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部分阅读
:电影已经结束了,这个时候,该是时候退场了。
可是他站起来之后才发现,电影院里面只有寥寥几个人站了起来向外走去,而更多的人还都是留在电影院里面,一言不发的等待着字幕的完结。
“他们怎么了?”杰克有些不解的回头问道。
“我想,他们是想要看看,这部电影的相关信息吧。”迈克尔在他的后面,带着一些不敢相信的语气说道。
对于一部内容深刻的电影来说,有什么是比沉默更好的致敬?
这部电影的片头,没有任何信息。为了保证电影更加能够打动人,利维把一切介绍全都放到了电影的最后面。现在电影已经播放完了,一个个名字也都在银幕上面出现着。
导演:尼古拉斯利维,主演,凯文史派西,查理兹塞隆,休杰克曼。摄影:沃利·菲斯特……
一个个名字在银幕上面出现着,这部电影的参演者也好,电影导演也好,绝大多数都是新人,他们以前都没有过太多的作品和经验,这是他们第一部作品。
可是这一部作品,已经彻底的打动了观众们。观众们全都留在这里看着这些,是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征服了他们,他们也都急于知道,是哪个导演,制作出来了这部作品。
一部艺术电影,不同于爆米花电影的地方,就在于电影的评价如何。一部商业大制作可能会让所有人爱看,可是却很难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而一部艺术电影,也许得不到很多人的注意,可在看过之后,观众们对电影有着好评和尊重,这就是最为重要的了。
这一部电影显然已经做到了——观众们对这部电影的尊重,已经显而易见了。
“尼克,这一次,你的电影成功了。”在利维的身后,鲍勃拍了一下利维,“所有人都喜欢它,这部电影绝对是无与伦比的经典!”
-----
ps:有人反映介绍剧情太长了,这里缩短了一些。这么写是想要说一些对电影的自己的感受,既然读者不喜欢那以后缩短就是了。谢谢大家提意见,非常感谢。
第八十四节 口碑
“这电影拍摄的真的不错,难以置信有人可以这么好的拍摄出来1984的场景——1984那部小说你看过吗?我敢打赌,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肯定有向那部电影致敬的想法。”
“一个新手导演,竟然可以拍出来这么好的作品,真是令人惊奇。看到最后威斯勒送信的时候我都快哭了,难怪凯文·史派西说这部电影是比洛城机密更好的电影,他演的可真好,冷峻和温柔竟然可以同时体现出来。”
比起来爆米花电影,艺术片给人的触动会更多一些。即使是电影已经散场了,走出电影院的人们,还在不停地谈论着这部电影的种种细节。
“要是最后两个男主角见面说话就好了,德莱曼应该谢谢威斯勒的。两个人一辈子都没有说到一句话啊……”
“托马斯·哈代不是说过‘呼唤者和被呼唤者彼此是最难听到的’,他们两个人本来就是互相影响,互相拯救的,一个拯救生命,一个拯救灵魂,谢什么啊,彼此不见面,我倒是更喜欢这个结局。”
“不管怎么说都是好电影了——这样的慢节奏,灯光出色,构图漂亮的好电影可真是难得,把政治片该有的庄严肃穆全都表现出来可不容易。”
观众们的讨论,全都是对于这部电影的称赞之声。而观众们的评价都是如此,媒体又怎么可能会是别的评价?
当十二月六日的早晨到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各大媒体的娱乐版上,窃听风暴这部电影的评论,全都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且,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天,各地的媒体,全都在报道着窃听风暴的一切消息。
“今年最好的电影,结构清晰,人物生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在电影的播映结束之后,各大媒体的评论,自然也马上就出现了。《洛杉矶时报》对于电影的评论相当的高,他们直接就用了今年最后的电影来形容这部片子,各种溢美之词全都充斥其间。
“凯文·史派西既《洛城机密》之后的又一力作。”
在前一段时间,还有人之一,凯文·史派西接戏实在太过于频繁了。很多人甚至在担心,凯文·史派西在《洛城机密》里面造就的成功,会因为他接拍了这一部电影而受到影响。不过,在这一部电影上映了之后,人们再也没有类似的想法了:这部电影给史派西带来的成功,绝对不下于洛城机密。
“深刻无比,压抑气氛下的温情。”
《纽约时报》较为关注政治题材,对背景时代,显然更加看重。而他们也得承认,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新颖的程度上,还是从时代的厚度上,都已经做的非常出色了。
“电影的每一个演员,都是水平出色的演员,演员们的素质,让人惊叹。”
《旧金山纪事报》则是把重点对准了演员们的表演。这部电影的几个演员表演的都非常到位,凯文史派西在演完了电影之后,立即就被人旧事重提似的开始讨论着他到底是不是应该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而休杰克曼和查理兹塞隆在电影中极为符合自己身份的出色演绎,也让他们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电影没有就社会制度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而是浅显的停留在人的善恶的层面。虽然这部电影闪烁着人性之美,可是却忽略了更深层面的分析。”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是一片颂扬的,《休斯顿邮报》对于利维的电影就有些不同的意见。他们看起来电影还是有些过于浅薄了,不够深刻。只是,这样的话语,利维只是笑笑就过去了。
说这话的人,现在骄傲感十足,不过等到以后再看吧。斯诺登现在对这样的话肯定笑而不语吧?东德监听不好,难道美帝的就是民主的监听,无比正确么?
本来利维讨论的就不是那些,何必理会这种声音。导演的意图都没有读透,非得套上自己的一套是非观来评论,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可理会的。
比起来那些,倒是一些和利维有关的评论更值得关注。
“细致而稳重的电影勾画出了庄严美感的主题,电影的镜头语言好的可以用来做试听语言教材,很多地方严谨的需要仔细研究才可以品味出味道,灯光,配乐,构图全都是一流,导演的野心不小。”
《芝加哥太阳报》和别的报纸不同,他们更多的盯着的,是电影的导演。这一部电影,已经注定是一部经典之作,而拍出来了这样的经典之作的导演,又怎么会是等闲之辈?
为了证明导演的出色,他们用了半个版面,来介绍着这部电影,同时还特地一个个的寻找着电影前后相互交联,前后伏笔和有着暗示的地方。
片头的打字机的字体,和德莱曼的打字机;红色的打字机颜色,和监听稿件上的红指印;宴会上部长的咸猪手和后面的克里斯蒂娜的外出;杰斯卡的提及,出场,死亡,遗作;反应时代背景的报纸,服装,汽车;德莱曼的谎言和威斯勒的谎言……前后的铺陈埋伏无处不在。
1984的年代,不曾见面的主角,从拆信到送信,死去的是女人……这些地方,则是一个个的隐喻。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的是前后结构环环相扣,线索可以埋得很深,可是不能够让人看不见。电影的悬念和冲突不停的变化,很多情节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可是,不管怎么出乎意料,这些情节都得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的——而合理的范围就是靠着前面埋下的小小的细节构织在一起的。
这样的细密的结构利维做到了。节奏反应主题,故事塑造人物,而结构则是铸就了电影。能够把电影的前后节奏编织的细密而严谨,这也说明了导演的用心。
有才华而且愿意用心,这样的导演自然可以说是有野心的。尤其是着还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肯定还会有很多不成熟的思想和手法,可是,就算如此,第一部作品就能够有这样的水准,自然也会让人们充满了期待,想要知道他的下一部电影,会有着怎样的未来。
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艺术构想,而且懂得编剧写故事,而且还足够用心的制作电影,这样的导演,又有什么理由不被期待呢?
“阿历克斯,我们的电影成功了呢,不要总是沉着脸,你现在该高兴才对。”
在公司里面,看着这些媒体的评论,利维耶和亚历山大说着。
可是亚历山大只是给了他一个白眼:电影的成功,他和利维有不同的定义方法。
“票房可真的不怎么好啊。”
亚历山大更为关心的是电影的播出之后的票房。1572块银幕同时上映,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了,票房能够达到多少,是他非常关心的。他对艺术没有什么追求,他关心的就是钱的问题。
电影既然是周五上映的,那么三天的时间之后,就是首周票房的成绩了。三天的时间不算特别长,在短短的三天过后,首映票房也就已经得出结果了。
“三天时间,1200万——我们的电影在三天时间里面,票房达到了1200万的成绩。”
“能够得到好评的电影,就不必担心上映之后票房下降,我们的电影的评价是非常完美的,有这么好的评价,我们的电影的票房说不定还会上涨的。”对这样的成绩,利维已经很满意了,1200万的首周票房并不算是很高,可是在利维看来,有这样的票房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还是稍微有些低了。”可是对此,亚历山大却依然还是有些不满意。电影的票房还是有些偏低,“电影光是受到好评有什么用?我们需要的还是钱。不能够赚钱的电影,就算是评价再高也没有意义。”
亚历山大不懂得什么叫做艺术性,也懒得去理会什么叫做艺术性。他就知道,一般来说电影从第二周开始票房就都会下降了,第一周的票房才只有1200万,那岂不是说这部电影的收入很差,说不定会赔钱了?
赔钱的电影,说得再好听又有什么意义?
“阿历克斯,难道你不明白么?有些时候好评价就是钱。”对于亚历山大的忧心,利维却依然是微笑以对。
利维的话亚历山大没有立刻明白,可适当第二周的票房统计结果出现之后,亚历山大就明白了利维的意思了。
“3800万!我们的两周票房累计,达到了3800万!也就是说第二周,我们的票房数字是2600万!票房没有下跌,我们的票房出现了逆势上涨!”
面对亚历山大的不敢相信的神色,利维却相当的淡定:口碑好的电影有什么用?这就是作用!
第八十五节 票房
一部电影的口碑,有些时候看起来作用不大,确实,诸如斯皮尔伯格,迈克尔贝等人放过狠话,都自称自己的电影不是拍给评论家看的,口碑如何完全也不在意。可是他们拍摄的大片可以不在乎评论,是因为投资够大,无论如何都有票房,可别的电影,口碑往往会和票房有着很大的联系,口碑好的电影,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持续保持高票房,而口碑差的电影,则很有可能在第二周就狂跌不已。
利维见过连续十周都保持票房不下跌的文艺片,靠着好口碑,硬是卖出来了将近3亿的票房总额。而他也见过票房狂跌的电影,比如哥斯拉2014那一版,第一周上映票房极好,使得华纳公司立即兴奋地宣布要拍续集。可是到了第二周,这部电影就因为特效场景过少,制作的太没有良心而跌幅达到61%。
窃听风暴是一部政治片,这样的电影比起来动作片来肯定观众较少。可是这样的电影比起来动作片,往往有着更好的后劲。动作片人们看得是个新鲜,新鲜劲一过去,就没有什么看头了,政治片则不然,这类电影拍摄的水平差距很大,也使得一部分观众并不急着看首映,而是希望等等看看评论之后再说——这也就使得风评好的电影,往往会有很长时间的发力了。
利维的电影上映之后评价一直都很好,这样的评论,对于某些观众来说,也许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对于一些习惯于看到了评价好再去电影院看的人来说,这很重要。
一般的文艺电影,评价如果够好,到第二周上涨一些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即使如此,一下子上涨了足足一倍还要多,这就让人刮目相看了。1200万之后,第二周达到了2600万,还是让人有些咋舌的。亚历山大的惊诧也就是如此——他没有想到,电影的评论竟然可以带来这么大的效果。
对此,利维却只是笑笑。
“我们拍的是文艺片,又不是商业片,口碑越好电影观看人数越多,这很正常。”
“谁会想到涨了这么多。票房现在已经接近4000万了,就算是下一周开始下滑,到了电影下画的时候,我们也绝对有的赚的。”亚历山大在进行着简要的计算,而后狠狠地叹了口气,“这可真是有点出乎预料了——早知道媒体评论这么管用,我们就应该多掏钱让媒体评论一下,说不定赚得更多。”
这个总结,让利维立即无奈了:刚刚脱离了只认钱不认口碑,就立即滑到了想要收买媒体制作虚假宣传——作为商人,亚历山大还真够合格的。
“电影不赔钱就可以了,别要求太高了。”对亚历山大的兴致勃勃,利维也忍不住劝了一句,“想赚钱还是从电视剧上走,那边收入稳定,十年之内都不愁收入,电影这边能够维持住了就可以。”
一部电影作为商业片票房很高不难,作为文艺片评价很高不难,可能够同时兼顾两者,既有极高的口碑,又有不低的票房,这就非常困难了。利维没有那么贪心,想要让窃听风暴这样的电影拿到数亿票房,他只希望这部能够有个差不多的收入就可以——一来不缺钱,而利维也清楚,票房自己再怎么争,也争不过那些大片。
要说赚钱,97年夏天时候播出的《黑衣人》和《侏罗纪公园3》都是赚钱的大制作,哪一个都可以给投资公司带来不低的收益,这些电影本身的投资力度,明星影响力,再加上电影的拍摄技术,都是一般的电影无法比拟的。电影是个大众消费产业,喜欢看热闹,看稀奇,看看没看过的东西的人,永远比喜欢认真思考的人多。现实主义题材永远在票房上斗不过浪漫主义题材,这是必然的。
现实主义的电影会得到推崇,可是很难赚到太多的钱,这个利维早有心理准备。
只是,利维并不指望电影赚多少钱,可是有人却和利维的想法不一样。在窃听风暴第二周票房数字出来后,媒体们的态度就都是对这部电影的票房数字极为感兴趣的。
“这是一部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电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无论是故事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最佳的电影,是不可多得的。”
很快媒体就都做出来这样的评论了。
他们这么说有着一些理由:窃听风暴的票房比起来那些大片也许不如,可是4000万的票房,至少会保证这部电影不会赔钱了。一部不赔钱的文艺电影可是极为少见的——这些年的电影,无论是肖申克的救赎还是洛城机密,哪里有不赔钱的?
对文艺片要求别太高,不赔钱就很难了。
《窃听风暴》这一部电影,可以说是政治题材的电影,这样题材的电影,为了追求真实,追求口碑,在拍摄的时候无法自由发挥,因此剧情从来都不可能**迭起,也很难赚来高票房。而这一部电影能够打破了这个怪圈,有着颇为不错的票房收益,这让媒体惊叹不已的。
“极为特殊的叙事结构,从头到尾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和悬念,人物明显的转变,在镜头和演员近乎完美的演绎下全都展现了出来。平淡的叙事一样可以有非常出色的故事,窃听风暴告诉我们,文艺电影,不一定就是必须要赔钱的,拍摄故事的手法足够巧妙,电影也可以有着不错的票房,这部电影票房过亿,绝对不是难事!”
这两年的北美票房持续走高,去年的美国票房超过了一亿的电影达到了15部,人们对于电影的票房的估计,也都是相当的乐观的。有了两周票房超过4000万的数字打底,想要在票房总数上超过一亿,也许真的不算是难事。
这样的预估,使得媒体更是极为乐观了:能够拍摄出来一部思想内容极为深刻的电影已经实属不易,而拍摄出来的文艺片,还能够卖出去不少的票房,这样的导演简直就太难得了。
“也许,好莱坞迎接来了一个新的奥利弗·斯通。”
此时此刻,电影的导演利维,可以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了。一方面,人们惊讶于这个导演的年轻:20多岁的年纪,就拍摄这样深刻的电影可是很难的。另外一方面,人们也惊叹于他的才华确实是令人惊奇的。
在媒体的评论中,对利维已经有了一个定位:毕业于nyu,拍摄的是政治片,水准非常出色,这些事情,使得人们把利维和拍摄了‘越战三部曲’的前辈奥利弗·斯通相提并论了。
是的,现在的利维还达不到奥利弗·斯通的那种高度,可是,自己会写剧本,拍摄技巧出色,思想也足够深刻,至少,他有这个潜力。
电影是个暴利行业,会赚钱的导演很多;电影是一门艺术,把电影制作成了艺术品的人也不少。可是两者兼备的人,数量就不多了。
而在此时,人们也都在传言着,利维将要执导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电影了。一时间,各种传言甚嚣尘上,有些人猜测利维会拍摄胡佛,有些人则认为肯尼迪是个永远热衷的题材,甚至于还有人认为,这两年某个关于某个和尚的电影颇为不少,利维既然喜欢拍摄外国的故事,说不定他也愿意来一部?
“利维到现在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电影,都会有人愿意为他付账的。有着良好的口碑和风评,而且还能够不赔钱的电影导演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利维导演现在才刚刚26岁,就已经拍摄出来了思想深度如此惊人的作品,他未来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的?非常值得期待。”
在电影的票房看好之后,媒体上对于利维的各种赞美,也是多了很多。一开始人们还只是认为这是一个有野心,有想法的导演,而现在人们已经都认为,他很有可能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未来大导演了。
这样的吹捧,一直到了第三周的票房结果出来之后,才算是结束:到了第三周,窃听风暴的票房,却只达到了5400万——比起来第一周的票房,似乎还是不少的,但是比起来第二周,却直接下降了三分之,这样的下滑,让很多媒体都失声了。
造成这样的票房大幅下滑的理由只有一个。
“泰坦尼克号向全世界证明了,这部电影,无愧于它的投资!”
在12月19日,泰坦尼克号,终于上映了。这部电影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势,抢占着市场,受到了它的影响,其他同时上映的电影的票房全都下降了。
仅仅三天,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就达到了4000万——从窃听风暴上映第三周开始,最大的竞争对手轰然到来。
第八十六节 金熊奖
泰坦尼克号的上映,带着一股强烈的风暴,席卷了全球市场。从来没有哪一部电影,从上映的那一天开始,就能够给人们带来这么多的震撼。这部耗资巨大,投入力度惊人的电影,没有辜负人们的希望,它带来的巨大的反响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反映在了票房收入上。周五开画,到了第一个周末结束,这部电影的票房就已经超过了窃听风暴两周的总和,大船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强势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种气势不只影响到了别人,就是在谜团公司里面,人们也受到了影响。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电影!”克拉克回到了公司就激动不已,“场面,服装,道具,台词,各方面都对得起投资力度!这才是好电影,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拍摄的电影。”
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想要拍摄出来接近真实的电影是一种很正常的追求,从这方面说,泰坦尼克号相当让人兴奋。克拉克是一个电影人,他对于电影也有着这些追求,看到了别人的电影不错,立即就想要自己也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
“这才是和我们抢票房的电影。”坐在一边的亚历山大,神情也颇为有些沮丧,泰坦尼克号从一上映就是4000块银幕,而在上映取得好评后,立即有电影院要对这部电影进行扩片,这对别的电影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他们扩片,意味着别的电影就要缩了,“这一下我们的票房要受到影响了,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和这样的电影竞争。”
“我们本来也没有要竞争——6000万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赔钱了。”克拉克马上就接过了话头。
他的话让亚历山大有些恼怒,不过利维伸出了手,拦住了亚历山大,“克拉克说的没错,我们不赔钱就好。至于竞争那是开玩笑了,我们不可能和他们竞争的,这有什么好争的呢?”
对于泰坦尼克号带来的影响,利维早就有预料,现在表现得也是最为平静。这部电影的轰动本来就是不可阻挡的,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属于正常。他接受安排避开泰坦尼克的风头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些,三周已经过去了,电影的票房从这一天开始肯定也是下滑的了,这个影响其实没有多大。
可是他却没有能够安抚住亚历山大。电影好不容易才才有可能有收入,亚历山大这几天正在高兴,一下子碰到了这种打击,他怎么能接受?
亚历山大站在屋子里面来回走动着,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再次开了口,“票房争不过了,也许我们也可以争争别的不是么?”
“你不会是觉得我们的电影能够拿到奥斯卡吧?阿历克斯,你得明白,虽然我们的电影不错,可是我们都是新人,又是小公司制作的电影,想要拿到奥斯卡是几乎不可能的。”
对能够战胜大船,取得奥斯卡的奖项,利维从来都没有指望过。知道了这条船的巨大影响力就很清楚,想要在日后的口碑上超过它不难,可是想要在这个时候超过它的影响力近乎不可能。
不管奥斯卡的评委是谁,都得是人投票的。只要是人投票,那么就很有可能受影响——对这个奖项,利维没有指望过。
“我说的本来也不是奥斯卡!”亚历山大摆摆手,“我说的是把电影送到柏林去,参加柏林电影节。”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亚历山大的这个安排,倒是让利维有些惊讶。他没有想到亚历山大会安排电影去参加欧洲电影节,只是这个想法看起来倒也是蛮不错的。只是不知道,亚历山大是怎么想到的?
“别那么看我,这不是我的主意——其实,是柏林电影节那边给我们公司来了信函,问我们的电影是否有意参加柏林电影节。我想也许拿到了奖,可以促进dv销量……”
这个解释,利维才算恍然大悟。
柏林电影节作为一个国际电影节,每年都是致力于让各种各样的好电影,参与他们的影片评奖的。窃听风暴的评价不俗,又是和德国有关的电影,德国那边自然也很关注。三大电影节各有侧重,人们常说戛纳是噱头集中营,威尼斯是先锋茶话会,柏林是政治管教所,有深度内涵的政治电影本来就是柏林电影节的最爱,更何况这部电影还是选择在德国发生的故事,这样的电影不能够参加柏林电影节,感到遗憾的就不是利维而是柏林电影节的组委会了。
“有必要去参加那种电影节吗?美国这边也快要进入颁奖季了,参加一个外国电影节与否,意义不大。我们又不需要卖电影,何必非得去那些电影节?
克拉克马上开口反对了,他的话语中,有些对柏林电影节的轻蔑,而这种轻蔑,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美国的电影界一向都是极为自大的,在他们看来,美国最好的导演,最好的演员,最好的电影,那就一定会是全世界最好的。三大电影节在全世界的演艺圈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可惟独在美国,他们对于三大电影节不是特别瞧得起。对于美国人来说,奥斯卡,金球奖,演员工会奖,这些奖项,才是最为重要的奖项,拿到了这些奖项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全世界最佳演员了。至于说三大电影节?谁在乎?
当然,美国人有这样的想法,某意义上说是理所应当。北美票仓是全世界最大的票仓,好莱坞有着最好的电影技术,美国人又有着最大的投资力度,各方面确实都是领先于全世界,自产自销自己玩都可以了,何必理会欧洲人的看法?
拍商业片,美国固然是走在全世界的前面,而就算是比赛文艺片的拍摄,因为有着大投资和更好的技术,美国人也依然是领先全世界。因为有着很强的实力,所以他们一直以来都对三大电影节不加理会,态度十分高傲。三大电影节有着一些比较独特的规则,他们都规定只有未参加过其他的电影节,而且除了原产国之外,未在国外放映的电影才能够参加电影节。这样的限制未免有些影响宣传和上映,所以美国人也就不是很在乎他们了。
而且,美国人瞧不起他们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三大电影节可以说是有着潜规则的,只要是好莱坞的顶级演员参加了电影节的角逐,那么怎么也得给他们个奖励:不然的话,下一次他们不来,美国人不关注,美国市场就丢了,就算是三大电影节都是些小众电影,他们也承受不起一下子失去了全世界最大的票仓的后果——三大电影节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展销会的功能,他们惹不起买主。
因此,对于别的国家的人来说,参加三大电影节,拿到金熊金狮金棕榈,都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唯独对于美国人来说,拿到三大电影节的奖项,不算什么成就。泰坦尼克号的主演莱昂纳多现在就是柏林影帝了,可是这些谁会关心?
那些东西对于好莱坞的人来说不算什么,只要肯去就人人有份的东西算的上是奖项么?
“可是去看看,总归是没有坏处的。”对此亚历山大却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柏林电影节有不少的投资机构的,我们的电影又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说不定我们可以和投资机构搭上关系的。”
亚历山大这话倒是不假:作为政治电影,很多时候都是能够拿到一些特殊机构的赞助的,而且,在电影节上,这样的机构也确实很多。利维就知道,前世的某位贾导演,自从在柏林搭上了日本的黑泽明工作室,从此就拿着日本人的钱专一拍摄禁片,而某位娄导演拍摄电影,也是靠着从电影节拿来的赞助拍摄的,到最后也因为投资方的外国背景而被禁止上映。
“阿历克斯,如果你想要让我们的电影去参与评奖,我不反对。可是如果你是想要拿这些钱那干脆就别去。我的电影得是我说了算,我不干这种事情。”
利维的神色变得严肃了起来:有些钱能拿,有些钱不能拿。拿了别人的手短,到时候被别人强逼着宣传别人的理念怎么办?那样的电影还是不是自己的?
自己还没有那么掉节操,为了点钱什么玩意儿都可以拍摄。
“拿着别人的钱,拍摄宣传别人的理念的东西,那不是电影,那是广告。阿历克斯,你喜欢钱我不反对,可是请你记住:我不是一个广告导演,我不会拿这种钱的。”利维正色说道,“我只拍摄我自己想要拍摄的东西,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拍摄出来好电影!”
第八十七节 提名和宣传
利维否定了亚历山大想要靠着电影节拉赞助的想法,可是对于参加电影节这件事,他想了半天还是选择了同意。
虽然柏林电影节的奖项的意义不大,不过好歹是个奖项。利维认为自己的电影在奥斯卡上面很难拿到奖项——和大船竞争太难了——所以,拿到一个其他的奖项也算是不错。
只是申报奖项,没有那么简单。一旦申报这个奖项,利维也得联系一下凯文史派西。作为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他的表现十分到位且出色,如果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播放,那么凯文史派西十有八九能够得到提名,甚至可能得到奖项,利维当然也得通知他一声,看看他去不去。
在利维看来,最好的情况,自然是自己和几个主演全都过去:既然要参加电影节,那么就表现出来足够的尊重才好。只是,参加这样的电影节,他也不能擅自替别人决定别人去不去,怎么也得通知一下,看看别人的时间。
利维很清楚,别说是史派西,就是另外两个演员也一样很忙。
演员和导演的生活是不一样的,除非是那些名气已经非常大了的导演,本身有自己的导演粉丝,愿意看他们走出幕后说话,否则导演很少有机会能够走到前台来。
可是演员不同,演员们在在电影拍摄完了之后,名气就会随之水涨船高,他的电影里的几个主演,在电影上映之后日子过得就都很紧张:各种宣传和活动已经让他们十分忙碌了,很难有机会参加别的活动。
比如休·杰克曼,这可以说是他拍摄的第一部好莱坞的电影。在电影中他的角色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可是他却把一个剧作家,一个反抗者应该有的硬朗和儒雅都表现了出来,他的出色的形象,一下子就在好莱坞打开了市场,也使得他获得了不少的片约。虽然这些片约五花八门,有些怎么看都不适合他来演,不过再怎么说,比起来回到百老汇扭着屁股跳舞还是要好上很多的。而且,因为休杰克曼本身长的颇为帅气,就在电影结束后,他还得到了为万宝路做广告的机会,一笔广告的收益,甚至已经超过了电影的片酬收入,他也算是明星了。现在阶段休·杰克曼一直都在马不停蹄的参加着各类的活动,为自己扩大名气,以求日后可以更好的在好莱坞获得发展。
连他都有了好的出路,更遑论是凯文·史派西了。他的表演一结束,就得到了好莱坞的一片赞扬。这部戏中,他大部分时候表情都没有变化,只能够通过细微的眼神,动作,局部微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就是在这一要求下,他还是把人物演得形象鲜活,把各种表情全都发挥的淋漓尽致,也让人们不由得赞叹,他的演技确实是非同凡响。
“凯文·史派西证明了他的演技的深度,他不止能够演好了反面角色,也能够演好了正面角色,他扮演的人物台词不多,肢体动作也近乎没有,可是却近乎完美的表现了人物的转变,这样的演技配得上任何的荣誉。”
演艺界的各种评论,一向都是有着一些偏向性的。如同导演拍摄文艺片的就比拍摄商业片的受推崇一样,在电影表演的问题上,一直以来文艺界都比较推崇内敛的表情,神态,眼神的变化,对于夸张的肢体语言,以及过分张扬的台词表现技巧都较为鄙视。
80年代,罗伯特·德尼罗可以说是靠着皱眉的演技拿到了奥斯卡,一直到了新世纪,莱昂纳多还在不断地学习着他的皱眉技术——当然他的运气比较背一些——而另外一位天才演员阿尔帕西诺,就因为表演风格过于夸张,虽然念诵台词的技巧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可是张扬无比的演讲风格的台词朗诵就很难得到认同,直到扮演盲人才算是拿到了奥斯卡。同样,金凯瑞的演技也并不算差,票房收入也好,受欢迎程度也好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他的表演风格太过于夸张了,这样的风格很难得到青睐。
而凯文史派西在这一部电影里面的表演风格,就非常符合各种奖项评选的要求,而且比起来以往的电影,可以说是有着进一步的突破的。
凯文史派西的演技虽然公认很好,可是他的长相,实在有些特点过于鲜明,很多电影中,虽然他的演技非常出色,可是往往人们看到他的脸,就已经知道了他是反面角色了。
最为典型的就是去年的非常嫌疑犯:他的表演的确非常到位,的确非常出色,可是,长成了那个样子,又是大牌,人们一看就会认为他是罪犯,电影也就没了悬念。
可是这一部电影,他的角色安排的就很好。监听者的身份和良心发现的人,使得他在戏中的正邪一直都很难界定,人们就算看到了他的脸,也很难说他是好是坏。这部把演员特点和角色身份结合起来的电影,使得他的表现很棒( 执掌好莱坞 http://www.xlawen.org/kan/4523/ )
可是他站起来之后才发现,电影院里面只有寥寥几个人站了起来向外走去,而更多的人还都是留在电影院里面,一言不发的等待着字幕的完结。
“他们怎么了?”杰克有些不解的回头问道。
“我想,他们是想要看看,这部电影的相关信息吧。”迈克尔在他的后面,带着一些不敢相信的语气说道。
对于一部内容深刻的电影来说,有什么是比沉默更好的致敬?
这部电影的片头,没有任何信息。为了保证电影更加能够打动人,利维把一切介绍全都放到了电影的最后面。现在电影已经播放完了,一个个名字也都在银幕上面出现着。
导演:尼古拉斯利维,主演,凯文史派西,查理兹塞隆,休杰克曼。摄影:沃利·菲斯特……
一个个名字在银幕上面出现着,这部电影的参演者也好,电影导演也好,绝大多数都是新人,他们以前都没有过太多的作品和经验,这是他们第一部作品。
可是这一部作品,已经彻底的打动了观众们。观众们全都留在这里看着这些,是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征服了他们,他们也都急于知道,是哪个导演,制作出来了这部作品。
一部艺术电影,不同于爆米花电影的地方,就在于电影的评价如何。一部商业大制作可能会让所有人爱看,可是却很难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而一部艺术电影,也许得不到很多人的注意,可在看过之后,观众们对电影有着好评和尊重,这就是最为重要的了。
这一部电影显然已经做到了——观众们对这部电影的尊重,已经显而易见了。
“尼克,这一次,你的电影成功了。”在利维的身后,鲍勃拍了一下利维,“所有人都喜欢它,这部电影绝对是无与伦比的经典!”
-----
ps:有人反映介绍剧情太长了,这里缩短了一些。这么写是想要说一些对电影的自己的感受,既然读者不喜欢那以后缩短就是了。谢谢大家提意见,非常感谢。
第八十四节 口碑
“这电影拍摄的真的不错,难以置信有人可以这么好的拍摄出来1984的场景——1984那部小说你看过吗?我敢打赌,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肯定有向那部电影致敬的想法。”
“一个新手导演,竟然可以拍出来这么好的作品,真是令人惊奇。看到最后威斯勒送信的时候我都快哭了,难怪凯文·史派西说这部电影是比洛城机密更好的电影,他演的可真好,冷峻和温柔竟然可以同时体现出来。”
比起来爆米花电影,艺术片给人的触动会更多一些。即使是电影已经散场了,走出电影院的人们,还在不停地谈论着这部电影的种种细节。
“要是最后两个男主角见面说话就好了,德莱曼应该谢谢威斯勒的。两个人一辈子都没有说到一句话啊……”
“托马斯·哈代不是说过‘呼唤者和被呼唤者彼此是最难听到的’,他们两个人本来就是互相影响,互相拯救的,一个拯救生命,一个拯救灵魂,谢什么啊,彼此不见面,我倒是更喜欢这个结局。”
“不管怎么说都是好电影了——这样的慢节奏,灯光出色,构图漂亮的好电影可真是难得,把政治片该有的庄严肃穆全都表现出来可不容易。”
观众们的讨论,全都是对于这部电影的称赞之声。而观众们的评价都是如此,媒体又怎么可能会是别的评价?
当十二月六日的早晨到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各大媒体的娱乐版上,窃听风暴这部电影的评论,全都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且,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天,各地的媒体,全都在报道着窃听风暴的一切消息。
“今年最好的电影,结构清晰,人物生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在电影的播映结束之后,各大媒体的评论,自然也马上就出现了。《洛杉矶时报》对于电影的评论相当的高,他们直接就用了今年最后的电影来形容这部片子,各种溢美之词全都充斥其间。
“凯文·史派西既《洛城机密》之后的又一力作。”
在前一段时间,还有人之一,凯文·史派西接戏实在太过于频繁了。很多人甚至在担心,凯文·史派西在《洛城机密》里面造就的成功,会因为他接拍了这一部电影而受到影响。不过,在这一部电影上映了之后,人们再也没有类似的想法了:这部电影给史派西带来的成功,绝对不下于洛城机密。
“深刻无比,压抑气氛下的温情。”
《纽约时报》较为关注政治题材,对背景时代,显然更加看重。而他们也得承认,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新颖的程度上,还是从时代的厚度上,都已经做的非常出色了。
“电影的每一个演员,都是水平出色的演员,演员们的素质,让人惊叹。”
《旧金山纪事报》则是把重点对准了演员们的表演。这部电影的几个演员表演的都非常到位,凯文史派西在演完了电影之后,立即就被人旧事重提似的开始讨论着他到底是不是应该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而休杰克曼和查理兹塞隆在电影中极为符合自己身份的出色演绎,也让他们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电影没有就社会制度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而是浅显的停留在人的善恶的层面。虽然这部电影闪烁着人性之美,可是却忽略了更深层面的分析。”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是一片颂扬的,《休斯顿邮报》对于利维的电影就有些不同的意见。他们看起来电影还是有些过于浅薄了,不够深刻。只是,这样的话语,利维只是笑笑就过去了。
说这话的人,现在骄傲感十足,不过等到以后再看吧。斯诺登现在对这样的话肯定笑而不语吧?东德监听不好,难道美帝的就是民主的监听,无比正确么?
本来利维讨论的就不是那些,何必理会这种声音。导演的意图都没有读透,非得套上自己的一套是非观来评论,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可理会的。
比起来那些,倒是一些和利维有关的评论更值得关注。
“细致而稳重的电影勾画出了庄严美感的主题,电影的镜头语言好的可以用来做试听语言教材,很多地方严谨的需要仔细研究才可以品味出味道,灯光,配乐,构图全都是一流,导演的野心不小。”
《芝加哥太阳报》和别的报纸不同,他们更多的盯着的,是电影的导演。这一部电影,已经注定是一部经典之作,而拍出来了这样的经典之作的导演,又怎么会是等闲之辈?
为了证明导演的出色,他们用了半个版面,来介绍着这部电影,同时还特地一个个的寻找着电影前后相互交联,前后伏笔和有着暗示的地方。
片头的打字机的字体,和德莱曼的打字机;红色的打字机颜色,和监听稿件上的红指印;宴会上部长的咸猪手和后面的克里斯蒂娜的外出;杰斯卡的提及,出场,死亡,遗作;反应时代背景的报纸,服装,汽车;德莱曼的谎言和威斯勒的谎言……前后的铺陈埋伏无处不在。
1984的年代,不曾见面的主角,从拆信到送信,死去的是女人……这些地方,则是一个个的隐喻。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的是前后结构环环相扣,线索可以埋得很深,可是不能够让人看不见。电影的悬念和冲突不停的变化,很多情节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可是,不管怎么出乎意料,这些情节都得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的——而合理的范围就是靠着前面埋下的小小的细节构织在一起的。
这样的细密的结构利维做到了。节奏反应主题,故事塑造人物,而结构则是铸就了电影。能够把电影的前后节奏编织的细密而严谨,这也说明了导演的用心。
有才华而且愿意用心,这样的导演自然可以说是有野心的。尤其是着还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肯定还会有很多不成熟的思想和手法,可是,就算如此,第一部作品就能够有这样的水准,自然也会让人们充满了期待,想要知道他的下一部电影,会有着怎样的未来。
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艺术构想,而且懂得编剧写故事,而且还足够用心的制作电影,这样的导演,又有什么理由不被期待呢?
“阿历克斯,我们的电影成功了呢,不要总是沉着脸,你现在该高兴才对。”
在公司里面,看着这些媒体的评论,利维耶和亚历山大说着。
可是亚历山大只是给了他一个白眼:电影的成功,他和利维有不同的定义方法。
“票房可真的不怎么好啊。”
亚历山大更为关心的是电影的播出之后的票房。1572块银幕同时上映,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了,票房能够达到多少,是他非常关心的。他对艺术没有什么追求,他关心的就是钱的问题。
电影既然是周五上映的,那么三天的时间之后,就是首周票房的成绩了。三天的时间不算特别长,在短短的三天过后,首映票房也就已经得出结果了。
“三天时间,1200万——我们的电影在三天时间里面,票房达到了1200万的成绩。”
“能够得到好评的电影,就不必担心上映之后票房下降,我们的电影的评价是非常完美的,有这么好的评价,我们的电影的票房说不定还会上涨的。”对这样的成绩,利维已经很满意了,1200万的首周票房并不算是很高,可是在利维看来,有这样的票房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还是稍微有些低了。”可是对此,亚历山大却依然还是有些不满意。电影的票房还是有些偏低,“电影光是受到好评有什么用?我们需要的还是钱。不能够赚钱的电影,就算是评价再高也没有意义。”
亚历山大不懂得什么叫做艺术性,也懒得去理会什么叫做艺术性。他就知道,一般来说电影从第二周开始票房就都会下降了,第一周的票房才只有1200万,那岂不是说这部电影的收入很差,说不定会赔钱了?
赔钱的电影,说得再好听又有什么意义?
“阿历克斯,难道你不明白么?有些时候好评价就是钱。”对于亚历山大的忧心,利维却依然是微笑以对。
利维的话亚历山大没有立刻明白,可适当第二周的票房统计结果出现之后,亚历山大就明白了利维的意思了。
“3800万!我们的两周票房累计,达到了3800万!也就是说第二周,我们的票房数字是2600万!票房没有下跌,我们的票房出现了逆势上涨!”
面对亚历山大的不敢相信的神色,利维却相当的淡定:口碑好的电影有什么用?这就是作用!
第八十五节 票房
一部电影的口碑,有些时候看起来作用不大,确实,诸如斯皮尔伯格,迈克尔贝等人放过狠话,都自称自己的电影不是拍给评论家看的,口碑如何完全也不在意。可是他们拍摄的大片可以不在乎评论,是因为投资够大,无论如何都有票房,可别的电影,口碑往往会和票房有着很大的联系,口碑好的电影,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持续保持高票房,而口碑差的电影,则很有可能在第二周就狂跌不已。
利维见过连续十周都保持票房不下跌的文艺片,靠着好口碑,硬是卖出来了将近3亿的票房总额。而他也见过票房狂跌的电影,比如哥斯拉2014那一版,第一周上映票房极好,使得华纳公司立即兴奋地宣布要拍续集。可是到了第二周,这部电影就因为特效场景过少,制作的太没有良心而跌幅达到61%。
窃听风暴是一部政治片,这样的电影比起来动作片来肯定观众较少。可是这样的电影比起来动作片,往往有着更好的后劲。动作片人们看得是个新鲜,新鲜劲一过去,就没有什么看头了,政治片则不然,这类电影拍摄的水平差距很大,也使得一部分观众并不急着看首映,而是希望等等看看评论之后再说——这也就使得风评好的电影,往往会有很长时间的发力了。
利维的电影上映之后评价一直都很好,这样的评论,对于某些观众来说,也许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对于一些习惯于看到了评价好再去电影院看的人来说,这很重要。
一般的文艺电影,评价如果够好,到第二周上涨一些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即使如此,一下子上涨了足足一倍还要多,这就让人刮目相看了。1200万之后,第二周达到了2600万,还是让人有些咋舌的。亚历山大的惊诧也就是如此——他没有想到,电影的评论竟然可以带来这么大的效果。
对此,利维却只是笑笑。
“我们拍的是文艺片,又不是商业片,口碑越好电影观看人数越多,这很正常。”
“谁会想到涨了这么多。票房现在已经接近4000万了,就算是下一周开始下滑,到了电影下画的时候,我们也绝对有的赚的。”亚历山大在进行着简要的计算,而后狠狠地叹了口气,“这可真是有点出乎预料了——早知道媒体评论这么管用,我们就应该多掏钱让媒体评论一下,说不定赚得更多。”
这个总结,让利维立即无奈了:刚刚脱离了只认钱不认口碑,就立即滑到了想要收买媒体制作虚假宣传——作为商人,亚历山大还真够合格的。
“电影不赔钱就可以了,别要求太高了。”对亚历山大的兴致勃勃,利维也忍不住劝了一句,“想赚钱还是从电视剧上走,那边收入稳定,十年之内都不愁收入,电影这边能够维持住了就可以。”
一部电影作为商业片票房很高不难,作为文艺片评价很高不难,可能够同时兼顾两者,既有极高的口碑,又有不低的票房,这就非常困难了。利维没有那么贪心,想要让窃听风暴这样的电影拿到数亿票房,他只希望这部能够有个差不多的收入就可以——一来不缺钱,而利维也清楚,票房自己再怎么争,也争不过那些大片。
要说赚钱,97年夏天时候播出的《黑衣人》和《侏罗纪公园3》都是赚钱的大制作,哪一个都可以给投资公司带来不低的收益,这些电影本身的投资力度,明星影响力,再加上电影的拍摄技术,都是一般的电影无法比拟的。电影是个大众消费产业,喜欢看热闹,看稀奇,看看没看过的东西的人,永远比喜欢认真思考的人多。现实主义题材永远在票房上斗不过浪漫主义题材,这是必然的。
现实主义的电影会得到推崇,可是很难赚到太多的钱,这个利维早有心理准备。
只是,利维并不指望电影赚多少钱,可是有人却和利维的想法不一样。在窃听风暴第二周票房数字出来后,媒体们的态度就都是对这部电影的票房数字极为感兴趣的。
“这是一部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电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无论是故事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最佳的电影,是不可多得的。”
很快媒体就都做出来这样的评论了。
他们这么说有着一些理由:窃听风暴的票房比起来那些大片也许不如,可是4000万的票房,至少会保证这部电影不会赔钱了。一部不赔钱的文艺电影可是极为少见的——这些年的电影,无论是肖申克的救赎还是洛城机密,哪里有不赔钱的?
对文艺片要求别太高,不赔钱就很难了。
《窃听风暴》这一部电影,可以说是政治题材的电影,这样题材的电影,为了追求真实,追求口碑,在拍摄的时候无法自由发挥,因此剧情从来都不可能**迭起,也很难赚来高票房。而这一部电影能够打破了这个怪圈,有着颇为不错的票房收益,这让媒体惊叹不已的。
“极为特殊的叙事结构,从头到尾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和悬念,人物明显的转变,在镜头和演员近乎完美的演绎下全都展现了出来。平淡的叙事一样可以有非常出色的故事,窃听风暴告诉我们,文艺电影,不一定就是必须要赔钱的,拍摄故事的手法足够巧妙,电影也可以有着不错的票房,这部电影票房过亿,绝对不是难事!”
这两年的北美票房持续走高,去年的美国票房超过了一亿的电影达到了15部,人们对于电影的票房的估计,也都是相当的乐观的。有了两周票房超过4000万的数字打底,想要在票房总数上超过一亿,也许真的不算是难事。
这样的预估,使得媒体更是极为乐观了:能够拍摄出来一部思想内容极为深刻的电影已经实属不易,而拍摄出来的文艺片,还能够卖出去不少的票房,这样的导演简直就太难得了。
“也许,好莱坞迎接来了一个新的奥利弗·斯通。”
此时此刻,电影的导演利维,可以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了。一方面,人们惊讶于这个导演的年轻:20多岁的年纪,就拍摄这样深刻的电影可是很难的。另外一方面,人们也惊叹于他的才华确实是令人惊奇的。
在媒体的评论中,对利维已经有了一个定位:毕业于nyu,拍摄的是政治片,水准非常出色,这些事情,使得人们把利维和拍摄了‘越战三部曲’的前辈奥利弗·斯通相提并论了。
是的,现在的利维还达不到奥利弗·斯通的那种高度,可是,自己会写剧本,拍摄技巧出色,思想也足够深刻,至少,他有这个潜力。
电影是个暴利行业,会赚钱的导演很多;电影是一门艺术,把电影制作成了艺术品的人也不少。可是两者兼备的人,数量就不多了。
而在此时,人们也都在传言着,利维将要执导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电影了。一时间,各种传言甚嚣尘上,有些人猜测利维会拍摄胡佛,有些人则认为肯尼迪是个永远热衷的题材,甚至于还有人认为,这两年某个关于某个和尚的电影颇为不少,利维既然喜欢拍摄外国的故事,说不定他也愿意来一部?
“利维到现在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电影,都会有人愿意为他付账的。有着良好的口碑和风评,而且还能够不赔钱的电影导演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利维导演现在才刚刚26岁,就已经拍摄出来了思想深度如此惊人的作品,他未来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的?非常值得期待。”
在电影的票房看好之后,媒体上对于利维的各种赞美,也是多了很多。一开始人们还只是认为这是一个有野心,有想法的导演,而现在人们已经都认为,他很有可能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未来大导演了。
这样的吹捧,一直到了第三周的票房结果出来之后,才算是结束:到了第三周,窃听风暴的票房,却只达到了5400万——比起来第一周的票房,似乎还是不少的,但是比起来第二周,却直接下降了三分之,这样的下滑,让很多媒体都失声了。
造成这样的票房大幅下滑的理由只有一个。
“泰坦尼克号向全世界证明了,这部电影,无愧于它的投资!”
在12月19日,泰坦尼克号,终于上映了。这部电影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势,抢占着市场,受到了它的影响,其他同时上映的电影的票房全都下降了。
仅仅三天,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就达到了4000万——从窃听风暴上映第三周开始,最大的竞争对手轰然到来。
第八十六节 金熊奖
泰坦尼克号的上映,带着一股强烈的风暴,席卷了全球市场。从来没有哪一部电影,从上映的那一天开始,就能够给人们带来这么多的震撼。这部耗资巨大,投入力度惊人的电影,没有辜负人们的希望,它带来的巨大的反响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反映在了票房收入上。周五开画,到了第一个周末结束,这部电影的票房就已经超过了窃听风暴两周的总和,大船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强势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种气势不只影响到了别人,就是在谜团公司里面,人们也受到了影响。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电影!”克拉克回到了公司就激动不已,“场面,服装,道具,台词,各方面都对得起投资力度!这才是好电影,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拍摄的电影。”
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想要拍摄出来接近真实的电影是一种很正常的追求,从这方面说,泰坦尼克号相当让人兴奋。克拉克是一个电影人,他对于电影也有着这些追求,看到了别人的电影不错,立即就想要自己也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
“这才是和我们抢票房的电影。”坐在一边的亚历山大,神情也颇为有些沮丧,泰坦尼克号从一上映就是4000块银幕,而在上映取得好评后,立即有电影院要对这部电影进行扩片,这对别的电影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他们扩片,意味着别的电影就要缩了,“这一下我们的票房要受到影响了,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和这样的电影竞争。”
“我们本来也没有要竞争——6000万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赔钱了。”克拉克马上就接过了话头。
他的话让亚历山大有些恼怒,不过利维伸出了手,拦住了亚历山大,“克拉克说的没错,我们不赔钱就好。至于竞争那是开玩笑了,我们不可能和他们竞争的,这有什么好争的呢?”
对于泰坦尼克号带来的影响,利维早就有预料,现在表现得也是最为平静。这部电影的轰动本来就是不可阻挡的,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属于正常。他接受安排避开泰坦尼克的风头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些,三周已经过去了,电影的票房从这一天开始肯定也是下滑的了,这个影响其实没有多大。
可是他却没有能够安抚住亚历山大。电影好不容易才才有可能有收入,亚历山大这几天正在高兴,一下子碰到了这种打击,他怎么能接受?
亚历山大站在屋子里面来回走动着,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再次开了口,“票房争不过了,也许我们也可以争争别的不是么?”
“你不会是觉得我们的电影能够拿到奥斯卡吧?阿历克斯,你得明白,虽然我们的电影不错,可是我们都是新人,又是小公司制作的电影,想要拿到奥斯卡是几乎不可能的。”
对能够战胜大船,取得奥斯卡的奖项,利维从来都没有指望过。知道了这条船的巨大影响力就很清楚,想要在日后的口碑上超过它不难,可是想要在这个时候超过它的影响力近乎不可能。
不管奥斯卡的评委是谁,都得是人投票的。只要是人投票,那么就很有可能受影响——对这个奖项,利维没有指望过。
“我说的本来也不是奥斯卡!”亚历山大摆摆手,“我说的是把电影送到柏林去,参加柏林电影节。”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亚历山大的这个安排,倒是让利维有些惊讶。他没有想到亚历山大会安排电影去参加欧洲电影节,只是这个想法看起来倒也是蛮不错的。只是不知道,亚历山大是怎么想到的?
“别那么看我,这不是我的主意——其实,是柏林电影节那边给我们公司来了信函,问我们的电影是否有意参加柏林电影节。我想也许拿到了奖,可以促进dv销量……”
这个解释,利维才算恍然大悟。
柏林电影节作为一个国际电影节,每年都是致力于让各种各样的好电影,参与他们的影片评奖的。窃听风暴的评价不俗,又是和德国有关的电影,德国那边自然也很关注。三大电影节各有侧重,人们常说戛纳是噱头集中营,威尼斯是先锋茶话会,柏林是政治管教所,有深度内涵的政治电影本来就是柏林电影节的最爱,更何况这部电影还是选择在德国发生的故事,这样的电影不能够参加柏林电影节,感到遗憾的就不是利维而是柏林电影节的组委会了。
“有必要去参加那种电影节吗?美国这边也快要进入颁奖季了,参加一个外国电影节与否,意义不大。我们又不需要卖电影,何必非得去那些电影节?
克拉克马上开口反对了,他的话语中,有些对柏林电影节的轻蔑,而这种轻蔑,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美国的电影界一向都是极为自大的,在他们看来,美国最好的导演,最好的演员,最好的电影,那就一定会是全世界最好的。三大电影节在全世界的演艺圈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可惟独在美国,他们对于三大电影节不是特别瞧得起。对于美国人来说,奥斯卡,金球奖,演员工会奖,这些奖项,才是最为重要的奖项,拿到了这些奖项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全世界最佳演员了。至于说三大电影节?谁在乎?
当然,美国人有这样的想法,某意义上说是理所应当。北美票仓是全世界最大的票仓,好莱坞有着最好的电影技术,美国人又有着最大的投资力度,各方面确实都是领先于全世界,自产自销自己玩都可以了,何必理会欧洲人的看法?
拍商业片,美国固然是走在全世界的前面,而就算是比赛文艺片的拍摄,因为有着大投资和更好的技术,美国人也依然是领先全世界。因为有着很强的实力,所以他们一直以来都对三大电影节不加理会,态度十分高傲。三大电影节有着一些比较独特的规则,他们都规定只有未参加过其他的电影节,而且除了原产国之外,未在国外放映的电影才能够参加电影节。这样的限制未免有些影响宣传和上映,所以美国人也就不是很在乎他们了。
而且,美国人瞧不起他们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三大电影节可以说是有着潜规则的,只要是好莱坞的顶级演员参加了电影节的角逐,那么怎么也得给他们个奖励:不然的话,下一次他们不来,美国人不关注,美国市场就丢了,就算是三大电影节都是些小众电影,他们也承受不起一下子失去了全世界最大的票仓的后果——三大电影节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展销会的功能,他们惹不起买主。
因此,对于别的国家的人来说,参加三大电影节,拿到金熊金狮金棕榈,都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唯独对于美国人来说,拿到三大电影节的奖项,不算什么成就。泰坦尼克号的主演莱昂纳多现在就是柏林影帝了,可是这些谁会关心?
那些东西对于好莱坞的人来说不算什么,只要肯去就人人有份的东西算的上是奖项么?
“可是去看看,总归是没有坏处的。”对此亚历山大却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柏林电影节有不少的投资机构的,我们的电影又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说不定我们可以和投资机构搭上关系的。”
亚历山大这话倒是不假:作为政治电影,很多时候都是能够拿到一些特殊机构的赞助的,而且,在电影节上,这样的机构也确实很多。利维就知道,前世的某位贾导演,自从在柏林搭上了日本的黑泽明工作室,从此就拿着日本人的钱专一拍摄禁片,而某位娄导演拍摄电影,也是靠着从电影节拿来的赞助拍摄的,到最后也因为投资方的外国背景而被禁止上映。
“阿历克斯,如果你想要让我们的电影去参与评奖,我不反对。可是如果你是想要拿这些钱那干脆就别去。我的电影得是我说了算,我不干这种事情。”
利维的神色变得严肃了起来:有些钱能拿,有些钱不能拿。拿了别人的手短,到时候被别人强逼着宣传别人的理念怎么办?那样的电影还是不是自己的?
自己还没有那么掉节操,为了点钱什么玩意儿都可以拍摄。
“拿着别人的钱,拍摄宣传别人的理念的东西,那不是电影,那是广告。阿历克斯,你喜欢钱我不反对,可是请你记住:我不是一个广告导演,我不会拿这种钱的。”利维正色说道,“我只拍摄我自己想要拍摄的东西,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拍摄出来好电影!”
第八十七节 提名和宣传
利维否定了亚历山大想要靠着电影节拉赞助的想法,可是对于参加电影节这件事,他想了半天还是选择了同意。
虽然柏林电影节的奖项的意义不大,不过好歹是个奖项。利维认为自己的电影在奥斯卡上面很难拿到奖项——和大船竞争太难了——所以,拿到一个其他的奖项也算是不错。
只是申报奖项,没有那么简单。一旦申报这个奖项,利维也得联系一下凯文史派西。作为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他的表现十分到位且出色,如果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播放,那么凯文史派西十有八九能够得到提名,甚至可能得到奖项,利维当然也得通知他一声,看看他去不去。
在利维看来,最好的情况,自然是自己和几个主演全都过去:既然要参加电影节,那么就表现出来足够的尊重才好。只是,参加这样的电影节,他也不能擅自替别人决定别人去不去,怎么也得通知一下,看看别人的时间。
利维很清楚,别说是史派西,就是另外两个演员也一样很忙。
演员和导演的生活是不一样的,除非是那些名气已经非常大了的导演,本身有自己的导演粉丝,愿意看他们走出幕后说话,否则导演很少有机会能够走到前台来。
可是演员不同,演员们在在电影拍摄完了之后,名气就会随之水涨船高,他的电影里的几个主演,在电影上映之后日子过得就都很紧张:各种宣传和活动已经让他们十分忙碌了,很难有机会参加别的活动。
比如休·杰克曼,这可以说是他拍摄的第一部好莱坞的电影。在电影中他的角色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可是他却把一个剧作家,一个反抗者应该有的硬朗和儒雅都表现了出来,他的出色的形象,一下子就在好莱坞打开了市场,也使得他获得了不少的片约。虽然这些片约五花八门,有些怎么看都不适合他来演,不过再怎么说,比起来回到百老汇扭着屁股跳舞还是要好上很多的。而且,因为休杰克曼本身长的颇为帅气,就在电影结束后,他还得到了为万宝路做广告的机会,一笔广告的收益,甚至已经超过了电影的片酬收入,他也算是明星了。现在阶段休·杰克曼一直都在马不停蹄的参加着各类的活动,为自己扩大名气,以求日后可以更好的在好莱坞获得发展。
连他都有了好的出路,更遑论是凯文·史派西了。他的表演一结束,就得到了好莱坞的一片赞扬。这部戏中,他大部分时候表情都没有变化,只能够通过细微的眼神,动作,局部微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就是在这一要求下,他还是把人物演得形象鲜活,把各种表情全都发挥的淋漓尽致,也让人们不由得赞叹,他的演技确实是非同凡响。
“凯文·史派西证明了他的演技的深度,他不止能够演好了反面角色,也能够演好了正面角色,他扮演的人物台词不多,肢体动作也近乎没有,可是却近乎完美的表现了人物的转变,这样的演技配得上任何的荣誉。”
演艺界的各种评论,一向都是有着一些偏向性的。如同导演拍摄文艺片的就比拍摄商业片的受推崇一样,在电影表演的问题上,一直以来文艺界都比较推崇内敛的表情,神态,眼神的变化,对于夸张的肢体语言,以及过分张扬的台词表现技巧都较为鄙视。
80年代,罗伯特·德尼罗可以说是靠着皱眉的演技拿到了奥斯卡,一直到了新世纪,莱昂纳多还在不断地学习着他的皱眉技术——当然他的运气比较背一些——而另外一位天才演员阿尔帕西诺,就因为表演风格过于夸张,虽然念诵台词的技巧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可是张扬无比的演讲风格的台词朗诵就很难得到认同,直到扮演盲人才算是拿到了奥斯卡。同样,金凯瑞的演技也并不算差,票房收入也好,受欢迎程度也好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他的表演风格太过于夸张了,这样的风格很难得到青睐。
而凯文史派西在这一部电影里面的表演风格,就非常符合各种奖项评选的要求,而且比起来以往的电影,可以说是有着进一步的突破的。
凯文史派西的演技虽然公认很好,可是他的长相,实在有些特点过于鲜明,很多电影中,虽然他的演技非常出色,可是往往人们看到他的脸,就已经知道了他是反面角色了。
最为典型的就是去年的非常嫌疑犯:他的表演的确非常到位,的确非常出色,可是,长成了那个样子,又是大牌,人们一看就会认为他是罪犯,电影也就没了悬念。
可是这一部电影,他的角色安排的就很好。监听者的身份和良心发现的人,使得他在戏中的正邪一直都很难界定,人们就算看到了他的脸,也很难说他是好是坏。这部把演员特点和角色身份结合起来的电影,使得他的表现很棒( 执掌好莱坞 http://www.xlawen.org/kan/4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