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阅读
时候用在这里,是怕小鬼们从窗户爬进屋里。至于门口放水盆,盆里放镜子,这个就有点说道儿了。
用我们的话说,这是一种以阴制阴的方法。鬼这种东西,很奇怪,可能生前是人的缘故,死后依旧保持着一些人类的习惯,比如回家、进屋,它们一般和人一样是走门的,如果门走不通,它们就会跳窗户,要是窗户再跳不进去,它们就会在院子里胡闹,或哭或叫,甚至乱砸院子里的东西等等。
窗户被鸡血条封了以后,它们只能走门,这个时候呢,它们会发现门口放着一个水盆,盆里的水因为是在夜里二更天以后打上来的,里面含的阴气很重,这对鬼魂的吸引力很大。
在我们这里,是不敢喝二更天以后打上来的井水的,因为里面含阴气,喝了以后轻则拉肚子、发烧,重则,那就不好说了。
因为盆里的水含阴气,能引起鬼魂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小孩子变成的新鬼,还有些童心未泯的意思,它们就会探头朝盆里张望,这个时候呢,因为盆地有镜子(倒入墨汁的水盆一样,只是没镜子效果好),可以产生倒影,而这些小鬼探头去看的时候,会看到镜子里空空如也,在它们的潜意识里,它们是可以在水里或者镜子里成像的,也就是说,它们认为自己可以看到镜子里自己的样子,但是当它们看到镜子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会被吓到,继而仓惶逃窜。
这种方法,在我们家,就我高祖父用过,我奶奶说,这种防鬼方法很灵验,不过,我至今都没试过,对这种方法持保留意见。
言归正传。当我高祖父回到家的时候,天色已经擦黑儿,他也赶忙准备鸡血条封窗户,然后找出我高祖母陪嫁来的铜镜。
我写到这儿,有些挑刺儿的朋友肯定会说,全村人都准备鸡血条,那得杀多少只鸡呀。这个,其实三王庄那时候人口并不算多,全村加一块儿不到百户人家,只要杀上几只鸡放干血,就够全村人用了。还有,我高祖父家里的鸡血条是早就预备好的,毕竟我们家是干这个的,柳条啊鸡血呀,家里不缺这些东西。
言归正传。当我高祖父把铜镜拿到手里的时候,愣住了,他睹物思人的想起了我高祖母和我太爷,心里想着,等这件事过去以后,就把他们娘俩打开封接回来。
这个时候,三王庄所有村民都忙活了起来,村长从几户村民家里找来几只打鸣公鸡,在大街上宰杀,其他村民全都围拢着,每个人手里拎着一条白粗布,等着蘸鸡血。
这时候我高祖父呢,把该准备的准备好以后,从家里找出一把斧头插进腰里,出门朝河岸边那里走去。
来到河岸边,他朝河岸边一排柳树看了看,这时候太色已经渐暗,每颗柳树看上去都显得树影婆娑、张牙舞爪,感觉怪吓人的。
高祖父来到一颗大柳树跟前,朝树上看了看,然后把斧头拿在手,把裤腰带勒了勒,抱着树干爬了上去。
在树上站稳身子以后,瞅准一根小腿粗细的茂密枝杈,一手抓住着旁边的树杈,一手抡起斧头,呼呼十来下的功夫,那根树枝咔嚓一声,从树身折了下来。
我高祖父在树上吁了几口气,从树上爬下来扛着树杈回村了。
这时候村中心大路上,还有几户村民挨队等着蘸鸡血,村长也在。
我高祖父把柳树枝放到路旁,把村长叫到一边,让他在村里找六个阴时出生的妇女,年龄不限,不过必须有过孩子的,而且每人必须带一把剪刀过来。
村长点头,也没问我高祖父为啥,直接找去了。
约莫半个时辰的功夫,找来了,六个妇女,全部带过孩子,年龄在二十到四十岁不等。
这时候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村长让人弄了几根火把,把路上照的通亮,村子里不少老老少少站在路边好奇地看着。
我高祖父刚才趁着村长找人的空当儿,回了家一趟,从家里拿来几张白纸、一碗浆糊和一小捆麻绳。
这个时候,我高祖父让那些看热闹的人站的远一些,然后给六个妇女每人发了一张白纸,也就是糊窗户用的那种白草纸,让她们每人用白纸做一面引魂幡,不会做的我高祖父在旁边教,但是仅限于动口不动手,绝不用手去碰妇女手里的白纸。
引魂蟠,众所周知,是让鬼魂依附其上的,不过上面不能沾阳气,要不然鬼魂就不会依附在上面,让阴时出生的女人制作引魂幡也是出于这个原因。阴时出生的女人阴气重,制作出来的引魂幡上面带的阳气少,鬼魂一般不会排斥。这时候,要是给我高祖父一个大老爷们儿碰了,这面引魂幡也就算报废了。
在咱们民间引魂幡的样式很多,有旗幡、花幡、门幡、闹幡等等,我们这里的引魂蟠是筒状的,叫做筒子幡,制作方法很简单,先把白纸卷成筒状,用浆糊糊好,然后用白纸条剪出一排半尺来长的纸穗,把纸穗黏在纸筒一端,再用麻绳穿住纸筒另一端,最后用包了白纸的高粱杆挑住麻绳即可。当然了,我说的这种是最简陋的筒子幡,咱们现在的寻常人家也不再制作这么简陋的引魂幡了。
我高祖父这时候让几个妇女制作的,就是我说的这种最简陋的引魂蟠,主要是时间太仓促,来不及讲究,是那样儿就行了。
引魂幡做好以后,我高祖父又让这些妇女每人从头上拔下一根长头发,系在引魂幡的麻绳上,最后,让这些妇女把引魂幡用麻绳拴在了柳枝上。拴的时候随便,没什么讲究,拴牢即可。
引魂幡上系头发,主要是因为这些是童鬼,童鬼最大的特点就是“恋母”,让生过孩子的妇女把头发系在引魂幡上,更容易让那些童鬼就范。
做好这些以后,剩下的就是我高祖父一个人的事儿了,我高祖父让村长把火把撤了,让围观的村民散了,并且嘱咐他们,晚上无论听到什么,或者看到什么都不要出声儿,更不能出门。
等村民散了以后,我高祖父又回了家一趟,从家里拿来几样东西,然后扛着柳树枝又来到河岸边那排柳树下,把肩上的柳枝放到一边儿,自己倚着一颗柳树坐下,从腰里拿出师傅王守道的烟袋,忽明忽暗抽着烟,等上了。
或许因为常年打更的缘故,我高祖父的时间感很强,即便不用沙漏、燃香之类的辅助物品,他也能把时辰掐个八九不离十,老百姓管这个叫“掐心思点儿”。
感觉天色到了二更的时候,我高祖父回了家一趟,从家里拿出一个木盆,来到了村头那口水井边。
这时候在井边打水的村民还挺多,这些人也都上着心呢,虽然今天没我高祖父给他们打更,他们也留意着时间呢。古时候的人一般看看天色、星辰月亮啥的,或者掐一下心思点儿,也能把时间算个差不多。
写到这儿,或许又会有人提出异议,说,如果晚上阴天,没星星月亮,怎么看?这个,类似于这种专门挑刺儿性的问题,希望各位以后不要再问,你们问我,我问谁去?比如上面有位朋友问,为什么碎了六个坛子,只有一个人被附身?这话问的倒也合情合理,这个,据我推测,只能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那些坛子不是被捕快们打碎的,而是被附身的人打碎的。这个呢,我已经修改过了,有时候呢,也就是一时疏忽,会遗漏了一些无关轻重的细节,这是避免不了的,因为这故事本来就是残缺不全的,我这是勉强把它们综合了在一起,难免会有纰漏出现,希望各位朋友不要揪着不放。
言归正传,这时候打水的村民见我高祖父过来,纷纷围上来问长问短,他们主要是害怕,希望我高祖父能给他们个定心丸儿,我高祖父当然理解这些村民的心思,憨笑着宽慰了他们几句,村民们这才放下心来。
打了井水以后,我高祖父回家把水盆放到房门口,又把铜镜拿出来放进了盆里。
我讲到这儿,可能又会有朋友疑惑,你们不是抓鬼的嘛,还用的防着鬼吗?这个怎么说呢,我们抓鬼人也是人,有时候不小心也会着道儿,就像我们这里那些俗语说的,淹死的都是会凫水的,被蛇咬的全是抓蛇的。
把家里这些事儿打点好以后,我高祖父又回到了河岸边那排柳树旁,再次抽着烟,等起了时辰。
第二十四章 高祖送子
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过去了。约莫等到三更天的时候,我高祖父将烟袋掖回腰里,从柳树底下起身,伸手把旁边的柳枝抄过来扛在肩上,大步朝村子走去。
来到村子口儿以后,他没进村,扛着柳枝在村外一条小路上绕了起来,沿着小路一直绕到了东南头。
村南这里,是那些童鬼的必经之路,因为我们家这些手艺里面没有看到鬼这一条,驱邪抓鬼只能凭积累下来的经验、凭自己的感觉。我高祖父这时候,只能守株待兔。
在村南头这里大概等了能有一炷香的功夫,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我高祖父找了块合适的地方,把柳树枝插在了地上。半沙化土质,很好插的。
这个时候,村子里的气氛明显和往常不太一样了,阴森森的,望之有种让人喘不过的感觉,四周温度很低,极静,连一只狗叫声都没有。就好像村子荒废了好多年,整个儿显得死气沉沉。
从打离开河岸,我高祖父就在心里一直估摸着,这个时候,那些童鬼应该正在这些村民的家门口儿,可能正在哭闹,也可能正在想办法进屋。至于它们进屋的目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无从考证。不过这个时候,也正是考验三王庄这些村民承受能力的时候,阳气重的人可能没啥,最多就是心烦意乱,感觉莫须里不知道从哪儿一直吹冷风。阳气弱的,会听到脚步声、哭声,或者拍窗户声、敲门声,甚至透过门缝,还能看到院子里站着个啥。
这还都不算啥,这个时候最凶险的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他们很有可能受到鬼童阴气和怨气的干扰,哭闹不休,有的会甚至会昏迷不醒、发烧说胡话。
鬼童这时候呢,在村民家门口看到盆子里的镜子以后,就会被吓到另一家,在另一家看到以后,再会吓跑到下一家,可以说三王庄的每一户人家儿都不能幸免,等这些鬼童们闹腾够了,他们就会原路返回荒坡这里的土洞。
我高祖父这时候把柳枝插在村南这里,就是在等他们返回,就是所谓的守株待兔。
引魂幡和柳树枝杈,在我们这里,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是一样的,都是用在亡灵出殡的时候,如果用柳树杈,就不必再用引魂幡,反之一样。死者出殡下葬的时候,柳树枝或者引魂幡会由孝子扛着或者提着,等到了坟地以后,如果用是引魂幡的话,就会随那些纸活儿,也就是纸人纸马之类的,在坟头一起烧掉。如果用的是柳树枝的话,会把柳树枝插在坟头,再浇上一桶泔水,不过插在地上的这根柳树枝不能活,活了说明依附在树枝上的死者亡魂没有走,这对死者家里人不好。
我说这么多呢,其实主要是想说,我高祖父这时候柳树枝上挂引魂幡,是在双管齐下,他这么做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都是枉死的,怨气很大,单凭引魂幡或者柳树枝恐怕留不住它们。
言归正传。我高祖父在村南这里又等了一会以后,觉得时间差不多了,那些鬼童也快该返回了,于是从身上掏出厚厚一沓烧纸,用手指在地上画个圈,把烧纸放进圈里,然后取出火镰火绒,把烧纸引燃。
等烧纸烧到一半儿的时候,我高祖父又从怀里掏出厚厚一沓冥钱,外圆内方那种,朝着立在地上的柳树枝一边撒,嘴里一边喊:“一撒,洒天殃,钟馗天师降;二撒,洒地殃,地殃化吉祥,男殃并女殃,洒过齐消亡;三撒,洒鬼殃,洒尽诸亡灵,急急离此方;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吾奉终南山人助我驱殃,如律敕令!”
喊过以上这些以后,接着又喊:“孩儿们呐……都来回来吧……恁娘想你咧……恁爹找你咧……来吧……都来吧……跟大也回家找爹娘咧……找爹娘……”
这时的喊声必须拖着长音,使声调悲苦凄凉,半唱半说那种,就像是在跟鬼魂说话,也像是在给亡魂唱喏超度。
这个时候,主要讲究个心诚意灵,就像那位孔老夫子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无论那些鬼魂你看到没有,或者它们在不在附近,都要当它们就在你身边,只有你抱着真诚的态度,真心实意和它们沟通交流,它们才会感应到。
还有一点,做这些的时候,必须保证四下无人,要是这时候有人看到,吓着那些人不说,同时也会导致法事不灵,请鬼不来。
这个时候的三王庄村南头这里,当然没人了,空旷寂静,因为村民都在家里战战兢兢缩着呢。
就在我高祖父喊了能有十几声以后,柳枝上拴的那几个引魂幡动了几下,这个时候,空中没有一丝风,引魂幡属于无风自动,非常诡异。
当然了,诡异仅限于普通人这么认为,在我们这些人眼里,这算是家常便饭了。
我高祖父见引魂幡动了几下,松了口气,不再撒冥钱,脸上露出很和蔼的笑容,朝那几个引魂幡问道:“孩儿呐,到齐了么有?谁到咧,跟大也说一声儿。”
我高祖父话音一落,柳树枝条上几个引魂幡无规律的前后左右摆动起来。
高祖父抬起手点了点数儿,“一、二、三、四、五……咦,咋还少一个咧,那孩儿去哪儿咧,恁去找找他呗,赶紧叫他回来,大也带恁去找你们爹娘哩。”
我高祖父说完,那几个摆动的引魂幡一动不再动弹,就像风突然停了似的。
接下来,我高祖父站在柳枝旁边大概等了能有一袋烟的功夫,柳树枝上的六个引魂幡同时又动了起来,就像六个孩子在欢快嬉戏。
我高祖父一看,又笑了,依旧一脸和蔼,“都到齐了吧,好啊,走,大也带着你们找恁哩爹娘。”我高祖父说着,轻轻拔起地上的柳枝扛在肩上,又说:“孩儿们,都坐好喽,别掉队,走咯……”
我高祖父说完,大步朝荒坡的方向走去,一边走,一边从身上掏出冥钱,朝天空扬手撒着冥钱,同时在嘴里喊着:“西域法王来起棺,护法玄坛列两边,太岁听说行千里,丧门吊客要躲远,此地不是留灵处,谨请亡人到西天……”
“吾行一步,何神敢挡,吾行二步,海水飘洋,吾行三步,殃灭消亡,吾行四步,神避鬼让,吾行五步,伏尸孽鬼,吾行六步,一指他方;有天星来护,有日月三光,天妨归天,地妨归地,神妨归庙,鬼妨归坟,敢有违者,押赴魁罡,如律敕令!”
我高祖父嘴里这时候念的叫“起灵咒”,送亡灵用的,这时候是在送这些童鬼上路。
一边走、一边撒冥钱、一边念咒,很快的,我高祖父扛着柳树枝来到了荒坡那里。
因为这些孩子就是死在了这里,就像他们生前的出生地一样,这里是它们的根,要送它们就得来它们死亡的地方,当然了,对于那些不知名的孤魂野鬼,送法和这个不太一样,至于送野鬼的方法,将来会提到的。
送这些孩子们鬼魂,最好是能找到它们尸身埋葬的地方,不过之前我高祖父一直没问那名捕头这些孩子尸身的事,一直没问孩子尸身找到没有,至于这些孩子们的尸身,我高祖父并不知道确切位置。
据我估计,这些孩子的尸身应该也埋在荒坡这里,应该距离那个土洞不太远,因为那些邪教分子不可能背着尸体跑上几里地以后再给埋了,更不可能给他们做法事、风光大葬之类的。孩子尸身那些捕快可能早就找了,不过可以想象那些尸身开膛破肚、或者肢体腐烂的惨状。我高祖父之所以没问,可能就因为这一点,他不想、或者没办法接受那些孩子的尸身惨状,太可怜了。
既然没有孩子们埋葬尸身的确切位置,我高祖父只能扛着柳树枝来到土洞那里,把柳树枝插在土洞口以后,又用手指在土洞口画了个大圈儿,然后把怀里所有的冥钱和烧纸拿出放进了圈里,又把柳枝上的六面引魂幡摘下,嘴里说着:“孩儿们呐,到家咧,把这些钱都拿上,回家找恁爹娘吧……”说完,跪在地上从怀里掏出火镰火绒,把那些冥钱和烧纸引燃了。
如墨的夜晚传来了火光的跳动,映红了我高祖父的脸,圈子里凌乱的冥钱和烧纸在火光燃烧之下,一点点化成了灰烬……
就在这个时候,空气中忽然刮起一股旋风,旋风旋着那些烧尽的纸灰,扶摇上天。
我高祖父从地上站起身,看着那些飞起来的纸灰,长长叹了口气……
嘴里轻声叨念一句,“孩儿们呐,走吧,到了那边儿好好过……”
在这个世界上,好人,坏人,没有明确的划分,好事和坏事,却是泾渭分明,好人做了坏事,会成为坏人,反之,坏人做了好事,也能成为好人。想做好人还是做坏人,只在于你实施的行为和你的一念之心。
第二十五章 丫鬟失踪
我高祖父那个时代的清水教、邪道士,如果他们能把那些法术拿去做善事,我想他们今天肯定不会被世人所唾弃,不会被历史所指责,更不会让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对他们生出发指的恨。
鬼童这件事过去以后,三王庄以及三王庄附近这一带,再也没有哪户人家儿传出孩子丢失的消息,算是恢复了正常,除了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心里还在滴血以外。
三王庄这一带老百姓的日子,又开始一天天这么过下去了。
这个时候,我高祖父就寻思着到开封把我高祖母和我太爷接回家来,毕竟孩子失踪案已经彻底告破,我高祖母和我太爷没必要再躲在娘家了,再说了,就这么两地分居也不是个心思,我高祖父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她们母子两个。
九月中旬的某一天,我高祖父跟村里人借了辆马车,又下河捞了几条黄河大鲤鱼,买了些走亲戚用的礼品、点心啥的,准备第二天到开封接我高祖母和我太爷。
不过,还没等我高祖父启程,我高祖母竟然从开封回来了,不光她回来了,还带着蔡府老管家蔡章,两个人不但风尘仆仆,还一脸惶恐。
我高祖父见他们两个神色异常,就没敢和老管家叙旧,也没敢对我高祖母嘘寒问暖,他给我高祖母和蔡章每人沏了一碗热茶以后,直接问他们出了什么事。
我高祖母没说话,虽然脸色异常,但是看向我高祖父的眼神里脉脉含情,想来她对我高祖父也是日夜思念。
话都是老管家蔡章说的,蔡章说,这次匆忙赶过来,是专门来请姑爷到蔡府去一趟的,因为这大半个月来,蔡府上下发生了好几件让人毛骨悚然的怪事,就连我高祖母也遇上过一次。
事情的经过,还要从一个月前,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晚上说起。
中秋节,朋友们都不陌生,至于它的来历、典故、传说啥的,各位可能比我还了解,所以呢,在这里我也就不再过多赘述了。
在我们这里,我说的是我们这里现在的农村,中秋节呢,刚好是秋收的季节,玉米、大豆、花生之类的农作物相继成熟,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收获时节,所以呢,我们这里农村的中秋节过的很平淡,也就是买上二斤月饼,先祭一下家里供的神仙和灶王爷,然后全家人把月饼分着吃了,就跟不过节差不多,就和那个什么“端午节”一样,端午节前后呢,我们这里刚好收割麦子,也是忙的脚后根不着地,有些人家儿呢,可能会抽出些空闲时间,搁上油锅,炸一些糖糕、菜饺之类的,也是供奉完神仙,然后吃。就在最近几年,我们这里才有了粽子这种食物,个人感觉味道不怎么样,粘不拉几的,可能吃的不是上品吧,不过在我小的时候,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粽子,别说吃,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注意啊,我上面说的这些,我不敢保证所有河南老乡都能够赞同,我说的只是我们这一带的农村,并不代表整个河南省,也不代表我们这里的城里人。
这两个节日呢,在我们这里的农村几乎没啥感觉,要说有感觉的,可能就是那些城里人了吧,放假啥的,是给他们放的,节也是给他们过的。当然了,我说这话不是在抱怨,也不是在愤世嫉俗啥的,我只是在说自己的心里话。
我们这里过去的中秋节,我听奶奶说,要祭河神的,等月亮出来以后,由村长带着,全村人抬着供品到河岸边烧香、磕头,然后在河水里放那种磨盘大小的河灯。要是赶上闰年,也就是四年一闰那种闰年,中秋节刚好在秋收完成以后,如果再赶上个大丰收,村里人不但要祭河神、放河灯,还会用稻草扎条大草龙,草龙身上插满松油火把,使得整个龙身看上去张牙舞爪、火光冲天,然后由十几个小伙子举着,在河岸边来回舞动,河水里倒影着火光闪闪的草龙,很是好看。这些呢,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过节的气氛,也越来越淡了……
言归正传。这个时候的开封蔡家呢,过中秋节比较“斯文”,毕竟是书香门第,蔡文烨又喜欢效仿古人,中秋节晚上会在自家阳台上摆上几座宴席,全家老幼欢聚一堂,饮宴赏月。
在饮宴赏月之前,还需家里主事的女人切月饼、西瓜,摆案祭月,先由家里女子开始,逐个在祭案前焚香磕头,称之为“拜月神”。
那天我高祖母也拜了月神,她这时候在蔡家的待遇和没出阁之前差不多,还是住在她自己的香楼里,身边还是小兰、小香那俩丫鬟伺候着,唯一不同的就是,我高祖母身边多了个三岁大的孩子,也就是我太爷。
蔡府上下这几件怪事,可能就和我高祖母身边那个丫鬟小兰有关系。
这个小兰呢,就是过去带我高祖父和王守道找到“护花鬼”尸身的那个小丫鬟,也是送护花鬼时,扶我高祖母纸人替身的丫鬟之一。
中秋节那天,丫鬟小兰陪着我高祖母拜过月亮以后,偷偷跟我高祖母说要离开一会儿,就跟现在的请假差不多。我高祖母是个很开明和善的人,从来都没把身边这两个丫鬟当下人看,小兰说要离开一会儿,我高祖母立刻就答应了,毕竟大过节的,丫鬟、仆人们也是人,也该找地方高兴高兴。
可是,谁都没想到小兰这一去就不见回来,等宴席散了以后,我高祖母也没在意,觉得她可能玩的太疯了吧,带着我太爷回房睡觉去了。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那天,依旧不见小兰,我高祖母这时候就觉得奇怪了,让身边另一个丫鬟小香去找找看,小香把全府上下找了个遍,竟然没能找到。
因为蔡文烨之前有言在先,小兰和另一个扶过我高祖母纸人替身的丫鬟,已经不算卖身在蔡府,她们不但出入自由,还可以随时离开。
我高祖母觉得小兰可能在昨天夜里出府了,这时候小香就跟我高祖母说,小兰没有出府,睡觉前还见到过她,大清早起来人才不见的。
蔡府的丫鬟都是住在同一个大房子里的,和蔡府的男家丁一样,相当于现在的集体宿舍差不多。不过男家丁的住处在前院,丫鬟们的在后院。小香的床铺刚好和小兰的是挨着的,小兰的一举一动小香都能够察觉到。
衣物还在,人却不见了,而且可能是在这些丫鬟们睡着以后不见的。我高祖母就觉得很奇怪,把这件事告诉了蔡文烨。
这个时候呢,儿童失踪案已经接近尾声,同治皇帝的密诏已经下发,虽然还没能来到开封这里,但是这时候全国各地已经开始大规模秘密清缴道教。
或许因为密诏还没能来到开封的缘故,开封这一代偶尔还是会有孩子失踪的消息传出。蔡文烨就觉得这丫鬟小兰可能和那些孩子一样,也是失踪了。
于是蔡文烨让所有家丁在前院找,所有丫鬟婆子在后院找,他二儿子带着县衙里的人在城里找,一口气折腾了三四天,不过,连丫鬟小兰的影子都没找到。
蔡文烨这时候心里就有点儿不太痛快了,那些普通老百姓家里丢孩子也就罢了,毕竟他们的防范措施有限,但是蔡府上下总共百十来号人,二十几个家丁,五六个武师,日夜不间断巡逻,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能丢失丫鬟,那他们蔡府还有啥安全性可言,再说了,他儿子在县衙里当差,家里竟然还有失踪人口,这要是传出去,好说不好听,而且还有点儿太岁爷头上动土的味道。
蔡文烨一皱眉头,整个县城都动了起来,就像牵一发而动了全身一样。县衙那些捕快、兵丁,开始了全城大搜捕,几乎把县城翻了个底儿朝天。当然了,还是一无所获。
最后,县太爷专门设立了一个……一个就跟现在的专案组差不多的,一名捕头,带着几名捕快,专门儿负责侦破蔡府的丫鬟失踪案。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有权有势的人家儿就是好,穷人家亲儿子丢了都没人过问,蔡府一个丫鬟丢了,竟然如此兴师动众。
当然了,我没有贬低丫鬟的意思,丫鬟也是人,也是母生父养的。我只是在就事论事,相对人家丢失亲儿子、女儿的心情而言,丫鬟的分量要轻很多,再说小兰这丫鬟已经是大人了,和孩子比起来,孩子才是弱势群体,更值官府得去侦破、去关注。
县衙那支专案组破案动力挺足,但是收获很小。
一转眼,到了丫鬟小兰失踪的第八天。
这天晚上,就在刚刚打过三更,院子里的武师、家丁也巡逻过一遍以后,整个蔡府后院静了下来。天上残月皎白,在地上撒下霜一样的一层,加上夜深秋寒,整个院落静悄悄、冷森森的。
怪事,就在这个时候来了……
第二十六章 小兰托梦
这个时候,我高祖母抱着我太爷在香楼睡的正香,突然间,我太爷腾一下从我高祖母怀里坐了起来,慢慢扭过头,瞪起眼睛朝窗户那里看了一眼,“哇”一声哭了出来。
我高祖母觉浅,我太爷卜一坐起来她跟着就醒了,还没等她问我太爷是不是想撒尿了,我太爷已经哇哇哭了起来。
我太爷小时候很乖的,不经常哭,半夜三更哇哇大哭这还是头一次,而且是用上全力的哭,哇哇几下,嗓子就哑了。
我高祖母害了怕,赶紧抱住他,拍着他后背哄他,但是根本无济于事,我太爷还是哭个不停。
不大会儿功夫,我太爷哭没声儿了,身子在靠在我高祖母怀里直倒气儿,像是哭累了,更像是哭的喘不过气来了。不过,我太爷那双眼睛依旧死死瞪着窗户,就像看到可怕的东西给吓着了似的。
这个时候房间里面光线昏暗,相对而言,屋子外面显得挺亮,清冷的月光白森森从窗户射进房间,将窗户上的窗花映到地面,看上去张牙舞爪。
我高祖母这时才发现我太爷眼神不太对劲儿,于是顺着我太爷的眼神朝窗户那里看了一眼……
就在我高祖母的视线接触到窗户的那一瞬间,窗户外面“忽”地飘过一条蓝影,我高祖母还没来得及吃惊,那蓝影竟然把整个身体紧紧贴在了窗户上,贴窗花似的,不过,它竟没能挡住从外面射进来的月光,房间的光线并没有因为它把窗户挡住而下降,那东西就那么贴着,诡异冷森,透明的一样……
我高祖母终于回过神来,吓得花容变色,“啊”地尖叫起来。
就在这时候,贴在窗户上的那条蓝影说话了,声音还挺急,“小姐、小姐,您别叫啊,俺是……俺是小兰呐,俺是小兰,小姐,小姐您别怕……”
听外面的蓝影说自己是小兰,我高祖母稍稍放了点儿心,不再尖叫,接着很快镇定下来。毕竟小兰是她的贴身丫鬟,情同姐妹,没什么好怕的,并且我高祖母记得八月十五那天,小兰好像是穿着一条蓝色长裙,此刻再看贴在窗户上那条蓝色人影,那轮廓,那身形,还真像是小兰,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我高祖母看不清小兰的脸。
不过,我高祖母的疑问很快就来了,小兰已经失踪七八天了,府里府外、城里城外都找遍了,怎么都找不着,怎么小兰今天会在半夜三更突然出现在香楼窗户外面呢,这让人很难接受。
还没等我高祖母说什么,小兰又说话了,“小姐,您别害怕,俺找到一个疼俺的男人,俺现在要跟他走了,俺是来跟您道别的。”
听小兰这么说,我高祖母还是没说话,两条胳膊紧紧抱着我太爷。我太爷这时候闭着眼睛躺在我高祖母怀里,不哭也不闹了,像睡着了似的。
我高祖母毕竟跟着我高祖父五六年了,很多事儿她虽然没见过,但是听我高祖父多少跟她说过一点,什么鬼爬墙、鬼贴窗户、鬼敲门等等。
一想到我高祖父跟她说过的那些,我高祖母觉得这时候的小兰,恐怕已经不是人了,浑身冰凉。
这时候小兰又开口说话了,“小姐,俺爹娘在俺很小哩时候就去世了,俺叔把俺卖给老爷当丫鬟,老爷俺又让服侍您,俺是个丫鬟,您没有看不起俺,对俺像亲妹妹一样,俺觉哩您就是俺哩亲姐姐,俺今天要走了,专门儿回来跟您说一声儿,小姐,您保重,俺走了,小兰走了……”小兰话音一落,贴在窗户上的那条蓝色人影“忽”一下不见了,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整个世界在这一刻回复了正常,窗外依旧月光皎白,悄静一片,另一队护院武师、家丁从前院巡逻回来,在香楼下发出一长串清晰沉闷的脚步声,那些人里偶尔有人传来一声咳嗽。
这个时候,我高祖母莫须里打了个冷战,缓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仰躺在床上,浑身上下被冷汗打湿,房间里依旧昏暗漆黑,窗户那里射进房间的月光依旧凄冷惨淡,但是再没那条蓝色人影的踪迹。
楼下巡逻家丁的脚步声也由近及远,声音越来越小,渐渐听不到了。
我高祖母第一时间在自己身旁摸了摸,刚好摸到我太爷的小肚子,一起一伏的,我太爷显然睡的正香,似乎我太爷刚才根本就没有醒来过,更没大哭过。
我高祖母松口气的同时忍不住疑惑起来,难道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她做的一场梦吗?
第二天,我高祖母带着我太爷由丫鬟小香和一个武师陪着,在城里玩了一天,她虽然对晚上那个奇怪的、近乎真实的梦感到困惑,但也没太在意,她觉得可能因为小兰失踪的事,导致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不过,梦终归是梦,即便再真实它也只是个梦。
一天无话。到了晚上,负责给蔡府做饭的老厨子慌慌张张从伙房跑来找蔡文烨,说他徒弟不见了。
老厨子说,昨天晚上睡觉前还见过他徒弟,徒弟还给他端的洗脚水,给他洗的脚,可是大清早一起来,衣服都在,人却不见了。
老厨子和他徒弟不在家丁们住的大房间,他们两个人住在伙房旁边的一个小配房里,算是特殊待遇了。
一开始老厨子以为自己徒弟被府里的人叫去干别的了,可是没想到从早上到中午,从中午又到晚上,一整天没见着徒弟的人影儿,下午的时候,老厨子还问了几个和徒弟关系不错的家丁,那几个家丁都说没见着他。
这一来二去的,就挨到了晚上,老厨子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这才赶忙来找蔡文烨汇报。
蔡文烨一听,脑门儿的青筋都蹦了起来,丫鬟小兰那档子事儿还没了结,现在又冒出个小厨子不见了,他们蔡府这是怎么了这是?
老厨子跟蔡文烨说他徒弟不见的时候,我高祖母刚好在旁边听到,这让她想起了自己昨天晚上做的那个梦,梦里小兰说,她找到一个疼她的男人,小兰说的那个男人,会不会就是老厨子的徒弟呢,他们两个会不会一起私奔了呢?
不过,要说私奔,好像有点说不过去。蔡文烨曾经有言在先,小兰要是想出嫁,随时都可以,蔡府还给她准备嫁妆,她没理由不要嫁妆和人私奔呀。
老管家蔡章跟我高祖父讲到这儿的时候,我高祖父插了一句,说这个小兰可能在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已经死了,死前可能心愿未了。小兰给我高祖母托梦道别,第二天小厨子跟着失踪,不是巧合,小厨子很可能是给小兰鬼魂害死的,小兰生前可能对这小厨子有感觉,死后想在阴间和小厨子做一对鬼夫妻,她给我高祖母托梦的时候,小厨子可能已经死过了,小兰心愿已了,这才托梦跟我高祖母道别。
我高祖父说上面这些话的时候,是从他自己的职业角度去剖析的,要( 末代捉鬼人 http://www.xlawen.org/kan/4857/ )
用我们的话说,这是一种以阴制阴的方法。鬼这种东西,很奇怪,可能生前是人的缘故,死后依旧保持着一些人类的习惯,比如回家、进屋,它们一般和人一样是走门的,如果门走不通,它们就会跳窗户,要是窗户再跳不进去,它们就会在院子里胡闹,或哭或叫,甚至乱砸院子里的东西等等。
窗户被鸡血条封了以后,它们只能走门,这个时候呢,它们会发现门口放着一个水盆,盆里的水因为是在夜里二更天以后打上来的,里面含的阴气很重,这对鬼魂的吸引力很大。
在我们这里,是不敢喝二更天以后打上来的井水的,因为里面含阴气,喝了以后轻则拉肚子、发烧,重则,那就不好说了。
因为盆里的水含阴气,能引起鬼魂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小孩子变成的新鬼,还有些童心未泯的意思,它们就会探头朝盆里张望,这个时候呢,因为盆地有镜子(倒入墨汁的水盆一样,只是没镜子效果好),可以产生倒影,而这些小鬼探头去看的时候,会看到镜子里空空如也,在它们的潜意识里,它们是可以在水里或者镜子里成像的,也就是说,它们认为自己可以看到镜子里自己的样子,但是当它们看到镜子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会被吓到,继而仓惶逃窜。
这种方法,在我们家,就我高祖父用过,我奶奶说,这种防鬼方法很灵验,不过,我至今都没试过,对这种方法持保留意见。
言归正传。当我高祖父回到家的时候,天色已经擦黑儿,他也赶忙准备鸡血条封窗户,然后找出我高祖母陪嫁来的铜镜。
我写到这儿,有些挑刺儿的朋友肯定会说,全村人都准备鸡血条,那得杀多少只鸡呀。这个,其实三王庄那时候人口并不算多,全村加一块儿不到百户人家,只要杀上几只鸡放干血,就够全村人用了。还有,我高祖父家里的鸡血条是早就预备好的,毕竟我们家是干这个的,柳条啊鸡血呀,家里不缺这些东西。
言归正传。当我高祖父把铜镜拿到手里的时候,愣住了,他睹物思人的想起了我高祖母和我太爷,心里想着,等这件事过去以后,就把他们娘俩打开封接回来。
这个时候,三王庄所有村民都忙活了起来,村长从几户村民家里找来几只打鸣公鸡,在大街上宰杀,其他村民全都围拢着,每个人手里拎着一条白粗布,等着蘸鸡血。
这时候我高祖父呢,把该准备的准备好以后,从家里找出一把斧头插进腰里,出门朝河岸边那里走去。
来到河岸边,他朝河岸边一排柳树看了看,这时候太色已经渐暗,每颗柳树看上去都显得树影婆娑、张牙舞爪,感觉怪吓人的。
高祖父来到一颗大柳树跟前,朝树上看了看,然后把斧头拿在手,把裤腰带勒了勒,抱着树干爬了上去。
在树上站稳身子以后,瞅准一根小腿粗细的茂密枝杈,一手抓住着旁边的树杈,一手抡起斧头,呼呼十来下的功夫,那根树枝咔嚓一声,从树身折了下来。
我高祖父在树上吁了几口气,从树上爬下来扛着树杈回村了。
这时候村中心大路上,还有几户村民挨队等着蘸鸡血,村长也在。
我高祖父把柳树枝放到路旁,把村长叫到一边,让他在村里找六个阴时出生的妇女,年龄不限,不过必须有过孩子的,而且每人必须带一把剪刀过来。
村长点头,也没问我高祖父为啥,直接找去了。
约莫半个时辰的功夫,找来了,六个妇女,全部带过孩子,年龄在二十到四十岁不等。
这时候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村长让人弄了几根火把,把路上照的通亮,村子里不少老老少少站在路边好奇地看着。
我高祖父刚才趁着村长找人的空当儿,回了家一趟,从家里拿来几张白纸、一碗浆糊和一小捆麻绳。
这个时候,我高祖父让那些看热闹的人站的远一些,然后给六个妇女每人发了一张白纸,也就是糊窗户用的那种白草纸,让她们每人用白纸做一面引魂幡,不会做的我高祖父在旁边教,但是仅限于动口不动手,绝不用手去碰妇女手里的白纸。
引魂蟠,众所周知,是让鬼魂依附其上的,不过上面不能沾阳气,要不然鬼魂就不会依附在上面,让阴时出生的女人制作引魂幡也是出于这个原因。阴时出生的女人阴气重,制作出来的引魂幡上面带的阳气少,鬼魂一般不会排斥。这时候,要是给我高祖父一个大老爷们儿碰了,这面引魂幡也就算报废了。
在咱们民间引魂幡的样式很多,有旗幡、花幡、门幡、闹幡等等,我们这里的引魂蟠是筒状的,叫做筒子幡,制作方法很简单,先把白纸卷成筒状,用浆糊糊好,然后用白纸条剪出一排半尺来长的纸穗,把纸穗黏在纸筒一端,再用麻绳穿住纸筒另一端,最后用包了白纸的高粱杆挑住麻绳即可。当然了,我说的这种是最简陋的筒子幡,咱们现在的寻常人家也不再制作这么简陋的引魂幡了。
我高祖父这时候让几个妇女制作的,就是我说的这种最简陋的引魂蟠,主要是时间太仓促,来不及讲究,是那样儿就行了。
引魂幡做好以后,我高祖父又让这些妇女每人从头上拔下一根长头发,系在引魂幡的麻绳上,最后,让这些妇女把引魂幡用麻绳拴在了柳枝上。拴的时候随便,没什么讲究,拴牢即可。
引魂幡上系头发,主要是因为这些是童鬼,童鬼最大的特点就是“恋母”,让生过孩子的妇女把头发系在引魂幡上,更容易让那些童鬼就范。
做好这些以后,剩下的就是我高祖父一个人的事儿了,我高祖父让村长把火把撤了,让围观的村民散了,并且嘱咐他们,晚上无论听到什么,或者看到什么都不要出声儿,更不能出门。
等村民散了以后,我高祖父又回了家一趟,从家里拿来几样东西,然后扛着柳树枝又来到河岸边那排柳树下,把肩上的柳枝放到一边儿,自己倚着一颗柳树坐下,从腰里拿出师傅王守道的烟袋,忽明忽暗抽着烟,等上了。
或许因为常年打更的缘故,我高祖父的时间感很强,即便不用沙漏、燃香之类的辅助物品,他也能把时辰掐个八九不离十,老百姓管这个叫“掐心思点儿”。
感觉天色到了二更的时候,我高祖父回了家一趟,从家里拿出一个木盆,来到了村头那口水井边。
这时候在井边打水的村民还挺多,这些人也都上着心呢,虽然今天没我高祖父给他们打更,他们也留意着时间呢。古时候的人一般看看天色、星辰月亮啥的,或者掐一下心思点儿,也能把时间算个差不多。
写到这儿,或许又会有人提出异议,说,如果晚上阴天,没星星月亮,怎么看?这个,类似于这种专门挑刺儿性的问题,希望各位以后不要再问,你们问我,我问谁去?比如上面有位朋友问,为什么碎了六个坛子,只有一个人被附身?这话问的倒也合情合理,这个,据我推测,只能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那些坛子不是被捕快们打碎的,而是被附身的人打碎的。这个呢,我已经修改过了,有时候呢,也就是一时疏忽,会遗漏了一些无关轻重的细节,这是避免不了的,因为这故事本来就是残缺不全的,我这是勉强把它们综合了在一起,难免会有纰漏出现,希望各位朋友不要揪着不放。
言归正传,这时候打水的村民见我高祖父过来,纷纷围上来问长问短,他们主要是害怕,希望我高祖父能给他们个定心丸儿,我高祖父当然理解这些村民的心思,憨笑着宽慰了他们几句,村民们这才放下心来。
打了井水以后,我高祖父回家把水盆放到房门口,又把铜镜拿出来放进了盆里。
我讲到这儿,可能又会有朋友疑惑,你们不是抓鬼的嘛,还用的防着鬼吗?这个怎么说呢,我们抓鬼人也是人,有时候不小心也会着道儿,就像我们这里那些俗语说的,淹死的都是会凫水的,被蛇咬的全是抓蛇的。
把家里这些事儿打点好以后,我高祖父又回到了河岸边那排柳树旁,再次抽着烟,等起了时辰。
第二十四章 高祖送子
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过去了。约莫等到三更天的时候,我高祖父将烟袋掖回腰里,从柳树底下起身,伸手把旁边的柳枝抄过来扛在肩上,大步朝村子走去。
来到村子口儿以后,他没进村,扛着柳枝在村外一条小路上绕了起来,沿着小路一直绕到了东南头。
村南这里,是那些童鬼的必经之路,因为我们家这些手艺里面没有看到鬼这一条,驱邪抓鬼只能凭积累下来的经验、凭自己的感觉。我高祖父这时候,只能守株待兔。
在村南头这里大概等了能有一炷香的功夫,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我高祖父找了块合适的地方,把柳树枝插在了地上。半沙化土质,很好插的。
这个时候,村子里的气氛明显和往常不太一样了,阴森森的,望之有种让人喘不过的感觉,四周温度很低,极静,连一只狗叫声都没有。就好像村子荒废了好多年,整个儿显得死气沉沉。
从打离开河岸,我高祖父就在心里一直估摸着,这个时候,那些童鬼应该正在这些村民的家门口儿,可能正在哭闹,也可能正在想办法进屋。至于它们进屋的目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无从考证。不过这个时候,也正是考验三王庄这些村民承受能力的时候,阳气重的人可能没啥,最多就是心烦意乱,感觉莫须里不知道从哪儿一直吹冷风。阳气弱的,会听到脚步声、哭声,或者拍窗户声、敲门声,甚至透过门缝,还能看到院子里站着个啥。
这还都不算啥,这个时候最凶险的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他们很有可能受到鬼童阴气和怨气的干扰,哭闹不休,有的会甚至会昏迷不醒、发烧说胡话。
鬼童这时候呢,在村民家门口看到盆子里的镜子以后,就会被吓到另一家,在另一家看到以后,再会吓跑到下一家,可以说三王庄的每一户人家儿都不能幸免,等这些鬼童们闹腾够了,他们就会原路返回荒坡这里的土洞。
我高祖父这时候把柳枝插在村南这里,就是在等他们返回,就是所谓的守株待兔。
引魂幡和柳树枝杈,在我们这里,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是一样的,都是用在亡灵出殡的时候,如果用柳树杈,就不必再用引魂幡,反之一样。死者出殡下葬的时候,柳树枝或者引魂幡会由孝子扛着或者提着,等到了坟地以后,如果用是引魂幡的话,就会随那些纸活儿,也就是纸人纸马之类的,在坟头一起烧掉。如果用的是柳树枝的话,会把柳树枝插在坟头,再浇上一桶泔水,不过插在地上的这根柳树枝不能活,活了说明依附在树枝上的死者亡魂没有走,这对死者家里人不好。
我说这么多呢,其实主要是想说,我高祖父这时候柳树枝上挂引魂幡,是在双管齐下,他这么做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都是枉死的,怨气很大,单凭引魂幡或者柳树枝恐怕留不住它们。
言归正传。我高祖父在村南这里又等了一会以后,觉得时间差不多了,那些鬼童也快该返回了,于是从身上掏出厚厚一沓烧纸,用手指在地上画个圈,把烧纸放进圈里,然后取出火镰火绒,把烧纸引燃。
等烧纸烧到一半儿的时候,我高祖父又从怀里掏出厚厚一沓冥钱,外圆内方那种,朝着立在地上的柳树枝一边撒,嘴里一边喊:“一撒,洒天殃,钟馗天师降;二撒,洒地殃,地殃化吉祥,男殃并女殃,洒过齐消亡;三撒,洒鬼殃,洒尽诸亡灵,急急离此方;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吾奉终南山人助我驱殃,如律敕令!”
喊过以上这些以后,接着又喊:“孩儿们呐……都来回来吧……恁娘想你咧……恁爹找你咧……来吧……都来吧……跟大也回家找爹娘咧……找爹娘……”
这时的喊声必须拖着长音,使声调悲苦凄凉,半唱半说那种,就像是在跟鬼魂说话,也像是在给亡魂唱喏超度。
这个时候,主要讲究个心诚意灵,就像那位孔老夫子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无论那些鬼魂你看到没有,或者它们在不在附近,都要当它们就在你身边,只有你抱着真诚的态度,真心实意和它们沟通交流,它们才会感应到。
还有一点,做这些的时候,必须保证四下无人,要是这时候有人看到,吓着那些人不说,同时也会导致法事不灵,请鬼不来。
这个时候的三王庄村南头这里,当然没人了,空旷寂静,因为村民都在家里战战兢兢缩着呢。
就在我高祖父喊了能有十几声以后,柳枝上拴的那几个引魂幡动了几下,这个时候,空中没有一丝风,引魂幡属于无风自动,非常诡异。
当然了,诡异仅限于普通人这么认为,在我们这些人眼里,这算是家常便饭了。
我高祖父见引魂幡动了几下,松了口气,不再撒冥钱,脸上露出很和蔼的笑容,朝那几个引魂幡问道:“孩儿呐,到齐了么有?谁到咧,跟大也说一声儿。”
我高祖父话音一落,柳树枝条上几个引魂幡无规律的前后左右摆动起来。
高祖父抬起手点了点数儿,“一、二、三、四、五……咦,咋还少一个咧,那孩儿去哪儿咧,恁去找找他呗,赶紧叫他回来,大也带恁去找你们爹娘哩。”
我高祖父说完,那几个摆动的引魂幡一动不再动弹,就像风突然停了似的。
接下来,我高祖父站在柳枝旁边大概等了能有一袋烟的功夫,柳树枝上的六个引魂幡同时又动了起来,就像六个孩子在欢快嬉戏。
我高祖父一看,又笑了,依旧一脸和蔼,“都到齐了吧,好啊,走,大也带着你们找恁哩爹娘。”我高祖父说着,轻轻拔起地上的柳枝扛在肩上,又说:“孩儿们,都坐好喽,别掉队,走咯……”
我高祖父说完,大步朝荒坡的方向走去,一边走,一边从身上掏出冥钱,朝天空扬手撒着冥钱,同时在嘴里喊着:“西域法王来起棺,护法玄坛列两边,太岁听说行千里,丧门吊客要躲远,此地不是留灵处,谨请亡人到西天……”
“吾行一步,何神敢挡,吾行二步,海水飘洋,吾行三步,殃灭消亡,吾行四步,神避鬼让,吾行五步,伏尸孽鬼,吾行六步,一指他方;有天星来护,有日月三光,天妨归天,地妨归地,神妨归庙,鬼妨归坟,敢有违者,押赴魁罡,如律敕令!”
我高祖父嘴里这时候念的叫“起灵咒”,送亡灵用的,这时候是在送这些童鬼上路。
一边走、一边撒冥钱、一边念咒,很快的,我高祖父扛着柳树枝来到了荒坡那里。
因为这些孩子就是死在了这里,就像他们生前的出生地一样,这里是它们的根,要送它们就得来它们死亡的地方,当然了,对于那些不知名的孤魂野鬼,送法和这个不太一样,至于送野鬼的方法,将来会提到的。
送这些孩子们鬼魂,最好是能找到它们尸身埋葬的地方,不过之前我高祖父一直没问那名捕头这些孩子尸身的事,一直没问孩子尸身找到没有,至于这些孩子们的尸身,我高祖父并不知道确切位置。
据我估计,这些孩子的尸身应该也埋在荒坡这里,应该距离那个土洞不太远,因为那些邪教分子不可能背着尸体跑上几里地以后再给埋了,更不可能给他们做法事、风光大葬之类的。孩子尸身那些捕快可能早就找了,不过可以想象那些尸身开膛破肚、或者肢体腐烂的惨状。我高祖父之所以没问,可能就因为这一点,他不想、或者没办法接受那些孩子的尸身惨状,太可怜了。
既然没有孩子们埋葬尸身的确切位置,我高祖父只能扛着柳树枝来到土洞那里,把柳树枝插在土洞口以后,又用手指在土洞口画了个大圈儿,然后把怀里所有的冥钱和烧纸拿出放进了圈里,又把柳枝上的六面引魂幡摘下,嘴里说着:“孩儿们呐,到家咧,把这些钱都拿上,回家找恁爹娘吧……”说完,跪在地上从怀里掏出火镰火绒,把那些冥钱和烧纸引燃了。
如墨的夜晚传来了火光的跳动,映红了我高祖父的脸,圈子里凌乱的冥钱和烧纸在火光燃烧之下,一点点化成了灰烬……
就在这个时候,空气中忽然刮起一股旋风,旋风旋着那些烧尽的纸灰,扶摇上天。
我高祖父从地上站起身,看着那些飞起来的纸灰,长长叹了口气……
嘴里轻声叨念一句,“孩儿们呐,走吧,到了那边儿好好过……”
在这个世界上,好人,坏人,没有明确的划分,好事和坏事,却是泾渭分明,好人做了坏事,会成为坏人,反之,坏人做了好事,也能成为好人。想做好人还是做坏人,只在于你实施的行为和你的一念之心。
第二十五章 丫鬟失踪
我高祖父那个时代的清水教、邪道士,如果他们能把那些法术拿去做善事,我想他们今天肯定不会被世人所唾弃,不会被历史所指责,更不会让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对他们生出发指的恨。
鬼童这件事过去以后,三王庄以及三王庄附近这一带,再也没有哪户人家儿传出孩子丢失的消息,算是恢复了正常,除了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心里还在滴血以外。
三王庄这一带老百姓的日子,又开始一天天这么过下去了。
这个时候,我高祖父就寻思着到开封把我高祖母和我太爷接回家来,毕竟孩子失踪案已经彻底告破,我高祖母和我太爷没必要再躲在娘家了,再说了,就这么两地分居也不是个心思,我高祖父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她们母子两个。
九月中旬的某一天,我高祖父跟村里人借了辆马车,又下河捞了几条黄河大鲤鱼,买了些走亲戚用的礼品、点心啥的,准备第二天到开封接我高祖母和我太爷。
不过,还没等我高祖父启程,我高祖母竟然从开封回来了,不光她回来了,还带着蔡府老管家蔡章,两个人不但风尘仆仆,还一脸惶恐。
我高祖父见他们两个神色异常,就没敢和老管家叙旧,也没敢对我高祖母嘘寒问暖,他给我高祖母和蔡章每人沏了一碗热茶以后,直接问他们出了什么事。
我高祖母没说话,虽然脸色异常,但是看向我高祖父的眼神里脉脉含情,想来她对我高祖父也是日夜思念。
话都是老管家蔡章说的,蔡章说,这次匆忙赶过来,是专门来请姑爷到蔡府去一趟的,因为这大半个月来,蔡府上下发生了好几件让人毛骨悚然的怪事,就连我高祖母也遇上过一次。
事情的经过,还要从一个月前,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晚上说起。
中秋节,朋友们都不陌生,至于它的来历、典故、传说啥的,各位可能比我还了解,所以呢,在这里我也就不再过多赘述了。
在我们这里,我说的是我们这里现在的农村,中秋节呢,刚好是秋收的季节,玉米、大豆、花生之类的农作物相继成熟,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收获时节,所以呢,我们这里农村的中秋节过的很平淡,也就是买上二斤月饼,先祭一下家里供的神仙和灶王爷,然后全家人把月饼分着吃了,就跟不过节差不多,就和那个什么“端午节”一样,端午节前后呢,我们这里刚好收割麦子,也是忙的脚后根不着地,有些人家儿呢,可能会抽出些空闲时间,搁上油锅,炸一些糖糕、菜饺之类的,也是供奉完神仙,然后吃。就在最近几年,我们这里才有了粽子这种食物,个人感觉味道不怎么样,粘不拉几的,可能吃的不是上品吧,不过在我小的时候,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粽子,别说吃,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注意啊,我上面说的这些,我不敢保证所有河南老乡都能够赞同,我说的只是我们这一带的农村,并不代表整个河南省,也不代表我们这里的城里人。
这两个节日呢,在我们这里的农村几乎没啥感觉,要说有感觉的,可能就是那些城里人了吧,放假啥的,是给他们放的,节也是给他们过的。当然了,我说这话不是在抱怨,也不是在愤世嫉俗啥的,我只是在说自己的心里话。
我们这里过去的中秋节,我听奶奶说,要祭河神的,等月亮出来以后,由村长带着,全村人抬着供品到河岸边烧香、磕头,然后在河水里放那种磨盘大小的河灯。要是赶上闰年,也就是四年一闰那种闰年,中秋节刚好在秋收完成以后,如果再赶上个大丰收,村里人不但要祭河神、放河灯,还会用稻草扎条大草龙,草龙身上插满松油火把,使得整个龙身看上去张牙舞爪、火光冲天,然后由十几个小伙子举着,在河岸边来回舞动,河水里倒影着火光闪闪的草龙,很是好看。这些呢,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过节的气氛,也越来越淡了……
言归正传。这个时候的开封蔡家呢,过中秋节比较“斯文”,毕竟是书香门第,蔡文烨又喜欢效仿古人,中秋节晚上会在自家阳台上摆上几座宴席,全家老幼欢聚一堂,饮宴赏月。
在饮宴赏月之前,还需家里主事的女人切月饼、西瓜,摆案祭月,先由家里女子开始,逐个在祭案前焚香磕头,称之为“拜月神”。
那天我高祖母也拜了月神,她这时候在蔡家的待遇和没出阁之前差不多,还是住在她自己的香楼里,身边还是小兰、小香那俩丫鬟伺候着,唯一不同的就是,我高祖母身边多了个三岁大的孩子,也就是我太爷。
蔡府上下这几件怪事,可能就和我高祖母身边那个丫鬟小兰有关系。
这个小兰呢,就是过去带我高祖父和王守道找到“护花鬼”尸身的那个小丫鬟,也是送护花鬼时,扶我高祖母纸人替身的丫鬟之一。
中秋节那天,丫鬟小兰陪着我高祖母拜过月亮以后,偷偷跟我高祖母说要离开一会儿,就跟现在的请假差不多。我高祖母是个很开明和善的人,从来都没把身边这两个丫鬟当下人看,小兰说要离开一会儿,我高祖母立刻就答应了,毕竟大过节的,丫鬟、仆人们也是人,也该找地方高兴高兴。
可是,谁都没想到小兰这一去就不见回来,等宴席散了以后,我高祖母也没在意,觉得她可能玩的太疯了吧,带着我太爷回房睡觉去了。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那天,依旧不见小兰,我高祖母这时候就觉得奇怪了,让身边另一个丫鬟小香去找找看,小香把全府上下找了个遍,竟然没能找到。
因为蔡文烨之前有言在先,小兰和另一个扶过我高祖母纸人替身的丫鬟,已经不算卖身在蔡府,她们不但出入自由,还可以随时离开。
我高祖母觉得小兰可能在昨天夜里出府了,这时候小香就跟我高祖母说,小兰没有出府,睡觉前还见到过她,大清早起来人才不见的。
蔡府的丫鬟都是住在同一个大房子里的,和蔡府的男家丁一样,相当于现在的集体宿舍差不多。不过男家丁的住处在前院,丫鬟们的在后院。小香的床铺刚好和小兰的是挨着的,小兰的一举一动小香都能够察觉到。
衣物还在,人却不见了,而且可能是在这些丫鬟们睡着以后不见的。我高祖母就觉得很奇怪,把这件事告诉了蔡文烨。
这个时候呢,儿童失踪案已经接近尾声,同治皇帝的密诏已经下发,虽然还没能来到开封这里,但是这时候全国各地已经开始大规模秘密清缴道教。
或许因为密诏还没能来到开封的缘故,开封这一代偶尔还是会有孩子失踪的消息传出。蔡文烨就觉得这丫鬟小兰可能和那些孩子一样,也是失踪了。
于是蔡文烨让所有家丁在前院找,所有丫鬟婆子在后院找,他二儿子带着县衙里的人在城里找,一口气折腾了三四天,不过,连丫鬟小兰的影子都没找到。
蔡文烨这时候心里就有点儿不太痛快了,那些普通老百姓家里丢孩子也就罢了,毕竟他们的防范措施有限,但是蔡府上下总共百十来号人,二十几个家丁,五六个武师,日夜不间断巡逻,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能丢失丫鬟,那他们蔡府还有啥安全性可言,再说了,他儿子在县衙里当差,家里竟然还有失踪人口,这要是传出去,好说不好听,而且还有点儿太岁爷头上动土的味道。
蔡文烨一皱眉头,整个县城都动了起来,就像牵一发而动了全身一样。县衙那些捕快、兵丁,开始了全城大搜捕,几乎把县城翻了个底儿朝天。当然了,还是一无所获。
最后,县太爷专门设立了一个……一个就跟现在的专案组差不多的,一名捕头,带着几名捕快,专门儿负责侦破蔡府的丫鬟失踪案。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有权有势的人家儿就是好,穷人家亲儿子丢了都没人过问,蔡府一个丫鬟丢了,竟然如此兴师动众。
当然了,我没有贬低丫鬟的意思,丫鬟也是人,也是母生父养的。我只是在就事论事,相对人家丢失亲儿子、女儿的心情而言,丫鬟的分量要轻很多,再说小兰这丫鬟已经是大人了,和孩子比起来,孩子才是弱势群体,更值官府得去侦破、去关注。
县衙那支专案组破案动力挺足,但是收获很小。
一转眼,到了丫鬟小兰失踪的第八天。
这天晚上,就在刚刚打过三更,院子里的武师、家丁也巡逻过一遍以后,整个蔡府后院静了下来。天上残月皎白,在地上撒下霜一样的一层,加上夜深秋寒,整个院落静悄悄、冷森森的。
怪事,就在这个时候来了……
第二十六章 小兰托梦
这个时候,我高祖母抱着我太爷在香楼睡的正香,突然间,我太爷腾一下从我高祖母怀里坐了起来,慢慢扭过头,瞪起眼睛朝窗户那里看了一眼,“哇”一声哭了出来。
我高祖母觉浅,我太爷卜一坐起来她跟着就醒了,还没等她问我太爷是不是想撒尿了,我太爷已经哇哇哭了起来。
我太爷小时候很乖的,不经常哭,半夜三更哇哇大哭这还是头一次,而且是用上全力的哭,哇哇几下,嗓子就哑了。
我高祖母害了怕,赶紧抱住他,拍着他后背哄他,但是根本无济于事,我太爷还是哭个不停。
不大会儿功夫,我太爷哭没声儿了,身子在靠在我高祖母怀里直倒气儿,像是哭累了,更像是哭的喘不过气来了。不过,我太爷那双眼睛依旧死死瞪着窗户,就像看到可怕的东西给吓着了似的。
这个时候房间里面光线昏暗,相对而言,屋子外面显得挺亮,清冷的月光白森森从窗户射进房间,将窗户上的窗花映到地面,看上去张牙舞爪。
我高祖母这时才发现我太爷眼神不太对劲儿,于是顺着我太爷的眼神朝窗户那里看了一眼……
就在我高祖母的视线接触到窗户的那一瞬间,窗户外面“忽”地飘过一条蓝影,我高祖母还没来得及吃惊,那蓝影竟然把整个身体紧紧贴在了窗户上,贴窗花似的,不过,它竟没能挡住从外面射进来的月光,房间的光线并没有因为它把窗户挡住而下降,那东西就那么贴着,诡异冷森,透明的一样……
我高祖母终于回过神来,吓得花容变色,“啊”地尖叫起来。
就在这时候,贴在窗户上的那条蓝影说话了,声音还挺急,“小姐、小姐,您别叫啊,俺是……俺是小兰呐,俺是小兰,小姐,小姐您别怕……”
听外面的蓝影说自己是小兰,我高祖母稍稍放了点儿心,不再尖叫,接着很快镇定下来。毕竟小兰是她的贴身丫鬟,情同姐妹,没什么好怕的,并且我高祖母记得八月十五那天,小兰好像是穿着一条蓝色长裙,此刻再看贴在窗户上那条蓝色人影,那轮廓,那身形,还真像是小兰,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我高祖母看不清小兰的脸。
不过,我高祖母的疑问很快就来了,小兰已经失踪七八天了,府里府外、城里城外都找遍了,怎么都找不着,怎么小兰今天会在半夜三更突然出现在香楼窗户外面呢,这让人很难接受。
还没等我高祖母说什么,小兰又说话了,“小姐,您别害怕,俺找到一个疼俺的男人,俺现在要跟他走了,俺是来跟您道别的。”
听小兰这么说,我高祖母还是没说话,两条胳膊紧紧抱着我太爷。我太爷这时候闭着眼睛躺在我高祖母怀里,不哭也不闹了,像睡着了似的。
我高祖母毕竟跟着我高祖父五六年了,很多事儿她虽然没见过,但是听我高祖父多少跟她说过一点,什么鬼爬墙、鬼贴窗户、鬼敲门等等。
一想到我高祖父跟她说过的那些,我高祖母觉得这时候的小兰,恐怕已经不是人了,浑身冰凉。
这时候小兰又开口说话了,“小姐,俺爹娘在俺很小哩时候就去世了,俺叔把俺卖给老爷当丫鬟,老爷俺又让服侍您,俺是个丫鬟,您没有看不起俺,对俺像亲妹妹一样,俺觉哩您就是俺哩亲姐姐,俺今天要走了,专门儿回来跟您说一声儿,小姐,您保重,俺走了,小兰走了……”小兰话音一落,贴在窗户上的那条蓝色人影“忽”一下不见了,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整个世界在这一刻回复了正常,窗外依旧月光皎白,悄静一片,另一队护院武师、家丁从前院巡逻回来,在香楼下发出一长串清晰沉闷的脚步声,那些人里偶尔有人传来一声咳嗽。
这个时候,我高祖母莫须里打了个冷战,缓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仰躺在床上,浑身上下被冷汗打湿,房间里依旧昏暗漆黑,窗户那里射进房间的月光依旧凄冷惨淡,但是再没那条蓝色人影的踪迹。
楼下巡逻家丁的脚步声也由近及远,声音越来越小,渐渐听不到了。
我高祖母第一时间在自己身旁摸了摸,刚好摸到我太爷的小肚子,一起一伏的,我太爷显然睡的正香,似乎我太爷刚才根本就没有醒来过,更没大哭过。
我高祖母松口气的同时忍不住疑惑起来,难道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她做的一场梦吗?
第二天,我高祖母带着我太爷由丫鬟小香和一个武师陪着,在城里玩了一天,她虽然对晚上那个奇怪的、近乎真实的梦感到困惑,但也没太在意,她觉得可能因为小兰失踪的事,导致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不过,梦终归是梦,即便再真实它也只是个梦。
一天无话。到了晚上,负责给蔡府做饭的老厨子慌慌张张从伙房跑来找蔡文烨,说他徒弟不见了。
老厨子说,昨天晚上睡觉前还见过他徒弟,徒弟还给他端的洗脚水,给他洗的脚,可是大清早一起来,衣服都在,人却不见了。
老厨子和他徒弟不在家丁们住的大房间,他们两个人住在伙房旁边的一个小配房里,算是特殊待遇了。
一开始老厨子以为自己徒弟被府里的人叫去干别的了,可是没想到从早上到中午,从中午又到晚上,一整天没见着徒弟的人影儿,下午的时候,老厨子还问了几个和徒弟关系不错的家丁,那几个家丁都说没见着他。
这一来二去的,就挨到了晚上,老厨子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这才赶忙来找蔡文烨汇报。
蔡文烨一听,脑门儿的青筋都蹦了起来,丫鬟小兰那档子事儿还没了结,现在又冒出个小厨子不见了,他们蔡府这是怎么了这是?
老厨子跟蔡文烨说他徒弟不见的时候,我高祖母刚好在旁边听到,这让她想起了自己昨天晚上做的那个梦,梦里小兰说,她找到一个疼她的男人,小兰说的那个男人,会不会就是老厨子的徒弟呢,他们两个会不会一起私奔了呢?
不过,要说私奔,好像有点说不过去。蔡文烨曾经有言在先,小兰要是想出嫁,随时都可以,蔡府还给她准备嫁妆,她没理由不要嫁妆和人私奔呀。
老管家蔡章跟我高祖父讲到这儿的时候,我高祖父插了一句,说这个小兰可能在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已经死了,死前可能心愿未了。小兰给我高祖母托梦道别,第二天小厨子跟着失踪,不是巧合,小厨子很可能是给小兰鬼魂害死的,小兰生前可能对这小厨子有感觉,死后想在阴间和小厨子做一对鬼夫妻,她给我高祖母托梦的时候,小厨子可能已经死过了,小兰心愿已了,这才托梦跟我高祖母道别。
我高祖父说上面这些话的时候,是从他自己的职业角度去剖析的,要( 末代捉鬼人 http://www.xlawen.org/kan/4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