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阅读
《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www.Bxwx.Org
《放生(全本)》
1.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1)
盖棺
盖棺论定,又叫“盖棺事定”。***明这句成语的专利,大概得属于一千几百年前一个叫刘毅的人。他说啦,大丈夫的踪迹,可不敢随随便便混在小人们中间,“盖棺事方定矣!”这以后,唐、宋、元、明、清,文人墨客,征引不绝,“盖棺论定”这话也就传播开去,一直流传到今天。
话又说回来了,盖棺论定,人人都得有这么一天,可不是人人都能留心这件事的。大凡那些留心的人,都得是些有脸面的人物。古时候,起码得是文臣武将。“文死谏,武死战”,皇帝给赐个谥号,耀祖光宗,荫及子孙。现今呢,起码也得是个“革命人物”吧,盼着追认个党员啦,宣传个事迹啦,当然,这可不该和古事同日而语。可不管怎么说,那些盖了棺值得论一论的人,那些赔一辈子小心为了这一“论”的人,都不是凡人。像咱这样的草民,顶多了,盼个寿终正寝。再想得远一点儿,也就是忘不了叮嘱儿子们一句:多咱看着我一闭了眼,千万得先去奔条“礼花”过滤嘴烟。待火葬场的人来了,一人给递上一盒(一支可不行),免得人家往车上抬死尸时,故意抡起来摔,给你脸子,你该不好受啦!至于什么“盖棺论定”、“显声扬名”,咱哪儿懂啊。知道有那么一档子事,想,也是傻想;论,也没啥可论的。
这不,矿医院门前小小的空场上,就摆着两口棺材。棺材倒是一模一样的:料是红松的,四寸板子,上了三道清漆。可棺材里躺着的人就不一样了。一位,就算得上个有脸有面的人物:活着,入党申请书没断了写,啥时都能显出他的觉悟来;死了,据说也死得不。另一位呢,难说啦。这,您看看外场儿也能琢磨出一二来。看看人家东面那口棺材,摆着四个大花圈:党、政、工、团,一部门一个,金花银枝翡翠叶儿,多气派!西面这个呢,以组织名义送的花圈只有一个——工会送的。东边的花圈上写着:“凌凯同志永垂不朽!”西边的呢:“悼念魏石头同志”。虽说这两种写法实质上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可在山里人们的眼里,一个“永垂不朽”要比一般的“悼念”高好几格儿哪。东边棺材里那位死了以后,人们都说:“哎呀,可惜可惜!年轻轻儿的,多有前途的小伙子,可惜!……”西边这位呢,大伙儿的说法就不一样啦。有的说:“唉,早知他落到这一步,不该拿人家开心。”有的却说:“唉,这下子,他们班组里开心的老头儿没啦……”再看看,人家凌凯的丧事惊动哪儿了?党委会!有人提出来,是不是有必要追认个党员啊?还有人说,应该总结事迹,号召学习……用句老话吧,虽是年轻早夭,功未成业未就,可也算是“全了名节”。可这位魏石头的丧事呢,工会给办哪,倒也忙得工会主任脚丫子朝天。忙什么?琢磨着怎么对付他老伴儿呀。你可不知道,但凡死者家属是上岁数的,又没文化,十有**难对付。几年前也死了一个老工人,他老伴儿提了十大条件,解决不了,那老太太不知跟谁学的,找了根竹竿儿,每逢开饭,必站在食堂卖饭窗口外边,把竹竿儿捅进窗口扎馒头出来吃。吃饱了,喝足了,又到工会主任家去,躺炕上打滚。闹得主任恨不能去坟地给自己刨个坑儿!这一次,魏石头的老伴儿也是五十出头,农村人,没文化,又率领着三个吱哇喊叫的孩子,好对付得了?……
这位说了,你领着我们围着这两口棺材唠叨半天,除了给我们添恶心,还要干什么呀?您别急。我这不是等着开追悼会哪。站在棺材前,一会儿是魏石头,一会儿是凌凯,他们的模样儿老在我眼前闪。我怎么也忍不住琢磨寻思,渐渐地,倒好像能从中悟出一点做人的道理。
就说魏石头吧,年轻时候,机灵得也不让人。好喝两盅儿,更好找那些唱小曲儿的,往人家手心儿里搁上俩铜子儿,点段“莲花落”听。什么“郭巨埋子”呀,“王员外休妻”呀,听得多了,到临解放的时候,竟也成了昌顺煤窑窑哥们儿里说古论今的人物啦。解放没几天,军代表来到他住的锅伙儿:“魏石头,学习去吧!”魏石头说:“学习?学什么习?”军代表说:“上北京学习,回来当干部,管矿山。”“咱可干不了。”魏石头呵呵憨笑,支吾了一会儿,又说:“再说,再说我……我也没裤子……”别笑,这可是真话。旧社会过来的窑工,找条齐整点儿的裤子都不易啊。魏石头哪年不是披着洋灰袋子纸,围着锅伙儿里的火盆过冬的?到北京学习,腿上裹着碎布、烂纸,行吗?也巧,魏石头的拜把子兄弟刘志在旁边哪。他有条裤子——好不了多少:一条麻袋筒子,下边裁去个三角叉子,缝缝连连,也算是条裤子吧。刘志说:“魏哥,穿我的去吧。”魏石头说:“算啦,再把我身上裹的这些倒腾给你,一丝一缕的,不又得折腾上半天?你的裤子,你去算啦!”这么着,刘志去了。后来呢,人家刘志成了矿长啦,魏石头到死也是个工人。你看看,就差那么一条裤子,差多大事!人要混得好,机会太重要啦不是?
2.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2)
魏石头的“终身遗憾”倒不在没当上矿长。当官当工人,他根本不当回事,倒是那些拿他寻开心的人常把“一条裤子”的事挂在嘴边上。唉,要是光凭一膀子力气,一门子实心眼儿就能当个好工人,魏石头还是能活得有滋有味儿的:抱着电钻较劲儿,汗珠子顺脊梁沟流;端着酒盅,咿咿呀呀唱小曲儿……可那是乍解放时候的事,如今不行了。心眼儿没点子活泛劲儿,脑袋像块榆木疙瘩不开窍,你就等着吃亏遭罪,当人家笑料吧!
这位要是稍稍熟识魏石头,又要跟我抬杠了。说魏石头心眼儿怎么不灵便了?他干啥不是把好手呀?就是跟形势,人家也跟得紧啊,不是人送外号叫“老变”吗?是啊,他倒是叫“老变”,变什么呀?就他在嘴边上哼唧那句小曲儿的唱词老变。解放前他不是听过不少“莲花落”吗?没有音乐细胞,只学会了哼唧那么一句,就是《白蛇传》里“许官人是白娘子的好夫婿”那么一句。干活儿干到兴头儿上,冷不丁儿就让他给吼出来了,不留神还得让他吓一跳。老是这么一句,渐渐也没味儿啦,他居然试着变了一下。当年,矿上的书记是李必显,他按着原调儿,把“许官人是白娘子的好夫婿”唱成了“李必显是焦裕禄式的好书记”,越自得其乐了。这句词儿唱到1966年秋天,有个留心的人告诉他:“别唱啦,李必显打倒半个月了,还唱哪!”魏石头这才恍然大悟。那会儿“文革”主任是金卫东,魏石头寻思着,这会儿金卫东代表党啦,就把唱词儿里的“李必显”改成了“金卫东”。人家说:“不行,焦裕禄也打倒了!”这麻烦啦!慢慢儿的,知道有个英雄叫李文忠,也不管人家是干什么的,唱成“金卫东是李文忠式的好书记”了。往后,工作组、夺权、批资反路线……上台,下台,走马灯似的,哪个不是“党”号召的呀。魏石头便无师自通了。等到军宣队来了,队长是席凤江,魏石头嘴里的小曲儿很快就成了“席凤江是门合式的好书记”了。这么着,魏石头得了个“老变”的雅号。您这位“老变”光会变一句唱词儿可不够啊,可魏石头只会这么一手。这要比起东边棺材里睡的那位凌凯来,可差一大截子啦!看看人家凌凯,来矿才四年的学生,二十多岁,要是不死,过不了三个月,就是宣传科的副科长了。这一死,排场比你干了几十年的魏石头怎么样?人家的功夫在哪儿呢?
凌凯来矿不到一年的时候,给矿上写材料就能写出“花儿”来,这谁比得了?光他给党委书记写的三份材料,就使这个矿的书记一下子成了全局顶红的干部。譬如吧,赶上批“克己复礼”了,书记的讲话稿里就有这么一段:“小时候我给资本家打杂工,有一次端茶倒水时,把茶壶嘴儿对着资本家了,他把我打得死去活来呀,说我犯了‘礼’了。同志们,你们看看,克己复礼,复的是什么‘礼’?是吃人的‘礼’!害人的‘礼’!血淋淋的‘礼’啊……”又譬如吧,新沙皇入侵了,书记的讲稿里又有新鲜事儿啦,变成了这么一段:“同志们,我的爷爷就是被八国联军的老沙皇打死的呀,老沙皇一枪打在我爷爷脑门儿上。老沙皇、新沙皇,旧恨新仇比海深呀……”谁看了这材料不热泪盈眶?能不让我们书记四处宣讲吗?这下子可好,登报啊,赴宴啊,红松矿的党委书记一下子出了名了。也真奇了,每次新精神下来,书记都有结合自己的生动事例,还和新精神丝丝入扣。外边人不明底细,说这是“上挂下联常批常新”。书记还能不明白是谁的功劳吗?凌凯这就不用下井挖煤啦,三天两头上报社、上北京不说,已经被物色提拔为干部了。只不过最近有调级的消息,这才放他回去干几天活儿,等升了级,又要飞上去了。你看看,凌凯这几下子“变”,比魏石头的“老变”管用不管用?
你魏石头没这两下子,要是老老实实,蔫蔫儿的,别吭气儿,好好当个工人也就罢了。谁想到他还犯倔,认死理儿,炒栗子崩瞎眼睛——看不出火候来。为啥?就因为那位书记不是别人,就是当年他的拜把兄弟刘志。先是当矿长,“文革”靠边站,后来又解放了,当了书记。刘志的根底儿,魏石头知道得一清二楚呀。比如“茶壶嘴儿”的事吧,明明是我魏石头的事呀,你刘志安你头上干吗?不就挨了一顿打吗?又不是什么美事,你抢去四下里说个什么劲儿?魏石头想着就生气,“老变”那点子活泛劲儿也没了,见了刘志总是连笑带骂:“兄弟,快别讲你那茶壶嘴儿了。你成了夜壶嘴儿啦,都他妈镶上金边儿啦!”“兄弟,老毛子打死的,不是人家隆兴窑蔡癞子的本家爷爷吗?怎么又成了你爷爷啦?你小子真够仗义的了,凡是咱窑哥们儿那些倒霉的祖宗,全让你给认了啊!”“我说,今儿你的报告又邪了。你这小子,你妈怀你那会儿吃了一本皇历吧?怎么什么事儿都巧巧儿地赶你头上啦!……”再说下去,更难听啦,“别忘了,你也就比咱多了一条破裤子,窑哥们儿出身,如今当了官儿了,把咱工人那点儿实诚劲儿全喂狗了?别人五人六地胡说八道,忘了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啦!”……刘志听着这位魏哥的喜笑怒骂,一点法儿也没有。本来嘛,他说的不差。开始刘志自己也是这么跟凌凯说的,谁想到凌凯说可以加工一下,加强宣传效果,刘志也就认可了。看看报纸上,什么没影儿的事不往上登呢,何况凌凯写的都是实事儿,不过“集中集中”就是啦。三次五次,刘志好像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拿着凌凯写的讲稿读起来,也脸不变色心不跳,跟真事儿似的了。魏石头净出来添恶心,也真气人,可又没办法,拜把子大哥,又是三代窑黑儿,阶级斗争也抓不到他头上啊。
3.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3)
话是这么说,终于有那么一天,阶级斗争还是抓到他头上了。那是魏石头刚刚回河南老家探亲回来,没三天,他老伴儿忽然带着三个孩子追着脚儿来了。魏石头一看奇怪啦:“你干啥来了?”老伴儿支支吾吾不敢说。魏石头火了:“刚分开没三天,你又踩着脚后跟儿来了,吃饱了撑的?”老伴儿说:“他爹,俺不想来呀,可村里逼着绝育,俺找你商量商量。”魏石头气得脖梗子青筋突突地跳:“糊涂!七老八十的人了,我就是让你生,你能生吗?绝育,怎么绝你头上了!”老伴儿抽抽搭搭地说:“咱村干部说了,上边儿来文儿啦,得绝百分之多少。村里的媳妇们都跑光啦……不绝,明年不给口粮……”魏石头骂开啦:“**咋出了这号东西,干这种没屁眼儿的事!绝育,我也不反对,可你还能跟阉猪似的,追得人家姑娘媳妇四下逃?……”这一骂不要紧,当天,保卫科就把他叫去了:“魏石头,你也太出格儿了啊!……六十好几了,又不痴不傻,平时仗着自来红胡说八道,四下里破坏党委威信,我们也没找你。这下好,干脆破口骂上**了!你要干什么呀?也活得不自在了?”魏石头愣了:“什么?我骂**?我报**的恩还报不过来哪!再说,有那心,我也没那个胆儿啊,找死呀……”保卫科长居然能把魏石头过去没心没肺骂出来的话举出一大堆,说得魏石头脑门子冒凉气。科长没说完,魏石头就把他的话截住了:“得啦,您别说啦,我这儿听着也够寒心的了!都怨我这张臭嘴。本想着刘书记是咱把兄弟,骂他两句没啥。谁承想,让您这么一归堆儿,也够定个反革命的了。我以后不敢胡说了,可不敢了。您别给我挂牌儿、撅着,我可害怕,受不了那个。再说,咱也是有家有小的人,落个反革命,老婆打离婚我不怕,怕那仨孩子遭罪呀……”这么一下子真把魏石头吓唬得不轻,以后真的不敢胡说了,不要说见了把兄弟刘志躲着走了,就是在班组里也像霜打过的黄瓜——蔫了。
按理,一个人认“”了,好像也应该没事了。不图混得好,也能图个消消停停,静气平心了。可是不行,生活能闹腾得你糊里糊涂,有时还得胡说八道。就说魏石头,不说话就行了?也不行。譬如,批“三项指示为纲”了,市里指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红松矿的刘志讲了几年“茶壶嘴儿”,长进了,展了市里的精神,说要“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个个开口”。这一“展”不要紧,把魏石头憋在那儿了。他心里害怕呀,三项指示,先不说是正确的吗?听着也没啥错呀。怎么个批法儿?批错了,不又成“骂**”了?不批也不行啊,不是要“个个开口”吗?这不,主持会的凌凯说啦:“批得深浅是水平问题,批不批,是态度问题。”轮到你了,十几双眼睛看着你,等着,你能不?心里盼着“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怎么的?魏石头心里念叨着“三项指示”、“三项指示”,手心儿里攥出了汗。忽然,他想起“茶壶嘴儿”的事来了,要是能从老事儿里想一件,和“三项指示”挂上了,也能糊弄过去哇!想了想,他结结巴巴地说了,说自己在解放前曾经被万恶的窑主打了三扁担,如今这三项指示,真比窑主那三扁担还狠,还毒!说完了,他大喘一口气,觉着自己批得差不多。谁想到,一个调皮小伙子恶作剧,吓唬他说:“老魏头儿,你胆子不小哇,又胡说八道啦!三项指示可是正确的,‘为纲’才错了哪。你怎么把三项指示比成窑主‘三扁担’啦……”魏石头赶忙急赤白脸地说:“我说错啦,错啦!窑主打了我四扁担,咱只顾凑‘三’,减了一扁担。顾头不顾腚,又说糊涂啦。咱可没反动的意思啊……”工人们哈哈笑起来。有人说:“我初一听,老魏头儿真有两把刷子呀,敢减了一扁担!哈哈……”有人说:“魏头儿,再偷偷学两年吧,你也能坐小车四处讲用,吃宴会去啦!”这一笑不要紧,把魏石头笑火了:“你们真是见了人拢不住火啊!告诉你,都是亲娘十月怀胎生下来的,谁也不比谁矮半截儿,谁也不!”这时候,凌凯说话了,一本正经的:“是啊,您哪儿啊,您可不!不就比咱刘书记差条破裤子嘛!当年您要是有条裤子,如今不也是我们的书记了?”小青年们又拍巴掌又跺脚,笑得更凶了。
4.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4)
唉,这么着,魏石头慢慢就成了别人寻开心的材料啦。***他的笑料越来越多,八百年的事也能让人当笑话抖搂出来。班里的机灵小伙子们几乎没有不拿他开心的。河南来了家信了,小伙子拿着信说:“老魏头儿,看信哪!看看河南那儿阉猪阉得咋样啦!”去听报告,小伙子们又说了:“魏头儿,还不上去讲讲你那‘三扁担’?记着,今儿得讲挨了八扁担,批的是‘黑八论’嘛!”哄笑声里,魏石头渐渐也变得有“涵养”了,他不气不恼,笑笑,叹口气。有时候,借句旧唱词儿,说:“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这么着,开心的人更开心啦:“嗬,魏头儿还有这么两下子,没想到!”凌凯呢,眼睛盯着他脸上那片嗜酒的红斑,正正经经地说:“您这朵花儿正红哪,就像香山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这照例是哄笑的**。
墙倒众人推,一人一口唾沫,能把人淹死。你信不信?人们拿魏石头开着心,慢慢地,什么粪汤儿都往人家身上倒啦。有人说他有一年回去探亲,赶上夜里到家,听见屋里有男人打呼噜,没敢进家门,跑到野地里蹲了一宿,太阳一竿子高了才回去。又有人说保卫科长训他那一次,他吓得拉了一裤兜子屎……这些,当然都是人们编派出来拿他开心的,可有一件笑话倒是真的。那就是最近小伙子们又拿他开心,他真急了,“你们净拿我开什么心!彭德怀都平反了,你们也不兴给我平平反?要不是‘四人帮’把我闹蒙了,能让你们这么开心?”小伙子们说:“给你平反?没找你算账就美了你!反‘右倾翻案风’,你反得多狠啊,说人家比窑主还毒,不是你说的?”凌凯却支持他:“真的,是得给您平反。您的冤案深啊,日子也不短啦!”魏石头真是块憨石头,竟笑了:“看看,我说人家凌凯是知书达理的人不是?”凌凯说:“当然啦,我给您写个材料,报上去。当然得平反,一直平到1949年。刚解放,您就蒙了不白之冤哪,只因为一条裤子,受了三十年冤枉,该平反啦!还得官复原职,请您当红松矿的矿长!……”小伙子们又拍手笑起来。魏石头这才明白受了一顿捉弄,悻悻地走了。
…………
话题儿还是扯回来吧,追悼会也该开始了。怎么样,琢磨出点做人的道理来了吗?做人一辈子,要想混得好,难哪。一要有机会,否则人家把你当傻瓜。失了机会当然可惜,你心眼儿活,也行。这两条都没有?得,你就看魏石头吧!唉,别说啦,死者的亲属们都来了,工会主任陪着。凌凯的爸爸、妈妈,眼睛哭得桃儿似的。魏石头的老伴儿,木怔怔的,后面跟着三个孩子,大的十三四岁,小的才七八岁,脸上蹭着灰,泪水在上面划了一道一道……
追悼会开始啦。奏哀乐。默哀。致悼词……
人,要是活得体面,死都死得气派。人要是呢,死都死得窝囊。凌凯和魏石头是前后脚死的,差不了几分钟吧。可你听听悼词上说的,那意义就不一样啦。
悼词还在念着。先是党委副书记为凌凯致悼词,而后是工会副主任念魏石头的悼词。
他们是在前天夜班临下班时出事故死的。凌凯又去给刘书记写了半个月批“四人帮”的经验报告,那天是第一天回班组干活儿。班长派他放炮。魏石头在班长派完活儿后也叮嘱他一句:“凌凯,你刚上班,当心点啊,放炮的电线拉远点儿,别大意……”凌凯说:“哟,矿长下来了!我还没看见呢!”小伙子们又哄笑起来。魏石头还跟往常一样,无可奈何,笑笑,走了。
中国有句古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次真让他中了。凌凯拉出放炮电线,走出了几十米远。他以为自己已经拐过弯儿了,和掌子面成了死角,放炮是崩不到自己了。他合上了闸。却万万没想到,自己正蹲在几十米深的下煤眼边上,掌子面爆炸的气浪冲过来,把他掀进下煤眼里。几十米高啊,中间是一个挨一个的铁框架。当他摔到下煤眼底部的时候,脑浆迸裂,已经没救了。
5.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5)
下煤眼底部出口,斜对着躲炮休息室。***在这儿躲炮的工人们听见炮响,又听见一声惨叫,再看见下煤眼里掉下一个血肉模糊的人,忽然都明白了。小伙子们吓呆了。刚刚,凌凯还和他们在一起,围着魏石头开心,现在,他竟变成血肉模糊的一团了。小伙子们的脸白得像纸,有的呜呜哭起来。只有一个人扑过去了,谁呢?魏石头。
魏石头像疯了一样扑过去,伸开枯瘦的双手扒开煤末,把凌凯搂在自己怀里。完了,脑袋摔烂了,脑浆流出来,一丝气儿也没有了。魏石头突然哇的一声哭起来,使劲儿摇着凌凯的身子,又扒着煤末,找着凌凯摔烂的尸骨。他用不知什么时代的语喊着:“大兄弟呀大兄弟,你可不能走哇!你可不能走哇!你走了咱们可怎么一块儿混啊!……”
下煤眼里,放炮崩下的煤眼看就要冲下来了。煤屑已经沙沙下落……从惊惶中清醒过来的工人们高喊:“魏石头!快闪开!……快!……”
魏石头,难怪人家说你太死心眼儿啦。你要救人,抱着走就是啦,要看人死了救不出来,你就当心着自己吧,你还在那儿抹鼻涕掉眼泪的喊“大兄弟”干什么!突然,“哗……轰……”一声撕人心肺的巨响,煤流像瀑布一样涌下来。工人们还没来得及冲到魏石头身边,他已经被煤块埋住了。其中一块煤正砸在他的头上。魏石头,也死了。
听听悼词吧——
“凌凯同志一心扑在四化上,为了四化多出煤,快出煤,争分夺秒,不幸忽略了操作,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魏石头呢,一句话:“在这次事故中,魏石头同志也不幸以身殉职。”这算不错啦。开追悼会以前,我听见主管安全的副矿长说:“唉,这个魏石头啊,死一个凌凯还不够,还自己送上去了。瞧瞧,活着窝囊,死也死得这么窝囊……”
悼词致毕,追悼会算是接近尾声了。下面,该亲属讲话了。
先讲的,是凌凯的爸爸。五十多岁,穿一身深灰色中山服。先从衣袋里掏出一方叠得整整齐齐的手帕,按按眼角,又轻轻地擤了擤鼻子。话,讲得简捷而得体,感谢党的培养,多谢大家的好意之类。讲完了,向大家深鞠一躬,退下一旁。
接着轮到魏石头的老伴儿啦。老太太一身半旧的青布裤褂,撩起衣襟捂着脸,呜呜哭了好一会儿,又是抹眼泪,又是擤鼻子。大家伙儿呢,只好在一边干等着。
我特别留意地看了她身边的工会主任一眼。主任的脸色特别不自在,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老太太,没有一点儿去劝劝的意思。我知道,他心里正打鼓哪。魏石头的老伴儿才接来一天,同意来开追悼会了,这就不容易啦。这说明矿上的抚恤条件她基本同意,没有什么额外要求了,只需开过追悼会,把棺材埋了,丧事就算办完了。可这追悼会还是最后一关呀:你知道老太太哭了一阵儿以后,不会忽然给你提出一串儿要求?万一提出了,你当场怎么回答?回答不了,老太太拽着棺材,寻死觅活,不让埋,你怎么收场?现在,老太太在那儿哭,焉知她不是在用眼泪赚人同?焉知这不是提条件的序幕?
魏石头的老伴儿终于开口啦。还好,虽说啰嗦点儿,讲得倒还在理儿。说人死了,伤心,也活不过来,想想怎么把孩子抚养成|人吧。现今村里的日子好过多了,讲“自由”了,国家还能抚恤俩钱儿,我也忘不了大家伙儿的关心,好好的,替他爹把孩子抚养成|人。赶到孩子十八岁了,让他来矿上,接他爹的班吧……到时候,还盼着各位叔叔大爷的,别忘了石头,多给包涵着点儿……工会主任绷得紧紧的脸好像松弛下来了,还微微点头,表示同、赞许。
“我没啥可说的啦。”老太太又举起袖子擦了一下眼睛,“末了,提个请求吧,也不知矿上能不能给办……”
她撩开大襟,摸出一张纸片来。你想想吧,这要是一张千儿八百元的账单,那可怎么办?要是一张要求把棺材运回河南老家下葬的申请,更麻烦啦!工会主任的眼睛又直啦。
6.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6)
老太太说话了。***她说这是孩子他爹生前的心爱之物,每次回家,他忘不了找出来摩挲摩挲,还常常拿着它来训叨家里的“小不点儿”们:“你们要长进,争气啊,好好念书。你们看看,你爹自打跟着**,从第一天起就不!你们可别给我现眼……”老太太说,既然他那么心爱,就把它和他一块儿葬了吧,不知道这犯不犯新规矩呢?能办,就请领导给办办……
这样的要求是很容易满足的。虽说棺材已经钉上了,起几个钉子、放进一张纸片是不难的。我想工会主任已经舒出一口长气了,虽然我没看他。
“当、当……吱、吱……”棺盖被启动着。
鬼知道一种什么心驱使,我走到工会主任身边,拿过了那张纸片。这是一张早已残破、油污的纸片,依稀还可以辨认出上面的毛笔字。
昌顺煤窑工会:
今有你处工人魏石头送来叁百斤煤,不要报酬,支援前线,请你工会对魏石头同志给予表扬。
此致
敬礼
红松矿区军管会后勤股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七日
三十年前的一张收条。也许,魏石头粗通文墨,知道个大意,没好意思把它交到煤窑工会,可他还是把它当宝贝似的留起来了。我看看这张纸片,不知怎么了,手,死死地攥着,不知干吗要攥得那么紧。渐渐地,鼻子开始酸啦。把这张纸片摩挲了三十年的魏石头,拿着它训叨孩子们的魏石头,抱着凌凯喊“大兄弟”的魏石头……都走到我面前来了。也许,魏石头的话是对的,我们是该给他平平反,他不是官,没有什么“原职”可复,也不存在还工资的问题,又没有必要开什么“平反大会”……可是我们确确实实该给他平反啊!男儿有泪不轻弹,想到这会儿,我却掉泪了。纸片不知被谁接过去了,随后我便听到低低的啜泣声。身前身后,有的人用手绢暗暗抹泪,有的人索性哭出声来了。其中哭得最伤心的,是那几个平常最爱跟着凌凯拿魏石头开心的小伙子。小伙子们,你们哭晚啦!……哦,还不晚,我寻思着。那个过去的年代,颠倒了多少做人的道理。如今我们明白了,不晚。可我们那些领导们呢?他们明白了吗?其实,这又何必多虑?领导当然也会明白,要不,怎么叫“领导”呢!想到这些,我的心好像才稍稍放宽了一点。
棺盖打开了,纸片被主任拿过去,郑重地放在死者胸前。棺盖又訇然盖上了。
“当当当……当当当……”棺盖被重新钉上。忽然,魏石头的三个孩子几乎同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他们都跑到棺材前面,用小手抹着眼泪。在他们呜呜失声的同时,还忘不了按照乡间的习俗喊着“爸爸……躲钉!……爸爸……躲钉!……”
通过墓地的盘曲的山路上,两辆马车拉着两副棺材。后面,跟随着几百名送葬的工人们。魏石头最小的孩子被一个小伙子背着。墓地上早就挖好了两个长方形的洞|||||穴,人们根据自己和死者生前的关系,自然地在墓|||||穴的周围分成了两圈。我看见,死者生前所在班组的工人们大都先围在了魏石头的棺材旁,上手把那沉重的棺木放下墓坑,然后,庄重地抓起一把黄土,撒在里面……
我也捧起一把土,撒在魏石头的墓坑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唉,我又想起“盖棺论定”来啦。人死了,到底该怎么个“论定”法儿?真难说……
1.第二节 丹凤眼(1)
都说北京女的比男的多,可京西不少的小伙子就是搞不着对象。
怎么,他们都没个模样儿,歪瓜裂枣似的?要不,就是不争气,都是吃饱混天黑的主儿?错啦。不信您就去看看。出了三家店,漂亮小伙儿有的是!身高膀圆的,眉清目秀的,拨拉脑袋就是一个!这里面,有劳动模范,有革新能手,也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要是在北京城里,也能把姑娘们迷得魂飞神散呢。可他们是在京西,他们是井下挖煤的,是矿工。这就糟啦!姑娘们一听说干的是这一行,十有**皱眉头,哪怕面前站的是个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回答也是两个字:“不成!”
就因为这个,矿区的小伙子们搞对象不知碰了多少钉子。一来二去的,有的小伙子开始恨上身上这身工作服了,变着法儿也得把上面印着的“xx矿”这几个字给抠了——走大街上怕人笑话,寒碜呀。有的小伙子还总结出一条“恋爱经验”:“先不能让她知道你是矿工,等把她‘俘虏’了,再亮‘番号’!”于是就有那么一位,在城里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姑娘。人家问他在哪儿工作,你猜他回答什么?他说:“在黑色冶金粉末研究所工作。”多妙!……这笑话多啦。我可不敢再说了,京西的小伙子得向我提抗议:别净糟践我们!京西净是这号自轻自贱的人?有血气的小伙子也有的是!
没错儿!有血气的小伙子有的是。“人家看不起咱,咱自己还看不起自己?挖煤怎么了?比别人矮半截儿?就欠给他们来次‘能源危机’,都把咱矿工当宝贝了!”说这话的,是燕南煤矿的采煤工辛小亮。他最容不得别人说他干的这一行不好。据说有一回,有几个姑娘下井参观,领她们下来的工会干事一边走,一边抱歉似的说井下条件如何如何不好,让她们留神。辛小亮听不入耳了,说:“这儿又不是万寿山,不怕崴了西太后的脚!”把那位伙计憋了个大红脸。工友们笑他说:“你呀,甭想得人家姑娘的欢心,就抱着井下这些风锤电钻的过一辈子吧!”可不,别人给他介绍了四五回对象,全是第一面就吹了。至于人家一听说是矿工,连面都不见的,那就没数啦。辛小亮呢,挺挺儿地戳在那儿,还是个一米八的大汉,甚至比从前越骄傲,越牛气起来了。特别是见了姑娘们,眼皮抬都不抬。食堂里卖饭的姑娘们,矿灯房里灯的姑娘们,没有不怕他的。他太损呀。到开饭时间了,你窗口晚开了一步,他就在外面敲开盆了:“卖饭呗!卖饭呗!……真他妈白吃饱儿!矿上养着你们干什么!干不了趁早回家抱孩子去!……”从井下出来,矿灯房的姑娘收他的灯,常来常往的,有时冲他笑笑。他反倒瞪人家:“谁跟你笑,瞅你漂亮?!”一句话能把小姑娘噎出眼泪……这还不算什么,最气人的是,他给矿上的姑娘们起了不少“雅号”。这家伙聪明,外号一起就准。食堂卖炒菜的姑娘老板着脸,斜着眼睛翻人,他背后管人家叫“憎恨”。卖馒头的姑娘新近把头烫成了大花,他就管人家叫“花卷儿”。四号卖饭窗口的姑娘其实是很漂亮的一位,特别是那双眼睛,水汪汪的,眼角微微向额上翘着,标准、美丽的丹凤眼,这位辛小亮倒好,偷偷叫人家“吊眼儿”……食堂的姑娘们早有耳闻,气得咒他“找一个丑八怪!”这可咒不着他,反正他是决心打一辈子光棍儿啦。
其实小伙子挺漂亮,乱蓬蓬的刺儿头下面一副白净的方脸庞,老爱眨巴着眼睛高声说笑,潇洒又粗犷。他干活儿不惜力不说,拿起什么活计还都有点机灵劲儿。要是不犯“嘎”,怎么也能交上女朋友的。谁知别人介绍了好几个,他死活不肯去见面了。这可把他妈急坏了。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眼瞅着连孙子也抱不上了。每次介绍人登门,总让辛小亮给噎走。他妈不知为这跟他抹过多少回眼泪,生过多少回气。有一回,他烦了:“妈,您别说啦,我这耳朵都起茧子了!我去见一面儿还不行!”他妈说:“你早明白一点儿,我给你准备八抬大轿!”他说:“那我可跟人家来实在的。”他妈说:“我让你拐骗人去了?”得,他这“实在的”可真够“实在”啦。一见面,女方说:“听说你在矿上工作?”他说:“是啊。”女方又问:“下井吗?”他说:“当然下井。”女方下一句话还遮遮掩掩的哪:“那……现在井下安全搞得不错了吧?”这位辛小亮倒好,嘎劲儿上来啦:“不安全。净死人!我们矿上,净是寡妇!”这不是胡说八道嘛!可他这招儿真灵,不但对象吹了,打这以后,介绍人也不大上门了,他妈不更抓耳挠腮了?有什么办法!整天找茬儿跟那个退休的老伴儿生气:“就知道喝茶喝茶,找那些糟老头子‘敲三家儿’、‘拱猪’……儿子的事你就屁也不放一个!还像个当爹的?……”辛师傅过去也是个老走窑( 放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064/ )
《放生(全本)》
1.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1)
盖棺
盖棺论定,又叫“盖棺事定”。***明这句成语的专利,大概得属于一千几百年前一个叫刘毅的人。他说啦,大丈夫的踪迹,可不敢随随便便混在小人们中间,“盖棺事方定矣!”这以后,唐、宋、元、明、清,文人墨客,征引不绝,“盖棺论定”这话也就传播开去,一直流传到今天。
话又说回来了,盖棺论定,人人都得有这么一天,可不是人人都能留心这件事的。大凡那些留心的人,都得是些有脸面的人物。古时候,起码得是文臣武将。“文死谏,武死战”,皇帝给赐个谥号,耀祖光宗,荫及子孙。现今呢,起码也得是个“革命人物”吧,盼着追认个党员啦,宣传个事迹啦,当然,这可不该和古事同日而语。可不管怎么说,那些盖了棺值得论一论的人,那些赔一辈子小心为了这一“论”的人,都不是凡人。像咱这样的草民,顶多了,盼个寿终正寝。再想得远一点儿,也就是忘不了叮嘱儿子们一句:多咱看着我一闭了眼,千万得先去奔条“礼花”过滤嘴烟。待火葬场的人来了,一人给递上一盒(一支可不行),免得人家往车上抬死尸时,故意抡起来摔,给你脸子,你该不好受啦!至于什么“盖棺论定”、“显声扬名”,咱哪儿懂啊。知道有那么一档子事,想,也是傻想;论,也没啥可论的。
这不,矿医院门前小小的空场上,就摆着两口棺材。棺材倒是一模一样的:料是红松的,四寸板子,上了三道清漆。可棺材里躺着的人就不一样了。一位,就算得上个有脸有面的人物:活着,入党申请书没断了写,啥时都能显出他的觉悟来;死了,据说也死得不。另一位呢,难说啦。这,您看看外场儿也能琢磨出一二来。看看人家东面那口棺材,摆着四个大花圈:党、政、工、团,一部门一个,金花银枝翡翠叶儿,多气派!西面这个呢,以组织名义送的花圈只有一个——工会送的。东边的花圈上写着:“凌凯同志永垂不朽!”西边的呢:“悼念魏石头同志”。虽说这两种写法实质上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可在山里人们的眼里,一个“永垂不朽”要比一般的“悼念”高好几格儿哪。东边棺材里那位死了以后,人们都说:“哎呀,可惜可惜!年轻轻儿的,多有前途的小伙子,可惜!……”西边这位呢,大伙儿的说法就不一样啦。有的说:“唉,早知他落到这一步,不该拿人家开心。”有的却说:“唉,这下子,他们班组里开心的老头儿没啦……”再看看,人家凌凯的丧事惊动哪儿了?党委会!有人提出来,是不是有必要追认个党员啊?还有人说,应该总结事迹,号召学习……用句老话吧,虽是年轻早夭,功未成业未就,可也算是“全了名节”。可这位魏石头的丧事呢,工会给办哪,倒也忙得工会主任脚丫子朝天。忙什么?琢磨着怎么对付他老伴儿呀。你可不知道,但凡死者家属是上岁数的,又没文化,十有**难对付。几年前也死了一个老工人,他老伴儿提了十大条件,解决不了,那老太太不知跟谁学的,找了根竹竿儿,每逢开饭,必站在食堂卖饭窗口外边,把竹竿儿捅进窗口扎馒头出来吃。吃饱了,喝足了,又到工会主任家去,躺炕上打滚。闹得主任恨不能去坟地给自己刨个坑儿!这一次,魏石头的老伴儿也是五十出头,农村人,没文化,又率领着三个吱哇喊叫的孩子,好对付得了?……
这位说了,你领着我们围着这两口棺材唠叨半天,除了给我们添恶心,还要干什么呀?您别急。我这不是等着开追悼会哪。站在棺材前,一会儿是魏石头,一会儿是凌凯,他们的模样儿老在我眼前闪。我怎么也忍不住琢磨寻思,渐渐地,倒好像能从中悟出一点做人的道理。
就说魏石头吧,年轻时候,机灵得也不让人。好喝两盅儿,更好找那些唱小曲儿的,往人家手心儿里搁上俩铜子儿,点段“莲花落”听。什么“郭巨埋子”呀,“王员外休妻”呀,听得多了,到临解放的时候,竟也成了昌顺煤窑窑哥们儿里说古论今的人物啦。解放没几天,军代表来到他住的锅伙儿:“魏石头,学习去吧!”魏石头说:“学习?学什么习?”军代表说:“上北京学习,回来当干部,管矿山。”“咱可干不了。”魏石头呵呵憨笑,支吾了一会儿,又说:“再说,再说我……我也没裤子……”别笑,这可是真话。旧社会过来的窑工,找条齐整点儿的裤子都不易啊。魏石头哪年不是披着洋灰袋子纸,围着锅伙儿里的火盆过冬的?到北京学习,腿上裹着碎布、烂纸,行吗?也巧,魏石头的拜把子兄弟刘志在旁边哪。他有条裤子——好不了多少:一条麻袋筒子,下边裁去个三角叉子,缝缝连连,也算是条裤子吧。刘志说:“魏哥,穿我的去吧。”魏石头说:“算啦,再把我身上裹的这些倒腾给你,一丝一缕的,不又得折腾上半天?你的裤子,你去算啦!”这么着,刘志去了。后来呢,人家刘志成了矿长啦,魏石头到死也是个工人。你看看,就差那么一条裤子,差多大事!人要混得好,机会太重要啦不是?
2.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2)
魏石头的“终身遗憾”倒不在没当上矿长。当官当工人,他根本不当回事,倒是那些拿他寻开心的人常把“一条裤子”的事挂在嘴边上。唉,要是光凭一膀子力气,一门子实心眼儿就能当个好工人,魏石头还是能活得有滋有味儿的:抱着电钻较劲儿,汗珠子顺脊梁沟流;端着酒盅,咿咿呀呀唱小曲儿……可那是乍解放时候的事,如今不行了。心眼儿没点子活泛劲儿,脑袋像块榆木疙瘩不开窍,你就等着吃亏遭罪,当人家笑料吧!
这位要是稍稍熟识魏石头,又要跟我抬杠了。说魏石头心眼儿怎么不灵便了?他干啥不是把好手呀?就是跟形势,人家也跟得紧啊,不是人送外号叫“老变”吗?是啊,他倒是叫“老变”,变什么呀?就他在嘴边上哼唧那句小曲儿的唱词老变。解放前他不是听过不少“莲花落”吗?没有音乐细胞,只学会了哼唧那么一句,就是《白蛇传》里“许官人是白娘子的好夫婿”那么一句。干活儿干到兴头儿上,冷不丁儿就让他给吼出来了,不留神还得让他吓一跳。老是这么一句,渐渐也没味儿啦,他居然试着变了一下。当年,矿上的书记是李必显,他按着原调儿,把“许官人是白娘子的好夫婿”唱成了“李必显是焦裕禄式的好书记”,越自得其乐了。这句词儿唱到1966年秋天,有个留心的人告诉他:“别唱啦,李必显打倒半个月了,还唱哪!”魏石头这才恍然大悟。那会儿“文革”主任是金卫东,魏石头寻思着,这会儿金卫东代表党啦,就把唱词儿里的“李必显”改成了“金卫东”。人家说:“不行,焦裕禄也打倒了!”这麻烦啦!慢慢儿的,知道有个英雄叫李文忠,也不管人家是干什么的,唱成“金卫东是李文忠式的好书记”了。往后,工作组、夺权、批资反路线……上台,下台,走马灯似的,哪个不是“党”号召的呀。魏石头便无师自通了。等到军宣队来了,队长是席凤江,魏石头嘴里的小曲儿很快就成了“席凤江是门合式的好书记”了。这么着,魏石头得了个“老变”的雅号。您这位“老变”光会变一句唱词儿可不够啊,可魏石头只会这么一手。这要比起东边棺材里睡的那位凌凯来,可差一大截子啦!看看人家凌凯,来矿才四年的学生,二十多岁,要是不死,过不了三个月,就是宣传科的副科长了。这一死,排场比你干了几十年的魏石头怎么样?人家的功夫在哪儿呢?
凌凯来矿不到一年的时候,给矿上写材料就能写出“花儿”来,这谁比得了?光他给党委书记写的三份材料,就使这个矿的书记一下子成了全局顶红的干部。譬如吧,赶上批“克己复礼”了,书记的讲话稿里就有这么一段:“小时候我给资本家打杂工,有一次端茶倒水时,把茶壶嘴儿对着资本家了,他把我打得死去活来呀,说我犯了‘礼’了。同志们,你们看看,克己复礼,复的是什么‘礼’?是吃人的‘礼’!害人的‘礼’!血淋淋的‘礼’啊……”又譬如吧,新沙皇入侵了,书记的讲稿里又有新鲜事儿啦,变成了这么一段:“同志们,我的爷爷就是被八国联军的老沙皇打死的呀,老沙皇一枪打在我爷爷脑门儿上。老沙皇、新沙皇,旧恨新仇比海深呀……”谁看了这材料不热泪盈眶?能不让我们书记四处宣讲吗?这下子可好,登报啊,赴宴啊,红松矿的党委书记一下子出了名了。也真奇了,每次新精神下来,书记都有结合自己的生动事例,还和新精神丝丝入扣。外边人不明底细,说这是“上挂下联常批常新”。书记还能不明白是谁的功劳吗?凌凯这就不用下井挖煤啦,三天两头上报社、上北京不说,已经被物色提拔为干部了。只不过最近有调级的消息,这才放他回去干几天活儿,等升了级,又要飞上去了。你看看,凌凯这几下子“变”,比魏石头的“老变”管用不管用?
你魏石头没这两下子,要是老老实实,蔫蔫儿的,别吭气儿,好好当个工人也就罢了。谁想到他还犯倔,认死理儿,炒栗子崩瞎眼睛——看不出火候来。为啥?就因为那位书记不是别人,就是当年他的拜把兄弟刘志。先是当矿长,“文革”靠边站,后来又解放了,当了书记。刘志的根底儿,魏石头知道得一清二楚呀。比如“茶壶嘴儿”的事吧,明明是我魏石头的事呀,你刘志安你头上干吗?不就挨了一顿打吗?又不是什么美事,你抢去四下里说个什么劲儿?魏石头想着就生气,“老变”那点子活泛劲儿也没了,见了刘志总是连笑带骂:“兄弟,快别讲你那茶壶嘴儿了。你成了夜壶嘴儿啦,都他妈镶上金边儿啦!”“兄弟,老毛子打死的,不是人家隆兴窑蔡癞子的本家爷爷吗?怎么又成了你爷爷啦?你小子真够仗义的了,凡是咱窑哥们儿那些倒霉的祖宗,全让你给认了啊!”“我说,今儿你的报告又邪了。你这小子,你妈怀你那会儿吃了一本皇历吧?怎么什么事儿都巧巧儿地赶你头上啦!……”再说下去,更难听啦,“别忘了,你也就比咱多了一条破裤子,窑哥们儿出身,如今当了官儿了,把咱工人那点儿实诚劲儿全喂狗了?别人五人六地胡说八道,忘了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啦!”……刘志听着这位魏哥的喜笑怒骂,一点法儿也没有。本来嘛,他说的不差。开始刘志自己也是这么跟凌凯说的,谁想到凌凯说可以加工一下,加强宣传效果,刘志也就认可了。看看报纸上,什么没影儿的事不往上登呢,何况凌凯写的都是实事儿,不过“集中集中”就是啦。三次五次,刘志好像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拿着凌凯写的讲稿读起来,也脸不变色心不跳,跟真事儿似的了。魏石头净出来添恶心,也真气人,可又没办法,拜把子大哥,又是三代窑黑儿,阶级斗争也抓不到他头上啊。
3.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3)
话是这么说,终于有那么一天,阶级斗争还是抓到他头上了。那是魏石头刚刚回河南老家探亲回来,没三天,他老伴儿忽然带着三个孩子追着脚儿来了。魏石头一看奇怪啦:“你干啥来了?”老伴儿支支吾吾不敢说。魏石头火了:“刚分开没三天,你又踩着脚后跟儿来了,吃饱了撑的?”老伴儿说:“他爹,俺不想来呀,可村里逼着绝育,俺找你商量商量。”魏石头气得脖梗子青筋突突地跳:“糊涂!七老八十的人了,我就是让你生,你能生吗?绝育,怎么绝你头上了!”老伴儿抽抽搭搭地说:“咱村干部说了,上边儿来文儿啦,得绝百分之多少。村里的媳妇们都跑光啦……不绝,明年不给口粮……”魏石头骂开啦:“**咋出了这号东西,干这种没屁眼儿的事!绝育,我也不反对,可你还能跟阉猪似的,追得人家姑娘媳妇四下逃?……”这一骂不要紧,当天,保卫科就把他叫去了:“魏石头,你也太出格儿了啊!……六十好几了,又不痴不傻,平时仗着自来红胡说八道,四下里破坏党委威信,我们也没找你。这下好,干脆破口骂上**了!你要干什么呀?也活得不自在了?”魏石头愣了:“什么?我骂**?我报**的恩还报不过来哪!再说,有那心,我也没那个胆儿啊,找死呀……”保卫科长居然能把魏石头过去没心没肺骂出来的话举出一大堆,说得魏石头脑门子冒凉气。科长没说完,魏石头就把他的话截住了:“得啦,您别说啦,我这儿听着也够寒心的了!都怨我这张臭嘴。本想着刘书记是咱把兄弟,骂他两句没啥。谁承想,让您这么一归堆儿,也够定个反革命的了。我以后不敢胡说了,可不敢了。您别给我挂牌儿、撅着,我可害怕,受不了那个。再说,咱也是有家有小的人,落个反革命,老婆打离婚我不怕,怕那仨孩子遭罪呀……”这么一下子真把魏石头吓唬得不轻,以后真的不敢胡说了,不要说见了把兄弟刘志躲着走了,就是在班组里也像霜打过的黄瓜——蔫了。
按理,一个人认“”了,好像也应该没事了。不图混得好,也能图个消消停停,静气平心了。可是不行,生活能闹腾得你糊里糊涂,有时还得胡说八道。就说魏石头,不说话就行了?也不行。譬如,批“三项指示为纲”了,市里指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红松矿的刘志讲了几年“茶壶嘴儿”,长进了,展了市里的精神,说要“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个个开口”。这一“展”不要紧,把魏石头憋在那儿了。他心里害怕呀,三项指示,先不说是正确的吗?听着也没啥错呀。怎么个批法儿?批错了,不又成“骂**”了?不批也不行啊,不是要“个个开口”吗?这不,主持会的凌凯说啦:“批得深浅是水平问题,批不批,是态度问题。”轮到你了,十几双眼睛看着你,等着,你能不?心里盼着“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怎么的?魏石头心里念叨着“三项指示”、“三项指示”,手心儿里攥出了汗。忽然,他想起“茶壶嘴儿”的事来了,要是能从老事儿里想一件,和“三项指示”挂上了,也能糊弄过去哇!想了想,他结结巴巴地说了,说自己在解放前曾经被万恶的窑主打了三扁担,如今这三项指示,真比窑主那三扁担还狠,还毒!说完了,他大喘一口气,觉着自己批得差不多。谁想到,一个调皮小伙子恶作剧,吓唬他说:“老魏头儿,你胆子不小哇,又胡说八道啦!三项指示可是正确的,‘为纲’才错了哪。你怎么把三项指示比成窑主‘三扁担’啦……”魏石头赶忙急赤白脸地说:“我说错啦,错啦!窑主打了我四扁担,咱只顾凑‘三’,减了一扁担。顾头不顾腚,又说糊涂啦。咱可没反动的意思啊……”工人们哈哈笑起来。有人说:“我初一听,老魏头儿真有两把刷子呀,敢减了一扁担!哈哈……”有人说:“魏头儿,再偷偷学两年吧,你也能坐小车四处讲用,吃宴会去啦!”这一笑不要紧,把魏石头笑火了:“你们真是见了人拢不住火啊!告诉你,都是亲娘十月怀胎生下来的,谁也不比谁矮半截儿,谁也不!”这时候,凌凯说话了,一本正经的:“是啊,您哪儿啊,您可不!不就比咱刘书记差条破裤子嘛!当年您要是有条裤子,如今不也是我们的书记了?”小青年们又拍巴掌又跺脚,笑得更凶了。
4.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4)
唉,这么着,魏石头慢慢就成了别人寻开心的材料啦。***他的笑料越来越多,八百年的事也能让人当笑话抖搂出来。班里的机灵小伙子们几乎没有不拿他开心的。河南来了家信了,小伙子拿着信说:“老魏头儿,看信哪!看看河南那儿阉猪阉得咋样啦!”去听报告,小伙子们又说了:“魏头儿,还不上去讲讲你那‘三扁担’?记着,今儿得讲挨了八扁担,批的是‘黑八论’嘛!”哄笑声里,魏石头渐渐也变得有“涵养”了,他不气不恼,笑笑,叹口气。有时候,借句旧唱词儿,说:“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这么着,开心的人更开心啦:“嗬,魏头儿还有这么两下子,没想到!”凌凯呢,眼睛盯着他脸上那片嗜酒的红斑,正正经经地说:“您这朵花儿正红哪,就像香山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这照例是哄笑的**。
墙倒众人推,一人一口唾沫,能把人淹死。你信不信?人们拿魏石头开着心,慢慢地,什么粪汤儿都往人家身上倒啦。有人说他有一年回去探亲,赶上夜里到家,听见屋里有男人打呼噜,没敢进家门,跑到野地里蹲了一宿,太阳一竿子高了才回去。又有人说保卫科长训他那一次,他吓得拉了一裤兜子屎……这些,当然都是人们编派出来拿他开心的,可有一件笑话倒是真的。那就是最近小伙子们又拿他开心,他真急了,“你们净拿我开什么心!彭德怀都平反了,你们也不兴给我平平反?要不是‘四人帮’把我闹蒙了,能让你们这么开心?”小伙子们说:“给你平反?没找你算账就美了你!反‘右倾翻案风’,你反得多狠啊,说人家比窑主还毒,不是你说的?”凌凯却支持他:“真的,是得给您平反。您的冤案深啊,日子也不短啦!”魏石头真是块憨石头,竟笑了:“看看,我说人家凌凯是知书达理的人不是?”凌凯说:“当然啦,我给您写个材料,报上去。当然得平反,一直平到1949年。刚解放,您就蒙了不白之冤哪,只因为一条裤子,受了三十年冤枉,该平反啦!还得官复原职,请您当红松矿的矿长!……”小伙子们又拍手笑起来。魏石头这才明白受了一顿捉弄,悻悻地走了。
…………
话题儿还是扯回来吧,追悼会也该开始了。怎么样,琢磨出点做人的道理来了吗?做人一辈子,要想混得好,难哪。一要有机会,否则人家把你当傻瓜。失了机会当然可惜,你心眼儿活,也行。这两条都没有?得,你就看魏石头吧!唉,别说啦,死者的亲属们都来了,工会主任陪着。凌凯的爸爸、妈妈,眼睛哭得桃儿似的。魏石头的老伴儿,木怔怔的,后面跟着三个孩子,大的十三四岁,小的才七八岁,脸上蹭着灰,泪水在上面划了一道一道……
追悼会开始啦。奏哀乐。默哀。致悼词……
人,要是活得体面,死都死得气派。人要是呢,死都死得窝囊。凌凯和魏石头是前后脚死的,差不了几分钟吧。可你听听悼词上说的,那意义就不一样啦。
悼词还在念着。先是党委副书记为凌凯致悼词,而后是工会副主任念魏石头的悼词。
他们是在前天夜班临下班时出事故死的。凌凯又去给刘书记写了半个月批“四人帮”的经验报告,那天是第一天回班组干活儿。班长派他放炮。魏石头在班长派完活儿后也叮嘱他一句:“凌凯,你刚上班,当心点啊,放炮的电线拉远点儿,别大意……”凌凯说:“哟,矿长下来了!我还没看见呢!”小伙子们又哄笑起来。魏石头还跟往常一样,无可奈何,笑笑,走了。
中国有句古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次真让他中了。凌凯拉出放炮电线,走出了几十米远。他以为自己已经拐过弯儿了,和掌子面成了死角,放炮是崩不到自己了。他合上了闸。却万万没想到,自己正蹲在几十米深的下煤眼边上,掌子面爆炸的气浪冲过来,把他掀进下煤眼里。几十米高啊,中间是一个挨一个的铁框架。当他摔到下煤眼底部的时候,脑浆迸裂,已经没救了。
5.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5)
下煤眼底部出口,斜对着躲炮休息室。***在这儿躲炮的工人们听见炮响,又听见一声惨叫,再看见下煤眼里掉下一个血肉模糊的人,忽然都明白了。小伙子们吓呆了。刚刚,凌凯还和他们在一起,围着魏石头开心,现在,他竟变成血肉模糊的一团了。小伙子们的脸白得像纸,有的呜呜哭起来。只有一个人扑过去了,谁呢?魏石头。
魏石头像疯了一样扑过去,伸开枯瘦的双手扒开煤末,把凌凯搂在自己怀里。完了,脑袋摔烂了,脑浆流出来,一丝气儿也没有了。魏石头突然哇的一声哭起来,使劲儿摇着凌凯的身子,又扒着煤末,找着凌凯摔烂的尸骨。他用不知什么时代的语喊着:“大兄弟呀大兄弟,你可不能走哇!你可不能走哇!你走了咱们可怎么一块儿混啊!……”
下煤眼里,放炮崩下的煤眼看就要冲下来了。煤屑已经沙沙下落……从惊惶中清醒过来的工人们高喊:“魏石头!快闪开!……快!……”
魏石头,难怪人家说你太死心眼儿啦。你要救人,抱着走就是啦,要看人死了救不出来,你就当心着自己吧,你还在那儿抹鼻涕掉眼泪的喊“大兄弟”干什么!突然,“哗……轰……”一声撕人心肺的巨响,煤流像瀑布一样涌下来。工人们还没来得及冲到魏石头身边,他已经被煤块埋住了。其中一块煤正砸在他的头上。魏石头,也死了。
听听悼词吧——
“凌凯同志一心扑在四化上,为了四化多出煤,快出煤,争分夺秒,不幸忽略了操作,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魏石头呢,一句话:“在这次事故中,魏石头同志也不幸以身殉职。”这算不错啦。开追悼会以前,我听见主管安全的副矿长说:“唉,这个魏石头啊,死一个凌凯还不够,还自己送上去了。瞧瞧,活着窝囊,死也死得这么窝囊……”
悼词致毕,追悼会算是接近尾声了。下面,该亲属讲话了。
先讲的,是凌凯的爸爸。五十多岁,穿一身深灰色中山服。先从衣袋里掏出一方叠得整整齐齐的手帕,按按眼角,又轻轻地擤了擤鼻子。话,讲得简捷而得体,感谢党的培养,多谢大家的好意之类。讲完了,向大家深鞠一躬,退下一旁。
接着轮到魏石头的老伴儿啦。老太太一身半旧的青布裤褂,撩起衣襟捂着脸,呜呜哭了好一会儿,又是抹眼泪,又是擤鼻子。大家伙儿呢,只好在一边干等着。
我特别留意地看了她身边的工会主任一眼。主任的脸色特别不自在,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老太太,没有一点儿去劝劝的意思。我知道,他心里正打鼓哪。魏石头的老伴儿才接来一天,同意来开追悼会了,这就不容易啦。这说明矿上的抚恤条件她基本同意,没有什么额外要求了,只需开过追悼会,把棺材埋了,丧事就算办完了。可这追悼会还是最后一关呀:你知道老太太哭了一阵儿以后,不会忽然给你提出一串儿要求?万一提出了,你当场怎么回答?回答不了,老太太拽着棺材,寻死觅活,不让埋,你怎么收场?现在,老太太在那儿哭,焉知她不是在用眼泪赚人同?焉知这不是提条件的序幕?
魏石头的老伴儿终于开口啦。还好,虽说啰嗦点儿,讲得倒还在理儿。说人死了,伤心,也活不过来,想想怎么把孩子抚养成|人吧。现今村里的日子好过多了,讲“自由”了,国家还能抚恤俩钱儿,我也忘不了大家伙儿的关心,好好的,替他爹把孩子抚养成|人。赶到孩子十八岁了,让他来矿上,接他爹的班吧……到时候,还盼着各位叔叔大爷的,别忘了石头,多给包涵着点儿……工会主任绷得紧紧的脸好像松弛下来了,还微微点头,表示同、赞许。
“我没啥可说的啦。”老太太又举起袖子擦了一下眼睛,“末了,提个请求吧,也不知矿上能不能给办……”
她撩开大襟,摸出一张纸片来。你想想吧,这要是一张千儿八百元的账单,那可怎么办?要是一张要求把棺材运回河南老家下葬的申请,更麻烦啦!工会主任的眼睛又直啦。
6.第一节 谈天说地篇(6)
老太太说话了。***她说这是孩子他爹生前的心爱之物,每次回家,他忘不了找出来摩挲摩挲,还常常拿着它来训叨家里的“小不点儿”们:“你们要长进,争气啊,好好念书。你们看看,你爹自打跟着**,从第一天起就不!你们可别给我现眼……”老太太说,既然他那么心爱,就把它和他一块儿葬了吧,不知道这犯不犯新规矩呢?能办,就请领导给办办……
这样的要求是很容易满足的。虽说棺材已经钉上了,起几个钉子、放进一张纸片是不难的。我想工会主任已经舒出一口长气了,虽然我没看他。
“当、当……吱、吱……”棺盖被启动着。
鬼知道一种什么心驱使,我走到工会主任身边,拿过了那张纸片。这是一张早已残破、油污的纸片,依稀还可以辨认出上面的毛笔字。
昌顺煤窑工会:
今有你处工人魏石头送来叁百斤煤,不要报酬,支援前线,请你工会对魏石头同志给予表扬。
此致
敬礼
红松矿区军管会后勤股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七日
三十年前的一张收条。也许,魏石头粗通文墨,知道个大意,没好意思把它交到煤窑工会,可他还是把它当宝贝似的留起来了。我看看这张纸片,不知怎么了,手,死死地攥着,不知干吗要攥得那么紧。渐渐地,鼻子开始酸啦。把这张纸片摩挲了三十年的魏石头,拿着它训叨孩子们的魏石头,抱着凌凯喊“大兄弟”的魏石头……都走到我面前来了。也许,魏石头的话是对的,我们是该给他平平反,他不是官,没有什么“原职”可复,也不存在还工资的问题,又没有必要开什么“平反大会”……可是我们确确实实该给他平反啊!男儿有泪不轻弹,想到这会儿,我却掉泪了。纸片不知被谁接过去了,随后我便听到低低的啜泣声。身前身后,有的人用手绢暗暗抹泪,有的人索性哭出声来了。其中哭得最伤心的,是那几个平常最爱跟着凌凯拿魏石头开心的小伙子。小伙子们,你们哭晚啦!……哦,还不晚,我寻思着。那个过去的年代,颠倒了多少做人的道理。如今我们明白了,不晚。可我们那些领导们呢?他们明白了吗?其实,这又何必多虑?领导当然也会明白,要不,怎么叫“领导”呢!想到这些,我的心好像才稍稍放宽了一点。
棺盖打开了,纸片被主任拿过去,郑重地放在死者胸前。棺盖又訇然盖上了。
“当当当……当当当……”棺盖被重新钉上。忽然,魏石头的三个孩子几乎同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他们都跑到棺材前面,用小手抹着眼泪。在他们呜呜失声的同时,还忘不了按照乡间的习俗喊着“爸爸……躲钉!……爸爸……躲钉!……”
通过墓地的盘曲的山路上,两辆马车拉着两副棺材。后面,跟随着几百名送葬的工人们。魏石头最小的孩子被一个小伙子背着。墓地上早就挖好了两个长方形的洞|||||穴,人们根据自己和死者生前的关系,自然地在墓|||||穴的周围分成了两圈。我看见,死者生前所在班组的工人们大都先围在了魏石头的棺材旁,上手把那沉重的棺木放下墓坑,然后,庄重地抓起一把黄土,撒在里面……
我也捧起一把土,撒在魏石头的墓坑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唉,我又想起“盖棺论定”来啦。人死了,到底该怎么个“论定”法儿?真难说……
1.第二节 丹凤眼(1)
都说北京女的比男的多,可京西不少的小伙子就是搞不着对象。
怎么,他们都没个模样儿,歪瓜裂枣似的?要不,就是不争气,都是吃饱混天黑的主儿?错啦。不信您就去看看。出了三家店,漂亮小伙儿有的是!身高膀圆的,眉清目秀的,拨拉脑袋就是一个!这里面,有劳动模范,有革新能手,也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要是在北京城里,也能把姑娘们迷得魂飞神散呢。可他们是在京西,他们是井下挖煤的,是矿工。这就糟啦!姑娘们一听说干的是这一行,十有**皱眉头,哪怕面前站的是个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回答也是两个字:“不成!”
就因为这个,矿区的小伙子们搞对象不知碰了多少钉子。一来二去的,有的小伙子开始恨上身上这身工作服了,变着法儿也得把上面印着的“xx矿”这几个字给抠了——走大街上怕人笑话,寒碜呀。有的小伙子还总结出一条“恋爱经验”:“先不能让她知道你是矿工,等把她‘俘虏’了,再亮‘番号’!”于是就有那么一位,在城里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姑娘。人家问他在哪儿工作,你猜他回答什么?他说:“在黑色冶金粉末研究所工作。”多妙!……这笑话多啦。我可不敢再说了,京西的小伙子得向我提抗议:别净糟践我们!京西净是这号自轻自贱的人?有血气的小伙子也有的是!
没错儿!有血气的小伙子有的是。“人家看不起咱,咱自己还看不起自己?挖煤怎么了?比别人矮半截儿?就欠给他们来次‘能源危机’,都把咱矿工当宝贝了!”说这话的,是燕南煤矿的采煤工辛小亮。他最容不得别人说他干的这一行不好。据说有一回,有几个姑娘下井参观,领她们下来的工会干事一边走,一边抱歉似的说井下条件如何如何不好,让她们留神。辛小亮听不入耳了,说:“这儿又不是万寿山,不怕崴了西太后的脚!”把那位伙计憋了个大红脸。工友们笑他说:“你呀,甭想得人家姑娘的欢心,就抱着井下这些风锤电钻的过一辈子吧!”可不,别人给他介绍了四五回对象,全是第一面就吹了。至于人家一听说是矿工,连面都不见的,那就没数啦。辛小亮呢,挺挺儿地戳在那儿,还是个一米八的大汉,甚至比从前越骄傲,越牛气起来了。特别是见了姑娘们,眼皮抬都不抬。食堂里卖饭的姑娘们,矿灯房里灯的姑娘们,没有不怕他的。他太损呀。到开饭时间了,你窗口晚开了一步,他就在外面敲开盆了:“卖饭呗!卖饭呗!……真他妈白吃饱儿!矿上养着你们干什么!干不了趁早回家抱孩子去!……”从井下出来,矿灯房的姑娘收他的灯,常来常往的,有时冲他笑笑。他反倒瞪人家:“谁跟你笑,瞅你漂亮?!”一句话能把小姑娘噎出眼泪……这还不算什么,最气人的是,他给矿上的姑娘们起了不少“雅号”。这家伙聪明,外号一起就准。食堂卖炒菜的姑娘老板着脸,斜着眼睛翻人,他背后管人家叫“憎恨”。卖馒头的姑娘新近把头烫成了大花,他就管人家叫“花卷儿”。四号卖饭窗口的姑娘其实是很漂亮的一位,特别是那双眼睛,水汪汪的,眼角微微向额上翘着,标准、美丽的丹凤眼,这位辛小亮倒好,偷偷叫人家“吊眼儿”……食堂的姑娘们早有耳闻,气得咒他“找一个丑八怪!”这可咒不着他,反正他是决心打一辈子光棍儿啦。
其实小伙子挺漂亮,乱蓬蓬的刺儿头下面一副白净的方脸庞,老爱眨巴着眼睛高声说笑,潇洒又粗犷。他干活儿不惜力不说,拿起什么活计还都有点机灵劲儿。要是不犯“嘎”,怎么也能交上女朋友的。谁知别人介绍了好几个,他死活不肯去见面了。这可把他妈急坏了。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眼瞅着连孙子也抱不上了。每次介绍人登门,总让辛小亮给噎走。他妈不知为这跟他抹过多少回眼泪,生过多少回气。有一回,他烦了:“妈,您别说啦,我这耳朵都起茧子了!我去见一面儿还不行!”他妈说:“你早明白一点儿,我给你准备八抬大轿!”他说:“那我可跟人家来实在的。”他妈说:“我让你拐骗人去了?”得,他这“实在的”可真够“实在”啦。一见面,女方说:“听说你在矿上工作?”他说:“是啊。”女方又问:“下井吗?”他说:“当然下井。”女方下一句话还遮遮掩掩的哪:“那……现在井下安全搞得不错了吧?”这位辛小亮倒好,嘎劲儿上来啦:“不安全。净死人!我们矿上,净是寡妇!”这不是胡说八道嘛!可他这招儿真灵,不但对象吹了,打这以后,介绍人也不大上门了,他妈不更抓耳挠腮了?有什么办法!整天找茬儿跟那个退休的老伴儿生气:“就知道喝茶喝茶,找那些糟老头子‘敲三家儿’、‘拱猪’……儿子的事你就屁也不放一个!还像个当爹的?……”辛师傅过去也是个老走窑( 放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