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 部分阅读
里?是三儿来了吗?”
猛然间,那个中年妇女看到跟随在杨志杰后面的吴永成,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嘴唇激动得不住蠕动着,嘴里还小声地呢喃着:“三儿,你是三儿吧!”
“小曼,你这是干什么?咱们不是说好了嘛,不兴这样的。”杨志杰快走几步,急忙上去几步,拦在了他爱人地面前,一个劲地挤着眼睛示意着什么。
“吆哈,你们两口子怎么知道我们吴县长的小名的?这可是个奇怪的事情了。”跟在最后面的胡云珍并没有看到门口的这一幕,惊讶地大声叫着:“不过,我们吴县长家里是排行老五,大家都叫他五儿的。哈哈哈……”
“啊,是嘛,那是我们记错了。我们记错了。吴县长,你不要见怪、请你不要见怪!大家快进屋、快进屋。”杨志杰眼睛红红的扭头对他们强笑着,然后又对自己的爱人说:“小曼,这不,吴县长也来了,你快点把做好的菜端上来,也让吴县长和胡书记尝一尝你的手艺,有什么话,一会再说、一会再说,啊!”
什么三儿、五儿的?!这会儿吴永成的心里那就是明镜似的了:看来这个吴永成还真是杨志杰家给扔出去的,家里也肯定是排行老三。至于为什么当时他们做出此下策,那肯定也是有难以渡过去的坎、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否则谁又舍得把自己的亲骨肉、大冬天的扔在大路上哪?!
更何况,他们这一对夫妻,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哪!!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杨志杰的家里就已经摆出了在当时算很丰盛的一桌饭菜,有鸡有鱼的,还摆着一瓶老白汾和一瓶红葡萄酒。
看来人家的确是把他们两个当贵宾对待了。
“杨总工,你们两口子这也是太客气了吧!这还算是家常便饭哪?这、这有点太过分了吧,这让我们怎么好意思哪!”胡云珍看到那一桌子的菜,首先瞪眼了。
同时他的心里好像也意识到了什么。吴永成的身世同龄人不知道,他这个比吴永成年长近二十岁的人,可还是知道一点底细的,难道说真的……
第二百二十四章 亲情(中)
永成看着那满桌丰盛的饭菜,更是证实了自己的想法附身的那个吴永成,还的确就是这个杨志杰的亲生儿子,大有可能在家里就是排行老三,要不然,刚才在门口的时候,为什么杨志杰的爱人失口叫了什么:“是三儿来了吗?”
恐怕这也是二十几年,她一直没有见到她家的小三儿,日夜在心里牵挂着,情绪激动之下,也就不管不顾地嚷了出来。
“杨总工,怎么不见你们家的孩子呀?是不是都到外面上班、还没有回来啊?”吴永成试探着问杨志杰。
“是啊,杨总工,你家有几个孩子?是不是都已经成了家、在外面哪?”胡云珍也好奇地问。
“啊,啊,那啥,我家有两个儿子,现在都在外地工作。哈哈哈,来,大家坐,咱们边吃边聊。”杨志杰有点不自然地招呼着吴永成和胡云珍。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杨志杰的爱人忍不住红着眼睛又开口了。
杨志杰还不等他的爱人把话说完,就连忙把她的话头打断:“小曼,你怎么这样呀!咱们不是说好了,不说这个嘛,客人们还没有吃饭,有什么事情,不能一会儿再说吗?”
“好、好,大家先吃饭吧,跑了一上午,你们两个肯定也都饿了。”小曼急忙拉开一把椅子,邀请吴永成他们两个就坐,顺便飞快地扬起手、擦了擦眼角。
“对了,你瞧我的这记性,我还没有给大家介绍哪!”杨志杰突然一拍自己的脑袋,恍然才记起来,客人到了自己的家里。自己心慌意乱的,却把这个关键环节给遗忘了:“吴县长、胡书记,这是我地爱人袁曼丽,哈哈,我一直喜欢叫她的小名。她也是南方人,和我是中学的同学,现在在我们这里的化验室工作。
小曼,这是永明县的两位领导,吴永成县长和胡云珍书记,他们两个人这次来。想请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个,这个,具体的情况,前几天我跟你说过的。好了,大家随便坐吧,不要客气,就当回了自己的家一样!”
吴永成和胡云珍刚刚落座,杨志杰就打开那瓶老白汾,欲先给吴永成斟酒,吴永成急忙用手拦住:“杨总工。实在不好意思,今天我开车。这酒是一点也不能沾的。”
“那没有关系,还可以喝这个葡萄酒地。这个也就是和饮料差不多,酒精浓度很低的。咱们两个喝这个。我也是从来不喝酒的,今天这个日子特殊,三儿……不、不,吴县长,你就喝一点这个吧。”袁曼丽一听说吴永成不能和白酒,马上殷勤地打开红葡萄酒,给他倒进一个喝水杯中。那个亲热劲,真象疼爱自己家的亲生儿子一样。
“对、对、对。吴县长,你可以和小曼喝那个红酒的,那个没有事的。”杨志杰急忙附和。
唉,看来自己的直觉还是没有错的。吴永成心里暗自感慨:否则的话。自己和胡云珍第一次登门,和杨志杰的爱人袁曼丽也是初次相识,今天地这个日子凭什么特殊呀?!还有她再次失口叫出的那声“三儿”。也能再次证实了自己地判断。
酒过三巡,虽然酒桌上只有杨志杰和胡云珍两个人在喝酒,但气氛已经有些起来了,袁曼丽则一个劲地把鸡、鱼夹到吴永成面前的小碗中,搞得吴永成实在不好意思,不住地道谢,也几次委婉地谢绝,可袁曼丽就像压根没有听见似的,自己不吃一点东西,反倒不停地劝吴永成:“这个好吃,你多吃点;还有这个鱼,你们这里的人是不习惯吃鱼的,这是我按照我们老家的做法烧的,你尝一尝,看看合不合你的口味……”
“吴县长,你不喝酒,就多吃一点菜。小曼烧菜的手艺,还是蛮不错的。要说起这个烧菜来,我们南方人就是比你们北方人要强一些。”杨志杰今天酒明显喝点有点高了,意气风发地指着桌子上地菜,夸奖自己老婆的厨艺,这和他平时小心慎微的性格,那是截然相反的:“你们北方人吃饭,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南方人却是为了吃出那个味道。”
“杨总工,你看咱们在家里,你一口一个吴县长地,叫得我也挺不好意思的。我的年龄估计跟你们地小孩差不多,干脆你和阿姨就叫我小吴,或者喊我的小名‘五儿‘也可以,这样就亲切多了。”吴永成看着这一对夫妻,感受到了人家刻意因造出来的这种家庭氛围,自己也觉得应该表示得随和一点了。
说实在话,此时吴永成的内心深处,也的的确确被这两口子的热情给感动了。
“杨总工,我冒昧地问一句,哈哈哈,要是问错了,你也不要见怪啊!”胡云珍借着酒劲问杨志杰:“你们两口子都是南方人,怎么就会跑到我们北方来呢?听你们的话音也改了不少了,在我们这里呆的念头也算不短了吧!”
“唉,一言难尽啊!”杨志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端起面前的酒杯独自一口干了,放下酒杯才说道:“我是一九五七年来到你们这里的,那会儿我刚刚二十三岁,大学毕业了也就是刚满三年,因为参加工作以后,说了几句当时不应该说的话,还有自己的出身成份不好,就被划为了‘右派分子’,被下放到这里来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吴永成脑海里马上就涌起这样一个概念,倒吸了一口气。
作为在前世就爱好文学、历史的吴永成,那是知道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的。
可以说,在中国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和普通的老百姓们一样,也是多灾多难地。清朝的文字狱,虽然也算是比较惨痛的了。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比较起来,还有更惨的两件大事:一件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一件
七年的反右扩大化了。至于文化大革命,那是全民了。
对于五七年的反右扩大化,吴永成在前世的时候,专门收集过过一些资料,也就知道得比较详细一些。
在八十年代官方公布的一些数据,人们知道了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划地右派分子,共有五十五万左右。实际上的这个数字,远远不止五十五万。而是将近三百一十八万人,还有近一百四十四万人被划为“中右”。
那次的“反右斗争”,是通过当时的一位中央主要领导人借“鸣放”来“引蛇出洞”的。
当时,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按照中央的安排,一九五七年四月十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各个阶层的人提出各种意见。
用那位伟人地话说:“我赞成放,放得尽些,才能让各阶级都出来表现。不放,怎样来辩论?放半年。不够,放一年。左派要有准备。”
—
尽管如此。但人们还是心存顾虑,站出来提意见的为数不多。
之后,在全国大小报纸地鼓动下、各级领导的动员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工人、干部怀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五月二日至五月十二日,全国各地召开二万八千二百五十多次各类会议。向党中央、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提出了三十七万二千三百四十五条意见、建议。
但随后,噩运就降临了。
中央的那位伟人在《情况汇总》上作了批示:“一放,各阶级就会表现出来。原形也毕露。共产党执政还不到八年,就有三十多万条意见、错误、罪状,那共产党是不是该下台?那我姓M的不是要重返井冈山!”
一九五七年六月六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该指示称:“这是建国以来,一场大战,战斗是无烟、无光地,在党的心脏展开。他们大多已在不同领导岗位,有一定追随力量。”
接着而来的,就是在全国各个单位深挖右派分子:只要你提过一点意见,或者说过对党稍微不满的一句话,那铁定会在头上增加一顶“右派’”分子地帽子。
那是中国辽阔的大地上,被逮捕、改造、下放的知识分子遍布四面八方。
一九五八年五月三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反右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定性为右派集团二万二千零七十一个,右倾集团一万七千四百三十三个,反党集团四千一百二十七个;定为右派分子三百十七万八千四百七十人,列为中右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五百六十二人;其中,党员右派分子二十七万八千九百三十二人,高等院校教职员工右派分子三万六千四百二十八人,高等院校学生右派分子二万零七百四十五人。在运动中,非正常死亡四千一百十七人。
直至到了一九七八年,那些所谓地“右派”分子才得以平反、昭雪,才得以走上了正常人工作、生活的轨道。
可是,那二十二年的改造,对这些无辜者来说,不仅仅是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也是让人痛不欲生的青春年华的损失,甚至于不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想不到杨总工也是那时候的‘右派’?真是命苦呀!”胡云珍听到这里,不禁感慨地说:“五七年的那个时候,吴县长估计没有经历过,我那会儿也就十四、五岁了,懂得一些事情了。听老人们常说,那些被打成‘右派’的人,都是一些为老百姓们说了实话的好人,也都是有本事的人。唉,都受了老大的罪了。”
吴永成却知道,杨志杰能被下放到这里来当一个普通工人,也算是一定程度上走了运了。他前世看过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一些报告文学,有不少的知识分子惨死在那个时代。J省的人们一贯心肠善良,杨志杰能有那个结局,说不定也是当时的人们照应的结果。
“说实在的,比起我当时的不少同类来,我还算是幸运的。”果然杨志杰又喝了一杯酒后,脸上现出一种劫难余生的万幸表情:“到了你们J省以后,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人兄弟们,对我也很照顾,基本也没有吃多少苦头。只是苦了小曼了。我们当年刚刚结婚,她就有了身孕,一个小姑娘家的,受了我的牵累,跟着我跑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水土也不服,受了不少的苦啊!”
“我苦算什么?只是苦了我家的小三儿了,到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袁曼丽听到这里,想起了以前过的那种日子,此时再也忍不住了,憋屈在心里多少年的那个情结,一下子爆发了,“哇”的一声就大哭了起来,随即掩面飞速离开了饭桌,跑到里屋、把门一下子关上,但还是从里面传出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叫声。
酒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因为这个变故而冻结住了:杨志杰也痛苦地捂住了面孔,面部肌肉不住地抽搐着,不难看出他内心深深的痛楚;胡云珍则目瞪口呆地愣在那里,他没有想到,怎么一顿饭吃出这么一个结果来,他扭头看了看吴永成,吴永成却是若有所思地给自己斟了一杯酒,独自一仰脖,灌了进去。
“杨总工,你不是说你只有两个孩子吗?怎么,刚才你的爱人说,只是苦了你家的小三儿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百二十五章 亲情(下)
云珍实在忍受不住这饭桌上的沉闷了,就率先开口打“杨总工,你不是说你只有两个孩子吗?怎么,刚才你的爱人说,只是苦了你家的小三儿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也正是吴永成想要问的,他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算是知识分子的家庭,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给扔出去了,难道就因为前面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了吗?!这根本不算是什么理由啊!
杨志杰常常地吁了一口气,眼光复杂地看了吴永成一眼,正好吴永成的视线也冲着他这么来了,两个人的目光在空中一个短暂的接触,然后迅速分开了。
“说起来这件事情,那话由就得从我刚过来J省的时候说起了。”杨志杰低下头,使劲地捏着手中的小酒盅,好像只有把它捏的粉身碎骨,才能赎回自己的过错似的:“虽然说,我那会儿到了这里以后,无论是当时这里的领导,还是和我在一起干活的工人师傅们,都对我挺照顾的,可是我那会儿没有工资,一个月只有十八块钱的生活补助,小曼原来在我们那里的时候,倒还是有一个工作的。可过了这里以后,也没有一个工作了。光靠我一个月的十八块钱,两个人生活本来就过得够紧张的。可是不久,大儿子出生了,这日子就过得更有点紧巴巴的了。
那会儿我们还年轻,又刚添了一个小家伙,精神上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折磨,还算能勉勉强强地过得去。家里倒也没有因为缺衣少吃而缺少了欢声笑语。
可是谁知道五九年的时候,家里又添了一张嘴,老二也出生了。这下子家里的光景。那就更紧张了。
虽然,我们一家人是城市户口,每个月国家都有供应粮食,包括刚刚出生的两个小孩。可是但凭我每个月十八块钱地生活补助,根本就不够买粮的。好在我们工作和居住的这里,离农村还比较近,我就把多余的粮票,偷偷的拿到村里去换一些鸡蛋、粗粮什么的。这样才不至于是一家人断顿啊!”
“日子是够过的艰难的。”胡云珍深有体会地说:“那会儿全国都是一样啊。到了六零年以后,国家就更困难了,别说你们这还是一家四口的。就是一个人单独在外面工作的,也有饿得受不了,跑回来农村地。
吴县长,你知道咱们村的刘三小吧?他原来就是在省钢铁公司当工人的,在六一年的时候,因为在工厂里饿得不行,愣是悄悄的跑回了咱村里,生生的把一个铁饭碗自己给扔了。咱们农村那会儿虽然也穷,可咱这里山地多呀,只要手勤一点。掏一块荒地,种点山药蛋、玉米什么的。那就能吃饱饭!
直到现在村里的人说起来刘三小,还笑话他:为了几颗山药蛋,就把一个好好的工作给丢了!可刘三小却反驳:你们知道个球!那饿的滋味谁能顶得住?老子宁可在家里每顿煮得吃山药蛋,也不到外面抱着铁饭碗饿肚子!要是重新回到以前,老子还往回跑!敢情你们狗日地,没尝过那饿肚子的滋味。”
“是啊,没有经过那个岁月地人,是永远也无法体会到那种‘一文钱逼倒英雄汉’的无奈的。”杨志杰扶了扶快要从鼻梁上滑落下来的眼睛,伸手和胡云珍要了一颗烟点燃,吸了一口。就被呛得猛然咳嗽了起来。
袁曼丽听到杨志杰的咳嗽,急忙从里屋跑了出来,心疼得一把夺下他手中的烟卷:“你不会吸烟,这是遭的哪门子罪呀!老杨。那个就酒也少喝点吧。闷酒伤身的。”
此时,袁曼丽的情绪,已经从那会儿的激动中稍微平息了下来。只是两个眼圈红红地。脸上还残留着泪痕而已。
“到了六二年,谁也没有想到,小三也来到了这个苦难的世界。”杨志杰没有理会妻子一旁的劝解,又给自己和胡云珍斟满了一盅酒:“我们那会的这个家庭,是再也没法抚养他了。我和小曼商量着要把这个小三儿送给人抚养。这也是没有办法地事情啊。人但有三分奈何,谁又愿意把亲生的骨肉往出推的??!”
袁曼丽听到这里,又低下头小声地抽泣起来。
“小曼当时抱着孩子哭了一天一夜,可是没有办法呀。我只好硬着心肠,抱着孩子到外面、想个他找一个愿意抚养他地人家,这样才能留下他的一条命。可是,那个岁月里,谁家又何尝不是一样的穷光景哪?!唉,自家都连自家的孩子们也难以养活,谁还有余粮再去贴补、收养别人的孩子!”
吴永成此时心里明镜似的了:杨志杰肯定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干脆就跑了几十里地,把孩子扔到了大路上,直到看着吴永成的老爹吴有德老汉赶着马车,路过那里,把孩子抱走以后,他又跟在后面,看清楚了抱走孩子的人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家,这才放心地离开了。
“杨总工,我问一句,到了后来,你被平反以后,为什么不回到你以前工作的南方去哪?!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像你们这种被冤枉了的人,都可以要求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呀!国家一般来说,也都会最大程度地满足你们的这种要求,还要给你们补足以前的工资。”吴永成不能再让杨志杰就这么往下说了就开口岔开了话题。
吴永成明白,如果任由杨志杰、袁曼丽这对盼子早点认亲的夫妻两个继续往下说的话,那他的身世,在今天的饭桌上面,也就马上会暴露无遗了。可他这会儿还不想让事情就这么快地发生。
并不是说吴永成这会儿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准备。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就认为现在自己只不过是占用了吴永成的身体而已。
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当他知道了吴永成是抱养的真相以后,也曾经发癫过。结果一时不慎,给自己多添了一个私生子,这样也就在自己
档案中,平白无故的多了一个再也抹不去的污点。
而目前为止,吴永成也算经过了不少的风风雨雨,变得比以前更成熟多了,考虑什么问题,也就和从前大大不一样了。毕竟自己的身份也和从前大大不一样了。
更何况,这种事情也不是什么小事情,他得慎重考虑又考虑、三思而后行啊!!
因为现在就认亲。不仅仅是只牵涉及到他孤家寡人一个人那么简单,除此之外,在几十里以外的鱼湾村,还有收养、抚育吴永成长大的吴有德老汉一家。
对于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到吴永成身上的吴老汉一家来说,万一他们知道了现在杨志杰和袁曼丽要认亲的消息,那无疑是整个地天要塌下来了。他不得不多考虑一点啊!
“那个时候倒是有过那个机会的。吴县长,你说的没有错,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像我们这种人,是可以回到原单位工作的。我原来的那个单位。也曾经给我们这里发来商调函,可是我给拒绝了。”尽管吴永成让杨志杰和他的妻子称呼他五儿。可杨志杰一时还是改不过口来:“不是我不想回老家,而是在这里呆了这么多年了,对这里的领导和下面的工人师傅们也有了感情。就是一些生活习惯也慢慢适应了。就拿吃饭来说吧,我们在南方都是吃的大米,可那会儿,你们这里只有高粱面、玉米面,白面。到了现在,就连我家地小曼也学会了蒸窝头、馒头,和面、擀面条、包饺子。就连话音也变成了你们北方人了。哈哈哈”
“不想回老家,也主要是我的意思。”半天不开口地袁曼丽盯着吴永成。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说:“我的小三儿在这里,我现在还没有找到他,我就是要在这里等着他。我要在找到他以后告诉他:当年他爸妈没有本事,养活不了他。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给送出去了,是他爸妈对不起他。这辈子,我也没有什么别的盼头。只要我的小三儿能在我的面前,亲口叫我一声妈,我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呜呜呜呜……我、我、我夜里经常经常在梦中、梦到我的小三儿拉着我的手、哭着问我:‘妈、妈,当时为什么你们不要我?是不是我不乖呀?’呜呜呜呜……”
说到这里,袁曼丽实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再一次当着众人的面哭了起来。杨志杰的两只手,狠狠地抓着自己地头发。
―
一旁的吴永成和胡云珍再也坐不住了,两个人交流了一下眼色,同时站了起来。
“杨总工,袁阿姨,你们也不要太难过了。你们小三儿的事情,也是因为那个时代造成的。你们也不必太内疚了。我相信,你家地小三儿知道了这种情况,也一定会谅解你们的。”吴永成心里也是觉得酸酸的,但还是极力安慰他们:“杨总工,我们还有一些事情下午必须得赶回去,这就告辞了,谢谢你们地热情款待。下一次你和袁阿姨来我们永明县的时候,我在我鱼湾村的家里,和我的父母一同招待你们。”
“对、对,杨总工,我们这就该走了,下次来鱼湾我们好好招待、招待。至于工作上的事情,咱们后面再联系。你们也不用太伤心了。你们家的那个孩子,也肯定会找到的。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尽管开口。我在鱼湾区可是很熟悉的。”胡云珍尽管也察觉到了什么,但也不敢多开口说什么,只是给他们说着一些宽心的话。
“三儿,不,那个五儿,你们这就要走吗?不再多呆一会儿了?你们连主食还没有吃哪!我这就给你们下面条,哪能不吃饭、光喝了一肚子酒就走呢!”袁曼丽听说他们两个要走,马上止住了泪水,急忙站起来挽留。
“对、对,吴县长、胡书记,吃点面条再走吧。那个、那个,光喝酒、不吃主食对胃不好的!”杨志杰也起身挽留吴永成和胡云珍。
“杨总工、袁阿姨,实在不好意思,我们得赶快回去了。这几天到了年底,县里有不少的工作等着总结,真不能多呆了。以后,我会常来看你们的。杨总工不是会经常到我们鱼湾区去做技术指导嘛,那咱们以后也就是一家人了,不用这么客气的。”虽然说,现在还不能对他们两口子表示什么,但吴永成还是给了他们一点暗示,让他们也知道,自己这个县长也不是什么榆木疙瘩脑袋,只知道当官、不懂得他们今天是唱得哪一出戏的!
果然,袁曼丽的脸上马上阴转晴:“那,五儿,对了,吴县长,我这么称呼你,你不会不高兴吧?我也是看着你就像我家的三儿,才感到这么亲切的。好,你没有意见就好。五儿,以后,有事没事的时候,你也经常过来看看阿姨。过几天,等厂子里有空的时候,我会专门到你们的鱼湾村去看看你的爹妈。回去以后,你代我向他们问好。”
……
“老胡,这杨总工一家的命运也够悲惨的。”一路上,吴永成没话找话地和胡云珍拉呱着。
“是啊,都说咱们的农民们苦,可他们那些知识分子们以前也不怎么轻松。在那会儿,他们是被叫做‘臭老九’的。地位比咱们农民差多了!”
“那今天咱们听到的,回去以后你也别跟任何人说,免得人们知道了,在杨总工面前提起的时候,又惹得人家伤心。”吴永成间接地给胡云珍下了封口令。
“吴县长,你放心吧,我这个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胡云珍话中有话地强调道。
“那就好。对了,今天下午我顺路也得回家看看我爹、妈,又好长日子没有回家了,还真想他们的!老胡,你不顺便回家看看孩他妈?!”
第二百二十六章 到了年底了
不知不觉中,一九八八年的元旦就已经过去了。
而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民们来说,元旦那只是公家过的节日,他们只关心的是春节,只有春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
可临到年底,也是永明县的乡镇干部们最为繁忙的时候,还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他们收拾哪!而那许多工作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各村“三提五统”的收缴、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完成。
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从今年后半年开始,上级以硬性任务层层下达的,其中各项指标中,尤其是以结扎、人流难度最大。乡镇的一些干部们中间,这会儿就流传着两句顺口溜,反映了目前乡镇最难缠的几项任务:“催粮催款,刮宫流产”。
也只有吴永成知道,顺口溜中说的那几项难度大的工作,不仅仅是现在难做,就是再过十几年,在农村来说,也都是比较棘手的。特别是在经济贫穷落后的地区。
当然,在永明县现在的行政区域内,也有的一些乡村对这些工作一点也不感到发怵。
就比如说鱼湾村吧,村里现在有了两个像样的企业,还有一个贸易公司,集体提留那是根本不用向村里的老百姓们搞摊派的,就是农民们的农业税、还有鱼湾区给各村分解下来的统筹款,也是由马林大笔一挥,统统由村集体开支,不用大伙掏一分钱的。
就是大家都头疼的计划生育工作,马林请教了他的小舅子吴永成以后,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其实他使用的办法也特别简单,只是大中午的,跑到村委会的喇叭上高嗓门一喊:凡是涉及到计划生育任务的村民们,自觉到村委会配合区委会下来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工作,该上环地马上上环,该人流的马上人流。就是轮到你采取绝育手术的,你也别给咱鱼湾村丢那人。总之一句话,那就是该干么的干么去。否则的话,一切后果自负。
嘿嘿,这个一切后果自负,可不是跟你闹着玩的。
消息灵通的人士们,还不等村委会把对抗拒计划生育对象地惩罚决定张贴出来。就在早晨吃饭的“人市”上,把昨天晚上村委会的一帮干部们商议的结果泄漏出来了:村委会已经决定了,凡是这次不积极配合上面计划生育工作地,所涉及家庭的主要成员。凡是在村办企业中上班的,一律要被村委会从那两个企业中清退出来,新生婴儿也不能在鱼湾村落户,这也就意味着不能享受鱼湾村的一切福利待遇。
而要是响应县计生办的号召,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地家庭。却可以享受一系列的优惠“土政策”,这其中包括子女从托儿所、一直到大学毕业。各种学费、书费等一切开支,均由鱼湾村村委会负责,每年还可以享受到村委会发给地一千元“独生子女奖金”。
当然,这些钱。也并不是就一定得从村委会的集体积累中拿出来,而是由各自所在的企业中负责承担。
可以说。鱼湾村的这一招地确是管用。
这会儿村里的农民们素质还不是那么地高。他们只知道多生几个孩子,以后那就是多了几个劳力。而在现在地社会。家里比别人家多了劳力,那就意味着十几、二十年以后,家里的经济收入将会成番地增长,谁还在乎眼前地那几个罚款?一些家里只有女子、还没有男孩的人家,那更是打破头、也要生出一个男孩子来。老人们不是说了嘛: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农村,谁家要是没有儿,那就意味着你祖上的烟火到了你这一辈就无法往下继承了,那就成了绝后的“罪人”了,即使将来到了阴曹地府,又怎么有脸去见自己的老祖宗?!至于每个人要是都这么想,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嘿嘿,对不起,咱只是一个图农民,那些国家大事,自有吃公家饭的干部们去考虑,咱不管不着!
可鱼湾村采取了这样一种措施,有这种想法的群众们,那就得多掂量、掂量了:因为村里给老百姓们的福利待遇,那简直是太有诱惑了。别的不说,光说要是被人家村委会赶出村里的工厂干活,那一年就得损失不少的钱,还有村子里的那个学校,这两年来,村委会也陆续投资了二、三十万,老师们的待遇在全地区也是一流的,学生们的统考成绩,在全县的各小学中,那个学期也是名列前三,比县城的小学都牛气,听说,村里已经和区委会商量好了,还要在这里办初中、高中。可要是真想村委会的干部们决定的,将来超计划生育的孩子,村委会还不准上户口,那不是鸡飞蛋打,什么也捞不着了?!
农民们也是最会算账的,在眼见的实惠面前、和长远的虚拟远景中,经过再三考虑,还有村委会的干部们的思想工作,便断然决定了:球,还是听国家的政策好,要不然现在还不知道以后是个啥情况,眼前的这一关那是咋也不好过的。
于是乎,鱼湾村的计划生育各项任务,还不到五天的时间,也没有用村委会的干部们上门怎么去和群众们斗个你死我活的,就顺利超额完成了任务。把个蹲点下乡的区委会干部高兴得四处张扬鱼湾村的这种做法。
鱼湾区区委会在全区各村支书、主任大会上,介绍了鱼湾村的这种做法,鼓励大家各想奇招、八仙过海,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这个计划生育任务。鱼湾区现在在各项经济指标上,在全县可是名列前茅,胡云珍可不想因为计划生育这一项工作,而在全县各乡镇考核中落到前三名之外,那样他这个县委常委的脸上就不好看了。大家也都知道,胡云珍同志可是一贯很要面子的。所以,他给他手下的这帮各村的大将们下命令,那也几乎就是最后通牒了:腊月十六之前,那个村如果还没有完成计划生育任务,各村的支书、主任自动把自己的辞职报告送到区委会来,区委会将重新挑选能干成事的干部上去。
当下。还不等胡云珍宣布散会,会场内就吵成一锅粥了:按照大家的说法,在座地这些干部们谁也不是太在乎那个村里的支书、主任们的位位,全天下的不当支书主任们的平头老百姓们多着呢,还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可这会儿要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计划生育就被拿下了,那可就太丢面子了,说出去名声也不好听。这和自己不愿意干那是本质上地两个概念。
一时间,群情激愤,各村的支书、主任们纷纷表示要在腊月十六之前,圆满完成区委会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
胡云珍满意地坐在主席台上笑了:他还就是要的这个效果。他知道该怎么和这伙村里地干部们打交道:请将不如激将嘛!可是各村的支书、主任们一走出区委会的会议室。才慢慢品出来这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鱼湾村人家那么搞,那是因为人家鱼湾村的村办企业有钱,集体积累油水厚,敢说那和狠话;可自己地村办企业。大部分都是今年后半年刚刚起步,还没有见到多大的经济效益。回到村里拿什么来说事哪?
唉,看来还是要抓紧时间发展村里地经济吧,这什么时候也是老人们说的对,有钱的是大爷。没钱的就只能当孙子了。咱比不上人家鱼湾村财大气粗地,那就只能是回到村子里给群众们当孙子、说好话了。就是给人家磕头、说好话。就是用自己的头拱,那也得把这个计划生育任务完成啊。否则地话,其他村子里都能圆圆满满地交帐,自己也就在全区太跌份了。就是以后不当村里地干部了,还要在社会上活人哪!这要活人,脸面那可是攸关重要的呀!( 醉回七九当农民 http://www.xlawen.org/kan/4522/ )
猛然间,那个中年妇女看到跟随在杨志杰后面的吴永成,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嘴唇激动得不住蠕动着,嘴里还小声地呢喃着:“三儿,你是三儿吧!”
“小曼,你这是干什么?咱们不是说好了嘛,不兴这样的。”杨志杰快走几步,急忙上去几步,拦在了他爱人地面前,一个劲地挤着眼睛示意着什么。
“吆哈,你们两口子怎么知道我们吴县长的小名的?这可是个奇怪的事情了。”跟在最后面的胡云珍并没有看到门口的这一幕,惊讶地大声叫着:“不过,我们吴县长家里是排行老五,大家都叫他五儿的。哈哈哈……”
“啊,是嘛,那是我们记错了。我们记错了。吴县长,你不要见怪、请你不要见怪!大家快进屋、快进屋。”杨志杰眼睛红红的扭头对他们强笑着,然后又对自己的爱人说:“小曼,这不,吴县长也来了,你快点把做好的菜端上来,也让吴县长和胡书记尝一尝你的手艺,有什么话,一会再说、一会再说,啊!”
什么三儿、五儿的?!这会儿吴永成的心里那就是明镜似的了:看来这个吴永成还真是杨志杰家给扔出去的,家里也肯定是排行老三。至于为什么当时他们做出此下策,那肯定也是有难以渡过去的坎、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否则谁又舍得把自己的亲骨肉、大冬天的扔在大路上哪?!
更何况,他们这一对夫妻,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哪!!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杨志杰的家里就已经摆出了在当时算很丰盛的一桌饭菜,有鸡有鱼的,还摆着一瓶老白汾和一瓶红葡萄酒。
看来人家的确是把他们两个当贵宾对待了。
“杨总工,你们两口子这也是太客气了吧!这还算是家常便饭哪?这、这有点太过分了吧,这让我们怎么好意思哪!”胡云珍看到那一桌子的菜,首先瞪眼了。
同时他的心里好像也意识到了什么。吴永成的身世同龄人不知道,他这个比吴永成年长近二十岁的人,可还是知道一点底细的,难道说真的……
第二百二十四章 亲情(中)
永成看着那满桌丰盛的饭菜,更是证实了自己的想法附身的那个吴永成,还的确就是这个杨志杰的亲生儿子,大有可能在家里就是排行老三,要不然,刚才在门口的时候,为什么杨志杰的爱人失口叫了什么:“是三儿来了吗?”
恐怕这也是二十几年,她一直没有见到她家的小三儿,日夜在心里牵挂着,情绪激动之下,也就不管不顾地嚷了出来。
“杨总工,怎么不见你们家的孩子呀?是不是都到外面上班、还没有回来啊?”吴永成试探着问杨志杰。
“是啊,杨总工,你家有几个孩子?是不是都已经成了家、在外面哪?”胡云珍也好奇地问。
“啊,啊,那啥,我家有两个儿子,现在都在外地工作。哈哈哈,来,大家坐,咱们边吃边聊。”杨志杰有点不自然地招呼着吴永成和胡云珍。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杨志杰的爱人忍不住红着眼睛又开口了。
杨志杰还不等他的爱人把话说完,就连忙把她的话头打断:“小曼,你怎么这样呀!咱们不是说好了,不说这个嘛,客人们还没有吃饭,有什么事情,不能一会儿再说吗?”
“好、好,大家先吃饭吧,跑了一上午,你们两个肯定也都饿了。”小曼急忙拉开一把椅子,邀请吴永成他们两个就坐,顺便飞快地扬起手、擦了擦眼角。
“对了,你瞧我的这记性,我还没有给大家介绍哪!”杨志杰突然一拍自己的脑袋,恍然才记起来,客人到了自己的家里。自己心慌意乱的,却把这个关键环节给遗忘了:“吴县长、胡书记,这是我地爱人袁曼丽,哈哈,我一直喜欢叫她的小名。她也是南方人,和我是中学的同学,现在在我们这里的化验室工作。
小曼,这是永明县的两位领导,吴永成县长和胡云珍书记,他们两个人这次来。想请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个,这个,具体的情况,前几天我跟你说过的。好了,大家随便坐吧,不要客气,就当回了自己的家一样!”
吴永成和胡云珍刚刚落座,杨志杰就打开那瓶老白汾,欲先给吴永成斟酒,吴永成急忙用手拦住:“杨总工。实在不好意思,今天我开车。这酒是一点也不能沾的。”
“那没有关系,还可以喝这个葡萄酒地。这个也就是和饮料差不多,酒精浓度很低的。咱们两个喝这个。我也是从来不喝酒的,今天这个日子特殊,三儿……不、不,吴县长,你就喝一点这个吧。”袁曼丽一听说吴永成不能和白酒,马上殷勤地打开红葡萄酒,给他倒进一个喝水杯中。那个亲热劲,真象疼爱自己家的亲生儿子一样。
“对、对、对。吴县长,你可以和小曼喝那个红酒的,那个没有事的。”杨志杰急忙附和。
唉,看来自己的直觉还是没有错的。吴永成心里暗自感慨:否则的话。自己和胡云珍第一次登门,和杨志杰的爱人袁曼丽也是初次相识,今天地这个日子凭什么特殊呀?!还有她再次失口叫出的那声“三儿”。也能再次证实了自己地判断。
酒过三巡,虽然酒桌上只有杨志杰和胡云珍两个人在喝酒,但气氛已经有些起来了,袁曼丽则一个劲地把鸡、鱼夹到吴永成面前的小碗中,搞得吴永成实在不好意思,不住地道谢,也几次委婉地谢绝,可袁曼丽就像压根没有听见似的,自己不吃一点东西,反倒不停地劝吴永成:“这个好吃,你多吃点;还有这个鱼,你们这里的人是不习惯吃鱼的,这是我按照我们老家的做法烧的,你尝一尝,看看合不合你的口味……”
“吴县长,你不喝酒,就多吃一点菜。小曼烧菜的手艺,还是蛮不错的。要说起这个烧菜来,我们南方人就是比你们北方人要强一些。”杨志杰今天酒明显喝点有点高了,意气风发地指着桌子上地菜,夸奖自己老婆的厨艺,这和他平时小心慎微的性格,那是截然相反的:“你们北方人吃饭,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南方人却是为了吃出那个味道。”
“杨总工,你看咱们在家里,你一口一个吴县长地,叫得我也挺不好意思的。我的年龄估计跟你们地小孩差不多,干脆你和阿姨就叫我小吴,或者喊我的小名‘五儿‘也可以,这样就亲切多了。”吴永成看着这一对夫妻,感受到了人家刻意因造出来的这种家庭氛围,自己也觉得应该表示得随和一点了。
说实在话,此时吴永成的内心深处,也的的确确被这两口子的热情给感动了。
“杨总工,我冒昧地问一句,哈哈哈,要是问错了,你也不要见怪啊!”胡云珍借着酒劲问杨志杰:“你们两口子都是南方人,怎么就会跑到我们北方来呢?听你们的话音也改了不少了,在我们这里呆的念头也算不短了吧!”
“唉,一言难尽啊!”杨志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端起面前的酒杯独自一口干了,放下酒杯才说道:“我是一九五七年来到你们这里的,那会儿我刚刚二十三岁,大学毕业了也就是刚满三年,因为参加工作以后,说了几句当时不应该说的话,还有自己的出身成份不好,就被划为了‘右派分子’,被下放到这里来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吴永成脑海里马上就涌起这样一个概念,倒吸了一口气。
作为在前世就爱好文学、历史的吴永成,那是知道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的。
可以说,在中国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和普通的老百姓们一样,也是多灾多难地。清朝的文字狱,虽然也算是比较惨痛的了。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比较起来,还有更惨的两件大事:一件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一件
七年的反右扩大化了。至于文化大革命,那是全民了。
对于五七年的反右扩大化,吴永成在前世的时候,专门收集过过一些资料,也就知道得比较详细一些。
在八十年代官方公布的一些数据,人们知道了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划地右派分子,共有五十五万左右。实际上的这个数字,远远不止五十五万。而是将近三百一十八万人,还有近一百四十四万人被划为“中右”。
那次的“反右斗争”,是通过当时的一位中央主要领导人借“鸣放”来“引蛇出洞”的。
当时,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按照中央的安排,一九五七年四月十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各个阶层的人提出各种意见。
用那位伟人地话说:“我赞成放,放得尽些,才能让各阶级都出来表现。不放,怎样来辩论?放半年。不够,放一年。左派要有准备。”
—
尽管如此。但人们还是心存顾虑,站出来提意见的为数不多。
之后,在全国大小报纸地鼓动下、各级领导的动员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工人、干部怀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五月二日至五月十二日,全国各地召开二万八千二百五十多次各类会议。向党中央、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提出了三十七万二千三百四十五条意见、建议。
但随后,噩运就降临了。
中央的那位伟人在《情况汇总》上作了批示:“一放,各阶级就会表现出来。原形也毕露。共产党执政还不到八年,就有三十多万条意见、错误、罪状,那共产党是不是该下台?那我姓M的不是要重返井冈山!”
一九五七年六月六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该指示称:“这是建国以来,一场大战,战斗是无烟、无光地,在党的心脏展开。他们大多已在不同领导岗位,有一定追随力量。”
接着而来的,就是在全国各个单位深挖右派分子:只要你提过一点意见,或者说过对党稍微不满的一句话,那铁定会在头上增加一顶“右派’”分子地帽子。
那是中国辽阔的大地上,被逮捕、改造、下放的知识分子遍布四面八方。
一九五八年五月三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反右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定性为右派集团二万二千零七十一个,右倾集团一万七千四百三十三个,反党集团四千一百二十七个;定为右派分子三百十七万八千四百七十人,列为中右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五百六十二人;其中,党员右派分子二十七万八千九百三十二人,高等院校教职员工右派分子三万六千四百二十八人,高等院校学生右派分子二万零七百四十五人。在运动中,非正常死亡四千一百十七人。
直至到了一九七八年,那些所谓地“右派”分子才得以平反、昭雪,才得以走上了正常人工作、生活的轨道。
可是,那二十二年的改造,对这些无辜者来说,不仅仅是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也是让人痛不欲生的青春年华的损失,甚至于不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想不到杨总工也是那时候的‘右派’?真是命苦呀!”胡云珍听到这里,不禁感慨地说:“五七年的那个时候,吴县长估计没有经历过,我那会儿也就十四、五岁了,懂得一些事情了。听老人们常说,那些被打成‘右派’的人,都是一些为老百姓们说了实话的好人,也都是有本事的人。唉,都受了老大的罪了。”
吴永成却知道,杨志杰能被下放到这里来当一个普通工人,也算是一定程度上走了运了。他前世看过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一些报告文学,有不少的知识分子惨死在那个时代。J省的人们一贯心肠善良,杨志杰能有那个结局,说不定也是当时的人们照应的结果。
“说实在的,比起我当时的不少同类来,我还算是幸运的。”果然杨志杰又喝了一杯酒后,脸上现出一种劫难余生的万幸表情:“到了你们J省以后,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人兄弟们,对我也很照顾,基本也没有吃多少苦头。只是苦了小曼了。我们当年刚刚结婚,她就有了身孕,一个小姑娘家的,受了我的牵累,跟着我跑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水土也不服,受了不少的苦啊!”
“我苦算什么?只是苦了我家的小三儿了,到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袁曼丽听到这里,想起了以前过的那种日子,此时再也忍不住了,憋屈在心里多少年的那个情结,一下子爆发了,“哇”的一声就大哭了起来,随即掩面飞速离开了饭桌,跑到里屋、把门一下子关上,但还是从里面传出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叫声。
酒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因为这个变故而冻结住了:杨志杰也痛苦地捂住了面孔,面部肌肉不住地抽搐着,不难看出他内心深深的痛楚;胡云珍则目瞪口呆地愣在那里,他没有想到,怎么一顿饭吃出这么一个结果来,他扭头看了看吴永成,吴永成却是若有所思地给自己斟了一杯酒,独自一仰脖,灌了进去。
“杨总工,你不是说你只有两个孩子吗?怎么,刚才你的爱人说,只是苦了你家的小三儿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百二十五章 亲情(下)
云珍实在忍受不住这饭桌上的沉闷了,就率先开口打“杨总工,你不是说你只有两个孩子吗?怎么,刚才你的爱人说,只是苦了你家的小三儿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也正是吴永成想要问的,他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算是知识分子的家庭,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给扔出去了,难道就因为前面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了吗?!这根本不算是什么理由啊!
杨志杰常常地吁了一口气,眼光复杂地看了吴永成一眼,正好吴永成的视线也冲着他这么来了,两个人的目光在空中一个短暂的接触,然后迅速分开了。
“说起来这件事情,那话由就得从我刚过来J省的时候说起了。”杨志杰低下头,使劲地捏着手中的小酒盅,好像只有把它捏的粉身碎骨,才能赎回自己的过错似的:“虽然说,我那会儿到了这里以后,无论是当时这里的领导,还是和我在一起干活的工人师傅们,都对我挺照顾的,可是我那会儿没有工资,一个月只有十八块钱的生活补助,小曼原来在我们那里的时候,倒还是有一个工作的。可过了这里以后,也没有一个工作了。光靠我一个月的十八块钱,两个人生活本来就过得够紧张的。可是不久,大儿子出生了,这日子就过得更有点紧巴巴的了。
那会儿我们还年轻,又刚添了一个小家伙,精神上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折磨,还算能勉勉强强地过得去。家里倒也没有因为缺衣少吃而缺少了欢声笑语。
可是谁知道五九年的时候,家里又添了一张嘴,老二也出生了。这下子家里的光景。那就更紧张了。
虽然,我们一家人是城市户口,每个月国家都有供应粮食,包括刚刚出生的两个小孩。可是但凭我每个月十八块钱地生活补助,根本就不够买粮的。好在我们工作和居住的这里,离农村还比较近,我就把多余的粮票,偷偷的拿到村里去换一些鸡蛋、粗粮什么的。这样才不至于是一家人断顿啊!”
“日子是够过的艰难的。”胡云珍深有体会地说:“那会儿全国都是一样啊。到了六零年以后,国家就更困难了,别说你们这还是一家四口的。就是一个人单独在外面工作的,也有饿得受不了,跑回来农村地。
吴县长,你知道咱们村的刘三小吧?他原来就是在省钢铁公司当工人的,在六一年的时候,因为在工厂里饿得不行,愣是悄悄的跑回了咱村里,生生的把一个铁饭碗自己给扔了。咱们农村那会儿虽然也穷,可咱这里山地多呀,只要手勤一点。掏一块荒地,种点山药蛋、玉米什么的。那就能吃饱饭!
直到现在村里的人说起来刘三小,还笑话他:为了几颗山药蛋,就把一个好好的工作给丢了!可刘三小却反驳:你们知道个球!那饿的滋味谁能顶得住?老子宁可在家里每顿煮得吃山药蛋,也不到外面抱着铁饭碗饿肚子!要是重新回到以前,老子还往回跑!敢情你们狗日地,没尝过那饿肚子的滋味。”
“是啊,没有经过那个岁月地人,是永远也无法体会到那种‘一文钱逼倒英雄汉’的无奈的。”杨志杰扶了扶快要从鼻梁上滑落下来的眼睛,伸手和胡云珍要了一颗烟点燃,吸了一口。就被呛得猛然咳嗽了起来。
袁曼丽听到杨志杰的咳嗽,急忙从里屋跑了出来,心疼得一把夺下他手中的烟卷:“你不会吸烟,这是遭的哪门子罪呀!老杨。那个就酒也少喝点吧。闷酒伤身的。”
此时,袁曼丽的情绪,已经从那会儿的激动中稍微平息了下来。只是两个眼圈红红地。脸上还残留着泪痕而已。
“到了六二年,谁也没有想到,小三也来到了这个苦难的世界。”杨志杰没有理会妻子一旁的劝解,又给自己和胡云珍斟满了一盅酒:“我们那会的这个家庭,是再也没法抚养他了。我和小曼商量着要把这个小三儿送给人抚养。这也是没有办法地事情啊。人但有三分奈何,谁又愿意把亲生的骨肉往出推的??!”
袁曼丽听到这里,又低下头小声地抽泣起来。
“小曼当时抱着孩子哭了一天一夜,可是没有办法呀。我只好硬着心肠,抱着孩子到外面、想个他找一个愿意抚养他地人家,这样才能留下他的一条命。可是,那个岁月里,谁家又何尝不是一样的穷光景哪?!唉,自家都连自家的孩子们也难以养活,谁还有余粮再去贴补、收养别人的孩子!”
吴永成此时心里明镜似的了:杨志杰肯定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干脆就跑了几十里地,把孩子扔到了大路上,直到看着吴永成的老爹吴有德老汉赶着马车,路过那里,把孩子抱走以后,他又跟在后面,看清楚了抱走孩子的人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家,这才放心地离开了。
“杨总工,我问一句,到了后来,你被平反以后,为什么不回到你以前工作的南方去哪?!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像你们这种被冤枉了的人,都可以要求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呀!国家一般来说,也都会最大程度地满足你们的这种要求,还要给你们补足以前的工资。”吴永成不能再让杨志杰就这么往下说了就开口岔开了话题。
吴永成明白,如果任由杨志杰、袁曼丽这对盼子早点认亲的夫妻两个继续往下说的话,那他的身世,在今天的饭桌上面,也就马上会暴露无遗了。可他这会儿还不想让事情就这么快地发生。
并不是说吴永成这会儿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准备。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就认为现在自己只不过是占用了吴永成的身体而已。
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当他知道了吴永成是抱养的真相以后,也曾经发癫过。结果一时不慎,给自己多添了一个私生子,这样也就在自己
档案中,平白无故的多了一个再也抹不去的污点。
而目前为止,吴永成也算经过了不少的风风雨雨,变得比以前更成熟多了,考虑什么问题,也就和从前大大不一样了。毕竟自己的身份也和从前大大不一样了。
更何况,这种事情也不是什么小事情,他得慎重考虑又考虑、三思而后行啊!!
因为现在就认亲。不仅仅是只牵涉及到他孤家寡人一个人那么简单,除此之外,在几十里以外的鱼湾村,还有收养、抚育吴永成长大的吴有德老汉一家。
对于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到吴永成身上的吴老汉一家来说,万一他们知道了现在杨志杰和袁曼丽要认亲的消息,那无疑是整个地天要塌下来了。他不得不多考虑一点啊!
“那个时候倒是有过那个机会的。吴县长,你说的没有错,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像我们这种人,是可以回到原单位工作的。我原来的那个单位。也曾经给我们这里发来商调函,可是我给拒绝了。”尽管吴永成让杨志杰和他的妻子称呼他五儿。可杨志杰一时还是改不过口来:“不是我不想回老家,而是在这里呆了这么多年了,对这里的领导和下面的工人师傅们也有了感情。就是一些生活习惯也慢慢适应了。就拿吃饭来说吧,我们在南方都是吃的大米,可那会儿,你们这里只有高粱面、玉米面,白面。到了现在,就连我家地小曼也学会了蒸窝头、馒头,和面、擀面条、包饺子。就连话音也变成了你们北方人了。哈哈哈”
“不想回老家,也主要是我的意思。”半天不开口地袁曼丽盯着吴永成。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说:“我的小三儿在这里,我现在还没有找到他,我就是要在这里等着他。我要在找到他以后告诉他:当年他爸妈没有本事,养活不了他。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给送出去了,是他爸妈对不起他。这辈子,我也没有什么别的盼头。只要我的小三儿能在我的面前,亲口叫我一声妈,我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呜呜呜呜……我、我、我夜里经常经常在梦中、梦到我的小三儿拉着我的手、哭着问我:‘妈、妈,当时为什么你们不要我?是不是我不乖呀?’呜呜呜呜……”
说到这里,袁曼丽实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再一次当着众人的面哭了起来。杨志杰的两只手,狠狠地抓着自己地头发。
―
一旁的吴永成和胡云珍再也坐不住了,两个人交流了一下眼色,同时站了起来。
“杨总工,袁阿姨,你们也不要太难过了。你们小三儿的事情,也是因为那个时代造成的。你们也不必太内疚了。我相信,你家地小三儿知道了这种情况,也一定会谅解你们的。”吴永成心里也是觉得酸酸的,但还是极力安慰他们:“杨总工,我们还有一些事情下午必须得赶回去,这就告辞了,谢谢你们地热情款待。下一次你和袁阿姨来我们永明县的时候,我在我鱼湾村的家里,和我的父母一同招待你们。”
“对、对,杨总工,我们这就该走了,下次来鱼湾我们好好招待、招待。至于工作上的事情,咱们后面再联系。你们也不用太伤心了。你们家的那个孩子,也肯定会找到的。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尽管开口。我在鱼湾区可是很熟悉的。”胡云珍尽管也察觉到了什么,但也不敢多开口说什么,只是给他们说着一些宽心的话。
“三儿,不,那个五儿,你们这就要走吗?不再多呆一会儿了?你们连主食还没有吃哪!我这就给你们下面条,哪能不吃饭、光喝了一肚子酒就走呢!”袁曼丽听说他们两个要走,马上止住了泪水,急忙站起来挽留。
“对、对,吴县长、胡书记,吃点面条再走吧。那个、那个,光喝酒、不吃主食对胃不好的!”杨志杰也起身挽留吴永成和胡云珍。
“杨总工、袁阿姨,实在不好意思,我们得赶快回去了。这几天到了年底,县里有不少的工作等着总结,真不能多呆了。以后,我会常来看你们的。杨总工不是会经常到我们鱼湾区去做技术指导嘛,那咱们以后也就是一家人了,不用这么客气的。”虽然说,现在还不能对他们两口子表示什么,但吴永成还是给了他们一点暗示,让他们也知道,自己这个县长也不是什么榆木疙瘩脑袋,只知道当官、不懂得他们今天是唱得哪一出戏的!
果然,袁曼丽的脸上马上阴转晴:“那,五儿,对了,吴县长,我这么称呼你,你不会不高兴吧?我也是看着你就像我家的三儿,才感到这么亲切的。好,你没有意见就好。五儿,以后,有事没事的时候,你也经常过来看看阿姨。过几天,等厂子里有空的时候,我会专门到你们的鱼湾村去看看你的爹妈。回去以后,你代我向他们问好。”
……
“老胡,这杨总工一家的命运也够悲惨的。”一路上,吴永成没话找话地和胡云珍拉呱着。
“是啊,都说咱们的农民们苦,可他们那些知识分子们以前也不怎么轻松。在那会儿,他们是被叫做‘臭老九’的。地位比咱们农民差多了!”
“那今天咱们听到的,回去以后你也别跟任何人说,免得人们知道了,在杨总工面前提起的时候,又惹得人家伤心。”吴永成间接地给胡云珍下了封口令。
“吴县长,你放心吧,我这个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胡云珍话中有话地强调道。
“那就好。对了,今天下午我顺路也得回家看看我爹、妈,又好长日子没有回家了,还真想他们的!老胡,你不顺便回家看看孩他妈?!”
第二百二十六章 到了年底了
不知不觉中,一九八八年的元旦就已经过去了。
而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民们来说,元旦那只是公家过的节日,他们只关心的是春节,只有春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
可临到年底,也是永明县的乡镇干部们最为繁忙的时候,还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他们收拾哪!而那许多工作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各村“三提五统”的收缴、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完成。
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从今年后半年开始,上级以硬性任务层层下达的,其中各项指标中,尤其是以结扎、人流难度最大。乡镇的一些干部们中间,这会儿就流传着两句顺口溜,反映了目前乡镇最难缠的几项任务:“催粮催款,刮宫流产”。
也只有吴永成知道,顺口溜中说的那几项难度大的工作,不仅仅是现在难做,就是再过十几年,在农村来说,也都是比较棘手的。特别是在经济贫穷落后的地区。
当然,在永明县现在的行政区域内,也有的一些乡村对这些工作一点也不感到发怵。
就比如说鱼湾村吧,村里现在有了两个像样的企业,还有一个贸易公司,集体提留那是根本不用向村里的老百姓们搞摊派的,就是农民们的农业税、还有鱼湾区给各村分解下来的统筹款,也是由马林大笔一挥,统统由村集体开支,不用大伙掏一分钱的。
就是大家都头疼的计划生育工作,马林请教了他的小舅子吴永成以后,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其实他使用的办法也特别简单,只是大中午的,跑到村委会的喇叭上高嗓门一喊:凡是涉及到计划生育任务的村民们,自觉到村委会配合区委会下来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工作,该上环地马上上环,该人流的马上人流。就是轮到你采取绝育手术的,你也别给咱鱼湾村丢那人。总之一句话,那就是该干么的干么去。否则的话,一切后果自负。
嘿嘿,这个一切后果自负,可不是跟你闹着玩的。
消息灵通的人士们,还不等村委会把对抗拒计划生育对象地惩罚决定张贴出来。就在早晨吃饭的“人市”上,把昨天晚上村委会的一帮干部们商议的结果泄漏出来了:村委会已经决定了,凡是这次不积极配合上面计划生育工作地,所涉及家庭的主要成员。凡是在村办企业中上班的,一律要被村委会从那两个企业中清退出来,新生婴儿也不能在鱼湾村落户,这也就意味着不能享受鱼湾村的一切福利待遇。
而要是响应县计生办的号召,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地家庭。却可以享受一系列的优惠“土政策”,这其中包括子女从托儿所、一直到大学毕业。各种学费、书费等一切开支,均由鱼湾村村委会负责,每年还可以享受到村委会发给地一千元“独生子女奖金”。
当然,这些钱。也并不是就一定得从村委会的集体积累中拿出来,而是由各自所在的企业中负责承担。
可以说。鱼湾村的这一招地确是管用。
这会儿村里的农民们素质还不是那么地高。他们只知道多生几个孩子,以后那就是多了几个劳力。而在现在地社会。家里比别人家多了劳力,那就意味着十几、二十年以后,家里的经济收入将会成番地增长,谁还在乎眼前地那几个罚款?一些家里只有女子、还没有男孩的人家,那更是打破头、也要生出一个男孩子来。老人们不是说了嘛: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农村,谁家要是没有儿,那就意味着你祖上的烟火到了你这一辈就无法往下继承了,那就成了绝后的“罪人”了,即使将来到了阴曹地府,又怎么有脸去见自己的老祖宗?!至于每个人要是都这么想,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嘿嘿,对不起,咱只是一个图农民,那些国家大事,自有吃公家饭的干部们去考虑,咱不管不着!
可鱼湾村采取了这样一种措施,有这种想法的群众们,那就得多掂量、掂量了:因为村里给老百姓们的福利待遇,那简直是太有诱惑了。别的不说,光说要是被人家村委会赶出村里的工厂干活,那一年就得损失不少的钱,还有村子里的那个学校,这两年来,村委会也陆续投资了二、三十万,老师们的待遇在全地区也是一流的,学生们的统考成绩,在全县的各小学中,那个学期也是名列前三,比县城的小学都牛气,听说,村里已经和区委会商量好了,还要在这里办初中、高中。可要是真想村委会的干部们决定的,将来超计划生育的孩子,村委会还不准上户口,那不是鸡飞蛋打,什么也捞不着了?!
农民们也是最会算账的,在眼见的实惠面前、和长远的虚拟远景中,经过再三考虑,还有村委会的干部们的思想工作,便断然决定了:球,还是听国家的政策好,要不然现在还不知道以后是个啥情况,眼前的这一关那是咋也不好过的。
于是乎,鱼湾村的计划生育各项任务,还不到五天的时间,也没有用村委会的干部们上门怎么去和群众们斗个你死我活的,就顺利超额完成了任务。把个蹲点下乡的区委会干部高兴得四处张扬鱼湾村的这种做法。
鱼湾区区委会在全区各村支书、主任大会上,介绍了鱼湾村的这种做法,鼓励大家各想奇招、八仙过海,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这个计划生育任务。鱼湾区现在在各项经济指标上,在全县可是名列前茅,胡云珍可不想因为计划生育这一项工作,而在全县各乡镇考核中落到前三名之外,那样他这个县委常委的脸上就不好看了。大家也都知道,胡云珍同志可是一贯很要面子的。所以,他给他手下的这帮各村的大将们下命令,那也几乎就是最后通牒了:腊月十六之前,那个村如果还没有完成计划生育任务,各村的支书、主任自动把自己的辞职报告送到区委会来,区委会将重新挑选能干成事的干部上去。
当下。还不等胡云珍宣布散会,会场内就吵成一锅粥了:按照大家的说法,在座地这些干部们谁也不是太在乎那个村里的支书、主任们的位位,全天下的不当支书主任们的平头老百姓们多着呢,还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可这会儿要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计划生育就被拿下了,那可就太丢面子了,说出去名声也不好听。这和自己不愿意干那是本质上地两个概念。
一时间,群情激愤,各村的支书、主任们纷纷表示要在腊月十六之前,圆满完成区委会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
胡云珍满意地坐在主席台上笑了:他还就是要的这个效果。他知道该怎么和这伙村里地干部们打交道:请将不如激将嘛!可是各村的支书、主任们一走出区委会的会议室。才慢慢品出来这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鱼湾村人家那么搞,那是因为人家鱼湾村的村办企业有钱,集体积累油水厚,敢说那和狠话;可自己地村办企业。大部分都是今年后半年刚刚起步,还没有见到多大的经济效益。回到村里拿什么来说事哪?
唉,看来还是要抓紧时间发展村里地经济吧,这什么时候也是老人们说的对,有钱的是大爷。没钱的就只能当孙子了。咱比不上人家鱼湾村财大气粗地,那就只能是回到村子里给群众们当孙子、说好话了。就是给人家磕头、说好话。就是用自己的头拱,那也得把这个计划生育任务完成啊。否则地话,其他村子里都能圆圆满满地交帐,自己也就在全区太跌份了。就是以后不当村里地干部了,还要在社会上活人哪!这要活人,脸面那可是攸关重要的呀!( 醉回七九当农民 http://www.xlawen.org/kan/4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