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1 部分阅读
生的投诚礼物后,当即封了泉男生一个辽东道安抚使的职务,顾名思义就是要让他作为向导,席卷整个高句丽。
泉男生想着前不久在白江村带兵冲杀倭军的扶余隆,这前百济的国主世子都能得到大唐的厚待,他也应该不会例外。
因此,泉男生心甘情愿地做了向导,还收拢了大把他爹泉盖苏文留下的势力,一同投效大唐。
有了泉男生的帮助,契苾何力轻而易举就将大唐铁骑推进到了离平壤不远的国内城。.
在生死存亡面前,高句丽王高藏与泉男产握手言和,共同调集全国上下约十万兵马到马訾水以南建立堡垒抵抗唐军。
而李小九陛下在契苾何力夺取了国内城之后,没有马上下令镇守建安城、辽东城和新城的守将随同出击,而是命左骁卫大将军、凉国公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为平壤道大总管,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乐安县公任雅相为浿江道大总管,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水6诸军大总管都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句丽。
此外,李小九陛下还将留在海南的百来只大军舰全部往黄海方向调集,准备海6齐发,一举消灭高句丽。
到了显庆三年十一月,李绩趁马訾水冰封江面,猝然发动总攻命令,命苏定方、高侃、庞同善军威先锋,首先过江攻破马訾水以南的五座堡垒。随后李绩率大军齐出,渡江追奔2oo余里,攻破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到了十二月初,大唐军队再次围住了平壤城。
高句丽王高藏原本还想固守平壤城,等待南部的勤王之师的,结果却等来了干掉倭国海军后,马不停蹄带兵背上灭高句丽的薛仁贵大军。
原来,薛仁贵剿灭倭国后援的数百艘船只后,就立刻向在洛阳的李小九陛下报了捷。而当时李小九陛下已经收到了李绩在薛贺水大败泉男产军的消息,正高兴着呢,一时得意忘形,就想御驾亲征,亲自指挥大军踏破平壤城过把瘾,这可等人吴诩等人吓坏了,好说歹说才让李小九陛下打消了亲征的念头。
正好薛仁贵的捷报传到,皇后娘子就祸水东移,让李小九陛下下旨,命薛仁贵任慰礼道大总管,从南部进宫高句丽,协助李绩大军消灭高句丽残余势力。
薛仁贵果然不负众望,火速从百济赶到高句丽边境,用了不到十五天时间攻克了高句丽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慰礼城,然后一路北上。
在李绩大军围困平壤的二十天后,薛仁贵大军与李绩大军在平壤城下顺利会师。
高句丽王高藏见大势已去,当即绑了泉男产,自己白衣素冠带着九十多个臣子打开平壤门,向李绩投降。
至此,高句丽亡国。
296第 296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14
高句丽被灭的消息传到大唐的时候,正好赶上新年。
李小九陛下一家在洛阳一直住到了吴诩生产,小三郎是足月生产的,个头倒是没有他哥李贤小朋友大,却甚得他爹的喜欢。
而正是因为小三儿个头比较小,吴诩生宝子的时候算是没吃什么苦头,几乎是只用了半天功夫就搞定了。
所以对这个娃,吴诩待他比大郎、二郎更亲热些。
为此,太子殿下相当气闷,再加上这些时日他家武大郎表哥总是有意无意避着他,太子殿□边总是萦绕着一股黑气。
倒是二胖潞王殿下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每天早出晚归去崇文馆学习文化课知识,让吴诩经常怀疑她这个儿子其实学霸来的吧?
等到三包子满月,吴诩的身体也恢复得差不多了,李小九陛下就携着妻儿浩浩荡荡从洛阳回长安了。
回长安没多久,薛仁贵那边就传来了全歼倭国水军的消息。
而经过讯问被俘的倭国大将知道,当初在白江口一战逃走的扶余丰已经逃到倭国了。
吴诩一听到这个坏消息,心下不由‘咯噔’一声。
她本来打算把出击百济的倭国水军全部留下,不然一兵一卒逃回岛国传递消息的,不想扶余丰这货实在狡猾,在白江口逃跑后,竟然没有跟着倭国的后援部队一起回来报仇!
“扶余丰此去,必然向倭国太子泄露我大唐的军备,到时候再要消灭倭国就不容易了……”吴诩是满腹懊恼。
正在查看李绩大军向高句丽推进军报的李小九陛下闻言,只是一笑,安慰道:“阿武,你不必担心,就算倭国洞悉了我大唐的军备又有什么关系?”
一个小小岛国,一下子拿出来这十数万的青壮,只怕其国中已经无人可用了,到时候只要天朝大军兵临城下,那倭国太子还不得乖乖投降?
李治这话可不算自大狂妄,事实上倭国在百济一役上的损失远比李治预料得还要大。
倭国在中大兄皇太子称制之前的三任国君都完全抓不住君权,臣下贵族的势力强横,各自为政。中大兄皇太子在当皇子的时候发动政变,铲除了国中最大的权臣苏我氏,又干掉了对其地位有威胁的几个皇子,还罢黜了他一手扶持的孝德天皇,加大大化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君主集权。
大化改革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一度让倭国贵族十分不满,中大兄皇太子就想借着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来转移国内政坛的矛盾。
而正好朝鲜半岛那边被唐军攻城略地,百济和新罗顷刻之间亡国,倭国在半岛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中大兄皇子就鼓动当时的女皇齐明出兵援助百济。
结果,齐明女皇亲率大军到九州后就猝死了,倭国内部又是一阵权力争夺,中大兄皇太子好容易再次掌控局面,可惜战机已稍瞬即逝,朝鲜半岛已经大半被大唐吃进肚里了,盟友高句丽也龟缩了起来,割地赔款,不敢再撄天朝的锋芒。
而更让中大兄皇太子气愤的是,其属国虾夷国也趁火打劫,借着倭国内乱之际,搞起了分裂。
以倭国的实力,弄死一个小小的虾夷国简直是易如反掌,而正是这场大胜仗,让倭国上下都信心暴涨起来,自以为可以跟大唐抗衡。
中大兄皇太子正好又打着消耗地方势力的主意,就大肆宣传半岛对倭国的重要性,又着重强调留在唐军人数不多,还不会打水战……
岛国的各级贵族在中大兄皇太子的忽悠下,一个个眼睛都红了,恨不得自己带兵就冲到半岛上抢地盘去……
所以,这次去百济的军队有七成是倭国各级贵族贡献出来的私兵,几乎是掏空了倭国上下所有的地方军力。
别看倭国的十几万人在吴诩眼里还不如天朝几个大州府的后备军力多,可已经是倭国除了保卫皇室的军队之外所有可用的军事力量了。也就是说,这次在百济的惨败,倭国的青壮起码有八成殒命了。
百济战败的消息一传到倭国,中大兄皇太子险些一口老血喷死,他是想消耗一点其他贵族的兵力,却没想让倭国的青壮都去送死啊!
更让中大兄皇太子痛苦的是,他耗尽全国之力凑起来的十数万兵马对上大唐的军队居然连对方的一根毛都没打掉,就全军覆没了!
要不是他多留个心眼让自己的嫡系跟着扶余丰走,只怕连他的这数千人也都要变炮灰了……
算起来,这次出兵百济,只有他的嫡系损失最小,除了在白江口阵亡的先锋部队外,其他的全部跟着扶余丰逃回了倭国,好歹保住了一部分兵马。
也多亏了扶余丰带回来的这批兵马,那些没了兵马的倭国贵族完全不敢当着中大兄皇太子的面呛声,只能在私底下痛哭流涕……
中大兄皇太子也是个灵醒人,发现了这一情况后,当即铲除掉了好几个对皇权颇有威胁的贵族,趁机加强中央集权。
百济一战,可以说间接帮助了倭国推进君主集权的进程。
等摆平了国内的威胁后,中大兄皇太子开始筹备应对大唐的工作了。
首先,中大兄皇太子将都城从飞鸟迁到了近江,然后发动包括妇孺在内的两万倭国民众日以继夜在倭国西海岸修建起了四座‘水城’,以防唐军大军来袭……
等高句丽也被大唐剿灭的消息传到倭国的时候,中大兄皇太子冷汗都下来了,把原本定下的登基仪式无限期地推迟,立刻派遣朝中最能言善辩的左大臣河内鲸为‘平高句丽庆贺使’,带着绑成粽子的扶余丰前往长安,祝贺大唐政府在朝鲜半岛的彻底胜利。
同时,倭国还随使者团遣送了大量少年到长安,希望能留在长安学习。
吴诩听说倭国派了个什么‘平高句丽庆贺使’这样称谓的使者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还有那些被送来的倭国少年,那个中大兄皇太子就不怕她把这些少年全部洗脑,有来无回了吗?
这倭国人的脸皮也忒厚,刚刚在半岛争夺利益失败被大唐揍得头破血流,这就跑来偷师学艺了?
美得他们的呢!
“让四方馆的管事听令,除了使臣以外,不许其他倭国人出馆在长安城随意走动,也不许任何人贩卖书籍或工具给倭国人”吴诩听许敬宗洋洋得意地向他汇报了关于倭国诸人的安置情况后,立刻道。
“不许任何倭国人接触到长安的书局、报社、学校等等地方,听明白了吗?”
许敬宗闻言,脸上的得意神色立刻收敛了回去,再笨他也明白皇后娘子是什么意思了……
这是要灭了倭国的节奏啊!
许敬宗一想到自己收了倭国使臣大把贿赂,还把自己主编的一套诗集送给对方……
许敬宗不由脸色发白。
“娘子放心,臣定会仔细嘱咐四方馆的。”许敬宗连看一眼吴诩的勇气都没有,低着头赶忙应承道。
吴诩倒是没注意到许敬宗的异样神色,反倒想起他家二胖最近开始学诗歌,正需要一个启蒙老师呢。
于是,吴诩问道:“许相公,你看崇文馆或是太学有哪位青年才俊可为皇子启蒙的?”
许敬宗闻言一个激灵,脑中迅速把长安几个有名的青年才俊的姓名撸了一遍,发现那些人不是世家出来的,就是跟他不怎么对盘的……
于是,许敬宗提议道:“娘子,圣人今日在朝上不是说,等开春就在太极殿亲试上榜的考生,到时娘子和潞王殿下不就可以亲自选一个中意的青年才俊了?”
吴诩一听这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按下了这话头,转而问许敬宗关于他编撰的那套新诗歌集的修订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许相公又开始冒冷汗了。
好容易回完皇后娘子的话,许相公都有点汗透衣背了。
显庆四年春,李小九陛下为贺唐军在半岛的大获全胜,大赦天下,文武百官各加官勋一级,大酺三日。
今年正值四皇子李素节加冠的年纪,李小九陛下又大封诸皇子,封二皇子许王李孝为遂州刺史,杞王李上金为陈州刺史,雍王李素节改封郇王,另领蕲州刺史。
而太子李弘身上原本是领着雍州、并州两州的,现在李小九干脆把这两州都给了二胖潞王殿下。
至于新取名为李显的小三郎同学,也跟他哥哥一样,还不会说话就封了亲王,曰:周王,同时领了扬州、利州两个州。
封完文武官员和自己的儿子们之后,李小九陛下回头又关照了一下自己的叔伯兄弟姐妹们,每人都封了至少一百户的食邑。
至于长孙氏、魏氏、薛氏等驸马家,更是被李小九陛下大事封赏了一番。
而二十二娘嫁给薛氏后,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听说如今已经有了身孕了,吴诩特地从自己的封邑里选了一座温泉庄子给二十二娘为贺。
倭国使臣被李小九陛下晾了好几个月,好容易趁着新春佳节能在李小九陛下面前露露脸,当即送上了一份大礼,还特别精心地准备了给皇后娘子的礼物,通过皇后娘子的心腹爱臣小李相公的手送进了宫。
吴诩接到了倭国使者的礼物,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因为李三郎带来的不是什么珍玩珠宝,而是一双标致的少男少女。
看到李三郎似笑非笑的样子,吴诩脸都黑了。
尼玛这帮小鬼子当她是什么人啊,居然送童男童女给她?!
297第 297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15(上)
吴诩看着那对少男少女,半天说不出话来。
倒是小李相公在一旁看了半天笑话,总算挺身而出了,这货大概也觉得再不出来帮皇后娘子解围,他也该吃瓜落了。
“娘子,你看,这两个小娘子小郎君玉雪可爱,不如送去教坊学习,如何?”小李相公笑眯眯的建议道。
吴诩:“……”你丫够狠的!
教坊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政府主办的文工团+妓&*院,把人放那里去,那可真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别说什么成了教坊的头牌,就会被皇孙公子看中,麻雀变凤凰……
那些都是小说yy的好吧!
魏晋以来,世家门第观念就特别森严,门当户对不是说假的,什么娶乐伎舞女之类的,你要是敢说,你就等着被逐出家门吧!
这也是当初承乾的事会引得李二陛下这么愤怒,不仅仅是因为称心是个男孩,更因为他只是个身在贱籍的乐工而已!
如果只是当个玩物也就罢了,偏承乾像是疯了一样宠爱他,把太子妃也抛到一边,这叫太子妃的娘家怎么看,叫广大臣下怎么看?
所以,‘称心事件’发生后,不但李二陛下和承乾的关系见到了冰点,连教坊也惨遭池鱼之祸。
尤其到了李小九后来当太子的时候,李二陛下更是严防死守,把好好一个文艺青年管教得只能把喜好音乐的微末爱好藏在心底。
后来,李小九终于可以自己当家了,结果做主的人是他家长孙舅舅,为了跟一帮元老夺权,又要想办法护着吴诩,他就更没时间关注教坊什么的了。
当然,吴诩这货是久闻教坊大名,可惜有李小九在,她根本没机会去见识见识。
眼下李三郎忽然提起来,吴诩不由有些荡漾起来……
都说教坊里有整个大唐技术最顶尖歌姬舞娘和最美貌的妹子们,她可是堂堂皇后,去检阅一下,总不为过吧?
吴诩一瞬间对李三郎的识时务感到十分赞赏。
“娘子要不要现在就召见教坊的主事呢?”李三郎见皇后娘子颇为意动,继续煽动道:“微臣对与教坊的几位小娘子颇熟稔,娘子若是想召见谁,只管问微臣就是了……”
说完,这企图引诱皇后娘子犯错误的家伙还向吴诩丢了一个带笑的眼神。
小吴同学果断心动了,虚咳了一声道:“这个……你都知道现在教坊有哪些头牌娘子啊?”
“秋十三、谢十五还有杜三娘都是能歌善舞之辈,娘子若是喜欢乐器,不妨请薛六娘进宫就是了,微臣以为,圣人和娘子在案牍劳顿之余,也该听些歌舞放松放松,不可累坏了身子……”
“说来,教坊近来将前朝的重新修了一番,特地选了十数位教坊中歌喉最好的小娘子唱诵呢……”
小李相公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对教坊的一班小娘子了如指掌。
吴诩听得慕嫉妒恨呐,她跟着李小九吃苦受罪,想听个歌舞都不得,这李三郎倒好,才当上中书令几天呐,就跟文工团的妹子全部混熟了!
而倭国的那一双少男少女年纪到底还小,听得‘教坊’二字,还不解其意,但两人毕竟是善于察言观色之辈,见位高权重的李相公极力推荐皇后去教坊,就猜那一定是个极不平凡的地方,一时之间都露出向往的神色。
吴诩到底受不住去看色艺双全的教坊妹子的诱惑,当即让小顺子去备车辇,表示要巡幸出宫。
小顺子倒是想劝阻来着,可看着小李相公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他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连半个不字都不敢说。
还是小玉胆子大,眼见皇后娘子要犯错误了,忙低声对吴诩说了一句:“娘子,圣人……”
呃……
小吴同学听到‘圣人’二字,刚刚抬起的尊臀立马坐了回去。
她忍不住摸摸自己的鼻子,对李三郎道:“我看……我还是不去了……既然李相公对教坊这么熟,这两个孩子就有劳李相公带到教坊去吧……”
李三郎闻言,像是早料到吴诩会这么说似的,弯着一双桃花眼道:“娘子既然吩咐了,臣谨遵命。”
说完,小李相公就让那一对倭国童男童女先出大殿去候着,然后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对吴诩道:“啊……微臣还有一事忘了禀告娘子了……”
“还有什么事?”吴诩总觉得李三郎的神色有些古怪,而且在她记忆里,每次李三郎露出这样的神色,就会有什么人要倒霉了!
“这事微臣也是刚刚听说的……”李三郎忽然换了一副肃然之色,道:“微臣听说这倭国使臣不但送了娘子两个小娘子、小郎君,还送了太子同样的一份大礼……”
“什么?!”吴诩闻言,惊得豁然起身,“你说倭国使臣也给大郎送了童男童女?!”
李三郎立刻回以一副忧虑万分的样子来,道:“微臣甚是担心呐……太子殿下毕竟……那个……年幼……”
小吴同学整个人都斯巴达了,尼玛该死的小日本想要拿两个小美人来诱惑她就算了,居然连她儿子都不放过!
可恶!
“那两个人在哪里,立刻给我抓过来!!”皇后娘子冲冠一怒,殿内的宫人内侍全都缩起了脖子。
李三郎一脸笑意,正想说什么,忽听殿外传来一声怒气冲冲的童音。
“谁说孤受了倭人的礼物?!”
298第 298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15(下)
话音未落,就见一个身穿朝服的小小少年大步冲进百福殿。
不是太子殿下李弘是谁。
吴诩看李弘的样子像是刚从两仪殿那边过来的,不由有些诧异。
“大郎,怎么这么快就下朝了?”
李弘小朋友的脸色十分不好看,瞪了一眼立在一旁的小李相公,然后恭恭敬敬向吴诩问了安,这才答道:“阿娘您应该是知道的,今日大朝原本就是为送各国使节的……”
每年天朝过春节,大唐四周的藩属都要赶来恭贺,顺便捞点好处。而过了元宵后,天朝就会办个欢送会,把那帮在天朝白吃白喝一个春节的各国使节都遣送出去——不过,如倭国喜欢这样厚着脸皮在天朝蹭吃蹭喝偷师的国家可不容易这么打发。
这不,今天李小九陛下才在朝上提出要开欢送会的决定,倭国使臣就拜伏在地,表示倭国仰慕大唐天朝文化,希望让本国的少年们留在大唐学习大唐的文化知识,增长见识……
“阿爹并未答应倭国使臣的请求……”李弘小朋友说到这里,脸上还有两分疑惑不解之色。
“倭国鄙远,民风尚未开化,百姓生活贫苦……倭国虽算不得我大唐的属国,但其使臣为其百姓苦苦哀求,实在可悯……我朝若能传授倭国一些律法经史,帮助教化其国中的臣民,也是大善……”
看来,太子殿下似乎很不理解一向以仁爱万民著称的李小九陛下为什么会拒绝倭国使臣的小小祈求呢?
吴诩不禁摇摇头,连一旁的小李相公听到少年这话也收敛起了笑容。
相信大唐朝野上下跟李弘想法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骨子里以天朝大国之民自居的人。
就是李小九陛下,即使被吴诩洗脑洗了这么久,乍一见倭国使者卑躬屈膝的模样,也难免犹豫了一下,居然没有直接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将对方遣送出国。
话说,既然倭国使臣给皇后娘子和太子殿下都送了礼物,没道理不给皇帝陛下送礼的。
想到这里吴诩的脸色就有点黑了……
而此时,还不知道自家阿娘的思路已经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去的太子殿下,忽然想起了刚进百福殿时某人在诽谤他的事,于是十分别扭道:“阿娘,这倭国使臣虽然莫名其妙给儿和阿爹都送了……礼,可儿觉得他们也没什么坏心,是真心仰慕咱们大唐……”
吴诩闻言几乎要抚额长叹了,看来她家大郎的腹黑程度还远远不够啊。
而作为教导太子殿下的老师小李相公则是一脸无奈回视皇后娘子盯视,半晌才开口道:“不知太子对倭国的‘礼物’可喜欢?”
少年闻言,白皙的小脸立刻红了,也不知是气的还是什么的,口上斩钉截铁道:“当然不喜欢啦!”突然拔高的嗓音颇让人觉得欲盖弥彰。
吴诩觉得她又有抚额的冲动了了!
小李相公得到太子殿下这么肯定的答案,倒是笑了。
吴诩干脆让随侍的宫人内侍都退了出去,只留在小顺子、阿韦、小玉等几个心腹。
“太子为什么不喜欢那些‘礼物’呢?”小李相公也不知是不是逗人上瘾了,还围绕着倭国送个李弘小朋友的‘礼物’做文章。
“既然太子不喜欢倭国送的‘礼物’,那为什么还要为其向娘子陈情呢?”
“这是两回事!孤就是觉得咱们大唐乃是天朝大国,怎么能跟一个小小岛国计较呢?”李弘小朋友的耳朵都红了,也不知是为倭国辩解还是为自己辩解。
“那太子的意思是,圣人既然受了倭国使臣的礼,却没有应允倭国使臣的小小请求,圣人就没有了天朝大国君主的风度咯?”小李相公嘴角勾着一丝讽刺的笑意,目光炯炯地盯着李弘小朋友。
“这……孤没有这么说,孤只是觉得阿爹他……”太子殿下被问得张口结舌,半晌不知道该说什么去反驳李三郎的话。
“微臣请问太子,您还记得春秋时越王勾践是怎么打败吴国的吗?”小李相公继续逼问道。
“大胆!”太子殿下闻言顿时恼了,“你竟然把小小倭国比作越国,那大唐岂不是……”
李三郎这话岂不是还暗指倭人送美人就如同越王勾践送西施使美人计了吗?不但讽刺了他阿爹是夫差一样的昏君,还诅咒大唐帝国会像吴国一样被手下败将越国打败?
实在太可恶了!
“好了,大郎,你不用说了……”眼见自家儿子又被人欺负了,吴诩忍不住打断了两人的对话,道:“李相公说的话你该好好想想,为什么你阿爹对倭国这样冷淡……”
说到这里,吴诩脸色还是十分难看,几乎有些咬牙切齿道:“如今倭国别说送你阿爹两个美人,就是送两座金山来,他也不会让倭人留在大唐学艺的!”
太子殿下闻言,脸越发红了,一双眼瞪得老大,满是疑惑不解。
正在此时,殿外传来宫人们的通报声,说是李小九陛下驾到了。
三人都起身迎接。
李小九陛下也跟太子殿下一样,朝服都没换就直接过来了。
他身后跟着的是新任的禁军副统领武敏之同学。
这次李绩老爷子总领各路大军进攻高句丽,武敏之再三恳求吴诩,最后总算如愿以偿加入了李老爷子的大部队。
到了高句丽后,武大郎同学主动请缨为先锋,带着一千骑兵在金山击败了围困唐将高侃的泉男产军,之后又跟着庞同善消灭了高句丽西北方向对新城最有威胁的一支高句丽军队,使得从西北面出击的唐军能够顺利与从安市城出击的李绩大军在马訾水会师。
之后,武敏之因为在金山之战的出色表现,终于被征伐高句丽的几路将领和李绩麾下的军士所接受,也不再有人把他当做是个凭着皇后的关系跟众人抢军功的没用小白脸了。
回了长安之后,武敏之就凭军功直接从从五品的御前议事侍郎升为正四品的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兼太极宫禁卫副统领。
在禁卫正统领空缺的情况下,禁军副统领就应该是完全掌控整个太极宫的军事力量的第一人了,简直是非李小九陛下的心腹莫能当此重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武敏之同学先前的侍郎之位是文职,位阶虽不高,上升的空间却很大。如今,武敏之忽然转了武职,实在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在和平年代,要让一员武将走到权利的顶峰是很困难也很危险的事……
很多时候,吴诩都搞不清楚她这个侄子到底在想什么……
或许,武大郎同学认为走武职的路子升迁得更快,而不用被别人议论是借着裙带关系往上爬的,而且武将所掌握的力量也比文臣更重要,更能得圣人(或储君)的重视……
以吴诩的脑子,也只能往这方面想了,毕竟朝中有个李绩老爷子这样的典型例子在,说不定武大郎也想学上一学,日后也可以为他表弟保驾护航呢……
至于她家大郎似乎不是很理解自家的表哥的想法,或者说,李弘小朋友并不赞同武敏之弃文从武的做法。
因此,自从武敏之自带干粮去了高句丽,太子殿下就一直很生气,即使人回来了,也一直与之冷战。
吴诩也很久没见这表兄弟俩联袂到百福殿来了。
今天可真巧啊,该来的人都来了!
吴诩一想到刚才李三郎提起的,她家李小九陛下受了倭国送的礼这件事,就有种想磨牙的冲动。
“圣人怎么这会子过来了?公事都办好了么?”你丫都已经收了人家泥轰国的美人了,居然还不答应人家的‘小小请求’,太卑鄙了有木有!
不想,李小九陛下的脸色比吴诩还难看得多,黑着脸看了一眼立在一旁的李三郎,不由自主地哼了一声,一副不想回答的样子。
我勒个去!!
你小子摆脸色给谁看呢?!
吴诩闻声,不由一挑眉,直想提提泥轰国美人的事刺一刺李小九的,可大郎和武敏之这俩小辈还在眼前呢,总要给仁爱慈祥的李小九陛下留点面子吧?
吴诩只好咳了一声,转开话题道:“圣人大概还不知道吧,倭国使臣今天送了两个小美人到我宫里,我想……”
她话还没说完,就见李小九陛下的脸色越发黑了,怒气冲冲道:“什么?他竟然也给你送人了?”
怎么?就许给你送美人,就不许给我送美人了吗?
小吴同学十分不满地瞪着李小九陛下,后者大概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话不太对劲,忙咳了一声,缓下语气道:“咳……朕…我的意思是,这倭国人实在狡猾,不得不防……”
“朕已经决定让外事院三天后就送他们全部回倭国,这个……那些送来的人最好是咳……一个都不要留……”
吴诩闻言忍着翻白眼的冲动,道:“我本来就没打算留人,圣人您多虑了……”
“那就好、那就好……”李小九陛下听吴诩这么说,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又道:“这次送倭人回国,朕打算派出遣送使……”
所谓遣送使,就是大唐政府护送他国使臣回国的使者。
倭国地小人稀,又远在海外,以前的隋朝当政时期也好还是李二陛下当政时期,都没派过遣送使,所以李小九陛下做出这一决定,是十分有深意的。
299第 299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 16
在场的几人除了太子殿下李弘以外,都是深悉李小九陛下对倭国的态度的。
如今一听李小九陛下这决定,就明白了他的心思:这是要对倭国动手了!
吴诩不由喜形于色:“圣人这是要派谁去倭国?”
李小九陛下不着痕迹地看了小李相公一眼,道:“此事还需要政事堂诸卿议一议……”
说到这里,李三郎立刻识时务地回道:“圣人放心,此事臣等已经有了章程……”
“原来如此……难怪李相公有暇来百福殿呢……”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磨磨牙,一脸的假笑看起来说媒簟?br />
小李相公也毫不示弱得对着李小九陛下一笑。
吴诩觉得两人之间气氛实在怪异,于是咳了一声,插嘴道:“大唐去往倭国路途遥远,若是直接走海路,风浪难测不说,还必须顺着季风,否则难免出事故……”
吴诩想着如今已是二月了,这季风的风向马上要转了,如果遣送使再不出发,就要逆风而行了,到时候在海上可就祸福难料了。
不想吴诩的话刚说完,她家李弘小朋友就提醒道:“阿娘,您难道忘了,如今高句丽已灭,辽东到百济郡一路无阻,去倭国根本不用走极远的海路了……”
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的武敏之同学也赞同地点点头。
吴诩闻言不由一滞,她还真忘了这一茬了。
大唐有了朝鲜半岛,再攻打倭国根本是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了。
唯一郁闷的还是通讯问题,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想得到敌国的消息,除了靠间谍还是间谍。
人小日本的遣唐使这么快就奔长安来了,可见白江村一战让倭国损失得相当惨重,如今的倭国可还没学会后世的‘武士道精神’,一有什么不如意就切腹自尽啥的!如今的倭国就是头小狼崽子,在没学会猎捕技巧之前会一直韬光养晦努力活下去,即使卑躬屈膝也在所不惜……
所以,倭国使臣来了,还带着大批来大唐偷师学艺的少男少女们……
这能屈能伸的本事,咱们天朝人还真得跟人家学一学!
先前李三郎说得不错,看看人家越王勾践是怎么干掉吴国的,倭国如今想走越王勾践的老路子,几乎就要成功了!
除了那些目光长远之辈,朝野上下大概没有几个人把一个小小岛国看在眼里。
就是吴诩,也全因为来自数千年之后,才会对倭国这个心腹大患特别警惕。
而一向以聪颖著称的太子殿下就犯了大国君主目下无尘的大忌。
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几个月前的白江口大战就可以知道,倭国的野心不小,实力也不弱。
一场海战,双方出动兵力达十万以上,那是多大的场面啊?
而火烧赤壁毕竟是历史事件,是众多客观因素一起促成的。
吴诩实在佩服刘仁轨的天才,竟然能活学活用,一把火烧了多于己方三倍的倭军!
这又是一场像赤壁之战一样的以少胜多战例,不但给了野心极度膨胀的倭国当头一棒,也让大唐上下看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开疆辟土,是每一个雄主说必须具备的功绩,以前的君王都只把目光看在大6上,却不明白海洋的重要性。
所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国土一度延伸到了地中海,并吞了整个中东地区,却从没向东部扩展太多,因为海战一直都不是天朝的强项。
如今,因为小吴同学这只大蝴蝶的存在,历史的轨迹明显发生了改变。
吴诩相信,消灭倭国之事时间问题,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大唐帝国内部的安定团结=。=
她不会真蠢到认为李小九陛下连朝服都不换就跑到百福殿,是来堵李三郎的。
收不收倭国使臣的礼物是一种姿态,她也好,李小九也好,在大唐没有真正对倭国出手之前,还是需要给对方一点友好的假象的。
而消灭一个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在李小九这些土著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北部的突厥、鲜卑、吐谷浑,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天竺,以及刚刚被灭掉的东部高句丽才是大唐最危险的邻邦。
再有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这真不是一句含贬义的话。
一个强大的国家由盛转衰,必然是想从自己内部开始腐败……
所以,在吴诩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的时候,李小九会那么激动。
没有一个君主不希望自己成为千古一帝,流芳百世的。
而改元显庆,正是李小九陛下在下一个决心,要努力打破千百年来的官场枷锁。
大唐的朝堂,不再只是世家门阀的朝堂!
所以,遣送倭国的话题并没有占多少时间。
李小九陛下趁着太子、李三郎和武敏之都在,索性就把事情都交待了。
“朕已经命工部安排船只,这月十五,就送那帮倭人去辽东……”
李小九陛下的意思是宜早不宜迟。
毕竟风信不好等,即使从朝鲜半岛前往倭国也还是担着一定的风险。
不料,李三郎却提出异议。
“圣人,微臣以为,倭国送来的那些少年最好全部留下……”青年眼中闪过一道狡黠的光芒,“至于倭国使臣么……微臣自请送其回倭国……”
众人闻言都不由有些诧异。
吴诩不愿留倭国的那些少年,是为了防止这些人在长安偷学了大唐的先进文化科学去。
李小九陛下和太子殿下不喜欢那些倭国少年,又各有其原因。
而武敏之这次却与李三郎的看法颇为一致,也道:“微臣以为,那些少年不需要送回去。”
太子殿下听他这么说,(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泉男生想着前不久在白江村带兵冲杀倭军的扶余隆,这前百济的国主世子都能得到大唐的厚待,他也应该不会例外。
因此,泉男生心甘情愿地做了向导,还收拢了大把他爹泉盖苏文留下的势力,一同投效大唐。
有了泉男生的帮助,契苾何力轻而易举就将大唐铁骑推进到了离平壤不远的国内城。.
在生死存亡面前,高句丽王高藏与泉男产握手言和,共同调集全国上下约十万兵马到马訾水以南建立堡垒抵抗唐军。
而李小九陛下在契苾何力夺取了国内城之后,没有马上下令镇守建安城、辽东城和新城的守将随同出击,而是命左骁卫大将军、凉国公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为平壤道大总管,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乐安县公任雅相为浿江道大总管,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水6诸军大总管都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句丽。
此外,李小九陛下还将留在海南的百来只大军舰全部往黄海方向调集,准备海6齐发,一举消灭高句丽。
到了显庆三年十一月,李绩趁马訾水冰封江面,猝然发动总攻命令,命苏定方、高侃、庞同善军威先锋,首先过江攻破马訾水以南的五座堡垒。随后李绩率大军齐出,渡江追奔2oo余里,攻破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到了十二月初,大唐军队再次围住了平壤城。
高句丽王高藏原本还想固守平壤城,等待南部的勤王之师的,结果却等来了干掉倭国海军后,马不停蹄带兵背上灭高句丽的薛仁贵大军。
原来,薛仁贵剿灭倭国后援的数百艘船只后,就立刻向在洛阳的李小九陛下报了捷。而当时李小九陛下已经收到了李绩在薛贺水大败泉男产军的消息,正高兴着呢,一时得意忘形,就想御驾亲征,亲自指挥大军踏破平壤城过把瘾,这可等人吴诩等人吓坏了,好说歹说才让李小九陛下打消了亲征的念头。
正好薛仁贵的捷报传到,皇后娘子就祸水东移,让李小九陛下下旨,命薛仁贵任慰礼道大总管,从南部进宫高句丽,协助李绩大军消灭高句丽残余势力。
薛仁贵果然不负众望,火速从百济赶到高句丽边境,用了不到十五天时间攻克了高句丽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慰礼城,然后一路北上。
在李绩大军围困平壤的二十天后,薛仁贵大军与李绩大军在平壤城下顺利会师。
高句丽王高藏见大势已去,当即绑了泉男产,自己白衣素冠带着九十多个臣子打开平壤门,向李绩投降。
至此,高句丽亡国。
296第 296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14
高句丽被灭的消息传到大唐的时候,正好赶上新年。
李小九陛下一家在洛阳一直住到了吴诩生产,小三郎是足月生产的,个头倒是没有他哥李贤小朋友大,却甚得他爹的喜欢。
而正是因为小三儿个头比较小,吴诩生宝子的时候算是没吃什么苦头,几乎是只用了半天功夫就搞定了。
所以对这个娃,吴诩待他比大郎、二郎更亲热些。
为此,太子殿下相当气闷,再加上这些时日他家武大郎表哥总是有意无意避着他,太子殿□边总是萦绕着一股黑气。
倒是二胖潞王殿下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每天早出晚归去崇文馆学习文化课知识,让吴诩经常怀疑她这个儿子其实学霸来的吧?
等到三包子满月,吴诩的身体也恢复得差不多了,李小九陛下就携着妻儿浩浩荡荡从洛阳回长安了。
回长安没多久,薛仁贵那边就传来了全歼倭国水军的消息。
而经过讯问被俘的倭国大将知道,当初在白江口一战逃走的扶余丰已经逃到倭国了。
吴诩一听到这个坏消息,心下不由‘咯噔’一声。
她本来打算把出击百济的倭国水军全部留下,不然一兵一卒逃回岛国传递消息的,不想扶余丰这货实在狡猾,在白江口逃跑后,竟然没有跟着倭国的后援部队一起回来报仇!
“扶余丰此去,必然向倭国太子泄露我大唐的军备,到时候再要消灭倭国就不容易了……”吴诩是满腹懊恼。
正在查看李绩大军向高句丽推进军报的李小九陛下闻言,只是一笑,安慰道:“阿武,你不必担心,就算倭国洞悉了我大唐的军备又有什么关系?”
一个小小岛国,一下子拿出来这十数万的青壮,只怕其国中已经无人可用了,到时候只要天朝大军兵临城下,那倭国太子还不得乖乖投降?
李治这话可不算自大狂妄,事实上倭国在百济一役上的损失远比李治预料得还要大。
倭国在中大兄皇太子称制之前的三任国君都完全抓不住君权,臣下贵族的势力强横,各自为政。中大兄皇太子在当皇子的时候发动政变,铲除了国中最大的权臣苏我氏,又干掉了对其地位有威胁的几个皇子,还罢黜了他一手扶持的孝德天皇,加大大化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君主集权。
大化改革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一度让倭国贵族十分不满,中大兄皇太子就想借着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来转移国内政坛的矛盾。
而正好朝鲜半岛那边被唐军攻城略地,百济和新罗顷刻之间亡国,倭国在半岛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中大兄皇子就鼓动当时的女皇齐明出兵援助百济。
结果,齐明女皇亲率大军到九州后就猝死了,倭国内部又是一阵权力争夺,中大兄皇太子好容易再次掌控局面,可惜战机已稍瞬即逝,朝鲜半岛已经大半被大唐吃进肚里了,盟友高句丽也龟缩了起来,割地赔款,不敢再撄天朝的锋芒。
而更让中大兄皇太子气愤的是,其属国虾夷国也趁火打劫,借着倭国内乱之际,搞起了分裂。
以倭国的实力,弄死一个小小的虾夷国简直是易如反掌,而正是这场大胜仗,让倭国上下都信心暴涨起来,自以为可以跟大唐抗衡。
中大兄皇太子正好又打着消耗地方势力的主意,就大肆宣传半岛对倭国的重要性,又着重强调留在唐军人数不多,还不会打水战……
岛国的各级贵族在中大兄皇太子的忽悠下,一个个眼睛都红了,恨不得自己带兵就冲到半岛上抢地盘去……
所以,这次去百济的军队有七成是倭国各级贵族贡献出来的私兵,几乎是掏空了倭国上下所有的地方军力。
别看倭国的十几万人在吴诩眼里还不如天朝几个大州府的后备军力多,可已经是倭国除了保卫皇室的军队之外所有可用的军事力量了。也就是说,这次在百济的惨败,倭国的青壮起码有八成殒命了。
百济战败的消息一传到倭国,中大兄皇太子险些一口老血喷死,他是想消耗一点其他贵族的兵力,却没想让倭国的青壮都去送死啊!
更让中大兄皇太子痛苦的是,他耗尽全国之力凑起来的十数万兵马对上大唐的军队居然连对方的一根毛都没打掉,就全军覆没了!
要不是他多留个心眼让自己的嫡系跟着扶余丰走,只怕连他的这数千人也都要变炮灰了……
算起来,这次出兵百济,只有他的嫡系损失最小,除了在白江口阵亡的先锋部队外,其他的全部跟着扶余丰逃回了倭国,好歹保住了一部分兵马。
也多亏了扶余丰带回来的这批兵马,那些没了兵马的倭国贵族完全不敢当着中大兄皇太子的面呛声,只能在私底下痛哭流涕……
中大兄皇太子也是个灵醒人,发现了这一情况后,当即铲除掉了好几个对皇权颇有威胁的贵族,趁机加强中央集权。
百济一战,可以说间接帮助了倭国推进君主集权的进程。
等摆平了国内的威胁后,中大兄皇太子开始筹备应对大唐的工作了。
首先,中大兄皇太子将都城从飞鸟迁到了近江,然后发动包括妇孺在内的两万倭国民众日以继夜在倭国西海岸修建起了四座‘水城’,以防唐军大军来袭……
等高句丽也被大唐剿灭的消息传到倭国的时候,中大兄皇太子冷汗都下来了,把原本定下的登基仪式无限期地推迟,立刻派遣朝中最能言善辩的左大臣河内鲸为‘平高句丽庆贺使’,带着绑成粽子的扶余丰前往长安,祝贺大唐政府在朝鲜半岛的彻底胜利。
同时,倭国还随使者团遣送了大量少年到长安,希望能留在长安学习。
吴诩听说倭国派了个什么‘平高句丽庆贺使’这样称谓的使者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还有那些被送来的倭国少年,那个中大兄皇太子就不怕她把这些少年全部洗脑,有来无回了吗?
这倭国人的脸皮也忒厚,刚刚在半岛争夺利益失败被大唐揍得头破血流,这就跑来偷师学艺了?
美得他们的呢!
“让四方馆的管事听令,除了使臣以外,不许其他倭国人出馆在长安城随意走动,也不许任何人贩卖书籍或工具给倭国人”吴诩听许敬宗洋洋得意地向他汇报了关于倭国诸人的安置情况后,立刻道。
“不许任何倭国人接触到长安的书局、报社、学校等等地方,听明白了吗?”
许敬宗闻言,脸上的得意神色立刻收敛了回去,再笨他也明白皇后娘子是什么意思了……
这是要灭了倭国的节奏啊!
许敬宗一想到自己收了倭国使臣大把贿赂,还把自己主编的一套诗集送给对方……
许敬宗不由脸色发白。
“娘子放心,臣定会仔细嘱咐四方馆的。”许敬宗连看一眼吴诩的勇气都没有,低着头赶忙应承道。
吴诩倒是没注意到许敬宗的异样神色,反倒想起他家二胖最近开始学诗歌,正需要一个启蒙老师呢。
于是,吴诩问道:“许相公,你看崇文馆或是太学有哪位青年才俊可为皇子启蒙的?”
许敬宗闻言一个激灵,脑中迅速把长安几个有名的青年才俊的姓名撸了一遍,发现那些人不是世家出来的,就是跟他不怎么对盘的……
于是,许敬宗提议道:“娘子,圣人今日在朝上不是说,等开春就在太极殿亲试上榜的考生,到时娘子和潞王殿下不就可以亲自选一个中意的青年才俊了?”
吴诩一听这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按下了这话头,转而问许敬宗关于他编撰的那套新诗歌集的修订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许相公又开始冒冷汗了。
好容易回完皇后娘子的话,许相公都有点汗透衣背了。
显庆四年春,李小九陛下为贺唐军在半岛的大获全胜,大赦天下,文武百官各加官勋一级,大酺三日。
今年正值四皇子李素节加冠的年纪,李小九陛下又大封诸皇子,封二皇子许王李孝为遂州刺史,杞王李上金为陈州刺史,雍王李素节改封郇王,另领蕲州刺史。
而太子李弘身上原本是领着雍州、并州两州的,现在李小九干脆把这两州都给了二胖潞王殿下。
至于新取名为李显的小三郎同学,也跟他哥哥一样,还不会说话就封了亲王,曰:周王,同时领了扬州、利州两个州。
封完文武官员和自己的儿子们之后,李小九陛下回头又关照了一下自己的叔伯兄弟姐妹们,每人都封了至少一百户的食邑。
至于长孙氏、魏氏、薛氏等驸马家,更是被李小九陛下大事封赏了一番。
而二十二娘嫁给薛氏后,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听说如今已经有了身孕了,吴诩特地从自己的封邑里选了一座温泉庄子给二十二娘为贺。
倭国使臣被李小九陛下晾了好几个月,好容易趁着新春佳节能在李小九陛下面前露露脸,当即送上了一份大礼,还特别精心地准备了给皇后娘子的礼物,通过皇后娘子的心腹爱臣小李相公的手送进了宫。
吴诩接到了倭国使者的礼物,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因为李三郎带来的不是什么珍玩珠宝,而是一双标致的少男少女。
看到李三郎似笑非笑的样子,吴诩脸都黑了。
尼玛这帮小鬼子当她是什么人啊,居然送童男童女给她?!
297第 297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15(上)
吴诩看着那对少男少女,半天说不出话来。
倒是小李相公在一旁看了半天笑话,总算挺身而出了,这货大概也觉得再不出来帮皇后娘子解围,他也该吃瓜落了。
“娘子,你看,这两个小娘子小郎君玉雪可爱,不如送去教坊学习,如何?”小李相公笑眯眯的建议道。
吴诩:“……”你丫够狠的!
教坊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政府主办的文工团+妓&*院,把人放那里去,那可真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别说什么成了教坊的头牌,就会被皇孙公子看中,麻雀变凤凰……
那些都是小说yy的好吧!
魏晋以来,世家门第观念就特别森严,门当户对不是说假的,什么娶乐伎舞女之类的,你要是敢说,你就等着被逐出家门吧!
这也是当初承乾的事会引得李二陛下这么愤怒,不仅仅是因为称心是个男孩,更因为他只是个身在贱籍的乐工而已!
如果只是当个玩物也就罢了,偏承乾像是疯了一样宠爱他,把太子妃也抛到一边,这叫太子妃的娘家怎么看,叫广大臣下怎么看?
所以,‘称心事件’发生后,不但李二陛下和承乾的关系见到了冰点,连教坊也惨遭池鱼之祸。
尤其到了李小九后来当太子的时候,李二陛下更是严防死守,把好好一个文艺青年管教得只能把喜好音乐的微末爱好藏在心底。
后来,李小九终于可以自己当家了,结果做主的人是他家长孙舅舅,为了跟一帮元老夺权,又要想办法护着吴诩,他就更没时间关注教坊什么的了。
当然,吴诩这货是久闻教坊大名,可惜有李小九在,她根本没机会去见识见识。
眼下李三郎忽然提起来,吴诩不由有些荡漾起来……
都说教坊里有整个大唐技术最顶尖歌姬舞娘和最美貌的妹子们,她可是堂堂皇后,去检阅一下,总不为过吧?
吴诩一瞬间对李三郎的识时务感到十分赞赏。
“娘子要不要现在就召见教坊的主事呢?”李三郎见皇后娘子颇为意动,继续煽动道:“微臣对与教坊的几位小娘子颇熟稔,娘子若是想召见谁,只管问微臣就是了……”
说完,这企图引诱皇后娘子犯错误的家伙还向吴诩丢了一个带笑的眼神。
小吴同学果断心动了,虚咳了一声道:“这个……你都知道现在教坊有哪些头牌娘子啊?”
“秋十三、谢十五还有杜三娘都是能歌善舞之辈,娘子若是喜欢乐器,不妨请薛六娘进宫就是了,微臣以为,圣人和娘子在案牍劳顿之余,也该听些歌舞放松放松,不可累坏了身子……”
“说来,教坊近来将前朝的重新修了一番,特地选了十数位教坊中歌喉最好的小娘子唱诵呢……”
小李相公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对教坊的一班小娘子了如指掌。
吴诩听得慕嫉妒恨呐,她跟着李小九吃苦受罪,想听个歌舞都不得,这李三郎倒好,才当上中书令几天呐,就跟文工团的妹子全部混熟了!
而倭国的那一双少男少女年纪到底还小,听得‘教坊’二字,还不解其意,但两人毕竟是善于察言观色之辈,见位高权重的李相公极力推荐皇后去教坊,就猜那一定是个极不平凡的地方,一时之间都露出向往的神色。
吴诩到底受不住去看色艺双全的教坊妹子的诱惑,当即让小顺子去备车辇,表示要巡幸出宫。
小顺子倒是想劝阻来着,可看着小李相公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他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连半个不字都不敢说。
还是小玉胆子大,眼见皇后娘子要犯错误了,忙低声对吴诩说了一句:“娘子,圣人……”
呃……
小吴同学听到‘圣人’二字,刚刚抬起的尊臀立马坐了回去。
她忍不住摸摸自己的鼻子,对李三郎道:“我看……我还是不去了……既然李相公对教坊这么熟,这两个孩子就有劳李相公带到教坊去吧……”
李三郎闻言,像是早料到吴诩会这么说似的,弯着一双桃花眼道:“娘子既然吩咐了,臣谨遵命。”
说完,小李相公就让那一对倭国童男童女先出大殿去候着,然后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对吴诩道:“啊……微臣还有一事忘了禀告娘子了……”
“还有什么事?”吴诩总觉得李三郎的神色有些古怪,而且在她记忆里,每次李三郎露出这样的神色,就会有什么人要倒霉了!
“这事微臣也是刚刚听说的……”李三郎忽然换了一副肃然之色,道:“微臣听说这倭国使臣不但送了娘子两个小娘子、小郎君,还送了太子同样的一份大礼……”
“什么?!”吴诩闻言,惊得豁然起身,“你说倭国使臣也给大郎送了童男童女?!”
李三郎立刻回以一副忧虑万分的样子来,道:“微臣甚是担心呐……太子殿下毕竟……那个……年幼……”
小吴同学整个人都斯巴达了,尼玛该死的小日本想要拿两个小美人来诱惑她就算了,居然连她儿子都不放过!
可恶!
“那两个人在哪里,立刻给我抓过来!!”皇后娘子冲冠一怒,殿内的宫人内侍全都缩起了脖子。
李三郎一脸笑意,正想说什么,忽听殿外传来一声怒气冲冲的童音。
“谁说孤受了倭人的礼物?!”
298第 298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15(下)
话音未落,就见一个身穿朝服的小小少年大步冲进百福殿。
不是太子殿下李弘是谁。
吴诩看李弘的样子像是刚从两仪殿那边过来的,不由有些诧异。
“大郎,怎么这么快就下朝了?”
李弘小朋友的脸色十分不好看,瞪了一眼立在一旁的小李相公,然后恭恭敬敬向吴诩问了安,这才答道:“阿娘您应该是知道的,今日大朝原本就是为送各国使节的……”
每年天朝过春节,大唐四周的藩属都要赶来恭贺,顺便捞点好处。而过了元宵后,天朝就会办个欢送会,把那帮在天朝白吃白喝一个春节的各国使节都遣送出去——不过,如倭国喜欢这样厚着脸皮在天朝蹭吃蹭喝偷师的国家可不容易这么打发。
这不,今天李小九陛下才在朝上提出要开欢送会的决定,倭国使臣就拜伏在地,表示倭国仰慕大唐天朝文化,希望让本国的少年们留在大唐学习大唐的文化知识,增长见识……
“阿爹并未答应倭国使臣的请求……”李弘小朋友说到这里,脸上还有两分疑惑不解之色。
“倭国鄙远,民风尚未开化,百姓生活贫苦……倭国虽算不得我大唐的属国,但其使臣为其百姓苦苦哀求,实在可悯……我朝若能传授倭国一些律法经史,帮助教化其国中的臣民,也是大善……”
看来,太子殿下似乎很不理解一向以仁爱万民著称的李小九陛下为什么会拒绝倭国使臣的小小祈求呢?
吴诩不禁摇摇头,连一旁的小李相公听到少年这话也收敛起了笑容。
相信大唐朝野上下跟李弘想法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骨子里以天朝大国之民自居的人。
就是李小九陛下,即使被吴诩洗脑洗了这么久,乍一见倭国使者卑躬屈膝的模样,也难免犹豫了一下,居然没有直接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将对方遣送出国。
话说,既然倭国使臣给皇后娘子和太子殿下都送了礼物,没道理不给皇帝陛下送礼的。
想到这里吴诩的脸色就有点黑了……
而此时,还不知道自家阿娘的思路已经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去的太子殿下,忽然想起了刚进百福殿时某人在诽谤他的事,于是十分别扭道:“阿娘,这倭国使臣虽然莫名其妙给儿和阿爹都送了……礼,可儿觉得他们也没什么坏心,是真心仰慕咱们大唐……”
吴诩闻言几乎要抚额长叹了,看来她家大郎的腹黑程度还远远不够啊。
而作为教导太子殿下的老师小李相公则是一脸无奈回视皇后娘子盯视,半晌才开口道:“不知太子对倭国的‘礼物’可喜欢?”
少年闻言,白皙的小脸立刻红了,也不知是气的还是什么的,口上斩钉截铁道:“当然不喜欢啦!”突然拔高的嗓音颇让人觉得欲盖弥彰。
吴诩觉得她又有抚额的冲动了了!
小李相公得到太子殿下这么肯定的答案,倒是笑了。
吴诩干脆让随侍的宫人内侍都退了出去,只留在小顺子、阿韦、小玉等几个心腹。
“太子为什么不喜欢那些‘礼物’呢?”小李相公也不知是不是逗人上瘾了,还围绕着倭国送个李弘小朋友的‘礼物’做文章。
“既然太子不喜欢倭国送的‘礼物’,那为什么还要为其向娘子陈情呢?”
“这是两回事!孤就是觉得咱们大唐乃是天朝大国,怎么能跟一个小小岛国计较呢?”李弘小朋友的耳朵都红了,也不知是为倭国辩解还是为自己辩解。
“那太子的意思是,圣人既然受了倭国使臣的礼,却没有应允倭国使臣的小小请求,圣人就没有了天朝大国君主的风度咯?”小李相公嘴角勾着一丝讽刺的笑意,目光炯炯地盯着李弘小朋友。
“这……孤没有这么说,孤只是觉得阿爹他……”太子殿下被问得张口结舌,半晌不知道该说什么去反驳李三郎的话。
“微臣请问太子,您还记得春秋时越王勾践是怎么打败吴国的吗?”小李相公继续逼问道。
“大胆!”太子殿下闻言顿时恼了,“你竟然把小小倭国比作越国,那大唐岂不是……”
李三郎这话岂不是还暗指倭人送美人就如同越王勾践送西施使美人计了吗?不但讽刺了他阿爹是夫差一样的昏君,还诅咒大唐帝国会像吴国一样被手下败将越国打败?
实在太可恶了!
“好了,大郎,你不用说了……”眼见自家儿子又被人欺负了,吴诩忍不住打断了两人的对话,道:“李相公说的话你该好好想想,为什么你阿爹对倭国这样冷淡……”
说到这里,吴诩脸色还是十分难看,几乎有些咬牙切齿道:“如今倭国别说送你阿爹两个美人,就是送两座金山来,他也不会让倭人留在大唐学艺的!”
太子殿下闻言,脸越发红了,一双眼瞪得老大,满是疑惑不解。
正在此时,殿外传来宫人们的通报声,说是李小九陛下驾到了。
三人都起身迎接。
李小九陛下也跟太子殿下一样,朝服都没换就直接过来了。
他身后跟着的是新任的禁军副统领武敏之同学。
这次李绩老爷子总领各路大军进攻高句丽,武敏之再三恳求吴诩,最后总算如愿以偿加入了李老爷子的大部队。
到了高句丽后,武大郎同学主动请缨为先锋,带着一千骑兵在金山击败了围困唐将高侃的泉男产军,之后又跟着庞同善消灭了高句丽西北方向对新城最有威胁的一支高句丽军队,使得从西北面出击的唐军能够顺利与从安市城出击的李绩大军在马訾水会师。
之后,武敏之因为在金山之战的出色表现,终于被征伐高句丽的几路将领和李绩麾下的军士所接受,也不再有人把他当做是个凭着皇后的关系跟众人抢军功的没用小白脸了。
回了长安之后,武敏之就凭军功直接从从五品的御前议事侍郎升为正四品的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兼太极宫禁卫副统领。
在禁卫正统领空缺的情况下,禁军副统领就应该是完全掌控整个太极宫的军事力量的第一人了,简直是非李小九陛下的心腹莫能当此重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武敏之同学先前的侍郎之位是文职,位阶虽不高,上升的空间却很大。如今,武敏之忽然转了武职,实在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在和平年代,要让一员武将走到权利的顶峰是很困难也很危险的事……
很多时候,吴诩都搞不清楚她这个侄子到底在想什么……
或许,武大郎同学认为走武职的路子升迁得更快,而不用被别人议论是借着裙带关系往上爬的,而且武将所掌握的力量也比文臣更重要,更能得圣人(或储君)的重视……
以吴诩的脑子,也只能往这方面想了,毕竟朝中有个李绩老爷子这样的典型例子在,说不定武大郎也想学上一学,日后也可以为他表弟保驾护航呢……
至于她家大郎似乎不是很理解自家的表哥的想法,或者说,李弘小朋友并不赞同武敏之弃文从武的做法。
因此,自从武敏之自带干粮去了高句丽,太子殿下就一直很生气,即使人回来了,也一直与之冷战。
吴诩也很久没见这表兄弟俩联袂到百福殿来了。
今天可真巧啊,该来的人都来了!
吴诩一想到刚才李三郎提起的,她家李小九陛下受了倭国送的礼这件事,就有种想磨牙的冲动。
“圣人怎么这会子过来了?公事都办好了么?”你丫都已经收了人家泥轰国的美人了,居然还不答应人家的‘小小请求’,太卑鄙了有木有!
不想,李小九陛下的脸色比吴诩还难看得多,黑着脸看了一眼立在一旁的李三郎,不由自主地哼了一声,一副不想回答的样子。
我勒个去!!
你小子摆脸色给谁看呢?!
吴诩闻声,不由一挑眉,直想提提泥轰国美人的事刺一刺李小九的,可大郎和武敏之这俩小辈还在眼前呢,总要给仁爱慈祥的李小九陛下留点面子吧?
吴诩只好咳了一声,转开话题道:“圣人大概还不知道吧,倭国使臣今天送了两个小美人到我宫里,我想……”
她话还没说完,就见李小九陛下的脸色越发黑了,怒气冲冲道:“什么?他竟然也给你送人了?”
怎么?就许给你送美人,就不许给我送美人了吗?
小吴同学十分不满地瞪着李小九陛下,后者大概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话不太对劲,忙咳了一声,缓下语气道:“咳……朕…我的意思是,这倭国人实在狡猾,不得不防……”
“朕已经决定让外事院三天后就送他们全部回倭国,这个……那些送来的人最好是咳……一个都不要留……”
吴诩闻言忍着翻白眼的冲动,道:“我本来就没打算留人,圣人您多虑了……”
“那就好、那就好……”李小九陛下听吴诩这么说,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又道:“这次送倭人回国,朕打算派出遣送使……”
所谓遣送使,就是大唐政府护送他国使臣回国的使者。
倭国地小人稀,又远在海外,以前的隋朝当政时期也好还是李二陛下当政时期,都没派过遣送使,所以李小九陛下做出这一决定,是十分有深意的。
299第 299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 16
在场的几人除了太子殿下李弘以外,都是深悉李小九陛下对倭国的态度的。
如今一听李小九陛下这决定,就明白了他的心思:这是要对倭国动手了!
吴诩不由喜形于色:“圣人这是要派谁去倭国?”
李小九陛下不着痕迹地看了小李相公一眼,道:“此事还需要政事堂诸卿议一议……”
说到这里,李三郎立刻识时务地回道:“圣人放心,此事臣等已经有了章程……”
“原来如此……难怪李相公有暇来百福殿呢……”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磨磨牙,一脸的假笑看起来说媒簟?br />
小李相公也毫不示弱得对着李小九陛下一笑。
吴诩觉得两人之间气氛实在怪异,于是咳了一声,插嘴道:“大唐去往倭国路途遥远,若是直接走海路,风浪难测不说,还必须顺着季风,否则难免出事故……”
吴诩想着如今已是二月了,这季风的风向马上要转了,如果遣送使再不出发,就要逆风而行了,到时候在海上可就祸福难料了。
不想吴诩的话刚说完,她家李弘小朋友就提醒道:“阿娘,您难道忘了,如今高句丽已灭,辽东到百济郡一路无阻,去倭国根本不用走极远的海路了……”
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的武敏之同学也赞同地点点头。
吴诩闻言不由一滞,她还真忘了这一茬了。
大唐有了朝鲜半岛,再攻打倭国根本是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了。
唯一郁闷的还是通讯问题,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想得到敌国的消息,除了靠间谍还是间谍。
人小日本的遣唐使这么快就奔长安来了,可见白江村一战让倭国损失得相当惨重,如今的倭国可还没学会后世的‘武士道精神’,一有什么不如意就切腹自尽啥的!如今的倭国就是头小狼崽子,在没学会猎捕技巧之前会一直韬光养晦努力活下去,即使卑躬屈膝也在所不惜……
所以,倭国使臣来了,还带着大批来大唐偷师学艺的少男少女们……
这能屈能伸的本事,咱们天朝人还真得跟人家学一学!
先前李三郎说得不错,看看人家越王勾践是怎么干掉吴国的,倭国如今想走越王勾践的老路子,几乎就要成功了!
除了那些目光长远之辈,朝野上下大概没有几个人把一个小小岛国看在眼里。
就是吴诩,也全因为来自数千年之后,才会对倭国这个心腹大患特别警惕。
而一向以聪颖著称的太子殿下就犯了大国君主目下无尘的大忌。
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几个月前的白江口大战就可以知道,倭国的野心不小,实力也不弱。
一场海战,双方出动兵力达十万以上,那是多大的场面啊?
而火烧赤壁毕竟是历史事件,是众多客观因素一起促成的。
吴诩实在佩服刘仁轨的天才,竟然能活学活用,一把火烧了多于己方三倍的倭军!
这又是一场像赤壁之战一样的以少胜多战例,不但给了野心极度膨胀的倭国当头一棒,也让大唐上下看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开疆辟土,是每一个雄主说必须具备的功绩,以前的君王都只把目光看在大6上,却不明白海洋的重要性。
所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国土一度延伸到了地中海,并吞了整个中东地区,却从没向东部扩展太多,因为海战一直都不是天朝的强项。
如今,因为小吴同学这只大蝴蝶的存在,历史的轨迹明显发生了改变。
吴诩相信,消灭倭国之事时间问题,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大唐帝国内部的安定团结=。=
她不会真蠢到认为李小九陛下连朝服都不换就跑到百福殿,是来堵李三郎的。
收不收倭国使臣的礼物是一种姿态,她也好,李小九也好,在大唐没有真正对倭国出手之前,还是需要给对方一点友好的假象的。
而消灭一个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在李小九这些土著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北部的突厥、鲜卑、吐谷浑,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天竺,以及刚刚被灭掉的东部高句丽才是大唐最危险的邻邦。
再有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这真不是一句含贬义的话。
一个强大的国家由盛转衰,必然是想从自己内部开始腐败……
所以,在吴诩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的时候,李小九会那么激动。
没有一个君主不希望自己成为千古一帝,流芳百世的。
而改元显庆,正是李小九陛下在下一个决心,要努力打破千百年来的官场枷锁。
大唐的朝堂,不再只是世家门阀的朝堂!
所以,遣送倭国的话题并没有占多少时间。
李小九陛下趁着太子、李三郎和武敏之都在,索性就把事情都交待了。
“朕已经命工部安排船只,这月十五,就送那帮倭人去辽东……”
李小九陛下的意思是宜早不宜迟。
毕竟风信不好等,即使从朝鲜半岛前往倭国也还是担着一定的风险。
不料,李三郎却提出异议。
“圣人,微臣以为,倭国送来的那些少年最好全部留下……”青年眼中闪过一道狡黠的光芒,“至于倭国使臣么……微臣自请送其回倭国……”
众人闻言都不由有些诧异。
吴诩不愿留倭国的那些少年,是为了防止这些人在长安偷学了大唐的先进文化科学去。
李小九陛下和太子殿下不喜欢那些倭国少年,又各有其原因。
而武敏之这次却与李三郎的看法颇为一致,也道:“微臣以为,那些少年不需要送回去。”
太子殿下听他这么说,(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