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部分阅读
闻言,不由瞪大了眼睛,像是看神棍一样看着李小九,“你怎么知道?”
“阿武,你还记得么,那日钦天监为封禅之事推算天时,监正李淳风曾说东边有颗大星色泽黯淡摇摇欲坠,似有殒落之象,纵然日后恢复明亮,也不得长久。且去岁太白现于东天,祸乱将起之象……”
“彼时那倭国太子正病重,正合此征兆……”
李小九陛下说到这里,不由叹道:“这倭国之王还是有几分才干的,可惜了……”语气里颇有点惋惜的味道,像是难得遇到一个对手,结果对方人品太差,半路挂了!
吴诩:“……”
她记得李小九陛下明明是无神论者,怎么这会儿这么信钦天监那帮神棍的话了?
还有那个叫李淳风的家伙,她怎么觉得这么耳熟呢?
不等小吴同学想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李小九已经搂着她往内殿走,“好了、好了……阿武你也别想那么多了,等新宫建成,那倭国的气数也尽了,到时候正好在新宫献俘……”
吴诩一听这话也高兴起来了,再想到今年她跟李小九两人还要按顺序去巡幸新设立的四座陪都呢,事情还多得很,确实没工夫去管倭国那些琐碎的事,现在就让薛仁贵他们盯紧倭国就成了=。=
显庆五年春,李小九陛下下诏为皇太子李弘举办元服礼,大赦天下,文武五品己上子孙为父祖后者加勋官一级,大酺三日。
元服之后的太子殿下就不能再在他阿娘宫中继续住了,必须搬到东宫跟那些东宫属官一起起居。吴诩虽然不是很舍得,也只能在李小九的忽悠下妥协了。
为了庆贺太子迁宫,李小九陛下特地在东宫举办了大宴,京中五品以上文武官员都齐集赴宴道贺,而各藩个州府的宗亲、封疆大吏也都纷纷遣使到长安献上贺礼。
作为太子殿下的表哥,周国公武敏之同学,也专程从地方赶回来,献上了一份大礼。
太子殿下元服礼之后,李小九陛下就开始筹备巡幸四座陪都的事了。
第一站东都洛阳是每年都要去的,也不必特别准备,倒是留在长安监国的太子需要好好安排。这是太子殿下第一次监国,事关重大,不但李小九陛下十分上心,连吴诩也不放心地把留在长安辅佐李弘的官员翻了一遍又一遍……
因为李三郎还在地方代天巡狩,东宫就少了一个可以为太子出谋划策的人,李小九特地把兵部尚书任雅相和度支尚书卢承庆提拔上来参知政事,辅佐东宫,另外还让中书侍郎许圉师任校侍中,专门帮太子处理文书事务。
吴诩还是不放心,提拔了崇文馆大学士、秘书郎上官仪为中书侍郎,与许圉师一起协助太子。
文臣方面没问题后,吴诩又选了三十名从羽林卫中精选出来的侍卫为太子亲兵,只受太子节制。
就是这样,吴诩还是不放心,倒是李贤小朋友专门跑到她跟前来,一脸老成地表示他会留在长安帮助兄长的。
吴诩一脸囧囧地看着还是五头身的小二郎,半晌说不出话来……
杨氏却乐得不行,连连夸奖道:“二郎真懂事。”
连正襟危坐在旁一直没开脸的太子殿下闻言也露出笑容来。
吴诩家自己家二郎这么认真,也不好打击他的积极性,原本她是要把二郎三郎都带着出去公费旅游了,长安只留大郎一个,现在……
话说,只留李弘小朋友这么一个未成年儿童在家干活确实不太人道了=。=
有二郎留下来陪大郎也好,虽说二郎才刚开始学习政务不久,在公事上帮不了大郎多少忙,至少在抄抄写写方面,这小子还是十分得用的!
而且,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不但大郎可以得到实习的机会,连二郎也可以趁机观摩一下帝国的行政事务到底是怎么处理的!
最重要的是,留下二郎,还能让大郎不升起那种被父母‘抛弃’或是父母比较宠爱弟弟的不良感觉,避免了重蹈当年承乾的重覆辙!
安排好了长安的一干事务,又确定李弘小朋友没有任何不适应后,李小九陛下很快就带着老婆和小儿子启程了。
洛阳既然定为了陪都,行政档次也升了一级,李小九陛下到洛阳后,当即降下旨意,升洛州所有官员的官阶,行政制度都比照雍州来。
此外,天皇陛下还诏令能工巧匠在原来的皇家行苑基础上兴建新宫室,初命名为‘八关宫’。
在洛阳停留了一个月左右,圣驾有启程往并州。
并州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又是阿武本尊的祖籍,如今太原又新近被定为北都,所以巡幸并州也是这次巡幸计划的重中之重。
当年汉高祖称帝后就回老家显摆,如今李小九和吴诩回并州,也有衣锦还乡加恩故里的意思。
圣驾到并州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份了,即使还有些春寒料峭,也没能湮没并州父老的热情。天皇天后的座驾刚到并州城外,就受到了并州上千百姓的夹道欢迎。
李治在为晋王的时候就遥领并州大都督,对这片土地一直十分关注,当初他爹东征,他就以太子身份来过一次并州。如今再次踏到这片土地,已经是以天皇的身份,这让李治的心情十分亢奋。
到达并州的第一天,李小九陛下就直奔李氏的祠堂,拜祭了李氏的先祖,查看了李氏的祖宅。
接下来几天,李治和吴诩分头行动,天皇陛下负责祭祀高祖皇帝旧宅及当年太原首义时的阵亡将士,天后娘子则忙着大宴亲戚邻里,接见故乡各位父老乡亲。
鉴于并州也是天后的故乡,李小九陛下特地降下恩旨,赐并州长史、司马等官员勋爵一级,授并州境内八十岁以上的妇女为正五品的郡君,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恩赐。其余减免赋税、徭役,赏赐金帛之事不一而足。
并州上下都明白这是天皇陛下在为天后娘子做脸呢,才会有这样的隆恩厚赐,于是对天后娘子更是感恩戴德。
在并州盘桓了将近一个月,圣驾正准备要转道向南,往广陵巡视,长安却传来加急奏报,说是太子殿下忽发疾病,高热不退……
李治和吴诩闻报,顿觉心如刀绞,当即决定停止巡幸计划,起驾回銮。
308第 308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o5
不想,吴诩和李小九刚收拾好行装准备回长安,长安那边又来了一封加急书信。
写信的人却不是吴诩他们留在长安保护李弘小哥儿俩的亲卫,而是坚持要留在长安帮助哥哥的李二郎。
二郎在信中表示他兄长的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请李治和吴诩不用担心。
只是,他家阿兄在昏睡中不断呼喊‘阿娘’,实在是有些可怜……
吴诩一听这话,更心焦了,也等不到第二天天亮了,当即就要打道回府。
李治听说大郎的病情已经无碍了,倒是松了一口气,忙拦住吴诩道:“媚娘你且不要急,我这就派人回长安,把大郎和二郎都接过来就是了……”反正二人世界也过得差不多了,把儿子们接过来承欢膝下也不错= 。=
顺便还能让两个儿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日后不至于连基本民情都不懂!
吴诩一听这话也冷静了下来。
她和李小九这次出来可不仅仅是来公费旅游作政治秀的,其实还有一个隐秘的目的,不宜宣之于口,就是借机视察一下各地的门阀豪族和地方教育机构,检验一下这几年来她跟李小九推广科教的效果如何,这是其一。
其二则还是为了东边半岛和倭国的问题。
去年大唐一口气干掉了半岛两(三)国,岛上的政府是没有了,可原住民还有一大把,以天朝的性子,自然是不会把那些原住民全部河蟹掉的,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大唐的统治下,总有一些叛逆分子想要打着‘反唐复x’的旗号,时不时暴动一下……
刘仁轨、薛仁贵这两个人是吴诩完全不必盯着,就能自觉地把所辖区域管理好,只有苏定方那货,她总是发愁,生怕他又搞出当年怛笃城兵乱那档子事来……
但是,没有这个凶神在半岛镇着,那帮高丽棒子还不知会弄出多少事呢!
所以,这次巡幸计划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安抚新归大唐的民众……
这场政治秀的重要性与回乡祭祖相比根本是不相上下的,或者说,在吴诩看来,抚慰归化百姓什么的,比回想显摆显然更重要些。而今,她跟李小九要去的下一站正是辽东,苏定方等人早在三个月前就接到了通知,做好了接驾准备,这忽然就不去了,后果一定非常糟糕!
至于李小九提议的把大郎和二郎都接过来的办法倒是可行,毕竟长安到太原也不过千里之遥,即使两个小屁孩是坐车过来的,顶多也就几天工夫,大不了接下来的辽东之行稍微赶赶路,应该不会误事……
见吴诩没了异议,李小九陛下当即让心腹之人立即赶回长安,接太子和潞王过来。
几日后,两个小屁孩都被接了过来。
虽说二郎同学在信中一再强调他阿兄已经没什么大碍了,可吴诩一看到小脸惨白,下巴徒然瘦除了尖的大儿子,立马心疼得无以复加……
留在长安照顾太子那些人都被天后娘子狠狠地一顿批,连王内侍也不能幸免于难……
杨氏则是直接掏出绢子,就开始抹眼泪了:“我的儿,你可受苦了~~~~(∓gt;_∓1t;)~~~~ ”
被外婆狠狠搂在怀里的太子殿下表示压力很大,想要寻求阿娘和弟弟的帮助吧,却发现前者还在痛斥那些不尽责的宫人内侍,后者却是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好吧,为了守护生病的阿兄,二郎同学可是牺牲了不少睡觉时间呢╮(╯_╰)╭
眼见阿娘和阿弟都转移不了外婆的注意力,阿爹只会在一旁看热闹,太子殿下只能努力自救了……
可叹他一个大病初愈的未成年儿童,哪里是弓马娴熟的荣国夫人的对手,才努力扭动了两下,就被后者搂得更紧了囧……
最后还是小弟三郎帮了大忙,一声嚎哭把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杨氏这次跟着吴诩一行出巡,其日常最重要的事就是看护小三郎。
比起大兄的孱弱和二兄的异常嗜睡,小三郎比较像个正常的婴儿,杨氏照顾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说来这会儿正是小三郎解决生理问题的时间了,往常杨氏都是围着这小屁孩儿转的,今天见了大郎,就把三郎给忘了,也难怪小屁孩不高兴呢!
“矮油~~我的儿,这是怎么了?”杨氏闻声,忙放开了太子殿下,转到榻上去看小三郎。
托了小三郎的福,太子殿下总算获得了自由,心有余悸地起身,直接跑到李小九陛□边去坐了。二郎似有所觉的抬眼看了他兄长一眼,然后慢吞吞地挪了挪身子,也坐到了他阿爹那一边。
吴诩骂完人,停下来喝水,一看却发现两个儿子都坐到对面去了,还以为她的凶悍样子把娃给吓到了,不觉有些脸热。
于是,天后娘子大发慈悲,把几个挨训的心腹都挥退了。
“原以为留王翁在长安,定能妥当照看大郎的,所以我也就没安排人过去,谁知……”吴诩待王内侍等人都退下之后,不由一叹。
李小九拉拉吴诩的手,道:“王翁的年纪也不小了,难免有所疏漏,阿武你也别太放在心上……”
说着,李治指着儿子道:“弘儿身子原本就孱弱,徒然监国行政,也是我考虑不周……”
李弘小朋友闻言,有些愧疚的俯身:“都是儿让阿爹阿娘担心了……”
“也罢,弘儿你跟二郎此来倒也不错,正好可以去见识一下帝国的边疆风貌……”想当年,李二陛下每次出巡都只带着魏王、晋王这几个小儿子,太子承乾总是被留在长安看家,直到被废也只在洛阳附近打过转,要多苦逼有多苦逼。
吴诩觉得,做帝国二把手的,怎么能这样坐井观天呢?
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正好可以带几个娃见识一下北国风光和江南水乡……
有了两个娃在身边,接下来的旅程确实欢乐了许多。
吴诩再也不用担心她家大郎一个人孤零零的在长安做童工了,而李小九陛下也忽然发现他家大郎难得脱去一副老成的摸样,看到什么新奇事物都要请教他一番的摸样,居然那么可爱!
连一向做事平庸的二郎,在这一路上也有了不小的变化,越是接近辽东,小二郎的神色越是严肃,睡懒觉的时间也越发少了……
圣驾刚到新城,苏定方就亲率军士前来迎接。
苏定方如今身上还挂着东明都督府大都督的职位,但他一直没机会去上任,从百济回来就被送去进修,好容易从洛阳军校毕业,李小九陛下又直接把他丢到高句丽旧地去震慑某些蠢蠢欲动的高句丽人了。
如今天皇天后亲临,他是满心激动,迫不及待要把自己治下的辽东一地展现给两人看。
一年多时间没见,吴诩倒是觉得苏定方看起来‘文雅’了许多,连安排给他们起居的行宫也相当清爽宜人,十分投吴诩的喜好。
有进步啊!
苏定方也是消息灵通之辈,早就听说了这次帝后巡边还带着太子和潞王,等见了两个皇子后,他立刻献上了两匹小马作为见面礼……
太子殿下再怎么老成,看到那匹通体雪白的小马驹时,眼睛都有些挪不开了,恨不能立刻上去骑上一骑。
二郎的神色比他兄长稍微克制了些,可看得出来他也是极喜欢苏定方送他的那匹小红马的!
吴诩看着小哥俩神不守舍的样子,很大方地打发两人玩骑马游戏去了。
可把两个娃高兴的。
跟着帝后的亲卫们立刻出动了一大半,去保护两位殿下。
再屏退了一些闲杂人等,吴诩和李小九就开始询问苏定方官员高句丽旧地的事了。
苏定方立刻换了一副神色,表示他自从在洛阳进修了一年后,发现自己当年带兵的方式确实存在极大的隐患,而如今的唐兵大多骄矜,远没有当初他在打西突厥的时候那些子弟兵肯吃苦耐劳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现在队伍不好带啊!
至于高句丽那些反唐分子,苏定方是两句话就带过了,估计这些杂碎在他苏大将军眼里根本是不值一提。
李小九陛下倒是详细问了高句丽各州府的庶政问题,苏大将军于是又囧了,还好他今天特地带了自己的得力副将和军师过来,这两人倒是颇有谋略之辈,这一文一武正好也是帮助苏定方协管整个大都护府的军事和庶政工作的,对于李小九陛下问的问题算是对答如流了。
吴诩倒是认得那个副将,这人就是当初在剿灭阿史那贺鲁之战中,用计围困石国城,迫使石国交出阿史那贺鲁的萧嗣业。
而那个容貌清隽的军师却有些名不见经传,苏定方唤他六郎,倒是比待萧嗣业更亲厚些。
第一天在新城歇息了一晚,次日一早苏定方就带着扈从护送帝后二圣的车驾往辽东城走。
大唐帝后巡幸半岛的消息让高句丽、新罗、百济故地的众人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亲大唐的如新罗郡的百姓闻之,自然是欢欣雀跃,倒让都护府的长官省了不少心。至于高句丽郡和百济郡的百姓态度就比较模糊,两郡的长官也都严正以待,以防万一。
而大唐帝后巡幸半岛的消息也在圣驾到达平壤城不久,传到了倭国。
葛成王闻报,不禁喜形于色,当即叫来了弟弟大海人皇子和心腹重臣中臣镰足,商讨刺杀大唐帝后的计划……
309第 309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o6
在百济刚与大唐交战之初,就有许多百济贵族逃到倭国避难,后来齐明女王决定扶持百济质子扶余丰回国,结果扶余丰回国不久就与鬼室福信等人发生内讧,又在周留城被刘仁轨打得落荒而逃。再次回日本时,扶余丰带来了三千多百济人。这些以扶余丰为首的百济人发现复国无望,就在倭国王都附近定居了下来,与倭国贵族进行联姻,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后来,白村江一战,倭国大败,除了中大兄皇太子派去的几千人马逃回来,其余贵族的兵马全军覆没。倭人担心大唐报复,就把扶余丰绑送给了大唐请罪。
那些留在倭国苟且偷生的百济人敢怒不敢言,最后在中大兄皇太子的忽悠下,投靠了倭国皇室,成了葛成王手下的一支奇兵。
这次,葛成王既然开始打刺杀大唐帝后的主意,首先就想到了这支奇兵。
而葛成王的弟弟大海人皇子想的更比他哥深远些。
“兄长想用这些百济人去刺杀大唐帝后,是没什么不妥,可是……”
说到底这些百济人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投靠倭国的,而他们的真正主子百济郡公扶余隆还好好地在洛阳享福,据说唐皇原本是要扶余隆会百济旧地上任的,结果那扶余隆聪明得很,主动表示相信刘大都督能够治理好百济郡的事务,他还是留在洛阳侍奉父亲扶余义慈比较好。
如今的唐皇李小九陛下一向是以孝悌仁义闻名的,听到扶余隆这话,哪有不依的,又大加封赏了扶余父子一家,并把一个宗室女许给扶余隆为妻。
百济那些流亡到倭国的人,原本一大部分就是些胆小怕事的贵族人士,又颇有些消息渠道,自然知道那些跟着老国主到大唐的贵族们小日子过得不错,完全没有性命之忧,甚至比往日在百济时还富庶……
这些人心里怎么想,大海人皇子完全可以猜到。
倭国给予他们的待遇是绝对不能跟大唐给的优待相比的,这些人如果打着去投奔老国主的主意,那完全是无可厚非的,或许更多的人还是冲着大唐的高官厚禄去的呢!
别说大海人皇子能想通这一点,就是唐皇应该也打着这小算盘吧?
所以,他兄长还想用百济人去对付唐皇,那跟肉包子打狗有什么区别?
不想,葛成王看到弟弟疑惑的小眼神,立刻笑了,同样心领神会的中臣镰足也露出一抹微笑。
这情景,倒像是三人当年还没有嫌隙的时候的摸样……
中臣镰足微微晃了一下神,然后如往日一样,为大海人皇子解说他兄长的意图。
“大王正是要用这些人接近唐皇……”接下来的话就不用说了,唐皇夫妇驾临百济故地,那些流亡倭国的百济人回去乞求归顺,那是多么名正言顺的事!
相信以唐皇的性子,不但会亲自接见这些百济人,还会大肆宣扬对他们的优抚政策呢……
如果在这个时候给唐皇夫妇一击,成功率很高啊!
而且,谁规定跟着百济人回半岛的一定就是百济人呢?
“可是……”大海人皇子虽觉得兄长的计划听起来不错,可这计划明显有个极大的漏洞,“如果掌管百济的唐将不允许百济人上岸,那该如何是好?”或者,唐将干脆把人扣了,而不让他们见唐皇,那又该怎么办呢?
中臣镰足闻言,又笑道:“此事大王已有应对之策了,您不必担心……”
原来,几月前倭国发生蝗灾,岛上各地受灾严重,眼见要酿成饥荒了,葛成王当机立断向周边各国派出使者,请求借粮。
而富庶的大唐就是倭国主要的借贷对象,恰逢大唐新春,葛成王就借着朝贺的名义向长安派了一队两百多人的遣唐使。
这批遣唐使到了长安后,所受的待遇又如先前河内鲸的那队遣唐使一样,被软禁在四方馆,除了朝贺那天,几乎都没能出过驿馆的大门,所以别说是趁机观察大唐的科学技术了,就是借粮的事都没机会提。
直到天皇天后出发巡幸东都了,这批遣唐使才被告知可以离开长安了,至于借粮的事倒是有了答复:借多少粮食都没问题,但要等三个月后的风信起,才能帮倭国运过去……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倭国使者团十分苦逼地离开了长安,结果在半路上却得到消息,说是天皇天后夫妇在离开北都后居然不是往南去江南,反而往辽东去了!
于是,倭国使团一路尾随着圣驾往半岛而去——自从大唐的疆域扩展到了朝鲜半岛,倭国使臣来大唐就不需要再冒险渡海,只要直接从九州乘船穿过一道海峡,从半岛登6,再走6路就可以了,返回也是一样的道理。
倭国使团一路跟着天皇天后座驾到了辽东城,发现唐皇夫妇这是要游幸整个半岛呢,于是立刻把这一情报传回了倭国,所以葛成王才能这么快掌握李小九陛下一行的情况。
如今倭国的使团也在半岛,如果倭国这边派出船只去倭国接使团回国,也不算突兀。这样一来,大海人皇子担心的问题,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不说倭国这边已经打定主意要在去接倭国遣唐使的事情上动手脚了,却说吴诩和李治二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平壤城转了一大圈,查看了几个州府的春耕情况,又检阅了驻高句丽郡的军队后,紧接着就奔赴下一站——新罗郡的金城。
新罗郡算是半岛三国中唯一一个对大唐统治没啥抵触的地区。
新罗旧主金氏的子嗣十分单薄,连续几朝都是女王即位的,好容易到了金春秋女王执政的时候得了一个儿子,结果这个王子还没活到加冠,就被百济乱兵给咔嚓了。
金城作为新罗的王都,一度被百济乱兵占领,一干王室血脉全部被杀死,各级贵族也死伤殆尽。
即使后来北上的新罗军队及时赶回来勤王,到底为时已晚,最后只与百济乱军拼了个同归于尽而已。
之后,苏定方和刘仁愿接手了金城,光是搞战后重建工作就搞了大半年。
等吴诩他们驾临金城的时候,这座城市一时半会儿还没恢复往日的繁华,不过在唐军的保护下,百姓们倒是安居乐业了。
到了金城,依然如在之前的平壤一样,吴诩首先让大郎二郎他们先去行宫休息,自己则与李小九一起接见驻守的文武官员。
驻守金城的现任长官是当初在贵端水大败高句丽的老将陈名振,管理庶政的三名官员分别是原工部侍郎张文瓘、永徽五年进士裴炎以及新罗大族朴氏的一名长者。
张文瓘长于经史律算之学,裴炎长于刑狱,朴长者则主要负责处理群众关系,新罗上下倒是被几人打理得井井有条。
吴诩见新罗这边的情况显然比高句丽那边和谐多了,不由大悦,于是请李小九陛下重重地赏赐了一干官员之外,顺便提议把管刑狱的青年官员裴炎调到苏定方那里去听用,做到物尽其用——反正新罗这边的治安极好,裴炎闲着也是闲着。
新罗这边几乎不用做多少秀,就得到了底下臣民的极好反响。
吴诩的心情也挺放松的,在金城的几天里都带着几个娃到处转——出来旅游的机会难得,不好好玩一玩,岂不是浪费了?
而金城就建在半岛的东边沿海,出了城还能看到茫茫大海,两个娃从出生到现在就没出过雍州之外的地区,哪里见过大海。哥儿俩乍见这一望无垠的海洋,都有些震撼,就是吴诩这货,当初也宅得只见过二次元的大海,真正看海也是第一次……
母子三人对着汪洋大海感慨了一番,不知怎么的就说到了隔海峡相望的倭国。
“倭国蔽狭,四面临海,土地资源匮乏,国人多靠打渔为生……”
吴诩遥望着海峡那面,缓缓道:“其国虽小,民智却高,懂得学习我中华精髓,改革图强……”
“阿娘,难道就因为如此,您定要剿灭倭国吗?”太子殿下到现在还是不太明白他家阿娘为何对一个远在海外的岛国这么执着呢?
吴诩摇摇头,没有回答儿子的问话,毕竟在眼下看来,倭国什么的,在大唐人眼里跟没了犄角的山羊一样,有什么可忌惮的?!
说起来,以往的国人都是以别国学习本国的礼仪制度为傲呢,倭国的做派分明很对朝中那些迂腐老爷子的胃口啊!
吴诩这种严防死守的做法,实在是相当古怪啊!
吴诩没有作声,李弘也不好在追问,而二郎同学一直盯着大海的那一面发呆……
忽然,远方天与海的交界处出现了许多小黑点……
“这是……”吴诩的视力不行,一时之间也看不出那些黑点是啥。
倒是二郎看了一会儿,忽然变了脸色:“是船,很多船!”
随侍的护卫们顿时都紧张了起来,忙请吴诩母子赶紧回宫。
“大唐水师何在?”尼玛!不明来历的海船都能用肉眼看到了,阻截的巡洋舰居然还不见踪影!
大唐的海防实在堪忧啊……
跟来的侍卫们的冷汗都下来了:天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正在此时,忽听一声炮响,就见一艘巨型战船从南边快速驶来,直冲远方的不明船队而去。
310第 310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o7
众人见到那十几米高的巨船,都不由目瞪口呆。
像大郎、二郎这种只见过宫里那种小画舫的小家伙,看到如此巨大的战舰,都抛开了皇子的矜持,嘴巴张得老大,半天也回不了神……
吴诩倒是见过这些战舰的制造图纸的,可实物还是第一次见呢……
天后娘子也非常失态的大张着嘴,愣了半天才发出一声罪朴实的感慨:“好大……”
训练有素的亲卫们此时已经恢复神智了,听到天后娘子的这声感叹,不由都是一头黑线。
“娘子,情势不明,还请您与两位大王暂退……”那领队的侍卫见那艘巨舰已经拦截住了远方的不明船队,于是对吴诩道:“对方来路不明,看来人手不少,属下等恐保护不周……”这次跟着吴诩和两个小郎君来的的侍卫其实也不少了,而且都是武功高强之辈,不过鉴于天皇陛下那脾气,这些亲卫都十分谨慎,不愿意让吴诩母子三人冒任何险。
吴诩一想体恤这些后勤人员,也知道他们的顾虑,在想着两个娃都是没啥战斗力的,于是点头道:“留一些人在这里看看是怎么回事,我跟太子、潞王先回宫。”
一时,众亲卫牵着三人的马匹过来,护送吴诩母子回宫。
“怎么这么快回来了?”李小九陛下还在看金城皇宫你留下的一些籍册呢,忽见吴诩母子三人匆匆回来了,不由奇怪。
吴诩也不答话,直接坐到李治身边,倒了一碗水就喝了一大口。
李弘和李贤二人向李小九陛下行了礼,这才在下面的榻上跪坐下来。
见阿爹发问,太子殿下忙把刚才在海滩上看到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
到底是小朋友的视力好些,太子殿下竟然已经在短短的时间里观察到,那些驶往金城港而来的这支船队有大约四十只船,船型比较奇怪,船体不是很大,上面的旗帜的颜色也以黑色为主……
黑色?
听到这句话,吴诩和李治不约而同皱起了眉头。
前朝五行属水,尚黑,所以所用的高端制服和旗帜都以黑色居多。隋王朝周边那些对华夏文化一知半解的小国,也跟着流行使用黑色的礼服和旗帜,以为时尚。
到了大唐建立,五行属木,尚青色。高祖时期,大唐的旗帜多为靛青色五爪金龙纹样,不过,到了李二陛下登基,旗帜多改为明黄|色金龙旗。之后,李二陛下又改革朝中官位与服色的制度,命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五品以上穿红袍,七品以上穿绿袍,九品以上穿青袍。至于皇帝本人的服色就宽泛多了,李二陛下喜欢浅色系的常服和红黑色系的礼服,因此皇帝陛下的仪仗旗帜也多为金色、红色。
到了李小九临朝,皇帝仪仗的旗帜又有了不小变化,基本上是以明黄|色为主。
所以说,用黑色旗帜的,又是在半岛附近出现的,要么是东北方向的渤海国,要么就是倭国。而后者的概率非常大。
果然,几人才坐了没多久,那留在原地打探情况的侍卫就回来了。
“启禀天皇、天后,那企图靠岸的船队乃是倭国派来的,随船载有百名百济人……”
“倭国的船队,载着百济人,这是怎么回事?”吴诩不由奇道。
那侍卫道:“属下听刘都督询问那倭国使者,却道是倭国派船过新罗来是为了接倭国遣唐使回国,那些百济人是顺路乘船回来归附大唐的……”
这个说法听起来倒也合理,不过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吴诩蹙眉想了想,也找不出什么破绽。
李小九陛下则是微微一沉吟,便道:“这些人是不是还想见朕?”
那侍卫闻言,不由抬头看了李小九陛下一眼,忙道:“圣人说得不错,那倭人竟然知道您和娘子在金城,还请求拜见……”这一点实在可疑!
就算大唐上下都知道天皇天后道半岛来巡幸了,可他们的具体行程又怎么会被远在千里之外的倭国查知呢?!
其心叵测,可见一斑。
可是,人家既然千里迢迢来了,也不能不见吧?
还有那些百济人的意图,吴诩也有些好奇。
照理说这些人在倭国待得好好的,完全没必要跑回来啊。
“你回去转告刘都督,让他们派代表来觐见吧……”吴诩到底还是担心倭人有什么阴谋,便对那侍卫道:“觐见的人数不许超过三人,其他人全部送到别院,不许随便走动……”
那侍卫忙不迭的应了,见李小九陛下没什么异议,立刻回去传旨去了。
“阿武,你也太小心了……”见没了外人,李小九不禁笑道:“我想那些百济人必是听说了朕对扶余氏的优待,所以才重返故土,归顺大唐来了……”
吴诩不由白了他一眼,道:“就算那些百济人想回来,我看倭人也不肯放的,更不会好心好意送他们回百济!”这里面一定有阴谋!
“你说倭人?”青年倒是颇不以为然,笑道:“我想他们可不敢在这个时候得罪大唐……”别忘了他们还等着大唐的粮食救命呢!
这么一想,倭国派了几十只船到半岛来接遣唐使,也不是没理由的。
只不过,他们没想到这大唐的救济粮没这么快能到半岛而已。
见父母两人对倭国来使的态度不一,太子殿下也开口表达了他的意思:“阿娘所虑也不无道理……”
吴诩闻言,不由得意地看了李小九一眼,后者只是笑。
“不过,见见来使,探听探听对方的意图也无妨。”李弘小朋友这话倒是更倾向于他爹的。
二郎是一如既往附和他兄长的意思的。
四人里面有三人的意见统一,吴诩便也不好多说什么。
于是,倭国使者和两个百济流民代表进了金城行宫见驾。
吴诩和李小九高踞上座,李弘和李贤二人分别坐在二人之下。
倭国的使者是个三十岁左右的清隽男子,原名多品治,因避讳天皇李小九陛下的名字,改为多品谦,是倭国一名中级官吏,品级职能相当于大唐的礼部员外郎的样子……
至于那两名百济人,据多品谦介绍,一名是原百济王扶余义慈的远房堂侄扶余善光,一名是原百济内臣佐平之子真沙岚。
果然如李小九之前所说,这两人见了圣驾之后,就表示他们听说了原百济国主一家在大唐颇受优待,百济旧土上的百姓在大唐的治理下安居乐业……
两人当初逃亡倭国,带去了几千臣民,都十分思念故国,希望堂皇陛下能宽宏大量接纳他们这些海外遗民。
两个年青人说得极为动情,不一会儿就涕泪交流了。
“既然尔等诚心归顺,朕没有不依的道理……”作为一个以仁慈著名的皇帝,李小九陛下当然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在这种人口就是主要生产力的年代,治理辖区之下徒然多了几千个青壮劳动力,那可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啊!
怎么看都大唐占便宜了……
至于倭国,他们刚刚正在白江村一战中耗尽了国中大半的青壮,对于百济这群劳动力不可说不垂涎,但是突然而至的蝗虫灾害令倭国上下都面临着j□j的威胁,在粮食和劳动力两者选其一的话,葛成王必定只能放弃百济的人了……
吴诩这么想着,也就能解释为啥倭王肯放人了,而听扶余善光的意思,因为倭国的船只不够,他这次只带了四百多名百济人回来,希望能跟从天皇圣驾一起回百济……
李小九陛下自然没有异议。
当晚,李小九陛下还特地在金城行宫举办酒宴招待倭国使者和扶余善光一行。
倭国使者显然还为没能立时收到救济粮而郁郁不乐,随便喝了几杯就告退了。
扶余善光等百济人这是兴高采烈,频频起身向天皇天后敬酒。
吴诩的注意力一直在那(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阿武,你还记得么,那日钦天监为封禅之事推算天时,监正李淳风曾说东边有颗大星色泽黯淡摇摇欲坠,似有殒落之象,纵然日后恢复明亮,也不得长久。且去岁太白现于东天,祸乱将起之象……”
“彼时那倭国太子正病重,正合此征兆……”
李小九陛下说到这里,不由叹道:“这倭国之王还是有几分才干的,可惜了……”语气里颇有点惋惜的味道,像是难得遇到一个对手,结果对方人品太差,半路挂了!
吴诩:“……”
她记得李小九陛下明明是无神论者,怎么这会儿这么信钦天监那帮神棍的话了?
还有那个叫李淳风的家伙,她怎么觉得这么耳熟呢?
不等小吴同学想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李小九已经搂着她往内殿走,“好了、好了……阿武你也别想那么多了,等新宫建成,那倭国的气数也尽了,到时候正好在新宫献俘……”
吴诩一听这话也高兴起来了,再想到今年她跟李小九两人还要按顺序去巡幸新设立的四座陪都呢,事情还多得很,确实没工夫去管倭国那些琐碎的事,现在就让薛仁贵他们盯紧倭国就成了=。=
显庆五年春,李小九陛下下诏为皇太子李弘举办元服礼,大赦天下,文武五品己上子孙为父祖后者加勋官一级,大酺三日。
元服之后的太子殿下就不能再在他阿娘宫中继续住了,必须搬到东宫跟那些东宫属官一起起居。吴诩虽然不是很舍得,也只能在李小九的忽悠下妥协了。
为了庆贺太子迁宫,李小九陛下特地在东宫举办了大宴,京中五品以上文武官员都齐集赴宴道贺,而各藩个州府的宗亲、封疆大吏也都纷纷遣使到长安献上贺礼。
作为太子殿下的表哥,周国公武敏之同学,也专程从地方赶回来,献上了一份大礼。
太子殿下元服礼之后,李小九陛下就开始筹备巡幸四座陪都的事了。
第一站东都洛阳是每年都要去的,也不必特别准备,倒是留在长安监国的太子需要好好安排。这是太子殿下第一次监国,事关重大,不但李小九陛下十分上心,连吴诩也不放心地把留在长安辅佐李弘的官员翻了一遍又一遍……
因为李三郎还在地方代天巡狩,东宫就少了一个可以为太子出谋划策的人,李小九特地把兵部尚书任雅相和度支尚书卢承庆提拔上来参知政事,辅佐东宫,另外还让中书侍郎许圉师任校侍中,专门帮太子处理文书事务。
吴诩还是不放心,提拔了崇文馆大学士、秘书郎上官仪为中书侍郎,与许圉师一起协助太子。
文臣方面没问题后,吴诩又选了三十名从羽林卫中精选出来的侍卫为太子亲兵,只受太子节制。
就是这样,吴诩还是不放心,倒是李贤小朋友专门跑到她跟前来,一脸老成地表示他会留在长安帮助兄长的。
吴诩一脸囧囧地看着还是五头身的小二郎,半晌说不出话来……
杨氏却乐得不行,连连夸奖道:“二郎真懂事。”
连正襟危坐在旁一直没开脸的太子殿下闻言也露出笑容来。
吴诩家自己家二郎这么认真,也不好打击他的积极性,原本她是要把二郎三郎都带着出去公费旅游了,长安只留大郎一个,现在……
话说,只留李弘小朋友这么一个未成年儿童在家干活确实不太人道了=。=
有二郎留下来陪大郎也好,虽说二郎才刚开始学习政务不久,在公事上帮不了大郎多少忙,至少在抄抄写写方面,这小子还是十分得用的!
而且,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不但大郎可以得到实习的机会,连二郎也可以趁机观摩一下帝国的行政事务到底是怎么处理的!
最重要的是,留下二郎,还能让大郎不升起那种被父母‘抛弃’或是父母比较宠爱弟弟的不良感觉,避免了重蹈当年承乾的重覆辙!
安排好了长安的一干事务,又确定李弘小朋友没有任何不适应后,李小九陛下很快就带着老婆和小儿子启程了。
洛阳既然定为了陪都,行政档次也升了一级,李小九陛下到洛阳后,当即降下旨意,升洛州所有官员的官阶,行政制度都比照雍州来。
此外,天皇陛下还诏令能工巧匠在原来的皇家行苑基础上兴建新宫室,初命名为‘八关宫’。
在洛阳停留了一个月左右,圣驾有启程往并州。
并州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又是阿武本尊的祖籍,如今太原又新近被定为北都,所以巡幸并州也是这次巡幸计划的重中之重。
当年汉高祖称帝后就回老家显摆,如今李小九和吴诩回并州,也有衣锦还乡加恩故里的意思。
圣驾到并州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份了,即使还有些春寒料峭,也没能湮没并州父老的热情。天皇天后的座驾刚到并州城外,就受到了并州上千百姓的夹道欢迎。
李治在为晋王的时候就遥领并州大都督,对这片土地一直十分关注,当初他爹东征,他就以太子身份来过一次并州。如今再次踏到这片土地,已经是以天皇的身份,这让李治的心情十分亢奋。
到达并州的第一天,李小九陛下就直奔李氏的祠堂,拜祭了李氏的先祖,查看了李氏的祖宅。
接下来几天,李治和吴诩分头行动,天皇陛下负责祭祀高祖皇帝旧宅及当年太原首义时的阵亡将士,天后娘子则忙着大宴亲戚邻里,接见故乡各位父老乡亲。
鉴于并州也是天后的故乡,李小九陛下特地降下恩旨,赐并州长史、司马等官员勋爵一级,授并州境内八十岁以上的妇女为正五品的郡君,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恩赐。其余减免赋税、徭役,赏赐金帛之事不一而足。
并州上下都明白这是天皇陛下在为天后娘子做脸呢,才会有这样的隆恩厚赐,于是对天后娘子更是感恩戴德。
在并州盘桓了将近一个月,圣驾正准备要转道向南,往广陵巡视,长安却传来加急奏报,说是太子殿下忽发疾病,高热不退……
李治和吴诩闻报,顿觉心如刀绞,当即决定停止巡幸计划,起驾回銮。
308第 308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o5
不想,吴诩和李小九刚收拾好行装准备回长安,长安那边又来了一封加急书信。
写信的人却不是吴诩他们留在长安保护李弘小哥儿俩的亲卫,而是坚持要留在长安帮助哥哥的李二郎。
二郎在信中表示他兄长的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请李治和吴诩不用担心。
只是,他家阿兄在昏睡中不断呼喊‘阿娘’,实在是有些可怜……
吴诩一听这话,更心焦了,也等不到第二天天亮了,当即就要打道回府。
李治听说大郎的病情已经无碍了,倒是松了一口气,忙拦住吴诩道:“媚娘你且不要急,我这就派人回长安,把大郎和二郎都接过来就是了……”反正二人世界也过得差不多了,把儿子们接过来承欢膝下也不错= 。=
顺便还能让两个儿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日后不至于连基本民情都不懂!
吴诩一听这话也冷静了下来。
她和李小九这次出来可不仅仅是来公费旅游作政治秀的,其实还有一个隐秘的目的,不宜宣之于口,就是借机视察一下各地的门阀豪族和地方教育机构,检验一下这几年来她跟李小九推广科教的效果如何,这是其一。
其二则还是为了东边半岛和倭国的问题。
去年大唐一口气干掉了半岛两(三)国,岛上的政府是没有了,可原住民还有一大把,以天朝的性子,自然是不会把那些原住民全部河蟹掉的,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大唐的统治下,总有一些叛逆分子想要打着‘反唐复x’的旗号,时不时暴动一下……
刘仁轨、薛仁贵这两个人是吴诩完全不必盯着,就能自觉地把所辖区域管理好,只有苏定方那货,她总是发愁,生怕他又搞出当年怛笃城兵乱那档子事来……
但是,没有这个凶神在半岛镇着,那帮高丽棒子还不知会弄出多少事呢!
所以,这次巡幸计划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安抚新归大唐的民众……
这场政治秀的重要性与回乡祭祖相比根本是不相上下的,或者说,在吴诩看来,抚慰归化百姓什么的,比回想显摆显然更重要些。而今,她跟李小九要去的下一站正是辽东,苏定方等人早在三个月前就接到了通知,做好了接驾准备,这忽然就不去了,后果一定非常糟糕!
至于李小九提议的把大郎和二郎都接过来的办法倒是可行,毕竟长安到太原也不过千里之遥,即使两个小屁孩是坐车过来的,顶多也就几天工夫,大不了接下来的辽东之行稍微赶赶路,应该不会误事……
见吴诩没了异议,李小九陛下当即让心腹之人立即赶回长安,接太子和潞王过来。
几日后,两个小屁孩都被接了过来。
虽说二郎同学在信中一再强调他阿兄已经没什么大碍了,可吴诩一看到小脸惨白,下巴徒然瘦除了尖的大儿子,立马心疼得无以复加……
留在长安照顾太子那些人都被天后娘子狠狠地一顿批,连王内侍也不能幸免于难……
杨氏则是直接掏出绢子,就开始抹眼泪了:“我的儿,你可受苦了~~~~(∓gt;_∓1t;)~~~~ ”
被外婆狠狠搂在怀里的太子殿下表示压力很大,想要寻求阿娘和弟弟的帮助吧,却发现前者还在痛斥那些不尽责的宫人内侍,后者却是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好吧,为了守护生病的阿兄,二郎同学可是牺牲了不少睡觉时间呢╮(╯_╰)╭
眼见阿娘和阿弟都转移不了外婆的注意力,阿爹只会在一旁看热闹,太子殿下只能努力自救了……
可叹他一个大病初愈的未成年儿童,哪里是弓马娴熟的荣国夫人的对手,才努力扭动了两下,就被后者搂得更紧了囧……
最后还是小弟三郎帮了大忙,一声嚎哭把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杨氏这次跟着吴诩一行出巡,其日常最重要的事就是看护小三郎。
比起大兄的孱弱和二兄的异常嗜睡,小三郎比较像个正常的婴儿,杨氏照顾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说来这会儿正是小三郎解决生理问题的时间了,往常杨氏都是围着这小屁孩儿转的,今天见了大郎,就把三郎给忘了,也难怪小屁孩不高兴呢!
“矮油~~我的儿,这是怎么了?”杨氏闻声,忙放开了太子殿下,转到榻上去看小三郎。
托了小三郎的福,太子殿下总算获得了自由,心有余悸地起身,直接跑到李小九陛□边去坐了。二郎似有所觉的抬眼看了他兄长一眼,然后慢吞吞地挪了挪身子,也坐到了他阿爹那一边。
吴诩骂完人,停下来喝水,一看却发现两个儿子都坐到对面去了,还以为她的凶悍样子把娃给吓到了,不觉有些脸热。
于是,天后娘子大发慈悲,把几个挨训的心腹都挥退了。
“原以为留王翁在长安,定能妥当照看大郎的,所以我也就没安排人过去,谁知……”吴诩待王内侍等人都退下之后,不由一叹。
李小九拉拉吴诩的手,道:“王翁的年纪也不小了,难免有所疏漏,阿武你也别太放在心上……”
说着,李治指着儿子道:“弘儿身子原本就孱弱,徒然监国行政,也是我考虑不周……”
李弘小朋友闻言,有些愧疚的俯身:“都是儿让阿爹阿娘担心了……”
“也罢,弘儿你跟二郎此来倒也不错,正好可以去见识一下帝国的边疆风貌……”想当年,李二陛下每次出巡都只带着魏王、晋王这几个小儿子,太子承乾总是被留在长安看家,直到被废也只在洛阳附近打过转,要多苦逼有多苦逼。
吴诩觉得,做帝国二把手的,怎么能这样坐井观天呢?
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正好可以带几个娃见识一下北国风光和江南水乡……
有了两个娃在身边,接下来的旅程确实欢乐了许多。
吴诩再也不用担心她家大郎一个人孤零零的在长安做童工了,而李小九陛下也忽然发现他家大郎难得脱去一副老成的摸样,看到什么新奇事物都要请教他一番的摸样,居然那么可爱!
连一向做事平庸的二郎,在这一路上也有了不小的变化,越是接近辽东,小二郎的神色越是严肃,睡懒觉的时间也越发少了……
圣驾刚到新城,苏定方就亲率军士前来迎接。
苏定方如今身上还挂着东明都督府大都督的职位,但他一直没机会去上任,从百济回来就被送去进修,好容易从洛阳军校毕业,李小九陛下又直接把他丢到高句丽旧地去震慑某些蠢蠢欲动的高句丽人了。
如今天皇天后亲临,他是满心激动,迫不及待要把自己治下的辽东一地展现给两人看。
一年多时间没见,吴诩倒是觉得苏定方看起来‘文雅’了许多,连安排给他们起居的行宫也相当清爽宜人,十分投吴诩的喜好。
有进步啊!
苏定方也是消息灵通之辈,早就听说了这次帝后巡边还带着太子和潞王,等见了两个皇子后,他立刻献上了两匹小马作为见面礼……
太子殿下再怎么老成,看到那匹通体雪白的小马驹时,眼睛都有些挪不开了,恨不能立刻上去骑上一骑。
二郎的神色比他兄长稍微克制了些,可看得出来他也是极喜欢苏定方送他的那匹小红马的!
吴诩看着小哥俩神不守舍的样子,很大方地打发两人玩骑马游戏去了。
可把两个娃高兴的。
跟着帝后的亲卫们立刻出动了一大半,去保护两位殿下。
再屏退了一些闲杂人等,吴诩和李小九就开始询问苏定方官员高句丽旧地的事了。
苏定方立刻换了一副神色,表示他自从在洛阳进修了一年后,发现自己当年带兵的方式确实存在极大的隐患,而如今的唐兵大多骄矜,远没有当初他在打西突厥的时候那些子弟兵肯吃苦耐劳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现在队伍不好带啊!
至于高句丽那些反唐分子,苏定方是两句话就带过了,估计这些杂碎在他苏大将军眼里根本是不值一提。
李小九陛下倒是详细问了高句丽各州府的庶政问题,苏大将军于是又囧了,还好他今天特地带了自己的得力副将和军师过来,这两人倒是颇有谋略之辈,这一文一武正好也是帮助苏定方协管整个大都护府的军事和庶政工作的,对于李小九陛下问的问题算是对答如流了。
吴诩倒是认得那个副将,这人就是当初在剿灭阿史那贺鲁之战中,用计围困石国城,迫使石国交出阿史那贺鲁的萧嗣业。
而那个容貌清隽的军师却有些名不见经传,苏定方唤他六郎,倒是比待萧嗣业更亲厚些。
第一天在新城歇息了一晚,次日一早苏定方就带着扈从护送帝后二圣的车驾往辽东城走。
大唐帝后巡幸半岛的消息让高句丽、新罗、百济故地的众人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亲大唐的如新罗郡的百姓闻之,自然是欢欣雀跃,倒让都护府的长官省了不少心。至于高句丽郡和百济郡的百姓态度就比较模糊,两郡的长官也都严正以待,以防万一。
而大唐帝后巡幸半岛的消息也在圣驾到达平壤城不久,传到了倭国。
葛成王闻报,不禁喜形于色,当即叫来了弟弟大海人皇子和心腹重臣中臣镰足,商讨刺杀大唐帝后的计划……
309第 309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o6
在百济刚与大唐交战之初,就有许多百济贵族逃到倭国避难,后来齐明女王决定扶持百济质子扶余丰回国,结果扶余丰回国不久就与鬼室福信等人发生内讧,又在周留城被刘仁轨打得落荒而逃。再次回日本时,扶余丰带来了三千多百济人。这些以扶余丰为首的百济人发现复国无望,就在倭国王都附近定居了下来,与倭国贵族进行联姻,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后来,白村江一战,倭国大败,除了中大兄皇太子派去的几千人马逃回来,其余贵族的兵马全军覆没。倭人担心大唐报复,就把扶余丰绑送给了大唐请罪。
那些留在倭国苟且偷生的百济人敢怒不敢言,最后在中大兄皇太子的忽悠下,投靠了倭国皇室,成了葛成王手下的一支奇兵。
这次,葛成王既然开始打刺杀大唐帝后的主意,首先就想到了这支奇兵。
而葛成王的弟弟大海人皇子想的更比他哥深远些。
“兄长想用这些百济人去刺杀大唐帝后,是没什么不妥,可是……”
说到底这些百济人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投靠倭国的,而他们的真正主子百济郡公扶余隆还好好地在洛阳享福,据说唐皇原本是要扶余隆会百济旧地上任的,结果那扶余隆聪明得很,主动表示相信刘大都督能够治理好百济郡的事务,他还是留在洛阳侍奉父亲扶余义慈比较好。
如今的唐皇李小九陛下一向是以孝悌仁义闻名的,听到扶余隆这话,哪有不依的,又大加封赏了扶余父子一家,并把一个宗室女许给扶余隆为妻。
百济那些流亡到倭国的人,原本一大部分就是些胆小怕事的贵族人士,又颇有些消息渠道,自然知道那些跟着老国主到大唐的贵族们小日子过得不错,完全没有性命之忧,甚至比往日在百济时还富庶……
这些人心里怎么想,大海人皇子完全可以猜到。
倭国给予他们的待遇是绝对不能跟大唐给的优待相比的,这些人如果打着去投奔老国主的主意,那完全是无可厚非的,或许更多的人还是冲着大唐的高官厚禄去的呢!
别说大海人皇子能想通这一点,就是唐皇应该也打着这小算盘吧?
所以,他兄长还想用百济人去对付唐皇,那跟肉包子打狗有什么区别?
不想,葛成王看到弟弟疑惑的小眼神,立刻笑了,同样心领神会的中臣镰足也露出一抹微笑。
这情景,倒像是三人当年还没有嫌隙的时候的摸样……
中臣镰足微微晃了一下神,然后如往日一样,为大海人皇子解说他兄长的意图。
“大王正是要用这些人接近唐皇……”接下来的话就不用说了,唐皇夫妇驾临百济故地,那些流亡倭国的百济人回去乞求归顺,那是多么名正言顺的事!
相信以唐皇的性子,不但会亲自接见这些百济人,还会大肆宣扬对他们的优抚政策呢……
如果在这个时候给唐皇夫妇一击,成功率很高啊!
而且,谁规定跟着百济人回半岛的一定就是百济人呢?
“可是……”大海人皇子虽觉得兄长的计划听起来不错,可这计划明显有个极大的漏洞,“如果掌管百济的唐将不允许百济人上岸,那该如何是好?”或者,唐将干脆把人扣了,而不让他们见唐皇,那又该怎么办呢?
中臣镰足闻言,又笑道:“此事大王已有应对之策了,您不必担心……”
原来,几月前倭国发生蝗灾,岛上各地受灾严重,眼见要酿成饥荒了,葛成王当机立断向周边各国派出使者,请求借粮。
而富庶的大唐就是倭国主要的借贷对象,恰逢大唐新春,葛成王就借着朝贺的名义向长安派了一队两百多人的遣唐使。
这批遣唐使到了长安后,所受的待遇又如先前河内鲸的那队遣唐使一样,被软禁在四方馆,除了朝贺那天,几乎都没能出过驿馆的大门,所以别说是趁机观察大唐的科学技术了,就是借粮的事都没机会提。
直到天皇天后出发巡幸东都了,这批遣唐使才被告知可以离开长安了,至于借粮的事倒是有了答复:借多少粮食都没问题,但要等三个月后的风信起,才能帮倭国运过去……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倭国使者团十分苦逼地离开了长安,结果在半路上却得到消息,说是天皇天后夫妇在离开北都后居然不是往南去江南,反而往辽东去了!
于是,倭国使团一路尾随着圣驾往半岛而去——自从大唐的疆域扩展到了朝鲜半岛,倭国使臣来大唐就不需要再冒险渡海,只要直接从九州乘船穿过一道海峡,从半岛登6,再走6路就可以了,返回也是一样的道理。
倭国使团一路跟着天皇天后座驾到了辽东城,发现唐皇夫妇这是要游幸整个半岛呢,于是立刻把这一情报传回了倭国,所以葛成王才能这么快掌握李小九陛下一行的情况。
如今倭国的使团也在半岛,如果倭国这边派出船只去倭国接使团回国,也不算突兀。这样一来,大海人皇子担心的问题,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不说倭国这边已经打定主意要在去接倭国遣唐使的事情上动手脚了,却说吴诩和李治二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平壤城转了一大圈,查看了几个州府的春耕情况,又检阅了驻高句丽郡的军队后,紧接着就奔赴下一站——新罗郡的金城。
新罗郡算是半岛三国中唯一一个对大唐统治没啥抵触的地区。
新罗旧主金氏的子嗣十分单薄,连续几朝都是女王即位的,好容易到了金春秋女王执政的时候得了一个儿子,结果这个王子还没活到加冠,就被百济乱兵给咔嚓了。
金城作为新罗的王都,一度被百济乱兵占领,一干王室血脉全部被杀死,各级贵族也死伤殆尽。
即使后来北上的新罗军队及时赶回来勤王,到底为时已晚,最后只与百济乱军拼了个同归于尽而已。
之后,苏定方和刘仁愿接手了金城,光是搞战后重建工作就搞了大半年。
等吴诩他们驾临金城的时候,这座城市一时半会儿还没恢复往日的繁华,不过在唐军的保护下,百姓们倒是安居乐业了。
到了金城,依然如在之前的平壤一样,吴诩首先让大郎二郎他们先去行宫休息,自己则与李小九一起接见驻守的文武官员。
驻守金城的现任长官是当初在贵端水大败高句丽的老将陈名振,管理庶政的三名官员分别是原工部侍郎张文瓘、永徽五年进士裴炎以及新罗大族朴氏的一名长者。
张文瓘长于经史律算之学,裴炎长于刑狱,朴长者则主要负责处理群众关系,新罗上下倒是被几人打理得井井有条。
吴诩见新罗这边的情况显然比高句丽那边和谐多了,不由大悦,于是请李小九陛下重重地赏赐了一干官员之外,顺便提议把管刑狱的青年官员裴炎调到苏定方那里去听用,做到物尽其用——反正新罗这边的治安极好,裴炎闲着也是闲着。
新罗这边几乎不用做多少秀,就得到了底下臣民的极好反响。
吴诩的心情也挺放松的,在金城的几天里都带着几个娃到处转——出来旅游的机会难得,不好好玩一玩,岂不是浪费了?
而金城就建在半岛的东边沿海,出了城还能看到茫茫大海,两个娃从出生到现在就没出过雍州之外的地区,哪里见过大海。哥儿俩乍见这一望无垠的海洋,都有些震撼,就是吴诩这货,当初也宅得只见过二次元的大海,真正看海也是第一次……
母子三人对着汪洋大海感慨了一番,不知怎么的就说到了隔海峡相望的倭国。
“倭国蔽狭,四面临海,土地资源匮乏,国人多靠打渔为生……”
吴诩遥望着海峡那面,缓缓道:“其国虽小,民智却高,懂得学习我中华精髓,改革图强……”
“阿娘,难道就因为如此,您定要剿灭倭国吗?”太子殿下到现在还是不太明白他家阿娘为何对一个远在海外的岛国这么执着呢?
吴诩摇摇头,没有回答儿子的问话,毕竟在眼下看来,倭国什么的,在大唐人眼里跟没了犄角的山羊一样,有什么可忌惮的?!
说起来,以往的国人都是以别国学习本国的礼仪制度为傲呢,倭国的做派分明很对朝中那些迂腐老爷子的胃口啊!
吴诩这种严防死守的做法,实在是相当古怪啊!
吴诩没有作声,李弘也不好在追问,而二郎同学一直盯着大海的那一面发呆……
忽然,远方天与海的交界处出现了许多小黑点……
“这是……”吴诩的视力不行,一时之间也看不出那些黑点是啥。
倒是二郎看了一会儿,忽然变了脸色:“是船,很多船!”
随侍的护卫们顿时都紧张了起来,忙请吴诩母子赶紧回宫。
“大唐水师何在?”尼玛!不明来历的海船都能用肉眼看到了,阻截的巡洋舰居然还不见踪影!
大唐的海防实在堪忧啊……
跟来的侍卫们的冷汗都下来了:天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正在此时,忽听一声炮响,就见一艘巨型战船从南边快速驶来,直冲远方的不明船队而去。
310第 310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o7
众人见到那十几米高的巨船,都不由目瞪口呆。
像大郎、二郎这种只见过宫里那种小画舫的小家伙,看到如此巨大的战舰,都抛开了皇子的矜持,嘴巴张得老大,半天也回不了神……
吴诩倒是见过这些战舰的制造图纸的,可实物还是第一次见呢……
天后娘子也非常失态的大张着嘴,愣了半天才发出一声罪朴实的感慨:“好大……”
训练有素的亲卫们此时已经恢复神智了,听到天后娘子的这声感叹,不由都是一头黑线。
“娘子,情势不明,还请您与两位大王暂退……”那领队的侍卫见那艘巨舰已经拦截住了远方的不明船队,于是对吴诩道:“对方来路不明,看来人手不少,属下等恐保护不周……”这次跟着吴诩和两个小郎君来的的侍卫其实也不少了,而且都是武功高强之辈,不过鉴于天皇陛下那脾气,这些亲卫都十分谨慎,不愿意让吴诩母子三人冒任何险。
吴诩一想体恤这些后勤人员,也知道他们的顾虑,在想着两个娃都是没啥战斗力的,于是点头道:“留一些人在这里看看是怎么回事,我跟太子、潞王先回宫。”
一时,众亲卫牵着三人的马匹过来,护送吴诩母子回宫。
“怎么这么快回来了?”李小九陛下还在看金城皇宫你留下的一些籍册呢,忽见吴诩母子三人匆匆回来了,不由奇怪。
吴诩也不答话,直接坐到李治身边,倒了一碗水就喝了一大口。
李弘和李贤二人向李小九陛下行了礼,这才在下面的榻上跪坐下来。
见阿爹发问,太子殿下忙把刚才在海滩上看到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
到底是小朋友的视力好些,太子殿下竟然已经在短短的时间里观察到,那些驶往金城港而来的这支船队有大约四十只船,船型比较奇怪,船体不是很大,上面的旗帜的颜色也以黑色为主……
黑色?
听到这句话,吴诩和李治不约而同皱起了眉头。
前朝五行属水,尚黑,所以所用的高端制服和旗帜都以黑色居多。隋王朝周边那些对华夏文化一知半解的小国,也跟着流行使用黑色的礼服和旗帜,以为时尚。
到了大唐建立,五行属木,尚青色。高祖时期,大唐的旗帜多为靛青色五爪金龙纹样,不过,到了李二陛下登基,旗帜多改为明黄|色金龙旗。之后,李二陛下又改革朝中官位与服色的制度,命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五品以上穿红袍,七品以上穿绿袍,九品以上穿青袍。至于皇帝本人的服色就宽泛多了,李二陛下喜欢浅色系的常服和红黑色系的礼服,因此皇帝陛下的仪仗旗帜也多为金色、红色。
到了李小九临朝,皇帝仪仗的旗帜又有了不小变化,基本上是以明黄|色为主。
所以说,用黑色旗帜的,又是在半岛附近出现的,要么是东北方向的渤海国,要么就是倭国。而后者的概率非常大。
果然,几人才坐了没多久,那留在原地打探情况的侍卫就回来了。
“启禀天皇、天后,那企图靠岸的船队乃是倭国派来的,随船载有百名百济人……”
“倭国的船队,载着百济人,这是怎么回事?”吴诩不由奇道。
那侍卫道:“属下听刘都督询问那倭国使者,却道是倭国派船过新罗来是为了接倭国遣唐使回国,那些百济人是顺路乘船回来归附大唐的……”
这个说法听起来倒也合理,不过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吴诩蹙眉想了想,也找不出什么破绽。
李小九陛下则是微微一沉吟,便道:“这些人是不是还想见朕?”
那侍卫闻言,不由抬头看了李小九陛下一眼,忙道:“圣人说得不错,那倭人竟然知道您和娘子在金城,还请求拜见……”这一点实在可疑!
就算大唐上下都知道天皇天后道半岛来巡幸了,可他们的具体行程又怎么会被远在千里之外的倭国查知呢?!
其心叵测,可见一斑。
可是,人家既然千里迢迢来了,也不能不见吧?
还有那些百济人的意图,吴诩也有些好奇。
照理说这些人在倭国待得好好的,完全没必要跑回来啊。
“你回去转告刘都督,让他们派代表来觐见吧……”吴诩到底还是担心倭人有什么阴谋,便对那侍卫道:“觐见的人数不许超过三人,其他人全部送到别院,不许随便走动……”
那侍卫忙不迭的应了,见李小九陛下没什么异议,立刻回去传旨去了。
“阿武,你也太小心了……”见没了外人,李小九不禁笑道:“我想那些百济人必是听说了朕对扶余氏的优待,所以才重返故土,归顺大唐来了……”
吴诩不由白了他一眼,道:“就算那些百济人想回来,我看倭人也不肯放的,更不会好心好意送他们回百济!”这里面一定有阴谋!
“你说倭人?”青年倒是颇不以为然,笑道:“我想他们可不敢在这个时候得罪大唐……”别忘了他们还等着大唐的粮食救命呢!
这么一想,倭国派了几十只船到半岛来接遣唐使,也不是没理由的。
只不过,他们没想到这大唐的救济粮没这么快能到半岛而已。
见父母两人对倭国来使的态度不一,太子殿下也开口表达了他的意思:“阿娘所虑也不无道理……”
吴诩闻言,不由得意地看了李小九一眼,后者只是笑。
“不过,见见来使,探听探听对方的意图也无妨。”李弘小朋友这话倒是更倾向于他爹的。
二郎是一如既往附和他兄长的意思的。
四人里面有三人的意见统一,吴诩便也不好多说什么。
于是,倭国使者和两个百济流民代表进了金城行宫见驾。
吴诩和李小九高踞上座,李弘和李贤二人分别坐在二人之下。
倭国的使者是个三十岁左右的清隽男子,原名多品治,因避讳天皇李小九陛下的名字,改为多品谦,是倭国一名中级官吏,品级职能相当于大唐的礼部员外郎的样子……
至于那两名百济人,据多品谦介绍,一名是原百济王扶余义慈的远房堂侄扶余善光,一名是原百济内臣佐平之子真沙岚。
果然如李小九之前所说,这两人见了圣驾之后,就表示他们听说了原百济国主一家在大唐颇受优待,百济旧土上的百姓在大唐的治理下安居乐业……
两人当初逃亡倭国,带去了几千臣民,都十分思念故国,希望堂皇陛下能宽宏大量接纳他们这些海外遗民。
两个年青人说得极为动情,不一会儿就涕泪交流了。
“既然尔等诚心归顺,朕没有不依的道理……”作为一个以仁慈著名的皇帝,李小九陛下当然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在这种人口就是主要生产力的年代,治理辖区之下徒然多了几千个青壮劳动力,那可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啊!
怎么看都大唐占便宜了……
至于倭国,他们刚刚正在白江村一战中耗尽了国中大半的青壮,对于百济这群劳动力不可说不垂涎,但是突然而至的蝗虫灾害令倭国上下都面临着j□j的威胁,在粮食和劳动力两者选其一的话,葛成王必定只能放弃百济的人了……
吴诩这么想着,也就能解释为啥倭王肯放人了,而听扶余善光的意思,因为倭国的船只不够,他这次只带了四百多名百济人回来,希望能跟从天皇圣驾一起回百济……
李小九陛下自然没有异议。
当晚,李小九陛下还特地在金城行宫举办酒宴招待倭国使者和扶余善光一行。
倭国使者显然还为没能立时收到救济粮而郁郁不乐,随便喝了几杯就告退了。
扶余善光等百济人这是兴高采烈,频频起身向天皇天后敬酒。
吴诩的注意力一直在那(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