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部分阅读
…
前朝的隋炀帝有再多不是,在远征高句丽这一点上,愿望还是好的!
所以,先帝也会多次出征辽东……
至于原本没被大唐看在眼里的倭国,李治也是到了半岛之战的时候才看出对方的狼子野心来。
别看对方只是一个小小岛国,却有着以蛇吞象之心,要不是吴诩多是警告要注意防范倭国,说不定大唐的伐百济一战就要功亏一篑了!
而攻打倭岛一战,正的如吴诩预计的那样困难,大唐的水师战斗力完全是依仗着自家的高船坚壁而已,如果拼水战技术,也许根本不是那些倚海维生的倭人的对手!
所以,在拿下半岛后,吴诩就建议不要马上对倭国出手,而是加强训练海军备战,再辅以外交攻击,让倭国先自乱起来……
李治承认,他对倭国的蔑视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根本没有像吴诩考虑得那么周详。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何况倭国是一头披着兔子皮的狼!
整整两年的准备,大唐水师三路齐发,以十倍于倭人之众,也没能雷霆一击扫平倭国全境,李治这才知道为什么吴诩会这么重视这个小岛国了!
如今,这个难缠的小国终于成了历史,他家阿武也像是丢开了一个大包袱似的,从内而外散发着喜悦。
李治不由心头一动……
已经数次参加过献俘仪式的观众们已经对这仪式的流程烂熟于心了,不过他们还是很好奇这个让天皇陛下下旨必须活捉来的伪倭王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结果,‘大海人’和一干倭人文武官员被押解出来的时候,围观群众们都表示十分失望。
说实话,‘大海人’长得很有福相,又白又胖,算是唐代比较标致的小白脸长相,可惜他的海拔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
吴诩看着楼前跪着的那一团,就不觉嘴角直抽!
也难怪那些倭人到现在还没发现本尊早已溜掉了呢……
亏得大海人还能找到这么个符合条件替身来!
接下来,就是天皇陛下发言。
李小九陛下义正言辞地对‘大海人’背弃兄长,不顾百姓的死活大兴土木,宣传迷信思想对抗大唐等恶劣行径谴责了一番,然后判其流放罪,与当年倭人送给大唐的扶余丰一样,‘大海人’也被丢到了岭南改造去!
至于其他跟着大海人的文武倭官,都被判了家产充公,贬为庶民。
最后,天皇陛下还特地提到了原倭国重臣的中臣镰足,称其是‘忠君为国’之臣,许倭人在东海郡为其造祠纪念。
天皇陛下出人意料地称赞了一个亡国的旧臣,让朝廷上下的官员都不由暗自嘀咕起来,而献俘仪式过后不久,《洛阳晚报》更是以‘一个臣子该怎么做才当得起忠臣之名’为题,开了专版讨论这一问题。
一时,大唐上下的学者名士乃至朝中官员都纷纷投稿争论起来。
趁着大唐上下都打嘴仗的功夫,李小九陛下又下发了关于倭岛北部行政区域的划分旨意,并提拔了一批青年干吏到倭岛任职。这些人与前几批派到倭岛的人略有不同,这些人都是在显庆四年之后考上的进士,一过去就分别封了长史、郎将等官职,其中还有几个出色的,过去不久就一路升迁成了一州之长,比在大6的官员上升速度快上百倍!
一时,报考去边疆任职的青年比例大幅度上升,吏部再也不用愁没人可派了。
相对于吏部这边的情势喜人,礼部那边的大小官员又是愁云满面。
先前的献俘仪式的方案被天后娘子打回重做十几次,这才顺利完成,众人还来不及松一口气呢,新近还朝的天皇陛下又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
天皇上尊号‘大帝’,天后上尊号‘圣母’,帝后合称‘二圣’以及帝后二人用同一座寝宫,用同样规格的仪仗辇车等等,这几条都还好商量,可后面还有诸如‘百官万民拜见天后仪同天皇’、‘天后听政’‘天后下诏’等等跟朝政有关的一系列礼仪规则,到底该怎么搞啊?
皇后光明正大上朝行政,那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就算霸道如吕后者,也要打着替皇帝儿子处理政务的幌子来称制,如今天皇陛下可是好好地在呢,这是要整哪一出啊?!
他们要是敢奉诏,不会被那些御史喷死吧?
“你来真的啊?!”同样怕被喷的小吴同学也在合璧宫打转,她先前只当李小九提的‘二圣’之事只是说说的呢!
话说,干掉了倭国,李小九不是该赶紧把封禅的事提上议程的吗?
原本预计该在去年年底举行的封禅大典,因为大唐忽然对倭国采取军事行动而取消了。之后又因为日蚀的事,李小九陛下也没心思提这件事。
这会儿,倭国也灭了,日蚀的事也混过去了,李小九不趁热打铁去泰山,非让她当‘圣母’是怎么回事?
“这事朕想了很久了”李小九陛下难得一副严肃脸,道:“那些世家无时不刻打着将你逐下后位,朕怎么能让他们如愿?!”他这次索性让他们看看他的阿武可不是那些只会依附于男人的普通女子,就是跟他站在一起也丝毫不逊色!
“好吧、好吧……”吴诩忙做了一个冷静的手势,免得李小九一激动又犯病了。
说实话,她也腻烦了老是半遮半掩地帮李小九干活,做了一堆实事没落得个好不说,还老被人拍黑砖,这次日蚀事件要不是李淳风发现不对劲,及时向李小九举报,她这后位只怕真要被人给撬了!
倒不如豁出去,直接占领制高点,让人想撬也撬不到!
不过,‘圣母’什么的还是算了吧,她怕在朝上听到有人这么叫她,她会喷出来!
不想,李小九陛下像是知道她要说什么似的,当即换了个话题:“咱家三郎快三岁了吧?是时候给他封户了……”
吴诩一听事涉咱家儿子,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
“三郎才两岁而已,现在考虑食邑一事是不是太早了点?”
她家三郎出生以来,关注度一直不如两个哥哥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老三,更因为他就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
吴诩也没有因为三郎不如大朗二郎那样聪颖而失望,她只希望三郎能够平平凡凡的长大就好,对于她和李小九来说,有太多聪明过人的孩子并不是件好事!
对三郎也一样,比较憨的小弟弟应该更讨兄长们的喜欢吧。
如果小小年纪就被万千光芒笼罩着,被人奉承着,总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甚至不自量力想要取代兄长们的地位,那么等他真正对上智力、实力都比他强许多的兄长们,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可是,李小九陛下却已经打定主意,要在来年去泰山巡幸的时候,让吴诩一定给他怀个闺女!
323第 323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9
吴诩不希望贞观末年的夺嫡之争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所以她一直没有对三郎有特殊要求,只希望他像个普通的孩子一样长大就行了。
但李小九陛下显然不是这么想的,聪明能干的儿子谁会嫌多啊,就算他不像他爹李二陛下那样对每个儿子都是求全责备,他对自己跟吴诩的孩子都是寄予极高的希望的!
大郎当然是很好的,可是大郎的身体实在是令他忧心啊……
好容易二郎跟三郎的身体都不错,李小九陛下自然是打着让这两个小子辅佐大郎的主意。
“让三郎遥领封地官职也是惯例了,这事阿武你就不必操心了……”李小九陛下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就把自己的那一点小心思就糊弄过去了,却说起显庆五年没办成的几件大事。
“去年本该带你去江南道转转的,结果为了东海郡之事耽搁了,连泰山之行也取消,今年……”
李治的意思是趁着天气暖和了就往南边去巡幸一下,顺路到了泰山,把封禅的事也给办了。
吴诩则想着这次在进攻倭岛的战略部署上出现了不少失误,才使得原本无路可逃的大海人在唐军眼皮子底下溜掉了,这就暴露出唐军在统帅方面的一个大问题——没有德高望重的主帅(如李绩)坐镇,这些个领兵大将都喜欢各自为政,毫无配合的观念,只凭自己打得痛快,甚至以占得头功为念,不过大唐军团的集体利益行事!
这种缺乏团队协作的作战意识无疑是大唐军队向强大方向发展的大忌,一定要想办法消除。
须知这种意识也许现在是暂且看不出什么危险,可长此以往下去,军队就会出现出现各种派系,发展成诸如‘薛家军’‘苏家军’之类的个人集团,这样就十分危险了!
即使这些‘x家军’没有什么谋逆之心,可难免被朝堂中的各种势力拉拢,一旦领军人物意志不够坚定,上了贼船,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内耗……
所以,吴诩认为在南方建立军官学校是势在必行的事,大唐的府兵制度也要好好改革一下!
吴诩把这想法略跟李小九说了一下,后者立刻沉下了脸。
吴诩不由有些惴惴,还以为是她的想法太激进了呢。
“军队的事可以慢慢商量嘛……”吴诩斟酌着用词道:“军官学校倒是刻不容缓,最好是让那些老相公去坐镇,做个名誉校长什么的,讲讲作战实践……”
吴诩说到这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最近常请病假的李绩老爷子,这回老爷子是真的病了!
辽东一战彻底灭了高句丽,李绩老爷子的夙愿也算了了,这心情一松,老爷子的身子就撑不住了,从显庆三年来,就时常请病假。
上次修订《姓氏录》,李小九陛下特地将李绩老爷子的本家徐氏提为二等氏族,还在昭陵旁边给老爷子选好了一块万年福地,以表彰李绩这么多年来对李唐皇室的贡献。
现在,吴诩一提到要请懂军事的老相公去做名誉校长,李小九也立刻想到了李绩。
他刚才之所以变了脸色,完全是因为吴诩提到的唐军弊端正是他一直头痛的问题。
军校什么的,至今只有洛阳这边秘密办了一所,教育的也多是五品以上,手掌兵权的武职人员。
根据吴诩当初的说法就是,国家领导人一定要掌握兵权,带兵的人一定要是对皇帝完全效忠的人,否则就算对方再有能力,也不能重用!
军队是凶器,一定要捏在自己手心里才行!
所以,对所有掌兵的机要军官进行洗脑是必须滴!
经过几年的秘密培训,如今长安和洛阳的所有掌军武官都在洛阳培训过,可以说李小九已经完全掌握了两座都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兵权,随时可以调集上万兵马出来。
至于对边疆大吏的培训工作还没提上议程,唯一有幸参加过培训的边关大将大概就是倒霉的苏定方大将军了!
这次,这货在倭岛的失误,李小九陛下一直被吴诩蒙在鼓里,直到这小子把大海人和额田姬活捉了,秘密上书到洛阳,他才知道事情原委。
为此,吴诩可是向李小九赔了好几天的笑脸,还签下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好歹让他不生气,也不追究了……
“李老相公是个好人选,不过……”得了便宜卖乖的李小九陛下虽然表示不追究吴诩瞒着他把个假货当大海人弄回洛阳献俘这件事,却也不肯轻易饶了苏定方。
“苏郎近几年在辽东那边威名赫赫,所战披靡,让他去军校做个教授也罢……”
吴诩:“…………”这是对苏定方变相的惩罚吧=。=
要一个大老粗去当教授,还不如把他丢到西边去打吐蕃呢!
相信苏定方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吴诩嘴角抽了半天,才道:“这事还是到了广陵再说吧……”
去年他们原计划是去完辽东就南下到南都广陵巡幸,之后就是泰山举行封禅大殿,结果李小九陛下心血来潮要去半岛指挥平倭之战,之后的旅行计划就全部取消了。
吴诩穿过来这么多年,一直在长江以北的几个州打转,早就想去大唐的江南观光一下了……
今年如果再不去,估计以后不会有更好的机会了!
诚如吴诩所想的那样,显庆六年是她最悠闲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之后开始,她不但要忙于行政事务,还要为李小九和几个渐渐长大的子女烦恼,几乎没有一点闲暇时分,这是后话。
显庆六年九月,李小九陛下带着天后吴诩、周王李显和文武重臣,从洛阳出发南巡。苦逼的太子殿下还会继续留在长安监国,这次有弟弟李贤小朋友、表哥武敏之和他家东宫小老师李三郎一起留在长安陪他,相信李弘小朋友之后的日子应该不会太无聊=。=
李小九陛下的圣驾离开洛阳后,先是向北走,途径河南县,听当地官员表示其乡里有一个老太太活了一百零三岁,十分神奇。于是圣驾专程在此停了一天,去看望了那位百岁老人。
一直以来,吴诩都为李小九拿时不时发作一下的头痛病困扰,这次见了那个百岁老人,吴诩是打定主意要向她请教了一些养生的秘诀。
结果,小吴同学还没问到点子上呢,就已经把人家老太太吓得够呛,话都说不出来了,还讲什么长生秘诀啊╮(╯_╰)╭
吴诩只好十分郁闷地闭嘴了。
即使许敬宗一直在旁解释那些乡里村妇没见过世面,畏惧天颜b1b1……
吴诩还是没开脸。
李治倒是猜到了吴诩在打什么主意,心里暗暗喜悦之余,也生出一丝异样情绪来,接下来的几夜都异常生猛的把吴诩吃干抹净,让他瞧瞧其实她家男人一点也不病弱,真的!
圣驾离开河南县后,一路到了并州,李小九陛下携着吴诩又去看了一回老李家的祖宅,并下诏将高祖潜龙时住过的宅子改为寺庙,赐名‘天宫寺’,用以供奉李氏祖先。
并州除了是李氏的龙兴之地,也是阿武本尊的故乡,吴诩免不了又宴请了一回当地的父老乡亲。
此外,吴诩还听说政事堂的新晋许圉师的祖宅也在并州,特地准许许圉师回去探视一番,可把老许感动得两眼泪汪汪啊!
在并州待了约十几日,圣驾继续往南行进。
因为有了当初隋炀帝的大运河,吴诩和李小九就不用再坐着速度慢得令人发指,同时颠簸得要命的马车往南走了。
终于上了大龙船的众人,几乎都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时也没心情欣赏一下这艘成就隋炀帝千古骂名的龙船了。
说起来,其实吴诩也不是第一次乘这种大船了,可这一次也不知是不是太累了,上船第二天她就开始晕船,看到肉食就想吐,除了蔬菜水果,什么都吃不下去。
这次随行的好些宫人内侍都是第一次坐船,症状比吴诩更严重,一时随驾的太医都忙得脚不沾地,险些过劳死!
更糟糕的是,先前原本没有晕船症状的小玉、阿韦等人在一干外围伺候的宫人都扑街之后也开始不对劲了,浑身无力不说,也开始吐啊吐的。
相比之下,吴诩的症状反而不是特别严重。
而李小九陛下父子反而毛事没有,真是怪事!
一船人一路吐啊吐啊,直到广陵才好些。
到了广陵的行宫,所有人的晕船症一夜之间都消失了,再看到江南那与北方迥异的山水风光,顿觉精神一振。
吴诩原先还计划着去后世传颂得天花乱坠的销金库——扬州城走走呢,结果一上行宫的大床,她就舍不得下来了……
等她一觉睡醒,吴诩发现每个人看她的目光都古怪得紧,尤其是李小九,那种想笑又不得不强自装出一副面瘫的神情,实在是太碍眼了!
“阿韦,这是怎么了?”吴诩想了想,还是问最喜欢八卦的阿韦比较好。
吴诩刚刚准备坐起身来,不想众人看到她一动,立刻如临大敌一般,围上来就把她按住。
“娘子,您千万别乱动,太医刚刚给您诊视了一番,说您又怀上龙子了!”扑在最前方的阿韦激动地道。
324第 324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2o
吴诩闻言不由一阵眼抖,阿韦这话说得真是……
话说这个‘又’是怎么回事?
怎么她听着就这么不爽呢!
吴诩忍不住睨了坐在一旁的李小九一眼……
卧槽!老子的眼睛要瞎了!
李小九你肿么了?!
这种嘴巴都要咧到耳朵边上的蠢笑是怎么回事?!
你丫没见过老子生娃吗?
吴诩带着浓重的鄙视的目光总算让已经喜得不知所措的李小九陛下冷静了下来。
年轻的天皇握着拳抵在下巴上,咳了好几声,才把自己的蠢笑收敛了起来。
“咳……阿武你如今的身子不方便,只能在南都多住几日,等那个……稳了,咱们再去泰山……”
细算日子,吴诩这一胎应该是刚出洛阳没多久就怀上了,出巡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亏得她身体底子好,这一路颠簸下来居然啥事都没有,直到上了龙船才生出妊娠反应来,众人还以为她是晕船呢!
一干伺候吴诩的宫人想到这里,都是一阵后怕呀,亏得天皇陛下已经乐傻了,竟忘了治她们个守护不周之罪……
吴诩自己一开始也被李小九这莫名的狂喜给弄懵了,这会儿子才想起来她这娃大概是刚开始南巡那一会儿被李小九弄进去的……
好像那时候李小九一直念叨着要个女儿呢!
一向皮厚的小吴同学想起那些天某人那衣冠禽兽样,也忍不住脸上一热。
众人看帝后二人之间的气氛如此和谐,都忍不住心下窃笑。
偏这时,一个童音打破了这粉色的气氛。
“阿爹,你说阿娘要给而生个妹妹,妹妹是什么?”
开口的正是一直坐在李小九陛□旁的周王小三郎同学。
小三郎不想他大哥那样生来就聪颖万分,也不像他二哥那样沉默寡言,是个十分活泼的普通孩子。
自从一岁时开始说话以来,小三郎就十分聒噪地问东问西,搞得他殿上的尚仪宫人们都十分头痛!
今天,吴诩在行宫忽然一睡不醒,阖宫的宫人内侍都噤若寒蝉,小三郎还懵懵懂懂的,一直问他爹:阿娘怎么了?是不是跟他二兄一样睡死了?
好容易等陈太医过来给吴诩诊视了一番,众人乍听喜讯都欣喜若狂……
小三郎被吓到了。
阿爹的神情好奇怪啊~~~~(∓gt;_∓1t;)~~~~
还有,他最喜欢的那些小宫人们,表情也好奇怪啊~~~~(∓gt;_∓1t;)~~~~
太可怕了!
好容易等他阿娘醒了,小三郎才发现大家的表情终于变得正常了,虽然举止还是有点奇怪……
不过,他到现在还没想明白,‘妹妹’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众人只顾着天后娘子,竟没发现一向聒噪的三郎居然安静了这么久……
“阿爹?”见自家阿爹一副语塞的样子,小三郎忍不住又问了一遍:“妹妹是什么?是阿娘做的点心吗?”
李治:“……”
吴诩:“……”
众人:“……”
吴诩不由在心里抹了一把汗,她居然没看出来他家三郎还有吃货的潜质。
殿中诡异的安静氛围,以及儿子满是渴求的目光,让李小九陛下压力很大。
“咳……妹妹啊……就是以后会长成你阿娘那样的女孩子,是你们兄弟都要保护的孩子……”李小九陛下言简意赅的解释道。
小三郎一听‘妹妹’这玩意儿不是好吃的东西,小脸上闪过一抹失望,但听他爹的意思,这‘妹妹’还能变成像阿娘一样漂亮的女孩儿,他不由又高兴起来了,尤其是听他爹的意思,这个‘妹妹’以后还能陪他玩……
苦逼的小三郎同学跟他家两个兄长的年龄差距有点大,思想境界更不在一个频率上,平时也处不到一块儿去。
若是普通的皇子,还可以找别的同龄孩子玩耍,可小三郎偏偏又是天后嫡子,同时也是宫里最小的孩子,众尚仪宫人都十分着紧他,不让李小九陛下的其他子女靠近他。这么一来,小三郎明天除了自己身边的侍人,就只能见到自家阿爹阿娘而已,所以每次见了吴诩和李治,他就会显得特别活泼聒噪!
话痨就是这样被生生逼出来的啊!
吴诩听李小九父子俩在那里一问一答,不觉大囧。
谁跟你们说这娃一定是个女儿啊?
不要这么自以为是好不好?!
可惜没人理会天后娘子的意见,天皇陛下既然说是贵主儿,那就一定是贵主儿。
天后怀孕这一重大喜讯迅速为大唐上下所知,各州各府的大佬都齐刷刷地往南都上贺表,同时送来大批贺礼。
南都本土的官员更是与有荣焉,一个个跑来行宫拜贺,送了大量小公主用的衣饰。
连远在长安的太子殿下也在得到好消息之后,给帝后二人送来了贺表,并带了两封家信,和一大堆小姑娘用的衣饰玩意儿。
儿子这么懂事,吴诩心里十分高兴,再看大郎些的那封家信,更是感动。
她都不记得前一世自己像大郎这个年纪的时候在干些什么,但是可以肯定,那时的他绝不可能远离父母,一个人挑起一个国家的重担!
大郎在信里一点也没提及他听政、理事的辛苦,倒是一再表示自己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感到十分惭愧。此外就是关于二郎的一些琐事,太子殿下对自家二弟的工作水平表达了极高的赞赏之意,并希望吴诩和李小九能够给予二郎一些奖励!
毕竟,二郎原本是不用留在长安的,可以像三郎一样跟在父母身边一起去公费旅游。但是,二郎却为了帮助兄长处理政事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太子殿下表示十分地过意不去。
“大郎果然孝悌!”李小九陛下看完太子的家信,果然十分感动,当即让人准备了二十车江南鲜果、五十车锦绣布料和一百车各色土特产,全部送回长安,赐给太子和潞王。
第二份家信自然是二郎李贤写的。
吴诩看完后,神色变得十分古怪。
“你也看看吧……”吴诩把薄薄的两页信纸丢给李小九,然后整好以暇地观察起他的表情来。
李小九陛下狐疑地接过信纸看了起来。
二郎的信中整篇些的都是他兄长这段时日的监国理政情况,除了公事还是公事,只在最后一页的最后两三行的位置提了一句,他家大郎在某日巡查大明宫建设情况的时候,无意中遇到一个颜色极好的小娘子……
李小九陛下的神色也变得古怪起来。
“九郎,你怎么看?”吴诩看李小九半天不说话,索性屏退了侍人。
她一向觉得二郎那小子虽然面瘫寡言,可人聪明着呢,他不会无缘无故提及一件没头没脑的事来的!
“这个……”李小九也有些迟疑,不好判断他家二郎的意思到底是他家大郎看上人家小娘子了呢,还是那个小娘子对他家大郎有不良企图呢?
显然,吴诩也拿不准她家二郎是什么意思,两人大眼瞪小眼默了半天,只好让暗卫传信回长安,问问保护小哥儿俩的亲卫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除了大朗、二郎的家信,在长安留守的几位相公也都有书信传来。
众人清一色的都是先恭贺天后娘子怀上贵主儿,之后就是对太子殿下一通称赞——倒是没提及潞王如何。几位相公之后就是讲近期朝中的一些重要政务通报了一遍,包括文学集《瑶山玉彩》的编辑工作,医药集《千金方》和科学刊物《农工集》的发行工作等,小李相公作为留守长安的众相公之首,着重表扬了崇文馆和六部的大小官员,其中还特别提到一个人,不是潞王李贤也不是周国公武敏之,而是崇文馆大学士杨思俭……
这个人的名字吴诩似乎之前听到过,此人算起来还是武妈妈杨氏的远支亲戚,属于清流一派。
杨思俭在崇文馆窝了不少年份了,在编书志史上颇有两分才名,这次《瑶山玉彩》的编辑工作也有他的功劳在内。即便如此,杨思俭也算不上崇文馆最有名的才士,要不然也不会干了一辈子老学究,还没出头!
只是,小李相公特地提到他,总有他的用意……
吴诩想不明白李三郎的暗示,李小九陛下却明白了!
其实吴诩只要想阿韦等宫人一打听,就知道这个杨思俭为什么会这么被小李相公重视了。
杨思俭本人是没什么好说的,就老学究一个,但他家有个小娘子在长安贵妇圈子里很出名。
那小娘子不但容貌美丽,性子温柔,还是个小有才名的才女,与当年徐贤妃在闺中的声势不相上下。
当初杨氏在给武敏之相亲的时候,就十分中意这小杨娘子,只是那小娘子年纪太小,杨氏又隐隐听说李小九陛下要留她做太子妃,只好怏怏放手。
现在猛然有提到杨思俭来,李小九陛下不得不把这家伙的女儿跟他家二郎在家信最后的几句话联系在一起……
看来,那些人打他的主意不成,开始打他家大郎的主意了!
杨思俭这书呆子,竟然没发现有人在暗暗破坏他家小娘子的名声吗?!
今年春天,李小九陛下因平倭一事,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加官一级,这杨思俭升到了从四品,不但被钦点参加文集修编工作,还兼任了卫尉少卿一职,掌管了禁中仪仗和武库。
升官后不久,杨思俭就请了长安一些名士和不少清流到家中,为自家小娘子取了字,举办了及笄礼。
杨氏小娘子今年才十四岁,按当时的习俗,这个年纪及笄算略早了一点,除非杨思俭已经看上了中意的女婿,所以才会这么着急!
可是这一举动,一定会成为日后攻击杨氏不懂礼数的借口的!
不说李小九陛下为有人暗暗算计他家大郎和杨氏小娘子的事感到十分恼怒,严令留在长安的暗卫严密监视长安和洛阳各大世家的动向,一有不妥,立刻回报!
却说远在千里之外的豫州刺史明恪家,明氏夫妇也在为自家不孝子扬言要出家当道士而焦头烂额。
最后,明氏夫妇不得不向儿子妥协,答应那熊孩子暂时不给他说亲,让他去泰山脚下的黄安县游学……
再次用借口逃家的小明同学表示,这次他一定要亲眼看看大唐未来的英主到底长啥样!
325第 325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o1
显庆六年十一月,圣驾从南都广陵出发,到达泰山行宫。
与此同时,大唐辖下各属国、邻国,都派来了使者观礼,大唐境内的各地藩王、太妃更是不远千里赶到泰山,参加大典。
李二陛下在世时,曾经数次想在泰山封禅,连行宫都修好了,结果因为各种原因,一次都没成行。
而李小九登基之后,根本没人想过他的功绩能超过他家牛人老爹,顶多觉得李小九陛下能够当个守城之君就不错了,别说什么封禅了!
让世人都想不到的是,李小九陛下不但守住了这出乎意料掉到他头上的帝位,还在不到十年时间做成了他爹一辈子都没能完成的大业。
灭突厥、平朝鲜、伐倭国……
每一件都是震慑四方、流芳百世的绝世武功……
如今,大唐在东边再无强邻,国土绵延千里,万国来朝,名声显赫,当之无愧成了世界第一大帝国!
这样的大功绩,就是秦皇汉武再世,也要退一射之地。
所以,李小九陛下提出要封禅,没有半个御史跳出来反对,连国中百姓也都欣欣向往,大力支持。
这结果,与当初李二陛下提出要封禅时的情景,简直有天壤之别!
李治在自豪的同时,也没忘了他家亲亲娘子的功劳,所以这次泰山之行,李治在确定了吴诩身体无误后,毅然决然更改了历代帝王封禅的老规矩,把本应该是朝廷重臣来执行的亚献改为有皇后来执行。
自古以来,封禅大典的重头戏就是祭祀皇天后土,一般由皇帝初献,祭祀昊天上帝和历代先皇,由公卿重臣亚献,祭祀后土皇地祗及历代太后。
李小九陛下以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让公卿当亚献,男女有别,非常不妥为由,取消了公卿亚献的规矩,改由天后主持。
此外,本该是先帝嫔妃主持的终献,出面的是越国太妃燕氏,而不是先帝朝目前地位最尊的韦太妃。
李小九陛下这一系列的动作,意图实在是太明显了,就是要抬举天后吴诩的地位,乃至加恩她的亲属。
跟来封禅的文武百官早在李小九陛下下诏要天皇天后并称‘二圣’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无视一切天后娘子得到的不同往常的恩宠了,如今只是让天后主持亚献而已,根本就是合情合理的!
宗室藩王里倒是有那么一两个对这次大殿的安排颇有微词,不过慑于吴诩的凶名,也不敢在李小九陛下面前多说什么,只在纪国太妃韦氏那里为其不平了半天。
韦太妃是多么有智慧的女人啊,听了一班宗室的酸话,只是一笑了之,转头到行宫看望孕中的天后娘子,半点也没露出异样来。
吴诩早就听说了那些宗室到韦太妃那里挑唆的消息了,见韦太妃还是如往常一样待她,不由暗赞韦太妃大气。
封禅大典之后,吴诩特地上书李小九陛下,为贺封禅大典的成功,为百官和各藩请封。
李小九陛下欣然应允,当即下诏大赦天下。
不但文武百官各加爵一阶,宗室皇亲更是各增加了百户食邑。
这次的封赏可是难得的大手笔了!
由于封赏之意是天后首倡的,文武百官和大多数宗亲都对吴诩感恩戴德不已。
不过,这里面恐怕要除去一些对吴诩成见特别深的人。
比如武氏兄弟的后人以及李二陛下的那些弟弟们……
武氏宗族因为天后吴诩的缘故,徒然从一个暴发户宗族升为大唐第一等世家,这本是无上的荣耀。
可是因为杨氏厌恶武氏宗族,吴诩就没有对武家有多少加恩,使得被发配到岭南的武元庆、武元爽两家都没能遇赦还乡。
而李二陛下的那些弟弟们,原本在二哥手下讨生活就不咋地,好容易换了侄子当家,又被长孙无忌的狠辣手段吓得战战兢兢!
好不容易长孙无忌也被侄子熬死,朝中最风光的不是他们这些亲叔叔,却是一个暴发户出身的武氏,以及她提拔的那些寒门青年……
对于这些倚老卖老的叔叔们,李小九陛下根本没多加理会,直接撸了宗亲中职位最高的徐王李元礼的司徒一职,众人总算不敢聒噪了。
封赏了百官和宗亲之后,李小九陛下依例封了一遍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儿子们。
李二陛下的一堆儿子,至今还好好活在亲王爵位上的只剩七郎蒋王李恽(王太嫔之子)、八郎越王李贞(燕太妃之子)和十郎纪王李慎(韦太妃之子)而已。
李小九陛下没有亏待他们,分别加封了他们的一个儿子为郡王。
至于姐妹们,李小九陛下一向是看得很重的,如长孙氏、魏氏、薛氏等驸马家都因为尚主的缘故,在之前氏族排位中都上升了至少一个档次。
这次,李小九更是许几位公主各选出一子来封侯,并进东宫为侍郎。
这一举动与当初李二陛下为承乾‘绑架’朝中重臣的嫡子上东宫的大船何其相似,可李小九陛下的这一手明显更为温和些,而宗亲们明显更喜欢李小九陛下这种提拔自家子弟的做法!
而因协助太子理政而甚得李小九陛下之心的李贤小朋友,被他爹改封为沛王,再领幽州都督、左武候大将衔,之前所领的州牧等职位依然不变。
小三郎周王李显则因为承欢吴诩膝下,娱乐他家阿娘有功,也受到了奖赏,被他爹下诏遥领了洛州都督,小小年纪就掌握了东都的兵权。
这待遇可比他二哥李贤强多了,二郎虽然名义上是雍州牧,可兵权还在他家表哥武敏之手里呢!
小三郎这兵权可是实打实的在他家长史手里!
吴诩听李小九把这么重要一个位置就这么给了自家无齿小儿,只觉哭笑不得,再想想李小九当年也是不到三岁就领了并州,也就释然了……
至于李小九陛下的其他几个儿子,李治原本没什么表示的,吴诩不由私下跟他说了一回,就算偏爱她的几个儿子,也不要做得这么明显好不好=。=
“大郎他们也可怜,你也不要待他们太冷淡了……”吴诩虽然不待见李忠他们的阿娘,到底还是觉得孩子是无辜的,没必要对待他们像是陌路人一样的。
“阿武你放心,大郎他们到底是我的儿子,我也不会害他们的,我待他们冷淡也是为他们好,免得让有些小人钻了空子(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前朝的隋炀帝有再多不是,在远征高句丽这一点上,愿望还是好的!
所以,先帝也会多次出征辽东……
至于原本没被大唐看在眼里的倭国,李治也是到了半岛之战的时候才看出对方的狼子野心来。
别看对方只是一个小小岛国,却有着以蛇吞象之心,要不是吴诩多是警告要注意防范倭国,说不定大唐的伐百济一战就要功亏一篑了!
而攻打倭岛一战,正的如吴诩预计的那样困难,大唐的水师战斗力完全是依仗着自家的高船坚壁而已,如果拼水战技术,也许根本不是那些倚海维生的倭人的对手!
所以,在拿下半岛后,吴诩就建议不要马上对倭国出手,而是加强训练海军备战,再辅以外交攻击,让倭国先自乱起来……
李治承认,他对倭国的蔑视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根本没有像吴诩考虑得那么周详。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何况倭国是一头披着兔子皮的狼!
整整两年的准备,大唐水师三路齐发,以十倍于倭人之众,也没能雷霆一击扫平倭国全境,李治这才知道为什么吴诩会这么重视这个小岛国了!
如今,这个难缠的小国终于成了历史,他家阿武也像是丢开了一个大包袱似的,从内而外散发着喜悦。
李治不由心头一动……
已经数次参加过献俘仪式的观众们已经对这仪式的流程烂熟于心了,不过他们还是很好奇这个让天皇陛下下旨必须活捉来的伪倭王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结果,‘大海人’和一干倭人文武官员被押解出来的时候,围观群众们都表示十分失望。
说实话,‘大海人’长得很有福相,又白又胖,算是唐代比较标致的小白脸长相,可惜他的海拔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
吴诩看着楼前跪着的那一团,就不觉嘴角直抽!
也难怪那些倭人到现在还没发现本尊早已溜掉了呢……
亏得大海人还能找到这么个符合条件替身来!
接下来,就是天皇陛下发言。
李小九陛下义正言辞地对‘大海人’背弃兄长,不顾百姓的死活大兴土木,宣传迷信思想对抗大唐等恶劣行径谴责了一番,然后判其流放罪,与当年倭人送给大唐的扶余丰一样,‘大海人’也被丢到了岭南改造去!
至于其他跟着大海人的文武倭官,都被判了家产充公,贬为庶民。
最后,天皇陛下还特地提到了原倭国重臣的中臣镰足,称其是‘忠君为国’之臣,许倭人在东海郡为其造祠纪念。
天皇陛下出人意料地称赞了一个亡国的旧臣,让朝廷上下的官员都不由暗自嘀咕起来,而献俘仪式过后不久,《洛阳晚报》更是以‘一个臣子该怎么做才当得起忠臣之名’为题,开了专版讨论这一问题。
一时,大唐上下的学者名士乃至朝中官员都纷纷投稿争论起来。
趁着大唐上下都打嘴仗的功夫,李小九陛下又下发了关于倭岛北部行政区域的划分旨意,并提拔了一批青年干吏到倭岛任职。这些人与前几批派到倭岛的人略有不同,这些人都是在显庆四年之后考上的进士,一过去就分别封了长史、郎将等官职,其中还有几个出色的,过去不久就一路升迁成了一州之长,比在大6的官员上升速度快上百倍!
一时,报考去边疆任职的青年比例大幅度上升,吏部再也不用愁没人可派了。
相对于吏部这边的情势喜人,礼部那边的大小官员又是愁云满面。
先前的献俘仪式的方案被天后娘子打回重做十几次,这才顺利完成,众人还来不及松一口气呢,新近还朝的天皇陛下又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
天皇上尊号‘大帝’,天后上尊号‘圣母’,帝后合称‘二圣’以及帝后二人用同一座寝宫,用同样规格的仪仗辇车等等,这几条都还好商量,可后面还有诸如‘百官万民拜见天后仪同天皇’、‘天后听政’‘天后下诏’等等跟朝政有关的一系列礼仪规则,到底该怎么搞啊?
皇后光明正大上朝行政,那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就算霸道如吕后者,也要打着替皇帝儿子处理政务的幌子来称制,如今天皇陛下可是好好地在呢,这是要整哪一出啊?!
他们要是敢奉诏,不会被那些御史喷死吧?
“你来真的啊?!”同样怕被喷的小吴同学也在合璧宫打转,她先前只当李小九提的‘二圣’之事只是说说的呢!
话说,干掉了倭国,李小九不是该赶紧把封禅的事提上议程的吗?
原本预计该在去年年底举行的封禅大典,因为大唐忽然对倭国采取军事行动而取消了。之后又因为日蚀的事,李小九陛下也没心思提这件事。
这会儿,倭国也灭了,日蚀的事也混过去了,李小九不趁热打铁去泰山,非让她当‘圣母’是怎么回事?
“这事朕想了很久了”李小九陛下难得一副严肃脸,道:“那些世家无时不刻打着将你逐下后位,朕怎么能让他们如愿?!”他这次索性让他们看看他的阿武可不是那些只会依附于男人的普通女子,就是跟他站在一起也丝毫不逊色!
“好吧、好吧……”吴诩忙做了一个冷静的手势,免得李小九一激动又犯病了。
说实话,她也腻烦了老是半遮半掩地帮李小九干活,做了一堆实事没落得个好不说,还老被人拍黑砖,这次日蚀事件要不是李淳风发现不对劲,及时向李小九举报,她这后位只怕真要被人给撬了!
倒不如豁出去,直接占领制高点,让人想撬也撬不到!
不过,‘圣母’什么的还是算了吧,她怕在朝上听到有人这么叫她,她会喷出来!
不想,李小九陛下像是知道她要说什么似的,当即换了个话题:“咱家三郎快三岁了吧?是时候给他封户了……”
吴诩一听事涉咱家儿子,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
“三郎才两岁而已,现在考虑食邑一事是不是太早了点?”
她家三郎出生以来,关注度一直不如两个哥哥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老三,更因为他就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
吴诩也没有因为三郎不如大朗二郎那样聪颖而失望,她只希望三郎能够平平凡凡的长大就好,对于她和李小九来说,有太多聪明过人的孩子并不是件好事!
对三郎也一样,比较憨的小弟弟应该更讨兄长们的喜欢吧。
如果小小年纪就被万千光芒笼罩着,被人奉承着,总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甚至不自量力想要取代兄长们的地位,那么等他真正对上智力、实力都比他强许多的兄长们,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可是,李小九陛下却已经打定主意,要在来年去泰山巡幸的时候,让吴诩一定给他怀个闺女!
323第 323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9
吴诩不希望贞观末年的夺嫡之争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所以她一直没有对三郎有特殊要求,只希望他像个普通的孩子一样长大就行了。
但李小九陛下显然不是这么想的,聪明能干的儿子谁会嫌多啊,就算他不像他爹李二陛下那样对每个儿子都是求全责备,他对自己跟吴诩的孩子都是寄予极高的希望的!
大郎当然是很好的,可是大郎的身体实在是令他忧心啊……
好容易二郎跟三郎的身体都不错,李小九陛下自然是打着让这两个小子辅佐大郎的主意。
“让三郎遥领封地官职也是惯例了,这事阿武你就不必操心了……”李小九陛下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就把自己的那一点小心思就糊弄过去了,却说起显庆五年没办成的几件大事。
“去年本该带你去江南道转转的,结果为了东海郡之事耽搁了,连泰山之行也取消,今年……”
李治的意思是趁着天气暖和了就往南边去巡幸一下,顺路到了泰山,把封禅的事也给办了。
吴诩则想着这次在进攻倭岛的战略部署上出现了不少失误,才使得原本无路可逃的大海人在唐军眼皮子底下溜掉了,这就暴露出唐军在统帅方面的一个大问题——没有德高望重的主帅(如李绩)坐镇,这些个领兵大将都喜欢各自为政,毫无配合的观念,只凭自己打得痛快,甚至以占得头功为念,不过大唐军团的集体利益行事!
这种缺乏团队协作的作战意识无疑是大唐军队向强大方向发展的大忌,一定要想办法消除。
须知这种意识也许现在是暂且看不出什么危险,可长此以往下去,军队就会出现出现各种派系,发展成诸如‘薛家军’‘苏家军’之类的个人集团,这样就十分危险了!
即使这些‘x家军’没有什么谋逆之心,可难免被朝堂中的各种势力拉拢,一旦领军人物意志不够坚定,上了贼船,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内耗……
所以,吴诩认为在南方建立军官学校是势在必行的事,大唐的府兵制度也要好好改革一下!
吴诩把这想法略跟李小九说了一下,后者立刻沉下了脸。
吴诩不由有些惴惴,还以为是她的想法太激进了呢。
“军队的事可以慢慢商量嘛……”吴诩斟酌着用词道:“军官学校倒是刻不容缓,最好是让那些老相公去坐镇,做个名誉校长什么的,讲讲作战实践……”
吴诩说到这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最近常请病假的李绩老爷子,这回老爷子是真的病了!
辽东一战彻底灭了高句丽,李绩老爷子的夙愿也算了了,这心情一松,老爷子的身子就撑不住了,从显庆三年来,就时常请病假。
上次修订《姓氏录》,李小九陛下特地将李绩老爷子的本家徐氏提为二等氏族,还在昭陵旁边给老爷子选好了一块万年福地,以表彰李绩这么多年来对李唐皇室的贡献。
现在,吴诩一提到要请懂军事的老相公去做名誉校长,李小九也立刻想到了李绩。
他刚才之所以变了脸色,完全是因为吴诩提到的唐军弊端正是他一直头痛的问题。
军校什么的,至今只有洛阳这边秘密办了一所,教育的也多是五品以上,手掌兵权的武职人员。
根据吴诩当初的说法就是,国家领导人一定要掌握兵权,带兵的人一定要是对皇帝完全效忠的人,否则就算对方再有能力,也不能重用!
军队是凶器,一定要捏在自己手心里才行!
所以,对所有掌兵的机要军官进行洗脑是必须滴!
经过几年的秘密培训,如今长安和洛阳的所有掌军武官都在洛阳培训过,可以说李小九已经完全掌握了两座都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兵权,随时可以调集上万兵马出来。
至于对边疆大吏的培训工作还没提上议程,唯一有幸参加过培训的边关大将大概就是倒霉的苏定方大将军了!
这次,这货在倭岛的失误,李小九陛下一直被吴诩蒙在鼓里,直到这小子把大海人和额田姬活捉了,秘密上书到洛阳,他才知道事情原委。
为此,吴诩可是向李小九赔了好几天的笑脸,还签下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好歹让他不生气,也不追究了……
“李老相公是个好人选,不过……”得了便宜卖乖的李小九陛下虽然表示不追究吴诩瞒着他把个假货当大海人弄回洛阳献俘这件事,却也不肯轻易饶了苏定方。
“苏郎近几年在辽东那边威名赫赫,所战披靡,让他去军校做个教授也罢……”
吴诩:“…………”这是对苏定方变相的惩罚吧=。=
要一个大老粗去当教授,还不如把他丢到西边去打吐蕃呢!
相信苏定方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吴诩嘴角抽了半天,才道:“这事还是到了广陵再说吧……”
去年他们原计划是去完辽东就南下到南都广陵巡幸,之后就是泰山举行封禅大殿,结果李小九陛下心血来潮要去半岛指挥平倭之战,之后的旅行计划就全部取消了。
吴诩穿过来这么多年,一直在长江以北的几个州打转,早就想去大唐的江南观光一下了……
今年如果再不去,估计以后不会有更好的机会了!
诚如吴诩所想的那样,显庆六年是她最悠闲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之后开始,她不但要忙于行政事务,还要为李小九和几个渐渐长大的子女烦恼,几乎没有一点闲暇时分,这是后话。
显庆六年九月,李小九陛下带着天后吴诩、周王李显和文武重臣,从洛阳出发南巡。苦逼的太子殿下还会继续留在长安监国,这次有弟弟李贤小朋友、表哥武敏之和他家东宫小老师李三郎一起留在长安陪他,相信李弘小朋友之后的日子应该不会太无聊=。=
李小九陛下的圣驾离开洛阳后,先是向北走,途径河南县,听当地官员表示其乡里有一个老太太活了一百零三岁,十分神奇。于是圣驾专程在此停了一天,去看望了那位百岁老人。
一直以来,吴诩都为李小九拿时不时发作一下的头痛病困扰,这次见了那个百岁老人,吴诩是打定主意要向她请教了一些养生的秘诀。
结果,小吴同学还没问到点子上呢,就已经把人家老太太吓得够呛,话都说不出来了,还讲什么长生秘诀啊╮(╯_╰)╭
吴诩只好十分郁闷地闭嘴了。
即使许敬宗一直在旁解释那些乡里村妇没见过世面,畏惧天颜b1b1……
吴诩还是没开脸。
李治倒是猜到了吴诩在打什么主意,心里暗暗喜悦之余,也生出一丝异样情绪来,接下来的几夜都异常生猛的把吴诩吃干抹净,让他瞧瞧其实她家男人一点也不病弱,真的!
圣驾离开河南县后,一路到了并州,李小九陛下携着吴诩又去看了一回老李家的祖宅,并下诏将高祖潜龙时住过的宅子改为寺庙,赐名‘天宫寺’,用以供奉李氏祖先。
并州除了是李氏的龙兴之地,也是阿武本尊的故乡,吴诩免不了又宴请了一回当地的父老乡亲。
此外,吴诩还听说政事堂的新晋许圉师的祖宅也在并州,特地准许许圉师回去探视一番,可把老许感动得两眼泪汪汪啊!
在并州待了约十几日,圣驾继续往南行进。
因为有了当初隋炀帝的大运河,吴诩和李小九就不用再坐着速度慢得令人发指,同时颠簸得要命的马车往南走了。
终于上了大龙船的众人,几乎都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时也没心情欣赏一下这艘成就隋炀帝千古骂名的龙船了。
说起来,其实吴诩也不是第一次乘这种大船了,可这一次也不知是不是太累了,上船第二天她就开始晕船,看到肉食就想吐,除了蔬菜水果,什么都吃不下去。
这次随行的好些宫人内侍都是第一次坐船,症状比吴诩更严重,一时随驾的太医都忙得脚不沾地,险些过劳死!
更糟糕的是,先前原本没有晕船症状的小玉、阿韦等人在一干外围伺候的宫人都扑街之后也开始不对劲了,浑身无力不说,也开始吐啊吐的。
相比之下,吴诩的症状反而不是特别严重。
而李小九陛下父子反而毛事没有,真是怪事!
一船人一路吐啊吐啊,直到广陵才好些。
到了广陵的行宫,所有人的晕船症一夜之间都消失了,再看到江南那与北方迥异的山水风光,顿觉精神一振。
吴诩原先还计划着去后世传颂得天花乱坠的销金库——扬州城走走呢,结果一上行宫的大床,她就舍不得下来了……
等她一觉睡醒,吴诩发现每个人看她的目光都古怪得紧,尤其是李小九,那种想笑又不得不强自装出一副面瘫的神情,实在是太碍眼了!
“阿韦,这是怎么了?”吴诩想了想,还是问最喜欢八卦的阿韦比较好。
吴诩刚刚准备坐起身来,不想众人看到她一动,立刻如临大敌一般,围上来就把她按住。
“娘子,您千万别乱动,太医刚刚给您诊视了一番,说您又怀上龙子了!”扑在最前方的阿韦激动地道。
324第 324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2o
吴诩闻言不由一阵眼抖,阿韦这话说得真是……
话说这个‘又’是怎么回事?
怎么她听着就这么不爽呢!
吴诩忍不住睨了坐在一旁的李小九一眼……
卧槽!老子的眼睛要瞎了!
李小九你肿么了?!
这种嘴巴都要咧到耳朵边上的蠢笑是怎么回事?!
你丫没见过老子生娃吗?
吴诩带着浓重的鄙视的目光总算让已经喜得不知所措的李小九陛下冷静了下来。
年轻的天皇握着拳抵在下巴上,咳了好几声,才把自己的蠢笑收敛了起来。
“咳……阿武你如今的身子不方便,只能在南都多住几日,等那个……稳了,咱们再去泰山……”
细算日子,吴诩这一胎应该是刚出洛阳没多久就怀上了,出巡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亏得她身体底子好,这一路颠簸下来居然啥事都没有,直到上了龙船才生出妊娠反应来,众人还以为她是晕船呢!
一干伺候吴诩的宫人想到这里,都是一阵后怕呀,亏得天皇陛下已经乐傻了,竟忘了治她们个守护不周之罪……
吴诩自己一开始也被李小九这莫名的狂喜给弄懵了,这会儿子才想起来她这娃大概是刚开始南巡那一会儿被李小九弄进去的……
好像那时候李小九一直念叨着要个女儿呢!
一向皮厚的小吴同学想起那些天某人那衣冠禽兽样,也忍不住脸上一热。
众人看帝后二人之间的气氛如此和谐,都忍不住心下窃笑。
偏这时,一个童音打破了这粉色的气氛。
“阿爹,你说阿娘要给而生个妹妹,妹妹是什么?”
开口的正是一直坐在李小九陛□旁的周王小三郎同学。
小三郎不想他大哥那样生来就聪颖万分,也不像他二哥那样沉默寡言,是个十分活泼的普通孩子。
自从一岁时开始说话以来,小三郎就十分聒噪地问东问西,搞得他殿上的尚仪宫人们都十分头痛!
今天,吴诩在行宫忽然一睡不醒,阖宫的宫人内侍都噤若寒蝉,小三郎还懵懵懂懂的,一直问他爹:阿娘怎么了?是不是跟他二兄一样睡死了?
好容易等陈太医过来给吴诩诊视了一番,众人乍听喜讯都欣喜若狂……
小三郎被吓到了。
阿爹的神情好奇怪啊~~~~(∓gt;_∓1t;)~~~~
还有,他最喜欢的那些小宫人们,表情也好奇怪啊~~~~(∓gt;_∓1t;)~~~~
太可怕了!
好容易等他阿娘醒了,小三郎才发现大家的表情终于变得正常了,虽然举止还是有点奇怪……
不过,他到现在还没想明白,‘妹妹’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众人只顾着天后娘子,竟没发现一向聒噪的三郎居然安静了这么久……
“阿爹?”见自家阿爹一副语塞的样子,小三郎忍不住又问了一遍:“妹妹是什么?是阿娘做的点心吗?”
李治:“……”
吴诩:“……”
众人:“……”
吴诩不由在心里抹了一把汗,她居然没看出来他家三郎还有吃货的潜质。
殿中诡异的安静氛围,以及儿子满是渴求的目光,让李小九陛下压力很大。
“咳……妹妹啊……就是以后会长成你阿娘那样的女孩子,是你们兄弟都要保护的孩子……”李小九陛下言简意赅的解释道。
小三郎一听‘妹妹’这玩意儿不是好吃的东西,小脸上闪过一抹失望,但听他爹的意思,这‘妹妹’还能变成像阿娘一样漂亮的女孩儿,他不由又高兴起来了,尤其是听他爹的意思,这个‘妹妹’以后还能陪他玩……
苦逼的小三郎同学跟他家两个兄长的年龄差距有点大,思想境界更不在一个频率上,平时也处不到一块儿去。
若是普通的皇子,还可以找别的同龄孩子玩耍,可小三郎偏偏又是天后嫡子,同时也是宫里最小的孩子,众尚仪宫人都十分着紧他,不让李小九陛下的其他子女靠近他。这么一来,小三郎明天除了自己身边的侍人,就只能见到自家阿爹阿娘而已,所以每次见了吴诩和李治,他就会显得特别活泼聒噪!
话痨就是这样被生生逼出来的啊!
吴诩听李小九父子俩在那里一问一答,不觉大囧。
谁跟你们说这娃一定是个女儿啊?
不要这么自以为是好不好?!
可惜没人理会天后娘子的意见,天皇陛下既然说是贵主儿,那就一定是贵主儿。
天后怀孕这一重大喜讯迅速为大唐上下所知,各州各府的大佬都齐刷刷地往南都上贺表,同时送来大批贺礼。
南都本土的官员更是与有荣焉,一个个跑来行宫拜贺,送了大量小公主用的衣饰。
连远在长安的太子殿下也在得到好消息之后,给帝后二人送来了贺表,并带了两封家信,和一大堆小姑娘用的衣饰玩意儿。
儿子这么懂事,吴诩心里十分高兴,再看大郎些的那封家信,更是感动。
她都不记得前一世自己像大郎这个年纪的时候在干些什么,但是可以肯定,那时的他绝不可能远离父母,一个人挑起一个国家的重担!
大郎在信里一点也没提及他听政、理事的辛苦,倒是一再表示自己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感到十分惭愧。此外就是关于二郎的一些琐事,太子殿下对自家二弟的工作水平表达了极高的赞赏之意,并希望吴诩和李小九能够给予二郎一些奖励!
毕竟,二郎原本是不用留在长安的,可以像三郎一样跟在父母身边一起去公费旅游。但是,二郎却为了帮助兄长处理政事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太子殿下表示十分地过意不去。
“大郎果然孝悌!”李小九陛下看完太子的家信,果然十分感动,当即让人准备了二十车江南鲜果、五十车锦绣布料和一百车各色土特产,全部送回长安,赐给太子和潞王。
第二份家信自然是二郎李贤写的。
吴诩看完后,神色变得十分古怪。
“你也看看吧……”吴诩把薄薄的两页信纸丢给李小九,然后整好以暇地观察起他的表情来。
李小九陛下狐疑地接过信纸看了起来。
二郎的信中整篇些的都是他兄长这段时日的监国理政情况,除了公事还是公事,只在最后一页的最后两三行的位置提了一句,他家大郎在某日巡查大明宫建设情况的时候,无意中遇到一个颜色极好的小娘子……
李小九陛下的神色也变得古怪起来。
“九郎,你怎么看?”吴诩看李小九半天不说话,索性屏退了侍人。
她一向觉得二郎那小子虽然面瘫寡言,可人聪明着呢,他不会无缘无故提及一件没头没脑的事来的!
“这个……”李小九也有些迟疑,不好判断他家二郎的意思到底是他家大郎看上人家小娘子了呢,还是那个小娘子对他家大郎有不良企图呢?
显然,吴诩也拿不准她家二郎是什么意思,两人大眼瞪小眼默了半天,只好让暗卫传信回长安,问问保护小哥儿俩的亲卫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除了大朗、二郎的家信,在长安留守的几位相公也都有书信传来。
众人清一色的都是先恭贺天后娘子怀上贵主儿,之后就是对太子殿下一通称赞——倒是没提及潞王如何。几位相公之后就是讲近期朝中的一些重要政务通报了一遍,包括文学集《瑶山玉彩》的编辑工作,医药集《千金方》和科学刊物《农工集》的发行工作等,小李相公作为留守长安的众相公之首,着重表扬了崇文馆和六部的大小官员,其中还特别提到一个人,不是潞王李贤也不是周国公武敏之,而是崇文馆大学士杨思俭……
这个人的名字吴诩似乎之前听到过,此人算起来还是武妈妈杨氏的远支亲戚,属于清流一派。
杨思俭在崇文馆窝了不少年份了,在编书志史上颇有两分才名,这次《瑶山玉彩》的编辑工作也有他的功劳在内。即便如此,杨思俭也算不上崇文馆最有名的才士,要不然也不会干了一辈子老学究,还没出头!
只是,小李相公特地提到他,总有他的用意……
吴诩想不明白李三郎的暗示,李小九陛下却明白了!
其实吴诩只要想阿韦等宫人一打听,就知道这个杨思俭为什么会这么被小李相公重视了。
杨思俭本人是没什么好说的,就老学究一个,但他家有个小娘子在长安贵妇圈子里很出名。
那小娘子不但容貌美丽,性子温柔,还是个小有才名的才女,与当年徐贤妃在闺中的声势不相上下。
当初杨氏在给武敏之相亲的时候,就十分中意这小杨娘子,只是那小娘子年纪太小,杨氏又隐隐听说李小九陛下要留她做太子妃,只好怏怏放手。
现在猛然有提到杨思俭来,李小九陛下不得不把这家伙的女儿跟他家二郎在家信最后的几句话联系在一起……
看来,那些人打他的主意不成,开始打他家大郎的主意了!
杨思俭这书呆子,竟然没发现有人在暗暗破坏他家小娘子的名声吗?!
今年春天,李小九陛下因平倭一事,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加官一级,这杨思俭升到了从四品,不但被钦点参加文集修编工作,还兼任了卫尉少卿一职,掌管了禁中仪仗和武库。
升官后不久,杨思俭就请了长安一些名士和不少清流到家中,为自家小娘子取了字,举办了及笄礼。
杨氏小娘子今年才十四岁,按当时的习俗,这个年纪及笄算略早了一点,除非杨思俭已经看上了中意的女婿,所以才会这么着急!
可是这一举动,一定会成为日后攻击杨氏不懂礼数的借口的!
不说李小九陛下为有人暗暗算计他家大郎和杨氏小娘子的事感到十分恼怒,严令留在长安的暗卫严密监视长安和洛阳各大世家的动向,一有不妥,立刻回报!
却说远在千里之外的豫州刺史明恪家,明氏夫妇也在为自家不孝子扬言要出家当道士而焦头烂额。
最后,明氏夫妇不得不向儿子妥协,答应那熊孩子暂时不给他说亲,让他去泰山脚下的黄安县游学……
再次用借口逃家的小明同学表示,这次他一定要亲眼看看大唐未来的英主到底长啥样!
325第 325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o1
显庆六年十一月,圣驾从南都广陵出发,到达泰山行宫。
与此同时,大唐辖下各属国、邻国,都派来了使者观礼,大唐境内的各地藩王、太妃更是不远千里赶到泰山,参加大典。
李二陛下在世时,曾经数次想在泰山封禅,连行宫都修好了,结果因为各种原因,一次都没成行。
而李小九登基之后,根本没人想过他的功绩能超过他家牛人老爹,顶多觉得李小九陛下能够当个守城之君就不错了,别说什么封禅了!
让世人都想不到的是,李小九陛下不但守住了这出乎意料掉到他头上的帝位,还在不到十年时间做成了他爹一辈子都没能完成的大业。
灭突厥、平朝鲜、伐倭国……
每一件都是震慑四方、流芳百世的绝世武功……
如今,大唐在东边再无强邻,国土绵延千里,万国来朝,名声显赫,当之无愧成了世界第一大帝国!
这样的大功绩,就是秦皇汉武再世,也要退一射之地。
所以,李小九陛下提出要封禅,没有半个御史跳出来反对,连国中百姓也都欣欣向往,大力支持。
这结果,与当初李二陛下提出要封禅时的情景,简直有天壤之别!
李治在自豪的同时,也没忘了他家亲亲娘子的功劳,所以这次泰山之行,李治在确定了吴诩身体无误后,毅然决然更改了历代帝王封禅的老规矩,把本应该是朝廷重臣来执行的亚献改为有皇后来执行。
自古以来,封禅大典的重头戏就是祭祀皇天后土,一般由皇帝初献,祭祀昊天上帝和历代先皇,由公卿重臣亚献,祭祀后土皇地祗及历代太后。
李小九陛下以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让公卿当亚献,男女有别,非常不妥为由,取消了公卿亚献的规矩,改由天后主持。
此外,本该是先帝嫔妃主持的终献,出面的是越国太妃燕氏,而不是先帝朝目前地位最尊的韦太妃。
李小九陛下这一系列的动作,意图实在是太明显了,就是要抬举天后吴诩的地位,乃至加恩她的亲属。
跟来封禅的文武百官早在李小九陛下下诏要天皇天后并称‘二圣’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无视一切天后娘子得到的不同往常的恩宠了,如今只是让天后主持亚献而已,根本就是合情合理的!
宗室藩王里倒是有那么一两个对这次大殿的安排颇有微词,不过慑于吴诩的凶名,也不敢在李小九陛下面前多说什么,只在纪国太妃韦氏那里为其不平了半天。
韦太妃是多么有智慧的女人啊,听了一班宗室的酸话,只是一笑了之,转头到行宫看望孕中的天后娘子,半点也没露出异样来。
吴诩早就听说了那些宗室到韦太妃那里挑唆的消息了,见韦太妃还是如往常一样待她,不由暗赞韦太妃大气。
封禅大典之后,吴诩特地上书李小九陛下,为贺封禅大典的成功,为百官和各藩请封。
李小九陛下欣然应允,当即下诏大赦天下。
不但文武百官各加爵一阶,宗室皇亲更是各增加了百户食邑。
这次的封赏可是难得的大手笔了!
由于封赏之意是天后首倡的,文武百官和大多数宗亲都对吴诩感恩戴德不已。
不过,这里面恐怕要除去一些对吴诩成见特别深的人。
比如武氏兄弟的后人以及李二陛下的那些弟弟们……
武氏宗族因为天后吴诩的缘故,徒然从一个暴发户宗族升为大唐第一等世家,这本是无上的荣耀。
可是因为杨氏厌恶武氏宗族,吴诩就没有对武家有多少加恩,使得被发配到岭南的武元庆、武元爽两家都没能遇赦还乡。
而李二陛下的那些弟弟们,原本在二哥手下讨生活就不咋地,好容易换了侄子当家,又被长孙无忌的狠辣手段吓得战战兢兢!
好不容易长孙无忌也被侄子熬死,朝中最风光的不是他们这些亲叔叔,却是一个暴发户出身的武氏,以及她提拔的那些寒门青年……
对于这些倚老卖老的叔叔们,李小九陛下根本没多加理会,直接撸了宗亲中职位最高的徐王李元礼的司徒一职,众人总算不敢聒噪了。
封赏了百官和宗亲之后,李小九陛下依例封了一遍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儿子们。
李二陛下的一堆儿子,至今还好好活在亲王爵位上的只剩七郎蒋王李恽(王太嫔之子)、八郎越王李贞(燕太妃之子)和十郎纪王李慎(韦太妃之子)而已。
李小九陛下没有亏待他们,分别加封了他们的一个儿子为郡王。
至于姐妹们,李小九陛下一向是看得很重的,如长孙氏、魏氏、薛氏等驸马家都因为尚主的缘故,在之前氏族排位中都上升了至少一个档次。
这次,李小九更是许几位公主各选出一子来封侯,并进东宫为侍郎。
这一举动与当初李二陛下为承乾‘绑架’朝中重臣的嫡子上东宫的大船何其相似,可李小九陛下的这一手明显更为温和些,而宗亲们明显更喜欢李小九陛下这种提拔自家子弟的做法!
而因协助太子理政而甚得李小九陛下之心的李贤小朋友,被他爹改封为沛王,再领幽州都督、左武候大将衔,之前所领的州牧等职位依然不变。
小三郎周王李显则因为承欢吴诩膝下,娱乐他家阿娘有功,也受到了奖赏,被他爹下诏遥领了洛州都督,小小年纪就掌握了东都的兵权。
这待遇可比他二哥李贤强多了,二郎虽然名义上是雍州牧,可兵权还在他家表哥武敏之手里呢!
小三郎这兵权可是实打实的在他家长史手里!
吴诩听李小九把这么重要一个位置就这么给了自家无齿小儿,只觉哭笑不得,再想想李小九当年也是不到三岁就领了并州,也就释然了……
至于李小九陛下的其他几个儿子,李治原本没什么表示的,吴诩不由私下跟他说了一回,就算偏爱她的几个儿子,也不要做得这么明显好不好=。=
“大郎他们也可怜,你也不要待他们太冷淡了……”吴诩虽然不待见李忠他们的阿娘,到底还是觉得孩子是无辜的,没必要对待他们像是陌路人一样的。
“阿武你放心,大郎他们到底是我的儿子,我也不会害他们的,我待他们冷淡也是为他们好,免得让有些小人钻了空子(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