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6 部分阅读
作出来最好的一个版本。他在日本国内找到了气质相当符合的年轻的演员泽尻绘里香来出演富江。对此也是信心满满。
恐怖电影比起来其他的商业片,投资要小得多了。他的这个建议,亚历山大也没有理由不答应。而利维对此,也是一口答应了下来,他也希望看到清水冲的进步:比起来反复围绕着一个主题拍电影,更多的拓展思路,开阔眼界之后的他能够拍摄出来什么电影,也是利维很有兴趣知道的。
这些规划,利维都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听着亚历山大这么说话,他却在心里有些微微的叹息:亚历山大也算是在好莱坞混了多年的电影人了,而且他还是大公司的老板,比别人更加熟悉这些内幕,可是,他对这种现象的处理,就是去和别人竞争商业片,任由这个模式消退,这也让利维有些无奈。
他们不是看不到电影的衰退,可是,现在他们更多的都是在考虑着自己的利益,谁会去想电影产业的衰退?面对着数倍于过去的利益,有几个人,会考虑那些问题?
奥斯卡本身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它代表的是文艺片的一条出路,是对于电影艺术的追求的一个激励和目标。有它在那里,人们也许就会更多的想着这是个荣誉,会为了荣誉拼搏一下,会努力拍摄出来更好的电影。而没有了它,人们想着的,就只会是赚钱——放在未来的美国,就是暮光之城,变形金刚横行市场,放在未来的中国,就是小时代这样的片子不断上映——美国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总算还是想明白了,有些回到正路上的想法,而中国这边,则是根本遥遥无期。
当电影人的追求只剩下钱的时候,那么受到煎熬的无疑只会是影迷。
利维也很喜欢钱,但是他一直都坚持认为,在钱之外,作为电影人更应该追求的是电影本身。获奖也许没有什么荣耀的,可是坚持自己的追求,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可惜亚历山大没有看到这些。本来,利维还想让他和自己一起找到一条更好的路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就在利维思索着的时候,亚历山大却再次开口了,“去年,你说过拍摄3d电影,想要改编三体,你的这个想法,仔细思索过了没有?我听说小说写完了,剧本你有了吗?”
这个问题,让利维愣住了。他刚才还在腹诽他的目光短浅,怎么突然间,亚历山大提起来这个了?(未完待续)
第三零二节 风险与投资
3d电影的话题提出,也让亚历山大微微有些脸红,这个话题,一年前利维提出来的时候,他认为太过于冒险了,不肯去做,可是现在,一年过去,他却再次提出来,他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可是不冒险,又怎么才能赚钱呢?
这两年的电影,已经让亚历山大看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想要赚钱,要么就得有足够的技术,要不就得有足够影响力的电影,而要想赚大钱,这两者必须都得有。
这两年最为卖座的系列电影,蜘蛛侠,哈利波特,指环王,都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有着十足的影响力的作品。全美影响力前三的超级英雄,最为流行的童话故事,还有多年以来一直为人所熟知的魔幻小说——只有这样的影响力巨大的作品,才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改编成为电影之后,才能换来很高的票房,其他的电影,总是差一些的。
这是信息化时代,一部电影上映之前是不是有足够的宣传,是不是能够引起来人们足够的兴趣,是直接关系到了电影的票房的。而电影的宣传费用给的再高,也不如早就在人们那里早就有了深刻影响的东西知名度高。
按理说,既然知道了这些,那么作为一家公司,多多的去收购一些影响力大的作品就是了。可是问题在于,那些影响力大的作品,哪里那么好收购?任何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小说,改编权的收购,都绝对不会很便宜的,更遑论其中很多已经早早的被大公司收入了囊中。谜团公司不算小。但是毕竟也不是最顶级的大公司,想要和迪斯尼这样的公司抢纳尼亚传奇这样的作品,还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大片时代的到来也就决定了这样竞争下去。只会是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想要和他们竞争很难。毕竟,大公司的人脉,技术,科技各方面全都遥遥领先,而小公司原本可以靠着创意和新意反杀的机会。在这个时代,却越来越少。
如果只是不能够拍摄赚大钱的电影,亚历山大也许也就认命了,就算是不怎么赚钱,但是能够维持生计。也算是不错。不过,这样的模式运作下去,真的能够维持生计么?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的文艺片的生存土壤,被商业大片的出现严重的挤占了,而商业大片出现了之后,投资步步攀升,现在的商业大片,没有一亿元。基本上就不算是大片了。这样的电影,赚钱的时候自然很多,拍摄了一部赚钱的作品。公司就可以有着大笔的收益,但是到了赔钱的时候,却也很猛。
为了割喉岛,卡洛克垮台了,为了风语者,米高梅垮台了。一直到这些年。大片虽然不断,但是赔钱了的电影。却也层出不穷,而对于小公司来说。这样的大投资,往往赔钱一次,就会万劫不复。
电影是个暴利行业不假,可是它赔钱的时候也是个无底洞。人们看着大公司们赚钱的风光无限,却总是忽略了那些惨死的小公司和底层。
谜团公司现在不算小,拍摄的电影也都算是比较赚钱的。可是,他们的这些电影里面,无论是生化危机还是x战警,都是在当初还大片时代方兴未艾的时候买下来的版权。现在这个时代,他们抱着这两个摇钱树可以赚钱,可是,如果人们对这两个系列失去了兴趣之后,他们该怎么办?
继续去买好题材?那得多少钱?挖掘新题材?利维以前的两次赌赢了,不代表他可以一直赌赢下去,万一他输了,怎么办?
大片时代对于这些小公司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很大的冲击。传统的小投资不再赚钱,而大投资过于冒险,这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其实也是变得更为困难了。
谜团公司的花费并不少,租用的场地,器材设备,公司里的工作人员,科技研发,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往里填充才行,拍电影赚钱可以养活他们,但是,如果真的拍砸了一部电影,一下子折损一亿的话,那么,亚历山大能够想到的方法,除了靠着电视剧那边的收益往回补,就是希望利维往里砸钱了。
当然,以电视剧的收入,大概不会破产。而且,亚历山大并不怀疑以利维对电影的热爱,他会这么做。可是,自己经营的电影公司最后经营到了赔钱,靠着合作伙伴赚来的钱往里砸——这种事情,无疑是对亚历山大的经营能力的一种侮辱。
没有哪个人喜欢失败。
时代的发展,给了公司太大的压力。因此,亚历山大在经过了思索之后,也逐渐接受了利维去年提出来过的3d电影的构想了。
3d电影无非就是投资非常大,可是现在的电影哪一部投资小了?
对于现在的谜团公司来说,赌博是必须的事情,既然想要赌,也许3d电影,反而会成为手中的一张王牌。而且,三体这个系列,虽然不算是什么太受瞩目的系列,但是相比较而言,风险性还是比较小的。
既然现在随着事态发展,他们不得不去赌博,那还不如尝试更大的赌博。
听着他的问题,利维也开口了。
“三体2现在已经截稿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商量好,是先改编剧本,和第一部一样,先以电影形式上映,还是先发表小说,提高观众的期待程度,然后再拍摄电影。因为这个还没有定,所以3d和2d的事情,我自然也是没有思考的了,如果改变的话,3d和2d的侧重点肯定不同,我们该如何拍摄肯定也得仔细思考,这些方面我还没有动手。”
一部小说想要改变成剧本,除了故事之外,从场景设计图,到人物建模,都是需要一点点去做的,尤其是这样的商业大片,不是可以坐在家里自己完成的。3d的电影在拍摄方法和构图上,都会和别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剧本肯定也会差别很大——亚历山大虽然不太懂得写剧本,可是一个剧本是什么样子的,他还是清楚的。
利维也知道,这方面瞒不住他,所以也没有急着动手写剧本——他是希望拍摄3d的,因此,他会给亚历山大时间,等待亚历山大想通了。
而现在到了时候了。
“那么,你写的时候,还是按照3d的来吧。”听了利维的话,亚历山大沉默了片刻,还是开口了。
“怎么了?想通了?”利维笑着反问道。
“新线公司现在正在准备筹集资金,拍摄一部名字叫做黄金罗盘的电影,这个电影投资1.7个亿,显然,他们也是准备赌一把的了。如果我们的公司发展下去,想要和他们竞争,也就只能够和他们一样增大投资拼命的赌下去了。那么与其一部部的赌,还不如一口气全都压下去——反正对我们来说,任何失败都是很难承受的,那么还不如一次赌个痛快。”
亚历山大看似答非所问,但是还是解释清了他的想法,说话的时候,他自己的话语里,也有些说不清楚的意味。
想当年,一部泰坦尼克号投资2.4个亿,硬是差点拖垮了两个大公司。而现在,随意一部电影,就开始有着这样高的投资。新线公司一向都不算是大公司,可是他们现在,竟然也敢于有1.7亿的投资了。
时代不同了,投资是越来越大了。
这样下去,以后会不会有电影投资超过两个亿,甚至更高?亚历山大认为完全是有可能的。要是这样,那2d和3d,还有什么区别?
听着他的话,利维也是微微点头,他记得很清楚,黄金罗盘是拍摄失败了,然后新线公司就被迪斯尼收购了——在这个时代,投资一部电影失败,就是这个下场。
一年前,他就认定随着时代推移,亚历山大会认识到了他的建议的意义的,而现在也是时候了。
“比起来一部部电影慢慢的投资,慢慢的承受压力,还不如直接来个漂亮的尝试,赌一把吧,就看看我们是不是有赢的可能。”
亚历山大挥挥手,带着些许豪气下了决心。
可他的话还是只说了一半。
他知道这样的做法,确实是一种赌博,不过,这个赌博,是一年前利维提出来的。既然是利维提的,那么他也应该有一些把握。这些年来,利维的每一笔投资都做得不错,这也让亚历山大心里面,也隐隐的认为利维这次能够成功。
只是这话,他不好意思说:总是依赖着利维发展,他却对电影的事情一窍不通,总是这样,这个合伙人也觉得有些丢人。
只是,这份心思,就是他不说,利维又怎么会不知道?只是,他也轻轻地笑了笑,没有去揭破。
“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对于亚历山大的安排,利维全都答应了下来,在投资上面,亚历山大决定值得信赖,“相信我,这个电影肯定会很好的。”
有朋友的信任,总是件好事。何必去打击他的自信心呢?自己更应该做的,不是给他信心吗?
而且,他本来也认定这会很好。
更高的科技水平,更深邃的思想,在这个越来越不重视电影思想性,只注意电影特效的时代,完全就可以实现全方面的胜利。自己的这一部电影,是筹谋已久的,无论是科技还是思想,在这个时代,他相信他都可以做到最好。(未完待续)
第三零三节 新东西
颁奖季的到来,在人们的讨论中进行着,只是,比起来往年很多出色的电影热潮不同,今年的热潮显然在夏天就已经过去了,这个冬天,电影市场意外的寒冷。
比起往年来,今年的颁奖季节显然缺乏足够的大片来支持局面。传记电影虽然在严肃性,真实性上都要远远盖过别的电影,可是在受欢迎程度上,却要比别的电影差很多。一年下来,这些电影充斥着颁奖季,自然也让人们关注度大大减弱。
“现在的好莱坞,可真的不如90年代了。”
就连媒体,也发出了这种赞叹。比起来94之后那几年好莱坞的辉煌时期,现在的好莱坞的艺术电影的光景实在是有些低迷。
而正如同好莱坞此时的低迷一样,利维的电影,此时似乎也在面临着低迷的处境。
和亚历山大想的差不多,这一次的奥斯卡,利维的电影《触不可及》也获得了多项提名。在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最佳配乐,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这几个方面,电影都得到了提名。
在利维认真对待配乐和艺术指导的时候,这些方面的进步,还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利维的公司有着相当雄厚的家底,只要他肯下功夫,这些方面都可以改善。
唯一和亚历山大想的不同,利维这一次虽然在金球奖上和导演工会奖上都得了提名,依然是没有得到奥斯卡的最佳导演的提名。显然,和金球奖,导演工会奖这些不太在意给一个导演反复颁奖的奖项不同。奥斯卡在这方面,卡的依然是比较严格的。虽然利维的电影拍的很好,可是,他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过去的他自己。没有太大的进步。奥斯卡就依然是不承认他。
而且,不仅如此,这一次似乎奥斯卡对他格外的严格。以往的时候利维的电影总是能够在摄影,剪辑这些技术方面获得一些提名的,可是这一次,它也没有什么收获。
要说利维的电影在这方面不是最好的。那也许有可能:毕竟谁都不能够保证,自己的电影每年在技术上永远世界第一。可是连个提名都没有,这样的做法,显然就有些刻意的打压意味了。
奥斯卡有些时候,总是要玩一些平衡的。当初他们给三十岁的利维连续两年颁发最佳导演的奖项。把他迅速的捧成了好莱坞年轻导演的第一人,而现在,他们也需要让这个大导演的落败,来替奥斯卡彰显一下成色了。
这样的结果,对于利维来说,显然是个大失败。而刻意的打压了利维之后,似乎也意味着这一次奥斯卡的走向如何不言而喻了。
而奥斯卡的最后奖项的颁布,也并不出乎意料:最佳男主角被杰米.福克斯拿到。最佳女主角则被斯万克拿走,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则是被伊斯特伍德和他的百万美元宝贝拿到了手里。
这个结局并不算十分出人意料。毕竟百万美元宝贝这部电影在叙事上,比起来飞行家严谨一些,而利维的触不可及则是吃亏在了利维已经连庄过奖项,不太可能拿奖。和他们相比,伊斯特伍德长年在圈子里面,积累下来的人脉也好。名气也好,都是别人很难与之相比的。因此他拿到了奖项谁都说不出来什么。
对于这个结果比较失望的,则是飞行家的剧组。小李子前几年时间他还可以说是悠闲无比的生活。但是几年,他确实是真的投入了很多精力在演戏上面了。可惜的是,现在的他虽然有心磨练自己的演技,但是演技稍显稚嫩,而且缺乏足够的积累的他,虽然拿到了提名,但是却没有拿到奖项。
相比之下,倒是布兰切特很是幸运的靠着飞行家拿到了最佳女配,这也算是一个收获。而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技术类奖项,这让在奥斯卡之前大受推崇的飞行家也是异常的不满。
不过,看看利维的剧组,他们也就满意了。和他们比起来,触不可及的收获似乎是最小的。这部电影拿到了最佳配乐和最佳男配角奖,让杰夫.布里吉斯在多年被冷落后,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科斯除此之外,最佳艺术指导输给了飞行家,最佳改编剧本输给了杯酒人生,最佳电影也是没有拿到奖项,可以说是输的一塌糊涂。
和利维相比,飞行家至少还拿到了一堆的技术类奖项,也算是不错的了。
今年的奥斯卡竞争虽然不算是激烈,可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身份,却足够引起人们不小的争论了。
在奥斯卡结束之后,人们除了盯着小李子,想要看看他是不是想要拍摄什么新的电影,另外一方面,也在盯着利维,想要知道他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这一次冲击奥斯卡,利维花费的心力不少,可是收获确实几次冲击奥斯卡中最少的,这样的结果,会让他进一步努力,还是会让他就此对奥斯卡不满,不再努力?
而很快,人们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我在想着拍摄三体的第二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利维对着记者,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进行一些别的尝试——商业片和艺术片夹杂着拍摄,也许是个更好的方式。下一部电影,我希望是拍摄一部商业片,尝试些不同的东西。”
对于自己的未来,利维很快就宣布了计划。
利维的这个回答,并不是空||穴来风。这部电影的第二部开始筹备拍摄的消息,很快就在三体的官网上登了出来。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确实的有筹备的计划。
这个消息的放出,让很多影迷一下自己兴趣大涨,甚至于他们完全忽略了利维刚刚在奥斯卡上遭遇了失败的问题,话题一下子就引到了电影上。
毕竟,电影比起来奖项,还是要更加吸引人的。
在第一部的三体里面,外星人虽然已经被证实存在了,可是他们却根本没有露面。他们的长相,他们的科技,他们的特点,全都是被隐藏在了云雾里面。
自从电影第一部上映之后,人们也一直都在讨论着,电影的第二部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截获了外星技术,那么人类将会制造出怎样的科技?三体世界的宇宙战争会是什么样子的?比起来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这些经典作品,它的科技又会呈现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影迷们非常关心的。
可惜的是,这部作品的小说还在创作中,而导演利维,更是优哉游哉的跑去拍摄文艺片去了。这让很多影迷都已经等的急不可耐了。对于影迷来说,他们可不会关心导演的地位,获奖什么的情况,他们所关心的,只是一件事情:他们喜欢的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而现在,他们得到了这个消息:三体2的小说创作已经完成,剧本改编正在进行中,而且利维也准备把它拍摄成了电影了,这个消息,自然让影迷们振奋无比。
“奥斯卡这一次,至少这件事情上还是做对了的。要是给了利维奖项,让利维继续去玩文艺片,那三体还不定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和观众们见面呢。”
对电影的期待,使得观众们对利维没有获得奖项,直接做出来了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虽然让人颇为有些无奈,但是却也是他们的真实情感的体现。
当然,有人开心,也自然就有人会不满。虽然很多人期盼着三体第二部早早的到来,但是另外一些人,则是为利维又要去拍摄商业片而不满。
“现在的导演,愿意沉下心来钻研艺术的本来就不多了,可是学院的那帮人,还不肯给与他们一些肯定。一定要让本来愿意拍摄艺术片的人全都跑去拍摄商业片,学院才能满意么。”
媒体上面,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发表了他们的指责。
他们的矛头,对准的是学院:这些年来,随着商业片越来越赚钱,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们,全都把目光对准了商业片,把自己的才华放在了商业上面。诺兰这样的导演越来越多,愿意研究拍摄技术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样的问题,也是让人无奈的。好莱坞电影现在越来越依赖于剪辑,特效,在90年代,一个镜头平均还有10秒左右,到了现在已经降低到了8秒,这样的变化,也在说明着这些导演们对拍摄的不够认真。
利维从出道以来,一直都是拍摄文艺片较多的。人们也一直都认为,他是一个有着艺术追求的导演。他的才华自然是不必说的,连续拿到了奥斯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可是现在他越来越不被奥斯卡待见,甚至自暴自弃到去拍摄商业片,这在媒体看来,也是很不好的兆头。
就算是奥斯卡曾经给了利维很大的甜头,可是,也不能这么不住打压。联想到这一次奥斯卡的冷清,媒体自然也是要在此时,大大的痛斥一顿学院的。
当然,利维自己似乎是说,他是要尝试新东西,而不是放弃艺术片——可是这种话怎么能行,都拍商业片了还不放弃尝试,哄小孩子呢?
不过就在媒体因为利维要去拍摄商业片而一片分开的时候,三体官网上面的另外一个消息,就很快吸引住了媒体的注意。
“三体电影的第二部的拍摄筹备,将会尝试使用3d技术来拍摄。这部电影,将会给观众全新的不同感受。”
这个消息,让媒体几乎是一片失声:3d电影?利维说的新尝试竟然是3d真人电影?
这怎么可能?(未完待续)
第三零四节 最好的宣传
三体2电影的拍摄,在外界的关注中,可以说是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了。利维把各项任务分配了下去,可是并不代表,他就可以就此休息了。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事情,哪一件都不容易。甚至可以说,现在公司里的事情,他几乎都得插一手才行。
比如说,剧本改编方面,他们的手里,确实是有着小说的,可是,想要改编成电影,这里面就要有一个结构的问题了。这个结构该如何设置更好,这也是利维需要管的:因为电影是他要拍摄的,作为导演,他总得对结构有个想法。鲍勃在书写台词方面,有着很强的功底,可是在电影结构方面,他还是得听导演的。
而利维对此,也提出了意见。
正如利维说的,这是一个群戏的场面,在这个电影中,有着诸多的不同的人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而想要拍好了他们的不同,就得先确定好了演员们的演绎的不同。
在第一部里面,电影分为三条线索来展现,汇编成了一个故事后,逐步的把结论呈献给人们,而到了第二部里,利维则是不能够再这么做了。第二部里面,四个面壁人再加上一个自行其事的章北海,还有需要交代的联合国,以及平民的生活的改变,这些东西如果全都以第一部的方式来呈现的话,那么,线索太多了,会显得非常杂乱无章。
而且,第一部的时候,这样展开是因为有着一个外星人这个隐藏的悬疑在,整个过程是把悬疑一步步揭开。层层解密才好看的。但是到了第二部里面,如何对抗外星人,从一开始就是最大的悬疑,他们所有的作为,都只是在这个悬疑之下进行的各种尝试——这些尝试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但是论及这些悬疑的层次,全都不如电影最大的问题重要。
如果没有办法层层推进,那么这个模式也就不太好用了。
因此,利维想到的,是另外一种拍摄方式:直接在最一开始。就让四个面壁者同台亮相。在联合国内见面,让这个计划直接呈现在观众们面前。而后,不断地展现他们的计划的同时,也让观众们知道有破壁者的存在,让观众们和破壁者一起。尝试寻找出来他们的计划是什么——这几个计划,一个比一个更凶残,观众们在推测这些计划的时候,也会随之带入到电影里面,跟着破壁者一起,推测人物的想法。
如果说第一部,是三条线索渐渐接近,最重拧成了一股绳的话。那么第二部,就是一个大树开枝散叶,逐渐发现每条路都不通。最后找到一条路,冲上云霄。
这样的结构,也就是利维想要的结构了。
这个电影的主线依然会是悬疑风格的:科幻电影本身的科幻成分,就是有这太多的未知因素的,用悬疑来拍摄科幻电影,才能够不断的把电影中的一个个疑问全都揭示出来。这本来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这个模式,是利维早早敲定了的。敲定了之后。他就把这个大致的想法,交给了鲍勃去具体完成了。剧本这方面。还是得依靠鲍勃。
剧本方面,其实毕竟还是小事——有小说,有大纲,鲍勃可以做好。相比而言,利维更多的考虑的,还是剧中的演员,到底由谁来出演更好。
利维考虑的,是四个面壁人和联合国的众人们,在一开始就一起出现,这样的场面,等于是让这些演员们从一开始就比拼演技,因此,这些人挑选谁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说这部电影要是拍摄成了3d模式的,那么最大的看点,也就应该是特效而不是演员们的表演。可是,利维觉得,一部电影想要只做到了最好,总是不能够缺少好演员的。投资这么大的电影,随便找几个人来胡乱拍一下,利维是肯定不能接受的,这个电影该邀请谁,也是利维思考的。
而在他想来,他也是希望自己的电影里群星汇聚的。
而几个演员里面,利维最先确定的一个,就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剧中的联合国秘书长萨伊。
这个人物,在原著中应该是一个菲律宾人,外形上面应该更接近亚洲人。可惜的是,在原著中,对她的要求是一个亚洲淑女的形象,可是这样的形象的女演员,尤其是菲律宾女演员,利维就算是再怎么找,也是找不到的。菲律宾的电影产业并不算特别发达,而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演菲律宾的人,又有些不一样。
利维倒是有些理解大刘在这里安排一个菲律宾人的用意:菲律宾是前殖民地,受过美国的统治,但是本身是一个东方国家。这样的地方,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的是一种东西方的文化的融合。
小说中设计的几个人的国籍,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和人文上的思考。大刘在政治方面不算特别在行,这样的前殖民地国家出产顶级政治家的可能性很小,他考虑不到。但是,在文化上的思索,他还是有着一些的。
但是,想要展现出来东西方融合之后的人,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却没有必要非得用菲律宾这种国家的人。就算是安排了斯特里普出演,只要给她安排上一个国籍,或者一个背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自己拍电影,没法子完全按照小说的国籍来处理,这是无可奈何的。
在这个位置上,他的选择,依然是让白人来演。而梅丽尔.斯特里普作为一个成名演员,而且在利维记忆中,也确实是扮演过政治家角色且取得了成功的,让她来演,自然是再好不过。
这个剧中的萨伊毕竟是一个政治家。虽然她没有这里面的几个面壁者那么疯狂而大胆的计划,可她却也有着一系列的作为。从人类纪念计划到逼迫主角认真工作,她在这里面一直都出力不小,这样的一个女人。是有着女强人的一面的。
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联合国式的花瓶,这样的局势下,她需要有着自己的能力。而梅丽尔这个演员,可以演出来她的能力。
而且,她的片酬本来也不是很高。也符合利维的要求。
斯特里普的片酬,一直以来都算是比较低的。虽然在80年代,她就曾经以当时女演员最高的300万的片酬接拍电影,但是一直到了2005年,她的片酬也依然还在500万上下浮动——虽然她是个好演员,可是也不得不接受市场的惯例。在好莱坞。老男人也许可以很吃香,但是老女人就不会了。女演员一旦上了年纪,戏路就会狭窄很多,商业大片里不需要老女人,而爱情喜剧里也不需要她们。她们能够演的只是一些温情脉脉的文艺片,甜甜演这样的电影,再好的演员片酬也高不起来。
按理说投资三个亿的电影不需要太计较片酬,可是利维也不想因为邀请明星过多,缩减特效制作的费用,那样做也有些得不偿失。
而这个电影中,她的戏份也不会很多,作为一个出场次数不多的配角。她的片酬大概给她一两百万估计也就足够了。
只是,如何说服她来演商业片,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对此利维还没有太过详细的思考。不过这本来也不需要现在考虑:毕竟,他现在剧本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去安排,就算是现在去邀请演员,档期也定不下来,那些事情。可以放在以后解决。
一部戏明星多了,自然就饿得考虑到了明星们的档期安排的问题。谁家的明星也不可能为了一部电影一直等着。他们都是不愁片约的人,如何挫商一个合适的档期。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这些名字,只是写在他的记事本的计划而已。
而第二个被他记录了的名字,就是电影中扮演雷迪亚兹这个人物的演员。这个人选,他选择的是贾维尔.巴登。
这个人物,在设定中是拉美的政治家,在政治理念上,则是一只比较对抗美国,而且一直都在主张自己的国家发展核武的。这样的政治家形象,现实的生活中,就已经有了不少了,只不过,他们在朝鲜,伊朗这些地方。拉美这个地方,和美国合不来的政治家也不是没有,但是能像小说中那样产生对美国威慑的却很少。
不过,电影中利维倒是依然采取了这个设定。
这样的政治家,是特点相当鲜明的,他们确实是有能力,在剧情中,他的做法也是颇有可行性的。但是,他们的问题也就在于过度激进,虽然有着对人民的热爱之心,但是方式方法上却有些让人无法接受。他们无法让主流社会对他们表示理解,这样的做法,也是导致他们无法成功的最大问题。在电影里面,雷迪亚兹的失败也是一样的理由:他没有输给外星人,但是输给了人类。
这样的性格,其实和拉丁民族的性格很接近,浪漫,冒险主义,充满热情却不计后果。把这样的人设置成为一个拉美的政治家,虽然在政治上说不通,但是在性格上说得通。
这个形象,演绎起来倒是也不算太难,不过麻烦的地方在于,他需要是个拉美的人。而拉美的演员,并不太好找——这个地区的演员们,电影也不是特别发达的,而长的像是拉美的欧洲人中,最为出色的应该就是西班牙的那些演员们了。
而在西班牙演员里面,最为合适的,自然就是贾维尔.巴登。这个堪称西班牙国宝级别的演员,演技相当出色,无论是有魅力的情人,还是变态的冷血杀手,全都可以信手拈来,而利维也相信,让他出演一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家的角色,他也可以演得很好。因为无论是一个政治家魅力四射的一面,还是一个政治家冷血谋划的一面,他都可以做到最好。
对他的邀请,利维相信也不会太难。虽然他很有名气,而且也很有演技,但是他毕竟是个欧洲人,一个欧洲人,拒绝好莱坞大片的邀请还是很难的,利维有把握,让他出演自己的电影。
而敲定了他之后,四个面壁人,也就确定了一个了。(未完待续)
第三零六节 面壁者
在敲定了一个最为容易敲定的角色后,利维接下来思索的,自然也就是另外一个面壁人,那位前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弗里德里克.泰勒。
在故事中,这个人物也是一个面壁者,而这一个面壁者,也是四个人中最早被看穿的一个。他有着自己的谋略,可是他的谋略却过度的简单,被人简单的猜到,简单的打破了。
在故事里面,大刘说的是西方人的谋略,因为长时间的拥有力量而减弱衰退了,而在电影中,利维也认为让他第一个倒下比较好。
如果说四个面壁人有一个要先倒的话,他是最合适的。因为这个人的人物设定,就是美国的前任国防部长,而在美国,国防部长这个职位绝不是一个特别讨人喜欢的职位。
05年这个时候,美国正在伊拉克那边打着仗,也正是因为在伊拉克战场上泥足深陷,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在美国一向以强硬著称的鹰派代表人物,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是备受争议。媒体上面,总是不乏对他的调侃和指责,从五角大楼的军阀,到全美最语无伦次奖得主,各种话语都扔到了他的身上。
因此,利维在电影中要放上一个美国前国防部长这样的身份的人的话,人们估计也会认为,利维影射的是拉姆斯菲尔德——毕竟好莱坞一直都是反战大本营,这样说并不奇怪。而和外国的政治家,科学家比起来,自己国家内的鹰派率先被人击败,这对于不少民众来说。也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
当然,利维也很清楚,要是到了电影上映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那么这个讽刺的效果就起不到了。( 执掌好莱坞 http://www.xlawen.org/kan/4523/ )
恐怖电影比起来其他的商业片,投资要小得多了。他的这个建议,亚历山大也没有理由不答应。而利维对此,也是一口答应了下来,他也希望看到清水冲的进步:比起来反复围绕着一个主题拍电影,更多的拓展思路,开阔眼界之后的他能够拍摄出来什么电影,也是利维很有兴趣知道的。
这些规划,利维都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听着亚历山大这么说话,他却在心里有些微微的叹息:亚历山大也算是在好莱坞混了多年的电影人了,而且他还是大公司的老板,比别人更加熟悉这些内幕,可是,他对这种现象的处理,就是去和别人竞争商业片,任由这个模式消退,这也让利维有些无奈。
他们不是看不到电影的衰退,可是,现在他们更多的都是在考虑着自己的利益,谁会去想电影产业的衰退?面对着数倍于过去的利益,有几个人,会考虑那些问题?
奥斯卡本身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它代表的是文艺片的一条出路,是对于电影艺术的追求的一个激励和目标。有它在那里,人们也许就会更多的想着这是个荣誉,会为了荣誉拼搏一下,会努力拍摄出来更好的电影。而没有了它,人们想着的,就只会是赚钱——放在未来的美国,就是暮光之城,变形金刚横行市场,放在未来的中国,就是小时代这样的片子不断上映——美国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总算还是想明白了,有些回到正路上的想法,而中国这边,则是根本遥遥无期。
当电影人的追求只剩下钱的时候,那么受到煎熬的无疑只会是影迷。
利维也很喜欢钱,但是他一直都坚持认为,在钱之外,作为电影人更应该追求的是电影本身。获奖也许没有什么荣耀的,可是坚持自己的追求,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可惜亚历山大没有看到这些。本来,利维还想让他和自己一起找到一条更好的路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就在利维思索着的时候,亚历山大却再次开口了,“去年,你说过拍摄3d电影,想要改编三体,你的这个想法,仔细思索过了没有?我听说小说写完了,剧本你有了吗?”
这个问题,让利维愣住了。他刚才还在腹诽他的目光短浅,怎么突然间,亚历山大提起来这个了?(未完待续)
第三零二节 风险与投资
3d电影的话题提出,也让亚历山大微微有些脸红,这个话题,一年前利维提出来的时候,他认为太过于冒险了,不肯去做,可是现在,一年过去,他却再次提出来,他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可是不冒险,又怎么才能赚钱呢?
这两年的电影,已经让亚历山大看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想要赚钱,要么就得有足够的技术,要不就得有足够影响力的电影,而要想赚大钱,这两者必须都得有。
这两年最为卖座的系列电影,蜘蛛侠,哈利波特,指环王,都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有着十足的影响力的作品。全美影响力前三的超级英雄,最为流行的童话故事,还有多年以来一直为人所熟知的魔幻小说——只有这样的影响力巨大的作品,才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改编成为电影之后,才能换来很高的票房,其他的电影,总是差一些的。
这是信息化时代,一部电影上映之前是不是有足够的宣传,是不是能够引起来人们足够的兴趣,是直接关系到了电影的票房的。而电影的宣传费用给的再高,也不如早就在人们那里早就有了深刻影响的东西知名度高。
按理说,既然知道了这些,那么作为一家公司,多多的去收购一些影响力大的作品就是了。可是问题在于,那些影响力大的作品,哪里那么好收购?任何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小说,改编权的收购,都绝对不会很便宜的,更遑论其中很多已经早早的被大公司收入了囊中。谜团公司不算小。但是毕竟也不是最顶级的大公司,想要和迪斯尼这样的公司抢纳尼亚传奇这样的作品,还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大片时代的到来也就决定了这样竞争下去。只会是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想要和他们竞争很难。毕竟,大公司的人脉,技术,科技各方面全都遥遥领先,而小公司原本可以靠着创意和新意反杀的机会。在这个时代,却越来越少。
如果只是不能够拍摄赚大钱的电影,亚历山大也许也就认命了,就算是不怎么赚钱,但是能够维持生计。也算是不错。不过,这样的模式运作下去,真的能够维持生计么?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的文艺片的生存土壤,被商业大片的出现严重的挤占了,而商业大片出现了之后,投资步步攀升,现在的商业大片,没有一亿元。基本上就不算是大片了。这样的电影,赚钱的时候自然很多,拍摄了一部赚钱的作品。公司就可以有着大笔的收益,但是到了赔钱的时候,却也很猛。
为了割喉岛,卡洛克垮台了,为了风语者,米高梅垮台了。一直到这些年。大片虽然不断,但是赔钱了的电影。却也层出不穷,而对于小公司来说。这样的大投资,往往赔钱一次,就会万劫不复。
电影是个暴利行业不假,可是它赔钱的时候也是个无底洞。人们看着大公司们赚钱的风光无限,却总是忽略了那些惨死的小公司和底层。
谜团公司现在不算小,拍摄的电影也都算是比较赚钱的。可是,他们的这些电影里面,无论是生化危机还是x战警,都是在当初还大片时代方兴未艾的时候买下来的版权。现在这个时代,他们抱着这两个摇钱树可以赚钱,可是,如果人们对这两个系列失去了兴趣之后,他们该怎么办?
继续去买好题材?那得多少钱?挖掘新题材?利维以前的两次赌赢了,不代表他可以一直赌赢下去,万一他输了,怎么办?
大片时代对于这些小公司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很大的冲击。传统的小投资不再赚钱,而大投资过于冒险,这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其实也是变得更为困难了。
谜团公司的花费并不少,租用的场地,器材设备,公司里的工作人员,科技研发,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往里填充才行,拍电影赚钱可以养活他们,但是,如果真的拍砸了一部电影,一下子折损一亿的话,那么,亚历山大能够想到的方法,除了靠着电视剧那边的收益往回补,就是希望利维往里砸钱了。
当然,以电视剧的收入,大概不会破产。而且,亚历山大并不怀疑以利维对电影的热爱,他会这么做。可是,自己经营的电影公司最后经营到了赔钱,靠着合作伙伴赚来的钱往里砸——这种事情,无疑是对亚历山大的经营能力的一种侮辱。
没有哪个人喜欢失败。
时代的发展,给了公司太大的压力。因此,亚历山大在经过了思索之后,也逐渐接受了利维去年提出来过的3d电影的构想了。
3d电影无非就是投资非常大,可是现在的电影哪一部投资小了?
对于现在的谜团公司来说,赌博是必须的事情,既然想要赌,也许3d电影,反而会成为手中的一张王牌。而且,三体这个系列,虽然不算是什么太受瞩目的系列,但是相比较而言,风险性还是比较小的。
既然现在随着事态发展,他们不得不去赌博,那还不如尝试更大的赌博。
听着他的问题,利维也开口了。
“三体2现在已经截稿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商量好,是先改编剧本,和第一部一样,先以电影形式上映,还是先发表小说,提高观众的期待程度,然后再拍摄电影。因为这个还没有定,所以3d和2d的事情,我自然也是没有思考的了,如果改变的话,3d和2d的侧重点肯定不同,我们该如何拍摄肯定也得仔细思考,这些方面我还没有动手。”
一部小说想要改变成剧本,除了故事之外,从场景设计图,到人物建模,都是需要一点点去做的,尤其是这样的商业大片,不是可以坐在家里自己完成的。3d的电影在拍摄方法和构图上,都会和别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剧本肯定也会差别很大——亚历山大虽然不太懂得写剧本,可是一个剧本是什么样子的,他还是清楚的。
利维也知道,这方面瞒不住他,所以也没有急着动手写剧本——他是希望拍摄3d的,因此,他会给亚历山大时间,等待亚历山大想通了。
而现在到了时候了。
“那么,你写的时候,还是按照3d的来吧。”听了利维的话,亚历山大沉默了片刻,还是开口了。
“怎么了?想通了?”利维笑着反问道。
“新线公司现在正在准备筹集资金,拍摄一部名字叫做黄金罗盘的电影,这个电影投资1.7个亿,显然,他们也是准备赌一把的了。如果我们的公司发展下去,想要和他们竞争,也就只能够和他们一样增大投资拼命的赌下去了。那么与其一部部的赌,还不如一口气全都压下去——反正对我们来说,任何失败都是很难承受的,那么还不如一次赌个痛快。”
亚历山大看似答非所问,但是还是解释清了他的想法,说话的时候,他自己的话语里,也有些说不清楚的意味。
想当年,一部泰坦尼克号投资2.4个亿,硬是差点拖垮了两个大公司。而现在,随意一部电影,就开始有着这样高的投资。新线公司一向都不算是大公司,可是他们现在,竟然也敢于有1.7亿的投资了。
时代不同了,投资是越来越大了。
这样下去,以后会不会有电影投资超过两个亿,甚至更高?亚历山大认为完全是有可能的。要是这样,那2d和3d,还有什么区别?
听着他的话,利维也是微微点头,他记得很清楚,黄金罗盘是拍摄失败了,然后新线公司就被迪斯尼收购了——在这个时代,投资一部电影失败,就是这个下场。
一年前,他就认定随着时代推移,亚历山大会认识到了他的建议的意义的,而现在也是时候了。
“比起来一部部电影慢慢的投资,慢慢的承受压力,还不如直接来个漂亮的尝试,赌一把吧,就看看我们是不是有赢的可能。”
亚历山大挥挥手,带着些许豪气下了决心。
可他的话还是只说了一半。
他知道这样的做法,确实是一种赌博,不过,这个赌博,是一年前利维提出来的。既然是利维提的,那么他也应该有一些把握。这些年来,利维的每一笔投资都做得不错,这也让亚历山大心里面,也隐隐的认为利维这次能够成功。
只是这话,他不好意思说:总是依赖着利维发展,他却对电影的事情一窍不通,总是这样,这个合伙人也觉得有些丢人。
只是,这份心思,就是他不说,利维又怎么会不知道?只是,他也轻轻地笑了笑,没有去揭破。
“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对于亚历山大的安排,利维全都答应了下来,在投资上面,亚历山大决定值得信赖,“相信我,这个电影肯定会很好的。”
有朋友的信任,总是件好事。何必去打击他的自信心呢?自己更应该做的,不是给他信心吗?
而且,他本来也认定这会很好。
更高的科技水平,更深邃的思想,在这个越来越不重视电影思想性,只注意电影特效的时代,完全就可以实现全方面的胜利。自己的这一部电影,是筹谋已久的,无论是科技还是思想,在这个时代,他相信他都可以做到最好。(未完待续)
第三零三节 新东西
颁奖季的到来,在人们的讨论中进行着,只是,比起来往年很多出色的电影热潮不同,今年的热潮显然在夏天就已经过去了,这个冬天,电影市场意外的寒冷。
比起往年来,今年的颁奖季节显然缺乏足够的大片来支持局面。传记电影虽然在严肃性,真实性上都要远远盖过别的电影,可是在受欢迎程度上,却要比别的电影差很多。一年下来,这些电影充斥着颁奖季,自然也让人们关注度大大减弱。
“现在的好莱坞,可真的不如90年代了。”
就连媒体,也发出了这种赞叹。比起来94之后那几年好莱坞的辉煌时期,现在的好莱坞的艺术电影的光景实在是有些低迷。
而正如同好莱坞此时的低迷一样,利维的电影,此时似乎也在面临着低迷的处境。
和亚历山大想的差不多,这一次的奥斯卡,利维的电影《触不可及》也获得了多项提名。在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最佳配乐,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这几个方面,电影都得到了提名。
在利维认真对待配乐和艺术指导的时候,这些方面的进步,还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利维的公司有着相当雄厚的家底,只要他肯下功夫,这些方面都可以改善。
唯一和亚历山大想的不同,利维这一次虽然在金球奖上和导演工会奖上都得了提名,依然是没有得到奥斯卡的最佳导演的提名。显然,和金球奖,导演工会奖这些不太在意给一个导演反复颁奖的奖项不同。奥斯卡在这方面,卡的依然是比较严格的。虽然利维的电影拍的很好,可是,他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过去的他自己。没有太大的进步。奥斯卡就依然是不承认他。
而且,不仅如此,这一次似乎奥斯卡对他格外的严格。以往的时候利维的电影总是能够在摄影,剪辑这些技术方面获得一些提名的,可是这一次,它也没有什么收获。
要说利维的电影在这方面不是最好的。那也许有可能:毕竟谁都不能够保证,自己的电影每年在技术上永远世界第一。可是连个提名都没有,这样的做法,显然就有些刻意的打压意味了。
奥斯卡有些时候,总是要玩一些平衡的。当初他们给三十岁的利维连续两年颁发最佳导演的奖项。把他迅速的捧成了好莱坞年轻导演的第一人,而现在,他们也需要让这个大导演的落败,来替奥斯卡彰显一下成色了。
这样的结果,对于利维来说,显然是个大失败。而刻意的打压了利维之后,似乎也意味着这一次奥斯卡的走向如何不言而喻了。
而奥斯卡的最后奖项的颁布,也并不出乎意料:最佳男主角被杰米.福克斯拿到。最佳女主角则被斯万克拿走,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则是被伊斯特伍德和他的百万美元宝贝拿到了手里。
这个结局并不算十分出人意料。毕竟百万美元宝贝这部电影在叙事上,比起来飞行家严谨一些,而利维的触不可及则是吃亏在了利维已经连庄过奖项,不太可能拿奖。和他们相比,伊斯特伍德长年在圈子里面,积累下来的人脉也好。名气也好,都是别人很难与之相比的。因此他拿到了奖项谁都说不出来什么。
对于这个结果比较失望的,则是飞行家的剧组。小李子前几年时间他还可以说是悠闲无比的生活。但是几年,他确实是真的投入了很多精力在演戏上面了。可惜的是,现在的他虽然有心磨练自己的演技,但是演技稍显稚嫩,而且缺乏足够的积累的他,虽然拿到了提名,但是却没有拿到奖项。
相比之下,倒是布兰切特很是幸运的靠着飞行家拿到了最佳女配,这也算是一个收获。而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技术类奖项,这让在奥斯卡之前大受推崇的飞行家也是异常的不满。
不过,看看利维的剧组,他们也就满意了。和他们比起来,触不可及的收获似乎是最小的。这部电影拿到了最佳配乐和最佳男配角奖,让杰夫.布里吉斯在多年被冷落后,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科斯除此之外,最佳艺术指导输给了飞行家,最佳改编剧本输给了杯酒人生,最佳电影也是没有拿到奖项,可以说是输的一塌糊涂。
和利维相比,飞行家至少还拿到了一堆的技术类奖项,也算是不错的了。
今年的奥斯卡竞争虽然不算是激烈,可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身份,却足够引起人们不小的争论了。
在奥斯卡结束之后,人们除了盯着小李子,想要看看他是不是想要拍摄什么新的电影,另外一方面,也在盯着利维,想要知道他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这一次冲击奥斯卡,利维花费的心力不少,可是收获确实几次冲击奥斯卡中最少的,这样的结果,会让他进一步努力,还是会让他就此对奥斯卡不满,不再努力?
而很快,人们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我在想着拍摄三体的第二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利维对着记者,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进行一些别的尝试——商业片和艺术片夹杂着拍摄,也许是个更好的方式。下一部电影,我希望是拍摄一部商业片,尝试些不同的东西。”
对于自己的未来,利维很快就宣布了计划。
利维的这个回答,并不是空||穴来风。这部电影的第二部开始筹备拍摄的消息,很快就在三体的官网上登了出来。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确实的有筹备的计划。
这个消息的放出,让很多影迷一下自己兴趣大涨,甚至于他们完全忽略了利维刚刚在奥斯卡上遭遇了失败的问题,话题一下子就引到了电影上。
毕竟,电影比起来奖项,还是要更加吸引人的。
在第一部的三体里面,外星人虽然已经被证实存在了,可是他们却根本没有露面。他们的长相,他们的科技,他们的特点,全都是被隐藏在了云雾里面。
自从电影第一部上映之后,人们也一直都在讨论着,电影的第二部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截获了外星技术,那么人类将会制造出怎样的科技?三体世界的宇宙战争会是什么样子的?比起来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这些经典作品,它的科技又会呈现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影迷们非常关心的。
可惜的是,这部作品的小说还在创作中,而导演利维,更是优哉游哉的跑去拍摄文艺片去了。这让很多影迷都已经等的急不可耐了。对于影迷来说,他们可不会关心导演的地位,获奖什么的情况,他们所关心的,只是一件事情:他们喜欢的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而现在,他们得到了这个消息:三体2的小说创作已经完成,剧本改编正在进行中,而且利维也准备把它拍摄成了电影了,这个消息,自然让影迷们振奋无比。
“奥斯卡这一次,至少这件事情上还是做对了的。要是给了利维奖项,让利维继续去玩文艺片,那三体还不定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和观众们见面呢。”
对电影的期待,使得观众们对利维没有获得奖项,直接做出来了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虽然让人颇为有些无奈,但是却也是他们的真实情感的体现。
当然,有人开心,也自然就有人会不满。虽然很多人期盼着三体第二部早早的到来,但是另外一些人,则是为利维又要去拍摄商业片而不满。
“现在的导演,愿意沉下心来钻研艺术的本来就不多了,可是学院的那帮人,还不肯给与他们一些肯定。一定要让本来愿意拍摄艺术片的人全都跑去拍摄商业片,学院才能满意么。”
媒体上面,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发表了他们的指责。
他们的矛头,对准的是学院:这些年来,随着商业片越来越赚钱,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们,全都把目光对准了商业片,把自己的才华放在了商业上面。诺兰这样的导演越来越多,愿意研究拍摄技术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样的问题,也是让人无奈的。好莱坞电影现在越来越依赖于剪辑,特效,在90年代,一个镜头平均还有10秒左右,到了现在已经降低到了8秒,这样的变化,也在说明着这些导演们对拍摄的不够认真。
利维从出道以来,一直都是拍摄文艺片较多的。人们也一直都认为,他是一个有着艺术追求的导演。他的才华自然是不必说的,连续拿到了奥斯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可是现在他越来越不被奥斯卡待见,甚至自暴自弃到去拍摄商业片,这在媒体看来,也是很不好的兆头。
就算是奥斯卡曾经给了利维很大的甜头,可是,也不能这么不住打压。联想到这一次奥斯卡的冷清,媒体自然也是要在此时,大大的痛斥一顿学院的。
当然,利维自己似乎是说,他是要尝试新东西,而不是放弃艺术片——可是这种话怎么能行,都拍商业片了还不放弃尝试,哄小孩子呢?
不过就在媒体因为利维要去拍摄商业片而一片分开的时候,三体官网上面的另外一个消息,就很快吸引住了媒体的注意。
“三体电影的第二部的拍摄筹备,将会尝试使用3d技术来拍摄。这部电影,将会给观众全新的不同感受。”
这个消息,让媒体几乎是一片失声:3d电影?利维说的新尝试竟然是3d真人电影?
这怎么可能?(未完待续)
第三零四节 最好的宣传
三体2电影的拍摄,在外界的关注中,可以说是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了。利维把各项任务分配了下去,可是并不代表,他就可以就此休息了。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事情,哪一件都不容易。甚至可以说,现在公司里的事情,他几乎都得插一手才行。
比如说,剧本改编方面,他们的手里,确实是有着小说的,可是,想要改编成电影,这里面就要有一个结构的问题了。这个结构该如何设置更好,这也是利维需要管的:因为电影是他要拍摄的,作为导演,他总得对结构有个想法。鲍勃在书写台词方面,有着很强的功底,可是在电影结构方面,他还是得听导演的。
而利维对此,也提出了意见。
正如利维说的,这是一个群戏的场面,在这个电影中,有着诸多的不同的人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而想要拍好了他们的不同,就得先确定好了演员们的演绎的不同。
在第一部里面,电影分为三条线索来展现,汇编成了一个故事后,逐步的把结论呈献给人们,而到了第二部里,利维则是不能够再这么做了。第二部里面,四个面壁人再加上一个自行其事的章北海,还有需要交代的联合国,以及平民的生活的改变,这些东西如果全都以第一部的方式来呈现的话,那么,线索太多了,会显得非常杂乱无章。
而且,第一部的时候,这样展开是因为有着一个外星人这个隐藏的悬疑在,整个过程是把悬疑一步步揭开。层层解密才好看的。但是到了第二部里面,如何对抗外星人,从一开始就是最大的悬疑,他们所有的作为,都只是在这个悬疑之下进行的各种尝试——这些尝试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但是论及这些悬疑的层次,全都不如电影最大的问题重要。
如果没有办法层层推进,那么这个模式也就不太好用了。
因此,利维想到的,是另外一种拍摄方式:直接在最一开始。就让四个面壁者同台亮相。在联合国内见面,让这个计划直接呈现在观众们面前。而后,不断地展现他们的计划的同时,也让观众们知道有破壁者的存在,让观众们和破壁者一起。尝试寻找出来他们的计划是什么——这几个计划,一个比一个更凶残,观众们在推测这些计划的时候,也会随之带入到电影里面,跟着破壁者一起,推测人物的想法。
如果说第一部,是三条线索渐渐接近,最重拧成了一股绳的话。那么第二部,就是一个大树开枝散叶,逐渐发现每条路都不通。最后找到一条路,冲上云霄。
这样的结构,也就是利维想要的结构了。
这个电影的主线依然会是悬疑风格的:科幻电影本身的科幻成分,就是有这太多的未知因素的,用悬疑来拍摄科幻电影,才能够不断的把电影中的一个个疑问全都揭示出来。这本来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这个模式,是利维早早敲定了的。敲定了之后。他就把这个大致的想法,交给了鲍勃去具体完成了。剧本这方面。还是得依靠鲍勃。
剧本方面,其实毕竟还是小事——有小说,有大纲,鲍勃可以做好。相比而言,利维更多的考虑的,还是剧中的演员,到底由谁来出演更好。
利维考虑的,是四个面壁人和联合国的众人们,在一开始就一起出现,这样的场面,等于是让这些演员们从一开始就比拼演技,因此,这些人挑选谁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说这部电影要是拍摄成了3d模式的,那么最大的看点,也就应该是特效而不是演员们的表演。可是,利维觉得,一部电影想要只做到了最好,总是不能够缺少好演员的。投资这么大的电影,随便找几个人来胡乱拍一下,利维是肯定不能接受的,这个电影该邀请谁,也是利维思考的。
而在他想来,他也是希望自己的电影里群星汇聚的。
而几个演员里面,利维最先确定的一个,就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剧中的联合国秘书长萨伊。
这个人物,在原著中应该是一个菲律宾人,外形上面应该更接近亚洲人。可惜的是,在原著中,对她的要求是一个亚洲淑女的形象,可是这样的形象的女演员,尤其是菲律宾女演员,利维就算是再怎么找,也是找不到的。菲律宾的电影产业并不算特别发达,而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演菲律宾的人,又有些不一样。
利维倒是有些理解大刘在这里安排一个菲律宾人的用意:菲律宾是前殖民地,受过美国的统治,但是本身是一个东方国家。这样的地方,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的是一种东西方的文化的融合。
小说中设计的几个人的国籍,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和人文上的思考。大刘在政治方面不算特别在行,这样的前殖民地国家出产顶级政治家的可能性很小,他考虑不到。但是,在文化上的思索,他还是有着一些的。
但是,想要展现出来东西方融合之后的人,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却没有必要非得用菲律宾这种国家的人。就算是安排了斯特里普出演,只要给她安排上一个国籍,或者一个背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自己拍电影,没法子完全按照小说的国籍来处理,这是无可奈何的。
在这个位置上,他的选择,依然是让白人来演。而梅丽尔.斯特里普作为一个成名演员,而且在利维记忆中,也确实是扮演过政治家角色且取得了成功的,让她来演,自然是再好不过。
这个剧中的萨伊毕竟是一个政治家。虽然她没有这里面的几个面壁者那么疯狂而大胆的计划,可她却也有着一系列的作为。从人类纪念计划到逼迫主角认真工作,她在这里面一直都出力不小,这样的一个女人。是有着女强人的一面的。
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联合国式的花瓶,这样的局势下,她需要有着自己的能力。而梅丽尔这个演员,可以演出来她的能力。
而且,她的片酬本来也不是很高。也符合利维的要求。
斯特里普的片酬,一直以来都算是比较低的。虽然在80年代,她就曾经以当时女演员最高的300万的片酬接拍电影,但是一直到了2005年,她的片酬也依然还在500万上下浮动——虽然她是个好演员,可是也不得不接受市场的惯例。在好莱坞。老男人也许可以很吃香,但是老女人就不会了。女演员一旦上了年纪,戏路就会狭窄很多,商业大片里不需要老女人,而爱情喜剧里也不需要她们。她们能够演的只是一些温情脉脉的文艺片,甜甜演这样的电影,再好的演员片酬也高不起来。
按理说投资三个亿的电影不需要太计较片酬,可是利维也不想因为邀请明星过多,缩减特效制作的费用,那样做也有些得不偿失。
而这个电影中,她的戏份也不会很多,作为一个出场次数不多的配角。她的片酬大概给她一两百万估计也就足够了。
只是,如何说服她来演商业片,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对此利维还没有太过详细的思考。不过这本来也不需要现在考虑:毕竟,他现在剧本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去安排,就算是现在去邀请演员,档期也定不下来,那些事情。可以放在以后解决。
一部戏明星多了,自然就饿得考虑到了明星们的档期安排的问题。谁家的明星也不可能为了一部电影一直等着。他们都是不愁片约的人,如何挫商一个合适的档期。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这些名字,只是写在他的记事本的计划而已。
而第二个被他记录了的名字,就是电影中扮演雷迪亚兹这个人物的演员。这个人选,他选择的是贾维尔.巴登。
这个人物,在设定中是拉美的政治家,在政治理念上,则是一只比较对抗美国,而且一直都在主张自己的国家发展核武的。这样的政治家形象,现实的生活中,就已经有了不少了,只不过,他们在朝鲜,伊朗这些地方。拉美这个地方,和美国合不来的政治家也不是没有,但是能像小说中那样产生对美国威慑的却很少。
不过,电影中利维倒是依然采取了这个设定。
这样的政治家,是特点相当鲜明的,他们确实是有能力,在剧情中,他的做法也是颇有可行性的。但是,他们的问题也就在于过度激进,虽然有着对人民的热爱之心,但是方式方法上却有些让人无法接受。他们无法让主流社会对他们表示理解,这样的做法,也是导致他们无法成功的最大问题。在电影里面,雷迪亚兹的失败也是一样的理由:他没有输给外星人,但是输给了人类。
这样的性格,其实和拉丁民族的性格很接近,浪漫,冒险主义,充满热情却不计后果。把这样的人设置成为一个拉美的政治家,虽然在政治上说不通,但是在性格上说得通。
这个形象,演绎起来倒是也不算太难,不过麻烦的地方在于,他需要是个拉美的人。而拉美的演员,并不太好找——这个地区的演员们,电影也不是特别发达的,而长的像是拉美的欧洲人中,最为出色的应该就是西班牙的那些演员们了。
而在西班牙演员里面,最为合适的,自然就是贾维尔.巴登。这个堪称西班牙国宝级别的演员,演技相当出色,无论是有魅力的情人,还是变态的冷血杀手,全都可以信手拈来,而利维也相信,让他出演一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家的角色,他也可以演得很好。因为无论是一个政治家魅力四射的一面,还是一个政治家冷血谋划的一面,他都可以做到最好。
对他的邀请,利维相信也不会太难。虽然他很有名气,而且也很有演技,但是他毕竟是个欧洲人,一个欧洲人,拒绝好莱坞大片的邀请还是很难的,利维有把握,让他出演自己的电影。
而敲定了他之后,四个面壁人,也就确定了一个了。(未完待续)
第三零六节 面壁者
在敲定了一个最为容易敲定的角色后,利维接下来思索的,自然也就是另外一个面壁人,那位前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弗里德里克.泰勒。
在故事中,这个人物也是一个面壁者,而这一个面壁者,也是四个人中最早被看穿的一个。他有着自己的谋略,可是他的谋略却过度的简单,被人简单的猜到,简单的打破了。
在故事里面,大刘说的是西方人的谋略,因为长时间的拥有力量而减弱衰退了,而在电影中,利维也认为让他第一个倒下比较好。
如果说四个面壁人有一个要先倒的话,他是最合适的。因为这个人的人物设定,就是美国的前任国防部长,而在美国,国防部长这个职位绝不是一个特别讨人喜欢的职位。
05年这个时候,美国正在伊拉克那边打着仗,也正是因为在伊拉克战场上泥足深陷,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在美国一向以强硬著称的鹰派代表人物,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是备受争议。媒体上面,总是不乏对他的调侃和指责,从五角大楼的军阀,到全美最语无伦次奖得主,各种话语都扔到了他的身上。
因此,利维在电影中要放上一个美国前国防部长这样的身份的人的话,人们估计也会认为,利维影射的是拉姆斯菲尔德——毕竟好莱坞一直都是反战大本营,这样说并不奇怪。而和外国的政治家,科学家比起来,自己国家内的鹰派率先被人击败,这对于不少民众来说。也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
当然,利维也很清楚,要是到了电影上映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那么这个讽刺的效果就起不到了。( 执掌好莱坞 http://www.xlawen.org/kan/4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