外面跑回来。手上用竹签串了好几只笋子虫,后面跟着晓刚这个小跟班。两张小脸都被晒得通红,汗水直往下滴。
“啧啧,你看你哟,这么热的天气,喊你睡午觉不睡,带着你弟弟偷偷的跑出去疯,一身都熬得出油了,还不快去打点温水洗个脸。”叶英抬头看着两个混世魔王出现,赶紧招呼。
“现在放假了,是该他们跳的时候。男娃娃有几个困得住的,只要身体好,受得热,就等他们去跳”郑嫂子好笑的看着眼前被逮了现形正挤眉弄眼的两个孩子,替他们解围。
“唉,是管不住了,喊睡个午觉都恼火,转眼就看不到人影了。”叶英对两个男孩子的淘气很是无奈。转身看了一眼晓晓,她正望着弟弟们偷笑“幸好你没出去,要不然热得犯病了又害得大人焦心了。”
“女娃娃就是要文静得多,何况我们晓晓懂事,自己知道身体不好就不用你们操心了。看她又爱书,你看,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看书做作业,怪不得次次都能拿第一名。”郑嫂子很喜欢李晓晓的斯文文静的乖乖样,只是可惜了身体不太好,在心里叹了口气。“你看这李家沟的男孩子们,有几个在家呆的。这大中午的,还不是成群结队的在这山前山后的打转,逮笋子虫,在河沟边捉鱼、搬螃蟹;听说头两天隔壁那个娃娃还在家里拿了些油,芡粉,盐这些出去,几个伙着在河沟边炸螃蟹吃呢。”
“就是,我看到了的。”李晓林很赞同郑婶婶的说法,并作证,以证明有人比他还要淘气。
“他有什么不敢做的。葫豆出来的时候,几个伙起砍了竹筒筒,在田边地头,也不管哪家人的,直接剥了嫩葫豆装进竹筒筒,筒口用稀泥糊了。然后打个坑就烧火烤竹筒葫豆,有一天我看见了,他还请我吃呢。”郑嫂子想起都觉得好笑“你还不要说,那个葫豆吃起来比在自己家煮的都好吃。”
“那个娃娃,聪明是聪明,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被惯得不像样了。”叶英白了一眼李晓林“我还是信奉黄荆棍儿出好人,不听话的就打。”
“今年那个娃娃都懂事多了。不只是闷着调皮了。你看他也学着扯猪草,割柴,对了,头两天还跟着赵霞家的晓山一起去捡煤炭了。因为不认识煤炭,听晓山说那种颜色亮的就是,给背了差不多十斤的煤矸石回来,把一家人整得哭笑不得。”郑嫂子想着赵霞给她摆起这事时的场景。 “赵霞家晓山这个暑假都捡了两百斤煤炭了,那娃娃也是吃得苦,才12岁,天天多早就去松木厂那边的煤矿捡,照这样下去,这个暑假完了捡的炭都够一家人用一冬了。”山边的人家,大都烧柴火,但也会在逢年过节有客人来时烧炭火做饭菜,方便快捷。现在一百斤炭要卖八块钱,还是蛮贵的,所以都节约着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的晓林眼睛闪闪发亮,暗自决定明天也和晓山哥哥一起去捡煤炭。
“天,你居然跑去捡煤炭了。”中午时分,半天没见人影的晓林背着煤炭,满脸漆黑,只看着两只眼珠子是在打转,咧着嘴傻笑着出现在家人面前时,王氏简直惊叫出声了。
“你这娃娃,不开腔不出气的,我还以为你去哪儿疯跑了,晓刚也来找了你几趟了。我看看,你别也给背些煤矸石回来。”叶英又疼又爱的看着眼前的儿子,就因为昨天郑嫂子说晓山能干,捡的炭能烧一个冬天。今天自己的这个傻儿子就跟着去捡煤炭了。接过背篼,鸡蛋大小、巴掌大小的煤块堆了小半背篼,这个才八岁的儿子总爱给她一点意外的惊喜。
“妈妈,明天我还要去,还有很多女生在捡呢。有时候,遇着运气好的,还能捡好几斤重的大煤块,今天晓山哥就捡了几个。”晓林兴趣盎然,很希望明天好运会临到自己头上。
“哪那么容易,一车石渣出来倒在那儿,无数个孩子挤进去捡,你哪挤得赢。”叶英不抱这种幻想。
“能,我人小个子小,一下就挤过去了。”李晓林颇有经验。
“妈妈,明天我也去。”晓晓听了,很有兴趣。“你看只捡上午,天气又不热,有煤炭烧这个夏天都不用烧柴火,以免热得难受。”
想着这个冬天要修房子,到时请匠人,还要开伙食,也要烧很多煤炭,孩子能捡一些是一些,也节约不少钱,叶英也就默许了。
这个暑假, 以晓山为首李家沟捡煤炭的队伍一下子壮大了不少,连李晓刚都跟着凑热闹,七八个孩子日复一日的爬坡上坎,乐此不疲。
第六十二节 放牛(加更)
“叶英,牛给你牵来了噢。”一大早,郑嫂子把一头膘肥体壮的水牛给牵到了家门口,朝正在扫坝子的叶英喊道。
“嫂子,看,这又麻烦你了,我还准备挑完水就去你家牵牛的。”身后,传来了卫东的声音。郑嫂子转身,看他正挑着水回屋。卫东就是个标准的好丈夫,每天早晨都会给叶英挑满一缸子水才下地做活碌。
“ 嫂子,看这头牛在你家喂了二十天,都大变了个样了。”叶英丢掉扫把走过来,接过郑嫂子手中的牛绳,认真的看了看面前的这头牛。
“现在人多地多,一家二十天的喂养,别人家我是不好说,到自己家我就得尽心的管。从组上分到我们几家后,那头卖了的老牛,再到这头小牛,哪家喂得如何,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称。”种地离不了犁田打耙,这水牛相当的重要。虽然说现在条件好了,但哪家哪屋能单独喂养得起一头牛呢。所以依旧像以前一样,几家人打伙用一些重要的农具,轮流喂牛,农忙时商量着用。但有些人家喂养就不尽责,一天到晚关在家里,连水都很少牵出来喂,更不要说一天一两背篼的青草了。
“就是,做人难,这当牛也不容易,看噢,正当农忙时就遇到那样的人家,吃得差不说,还得做这几十亩的活,可怜的,也是说不出话,要不然都要喊黄了。”卫东将水倒进水缸,挑了空桶出门,感叹了一句。
“它现在到你们家也是享福,这才六月初,二十天都是你家两孩子的事,天天牵出去溜达,洗澡。”郑嫂子对这家人很放心。
“就是,晓林这孩子,头两天就在问牛是不是该到我们家了,他还指望着骑牛呢。”叶英笑道。
“那就捡不成煤炭了?”郑嫂子也知道,前几天自己无意中的一句话,让这孩子又找到一项事做。
“他说今天上午捡煤炭,下午就去放牛。捡起瘾了,他奶奶都在笑他以后是不要当煤炭王了。”叶英想起最近这两孩子捡煤炭干劲十足,才短短几天,都捡了一百多斤了。心里也很高兴。“你来之前才和晓山他们一起走了。”
“那行,交给你了,我就去翻苕藤了。唉,你不知道,我那块大土的苕藤草都封箱了。”郑嫂子说完,背着背篼扛着锄头就往山上走了。
叶英将牛拴在屋旁边的树上,转身扯了几个谷草丢给它,只等下午孩子们牵出去在山上吃草、去河沟里滚澡。
“牛轮到我们家喂了,正逢假期,就交给你们俩个管了。牛粪我挑,牛圈我打整,但放牛、喂水,割牛草算你们的了啊。”午饭时,卫东郑重的交待给了两个儿女。
“是,保证完成任务。”晓林丢下碗筷,“啪”的来了个立正,学着电视上军人的模样,敬了个礼,回答着卫东,惹得叶英和晓晓都差点呛着了。
说到做到,晓林每天下午都会优哉游哉的骑着他那头高大的牛,后面跟着小跟班晓刚,去山上放牛。晓晓就等太阳快下山时去割一背牛草回来,偶尔天气凉快,姐弟俩也会一起出门,一边放牛,一边玩耍。待牛在山上吃草或河沟里洗澡时,晓林会用自制的竹拍子给牛拍打牛蚊子。
------题外话------
外面爆竹声声,烟花满天,竹子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类型,码了点字就上传了,祝支持竹子的亲:有情人的情人节快乐!没情人的元宵节快乐!
第六十三节 刨野地瓜
“姐,明天是六月六,地瓜熟,明天他们都不去捡煤炭了。我们上午就去放牛割牛草,到时好刨野地瓜。”晓林把今天伙伴们商量好的事给姐姐说道。
夏天这个时节,山上的野地瓜熟了。孩子们都会跑到山上,在树林边,山壁上细细的翻找。扒开野地瓜藤,运气好的话,就会看到拇指大小的红透了的野地瓜,甜甜的,香香的,很满口。路遇地瓜藤,连大人都忍不住要俯身翻看一番。
一天早,路边的草上还挂着露珠,姐弟仨人就牵着牛,背着背篼往后山山崖边去了。结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等到了目的地一看,队上的晓山和李晓峰几个孩子早都趴在那儿了。一个个的荷包都装满了。
“快来,晓林,这儿好多噢,又大又红,好吃极了。”晓山一边招呼着晓林,一边撕了皮,往嘴里扔了一个。
“姐,我们去刨地瓜了。晓刚,你放牛哈。”晓林心急的安排。“唉,算了,晓刚,你和我们一起去刨,姐,来,把牛给我,我给它拴在这棵树上,等会儿给它移个位置就好了。反正周围这么多草,够它吃的了。”晓林从姐姐手上接过牛绳子拴在树上,一手拉着晓刚就跑去刨地瓜了。晓晓也禁不住诱惑,一同前往了。
“哇,你们快来,这片崖壁上好多,比刚才的还大还要红。”李晓峰爬上一片山崖,刚翻了一会了,突然惊喜的叫道。
呼啦啦的,一群孩子全都住那片山崖跑去。大家边刨边吃,一个个荷包都装得满满的。累了大家就坐下来边吃边玩。
“来,晓峰,给你一个大的。”晓山招呼在一旁撕皮,正饱餐着的晓林,并示意他摊开手来接。
“啊,毛毛虫。”不疑有诈的晓峰乖乖的摊开手,结果手心传来毛茸茸的感觉,定眼一看,居然是自己最害怕的毛毛虫,小家伙吓得甩都甩不赢,带着哭腔惊叫起来。
“哈哈哈、、、”一群孩子全都随着晓山笑起来。晓晓害怕他恼羞成怒,努力不笑出声,却把自己肚子都给憋疼了。而晓林和晓刚则肆无忌惮的笑得大声无比。
“笑,笑,笑,等会儿有你哭的时候,你自己看,你的牛都不见了。”被大家嘲笑的晓峰不好意思的站起身,朝山崖上看去,居然没看到一上午都在那儿打转的牛。于是忍不住提醒道。
“啊?”晓晓最先反应过来,抬头看时,真的看不到牛的影子了。“快,晓林,牛不见了。”说完自己先爬上山崖去看。晓林也吓了一跳,连忙跟着往山崖上爬去。
等姐弟二人看到牛时,心里凉了半截。那个不厚道的家伙,挣断了半截绳子,居然在一块红苕地里偷吃了半块土的苕藤。看见姐弟二人时,正昂着它高高的头颅,嘴里嚼得津津有味的,有意无意的叫了两声,似乎在向二人炫耀着什么。
“遭了,你们姐弟俩惹祸了。”等孩子们都爬上山崖看清楚眼前的情况时,晓山担心的提醒着晓晓。
“就是不知道是谁家的地,我们只有赔他家的苕蕂了。”晓晓敢做敢当,主动提起赔偿的事。
“赔都是后话,眼前是遭爸爸妈妈晓得了,我们要挨打。”晓林有点害怕妈妈的棍子,自己皮厚,从小到大挨的棍子比姐姐多哪去了。
“不知道是哪家的,先主动去给人家道个歉才是最要紧的,总不能等人家找上门才说吧。”晓晓看着眼前的伙伴们,满眼求助的问道。
“好像,是我家的。”李晓峰轻声的说出口,话音刚落,孩子们全都惊恐的瞪大了眼,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言而语,这下完蛋了,又免不了吵一架了。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偶尔会有些小的矛盾,但又会很快就和好了。最搞不懂的是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吵了就像是仇人,对面相见不相识,而且还会给孩子打招呼“别理那家人”什么的,搞得小孩子们在一起玩都不自在。眼看今年晓峰和晓林一起扯猪草,搬螃蟹,捡煤炭,好不容易才经营出来的那么一点点情宜,估计这次架一吵又要进入冷战时期了。
“什么,牛把我们地里的苕藤吃了?”还没听儿子说完,兰芳忍不住就跳起来了。
“这个害人精,害自己还不够,还要祸害邻里。我这就找她赔。”大有直接打上门的气势。
“啊,你们怎么回事,让你们放个牛都看不好。一天到晚贪玩。李晓林,你是怎么保证的。”边说,叶英就从厨房的柴堆里抽出了一根棍子,重重的打在了儿子屁股上。
“哪家不看好畜生,吃了庄稼不赔啊、、、、”叶英还没出够气,门外的坝子里已经传来了大声的叫骂声。
“看看,看看你们惹的祸事。你以为那是一个好惹的主啊。惹谁不好,偏偏惹了她。”叶英气不过,转身又在晓晓的身上扫了一棍子。
“妈妈,你别打我姐,是我没看好,姐割牛草去了。”晓林哭着赶紧跑去拖住叶英的手,姐姐弱不禁风的,再被妈妈打坏了怎么办?
马利听见吵闹声,又听晓刚含含糊糊的说了个大概,连忙带着孩子跑了过来。“大嫂,你别打孩子,吃了多少赔他们就是了。何必打孩子出气给人家看呢。?”
“唉,这是干什么呢,苕藤值几个钱,我说,叶英,可不能拿孩子出气。”郑嫂子听得坝子里的叫骂声,出门来看,又听到了这边孩子的哭叫声,忙进门来劝着。
卫东收工回来,看坝子里站满了人,卫民和四叔又出现了。当听完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自己都觉得难为情。一年四季里,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老是由他们两人出面解决两家的纠纷。
“吵什么呢,谁说了不赔,吃了多少赔你就是了。”卫东口气很是不善的朝卫华说道。一个大男人点男人的钢硬都没有,全是家里女人说啥就是啥,点原则性都没有。针尖大的事非要闹成簸箕那么大的天才安逸。
“行了,芳芳,只要他们认赔就行了,别吵了。”见一旁的儿子若有所指的拉扯着自己的衣服,欲言又止;又被卫东用眼神挑战了一下,卫华就拉了妻子回家。
“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吵了。这事,其实怪我”李晓峰回到家,低着头,红着脸,用蚊子般的声音说“我看他们把牛拴那儿自己跑去玩了,想吓他们就把牛绳子解开了,牛才能去吃地里的苕藤的。”都说善意的谎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晓峰决定用这个方式缓和一下两家仇气。
“你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呢。虽然我们两家关系不好,但大人的事小孩子少掺合。你这样暗地里耍小聪明算是阴谋,不是男子汉所为。”卫华一听,立马教训儿子。
兰芳听了是儿子背后捣的鬼,也骂了他好一阵子。恨归恨,仇归仇,桥归桥,路归路,兰芳也相信善恶报应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也不赞同儿子的手段。
“好了,不哭了,”围观的众人散了后,卫东安慰着抽泣的孩子“看吧,以后做事要负责任。我知道现在你们都是贪玩的年纪,但你们是三个人一起,总得留一个人看着点啊。”
叶英等气顺得差不多了,才去烧火做晚饭。卫东也帮忙收拾家里,两个惹了祸的孩子更是屏声静气,做什么事都勤快了几分。
------题外话------
晕倒,今天发错地方了。最近状况百出,真心悔过!
第六十四节 保护
晚饭后,晓晓收拾碗筷去洗,晓林主动帮忙。
“弟弟,今天下午妈妈打我时,你为什么要把责任一个人担了。”晓晓边洗边悄悄的问在旁边收拾的晓林。
“反正妈妈要找个人出气,说是我一个人造成的,她打两下也就行了,何必非要拉上你再挨几下呢。再说了,你身体不好这么瘦,打坏了你怎么办?我比你结实,挨几下打也没事。”晓林满不在乎的说。“姐,没事,再遇到这些事,你都不要管,把责任往我头上推就是了。要是谁敢欺负你,我一定收拾他,长大了我会保护你的。”想起隔壁的李晓峰曾害得姐姐落水一事,李晓林就心里恨自己当时不在现场,要不然也不至于这么惨,害得姐姐落下了老毛病。
眼前只比自己小一岁多点的弟弟,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俨然把自己当妹妹在照顾。晓晓听了,心里暖暖的,有兄弟姐妹就是好,难怪李晓刚时时刻刻往老屋跑,不就是喜欢这种有伴,被人呵护的感觉。
“嗨,我给你们说,我听说这两天在开煤道,点过炮的,说不定拉出来的煤矸石里还能捡到大炭呢。”刚到煤厂,晓山就给小伙伴们透露着内部消息。他舅舅在这个煤厂里干活,经常看他朝着那群下班的挖煤师傅喊舅舅,行人中就会有一个漆黑看不清脸庞的人转着大眼睛,咧嘴朝他笑一下。大家都说你怎么能认得出,晓山就说,我知道他上早班,下班的人里总会有他,反正没人愿意主动去当别人舅舅,是我的舅舅总会回应我。
见一车煤矸石推出来倒在那儿,捡煤的孩子们就一窝蜂的挤了进去翻找,一时之间,只听见铁锹、火钳敲打石头的声音,大家都七手八脚把大小不等的煤块往身后的背篼里丢。正如晓山所说,今天的煤块比往天的都要多,而且李晓峰还真捡有了个大煤块。
“看我这块煤,肯定都有三斤重。”休息时,李晓峰就把他的煤块拿出来炫耀,旁边有些孩子就眼红了,心里想下一趟车出来一定挤前面去。
听得煤车上来的铃声,大家屏住呼吸,等车把煤矸石倒了出来大家就抢了过去。晓晓也不甘示弱,三步并两步挤进了人群。还没站稳,眼尖的看到一块大的,连忙扑过去抱住。
“哎哟,哎哟。”冷不防,一个铁锹重重的打到了右手上,疼得晓晓直叫,左手抚着右手,“谁打了我?”没人回答,却见一只火钳移了过来,居然想把煤块拖走。
“这是我的。”顾不上手疼,晓晓再度俯身抱着煤块。
“是我先看到的,是我的”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一把拉住晓晓,用力往后甩,就想要抱煤块。晓晓站立不稳,一下摔倒在地,并随着煤矸石堆往下滑。
“有人摔倒了。”就有小孩子惊叫。
“姐,你怎么了。”正忙碌的晓林顺着声音看去,见是姐姐,忙跑过去扶起她。
“这是晓晓的,不准你拿了”小男孩正准备把煤块抱进背篼,李晓峰一把拉住小男孩子的手,“我亲眼看你把她拉倒了,现在你必须去给她道歉。”
“关你什么事,这煤谁先抱着就是谁的。”小男孩对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很不满意。看了看对方,虽然比自己胖,但要矮一些,应该比自己小,打起来胜算也大。于是丝毫不悔过“放手,少管闲事多发财。”
“是晓晓先抱着,你用铁锹打了她的手,见松开了你趁机把她拉出去的。”李晓峰固执的扯着他不放,并不退后半步。
“你再不放,小心我打你。”三句话不对,小男孩真的动手朝李晓峰手上打去。
打架是吧,那是我李晓峰的老本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李晓峰也火了,二人直接在煤厂的石矸堆上打起来了。一群孩子都来自附近的村庄,地域限制各成团队。两人你一拳,我一脚的,越来越凶。小男孩一个扫腿踢过去,李晓峰来不及避让给踢在了左脚上,疼得他真咧嘴,照准他脸上就还了拳,小男孩顿时鼻血长流。孩子们见越大越凶,忙上前劝的劝架,拉的拉。 好不容易才将两个打红了眼的男孩拉开。
“胖子,你下狠心的整啊,你把我打安逸了。”小男孩子坐在地上,鼻血长流,气呼呼的瞪着李晓峰。
“看你还敢拽不,你乖乖的把煤块给晓晓。”李晓峰揉了揉左脚,这地方,现在还痛得厉害,但装着无所谓的样子,朝小男孩喊道。
“就是,你把我姐拉倒了,你还抢煤块,看我不收拾你。”大致明白事情起因的晓林也恶狠狠的瞪着地上的男孩。虽然自己比他还小,打估计是打不赢,但凭着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势,还是敢和他拼一拼的。
晓山带着的孩子们全都站成一排,气势宏壮,小男孩这边只有队上的三个人。再说,也是自己贪念犯错在前,只得乖乖的交出足足有五斤重的煤块,还低下头给晓晓道了歉。
“小样,我的妹妹只有我能欺负,看你们以后还敢惹她不。”打了一架,胜利搬师回家的李晓峰在大部队撤离时,还丢了一句话给那些外面的孩子。
第六十五节 修房
“这道题怎么做呢?”中午休息时,李晓峰难为情的拿了一道题向同桌的晓晓请教。自己说起来还是哥哥,但在学习上,的确比她差远了。
自从晓峰在捡煤炭为晓晓出头打了一架后,两人在学校也开始像正常的同学一样说话,李晓峰就会时不时的问同桌的问题了。晓晓总会耐心的给他解释,越来越发现,以前考试不及格,完全是眼前这家伙不认真造成的。他的聪明远远在自己之上。有那么一两次,晓晓犯病,同学们背她回家时,李晓峰也会以自己是哥哥为由主动背她一段路。快到村里时就放下来换另外的人来背。一旦回到李家沟,两人依旧保持陌生人的状态。
“你也要批地基,修小洋房?”卫民看着卫华,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你说这世事上就有这么巧合的事,卫东才来找了他问批地基办个修房造屋的手续,前脚刚离开。这边卫华又来说这事了。这两家人,这次不会又杠上了吧。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永远都透着古怪,不过,话又说回来,李家沟一个小小的生产队,短短两三年内又要修两个小洋房了,在村上甚至于十里八的人面前说起这事,自己这个队长还是很有面子的。
“兰芳,你家这个房子咋修呢。将就老屋基,依旧像现在这样共用一道墙?”赵霞闲来无事,和兰芳聊天时问道。这两家人老房子共用了一道墙,一旦动工,就意味着要么舍掉一道墙的位置,要么就要和那一家人争执一番。
“他们也是一样的要修。听四叔说日子选在了冬月初九,我们也是那天动工。所以,到时侯撤了就各修各的,中间会留一个阳沟,互不沾瞒。”兰芳和卫华早就对这件事作过详细的了解,具体咋办也想出了应对之策。
“这样也好,省得两家再瓜田李下的。”赵霞点点头“嗨,我觉得你们两家人硬是八字不合哈,什么事都凑到一起做,你看结婚、生子、娃娃上学,现在修房造屋。”这些年赵霞和兰芳的关系也越来越铁,就把这事当成笑话在当事人耳朵边说了。
“就是,是有点没对,一开始就杠上了,结果就只能这么一直杠下去了。”兰芳想想,无论做什么事,自己都没有低他家一头、慢一拍的理由,杠吧,胜负总有见分晓的时候,谁怕谁呢。
“我们修的房子和卫东的格局不一样。因为有一道墙共用的,到时撤了就各修各的,再不想和他家有什么牵扯,我们的意思就是和他家挨着的那个地方就不修房间了,直接空起,当一个大的阳台用。”卫东小声的和修建师傅说着自己的房子建筑格局。
“行,我懂你的意思,就是少盖一间房,那个地方可以给你女儿种种花,养养草。现在城头都流行在阳台种花,说是什么陶冶情操,嘿嘿。”瘦高的建筑师傅听明白了,在他这种专业人士的口中说出来的话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姐,我们都来给你帮忙了。”冬月初九这天,杨氏带着早已成家的儿女们来到了卫东家,修房造屋是个累心累人的事,所以,大家都来帮一把。
“英儿,我给我煮饭,晓晓,你把你那几个弟弟妹妹带好。这饭是在卫东还是卫红家煮呢。”杨氏做事一贯雷力风行。一进门就安排着。
“娘,我们先就写信给卫红说好了,在他家吃住一段时间,反正他夫妻俩都没在家,要方便些。”看着和爹娘一起来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外加兄弟媳妇、两个妹夫,这次是全家总动员了。每一次自己有什么事,娘家人总是不留余力的帮忙。叶英很感激爹娘的无私的爱,弟弟妹妹的相互扶持。
这一两年爹年纪大了不想再走街串巷卖豆腐了,叶雨也嫌累,这门祖传的技术到此就算没有继承人了。爹也感叹了好一阵子。但,儿孙总有儿孙福,叶雨夫妻、叶平和叶红都赶上了好时期,全都南下打工了好几年,现在手上都有点积蓄,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打谷子时回来农忙了都想着看在家里能不能找点什么事来做,不再背井离乡漂泊了。所以叶英家修房时才会这么齐刷刷的来帮忙了。
晨时,是撤老房子的吉时。最先从屋顶的捡瓦开始,因为这些瓦好的还会在新房子上用上。所以大家都格外小心。撤老房子时,卫东家的人手甚是壮观。叶英娘家的人,加上李家沟和卫东关系好的七八个的年轻小伙子,再加卫方夫妻俩,呼拉拉的一下有二十个人。站上屋顶的人捡了瓦,一人传一人的,直到放在指定的地方,不用来跑动,大家一边说笑,一边干活,场面热闹异常。
“兰芳,我们来给我帮忙了。”卫华家,赵霞为了不让气氛过冷,也高声大气的说笑着。但,比起那边少了一半的人,效率和效果远远不如别人了。
撤瓦,拗柃子格子,推墙,挖地基,安新的墙脚石、砌砖,所有的工序几乎都比卫东的要慢半拍。这两天,卫华家的师傅们更是加班加点,打了灯笼火把熬夜修建,因为要赶上腊月十二的黄道吉日上梁。卫东家也是同一天上梁,这两家人总是这样憋着劲,暗地里较量着。
第六十六节 上梁
“那两家明天都上梁,你去吃哪家的酒。”这一天,李家沟的人见面的问侯语不再是“你吃了没?”而是关心明天去哪家送贺礼吃酒。一般来说,和这家关系好的就会和那家疏远,送礼只需送关系好的即可。但,像郑嫂子、卫民这些两边都还谈得过去,人缘相对要好的,不得不准备两份礼,一家人分成两批去吃酒了。
卫东家,老亲老戚的,加上叶英的娘家,甚至生晓林时去躲的山里的八十多岁舅公舅婆都来了。卫方用铜钱把一张张写有“上樑大吉”“紫微绕梁”“旭日悬顶”“吉星高照”的红布订在了大梁上。朝贺的亲戚很多,一根大梁上挤得满满当当的,有的红布还有黄|色的彩边,看上去喜庆极了。
戴着老光眼镜的四叔被请来在大梁一头郑重的写上:一九九二年冬;另一头写上了木工、瓦工、石匠等领班人名字。写好后,四叔拿着毛笔在大梁两头把自己写的字仔细看了个遍,满意的点点头。还来不及接卫东递过来的红包,又马不停蹄的赶到卫华去继续这项伟大的工程了。想一想,李家沟能得此殊荣的仅有他而已,年轻人再怎么蛮横、再怎么与时俱进,再怎么改革开放,有些传统的东西还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下来。这,也是他的骄傲所在。
人们将贴上红布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后。各道工序领班人在供桌上摆上卫东家早就准备好的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他们边说好话边敬酒。卫方一直在旁边关注着,出师几年了,但有些传统的重要的地方自己还得认真的去学习和观摩。能得到主人家的赏识而成为领班人参与这些重要的工序才是真正的出师了。
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用绳将正梁拉上去。刚开始拉梁的时候,叶雨就跑去把挂在门口的鞭炮点燃了。在此之前他和两个妹夫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亲戚朋友们送来的十多元鞭炮被他们串成了串,这一点燃足足可以燃放到上梁结束。以此同时,卫华家的鞭炮也点燃了。两家本就挨得近,这些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顿时让观礼的亲戚朋友们大呼吃不消。甚至于上梁师傅高喊“上啊,大吉大利!”高唱这些上梁歌都没办法听清楚。
将正梁放平稳后,卫东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听老一辈人说这意思是五谷丰登。然后,卫方师傅站在高高的房梁上,将杨氏她们朝贺买来的水果、糖、泡粑等边说着“日吉时良大吉昌,张郎采梁鲁班装,松柏长青做梁棒,四面推得光又光,上写福禄子孙旺,下写泥木石三行,大家都来把梁上,要吃主人粑和糖,主人票子拿手上,匠人我用荷包装,手拿金绳系梁棒,恭贺主人大吉昌!”边将布包抛入由卫东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一就是“接包”,意思就是接住财宝。
卫东“接包”后,在声声鞭炮声,烟雾迷漫中,卫方师傅一边说着“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一边将糖果、花生、馒头、铜钱、“金元宝”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这些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亲戚朋友们都图个高兴,叶雨等年轻人更是带头起哄哄抢,还有以李晓林为首的一群小孩子凑趣,场面空前热闹。
“舅公,您老先和爹聊着啊?( 傲娇医生的小娇妻 http://www.xlawen.org/kan/392/ )
真正说祖坟冒青烟的,还是张氏。
当自己努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李晓峰就觉得,这学期的放假时间来得太快了。还没感觉到天热,就要放暑假了。
今天开这学期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卫华因为要去订冬月份修房的砖木材料,特别交待让老娘张氏去一趟。他实在不放心让兰英去学校了。其实,在李晓峰的心里,更希望妈妈能去参加家长会。经过这一学期的努力,他已经进步很多了,次次单元测验老师们都要表扬他,钟老师还经常告诉他,如果有不懂的欢迎随时去问她。
“这次期末考试,孩子们较上学期进步不少。特别值得表扬的是李晓峰同学。这学期,他考进了全班前十名。这说明,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张氏来了学校无数次,哪一次不是来跟老师们比嗓门大,这一次,意外的表扬让她很惊喜,就是啊,自己孙子就是一个天才吧,看看,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
王氏坐在旁边,看了看晓晓的分数,一样的95分,对这些都较为麻木了。相对于高分数,她更乐于见到同桌的那位的低分数。这次未能如愿,老师意外的表扬了他。
“有什么了不起,又不是第一名。”看张氏那高兴样,王氏低声嘀咕着。
虽然没有奖状,但老师给奖励了一个本子。
“看看,你儿子得的奖励。”刚到家门口,张氏炫耀的在媳妇面前摇了摇。兰芳一把抓过了过去,空白的作业本上,鲜红的印章,中间一个大大的“奖”字,让兰芳诧异极了。
“什么奖励,运动会?”学校每学期都有运动会,儿子次次都会拿回拔河比赛的奖状,但都是当天发,并没的拖到期末的惯例。
“呵呵,你就猜不着了吧。你儿子这次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钟老师特意发的一个进步奖。”张氏骄傲的宣布。
“什么,前十名?”兰芳怀疑自己听错了,大声问道。以前能得个倒数十名都不错了,听老师说考试从来都是倒数第一的。
“耶,晓锋得了全班前十名啊,这么能干啊。”赵霞走家串户的本领越来越强,兰芳还没有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她已经尖着声音叫嚷着走过来了。
要说李晓峰读书的本事,李家沟的人多多少少还是有所耳闻,如果真正的能拿得出手,或者比李晓晓能干,凭张氏和兰芳的嘴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隐瞒的。陡然听到这个新闻,赵霞也觉得意外。
“那是,我们晓峰还得了一个奖励。”张氏接过赵霞的话,又把本子在她面前晃了晃,满意的听她说些恭维的话。兰芳就含笑的看着这一切,心里有一颗种子在悄然滋长。
第六十一节 捡煤炭
夏日午后,太阳太毒辣,大家都不会出门做工。郑嫂子拿了一双鞋垫过来,找叶英要一个花样。要说做布鞋,郑嫂子也算得上是李家沟数一数二的好手艺,但鞋垫花样还是像叶英这一群年轻媳妇的手艺更强。她们做出来的花活灵活现的,绣的字也好看。叶英坐在堂屋里小声的给郑嫂子介绍着哪些地方用什么颜色的线。旁边李晓晓一个人静静的做着《暑假生活》。
“姐,看我逮了几只笋子虫,等会儿烧了给你和晓刚吃。” 随着高兴的叫喊声,李晓林一阵风的从外面跑回来。手上用竹签串了好几只笋子虫,后面跟着晓刚这个小跟班。两张小脸都被晒得通红,汗水直往下滴。
“啧啧,你看你哟,这么热的天气,喊你睡午觉不睡,带着你弟弟偷偷的跑出去疯,一身都熬得出油了,还不快去打点温水洗个脸。”叶英抬头看着两个混世魔王出现,赶紧招呼。
“现在放假了,是该他们跳的时候。男娃娃有几个困得住的,只要身体好,受得热,就等他们去跳”郑嫂子好笑的看着眼前被逮了现形正挤眉弄眼的两个孩子,替他们解围。
“唉,是管不住了,喊睡个午觉都恼火,转眼就看不到人影了。”叶英对两个男孩子的淘气很是无奈。转身看了一眼晓晓,她正望着弟弟们偷笑“幸好你没出去,要不然热得犯病了又害得大人焦心了。”
“女娃娃就是要文静得多,何况我们晓晓懂事,自己知道身体不好就不用你们操心了。看她又爱书,你看,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看书做作业,怪不得次次都能拿第一名。”郑嫂子很喜欢李晓晓的斯文文静的乖乖样,只是可惜了身体不太好,在心里叹了口气。“你看这李家沟的男孩子们,有几个在家呆的。这大中午的,还不是成群结队的在这山前山后的打转,逮笋子虫,在河沟边捉鱼、搬螃蟹;听说头两天隔壁那个娃娃还在家里拿了些油,芡粉,盐这些出去,几个伙着在河沟边炸螃蟹吃呢。”
“就是,我看到了的。”李晓林很赞同郑婶婶的说法,并作证,以证明有人比他还要淘气。
“他有什么不敢做的。葫豆出来的时候,几个伙起砍了竹筒筒,在田边地头,也不管哪家人的,直接剥了嫩葫豆装进竹筒筒,筒口用稀泥糊了。然后打个坑就烧火烤竹筒葫豆,有一天我看见了,他还请我吃呢。”郑嫂子想起都觉得好笑“你还不要说,那个葫豆吃起来比在自己家煮的都好吃。”
“那个娃娃,聪明是聪明,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被惯得不像样了。”叶英白了一眼李晓林“我还是信奉黄荆棍儿出好人,不听话的就打。”
“今年那个娃娃都懂事多了。不只是闷着调皮了。你看他也学着扯猪草,割柴,对了,头两天还跟着赵霞家的晓山一起去捡煤炭了。因为不认识煤炭,听晓山说那种颜色亮的就是,给背了差不多十斤的煤矸石回来,把一家人整得哭笑不得。”郑嫂子想着赵霞给她摆起这事时的场景。 “赵霞家晓山这个暑假都捡了两百斤煤炭了,那娃娃也是吃得苦,才12岁,天天多早就去松木厂那边的煤矿捡,照这样下去,这个暑假完了捡的炭都够一家人用一冬了。”山边的人家,大都烧柴火,但也会在逢年过节有客人来时烧炭火做饭菜,方便快捷。现在一百斤炭要卖八块钱,还是蛮贵的,所以都节约着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的晓林眼睛闪闪发亮,暗自决定明天也和晓山哥哥一起去捡煤炭。
“天,你居然跑去捡煤炭了。”中午时分,半天没见人影的晓林背着煤炭,满脸漆黑,只看着两只眼珠子是在打转,咧着嘴傻笑着出现在家人面前时,王氏简直惊叫出声了。
“你这娃娃,不开腔不出气的,我还以为你去哪儿疯跑了,晓刚也来找了你几趟了。我看看,你别也给背些煤矸石回来。”叶英又疼又爱的看着眼前的儿子,就因为昨天郑嫂子说晓山能干,捡的炭能烧一个冬天。今天自己的这个傻儿子就跟着去捡煤炭了。接过背篼,鸡蛋大小、巴掌大小的煤块堆了小半背篼,这个才八岁的儿子总爱给她一点意外的惊喜。
“妈妈,明天我还要去,还有很多女生在捡呢。有时候,遇着运气好的,还能捡好几斤重的大煤块,今天晓山哥就捡了几个。”晓林兴趣盎然,很希望明天好运会临到自己头上。
“哪那么容易,一车石渣出来倒在那儿,无数个孩子挤进去捡,你哪挤得赢。”叶英不抱这种幻想。
“能,我人小个子小,一下就挤过去了。”李晓林颇有经验。
“妈妈,明天我也去。”晓晓听了,很有兴趣。“你看只捡上午,天气又不热,有煤炭烧这个夏天都不用烧柴火,以免热得难受。”
想着这个冬天要修房子,到时请匠人,还要开伙食,也要烧很多煤炭,孩子能捡一些是一些,也节约不少钱,叶英也就默许了。
这个暑假, 以晓山为首李家沟捡煤炭的队伍一下子壮大了不少,连李晓刚都跟着凑热闹,七八个孩子日复一日的爬坡上坎,乐此不疲。
第六十二节 放牛(加更)
“叶英,牛给你牵来了噢。”一大早,郑嫂子把一头膘肥体壮的水牛给牵到了家门口,朝正在扫坝子的叶英喊道。
“嫂子,看,这又麻烦你了,我还准备挑完水就去你家牵牛的。”身后,传来了卫东的声音。郑嫂子转身,看他正挑着水回屋。卫东就是个标准的好丈夫,每天早晨都会给叶英挑满一缸子水才下地做活碌。
“ 嫂子,看这头牛在你家喂了二十天,都大变了个样了。”叶英丢掉扫把走过来,接过郑嫂子手中的牛绳,认真的看了看面前的这头牛。
“现在人多地多,一家二十天的喂养,别人家我是不好说,到自己家我就得尽心的管。从组上分到我们几家后,那头卖了的老牛,再到这头小牛,哪家喂得如何,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称。”种地离不了犁田打耙,这水牛相当的重要。虽然说现在条件好了,但哪家哪屋能单独喂养得起一头牛呢。所以依旧像以前一样,几家人打伙用一些重要的农具,轮流喂牛,农忙时商量着用。但有些人家喂养就不尽责,一天到晚关在家里,连水都很少牵出来喂,更不要说一天一两背篼的青草了。
“就是,做人难,这当牛也不容易,看噢,正当农忙时就遇到那样的人家,吃得差不说,还得做这几十亩的活,可怜的,也是说不出话,要不然都要喊黄了。”卫东将水倒进水缸,挑了空桶出门,感叹了一句。
“它现在到你们家也是享福,这才六月初,二十天都是你家两孩子的事,天天牵出去溜达,洗澡。”郑嫂子对这家人很放心。
“就是,晓林这孩子,头两天就在问牛是不是该到我们家了,他还指望着骑牛呢。”叶英笑道。
“那就捡不成煤炭了?”郑嫂子也知道,前几天自己无意中的一句话,让这孩子又找到一项事做。
“他说今天上午捡煤炭,下午就去放牛。捡起瘾了,他奶奶都在笑他以后是不要当煤炭王了。”叶英想起最近这两孩子捡煤炭干劲十足,才短短几天,都捡了一百多斤了。心里也很高兴。“你来之前才和晓山他们一起走了。”
“那行,交给你了,我就去翻苕藤了。唉,你不知道,我那块大土的苕藤草都封箱了。”郑嫂子说完,背着背篼扛着锄头就往山上走了。
叶英将牛拴在屋旁边的树上,转身扯了几个谷草丢给它,只等下午孩子们牵出去在山上吃草、去河沟里滚澡。
“牛轮到我们家喂了,正逢假期,就交给你们俩个管了。牛粪我挑,牛圈我打整,但放牛、喂水,割牛草算你们的了啊。”午饭时,卫东郑重的交待给了两个儿女。
“是,保证完成任务。”晓林丢下碗筷,“啪”的来了个立正,学着电视上军人的模样,敬了个礼,回答着卫东,惹得叶英和晓晓都差点呛着了。
说到做到,晓林每天下午都会优哉游哉的骑着他那头高大的牛,后面跟着小跟班晓刚,去山上放牛。晓晓就等太阳快下山时去割一背牛草回来,偶尔天气凉快,姐弟俩也会一起出门,一边放牛,一边玩耍。待牛在山上吃草或河沟里洗澡时,晓林会用自制的竹拍子给牛拍打牛蚊子。
------题外话------
外面爆竹声声,烟花满天,竹子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类型,码了点字就上传了,祝支持竹子的亲:有情人的情人节快乐!没情人的元宵节快乐!
第六十三节 刨野地瓜
“姐,明天是六月六,地瓜熟,明天他们都不去捡煤炭了。我们上午就去放牛割牛草,到时好刨野地瓜。”晓林把今天伙伴们商量好的事给姐姐说道。
夏天这个时节,山上的野地瓜熟了。孩子们都会跑到山上,在树林边,山壁上细细的翻找。扒开野地瓜藤,运气好的话,就会看到拇指大小的红透了的野地瓜,甜甜的,香香的,很满口。路遇地瓜藤,连大人都忍不住要俯身翻看一番。
一天早,路边的草上还挂着露珠,姐弟仨人就牵着牛,背着背篼往后山山崖边去了。结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等到了目的地一看,队上的晓山和李晓峰几个孩子早都趴在那儿了。一个个的荷包都装满了。
“快来,晓林,这儿好多噢,又大又红,好吃极了。”晓山一边招呼着晓林,一边撕了皮,往嘴里扔了一个。
“姐,我们去刨地瓜了。晓刚,你放牛哈。”晓林心急的安排。“唉,算了,晓刚,你和我们一起去刨,姐,来,把牛给我,我给它拴在这棵树上,等会儿给它移个位置就好了。反正周围这么多草,够它吃的了。”晓林从姐姐手上接过牛绳子拴在树上,一手拉着晓刚就跑去刨地瓜了。晓晓也禁不住诱惑,一同前往了。
“哇,你们快来,这片崖壁上好多,比刚才的还大还要红。”李晓峰爬上一片山崖,刚翻了一会了,突然惊喜的叫道。
呼啦啦的,一群孩子全都住那片山崖跑去。大家边刨边吃,一个个荷包都装得满满的。累了大家就坐下来边吃边玩。
“来,晓峰,给你一个大的。”晓山招呼在一旁撕皮,正饱餐着的晓林,并示意他摊开手来接。
“啊,毛毛虫。”不疑有诈的晓峰乖乖的摊开手,结果手心传来毛茸茸的感觉,定眼一看,居然是自己最害怕的毛毛虫,小家伙吓得甩都甩不赢,带着哭腔惊叫起来。
“哈哈哈、、、”一群孩子全都随着晓山笑起来。晓晓害怕他恼羞成怒,努力不笑出声,却把自己肚子都给憋疼了。而晓林和晓刚则肆无忌惮的笑得大声无比。
“笑,笑,笑,等会儿有你哭的时候,你自己看,你的牛都不见了。”被大家嘲笑的晓峰不好意思的站起身,朝山崖上看去,居然没看到一上午都在那儿打转的牛。于是忍不住提醒道。
“啊?”晓晓最先反应过来,抬头看时,真的看不到牛的影子了。“快,晓林,牛不见了。”说完自己先爬上山崖去看。晓林也吓了一跳,连忙跟着往山崖上爬去。
等姐弟二人看到牛时,心里凉了半截。那个不厚道的家伙,挣断了半截绳子,居然在一块红苕地里偷吃了半块土的苕藤。看见姐弟二人时,正昂着它高高的头颅,嘴里嚼得津津有味的,有意无意的叫了两声,似乎在向二人炫耀着什么。
“遭了,你们姐弟俩惹祸了。”等孩子们都爬上山崖看清楚眼前的情况时,晓山担心的提醒着晓晓。
“就是不知道是谁家的地,我们只有赔他家的苕蕂了。”晓晓敢做敢当,主动提起赔偿的事。
“赔都是后话,眼前是遭爸爸妈妈晓得了,我们要挨打。”晓林有点害怕妈妈的棍子,自己皮厚,从小到大挨的棍子比姐姐多哪去了。
“不知道是哪家的,先主动去给人家道个歉才是最要紧的,总不能等人家找上门才说吧。”晓晓看着眼前的伙伴们,满眼求助的问道。
“好像,是我家的。”李晓峰轻声的说出口,话音刚落,孩子们全都惊恐的瞪大了眼,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言而语,这下完蛋了,又免不了吵一架了。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偶尔会有些小的矛盾,但又会很快就和好了。最搞不懂的是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吵了就像是仇人,对面相见不相识,而且还会给孩子打招呼“别理那家人”什么的,搞得小孩子们在一起玩都不自在。眼看今年晓峰和晓林一起扯猪草,搬螃蟹,捡煤炭,好不容易才经营出来的那么一点点情宜,估计这次架一吵又要进入冷战时期了。
“什么,牛把我们地里的苕藤吃了?”还没听儿子说完,兰芳忍不住就跳起来了。
“这个害人精,害自己还不够,还要祸害邻里。我这就找她赔。”大有直接打上门的气势。
“啊,你们怎么回事,让你们放个牛都看不好。一天到晚贪玩。李晓林,你是怎么保证的。”边说,叶英就从厨房的柴堆里抽出了一根棍子,重重的打在了儿子屁股上。
“哪家不看好畜生,吃了庄稼不赔啊、、、、”叶英还没出够气,门外的坝子里已经传来了大声的叫骂声。
“看看,看看你们惹的祸事。你以为那是一个好惹的主啊。惹谁不好,偏偏惹了她。”叶英气不过,转身又在晓晓的身上扫了一棍子。
“妈妈,你别打我姐,是我没看好,姐割牛草去了。”晓林哭着赶紧跑去拖住叶英的手,姐姐弱不禁风的,再被妈妈打坏了怎么办?
马利听见吵闹声,又听晓刚含含糊糊的说了个大概,连忙带着孩子跑了过来。“大嫂,你别打孩子,吃了多少赔他们就是了。何必打孩子出气给人家看呢。?”
“唉,这是干什么呢,苕藤值几个钱,我说,叶英,可不能拿孩子出气。”郑嫂子听得坝子里的叫骂声,出门来看,又听到了这边孩子的哭叫声,忙进门来劝着。
卫东收工回来,看坝子里站满了人,卫民和四叔又出现了。当听完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自己都觉得难为情。一年四季里,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老是由他们两人出面解决两家的纠纷。
“吵什么呢,谁说了不赔,吃了多少赔你就是了。”卫东口气很是不善的朝卫华说道。一个大男人点男人的钢硬都没有,全是家里女人说啥就是啥,点原则性都没有。针尖大的事非要闹成簸箕那么大的天才安逸。
“行了,芳芳,只要他们认赔就行了,别吵了。”见一旁的儿子若有所指的拉扯着自己的衣服,欲言又止;又被卫东用眼神挑战了一下,卫华就拉了妻子回家。
“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吵了。这事,其实怪我”李晓峰回到家,低着头,红着脸,用蚊子般的声音说“我看他们把牛拴那儿自己跑去玩了,想吓他们就把牛绳子解开了,牛才能去吃地里的苕藤的。”都说善意的谎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晓峰决定用这个方式缓和一下两家仇气。
“你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呢。虽然我们两家关系不好,但大人的事小孩子少掺合。你这样暗地里耍小聪明算是阴谋,不是男子汉所为。”卫华一听,立马教训儿子。
兰芳听了是儿子背后捣的鬼,也骂了他好一阵子。恨归恨,仇归仇,桥归桥,路归路,兰芳也相信善恶报应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也不赞同儿子的手段。
“好了,不哭了,”围观的众人散了后,卫东安慰着抽泣的孩子“看吧,以后做事要负责任。我知道现在你们都是贪玩的年纪,但你们是三个人一起,总得留一个人看着点啊。”
叶英等气顺得差不多了,才去烧火做晚饭。卫东也帮忙收拾家里,两个惹了祸的孩子更是屏声静气,做什么事都勤快了几分。
------题外话------
晕倒,今天发错地方了。最近状况百出,真心悔过!
第六十四节 保护
晚饭后,晓晓收拾碗筷去洗,晓林主动帮忙。
“弟弟,今天下午妈妈打我时,你为什么要把责任一个人担了。”晓晓边洗边悄悄的问在旁边收拾的晓林。
“反正妈妈要找个人出气,说是我一个人造成的,她打两下也就行了,何必非要拉上你再挨几下呢。再说了,你身体不好这么瘦,打坏了你怎么办?我比你结实,挨几下打也没事。”晓林满不在乎的说。“姐,没事,再遇到这些事,你都不要管,把责任往我头上推就是了。要是谁敢欺负你,我一定收拾他,长大了我会保护你的。”想起隔壁的李晓峰曾害得姐姐落水一事,李晓林就心里恨自己当时不在现场,要不然也不至于这么惨,害得姐姐落下了老毛病。
眼前只比自己小一岁多点的弟弟,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俨然把自己当妹妹在照顾。晓晓听了,心里暖暖的,有兄弟姐妹就是好,难怪李晓刚时时刻刻往老屋跑,不就是喜欢这种有伴,被人呵护的感觉。
“嗨,我给你们说,我听说这两天在开煤道,点过炮的,说不定拉出来的煤矸石里还能捡到大炭呢。”刚到煤厂,晓山就给小伙伴们透露着内部消息。他舅舅在这个煤厂里干活,经常看他朝着那群下班的挖煤师傅喊舅舅,行人中就会有一个漆黑看不清脸庞的人转着大眼睛,咧嘴朝他笑一下。大家都说你怎么能认得出,晓山就说,我知道他上早班,下班的人里总会有他,反正没人愿意主动去当别人舅舅,是我的舅舅总会回应我。
见一车煤矸石推出来倒在那儿,捡煤的孩子们就一窝蜂的挤了进去翻找,一时之间,只听见铁锹、火钳敲打石头的声音,大家都七手八脚把大小不等的煤块往身后的背篼里丢。正如晓山所说,今天的煤块比往天的都要多,而且李晓峰还真捡有了个大煤块。
“看我这块煤,肯定都有三斤重。”休息时,李晓峰就把他的煤块拿出来炫耀,旁边有些孩子就眼红了,心里想下一趟车出来一定挤前面去。
听得煤车上来的铃声,大家屏住呼吸,等车把煤矸石倒了出来大家就抢了过去。晓晓也不甘示弱,三步并两步挤进了人群。还没站稳,眼尖的看到一块大的,连忙扑过去抱住。
“哎哟,哎哟。”冷不防,一个铁锹重重的打到了右手上,疼得晓晓直叫,左手抚着右手,“谁打了我?”没人回答,却见一只火钳移了过来,居然想把煤块拖走。
“这是我的。”顾不上手疼,晓晓再度俯身抱着煤块。
“是我先看到的,是我的”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一把拉住晓晓,用力往后甩,就想要抱煤块。晓晓站立不稳,一下摔倒在地,并随着煤矸石堆往下滑。
“有人摔倒了。”就有小孩子惊叫。
“姐,你怎么了。”正忙碌的晓林顺着声音看去,见是姐姐,忙跑过去扶起她。
“这是晓晓的,不准你拿了”小男孩正准备把煤块抱进背篼,李晓峰一把拉住小男孩子的手,“我亲眼看你把她拉倒了,现在你必须去给她道歉。”
“关你什么事,这煤谁先抱着就是谁的。”小男孩对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很不满意。看了看对方,虽然比自己胖,但要矮一些,应该比自己小,打起来胜算也大。于是丝毫不悔过“放手,少管闲事多发财。”
“是晓晓先抱着,你用铁锹打了她的手,见松开了你趁机把她拉出去的。”李晓峰固执的扯着他不放,并不退后半步。
“你再不放,小心我打你。”三句话不对,小男孩真的动手朝李晓峰手上打去。
打架是吧,那是我李晓峰的老本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李晓峰也火了,二人直接在煤厂的石矸堆上打起来了。一群孩子都来自附近的村庄,地域限制各成团队。两人你一拳,我一脚的,越来越凶。小男孩一个扫腿踢过去,李晓峰来不及避让给踢在了左脚上,疼得他真咧嘴,照准他脸上就还了拳,小男孩顿时鼻血长流。孩子们见越大越凶,忙上前劝的劝架,拉的拉。 好不容易才将两个打红了眼的男孩拉开。
“胖子,你下狠心的整啊,你把我打安逸了。”小男孩子坐在地上,鼻血长流,气呼呼的瞪着李晓峰。
“看你还敢拽不,你乖乖的把煤块给晓晓。”李晓峰揉了揉左脚,这地方,现在还痛得厉害,但装着无所谓的样子,朝小男孩喊道。
“就是,你把我姐拉倒了,你还抢煤块,看我不收拾你。”大致明白事情起因的晓林也恶狠狠的瞪着地上的男孩。虽然自己比他还小,打估计是打不赢,但凭着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势,还是敢和他拼一拼的。
晓山带着的孩子们全都站成一排,气势宏壮,小男孩这边只有队上的三个人。再说,也是自己贪念犯错在前,只得乖乖的交出足足有五斤重的煤块,还低下头给晓晓道了歉。
“小样,我的妹妹只有我能欺负,看你们以后还敢惹她不。”打了一架,胜利搬师回家的李晓峰在大部队撤离时,还丢了一句话给那些外面的孩子。
第六十五节 修房
“这道题怎么做呢?”中午休息时,李晓峰难为情的拿了一道题向同桌的晓晓请教。自己说起来还是哥哥,但在学习上,的确比她差远了。
自从晓峰在捡煤炭为晓晓出头打了一架后,两人在学校也开始像正常的同学一样说话,李晓峰就会时不时的问同桌的问题了。晓晓总会耐心的给他解释,越来越发现,以前考试不及格,完全是眼前这家伙不认真造成的。他的聪明远远在自己之上。有那么一两次,晓晓犯病,同学们背她回家时,李晓峰也会以自己是哥哥为由主动背她一段路。快到村里时就放下来换另外的人来背。一旦回到李家沟,两人依旧保持陌生人的状态。
“你也要批地基,修小洋房?”卫民看着卫华,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你说这世事上就有这么巧合的事,卫东才来找了他问批地基办个修房造屋的手续,前脚刚离开。这边卫华又来说这事了。这两家人,这次不会又杠上了吧。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永远都透着古怪,不过,话又说回来,李家沟一个小小的生产队,短短两三年内又要修两个小洋房了,在村上甚至于十里八的人面前说起这事,自己这个队长还是很有面子的。
“兰芳,你家这个房子咋修呢。将就老屋基,依旧像现在这样共用一道墙?”赵霞闲来无事,和兰芳聊天时问道。这两家人老房子共用了一道墙,一旦动工,就意味着要么舍掉一道墙的位置,要么就要和那一家人争执一番。
“他们也是一样的要修。听四叔说日子选在了冬月初九,我们也是那天动工。所以,到时侯撤了就各修各的,中间会留一个阳沟,互不沾瞒。”兰芳和卫华早就对这件事作过详细的了解,具体咋办也想出了应对之策。
“这样也好,省得两家再瓜田李下的。”赵霞点点头“嗨,我觉得你们两家人硬是八字不合哈,什么事都凑到一起做,你看结婚、生子、娃娃上学,现在修房造屋。”这些年赵霞和兰芳的关系也越来越铁,就把这事当成笑话在当事人耳朵边说了。
“就是,是有点没对,一开始就杠上了,结果就只能这么一直杠下去了。”兰芳想想,无论做什么事,自己都没有低他家一头、慢一拍的理由,杠吧,胜负总有见分晓的时候,谁怕谁呢。
“我们修的房子和卫东的格局不一样。因为有一道墙共用的,到时撤了就各修各的,再不想和他家有什么牵扯,我们的意思就是和他家挨着的那个地方就不修房间了,直接空起,当一个大的阳台用。”卫东小声的和修建师傅说着自己的房子建筑格局。
“行,我懂你的意思,就是少盖一间房,那个地方可以给你女儿种种花,养养草。现在城头都流行在阳台种花,说是什么陶冶情操,嘿嘿。”瘦高的建筑师傅听明白了,在他这种专业人士的口中说出来的话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姐,我们都来给你帮忙了。”冬月初九这天,杨氏带着早已成家的儿女们来到了卫东家,修房造屋是个累心累人的事,所以,大家都来帮一把。
“英儿,我给我煮饭,晓晓,你把你那几个弟弟妹妹带好。这饭是在卫东还是卫红家煮呢。”杨氏做事一贯雷力风行。一进门就安排着。
“娘,我们先就写信给卫红说好了,在他家吃住一段时间,反正他夫妻俩都没在家,要方便些。”看着和爹娘一起来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外加兄弟媳妇、两个妹夫,这次是全家总动员了。每一次自己有什么事,娘家人总是不留余力的帮忙。叶英很感激爹娘的无私的爱,弟弟妹妹的相互扶持。
这一两年爹年纪大了不想再走街串巷卖豆腐了,叶雨也嫌累,这门祖传的技术到此就算没有继承人了。爹也感叹了好一阵子。但,儿孙总有儿孙福,叶雨夫妻、叶平和叶红都赶上了好时期,全都南下打工了好几年,现在手上都有点积蓄,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打谷子时回来农忙了都想着看在家里能不能找点什么事来做,不再背井离乡漂泊了。所以叶英家修房时才会这么齐刷刷的来帮忙了。
晨时,是撤老房子的吉时。最先从屋顶的捡瓦开始,因为这些瓦好的还会在新房子上用上。所以大家都格外小心。撤老房子时,卫东家的人手甚是壮观。叶英娘家的人,加上李家沟和卫东关系好的七八个的年轻小伙子,再加卫方夫妻俩,呼拉拉的一下有二十个人。站上屋顶的人捡了瓦,一人传一人的,直到放在指定的地方,不用来跑动,大家一边说笑,一边干活,场面热闹异常。
“兰芳,我们来给我帮忙了。”卫华家,赵霞为了不让气氛过冷,也高声大气的说笑着。但,比起那边少了一半的人,效率和效果远远不如别人了。
撤瓦,拗柃子格子,推墙,挖地基,安新的墙脚石、砌砖,所有的工序几乎都比卫东的要慢半拍。这两天,卫华家的师傅们更是加班加点,打了灯笼火把熬夜修建,因为要赶上腊月十二的黄道吉日上梁。卫东家也是同一天上梁,这两家人总是这样憋着劲,暗地里较量着。
第六十六节 上梁
“那两家明天都上梁,你去吃哪家的酒。”这一天,李家沟的人见面的问侯语不再是“你吃了没?”而是关心明天去哪家送贺礼吃酒。一般来说,和这家关系好的就会和那家疏远,送礼只需送关系好的即可。但,像郑嫂子、卫民这些两边都还谈得过去,人缘相对要好的,不得不准备两份礼,一家人分成两批去吃酒了。
卫东家,老亲老戚的,加上叶英的娘家,甚至生晓林时去躲的山里的八十多岁舅公舅婆都来了。卫方用铜钱把一张张写有“上樑大吉”“紫微绕梁”“旭日悬顶”“吉星高照”的红布订在了大梁上。朝贺的亲戚很多,一根大梁上挤得满满当当的,有的红布还有黄|色的彩边,看上去喜庆极了。
戴着老光眼镜的四叔被请来在大梁一头郑重的写上:一九九二年冬;另一头写上了木工、瓦工、石匠等领班人名字。写好后,四叔拿着毛笔在大梁两头把自己写的字仔细看了个遍,满意的点点头。还来不及接卫东递过来的红包,又马不停蹄的赶到卫华去继续这项伟大的工程了。想一想,李家沟能得此殊荣的仅有他而已,年轻人再怎么蛮横、再怎么与时俱进,再怎么改革开放,有些传统的东西还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下来。这,也是他的骄傲所在。
人们将贴上红布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后。各道工序领班人在供桌上摆上卫东家早就准备好的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他们边说好话边敬酒。卫方一直在旁边关注着,出师几年了,但有些传统的重要的地方自己还得认真的去学习和观摩。能得到主人家的赏识而成为领班人参与这些重要的工序才是真正的出师了。
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用绳将正梁拉上去。刚开始拉梁的时候,叶雨就跑去把挂在门口的鞭炮点燃了。在此之前他和两个妹夫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亲戚朋友们送来的十多元鞭炮被他们串成了串,这一点燃足足可以燃放到上梁结束。以此同时,卫华家的鞭炮也点燃了。两家本就挨得近,这些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顿时让观礼的亲戚朋友们大呼吃不消。甚至于上梁师傅高喊“上啊,大吉大利!”高唱这些上梁歌都没办法听清楚。
将正梁放平稳后,卫东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听老一辈人说这意思是五谷丰登。然后,卫方师傅站在高高的房梁上,将杨氏她们朝贺买来的水果、糖、泡粑等边说着“日吉时良大吉昌,张郎采梁鲁班装,松柏长青做梁棒,四面推得光又光,上写福禄子孙旺,下写泥木石三行,大家都来把梁上,要吃主人粑和糖,主人票子拿手上,匠人我用荷包装,手拿金绳系梁棒,恭贺主人大吉昌!”边将布包抛入由卫东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一就是“接包”,意思就是接住财宝。
卫东“接包”后,在声声鞭炮声,烟雾迷漫中,卫方师傅一边说着“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一边将糖果、花生、馒头、铜钱、“金元宝”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这些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亲戚朋友们都图个高兴,叶雨等年轻人更是带头起哄哄抢,还有以李晓林为首的一群小孩子凑趣,场面空前热闹。
“舅公,您老先和爹聊着啊?( 傲娇医生的小娇妻 http://www.xlawen.org/kan/3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