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立鼎1894 > 立鼎1894 第 25 部分阅读

第 25 部分阅读

    让其他沿江上下的船只看了个真切,但没有哪一个敢上来主持公道。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他们都惹不起,躲还来不及!

    重新放慢速度到10节,两条船三个小时候,开到汉城龙山码头。

    杨浩伸展胳膊腿,活动几下,从船上跳下来,早已迎候在此的两人立即快步迎上,抱拳笑道:“杨总来的好快!咱们还以为要等到午时呢。”

    杨浩哈哈笑着回礼:“不快点不行啊,后边一大帮子敌兵眼瞅着就要到了。鼎丞,这边一切都没问题吧?”

    “幸不辱命!”

    为首的年纪不过二十,脸上却显出不同常人的成熟稳重,听到杨浩的说法,眼睛里精光一闪,招呼其他人帮忙从船上往下卸货,自己头前带路,引着杨浩和刘大富等几人一起,来到码头里面隔出来的院落之中。

    这里,是杨浩早在4月底就建立起来的前哨战。《国闻报》发行之前,他在天津站住了脚,就安排人过来早做绸缪。

    迎出来的两人,正是带头到此工作的公司骨干,为首者名叫丁惟汾,今年不过20岁。在原本的轨迹中,他将在九年后去日本追随孙大炮,成为同盟会元老,为鲁省革命党之魁首,官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并任国民党中央训练部长,妥妥儿的副国级。

    不过在杨氏到来的时空,从小就受科举不第一肚皮对满清不满,只能当私塾先生的父亲丁以此影响,丁惟汾第一批接触到了杨浩,并第一批读到了许多在这年头堪称大逆不道的革命进步书籍,并在马山基地的一个多月间,耳濡目染,思想发生极大改变,主动加入了阵营。

    虽然杨家没有表态要造反,丁家父子却已经看出端倪。丁惟汾更是在《国闻报》筹建之初,主动请缨,作为第一批外派记者,来到最危险的朝鲜打前站,建立第一个海外情报基地。

    对外,则是炎华洋行的买办身份。租码头弄仓库,采访袁世凯搜集情报,都是他干的。短短一个来月,整个人磨砺的如同一柄宝剑!

    进了屋子,周围警戒散开,丁惟汾难掩兴奋的问:“杨总,是否日军已经行动了?”

    杨浩左右一扫同样跃跃欲试的几人,用力点头:“不但行动,他们派出的第一批军队,估计今天就能到龙山!很快这里就要成为战场了!”

    第八十五章 后退无路

    “太好了!如此一来,朝鲜之冲突再无转圜的余地,不但袁世凯和李鸿章之前的一番表现将成天下之笑柄,满朝文武大臣,也将被日人的颟顸显得无比愚蠢!哼,好好把他们的无用无能老朽迟钝,表演给天下人看!”

    丁惟汾毫不掩饰自己对清廷的恨意,用力的挥舞着拳头,如同即将冲上战场杀敌的勇士,充满了斗志!

    杨浩最喜欢这样的同伙儿,没那么多的思前想后,也不畏惧危险和挑战,机会来了,就干脆利落的抓住,这样才能在一日三变的紧张局势中,始终把握先机,稳步前行。

    一想到之后的风云变幻,自己居然是其中操纵的一份子,丁惟汾激动难抑,快速的来回踱步,一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夹杂着日照方言急速的喷吐:“今日一早,朝王已与东学道魁首议和完毕,彼方同意撤出全州,解散力量,不使日人有兴兵干涉之机。袁世凯竟然敢贪天之功为己有,发电国内,妄称此事为他一力促成!哼哼,果然胆大心黑,狂妄至极!”

    杨浩冷笑:“他是靠投机起家的,这点胆量还没有,也就当不了十年朝鲜太上皇。想来接到他的电报,李鸿章又要摇摆不定,再加上日本使节虚言哄骗,英国人在侧打马虎眼,他肯定妄想着以叛乱平定为借口,商议双方一起退兵,如此兵不血刃,就化解危机。这就显得他手段高超,压过朝中主战派一头!”

    “只可惜啊,聪明如李鸿章,如今也没有看透天下大势,苟且偷安已然不可能!国家的尊严与安全,终究是要以血和火来铸就!他,老朽了!”

    丁惟汾的思想进步已经有了激进的苗头,那些从本世界经过无数英才总结归纳出来的思想精华,被他囫囵吞枣的读取之后,迅速吸收,开始从一个懵懂的愤青,朝着一个拨开云雾、看清真相的革命者转变。

    杨浩的整个成长历程中,从未见过这样一种热情、激昂的青年,仅仅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甚至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就义无反顾的投入进去。这种觉悟,让他想起在教科书里,在影视剧中,那些迎着刺刀和枪炮,面对死亡的威胁,怡然不惧,大声喊出振聋发聩之怒吼的先驱!

    这也让他终于明白,为何当下的孙大炮那种四六不靠、不成体系的萌芽革命思想,都能引起那么多的青年精英响应,追随,投入。实在是,在这个时代,被列强的大炮轰碎了满清两百年打造的一潭死水后,读书明理的青年们,睁眼看到的是一个巨浪滔天的险恶世界,他们只要认识到了民族危亡,就能勇敢的站起来,抗争!

    不抗争,不奋斗,整个民族都要完蛋。哪怕在愚民统治下经过多少代,那种深入国人骨髓的天朝上国、泱泱中华的自傲和尊贵信念,依然凭着中国文字传承下来。

    如今,那种来自祖先的辉煌眼瞅着就要葬送在这一代手里,连给异族当奴仆的机会也不可得,后退无路,只能前行了!

    不管从反正哪个角度去讲,中国的士人阶层总是不肯认栽的。历史上那些异族入侵建立的王朝,好歹还有个“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裱糊脸面。现在,西方人却要来个彻底改变,这就绝对不能接受!

    杨浩的年龄和经历,无法理解在这个时代,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精神,是所有读书人阶层的支柱。当有人要把这根支柱砍到,并且连根拔起烧成灰烬,那等于是挖了他们的祖坟,不拼命,才怪!

    与丁惟汾一起来的另一个青年许衍灼,同样也是思想觉醒最早的一个,两人结伴来朝鲜,分工明确,一明一暗。

    听到这里,他也忍不住道:“等日军大批赶来,朝鲜局势将不可控,我们也要有所作为,决不能让倭人轻易得手!”

    杨浩此前已经跟他们推演过朝鲜事变的过程和结果,如今一步一步都在兑现,两人绝不怀疑其判断。以日本人的得寸进尺秉性,他们的大军来了,就不可能轻易退走。清廷若是还在步步被动,后果不堪设想!

    不管对朝廷多么失望,他们也不愿意看到一场大败降临到自己人头上。

    没有人比杨浩更清楚事情发展的方向,尽管许多的中间环节被他硬生生的催熟越过,总体的结果基本不可能改变。

    他挺起胸膛,双眼微眯,注视着窗外露出半边的江水,以无比肯定的语气道:“若不是为了尽可能的挽回败局,我们又何必冒着生命危险来此?哼,日本人的主力最迟在今天傍晚就将登陆仁川,随后,他们将抢夺汉城控制权,逼迫朝王否认与清国的宗藩关系。若得不到应允,他们甚至会把大院君抬出来当傀儡,强行斩断与清国之关系,光明正大的缔结保护国约定。之后,就要展开对清军的驱逐之战!”

    丁惟汾捏紧拳头,目光灼灼:“所以,我们没有时间浪费。等日军先头部队一到龙山,我就立即去面见袁世凯,劝他警告国内早做准备,同时将此事以号外的形式同步披露。然后,就要做好充足的军事斗争准备了!”

    杨浩此来朝鲜,不是闲着无聊凑热闹。他要把经过初步训练的半个营精兵,投入到战场之上,以实战来砥砺。同样的,要凭着这一股奇兵,保证在朝人员---包括清国使节团和商民的安全,有机会的话,就把朝鲜王室的人,从日军手中抢出来!

    因为船舶运力限制,跟着来的只有一个重装排,接下来,要多跑几趟,把余下的人和装备都运来。对此,杨浩无比希望那艘3000吨级货轮早日改装完工。有那家伙,一个团都能轻松转运。

    “对袁世凯的狡猾和李鸿章的傲慢固执,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接下来,我们商量一下具体的行动细节。”

    几个人凑到桌子前,对着地图,聚精会神的讨论起来。

    国内,袁世凯的报捷电文刚刚发到,《国闻报》紧急印发的号外就传遍天津,并有人以六百里加急速递送往京城。毫不留情的揭穿袁某人的谎报军功,指出东学道首领们审时度势,自动自觉配合谈和、撤兵,跟他袁项城屁的关系都没有。

    如果没有杨浩插手,以袁世凯十年累积的名声,他说谎也有人信。但现在,连续一个多月的出丑让他的信誉跌入谷底,几乎所有人下意识的相信《国闻报》的披露真相。袁世凯发电报又不能长篇大论,自然无法跟作弊者竞争。

    于是乎,不等李鸿章帮着说好话的折子写好,宫里的申饬已经发到北洋衙门。

    李鸿章差点气出心脏病来,他就觉着,这个《国闻报》故意跟他作对!怎么老是反着来呢?莫非以为老夫的刀不利,砍不了你们一干人的头颅不成?!

    他正要让张佩纶去警告严复,又一份号外迅疾发出:“日本八艘军舰云集仁川,日使大鸟圭介带三百精兵并炮兵一队,强行进入汉城!”

    李鸿章当时身子就是一震!日本人不是说去护侨的么?不是只带着20名警察的么,怎么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人,还有炮!护侨要用炮么!

    他再次拿不准了。不过一盘算自家的兵力,貌似聂士成带着的人上千,远远多过对方,且另外还有三艘战舰在仁川与牙山之间,却也不怕对方生事。再次询问英国人,得到公使欧格讷的再三保证,大英帝国一直在努力协调日方,不使发生不愉快的冲突。

    李鸿章一根筋的认为这不过是小日本在虚张声势,马上拟折子辩解。

    但就在天要黑了的时候,《国闻报》竟又发出了第三份号外!“日军大队兵马两千余人,在仁川卸载!‘超勇’、‘图南’、二舰途中险遭不测,幸得神秘船只开炮干预得脱!”

    斯时,日军那五艘装载了两千多陆军的军舰,以“松岛号”为首在仁川靠岸,那么多人马卸下的场面,就在附近警戒的“济远舰”、“平远舰”看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

    日本人,这根本就不是要平息事端,一直以来表现出的谦恭态度,根本就是在骗人!

    《国闻报》言之凿凿,不日还将有更多日军登陆,届时,数千兵力形成绝对威压,更控制仁川登陆点,则清国即便想要增援,却也已经失了先机!

    李鸿章的坚持终于动摇起来,以他那么多年经历的风风雨雨,怎么都觉得事情之不寻常,似乎完全不能掌握了。他心中仅存的一丝侥幸,英国人应该不会骗他,日本人还在虚张声势!

    他命人给袁世凯发电询问详情,袁的回答令他胡子乱颤:“要么全力增兵,彻底压过日军总数以保平安,准备作战;要么把军队全部撤回去,然后要求日军也撤兵。”

    李鸿章看看号外上,用鲜红大字勾勒出的日方借口,他们除了《天津会议专条》之外,还有一份《济物浦条约》!日本不必遵循共同进退原则,自然有权驻兵在朝鲜!

    那么,就只剩下开战一条路了!

    第八十六章 汉城乱(一)

    到了现在,清廷最后一条裤衩都被扒掉了。昔日天朝上国的那么多宗藩,如今只剩下一个朝鲜,却眼瞅着就要保不住了,又是在太后老佛爷大喜的日子里,这一耳光抽的够响亮,够狠!

    饶是慈禧再怎么不乐意动刀兵,这口气她也忍不下了。老娘好不容易熬到今天,想安生过个六十大寿,你个东洋小鼻子偏生上来添乱,没了朝鲜,到时候岂不是一个来祝寿的宗藩王国都没有?那场面,简直是千古以来最差了!

    人活一张脸,佛争一炷香。同时兼具天下最具权势的女人和亿万人敬仰之老佛爷于一身的西太后,终于动气上火了!

    她这一松口,光绪皇帝那边儿登时如脱缰的野马。翁同龢、李鸿藻为首的清流们嘴炮放的山响,各种兴大兵以惩治小日本的折子潮水一般涌入京畿,堆满了案头。

    军机处,跟一团棉花似的庆亲王奕劻被下旨切则,随后所有人群情汹汹的把矛头指向李鸿章,但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说明白,打仗要用的军饷,怎么解决?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没银子,你喊破嗓子都没用。李鸿章上折子请户部拨款300万两以资军用,结果上头七拼八凑的,一共弄来18万!就这点钱,不少人还阴阳怪气的说:“你李中堂也不是没银子啊!”

    李鸿章的确有钱,大约250万两,分散存在汇丰等几个银行里。可别忘了,他得支撑一整个北洋舰队,和二十多万淮军的耗费,这些钱用来打仗,根本连个零头都不足。

    日军为了这场战争,提前准备了总数近2亿日元,筹备周期从1893年一直计划到1896年,涵盖发型1.5亿战争债券。当时的日本年税收5千万两多点,已经是竭尽全力,毫无潜力可挖。大清国年税收8千万多,但各国估计的国民收入,却高达30亿!

    就是如此之大的国家经济体量,到了要打仗的节骨眼上,没银子!

    没钱,什么事儿都干不成。李鸿章面对铺天盖地的骂声,只能报以苦笑。始终站在公平公正立场上揭发最新消息的《国闻报》,却开始给他打起了抱不平,用精准的数字,严谨的论据,说明一场战争究竟需要那些东西。

    大清国这么多年来没有增添一艘先进军舰,所有的火炮差不多都落伍,刚刚仿制成功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居然没有安装上舰,天津军械局出产的炮弹尺寸居然不合格,威力更无法保证,真要把舰队派出去,是送死呢,还是送死呢,还是送死呢?

    打仗不仅仅是军队的事,后勤供应,指挥调度,战略防御,全方位的动员,那是需要一个国家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的。大清朝倒好,九成五的人都站在岸上大呼小叫比手画脚,除了口吐莲花放嘴炮,没有一个掳袖子下场帮忙的。诺大一个户部,给出的那点军费,都赶不上日本娼妓捐赠的数额一成!

    日本娼妓在整个甲午战争中,都捐出了150万两军费!

    国家危难之际,一个个满腹圣贤书,整天把圣人教条挂在嘴上的清流文人,连东洋婊-子都不如!

    《国闻报》的用词没那么激烈,却已经非常隐晦的点出来问题所在,给全国上下对战争认识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士人们狠狠上了一课。至于能够有几个看明白,那是没法估计的。

    李鸿章不想承情,不过他的确希望翁同龢那帮人能够真的想清楚其中的难处。又加上这时候,英国人再次发来“好消息”,称英法美俄德五国正在联合商议,压制日本的野心,进行调停,特别俄国表现的异常积极。他再次犹豫起来,于是,最后一个绝好的机会,被轻易的放过!

    6月10日夜,汉城龙山码头基地,密室之中,杨浩把国内发来的秘密电文拍在桌上,对满脸失望的丁惟汾等人冷笑道:“看到了吧?这就是大清国群臣的嘴脸!清流只会添乱掣肘,李鸿章还存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场仗,从一开始就输定了!”

    丁惟汾年轻的脸庞满是肃杀,咬着牙根恨声道:“国家就毁在这样一群混账手里!好在我们有所准备。袁世凯不肯当逃兵,还想着乱中取利,哼,必不能让他得逞。铁岩,你那边是否准备妥当?”

    许衍灼(字铁岩)书生气的脸上泛起一抹红晕,用力的点头:“人手已经部署到位!只待明日一早,日军抵达之时,就可鼓噪起来!”

    杨浩一拍巴掌:“好!最迟明天下午,我们最后一批人员装备全部到齐,到时候,正好内外夹攻,搅他个天翻地覆!”

    密室之外,是三重建筑隔离的硕大仓库和厂房区,全封闭的院落内,四面高点全部有荷枪实弹的黑衣警卫暗中把守,保证风雨不透。

    宽广的仓库和空旷的厂房内,一百多名身穿便装的战士,各自在铺位上抓紧睡前最后一点时间,整理自己的装备,检查可能存在的问题。

    他们都是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训练和选拔,最终考核合格的学员。按照计划,他们的第三个月新兵连训练科目,本来是要到海边和海上去进行。但战争即将到来,就把他们拉到了朝鲜,以战代练,用真正的战争,来检验训练的成果,他们的成色。

    两个月的思想洗礼,让这些原本只是粗通文字的朴实青年有了极大的转变。如今,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说出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白当兵打仗的目的,牺牲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下那些“当兵吃粮”、“拿谁的饷就为谁卖命”的旧式军人,有决然的不同。

    有土地革命时期出身的老爷子坐镇,加上现代正统军人的杨海卫联手调-教,洗刷这一批纯洁的小青年再顺当不过。

    这不是单纯的忽悠,每一个战士都能亲身体会到其中的不同。他们在辛苦训练时,家人得到安逸的工作,弟弟妹妹的免费教育,家里土地和共同拥有农场的统种统收,足称后顾无忧。更能想到这样的模式推广开来,将给其他的人群带来多么大的利益。

    现代军人与旧式军人的不同,便是有崇高理想和奉献精神。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这样的转变,足以让他们站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上,自动自发的去为之奋斗,乃至流血牺牲!

    这一次,杨浩把他们漂洋过海的拉到朝鲜,每个人都觉得很新奇,明天就要投入第一次别开生面的战斗,小年轻们没有不激动的。但严格的训练让他们养成了极好的纪律精神,没有人脑子发热的胡思乱想,各自按照训练科目,整装待发!

    杨浩这些日子无疑是最辛苦和忙碌的。在两个位面几头忙活的同时,他得抽出大量时间来,与新兵们一起完成训练科目,并学会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指挥官。多亏了从小被老爷子和不得志的老爸联手训练出来的基础,让他始终能够以优势的军事技能,压服众人。

    现在,他像一个战争年代的合格长官一样,在临战之前,来给战士们解压打气。轻松的笑着,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拍一拍肩膀,关心一下训练导致的擦伤,一丝不苟,细心周到。

    巡视完毕,杨浩来到院子中,举头看开始洒落雨点的黑暗天幕,只觉得心头沉甸甸的。明天,就要带着许多人踏上生死之路了,他不能保证把每一个人都带回来,而这还只是牺牲的开始。他,能够坚持到最后吗?

    无论生性多么跳脱,如何的胆大手黑,杨浩终究是个善良人,一个决定就可能导致无数朝夕相处的人生死永诀,这种负担,绝不是一个“杀伐果断”就能抹除。

    丁惟汾和许衍灼从旁边走来,低沉有力的道:“放心吧,我们一定可以成功!”

    三个人并肩站立,静静倾听雨点簌簌敲打,和墙外渐趋激荡的浪涛,胸腹之中,豪情万丈!

    6月11日清晨,淹没在沥沥小雨中的汉城街头,不知从哪里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一簇簇的人群。刚开始,他们并没什么可疑的举动,只是沿着街道挨家挨户的派送传单。

    但仅仅过了一个小时,再次露面的他们,赫然全部换了一身白衣,一把白伞,额头缠着白布,手中举着白幡,上面用血红的大字写着:“日本人滚出去!朝鲜是自主国家!还我民权!拒绝倭寇压迫!”

    转眼之间,人群汇聚成十几大股,他们挥舞手臂,喊着口号,从四面八方潮水一样的汇聚到日本领事馆的前头!

    刚刚准备来此抗议日军的外务督办赵秉稷,恰好看到这一幕,脑袋当时就“嗡”的一下,差点爆了血管!这是民变!有人在煽动汉城市民闹事!

    他哆里哆嗦的吩咐人去劝退游行的民众,不料为首一名儒生一眼就看到了他的官轿,大步流星冲过来,嘶声裂肺的大喊:“赵大人也是来支持我们的抗议行动吗?太好了!”

    赵秉稷急忙摇手否认,但他个人的声音,被人群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彻底淹没!日公使馆的警卫立即举枪警戒!

    第八十七章 汉城乱(二)栽赃

    前天,第一批抵达的日军联合陆战队主力抵达汉城,不顾朝鲜外务协办李容植的阻拦强行进入,并在市川旅馆内设立大队部。此种蛮横行径,已经引起本来就极其反感日本的汉城民众很大的意见。

    只是他们的人数不算太多,加之朝王内廷四面弹压,才没有闹出事端。

    但这并不意味着局势就真的平稳。别忘了,这里有同步发行的《国闻报》,几乎整个朝鲜统治阶层都学习汉家经典,用汉字吟诗作赋的环境下,阅读报纸一点障碍都没有。

    几乎集中了整个国家文化力量的汉城,《国闻报》一次销售少说也有几百份,多则上千份。不论是站在哪一方立场上,人们都急于知道外界局势的变化。

    于是,东学道的主动谈和,威胁尽去之后,中日两国不断地增兵,外交扯皮,日本的两面三刀,清廷的犹豫不决,列强的煽风点火,种种对朝鲜来说绝对不利的消息甚嚣尘上!

    朝鲜的儒生不少,热血青年更多!当此天下剧变的时代,他们与清国的年轻士子一样,也都在寻求国家民族变革的出路。十年前的“旅日绅士团”回来后变成了倾向日本的“开化党”,甚至打算以政变来集体倒戈,得亏被清廷派兵打压下去。

    不过因此而导致的内部分裂已经形成,保守派的“事大党”和正统儒生们,其实也都跟东学道的人差不多,非常反感日本那种依仗兵力强行打上门来,逼着剃发易服、改信基督教的所谓革新作风。

    而在最近的日子里,这一不满情绪累积到顶峰,就差一个引子发泄出来。

    关键时刻,杨浩埋下的钉子开始发力了!许衍灼为首的工作组,配合丁惟汾的《国闻报》记者组,明暗相合,不动声色的接触那些相对激进的青年儒生,在他们中间传播革命思想,潜移默化的获取信任,一步步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

    到今天,这些青年儒生们都形成一种思维,如果继续坐看清廷延误战机,放任日本迅速增兵过来,不但要重演十年前甲申之变的惨剧,甚至可能因为清廷战败,朝鲜五百年国祚宣告结束,从一个正统的东方文化古国,变成日本野蛮人的奴仆!

    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当得知今天,将有更大一批日本军队要进入汉城,以强大的兵力强迫王室断绝与中华五百年的藩属关系,翻脸成仇,大厦将倾,青年们终于彻底愤怒了!

    许衍灼紧接着把之前收买的一些棋子动员起来,由他们出面四处串联,把早就准备好的服装、旗幡、传单分散开去,约定好了,就在今天上午,暴起发难!

    汉城的市民,对日本人不爽的就更多了!这些年,日本强行垄断朝鲜超过八成的生意,大肆倾销从欧美贩运过来的洋货,冲垮本地的手工业和商业,弄得他们没钱赚,没饭吃,敢怒不敢言!

    现在有愣头青打前锋,他们跟上来站脚助威,不过顺水推舟,还能出口恶气,危险又不大,干嘛不做!

    于是,成千上万的人潮就在各种心思的驱动下,滚雪球式的越积越多,不断涌动,变成如今可以把日本公使馆完全包围的浩大声势!

    迎上赵秉稷的那名儒生不是一般人,乃是当世朝鲜大儒柳麟锡的入室弟子安承禹!柳麟锡,则是自更牛的大儒李恒老的学生,被认为继承了其“华西学派”学术衣钵的一代宗师!李恒老的徒子徒孙们,也都以柳麟锡为魁首,视为正宗!

    柳麟锡本人,也不是个安分人。在1876年朝鲜与日本缔结《江华条约》时,他就与洪在龟等京畿道儒生46人联名上“斥洋疏”,与京城的“持斧上书”的另一大牛崔亦铉共同提出“倭洋一体”的口号,坚决反对与日本修好通商。可以说,他本就是个坚定的反日反西化的旗帜性人物。

    今天,朝鲜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他在讲学的地方没有动,但他的学生们却在此,头脑比较灵活的安承禹立即抓住机会,挺身而出,担当儒生学子领袖,挥舞拳头,摇摆旗幡,搅起莫大声势,浩浩荡荡的杀到了阵前!

    汉城街道并不宽广,几百人挤在一起都显得格外壮观。人数过千,那就一眼都望不到边。数以千计的大声呼喊,振荡的雨丝都难以顺溜的落下,一股滚滚热潮,在六月的早晨,把整个王都都要煮沸了!

    驻守日本公使馆的警卫数量并不多,包括公使大鸟圭介在内,从心里都没把朝鲜人当回事的日本人,压根就没想到,这群跟绵羊一般的家伙,居然胆大包天,聚众跑到公使馆来示威!

    赵秉稷喊破嗓子也没有办法阻挡儒生们的热情,反倒被安承禹硬拖着进了人群,紧跟着一阵更加响亮的欢呼声,如海啸一般的蔓延开来,混杂在人群中的许衍灼等人,立即大声呼喊:“外务督办大人也站在我们的一边!同胞弟兄们,朝廷也是支持我们的正义之举!”

    “哦!哦!哦!”

    震天价的欢呼声,把旁边的房子震得墙皮都簌簌脱落,轰然大哗的动静,半个城市都听得到!

    在后头和其他街道上,还没有赶过来,没有下定决心的那些人,一听这个,登时心中火热,大声呼喊着加入到人群当中,把闹腾的力量,再次扩充一倍!

    日本公使馆的警卫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他们握着步枪的双手不停地颤抖,浑身大汗淋漓湿透了制服,扭曲的脸上尽是惊恐,虚张声势的呵斥,却连最前排的人都听不清。

    大鸟圭介才刚刚起床,从窗户往外一看,目光所及之处人头攒动,白色旗幡铺天盖地,好似哪位皇帝晏驾归天出国丧似的,当时就吓了一大跳!

    跟随他到来的20名警察头头,慌里慌张的跑上来,结结巴巴的报告:“公……公使阁下!事情不好了,朝鲜人要冲进来了!”

    大鸟圭介是老资格的政客,更是野心十足的激进派,他身上担着挑起朝鲜战争的重任,对各种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都有充分的准备。

    狠狠地瞪了一眼那警察头头,他泰然自若的整理燕尾服,沉声呵斥:“慌什么,朝鲜人没有那个胆子冲进来的!你立刻通知在市川旅馆的联合陆战队,让向山慎吉少佐派一队人过来加强防卫。另外,特别叮嘱他,不要被意外的挑衅激怒了,极可能有人在暗中挑拨滋事!”

    “嗨!我这就去办。可是,外面的暴民怎么办?”

    大鸟圭介从容的迈步出去:“我去把他们赶走!”

    “啊?!”警察头头吓一大跳,“可是,这样会非常的危险!公使阁下,您最好呆在这里,我们去维持秩序就可以了!”

    大鸟圭介冷哼一声:“这样的事,不是你们可以办好的。”

    他板着脸,大步流星的来到使馆门前,毫不畏惧的站到人群前方,阴冷的目光居高临下的蔑视着众人,就那么毫无表情的冷冷直视。

    安承禹见过他的照片,知道这是正主,急忙举高右手,狂乱的呼喊声迅速的息止。随后,安承禹一抖白色长衫,挺起胸膛,面带大义凛然之色,上前几步,在大鸟圭介五米外站定,朗声说道:“尊敬的公使先生,我们是正义的朝鲜臣民代表,在此,我们提出郑重之要求,请您转告贵国政府,立即停止对我国疆土的肆意侵犯,和对我国朝政的粗暴干预!”

    说完,他双手捧出一份厚厚的文书,高高的举起。

    大鸟圭介看都不看一眼,嘴角一抽,冷笑道:“大日本帝国对朝鲜拥有合法的驻兵权,这是在《济物浦条约》和《江华条约》里,都明确了的。日朝提携,乃是两国臣民之幸事!你们这些年轻人不懂的世界大势,只听到一些不法之徒的挑唆哄骗,就跑来威胁帝国的外交使节,不知道这要引起极大的麻烦吗?!”

    安承禹也不是善茬,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儒生,青年领袖,耍嘴皮子的本事不弱于一般的政客,当即义正词严的喝道:“朝鲜是朝鲜人的朝鲜!我们拥有自己的主权,不需要日本来干涉。你们派出这么多的军队到我首都,已经严重侵犯本国的尊严,更严重威胁到我们的人民安危!如不接受条件,立即退出,我们就绝不退缩!”

    “对!绝不退缩!”

    “不能向倭寇屈服!”

    “小日本鬼子,滚出去!这里不欢迎你们!”

    “东洋倭奴,丢掉了中华文化正统,却还要剥夺我们的文明,帮着洋鬼子为虎作伥,无耻之尤!”

    “立即撤兵!滚出汉城!”

    山呼海啸一般的喊叫声,在大鸟圭介的傲慢和讽刺之下,再次冲天而起!一簇簇的人浪,从后面向前拥挤,把前头的人推动的踉踉跄跄,到了安承禹的身后。

    日本警卫下意识的举高了步枪,腮帮子抽搐着,手指不自觉的搭在了扳机上。

    就在这时,示威人群里,一名青年咬着牙,露出毅然决然的目光,忽然一个大步闯了出去!

    这一危险举动,让一名紧张的警察下意识的扣动扳机,大鸟圭介用眼角余光看到,惊呼一声:“不要!”

    旁边的人抬手把枪口用力一推,就见那青年的身体猛地一震,胸前一滩鲜血迅速蔓延开来!ps:感谢书友烽火如梦的打赏!看完的兄弟别忘了投票啊!

    第八十八章 汉城乱(三)陷害

    清脆的枪声,压过吵嚷的呼喊直上云霄,冒烟的枪口,让最前排的青年儒生们一下子卡壳,纷纷用难以置信的目光看着那警察,直到中弹的青年“噗通”仆倒在地,才惊呼起来:“啊---!日本人开枪了!他们打死了安贞节!”

    安承禹也给吓了一大跳!这样的变化,完全超出他的预料之外!

    他之前反复盘算过,这次行动的危机,看上去似乎很大,但绝不会闹得太过火。在朝廷那边,他可以捞到足够的政治资本。在同侪之中,他可以得到足够的名声,在广大的世人面前,他能树立一个为民请命、不畏强权的伟岸形象。

    而日本人,却绝对不敢开枪杀人的。那样一来,将会造成几乎无法收拾的恶果!

    但现在,他们的同胞兄弟,一起出来抗争日本的勇敢志士,就倒在他的旁边,如果那一枪稍微偏那么一点点,浑身是血趴倒在地的,就是他了!

    生死桥边走一遭,安承禹的脸色煞白,身子不由自主的哆嗦了几下,但马上恢复理智,凝眉瞪目,厉声呵斥:“你们竟然开枪?!我们为了寻求正义而来,竟然遭到如此残暴的对待!同胞们,同学们,我们不能害怕暴力!烈士就牺牲在面前,不能让他的鲜血百流!日本人,交出凶手!”

    “交出凶手!”

    “惩治罪犯!还我主权!”

    热血青年们被彻底激怒了!撕心裂肺的吼声一浪高过一浪,躁动的人群继续向前汹涌,前面的人把死掉的安贞节举过头顶,像是一面旗帜似的昭示给所有人看,朝着天空高举的拳头,密集如丛林!

    日本人蛮不讲理,开枪杀死热血青年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短短几分钟内传遍全城!

    还在各条街道上的人们愤怒了!还在家里面犹豫的人出来了!还在思考着利益得失的小市民下了决心,还在袖手旁观漠视不管的各国记者,举起了相机,拿起了纸笔!

    大鸟圭介被人用力扯着退回使馆内,所有的警卫抬着鹿砦堆起掩体,举枪警戒,如临大敌!

    那名开枪的警卫失魂落魄的喊叫:“不是我!我的子弹打到天上去了!”

    大鸟圭介郁闷的叹息一声:“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告诉向山少佐,立即赶过来维持秩序,通知朝王,把他们的暴民统统赶回去!哼,若是敢冲击公使馆,我们就可以公开的出兵了!”

    到了这等份上,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不过若朝鲜人都冲进来,那就能顺水推舟,把责任加到对方的身上。

    只可惜,他把组织者想得太简单了。安承禹大声疾呼数次后,转身跳上一个旁人丢过来的木箱子,高举双臂冲着众人高喊:“同胞们!同学们!亲友弟兄们!我们必须伸张正义,但不要冲击公使馆,那样一来我们就理亏了!日本人蛮横无理的拒绝对话,我们就让所有人都看看他们犯下的罪孽!请跟我一起,唤醒民众!”

    这时候,有人把宽阔的旗幡卷起来,成了一个简易担架,把安贞节的尸体放在上面,安承禹大义凛然,上前抓起前头的一截,与其他三人抗在肩上( 立鼎1894 http://www.xlawen.org/kan/546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