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立鼎1894 > 立鼎1894 第 8 部分阅读

第 8 部分阅读

    帮人搞得所谓高尔夫俱乐部项目里面的猫腻。那帮人里,大概只有吕大少不清楚全盘的计划。事实上,三把手和省里的人应该早知道棒子故意两面下注,却不揭破,反而趁机套出千多万的资金。

    当然这笔钱他们不是用来分赃花销的。按照计划,棒子跟海角市签订协议曝光后,琅琊市这边必然要担一个决策失误的罪名,但没有搞出大问题,那么只需要有个处长主任的担起责任,上头自然有人为三把手说话,区区几千万的事儿也就轻轻放下。

    表面上成了烂摊子的马山工地,会被晾一段时间,在各方面控制下,不会有哪个不长眼的凑过来找茬。低调处理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三把手他们的第二步打算!

    长期空置必然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多方设法都没有找到投资商,不得不一而再的降低出让价格,增加投资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某个公司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拿出一个像样的投资计划,然后只需要一千来万的启动资金,就轻而易举的把总价值可能在数亿的庞大盘子,一口吞下!

    这个公司背后是谁,自不待言。

    可以说,从头到尾,这帮人一分钱不用花,轻轻松松,空手套白狼,就能弄到至少几个亿、占地1500亩的马山工地。别看这破地方离城远,却不要忘了,沿海城市的地皮一向紧张,往西面山区发展是早已定下的大策略。三五年后,那地方干什么都能值一大笔钱!

    如此完美的计划,因为杨家一个意外的钉子户被提前引爆,导致吕少的避走明珠,省里的人出手擦屁股。本打算低调处理,消停一段时间,杨海心却毫不客气,抽冷子就是一记重拳砸过来!

    换作是一般省内的势力出手,省里那位大哥或许还能拦住,杨海心的背后,却是站着一个陈家!这就超出他们的捭阖能力。二把手看明白这一切,哪里还不知趁火打劫,借力打力!

    二把手满脸和蔼的笑容,老远伸手迎向杨海心,爽朗的笑道:“欢迎杨小姐和炎黄公司回到家乡,我代表琅琊市280万人民,对您和贵公司造福桑梓的高尚之举,表示十分的感谢!”

    杨海心矜持的与他握手,轻轻晃动两下抽出来,微笑道:“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

    这个态度很不错嘛!二把手与一众前来迎接的官僚们哈哈大笑,一番滴水不漏的扯淡之后,乘坐数辆考斯特浩浩荡荡回到市里,下榻唯一一家准五星级酒店。中午时分,依旧是二把手出面作陪,举行欢迎宴会,为下午的商务洽谈定下基调。

    在双方你情我愿的情况下,商务谈判进展极为顺利。三把手那边儿还没回过神来,这边杨海心抛出的一揽子计划就彻底激发了市里许多人的热忱。

    比起那个高大上、但却跟老百姓几乎没什么关系的高尔夫项目,她提出的影视城计划一下子命中各个层级的需求点。对市委市政府,为琅琊这座极可能是“龙山文化”中心,四千多年前大夏朝古都的城市,打造一张能够极大提升总体文化品位和独特亮点的名片,就是铁打的政绩。

    对中层干部们来说,整个计划意味着无数的工程建设和周边投资,他们谁都能雨露均沾,得到好处,却又比三把手那一帮人吃独食来的大气。

    对下层的当地老百姓意义就更大了!现在是网络时代,他们随便查查都能知道,横店那些地方的老百姓,靠着一座影视城过的多么滋润,起码能解决数千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十亿计的gdp,对琅琊市区区280万人,那十个很大的数字了!

    并且不止如此,炎黄集团会解决造船厂、纺织厂等多个迟迟收拾不了的国企烂摊子,从厂房到设备,从人员到生产,能够提供最稳妥的安置和利用,而不是粗暴的直接破产迁出搞房地产。

    总起来就是一句话:炎黄集团,提供一揽子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计划,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如此一片大好的条件,谁再提反对意见,那就是自找难看了!三把手有心破坏,却也不敢在这节骨眼上跳出来被人当靶子打,只能憋着一口气,等秋后算账。

    当天下午,双方第一次谈判就在你情我愿的异常**下迅速完成,并签订初步意向书,晚上就上了本地新闻,第二天的头版头条也是被早早预定的。

    晚宴上,因为第一个签下协议而得到出席资格的造船厂安文学副总,受到二把手的夸赞,并与他单独碰了一杯酒,美得他一晚上嘴巴都没合拢。回去之后不免老树开新花,却也不管总经理和其他几位副总各种羡慕嫉妒恨。活该,谁让你们不全心全意搞好企业,一门心思光知道钻营。机会,果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呐!

    不用说,杨家的名声也随之不胫而走。前几天还是最牛的钉子户,现在却成了最牛的投资商,角色变化之快,令人眼花缭乱!

    一晚上,去杨家送礼拉关系的人摩肩接踵,不过很可惜,杨海心住酒店谁都不见,杨海卫一家子全都请假去了老爷子半山腰的老宅。那里拆的光秃秃毫无遮拦,谁好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去上杆子找难看?老杨头那倔驴脾气,想想都让人头疼啊!

    杨浩从头看到尾,对官僚政客的做派大呼吃不消,天一黑就跑到小超市。之前定好的大批量货物,终于一车一车的运到。全部按照杨海心的要求,去掉外包装打成最简单的大箱子,然后用集装箱货柜整体拖过来放在院子里。

    品类上进行了总体划分,烟酒糖茶副食品为一类;纺织品、针织品一类;洗化百货一类;不锈钢厨房用品一大类;日用小五金一类;文化学习办公用品一类。足足六个集装箱!

    杨海心开的小超市本就五脏俱全,照着单子分别跑了一圈小商品、纺织品、五金交化和糖酒批发城,就全部定下。一下子把卖大洋剩下的,她自己攒下的,杨海卫一家的存款,老爷子的棺材钱,全都花了个精光!还有一批尾款,直到今天花旗银行的资金到位了才补上。

    半夜时分,杨浩挨个打开集装箱,钻进去把货物全部转移到乙位面。

    经过两天的紧张建设,第一批板房全部拼凑完成,他把六大类分别放进六间仓库,最后集中精神调试一台100kw潍柴柴油发电机组。

    得亏这玩意自动化程度高到无人值守,性能稳定可靠,照着说明书踏踏实实的在速干水泥地面机房中安置好。

    第二天大清早,南湖集的工人和帮工呼啦啦一百多号跑了来,管中宽童生看到杨浩不禁喜笑颜开,从包里掏出一大摞登记表,眉开眼笑的表功:“杨少爷!一百个学徒工的招募完成了!”

    “这么快?!”杨浩有些诧异,这一共才几天啊!你丫该不会是给老子糊弄差事吧?

    管中宽摇头晃脑的叹道:“您是不知道啊!打从招工的消息传出去,第二天就已经散播到莒州和诸城地界儿了,昨天早晨,少说有上千号人涌到咱们工地上要求收纳!杨少爷,您看这名额,咱是不是再加一些!”ps:依旧求票和收藏!

    第二十六章 全城轰动(中)

    杨浩还是低估了一份高收入、能学到手艺、能读书认字的工作,对这时代人们的吸引力多么巨大!

    前文说了,此地山多地少又没什么赚钱的营生,老百姓穷的都吃不上饭,突然听说有地方天天管大米白饭和肉,得不到也要来瞅一眼。此时又不是夏秋耕种收成的季节,几乎都闲着,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堡、南湖集乃至沈疃店等周围几个乡镇的人就开始活动。

    关键是第二天杨浩带着刘大富一场大闹,蔡渠等三方面一起下手,抬回去的好东西明晃晃的,一下子宣扬的全县城,各卫所码头,南北东西两条大道沿途的集镇中,数以万计的人都听到了消息。

    于是乎,无数本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心思,跑来看热闹的人差点挤满了山下,当亲眼看到干了一上午的南湖集众人,居然真的在吃白面馒头,喝肉汤,还有青菜,最最要命的是,他们居然一人发一个水果!

    这下子,围观的人再也淡定不能!

    阴历二月里,春风乍暖,北方撑死能找到几个干瘪的过冬苹果。但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红彤彤鲜亮的好像刚摘下来的大苹果,比玉米棒子都长的香蕉,拳头那么大的橙子,脑袋那么大的柚子,枕头那么大的西瓜,龙眼那么大的葡萄;只在画儿上见过的仙桃,怪模怪样的菠萝,甚至还有只听过没见过的哈密瓜……。

    琳琅满目啊!风一吹,一股子鲜果香气直往胃肠里钻,**的人哈喇子狂流!

    要不是刘大富等八个家伙周身黑衣,手持雪亮的钢刀长枪虎视眈眈,厉应九带着十几个徒弟和二十多号能打的伙计帮忙维持秩序,一场哄抢,几乎不可避免!

    什么东西都得看比较,南湖集的人本来就觉得这几天跟做梦一样,有了外人眼馋的瞩目,一个个胸脯挺得跟什么似的,手里的家伙事轻巧如鸿毛,舞动起来虎虎生风!

    在上头掌控大局的老爷子一看,当机立断让管中宽就地开始登记招工,有了念想,那些人就不敢闹腾。

    如此一来,管童生的身上压力骤然倍增!他敢揽下这差事,主要是对南湖集和周围的人熟悉,谁行谁不行,门清。但现在来的人最远的能有三十里外跑来,谁都没听说过,人品没保证,这就不敢轻易放过关啊!

    好在杨浩留给他的电喇叭录好了音,放在一边反复的播放招工要求给一帮文盲听,达不到条件的立马就给其他人扒拉开,貌似合适的,在刘大富他们威吓下排好队,一个一个的老实登记,忙乎了足足一天!

    就这些人里,能信得过的合格者,一百个名额已经满了,其他的,资料都记录下来,留待进一步的核实才能确定。

    说到最后,管中宽擦着额头:“杨少爷!今天来的人只怕更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了,您看可否多找几个帮手?”

    杨浩听出来他的话音儿,笑道:“你有合适的人可供介绍?”

    管中宽羞惭的挠了挠头:“有!有!各乡之中,总有一些似我这般屡考不第的童生秀才,日子过得也不甚宽裕,您若能给些个事务来做,他们定然答应。”

    杨浩了然。这年头,读书是一件很花钱的事,往往辛苦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连个举人都中不了的话,万贯家财也能折腾成穷光蛋。而他们一个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脑子灵活点的还能去当个塾师,一年赚七八十两勉强养家糊口。大多数,则穷困潦倒,给人写信写状纸,抄书之类的零活儿,吃不饱饿不死,又难以被人瞧得起,那才叫一个悲惨!

    虽说这年头他们没个“落第同盟”啥的组织,不过好歹都是读书人,攀不上举人老爷们,也不乐意跟一般平民放一个等级上,四里八乡离着不远,总是有些消息往来的。

    管童生自己的工作都没落实呢,却先想着给其他人找饭碗,这心性却也不坏,就是不知道这厮有没有想过,万一被那些人把他的工作给挤掉了,丫的上哪儿哭去!

    杨浩大气,一挥手就同意了:“你尽管去通知读过书的朋友。我们要办许多的扫盲班,需要大量读书识字的人手,只要他不是迂腐过头,肯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做事,收入肯定比作塾师强!将来若能升任管理岗位,超过一般地主轻而易举!”

    管童生精神一振,抱拳拱手相谢:“我替他们多谢杨少爷!您且放心,来的人必不是那种冥顽不灵之辈!”

    讨了许可,这厮反手就从包里摸出一大摞信封,回头跑去找厉应九,央求他派出熟门熟路的徒弟伙计分头送出去,相信不用到中午,都能收到。

    厉应九大步流星的过来,豪爽的哈哈大笑:“少东家!昨日真教厉某大开眼界!您这买卖大的让俺摸不着边!没说的,俺这些个徒弟伙伴就全仰仗您赏饭吃啦!”

    这话可圈可点,杨浩也知道,这年头如此豪奢的用工,出皇差的也比不了,厉应九肯定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不过双方都不在乎风险,反而一切好谈。

    杨浩扬眉一笑,与他并肩走到工地的最高处,俯瞰已经开始忙碌的众人,信手一划:“我杨家的买卖,会大到连京城皇宫大内那位慈禧老娘们都眼馋嫉妒,名震天下的晋商,也未必能比我钱多!为了保住这偌大产业,我们要在这山下建一座大大的学校。就目前的规划,有武学、工学、农学、医学、商学等多个学院,需要无数的教师,招收成千上万的学生!另外,要建立一支足以保护整个产业也学校的民团护卫队!”

    厉应九能当大哥名震一方,头脑当然不差,立刻听出他的潜台词,意味深长的点点头:“想必那护卫队的规模和实力,一定比天下十大镖局要强,才能看得住家业!”

    杨浩嘴角翘起露出一丝不屑:“当今世界火器为王,那些依附于高官贵戚的武林高手,拳头再大也拦不住几百条洋枪齐发!大庄客想必知道,眼下的清廷正在与日本闹纠纷,列强都在挑拨离间,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可以说,从今往后,世道要大乱,乱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步!”

    “难道,比二十年前的捻军过境,还要乱腾?”

    二十年前,捻军赖文光部转战至莒州、日照附近,僧格林沁率部围追堵截,连续几场大战,厉应九当时正值青壮,与周围村镇结寨自保,那种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凄惨景象,亲眼所见。

    杨浩叹了口气:“不可比较。到时候,清廷崩溃,各地军阀举旗自立,盗匪蜂起,列强军队横行各地,偌大中华四分五裂,战争连绵数十年,无一处不是烽火硝烟,死伤以千万计!大军往来折冲,一切都要化为齑粉!你想想,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到了气数已尽的穷途末路,哪次不是生灵涂炭,白骨千里?”

    厉应九是听老了评书的,一想到那种末日情景,不由脸色大变,激灵灵打个冷战!

    杨浩又加上一记沉重的砝码:“以往还不过是胡虏南下,或者军阀征战。现如今,我们的家门口,可是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十几个国家虎视眈眈!你大概不清楚他们有多残暴,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是我们来的那个美利坚,那片叫美洲大陆的地方,二百年前,生活着超过三千万跟我们一样黄皮肤黑眼睛土著,名为印第安人。可自从欧洲那些活不下去的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去了之后,到今天,印第安人只剩下区区二三十万,被人当畜生一样的圈养在西部最贫瘠的穷山恶水之间!如今,西洋列强的兵甲之利强盛何止百倍,倘若他们趁着清廷战败,倾力来袭,我们这些人,会是怎样的下场?”

    厉应九面色僵呆,久久无语。

    他若是个愚昧混沌之人,或者胸无大志的莽夫,自然听不进去。可偏偏他还有些见识,平日走南闯北,也见识了不少洋教士的横行嘴脸,素知这帮子手捧经书满嘴胡柴的神棍,都不是好东西!

    他也见过北洋军那些大兵船,在他看来,那一条条比人粗的炮管子不知道多厉害,但听杨浩的意思,根本不值一提---这洋人,怪不得能压得大清国翻不了身,原来那班的强横凶残!

    日照县就在海边儿上,大兵船随时可来,无遮无拦,那大炮一轰,多少血肉之躯也不够填的。难道,这世道当今就没活路了?

    沉默半晌,厉应九霍的瞪圆眼睛,目光灼灼的盯着杨浩问:“想必,杨家也是在那米利坚国过的不甚爽利,才要回来重造基业的吧?”

    杨浩坦然点头:“不错!米国人如今在大力的丑化排斥华人,抢夺我们的财产和工作。他们看华人,就像看一群绵羊,每次毛长长了,就要剪掉,不劳而获。我们不受那个窝囊气,回到这里,就是要弄出点东西,有朝一日,有仇报仇,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厉应九冷笑:“你把话说得如此明白,就不怕把我吓跑,回头去报官?”

    ps:多谢书友140324145938656的打赏!另,求推荐票!

    第二十七章 全城轰动(下)

    杨浩的话,说得很冒险。

    这个时代,真正起心思要推翻满清的,只有孙文那寥寥几个,并且那还是今年他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彻底灰心绝望,下定决心要造反的。

    似厉应九这种人,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也吃喝不愁,很难去想什么民族大义,对造反的事儿往往敬而远之。杨浩嘴里没吐出那俩字眼,意思却已然差不多明了---乱世要来了,我要招兵买马,弄队伍。

    “你会吗?”杨浩迎着他的眼神,毫无畏惧,丝毫看不出青涩与迟疑。

    厉应九蓦地仰天大笑,笑完了有摇头叹气,从兜里摸出昨儿才从老爷子那里拿到的香烟,点着一根美滋滋的深吸一口,屏息良久,吐出一根长达一米的笔直气箭,叹道:“我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这辈子也就见识过针鼻儿大的天下,承蒙四里八乡老少爷们抬爱,得了些微薄的名声。别的大道理咱不懂,可就一样,看不得外人欺负咱自家人!”

    他扭头看着杨浩:“你家老太爷是个豪杰,很对我老厉的撇。你老弟大气,仗义,能给咱乡亲一口好饭吃,这就值当我尽心效力!我不管你将来咋个办,只要能护住这地面上的人,刀山火海,老子也陪你走一遭!”

    “大庄客,够爽快!”杨浩一拍巴掌,“你尽可放心,我杨家做人首重信义,决不让朋友失望!”

    厉应九重重点头:“好,我看着!”

    一根烟抽完,他狠狠的把烟蒂碾碎,叹道:“练武的人抽这玩意,伤身体。算啦,今日过了瘾头,到此为止。”

    把整合烟丢给杨浩,甩开大步腾腾腾下了工地,扯开嗓门吆喝一帮徒弟伙计们帮忙维持秩序,山下,一伙接一伙的乡民纷纷涌来。

    今天来的人,果然更多!杨浩一看不是个事儿,果断招呼刘大富等人,让力工们停下手里的活,先在山下事先勘察好的地方立刻挖坑树杆子,他则招呼数人从仓库中,搬出一摞一摞的2米高铁丝网围栏,堵着山口的地方迅速构建起隔离墙。

    刘大富一看那光闪闪的镀锌网,惊叫道:“少爷!您不会是想用这东西把整座山都包起来吧:”

    杨浩瞪他一眼:“这很奇怪吗?有个两三千米也就差不多够用了,少废话,赶紧干活!”

    其余的人已经是彻底麻了。在他们看来无比昂贵的钢铁,人家拿来当围墙用,这得奢侈到何种地步啊!

    山下涌来的人一时也惊呆了,满脑子的热望登时化作冷汗窜出来,面对的情况是在超出他们心理准备之外,不由个个忐忑起来,那种一大伙冲过去的心思凉了半截。

    这里头,并非都是真心实意找活干的,其中不乏那些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另外,便是周典史以及他们手下六房三班巡检们控制的人手,派过来一则打探消息,二则趁机起哄添乱。

    不过这些人终归没见过世面,那明晃晃的铁网一片一片的树立,在他们眼里那都是成堆的银钱!太多,就容易吓着人,心生忌惮。

    趁此机会,厉应九招呼众汉子,换了整齐划一的黑色制服,要挂绣春刀,手持七尺长枪,雪亮的精钢枪头足有一尺多长,血红的缨子反射出刺眼的光,当空一挥,寒气森森,震慑的众人不敢放肆。

    人手还是太少,准备严重不足啊!

    杨浩摇摇头,亲自上阵分担管中宽的工作,两条长龙沿着起伏不平的山岭一直延伸出去足有一里地,够他们忙活的了。

    就在杨浩以为今天搞不好得全搭进去的时候,蔡府管家带着十几名账房书办匆忙赶来,立即把他替换下来。未几,一名把总带着十来号人,跟杨浩热情的打个招呼,主动帮着维持秩序。

    官兵的威慑力果然不是盖的,不管之前打什么主意的立马老实了,杨浩吩咐刘大富,带人把茶水果子什么的都搬过来伺候着,让这帮大爷出力也心甘情愿,一时间,山上山下,秩序井然。

    管家李福掏出手绢直擦汗,嘘嘘喘气,叹道:“想不到才过两日,就闹出偌大动静。我家老爷估摸着杨少爷人手不足,特地命老仆带人帮衬些个。”

    杨浩拱手相谢:“却是让蔡兄不幸料中,李管家此来帮了大忙,回头定要好好感谢!”

    李福连连摆手:“应当的应当的!不瞒杨少爷,自打前日回府之后,当时就有不少人上门请托,昨日一天忙的连口水都顾不上喝。我家老爷说了,若日日都能如此门庭若市,令众人高看一眼,累坏了也心甘。更要多谢杨少爷。”

    这话却不假。杨浩给的那一大箱子,城里城外有点身份地位的乡绅富户,谁不眼馋?有好买卖做,有偌大的利润,谁不想沾手?杨浩却委托了蔡渠,其他人就得先看蔡家的面子,却是让蔡渠的威望,一下子暴涨许多。对他来说,那可是有钱都买不来的大好事啊。

    所谓花花轿子人抬人,相互捧场,才能合作长久。杨浩对蔡家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果然,没有找错合作对象。

    说话间,一些迫不及待的商户乡绅开始登门。骑驴的,坐轿的,驾马车的,五花八门,一个个都努力收拾的富贵一些。但再怎么打扮,这年头的布也好丝绸也好,都土不拉几的几种单色,根本弄不出电视剧里那种富丽堂皇,贵气十足的风范。

    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马褂腰间挂玉,这是标准装束,下了骑乘一看人山人海的架势,正朝着两边山脚蔓延的铁丝网,纷纷倒吸凉气。

    再抬头,几十米高的山坡上,一字排开成片的板房,两层高的蓝白相间建筑造型另类,悬空在外的曲折阶梯看上去有点高大上。家在附近的地主忍不住惊叹:“往日此地只是一片荒山野岭,怎的几天功夫就弄出这许多房子来!好手段!”

    他们越发的好奇,到底是何许人能折腾出如此大的声势?纷纷从侧面由专人领上去,进了杨浩直接投影过来的一间屋子里,刘大富带着几人正手忙脚乱的从仓库一边拆箱子,一边往这边货架上摆样品,累得满头大汗。

    一看到屋子中的东西,所有人的眼睛发花,再也舍不得合上!

    第一间样品陈列室,赫然全都是不锈钢产品!整张的厨房工作台上,从大到小各种尺寸的锅碗瓢盆、调料缸、刀叉勺子,品类以百计,无不反射着耀眼的银光,每一样都能当镜子照,那种震撼,无以复加!

    杨浩嘴角微翘,心中暗想:“小姑果然善于揣摩人心啊!对旧时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种东西冲击力更强!因为其中的技术含量让他们根本无法定价,却更容易判定其为可以带来暴力的绝佳商品。”

    他们有心摸一把,却伸伸缩缩的生怕给弄脏了,刘大富等人各自带着洁白的劳保手套,来回搬东西的时候那鼻孔眼都是朝上翻起的,心里头一个劲的骂这帮人土鳖没见识,好东西又岂止是这些啊!

    蔡府管家李福虽然看过那一箱子好东西,现在也一样的激动莫名,两眼通红的冲杨浩嚷嚷:“杨少爷!这些个东西都是什么价码?您发个话!”

    在他和众位乡绅财主们眼里,这玩意跟银子打的一样!都说皇帝吃饭用金饭碗,王爷公主用银子的,到底啥样,一般财主家也没有。今天他们笃定了,你大爷的估计也就这程度了,老子豁出去奢侈一回,怎么也要弄一套摆家里,那叫一个场面儿!

    杨海心当初精心准备货物时,就是如此想的。在还没有发明不锈钢的今天,此物怎么卖都合适。而且好处在于,你不必一下子投资太多,哪怕买一根调羹也行,至少能体验一把。但价钱,绝对不会便宜了就是!

    不过现在可不忙着揭开谜底,杨浩吊着他们胃口,领到第二间样品室,另一组人往货架上摆的,是各式各样的布!数百种花色,说不出的鲜亮,挺括的呢子与混纺布,精美的人造丝稠五彩斑斓,成片的纱网**飘飘如羽,让一群人仿佛进入了梦幻国度,百花世界!

    这年头,全世界都缺颜色。除了产量有限的天然染料,全世界也没有几种合成染料,产量也不高,色泽,更是没法跟21世纪相提并论!中国人大多数穿的是缸染土布,厚重,板硬,纤维粗,易起皱,关键这玩意不耐洗,容易掉色!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有数不清的选择,一时间,谁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

    不过李管家却是看出点眉目了。杨浩手里掌握的资源比他们猜测的多得多,他是要用此种方式先彻底的镇住了众人,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掌握先机。同时又不会让众人合伙给顶住---有太多的选择,每个人任取几种都够吃的。

    他不由暗自赞叹:“好一个杨家!只怕是过了今天,整个日照县就真的要被他彻底的掀翻了个儿吧!”

    第二十八章 垄断野望

    整整六个大集装箱的货物,全部摆开,正好把六间陈列室的货架放满。

    陆续到达的商人们在初期的一阵大呼小叫之后,渐渐的都麻木了---不麻不行,好东西太多,任何一个小分类都不是他们能独自吃下的,除了联手针对某一类外,没人想过要包圆儿了,他们没那么多钱!

    不说别的,光是不锈钢产品,这种被无良商人杨海心钦定为“银钢”的好玩意,随手一算都有几十万两银子的分量。

    在她的定价规则中,凡是弄到本时空的产品,起码是五倍以上的利润才对得起自己的忙活。所以对不锈钢产品,往往不是在进货价后面加个零,就是前头加个一,一把超市里卖2块的调羹,这里就敢卖到一个小洋,成套的五件一个大洋!

    最坑爹的要数那些成套礼盒装的西餐刀具,49软妹币进的要价49个大洋,99进的要99个大洋,更贵的整套不锈钢餐具,起价998,布置一间厨房和餐厅,包含整套的布艺杯盘碗盏等等,9998大洋起!你还别嫌贵,咱还不讲价,限量供应,爱买不买!

    就这也没有哪一个商人觉得贵,反而觉得太便宜!如此奢华的好东西,起码要比同等重量的银子一般贵才合算嘛!

    这年头,西风东渐之后,沿海一带城市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洋的生活方式,但无论是他们还是来中国淘金开拓的那些洋鬼子,几乎没有人能凑齐一套银餐具。毕竟那是贵族的象征,向来是稀缺资源。

    中国人自古也有用银餐具的习惯,但多数集中在皇家和豪奢门户,普通财主家能有双银筷子有个银碗就不错了,实在这玩意加工难度高,拥有难度大。

    今天,却让杨浩的外来货物带来极大的冲击,如此“低廉亲民”的价格,想必不用多久,就能风靡各地,利润大大滴啊!

    数以百计的布匹就更不用说了。衣食住行四大样,穿衣放在第一位。中国人自古称为“华夏”,服章之美,说得就是穿上的讲究。但问题是,如今全世界好布料产量都是极低的,人造丝的量产也才刚刚研究成功,远远不能替代低产出的天丝,所以这价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

    现在,他们可以尽情选择各种花色,各种质量,自由搭配,只有你钱不够,没有你买不到。最贴心的是,每一种布料花色,人家都配上了一堆的服装样图和缝制工艺,包括剪彩、缝纫、定型的机器设备,千百种的丝线,等等的无数相关工具,不用费劲,当下就能开办服装厂!

    人家都做到这份上了,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后头摆出来的五金建材制品的种类更多!商人们极少数知道的常用种类,比如钉子,铁丝,价格低的让他们眼晕!最惊人的是九成来自钢制品!钢啊!那不是铁,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量产精钢的厂子,人均消费钢材估计能打个钉子,不是不想买,是买不起啊!

    全靠进口,洋鬼子们恨不得每样东西都卖出**的利润,那价格之坑爹,可想而知。

    然而上百种钉子,数十种规格的钢筋铁丝,都不过是堆在一角,更多的刀具、量刃具、锁具、通用五金,以及门窗、木工、船用、家具、服装、模具、箱包、皮带、装饰……千门万类,数不胜数!

    亮闪闪,冷森森,光灿灿,乌沉沉,各种色泽的金属制品,透过商人们的眼珠子反射出来的,全都是金光银彩。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数不清的银子!

    六间房子看完,谁也没有来时的疑惑和初始的贪婪,一个个机械的把目光扫过琳琅满目的货架,脑子里混沌一片,翻来覆去的盘算着自己经营种类里那些货物,会带来多么大的利润,几倍几倍的,让他们的算数技能严重倒退。

    做生意的人没有一个是傻瓜,走马观花看一遍后都明白杨浩的意思了,告一声罪,相互招呼着,就在旁边的商务洽谈室里,各自占据一张桌子,脑袋凑一块小声的商量,看看如何凑份子来承销其中一部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并非此地交通不发达就都没钱,实在是生意的盘子太大了。要知道在清末的中国北方,除了山西那些走口外贸易的,积累两百多年才凑起“白银谷”数以亿计的庞大财富外,大多数的商人,一年经营所得有个几百大洋利润,就相当不错了。

    举例来说,如今在招远开金矿的李家,那是全国都挂了号的大牛,最红火的时候,一年开采黄金7000两,手下养活着民工3000人上下,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剩下的纯利润多少?白银1300两!而他们投资本金多少?30万两白银!

    而山东本地有名的天下四大旱码头之一周村,其染织业闻名全国,生意最大的东来生绸布庄(电视剧《大染坊》的原型),其资本也不过只有区区3万两。可想而知,这年头地方商人的财力究竟多么有限。

    可以说,能够拿出一千两资本的,在日照县都是大商户,可杨浩摆出来的单子货物量,可能达到百万两之巨!他们个人连百分之一都吃不下,却又担心消息传出去后,北边胶州、青州、烟台乃至天津,西边沂州、兖州,南边海州、上海的商人知道了,抱团杀过来虎口夺食,到时候他们哭都没地儿。

    这里面,上头有人罩着的蔡家当仁不让的成了核心,同样打消了大包大揽念头的李管家,坦然让他们先商量,自己则派人快马加鞭的回庄里去把山西平遥商人宋云生给请了来。

    宋云生这两天过得很不安心。蔡渠也没瞒着他,当务之急是怎么跟杨家打好关系一起发财,被劫走的区区一两千两货物就成了次要。对此王师傅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没当地人配合,他一个受伤的两眼一抹黑。

    不过当宋云生看到蔡渠带回来的一大箱货样后,心思登时活络了。以他几代人从商的眼光,又刚刚跑了一趟上海,最清楚那么多新奇洋货蕴含多大的利益!

    因此,当李管家命人相请时,二话不说坐上马车一路小跑,不顾自己被颠的肠子翻个儿,麻溜的到了山上,走马观花的看完,郑重的与杨浩见礼,劈头就说:“杨先生,我宋家想要成为贵公司在山西以及口外的总承销商,可不可以?”

    这口气,不是一般的大!本地商人们听得真切,无不侧目而视,待听闻此人竟是山西平遥来的,立即淡然,仿佛理所应当。

    杨浩知道这年头的山西人,有钱!平遥仅仅是几大商帮之一,但他们已经初步实现了“汇通天下”,票号和镖局生意遍及全国各处,里面随便拉出一家来,没有百万两的财富都不好意思见人。

    这两年,正是他们发展到鼎盛时期,平遥票号甚至承担了清政府财政和银行的部分职能,拦办军饷、账款、税银汇解等业务,二十多家票号,数十家洋行,数百家货栈商铺,几乎垄断了北方贸易,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物流中心,说是金山银海也不为过。

    他们的商业信誉自然没的说,堪称言出必践,说到做到。

    杨浩却没有立即回答,笑眯眯的请他落座奉茶,还特地泡了一壶砖茶,虽然味道原料比起这年头差了太多,好歹有个样子。

    不过喝惯了好茶的宋云生光是闻味儿就不由皱起眉头,这破玩意也就是糊弄口外的蒙古牧民,稍微有点身份的恐怕都喝不下嘴,姓杨的弄这个来招待自己,什么意思啊!

    不待他问,杨浩自己揭开谜底:“宋兄是不是觉得这茶太糙?不瞒你说,我也觉得如此,可没办法,谁让外洋能弄到的,就是此类廉价物事?要说好茶,还得是咱们中国特产的地道,不过据我所知,如今这样的好东西,也很难( 立鼎1894 http://www.xlawen.org/kan/546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