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部分阅读
又是一月时光过去,已是七月之初。
夜无声,纵使阴暗墓中,不知日夜,也能感受到宛如水银泄地一般地月华。滋养众生。
嘈杂切切,错落弹开,宛如珠玉相碰,苏若雨嘴角含笑,手指不住拨弄琴弦,一曲弹开,宛如春风拂面。淡淡水波在她眼眸中泛起丝丝涟漪。不住皱开落水地花瓣。
此琴音色绝美。乃是前日小蝶从“红尘炼心大阵”之中取出,正是青书当日所弹妙琴。
小蝶司掌乐艺,弹得一手好琴,却是学自苏若雨,据小蝶言,此琴乃是昔年古墓祖师林朝英留下。经历代古墓主人之手,音质非但不衰,反而愈发绝美。
苏若雨本是书香世家,但区区一年中,家道中落,遭人陷害,父母横死。她三岁便被卖到秦淮河旁一家妓院,那老鸨倒算是慧眼识珠玉,知道这小女童乃是一等一的美人胚子,自幼便把她当作花魁来培养。四岁起便将她隔离开来。教她弹琴下棋,吹笛写字,琵琶箫笛。端的算是寄予厚望。
可是苏若雨七岁那年,偶然瞥见一个新来少女被老鸨和一干大汉强行塞入一个胖老员外的房中,心中好奇,偷偷在戳破窗户纸观看房中情景。但见那胖员外将那少女双手双脚绑在床上,一身剥的干干净净。好似白羊一般。自己也开始缓缓褪去衣服,好似白蚕一般肥大的身躯压在少女身上。不住耸动。她震惊骇然之余,也知自己将来势必如这少女一般,要去伺候有钱有势的男人。
她绝非甘于命运安排之人,自那之后,便开始预谋逃走,可她孤弱女童,小小年纪,又如何逃得出心狠手辣地老鸨和身强力大地壮汉的追赶?一抓回来,老鸨怒之又怒,也不管将来她是否摇钱树,拿过鞭来便抽笞不已。
好在杨汐晴之父偶然路过,见不过眼,便将这女童救下,带回古墓与女儿作伴。
可说,苏若雨是第一个进入古墓的女童,自幼和杨汐晴感情极好,与小眉小虞等人不同,乃是杨汐晴最为信任之人。
苏若雨对琴之一道极有天份,低眉信手弹,如美人私语耳旁,如兰芬芳气息铺面而来,令人从心底生出酥麻之感。一曲弹开,巍峨处仿佛高山,细腻处宛如流水,串串音节悠悠流开指尖,端的是沁人心脾。
蓦地一阵空灵箫音响起,青书手执玉箫,指节轻敲,合着苏若雨曲调,悠悠扬扬的奏上一曲,洒然空静之处,和苏若雨轻灵如春风拂面的琴音相合,令人倍感舒适。
他这弄箫之术,乃是传自苏若雨,虽因时日尚短,学地不甚精,但却胜在意境悠远,静水流深,恍如潺潺流动的溪涧水流,缓缓渗入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青书也不知对于这个一身素白的女子,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总之只要和这个女子在一起,便会十分舒适。两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发自心底的共鸣,这是不需要言语的,只要一个眼神,便互知心意。
无疑,这种感觉对于青书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他甚至可以不顾一切的去守护这份感觉。但又可以说,这只是灵性上的交流,绝无半分肉欲掺杂。相对地,对于杨汐晴,青书和她研讨剑术之时,数次耳鬓厮磨,都是心里砰砰直跳。
苏若雨见他来了,轻轻一笑,指尖轻挑,轻灵一转欢快,琴音跳动不休,盎然孕有勃勃生机。
小蝶随侍一旁,见两人琴箫相合,仿佛绝配,不由会心微笑。忽听得琵琶声响,杨汐晴怀抱琵琶,转轴拨弦,三三两两,错落有致,听来宛若璞玉相击,轻灵生脆。
三人奏出这段乐曲,温润深远,在古墓之中悠悠传开,练功室中少女都停下练剑,静静听这仿佛天籁一般的声乐,仿佛怕扰乱韵律,大气也不敢喘上一口。
杨汐晴忽地一挑一捻,琵琶发出铿然声响,震人心魄;苏若雨一抹琴弦,再一拢一弹,仿佛天外银河从高山之上倾斜而下,轰然作响;青书箫音却一直平平淡淡,宛若细水长流,却悠悠回荡在各人耳旁,挥之不去。
小虞手中长剑忽地无力落下,泪眼迷离,口中喃喃道:“他、他要走了…”小眉瞧她神色,不由问道:“小虞妹妹,谁?谁要走了?”
果听得琴音铿然大作,仿佛千军万马齐齐踏来;琵琶弦起,捻拢抹挑,也宛如珍珠玉盘激烈撞击;而那一缕淡淡箫音,仿佛就要淡漠在古琴乐音和琵琶声响之中,再一刻,终不可闻。
不知有几滴泪水,悄然落下。
第七十章 三掌
福建莆田少林寺中,天林方丈最得意的弟子红叶禅师正静静坐在东厢禅房中的蒲团之上,似是阖目微憩,似是跌珈修行。而香炉中的袅袅清烟缓缓升起,缭绕不休。
一个青年男子在缓缓走到禅房之外,踌躇半晌,终是难能再进一步。
他犹豫许久,方欲迈开大步,却终究缩回,一咬牙,还是转身退走。
红叶禅师舒展双臂,伸了个大懒腰,懒懒地道:“沈师弟么?”
青年男子脚步一顿,嘴角挂着苦笑:“红叶师兄,正是振鸿。”
红叶禅师推开禅房木门,但见一条曲径蜿蜒而来,路边花木幽幽,鸟鸣空灵,不由高声笑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人生至此,方不负苍天造化一番。”
沈振鸿道:“师兄的禅机愈发凛冽了。”
红叶哈哈大笑道:“沈师弟,你莫要拐弯抹角的,来此有何要事?”
沈振鸿切齿道:“便是前日,振鸿收到表妹信函,信言姑父一家皆已遭人毒手,只余妇孺。振鸿…振鸿不才,但自父母死后,便只有姑母这一个亲人…所以,师兄…我…”
红叶禅师斜睨他一眼,淡淡道:“你要出寺?”
沈振鸿咬牙道:“不错,还望师兄允了。”
红叶禅师仰天打个哈哈,笑道:“沈师弟,你若要出寺,径自找方丈去,找我这个无方闲人作甚?”
沈振鸿苦笑道:“振鸿七岁上山。深受佛法熏陶,也知慈悲为怀的济世之道,但大仇不得不报。此番下山,原是雪恨,若禀明方丈,依方丈性子,只怕不允…唉…振鸿原想偷偷出寺,但这般一来。不啻叛逃…两难之时,便想到了师兄。”
红叶禅师淡淡道:“沈师弟,你是我南少林俗家弟子中特出的人物,武功高强,十八铜人阵也闯过了。嘿嘿。要报仇的话,也非难事。只是,你可知道仇人是谁?”
沈振鸿点点头,却不说话。
红叶禅师“嘿”笑道:“好!好!”
沈振鸿心内惴惴,问道:“师兄是允了么?”
红叶禅师面色骤然变冷,沈振鸿被他目光一盯,如堕冰窖,寒毛炸起。红叶蓦地冷笑三声:“你且接我三掌试试。”身子一晃,伸出右掌。平平推出。
这是一路“闯少林”地基础拳法,但由红叶使来,却是不枝不蔓,潇潇洒洒,若以人来喻,则恍如绝代佳人,纤合度。法度之严谨。内力之雄浑,较之北少林三位神僧,还要隐隐强上一筹,虽是最最基础的一路“闯少林”拳法。使来却隐然如渊临峙,宛然一派高手气度。但沈振鸿好歹号称南少林俗家弟子第一。所谓“南拳北腿”,他七岁上山,在少林寺中勤修苦练二十二年,自“闯少林”一路长拳而始。“罗汉拳”“韦陀掌”一路一路循序渐进炼下。专修刚猛一路,“错花掌”“波罗蜜手”势如破竹的一一练成。乃至三年之前,终而修成“般若掌”,这“般若掌”乃是少林寺七十二门绝艺之一,向来唯有特出的奇才方能练成,资性稍差者终生难窥其门径,沈振鸿以二十六岁之龄修成如此神掌,端的算是百代不逢的绝世奇才。
他觑红叶来掌,滴溜溜一转身,“韦陀掌”中的一式“黑虎掏心”平平推出,双掌一撞,两人身子都是一晃。红叶笑道:“不错不错,再来。”又是推出一掌,竟是“大金刚神掌”中的精妙招数。
须知这“大金刚神掌”代代单传,向来都只有特出地奇才方能练成,一经打出,便犹如金刚怒目,力能扛鼎。眼见无俦大力涌来,沈振鸿面色凝重,“般若掌”轻飘飘的打出,两掌一撞,红叶脚下不动,沈振鸿却是退后三步,嘴角溢血。
红叶禅师轻笑道:“沈师弟,还接第三掌么?”
沈振鸿接了这掌,便知已受内伤,论内力,自己与这师兄差的太远,虽是号称俗家第一,但这南少林中,真正的第一高手,只怕不是方丈,也不是各堂长老,更不是自己,却只能是这红叶师兄。他深吸一口气,神色坚定,沉声道:“请师兄发掌。”
红叶禅师笑嘻嘻道:“好,好。这第三掌有个名堂,叫……须弥山掌。”伸出右掌,轻飘飘吹出一口气,一翻掌,但听噼里啪啦一阵脆响,“须弥山掌”已然拍出。
沈振鸿左掌横胸,右掌凝然推出,掌势带动风声,甚是劲急。
他早知这师兄乃是南少林中第一奇人,不过三十六岁年纪,武学修为却早臻深不可测的境地,禅法修为更是了得,机锋无双,合寺上下无一个人辩地过他。抑且深受方丈看中。若来求他,他若答应了,那便可自行下山。只是这师兄行事古怪之极,寺中早有多人吃过苦头。是以在禅房门外趋巡不入,多在犹豫。
这不,说了没几句话,两人便无缘无故的打了起来。红叶出手尤重,第二掌便将沈振鸿打得嘴角溢血,这第三掌更是用上少林寺中七十二绝技中极为难练的一门“须弥山掌”,传闻建寺至今,不过二十七位高僧修成此掌。
但沈振鸿乃是心志坚毅果断之辈,下定决心去报仇,便绝无退缩之理,当即吐气开声,“般若掌”中绝招“摩可无量”轰然推出,两掌相击,沈振鸿便觉好似打进一堆棉花里,无处着力,掌力不住涌出,却伤不到对方一根毫毛。
红叶禅师笑嘻嘻的面容蓦地一变,顷刻间便仿佛庄严宝相,温润如玉。他沉声喝道:“此法只授一遍,给我好好听着!”沈振鸿受他一喝,仿佛陡然开了千倍灵识一般,只听得红叶缓缓念道:“立身期正直,环拱平当胸,心澄貌亦然,气定神亦敛……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总要有意紧力松、骨肉空灵之意,更要有毛发飞张、气血铮棱之慨……周身无一处不舒适,无一处是阻碍……”
洋洋千余字念下,沈振鸿如痴如醉,仿佛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忽听得红叶禅师一声大喝:“形曲意直、神圆力方、呼喝叱咤、易筋无双!”
这陡然一声大喝之后,竟是悠悠一声长叹,红叶缓步踱开,摇了摇手,叹道:“方丈那边你不必多管,径自下山便是…唉…我乏了,你退下吧。”
沈振鸿犹自如痴如醉,听得这话,方才清醒过来,先是一喜,后是一惊,欲出言谢过,又见红叶一脸不耐,只得拜上三拜,缓缓退去。
红叶好似意态萧索,长叹道:“迂腐不堪,虽是璞玉,但要修成正果,何其难也?”一摆大袖,飞身上树,脸上又恢复嬉皮笑脸的模样,手一扬,揽住一只小鸟,哈哈笑道:“鸟儿,鸟儿,你说那个姓沈的仇人,是武当派的,是峨眉派的,还是昆仑派的?”无敌分割线——
青书这一月来策马江湖,过得好不快意。他飞鸽传书上武当,得知张三丰亲上峨嵋,再三恳求之下,终致求得峨嵋九阳功。他不世宗师,将三派九阳功合而为一,长笑三声,说道:无忌有救矣!无忌有救矣!更得启发,专门为张无忌创出一门掌力,大号“擘天”。而后闭关不出,称是对“太极”又有所悟,“太极拳剑”创制成功就在顷刻。
却说这门“擘天掌力”来头甚大,乃是张三丰别开蹊径,以三派九阳功为基,用脏腑储至阳之气,再以丹田氤氲紫气催发崩出。掌力一出,足有催云断石之威,威力刚猛之至。张无忌修炼三派合一地九阳神功,在张三丰等人真气助力之下,进境甚速,“擘天掌力”也略有小成,竟能和莫声谷拼个不相上下。
莫声谷羞惭欲死,放言道黄鹤楼武林大会之后,一定坐死关修炼武功,不然被宋青书内力上压过,还被张无忌在掌力上拼赢。那自己这个师叔,做的委实窝囊。
其余诸侠俱是哈哈大笑,但也是各自暗暗用功,武当上下一时武风甚勤。
这门掌力要求甚高,武当上下,唯有张三丰张无忌二人能练。张三丰宗师修为,无物不修。而张无忌能练,皆是因为他寒毒入脏腑,需至阳真气驱除。寻常人又如何禁受的住这等至阳内力储在脏腑?
而宋远桥等人,再修炼个数年,任督二脉一通,修为到了,自然而然便能修习此路神掌了。
青书听得这个消息,欢喜之余,也暗自忖道:“这擘天掌力…能有多厉害?不过既是出自太师傅手笔,定然是极强的。呵呵,无忌有福了。”
第七十一章 儒侠
宋青书一人一剑一箫,行走江湖一月有余,期间行侠仗义,斩除作恶元兵,诛贪官,救百姓,做下无数善事。实是他昆仑山杀无辜之人过百,心中有愧,刻意行善之下,倒也造福江湖。武当派“太和儒侠”的事迹渐渐在中州一带广为流传,威名一时极盛。
他腰间左剑右箫,手中持着一个酒葫芦,晃悠悠的在风雨夜里浪荡狂奔。这剑,乃是独孤求败所传利剑;这箫,乃是苏若雨所赠玉箫。一箫一剑,颇显诗酒风流。
这一日他奔的兴起,偏偏进得城中,行人熙熙攘攘,挡住道路。他一路运力狂奔,又不住饮酒,饶是内力深厚,此时也已有三分醉意,飞身纵到一家民房屋顶之上,斜倚屋脊,仰头灌了一口酒,哈哈大笑道:“风来乎?风来也!哈哈,唯此妙风好借力,飘然送我上青云!”足尖一点,纵上老高,“梯云纵”展开,袍袖飞扬,迎着晚风猎猎,凌空五转,仿佛仙人踏歌而上青云,只把一众行人看得目瞪口呆,智识稍昧者已然俯身下拜,高呼“神仙”不止。
皆因这“梯云纵”不同于其他轻功,每每转折之间最见功力,一纵之势欲尽之时,凌空一转,又慢悠悠拔高三丈,再一转,又是拔高两丈,虽是逐层递减,却是越纵越高。与一般江湖人士直来直去的跑腿功夫相比,简直判若云泥。
青书身在高空之中,又灌了一口酒。哈哈大笑,陡然升起雄视天下的感觉,但觉天下英雄,能堪与敌者寥寥,不由伸出右手,指点江山,高声吟道:“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
他此时功力早非一年之前可比,诚所谓今非昔比,非但“梯云纵”使得炉火纯青,抑且凌空吐气开声,全无半分做作之态,方圆三里之内,此声皆闻于人耳。有练家子远远瞧见他好似不住在空中拔高身子,不由大是骇然:“这人到底是人是鬼?”
青书狂态毕露。丹田中内息陡然冲上天灵。他纵声长啸,清越激昂,远远送出数里。这番功夫施展开来,委实惊世骇俗。这城中高手见得一人纵上七八丈高,本就一惊,孰料这人竟能凌空转折,每一转折,又拔高三四丈、两三丈。五转之后。竟全无借力地纵上二十余丈,落在“英雄楼”屋顶之上,腰挂长剑,一手拿酒壶。一手持玉箫,睥睨四方。
他纵声大笑,内力一激,长剑出鞘,弹剑而歌:
“不羡荣华不惧威。
不慕芳华不求名。
闲云野鹤无常往,
何处江天不可飞?”
歌声蕴含内力。又是传出老远。一首歪诗胡诹而毕,颇显豪气,青书又是仰天灌了一口酒,轻笑道:“这英雄楼说什么上座者皆是英雄,端的是癞蛤蟆打哈欠,胡吹大气。放眼天下,又有几人能称英雄?”
他这一番举动,愚民已知他非神仙,唾骂几声,退了开去。而一众武林人士却是聚在“英雄楼”下,仰头观望,看看到底是哪一门哪一派的高手,竟有如此轻功内力。
蓦地,人群中一阵耸动,几人高呼道:“是武当派的太和儒侠”原来武当山又叫太和山,青书行侠之时,总不欲留下姓名,只说是武当七侠门下,被救之人中有个秀才,见青书年纪甚轻,仿佛十七八岁,行事又条理分明,风度翩翩,仿佛饱学宿儒,便与青书取了这个外号。毕竟“太和”二字较之武当,更近儒风,侠前加一儒字,较之一般侠客,多了三分书香、三分清雅、三分温文;剩下一分,却是这四个字凑在一块儿,将青书年龄劣势给掩盖了去。江湖人一听这名号,都觉必然是个三十来岁、风度翩翩的儒侠,并不会以为只是个十四五岁的毛头小孩。
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江湖上虽是素来强者为尊,但这年龄辈份,也是极为重要的。那秀才为他取了这么个外号,倒也省去许多麻烦。
也是他在这一月以来,行善数十起。这动荡年代四处烧杀,他刻意行善之下,也救下数百人性命。箫剑青袍,他一身行头甚是显眼,今日在这城中,竟是被人给认了出来。
那个在人群中高呼地矮个汉子一脸兴奋,大声叫道:“儒侠!您老人家也是去黄鹤楼参加武林大会的么?您放心,武当派执武林之牛耳,张真人天下第一,武当七侠和您老人家又侠名远播,我等定然追附骥尾!”
此言一出,人群里顿时向轰开浪来一般,纷纷向青书行礼作揖。要知武当七侠行侠十数年之久,较之青书这一两月久上数十倍,江湖上的人五成都受过他们恩惠,剩下五成或是各大门派弟子,有师门庇佑;或是奇侠怪客,一方大侠,功夫超卓。但后者多与武当七侠相交,可说偌大中原武林,与武当交好者占了七成之多,黄鹤楼的武林大会虽是逼问谢逊和屠龙刀所在,但这群人都有自知之明,知道以自己这点点微末本事,即便知道谢逊在何处,还没到人家身前三丈,便早已做了屠龙刀刀下之鬼了。
在中原,也唯有除武当、崆峒、峨嵋之外的三大派,还有天下第一大帮丐帮,心中尚自念念不忘谢逊和屠龙刀。皆因这三派一帮人多势众,不乏高手,一旦知道谢逊下落,势必派出大量高手,谢逊孤身一人,即便有武当相助,也绝非三大派、丐帮之敌。
崆峒虽是依附武当,但究竟高手稀缺,只得保持中立。而峨嵋虽将“峨嵋九阳功”与张三丰交换“武当九阳功”,但也只代表两不相帮而已,所以此次黄鹤楼武林大会,武当一派将独挡少林、昆仑、华山三大派,还有丐帮这一大帮,虽有众多武林人士助阵,但胜负之数,还难说的很。
这些利害关系,青书早就想过,是以这一月以来,因缘际会,做了几件大善事,“太和儒侠”登时声名远播,江湖上都是交口称赞武当又多了一位少年英侠,兴旺在即。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拱手行礼,人群越聚越多,竟是有不下两百之众。这些人或是仰慕武当一派、或是受了武当七侠或者青书的恩惠,或是本就与武当交好。都对着青书施礼致意。
青书长身站起,便欲一一回礼,但他此刻已有醉态,骨子里地狂意涌上,也不管他礼数周不周到,蓦地大笑道:“诸位既有此意,何不随鄙人一同去那黄鹤楼上,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第七十二章 黄鹤(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此诗一出,可谓无人能再赋黄鹤楼。
杨逍白衣飘飘,洒然踱步,韦一笑青衫裹身,与杨逍并肩驰行。两人都是头戴斗笠,遮住面容。他俩轻功俱佳,前者身姿潇洒,后者鬼魅飘逸,都是慢悠悠的跨出几步,便晃到了数丈之外的另一处。
杨逍遥遥一指远处蛇山之巅那座高楼,笑道:“韦蝠王,当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楼中崔颢所作,登时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哈哈,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确是文采风流,当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韦一笑冷笑道:“文采风流一类,不过是些酸丁腐儒捣鼓出来的。杨左使当世英杰,豪气过人,怎地也尽弄些这类玩意
杨逍笑道:“当世英杰,文采风流么,本人是不甘落后的。但酸丁腐儒,却是不敢自矜。”
韦一笑瞧他得意神色,冷哼一声,知辩才远远不及,当即见好就收,不与他争。
杨逍大袖一挥,伸出右手,一指鹦鹉洲,睥睨道:“此地乃是当年祢衡授首之处,这人手无缚鸡之力,偏偏口舌刁毒,不懂时事。曹操、刘表面前放肆放肆也就罢了,在那毫无容人之量的黄祖面前大放厥词,委实是自寻死路。”
韦一笑听他一会儿指点江山,一会儿缅怀古人,心道:“你这是说你博古通今。智识高明了。”心念一转,不由一惊:“哎哟。杨逍这话是什么意思?祢衡口舌刁毒不错,说不得、张中、彭和尚他们也是如此。杨逍这兔崽子一直想当教主,而他五散人素来与我亲厚,他这话是要我警告说不得他们么?一个不高兴,失了容人之量,就要置他们于死地?”看向杨逍的眼神一时大是怪异。
杨逍淡淡瞥他一眼。说道:“五行旗想必俱都已然布置妥当,五散人向来自以为义气深重,唔…想必也被蝠王你唤来了吧?呵呵……他几人可是素来看我不顺……”
韦一笑心中一咯噔,忙道:“杨左使……”
杨逍挥手叹道:“我虽不敢自比曹操,但刘表还是当得的。奈何此时偏偏少了黄祖。真是气煞我也,气煞我也!不过…气归气,韦蝠王所虑,实属多余啊!”
韦一笑觑见他嘴角淡淡戏谑笑意,自知上当,冷哼一声,心道:“丫儿的,明教教规首重兄弟义气。杨逍既肯为了谢兄弟不远千里奔来。又怎会害五散人性命?***就会拿话诓老子,害得老子一惊一乍的!”
杨逍见韦一笑神色,便知这韦法王已知道上了自己的当,正自懊悔。不由心中大乐。他向来聪明自负,料事无双,于人心揣度地更是十分深入。当年他和峨嵋大高手孤鸿子决战之时,一招败敌,正是先激的人家大怒。再出其不意夺下倚天神剑。看准了那孤鸿子心高气傲,便以足踏宝剑。作出不屑一顾地样子,飘然而去,可惜孤鸿子一代高手,竟是被杨逍活活气死,但由此也可看出,杨逍其智其勇其谋,委实非同小可。他近三来居于昆仑山,地处偏僻,练功闲暇,不免百无聊赖,久而久之,便以耍弄人心为乐。但也有玩火的时候,他看准卫璧虽是俊俏风流,但却是胆小怯弱之徒,置于孤松之上势必无虞,还能好好吓他一吓。但狗急跳墙,杨逍估算错误,却反被这等宵小暗算了一把,此事委实是他生平大辱。
杨逍正欲取笑两句,却忽地身子一震,脱口低呼道:“晓芙!”韦一笑正生闷气,见他神色震惊,恍如被雷劈了一般,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但见一个女子定定望着黄鹤楼,娉婷而立,肤色白皙皎洁,眉目如画,只是脸上有着挥之不去的愁意。杨逍身子一动,便要飞奔过去,忽见一个绿衫少女小跑过来,拉着纪晓芙的双手,好似撒娇一般,不停摇动纪晓芙双手。后面一个英俊男子满面通红,似乎很是害臊,正是武当六侠殷梨亭。绿衫女子似是有意撮合二人,不停的说着些什么,巧笑嫣然。殷梨亭低下头去,不时偷眼望望纪晓芙,两人目光一撞,脸上又是一阵通红。
杨逍脸色铁青,跨上一步。韦一笑何等精明,如何看不出来?当即身子一横,挡在杨逍身前,低喝道:“杨左使!我们此来为何,你须得明白!”
杨逍身子一震,颓然叹口气,强自按捺住心中翻滚不休地情思,驻足不动。韦一笑轻轻拍了拍他肩膀,低声道:“人多眼杂,咱们小心。”
杨逍阴沉着脸,点点头,两人身子一晃,当即隐没在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敌分割线——
黄鹤楼雄立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
当年张三丰正是在一处高峰之上观望龟蛇二山,花费三日三夜时光,方才悟出“真武七截阵”作为武当镇派阵法。
而这一日,黄鹤楼前,来来往往的都是武当弟子,正忙来忙去的布置武林大会的会场。
一个约莫九、十岁地小童在黄鹤楼中四处溜达着,脸上有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青气,但身子健旺,步子轻盈,倒不显得十分病态。
这小童自然便是张无忌了,明日便是八月十五,武当派便将在黄鹤楼召开武林大会,商讨张翠山、谢逊和屠龙刀之事。
说到张无忌的身份,可谓十分尴尬,也十分微妙。他父亲是名门正派的弟子,母亲却是邪教教主的女儿,义父更是明教的金毛狮王谢逊。这样一个夹在正邪缝隙中的小小童儿,将要面对什么。谁也不知道。
张三丰本欲亲来,镇住场面,但“太极拳剑”出世,乃是武当一派辉耀千古地大事,轻忽不得;而宋远桥等人更是不欲师尊以百岁之龄奔波劳碌,是以苦劝张三丰。连说:“若是单打独斗的话,武当七侠怕了谁来?而若是群殴,徒儿早有准备,已遍邀高手助阵,绝无战败之虞。何况咱们彬彬有礼。人家也不好撕破脸面来不是?”一番长篇大论,终将这老道士关在武当山上闭关参悟太极。
而此刻,除却俞岱岩,其余五侠都在门外忙着布置会场。张松溪则陪着张无忌逛着这座千古名楼。黄鹤楼凡三层,计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
张松溪笑道:“无忌,跑慢些。可别摔着了。”无忌回头做个鬼脸,嬉笑道:“有四伯在,我哪里摔得到。”张松溪有意逗他,装作满怀心事。摇头叹道:“连你七叔都差点输在你手里,四伯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你来拆。”
无忌眉头一锁,撇撇嘴道:“七叔那是故意让无忌来地。唉…我见他突然出掌,想也没想就推了出去,好像…是让他丢脸了哦…他不会怪无忌吧?”原来莫声谷不信这“擘天掌力”能有那么厉害。出三成掌力和张无忌对了一掌。张无忌纹丝不动,莫声谷却是险些退了一步。这让他如何能下得来台?殷梨亭平时和莫声谷闹惯了。不时便拿这事来取笑,张松溪也不时冷不丁的刺他一次,莫声谷面红耳赤之下,倒让无忌这个不过十岁地小童十分不好意思。
张无忌自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襟宽广,这一令莫声谷下不来台,心里倒是十分不好受。张松溪见他微有自责之意,心道这孩子虽是聪敏,但敦厚朴实,却是玩笑不得,不由笑道:“你七叔豪迈慷慨,哪会计较这些许小事。大家平素闹惯了,互相取笑而已。像你六叔和峨嵋派的纪晓芙姑娘,也没被你七叔少拿来说事。”
两人在这黄鹤楼逛来逛去,张松溪学识极为渊博,可说博古通今,指着这一处壁上,说道这诗乃是谁人手迹,那一处壁上文赋又是何人墨宝。每首诗每篇文都必点评一番,言辞中肯,颇得诗家法意。
张翠山、谢逊都是博学之士,张无忌幼承庭训,也读了不少书,更是将《庄子》这等晦涩文章通篇背下,也有颇为深厚的文学底蕴,张松溪这番点评倒也听得津津有味。
两人逛到第三层,张松溪将无忌抱在手中,极目远眺,但见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景色秀美绝伦,令人心旷神怡。
张松溪放下无忌,笑道:无忌,这黄鹤楼高九丈九尺,合了那重阳之数。可说此处于你,却是大大有利。”
张无忌笑道:“太师傅说无忌寒毒都去了五六成了,自然没事啦。哈哈,不过这般听来,这座黄鹤楼也不甚高嘛。怎地名声这般响亮?”
张松溪道:“的确,比这楼高的建筑大有所在,现在鞑子皇帝大都地大天王塔高达二十四丈,不远处南安郡里地英雄楼也有十八丈高,都比这黄鹤楼要高。”顿了顿,摸摸无忌头,笑道:“黄鹤楼之所以如此有名,其一在于这楼中多名士手迹,崔颢、李白、白居易这等大文豪多曾莅临此处。其二么,便和这名字有关系了,你可知道这黄鹤楼的名字由来么?”
张无忌道:“当地人都说,是有仙人乘着黄鹤来过,所以叫黄鹤楼。”
张松溪笑道:“不错,凡人都愿沾上几分仙气,这般一来,黄鹤楼不出名也难啦。不过相比于此,我倒更偏爱另一个故事。”
张无忌奇道:“什么故事?”
张松溪说道:“这故事是《报应录》中记载地,是这般说的: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他将这一段文字一字不错的背下,这份记忆功夫。也算是非同小可了。
张无忌拍手道:“《报应录》说地便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哈哈。四伯,这故事是真的么?”
张松溪摇头道:“这故事自然是假的。呵呵,无忌,你好好体味这则故事,将来如何作为。便看你自己啦。”张无忌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儒生玩弄着手中的青花瓷杯,脸色淡然。嘴角噙着微笑,端坐在右首高椅之上。
一个粗豪汉子大马金刀地从内室转入大堂,粗声道:“博尔忽先生,许久不见了!”
儒生含笑道:“燕赤尔将军,久违了。”
燕赤尔怪眼一翻,怪声道:“十年不见先生,却不知到哪里升官发财去啦?可还记得当年的老朋友么?”
儒生仰天打个哈哈,拱手道:“将军风采,在下十年来可是铭记于心不敢或忘地。王爷密令,把在下给发配到穷山恶水去受罪去啦,怎地比得上将军统兵一方,威风凛凛。”
燕赤尔双眼微眯,环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沉吟道:“是……王爷派你来的?”
儒生笑吟吟地,翻手亮出一块令牌,令牌之上刻画着繁复花纹,有蒙文镌刻其上,翻译成汉语便是“汝阳王府”四字。儒生笑道:“燕赤尔将军心细如发,佩服佩服。”
燕赤尔一见那令牌,慌忙俯身下拜,恭声道:“燕赤尔手下一万三千人马,听从先生调遣。”要知汝阳王统领天下兵马大权,不世枭雄,手段之酷之烈,可是闻名遐迩的,饶是燕赤尔这等浑人,也不由发自骨子里涌出一股颤栗。
儒生扶起他,笑道:“咱们仍是当年的好朋友,这般岂不生分了?”
燕赤尔一怔,哈哈笑道:“不错,不错!好兄弟!咱们喝酒去!”
儒生笑道:“不忙,不忙,以后有的是机会喝酒。我此来只求借将军兵符一用,调用六千人马即可。”
燕赤尔怔忡半晌,蓦地长笑道:“先生太看轻我燕赤尔啦!好友有求,我安敢落于人后,这一万三千铁骑,由我亲自率领,听从先生号令便是!”
儒生摇头笑道:“人数太多,反而不美,六千人马,足够了。”
燕赤尔急道:“不行不行,我是一定要去地。否则即便你有王爷令符,我也不遵!”原来这燕赤尔脾气怪异,屡屡得罪上司,颇不得意,听这儒生奉令前来借兵,当即便想到这乃是个绝好的立功机会,又怎肯放过?
儒生似乎早就胸有成竹,却装着十分为难模样。燕赤尔是个浑人,见他如此,忙大拍马屁,又取出一枚兵符和一箱珠宝奉上,儒生犹豫一会儿,便答应下来,两人转入内堂,密议良久,不时听见燕赤尔故作豪爽的哈哈大笑声:“妙计!妙极!”
儒生嘴角划过一道冷笑,既然诓了一枚兵符在手,那便得好好利用了。嘴上客套,心里却在慢慢盘算着今后的进退得失。
汉阳道上,一个灰色身影正在狂奔不休,速度甚急,几不下奔马。少林轻功原胜在长力,沈振鸿修习了红叶传授的秘籍之后,内力愈发圆转自如,竟似是全无力竭之虞。
也是红叶传授内功地时机甚是巧妙,取在对掌之际,沈振鸿全副精神都在一双手掌之上,忽闻红叶梵唱,无意间便被吸引过去。这一个“无意”甚是关键,修炼这门内功须得无为无意,堪破“我相”“人相”方能入门,红叶刻意营造这么一个氛围,引沈振鸿入门,可谓煞费苦
这门内功一入门,端地可说是一日千里,沈振鸿只觉自己周身内力如?( 武当宋青书 http://www.xlawen.org/kan/400/ )
夜无声,纵使阴暗墓中,不知日夜,也能感受到宛如水银泄地一般地月华。滋养众生。
嘈杂切切,错落弹开,宛如珠玉相碰,苏若雨嘴角含笑,手指不住拨弄琴弦,一曲弹开,宛如春风拂面。淡淡水波在她眼眸中泛起丝丝涟漪。不住皱开落水地花瓣。
此琴音色绝美。乃是前日小蝶从“红尘炼心大阵”之中取出,正是青书当日所弹妙琴。
小蝶司掌乐艺,弹得一手好琴,却是学自苏若雨,据小蝶言,此琴乃是昔年古墓祖师林朝英留下。经历代古墓主人之手,音质非但不衰,反而愈发绝美。
苏若雨本是书香世家,但区区一年中,家道中落,遭人陷害,父母横死。她三岁便被卖到秦淮河旁一家妓院,那老鸨倒算是慧眼识珠玉,知道这小女童乃是一等一的美人胚子,自幼便把她当作花魁来培养。四岁起便将她隔离开来。教她弹琴下棋,吹笛写字,琵琶箫笛。端的算是寄予厚望。
可是苏若雨七岁那年,偶然瞥见一个新来少女被老鸨和一干大汉强行塞入一个胖老员外的房中,心中好奇,偷偷在戳破窗户纸观看房中情景。但见那胖员外将那少女双手双脚绑在床上,一身剥的干干净净。好似白羊一般。自己也开始缓缓褪去衣服,好似白蚕一般肥大的身躯压在少女身上。不住耸动。她震惊骇然之余,也知自己将来势必如这少女一般,要去伺候有钱有势的男人。
她绝非甘于命运安排之人,自那之后,便开始预谋逃走,可她孤弱女童,小小年纪,又如何逃得出心狠手辣地老鸨和身强力大地壮汉的追赶?一抓回来,老鸨怒之又怒,也不管将来她是否摇钱树,拿过鞭来便抽笞不已。
好在杨汐晴之父偶然路过,见不过眼,便将这女童救下,带回古墓与女儿作伴。
可说,苏若雨是第一个进入古墓的女童,自幼和杨汐晴感情极好,与小眉小虞等人不同,乃是杨汐晴最为信任之人。
苏若雨对琴之一道极有天份,低眉信手弹,如美人私语耳旁,如兰芬芳气息铺面而来,令人从心底生出酥麻之感。一曲弹开,巍峨处仿佛高山,细腻处宛如流水,串串音节悠悠流开指尖,端的是沁人心脾。
蓦地一阵空灵箫音响起,青书手执玉箫,指节轻敲,合着苏若雨曲调,悠悠扬扬的奏上一曲,洒然空静之处,和苏若雨轻灵如春风拂面的琴音相合,令人倍感舒适。
他这弄箫之术,乃是传自苏若雨,虽因时日尚短,学地不甚精,但却胜在意境悠远,静水流深,恍如潺潺流动的溪涧水流,缓缓渗入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青书也不知对于这个一身素白的女子,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总之只要和这个女子在一起,便会十分舒适。两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发自心底的共鸣,这是不需要言语的,只要一个眼神,便互知心意。
无疑,这种感觉对于青书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他甚至可以不顾一切的去守护这份感觉。但又可以说,这只是灵性上的交流,绝无半分肉欲掺杂。相对地,对于杨汐晴,青书和她研讨剑术之时,数次耳鬓厮磨,都是心里砰砰直跳。
苏若雨见他来了,轻轻一笑,指尖轻挑,轻灵一转欢快,琴音跳动不休,盎然孕有勃勃生机。
小蝶随侍一旁,见两人琴箫相合,仿佛绝配,不由会心微笑。忽听得琵琶声响,杨汐晴怀抱琵琶,转轴拨弦,三三两两,错落有致,听来宛若璞玉相击,轻灵生脆。
三人奏出这段乐曲,温润深远,在古墓之中悠悠传开,练功室中少女都停下练剑,静静听这仿佛天籁一般的声乐,仿佛怕扰乱韵律,大气也不敢喘上一口。
杨汐晴忽地一挑一捻,琵琶发出铿然声响,震人心魄;苏若雨一抹琴弦,再一拢一弹,仿佛天外银河从高山之上倾斜而下,轰然作响;青书箫音却一直平平淡淡,宛若细水长流,却悠悠回荡在各人耳旁,挥之不去。
小虞手中长剑忽地无力落下,泪眼迷离,口中喃喃道:“他、他要走了…”小眉瞧她神色,不由问道:“小虞妹妹,谁?谁要走了?”
果听得琴音铿然大作,仿佛千军万马齐齐踏来;琵琶弦起,捻拢抹挑,也宛如珍珠玉盘激烈撞击;而那一缕淡淡箫音,仿佛就要淡漠在古琴乐音和琵琶声响之中,再一刻,终不可闻。
不知有几滴泪水,悄然落下。
第七十章 三掌
福建莆田少林寺中,天林方丈最得意的弟子红叶禅师正静静坐在东厢禅房中的蒲团之上,似是阖目微憩,似是跌珈修行。而香炉中的袅袅清烟缓缓升起,缭绕不休。
一个青年男子在缓缓走到禅房之外,踌躇半晌,终是难能再进一步。
他犹豫许久,方欲迈开大步,却终究缩回,一咬牙,还是转身退走。
红叶禅师舒展双臂,伸了个大懒腰,懒懒地道:“沈师弟么?”
青年男子脚步一顿,嘴角挂着苦笑:“红叶师兄,正是振鸿。”
红叶禅师推开禅房木门,但见一条曲径蜿蜒而来,路边花木幽幽,鸟鸣空灵,不由高声笑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人生至此,方不负苍天造化一番。”
沈振鸿道:“师兄的禅机愈发凛冽了。”
红叶哈哈大笑道:“沈师弟,你莫要拐弯抹角的,来此有何要事?”
沈振鸿切齿道:“便是前日,振鸿收到表妹信函,信言姑父一家皆已遭人毒手,只余妇孺。振鸿…振鸿不才,但自父母死后,便只有姑母这一个亲人…所以,师兄…我…”
红叶禅师斜睨他一眼,淡淡道:“你要出寺?”
沈振鸿咬牙道:“不错,还望师兄允了。”
红叶禅师仰天打个哈哈,笑道:“沈师弟,你若要出寺,径自找方丈去,找我这个无方闲人作甚?”
沈振鸿苦笑道:“振鸿七岁上山。深受佛法熏陶,也知慈悲为怀的济世之道,但大仇不得不报。此番下山,原是雪恨,若禀明方丈,依方丈性子,只怕不允…唉…振鸿原想偷偷出寺,但这般一来。不啻叛逃…两难之时,便想到了师兄。”
红叶禅师淡淡道:“沈师弟,你是我南少林俗家弟子中特出的人物,武功高强,十八铜人阵也闯过了。嘿嘿。要报仇的话,也非难事。只是,你可知道仇人是谁?”
沈振鸿点点头,却不说话。
红叶禅师“嘿”笑道:“好!好!”
沈振鸿心内惴惴,问道:“师兄是允了么?”
红叶禅师面色骤然变冷,沈振鸿被他目光一盯,如堕冰窖,寒毛炸起。红叶蓦地冷笑三声:“你且接我三掌试试。”身子一晃,伸出右掌。平平推出。
这是一路“闯少林”地基础拳法,但由红叶使来,却是不枝不蔓,潇潇洒洒,若以人来喻,则恍如绝代佳人,纤合度。法度之严谨。内力之雄浑,较之北少林三位神僧,还要隐隐强上一筹,虽是最最基础的一路“闯少林”拳法。使来却隐然如渊临峙,宛然一派高手气度。但沈振鸿好歹号称南少林俗家弟子第一。所谓“南拳北腿”,他七岁上山,在少林寺中勤修苦练二十二年,自“闯少林”一路长拳而始。“罗汉拳”“韦陀掌”一路一路循序渐进炼下。专修刚猛一路,“错花掌”“波罗蜜手”势如破竹的一一练成。乃至三年之前,终而修成“般若掌”,这“般若掌”乃是少林寺七十二门绝艺之一,向来唯有特出的奇才方能练成,资性稍差者终生难窥其门径,沈振鸿以二十六岁之龄修成如此神掌,端的算是百代不逢的绝世奇才。
他觑红叶来掌,滴溜溜一转身,“韦陀掌”中的一式“黑虎掏心”平平推出,双掌一撞,两人身子都是一晃。红叶笑道:“不错不错,再来。”又是推出一掌,竟是“大金刚神掌”中的精妙招数。
须知这“大金刚神掌”代代单传,向来都只有特出地奇才方能练成,一经打出,便犹如金刚怒目,力能扛鼎。眼见无俦大力涌来,沈振鸿面色凝重,“般若掌”轻飘飘的打出,两掌一撞,红叶脚下不动,沈振鸿却是退后三步,嘴角溢血。
红叶禅师轻笑道:“沈师弟,还接第三掌么?”
沈振鸿接了这掌,便知已受内伤,论内力,自己与这师兄差的太远,虽是号称俗家第一,但这南少林中,真正的第一高手,只怕不是方丈,也不是各堂长老,更不是自己,却只能是这红叶师兄。他深吸一口气,神色坚定,沉声道:“请师兄发掌。”
红叶禅师笑嘻嘻道:“好,好。这第三掌有个名堂,叫……须弥山掌。”伸出右掌,轻飘飘吹出一口气,一翻掌,但听噼里啪啦一阵脆响,“须弥山掌”已然拍出。
沈振鸿左掌横胸,右掌凝然推出,掌势带动风声,甚是劲急。
他早知这师兄乃是南少林中第一奇人,不过三十六岁年纪,武学修为却早臻深不可测的境地,禅法修为更是了得,机锋无双,合寺上下无一个人辩地过他。抑且深受方丈看中。若来求他,他若答应了,那便可自行下山。只是这师兄行事古怪之极,寺中早有多人吃过苦头。是以在禅房门外趋巡不入,多在犹豫。
这不,说了没几句话,两人便无缘无故的打了起来。红叶出手尤重,第二掌便将沈振鸿打得嘴角溢血,这第三掌更是用上少林寺中七十二绝技中极为难练的一门“须弥山掌”,传闻建寺至今,不过二十七位高僧修成此掌。
但沈振鸿乃是心志坚毅果断之辈,下定决心去报仇,便绝无退缩之理,当即吐气开声,“般若掌”中绝招“摩可无量”轰然推出,两掌相击,沈振鸿便觉好似打进一堆棉花里,无处着力,掌力不住涌出,却伤不到对方一根毫毛。
红叶禅师笑嘻嘻的面容蓦地一变,顷刻间便仿佛庄严宝相,温润如玉。他沉声喝道:“此法只授一遍,给我好好听着!”沈振鸿受他一喝,仿佛陡然开了千倍灵识一般,只听得红叶缓缓念道:“立身期正直,环拱平当胸,心澄貌亦然,气定神亦敛……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总要有意紧力松、骨肉空灵之意,更要有毛发飞张、气血铮棱之慨……周身无一处不舒适,无一处是阻碍……”
洋洋千余字念下,沈振鸿如痴如醉,仿佛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忽听得红叶禅师一声大喝:“形曲意直、神圆力方、呼喝叱咤、易筋无双!”
这陡然一声大喝之后,竟是悠悠一声长叹,红叶缓步踱开,摇了摇手,叹道:“方丈那边你不必多管,径自下山便是…唉…我乏了,你退下吧。”
沈振鸿犹自如痴如醉,听得这话,方才清醒过来,先是一喜,后是一惊,欲出言谢过,又见红叶一脸不耐,只得拜上三拜,缓缓退去。
红叶好似意态萧索,长叹道:“迂腐不堪,虽是璞玉,但要修成正果,何其难也?”一摆大袖,飞身上树,脸上又恢复嬉皮笑脸的模样,手一扬,揽住一只小鸟,哈哈笑道:“鸟儿,鸟儿,你说那个姓沈的仇人,是武当派的,是峨眉派的,还是昆仑派的?”无敌分割线——
青书这一月来策马江湖,过得好不快意。他飞鸽传书上武当,得知张三丰亲上峨嵋,再三恳求之下,终致求得峨嵋九阳功。他不世宗师,将三派九阳功合而为一,长笑三声,说道:无忌有救矣!无忌有救矣!更得启发,专门为张无忌创出一门掌力,大号“擘天”。而后闭关不出,称是对“太极”又有所悟,“太极拳剑”创制成功就在顷刻。
却说这门“擘天掌力”来头甚大,乃是张三丰别开蹊径,以三派九阳功为基,用脏腑储至阳之气,再以丹田氤氲紫气催发崩出。掌力一出,足有催云断石之威,威力刚猛之至。张无忌修炼三派合一地九阳神功,在张三丰等人真气助力之下,进境甚速,“擘天掌力”也略有小成,竟能和莫声谷拼个不相上下。
莫声谷羞惭欲死,放言道黄鹤楼武林大会之后,一定坐死关修炼武功,不然被宋青书内力上压过,还被张无忌在掌力上拼赢。那自己这个师叔,做的委实窝囊。
其余诸侠俱是哈哈大笑,但也是各自暗暗用功,武当上下一时武风甚勤。
这门掌力要求甚高,武当上下,唯有张三丰张无忌二人能练。张三丰宗师修为,无物不修。而张无忌能练,皆是因为他寒毒入脏腑,需至阳真气驱除。寻常人又如何禁受的住这等至阳内力储在脏腑?
而宋远桥等人,再修炼个数年,任督二脉一通,修为到了,自然而然便能修习此路神掌了。
青书听得这个消息,欢喜之余,也暗自忖道:“这擘天掌力…能有多厉害?不过既是出自太师傅手笔,定然是极强的。呵呵,无忌有福了。”
第七十一章 儒侠
宋青书一人一剑一箫,行走江湖一月有余,期间行侠仗义,斩除作恶元兵,诛贪官,救百姓,做下无数善事。实是他昆仑山杀无辜之人过百,心中有愧,刻意行善之下,倒也造福江湖。武当派“太和儒侠”的事迹渐渐在中州一带广为流传,威名一时极盛。
他腰间左剑右箫,手中持着一个酒葫芦,晃悠悠的在风雨夜里浪荡狂奔。这剑,乃是独孤求败所传利剑;这箫,乃是苏若雨所赠玉箫。一箫一剑,颇显诗酒风流。
这一日他奔的兴起,偏偏进得城中,行人熙熙攘攘,挡住道路。他一路运力狂奔,又不住饮酒,饶是内力深厚,此时也已有三分醉意,飞身纵到一家民房屋顶之上,斜倚屋脊,仰头灌了一口酒,哈哈大笑道:“风来乎?风来也!哈哈,唯此妙风好借力,飘然送我上青云!”足尖一点,纵上老高,“梯云纵”展开,袍袖飞扬,迎着晚风猎猎,凌空五转,仿佛仙人踏歌而上青云,只把一众行人看得目瞪口呆,智识稍昧者已然俯身下拜,高呼“神仙”不止。
皆因这“梯云纵”不同于其他轻功,每每转折之间最见功力,一纵之势欲尽之时,凌空一转,又慢悠悠拔高三丈,再一转,又是拔高两丈,虽是逐层递减,却是越纵越高。与一般江湖人士直来直去的跑腿功夫相比,简直判若云泥。
青书身在高空之中,又灌了一口酒。哈哈大笑,陡然升起雄视天下的感觉,但觉天下英雄,能堪与敌者寥寥,不由伸出右手,指点江山,高声吟道:“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
他此时功力早非一年之前可比,诚所谓今非昔比,非但“梯云纵”使得炉火纯青,抑且凌空吐气开声,全无半分做作之态,方圆三里之内,此声皆闻于人耳。有练家子远远瞧见他好似不住在空中拔高身子,不由大是骇然:“这人到底是人是鬼?”
青书狂态毕露。丹田中内息陡然冲上天灵。他纵声长啸,清越激昂,远远送出数里。这番功夫施展开来,委实惊世骇俗。这城中高手见得一人纵上七八丈高,本就一惊,孰料这人竟能凌空转折,每一转折,又拔高三四丈、两三丈。五转之后。竟全无借力地纵上二十余丈,落在“英雄楼”屋顶之上,腰挂长剑,一手拿酒壶。一手持玉箫,睥睨四方。
他纵声大笑,内力一激,长剑出鞘,弹剑而歌:
“不羡荣华不惧威。
不慕芳华不求名。
闲云野鹤无常往,
何处江天不可飞?”
歌声蕴含内力。又是传出老远。一首歪诗胡诹而毕,颇显豪气,青书又是仰天灌了一口酒,轻笑道:“这英雄楼说什么上座者皆是英雄,端的是癞蛤蟆打哈欠,胡吹大气。放眼天下,又有几人能称英雄?”
他这一番举动,愚民已知他非神仙,唾骂几声,退了开去。而一众武林人士却是聚在“英雄楼”下,仰头观望,看看到底是哪一门哪一派的高手,竟有如此轻功内力。
蓦地,人群中一阵耸动,几人高呼道:“是武当派的太和儒侠”原来武当山又叫太和山,青书行侠之时,总不欲留下姓名,只说是武当七侠门下,被救之人中有个秀才,见青书年纪甚轻,仿佛十七八岁,行事又条理分明,风度翩翩,仿佛饱学宿儒,便与青书取了这个外号。毕竟“太和”二字较之武当,更近儒风,侠前加一儒字,较之一般侠客,多了三分书香、三分清雅、三分温文;剩下一分,却是这四个字凑在一块儿,将青书年龄劣势给掩盖了去。江湖人一听这名号,都觉必然是个三十来岁、风度翩翩的儒侠,并不会以为只是个十四五岁的毛头小孩。
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江湖上虽是素来强者为尊,但这年龄辈份,也是极为重要的。那秀才为他取了这么个外号,倒也省去许多麻烦。
也是他在这一月以来,行善数十起。这动荡年代四处烧杀,他刻意行善之下,也救下数百人性命。箫剑青袍,他一身行头甚是显眼,今日在这城中,竟是被人给认了出来。
那个在人群中高呼地矮个汉子一脸兴奋,大声叫道:“儒侠!您老人家也是去黄鹤楼参加武林大会的么?您放心,武当派执武林之牛耳,张真人天下第一,武当七侠和您老人家又侠名远播,我等定然追附骥尾!”
此言一出,人群里顿时向轰开浪来一般,纷纷向青书行礼作揖。要知武当七侠行侠十数年之久,较之青书这一两月久上数十倍,江湖上的人五成都受过他们恩惠,剩下五成或是各大门派弟子,有师门庇佑;或是奇侠怪客,一方大侠,功夫超卓。但后者多与武当七侠相交,可说偌大中原武林,与武当交好者占了七成之多,黄鹤楼的武林大会虽是逼问谢逊和屠龙刀所在,但这群人都有自知之明,知道以自己这点点微末本事,即便知道谢逊在何处,还没到人家身前三丈,便早已做了屠龙刀刀下之鬼了。
在中原,也唯有除武当、崆峒、峨嵋之外的三大派,还有天下第一大帮丐帮,心中尚自念念不忘谢逊和屠龙刀。皆因这三派一帮人多势众,不乏高手,一旦知道谢逊下落,势必派出大量高手,谢逊孤身一人,即便有武当相助,也绝非三大派、丐帮之敌。
崆峒虽是依附武当,但究竟高手稀缺,只得保持中立。而峨嵋虽将“峨嵋九阳功”与张三丰交换“武当九阳功”,但也只代表两不相帮而已,所以此次黄鹤楼武林大会,武当一派将独挡少林、昆仑、华山三大派,还有丐帮这一大帮,虽有众多武林人士助阵,但胜负之数,还难说的很。
这些利害关系,青书早就想过,是以这一月以来,因缘际会,做了几件大善事,“太和儒侠”登时声名远播,江湖上都是交口称赞武当又多了一位少年英侠,兴旺在即。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拱手行礼,人群越聚越多,竟是有不下两百之众。这些人或是仰慕武当一派、或是受了武当七侠或者青书的恩惠,或是本就与武当交好。都对着青书施礼致意。
青书长身站起,便欲一一回礼,但他此刻已有醉态,骨子里地狂意涌上,也不管他礼数周不周到,蓦地大笑道:“诸位既有此意,何不随鄙人一同去那黄鹤楼上,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第七十二章 黄鹤(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此诗一出,可谓无人能再赋黄鹤楼。
杨逍白衣飘飘,洒然踱步,韦一笑青衫裹身,与杨逍并肩驰行。两人都是头戴斗笠,遮住面容。他俩轻功俱佳,前者身姿潇洒,后者鬼魅飘逸,都是慢悠悠的跨出几步,便晃到了数丈之外的另一处。
杨逍遥遥一指远处蛇山之巅那座高楼,笑道:“韦蝠王,当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楼中崔颢所作,登时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哈哈,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确是文采风流,当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韦一笑冷笑道:“文采风流一类,不过是些酸丁腐儒捣鼓出来的。杨左使当世英杰,豪气过人,怎地也尽弄些这类玩意
杨逍笑道:“当世英杰,文采风流么,本人是不甘落后的。但酸丁腐儒,却是不敢自矜。”
韦一笑瞧他得意神色,冷哼一声,知辩才远远不及,当即见好就收,不与他争。
杨逍大袖一挥,伸出右手,一指鹦鹉洲,睥睨道:“此地乃是当年祢衡授首之处,这人手无缚鸡之力,偏偏口舌刁毒,不懂时事。曹操、刘表面前放肆放肆也就罢了,在那毫无容人之量的黄祖面前大放厥词,委实是自寻死路。”
韦一笑听他一会儿指点江山,一会儿缅怀古人,心道:“你这是说你博古通今。智识高明了。”心念一转,不由一惊:“哎哟。杨逍这话是什么意思?祢衡口舌刁毒不错,说不得、张中、彭和尚他们也是如此。杨逍这兔崽子一直想当教主,而他五散人素来与我亲厚,他这话是要我警告说不得他们么?一个不高兴,失了容人之量,就要置他们于死地?”看向杨逍的眼神一时大是怪异。
杨逍淡淡瞥他一眼。说道:“五行旗想必俱都已然布置妥当,五散人向来自以为义气深重,唔…想必也被蝠王你唤来了吧?呵呵……他几人可是素来看我不顺……”
韦一笑心中一咯噔,忙道:“杨左使……”
杨逍挥手叹道:“我虽不敢自比曹操,但刘表还是当得的。奈何此时偏偏少了黄祖。真是气煞我也,气煞我也!不过…气归气,韦蝠王所虑,实属多余啊!”
韦一笑觑见他嘴角淡淡戏谑笑意,自知上当,冷哼一声,心道:“丫儿的,明教教规首重兄弟义气。杨逍既肯为了谢兄弟不远千里奔来。又怎会害五散人性命?***就会拿话诓老子,害得老子一惊一乍的!”
杨逍见韦一笑神色,便知这韦法王已知道上了自己的当,正自懊悔。不由心中大乐。他向来聪明自负,料事无双,于人心揣度地更是十分深入。当年他和峨嵋大高手孤鸿子决战之时,一招败敌,正是先激的人家大怒。再出其不意夺下倚天神剑。看准了那孤鸿子心高气傲,便以足踏宝剑。作出不屑一顾地样子,飘然而去,可惜孤鸿子一代高手,竟是被杨逍活活气死,但由此也可看出,杨逍其智其勇其谋,委实非同小可。他近三来居于昆仑山,地处偏僻,练功闲暇,不免百无聊赖,久而久之,便以耍弄人心为乐。但也有玩火的时候,他看准卫璧虽是俊俏风流,但却是胆小怯弱之徒,置于孤松之上势必无虞,还能好好吓他一吓。但狗急跳墙,杨逍估算错误,却反被这等宵小暗算了一把,此事委实是他生平大辱。
杨逍正欲取笑两句,却忽地身子一震,脱口低呼道:“晓芙!”韦一笑正生闷气,见他神色震惊,恍如被雷劈了一般,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但见一个女子定定望着黄鹤楼,娉婷而立,肤色白皙皎洁,眉目如画,只是脸上有着挥之不去的愁意。杨逍身子一动,便要飞奔过去,忽见一个绿衫少女小跑过来,拉着纪晓芙的双手,好似撒娇一般,不停摇动纪晓芙双手。后面一个英俊男子满面通红,似乎很是害臊,正是武当六侠殷梨亭。绿衫女子似是有意撮合二人,不停的说着些什么,巧笑嫣然。殷梨亭低下头去,不时偷眼望望纪晓芙,两人目光一撞,脸上又是一阵通红。
杨逍脸色铁青,跨上一步。韦一笑何等精明,如何看不出来?当即身子一横,挡在杨逍身前,低喝道:“杨左使!我们此来为何,你须得明白!”
杨逍身子一震,颓然叹口气,强自按捺住心中翻滚不休地情思,驻足不动。韦一笑轻轻拍了拍他肩膀,低声道:“人多眼杂,咱们小心。”
杨逍阴沉着脸,点点头,两人身子一晃,当即隐没在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敌分割线——
黄鹤楼雄立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
当年张三丰正是在一处高峰之上观望龟蛇二山,花费三日三夜时光,方才悟出“真武七截阵”作为武当镇派阵法。
而这一日,黄鹤楼前,来来往往的都是武当弟子,正忙来忙去的布置武林大会的会场。
一个约莫九、十岁地小童在黄鹤楼中四处溜达着,脸上有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青气,但身子健旺,步子轻盈,倒不显得十分病态。
这小童自然便是张无忌了,明日便是八月十五,武当派便将在黄鹤楼召开武林大会,商讨张翠山、谢逊和屠龙刀之事。
说到张无忌的身份,可谓十分尴尬,也十分微妙。他父亲是名门正派的弟子,母亲却是邪教教主的女儿,义父更是明教的金毛狮王谢逊。这样一个夹在正邪缝隙中的小小童儿,将要面对什么。谁也不知道。
张三丰本欲亲来,镇住场面,但“太极拳剑”出世,乃是武当一派辉耀千古地大事,轻忽不得;而宋远桥等人更是不欲师尊以百岁之龄奔波劳碌,是以苦劝张三丰。连说:“若是单打独斗的话,武当七侠怕了谁来?而若是群殴,徒儿早有准备,已遍邀高手助阵,绝无战败之虞。何况咱们彬彬有礼。人家也不好撕破脸面来不是?”一番长篇大论,终将这老道士关在武当山上闭关参悟太极。
而此刻,除却俞岱岩,其余五侠都在门外忙着布置会场。张松溪则陪着张无忌逛着这座千古名楼。黄鹤楼凡三层,计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
张松溪笑道:“无忌,跑慢些。可别摔着了。”无忌回头做个鬼脸,嬉笑道:“有四伯在,我哪里摔得到。”张松溪有意逗他,装作满怀心事。摇头叹道:“连你七叔都差点输在你手里,四伯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你来拆。”
无忌眉头一锁,撇撇嘴道:“七叔那是故意让无忌来地。唉…我见他突然出掌,想也没想就推了出去,好像…是让他丢脸了哦…他不会怪无忌吧?”原来莫声谷不信这“擘天掌力”能有那么厉害。出三成掌力和张无忌对了一掌。张无忌纹丝不动,莫声谷却是险些退了一步。这让他如何能下得来台?殷梨亭平时和莫声谷闹惯了。不时便拿这事来取笑,张松溪也不时冷不丁的刺他一次,莫声谷面红耳赤之下,倒让无忌这个不过十岁地小童十分不好意思。
张无忌自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襟宽广,这一令莫声谷下不来台,心里倒是十分不好受。张松溪见他微有自责之意,心道这孩子虽是聪敏,但敦厚朴实,却是玩笑不得,不由笑道:“你七叔豪迈慷慨,哪会计较这些许小事。大家平素闹惯了,互相取笑而已。像你六叔和峨嵋派的纪晓芙姑娘,也没被你七叔少拿来说事。”
两人在这黄鹤楼逛来逛去,张松溪学识极为渊博,可说博古通今,指着这一处壁上,说道这诗乃是谁人手迹,那一处壁上文赋又是何人墨宝。每首诗每篇文都必点评一番,言辞中肯,颇得诗家法意。
张翠山、谢逊都是博学之士,张无忌幼承庭训,也读了不少书,更是将《庄子》这等晦涩文章通篇背下,也有颇为深厚的文学底蕴,张松溪这番点评倒也听得津津有味。
两人逛到第三层,张松溪将无忌抱在手中,极目远眺,但见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景色秀美绝伦,令人心旷神怡。
张松溪放下无忌,笑道:无忌,这黄鹤楼高九丈九尺,合了那重阳之数。可说此处于你,却是大大有利。”
张无忌笑道:“太师傅说无忌寒毒都去了五六成了,自然没事啦。哈哈,不过这般听来,这座黄鹤楼也不甚高嘛。怎地名声这般响亮?”
张松溪道:“的确,比这楼高的建筑大有所在,现在鞑子皇帝大都地大天王塔高达二十四丈,不远处南安郡里地英雄楼也有十八丈高,都比这黄鹤楼要高。”顿了顿,摸摸无忌头,笑道:“黄鹤楼之所以如此有名,其一在于这楼中多名士手迹,崔颢、李白、白居易这等大文豪多曾莅临此处。其二么,便和这名字有关系了,你可知道这黄鹤楼的名字由来么?”
张无忌道:“当地人都说,是有仙人乘着黄鹤来过,所以叫黄鹤楼。”
张松溪笑道:“不错,凡人都愿沾上几分仙气,这般一来,黄鹤楼不出名也难啦。不过相比于此,我倒更偏爱另一个故事。”
张无忌奇道:“什么故事?”
张松溪说道:“这故事是《报应录》中记载地,是这般说的: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他将这一段文字一字不错的背下,这份记忆功夫。也算是非同小可了。
张无忌拍手道:“《报应录》说地便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哈哈。四伯,这故事是真的么?”
张松溪摇头道:“这故事自然是假的。呵呵,无忌,你好好体味这则故事,将来如何作为。便看你自己啦。”张无忌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儒生玩弄着手中的青花瓷杯,脸色淡然。嘴角噙着微笑,端坐在右首高椅之上。
一个粗豪汉子大马金刀地从内室转入大堂,粗声道:“博尔忽先生,许久不见了!”
儒生含笑道:“燕赤尔将军,久违了。”
燕赤尔怪眼一翻,怪声道:“十年不见先生,却不知到哪里升官发财去啦?可还记得当年的老朋友么?”
儒生仰天打个哈哈,拱手道:“将军风采,在下十年来可是铭记于心不敢或忘地。王爷密令,把在下给发配到穷山恶水去受罪去啦,怎地比得上将军统兵一方,威风凛凛。”
燕赤尔双眼微眯,环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沉吟道:“是……王爷派你来的?”
儒生笑吟吟地,翻手亮出一块令牌,令牌之上刻画着繁复花纹,有蒙文镌刻其上,翻译成汉语便是“汝阳王府”四字。儒生笑道:“燕赤尔将军心细如发,佩服佩服。”
燕赤尔一见那令牌,慌忙俯身下拜,恭声道:“燕赤尔手下一万三千人马,听从先生调遣。”要知汝阳王统领天下兵马大权,不世枭雄,手段之酷之烈,可是闻名遐迩的,饶是燕赤尔这等浑人,也不由发自骨子里涌出一股颤栗。
儒生扶起他,笑道:“咱们仍是当年的好朋友,这般岂不生分了?”
燕赤尔一怔,哈哈笑道:“不错,不错!好兄弟!咱们喝酒去!”
儒生笑道:“不忙,不忙,以后有的是机会喝酒。我此来只求借将军兵符一用,调用六千人马即可。”
燕赤尔怔忡半晌,蓦地长笑道:“先生太看轻我燕赤尔啦!好友有求,我安敢落于人后,这一万三千铁骑,由我亲自率领,听从先生号令便是!”
儒生摇头笑道:“人数太多,反而不美,六千人马,足够了。”
燕赤尔急道:“不行不行,我是一定要去地。否则即便你有王爷令符,我也不遵!”原来这燕赤尔脾气怪异,屡屡得罪上司,颇不得意,听这儒生奉令前来借兵,当即便想到这乃是个绝好的立功机会,又怎肯放过?
儒生似乎早就胸有成竹,却装着十分为难模样。燕赤尔是个浑人,见他如此,忙大拍马屁,又取出一枚兵符和一箱珠宝奉上,儒生犹豫一会儿,便答应下来,两人转入内堂,密议良久,不时听见燕赤尔故作豪爽的哈哈大笑声:“妙计!妙极!”
儒生嘴角划过一道冷笑,既然诓了一枚兵符在手,那便得好好利用了。嘴上客套,心里却在慢慢盘算着今后的进退得失。
汉阳道上,一个灰色身影正在狂奔不休,速度甚急,几不下奔马。少林轻功原胜在长力,沈振鸿修习了红叶传授的秘籍之后,内力愈发圆转自如,竟似是全无力竭之虞。
也是红叶传授内功地时机甚是巧妙,取在对掌之际,沈振鸿全副精神都在一双手掌之上,忽闻红叶梵唱,无意间便被吸引过去。这一个“无意”甚是关键,修炼这门内功须得无为无意,堪破“我相”“人相”方能入门,红叶刻意营造这么一个氛围,引沈振鸿入门,可谓煞费苦
这门内功一入门,端地可说是一日千里,沈振鸿只觉自己周身内力如?( 武当宋青书 http://www.xlawen.org/kan/4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