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 部分阅读
,就好得多吗?要是在咱们村里气气派派的办上个几十桌酒席,五儿家媳妇子今年还会把怀上的孩子流掉吗?那可是一个成形的男孩呀,白白胖胖的一个大孙子。啊呀,我地命咋就那么苦啊,我的大孙子吆……”
吴家妈妈说到这里,又触到了心里的那一块心病,一伤心,坐到院子里。一拍大腿,呼天喊地地又哭起来了。
吴有德老汉被老伴哭得也心酸起来了,悄悄地摸了一把流出来的眼泪,出门去找二女婿马林了。他要马林给自己的儿子吴永成打电话,不管怎么样,也得让他在国庆节的那天,赶到北京去为他四姐办两桌酒席。林雷
偏偏吴永成接到二姐夫打来的电话时,县里已经安排好在国庆这一天。为县里和部队合作的那个煤矿举行剪彩仪式,北京的客人和地区的领导们已经都通知了,到时候他这个一县之长不到场地话,那可真是说不过去了。
可吴家老爷子也撂下了一句狠话:“不管你有天大的事,那一天你也必须到北京去。给你四姐当一次娘家人。你连这个也做不到的话。那你也就一直在外面当你的县长吧,我就当从来没有你这样的一个儿子。”
既然吴老爷子撂下了这么一句狠话。吴永成也只好苦笑着照办了:自从自己穿越到这个吴家以来,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吴家老爹用这种口气和他说话,他也知道这件事情对于两位老人来说,那是相当重要的。
可县里这边的剪彩仪式那也是不能缺席的,吴永成在这种两难地选择之下,考虑了两天的时间,终于有了一个比较行得通的办法。
国庆节这一天,位于石占头乡的永明县煤矿十点多的时候,煤矿剪彩仪式举行完毕,吴永成也没有继续参加下面地活动,和县委书记岳岚打了一个招呼以后,等上早已经在县委大院等候自己地、二姐夫马林的那辆挂着军牌地上海轿车,和马林一起疾驰向省城。
前一天的时间,吴永成已经通过鱼湾村在省城的办事处,用永明县委的名义,定了三张飞机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绝对可以赶到飞机场,这样,到下午三点左右,他和自己的三姐吴永霞、二姐夫马林就可以到达北京、完成给四姐结婚当娘家人的光荣使命了。
途中的一切正如吴永成所料,还算顺利。中午一点左右,他和马林赶到了省城,把早已经准备好的三姐吴永霞接上,一起飞速赶到飞机场,等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吴永丽的三个娘家人,就已经坐到了打扮好准备做新婚洞房的、吴永丽的单身宿舍中了。
“啊呀,二姐夫、三姐、五儿,你们怎么来了?”
尽管吴永丽告诉家里不用来人了,可是作为一个姑娘第一次经过这种事情,总是心里觉得特别不踏实,当她在这个时候,意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娘家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之时,心中那份激动和狂喜那是可想而知了。
“嘿嘿嘿,我们敢不来吗?”马林挂着一脸的怪笑,望着自己的小姨子:“五儿今天县里还有重要的工作,可你爹下令了,要是他胆敢不给你当娘家人的话。以后就别想进吴家地家门了!”
吴永丽的眼睛一下子就潮湿了:“五儿,是不是因为四姐地婚事。把你的工作也给耽误了?爹这人也是老糊涂了,连个轻重缓急也分不清楚。要是我们单位这两天能走开地话。难道我们两个就想这么草草地办事吗?!可这么一来,反倒把五儿的工作给耽误了。”
“四姐,你别这么说。”吴永成望着四姐的眼睛,真诚地说:“没有爹的那句话,我也要千方百计地赶到四姐你这里来,今天是你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哪能缺少了你弟弟我的祝福哪?更何况,今天我的使命还很神圣,代表着一家之主。就连二姐夫和三姐,也都得听我的。好不容易有翻身做主的这么一天。你说我能错过吗?”
吴永成最后的两句话,把本来已经很沉闷地气氛一下子,调剂得活跃了起来。
吴永成的四姐此时的情绪本来很伤感,顿时被逗得破涕为笑:“这个死五儿,当了县长的人了,怎么还是油腔滑调这个样子啊?连一句正经话也不会说。”
“来,五儿,你过来,让三姐好好地看一看、你这个咱们吴家的家长。你长了这么大,三姐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你还是咱们的家长哪?!”吴永成的三姐吴永霞。不怀好意地坐在那里冲着吴永成勾了勾手。
“那、这个家长我还是算了当吧。”吴永成假装害怕得样子,往后缩了缩:“二姐夫,要不我还是让贤、你来给咱们当这个家长吧。我好像有点压不住阵脚。”
吴永成的这个样子,把大家也都逗得大笑了起来。
“你们说什么哪,这么热闹啊?!”
就在吴家几个人嬉闹的时候,新郎官李占林听说吴永丽的娘家人来了,急忙也放下手中地工作赶了过来,一进门就热情地打着招呼:“吴县长、马支书。还有这位……,啊,大家都来了?!”
吴永霞噗哧地一下子笑出声来:“啊呀,我说妹夫,你到了现在了。难道连个三姐也不想喊吗?还这位呢?!”
吴永丽也娇嗔地瞪了他一眼:“三姐。别理他,他读书都读傻了!”
李占林正和站在门口旁边的马林刚刚握过手。又伸手向吴永成走去,听到她们姐妹俩善意地嘲讽自己,尴尬地扶了扶眼镜:“嘿嘿,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还没有适应过来、还没有适应过来。下一次一定注意、一定注意。”李占林的窘态,又把在场的几个人逗得捧腹大笑起来。
吴永丽悄悄地踩了他一脚,低声说:“你胡说什么呀?你还准备接几次婚?还下一次呢!”
吴永成好不容易抑制住自己的笑意,微笑着走过去,亲热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四姐夫,你就别下一次了,这种事情咱们一辈子一次就可以了,还是现在重新改口吧。咱们现在就成了一家人了!”
“对、对、对,还是吴县长、不、不、不,五儿说得对。我们现在就是一家人了。”李占林感激地冲着吴永成笑了笑,对这个给自己解了围的小舅子,心里顿时生出一种好感来。
本来李占林并不是一个木讷的书呆子,只是今天适逢自己人生中一大喜事,可以说是高兴得昏了头了,一进门思想上也没有准备好改口,以前习惯性地称呼,就吐口而出了,又被泼辣的妻姐吴永霞耍笑了半天,这思维也就更“短路”了。
“四姐夫,我四姐今天就算托付给你了。这一辈子,我祝愿你们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不离不弃、幸福美满。”吴永成收起刚才那副戏虐的表情,非常严肃、认真地叮嘱李占林。
“五儿,你放心吧,也请大家放心。我李占林这一辈子也不会辜负永丽的。”李占林也很认真、很真诚地盯着吴永成的眼睛说道:“即使我不能给永丽许多财富,但我能用心给她一辈子地幸福。”
“好,四姐夫,我记住你地这句话了。你要知道,这句话不是用语言简简单单地说出来的,那是得用一辈子地行动来付出、才能实现的。”
李占林紧紧地握住吴永成的手,简单地只说了一句话:“我会的!!”
一时间,在场的人都被这两个男子汉的话给深深地感动了。
“占林……”吴永丽深情地抱住了李占林的那一只胳膊,潮湿的眼睛中溢出来的,都是幸福。
本来按照吴永成的意思,在晚上的时候,由他来掏钱,在外面的一家酒店中订一桌酒席,为四姐和李占林举办一个简单的婚宴。可被李占林坚决地否定了。
“没有那个道理的。五儿,这个绝对不行。今天是我和永丽大喜的日子,大家能从那么老远的J省专门赶过来,只能是我来招待大家。要不然,别说是永丽了,就是这一辈子,我也绝对不会原谅自己的。”
“五儿,你就别和你姐夫争了,他说的对。今天这顿酒席就得由他来负责,他是我们家的一家之主嘛,哪能让娘家人办酒席哪?!”吴永丽也紧紧依偎着李占林说道。
“那,好吧。四姐夫,这个就听你们的。不过,晚上是不是把你们单位的领导和文丽的妈妈,也一起请出来呢?”吴永成怕四姐和李占林这两个书呆子不懂这些人情世故,特意提醒他们:“我听说,人家还算是你们两个的媒人哪!可不能新人娶进门、媒人丢一边呀!”
“对、对、对,还是五儿想得周到。”李占林忙不迭地答应着:“我们单位的领导我这就和永丽去请他们,至于文丽家里的人嘛……”
“四姐夫,你们忙你们的去吧,文丽家里那边由我去一趟。文丽前天正好也回家了,我让她陪着她父母一起过来。”
第二百九十八章 问题很严重(上)
“五儿,我觉得你上次给我寄来的那篇文章,观点有一些不对。”吴永成的四姐吴永丽在自己的办公室对吴永成说:“我仔细看了以后,觉得其中的一些问题还很严重。所以,我就想在今天单独和你好好地谈一谈。”
此时是吴永丽新婚后的第二天。前一天晚上,吴永丽单位的领导倒是参加了她和李占林简单的婚宴,文丽一家只有文丽和她妈妈参加了,文丽的父亲多少年不参加这种非官方的宴请了。除了考虑影响以外,作为一个高级领导,他外出的安全问题,也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
当天晚上婚宴之后,吴永成和他的二姐夫马林、三姐吴永霞住到了附近的招待所。
今天一大早,文丽就陪着马林和吴永霞逛北京城去了。吴永成却被他的四姐吴永丽留了下来,说有一些事情要和他好好地谈一谈。
而吴永丽此时所说的那篇文章,就是吴永成前一段时间,把自己关于对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些观点,结合到永明县几个乡镇搞得一些调研,写成的一篇比较有分量的调查报告。
当时,吴永成写好这篇文章以后,顺便也让政府办的打字员打印了几份以后,一份直接就投给了J省日报,一份寄到了他的四姐吴永丽这边。
吴永丽她们的这个单位,办了一份《农村政策调查与研究》的刊物,虽然这一份刊物,并不对外公开发行,可面对的读者,却都是省、部一级的领导干部,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呵呵呵,四姐,你可别吓唬我,我可是一贯的胆子小啊。”吴永成不以为然地笑道。
他记得自己的那篇调研文章中,也不过就是把自己通过调查的一些农民家庭、利用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具体数字。加以精确地概况,从而提出了各级政府应该在农民外出务工的这个问题上,做到组织有序、合理安排,如果条件许可地情况下,尽量有意识地利用农闲时机,为农民们举办一些实用技术培训班,把农民进城务工的这个利国利民的工程做大、做好。
“你还笑?你以为我是在吓唬你吗?”吴永丽恨恨地一指头点在了吴永成的额头上:“你呀、你呀,你知道不知道,你文章中的这些观点,已经和中央有关领导的指示背道而驰了!你还真以为我是在逗你哪?!”
“不会吧?四姐。你先让我好好地想一想。”吴永成被他四姐吴永丽认真的表情给镇住了,他坐到旁边的椅子上。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点燃,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在吴永成前世的记忆里,他对这个时候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地事情,并不是记得很清楚。
这也难怪。在那个时候。他也是学校刚刚毕业,还在一个县的酒厂中,每天拉着平车往厂门外倒酒糟呢!哪还会关心这些农民工们地事情呀?!
不过,他近一段时间从一些报纸、刊物上,也没有看到过中央关于明确反对农民外出打工的消息呀!
他自己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就是担心下面基层的一些领导干部们,会因为大量的农民们外出打工、影响到一些乡村地工作,而加以阻止。才想让更高一层地领导,在看到自己的这篇文章以后,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地把农民外出务工这件好事情办好。
可谁能想到自己的四姐吴永丽竟然说出这种危言耸听的话来?难道说四姐处在这个岗位,已经觉察到了一些什么信息?还是说她通过一些别的渠道。林雷知道了什么?!
不会。应该不会的!吴永成心里推翻了自己刚才的想法,再说了。文化大革命过去十多年了,以言定罪、以文划派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了,自己不就是一篇文章吗?即使上面有什么不同地看法,那天也不会一时塌下来。对于农民外出务工将来的结局,他可是知道得非常清楚的。
“四姐,我考虑好了,这其实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不就是一篇调查报告嘛!再说了,我也是通过实际调查,才写出来的。农民外出打工地好处,在我地那篇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应该说你也都知道了。农村的情况,你并不比我了解地少,难道你也以为我的这种观点,问题很严重吗?!”吴永成抬起头反问吴永丽。
“啊呀,五儿,你怎么就搞不明白哪?”吴永丽看着自己的弟弟还是一副执迷不悟的样子,气得跺了跺脚,不过,马上冷静下来一想,又叹了一口气继续接着说:“算了、算了,五儿,其实这事情也根本不能怨你,你在下面就根本不知道其中的一些内幕消息。最近上面对这些农民们大量外出务工的现象,很不赞成。”
“内幕消息?”吴永成被他四姐的话说得给愣住了:“四姐,你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这些信息?不应该呀!农民们外出打工,既可以增加他们自家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还可以为其他的城市做出不少的贡献,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上面的领导人怎么会不赞成哪?!”
“唉,五儿,你不应该把什么事情也想得太理想化了。”吴永丽在中直机关工作了几年,原本有的那一点单纯,也早就被残酷的现实磨灭的差不多没有了,已经学会站在政治的高度来看问题了:“你出去也别和任何人乱说。这些消息也是我从一些内部情况通报上看到的。这两年以来,由于大量的农民们涌进了南方一些城市,在各个方面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麻烦,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市容整治,据他们在情况通报上介绍的,都存在不少问题。
即使在乡村治理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造成乡村发展的空心化,村治组织的边缘化,乡村秩序的复杂化等等。更严重的一点。就是因为流动人口的违法行为的增加,加剧了不少城市治安秩序的震荡。
五儿,你知道情况通报上是怎么称呼那些外出地农民们吗?盲流!他们叫那些农民们是盲流!!说他们不务正业,扔下家中承包的土地,使大量的良田荒芜,而跑到城市里来当盲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你的这篇调查报告,却还在这里为他们的这种做法大声叫好,你说这个问题到了现在。还不严重吗?!”
“原来是这样呀!”吴永成喃喃自语地说了这么一句,心想:怪不得四姐的反应这么大哪!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还不仅仅是下面的少数干部们存在异议,就连高层领导中,也是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啊。
改革虽然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十年了,可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彻底地由过去那种极左地思想观念中能改变过来的。对于这一点吴永成心里也非常理解。
可是吴永丽最后说地两个字。却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盲流?!他们那些所谓人民的公仆,而且还是权重位高的“公仆”,居然把那些可怜地、靠自己勤劳地双手挣取几个零用钱的农民们,称之为“盲流”?!
现在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估计不知道盲流是个什么概念。这个,吴永成确实非常清楚的。
盲流,也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一个历史名词,它是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口自发地流入城市的现象。
在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中。长期居民可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盲流一般为农村户口持有者。
在的传统体制下,农村人口转入城市,是在统一计划条件下进行的,盲流在进入城市后。一般无长期正式工作。亦非城市企事业单位雇用地临时合同工,其生活就没有任何可靠的来源。
在五十年代初期。每年都有大量农村人口,因为贫困的原因流入城市。在一九五三年四月,国务院发出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盲流”地这个概念。
一九五六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地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了《防止人口盲目外流地指示》,并于一九五七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可吴永成知道,无论是从前,还是今后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内,产生盲流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别的存在。
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政策不稳与波动,又常常侵害农民利益,从而影响和挫伤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积极性;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灾害的抗拒能力十分脆弱。这些都是产生盲流的具体原因
“四姐,你知道不知道,今年,咱们国家农业大丰收,我预计到全国范围内,将会出现第一次出现卖粮难的状况”吴永成用低沉的嗓音他的四姐说到:“谷贱伤农啊!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们要致富,而农业又容纳不了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又不容许,那你说他们应该怎么办?
虽然大部分的地方都有一些乡镇企业,也有不少的农民们抱着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思想。可乡镇企业的发展毕竟刚刚起步,容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非常之小。农民收入在直线下降的情况下,势必急需寻找农业外的就业机会,来增加他们的收入。他们也得活命呀!
那你说他们应该怎么办?总得有人站出来给他们说话吧?!”
吴永丽本来还为自己弟弟不成熟的文章,而感到担忧着急。可冷静下来,又听了吴永成的这一番话以后,自己也觉得自己的弟弟五儿在这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做错。
虽然说吴永丽已经离开了农村基层有几年的时间了,可她们这种本质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她们必须得永远关注着农村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举一动。
所以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她也跑了不少地方,也知道吴永成的分析师非常正确的,根据他们掌握的情况来看,不仅仅是今年全国地农业大丰收已成定局。按照国家气象部门送过来的数据分析,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未来的三年都将会是丰收之年。
“谷贱伤农“,这也是丰收之后出现的必然结果,大量的农民们外出这也是大势所趋。
五儿说得对呀!总得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们说话呀!
吴永丽现在是变得更加成熟了,并不等于她已经变得对这些农民们的疾苦,感觉上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了!
“五儿,我看这样吧!”吴永丽在经过一阵短暂的思考以后,再次开口了:“你的那篇调查报告,我想办法给你改一改。把文中那些鲜明地观点和倾向去掉,就变成一篇实事求是的调查文稿。然后发到我们地内部刊物中。新华社那边我们也有工作上的联系,我让那边的同志也登到他们的内参上。咱们这样做,只是如实地反映农民们现在外出打工地这种情况,至于最后怎么定夺这件事情。还是由上级地有关领导们来说话。你说这样行吗?”
“嗯,四姐,那也只好就按你说的这种办法了。”吴永成点了点头,心里不由得大为感慨:形势造人,这话可真是一点不假啊!短短几年的时间,政治上的敏感性、处理事情的干练,已经远远不是当初自己能罩住的了。四姐这么处理这件事情,也算是在现在的这种情况之下,相对而言。比较合适的一种办法了。
作为内参和她们单位的那些期刊,虽然说不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外界地影响力不这么大,可它们却都是省部、甚至于中央高级领导们决策的参谋,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不是那些公开的媒体所能代替的。
自己虽然也想想为民请命。可作为一个穿越者来说,他还没有迂腐到用自己地政治前途。做为这件事情地所付出的代价。
曲径也是一样可以通幽境地嘛!
这么一想,吴永成马上就感到了一丝不踏实:他前一段时间曾经也把这篇文章投寄给了J省日报,不知道报社对这篇稿子是这么处理的。既然现在的大局势这么不利于农民工们,那就得想办法赶快压下来,真要是给发出去了,自己眼前的局面,可就有一点不怎么妙了!
想到这里,吴永成赶快采取行动。
“四姐,你们这里的电话可以打长途吗?我有一些事情,问一问咱们J省的报社。”现在马上是赶不回去了,只能先委托个人,看看清形怎么样。
电话倒是很顺利地打通了,吴永成一会的工夫,就和自己以前熟悉的那位省报记者张建生联系上了。
不过,张建生是报社新闻部的,而吴永成写的那篇文章属于报社理论部处理。两者之间还隔着一层哪!
张建生也挺够意思的,马上就在电话中答应,帮着吴永成打听、打听这件事情。如果稿子还没有排版的话,尽量帮助他压下来。
最后两个人约定好,今天下午吴永成到了J省L市以后,再联系。
“四姐,我一刻也不能呆在北京了。我得马上坐飞机赶回咱们J省去。”放下电话,吴永成着急地告诉他的四姐吴永丽:“二姐夫和三姐来一次北京也挺难得的,就让他们玩几天再回去,我就不等他们了。”
“五儿,你路上也不要太着急了。他们回来自有我照应的。”吴永丽当然明白吴永成这么做的紧迫性,站起身就送吴永成出了她们单位的大门。
下午两点多上班的时候,吴永成已经赶到了J省报社的大门口,在门口的传达室登记以后,火急火燎的来到了张建生的办公室。
此时,张建生也早已等候他了。
“吴县长,那个事情可能有点不妙。”张建生一见吴永成的面,也没有多余的寒暄话:“你的那篇稿子,半个月前就已经被送到省委宣传部领导那里了审阅了,可能是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现在上面的有关精神存在着冲突。昨天报社总编室接到有关领导的批示,要把你的那篇文章,放到争鸣栏目中,在全省展开一场大辩论。”
第二百九十九章 问题很严重(下)
“什么,你是说,在昨天的时候,你们报社的总编室,才接到了有关领导的批示,要把我的那篇文章,放到你们报纸的争鸣栏目中,还要在全省展开一场大辩论?那是不是说,今天的J省日报,已经就刊登出了我的那篇文章?!”
吴永成听到张建生这么一说,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那是要开展什么大辩论?这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靶子,放到那里让大家群起而攻之吗?!
情急之下,吴永成不顾礼貌,下意识地反问张建生。
张建生默默地点了点头,随手把一份当天的报纸递到了他的手上,满怀歉意地说:“吴县长,实在是对不起,我事先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今天接到你的电话的时候,已经是无能为力了。”
“张记者,谢谢你了。你已经为我做的不少了。有机会我请你吃饭表示谢意。”吴永成强作笑颜,拿起那张报纸,站起身来和张建生握手告别:“县里还有一些事情等着我回去处理,我就不耽误你的工作了。”
张建生也知道吴永成此时的心情,也没有多挽留他,陪着他默默地走出了报社大门,挥手告别。
***,我这是招谁惹谁了?不就是记忆中出现了一点小差错吗?犯得着把我的文章,放到那个什么狗屁“争鸣栏目”中吗?!
吴永成走出报社大门以后,愤愤地想着,心情很久很久没有平静下来。
刚才他也顺便地留意了一下报纸上的内容。自己的文章刚刚被刊登出来,旁边就有一篇署名为“一个基层干部”地反驳文章,而且言辞还相当激烈、尖刻,句句针对他那篇文章中的观点。
哼,这篇文章肯定是省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授意手下的笔杆子们匿名写出来的。这种鬼把戏。就连傻子也能一眼看得出来。否则的话,当天地新报纸。谁也没有看到呢,又怎么会有先知先觉的读者来干这种事情?!
人家这是很明显在告诉大家,吴永成地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只差有人拿着一个大喇叭,满世界地吆喊着说:嗨。大家快来呀。吴永成这小子快要倒霉了,大家可以拣起砖头,使劲砸丫的,有仇的报仇,有怨地报怨地哪!!
那现在自己应该怎么办呢?
吴永成盲目地在路上漫步走着,大脑里却反复地考虑着:本来自己的这篇文章,搁在前一个月之时,即使观点上有什么和上面领导精神不相吻合的,这也算不了什么大事情。自己的顶头上司——梁州地委书记任力也能在他的职权范围内给压下来;可偏偏现在任力的工作,已经调出了梁州地区,新上任的吕国强书记原来就对自己平时的做法,有一些异议。现在再加上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情,还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大的苦头哪!
不过。在这会儿。吴永成最为担心地就是,自己的这篇文章。会不会因此而对自己以后仕途上的进步,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这几年来,他一直拼死拼活地在工作上费心,可就是为了能够早点进步、奋斗到话语权更高的位置啊!
不知不觉中,吴永成下意识地就来到了J省省委大院地大门口。当他抬头望见门卫两边站列着地武警战士时,突然马上想到了一个念头:自己这会儿为什么不进去见一见罗老书记呢?!
虽然说,现在自己的文章,也被J省日报推到了风口浪尖地位置,找谁也已经无济于事了,但自己先向这位一贯很赏识自己的领导,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意图说出来,说不定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林雷
对,就这样干!
主意拿定以后,吴永成重新振作了一下自己的精神,仿佛昔日的自信,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来了!”
吴永成今天的运气还不算背到了极点。当他走进省顾问委员会的楼门时,很幸运地就和罗老书记的秘书刘连顺联系上了,并且得知罗老此时也是刚刚从家里过来,还没有客人来拜访。
毕竟是熟人好办事,再加之,刘连顺也知道这位年轻县长在罗老心中的地位,爽快地替他进去通报了一声。
“呵呵呵,小吴啊,今天你是不是又来给我报喜来了?这还不到年底,难道说,你年初给我承诺的那两个指标,已经提前完成了?!”罗老此时正伏在办公桌后看着一些文件,见到吴永成一边示意他坐到旁边的一张沙发上,一边地笑呵呵地问他。
吴永成恭恭敬敬地回答罗老书记的问话:“罗书记,我们永明县今年在第三季度,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年初向您承诺的一项指标,那就是县财政收入在去年全年总收入的基础上,增加了百分之五十,预计到年底的时候,翻一番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呵呵呵,不错啊,不错。”罗老书记高兴得不住点着头继续问道:“那农民们的人均纯收入是不是有一点难度哪?我可是看了下面地、县送上来不少的党委信息说,今年可是一个大丰收年哪!”
“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一般来说,是在年底的时候才能统计出来。今年是个大丰收年不假,可我最担心的就是谷贱伤农。”吴永成实话实说:“不过,最近我也做过一些调查,我们县有不少的农民们利用农闲的时机,到外地打工,也可以稍微增加一些收入。再加上我们县去年兴办了不少的乡镇企业,今年也就基本上都见到了经济效益。按照这样大致算下来的话,农民纯收入差不多也可以翻一番。”
“好、好、好!”罗老书记兴奋得站了起来。指着吴永成说:“小吴,你放心,只要到了年底地时候,你们永明县这两个硬性经济指标,都能实现你刚才所说的那两个翻一番,我老头子也绝不食言。肯定会拉着明翰书记到你们永明县去转一转。”
吴永成听到罗老还没有忘记自己年初的那个承诺,心里也是一阵阵的狂喜。但一想到今天J省日报上自己的那个大麻烦,喜悦的成分也就被冲淡了不少。
“嗯,不过,你刚才说地那句话。谷贱伤农。也很有一定的道理。”罗老书记望着吴永成,细细地品咂他刚才地话:“谷贱伤农这也是一个老问题了!怎么才能做到使农民们增产而增收,这可是一个大课题呀!要是出现增产而减收的现象,那就会大大地打击农民们种地的积极性呀!”
吴永成顺着罗老书记的话题,极力想往自己地文章上拉:“是啊,咱们国家多少年来一直对粮食地收购,采取一定的保护政策,这也就是为了极力避免这种现象。可农民们的收入还是一直上不去。罗主任,我前一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农民们外出务工的调查报告。主要就是针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小探讨。今天我见咱们省得报纸上刊登出来了。”
“奥,那篇文章是你写的?”罗老书记含义不明显地问了吴永成这么一句:“我记得好像看过一眼。那个,小刘,你把今天咱们省的报纸,给我拿一份过来。”
吴永成揪着心。看着罗老书记重新戴上桌子上放着的老花镜。翻到刊登有他文章的那一版,仔细地阅读了起来。自己一句话也不敢说,等着罗老地最终“裁决”。
良久,罗老书记才慢慢地摘下了老花镜,放下了手里的那张报纸,表情严肃地望着吴永成:“小吴,你说实话。你今天是不是因为你的这篇文章受了批评,才跑到我这里来的?”
好家伙,这老头真是人老成精了,什么事情也能一眼就看透实质。吴永成心里暗暗佩服的同时,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申辩说:“罗主任,我本来是想探索一条能使农民收入尽快增加地途径,结果这篇调查报告出来以后,却遭到这么大地反应,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这个,小吴啊,你地出发点是好的,这个那是毋庸置疑的。”罗老书记轻轻地指着省报上吴永成那篇文章的位置说道:“可你的这个观点不对!咱们革命因为需要的不同,所以才有分工的不同。工人就是搞建设的,农民那就是种地的,解放军就是扛枪卫国的。如果都要像你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农民们都扔下村里的土地,跑到城市里来打工了,那大片的土地,由谁来种?!咱们吃的粮食又从哪里来?!总不能让工人们走出工厂、解放军们刀枪入库,返回农村去种地吧?!”
“罗主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吴永成听到这里,忍不住争辩道:“农民们他们是利用农闲时机出外打工的,并不是就把他们承包的土地,都扔下来不管了。外出打工只是他们增收的一种业余渠道而已,也就是说,只也算作农民们的一种副业……”
罗老书记打断了吴永成的话:“小吴,你现在还是坚持你的这种错误观点,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站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内,我也在一些内参上看到了南方城市这方面的反映,因为大量的农民们扔下地进城,极大地冲击了不少城市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社会治安问题也变得马上尖锐化起来,这都是因为农民们不经请示、擅自进城带来的后果。如果再任之发展的话,结局将更不堪想像!”
吴永成无语了。看来持有反对农民们外出打工的领导们,不仅仅地市南方地区的一些领导们,就连罗老书记这么一位最为关心农民生活的领导,也是这样的一种想法,那别的领导们就更可想而知了。
这么一来,他吴永成同志的命运,估计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最起码。在报纸上受到一顿“深揭猛批”,那是绝对少不了地。
“小吴啊,我最近听到一些省委领导谈到,你们梁州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差,那就是盲目冒进!这个不好。”罗老书记话题一转。谈到了梁州地区整个的工作格局上:“经济增长这是好事,但是头脑过于发热。那就不好了。发热得过度了,那就有可能转为高烧,人一高烧嘛,就难免( 醉回七九当农民 http://www.xlawen.org/kan/4522/ )
吴家妈妈说到这里,又触到了心里的那一块心病,一伤心,坐到院子里。一拍大腿,呼天喊地地又哭起来了。
吴有德老汉被老伴哭得也心酸起来了,悄悄地摸了一把流出来的眼泪,出门去找二女婿马林了。他要马林给自己的儿子吴永成打电话,不管怎么样,也得让他在国庆节的那天,赶到北京去为他四姐办两桌酒席。林雷
偏偏吴永成接到二姐夫打来的电话时,县里已经安排好在国庆这一天。为县里和部队合作的那个煤矿举行剪彩仪式,北京的客人和地区的领导们已经都通知了,到时候他这个一县之长不到场地话,那可真是说不过去了。
可吴家老爷子也撂下了一句狠话:“不管你有天大的事,那一天你也必须到北京去。给你四姐当一次娘家人。你连这个也做不到的话。那你也就一直在外面当你的县长吧,我就当从来没有你这样的一个儿子。”
既然吴老爷子撂下了这么一句狠话。吴永成也只好苦笑着照办了:自从自己穿越到这个吴家以来,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吴家老爹用这种口气和他说话,他也知道这件事情对于两位老人来说,那是相当重要的。
可县里这边的剪彩仪式那也是不能缺席的,吴永成在这种两难地选择之下,考虑了两天的时间,终于有了一个比较行得通的办法。
国庆节这一天,位于石占头乡的永明县煤矿十点多的时候,煤矿剪彩仪式举行完毕,吴永成也没有继续参加下面地活动,和县委书记岳岚打了一个招呼以后,等上早已经在县委大院等候自己地、二姐夫马林的那辆挂着军牌地上海轿车,和马林一起疾驰向省城。
前一天的时间,吴永成已经通过鱼湾村在省城的办事处,用永明县委的名义,定了三张飞机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绝对可以赶到飞机场,这样,到下午三点左右,他和自己的三姐吴永霞、二姐夫马林就可以到达北京、完成给四姐结婚当娘家人的光荣使命了。
途中的一切正如吴永成所料,还算顺利。中午一点左右,他和马林赶到了省城,把早已经准备好的三姐吴永霞接上,一起飞速赶到飞机场,等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吴永丽的三个娘家人,就已经坐到了打扮好准备做新婚洞房的、吴永丽的单身宿舍中了。
“啊呀,二姐夫、三姐、五儿,你们怎么来了?”
尽管吴永丽告诉家里不用来人了,可是作为一个姑娘第一次经过这种事情,总是心里觉得特别不踏实,当她在这个时候,意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娘家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之时,心中那份激动和狂喜那是可想而知了。
“嘿嘿嘿,我们敢不来吗?”马林挂着一脸的怪笑,望着自己的小姨子:“五儿今天县里还有重要的工作,可你爹下令了,要是他胆敢不给你当娘家人的话。以后就别想进吴家地家门了!”
吴永丽的眼睛一下子就潮湿了:“五儿,是不是因为四姐地婚事。把你的工作也给耽误了?爹这人也是老糊涂了,连个轻重缓急也分不清楚。要是我们单位这两天能走开地话。难道我们两个就想这么草草地办事吗?!可这么一来,反倒把五儿的工作给耽误了。”
“四姐,你别这么说。”吴永成望着四姐的眼睛,真诚地说:“没有爹的那句话,我也要千方百计地赶到四姐你这里来,今天是你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哪能缺少了你弟弟我的祝福哪?更何况,今天我的使命还很神圣,代表着一家之主。就连二姐夫和三姐,也都得听我的。好不容易有翻身做主的这么一天。你说我能错过吗?”
吴永成最后的两句话,把本来已经很沉闷地气氛一下子,调剂得活跃了起来。
吴永成的四姐此时的情绪本来很伤感,顿时被逗得破涕为笑:“这个死五儿,当了县长的人了,怎么还是油腔滑调这个样子啊?连一句正经话也不会说。”
“来,五儿,你过来,让三姐好好地看一看、你这个咱们吴家的家长。你长了这么大,三姐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你还是咱们的家长哪?!”吴永成的三姐吴永霞。不怀好意地坐在那里冲着吴永成勾了勾手。
“那、这个家长我还是算了当吧。”吴永成假装害怕得样子,往后缩了缩:“二姐夫,要不我还是让贤、你来给咱们当这个家长吧。我好像有点压不住阵脚。”
吴永成的这个样子,把大家也都逗得大笑了起来。
“你们说什么哪,这么热闹啊?!”
就在吴家几个人嬉闹的时候,新郎官李占林听说吴永丽的娘家人来了,急忙也放下手中地工作赶了过来,一进门就热情地打着招呼:“吴县长、马支书。还有这位……,啊,大家都来了?!”
吴永霞噗哧地一下子笑出声来:“啊呀,我说妹夫,你到了现在了。难道连个三姐也不想喊吗?还这位呢?!”
吴永丽也娇嗔地瞪了他一眼:“三姐。别理他,他读书都读傻了!”
李占林正和站在门口旁边的马林刚刚握过手。又伸手向吴永成走去,听到她们姐妹俩善意地嘲讽自己,尴尬地扶了扶眼镜:“嘿嘿,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还没有适应过来、还没有适应过来。下一次一定注意、一定注意。”李占林的窘态,又把在场的几个人逗得捧腹大笑起来。
吴永丽悄悄地踩了他一脚,低声说:“你胡说什么呀?你还准备接几次婚?还下一次呢!”
吴永成好不容易抑制住自己的笑意,微笑着走过去,亲热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四姐夫,你就别下一次了,这种事情咱们一辈子一次就可以了,还是现在重新改口吧。咱们现在就成了一家人了!”
“对、对、对,还是吴县长、不、不、不,五儿说得对。我们现在就是一家人了。”李占林感激地冲着吴永成笑了笑,对这个给自己解了围的小舅子,心里顿时生出一种好感来。
本来李占林并不是一个木讷的书呆子,只是今天适逢自己人生中一大喜事,可以说是高兴得昏了头了,一进门思想上也没有准备好改口,以前习惯性地称呼,就吐口而出了,又被泼辣的妻姐吴永霞耍笑了半天,这思维也就更“短路”了。
“四姐夫,我四姐今天就算托付给你了。这一辈子,我祝愿你们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不离不弃、幸福美满。”吴永成收起刚才那副戏虐的表情,非常严肃、认真地叮嘱李占林。
“五儿,你放心吧,也请大家放心。我李占林这一辈子也不会辜负永丽的。”李占林也很认真、很真诚地盯着吴永成的眼睛说道:“即使我不能给永丽许多财富,但我能用心给她一辈子地幸福。”
“好,四姐夫,我记住你地这句话了。你要知道,这句话不是用语言简简单单地说出来的,那是得用一辈子地行动来付出、才能实现的。”
李占林紧紧地握住吴永成的手,简单地只说了一句话:“我会的!!”
一时间,在场的人都被这两个男子汉的话给深深地感动了。
“占林……”吴永丽深情地抱住了李占林的那一只胳膊,潮湿的眼睛中溢出来的,都是幸福。
本来按照吴永成的意思,在晚上的时候,由他来掏钱,在外面的一家酒店中订一桌酒席,为四姐和李占林举办一个简单的婚宴。可被李占林坚决地否定了。
“没有那个道理的。五儿,这个绝对不行。今天是我和永丽大喜的日子,大家能从那么老远的J省专门赶过来,只能是我来招待大家。要不然,别说是永丽了,就是这一辈子,我也绝对不会原谅自己的。”
“五儿,你就别和你姐夫争了,他说的对。今天这顿酒席就得由他来负责,他是我们家的一家之主嘛,哪能让娘家人办酒席哪?!”吴永丽也紧紧依偎着李占林说道。
“那,好吧。四姐夫,这个就听你们的。不过,晚上是不是把你们单位的领导和文丽的妈妈,也一起请出来呢?”吴永成怕四姐和李占林这两个书呆子不懂这些人情世故,特意提醒他们:“我听说,人家还算是你们两个的媒人哪!可不能新人娶进门、媒人丢一边呀!”
“对、对、对,还是五儿想得周到。”李占林忙不迭地答应着:“我们单位的领导我这就和永丽去请他们,至于文丽家里的人嘛……”
“四姐夫,你们忙你们的去吧,文丽家里那边由我去一趟。文丽前天正好也回家了,我让她陪着她父母一起过来。”
第二百九十八章 问题很严重(上)
“五儿,我觉得你上次给我寄来的那篇文章,观点有一些不对。”吴永成的四姐吴永丽在自己的办公室对吴永成说:“我仔细看了以后,觉得其中的一些问题还很严重。所以,我就想在今天单独和你好好地谈一谈。”
此时是吴永丽新婚后的第二天。前一天晚上,吴永丽单位的领导倒是参加了她和李占林简单的婚宴,文丽一家只有文丽和她妈妈参加了,文丽的父亲多少年不参加这种非官方的宴请了。除了考虑影响以外,作为一个高级领导,他外出的安全问题,也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
当天晚上婚宴之后,吴永成和他的二姐夫马林、三姐吴永霞住到了附近的招待所。
今天一大早,文丽就陪着马林和吴永霞逛北京城去了。吴永成却被他的四姐吴永丽留了下来,说有一些事情要和他好好地谈一谈。
而吴永丽此时所说的那篇文章,就是吴永成前一段时间,把自己关于对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些观点,结合到永明县几个乡镇搞得一些调研,写成的一篇比较有分量的调查报告。
当时,吴永成写好这篇文章以后,顺便也让政府办的打字员打印了几份以后,一份直接就投给了J省日报,一份寄到了他的四姐吴永丽这边。
吴永丽她们的这个单位,办了一份《农村政策调查与研究》的刊物,虽然这一份刊物,并不对外公开发行,可面对的读者,却都是省、部一级的领导干部,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呵呵呵,四姐,你可别吓唬我,我可是一贯的胆子小啊。”吴永成不以为然地笑道。
他记得自己的那篇调研文章中,也不过就是把自己通过调查的一些农民家庭、利用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具体数字。加以精确地概况,从而提出了各级政府应该在农民外出务工的这个问题上,做到组织有序、合理安排,如果条件许可地情况下,尽量有意识地利用农闲时机,为农民们举办一些实用技术培训班,把农民进城务工的这个利国利民的工程做大、做好。
“你还笑?你以为我是在吓唬你吗?”吴永丽恨恨地一指头点在了吴永成的额头上:“你呀、你呀,你知道不知道,你文章中的这些观点,已经和中央有关领导的指示背道而驰了!你还真以为我是在逗你哪?!”
“不会吧?四姐。你先让我好好地想一想。”吴永成被他四姐吴永丽认真的表情给镇住了,他坐到旁边的椅子上。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点燃,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在吴永成前世的记忆里,他对这个时候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地事情,并不是记得很清楚。
这也难怪。在那个时候。他也是学校刚刚毕业,还在一个县的酒厂中,每天拉着平车往厂门外倒酒糟呢!哪还会关心这些农民工们地事情呀?!
不过,他近一段时间从一些报纸、刊物上,也没有看到过中央关于明确反对农民外出打工的消息呀!
他自己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就是担心下面基层的一些领导干部们,会因为大量的农民们外出打工、影响到一些乡村地工作,而加以阻止。才想让更高一层地领导,在看到自己的这篇文章以后,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地把农民外出务工这件好事情办好。
可谁能想到自己的四姐吴永丽竟然说出这种危言耸听的话来?难道说四姐处在这个岗位,已经觉察到了一些什么信息?还是说她通过一些别的渠道。林雷知道了什么?!
不会。应该不会的!吴永成心里推翻了自己刚才的想法,再说了。文化大革命过去十多年了,以言定罪、以文划派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了,自己不就是一篇文章吗?即使上面有什么不同地看法,那天也不会一时塌下来。对于农民外出务工将来的结局,他可是知道得非常清楚的。
“四姐,我考虑好了,这其实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不就是一篇调查报告嘛!再说了,我也是通过实际调查,才写出来的。农民外出打工地好处,在我地那篇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应该说你也都知道了。农村的情况,你并不比我了解地少,难道你也以为我的这种观点,问题很严重吗?!”吴永成抬起头反问吴永丽。
“啊呀,五儿,你怎么就搞不明白哪?”吴永丽看着自己的弟弟还是一副执迷不悟的样子,气得跺了跺脚,不过,马上冷静下来一想,又叹了一口气继续接着说:“算了、算了,五儿,其实这事情也根本不能怨你,你在下面就根本不知道其中的一些内幕消息。最近上面对这些农民们大量外出务工的现象,很不赞成。”
“内幕消息?”吴永成被他四姐的话说得给愣住了:“四姐,你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这些信息?不应该呀!农民们外出打工,既可以增加他们自家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还可以为其他的城市做出不少的贡献,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上面的领导人怎么会不赞成哪?!”
“唉,五儿,你不应该把什么事情也想得太理想化了。”吴永丽在中直机关工作了几年,原本有的那一点单纯,也早就被残酷的现实磨灭的差不多没有了,已经学会站在政治的高度来看问题了:“你出去也别和任何人乱说。这些消息也是我从一些内部情况通报上看到的。这两年以来,由于大量的农民们涌进了南方一些城市,在各个方面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麻烦,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市容整治,据他们在情况通报上介绍的,都存在不少问题。
即使在乡村治理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造成乡村发展的空心化,村治组织的边缘化,乡村秩序的复杂化等等。更严重的一点。就是因为流动人口的违法行为的增加,加剧了不少城市治安秩序的震荡。
五儿,你知道情况通报上是怎么称呼那些外出地农民们吗?盲流!他们叫那些农民们是盲流!!说他们不务正业,扔下家中承包的土地,使大量的良田荒芜,而跑到城市里来当盲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你的这篇调查报告,却还在这里为他们的这种做法大声叫好,你说这个问题到了现在。还不严重吗?!”
“原来是这样呀!”吴永成喃喃自语地说了这么一句,心想:怪不得四姐的反应这么大哪!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还不仅仅是下面的少数干部们存在异议,就连高层领导中,也是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啊。
改革虽然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十年了,可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彻底地由过去那种极左地思想观念中能改变过来的。对于这一点吴永成心里也非常理解。
可是吴永丽最后说地两个字。却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盲流?!他们那些所谓人民的公仆,而且还是权重位高的“公仆”,居然把那些可怜地、靠自己勤劳地双手挣取几个零用钱的农民们,称之为“盲流”?!
现在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估计不知道盲流是个什么概念。这个,吴永成确实非常清楚的。
盲流,也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一个历史名词,它是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口自发地流入城市的现象。
在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中。长期居民可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盲流一般为农村户口持有者。
在的传统体制下,农村人口转入城市,是在统一计划条件下进行的,盲流在进入城市后。一般无长期正式工作。亦非城市企事业单位雇用地临时合同工,其生活就没有任何可靠的来源。
在五十年代初期。每年都有大量农村人口,因为贫困的原因流入城市。在一九五三年四月,国务院发出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盲流”地这个概念。
一九五六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地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了《防止人口盲目外流地指示》,并于一九五七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可吴永成知道,无论是从前,还是今后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内,产生盲流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别的存在。
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政策不稳与波动,又常常侵害农民利益,从而影响和挫伤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积极性;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灾害的抗拒能力十分脆弱。这些都是产生盲流的具体原因
“四姐,你知道不知道,今年,咱们国家农业大丰收,我预计到全国范围内,将会出现第一次出现卖粮难的状况”吴永成用低沉的嗓音他的四姐说到:“谷贱伤农啊!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们要致富,而农业又容纳不了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又不容许,那你说他们应该怎么办?
虽然大部分的地方都有一些乡镇企业,也有不少的农民们抱着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思想。可乡镇企业的发展毕竟刚刚起步,容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非常之小。农民收入在直线下降的情况下,势必急需寻找农业外的就业机会,来增加他们的收入。他们也得活命呀!
那你说他们应该怎么办?总得有人站出来给他们说话吧?!”
吴永丽本来还为自己弟弟不成熟的文章,而感到担忧着急。可冷静下来,又听了吴永成的这一番话以后,自己也觉得自己的弟弟五儿在这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做错。
虽然说吴永丽已经离开了农村基层有几年的时间了,可她们这种本质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她们必须得永远关注着农村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举一动。
所以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她也跑了不少地方,也知道吴永成的分析师非常正确的,根据他们掌握的情况来看,不仅仅是今年全国地农业大丰收已成定局。按照国家气象部门送过来的数据分析,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未来的三年都将会是丰收之年。
“谷贱伤农“,这也是丰收之后出现的必然结果,大量的农民们外出这也是大势所趋。
五儿说得对呀!总得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们说话呀!
吴永丽现在是变得更加成熟了,并不等于她已经变得对这些农民们的疾苦,感觉上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了!
“五儿,我看这样吧!”吴永丽在经过一阵短暂的思考以后,再次开口了:“你的那篇调查报告,我想办法给你改一改。把文中那些鲜明地观点和倾向去掉,就变成一篇实事求是的调查文稿。然后发到我们地内部刊物中。新华社那边我们也有工作上的联系,我让那边的同志也登到他们的内参上。咱们这样做,只是如实地反映农民们现在外出打工地这种情况,至于最后怎么定夺这件事情。还是由上级地有关领导们来说话。你说这样行吗?”
“嗯,四姐,那也只好就按你说的这种办法了。”吴永成点了点头,心里不由得大为感慨:形势造人,这话可真是一点不假啊!短短几年的时间,政治上的敏感性、处理事情的干练,已经远远不是当初自己能罩住的了。四姐这么处理这件事情,也算是在现在的这种情况之下,相对而言。比较合适的一种办法了。
作为内参和她们单位的那些期刊,虽然说不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外界地影响力不这么大,可它们却都是省部、甚至于中央高级领导们决策的参谋,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不是那些公开的媒体所能代替的。
自己虽然也想想为民请命。可作为一个穿越者来说,他还没有迂腐到用自己地政治前途。做为这件事情地所付出的代价。
曲径也是一样可以通幽境地嘛!
这么一想,吴永成马上就感到了一丝不踏实:他前一段时间曾经也把这篇文章投寄给了J省日报,不知道报社对这篇稿子是这么处理的。既然现在的大局势这么不利于农民工们,那就得想办法赶快压下来,真要是给发出去了,自己眼前的局面,可就有一点不怎么妙了!
想到这里,吴永成赶快采取行动。
“四姐,你们这里的电话可以打长途吗?我有一些事情,问一问咱们J省的报社。”现在马上是赶不回去了,只能先委托个人,看看清形怎么样。
电话倒是很顺利地打通了,吴永成一会的工夫,就和自己以前熟悉的那位省报记者张建生联系上了。
不过,张建生是报社新闻部的,而吴永成写的那篇文章属于报社理论部处理。两者之间还隔着一层哪!
张建生也挺够意思的,马上就在电话中答应,帮着吴永成打听、打听这件事情。如果稿子还没有排版的话,尽量帮助他压下来。
最后两个人约定好,今天下午吴永成到了J省L市以后,再联系。
“四姐,我一刻也不能呆在北京了。我得马上坐飞机赶回咱们J省去。”放下电话,吴永成着急地告诉他的四姐吴永丽:“二姐夫和三姐来一次北京也挺难得的,就让他们玩几天再回去,我就不等他们了。”
“五儿,你路上也不要太着急了。他们回来自有我照应的。”吴永丽当然明白吴永成这么做的紧迫性,站起身就送吴永成出了她们单位的大门。
下午两点多上班的时候,吴永成已经赶到了J省报社的大门口,在门口的传达室登记以后,火急火燎的来到了张建生的办公室。
此时,张建生也早已等候他了。
“吴县长,那个事情可能有点不妙。”张建生一见吴永成的面,也没有多余的寒暄话:“你的那篇稿子,半个月前就已经被送到省委宣传部领导那里了审阅了,可能是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现在上面的有关精神存在着冲突。昨天报社总编室接到有关领导的批示,要把你的那篇文章,放到争鸣栏目中,在全省展开一场大辩论。”
第二百九十九章 问题很严重(下)
“什么,你是说,在昨天的时候,你们报社的总编室,才接到了有关领导的批示,要把我的那篇文章,放到你们报纸的争鸣栏目中,还要在全省展开一场大辩论?那是不是说,今天的J省日报,已经就刊登出了我的那篇文章?!”
吴永成听到张建生这么一说,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那是要开展什么大辩论?这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靶子,放到那里让大家群起而攻之吗?!
情急之下,吴永成不顾礼貌,下意识地反问张建生。
张建生默默地点了点头,随手把一份当天的报纸递到了他的手上,满怀歉意地说:“吴县长,实在是对不起,我事先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今天接到你的电话的时候,已经是无能为力了。”
“张记者,谢谢你了。你已经为我做的不少了。有机会我请你吃饭表示谢意。”吴永成强作笑颜,拿起那张报纸,站起身来和张建生握手告别:“县里还有一些事情等着我回去处理,我就不耽误你的工作了。”
张建生也知道吴永成此时的心情,也没有多挽留他,陪着他默默地走出了报社大门,挥手告别。
***,我这是招谁惹谁了?不就是记忆中出现了一点小差错吗?犯得着把我的文章,放到那个什么狗屁“争鸣栏目”中吗?!
吴永成走出报社大门以后,愤愤地想着,心情很久很久没有平静下来。
刚才他也顺便地留意了一下报纸上的内容。自己的文章刚刚被刊登出来,旁边就有一篇署名为“一个基层干部”地反驳文章,而且言辞还相当激烈、尖刻,句句针对他那篇文章中的观点。
哼,这篇文章肯定是省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授意手下的笔杆子们匿名写出来的。这种鬼把戏。就连傻子也能一眼看得出来。否则的话,当天地新报纸。谁也没有看到呢,又怎么会有先知先觉的读者来干这种事情?!
人家这是很明显在告诉大家,吴永成地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只差有人拿着一个大喇叭,满世界地吆喊着说:嗨。大家快来呀。吴永成这小子快要倒霉了,大家可以拣起砖头,使劲砸丫的,有仇的报仇,有怨地报怨地哪!!
那现在自己应该怎么办呢?
吴永成盲目地在路上漫步走着,大脑里却反复地考虑着:本来自己的这篇文章,搁在前一个月之时,即使观点上有什么和上面领导精神不相吻合的,这也算不了什么大事情。自己的顶头上司——梁州地委书记任力也能在他的职权范围内给压下来;可偏偏现在任力的工作,已经调出了梁州地区,新上任的吕国强书记原来就对自己平时的做法,有一些异议。现在再加上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情,还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大的苦头哪!
不过。在这会儿。吴永成最为担心地就是,自己的这篇文章。会不会因此而对自己以后仕途上的进步,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这几年来,他一直拼死拼活地在工作上费心,可就是为了能够早点进步、奋斗到话语权更高的位置啊!
不知不觉中,吴永成下意识地就来到了J省省委大院地大门口。当他抬头望见门卫两边站列着地武警战士时,突然马上想到了一个念头:自己这会儿为什么不进去见一见罗老书记呢?!
虽然说,现在自己的文章,也被J省日报推到了风口浪尖地位置,找谁也已经无济于事了,但自己先向这位一贯很赏识自己的领导,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意图说出来,说不定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林雷
对,就这样干!
主意拿定以后,吴永成重新振作了一下自己的精神,仿佛昔日的自信,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来了!”
吴永成今天的运气还不算背到了极点。当他走进省顾问委员会的楼门时,很幸运地就和罗老书记的秘书刘连顺联系上了,并且得知罗老此时也是刚刚从家里过来,还没有客人来拜访。
毕竟是熟人好办事,再加之,刘连顺也知道这位年轻县长在罗老心中的地位,爽快地替他进去通报了一声。
“呵呵呵,小吴啊,今天你是不是又来给我报喜来了?这还不到年底,难道说,你年初给我承诺的那两个指标,已经提前完成了?!”罗老此时正伏在办公桌后看着一些文件,见到吴永成一边示意他坐到旁边的一张沙发上,一边地笑呵呵地问他。
吴永成恭恭敬敬地回答罗老书记的问话:“罗书记,我们永明县今年在第三季度,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年初向您承诺的一项指标,那就是县财政收入在去年全年总收入的基础上,增加了百分之五十,预计到年底的时候,翻一番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呵呵呵,不错啊,不错。”罗老书记高兴得不住点着头继续问道:“那农民们的人均纯收入是不是有一点难度哪?我可是看了下面地、县送上来不少的党委信息说,今年可是一个大丰收年哪!”
“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一般来说,是在年底的时候才能统计出来。今年是个大丰收年不假,可我最担心的就是谷贱伤农。”吴永成实话实说:“不过,最近我也做过一些调查,我们县有不少的农民们利用农闲的时机,到外地打工,也可以稍微增加一些收入。再加上我们县去年兴办了不少的乡镇企业,今年也就基本上都见到了经济效益。按照这样大致算下来的话,农民纯收入差不多也可以翻一番。”
“好、好、好!”罗老书记兴奋得站了起来。指着吴永成说:“小吴,你放心,只要到了年底地时候,你们永明县这两个硬性经济指标,都能实现你刚才所说的那两个翻一番,我老头子也绝不食言。肯定会拉着明翰书记到你们永明县去转一转。”
吴永成听到罗老还没有忘记自己年初的那个承诺,心里也是一阵阵的狂喜。但一想到今天J省日报上自己的那个大麻烦,喜悦的成分也就被冲淡了不少。
“嗯,不过,你刚才说地那句话。谷贱伤农。也很有一定的道理。”罗老书记望着吴永成,细细地品咂他刚才地话:“谷贱伤农这也是一个老问题了!怎么才能做到使农民们增产而增收,这可是一个大课题呀!要是出现增产而减收的现象,那就会大大地打击农民们种地的积极性呀!”
吴永成顺着罗老书记的话题,极力想往自己地文章上拉:“是啊,咱们国家多少年来一直对粮食地收购,采取一定的保护政策,这也就是为了极力避免这种现象。可农民们的收入还是一直上不去。罗主任,我前一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农民们外出务工的调查报告。主要就是针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小探讨。今天我见咱们省得报纸上刊登出来了。”
“奥,那篇文章是你写的?”罗老书记含义不明显地问了吴永成这么一句:“我记得好像看过一眼。那个,小刘,你把今天咱们省的报纸,给我拿一份过来。”
吴永成揪着心。看着罗老书记重新戴上桌子上放着的老花镜。翻到刊登有他文章的那一版,仔细地阅读了起来。自己一句话也不敢说,等着罗老地最终“裁决”。
良久,罗老书记才慢慢地摘下了老花镜,放下了手里的那张报纸,表情严肃地望着吴永成:“小吴,你说实话。你今天是不是因为你的这篇文章受了批评,才跑到我这里来的?”
好家伙,这老头真是人老成精了,什么事情也能一眼就看透实质。吴永成心里暗暗佩服的同时,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申辩说:“罗主任,我本来是想探索一条能使农民收入尽快增加地途径,结果这篇调查报告出来以后,却遭到这么大地反应,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这个,小吴啊,你地出发点是好的,这个那是毋庸置疑的。”罗老书记轻轻地指着省报上吴永成那篇文章的位置说道:“可你的这个观点不对!咱们革命因为需要的不同,所以才有分工的不同。工人就是搞建设的,农民那就是种地的,解放军就是扛枪卫国的。如果都要像你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农民们都扔下村里的土地,跑到城市里来打工了,那大片的土地,由谁来种?!咱们吃的粮食又从哪里来?!总不能让工人们走出工厂、解放军们刀枪入库,返回农村去种地吧?!”
“罗主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吴永成听到这里,忍不住争辩道:“农民们他们是利用农闲时机出外打工的,并不是就把他们承包的土地,都扔下来不管了。外出打工只是他们增收的一种业余渠道而已,也就是说,只也算作农民们的一种副业……”
罗老书记打断了吴永成的话:“小吴,你现在还是坚持你的这种错误观点,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站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内,我也在一些内参上看到了南方城市这方面的反映,因为大量的农民们扔下地进城,极大地冲击了不少城市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社会治安问题也变得马上尖锐化起来,这都是因为农民们不经请示、擅自进城带来的后果。如果再任之发展的话,结局将更不堪想像!”
吴永成无语了。看来持有反对农民们外出打工的领导们,不仅仅地市南方地区的一些领导们,就连罗老书记这么一位最为关心农民生活的领导,也是这样的一种想法,那别的领导们就更可想而知了。
这么一来,他吴永成同志的命运,估计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最起码。在报纸上受到一顿“深揭猛批”,那是绝对少不了地。
“小吴啊,我最近听到一些省委领导谈到,你们梁州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差,那就是盲目冒进!这个不好。”罗老书记话题一转。谈到了梁州地区整个的工作格局上:“经济增长这是好事,但是头脑过于发热。那就不好了。发热得过度了,那就有可能转为高烧,人一高烧嘛,就难免( 醉回七九当农民 http://www.xlawen.org/kan/4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