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 109 部分阅读

第 109 部分阅读

    则天楼什么,真的不是穿越人士想出来的名字吗?

    难得李小九今天心情好,吴诩也不想扫他的兴,就跟着他去参观据说是用来观赏献俘仪式而专门建造起来的‘则天楼’。

    ‘则天’有齐天之意,一座楼阁而已,取了这么个名字,实在有些夸张。

    但当吴诩真正见到了‘则天楼’,才知道是她孤陋寡闻了。

    则天楼说是楼,其实应该算一座小型的复层宫殿,占地约有八百多平米,主楼高十二米,包括一座正殿,四间偏殿和一个楼台大殿,雕栏画柱、回廊台阁无不美轮美奂。

    李小九携着吴诩的手,带她登上了最上面的大殿,从那里可以看到行宫外的巨大广场和远处的洛水青山…………

    “媚娘,你看……”李小九陛下迎风而立,微微一抬手,颇有种指点江山,准备接受万人膜拜的志得意满。

    可小吴同学十分十分煞风景地来了一句:“圣人,您还是仔细别吹着冷风,到时候着凉了就不好了=。=”

    李小九陛下满头黑线的收回手,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对吴诩道:“媚娘,我只是想告诉你,这万里河山,我只愿与你共享…………”

    吴诩听到这话,嘴巴张了半天,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立在两人身后的,是一大一小两个穿着皇子服饰的小男孩,两人听到李小九陛下的这句话,也露出动容的神色。

    小一点的那个男孩,仰头静静地看着他的兄长半晌,忽然严肃道:“阿兄,我以后一定会一直帮你的!”

    大一点的那个男孩闻言,笑得十分开心,摸摸弟弟的头,重重地‘嗯’了一声。

    显庆二年十一月,邢国公苏定方带着原百济国主扶余义慈、太子扶余隆等十八人献俘于则天楼下。

    这是一场炫耀国威的政治秀,因此当天出席献俘仪式的不仅仅只有大唐的帝后、大唐的文武百官以及作为阶下囚的原百济国诸人,还包括在东西突厥旧地建立起来的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昆陵都护府和濛池二都护府以及二十三个都督府的行政长官,另有吐蕃、吐谷浑、波斯、倭国等十数个大小国家的使臣观礼…………

    李治在则天楼上居高临下看着被绑得像个粽子似的的百济前国主扶余义慈,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国主有今日,可曾想过当初朕遣使劝解之言?”

    这话说得是挺冠冕堂皇的,不过也是百济自寻死路,自以为隔着高句丽和新罗,大唐的军队一时半会儿打不到百济的土地上,所以心安理得地做高句丽的帮凶,趁火打劫吞了新罗不少地盘。却不知,苏定方这货不是普通人,竟然直接乘船漂洋过海来揍人了!

    所以,百济亡国亡得真不冤!

    那扶余义慈匍匐在地,口称‘万死’。

    至此,这场政治秀的高a#潮来了…………

    288第 288 章

    第二十章征伐 o8

    历来亡国的君主被献俘到他国,下场也就两个,要么当场被咔嚓了,要么被封个有名无实的爵位,拘禁到死。

    以李小九陛下的仁慈之名,扶余义慈的下场显然是偏向第二种的,何况苏定方那货莽撞归莽撞,却颇合李小九陛下心意地把留在半岛上的扶余氏其他血脉全部咔嚓了……

    这样一来,饶恕扶余义慈一家的性命就更显得皇恩浩荡了。

    于是,李小九陛下象征性地对扶余义慈侵略大唐属国的恶劣行径责备了几句,就‘宽宏大量’地饶恕了扶余义慈及其家眷的性命,还封了扶余义慈一个公爵,并在洛阳为其建府居住。

    这道特赦令一下,大唐的文武百官都山呼‘万岁’不已。

    扶余义慈及其家人、遗臣也面露感激涕零之色。

    至于其余观礼的他国使者,见大唐天子这么轻易地饶恕了扶余义慈等人的性命,面上的神色都相当精彩。

    还是那句话,能当外交使臣的人,那都是人精!

    能参加献俘仪式的使臣,那都是早就看透了这是一场政治秀的人精。

    别看扶余义慈一家三口都保住了性命,还受封高位,可以在大唐的繁华之都安身立命,可稍微消息灵通点的使臣,早就打听到了扶余氏其他血脉的悲惨遭遇了……

    眼前这个向大唐皇帝献俘的苏定方,可不就是亲手喀嚓掉扶余氏众人的罪魁祸首吗?

    扶余义慈一家即使保住了性命又如何?

    在大唐老死了还算好的,说不定日后还要落个像李后主一样的下场呢,啧!

    一群使臣都面露敬畏之色,只有倭国的使者神色有些莫测。

    这次参加献俘仪式的倭国使者并不是特地从倭国赶过来的,而是两年前就在长安学习的遣唐使。在大唐出兵百济之前,倭国使者曾想借机回国的,却被李小九陛下借口近期海上行船不安全为由,大力挽留了下来——说白了,李小九陛下这一举动就是软禁,免得倭国把大唐的出兵的军事情报传到半岛那边去,破坏了唐军剿灭百济的大计。

    如今,百济已灭,被迫看了一场政治秀的倭国使者,估计心情郁闷得可以……

    吴诩立在李小九身旁,她的目光一直在观礼的使臣身上,而倭国使者则是她重点关注对象。只是倭国使者一直低着头,让她看不清

    “阿武,你不用盯着倭国使臣了……”李治忽然转头笑眯眯地来了一句:“我已经让外事部下令,下个月就准许他们回倭国去!”

    吴诩闻言,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

    看来李小九是要对小日本动手了……

    不过,现在应该还不是最好的时机吧?

    “九郎,此事还是从长计议比较好……”吴诩虽说一直存着干掉小日本的心思,可如今新罗、百济刚刚到手,各路反唐势力还层出不穷,帝国大军一时半会儿也分不了兵。而高句丽虽然大伤元气,无力大举进攻,可也不得不防备泉盖苏文出动小股部队骚扰唐军。

    在半岛局势还没稳定的时候,如果再出兵倭国什么的,似乎不大妥当吧?

    李治见吴诩一脸犹疑,只是一笑,凑到吴诩耳边轻道:“你放心,我已有准备,不会师出无名的!”

    吴诩被青年的呼呼热气吹得忍不住一缩脖子,不悦地瞪了他一眼。

    “我不是担心这个!”如今的大唐跑去揍个小日本,连借口都不用找好吧?!

    只凭倭国还收留着百济的王子这一条,大唐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渡海去要人了,倭国要是敢不给,那就直接可以开打了!

    何况,据倭国那边的细作表示,倭国女皇齐明已经开始对百济质子扶余丰进行笼络,不但为他行了冠礼,还许配给他一名本国的贵族女子为妻。看样子,再不用多久,不用大唐向对方要人,倭国那边也会打着送那位百济王子回国复位的幌子,进攻半岛的!

    两国之间的一战是难以避免了,可吴诩不希望打一场没有准备的仗。

    狮虎搏兔,亦尽全力!

    在吴诩的潜意识里,倭国这个国家不将其斩尽杀灭,是根本不行的!

    不是她对这个民族有什么偏见,而是所有的现代中国人都存在的一种心结……

    所以,吴诩一直在留意倭国的动向,也早就让薛仁贵部悄悄移军到半岛的东边海域严正以待了。

    可眼下吴诩最担心的还是新罗、百济那边的战后重建工作。

    所谓攻城容易守城难,苏定方这老小子就知道打打杀杀的,虽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百济、新罗两国的主力军队,却并没能把残留在两国土地上的其他势力给一并消灭掉,接下来的扫除残匪和安民执政工作是十分棘手的!不但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得选好镇守的人员,如果派去的官员不够狡猾,不会大忽悠,说不定会被当地的土著赶出来的吧=。=

    话说,当年总工程师是怎么处理香港问题来着?

    想到这里,小吴同学脑中忽然灵光一闪,有了一个好主意。

    中秋之后,李小九陛下连下数道旨意。

    其一是,将百济旧地归为大唐领土,设置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马韩(今韩国全罗北道益山)、东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德安(今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恩津面)、金涟(不详)五个都督府,分别由王文度、来济、苏定方、刘仁愿和薛仁贵五人领都督一职,各自讨伐百济残余抵抗势力;

    其二是,在新罗旧地设东海都护府,由程名振任大都督,重新划分新罗旧地的行政州府,每个州府由一名大唐官吏和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共同理政。重金招募新罗青壮,分散加入大唐军队,参与维护地方治安;

    其三是,遣使到高句丽,撤销大唐对高句丽国主的册封,命其为侵犯新罗一事赔罪赔款;

    最后,李小九陛下又下了一道旨意,晓谕大唐周边所有邻国属国,旨意表示,大唐皇帝是宽厚仁慈的,但是所有侵犯大唐帝国利益的人或者国家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千万别有侥幸心理,否则百济就是现成的榜样!

    各国使者接到这道谕旨,都有些胆战心惊,纷纷表示不敢对大唐有所冒犯。

    其中,吐蕃的使臣第一个表态:吐蕃必以大唐天子的马首是瞻,若有他国不听号令,他们吐蕃当第一个出手教训之!

    吐蕃这次前来观礼的使臣是大唐的老朋友禄东赞,他前不久才在大唐使者团的帮助下,弄死了政敌,执掌了吐蕃的军政大权,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今说出这样话来,也不算毫无倚仗!

    其实,以禄东赞如今的身份,不需要,也不应该亲自来大唐为使的,但不知道李三郎给这位‘极度仰慕中原文化’的帅大叔灌了什么迷汤,竟让他放着刚刚搞定的吐蕃内政不管,屁颠屁颠地送大唐使者团一道回了长安,还一来就舍不得回去,非要住到过年才走!

    对于吐蕃的第一个示好,李小九陛下自然是十分满意,当即赐了禄东赞一个大唐荣誉爵位,以示嘉奖。

    其他小国的实力远不如吐蕃,更毋论是大唐帝国,当然是跟在吐蕃后面唯唯诺诺,奉承不已。

    倭国使者一如既往地表现得比较低调,等李小九陛下允许他们离开后,也等不及领取赐给他们的圆酥饼,连夜返航回国了。

    其余大小国家的使者也纷纷离开洛阳,赶着回国报告这次出使所见所闻的重大消息。

    只有吐蕃使臣禄东赞没有走,如他所言的那样,他还真的留在了洛阳过年。

    新任的中书令李喵同志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十分淡定地向李小九陛下推荐了长孙诠到洛阳接手他的工作,自己则申请调回长安坐镇中书省值班去……

    早就看某人不顺眼的李小九陛下,见小李相公竟然主动要求回长安坐班,哪有不依的道理,当即赐了车马仪仗,把人送走了。

    洛阳行宫徒然少了一个美貌郎君出入,再加上皇太子殿下也开始不明原因地低气压,宫人们都表示压力很大=。=

    吴诩近来因为肚子里的小包子一直动得厉害,身体也疲乏得不行,只好放下手头的政务,在行宫安养,倒是没听到什么奇怪的八卦。

    这次来洛阳,杨氏并没有一起跟来,说是要在长安给武敏之相一门好亲事,等明年大郎除了母孝,就可以成亲了。

    吴诩也不知道该不该劝劝杨氏,是不是等大郎弱冠之后再考虑婚事啥的呢?

    其实,这次武敏之从吐蕃回来,吴诩就私下里问过他,对娶亲这件事是个什么看法……

    结果,不出她所料,那个冰山小子对追妹子没啥兴趣,反而一心想去军前杀敌= =

    以武敏之的身份完全不用跑去边疆打仗挣功勋升级的……

    好吧,男孩子有点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可这小子偏要去安西都护府当兵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这小子已经看出了吐蕃日后必定会成为大唐心腹大患的迹象了?

    不说吴诩为了武敏之的想法疑惑不解,却说李小九陛下忽然接到从熊津都督府传来的一个坏消息:刚上任不足两个月的首任熊津都督王文度被人刺杀了!

    289第 289 章

    第二十章征伐o9

    熊津都督府是大唐在百济旧地建立的五个都督府里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军政要地。

    因为熊津都督府所辖的地域正好包括了原百济的都城以及熊津江口等重要的军士据点。

    可以说,如果熊津都督府失守,那么在半岛的南北交通就会被完全切断,唐军就会陷入南北夹击的窘境。更可怕的是,熊津府还是贮存粮草的重地,如果失守,在南部的大唐军队就会失去补给,不攻自破!

    而被李小九陛下委以重任的熊津都督府大都督王文度,也不是个籍籍无名之辈,他在贞观十九年时就跟着李二陛下远征辽东,当时他以水军行军副总管身份和程名振征一起攻克卑沙城。

    其后几次大唐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他都颇有功绩,因功累官至兵部尚书。

    而上一次李小九陛下为了剪除留在京城掌管禁军的元老党程知节,故意派其出征西突厥,任葱山道大总管,而给程知节当副手的副总管就是王文度。

    葱山道行军本身就是李小九陛下为了调走程知节所设的圈套,副总管王文度便是李小九陛下安插在军中的钉子,为的就是能让程知节犯错。

    后来,葱山道军事行动在王文度的干预下,果然失败了,长孙无忌等人定要诛杀延误军机的王文度,还是李小九陛下奋力保住了他的性命,把给自己背了黑锅王文度贬为庶民就罢了……

    对于忠心自己的臣子,李小九陛下当然是不会忘记的,这次百济被灭,百事待举,他首先就想起了这员老将来,直接将其起复为左骁卫大将军,领了百济五都督府里最重要的熊津府。

    为了不让王文度的工作难做,李小九陛下还特地把与之有些嫌隙的苏定方‘扣留’在了洛阳进修,只让苏定方的副将暂领东明府的军务。

    谁知,李小九陛下刚把精选出来治理百济的青年官吏送上去半岛的大船,半岛那边就传来他的心腹干将王文度噩耗,还是被人刺杀致死的!

    李小九陛下非常愤怒,当即留把在洛阳的几个政事堂相公和远在长安的小李相公都传唤了过来。

    留在洛阳的几位政事堂相公来得比较快,分别是杜正伦、长孙诠和薛元超。

    三人之中薛元超的年纪最轻,但出身却是相当不凡,其祖父是隋朝文学泰斗薛道衡,其父薛收在李二陛下为秦王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左右,薛元超本人三岁丧父,九岁时承袭父亲的爵位,十六岁时尚了李二陛下的一个侄女和静县主为妻,而他的长子薛曜就是二十三娘的新婚夫婿。

    因此,薛氏不但是个书香世家子弟,还是与李小九陛下关系比较近的宗亲。

    与长孙诠一样,薛元超在李小九陛下与长孙舅舅对峙的那段时间就果断地选择了投靠皇帝陛下,而他的投诚也让薛氏、韦氏、杜氏等一些世家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使得原本站在长孙舅舅身后的一些小世家,都弃暗投明成了帝党。

    于是,李小九陛下投桃报李,把薛元超从御史台拎出来放到了门下省,今年新春,李小九陛下再次下旨,提拔他到了中书省,参知政事。

    三人听完百济那边传来的奏报后,好一阵沉默。

    杜正伦作为三人之中年纪最长,执政经验最丰富的前辈,首先开口道:“熊津府乃百济五府之首,非老成持重之人不能守之!老臣以为,圣人可命先前剿灭睦州逆贼的归德大将军崔义玄赴熊津为都督……”

    杜正伦这建议十分中肯,而他推荐的崔义玄也是李小九陛下和皇后娘子亲手从地方提拔起来的亲信将领,忠心和品性方面都十分可靠,战斗力也十分强大,理论上来说,派此人去镇守熊津府,算是万无一失的!

    不过……

    “朕记得这崔公今年已经七十有一了吧?”年纪太大了,万一挂在半道上可肿么办?

    李小九陛下的顾虑,让想要附议杜正伦的长孙诠和薛元超二人都把原来要说的话都吞了回去。

    君臣四人默半晌,薛小相公忽然道:“即便崔公身体无碍,但远赴重洋,所费时日颇久,恐生不测!微臣今日听兵部战报,说是百济偏蔽之处有妖僧道琛、遗臣鬼室福信和匪盗黑齿常之作乱,企图拥立倭国质子扶余丰为王,复国反唐……”

    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皱起了眉头,这战报他也已经看过了。

    因为上半岛的唐军人数有限,各都督府在镇守城镇之余,只能派出不多的军队清扫百济的残余反抗势力,这就让一些亲倭国的百济地方势力逐渐纠集成了一支不小的队伍,这些人藏在沿海的小岛上或是南部的山区里,不时骚扰驻扎城镇的唐军,开启了游击战模式……

    这是一件令人相当头疼的事。

    而王文度的死,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反唐势力干的!

    他们的目的大概就是先弄死熊津府的最高长官,然后趁势反扑,夺取熊津府的控制权!

    这种情况下,熊津府那边必须立刻选出一位熟悉情况的官吏代替王文度的工作,如果从长安、洛阳这边派出官员,怕是来不及了!

    李小九陛下想了一想,问薛元超道:“如今熊津府的长史是谁?掌管兵马的副将又是哪个?”

    薛元超忙一一回答了,但他所说的这两个掌管都督府文武事务的人也是跟着王文度一道空降过去的官员,完全不能控制熊津府的大局。

    正在这时,一直保持面瘫的长孙诠忽然开口了:“圣人,臣有个人选,可摄熊津府之事务……”

    薛元超听长孙诠说到这话,猛然想起一个人来,不由问道:“长孙,你说的莫不是那个人?”

    长孙诠面无表情的点点头。

    薛元超不由道:“此人文武双全,颇有大将之才,又正好在熊津府,原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

    说到这里,薛郎君面露犹疑之色,似有难言之隐一般。

    李小九陛下在上面听两人打哑谜似的谈论一个人,他正想开口询问那人是谁,忽听殿外的小内侍通报道:“中书令李相公求见……”

    原来是李义府从长安赶过来了。

    李小九陛下刚说了一声“传”,就见一个手持马鞭,身披大氅,内穿红袍的俊美青年大步走了进来。

    “微臣叩见圣人……”

    “李卿平身,坐吧。”李治看青年风尘仆仆,就知道他是接到传召就即刻赶过来了,一直以来对其的嫉恶之情不由淡了两分。

    李三郎向李小九陛下谢了座,就有宫人上前为他脱靴去氅,送上糕点茶水。

    “多谢~~~~”李郎君对侍候他的宫人们微笑道谢,惹得众宫人面红耳赤,娇羞不已。

    于是,在座的其他四个男人都面色各异起来……

    一时,李小九陛下屏退了诸宫人,又继续了刚才的话题。

    李三郎听薛元超提到替代王文度的人选欲言又止时,心里不由一转,立刻明白了他说指之人是谁了。

    “薛郎要举荐的那人,莫不是圣人钦点的,白衣从军至辽东的刘正规?”李三郎似笑非笑地看着薛元超,把后者看得毛骨悚然。

    薛元超之所以不敢直说刘仁轨的名字,就是因为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倔老头子,当初因为言语无状大大地得罪了小李相公,之后就被睚眦必报的小李相公报复,弄得差点连老命都丢了!

    这‘白衣从军’什么的,还是李小九陛下私心发作,插了一脚,好歹把刘仁轨从李三郎的手里给捞了出来,让他去辽东打仗将功折罪的!

    如今再提起这茬,李小九陛下也想起那个倒霉蛋来了= =

    话说,这个刘仁轨也是出身寒门,在先帝朝当过御史,最看不惯那些装逼的世家勋贵。后来,长孙舅舅执政,此人不阿不党,为元老党说排斥,被褚遂良一纸调令丢到了外省当刺史去了。

    好容易回到中央,这位硬骨头御史又得罪了皇后娘子面前的大红人小李相公……

    连李小九陛下都要感叹一句:此人真是命运多舛啊!

    小李相公见薛郎君不敢吭声,不由笑道:“其实,微臣也正要向圣人举荐此人呢~~~~”

    此话一出,其他四个男人的神色都变得极其诡异,就是长孙诠这个面瘫也露出惊讶的神色。

    李三郎不由笑眯了桃花眼,道:“微臣刚刚收到百济的线报,贼匪黑齿常之已经聚集乱兵,准备袭击都督府,此时熊津府正需要一名深悉百济军事的将领总览大局,微臣觉得再没有比刘正规更合适的人选了!”

    李三郎的话说完之后,大殿一片寂静。

    与此同时,在寝宫跟侄子和儿子们一起用茶点的吴诩忽然接到一个来自倭国的“重大”消息。

    “倭国的齐明女皇得瘟疫死了?”吴诩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手上的线报,一双杏眼瞪得老圆。

    这情报是吴诩安插在倭国使团里的细作传回来的,按照传送时间来看,这倭国女皇应该已经死了快半个月了,倭国那边的保密工作做得倒是不错嘛!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倭国那边当权的人除了齐明女皇外,就是扶持她二次登上皇位的亲生儿子中大兄皇太子,而这个中大兄皇太子就是力主扶持扶余丰回百济复国与大唐开战的实权人物。

    如今齐明女皇一死,倭国的政权就将落入中大兄皇太子手中,大唐与倭国一战也将进入倒计时了!

    290第 290 章

    第二十章征伐1o

    吴诩捏着手上的油纸,陷入了沉思。

    与倭国一战固然是不可避免的,可大唐如今还没做好战前准备……

    当然,吴诩还不知道熊津府都督已经被刺身亡的消息,如果知道了这件事,她估计要发愁苏定方军的布置了。

    已经立志要去西域从军的武大郎听到倭国政局突变的消息后,眼睛猛地一亮。

    “姑母,我想……”武敏之的话刚出口,坐在他上边的太子殿下忽然瞪了他一眼。

    “阿娘,儿今日在崇文馆听到消息,百济熊津府都督遇刺身亡了,这事恐怕就是倭国细作做的好事……”李弘小朋友如今也算是个小小少年了,也不知是不是受了表哥武敏之的影响,这娃一向喜欢板着个脸作出一副老成样子,看在吴诩眼里实在可爱得不行。

    而这孩子到底是受几个大小狐狸教导过的,有时候对政事的看法深刻得让他爹李小九陛下也感叹不已。

    就如这次熊津府都督遇刺事件,李小九陛下首先想到的是百济余孽干的好事,而李弘小朋友仅仅听了这两个线报,就立刻分析出两件事肯定有某种关联……

    吴诩原本脑子还有点乱,听了儿子的话,忽然如醍醐灌顶一般想通了一些关键的事。

    她忍不住拍拍儿子挺直的背脊,赞道:“好儿子,你真聪明!”

    小小少年听到吴诩的夸奖,一张小脸立刻红了,脸上的严肃表情也有些绷不住了,忍不住握着小拳头放在下颚,重重地咳了两声。

    “阿娘,儿以为如今百济局势复杂,倭国居心叵测,高句丽又在后虎视眈眈,须请阿爹下旨,再调些兵马过去……”

    “所谓‘乱世用重典’,百济、新罗之地百战之地,百姓流离失所,匪盗频出……我大唐治下岂可有羁縻之地?儿以为这次送去的青年官吏才干都是极好的,但还不曾经历过战乱,若没有大唐将士保护,难免又重蹈王文度之覆侧……”

    听到李弘小朋友头头是道的分析,吴诩不由心头大慰。

    往日里,她可不敢跟自家儿子提什么攻伐他国之类血腥暴力的事,以少年善良仁慈的心性,要是听说她跟他爹不但把侵犯大唐威严的百济国给灭了,还顺手牵羊吞了新罗的地盘,这娃还不把他们两口子当成暴君啊?!

    现在可好了,她儿子不但认为干掉挑衅帝国的番邦小国是理所当然的,还对大唐把无主的新罗纳入保护范围的举动相当赞同。

    而今,太子殿下还提出了“以暴制暴”的理论来,提出让他爹派大把军队去百济之地维持治安,以防王文度被刺事件重演……

    吴诩简直有种喜极而泣的冲动——她儿子终于开窍了!

    这一高兴,吴诩也就不再对李弘小朋友隐瞒有关她对半岛和倭国下一步计划了。

    “兵是一定要派的,不过不是现在……”吴诩向自家儿子眨眨眼,还想卖个关子。

    不过,跟吴诩母子同坐的还有武大郎这个心机深沉冰山小子和属性不明的二胖潞王殿下。

    两人一直静静地听着吴诩和李弘的对话,脸上的神色十分耐人寻味……

    武敏之且不论,吴诩相信以这小子的聪明才智,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明白她跟李小九不会马上增兵半岛的原因了。

    倒是李二胖同学,吴诩真不知道这娃一脸纠结的神色是怎么回事,话说这么高深莫测的话题,这娃真的听得懂吗?

    想到这里,吴诩忍不住逗弄之心大起,伸手捏住二胖同学的小圆脸,笑着问他:“二郎,你在想什么?”

    出乎吴诩的意料,二胖同学听了她的话后,没有像以往自持不会说话就不吭声,而是努力用最简洁的词语回答了吴诩的问题。

    “高句丽,失群之狼……倭国……”说到这里,李贤小朋友皱起了细细的眉,脸上露出厌恶之色,“豺狗恶犬之流,必须除之!”

    “二郎,你……”李弘小朋友有些诧异地看着素来沉默寡言的弟弟,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对一个小小岛国如此憎恶,但同时他也对弟弟的聪颖感到骄傲不已。

    一旁的武敏之也定定地看着李贤小朋友,不知在想什么。

    吴诩听了二胖小朋友的话,也收敛起了笑容,用带着深深疑惑的目光上下扫视着与她坦然对视的二儿子。

    小吴同学也无法判断,她家二胖到底是天生聪慧呢,还是……穿的?!

    现代人对于小日本的憎恶,是这个时代的国人所无法体会的,即使被小吴同学耳提面令洗脑了这么久,李小九还是没太把倭国的事放在心上。

    而她家二胖儿子的话虽然简单,却分明把小日本看作要处之而后快的东西……

    吴诩看了李贤小朋友好一会儿,最终因为肚子里的小包子一阵剧烈胎动而放弃了审视自家二儿子的属性。

    正如吴诩所说,李小九陛下并没有继续派兵前往半岛,而是出人意料地接受了高句丽的割地赔款,不但把高句丽王的爵位给还了回去,还赏了泉盖苏文的长子一个爵位。

    而派往百济的百来名青年官吏,很快就在百济五都督府所辖的三十七个郡县站稳了脚跟,不但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召回了原籍,还趁机招揽了不少亲大唐的豪侠之士充当各府衙的护卫。

    至于熊津府的都督一职,李小九陛下也依着政事堂的一致建议,任命刘仁轨暂代,并命其剿灭游曳在熊津府附近的黑齿常之贼匪。

    刘仁轨不愧是政事堂一致推荐的不二人选,接下守城大任之后,首先整顿熊津府的军队,杀鸡儆猴处置了好几个虐杀俘虏和纵容士兵抢掠的高级将领,在熊津府立下威信。

    然后,刘仁轨亲自带兵出城,以奇计引诱黑齿常之的匪军主动出击,用三千骑兵抄了黑齿常之的老巢,再与副将前后夹击,一举击溃了黑齿常之的主力,生擒了匪首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也是识时务之人,见刘仁轨用兵不凡,军纪严谨,不像苏定方那样会纵容将士烧杀抢掠,当即表示愿在刘仁轨麾下做一马前卒,为其扫平百济其余反唐势力。

    刘仁轨听说黑齿常之之所以投身反唐匪军,是因为苏定方扬言要坑杀百济所有青壮,才不得不奋起反抗的。

    刘仁轨原本就对苏定方这种土匪习性很不感冒,当下就上书李小九陛下饶恕了黑齿常之的罪过,让其在军前效力,戴罪立功。

    李小九陛下当即允了刘仁轨的请求,还封了黑齿常之宁远将军,命其率领本部在刘仁轨麾下效命。

    黑齿常之非常感激刘仁轨对其的恩情,至此对刘仁轨忠心不二。

    这是后话。

    却说收服了黑齿常之一众百济海匪之后,刘仁轨又上表请求朝廷颁下《唐历》和李唐皇族的宗庙名讳,并立下誓言:必将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外!

    这一言论传到了洛阳,吴诩对这位文武双全的大叔钦佩不已,当即赏了李义府、杜正伦、长孙诠和薛元超这几个举荐人。

    小吴同学此时早过了怀胎头三个月的危险期,又开始参知政事。

    倭国那边的消息几乎是三天一报,吴诩对倭国的信息分析工作完全不假手于人,只让武敏之和两个儿子在身旁打下手——当然,有了太子殿下在旁,吴诩还能顺便听一听小李相公的意见。

    倭国国内因为齐明女皇的猝死,很是乱了一阵子,先是帮助过中大兄皇太子诛杀权臣苏我氏的苏我石川麻吕,扶持中大兄皇太子的异母兄长古人兄皇子发动了谋反。

    谋反被平定后,倭国的属国虾夷国又趁着倭国内乱开始搞起独立运动……

    焦头烂额的中大兄皇太子费了偌大力气摆平了谋反和叛乱后,当机立断以谋反之名杀了对其执政地位有极大威胁的孝德天皇的儿子有间皇子,这才把倭国的权柄牢牢抓在了手里。不过,中大兄皇太子并没有趁势称帝,而是以皇太子身份‘称制’,并将都城迁至奈良县飞鸟城。至此,倭国君主集权的政治体系已经初现端倪。

    吴诩只能感叹时不我与,小日本偏偏在她安胎那段时间搞定了了纷乱的局势,不然趁着岛国内忧外患之时,乘船过去把他们揍扁是一点悬念都没有,唉!

    吴诩想归想,只能先顾着眼下。

    在倭国自顾不暇,暂时想不起帮助扶余丰回百济复国的这段时间,李小九陛下已经下诏免了百济、新罗之地三年的赋税之后,又颁布了新修的《大唐律》,晓谕各州。

    百济旧地和新罗境内的百姓已经逐渐习惯了大唐的统治。

    这一形势,不但让远在倭国的扶余丰跳脚,就是在本土不屈不挠骚扰大唐驻军的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也觉得局势越发艰难了。

    因为,在大唐皇帝的数道市恩旨意一下之后,百济原居民的反抗之心几乎全部消弭了。而新任抚慰百济的长官刘仁轨实在是个正直仁爱之人,又精通兵法,勇武无畏,不但收服了悍勇非常的黑齿常之军,还以少胜多,用计解了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的大军攻打刘仁愿德安城之围。

    正当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损失惨重,军心丧失,士气低迷,开始出现大量逃兵的时候,倭国那边居然突破唐军重重封锁,给两人带来了好消息:中大兄皇太子将遵照齐明女皇在世时许下的诺言,即刻送百济王子扶余丰回国……

    291第 291 章

    第二十章征伐11

    这一信息很快就传到了吴诩手上。

    “这个倭国太子倒是有点本事的,居然能绕过薛仁贵的封锁,给百济余孽传讯……”吴诩靠坐在榻上,神色十分慵懒。

    李小九陛下坐在她身旁,正在看刘仁轨刚刚送上来的则子,忽然听到吴诩提到倭国的太子,不由顿了一下。

    “我听说倭国的这个太子相当了得,先前两代国主都是他一手扶持的,还学着我大唐的制度对倭国进行改制……”李治说到这里,不由微微皱起眉头:“此人不除,后患无穷!”

    既然打定主意要干掉倭国,李小九陛下也就耐下性子对倭国的国情历史进行了一番了解,当他得知那个小小岛国居然敢称泱泱中华大国为‘日落之国’时,便是一向以仁爱温良示人的李小九陛下也怒不可遏!

    难怪阿武一定要剿灭这个小岛国呢,这些蛮夷根本不知道什么事天高地厚!

    而今,这蝼蚁一样的小国,还敢明目张胆地帮助已经被大唐覆灭的百济,送一个质子王子上半岛跟大唐争锋,简直是自寻死路!

    “既然他们要送扶余丰上岛,就让他们送来就是了……”吴诩看青年面色不豫,就知道他心情不爽,便道:“扶余丰就是一面旗帜,正好可以把百济反唐余孽都吸引过去……”

    百济各地的残余反唐势力跟大唐军队打游击战什么的,真心不好对付啊,还不如把一干余孽全部聚在一起,一网打尽好些呢!

    李小九大概也想到了这一点,脸色也了一些。

    “这事朕会密令薛仁贵便宜行事的……”

    其实,李小九在听了吴诩关于扶余丰的‘旗帜’言论后,心里立刻又有另一个想法。

    那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两人作乱,打的就是复兴百济的旗号,以远在倭国的扶余丰为幌子,招揽了大量残兵游勇。那(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