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 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第 3 部分阅读

第 3 部分阅读

    是这个退役军人找到自己的方向,许多机会就呈现在眼前。

    卡耐基和他谈了两个小时,看到他从深陷绝望的深渊中,变成积极的思考者。一个灵感鼓舞了他:“你为什么不运用销售的技巧,说服家庭主妇,邀请邻居来家里吃便饭,然后把烹调的器具卖给他们?”

    卡耐基借给他足够的钱,买一些像样的衣服及第一套烹调器具,然后放手让他去做。第一个星期,他卖出铝制的烹调器具,赚了100美金。第二个星期他的收入加倍。然后他开始训练业务员,帮他销售同样式的成套烹调器具。4年之后,他每年的收入超过100万元,并且自行设厂生产。

    年轻的退伍军人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关键在于他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并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工作之中。如果我们也能准确地现并挥自身的优势,经营自己的长处,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规划,那我们也一定会把理想的风帆扬向成功的彼岸,我们的人生规划也一定会是一部灿烂的画卷。

    先认识自我再认识世界

    很多人认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俗语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所以说,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在古希腊帕尔索山上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箴:“你要认识你自己”,据说这是阿波罗神的神喻。卢梭对这一碑铭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着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显然,认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而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同样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从前,有一块铁,不知道金子长的什么样子,自以为自己是一块金子。

    有一天,这块铁遇到了一个铁匠,铁匠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要把你打造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可铁却说:“我是一块金子,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成宝剑。”

    “你只是一块铁,并不是金子。”铁匠摇摇头,遗憾的走了。在被告知金子另有他物后,铁便踏上寻金之路。

    有一天,铁遇上了一块铜。铜浑身黄灿灿的,熠熠光。铁高兴地说:“你在光,你一定是金子!”铜说:“不,我不是,我是铜。金子比我光亮的多。”于是,铁很失落,又继续上路寻找金子。

    在路上,铁又遇见一块银,闪闪亮。铁激动地问:“金子,你好啊!”银看看铁说:“你认错了,我是银子。金子是黄灿灿。”

    铁很失望,继续向前走。终于,有一天,铁看见了金子。被金子的光晃得头晕目眩。铁说:“你就是世界是最名贵的金子吧?”金子对铁说:“我是金子,但还不是最名贵的,这个世界比我名贵的东西多的是。”

    此时,铁很伤心,心想自己永远也不能成为一块金子了。金子对铁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作用,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挥最大的潜力。正如锋利的宝剑永远也不会由金子做成。你还年轻还需要锻炼。”

    听了金子的话,铁认清了自己的能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铁便回家了。它找到那个铁匠,终于把自己炼成了一把锋利的宝剑。

    一个人要追求成功,必须先认识自我。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会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才能把握自我,完善自我。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人们对自我认识的正确态度,是成功者的经验之一。认识自己能使人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冷静评价个人的能力,能够促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个人的抉择,并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够给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给自己设置正确可行的目标,让自己充分挥潜能。

    正确认识自己是人生能有所成就的要条件。然而,生活中,不少人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们把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怀才不遇,结果是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来,终究是一事无成。

    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毕业后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扔在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刚才我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接着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年轻人。

    这时,老人意味深长地对年轻人说:“有的时候,你必须知道你自己是一颗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若要使自己卓然出众,那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只有清醒地认识自我的价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创造生命的辉煌,才能找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之处!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充满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正确地确定一生的奋斗目标。所以,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方向,熟稔自己最擅长的音符,才会奏响人生的华彩乐章!

    为人生蓝图画上绚丽的一笔

    人生的际遇,我们无法估计,但人生的轨迹我们却有能力将它导入到一条最为捷径的轨道之中。

    好的人生离不开好的规划,成功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多半是因为他们在有意识地管理他们的人生,为了我们的人生蓝图变得更加绚丽,我们也需要提前规划自己的人生。

    小东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大学毕业后,他很快就找到一份工作——在深圳一家比较有实力的公司,从事销售类工作。他的老板非常看重他,有什么活动都叫着他,并且许诺他将有好的前程。可是试用期结束一谈工资,老板给他的月薪却只有2800元,他十分不忿。于是,小东辞了职,又寻到了另外一份工作机会。有一家广州的事业单位愿意接收他,并答应给他月薪3500元,他马上动了心,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多么适合做销售工作,就跑到了广州。但是在新的单位,他张扬的个性似乎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氛围十分不合拍,而且口无遮拦的他马上卷入一场**,他又辞职了。

    后来,他又进入另外一家事业单位,从事类似的工作。其实,他并不喜欢文字类的工作,有好多人都曾经跟他讲过,如果他做销售,将会是个如何厉害的人物。但是他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几年,磨灭了斗志,害怕风险,贪图稳定舒适,所以工作3年,他的同学做销售的已经拿到年薪10万,而他还是一个月3800元。

    试想,如果当初他不要计较眼前的工资,而是眼光放长远些,也许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年薪几十万的销售经理了。

    由此可见,一个有效的人生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合理的人生规划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它可以及早的对自己的人生展定位,更快地获得展的机会,沿着一条正确的自我展的人生道路,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相当多的时候,人生的道路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人生的蓝图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人生的大厦是我们自己建造的。有些人浑浑噩噩地生活,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这种人注定是永远不会有所成就的;而如果我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则完全能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人生。

    有一个大热天,一群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这时,一辆火车缓缓地开过来,劳动的人只好放下工具。火车停下来后,最后一节特别装有空调装备的车厢的窗户忽然打开了。一个友善的声音由里面传出来:“大卫,是你吗?”这群人的队长大卫∓middot;安德森回答说:“是的,吉姆,能看到你真高兴。”寒暄几句后,大卫就被铁路公司的董事长吉姆∓middot;摩非邀请上去了。这两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闲聊后,握手话别,火车又开走了。

    这群人立刻包围了大卫,他们都对他居然是铁路公司董事长的朋友而感到吃惊。大卫解释说,20年前他与吉姆∓middot;摩非在同一天开始为铁路公司工作。

    有人半开玩笑半正经地问大卫:“为什么你还要在大太阳下工作,而吉姆∓middot;摩非却成了董事长。”大卫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20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工资而工作,而吉姆∓middot;摩非却为铁路事业而工作。”

    正如大卫所说,他们两人20年后的境遇相差如此遥远,是由于他们各自选择的目标决定的。按一般的观点看,吉姆∓middot;摩非比大卫∓middot;安德森要成功得多了,一开始前者的目标就比后者的远大并具有挑战性。一旦这样的目标树立以后,就必须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当然20年后结果就不一样了。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工作中目标的设立与你的最终成就紧密相关,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尽量为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吧!

    确立目标是制定人生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一个有目标意识的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远远高于目标意识不明确的人。这是因为,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向着目标方向努力,才能有意识的为他的目标收集积累素材、创造条件,并使自我的行为符合自己制定的目标。所以说,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定会为自己的人生规划设定出远大的目标。为了使这些目标实现,他们就会充分做好生涯计划,并为之努力工作。

    总之,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3.第三章 感性体验,理性认知

    死要面子活受罪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生活中,总有一些爱慕虚荣的人为了面了而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孟子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齐国有一个人,有两个媳妇,共处一室。他每次出去,都等到酒足饭饱以后回来。妻子问他都和什么人在一起吃饭,他大不惭地说和达官贵人一起吃的。妻子告诉小妾说:“丈夫出去,总是吃饱喝足才回来,我问他都和谁一起吃饭,他说全是有钱有势的人,但家里不曾有富贵的人来,我想要偷偷地跟着他看看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晨起来,等丈夫出门后,妻子悄悄地跟在他的后面盯着,看他走遍全城也没有一个人站住和他说话,最后他来到城东边的坟地,走到祭祀的人跟前,向人讨要祭祀剩下的食物,不够,又四处张望到另外祭祀的人家去讨要,这就是他填饱肚子的办法。

    妻子看了很生气,回来如实告诉小妾,气愤地说:“丈夫,是我们终身依赖的人,现在竟然这样。”就跟小妾一起骂丈夫,骂完,两人对泣,丈夫不知道,高兴地从外面回来,对妻妾表现出一副高傲的神态。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算有面子。

    面子有时是唬人的面具,光为面子活着是很累很可悲的,其实,爱面子本身没错,更算不上什么恶行。因为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一种维护,也是人的一种羞耻心理的行为表现。但是物极必反,如果过分注重面子,则容易暴露虚荣、虚伪、贪婪等诸多人性缺憾。面子固然重要,但不必为了没意义的面子让自己受苦遭罪,顺其自然最可贵。

    有个书生家里很穷,却很爱面子。一天晚上,小偷来到他家中,搜寻之后,没有现值得一偷的东西,便跺脚叹道:“倒霉,我算碰到了真正的穷鬼!”书生听了,赶紧从床头摸出仅有的几文钱,塞给小偷,说:“您来的不巧,请您就把这点钱带上。但在他人面前,希望您不要张扬,给我留点面子啊!”

    人们常说“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面子既不能不要,也不能都要。我们一定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自己为了要面子,而实际上往往是丢了面子,丢了面子是小事,但是为了面子而活受罪则实在是不划算的。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人类社会在不断分化,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许多人在社会剧变中失去了自我价值的判断,他们的心理遭到极大的扭曲,因此只有借助于虚荣来满足自己的面子和虚心。

    有一次,王先生和侄女去购物,见着需要的东西,大家都想买。侄女刚参加工作,连吃饭尚还紧张,自然没钱可掏了,王先生亦不想再做冤大头,就没有如昔般积极付账。售货员机警:“一看你就是有钱,有地位,讲义气的人,那点小钱你还在意”一句话噎得王先生半天喘不过气来,尽管要花王先生500多元钱,但为显示自己有面子,也只好把手缓缓地伸向钱包。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王先生一样,就是因为走不出“面子的怪圈”。仔细想想,要这虚荣有何用呢?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为面子穷其一生,最终烦恼一堆。所以说,过分在意面子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是走入面子怪圈而不自知,是一种浪费资源与机会的愚蠢。

    一般说来,理性的人,通常都不是为面子而活、为面子所累的人。只有那些唯恐别人瞧不起的,才会端着架子,耀武扬威。面子不是自尊,它更多的是一种虚荣。只有那些抛弃虚荣和虚伪面子思想,用平常心来对待名利得失,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过日子的人,不仅自己活得快乐,而且还会出乎意料地赢得成功。所以说,放下面子,就能放弃无谓的虚荣,放弃虚荣的负担。

    做事要量力而行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点一点认识自己的过程,所以需要理性地认知自己。人不仅要展自己的潜能,也应该现自身的不能。只有更好地认清自身的局限,才能对自身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做到有“自知之明”。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事的时候,都要理性的分析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打肿脸充胖子。

    三国时候有一个叫王郎的人。有一天他和华歆乘坐一条渡船到另一个地方去,船上带了很多行李,因为公务他们必须要在两天内赶到另一地方。船刚要离岸,这时有一个人摆手要搭船,样子也非常的着急。几近跪拜,王郎就问华歆:“你看我们帮不帮他呢?”华歆沉思片刻说:“我看还是不要带,我们时间紧急,行李又多,两天之内如果赶不到,必受惩罚,增加一个人,船必然行进缓慢。”王郎却说:“我看还是行善带上他吧。”华歆却说:“让他等别的渡船,我们赶快走吧。”此时岸上的人真的跪地求帮忙。王郎于是命令船家赶快让岸边人上来。这人与他们所去的地方正好是同一个地方,由于这里稍微偏一些,很难等到渡船的,此人不得已求助。但由于船小,增加一个人后,行进缓慢,走了一天还没走到一半的路程,这人到是也积极帮忙划船,可是眼看2天就要过去了,再不加快速度肯定要延期了。这时王郎眉头紧锁和华歆商量:“这怎么办呀,真后悔当时没听你的,不然我们肯定到了。不如,让此人下船吧。”华歆摇头:“那不行,你既然让人上船了,为何半途把他扔下,现在天也黑了,况且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根本没有船只,你让那人如何是好?不如把行李扔掉一些吧!“不行,这些行李都精简过了,都是必须要带的。”王郎说,想来想去,他让船家把船靠岸,让搭船人下船,搭船人苦苦求饶,并示意多给些银两,但王郎此时害怕延误受到惩处,毅然把此人赶下了船,任凭搭船人在荒凉的岸边哭嚎。搭船人下去后,船速明显加快,他们终于如期赶到了地点,而华歆因为此事从此和王郎绝交。

    帮助人要有理性、量力而行,如果没有能力帮助人,不要轻帮助,否则中途把人害的更深。现实生活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况时常能够遇见,这个时候,就不能脱离现实条件,而是能帮多少算多少。如果帮得不好,不但对被帮者无益,反而对自己有害,违背了初衷。因此,做事要量力而行,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

    -位年轻人被分到某中学工作,市教委向该校抽人,对全市的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写出调查报告。因这位年轻人刚到校还没有安排授课,他就被抽上了。

    起初,他感觉为难,心想自己不仅对本市教学况不熟悉,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自己刚刚走出校门,又能知道多少呢?本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口,实在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服从。

    一个半月过去了,别人都按分工交了调查报告,唯有他-个人,由于不谙世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3个中学连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市教委主任很恼火,责备校长,怎么推荐这么一个人。这位年轻人面子受不了,又是气又是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这位年轻人由于当初不好意思拒绝,最终面子难保,身心都受到了伤害。这对他是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所以,办事要量体裁衣,自己感到难以做到的事,切勿打肿脸充胖子,勉强为之。否则,将来丢脸的肯定是你。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以一种理性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冷静的头脑来审视我们的实际况,正确估量我们的实际能力,既不盲从,也不僵化。只有这样,才能既帮助了别人,又不影响到自己。

    该低头时就低头

    “学会低头”是一种人生智慧。从健康角度说,如果人一辈子总是抬头,永不低头,那可能导致脖子僵硬,使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该低头时就低头,保持身体健康,生活才能加美好。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曾经有人这样问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看了看这个人,微笑着答道:“三尺!”

    “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地戳出许多窟窿?”

    苏格拉底仍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越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我们可以从苏格拉底的回答中体会到人生真谛:人应该懂得低头。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历经千门万坎,敞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是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讲“骨气”,到最会只有被拒之门外的份儿,而且还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低头是一种能力。懂得该低头就低头,就能够巧妙地穿过人生的荆棘。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所迈出的人生路会走得更精彩。

    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一个人来接他的班。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觉新。方丈对他们说:“你们俩都要凭自己的真实力量,如果谁能够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于是,他的两个徒弟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自告奋勇地决定第一个爬,于是他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更加小心,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没有一点打算放弃的意念……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为把所有的力气都耗完了,但又无法停下来去休息,最后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方丈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来,他才得以死里逃生。

    轮到觉新了,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是不尽人意。觉新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无意间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走下了石头。然后他把衣衫整了整,把身上的泥土也拍了拍,然后一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对他的行为感到很吃惊,都在猜想着难道觉新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而在这时,方丈默然无语地看着觉新的去向,很有深意地点了点头。

    觉新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又穿过一片绿色的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多大的力气就到达了崖顶。当觉新重新站到方丈面前时,众人还以为方丈会痛骂他贪生怕死,不敢挑战困难,更有可能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方丈却微笑着宣布将觉新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很吃惊的样子。觉新向同修们解释:寺后的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一条上山之路便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蜕变,该低头的时候一定要低头!

    方丈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可见,低头,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是审时度势后的一种明智选择。低头,就是为了你迈向前时更能昂挺胸。所以,要攀得更高,走的更远,就先要学会低头。当你昂阔步走向前时,不要忘记低下头,看看你脚下的石头,很可能它会把你绊倒。

    “该低头时就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走好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该低头时就低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智慧。

    在我国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这是众人皆知的。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就更容易犯疑心病了。唐国公李渊(即唐高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怕以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参见。李渊因病没有去,隋炀帝很不悦,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会死吗?”隋炀帝接着问道。

    王氏把这消息告诉了李渊,李渊感到事态严重,所以就更加谨慎了。他清楚自己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现在起事又时机不成熟,就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机会。于是,他故意广收贿赂,使自己的名声败坏,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知道后,对他的警惕果然放松了不少。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些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所杀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又从何说起?

    “该低头时就低头”,这并不是人们所说逆来顺受,不是甘受屈辱和压迫,而是你我具有了对世态炎凉的感知所采取的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做人“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系数降至最低,这是做人的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抱怨只会令你更疲惫

    生活本来就不是事事如意,生活本来就不会十全十美,相反,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才是家常便饭。这是现实,你必须承认,所以你不要抱怨。

    抱怨生活,只能让自己意志消沉,沮丧,心灰意冷,甘为庸碌,最终迷失自我。只有不畏惧生活中的不平和磨难,在生活中历练自己,促使自己成长和成熟,羽翅丰满,才能在广阔的天空翱翔,放飞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常常抱怨的人,其实是不热爱生活的人,或者说是不理解生活的人。生活是需要你理解的。你不理解生活,你就会常常有愤愤不平的感觉,你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你就会牢骚满腹的感觉,你就会觉得运气不佳的感觉。

    传说,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没等住持提问,就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说的“魔”,就是新和尚心里没完没了的抱怨。这个新和尚只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别人给过他什么。像新和尚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们的,社会欠他们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对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一切。他们总会说生活过的很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除了眼前的短利以外,很多时候不但不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恶化。如果抱怨上了瘾,不但人见人厌,自己也整天不耐烦。

    印度有一个师傅对于徒弟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感到非常厌烦。于是有一天早上,他派徒弟去取一些盐回来。

    当徒弟很不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徒弟吐了出来,说:“很苦。”

    师傅笑着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

    他们一路上没有说话。

    来到湖边后,师傅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现在你喝点湖水。”

    徒弟喝了口湖水。师傅问:“有什么味道?”

    徒弟回答:“很清凉。”

    师傅问:“尝到咸味了吗?”

    徒弟说:“没有。”

    然后,师傅坐在这个总爱怨天尤人的徒弟身边,握着他的手说:“人生的苦痛如同这些盐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承受痛苦的容积的大小决定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

    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会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请不要抱怨,抱怨只会令你更疲惫。

    有这样一个故事:比尔生活在城市里,但是生活即使舒适,但有时仍感觉缺少事做;即使忙碌,但也觉得空虚;有快乐,也有彷徨,有希望,也有失望,总是难得如意。因此寻访乡野成了他解决烦恼的一种途径,乡间正直丰收季节,田垄上堆着稻子,农人提着镰刀,松松斗笠,用毛巾擦着汗,嬉笑地走向冒着炊烟的家。比尔和一老者在树下搭讪,老者淳朴而友善。老者说:“我们感觉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够适应田间的生活,而且喜欢它。我很乐观,我对生活不曾抱怨过,我吃自己种得蔬菜和水果,觉得那是世上最好的食物。”比尔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尽管失意太多,尽管生活给我们太多的不如意,可这些不确定因素即使我们抱怨也是改变不了的。抱怨生活只是弱者失败的借口。生活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永远不要抱怨生活,因为生活根本不知道你是谁!只有我们用平凡的心去面对所给我们的不如意,心中的乌云才会慢慢散开。而抱怨永远只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糟糕!

    用放大镜看你的弱点

    人就有不足之处,每个人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完美的,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去面对,怎么样和自己的弱点好好相处,用一种什么样的心和心态来面对它。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子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子,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却只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它为只能负起一半的责任,感到非常难过。

    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子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过去两年,因为从我这边一路的漏水,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作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子说。挑水夫为破桶子感到难过,他充满爱心地说:“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它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子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当我从溪边挑水过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就是说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有正确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有一个10岁的美国小男孩里维,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最终,里维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师傅,开始学习柔道。3个月里,师傅只教了一招,里维有点弄不明白。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里维参加比赛。里维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对手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里维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

    就这样,里维稀里糊涂地进入决赛。决赛的对手比里维高大、强壮许多,似乎更有经验。有一段时间,里维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里维会受伤,叫了暂停,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比赛重新开始,对手放松了戒备,里维立刻使出自己的那一招,制服了对方,赢了比赛,夺得冠军。

    回家的路上,里维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细节。里维鼓起勇气道出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凭一招就能赢得冠军?”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所以,里维最大的劣势变成自己最大的优势。

    其实,你所认同的劣势或缺点,都只是你没有信心的借口,就算你拥有最好的竞争条件,如果缺乏自信,也会变成阻碍前进的劣势。

    有的人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悲观失望,受到一点儿挫折就灰心丧气,而如果与别人相比,身( 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http://www.xlawen.org/kan/41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