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部分阅读
始终不变的。
新年贺卡见真
2001年的大西北之行给李嘉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有时在夜晚一人独处时,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那种渴望的眼睛,会蓦然浮现在他的眼前。李嘉诚始终不会忘记他身披军大衣出现在贵州深山一所小学里的景,一大群孩子们见了他欢呼雀跃地围了上来大叫着:“李爷爷来了,李爷爷来了!”那一刻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李嘉诚依然时常关心那些把他视为救星的孩子们。
2005年早春,也就是在他从贫困地区视察归来的第四年,李嘉诚意外地接到了一封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信。这封信是用英语写的,当年李嘉诚见到的山村小学的学生们如今已经是中学生了,这些孩子们也许是为了向从小就懂英文的李嘉诚汇报英语成绩,也许是为了让李爷爷更加读懂他们的心声,于是便用英文写了这封信。在这封信里,孩子们向李嘉诚报告了他们自从李爷爷离开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况。从前贫困落后的山区,如今已经有了新盖的楼房作为他们读书的教室;此前看不到电视节目的孩子们,现在也可以在课堂上看电视讲座,还有,从前与城市全然隔绝的大山,也能上互联网了。每当他们从网络上得知李嘉诚和他的长实集团又创新的业绩之时,都会不自禁地集体鼓掌,甚至望着偶尔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李嘉诚,会出热烈的欢呼!
102.在公益中享受成功(7)
孩子们还在这封长信里向李嘉诚表示:
李爷爷:
我们都是在您资助下读完小学并考上中学的。***还有一年,我们就要考大学了。这几年来我们的学业一直很好,我们不敢让我们的成绩下滑,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成绩如何,不仅关系我们个人,关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成绩如果不好,就会对不起香港的李爷爷。因为我们当年读小学的时候,没有李爷爷给予的资助,就不可能考上中学。现在我们每一天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明天,都是为了给我们自己,也是为给香港的李爷爷争气啊!所以,请李爷爷放心,我们在给您祝贺新年的时候,也在向您郑重地誓:李爷爷,我们不会辜负您老人家的厚望,我们会成为大学生,会成为有知识有抱负的人!李爷爷,请您放心……
李嘉诚读到这封信时,双眼不禁湿润了。
几年以来,他在这幢长实集团的高层大厦里,不知收阅过多少来自国内外的信件。尤其是到了新年和春节,各种印制精美的贺年卡和贺年信都会纷至沓来,如山积般地摆满他的案头。不过,李嘉诚从来不曾收读过这样生动体现孩子们心声的贺年信,这封用英语写就的贺信尽管在语句上还显得稚嫩,在语法和遣词造句上还有些明显的错误,不过,在李嘉诚眼里它就是这一年他收到的数千封贺信中最让他高兴、最让他动的了。孩子们从贵州大山深处寄到香港繁华闹市的信,让李嘉诚看到了他多年为之倾心的慈善事业,已经大有开花结果之势。他所希望见到的就是这些孩子们自内心的表示:他们会在社会救助的雨露阳光之下,冲破贫困与落后的环境桎梏,有一天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汕头大学名自传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曾经说过一句几乎让所有汕大人所传诵的名:“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1981年,广东潮汕地区第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在李嘉诚资助与官方同意下成立。这所大学包含九个学院,其中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李嘉诚从加拿大、香港等地选用名师担任各学院院长,并且还动员他的国际人脉,邀请名人授课,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请星巴克咖啡创办人霍华德·舒尔茨讲授商业道德课程。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头大学的浓郁感。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李嘉诚如是说。
其实,当李嘉诚开始捐建汕头大学的时候,当时香港大学的校长,曾经提醒过他,说医学院很贵的,好像一个大海洋一样,比一般的大学可能贵10倍。在买仪器,及各方面的投入都要多,而且医学院一定要有附属医院才有用。他劝李嘉诚捐建大学不一定要建医学院,可以建一些费用较低的大学,可是李嘉诚坚持要建一个医学院。
多年以来,李嘉诚对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捐资巨大。李嘉诚本人的视力相当好,但是他对于医学院眼科中心的治疗,却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说人没有一个腿,没有一个手,还能看得到这个世界,可是没有眼睛的人,整个人生都是黑暗的。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在筹建汕头大学之时,有人建议将这所大学命名为李嘉诚大学。然而,当李嘉诚为汕大投入了无数的金钱、心血和感的时候,汕头大学里却没有留下李嘉诚的名字,提到这事,李嘉诚的回答是:“这个名呢,真的是……如果你建起一个大学,太多的股东的名字,这边一个,那边一个。我自己好像是感到有不好的地方。有的人希望最好自己的名字更大一点,更醒目一点。但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生观,我的人生观就是我做的都是自己认为对这个国家民族有利的,只要能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没有我的名字是不要紧的。只要做好这个事业。我利都没有了,名都不写,那么我为教育、医疗做什么事的时候,假如有一个部门,或者有一个人,专门要刁难,什么原因我不知道,那么他心里要想一想,我这人来到国内,来到这个地方做事,为了什么?如果有难为我的地方,他午夜梦回的时候,也应该感到有惭愧的地方了。”
103.在公益中享受成功(8)
走进汕头大学,有两点会给所有来访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在整个校园里,你几乎找不到李嘉诚的痕迹;另一个就是李嘉诚如果来到汕头大学,学生对他的爱戴程度,看了会让任何一个人感动。***当学生们抢着和他握手的时候,能把他一只胳膊都握满了。
曾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汕头大学医学院的院长来到香港,与李嘉诚约好在午饭时间商谈筹建汕头大学医学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诚的儿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与李嘉诚商谈,李嘉诚说,给你五分钟,五分钟之后我约了汕头大学的人谈公益。对于那些要用钱的公益项目,一谈两三个小时还嫌少,然而对那些赚钱的生意,却是只给儿子5分钟,这就是大富之后的李嘉诚。
李嘉诚的确放了不少心血在家乡,没有任何一个生意比汕头大学更占用他的时间,最初10年他每次到汕头大学都工作直至凌晨两三点。
李嘉诚回忆说:“几年前,我去汕头大学开校董会,市领导安排在饭后会见大群记者,被问及‘潮州人以你为荣,你又会否以身为潮州人为荣呢?’回答这个问题不可犹豫,我在两秒内便回答道:我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在我心中,同事中有不同民族,会说潮州话也不会有特别好处。潮州人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潮州人‘二战’前多从事米铺、木材、煤炭、苦力、拉车等工作,近几十年潮州家庭也着重第二代教育。但是必须记着,身为中国人,事业有成当然应该对家乡有贡献,更要有远大思想,不只中国,甚至放眼世界。”
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的两所医院和一个眼科中心。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中国第一个较为正规的临终关怀机构“宁养院”。
“第三个儿子”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父亲因为没有钱买药而失去生命的景,所以我很想再多赚一些钱,去帮助那些被病魔缠身的人,去不断地展人类的医疗事业。
——李嘉诚
有人说,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名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约22万名;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也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在接受香港的《亚洲周刊》杂志的采访时,李嘉诚甚至将自己一手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称做是心中的第三个儿子。与财富的这两种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就这样奇妙地统一在了李嘉诚的身上。
体会“花钱”的意义
说起李嘉诚,他的大儿子李泽钜感慨万分:“爸爸很懂得用钱,懂得用钱是指他知道生命中,那些事对他重要。他觉得如果能在一生中,帮助那些较不幸的人,不论在医疗或教育也好,他觉得这样做可使他感觉得更富有。”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而李嘉诚正是通过“花钱”的方式践行着这一句话,他说:“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成功之后,利用多余的资金做我内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于是,他热心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与医疗事业,多年来各项捐款达30亿港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这场地震,震动了世界,凝聚了中华。汶川大地震后,李嘉诚立刻决定向灾区捐款人民币3000万元。接着再捐1亿元,为所有受灾学生支付全部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让他们尽快复学。与此同时,他名下的基金会迅速派遣近千名受过训练的义肢技师前往四川,计划为四川灾区受伤的灾民全部免费安装义肢及提供轮椅,预计在两个月内全部完成。李嘉诚还表示,若灾区再有实际需要,他会进行第四轮捐助,只要有最实际和见效的项目,就会立刻去做。
记者问李嘉诚:“您对教育和医疗这些慈善公益的事业投入这么大,与您幼年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李嘉诚回答道:“童年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战争期间,我们一家人来到香港,当时日本人已经占领了香港了,于是我妈妈带着我弟弟、妹妹回到家乡去,香港只有我跟我爸爸。那时每天晚上爸爸都会咳嗽。因为爸爸的咳嗽,每天晚上我心里都很难过,但他也根本没有看过医生,等到他自己知道严重了,才联系公立医院。半年后,在医药不够、经济困难的况下,他去世了。所以这一段的经历给我非常深刻的影响,就是说,如果有一天,假如我的事业可以达到某种程度,我就要为医疗事业做一点事。要牢牢记住,教育、医疗都是最重要的。教育来讲,我认为自己也幸运,怎么样幸运呢?因为在那一段最困难的时期,我一路都是尽量求进步、尽量抢到多一点学问,到今天这么多年来,是没有一天停过的。甚至旅行,我还是带着要看的书。……我一生中有两个关键时刻。一个是我12岁的时候,一个天真、充满幻想的小孩子跑到香港,见到一个不是我所希望的世界,我转眼之间就变得成熟了,非常努力,不怕辛苦,充满责任感。第二个应该是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可以说‘贫穷,我永远不会再见你了’,也就是说以后都不需要做事了,可以退休了。但是骤然间你现,财富在一路给你增加,可你有什么特别快乐的地方?没有。”
104.在公益中享受成功(9)
人们都知道,做医疗和教育事业,金钱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时间、心血、担心、还有投入的感。***其实,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政策,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教育能够令社会进步。而医疗是一种关怀。这个社会如果有进步,有关怀,是好的。如果一个社会有进步,有关怀,这个社会就非常和谐。
李嘉诚说:“人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段时间,如果你能够快快乐乐地回想起,这一生虽然人家也为我服务很多,但我也为人家服务不少,那么,你就会真真正正快乐的。我在香港有不少朋友因为肿瘤病过世了,过世之前受过不少痛苦。照我看,如果一个女人分娩的痛苦假如是50%的话,最痛苦的时候是60%,但是这个肿瘤的病痛是可以达到100%的。我去医院看望这个朋友之后就想,在内地也应该有这样的病症,假如家庭环境不好的话,用什么去关怀他呢?我去跟大学的医学院说,我希望在汕头建试点,如果好的话,两三年之内,在全国推广这件事。他们提议用“临终关怀”,我说这个名字用得不好,你跟病人医疗的时候,说是临终关怀,是不行的。现在全国共有20家。坦白来讲,这个是完全不够的,就是加100倍,也是不够的。但是,我不能够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这个问题上,最要紧就是希望大家一道努力,那么这力量就大了,单凭我这个人,是做不大的。所以,现在我还是鼓励我基金会的同事,他们也真的是尽心尽力,每天工作量都非常重。我都是告诉他们一句话,用最好的医药,最好的办法,能够送到病者的手里,给他医治。我说,假如一个药减轻病痛是90%的,价格是50块钱,但是一个可以减轻99%,要100块的,我愿买100块的,就是尽量令病人的痛苦可以减到越少越好,这是我自己心底的想法。”
2003年的一个晚上,李嘉诚无端地想起来他的基金会,因而睡不着。他想,世事难料,坐飞机也可以出意外,骤然之间有个疾病,也可以离开这个世界,因此他整夜未眠。天快亮的时候,他问自己:“傻瓜,为什么要这么艰难?”因此,他把他的基金会当做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因为如果他多一个孩子,无论男的女的,他都会分一部分给他。
李嘉诚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我就这样想,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个是内心的财富。这个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是真财富。因为金钱的财富,你今天可能涨了,身价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变为一半。只有你做出使世人受益的,这个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回来。”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荣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这是对李嘉诚常年致力于慈善事业的高度评价。
2006年,已近八旬高龄的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最近常常对人说,我有了第三个儿子,朋友们听说后都一脸不好意思地恭喜我。我是很高兴,我不仅爱他,我的儿子也将爱他,我的孙儿也将爱他。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其实,世界上拥有“第三个儿子”的富豪并不罕见,从当年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到现在的电脑大王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无不如此,他们都以用自己的巨额财富成立公益慈善基金会或向公益慈善基金会捐款,动辄数百亿美元。2006年6月15日,已经为慈善基金会捐赠上百亿美元、并承诺要捐赠95%财产的比尔·盖茨宣称,在即日起的两年里向其他高管逐步移交日常管理权责,并于2008年7月起全职参与比尔和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运营管理。世界第二富豪“股神”沃伦·巴菲特,则将他大部分的股票约值3000亿人民币,捐献给了5个慈善基金会,又让大家领略了两大慈善家的襟怀与境界。
105.在公益中享受成功(10)
美国大富豪慈善家卡耐基曾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所谓钱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应该成为一些理性富豪们的财富观,应该正确认识财富,认识自身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应该像比尔·盖茨、李嘉诚那样,财富取自社会又回赠社会,拥有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慈善家捐赠社会,养育“第三个儿子”,体现的是一种大智慧,一种长远的眼光,一种奉献社会的胸怀,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李嘉诚相信自由和责任是并行不悖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他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他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通过对真理和公平不断的追求,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和谐与正义的社会。一个没有原则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互信的世界。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这是李嘉诚最喜欢的一段格,作为世界华人富,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而且还是一个著名的慈善家,是很多人景仰崇拜的对象,但愿他的思想和行为、他的习惯和性格能影响更多的企业家和商人,从而涌现出更多的慈善家,乐善好施,播撒爱心,奉献社会。
参考书目
〖1〗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1月.
〖2〗随晓明,赵文明编著.华人富李嘉诚成功智慧全集.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年4月.
〖3〗诚编著.做人做事做生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4〗刘军编著.顶级智慧1——听李嘉诚讲经商之道.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5〗张家林主编.世界名人传记:李嘉诚.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6〗陈美华著.香港超人:李嘉诚传.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12月.
〖7〗陈美华,辛磊.李嘉诚全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月.
〖8〗李津编著.李嘉诚——华人富独步商界的不息传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月.
〖9〗王志钢编著.李嘉诚一生的八种能力.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1月.
〖10〗孙郡锴编著.李嘉诚做人经商取舍之道.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3月.
〖11〗云中天编著.李嘉诚从商三十六计.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
〖12〗王松编著.李嘉诚——60年经商的黄金法则.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6月.
〖13〗王伟锋.李嘉诚经营智慧全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14〗何仁编著.李嘉诚一生三件事.北京:群出版社,2008年6月.
〖15〗谭地洲.李嘉诚如是说:创造成功的机会.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1月.
〖16〗赵文明编著.李嘉诚管理智慧全集.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8月.
《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www.Bxwx.Org(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5146/ )
新年贺卡见真
2001年的大西北之行给李嘉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有时在夜晚一人独处时,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那种渴望的眼睛,会蓦然浮现在他的眼前。李嘉诚始终不会忘记他身披军大衣出现在贵州深山一所小学里的景,一大群孩子们见了他欢呼雀跃地围了上来大叫着:“李爷爷来了,李爷爷来了!”那一刻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李嘉诚依然时常关心那些把他视为救星的孩子们。
2005年早春,也就是在他从贫困地区视察归来的第四年,李嘉诚意外地接到了一封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信。这封信是用英语写的,当年李嘉诚见到的山村小学的学生们如今已经是中学生了,这些孩子们也许是为了向从小就懂英文的李嘉诚汇报英语成绩,也许是为了让李爷爷更加读懂他们的心声,于是便用英文写了这封信。在这封信里,孩子们向李嘉诚报告了他们自从李爷爷离开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况。从前贫困落后的山区,如今已经有了新盖的楼房作为他们读书的教室;此前看不到电视节目的孩子们,现在也可以在课堂上看电视讲座,还有,从前与城市全然隔绝的大山,也能上互联网了。每当他们从网络上得知李嘉诚和他的长实集团又创新的业绩之时,都会不自禁地集体鼓掌,甚至望着偶尔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李嘉诚,会出热烈的欢呼!
102.在公益中享受成功(7)
孩子们还在这封长信里向李嘉诚表示:
李爷爷:
我们都是在您资助下读完小学并考上中学的。***还有一年,我们就要考大学了。这几年来我们的学业一直很好,我们不敢让我们的成绩下滑,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成绩如何,不仅关系我们个人,关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成绩如果不好,就会对不起香港的李爷爷。因为我们当年读小学的时候,没有李爷爷给予的资助,就不可能考上中学。现在我们每一天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明天,都是为了给我们自己,也是为给香港的李爷爷争气啊!所以,请李爷爷放心,我们在给您祝贺新年的时候,也在向您郑重地誓:李爷爷,我们不会辜负您老人家的厚望,我们会成为大学生,会成为有知识有抱负的人!李爷爷,请您放心……
李嘉诚读到这封信时,双眼不禁湿润了。
几年以来,他在这幢长实集团的高层大厦里,不知收阅过多少来自国内外的信件。尤其是到了新年和春节,各种印制精美的贺年卡和贺年信都会纷至沓来,如山积般地摆满他的案头。不过,李嘉诚从来不曾收读过这样生动体现孩子们心声的贺年信,这封用英语写就的贺信尽管在语句上还显得稚嫩,在语法和遣词造句上还有些明显的错误,不过,在李嘉诚眼里它就是这一年他收到的数千封贺信中最让他高兴、最让他动的了。孩子们从贵州大山深处寄到香港繁华闹市的信,让李嘉诚看到了他多年为之倾心的慈善事业,已经大有开花结果之势。他所希望见到的就是这些孩子们自内心的表示:他们会在社会救助的雨露阳光之下,冲破贫困与落后的环境桎梏,有一天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汕头大学名自传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曾经说过一句几乎让所有汕大人所传诵的名:“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1981年,广东潮汕地区第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在李嘉诚资助与官方同意下成立。这所大学包含九个学院,其中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李嘉诚从加拿大、香港等地选用名师担任各学院院长,并且还动员他的国际人脉,邀请名人授课,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请星巴克咖啡创办人霍华德·舒尔茨讲授商业道德课程。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头大学的浓郁感。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李嘉诚如是说。
其实,当李嘉诚开始捐建汕头大学的时候,当时香港大学的校长,曾经提醒过他,说医学院很贵的,好像一个大海洋一样,比一般的大学可能贵10倍。在买仪器,及各方面的投入都要多,而且医学院一定要有附属医院才有用。他劝李嘉诚捐建大学不一定要建医学院,可以建一些费用较低的大学,可是李嘉诚坚持要建一个医学院。
多年以来,李嘉诚对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捐资巨大。李嘉诚本人的视力相当好,但是他对于医学院眼科中心的治疗,却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说人没有一个腿,没有一个手,还能看得到这个世界,可是没有眼睛的人,整个人生都是黑暗的。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在筹建汕头大学之时,有人建议将这所大学命名为李嘉诚大学。然而,当李嘉诚为汕大投入了无数的金钱、心血和感的时候,汕头大学里却没有留下李嘉诚的名字,提到这事,李嘉诚的回答是:“这个名呢,真的是……如果你建起一个大学,太多的股东的名字,这边一个,那边一个。我自己好像是感到有不好的地方。有的人希望最好自己的名字更大一点,更醒目一点。但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生观,我的人生观就是我做的都是自己认为对这个国家民族有利的,只要能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没有我的名字是不要紧的。只要做好这个事业。我利都没有了,名都不写,那么我为教育、医疗做什么事的时候,假如有一个部门,或者有一个人,专门要刁难,什么原因我不知道,那么他心里要想一想,我这人来到国内,来到这个地方做事,为了什么?如果有难为我的地方,他午夜梦回的时候,也应该感到有惭愧的地方了。”
103.在公益中享受成功(8)
走进汕头大学,有两点会给所有来访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在整个校园里,你几乎找不到李嘉诚的痕迹;另一个就是李嘉诚如果来到汕头大学,学生对他的爱戴程度,看了会让任何一个人感动。***当学生们抢着和他握手的时候,能把他一只胳膊都握满了。
曾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汕头大学医学院的院长来到香港,与李嘉诚约好在午饭时间商谈筹建汕头大学医学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诚的儿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与李嘉诚商谈,李嘉诚说,给你五分钟,五分钟之后我约了汕头大学的人谈公益。对于那些要用钱的公益项目,一谈两三个小时还嫌少,然而对那些赚钱的生意,却是只给儿子5分钟,这就是大富之后的李嘉诚。
李嘉诚的确放了不少心血在家乡,没有任何一个生意比汕头大学更占用他的时间,最初10年他每次到汕头大学都工作直至凌晨两三点。
李嘉诚回忆说:“几年前,我去汕头大学开校董会,市领导安排在饭后会见大群记者,被问及‘潮州人以你为荣,你又会否以身为潮州人为荣呢?’回答这个问题不可犹豫,我在两秒内便回答道:我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在我心中,同事中有不同民族,会说潮州话也不会有特别好处。潮州人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潮州人‘二战’前多从事米铺、木材、煤炭、苦力、拉车等工作,近几十年潮州家庭也着重第二代教育。但是必须记着,身为中国人,事业有成当然应该对家乡有贡献,更要有远大思想,不只中国,甚至放眼世界。”
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的两所医院和一个眼科中心。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中国第一个较为正规的临终关怀机构“宁养院”。
“第三个儿子”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父亲因为没有钱买药而失去生命的景,所以我很想再多赚一些钱,去帮助那些被病魔缠身的人,去不断地展人类的医疗事业。
——李嘉诚
有人说,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名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约22万名;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也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在接受香港的《亚洲周刊》杂志的采访时,李嘉诚甚至将自己一手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称做是心中的第三个儿子。与财富的这两种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就这样奇妙地统一在了李嘉诚的身上。
体会“花钱”的意义
说起李嘉诚,他的大儿子李泽钜感慨万分:“爸爸很懂得用钱,懂得用钱是指他知道生命中,那些事对他重要。他觉得如果能在一生中,帮助那些较不幸的人,不论在医疗或教育也好,他觉得这样做可使他感觉得更富有。”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而李嘉诚正是通过“花钱”的方式践行着这一句话,他说:“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成功之后,利用多余的资金做我内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于是,他热心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与医疗事业,多年来各项捐款达30亿港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这场地震,震动了世界,凝聚了中华。汶川大地震后,李嘉诚立刻决定向灾区捐款人民币3000万元。接着再捐1亿元,为所有受灾学生支付全部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让他们尽快复学。与此同时,他名下的基金会迅速派遣近千名受过训练的义肢技师前往四川,计划为四川灾区受伤的灾民全部免费安装义肢及提供轮椅,预计在两个月内全部完成。李嘉诚还表示,若灾区再有实际需要,他会进行第四轮捐助,只要有最实际和见效的项目,就会立刻去做。
记者问李嘉诚:“您对教育和医疗这些慈善公益的事业投入这么大,与您幼年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李嘉诚回答道:“童年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战争期间,我们一家人来到香港,当时日本人已经占领了香港了,于是我妈妈带着我弟弟、妹妹回到家乡去,香港只有我跟我爸爸。那时每天晚上爸爸都会咳嗽。因为爸爸的咳嗽,每天晚上我心里都很难过,但他也根本没有看过医生,等到他自己知道严重了,才联系公立医院。半年后,在医药不够、经济困难的况下,他去世了。所以这一段的经历给我非常深刻的影响,就是说,如果有一天,假如我的事业可以达到某种程度,我就要为医疗事业做一点事。要牢牢记住,教育、医疗都是最重要的。教育来讲,我认为自己也幸运,怎么样幸运呢?因为在那一段最困难的时期,我一路都是尽量求进步、尽量抢到多一点学问,到今天这么多年来,是没有一天停过的。甚至旅行,我还是带着要看的书。……我一生中有两个关键时刻。一个是我12岁的时候,一个天真、充满幻想的小孩子跑到香港,见到一个不是我所希望的世界,我转眼之间就变得成熟了,非常努力,不怕辛苦,充满责任感。第二个应该是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可以说‘贫穷,我永远不会再见你了’,也就是说以后都不需要做事了,可以退休了。但是骤然间你现,财富在一路给你增加,可你有什么特别快乐的地方?没有。”
104.在公益中享受成功(9)
人们都知道,做医疗和教育事业,金钱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时间、心血、担心、还有投入的感。***其实,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政策,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教育能够令社会进步。而医疗是一种关怀。这个社会如果有进步,有关怀,是好的。如果一个社会有进步,有关怀,这个社会就非常和谐。
李嘉诚说:“人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段时间,如果你能够快快乐乐地回想起,这一生虽然人家也为我服务很多,但我也为人家服务不少,那么,你就会真真正正快乐的。我在香港有不少朋友因为肿瘤病过世了,过世之前受过不少痛苦。照我看,如果一个女人分娩的痛苦假如是50%的话,最痛苦的时候是60%,但是这个肿瘤的病痛是可以达到100%的。我去医院看望这个朋友之后就想,在内地也应该有这样的病症,假如家庭环境不好的话,用什么去关怀他呢?我去跟大学的医学院说,我希望在汕头建试点,如果好的话,两三年之内,在全国推广这件事。他们提议用“临终关怀”,我说这个名字用得不好,你跟病人医疗的时候,说是临终关怀,是不行的。现在全国共有20家。坦白来讲,这个是完全不够的,就是加100倍,也是不够的。但是,我不能够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这个问题上,最要紧就是希望大家一道努力,那么这力量就大了,单凭我这个人,是做不大的。所以,现在我还是鼓励我基金会的同事,他们也真的是尽心尽力,每天工作量都非常重。我都是告诉他们一句话,用最好的医药,最好的办法,能够送到病者的手里,给他医治。我说,假如一个药减轻病痛是90%的,价格是50块钱,但是一个可以减轻99%,要100块的,我愿买100块的,就是尽量令病人的痛苦可以减到越少越好,这是我自己心底的想法。”
2003年的一个晚上,李嘉诚无端地想起来他的基金会,因而睡不着。他想,世事难料,坐飞机也可以出意外,骤然之间有个疾病,也可以离开这个世界,因此他整夜未眠。天快亮的时候,他问自己:“傻瓜,为什么要这么艰难?”因此,他把他的基金会当做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因为如果他多一个孩子,无论男的女的,他都会分一部分给他。
李嘉诚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我就这样想,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个是内心的财富。这个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是真财富。因为金钱的财富,你今天可能涨了,身价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变为一半。只有你做出使世人受益的,这个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回来。”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荣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这是对李嘉诚常年致力于慈善事业的高度评价。
2006年,已近八旬高龄的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最近常常对人说,我有了第三个儿子,朋友们听说后都一脸不好意思地恭喜我。我是很高兴,我不仅爱他,我的儿子也将爱他,我的孙儿也将爱他。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其实,世界上拥有“第三个儿子”的富豪并不罕见,从当年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到现在的电脑大王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无不如此,他们都以用自己的巨额财富成立公益慈善基金会或向公益慈善基金会捐款,动辄数百亿美元。2006年6月15日,已经为慈善基金会捐赠上百亿美元、并承诺要捐赠95%财产的比尔·盖茨宣称,在即日起的两年里向其他高管逐步移交日常管理权责,并于2008年7月起全职参与比尔和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运营管理。世界第二富豪“股神”沃伦·巴菲特,则将他大部分的股票约值3000亿人民币,捐献给了5个慈善基金会,又让大家领略了两大慈善家的襟怀与境界。
105.在公益中享受成功(10)
美国大富豪慈善家卡耐基曾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所谓钱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应该成为一些理性富豪们的财富观,应该正确认识财富,认识自身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应该像比尔·盖茨、李嘉诚那样,财富取自社会又回赠社会,拥有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慈善家捐赠社会,养育“第三个儿子”,体现的是一种大智慧,一种长远的眼光,一种奉献社会的胸怀,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李嘉诚相信自由和责任是并行不悖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他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他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通过对真理和公平不断的追求,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和谐与正义的社会。一个没有原则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互信的世界。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这是李嘉诚最喜欢的一段格,作为世界华人富,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而且还是一个著名的慈善家,是很多人景仰崇拜的对象,但愿他的思想和行为、他的习惯和性格能影响更多的企业家和商人,从而涌现出更多的慈善家,乐善好施,播撒爱心,奉献社会。
参考书目
〖1〗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1月.
〖2〗随晓明,赵文明编著.华人富李嘉诚成功智慧全集.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年4月.
〖3〗诚编著.做人做事做生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4〗刘军编著.顶级智慧1——听李嘉诚讲经商之道.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5〗张家林主编.世界名人传记:李嘉诚.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6〗陈美华著.香港超人:李嘉诚传.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12月.
〖7〗陈美华,辛磊.李嘉诚全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月.
〖8〗李津编著.李嘉诚——华人富独步商界的不息传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月.
〖9〗王志钢编著.李嘉诚一生的八种能力.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1月.
〖10〗孙郡锴编著.李嘉诚做人经商取舍之道.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3月.
〖11〗云中天编著.李嘉诚从商三十六计.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
〖12〗王松编著.李嘉诚——60年经商的黄金法则.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6月.
〖13〗王伟锋.李嘉诚经营智慧全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14〗何仁编著.李嘉诚一生三件事.北京:群出版社,2008年6月.
〖15〗谭地洲.李嘉诚如是说:创造成功的机会.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1月.
〖16〗赵文明编著.李嘉诚管理智慧全集.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8月.
《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www.Bxwx.Org(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5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