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 125 部分阅读

第 125 部分阅读

    招麒麟现世什么的,说起来也是为二圣的政绩增光的好事,明真人如果做了,断然不会推辞,八成还会趁机讨赏呢。

    现在这情况倒让太子殿下更疑惑不解了。

    “那……真人所谓的‘救命’是什么缘故?”

    小明道长闻言,脸上青红变幻了半天,才道:“贫道夜观天象,发现一些既定的轨迹有了极大的变化……”

    太子殿下/周国公:“…………”能说人话吗?

    “卜者原是不能自卜的,但贫道却发现自己近日法力开始渐弱,显然是不祥之兆,而李监正也看出贫道近日将有血光之灾,非东方贵人者不能救……”

    李弘和武敏之二人听完,依然一脸囧囧,半晌才反应过来,原来小明道长是预感到自己要被人河蟹了,就来找东方贵人来了……

    话说太子正位东宫,说是‘东方贵人’也没什么错……

    可是……

    这是怎么听着这么不靠谱呢?

    现在长安城谁不知道这明真人是二圣比较宠幸的道人,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跟他为难啊?

    李弘是百思不得其解,小明道长说的‘血光之灾’会是什么情况,难道还有人敢跑到崇文馆和钦天监行刺不成?!

    倒是武敏之似乎已经有了想法,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小明道长自己都说不清楚,不久的将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只能苦笑着继续道:“太子也不必做什么,只需将您身上一件贴身之物赐一件给贫道,避过此劫就行了……”

    这话说完,小明道长毫不意外地又被周国公的冰冷目光给盯上了。

    自古以来,最可怕的巫蛊之术都是需要收集被施法的人的贴身事物之类,小明道长这一举动,难免让武敏之多想。

    “周国公放心,贫道怎么敢诅咒太子呢,他现在可是唯一可以救我的人啊……”小明道长也知道他这要求会引起误会,可想不到像武敏之会这么敏锐,话说这种事不是深宅妇人才会比较了解的吗?

    武敏之根本不理小明道长的话,只是冷冷道:“你要敢对太子不利,我必杀你!”

    李弘倒是并不介意,听武敏之放下这么一句杀气腾腾的威胁话,忙打圆场道:“阿兄你别这样……”

    说着,他从腰间荷包里取出一个小小的锦袋,递给小明道长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孤也没什么贴身之物,这是孤去年在泰山,沛王为孤求的一个平安符,就给你避祸用吧。”

    太子殿下跟他爹一样,也是个无神论者,所以这些平安符什么的,他只当是家人的一片心意,倒是没指望一个小小的袋子加一张符纸能让他逢凶化吉什么的……

    小明道长没想到太子这么大方,居然把一个平安符直接赐给他了,激动得直接跪了。

    李弘被他吓了一跳,“真人这是做什么?!”

    “贫道叩谢太子救命之恩,日后但有差遣,贫道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真人言重了,快请起!”太子殿下真没觉得他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对于明真人的郑重表白颇有些尴尬。

    幸好他身边还有武敏之在,后者只伸手一提,就把小明道长给提溜起来了,避免了被人围观。

    “好了,真人还是赶紧去紫宸殿吧,天皇天后可都在等你呢。”太子殿下咳了一声,示意带路的内侍赶紧过来,把小明道长弄走。

    “谨遵命。”明崇俨也知道今天这情景,他也不好对太子在多说什么,于是乖乖的跟着带路的内侍走了。

    太子殿下跟他家表哥又继续往东宫方向走。

    等到进了东宫范围,武敏之忽然道:“你不该给他的。”

    李弘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阿兄你是在担心我么?”

    武敏之不作声,李弘也没再问,只是笑容越发愉悦了。

    显庆七年,六月末的一个夜晚,大明宫上下忽然骚动起来,原来是天后娘子发作了……

    阵痛袭来时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吴诩从梦中惊醒之后,就知道她这是要生了。

    即使已经顺利生了三个儿子,吴诩还是觉得这生娃的活儿不是人干的。

    当初她生大郎、二郎的时候,都险些把命生没了,这阴影是要跟他一辈子的。

    好在生三郎的时候,杨氏和李小九都特别注意,倒是十分顺利,谁知现在生则小四儿时,吴诩又有那种生二郎时的无力感……

    说起来,这几个孩子中就小四儿是足月的吧……

    吴诩昏昏沉沉、胡思乱想了好几个时辰,终于在日出时分把娃给生下来了。

    在外殿磨了一夜地砖的李小九陛下,在听到洪亮的婴啼声时不禁欣喜若狂,一叠声问:“是不是公主?”

    韦尚宫闻言,都不知道该说什么,的确,天皇天后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对儿子的渴望远远小于女儿,但也不用这样明显吧。

    韦尚宫到底是伺候过李小九陛下多年的老人,也不怕说什么让天皇陛下失望的话,只是如实禀报道:“恭喜九郎,是个小郎君呢……”

    “呃……”不但李小九陛下发出一声失望的喟叹,连小三郎也鼓起了包子脸,一看也是是失望到了极点。

    李弘和李贤二人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前者首先关心的还是吴诩的身体状况,得知吴诩现在已经昏睡过去了,身体并无大碍后,他着实松了一口气。只是一夜未眠,他实在有些撑不住了,便低声唤二郎过来扶他一把。

    “阿兄……”李贤的脸色有些阴沉,也不知在想什么,但看他家兄长面无血色的样子,他只能把到口边的话硬是咽了回去。

    看在阿兄的份上,他就暂且饶过那个人吧!

    至于小四郎,前世就是个谨小慎微的聪明孩子,李贤也并不觉得他会有什么僭越的心思,所以他也不会特别去针对这个小弟。

    倒是武家表哥,可是个极大的变数啊……

    想到这里,李二郎的脸色越发阴沉了,看得太子殿□边的几个贴身侍从都是一抖,一个个都担心这沛王殿下怪罪他们没照顾好太子。

    另一边的李小九陛下此时也注意到了自家大郎的不适,忙让人用自己的辇车送李弘会东宫。

    “大郎你好好回去歇着,明日不用道含元殿了。”

    折腾了一夜,父子四人都累得要死,第二天显然是不会安排朝会了。

    至于新生的小四郎,因为正好生在日出时候,被他家无良爹直接取名为‘旦’。

    作者有话要说:小四郎也出来了=v=

    第349章

    第二十三章儿女03

    天后娘子生下第四位皇子,这自然是帝国的一大喜事,朝野上下少不得又是一番庆贺。<冰火#中文

    因为不是个贵主儿,各州府、各道、各都护府的大佬们都假装上次送去的礼物根本不存在,重新准备了丰厚的礼物送到长安,给新生的小皇子为贺。

    吴诩只翻礼单就翻得头昏眼花,深深感叹各地官员的富庶。

    而大唐拿下吐蕃之后,整个西域乃至阿拉伯的道路就完全畅通无阻了,将来帝国的财富更是会以几何增长的速度增长,想想就让人兴奋。

    就是吐蕃那些原住民要怎么安置是个大问题。

    吴诩想着青藏高原那恶劣的地理条件,就连连叹气。

    如果说把内地汉民迁到如西域、突厥旧地或者高句丽、倭国旧地都不是大问题,可把人弄到高原上去受罪,怎么看都不太人道。

    而吐蕃那些原住民明显也是不愿意离开故土的……

    这么一来,用之前的迁移**和民族大混合的同化方法是行不通看了。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啊!

    等李三郎从吐蕃回来,她一定要跟他好好谈谈这个问题——这种事还是得听一下了解当地情况的人的意见比较好。

    话说,她好像听说她生小四郎的次日,李三他们就已经入关了,想来不用几天就能到长安了吧……

    这次剿灭吐蕃,李三郎居功甚伟,在朝中的声势一时无人可挡,取代李绩老爷子是指日可待了。

    还有苏定方和薛仁贵,这两员大将这次攻打吐蕃,配合得十分不错,也因此破了那些说他们俩明争暗斗不合的流言,实在让她欣慰。

    最后还有武敏之……

    想着武家大郎的婚事总算有着落了,吴诩这一晚睡得十分踏实。

    但是吴诩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武敏之这个她一向放心的侄子武敏之,之后居然在婚姻大事上办了好几件糊涂事,这是后话。

    却说小四郎出生的五日后,大唐远征吐蕃的大军凯旋归来。

    这一喜讯犹如一记丢入平静的池子中,引起无数波澜。

    与前几年的征高句丽,征倭国不同,吐蕃跟大唐起码有三十多年的友好外交关系了,与之交战简直可以说是毫无征兆。

    在松赞干布还在世时,李二陛下也好,李小九陛下也好,跟吐蕃的关系一直是十分亲厚的。

    即使是在这次大唐剿灭吐蕃之前,两国的关系也一直很好,吐蕃派来长安学习的贵族子弟所受到的待遇一直是所有外国留学生里最高的。

    连对方的大相禄东赞也在洛阳、长安流连忘返了快一年时间,才被对方的小赞普弄回国的。

    之后,这吐蕃大相还为他家小赞普送来过一份求亲的国书,只是被李小九陛下婉言拒绝了而已。

    当时,就不信拒接跟吐蕃再次联姻的决定还在超套上引起了一阵争论呢。

    后来,吐蕃趁着大唐出击倭国之际,连连告小动作,先是侵吞白兰部,然后又灭了吐谷浑,这下朝臣们才感到李小九陛下之前的举动是有多么明智了。

    吐蕃一直是大唐在西边的心腹大患,其危害比突厥更甚,当初会让文成公主和亲,也是为了减少大唐和吐蕃在西部的摩擦,安心治理西域。

    这几十年过去了,朝中的不少人竟然忘了大唐与吐蕃和亲的初衷,实在是有些可悲。

    如今吐蕃已灭,西边波斯、大寔、天竺等国也都自顾不暇,对大唐的西域更是全无威胁,可以说在陇西一带,大唐已经没有对手了。

    而且,吴诩觉得大唐经过这几年的对外扩张,也是该休养生息了很长一段时间。

    打仗可不是说着玩的,尽管这几年大唐没有打过一次败仗,可消耗也厉害的很,可以说吴诩和李小九十来年赚来的大把钱财全部都耗在这几次战争上了。

    其次是新收的地盘要好好打理,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处理不好,被反水了,那么之前花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全报废了!

    不过,比起新地盘的打理问题,吴诩更担心的却是旧地盘的治理。

    如今大唐帝国用的官阶制度、行政辖区制度和军队制度都有些适应不了当前帝国的发展了。

    吴诩躺在榻上这段时间无聊得要命,就开始考虑深化改革的问题。

    只可惜她前世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即使经常上上论坛,看看军政大事,发发牢骚什么的,可他对一个国家的运转还是属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还亏了她当年在李二陛下面前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御前宫女,总算对大唐的行政制度有些了解,后来跟了李小九,她也代过一段时间的政,结合自己了解的一些政治手段,吴诩自认她的一些思想还是算进步的,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她把这想法跟李小九说了之后,后者竟然没有一点异议,还立刻召集了政事堂的几个年轻相公讨论改革的事。

    好吧,其实有的时候她总觉得李小九比她还要激进许多。

    因为还要坐月子,李小九跟心腹讨论改革方案的会议,吴诩就没能参加。

    不过有趣的是,作为帝党核心,政事堂青壮派之首的小李相公居然也没参加李小九陛下的秘密会议,而是跑到紫宸殿来听候天后娘子的教诲。

    吴诩心里诧异,却也没有宣之于口,一见李三郎首先就赞扬了一下他在这次平吐蕃之战中的功绩。

    “娘子谬赞了……”李三郎今日仍是穿着一身绯袍,端端正正坐在屏风之外,让吴诩看不清他的神色。

    “微臣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我大唐千秋万载……”

    这话说得实在正气凛然,可熟知对方性子的吴诩只觉得有一种狂抽嘴角的冲动。

    “李相真是国之栋梁啊……”

    显然吴诩也不是那种爱把冠冕堂皇的话当口头语的人。

    所以,李三郎笑了。

    “娘子,吐蕃之事,咱们就不谈了吧,微臣这里倒是要先恭贺娘子了……”李三郎指的是吴诩顺利诞下小四郎这件喜事。

    吴诩也是一笑。

    她跟李三郎相交一向不特别注重尊卑之别,经常一不注意就叫对方‘三郎’什么的——这也是李小九陛下总看某人不顺眼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吴诩也就当李三是个极好的哥们儿,而对方在讨好自己想要讨好之人的方面,显然十分有手段,至少吴诩就比较喜欢跟李三郎聊聊琐事。

    吴诩想起当年自己跟李三结识是在京郊行宫怀二郎的时候,这一转眼居然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不得不让她感慨啊。

    李三郎是昨天到的长安,当时直接进宫面圣,交割了芒松芒赞、文成公主等人,他就回府邸休息了。

    今天他本该是留在府中休息,顺便等着赏赐的旨意,不想居然跑到宫里来了。

    不管对方是不是特地来看望她的,吴诩都感到十分高兴的。

    “你还没见过小四郎吧?”吴诩一面说着,一面让阿韦去把小四郎抱来,准备展览一下。

    跟着吴诩的这般宫人内侍都是老人了,都知道这小李相公是天后的重要心腹,跟几个皇子的关系都不错(?),这私下来看望新生的小郎君也不算奇怪。所以,这帮人去抱小四郎来见一个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外男,完全没有压力。

    于是,正睡得十分香甜的李旦小朋友又一次被他那无良阿娘丢出来展览了。

    “怎么样?我家四郎长得不错吧?”吴诩十分得意地看着屏风外的李三郎沉默的样子。

    李三郎沉默了起码有一炷香时间,才露出一抹笑容,“娘子家的四郎君日后定是个让全长安的小娘子都心碎的人物啊……”

    吴诩闻言忍不桩切’了一声,撇嘴道:“不就是让你夸他两句嘛,这么小气!”

    “是……是微臣不对。”小李相公忙赔笑道:“四郎如此美貌,微臣实在是无法用肤浅的言辞来赞美他,还请娘子恕罪!”

    吴诩闻言不由‘噗嗤’一声笑了。

    “好了,恕你无罪~~~~”其实能让长安第一俊相公说‘美貌’的人,吴诩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人还是她的儿子,她怎么能不高兴呢。

    “微臣听说,四郎出生当日,天皇就为其取名为‘旦’,可是有什么寓意么?”其实李三郎比较在意的是这件事。

    吴诩闻言,不由嘴角一抽,她怎么知道当时李小九是不是抽了,给儿子取了这么一个名字,让她每次叫儿子的时候都有一种没蛋也疼的感觉。

    “四郎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日出时分……”这个大概是目前最主要的官方说法吧。

    吴诩虽然对小四郎名字的读音蛋疼不已,但也不得不说这个字的寓意十分好,比他家二哥的强多了。

    四个儿子里大概就二郎的名字最低调了,结果那个娃也低调得让吴诩和李小九摸不着头脑。

    说不定就因为这样,李小九给三郎取了个‘显’,给四郎取了更了不得的‘旦’,大概就是想让两个儿子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吧,别长成二郎那样阴沉╮(╯_╰)╭

    “日出为旦,四郎的名字取得实在好……”李三郎意味不明地说了这一句话后,忽然转换了话题:“娘子,请恕微臣无礼问一句,最近您是不是十分宠信一位真人?”

    作者有话要说:李三回来了,小明同学要倒霉了=。=

    第350章

    第二十三章儿女04

    “啊?”吴诩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李三郎说的是谁:“你说明真人吗?”

    “他倒是个有本事的……”说着,吴诩有滔滔不绝的谈起了小明道长的幻术,真他喵的比看魔术还精彩有木有!

    李三郎是越听,眉头皱得越紧。

    等吴诩好不容易停下来缓一口气的时候,李三郎直接道:“此人来历可疑,不得不防。”

    “你别想太多,他是明氏后人,来历还算清白。”吴诩忙摆摆手,倒是没想到李三郎对小明道长的态度跟他家二郎似的。

    话说,当初在泰山的时候,她就听说他家二郎非常想要买凶做掉小明道长,还多亏大郎拦着,才没成行。

    现在再加上一个李三郎,唉……

    吴诩都不由为某人的性命捏了一把汗!

    李三郎见吴诩这么向着小明道长,顿时不言语了。

    吴诩的性子看起来是挺软的,可真的要是认定一件事,就势必不撞南墙不回头。

    李三郎一向知道她的性子,而且他也没有证据证明这明真人接近天皇天后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企图,尤其是前段时间此人还为天皇的头晕症献过药,先不说那药对不对症,仅是献药这一举动居然没有引起朝中御史的弹劾,就足以说明此人简在帝心了。

    对于一向护食的小李相公来说,突然冒出来一个抢夺他帝后之宠的家伙,显然是罪不可恕的。

    不过,小明道长应该感到庆幸,至少他还没有踏入官场,否则以小李相公的性子,非把他折腾死不可。

    小李相公在紫宸殿做了月半个时辰,估摸着李小九陛下马上要杀过来了,就立刻告辞回去了。

    这次远征吐蕃的大军凯旋,大唐政府早已做好了大肆嘉奖的准备。

    由于吐蕃那边目前形势比较复杂,任雅相和王玄策就主动留在逻些城主持大局。吐谷浑旧地则由安西都护府大都督暂时接管。

    至于原先的吐谷浑王诺曷钵,大概是是被大唐的战斗力给吓尿了,不但对吐谷浑旧地的归属问题没有半句废话,还主动要求成为帝国的一份子,待遇照之前的扶余隆就可以了……

    诺曷钵此举虽然有马后炮之嫌,不过李小九陛下为了西部的局势平稳过渡,自然是一口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吐谷浑亡国,成为大唐一郡。

    至于吐蕃,虽然文成公主和芒松芒赞都被李三郎一并带回了长安,可其国中的一些元老贵族都还在各自属地负隅顽抗,要想统一还得花些时间。

    但是,这已经不算什么大事了……

    显庆七年七月,长安大明宫外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以迎接为了大唐边疆平安而远嫁吐蕃二十多年的文成公主归唐。

    这样的仪式绝对是自汉以来的第一次。

    君不见多少公主和亲蛮夷,至死都无法回到故国……

    文成公主,她又一次创造了历史……

    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节是她的弟弟,江夏王李道宗之子卢郡王李景恒。

    姐弟俩一见之下,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礼仪,当即抱头痛哭。

    当年李道宗被长孙无忌借着高阳公主谋逆一案构陷,不但被宗室除名,全家都遭到流放之刑。

    李道宗气愤不过,在流放途中过世,其世子景轩也一并染病身亡。

    当时还只有16岁的李景恒作为江夏王府仅存的最年长的男人,一面要照顾病重的母亲和几个年幼的弟妹,一面要想办法生活下去,实在是苦不堪言。

    好容易等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集团倒台了,仁慈的李小九陛下居然还没忘了他们,立刻将他们从岭南召回长安。

    不但他爹李道宗和兄长官复原职恢复了名誉,连他这个原本没资格承袭郡王爵位的次子,也被加恩袭了郡王爵位。

    江夏王一脉重新振兴,李景恒也成了天皇陛下的忠实支持着。

    他心里唯一牵挂的大概就是当年远嫁吐蕃的长姐了……

    而文成公主远在吐蕃,对江夏王府的事也不是一无所知。

    阿爹被人污蔑谋反,郁愤而死……

    兄弟姐妹都被宗室除名,流放岭南……

    每一条消息都让她肝肠寸断!

    还好松赞干布没有因为她娘家颓败而看轻她,甚至暗示她,要不要为自家岳父的冤狱向大唐的小皇帝施压?

    为了顾全大局,文成公主没有答应松赞干布。

    但是,厄运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就在文成公主得知她阿爹去世的一个月后,吐蕃出现了瘟疫。

    松赞干布最喜欢的世子因病去世。

    受丧子之痛打击的松赞干布也一病不起。

    尽管有大唐带来的医书和太医,文成公主还是没能挽救她丈夫的性命。

    现在,继失去父亲和丈夫之后,她又失去了丈夫的国家……

    在回到长安之前,文成公主不断地问自己。

    她如今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了,以后该怎么办?

    但当她下了马车,看到已经长得比她还高大的弟弟后,她知道她什么都不用愁了!

    相对于文成公主这边的欢喜和眼泪,另一边芒松芒赞的心情实在是压抑得可以。

    年轻的赞普怎么也想不到他会成为断送吐蕃江山的千古罪人!

    之前他跟政赞藏顿带着五万大军区迎击苏定方,结果他们出了逻些城不到三日就被早在半路等候的诺曷钵军给偷袭了……

    之后,年轻气盛的芒松芒赞就轻易地掉进了唐军的陷阱,追着诺曷钵的残军跑进来薛仁贵的口袋阵。

    五万大军顷刻之间去了一大半。

    要不是政赞藏顿当机立断带他突围,他大概要死在那里了……

    之后就是一路逃亡,别说唐军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就连芒松芒赞踪迹也不知道他们要去何处——都是政赞藏顿在带着路。

    直到有一天,芒松芒赞发现他们已经到了雪山之下。

    政赞藏顿告诉芒松芒赞,他已经联络了泥婆罗国的王,对方已经答应收留芒松芒赞,而他则要留在吐蕃境内,为芒松芒赞挡住追兵……

    是的,追兵。

    虽然芒松芒赞连唐军的影子都没看到,可他此时已经完全相信了政赞藏顿的话。

    政赞藏顿没有骗他,可是泥婆罗王已经背信弃义了!

    最后,政赞藏顿死了,他被俘了……

    大唐的天皇看起来还是十分年轻的,也如传闻中那样仁慈。

    芒松芒赞就如当年的扶余义慈那样,被封了侯爵,赐了府邸,送到了洛阳长住。

    而吐蕃的统一之战才刚刚开始而已。

    吴诩坐完月子的时候,正是小四郎满月之期。

    李小九陛下为庆贺四郎满月,大赦天下,赐酺三日。

    除了封赏文武百官之外,大唐上下的体制改革也从这一年正式来开了帷幕……

    显庆七年八月,二圣下旨在东都设置国子监、大学堂,统招全国考生,配备教授如长安例。同月,天后改后宫嫔妃位份名称,改宫人服役年限,较显庆初再减一年。天皇改三省六部旧称及百官名:尚书省为中台,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左右仆射为左右匡政,左右丞为肃机,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显庆七年十月,乐安县公任雅相猝卒于逻些城,吐蕃余孽勾结城内细作,得知逻些城兵力空虚,竟然纠结十万人马忽然围城。副将王玄策临危受命,以一万兵马誓死守城,终于等到了薛仁贵援军,反败为胜。

    显庆七年十二月,薛仁贵军剿平吐蕃余孽,李小九陛下下诏,以吐蕃为西番都护府,由王玄策任第一任都督。

    与此同时,太子殿下的选妃前期行动也开始风风火火的开始了。

    初步入围的几个太子妃人选都是颇有来历的,分别是博陵崔氏的嫡女,京兆韦氏的嫡女,绛州裴氏的嫡女,还有之前被看好的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杨氏,以及刚刚过世的任雅相之孙女任氏。

    这几个小娘子无论是出身、容貌,还是性情都是如今长安城未婚小娘子里数一数二的,无论选谁做太子妃都不会让李弘吃亏的。

    这也是吴诩跟李小九还有杨氏几人从数以百计的候选人里面精挑细选出来的结果——重修氏族志的好处是不少,可在联姻方面却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许多新晋的世家根本没啥根基,教养方面根本连跟一些清流人家都没法比,居然还腆着脸想把家里的小娘子送到东宫来了?

    光是剔除一些没有底蕴的候选人,吴诩等人就花了近一个月时间。

    好容易选出了这五家小娘子,结果年纪最小的任氏因为祖父过世,只能遗憾的退出选妃名单。

    “哎呀呀~~~真是可惜了……”杨氏其实还蛮看好这个任氏的,即使做不了太子妃,做个良娣也十分不错。

    吴诩反倒松了一口气,因为那个任氏今年才十二岁,幼女啊有木有?!

    她真的不希望自家儿子有恋童的癖好!

    不过,太子殿下对给他选妃这件事还一无所知呢,因为之前李小九陛下宣布在东都新建公子剑,考核学生之后,太子就代二圣前赴东都主持招生工作去了。

    同去的还有小李相公和接替任雅相的新任相公许圉师。

    而一向与太子殿下形影不离的武家表哥,却因为长安这边的禁军改制,留下来负责新编二圣的禁卫工作,同时他的婚事也在紧张的筹备阶段。

    许相公显然对武敏之的人品十分喜爱,也已经默许了婚事,现在就差按流程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还是很抽==

    第351章

    第二十三章儿女

    这个时代的人,地位越是高贵,其成亲时要走的流程所花的时间就越长。<冰火#中文

    比如说皇子吧,一把结个婚起码要花一年时间,而武敏之身为周国公,当然是不能跟皇子亲王比的,但也起码走上半年的流程。

    好在杨氏也不是个迂腐的人,有早就在给孙子物色娘子了,这长安城中有些头脸的人家,她都颇有交情。

    几乎是武敏之一松口,长安上下不少贵妇就已经得知了内幕消息。

    许氏算是世代官宦的书香门第,但其底蕴却实在比不上长安许多世家,纵然与武氏这样的‘暴发户’联姻,也有高攀之嫌。

    而许圉师本人也是进士出身,在地方任了几届刺史后就因政绩突出被遭到长安,不过几年功夫就从一个六部侍郎累迁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到现在竟拜相入阁,与当初的上司平起平坐了。其晋升之途顺畅得让与他同姓的许敬宗嫉妒万分。

    两年前,许圉师的小儿子在游猎的时候不小心射伤了人,许妻因为害怕幼子吃苦,就隐瞒不报。这事被许敬宗知道了,就趁机向李小九陛下弹劾了许圉师一本。

    那时,许圉师正跟随小李相公辅佐太子监国呢,接到天皇陛下的询问诏书,吓得脸都白了,差点就引咎辞职了。

    后来,还是太子出面,才保下了许圉师。

    此时之后,许圉师行事越发谨慎小心,对家中子女的教养更是严格。

    许家小娘子的闺誉在长安绝对不比几个老牌世家的小娘子差!

    所以,不论是吴诩还是李小九,对武敏之选了许家的女儿这一决定,都表示比较满意的。

    既然武氏和许氏都对双方没有什么异议,杨氏也就毫不含糊地找人选日子,准备上许家提亲了。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长安城出了一见大事,还牵扯上了最有力争夺太子妃之位的候选人杨氏和周国公武敏之。

    吴诩听完杨氏愤愤不平的描述后,气得脸都抽了:妈蛋!居然算计到老子侄子头上来了!不想活了是不是?

    “立刻传周国公进宫!!”吴诩狠命地揉着太阳|穴,让小顺子马上去吧武敏之找来。

    现在长安城里满城风雨的,她必须要听听当事人的话,才能判断到底该怎么反击!

    杨氏怒气冲冲说完一通谣言后,眼睛就已经红了,这会儿听吴诩要找孙儿问话,立刻开始抹眼泪:“大郎真是命苦,小小年纪没了爹娘,这好容易长大了,眼看着要娶娘子了,偏偏被人这样诬陷……”

    “被上了这样的名声,日后谁家小娘子还肯嫁他?!”说到这里,杨氏越发伤心了,也越发气那些造谣的人和不好好待在家里候选太子妃,却偏要来招惹她家大郎的杨氏。

    吴诩在旁看杨氏哭得伤心,都不知道该怎么劝解,这武敏之的婚事可是杨氏的一大心病,眼看着就要愿望达成了,怎么半路就杀出个杨氏来呢?!

    若是随便什么官宦家的小娘子也就罢了,大不了让武敏之纳了做妾,可这杨氏小娘子是太子妃的候选人之一啊!

    做妾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做正妻呢?

    这让人家许氏小娘子怎么办?!

    这可真是他喵的让她头疼!

    更郁闷的是这事估计李小九和大郎(指太子)还不知情呢,要是有什么奇怪的传闻传到他们的耳朵里,还不知闹成什么样呢!

    唉!

    吴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必须先跟李小九通通气,不然等传言从‘周国公与杨氏小娘子有些瓜葛’变成了‘表哥先下手为强,生米煮成熟饭强抢表弟妹’,那就糟糕了!

    “阿韦,你去含元殿看看,天皇若是散朝了,就请他立刻过来!”

    “谨遵命。”阿韦闻言,也不含糊,作为吴诩的心腹,她一直都在吴诩和杨氏身边侍候,对杨氏说的事其实比吴诩想得还要深刻。

    不管那个杨氏有没有机会成为太子妃,能进东宫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了,可这小娘子偏偏跟太子的表哥传出绯闻,这不是坑爹吗!

    如果太子跟武统领因为这件事产生了隔阂,天后娘子还不得抓狂啊?!

    天后娘子不高兴,天皇也……

    阿韦只要一想天皇陛下也许会因此抽风的可能,就不由全身一抖,加快了步子往含元殿赶。

    不说长安这边因为杨氏跟武家大郎不得不说的两三事闹得沸沸扬扬,却说太子殿下在东都为了招生工作累得半死。

    “怎么,这几日没有长安的信么?”李弘在洛阳就住在合璧宫,他这次过洛阳来没有带多少人,除了她阿娘给他派的阿杨、阿柳外,也就照顾过两朝圣人的元老大内侍崔内侍了。

    到了洛阳后,吴诩和李小九陛下几乎每隔一天都会给儿子写一封信,说说公事私事什么的,连带着他家二弟和三弟也会附带一两封信件和送给他解闷的小玩意儿。

    至于他家表哥武敏之,别看他平日里一副冰山样,写信的时候废话竟比他阿娘还多——这货完全是一天一封信。

    每天翻阅父母兄弟和表哥的信笺已经成了太子殿下工作之余的解乏最佳选择。

    但是很奇怪,最近几天竟然没有受到长安的任何书信,连他家表哥的信也没了踪影。

    “崔翁,长安那边是不是除了什么事故?”太子殿下百思不得其解,只好问一向消息灵通的崔内侍。

    崔内侍当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郎君啊,你家小娘子被人撬了有木有?!

    可他不能说啊!

    不过,想想老崔同志能在宫中混这么多年屹立不倒,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别说他此刻心里只是长了一个不能告诉太子殿下的小秘密,就是有人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他的脸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无波。

    “大郎,老奴想着这几天皇天后想必是比较忙吧……”这话说得含糊,可正好又让太子殿下不得不信。

    改革官制的事,李弘是全程都参与的,他当然知道这事要办成是有多难。

    所以他阿爹没有一开始就对朝中官员下手,而是先从学校开始改革,让未来将要进入官场的才俊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事不是一二十年能够干成的,每一步都需要静心布置,万万不能踏错,不然就会动摇大唐的江山社稷。所以李弘也十分认真地在东都筹划,并把每一步进展都详细记录下来,传回长安。

    在他离开长安之前,武敏之就简单的跟他透露过一点,长安的几路禁军制度都要改革……

    现在想想,也许阿爹阿娘和阿兄都在忙这件事吧……

    太子殿下自己想通了,也就不纠结为什么好几天没有长安来信的事,沐浴更衣后就继续计划下一步的工作,直到阿杨等人催促他休息为止。

    崔内侍倒是暗暗松了一口气。

    可是不等他放下心来,从密卫处忽然传来一个让他头痛万分的消息。

    梁王李忠在藩地行巫蛊之术,结果被发现后忽然暴毙了。

    崔内侍此时的心情大概只有五个字可以形容:我了个大擦!

    这事绝壁有阴谋啊!

    以崔内侍在深宫几十年的经验,一听到梁王忠这事,立马就能分析出n个针对天后/太子的阴谋来。

    说实话,崔内侍从跟着李二陛下以来,就认为这皇宫里没有一个人是好人,可偏偏当今的天后和太子有些颠覆他的观念。(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