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醉回七九当农民 > 醉回七九当农民 第 290 部分阅读

第 290 部分阅读

    知肚明的事情,因此路兴民此刻就显得非常的恼火。

    杜成声答应一声,马上就给李青枫打电话。

    而这个时候,大门口隐隐约约地传来了人们的吼声:“怎么,你们停了我们的工厂,不让我们吃饭了,难道我们想向省委领导反映情况都不行吗?!”

    “就是也太霸道了,还让不让我们活了?!他们要是不让我们今天见到省委领导的话,我们就堵住这个大门口,就是在这里跪一天,也要让省委的领导们,给我们做主。”

    “有本事你们就把我们都关进监狱去正现在我们也没有活路了,你们桓毕地区的当官的,不给我们普通老百姓们留一条活路,我们也豁出去了。”

    其中也夹杂着信访局工作人员声嘶力竭的声音:“大家请静一静,地委、行署的领导们对大家所反映的这个问题,也非常的重视,请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到信访大厅坐下来慢慢地谈,地委、行署的领导们,不会不管大家的死活的……”

    “兴民同志们先去见一见兰关新同志吧。”

    吴永成对路兴民说了这么一句话之后,率先向客房部走去。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走到了这一步,事情总得有一个解决的办法的。

    ……

    而此时,G省日报社驻桓毕地区记站的记张丽娟,也听到消息之后,及时地出现在了宾馆的大门口。

    来张丽娟在前两个月,掌握了桓毕地区某些企业存在这严重污染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就准备把事情详细地在G省日报上给予曝光只是在吴永成的干涉下,才勉强打消了这个念头。

    只是当时张丽娟的心里,对自己一直有着好感的年轻地委书记产生了一丝失望:唉,这个得到桓毕地区绝大多数群众好评的吴永成,也免不了时下某些政府官员们的通病了自己

    前途,也干起了这种欺上瞒下的勾当。

    但在随后的时间里丽娟并没有放弃对这件事情的继续关注。

    接下来吴永成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污染企业的措施,倒也使这位嫉恶如仇的年轻记到了些许满意,虽然说吴永成不让她报道有关桓毕地区的负面消息毕竟他也制止了这种以侵害人民群众生存环境为代价的、畸形的经济展模式。

    兰关新昨天到桓毕地区视察工作,作为G省机关报记的张丽娟,自然也了通知,随车队对兰关新的工作,进行全程采访报道。

    从一个下午的行程中,对新闻有着特殊嗅觉的张丽娟,似乎从中捕捉到了一丝不和谐的味道:好像兰关新省长对吴永成针对污染企业的这些做法,并不是十分地满意,并且有着相反的意见,这就更引起了张丽娟的注意。

    因此,今天早晨在获得地区宾馆有群众们进行群体上访的信息之后,马上敏感地意识到或许这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闻线索。

    这会儿来到了地区宾馆前的张丽娟,就对几位聚集在大门口的工人进行了采访。

    “几位师傅,你好,我是G省日报社的记,请问你们是那个工厂的工人?要找省委的领导反映什么问题?”

    “啊呀,太好了,是省报的记啊,你可地给我们主持公道啊!我们是丹阳市精密化工厂的工人,十月份的时候,我们工厂来了几个据说是地区环保局的人,他们鬼画符似的,在我们厂子里拿着几个破仪器捣鼓了半天,就说什么我们的工厂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让我们工厂进行停产整改,可这一整改就是两个多月了,还不让我们开始生产。

    记同志,你也知道,我的这个工厂是人家个人投资的,这可不比以前国营厂子的大锅饭啊,不生产我们这一伙人就拿不到一分钱的工资,我们这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两个多月不见一分钱,这一家老小的,可怎么活呀?!我们今天就是找省委的领导,要求他给咱们地区的那些官僚们下命令,马上让我们的工厂恢复生产。”

    “这位师傅,知道不知道前段时间,南沁县生了一起严重的血铅中毒啊?!那就是因为南沁县强华工业有限公司在生产中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这才导致了附近的群众和工厂的工人师傅们血铅中毒的,桓毕地区这次对生产中存在污染的企业进行停工整改,那也是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考虑啊,难道说大家就希望在充满着污染的企业工作吗?!”

    “嗨,你说的那些道理我们也懂,可现在连饭都吃不上了,人有个病病痛痛的,那也总比没有饭吃饿死强吧?!

    再说了,我们这些人也不是第一次在化工行业干活,你瞧那位老师傅,他今年五十三岁了,身体也挺好的嘛,那就像你们说的那么玄乎呢?!反正今天我们也豁出去了,要是还不让我们工厂恢复生产的话,我们就到省里、北京去告这些官僚主义们!他们压根就不管我们老百姓们的死活嘛!”

    “对,张师傅说得有道理,这人都快要饿死了,还管什么污染不污染的?!更何况,你们说有污染就有污染,我们怎么就看不见呢?!我看呀,别是我们工厂的老板没有给地区的那些头头们上供,人家啊这是故意在卡脖子呢!”

    “就是啊,现在的那些当领导的,心都黑了,不给钱就不给办事,给地少了也根本不管用。

    ”

    能说会道的张丽娟,在众人的一片哄闹声中感到头疼了,她不知道如何才能说服这些正在激愤之中的工人们,更不知道自己今天的这个采访报道,应该如何下笔。

    而此时在兰关新住宿的那个套间里,又在进行着另外一种层次上的较量。

    “永成同志,你现在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吧!”兰关新表情严肃地坐在沙上,对对面的吴永成说道。

    虽然没有一个上访的群众,能进入到地区宾馆的大院中,但外面那么大的吵闹声,省委下来的这些干部们,也不能没有一个人得知内情的,因此,在吴永成和路兴民一进入兰关新的这个房间的时候,兰关新就指着宾馆大门口的方向这么问道。

    “兰省长,实在对不起,因为我们下面的工作没有做好、做细致,这才给领导们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路兴民抢先向兰关新检讨道。

    “这不是给我带来什么麻烦的问题,这涉及到数千名工人们吃饭的大事!今天可能来的是丹阳市精密化工厂的工人,你路兴民有本事能让他们的厂长把他们带回去,可明天呢,可能又会是南沁县强华工业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到省委大院都大门去了,你们桓毕地区的领导们又该怎么办?!或许后天,还会出现别的企业的工人们……

    我知道你们基层的这些同志们,对付上访的群众们有办法,可你们能把上访的群众堵截回去,但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不了,这还是一个最大的潜在隐患啊。

    我的同志们啊,他们是要养家糊口的,是要吃饭的啊,他们提出的这一点点要求,并不是过分的,而是最低的生存要求啊,如果我们这些**的领导干部们,连群众的最起码的这一点要求,都不能满足的话,那还谈什么‘三讲教育’呢?!这又把讲政治、讲正气摆到了什么位置呢?!‘三讲教育’不是光嘴上说说而已的,那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呀!”

    “兰省长,有关存在污染的这几家企业的处理意见,我们桓毕地委将会重新拿出一个妥善的方案的。”

    “好,永成同志,我希望你们能妥善地处理好这个问题,我相信你和兴民同志不会让省委、省政府失望的!”(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idi,章节更多,支持作,支持正版阅读!)

    第五卷 辉煌 第三百零二章 荒唐“烈士”(上)

    沁县工业区的强华工业有限公司,最终并没有搬迁出去。¥*万卷提供该

    在G省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兰关新的亲自过问下,南沁县与强华公司分别拿出三百万元,用于强华公司附近的蓝桥村和崇头村五百户村民的整体搬迁。

    尽管这两个村的不少村民,并不愿意离开这祖祖辈辈居住、生活过的地方,但在县乡村三级干部多次动员之下,强华公司又做出了优先招用这两个村村民的承诺,而且还有每人近一万元的搬迁费用,于是在半个月之后,蓝桥村和崇头村的老百姓们,就先后离开了自己生存了多少年的这片热土,而强华公司也终于得以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产。

    当然了,强华公司在重新恢复生产之前,也并不是没有在整改方面做出一点让步,最起码耗资二百万元,又重新建造了一个容量为一万方的污水处理池,这样也就不用担心工厂排出的污水,再污染横贯包括南沁县、丹阳市等六个县市在内的南青河了,至于这污水是否会影响到地下水资源,那就不是现在省、地、县几级干部们所关心的问题了——尽管省环保局的马林忧心忡忡地也指出了这一点,但他的这个声音,显得是那么的微弱,根本就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吴永成对此也无计可施了,强华公司能拿出这额外的五百万元行善后的处理工作,也算是差强人意了,上有省长刘建荣、常务副省长兰关新的亲自“关心”,下有路兴民、颜固真等地方直接牵制,他想关闭类似于强华公司这种企业,无是根本不可能了。

    更何况蓝桥村崇头村的那些群众们,甚至于包括当初上访告状的那些代表们,在拿到每人近一万元的搬迁费的时候,脸上的那个喜悦啊,简直像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砸到他们头上似的。

    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谁也;不到的事情啊,呵呵,这也叫坏事变成了好事啊!前几年村里出一个万元户,就觉得很了不得了现在他们这两个村,一夜之间,几乎家家都是几万元户了,这还不包括前期强华公司给那些血铅中毒的人家的营养补助费等等,浑然忘记了以前这个强华公司给他们所带来的祸害了。

    吴永在这两个村子整体搬迁的时候,也带着地委秘书长杜成声、刘海涛,在南沁县的县委书记颜固真、县长石五清的陪同下,和村里的群众们座谈过一次——他实在担心在整体搬迁的过程中,南沁县的地方官员们会做出一些暴力胁迫的事件。

    但令吴永感到意外的,却是看到家家户户那种喜悦的神情。

    目睹这两个村群众们这种反应,吴永成的心里,好象被什么刺了一下,不由得感到一阵阵揪心似的疼。

    轰动全区地血铅中地毒源传播强华公司都能正常开始生产了。其他地那七家牵涉到污染地企业。自然也在做出一些整改措施之后。粗大地烟e;里又冒出了一股股黄黑地浓烟。

    用路兴民在行那边专门为这八位企业地老总们所召开地座谈会上地一句话说:桓毕地区地经济展。又迈上了正常地轨道。希望各位企业家们加足马力、争分夺秒失去地时间夺回来。

    在经历了这么一次事件之后。从表面上看。路兴民无论是私下和吴永成会面是在各种大小会议上。对吴永成地态度还是像以前一样恭敬吴永成却能透过他那张谦恭地外表。看到路兴民骨子里地那股得意劲儿。

    一直被吴永成打压着地地委委员、地区政法委书记张晓东这个时候重新又活跃了起来。起码在地委委员会议上敢直起身子。对刘海涛等人提出地一些提议指手划脚了。而在这之前。这种现象那是根本不存在地。

    同时。随着这次污染企业停工整改地风波。也在桓毕地区一些小圈圈里刮出了一阵风。说什么吴永成这个地委书记。只会在整人上做文章。要论起来抓经济。还是路兴民专员比他强得多。路兴民专员可是实实在在地为桓毕地区地经济尽力啊。

    这种议论也传到了吴永成地耳朵里。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地时候。虽然他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什么其他地反应。心里却在思谋:看来自己也得在全区经济方面有所作为了。目前经过一系列地整顿。全区干部们地精神状态已经不再是从前地那种状况了。迅速提升桓毕地区在全省经济榜上地排名。也应该到了最后冲刺地阶段了。

    只不过,在这个时候,吴

    这个念头,也只是那么一闪而过,并没有立即<到了年底各种工作蜂拥而至,每天不是接待省委有关部门下来的考核验收,就是听取下面各县市领导们的工作汇报,时不时的,还到下面下乡搞调研,真是把他忙得一塌糊涂,哪还能静下心来在经济展上想什么招数呢?!

    就比如说,这到了年底接待省委各部委下来的检查验收吧,就让吴永成烦不胜烦——可以说,有几天吴永成往往都是七点多出门,到了晚上十一点之后,才能拖着困乏的身子回家。

    翻开自己的工作日记,吴永成简单地统计了一下,在今年中,光自己亲自出面接待省委以上各部委的检查、考核等,就有一百多次,而桓毕地区一年接待的上级检查、评比,居然达到了达四百多次。

    而与之相呼应的一个数字是,一年之中,桓毕地区各部门到下面县市的检查,也有二百多次,这个数字是吴永成让自己的秘书刘晓峰统计而来的。

    面对着这两个数字,吴永成不由得冒出了一身冷汗: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种检查评比活动,怎么一年更比一年多呀!尤其到了年底的时候,简直是有点泛滥成灾了。

    就说自己这几的工作安排吧,有的一天就得亲自出面接待三、四个省委部门的检查验收,这还并不是说所有的检查验收组织及都出面的,一般那些处长、副处长们带队的验收组,就由相应的分管领导来陪同了,否则的话,即使自己分身有术,恐怕也应付不过来这么多的检查组。

    自己在前世的时候,每逢到那些名目繁多的考核、验收的时候,就暗自抨击这些所谓的检查评比泛滥,其实也是一种**——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检查评比出来的。检查评比的泛滥,助长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

    因为里面的问题,但凡是个体制内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的,有多少检查组下去之后,能真正了解了情况?!有多少检查组真正能到现场看看?!有多少检查组能在没有基层领导陪同下,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

    不少的检组,下去之后,也只不过就是听听汇报、看看材料而已,有的甚至最后完成的检查报告,都是让受检查单位拟写。

    有的检查组下去了,阵还搞得很大,又是欢迎,又是欢送,到基层后还一定要基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出来汇报,否则就认为是不重视,就要扣人家分。基层干部的精力,就耗在应付检查评比上了。

    当然了,这种检查在定程度上,所浪费的还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那个检查组到了基层的时候,不是吃得红光满面之后,再带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满载而归呢?!

    有的单位领导了取悦上面来的检查团,甚至于直接以现金招待,成为了另类的贿赂。

    吴永成也知道,大多数下面的干部们,在接待这些众多的检查组的时候,脸上是笑容可掬,心里却在不住地骂娘——过多的检查,已经成了基层的一种沉重的负担了。

    可自己现在到了这个地委书记的位置上,却也热衷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也是在助长了这股歪风邪气吗?!

    意识到这个情况的严重性之后,吴永成决定在近期内,马上就这个问题,要求地委秘书处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严格限制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活动。

    “吴书记,我这里收到了一份申报烈士的申请报告,请您过目。”

    吴永成正想让刘晓峰通知杜成声到自己办公室的时候,杜成声却拿着一份批文卡走了进来,把一份申请报告放到了吴永成的办公桌上。

    吴永成听到申报烈士这几个字眼,马上敏感的哦问到:“成声同志,怎么一回事?又是哪里的同志因公殉职了?!”

    杜成声表情很古怪地说道:“这个、这个,吴书记,还是请您先看一看申请报告吧,这种事情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吴永成纳闷地望了杜成声一眼,翻开了批文卡,仔细地翻阅了起来,随即气愤地一拍桌子:“胡闹,这纯粹是胡闹!哪有这么荒唐的‘烈士‘啊?!”

    对不住各位大大,小孩高烧有点好转,老西却又开始了,今天实在是头疼难忍,一天的时间只能拿出这么多了。有罪鞠躬!)(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idi,章节更多,支持作,支持正版阅读!)

    第五卷 辉煌 第三百零三章 荒唐“烈士”

    牧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牛世忠同志,因连续忘我工作疾,突疾病,抢救无效,以身殉职,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下午六时四十五分不幸去世,年仅四十六岁。(千&载^中^文gt;

    牛世忠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曾经先后担任牛疙瘩乡副乡长、乡长、党委书记,政府办公室主任等职务,牛世忠同志不管在什么岗位,一贯爱岗敬业、团结同志、扎实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牧野县县委、县政府得知牛世忠同志病逝后,感到十分悲痛,县委立即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牛世忠同志治丧工作,决定追授其为优秀**员、追记‘三等功’,号召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向他学习,并决定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牛世忠同志为革命烈士。”

    吴永成惦着手中的这申报材料、以及牧野县县政府的立功决定,对杜成声说道:“成声同志,这个牛世忠是不是前段时间,人们所传说的因为接待检查组酗酒过多而致死的那位办公室主任?!牧野县是怎么搞的,不仅给他授予了三等功的荣誉称号,还要申报烈士?!这是不是有点太搞笑了?!”

    个人三等功,一个至高的荣誉,这几个字眼出现在一般人的眼前时,往往会和见义勇为、英勇制敌或有突出的工作业绩联系在一起,那些立功,也往往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被人们拥护爱戴。

    可这位牛世忠“英雄事迹”,在前几天的时候,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吴永成的耳朵里也听到了一些,只是他当时正忙于那几个污染企业的事情本就顾不上让人去核实这个事件,只是当作了一个笑料一听了之,过后就扔到了脑后头,没有想到牧野县委、县政府居然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一个喝酒醉死的人,又怎么能和三等功、革命烈士的形象挂起钩来呢?!

    杜成声苦笑不得地回答:“吴书记,这个牛世忠的事件,我也是有过一些耳闻,秘书处在接到牧野县的这份文件之后觉得事情有点蹊跷,这才和地区民政局联系了一下,让他们把这份烈士申报材料送过来的,事情如果真像人们所传说的那样,咱们桓毕地区要是把这个烈士申报材料送到省民政厅的话,那才叫出了大笑话呢!”

    按照申报革烈士的程序一般来说,是由县(区)民政部门收集个人材料之后,上报地市民政部门后在审核之后,报省民政厅审核,最后再由省政府审批、文、告知。

    吴永成严肃地指示杜成声:“成声志,你马上和牧野县的县委书记王强胜同志联系一下到底这个牛世忠是怎么一回事。要是专门桓毕地区把一个醉死的人,也搞成了革命烈士,那可真成了全国的一大政治笑话了。

    另外,你让民政局拿过一申报烈士的具体标准来。”

    杜成应了一声。拿起那摊资料走了出去。

    唉。但愿前几天人们地闻只是一个谣言吧这个牛世忠醉死被授予三等功。也算一个不大不小地冷笑话了。

    不到十分钟地时间成声表情古怪地再次走了进来。

    “成声同志。事情地真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吴书记强胜同志在我再三逼问下。到底说出了事情地真相前几天有关牛世忠同志病逝地传闻。还果然不假。”

    自己地担心得到了证实。吴永成地脸一下子就耷拉下来了:“嗯。说一说具体地过程。”

    “吴书记,据王强胜同志了解的实际情况,那天的时候,地区下去了五个考察验收组,牛世忠同志作为办公室的主任,负责参与了接待工作。

    在中午的时候,牛世忠就灌进去又将近二斤的五粮液,晚上又喝了一斤多,还没有离开酒桌,牛世忠就爬到了桌子底下,当送到医院抢救的时候,已经时间有点晚了,医生最后的诊断是酒精严重中毒导致身亡。

    事情生之后,牛世忠的家属找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非说他们的老牛是为了工作而死的,要讨一个说法。

    县里的领导们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后,也觉得牛世忠死亡的原因,就这么传出去,对地区、县里的影响都不好,就……”

    “好了,你去查一下,那天有哪些单位的同志,到牧野县去考核验收的”吴永成黑着脸挥挥手说道。

    杜成声把吴永成所要的那份申报烈士的标准放到了办公桌上,就匆匆忙忙离开了吴永成的办公室。

    这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怎么千奇百怪的事情,都让自己给碰上

    目送着杜成声的背影,吴永成烦躁地把手头的文件往外一推,陷入了沉思。

    一个政府办公室的主任倒在了觥筹交错的酒桌上,这本身算不上是件光彩的事情。但猝死后的善后工作,单位想得倒是相当周到,申报烈士,弥补荣誉,对于家属可以多争取抚恤,而对于整个集体来说,一个因公牺牲的烈士与一桩公务人员应酬中醉死的丑闻,区别就远远不是钱的问题这么简单。

    至于烈士如何申报,牛世忠的“光荣”事迹如何撰写,又如何能够经过审核和认定,看来单位的领导们,是不怎么担心的。

    或许对于这种“坏事变好事”的做法,牧野县的领导们也都有各自的想法,不错,牛世忠确实不是因公牺牲,但这也是国情所致,每个单位都会这样处理。

    “国情”的内涵很富,大概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公务人员相互宴请,大吃大喝的“应酬”是很正常的,二是公务人员倒在酒桌上,与倒在工作岗位上是相通的,喝酒即是工作,工作即是喝酒;三是醉酒而死不能白死,单位应当承认其功绩;四是这样的做法是“通行规律”,以确保形象高大正面,皆大欢喜。

    在这样的“国情论”之下,怎缺乏耻感、怎样愚弄公众,看来都是属于很正常的事情了。

    可是这么一的话,一个“烈士”称号和一个三等功,就能对得起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吗?

    近几年来,在官场上开始流行起阵“酒风就是工作作风”的歪论来,“喝酒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喝酒”,诸如什么“喝酒不怕远征难,万盏千杯只等闲”,“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之类的民谣,这也是导致这位办公室主任醉死“沙场”的一点原因吧。

    按照国务院《革命烈士褒条例》第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批准为革命烈士:对敌作战牺牲或对敌作战负伤后因伤死亡的;对敌作战致残后不久因伤口复死亡的……为保卫或抢救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壮烈牺牲的。

    吴永想不通,为什么牧野县的领导们,头脑居然简单到了这种地步,难道他们真的认为,官场**居然到了这种是非不分的地步了吗?!

    即使退一步抛开法律文规定不说,从公理正义和社会道德角度考虑,那也不可能认定一名醉死的公务人员为烈士,即使是因公务醉酒而死也不行。

    假一名醉死的公务人员可以获得烈士称号,无异于纵容公务人员^酒,甚至会变相纵容公款吃喝和庸俗的社会交往。

    另外一个角度,如果公务人员醉死后可以获得烈士称号,又无异于是对战争年代、和平时期,给党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真正烈士英灵的亵渎,那不成了“喝的伟大,死的光荣”了吗?!试想一下,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使命的公仆,壮志未酬就被酒淹死,不仅窝囊,说出去也叫人耻笑。

    ……

    “……出现了醉死的‘烈士’,这简直是我们桓毕地区的一个耻辱!”

    这是在地委第二天召开的一次工作例会上,对参会的各县市主要领导和地直单位的负责人们,吴永成痛心疾地讲到。

    “当然了,我在这里说的停止不必要的这个检查评比,与平时工作中的调查研究,那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同志们不能因为我在这里制止过多的检查评比,就干脆停止了下乡调研。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调查,那还是必要的。

    ”

    不过,我在这里再强调一点,查实情、体民情可以有多种形式,不完全只依靠检查评比。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的干部检查工作,坐公共汽车去,自己找旅店住,谁也不知道你来,想看哪里就看哪里,这样了解到的情况才是最真实的。我们工作的目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

    下一步,地直各部门要对自己部门所涉及到的、组织的检查评比活动,全部进行一次自查自纠,必须要开展的检查评比活动,要经过地委审批,要制订出办法,对没有必要组织的评比检查要坚决否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活动少些,少些,再少些,但愿那些酒烈士们永垂不朽,永远不要在出现在我们的干部当中!”(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idi,章节更多,支持作,支持正版阅读!)

    第五卷 辉煌 第三百零四章 巨星陨落

    中国**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事委员会极其悲痛地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通报:

    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并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

    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二十一时零八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岁。¥*万卷提供该……”

    随着阵阵哀乐之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出现在电视的屏幕上,以极其沉重的心情,向全国、全世界播报了这一条十分震惊的消息。

    而此时的吴永成正好在北京三O一医院的高干病房中,文丽的父亲因为身体不适,住进这里已经半个月了,吴永成和文丽获悉这一消息之后,马上从G省赶回了北京。

    “唉,又有一位伟走了。”

    老爷子望着电视屏幕慨地说道,尽管这个消息文老爷子在昨天第一时间,就获知了这个消息,但此时还是一眼也不瞬地盯着电视屏幕。

    吴永成和在旁的文丽,不知道这个时候应该说什么话来安慰老人,只能相识一眼之后,默默地把目光投向了电视屏幕。

    一九九七年的春天,北亢旱百年未遇。

    二九日,三年没有公开亮相的邓小平,在三O一医院平静地去世。

    这位中国改革地总设计师。临终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用;骨灰撒入大海。

    “永、丽丽这个样子是不能再送小平同志一程了。你们在那一天就替我去一趟吧。”

    当新闻联播结束之后。文老爷子有点疲倦地合上了眼睛。嘴里喃喃道:“小平同志说过港回归之后他要亲自到香港去一趟地。可他就没有能亲眼看一看香港地回归啊。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啊!”。

    “爸爸。你放心。我和丽丽那天会去送一送小平同志地。”吴永成俯下身子声地对老人说道。

    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界地规律。谁也难以幸免是吴永成对这位伟人地去世。心里感到难过。但在这个时候。他也说不过更多地话。来宽慰文老爷子。他只能是答应老人。帮他了解一点小小地心愿而已。

    就在二月二十日地这一天华社表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和《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虽然说邓小平逝世之后,中央采取的形式级别和**主席同格但没有像一九七六年那样布《全国各地举行追悼仪式的通知》、《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予陆海空三军进入一级战备的命令》和《中央委员会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的紧急电报》等文件。

    他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也是改革的守护。国人相对平静地接受了他的离去有二十一年前**去世时那种莫名的恐慌,这也是拜他之赐。

    而更多的人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香港回归那一天。

    ……

    当一辆饰有黄黑两色绸带的白色灵车开上长安街时管从位于五棵松的三O一医院到八宝山只有两千五百米,但长安街的两侧,还是挤满了都各界人士和从各地赶来的1万人民群众。

    有几个年轻人竖起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目睹着这一幕,吴永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前世之时,通过电视所看到一九七六年的一月十五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跟当年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感觉和情绪有一些相似,很悲痛。

    ……

    “吴永成,你说国家有关改革的政策,会不会随着小平同志的离开,而有所变化呢?!”

    此时是春节之后的正月初六,回到G省桓毕地区地位常委楼自己的家之后,这是文丽回家开口问吴永成的第一句话。

    吴永成想也没有想,就毫不犹豫地回答到:“不会的!”

    这倒不是吴永成凭着自己前世穿越而来的那点先知先觉,才这么说的,因为在邓小平逝世后,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过渡危机”,这与这位老人生前预先的一系列安排有关。

    实际上,早在邓小平主动从政治舞台淡出以后,就很平稳地完成了新老交替。

    他相信已完成第二代向第三代领导的过渡,成功地实现了一九八五年接受迈克华莱士采访时的承诺:如果我在去世前退休,这会有助于实现现行政策的连续性。

    而小平去世后的这几天,中央电视台多次在节目

    邓小平肯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镜头。

    和二十一年前**离世那种撕心裂肺的场景相比,邓小平离世给社会带来的震动,那就要小得多了,这是后人在总结这段历史时,经常提及的,而这正是他自己的希望,也是他晚年多种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生前再三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丽却摇了摇头:“我看不会那么简单的,即使大的政策不会有什么变化,有一些人也总不会甘心的。”

    吴永成奇怪地抬起头望了望文丽,心想:你这个一贯埋头于研究经济理论的人,现在怎么又会对政治感兴趣了呢?!你之前也和我一样,一直就在桓毕地区嘛,那里的信息流量,那可是远远不能和京城相比的,你怎么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呢?!难道说文老爷子有什么内部消息告诉了文丽,再让她转告自己吗?!

    丽似乎看出吴永成眼中的惑,给他解释道:“吴永成,回京这几天后,我听到了一些消息,就在前几天,京城里私下里流传着几份‘万言书’,主要的内容还是围绕着‘姓资’和‘姓社’这个老问题打圈圈,你以后也得在工作中小心一点,别在这个时候再犯什么政治性的错误。”

    吴永成恍然大悟,原来文:是从这个迹象来推断的啊!

    丽所说的个“万言书”的事情,吴永成也是非常清楚的。

    自从他和文丽来到北之后,杜三儿和高宝平就先后与他联系过,几个人还抽时间在一起小聚过一两次,这两个家伙耳目一贯灵通,京城里生了什么事情,哪能瞒得过他们的眼睛呢?!

    那“万言书”在京的流传,起因是那些曾经喜欢用一把尺子,丈量“姓资”、“姓社”的人们,围绕着邓小平病危和将在秋天召开的十五大,,开始活动拳脚而搞出来的。

    不过,别看这几个人所搞的一套,并不为时代潮流所容纳,但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比较敏感,还很是有一部人被他们吓到了。

    这间,推崇股份制的深圳书记厉有为就写过一篇有关股份制改革的学习体会,马上被遭到了这些所谓的“理论家”们的攻击,而且来势还相当凶猛,致使一时间,包括高级官员在内的一些领导干部们,很多人面对理论家们的“屠龙刀”噤若寒蝉,谨言慎行,惟恐罗织。

    “( 醉回七九当农民 http://www.xlawen.org/kan/4522/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