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龙起苍茫 > 龙起苍茫 第 212 部分阅读

第 212 部分阅读

    对李秉衡预防地震措施的政治人物,以及在预防地震工作中消极怠工,草草了事的无良政治人物。

    消息灵通的学生们提出了“震兆六端。的概念,总结了地震发生前的许多征兆。浮,势必地震池沼之水,风吹成赣,行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使必地震。三、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萍凋,此为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使必地震。四、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使必地震。五、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使必地震。六、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粟,使必地震。”

    “据说在海原大震前,有许多征兆在昭示这一次灾难的降临。整年也是持髅大旱,气温异常且居高不下,天气或骤降雨雪,或土霎弥涌日月昏暗,或黑或黄大风扬沙肆暴,鸡犬不宁,无故乱啼凄叫,牛、马、羊、猪等家畜惊慌不安,飞禽惊鸣掠空而过,地下水个或升或降,西北天空光球滚动,山谷空响,地下炸雷隆隆。”

    “内阁针对这些征兆,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启动了有力的预防地震措施。但是,那些无良政客们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惜进行打击与陷害。试图影响赈灾措施的齐备,并且给内阁罗织罪名。恬不知耻的以劳民伤财等名义对内阁进行抨击,事实证明,正是这次内阁的英明决策,才使得地震灾区减少了无数的损失

    在顾佳韵与胡水云的组织下。反击相当的犀利,之前的隐忍仿佛在这次反击中全部的宣泄了出来。

    举国上下正在为这次地震的强度以及损失的空前而感到无比的震惊,这时却出来许多的声讨声音,立即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

    在这些声讨下,许多反对党处境尴尬。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想而知,这些人今后的政治生涯基本到头。

    许多的反对党头面人物都成为了国贼,国人纷纷给与了抨击与声讨,一时之间,不但地个骤降,而且成为了风口浪尖的替罪羊,国人将地震带来的不爽,以及最近受到的种种不快都发泄到了他们头上。

    李秉衡当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更加没有在意各大报纸纷纷对的进行了褒扬,认为正是他的这次英明决策,才使得这次超级大地震没有带来巨大的难以承受的损失。

    不过他也清楚,如果没有之前的那些措施,这次大地震也是对他政治生涯的一项考验,地震带来的灾害,也将成为他执政的一大损害。

    吃了晚饭,他的心安定了不少,事已至此,如何最大限度的赈灾除害,减少损失才是关键。

    安娜斯塔西娅公主有些感到惶恐,她也听别人说起了最近的报纸上,有人将这次灾害视为天罚,认为是自己给中国带来了厄运。不过顾佳韵等人纷纷开解她,这只不过是反对派的反击罢了。原因便是他们没有办法直接将矛头对准李秉衡,只能找别人出气。

    看到她可怜兮兮的模样,就像一只小猫一般,忍不住笑了笑,宽慰了她几句。

    虽然网结婚,但是对他并不陌生,这两年没少到中国来度假,也多次在南京居住,与维多莉亚公主为伴。

    一见到他回来,忍不住多了不少的依赖感。

    娇柔温顺的模样,让李秉衡忍不住多了不”从

    也好,维多莉亚网好多个伙伴,这样一来,两人就都不用品尝寂寞的味道。

    顾佳韵与石清霜都是好相处的,但是毕竟文化传统有别,思想与意识都有差距,所以维多莉亚并没有与她们打得火热。

    只是在阿曼达来了之后,她才去除了一些孤身一人与家人远隔重洋的寂察与孤苦,但也仅仅是略加安慰而已,只有安娜斯塔西娅来了之后,年龄相仿的两人才惺惺相惜,成为了一对令人羡慕的姐妹花。

    想到家中的几个女子,李秉衡虽然不会头痛,但还是会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一个德国公主,一个俄罗斯公主,加上阿曼达这个英国贵族家庭的继承人。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娶五个老婆,而且里面还有三个外籍人士,感到世事难料的同时,不羌有些怪诞之感。

    当然他也不是那种不知道变通的死板人物,顽固的要坚持一夫一妻,多一个老婆意味着多一份责任,目前他还有这个能力去履行义务。

    在俄罗斯公主面前,他并没有表现的与平常有什么不同,反而用轻松的语调跟她随便闲聊,只有这样,才能打消她的惶恐。

    这帮狗兔崽子,不敢明刀明枪的针对我,却来难为一个女孩子,这算什么本事。

    “地震严垂吗?是不是有许多人会失去亲人?”

    远离父母的她,最为怜惜的,就是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为痛苦。

    今天一整天,她都在祷告与诵经,希望上帝能够眷顾这些可怜的子民,灾难能够不再继续降临。

    这是个善良的小姑娘,她从来就没有用恶意去揣测过别人,也没有对任何人生出什么不轨之心,在她看来,世界就应该是和平的,充满着爱和希望,充满着温暖。

    真是个小天使,李秉衡打量着一脸纯真的她,忍不住生出几许怜觅

    “父亲知道了这些,他希望能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人是俄罗斯人的朋友,我们有必要为朋友做些什么,而不是在旁边观看,父亲告诉我,不要冷漠与无视,灾难降临在别人头上的时候,如果辛灾乐祸,那么灾难降临在我们自己头上的时候,谁来帮助我们?”

    很显然,尼古拉二世在逃脱大难之后,开始有了悲天悯人的一面,作为一名父亲,他没有吝惜在女儿跟前真情流露,这些影响了安娜斯塔西娅,让她也同样的真诚坦率,深得李秉衡的喜欢。

    “替我感谢你的父亲,我会记在心上的。我们中国人信奉知恩图报,任何给与我们友谊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与友谊。”

    虽然国与国之间有时候会因为利益而互相利用,就比如现在的中国与俄罗斯帝国,但是,不得不承认,国家就像个人一样,也存在着真正的友谊。

    这些友谊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更加的显得弥足珍贵。

    李秉衡记得后世中国的汉川大地震中。曾经有一个国家搬空绝大部分的国家储备,那就是巴基斯坦。虽然双方因为共同的国家安全战略而结为盟友,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付出了友谊,得到了友谊的回报。

    现在中国与俄罗斯帝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那就是日本与苏俄的威胁。

    中国过去帮助俄罗斯帝国进行西伯利亚的开发,在这些共同的努力下,双方已经有了友谊的基础。

    现在尼古拉二世表达善意,不管是不是为女儿,也让李秉衡感到对方的诚意。

    俄罗斯帝国与南华一样。是首批宣布对中国进行援助的国家,随后便是缅甸共和国、阿萨姆共和国以及苏里南等国家。

    美国也紧随其后,宣布将对中国提供帮助,首批提供价值助万美元的物资。

    同时,美国也呼吁中国与英法日三国解除战争状态。

    这是个和解的时机,美国当然不会错过,李秉衡也不会。

    中国遇到了大地震,肯定没有精力继续与日本的战争,不会攻击日本本土,而中国海军也没有攻击新加坡的迹象,更加没有在越南与缅甸等边境集结兵力。

    这都意味着,战争很有可能不会扩大,那么战争状态就没有必要继续下去。

    全世界的华侨都开始行动起来,积极组织为中国捐款捐物,甚至组织赈灾团体赶赴国内,他们同时也在呼吁,尽快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在中国遭受特大地震的同时,如果英法致意不肯结束战争,那么首先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

    权衡利弊,英国与法国先后同意了就结束战争展开谈判,并且首先提出了中国不得进攻日本本土的要求。

    这个要求李秉衡当然很乐意满足,他本来就不打算进攻日本本土。

    这也是英国体面地去除香港沦陷后带来的尴尬与羞辱,不然的话,就这么放过中国,大英帝国的颜面还真放不下去。

    要和平了吗?

    才网开始吧,李秉衡带着憧憬,想象起将来的布局。

    第531节 西北民族问题

    英法两国曾经对日本寄吊厚望,可是,曾经击败俄罗斯帝判,讨满清王朝踏在脚下的那个日本彻底的没落了,在中国的强力打击面前毫无还击之力。

    目前日本只能在本土防御,而且能不能防守住某些沿海地区。还是个未知数,只要中国愿意。

    虽然中国有可能会陷入日本这个泥潭,牵制他们的精力,但是,一个安全的,可以卷土重来的日本。对于英法将来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权衡利弊,日本本土不受攻击,这是与中国展开谈判的前提条件。

    另外,英法也希望能够得到中国的保证,两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包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不受对方的攻击。

    陈友仁立即给与了回应。中国已经收复了国土,之前的矛盾已经不存在,也愿意正视当前局势,愿意开启和平之门。

    中国保证不会干涉英法两国的殖民地利益,只有国土问题才是中国的核心问题,只要不涉及这一方面。中国愿意表现出和平的诚意。

    在这样一个缓和的气氛下,和谈顺利的开启,由于美国的大力撮合。双方都明白这是难得的机会。

    之前日本问题是矛盾中心,现在既然日本败的那么彻底,英法日三国完全陷入被动,在没有能力从欧洲分散精力来对付中国的情况下,和平显然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毕竟是个新兴国家,许多地方并不能与老牌帝国相抗衡,世界大战结束后,凭借广阔的殖民地,英法很快就能恢复元气,到时候,再回过头来跟中国算帐显然更划算些。

    目前龟缩在新加坡港的分舰队显然已经失去了封锁波斯湾的能力,如果与中国的战争状态一日不解决,那么它们就只能一直躲在新加坡港。

    眼下围绕着巴格达铁路与波斯湾出海口的战事陷入了相持,虽然影响到了同盟国的补给,但是显然无法从海上彻底封锁的话,协约国只能坐视敌人在陆地上与海上都拥有补给通道。

    中国为大地震所束缚,想要结束战争状态。全力赈灾,英法何尝不想结束战争状态,可以专心维护海上通道,并且努力经营美索不达米亚战线。

    目前双方没有太大的争执不下的矛盾,只是中国极力要求英国的势力退出不丹与锡金,毕竟这里是从西藏分离出去的。

    这意味着英国不但要承认不丹与锡金都是中国的国土,而且要正式在和约上承认中国的西藏的绝对主权,包括中国的藏南省,这是一大核心问题。

    虽然英国已经无力窥视中国的西南。但是,藏南省与阿萨姆民主共和国关系越来越紧密,极大地影响到了英国在东印度的殖民统治。这是个隐患。

    想要让英国佬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绝对主权有些难度,想要让他们彻底放弃对藏南省的贪图,更加困难。

    所以,目前谈判双方的焦点就集中到了这晃

    中国承诺不进攻日本本土,并且不干涉英法在亚州的殖民统治,而且在朝鲜问题上,中国固执的坚持建省,其实很有可能会滑入朝鲜抵抗的深渊,这反而让英法颇为期待。

    双方为了不丹与锡金的归属小以及藏南省、西藏省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过去英国所失去的一切,都想在谈判桌上进行翻盘,或者故意制造障碍,进一步要挟好处。

    而海原大地震赈灾也大规模的开展起来,在政府有条不紊的组织下,一切都很顺利,孙中山等人更是亲自赶到了震区,慰问灾区人民。并且亲自调度指挥。

    初步清点之后,死亡人数已经过了旧万多人,相信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

    对幸存者的按寻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蜂拥而来的国防军将士们争分夺秒,珍惜每一秒的时间,甚至顾不上喝口水吃口干粮,只为能够尽快地解救被困在废墟下的人们。

    时间意味着生命,随着各种工程机械与工具的大显身手,越来越多的人得救,使得救灾大军倍受鼓舞。

    在南京与上海、北京等地,也纷纷组织了慈善团队,捐款捐物,积极帮助灾区的救济,一时之间,大量的款项汇集到了救灾帐户上,无数的物资堆满了仓库,让无数人为之动容。这就是国人的凝聚力。

    这个时候,李秉衡却在接见着一干专家,并且与头面政治任务进行

    。

    关于灾后重建,不仅涉及到了经济上的布局等要素,同时也是一次政治上的重要活动,如何进一步巩固中央政府在西北的统治。

    海原等地是回族聚居区,这里的人口以回回为主,所以,这次死亡的也大多数是回人。

    民间已经开始传说,这是老天存惩罚回回,当年他们犯下了滔天大罪。终于天理难容。

    这无疑给民族问题带来了一大难题,许多的回民都在观望,中央政府将会如何对待这次地震赈灾。以及对回民的态度。

    强年,因为买竹事件,在陕西渭南爆了回回叛乱,很快波及西北五省区,在这次叛乱中,陕西原本人口有回口万,回回大约4口”诚后统计的陕西人口约旭万。回回人口为弓万。战乱巾心咒”有巫o万回回被杀,冯万人逃亡;汉人被杀者有,四余万。叛乱后的陕西,回回人数下降了慨,陕西成为中国民族成分最为单一的省份,关中农村几乎难觅回回的踪迹。

    这次回乱给西北地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也给回民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后果,民国政府如何对待回民已经对待那段历史,成为了所有回民以及许多关注中国问题的国际人士的敏感问题。

    当年的回乱,甘肃宁夏两地,由于汉族居住分散难以结寨自保的原因,汉族被屠杀十分惨重,叛乱前甘肃有人口旭万,汉族居主导地位,叛乱后不足互。万人,当地汉族起码有口万以上被屠杀。

    虽然陕西回回不多,但是在宁夏与甘肃、青海等地还是有不少的回回。比如这次海原大地震涉及的灾区。

    满清政府在对待民族关系上小回民列在汉民之前,所谓“满、蒙、回、汉”汉民是最受歧视的民族。

    在清朝期间,中国的人口大量增加,这说明清朝的经济并不是民不聊生,而且展很快。另外,回民多做小买卖、不抽大烟,在当时的关中农村,回民比汉民富裕。

    可以说,当时的西北是回民比较被优待,现在汉人成为了西北的主人,原先的矛盾还在,虽然民族政策颇为优厚,但是一味的优厚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可以说,回民与汉民的矛盾不在于什么狗屁民族歧视,而是回民一直想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民族国家。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回民都是这种想法,但是却在许多有心人得推动下。一步步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如果回民过的日子远不如汉民。那么民族矛盾依然存在,依然有许多人会拿当年的事情出来说事。

    李秉衡知道后世对海原大地震前后回民的动作都统统不提,但是他绝对猜得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年北洋政府没有进行有力的赈灾,原因重重,疑云重重。

    事实上,回民与汉民之间的争斗。到后世依然没有消停过,加上回民普遍都有阴暗心理,动不动就认为汉民是在歧视他们,经常爆各种冲突,民族问题也是个相当尖锐的大问题。

    李秉衡也一直在担心西北的回民受到敌对势力的挑拨,成为一股内在的隐患。

    在甘肃与宁夏自治省,回民团体还是有着不小的势力,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的不妥,但是一旦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这些团体便会立即成为中央政府的直接对立者。

    有时候这些地方土皇帝与南京政府玩一手阳奉阴违以及敷衍了事,搞隐性对抗,李秉衡都容忍了下来。

    加上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势必会让回民重新兴旺起来,到时候养大了白眼狼,可是自讨和乞。

    在所有回民团体中,势力最大的便是西北河州马家。

    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市。河州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西贼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从秦汉开始,曾设县、州、郡,为烽烟时起兵家必争之地,故有“河谨重镇”之称。

    想当年,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茶马互市”商贾云集之地,因而河州还享有西部“早码头”之美誉。

    伊斯兰教在西北尤其是河州有着十分久远的传播历史,早在唐代。伴随着丝绸路上,丁当悦耳的鸵铃声,伊斯兰教的文化和信念如同一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撒遍了古老的河州大地。

    伊斯兰教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开花,代代相传,孕育出一个由回、东乡、保安、撒拉族集结而居的穆斯林群体。

    河州成为“中国西北回教圣地”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每年吸引着大批外地穆斯林慕名前来接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

    从经济与宗教上来说,河州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加上又是回民盘踞的老巢,所以河州一有风吹草动,李秉衡就特别的关注。

    从河州出去的马家重要人物马麒虽然不如后世那样的威风,成为了“青海王”但是他还是依靠自己的手腕,以及与宗教关系的密切,在青海拥有着不小的势力。

    只是因为开造南疆铁路,国防军入驻青海,才镇的对方不敢轻举妄动,俯贴耳的当好孩子。

    而马家以及许多回民大族在青海、甘肃与宁夏三地势力盘根错节,不容小视,在和平年代,国家统一,国防军军威卓,这些地方势力当然不敢有任何的忤逆,但是,将来时局危急时呢?

    中国想要夺取世界霸权,必定会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经历规模空前的大战与牺牲,要是有人在背后捅刀子。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李秉衡还是选择了重用马福祥等后世并无劣迹的马家人以及暂时安抚西北回民大族。

    任何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案,只是关键是有没有利益的根本冲突。

    西北五省自共和初年,随着甘肃马氏家族军阀逐渐展起来。利用上军、政、商三个一体经营手氏军阀在循化及甘肃河州等地与亲族合资设力德义恒,冗永源、德盛厚、步云祥等商号”借官府之名逐步垒断了宁甘青皮毛贸易。

    与马家相关的回商们借助着地方政府以及军队的力量,通过控制生产市场垄断举足轻重的羊毛贸易,从而挣取了巨额的利润。

    之前李秉衡一直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收拾了他们,只是小范围小规模的与他们交了几次手,让他们略微有所收敛。

    但是,他们始终明白,随着外部威胁的解除,腾出手来的中央政府。只怕还是会着眼解决他们在地方上的势力过分庞大。

    他们并没有实力与中央政府直接抗衡,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放弃手上的利益与权力。

    他们曾经就像中央机构一样控制了西北的羊毛贸易,在羊毛产地从宁夏到青海。秋季成为买卖双方争价的季节,在争执和讨价还价的喧闹声风起云涌时,羊毛的价格商订全被回商以及洋行买办们掌握着。

    民国初建时,在外国洋行的眼中,在西北甘宁青地区回商是惟一参与收购羊毛和另外一些草原土特产品的商人。

    后来李秉衡通过多种手段,逐渐的录夺了西北地方势力与回商大佬们的利益来源与政治地个。

    当初忙着对沙俄动手,后来又一直忙着战争财,对日本动手,只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北回民大族势力。

    比如马家当初的军队大部分被整编进了国防军,以及各地的屯垦军团,但是,这些军队毕竟不能放心使用,所以,西北这些军队实际上都没有经过认真的练,李秉衡也多次抽调这些军队进入中亚平叛,并且进入伊朗,与地方阿拉的军队作战。

    不断的消耗这些人赖以生存的军队,然后凭借政治上的各种手段。限制打压以及拉拢对方,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也许,有些人注定耐不住寂寞,不想失去过去的荣光,不想放弃奢靡的生活,那么,李秉衡当然会很乐意的等着这些人自己跳出来。

    由于西北开规模始终比不上沿海地区,加上传统力量的影响,西北地区还是较为落后,需要从政治与经济上双管齐下,彻底的盘活西北。

    过去一系列的布局,已经使得西北出现了大步前行的大好势头。但是李秉衡认为这还不够,目前西北已经不能再被称之为西北,而是属于绝对的中央内陆,相对于中亚而言,这里是完完全全的中央地带。

    如何利用联结东部达地区与中亚地区,并且通过与欧洲的大陆桥贸易来壮大自身,成为了西北几省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西北地区有着几个大型工程。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上马,大地震带来的是灾害,但是也是契机。

    目前的资金很充裕,从海内外汇集而来的捐款,以及各大基金会得到的捐款,远远出了李秉衡的预期。

    没想到经过了大扩张阶段的中国资本家们也有实力可以开始从事慈善活动,虽然他不希望这是个面子工程,但还是为了国内的踊跃而感到由衷的欢喜。

    无他,这说明中国的国力在增强,国人的经济也在兴盛,荷包也鼓了起来。让这些资金进入西北,然后对西北进行开,鼓励汉人移民西北,对于西北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只有汉族再次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才能实现这些地方的绝对安全。

    至于民族政策中的生育问题,李秉衡当然不会愚蠢到让汉族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却鼓励生育,让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口不断的增加。

    到最后难道要汉族成为少数民族?

    李秉衡当然不会这么的脑袋像被门板夹过一样的弱智,尤其是在边疆地区,虽然西北目前已经不是边疆,但是,新疆、青海、甘肃与宁夏等地还是有不少的少数民族。

    西北就是中亚的一个典范,中亚各民族同样需要认真对待,这些民族人数众多,不是可以随便就能解决的。

    由于西北生存条件恶劣,南京政府不鼓励这里的民众多生多育而是鼓励优生优育。

    南京政府取消在西北实行鼓励生育政策,也不提供额外的许助,就是为了限制这里的少数民族人口。

    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在生育上没有任何的优待,他们之前的许多优待也在逐步取消掉,即便有人站出来反对,但是数十万国防军分布在中亚与西北,谁想要站出来造反,都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

    当年白彦虎等人还能逃到俄罗斯。现在俄罗斯帝国与中国好的跟穿同一条裤子似的,他们往哪里逃?

    还是安分些,才是正理。

    到现在都没有听说有回民大族在煽动灾区民众情绪的事情生,让李秉衡安心了不少,至少他们还是识时务的,数十年下来,他的布局…实现,那么西北将彻底的成为一块熟地。

    这场地震,倒是给了南京政府不少的借口与机会,这次当然要好好把握。凹曰甩姗旬书晒齐伞

    第532节德国内部问题

    头渊的局势正在摇渐老向对同明国不利的一面,众是兆邻州沾,非人力所能挽回。

    战后的世界格局,将会呈现出扑朔迷离的一面,就连李秉衡这个穿越者都无法猜透一二。

    毕竟与原本的世界相差太大了,就连李秉衡也变得无法再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虽然同盟国还没有显露出败亡的迹象,但是李秉衡却很清楚的知道。只要德国内部看不到希望,逐渐的走向颓势,那么病来如山倒,必定是接踵而来的危机彻底淹没整个德国。

    要不是德国这几年始终压着协约国打,在各条战线上都占据了主动。又没有彻底断绝外部贸易,国内矛盾也并不十分激烈,恐怕早就出现了内部的分裂。除了社会具主党等革命党派,最有可能颠覆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使得德国退出战争的,便是以保罗?冯7兴登堡为首的最高军事指挥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兴登堡被任命为东方战线第八军的司令官,第一年击败俄罗斯军队为他带来了许多荣誉,他被晋升为元帅。

    他的这次胜利后来成为他的名声和传说的基础,旧沾年8月刀日他继冯?法尔根汉为陆军最高指挥官。

    副参谋长鲁登道夫与兴登堡的所谓第三最高陆军指挥,其实是军事与工业之独裁,将德皇威廉二世排出于统治阶层之外。他们操控内政。甚至能够迫使高级官员辞职小包括撤换总理,以及对国家的新官任命有否决权。

    只是因为顾忌德皇威廉二世对中国与南华的影响力,并且德国也有许多的地方仰仗东方两强,所以德国出现了德皇威廉二世与第三最高指挥所分享权利的局面。

    兴登堡很清楚,一旦德皇威廉二世被彻底的录夺权力,那么,中国与南华将会断绝与德国的往来,德国将会彻底的失去外援。

    加上军事独裁巨头与德皇威廉二世都有共同的敌人,社会民主党为首的众多民主党派,尤其是社会民主党左派社会主义革命者。

    德国的内部正在逐渐的走向分裂。这点掌权者们都很清楚。

    战争的开始,在最初的确消除了德国社会的分化。天主教徒、犹太人、信义宗教徒、社会主义者、右翼势力与自由主义分子都因战争而团结。

    不过,随着战争的变化,原本的分化再度出现。天主教徒、社民党人与犹太人对战争之热情减退。令其对国家的忠诚受到质疑。借助战争发财的人士与参加罢工的工人也遭到批评。

    弗里德里希7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就因为替交战双方提供军备,而遭到别人的谴责。个人利益往往被其他行业牵引着。德国政府设立最高价格管制以干预经济,而商人则以转移生产日标作回应,造成物资短缺。以上情况令社会紧张,经济秩序受到破坏。在旧口年,单单在德国就有五百次罢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后来亚欧大陆桥(或者说亚欧战时运输通道)的开辟,才使得德国国内的矛盾有所缓和,兴登堡很清楚。如果没有从东方来的粮食,只怕德国早就会淹没在革命的风暴之中。

    社会不安,往往是经济因素居多,而非人民是否爱国的冉题,虽然德国的生产力在东方通道没有开辟以及巴统巴库通道没有打通时。生产力曾大幅度的下降。但其实当时德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最高峰。无法再增加产量。

    也就是说,德国根本无能力与英国、法国和美国挥消耗战而取胜。

    这让李秉衡很头痛,他希望德国能够坚持到吧年,但是眼下看来。能不能坚持到今年年底还是个问题。

    德国的确是欧陆大国,但是它的工业产量与人口完全比不上整个协约国集团。虽然它打败了俄国。在西线取得了辉煌的俄胜利,可是美国的参战,已注定德国后来的失败,其国力远胜德国。

    在美国参战一年多之后,德国还能够丝毫不落下风,已经是难能可贵。

    可以预见,今年的战争将更加的艰难,德国能不能挺住,这也成为了一个谜团。

    李秉衡并不十分的了解德国目前的国内状况,不过,有一个人非常了解,他在德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参与到了与德国的最高秘密合作计划。

    他就是孙科,而现在他正坐在孙中山的府邸,愉快的喝着茶,等待李秉衡的到来。

    这次他回幕丰分隐秘,并没有惊动任何人,因为李秉衡要求他尽快回国述职,并且详细的介绍德国国内的情形,并且分析中国下一步的选择。

    可以说,中国与南华未来的国运目前都寄托在了世界大战之上,虽然哪个军事集团战胜,哪怕被踩在的上。都与他们无关,但是,同盟国能够多坚持一年,对于两国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

    孙中山亲自在地震灾区指挥赈灾。并没有在南京,这让孙科有些伤感。这次他在国内呆的时间并不长。所以他很珍惜回国的这段时间。

    他特别的渴望能够跟父亲好好的聊一聊,让父亲看到自己身上的变化

    日08旧姗旬书晒讥片齐余

    当初民国初建,他除了办报纸。便是给孙中山当总统秘书。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特别的厌恶周围人对他的看法,认为他是沾了父亲的光,他也特别的痛恨一直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更加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从心底里面厌恶李秉衡,认为是这个人夺取了父亲多年革命的成果,并且成为了他心里的一抹阴影。

    当初父亲让他去德国的时候小他曾经认为这是李秉衡对他的发配,这是在变相的报复他,并且敲打父亲。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一直没有给过李秉衡好脸色,常常冷嘲热讽,甚至在报纸上写文章批判他。

    可是到了德国之后,父亲来信告诉自己。这是他与李秉衡商议后的结果,他力主将自己送到德国去,接受进一步的考验。

    他们要在德国进行的许多计划。都是不能宣之于众的,更加不能让外界得知,所以,让他这个比较值得信任的人去,虽然有迫不得已的因素。但何尝不是在给自己机会。

    是的,后来的一切都证明,这的确是他的挑战,他挑起了一个重担。

    他亲自负责的许多计戈甚至在推动世界大战的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他感到很骄傲小很自豪。

    渐渐的,他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开始变得沉稳,变得从容,变得更加冷静的去思考问题。

    得知这些计划都是李秉衡制定并且在按部就班的实施后,他从心底钦佩对方,心甘情愿的默默在德国做一个隐形人。

    国内的许多繁华与声望,都与他无关,他只是一个消失在国人面前的衙内,一个伟人的后代,二世祖。

    可是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清楚,一旦李秉衡的种种设想能够实现,那么对于中国与南华来讲,再也没有谁可以挡在崛起之路上。

    事实上,他认为李秉衡的许多手段已经相当成功,欧洲即便能够尽快实现和平,也已经山河破碎。尤其是协约国,比如曾经肆意欺凌中国的法兰西。

    一个破败不堪的欧州,将无法给东方的崛起带来任何的阻碍。

    如果是之前的努力就是为此。那么接下来,想必李秉衡会很乐意的看到继续削弱英国与美国,尤其是后者,很有可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

    主。

    这次李秉衡又有什么高招出手,孙科很是期待。

    他静静的坐在那里,眼神中闪烁着灼热的光芒。

    过去他可以隐忍,但是现在他却可以轻松的宣泄情绪,在德国的几年确实太过谨慎了。谨慎到有些不像自己的性格。

    他很乐意继续前往德国,从事这种有抱负的工作,即便不能公开的。光明正大的让史书记上自己一笔,但也值了。

    人生在世,就应该做一番事业,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等到自己年老的时候,自己可以问心无愧,自己没有依托父辈的佑护,而是独自闯出了一番事业。

    孙科的确没有其父的雄图大略。即使与同辈的政治人物相比,他也不一定有非常突出之处,但至少不是纨绔子弟、衙内、公子哥一类人物。也并不是资质平庸、毫无想法、只能依靠父亲名声混日子的一个人。

    他仍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提出过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并且乐衷于办报纸。这几年,他在德县的表现可圈可点,得到了威廉二世等高层的认同。

    这点是难能可贵的,当初看中他去德国,实际上是因为他比较可靠。不会出卖自己,出卖自己,也就意味着让他的父亲声名扫地。

    而且,李秉衡当初也认为他想要干一番事业,走出父亲的阴影,不想因为父亲耀眼的光环掩盖了自己的成绩。

    的确,他在德国独自做出了成绩。让李秉衡很满意,现在,也应该让他继续挑更重的担子。

    李秉衡的声音出现在了门口,但是孙科立即站了起来,他由衷的敬佩对方,礼数上标准恭敬,毫无任何当年的桀骜不驯。

    “回来了?中山先生在西北小暂时回不来,你先歇一阵,总有你父子相聚的日子。”

    李束衡亲切的关怀让孙科感到阵阵暖流在身上游动,太好了,这才是家的感觉,安全,温暖,不比在德国。什么都要小心翼翼,高举戒备。( 龙起苍茫 http://www.xlawen.org/kan/403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