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苍天在上(全本) > 苍天在上(全本) 第 2 部分阅读

第 2 部分阅读

    太微妙。咱们什么都别说,光说董秀娟这档子事,她死了这么长时间连个自杀还是他杀都没闹清,鉴定自杀还是他杀,可以说是刑事侦查中最简单的一个活儿了,可是在章台就愣是闹不清,你说这里有没有名堂?从去年以来,上头那帮子明细人,见了“章台”的事儿都恨不能躲得越远越好。这帮子人平时一个个都特能耐,特想升官,这会儿干吗不来当这章台市长?非得你来?他们聪明,都躲了!你好嘛,不仅不躲,还直扑着这堆大火翩翩而来。我说你就是傻!你以为你能耐大?你不用吃五谷杂粮?你以为你黄江北手里攥着个清华北大的学位证书,就能包打天下了?你不就是个黄江北吗?告诉你,别说一个黄江北,就是再加上黄江东、黄江南、黄江西,你也包打不了这个天下!你还真以为你在中国能改变什么?傻!

    看完志远的这封信,江北真的沉默了好大一会儿。信里写到的,其实他都想到了,也都考虑了。现在的问题很简单,省委五个常委坐在你面前,我能说不干?我说得出口吗?我该这么说吗?当然,不否认,市长这个职务对我来说确实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我确实想当一个市长。一个城市,深刻悠远的文化背景,强大活跃的经济杠杆,众多复杂的生存意味,一种浓缩,一种强化,一种升华,一个全方位的超越,甚至再生。归根结底,面临一个人生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新浪潮到来瞬间的挑战……当然还要提到那个被许多人嘲笑的字眼儿:责任。那年我们在北京,和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的一帮子年轻人讨论法国人让·施赖贝尔写的那本书《世界面临挑战》。书的最后,就有这么一段话,它说:这个世界今后必定还会存在种种狂热、偏激、**和痛苦,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我们不再相信、不再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摆脱几千年来蒙昧和落后的史前状态……我们都为此激动过。当然,你现在可以嗤之以鼻地说这是一种陈旧的激,可笑幼稚的罗曼蒂克。但我要说,这是一种召唤。我对这种召唤,不能无动于衷。我做不到。它对我的确有巨大的吸引力,巨大的诱惑,无法抗拒的诱惑。是一种生命力的诱惑,生命的张扬。志远,只可惜这次对我的任命,只是个“代理”市长。这“代理”二字,实在太微妙了,含义实在太多了。一旦干不好,也许就会失去我已经得到的一切,一落千丈。所以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头脑十分冷静而又十分了解我弱点的人,在我身边。他能在我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刻意维护我;又能在我头脑热的时候,敢于大声对我说一个“不”字,让我保持必需的清醒。你知道我这个人好冒泡好冲动。你说我回章台后,上哪儿去找一个敢对我说一个“不”字的人?现在还有谁会对一个现任市长当面说“不”字?就是有,一时半会儿也难以找到。但我必须马上和这样的同志一起开始工作。只有你能做到这一点,没有人比你更了解我的弱点,没有人比你更清楚我缺什么。你正直、热……又特别能吃苦,思考问题特别周密细致……

    6.苍天在上 二(6)

    “嗨嗨嗨,在臭我呢?”夏志远不客气地打断了黄江北刚刚动的“糖衣”攻势。***

    “志远,我这说的全是真心话;我只要你再给我当一年的助理,一年后,我保证放你,彻底放,也保证给你一个好的安排。这么跟你说吧,到时候,你想去哪儿我都能满足你。你知道那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过一年,我那儿的同班同学,现在分布全国,都是市长市委书记那一类的角色,还有提了副省部级的。你说你想去哪儿吧。”

    “我想去哪儿?我想回我老家去喝棒子面粥!”夏志远突地一下站了起来。

    两人正谈到这儿,电话铃响了。黄江北不想让任何人打断他和志远这一刻的谈话。拿起电话,很有点不耐烦,对接线员小姐说道:

    “我这儿正忙着,不管什么电话,都过半小时后再接过来。”

    接线员小姐细声柔气地说:“对不起,黄市长,是省委孙书记要跟您说话。”

    黄江北忙改了神色。几分钟后,黄江北放下电话,神色显得有些苍白、紧张。他告诉夏志远,今天一早现,章台市公安局局长于也丰死在他自己家里,死因不明,他杀自杀难定。省公安厅和国家公安部派出的刑侦专家已经出,省委要求黄江北天黑前一定赶到章台,会同省、部来的同志,一起听取章台市有关方面关于董、于两案的案汇报。

    还要说什么呢?

    还能说什么呢?

    18

    二十五分钟前才有人告诉郑彦章,于也丰死了。他的第一个反应是,直着嗓门问道:“什么时间现的?谁现的?”对方支吾,就是不肯说出具体时间和具体人名。他接着又吼出了他那句几乎为全章台市人民都熟悉的口头禅“玩你个哩格隆去吧”就撂下电话机,“嗵嗵嗵”向楼下跑去。他那个年轻的助手苏群正在办公室里摆弄照相机,他嗵的一下捅开办公室的门,冲苏群吼了一句:“别哩格隆了!”没等苏群反应过来,他已经下到二楼,把交通科的门捅开了,吼了一句:“出车!3208。”上面给反贪局一共才配备了两辆破车,3208是其中的一辆。然后他捅开经济一科的门,吼了声:“有关材料,送秘书科。”然后捅开秘书科的门:“汇总有关材料,一式三份。”然后去他那个小储藏室取了个什么东西大步向院门外走去。他从不在院里等车,他让车来追他。出了反贪局大门六七十米有一个十字路口,有一回,他已经走过了那十字路口,追上来的车没找见他究竟往哪条岔路上去了,绕半天,还比他晚了几分钟到现场。他回来以后,就这么一句话“你们玩什么哩格隆呢”,把司机和交通科长一起给撤了。反贪局的人没一个不怕他,一多半的人还多少有些恨他。他对此现象说:“当头儿的不遭人怕、不遭人恨,那赶紧回家哄老婆玩去。搞什么哩格隆!”大概也正因为如此,都五十好几、小六十了,“哩格隆”了这么些年,才奔了这么个小小不的反贪局局长(正科级)“宝座”。对此,他也有一个闻名遐迩的说法:“别瞧着我这窝小(反贪局统共才七八个人、三四间办公室),通章台还就我能坐得了反贪局长这把交椅!”这话传出去,让市委林书记把他叫去好一通训斥。林书记问他:“就你坐得住?我呢?我也不成?”他笑笑道:“成,怎么不成,那咱俩就换换,您来当反贪局局长,我去当市委书记。成不成?”一句话,又把林书记噎得够呛,所以他也只能在“正科级”宝座上待着甭动了。所以有人叫他“老小孩”,有人叫他“老屎橛子”。有人问他对此“美誉”有何看法,他冷笑笑:“哼,老小孩……哼哼哼,屎橛子……只要你不犯在我手里,什么都好说!听明白了?”

    真好说?

    19

    3208载着郑彦章、苏群赶到于也丰家,那儿已是人山人海了。不仅有早来的几十辆警车,还有附近“倾巢”出动的居民,里外三层地把于家小楼围了个水泄不通。也许是因为公安局长家出了事,虽然是人山人海,但人群中,却没一个大声喧哗,没一个随意起哄,甚至没一个敢胡乱走动的。一种怪异的沉默,紧张地笼罩着,好像是一大片刚过了火的黑森林,静静地游荡着一股浓烟。

    7.苍天在上 二(7)

    20

    案现场在于家的小客厅。于家的这座小楼盖得很怪,房间奇多,楼道奇窄,弯弯曲曲地显得特别长。在二层和三层之间还有个夹层,在一层和二层之间也有个夹层。夹层的房门都包着铁皮,铁皮上钉着一排排大拇指大的铁钉。所有的房间开间都特别小,包括客厅在内,一个个都跟极精致的木制鸟笼似的,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享受那制约下的尽可能多的舒适。但客厅里的吊灯绝对是深圳中外合资的。于也丰这会儿仍斜躺在那张中外合资的意大利豪华型黑真皮大沙里,通过夸张的脸部表和背弓扭曲的身姿,显现出临死前因深度中毒所造成的种种痛苦。有人用一块白布把他盖了起来,但不知为什么,却又偏偏暴露出了他那张肯定会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恐怖的脸。

    郑彦章一路往这儿赶的时候,一直在担心现场是不是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更担心会不会又让人做了手脚。他这种担心并非是平白无故杞人忧天式的多虑。上一回董秀娟的死亡现场,他就觉得被人做了手脚。明明是一起畏罪自杀的案子,硬要往他杀案上引,搞得至今不能定性。今天的况,一开始就更蹊跷。最高方面早就明文规定,像这样有可能涉及经济问题的案子,公安刑侦方面必须会同反贪局的人一起去现场勘察,但事实上,却在案后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这种通知和邀请才姗姗到来。为什么?

    如果现场再一次让人动过了,那么已然扑朔迷离了的章台,会变得更加迷离扑朔。

    3208驰到离于家大门几十米处,就没法再往前挪动了。他们只得下车步行,由一个持枪的法警开道,推推搡搡磨磨蹭蹭好不容易进了于家大门,来到小客厅门口,又被市刑侦队的一个年轻小队员拦住了。大概是刚从警校毕业,初来乍到的还不认识人,又挺钦羡老刑侦队员身上那点绝对与众不同的洒脱劲,气儿特盛地满不吝地用力推了郑彦章一把,唬道:“嗨,哥们儿,往哪儿溜达呢?”那位持枪的法警赶紧上前去说明况。小家伙稍收敛了一点,但还是不认账,把着门说:“市里刚下了通知,要我们封锁现场,不让任何人进。”苏群笑着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哥们儿,上面说的‘任何人’,是指咱哥们儿以外的主儿。”那小家伙瞪起眼:“跟我这儿起什么腻,有事找我们头儿说去。”

    正愁着没法跟这小愣头青掰扯,小家伙提到的那个头儿、市刑侦大队的大队长宋品三闻讯赶来了。

    宋品三比郑彦章要小二十岁。郑彦章在五公区当派出所所长那会儿,宋品三的脖子上绝对还挂着红领巾,或者还没挂上,并正为此大伤着脑筋哩。以往,章台的公安干警基本上都是复转军人。现在,复转军人仍然是公安干警的主要来源,但宋品三是学生出身,没当过兵,他是章台公安系统从学生中直接招考、自己培养训练的第一批。当年办了个短训队,人称“黄埔一期”。他就是这个“黄埔一期”的。后来这个短训队又不定期地办过几回,后来便演变成了正规的警校。到刚才那个小家伙毕业的时候,已经是“黄埔十三四期”了。章台市各区县公安局的领导班子里有不少人都是当年的“一期”生,就连警校的三位副校长,有两位都是那“一期”的。而宋品三被老少校友们誉为最有可能进入市局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虽然他现在还只是个刑侦大队的大队长。这小子行,脑袋瓜子来得快,不仅眼里嘴里有活儿,身上手上,哪儿都有活儿。说得干得,催得紧了,真还能来两笔,也就是人说的那种“文武全才”,很得几层领导器重。在这岗位上,最要命的一条得听话,让怎么干就怎么干,还必须是绝对的。这小子,就能做到这一条。

    因为连日连夜地忙碌,此刻他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疲惫的表里甚至还显出某种暂时的憔悴。也许因为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进入市局班子,这些日子以来,他特别的勤奋,也特别的谨慎。他知道,这一两年对于自己的一生来说,很可能是关键。他已经破过几个大案了,现在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不出娄子。在稳重中,继续稳重稳重再稳重。机遇好的话,再破两个(不,一个也足够了)大案或特大案,那就齐活儿,真是想什么有什么了。

    8.苍天在上 二(8)

    “对不起对不起,林书记刚打来电话,要我们立即封锁案现场,说是要等新来的黄代市长和省厅、公安部派出的专家,到齐了一块儿看现场。***”

    他说得非常客气。虽然说起来,他这刑侦大队大队长和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是平级的,但是,郑彦章当年曾到“黄埔一期”给他们讲过课,怎么说也是老师辈儿的。这公安系统的人也怪了,特别讲究这分和资历。对于同行中年长的,都特别尊敬,别说是老师辈儿的,就是比自己早一天穿警服的,感觉上也会有所不同。再者,郑彦章最近连着办了肖长海、董秀娟两个大案,上上下下的影响力剧增,这一点绝对不是闹着玩的。虽然老头的年龄已经到杠杠了,按有关规定,他已然不可能再有所升迁,但还是得罪不起的。最后一点也不是不重要:老头的脾气特别“各色”,也容不得他宋品三稍有怠慢。谁要敢怠慢他郑彦章,甭管您是谁,老头都敢当面弄得你下不来台。这样的事已经不止生过一次了。

    郑彦章撇撇嘴,笑了笑,应道:“行,等齐了就等齐了吧,只要现场没让人动过就行。”

    宋品三心里一格愣,但表面上还是若无其事地敷衍道:“郑局长,您要这么说,我们刑侦队就没一点儿活路了。好像我们刑侦队经常在伪造现场?这罪名可真不轻啊。”

    郑彦章忙摆摆手:“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宋品三笑笑:“郑老前辈,您跟我们这样的无名鼠辈开这玩笑,我们可受不了。”

    苏群紧塞上一句:“董秀娟出事的那天,你们也这样封锁现场好几个小时……”

    宋品三板起脸给了小苏一句:“当时封锁董家现场,也是市里的命令。怎么,我们刑侦队不该执行市委的指示?”

    苏群还想反驳,郑彦章却听到小客厅里好像有什么响动,忙对苏群做了个很激烈的动作,让他立即闭嘴,别出声儿,而后一下冲到小客厅门前,回身问宋品三:“小客厅里有人?”

    宋品三不屑地一笑:“鬼哦。”

    郑彦章激烈地指着小客厅的门:“你听!”并且又很用力地做了个大强度的手势,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别做声。

    现场马上静了下来。

    郑彦章再次侧耳倾听。

    但隔着门扇,那小客厅里,此时却死一般寂静。

    身材矮小、貌似瘦弱的郑彦章稍一迟疑之后,突然以谁也想不到的那种敏捷和果断,推开了把门的那个小家伙,拧开了客厅的门。

    客厅里没人,只有死了的于也丰。但是,沙跟前那盏低低的从天花板上垂挂下来的提拉灯,却在长长的灯线上微微地晃动,后窗户上的窗帘也在微微地晃动,打开着的百叶窗同样在微微地晃动。它们确乎都像是刚被人触碰过,但屋里又确乎不见半点儿人影。

    宋品三故意反问道:“人呢,郑老前辈?”

    郑彦章仍不甘心地打量着室内的陈设。

    这时,苏群突然拔腿向屋后跑去。同时在场的那几位,闹不清生了什么,愣怔了一下之后,也跟着向楼后跑去。

    屋外,大雨哗哗。

    苏群估计刚才在现场出声响的那个不速之客,是越窗跑了。追到楼后,也不见人影,但是在小客厅的后窗台上却现了那家伙越窗时留下的脚印,脚印的脚尖冲着窗外。苏群指着脚印问宋品三:“对这个刚出现的脚印,你怎么解释?脚尖冲外,说明那家伙的确是从屋里跳窗时留下来的。现场已经封锁了,屋里怎么还会有人?”

    宋品三笑笑:“小伙子,别激动。我不明白,这脚印为什么一定是刚才这会儿留下的?为什么不可能是昨天,甚至是十天以前或更久以前留下的?”

    苏群微微一笑:“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大队长,几十分钟前,这窗台上还光溜溜的,一无所有哩!”

    宋品三哈哈一笑:“证据!”

    苏群继续微微一笑:“我陪郑局长进这院子,特地绕到这后窗外来看了一下,那时这窗台上还根本没这脚印!”

    宋品三继续哈哈一笑:“我要证据!”

    9.苍天在上 二(9)

    苏群说:“我们当然有证据……”说着就拍了拍身上的照相机。***苏群没想到,他这个举动,实在是捅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娄子。上一回勘察董秀娟现场时,郑彦章和反贪局的那些同志是最早进入现场的,因为没想到董秀娟会出那样的事,就没带相机,没留下现场最原始的照片。等他们再度进入现场现现场被人“再造”过了,却又拿不出有力的原始证据来比照揭示,做了一回哑巴吃黄连的窝囊事。这一回郑彦章留了一份心,从反贪局办公室往外跑时,就让苏群带了个专业用的相机。但这件事不能这么公开进行,因为市里有指示,要等新来的黄代市长和省、部两级的专家到齐了再勘察现场,那么,在此之前的一切勘察举动,包括拍照之类的,当属违反规定。宋品三就有权也有这个责任加以制止。果不其然,宋品三立即要没收苏群手里的照相机。

    苏群怎么肯交?

    宋品三立即转过身来,严厉地看着郑彦章,等着郑彦章作答。

    郑彦章叹了口气对苏群说:“把相机交给宋队长。”

    苏群一愣。

    郑彦章不紧不慢地又追加了一句:“给吧给吧。”说着,满不在乎地挥挥手,便向门外走去。出了大门,老头悄悄地把大衣衣襟敞开一点儿。苏群惊喜地瞧见,那里还藏着一架相机。老头怕小伙子声张,忙把他又往远处带了带,交代道:“我现在马上去找林书记,让他特批我们现在就进入现场,查清刚才生的那档子事,你在这儿给我盯着点儿。只要有人进出现场,就给我拍下来。别一根筋儿的,让姓宋的再把这一架相机也给闹走了!”

    苏群忙接过相机,说道:“放心吧,吃一堑,长一智,傻骆驼还长仨心眼儿哩!”

    他俩当然不知道,他们刚一出于家大门,宋品三就派人盯上他们了。不等郑局长动着车,把车倒出胡同口,宋品三已经把电话打到林书记那儿去了。

    林书记因为血压、心脏、神经衰弱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住院。宋品三打过电话来的时候,他正和市检察院的张检察长在谈郑彦章的问题。接了宋品三的电话,他更加生气了,指着电话机对张检察长说:“你那个郑彦章马上就杀到这儿。我说了等那个黄代市长和上面派来的专家来了一起看现场,他就是不听,非要带着他的人,先进现场勘察。怎么回事嘛?从董秀娟出事以后,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个郑彦章不能用。你们要采取措施嘛。小董这档子事,就是砸在他手里了嘛。小董到底什么问题?没闹清楚嘛。不能定案嘛。就算他郑彦章手里拿到了什么证据,也应该跟我们市领导打个招呼嘛。好,他逞能,一下子捅了出去,捅到省里,捅到中纪委,就差没捅到联合国。小董这么个女同志,二十多年的劳模,没经历过这种场面嘛,怎么受得了?她一死,我们就非常被动,给上上下下造成这么种印象,好像章台这地方没个好人了,就是洪洞县了。搞得上下左右都人心惶惶,是非不分。这到底是拆台还是补台?我一再跟你们强调,在政法战线上工作的同志,就是给党把大门的。可以能力不强,也可以经验不足,但党性一定要强。一定要听招呼。党性不强不听招呼的人,就是再能干,资格再老,也坚决不能用!这是有过许多教训的!你们要听话嘛!”

    “董秀娟一案,我们院领导也有责任……”张检察长诚恳地说道。

    “今天只跟你谈郑彦章的问题。该下决心的事就不能拖,不能由着这个老郑把事往大里闹,不能再让局面失控了。”

    “您的意见是……”

    “把郑彦章从反贪局请出去!没有张屠夫,不吃活毛猪嘛!”

    1.苍天在上 三(1)

    21

    章台市远郊山里有个挺穷挺穷的大县叫林中县。***林中县有个历史挺久远的大镇叫窑上镇。窑上镇上有个远近闻名的中学叫窑上镇中学。林中县不出金银不出铁,不出木材不出粮,就出了这么一所好中学。有一帮响当当的名牌教员,穷死苦死不出林中县,铆足了劲儿年年给本县教出一批名牌学生,组队“北伐南下”,考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各名牌大学。**十年了,几乎年年如此。这不仅在章台一市四县几十所中学里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全省,那几所直属省教委领导的重点中学,多年来能一直保持如此成功的高考率的,也属罕见。是奇迹,绝对是奇迹。窑中年年往外送学生,年年只见有走的不见有回的。成了的不回,败了的也不回。有人说当年在北洋政府总理衙门行走的就有自窑中毕业的学生。随“张南皮”(张之洞)出国跟各列强办交涉的几位译员里,有一位就是当年窑中最早一届的毕业生。几十年来,林中县的人穷死了,再没别的路往外走,把孩子“送进窑中”,几乎成了林中县所有家庭期望于未来的惟一寄托,惟一奔头,惟一曙光,惟一的惟一。所以,在林中县,谁要是向人介绍自己是“窑中”的教员,对方绝对能把你当县委委员一样隆重看待,甚至超过那什么委员。您不信?我给您举个例,比如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吧,谁把县委委员当个人?但你敢这么对待窑中的教员吗?反了!有一伙北京来的愣头青(红什么兵吧),不知深浅,一脚踏进窑中,见此处依然跟个世外桃源资本主义堡垒似的,一再的书声琅琅,一再的人影憧憧。于是无名之火冲天而起,冲进教务长室一边布停课令,一边抓起教务室里正在开会的几个教员就往外走(其实他们真误会了,在教务室里的那几位教员正在研究窑中是不是也该跟着全国形势停课闹一回革命的问题)。还没走出校门,就被窑中的学生拦住了。几十分钟后,镇上无组织的居民蜂拥而至,直求那一帮红什么兵放人。几个小时后,有人要抓窑中教员的消息传遍林中县,有马车的赶着马车往窑上镇赶,有拖拉机的开起拖拉机往那儿赶。自行车队跟个蚂蚁群似的漫过坡地,拥向窑上镇。不到吃中午饭时分,便把窑中围了个水泄不通风吹不进。到晚半晌,步行大军匆匆赶到,有人说林中县三十万人那天起码去了二十八万七千六。当然是夸大了,但我说去了二十八万七千五是确实的。没有人敢跟伟大都的红什么兵吵架,更不敢跟他们辩论(辩得过吗)。我们真心拥护党中央真心拥护伟大领袖**真心拥护伟大的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万岁万万岁”。我们全县都是造反派,不信,您瞧,县长打倒了,县委书记也打倒了。您还要打倒谁,尽管说。今天没打倒,我们明儿个一早就去打倒。但只求小将高抬贵手,把教员给我们留下。窑中的教员你们不能带走啊……七天七夜,整整围了七天七夜,林中县的老百姓就是不走。就是这一句话,请你们把教员给我们留下。事后,窑中的全体教职员工抱头痛哭,一起誓,今生今世不为林中县的百姓呕尽最后一滴血誓不为人。

    这就是林中县。

    这就是窑上镇。

    但是,那一天,窑上镇中学却出事了。当严谨地、安顺地、堂而皇之地响了几十年的上课铃,像往常一样准时准点地响起来以后,所有的人却都觉出,窑上镇中学出事了。训练有素的全体学生们虽然像往常一样,不差丝毫地踏着清脆的铃声跑进教室,像往常一样毕恭毕敬地做好了一切上课前的准备,操场上、水房里、动植物标本室里、女生娱乐角……那一切供学生课余活动的场所立马空了。但一分钟、两分钟,甚至过了三分钟,不见一个教员进教室。从来不在上课铃响过以后在教室里交头接耳的窑中学生,那天交头接耳起来。从来不在背后议论老师的窑中学生,那天忍不住议论起来。但他们依然在等待,依然毕恭毕敬。又过了一分钟、两分钟,甚至又过了三分钟,还是不见有一个教员走出办公室。后来有两位中老年教员觉得这么做实在有些过分了,怕事闹大了没法收拾,便打熬不住地拿起教案本,想去教室上课,但还没等他们走到办公室门口,却被一些青年教师挡了回去。这时,学生才开始骚动起来。

    2.苍天在上 三(2)

    而这时,几位教员代表,在邵达人老师、华随随老师的带领下,正在校长办公室和老校长交涉。***华随随原先是这儿的教师,去年调往离窑上镇五华里的梨树沟小学当校长。梨树沟小学一共有学生二十三名,她这名校长兼教务主任,兼总务主任,兼科任教师,兼班主任,还兼了必不可少的总务员。可惜她还没参加组织,否则她还得兼个校支书之类的职务。其实在对她的正式委任书上写的只是“负责老师”。但梨树沟的乡亲们却依照他们几十年来的老习惯,把每一个愿意到他们这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小山村里来教他们的娃儿们的教员,统称作“校长”。这是百姓的“任命”。这就像这儿早十几年就解散了人民公社,把大队改成了村,但他们却至今依旧喜欢把村址称作“大队部”,称村支书为“大队支书”。那是一种习惯。习惯了,不好改。这就是中国。

    22

    林中县已经有好几个月没给教员们工资了。梨树沟小学还有个特殊的问题,校舍严重失修。去年冬天就没敢在教室里上课,一直到现在为止,孩子们都在露天地里上着课。冬天,在大山沟里,露天上课,刀似的西北风,可以想象。今年头一场霜已经下了,满山遍野的柿子和山里红都已经红透。头一场霜后跟着便可能有头一场雪,难道还要孩子们在露天地里承受?教员们听说,省里拨了一笔款子下来,专给修缮校舍的,可那钱呢?弄哪儿去了?不得问问清楚!别的地方教员老实,林中县的教员自古以来就被当地的老百姓“惯坏”了,养成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传统。你拦不住。

    老校长是个好人,最受人敬重的省政协委员,得票最多的市人大代表。他当然不知道这笔钱弄哪儿去了。他还从未经历过今天这样的事。窑中的教员还从未用停课来“威胁”过人。就像能进窑中读书是每一个林中县学生的光荣一样,能被选中到窑中来教书,也是林中县所有教师的最高荣誉。窑中的教员从来都看重这个荣誉,用自己的勤谨刻苦和毕生的敬业,回报这份荣誉。“你们……你们……有什么样的要求、什么样的意见都可以提嘛,不能停课不上,不能误人子弟!”老校长紧张得嘴唇白,浑身打战,说话都结巴了,也把不住分寸了,“咱们窑……窑中自打建校这八……**十年,从来……从来都没停过课,连日本人在的时候都没停过课……”

    “日本人占领时期没停课,您还以为是个光荣?”心直口快的华随随一点不留面地堵了他一句。老实巴交的老校长脸立马红涨起来,但身子却不颤了。

    不一会儿,市教育局局长方少杰闻讯,带了几个办事员,匆匆赶来。“华随随,又是你!”他一进门,就冲着随随嚷了一句。窑中是章台市的骄傲,当然更是市教育局的“掌上明珠”,方少杰自然不能容忍这儿有稍许的变故。方少杰、邵达人,还有那位比他们要年轻许多的华随随,和夏志远、黄江北一样,都是先后从五公区第三中学毕业的校友、师兄妹,所以方少杰对华随随说起话来很随便。

    “又是我怎么了?不该来给您这位局长大人提两毛钱意见?”你随便,我更加随便。

    “提意见可以,但说话要注意影响,提意见要讲证据。你们口口声声说有人挪用了专项教育基金,有根据没有?挪用教育专项基金这样的话,是能随便放在嘴巴上乱说的?”

    “事实?你们还要什么样的事实。请走出机关大门,到贫下中农身边来瞧一瞧,我的公仆大人。梨树沟就是一个铁的事实!几十个孩子大冬天在露天忍受着西北风的肆虐,这样的事实还不够?要不要把你们局机关领导的孩子也请上几位到我们梨树沟小学去享受享受这样的事实?”

    这边华随随寸土不让地正向那位做了局长的老校友起强大攻势,把老校长急得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姓白的中年教员匆匆跑了来,把邵达人叫到校长室外头,悄悄地告诉他一个刚从“路透社”得到的特大消息:黄江北要回章台来主政了。白教员说得气喘吁吁。

    3.苍天在上 三(3)

    “江北?什么江北?”心还惦记着校长室里头那摊儿事的邵达人,一时半会儿竟然没反应过来。***

    “哎呀……江北……黄江北啊。你怎么了?”

    “黄江北……黄江北又怎么了?这时候你跟我扯什么黄江北!”

    “他回来当市长了!”

    “胡嘞!”

    “你瞧你还不信!在省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工作的那个老同学刚打来电话,告诉的这个消息。正式任命已经下达。上头给咱们市新调的市长,就是黄江北!”

    “哦,老天……老……老天……”达人一时间竟然也结巴起来了。

    “你说怎么办?”

    “还有怎么办的?快告诉同志们,不跟老校长扯了。进教室上课,一切等江北到任后再说。事有希望了!”

    23

    白色的桑塔纳稳稳地驰出省委招待所大门,雨已经明显地小了下来,但云层还在增厚。车没走经二路。按常规,去章台,该走经二路。出了经二路,就上了直达章台的三七八国道,一趟平泱,大道通天。车也没走纬二路,那是三七八国道修起来以前,人们来往章台与省城之间必走的一条老路。过老城区酒仙桥、蕲春堂、民生馆,绕过西公园后门,出宋家集,直奔章台。但黄江北今天也没这么走。出省招,到第一个十字路口,他就让车往东南方向拐了去。这方向跟章台所在的方位,满拧。

    街道两边的商店渐渐稀少,树木渐渐高大,路面也渐渐整洁。他们正在向城内一个高级住宅区驰去。

    离开省招的时候,黄江北突然接到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的一个电话,说是田副省长要见他,请他务必在去章台报到前,去田家一次。据说,调黄江北去章台,是田副省长力荐的结果。前面讲过,有相当数量的章台籍的老同志在本省任职,这位田副省长便是其中之一。

    “谢恩师,带什么贡品了没有?”夏志远好一会儿没吱声了,看着车开进那一片被越稠密的林木掩映的住宅区,在那幽静的林荫道上绕行着,这才不冷不热地给了一句。

    “贡什么品!去谈工作……”

    “谈工作就不要带贡品了?哈哈,您别天真了。”

    “田副省长也是咱章台人,老家好像就在林中县西马乡上八里村。作为常务副省长、省委常委,他又分管着章台那一片地市县的工作,召见一个要去自己家乡工作的年轻同志,难道还要……”

    “跟章台籍的老领导就不要拉拉关系了?你没听说过,现在在理论界有这么一种新提法:关系也是生产力,而且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志远,你……你这家伙回章台这半年,怎么满脑门子的歪门邪道。怎么回事啊?邪性!”

    “是吗?邪性?”夏志远冷笑道。

    车在田副省长家门前停下了。这是一幢五六十年代盖起来的小楼,质朴而又典雅大方,独门独户还带着一个老大不小的院子。小楼的清水红砖墙上攀满了粗壮的常青藤,入秋后,硕大的叶片一起酱红了起来,齐刷刷地装扮出一面面醒目高大的软雕塑作品。而那几十棵比楼顶还要高出多半截去的大树,又明显地给这里的一切增加了少见的田园风。漆成深棕色的大木门前,已经停放着好几辆高级轿车了,甚至还有两辆明文规定只准省部级干部乘坐的奥迪二点六。在另一边的围墙跟前,则还斜斜地依靠着不少辆铃木、本田摩托车,给人的感觉,仿佛是挺进了一个机械化特种部队。

    “你真觍着个脸,就这么空着双手往里走?”夏志远一把拉住已然伸腿要跨出车门去的黄江北。“你没看见这楼里有客人……”

    “他有客人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没听说,田副省长的大儿子从独联体回来了。这位小田嗅上了一个俄罗斯小蜜。你看门前这车那车的阵势,很可能是在为这个未来的洋媳妇开家庭派对,把她介绍给这儿上层社会中的达官贵人名流士绅。这种场合,老的小的跟前,你可以摆出一副挺革命的样子,不去伺候,人家一时半会儿也奈何不了你。可在这位洋小妞面前,你要一点表示都没有,人家可就要说你不懂事( 苍天在上(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47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