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 31 部分阅读

第 31 部分阅读

    了,死活赖在行宫不肯走,弄得专程来接人的王内侍十分无奈,只好空着手回宫了。

    李小九陛下听到王内侍的汇报,再看了吴诩给他的书信之后,也只好哀叹一声他被老婆儿子嫌弃了tt……

    回头,李小九陛下就把满腹怨气发泄到了朝堂上。

    永徽六年一月,就在中书令柳氏突然称病辞职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宫中再次爆出丑闻。

    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暗中行巫蛊之术,被昭容徐氏撞破,王皇后企图杀死徐昭容灭口,却被二十二娘引来的禁卫阻止。

    李小九陛下闻讯大怒,当即查封了安仁殿,将王皇后和魏国夫人柳氏两人软禁在掖庭宫。

    这一爆炸性的消息传到朝中,整个朝堂都如同遭遇了海啸一样。

    李小九陛下专门为了皇后搞厌胜之术谋害嫔妃、皇嗣一事,召开了大朝。

    整个长安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必须参加朝议。

    如今的李小九陛下再也不是五年前那个只有橡皮图章作用,凡是问辅政大臣的背景板一样的圣人了,他愤怒地丢出一大堆王皇后母女魇镇后宫的各种道具以及萧贵妃宫中心腹宫人的供词,供词中言辞凿凿指证了王皇后指使萧贵妃鸩杀刘妃的经过,还有萧贵妃宫中搜查出来的一坛鸩酒为证。

    李小九陛下历数皇后不忠不仁不慈之罪,强烈要求百官给他一个说法,该怎么处置这样的皇后!

    整个朝堂只听见李小九陛下的咆哮声,文武百官噤若寒蝉。

    即使自命为皇后守护者的褚遂良,在看到王皇后的种种罪证后,也哑口无言。

    只在最后表决如何处置王皇后的时候,褚遂良顶着满朝‘严惩’之声,请求李小九陛下看在先帝的面上,从轻发落王氏。

    李治素来是见好就收的主,见褚遂良这根硬骨头也已经妥协了,就假惺惺地表示,念在王氏乃是先帝所聘,出自名门,就从轻发落,不加罪王氏一族,只是废了王皇后的金册金宝,贬为庶人,拘禁于掖庭北宫。柳氏则被剥夺国夫人的诰命,驱逐出宫……

    看起来确实是轻判了,褚遂良也没什么话好说了。

    不过,自此之后,太原王氏的声望一落千丈。

    而凭着军功入了李小九陛下眼的崔义玄,因为拥戴吴诩,崔氏开始重新繁荣,与薛氏、魏氏等新兴世家一起把逐渐衰败的王氏挤出了长安的权贵圈子。

    这是后话。

    王皇后的判决一下来,在最后关头反咬王皇后一口企图脱罪的的萧贵妃,也没能逃脱李小九陛下的清算。

    而萧贵妃更倒霉一些,因为没有护花大臣的帮忙,她就没得享受从轻发落的待遇。

    萧氏也被按上了‘谋害太子之母’的罪名,跟王氏一起被发配到掖庭宫做邻居了。

    因揭发王皇后阴谋而险些被害的徐昭容,受到了李小九陛下的褒奖,从九嫔直接升到了正一品贤妃。

    这一系列的事都在新年之前全部搞定,而长孙相公及门下几位相公很反常地没有发出一点反对之声。

    志得意满的李小九陛下觉得应该趁胜追击,在接回吴诩的第二天就提出立武昭仪为后。

    结果,第一天的吹风会,李小九陛下就遭到了朝臣们的顽强反击,被拍得灰头土脸逃回了后宫。

    251第 251 章

    第十七章立后 o1

    吴诩对李治的行为实在是不知该说什么好,平时看他挺聪明的呀,怎么在这件事上就显得这么急躁呢?

    他也不想想,他现在面对的可不仅仅是已经久无子弟在朝中的王氏而已,这后面还有一大批关系盘根错节的世家和他亲舅舅长孙无忌呢!

    “你这么心急做什么?才刚刚把皇后弄下去,就急着扶我上去,没得让朝臣们认为王氏干的那些事都是我栽赃的呢!”吴诩一想到那些自诩忠直之臣的家伙正想法设法给王皇后脱罪,无所不用其极的样子,就是一脸郁闷。

    天朝的人自古以来最会干‘黑人’、‘自黑’、‘洗白’这些活儿了,明明是铁案也能给你翻出个三五七个阴谋论来!

    反正不管怎么说,只要一个事件最后只有一个得益者,那么那个家伙就惨了,坏事绝壁全是他干的,失败的人一定是无辜的!

    这次皇后倒台,李小九陛下又急不可耐要立武昭仪,是个人都要怀疑吴诩的清白。

    真是躺着也中枪啊!

    明明王氏自己干坏事被河蟹了,凭什么说是她吴诩想要上位,陷害了王氏母女呢?

    那些证据可都是实打实地从安仁殿搜出来的,难不成她还能硬塞给王氏母女不成?

    李小九陛下当然不会告诉吴诩,王皇后的罪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对吴诩有迫害之心,仅凭这一点,李治就容不得她。

    但是,吴诩的话也不错。

    要重立新后,没有朝臣们的支持,根本是行不通的,他是有点操之过急了!

    李小九陛下表示非常不爽,本想着接阿武回宫后就能给她一个惊喜的,谁知竟是大大地丢了一回脸!

    他说怎么这些老家伙在废后的时候这么好说话呢,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她呢!

    想要给王氏翻案,可没那么容易!

    相较于吴诩对继立为后的不甚在意,杨氏的心思倒是活络了不少。

    她是个见过大世面的女人,知道李小九陛下既然已经放出话要立华娘为后,那可就是不成功便成仁了!

    当年李二陛下欲立杨妃为后,结果遭到大臣们的反对,结果如何呢?

    好好的三个儿子,死的死,废的废,出继的出继……

    算起来,那杨太妃跟杨氏还有几分血亲关系呢!

    所以,不能让同样的事在华娘身上重演!

    就在李小九陛下一筹莫展的时候,杨氏私下向李治进言,要李治试着说服一下政事堂的几位相公,让他们同意他的决定,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向他们许些好处……

    这不就是让皇帝陛下收买臣下么?

    李治听了丈母娘的主意,虽然有些囧囧,但细想之下也觉得可以一试。

    不过李治素来谨慎,在行动之前稍微分析了一下如今中枢的几个参知政事的情况。

    如今阁中几位相公中,柳姟揭讶ィ醇煤秃R是新晋的,虽然之前是一直力挺王氏的,可在立继后之事上他们也不好开口,所以不足为虑。

    剩下的三人,就是他舅舅长孙无忌,辅政大臣褚遂良和军中元老李绩。

    很明显,这三个人里至少有两个是不会同意立阿武的!

    形势相当不妙啊……

    李治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先攻克最难的一座堡垒——他舅舅长孙无忌。

    不过在此之前,李治决定先利用吴诩创办的《长安日报》为重立新后的事预预热。

    这《长安日报》是在永徽三年的时候,吴诩试探性地弄的一个小报刊,上面登的多是一些世家小八卦(消息来源主要由武妈妈提供)和朝廷的一些惠民政策,后来在‘高阳公主谋反’一案中,《长安日报》全程跟踪了这桩案子的审理经过和结果,许多别的州府的人士为了得到这桩案子的第一首情报,还专程跑到长安来买《长安日报》,使得那段时间的《长安日报》供不应求,加刊了好几倍。

    由于小报的广而告之,国中上下对‘高阳公主谋反’一案的知情度相当高,虽然最后朝廷对两王、两公主、三驸马的判决比较苛刻,民间也没有出现“海内冤之”的流言,倒是对李小九陛下为吴王和江夏王求情的这一段真情流露,表示了极大的赞扬,更加确信现在的圣人是个非常宽厚仁慈的人。

    朝廷如果有什么做错的事,那一定是大臣们不好!

    从永徽三年至今,《长安日报》一直是长安城乃至整个大唐最受欢迎的报刊,有些地方甚至学起了《长安日报》的办刊模式,办起了不少地方性报刊。

    吴诩知道后,竟也不恼,只是让李小九陛下下了一道谕旨,让各州府审核这些山寨小报,如果报刊内容符合政府主流价值观的,就颁发一个准许发售的凭证给他们,其余的一律查封掉。

    为此,吴诩还参考了现代报刊出版发行流程,制定了一些列法律法规,称之为《出版法》,让李小九都放进新唐律里面去。

    舆论这玩意儿可是杀人不见血的利器,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去年年初,吴诩本来还想再办一份《洛阳晚报》的,但是宫中多事,她又怀上了二胖,只好把事情交给李小九给她的人去弄了。

    而李治原本想着在今年新年发行《洛阳晚报》的,到时新报开刊时,第一条就登上新后加冠的消息,可惜啊……

    计划赶不上变化,如之奈何?!

    果然是朝中没人,不好办事啊!

    正当李小九陛下寻思着怎么再去拉拢几个文武大臣来支持他的意见的时候,忽然有一封密折出现在了他案上。

    那折子并不是通过正规渠道上来的,而是吴诩身边的小顺子直接送到了两仪殿的内殿——李小九陛下的面前。

    李治看完那封则子后,不禁拍案叫绝:上书的这个人是个人才啊!

    再一看落款,李小九陛下不禁微微一愣。

    李义府?

    这不是跟来济那个傲娇并称双壁的李三郎吗?

    这小子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

    李小九陛下把那折子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里面所书,无不是衷心拥立吴诩的话。

    李治想要赌气不理会这则子的,可实在舍不得丢了这么一个难得一见言辞鲜明支持立武昭仪为后的则子……

    当初因为马周的事,李义府算是狠狠地得罪过李小九陛下,现在居然主动投诚来了,也难怪李治是一肚子疑问。

    “这李三郎为什么要帮助朕解决立后之事呢?”李治不由自言自语说出了心声。

    侍立在一旁的小顺子闻言,大着胆子回道:“圣人若问这个李郎君为什么会帮助昭仪娘子,小的倒是略知一二……”

    李治闻言不由‘咦’了一声,对小顺子道:“你说来听听……”

    其实李治根本没听出小顺子话里的漏洞来,他问的是‘李三郎为什么会帮他’,而小顺子答的却是‘李郎君帮昭仪娘子’……

    虽然是同一件事,可针对对象完全搞错了!

    小顺子见李小九陛下询问,就把吴诩在京郊行宫偶然听见李义府吟诗,然后让人请他入内叙话的事说了一遍。

    “娘子在行宫待得无趣,平日里除了逗弄两位小殿下,就是写些与政事有关的东西……那日也是巧了,李郎君送友人离京,无意之中走到行宫附近……”

    小顺子事无巨细地把当日吴诩召见李义府的经过都说了一遍。

    吴诩行事坦荡,那天有事咱众人围观下接见李义府这个美男子的,李小九陛下纵然醋得要死,也不能说什么。

    之后,又听小顺子说,吴诩常常邀见李义府,还让他教导大郎(李弘)学习诗歌,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妒火中烧,怒道:“那小子难道不知道阿武已是别人家的娘子了吗?朕和阿武的大郎哪轮得到他来教!不就仗着自己有几分才学……”难不成还想学小报上写的那些风流书生,来个偷香窃玉?!

    真是岂有此理!

    好好一本折子成了李小九陛下的出气筒,被狠狠摔在榻上,再印上了两个脚印子……

    李小九陛下哼哼唧唧地把李三郎骂得狗血喷头,把小顺子吓得几乎跪了……

    “圣人……”等李小九陛下骂够了,小顺子才小心翼翼地补充道:“李郎君应该并没有猜到娘子的身份,不过,娘子回宫后,周国夫人曾经使人给李郎君带过一封信笺,也不知是不是已经对李郎君和盘托出了……”

    这不是废话么!

    这货要是到现在还没弄清阿武的身份,那就太愧对他的‘李猫’之号了!

    李小九陛下恨恨地瞪了小顺子一眼,个没用的东西,居然让一个祸害进了他家阿武的院子!

    不过……

    李义府那个小子倒是个狡猾万分的人物,很少做亏本买卖……

    既然李义府肯向他投诚,这说明他的赢面很大咯!

    李小九陛下转念一想,倒是冷静下来了。

    他捡起那本惨不忍睹的则子,又看了一遍,忽然计上心来……

    “传长孙相公、褚相公、李相公他们进宫,朕有事要与他们商议……”

    王内侍闻言,忙应了,然后快步退出两仪殿,去中书省传旨去了。

    就在李小九陛下准备算计别人的时候,吴诩也在绞尽脑汁算计世家们呢。

    252第 252 章

    第十七章立后 o2

    经营一个小家庭需要钱,那么治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就更需要钱了!

    吴诩目前正考虑着把一种漫山遍野都有的东西做成‘奢侈品’,高价卖给世家大族,赚取暴利……

    前两年,吴诩为了帮李小九解决财政危机,只能抱着逆天的心思把一些n百年之后的东西给‘发明’了出来。

    现在,吴诩看着太极宫黑黢黢的屋顶和昏暗的大殿,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

    等她转头看到那一扇扇木棱子大窗时,她突然明白这不舒服的感觉在哪里了。

    宫中多用帏帐屏风做隔断,于是觉会让人感到一种层层叠叠的窒闷感。而木制的窗子不透光,大殿之中一年四季都要靠点宫灯照明,资源浪费不说,吴诩依然觉得宫殿里十分昏暗……

    如果所有殿门上都能装上铝合玻璃金窗子就好了!

    铝合金倒是好办,可玻璃呢?

    作为一个工科男,即使多年未曾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了,但其中关于制作玻璃的实验,吴诩还是记得大概的。

    而这个时代有类似玻璃的琉璃制品,不过都是产自西域,作为珍稀的贡品进贡给大唐的,在吴诩的百福殿就有一套琉璃蕉叶杯,算是非常稀罕的物件了……

    吴诩对这种玻璃的近亲属一向都不以为然,现在想来,要是能做出明晃晃的玻璃来,那该是多大的暴利产业呀(ˉ﹃ˉ)口水

    这东西不但可以卖给那些喜欢装逼的世家大族,还能远销国外呢!

    到时候,西域那些穷酸再把什么琉璃瓶盘当贡品送过来,吴诩表示非甩他一脸高脚玻璃杯子!

    吴诩有了想法,说干就干。

    这个时代的工匠主要是以烧制陶器为主的,李小九的产业里就有一个制陶窑。

    吴诩也等不得李治回来,就拿着先前李治给她的那块玉佩,去找崔内侍了。

    崔内侍一听吴诩要一个烧陶器的窑,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娘子这是要做什么器皿,只管吩咐咱家一声就是了,何必亲自前来呢……”

    吴诩笑着摆摆手,道:“崔翁不知道,我这是得了一个秘方,可以烧出比琉璃还明净的东西来……所以,我这就想去看看窑……”

    崔内侍闻言,不由大吃一惊。

    琉璃这玩意儿放在当时可算是钻石级别的宝物了,吴诩居然这么轻巧地说她能烧出来,怎么不让人吃惊呐!

    崔内侍看向吴诩的眼神都变了——这妹子总会搞出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来……

    “娘子稍候,待老奴问问下面的情况!”崔内侍说着,就让心腹去取账册来。

    李小九陛下的一些外围不太要紧的产业都是崔内侍在管理,其实这里面可不止一个烧制陶器的窑。

    崔内侍说要看看账册,就是想找一个不起眼的,但又有足够能工巧匠的窑,好带吴诩去考察一下。

    趁着小内侍去取账册的功夫,崔内侍又对吴诩道:“娘子眼看要晋封了,老奴先在这里恭喜了……”说着就行了个大礼。

    吴诩忙不迭地扶起崔内侍,道:“崔翁真是折煞我了……我有今日也多亏圣人看重和你们的襄助……”

    崔内侍却摇摇头道:“娘子过谦了……您有今日,固然是圣人看重,却也少不了大势所趋……”

    崔内侍是个明白人,当初有跟着李二陛下这么多年,对如今的李小九陛下的想法猜得算是八**九不离十。

    皇室忌惮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了,作为世家女的王皇后注定是不会太讨李小九陛下喜欢的。

    偏偏王皇后无子无宠,还企图谋害李小九陛下千方百计追来的心上人,那可不是自寻死路吗?!

    吴诩这个人,说实话,比王皇后和萧贵妃之流都要好伺候,因为她的心思远远不是放在宫闱中的那些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东西上……

    崔内侍从吴诩还是才人的时候,就看出她的能力来了,她虽然不像文德皇后那样禁语平衡后宫势力之术,却是圣人在处理政事上的良佐。

    别说什么后宫不干政这种话,在隋唐时期,皇后是可以名正言顺帮皇帝陛下处理政事的!

    再有就是吴诩这人性子比较和善,有这样的女子做皇后,倒是圣人和后宫的福气!

    崔内侍唯一担心的就是吴诩不够狠心,在他看来,她对一些后宫女子实在是太心软了,常常被一些亲近的人占了便宜还不自知……

    就如这次王皇后和萧淑妃巫蛊、下毒事件中,明明是吴诩受了害,理当被补偿,却被朝臣们称作奸妃,遭到强烈的抵制,最后得益的竟另有其人,而吴诩却根本没有注意到!

    崔内侍觉得,他该提醒一下这位未来的女主人。

    “老奴听说圣人提议立娘子为后,遭到了相公们的反对,周国夫人为娘子的事竭力奔走,数次上长孙相公之门而未得结果,不知娘子怎么看?”

    吴诩闻言,不由微囧,崔内侍的话让她有一种不知该说什么好的感觉。

    其实,李小九和杨氏的努力她都看在眼里,可是她总觉得做皇后什么的好像是别人的事一样!

    崔内侍见吴诩神色尴尬,只道是她不好意思直说自己的想法,于是又道:“圣人对娘子之心,老奴与阿王、阿韦(指以前跟李小九的韦尚仪)都心知肚明,只是娘子怕是心中总有几分顾虑……”

    “其实,无论是伺候先帝,还是伺候圣人,娘子您都做得很好……”崔内侍有些肃然道:“既然已经到了这份上,娘子您却不能退缩,若是坐视朝臣们扶了别的女子登上后位,且不说圣人如何,您让五郎、六郎还有死得不明不白的三娘今后该如何自处?”

    吴王之死可是前鉴不远呐!

    吴诩听崔内侍提到她那几个小屁孩,顿时变了脸色。

    都说女人是为女则弱为母则强,这话对男人也一样适用!

    有了家小的男人才能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小吴同学不敢说以前的自己就是什么大男子汉,可他绝不会坐视自己的孩子惨遭横祸的!

    但是,到了这里之后,她千辛万苦拼了命生下的孩子,竟然因为她的疏忽死去了……

    这大概是至今她都无法忘怀的伤痛!

    崔内侍说得不错。只有变得更强大,她才能有更大的力量保护她说要保护的人!

    “崔翁,您今日的金玉良言,我都铭记于心了……”这个后位她是非争不可了!

    崔内侍闻言,不由颔首,又道:“老奴也是瞎操心,想来圣人定然已经有了计较……只是,娘子也不可不防,那徐贤妃的家世可不一般,想来朝中有不少人属意于她……”

    “再有,老奴听说娘子的姐姐韩国夫人不日就要回长安了,其女曾经涉及鸩毒一案,老奴担心……”

    崔内侍不愧是李小九身边专司暗地勾当的人物,只从小贺兰牵连在小三娘之死一案,就对武顺母女产生了怀疑。

    吴诩听了崔内侍的话默了好一会儿,只能报以苦笑。

    徐小妹的家世确实不错,如今宫中出身在她之上的王皇后和萧贵妃一倒,她自然而然就冒了头,朝臣们难免会起些心思。

    至于武大姐么……

    她其实也不希望武大姐在这关键时候搅进这乱局来。

    可是,她的两个孩子都还小,她自己笨手粗脚的不会照顾两个娃不说,眼前还要办一堆事务呢,哪有时间亲自带孩子?!

    原本,把老大老二交给杨氏带也好,可杨氏如今为了她封后的事东奔西跑,比她还忙呢。

    交给别人吴诩也不放心,算来算去,也只有交给武大姐了!

    “崔翁的话,我会仔细考虑的……”吴诩想了一想,一时也想不出好的法子,便道:“只能有劳崔翁选几个牢靠的人给我了……”

    崔内侍自是答应不提。

    却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听说李小九陛下召见,只道是这位年轻的圣人又要跟他们谈立新皇后的事了,不由聚在一起先开了个小会。

    “圣人今日会让召见我等,想来为了册立新后之事……”首先开口的是长安令裴行俭。

    长安令这个官职位阶不高,却是长安一城的最高行政长官,朝中但凡有什么事需要朝臣发表意见,他也有一席之地。

    裴行俭算是先帝留下来的旧臣了,所以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走得比较近,但又不像韩瑗、来济那样,事事以长孙无忌的马首是瞻。

    褚遂良一见裴行俭那忧心忡忡的样子,顿时十分不悦。

    “圣人之心尽在武昭仪身上,此事绝不可行,又有何可议之处!”

    由长孙无忌一手提拔的韩瑗是长孙无忌的儿女亲家,每言必称长孙相公。他听到裴、褚二人隐隐有争执之意,便转向长孙无忌。

    “此事长孙相公怎么看?”

    长孙无忌抚着美髯,闭目不语。

    其实,一开始李小九陛下加封徐氏为贤妃的时候,他还松了一口气。

    因为,李治并没有直接扶徐昭容为后,这表示年轻的圣人并不属意徐氏。

    长孙舅舅本来打算上书请李治重选名门淑女立为中宫的,心里也已经有了几个合适人选。谁知李小九陛下会这么不按牌理出牌,先是透露要册封先帝旧人武氏为后,再是派了东宫旧人许敬宗登门做说客,企图说服他同意这项荒谬的决定!

    自持关陇贵族的骄傲,两朝重臣的身份,以及从政以来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长孙无忌相公,毫不留情地往一腔热情的李小九陛下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废后,他已经忍了,可要立一个身份低微卑贱如泥的女人为后,他死都不会同意的!

    “此事老夫定当向圣人进言,定不使圣人立武昭仪……”长孙无忌对几个眼巴巴看着他的朝廷重臣保证道。

    裴行俭闻言喜道:“若圣人立武昭仪为后,则社稷危矣!长孙相公如果肯进言,圣人定无所不依!”

    裴行俭的话音刚落,就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

    “太尉贵为国舅,如触怒圣人,岂非让圣人蒙上不敬尊长之名?不可。”褚相公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司空李绩,大义凛然道:“遂良躬奉遗诏。若不尽其愚诚。何以下见先帝。”表示自己将以顾命大臣的身份,首先劝阻李小九陛下了。

    谁知,到了觐见李小九陛下的时候,司空李绩老爷子忽然犯病去不了了。

    253第 253 章

    o3

    褚相公抱着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跟着长孙无忌等人入了两仪殿。

    正殿之上早已准备好了四个位子,应该是分别给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和褚遂良的。

    被王内侍引进大殿的三位相公给李小九陛下行礼完毕,就熟门熟路地走到各自的位子上坐下。

    李治一看右边第一个位子被空了出来,坐在其下的于老爷子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心里顿时明白了。

    定是长孙舅舅他们以为自己要给他们再提立阿武为后的事……

    李绩老爷子一向是个明哲保身的人,不喜欢跟长孙舅舅针锋相对,所以今天必然是借故不来了……

    果然,李治心里才一猜测这种可能性,就听王内侍低声回道:“圣人,李相公突发旧疾,先回国公府了,命老奴向圣人告罪……”

    “无妨……”李治闻言,心里不由骂了李绩一句老狐狸,脸上却显出一副担心的神色,道:“李相公的年纪也不小了,当初最随先帝驰骋沙场,想来身上也留了不少伤患,你着太医院遣一名太医过去,需要什么药材尽管在朕的内库取用,再把西域进供的鲜果带上两箩给李相公,不得怠慢!”

    “谨遵命。”王内侍忙躬身应了,然后疾步退出了大殿。

    李治这才把目光看向座下的三位老相公。

    左边上首的长孙无忌听李治对王内侍的一番嘱咐,并没有露出什么别样神色——当年李二陛下对心爱的臣子所作所为可比这肉麻多了。

    而坐在长孙无忌下手的褚遂良,听到李小九陛下对李老狐狸这么看重,忍不住皱起眉头,欲言又止。

    至于坐在右边的于志宁老爷子则一直是一副八风不动的模样,让人总觉得他像是要睡过去了一样。

    李治忍不住轻咳一声,笑道:“今日,朕请诸位相公来,是有一件要事要与诸位相公商议一下……”

    他话还没说完,下面的褚遂良已经激动地开口道:“今日圣人传召臣等前来,想必是为册立新后之事吧!”

    李小九陛下想不到褚遂良会骤然插嘴,不由愣住了。

    而褚遂良见李小九陛下的样子,还以为他是默认了,不由朗声道:

    “王皇后出身名家,乃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

    “自圣人登基以来,王皇后躬亲内帏,未尝有半点差错,嫔妃之间莫不称颂其德!圣人宠幸俾妾,轻视正宫,以致中宫做出不道之事……”

    对于王皇后和其母大搞厌胜之术,褚遂良也没办法回避,但他偏就把这事归罪于李小九陛下不重视嫡妻,宠妾灭妻之故。

    褚相公痛心疾首道:“王氏做出悖逆之事,老臣也无话可说,然圣人竟欲以一卑贱之妾为中宫嫡妻,老臣誓死不敢奉诏!”

    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铿锵有力,大义凛然呐!

    如果吴诩在这里,八成要鼓掌了。

    若是李二陛下在上面,说不定还得夸奖一下褚相公的风骨呢!

    但李小九陛下可没他爹那样的气度,他听了这一通黑白颠倒的话,差点没气死!

    要不是吴诩早给他打过预防针,以及他自己也有了一定的心里准备,说不定这会儿他早厥过去了!

    “褚遂良,你好大胆呐!”李治豁然立起来,大步走到褚遂良跟前,冷笑道:“是谁跟你说的,朕是要召你们来议册立新后的事的?!”

    “朕的后宫之事,岂容你在这里胡说八道?!王皇后是谁?朕的后宫可再没有姓王的人了!”

    说到这里,李治忍住指着褚遂良的鼻子吼道:“你身为大唐之相,难道眼睛里只看到了朕的宫闱私事吗?!你把社稷苍生置于何地,啊?!”

    “我看你这宰相也不用当了,还是回家养老去吧!”

    说完,李治一甩袖子,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这时长孙无忌开口劝道:“圣人息怒,登善这也是一片忠心……”

    于志宁也附和道:“圣人息怒,褚相公也是为圣人着想……”

    褚遂良没有吭声,摆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模样。

    李治看着他就来气,不过想着想着还不是弄死他的时候,只能勉强压住怒火,沉声道:“罢了,还是说正事要紧。”

    长孙无忌见李治蛰伏做派,心中不由狐疑起来。

    如今国中并无大事,除了立后一事,他一时还真猜不到李小九陛下会有什么要事要这么急着召他们过来商议。

    想着他不由跟褚遂良交换了一个眼色,再看对座的于志宁老爷子还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

    上面的李小九陛下把长孙无忌等人的疑惑神色看在眼里,口中道:“前段时间,睦州女子作乱,多亏婺州刺史崔义玄和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击溃乱军,才免得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朕听说这二人日前已到长安,不知政事堂将如何安排?”

    长孙无忌一听是为了这事,倒是松了一口气,便回道:“圣人放心,礼部已拟好封赏条陈……”

    “朕打算见崔义玄留在六部听用,请阿舅斟酌一下吧。”李治不等长孙无忌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

    长孙无忌闻言,脑中立刻把崔义玄的资料扫描了一遍,此人出身清河崔氏,与顶替柳姟降男氯沃惺榱畲薅乩袷峭冢菜闶鞘兰易拥堋?br />

    于是,长孙相公很爽快地同意了李小九陛下的要求。

    “老臣当与吏部分说一下此事,圣人放心。”

    长孙相公只道召进一个崔义玄无关大局,却不想那人竟是个世家的叛徒,最后整垮关拢集团,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这是后话。

    却说两仪殿中因为李小九陛下没有提到立后的事,气氛看起来相当和谐。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在军事上不咋地,可料理庶务都是一等一的能手。

    睦州叛乱既平,功臣又俘获了首恶,接下里朝中无非就是要大加封赏和广为宣传。

    “朕自登基以来,虽多赖几位相公之力,但朕亦是兢兢业业,不敢有半分松懈,何以有谋逆悖乱之事发生……”李治对睦州叛乱之事还是有地啊耿耿于怀,有提到《长安日报》中提到的这场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地方官吏不恤百姓,实在是有负朕意,不知阿舅有何良方?”

    长孙无忌闻言,不由抚须不语。

    大唐地域广阔,中央到地方山高皇帝远,难免出现像睦州那样压榨百姓的官吏,这种事千百年来都没有人能治得了,叫他一时之间怎么说?

    不想,老夫子于志宁听到李小九陛下的这个问题,胡子一抖,就道:“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圣人若想避免睦州之事,须甄选德行出众的官吏道地方,严格考核,不令其贻害百姓……”

    其实于老夫子也是《长安日报》的忠实读者,甚至有时还会执笔给《长安日报》投稿,跟上面的有志之士辩论治国教育之道。今天李小九陛下骤然提及治理地方的话,他老人家就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李治等的就是于志宁的这句话,于是笑道:“于太傅此乃老成之言!朕前些时日整理了一些科考取士的细则,正想给几位相公看看,若是无异议就从今年开始实行吧……”李小九陛下毫不脸红的把小吴同学绞尽脑汁想起来的一些科举考试的规则规矩都说成了是自己想的,然后让宫人拿了厚厚一叠条例过来,让座下三位相公传阅。

    三人都看得有些挪不开眼。

    “再有,阿史那贺鲁残兵由在,朕拟来年派遣大将将其一起举歼灭……”李小九陛下趁着三人专心看条陈的时候,忽然来了一句关于军事调动的话。

    三人都是不通军事的文臣,唯一一个精通军事的李绩老爷子正装病在家养着呢。

    “不知陛下属意何人领兵出征?”长孙无忌不由问道。

    “朕决定派遣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总管……”程知节既原瓦岗寨鼎鼎大名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积极,是当时伏兵宫禁的十三首领之一。李二陛下登基后一直深受信任,常年以禁军统领的身份在京城宿卫。当初李二陛下忽然病逝,也是程知节带着6ooo禁卫护送当时的太子李治先回长安坐镇的。此人算得上是李治父子二人的从龙功臣,而且与长孙无忌的关系十分不错。

    所以,李治提议派程知节出征,长孙无忌也没什么话好说。

    等到在家‘卧伯的李绩得到程知节被封为葱山道大总管,即将出征西突厥的消息时,他不由暗叹一声当今圣人的手段实在高明,竟然这么巧妙地就剪除了长孙相公手下唯一一支可以调用的兵力……

    看来帝相之争,不用太久就能出结果了!

    不说李小九陛下步步为营逐渐架空长孙舅舅的相权,却说吴诩在崔内侍的带领下,查看了好几个陶窑,终于发现了一处极适合烧制玻璃的地方。

    那个陶窑离一座矿山不远,山上有许多石英矿石、石灰石和长石矿,正是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

    这下就缺纯碱了……

    这玩意儿让吴诩有点伤脑筋,话说她都不太记得‘候氏制碱法‘的全部方程式了= =

    254第 254 章(捉虫)

    第十七章立后o4

    正当小吴同学发愁挠头的时候,崔内侍的一句话让她茅塞顿开。

    “娘子,这时辰也不早了,您要不要尝尝这城东的蒸饼?老奴知道有一家蒸饼店的饼子蒸得极好,比宫中制的还软和……”崔内侍说的蒸饼就是我们现代说的蒸馒头,要蒸出又白又软的大馒头,自然少不了加点发酵的‘碱面’粉了。

    原来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专门用于发酵面食的‘碱面‘了,这玩意儿不就是小苏打么!

    有了小苏打,还怕没有苏打么?!

    解决了大难题的小吴同(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