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立鼎1894 > 立鼎1894 第 57 部分阅读

第 57 部分阅读

    度大为不同。从今往后,我们日照人的名声,可就算打出去了!看看还有谁敢对商会的买卖打歪主意?”

    他一语数关,也有说给旁边其他人听的意思。

    既然打着商会护卫队的旗帜,那就是限定武装和作战的性质---为了保护本商会的财产。多想的人。可以休矣。想歪了的,也可以正回来。至于是不是真的。不那么重要。

    杨浩再次对蔡举人刮目相看。此人兼职了主簿,掌握全县军政大权后,脑袋越发好使了,看样子。日后地盘扩大,也能让其分担一部分民治。

    宋云生深有同感,连连点头:“正是如此。当日报纸登出消息,我商会护卫队扬威高丽,大败日寇,杀敌过千!接下来那几日里可谓宾客盈门,押运委托生意多的根本接不过来!”

    杨浩奇道:“我记得,《国闻报》上登载的消息,是我们配合官军打得胜仗。怎么会变成这样?”

    宋云生晒到:“官军什么德行谁不清楚?根本指望不上!小道消息没几天就能传遍各地,现在京里都在传闻,说杨大老板是练兵的强手。胜过洋夷!”

    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啊!

    杨浩并没有安排人传扬这样的说法,那只能是有人背地里捣鬼了。他刻意隐瞒战功保持低调,就是不想弄得超出掌控。可现在看来,藏在暗处的有心人不少哇!

    门口不是叙话之地,一群人簇拥着他入城。

    前方,浩浩荡荡的部队穿过十字大街。所过之处欢呼声哄闹声连绵不绝。

    本地人多年们见过这等热闹场景,有子弟在队伍中的无不感到与有荣焉。已经有人进了预备队的更是羡慕渴望。

    当杨浩来到大街中心时。队伍停下来。

    几名七老八十堪称“祥瑞”的老人家在后辈搀扶下,颤颤巍巍来到前头,手里端了酒碗,对杨浩说道:“百余年来,本县子弟第一回拒敌于国门外,扬威列国之间,给咱们日照人,增光添彩哇!这一切全败杨先生所赐。这一碗酒,便是本县乡里一份谢意!”

    杨浩现在也顾不得考虑这到底是谁安排的,连称“不敢”,上前双手接过,举起来左右相谢,然后一饮而尽。

    高粱酒,度数不低,入口火辣如刀割喉!

    杨浩洒洒咧咧的把一半顺着嘴角泼在衣服上,乡老们却认为这才是山东人该有的豪气,登时轰然叫好!

    杨浩高高举起空碗,大声道:“杨浩也是本乡故人,此番适逢其会,侥幸没有给乡亲父老丢脸!真正出生入死流血牺牲的,是这些咱们自家的子弟兵,诸位不如多多夸奖他们一番!”

    这份谦和,更让乡老们感到欣慰,街头巷尾,成千上万的民众再次大声鼓噪,喝彩不止。

    队伍里的士兵都是年轻人,从小到大哪里有过如此的风光?顿时一个个激动的面色发红,两眼放光。旁边大姑娘小媳妇的不老少,眼神中那种让他们很陌生的倾慕和注视,给弄得脑袋薰薰然,有点发飘。

    杨浩感觉这一次又做对了。

    本地人虽然淳朴,但却并不是老实呆僵。且在团练抗敌之事上,二十年前自发抗击捻军的事,说明并不怯战。只要他还没主动举起反清大旗,搞点武装之类的,其实本地人并不太当多大事。

    不过反过来,要把满清朝廷彻底的权威从他们脑袋里消除掉,还是任重道远啊!

    谢过自发前来劳军的乡老们,杨浩带兵继续前行,从西门出去,直奔马山基地。

    这二十里路,却不要他们再用两条腿去量。数百辆大车早在前面准备妥当,一个班一辆换乘后,浩浩荡荡开拔了出去。

    马山那边,却又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

    成千上万依托杨氏集团工作的民众,组成的庞大集镇早已占据了山下一平方公里还多的区域。

    成片的工厂鳞次栉比,蒸汽机喷发的浓烟汇聚成呛人的雾霭,轰隆隆的巨响昼夜不停,却也没人嫌弃呼吸不畅和噪音扰民。反倒一个个面带满足的笑容,精神抖擞的工作忙碌。

    队伍又一次打了胜仗,在他们而言不算新鲜事。哪怕其中一些人牺牲了,一些人受伤致残,家人也并不特别的悲伤,更别提对杨氏的怨恨。

    这年头,哪一家里没有夭折过孩子?生生死死是他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反过来,因为一个人的伤亡,却让一家人衣食无忧,有工作有学上有地种有医看,当下就死了换来,也是值得。

    当然绝大多数都囫囵回来了,这就值得庆贺一番。

    大老远的,有铁网围栏隔离开的大路门岗前,已经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成千上万的人兴高采烈的涌上前去,吵吵嚷嚷的问自己熟悉亲近的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战斗,杀了多少鬼子之类的话题。

    虽然是第二次看了,杨浩还是觉得有点错愕。

    在本世界多半独生子女的时代,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出事,都像是天要塌下来。跟这里一副“活着要高兴,死了也没啥大不了”的淡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啊!

    气氛根本严肃不起来,杨浩也就不再多折腾,集中训话后宣布纪律,然后解散。

    他自己也跑回老宅去,老妈宋爱兰上来就一把揪住了,上上下下的仔细打量,发现没少个零件多道疤之类的,才放下心来。

    儿行千里母担忧,尤其是只有一个孩子,还跟他爹一个德行,全都在外面打生打死的折腾。宋爱兰嘴上不说,心里头那股沉重的压力,别提多大。

    甚至她都有点后悔,宁可继续之前那种平淡的日子,也胜过如今这般一家人各奔东西整天忙得不着家。

    杨浩反应多快啊,嬉皮笑脸的道:“这不也是打基础的时候,难免忙碌一点,等过些日子全都上了正轨就好了。”

    宋爱兰是那么容易糊弄的么?狠狠瞪了他一眼,叹了口气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你们爷们儿心里头有数就行了。我看你这心是越来越野了,实在不行,赶紧找个对象管管吧。”

    “啊?!不用那么着急吧?”

    杨浩吃了一惊,老妈这是担心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干脆先找媳妇留下个一男半女的是怎么着?这戏码也太狗血了吧?该不会是,在这个时代呆的时间太长,给老传统给传染了?(未完待续)

    ps:感谢zhf1111的月票!

    第二零二章 李鸿章 的杀机

    9月18日,大清早,北洋水师的战报和《国闻报》被一起送到李鸿章的书房。

    中堂大人捻起薄薄的电文扫了一眼,耷拉着眼皮冷哼一声丢到一旁,干脆专心阅读报纸的头版头条消息。

    他如今也算明白了,这大清国的消息途径,官方的居然比不上一份报纸可靠。简直很荒唐,却也很无奈。以至于他最近经常有种自己已经落伍了的感觉。

    《国闻报》的头条继续最近数月一贯的冷静态度,用“一场未完的战争---北洋水师惨胜显疲态,日本海军骄狂遭重击”为题,从头到尾图文并茂的阐述了黄海海战的整个过程。

    撰写人的名字不用说,自然是声名卓著的“华声”---杨浩同学。

    文章以异乎寻常冷静的语气,毫无保留的把中日双方海军存在的问题、战斗中的各种失误,胜利或失败的原因一一点出。

    李鸿章注意到,其非常坦率的指出,日军总体实力并未受损,多数战舰将在其本土数月内修复完成。反观北洋水师,数十年洋务运动,买战舰建工厂的同时,却没有将维修保养的相关技术和设备同步跟上。此番遭受重创的定镇二舰,将几乎不可能得到妥善修复。

    因此,北洋水师的胜利不足夸,待到日军卷土重来,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

    另外,文章更指出。此次海战只是中日大战之一隅,决定双方最终成败的,仍然是陆军战争。这方面。清军的准备比起海军不堪太甚。随着平壤守军的退却,后方调动却迟缓混乱,被日军强行推进到辽东,甚至打到直隶的可能性极高。

    说到这点,昨天得到消息的杨浩自己其实更郁闷。

    他以为帮着清军守住平壤就能扭转战局,却不料前脚才走,左宝贵就因为枪伤和淋了一夜的大雨。外加国度劳累,9月16日当前就突发高烧。人事不省。

    到了17日,黄海之上战况正热烈的时候,他已经生命垂危。马玉崑孤掌难鸣,在一力主张后撤的卫汝贵鼓动下。江自康等人也认为弹尽粮绝,不可久守。于是,当日守军开始后撤。

    而提前一天到了后方的叶志超,却也提前一步挂了。

    这下子倒好,派遣往高丽的大军连折两员统兵将领,秩序大乱。李鸿章虽然紧急调动宋庆作为统帅率兵增援,为时已晚。

    看到后面的结论,李鸿章心里头一点儿高兴劲都没有了。尤其照片上,定镇两舰和“来远号”被几乎轰平烧光了上层建筑。战舰周身数不清弹痕窟窿的惨样,心疼的他胡子直哆嗦。

    就算击沉日军三艘主力舰,干掉了军务局长桦山资纪又如何?自家的实力大损。仰仗水师看家护院的事儿干不成了。

    作为提督的丁汝昌,被炮击重伤好歹是抢救下来了,不过却暂时管不了事儿。让谁去负责这个烂摊子,又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放下报纸,李鸿章罕有的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眸之中露出一丝疲惫。

    端着茶水进来的李经方正好看到。顿时吃了一惊,忙问道:“父亲是在为报纸所说之事忧心?”

    李鸿章轻轻摇头。接过茶碗去,拿杯盖慢慢地划开,忽而看着李经方道:“你是不是还在埋怨老夫当日不让你去高丽领兵?”

    李经方低头:“不敢!父亲既有明断,定然看的比儿子清楚。”

    李鸿章放下茶碗,叹道:“你还是有怨气呀!不要以为张幼樵劝阻,是在挡你上进的路。他也是为了你和老夫的名声考量。你看看报纸上说的情况,换做你去的话,能经营的更好么?”

    李经方瞥了桌上的《国闻报》一眼,迟疑了一下,摇头道:“不能。数十年沉疴难返,非一日之功可挽救。儿子也以为,要练一支新军方能补足缺漏。”

    平壤之战前,李经方曾再三请命要去前方领兵,特别是叶志超的昏庸胆怯被曝光后,更是请战心切。却被张佩纶提醒李鸿章力阻而未能成行,李经方心中因此而大为不满。

    不过随后的报纸专刊,就把清军如今的糟糕模样一点脸皮不留的给揭开来。战斗中种种糟糕透顶的表现,充分说明其落后之严重。空有那么多的犀利武器装备,却连基本的装备统一都做不到,更别提要求极高的现代后勤。训练和战术素养什么的,更是浮云一般。

    可以说,偌大个大清国,四亿三千万人口,却连一万合格的兵员都拿不出来。上去的那些不过是凑数,一旦开战,都只好用性命去拼。

    也就幸亏现在的日军都是些生瓜蛋子,武器弹药全都不足,等对方锻炼出来以后,清军就只能是一群被赶着满山乱窜的软脚蟹了。

    李经方不是没看报纸,他也终于明白自己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不过骨子里那股文人习气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这也是中国自宋代以来读书人的通病。好像读了圣贤书,立马就能带兵打仗决胜于千里之外似的。也不看看从那时到现在,一千年里,真正合格的儒将一共才几个?

    被拒在家里不能出去,李经方索性赌气似的天天在李鸿章面前晃悠。另外也是担心老头子被前方的不利消息气出个好歹来,也能照应的开。

    虽然不知亲生,不过李鸿章从来没把他当外人。叹了口气道:“老夫原想着一动不如一静,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啊!编练新军的必要性,想必朝廷现下应该知道了。不过这吃败仗的黑锅,还得我来背。”

    李经方愤然道:“若非他们在背后屡次掣肘,有何至于弄到今天的地步?父亲,这个官司要跟他们打。”

    朝中清流简直就是一群祸害。

    当初撺掇着弄钱给西太后修园子的是他们,目的是为了让皇帝亲政。再后来掐断海军拨款停止造舰的也是他们,目的是不让李鸿章实力进一步增强。如今打起仗来不赶趟儿了,一个个又变身兵法大家,比手画脚的乱出主意。有种的,你们上去打一场试试?

    李鸿章摆手笑道:“哪里打的清楚哇!算了,不提他们。说说你最近查探的情况,确实杨氏皆出于沂州日照?”

    李经方精神稍微一振,肯定的点头:“正如密报中所言一般。而今全国各处售卖的所谓洋货,多从日照转运出来。杨氏更在县外山里经营偌大一片工厂,又在海边开了港口和造船厂,规模之大,不下于江南机器局。”

    “好哇!看来这小子还真是有些门道。”李鸿章轻轻一拍桌案,双眸精光闪烁,“三年前老夫巡查海防之时,那日照县不过偏鄙渔港而已,多有些帆船,却无大用。想不到才过了这么点辰光,他就弄出如此声势。嗯,如此说来,其所用兵丁,也是当地募集来的?”

    李经方答道:“应该是了。沂州府所言,杨浩乃是当地团练之练总,初时皆以为其不过弄些人看家护院,却不料竟当真练成了精兵,连日军都打不过他。”

    他话里的兴奋和赞赏意味,让李鸿章很是不满,狠狠瞪了他一眼,喝道:“你见过枪炮比朝廷官军都犀利数倍的护院?哼,阴蓄兵甲,坐拥炮舰,才雄势广,声望卓著,这是要造反呐!”

    “啊?!”李经方给这评语吓了一跳,蹙眉道,“不至于吧?那杨浩的大半基业如今都在天津呢。他不怕您一怒之下给他抄家灭门?”

    李鸿章冷笑道:“只看他从来都不肯留辫子,口中全无半点对朝廷敬重,可知其心意若何。另外,你也知道他的表字,叫‘鼎世’!哼,鼎革世界,好大的志向!”

    杨浩的表字,还是来到这世界才起的。因鼎而来,故用鼎为字。本来打算叫“鼎天”的,取鼎革天下之意。不过“阳顶天”的名字真心不大好听,便叫了鼎世。

    李经方真的给老头子毫不掩饰的杀气给镇住了。难道说,父亲真的对那杨浩起了杀心?

    他却不乐意看到如此糟糕的结果。这些日子来,李经方几乎一篇不落的读过署名“华声”的文章。对里面各种思想认识,对天下时事的精到分析和论证,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

    虽然还没跟杨浩正式认识,在他心里头,已经把这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当作忘年交一般。是真正能与他一起睁开眼睛看到真实的世界,并打算投身进去制造改变的行动者。

    虽然如今杨浩逐步显露出来的实力已经不小,李经方却还没觉出来,其推翻满清霍乱天下的意思。更多的,觉得杨浩像是一名要身体力行来推动国家变革的人,而非洪杨那种只知道破坏不知道建设的莽夫。

    但他更清楚,李鸿章是标准的旧文人脾性,讲究个全始全终,忠臣不事二主。所以才要费劲裱糊着大清江山死撑,无非是等到他死那一天不变色。届时盖棺定论,他李合肥保不齐也能弄个“文”字头的谥号,这就功德圆满。

    如此一来,他就决不能容许有人破坏大好局面,朝中争斗是另一回事。造反?却要先看看他李大人手中的刀够不够锋利了!(未完待续)

    ps:多谢书友陈鹏2011的月票!

    第二零三章 杨浩的仇人遍天下

    看到李经方的脸色变化,李鸿章就明白他心里头是怎么想的了。

    知子莫若父。中堂大人焉能不知这个办了六年外交,视野早就开阔超人一等的大儿子,有着寻常人不可比的强烈企图心?若非他一直牢牢的拘着不让其乱动,恐怕此时已经闹出什么不可收拾的麻烦了。

    李经方,外人称之为“小合肥”。只有叫错的本名,没有起错的外号。于此可见其才能胆魄,非同一般。

    李鸿章心里头跟明镜儿似的,大儿子这是与杨浩起了惺惺之心,感到人才难得,不忍让自己下手收拾啊!

    当下微微一笑:“放心,现下他还有大用处。没见近日朝中清流一党呱噪的动静小了不少?却有一分是他的功劳。”

    李经方忍不住道:“也幸亏了他的真知灼见,才让天下人知晓父亲的苦心运筹,才有今天的局面。不必因为兵势的不利,就把一切罪责都推到您头上。”

    李鸿章摇摇头:“他也没那么好。其实就是一个比那些人稍微消息灵通些,胆子大些而已。骨子里头,还是在不断地揭开大清疮疤,早晚得把众人都逼急了,联手把他收拾掉!”

    李经方也无话可说了。

    若论拉仇恨的水平,恐怕天下间无人可比杨浩了。

    在商界,他的突然崛起,用大量的洋货冲击市场,让英法德美等国很是不舒坦。毕竟这时代的购买力就那么大。你弄来的东西不但多,价格低廉还质量好,让本来就陷入经济危机的列强连倾销的对象都没了。

    大清国蛋糕虽然大。却绝对容不下更多人插手进来分润。没看英国人对俄国美国严防死守的么?

    之后在金融方面,杨浩插手银行业和借款给李鸿章,又是一笔。

    虽然炎华商业银行不揽储,但却把四个大集团势力的资金给凭空拦截了上千万两之巨!随后的实业投资扶助工程,更是要断了英法的商业根基。这事儿首先就不能忍!

    然后,英国人都计划好了的,在中日战争中两头吃利息。以英镑对白银一比四的比例借款出去。以一比七来收账,基本金翻一番不说。利息也得翻一倍。这起码是几千万两银子的收益啊!杨浩插手先抢了几百万去,听说最近有意继续掺和,放贷更多!

    至于英国人会不会把他视为打破远东布局的额外力量,现在还没消息。不过李经方相信。以英国人的霸道,绝对容忍不了太久。

    之后是政治上。杨浩通过《国闻报》,把李鸿章的淮军派系,翁同龢的清流派系,甚至是李莲英的太监体系,全都连皮带骨的给揭开老底子。

    中日冲突以来的几个月,几乎每一次都把李鸿章的用人、政治判断和军事部署给批驳的不成体统。偏偏最后他总是能说对了,如今天下间无不将杨浩视作大军事家,大明白人。

    把翁同龢搞吐血。导致清流旗帜轰然倒塌,帝党措手不及,如今还没缓过劲来。他们不恨死杨浩才怪。

    把李莲英掌控的皇宫内部。和亲王贝勒们一起下手在修园子的项目中吃拿卡要,肆无忌惮的往自己兜里搂钱,也被《国闻报》捅出来。这笔账还要算到他头上。

    最后一样,杨浩把《钦定四库全书萃要》弄出来,狠狠坑了皇家一大笔钱。后来宫里头专人对照,发现什么特么收集整理的。压根就是唯一的一套翻版出来的!上面的印记都一模一样!

    虽然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归根到底这事儿太敏感。满清辛辛苦苦搞了二百五十年文字狱。到今天却被杨浩一把掀开遮羞布,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这两个月来,不管满清怎么严防死守,全国各地依旧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非法出版物。其中就包括不成体系的《萃要》,另外还有《满清禁毁书目》之类不得了的玩意。

    但最最不能容忍的,还是几种造谣污蔑抹黑清廷的小说话本。

    因为《国闻报》连载《大宋豪侠传》带来的轰动效应,被说书人很快传播的天下皆知。后来出的单行本更是引起空前的武侠热潮,不少混不下去的文人如同发现新世界一般,纷纷投入到创作类似的小说当中。

    一开始清廷也没当回事,但没过多久,一本名为《书剑恩仇录》的小说悄然流传开来。里面竟然把乾隆说成是海宁陈家的后代,且以陈家有两块御赐之“爱日堂”、“春晖堂”牌匾为证。

    用的都是唐朝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典故。乾隆若不是陈家之子,谈得上报答父母如春晖一般的深恩吗?

    还有一本《神剑惊天刺雍正》,干脆就是现成儿的评书文本,说书人照着背过了连掐高-潮的功夫都省了。可问题是,这书里写的是文字狱冤杀大儒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杀雍正皇帝割了他脑袋的戏码!

    雍正怎么死的,至今仍是清室密不外传的秘密。如今有人拿小说来胡说八道,活活儿的往满清脸上泼脏水,当真不能忍啊!

    这事儿若是放在五十年前,保不齐全天下一动员,立即就能给连人带书一块儿收缴抄没,杀他个人头滚滚。

    但问题是,如今满清皇帝积极向西方文明世界靠拢,正要作出一副政治清明、言论自由的假姿态来糊弄人。另外,全天下的各省督抚和军政大权,也因为天平天国的闹腾而重新回到了汉官手里。如果大肆剿杀,把他们给弄恼怒了,逼反了,怎么办?

    翁同龢若在,那必定是要主动请缨。上下号召,聚集起一帮忠心耿耿的清流来,心甘情愿当牛做马的去把事儿给办了。论凶狠歹毒程度。他们估计能比满清更胜一筹。

    如今他不在了,清流魁首老的要看李鸿藻张之洞,年轻的要看张謇。至于张佩纶,如今刚刚得到官位,一时半会儿还闹腾不起来。

    在中日合战大计的节骨眼上,他们谁也顾不上其他的。李鸿章管不过来,或者干脆假装没瞧见的话。其他人想管也有心无力。

    老百姓才不管那一套,先听个新鲜刺激再说。

    说书的大多数不敢弄太过头。自己的小命要紧啊。可架不住民间读书人太多,都喜好半夜三更看禁书的快感。看完了还忍不住要讨论一番心得,这下子消息就从民间慢慢的传播开来。

    两个月了,满清发现时。该知道的几乎都知道了。

    这种事儿还能是谁干的?自然是杨浩和他的“华兴会”一帮青年精英。

    他不光是干了,还在《国闻报》上假模假式的给了专题报道,肇事者目标却指向日本人。

    经过几个月的反日宣传,如今大清国主要城市省份,都知道东洋小鼻子不是好玩意,忘恩负义没有信誉。夹在东西方之间左摇右摆,两面讨好,却又狼子野心图谋侵吞中国,灭绝中华正朔。

    杨浩毫不客气的把日本人自己倒腾的那些文章转载过来。其中就有日本人认定“既然元蒙和满清能够统治中国,那么同样作为东方文化的日本一样可以,中国人很温顺。一定能接受日本的统治方式”。

    以此为基础,“日本人炮制了一系列丑闻谣言,暗中广为传播,其目的在于打击朝廷正朔,扰乱舆论民心,为他们将来的侵略乃至统治打基础”。

    日本人可不是想“入中华则中华之”的。他们是要把自己那套不伦不类的文明体系强加过来。杀掉不听话的,留下的人必须学日语。吃生鱼生肉,大冬天不穿鞋,男女一起混浴,父亲给女儿开苞上第一堂成|人课……。

    要黑日本人,还有谁比杨浩手里的资料更多?本身日本人到21世纪,仍旧保留许多让外人难以理解的古怪习俗,在19世纪没有完全开化时,就更是数不胜数。

    这年头大清国不准私自出洋,日本到底什么情况,李经方这样的外交官都不一定能看到多少。平民百姓开始还能当奇闻来看,久而久之不免给潜移默化的产生巨大的排斥感。

    在此基础上炮制出来的“阴谋论”,相信的人数不胜数。加上两国正在开战,本来还没上升到后来那种程度的“国仇”,生生让杨浩给推动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日本人一连串的麻烦还没弄利索呢,连个抗议的渠道都没有。哪怕最厚道昏庸的清廷官员,这时候也没法替他们说话。

    谎言重复一千遍都可以成为真理,以《国闻报》如今的权威程度,相信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日本人固然跳进黄海也洗不清,清廷的耳目也被搅合的分不清东西南北。

    只有李鸿章,老奸巨猾,略微一分析,就照准了目标。在得知杨浩带人于洞仙岭阻击日军后,当即下令暗访,果然顺藤摸瓜的从沂州府日照县,把杨浩的根子给挖出来。

    到了如此地步,李鸿章还看不出姓杨的没安好心,那才是怪事!

    但问题在于,他查到的资料越多,疑惑就越多。杨氏崛起的速度太快太凶猛,那无尽的财源和先进到令列强都无法理解的技术实力,几个月就弄出来的庞大工业群体,都像是有一股不可思议的神力在加持,在扶助。

    李鸿章同样不排斥鬼神之说,孔圣人都“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了,他岂能例外?

    太过诡异的状况,令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下不了手。

    现在,北洋水师惨胜,陆军前途一片黑暗,他就更腾不出手来收拾杨浩---这大清国,毕竟还不是他李某人自己的。

    相反,李鸿章现在必须考虑一件事,那些遭受重创的战舰怎么办?列强为了平衡中日力量,连炮弹都敢卡着不给发货,更别提给他修铁甲舰了。

    唯一能够指望的,似乎只有杨浩!

    以前他还不能相信,但现在看到了东西,李鸿章信了。

    杨浩用实战向他证明,不但能弄来枪炮,还能弄到与定远舰一般大的钢铁货轮,还能弄到先进的大炮。如今杨氏出品的大大小小各种吨位蒸汽船,和各种功率的蒸汽机,不断地出现在沿海市场,其工业实力,已经不需要怀疑。

    静静地思考了许久,李鸿章问道:“有无消息,那杨浩几日回返天津?”

    李经方身子轻轻一震,低下头回答:“说是五日后。”

    李鸿章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淡淡的道:“等他回来,你去把他找来衙门,老夫有话要问他。”

    李经方不知父亲是否已经下定决心要杀人,心情异常复杂的应命:“是!”(未完待续)

    ps:ps:字数少了写起来都不得劲,今天试试三千五的章节。

    第二零四章 接掌北洋,您看我行吗?

    9月23日,杨浩在亲自主持完阵亡将士的祭奠仪式后,逃也似的离开老妈的念叨,带上宋云生一起乘坐“东明号”赶到天津。

    货轮泊在大沽口,一行人换乘卸掉了主炮的快艇,沿着海河抵达美租界码头。

    其时正是上午十点钟,码头上人头攒动,凡是给他有交情有生意往来的人差不多全来了。有头有脸的都上百号,热热闹闹,场面很是不小。

    杨浩刚从跳板上下来,一阵热烈的掌声雷鸣般响起,严复大步流星冲过来,紧握他双手大力的摇晃,嗔怪道:“贤弟今番太过冒险了,却让为兄等人好一阵提心吊胆,还好平安无事。”

    霍元甲也来到近前,虎目生威,一脸喜悦的道:“先生下回再有这样的大行动,万不可忘了带兄弟一同前往。为国杀敌,正是我等用武之地!”

    这摆明唱反调的说法,让严复忍不住狠狠瞪了他一眼,叱道:“休要鼓噪,你也不看看如今他一身担负多少人的干系!”

    霍元甲嘿嘿笑着,不好意思的撤到后面。

    这几个月来,他跟着严复读书学道理,把杨浩写得诸多文章都一篇一篇的理解,更照着一本字典耐心的学习拿到的各种进步书籍。虽然没明说,私底下还是视严复为师长一般。

    詹六爷这等草莽英豪不敢站的太靠前,因为更多的商界大佬。洋行经理,票号掌柜的,都在前排迎候呢。

    这些人毫无疑问都是想发大财的合作伙伴。

    一开始的时候。对杨浩带人去打仗的事儿很是提心吊胆。一则怕杨大老板突然挂了,二则担忧突然弄出来那么强大的武装,给朝廷查禁了怎么办?报纸上打马虎眼,可糊弄不了多久。

    不过随后蜂拥而来的买卖,让他们马上就把担忧抛之脑后了。

    商人本色,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利润,便是通敌卖国的勾当该干也得干---话说当年晋商不就那么干了么?

    而朝廷也迟迟没有下文。等到平壤一战功德圆满,手眼通天的商人们也都知道了朝廷的看法。

    最开始。一帮清流是极力撺掇光绪皇帝干掉杨浩的,在他们看来,就是这个祸害弄出来的各种幺蛾子导致天下如此纷乱。至于因此而导致多么大的风波,他们才不当一回事。死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不心疼。

    光绪皇帝却不那么好糊弄。没有翁同龢在旁边看着,这位一心想弄个中兴大业的年轻皇帝其实很有开拓精神。他更关心的,是杨浩如何把一群护卫调理的居然能与正规军当面一战。

    待到守住平壤,杨浩亲率护卫队血战连场,好不容易保住了大清国的颜面。经过报纸那么一宣传,杨先生在城门口的一番慷慨陈词,登时引发无数年轻人和热血书生的共鸣。

    这下子,潜在的逆贼反而成了抗日英雄,要下刀子可没那么容易喽。

    也不知道是谁给皇帝进言。说李鸿章老朽无能,占着地方阻碍大清跟上列强的步伐。如果能竖起一个年轻的榜样来打对台,兴许就能打开局面。一扫如今的昏聩气氛,打开全新局面呢。

    帝党本身就不团结,没人主掌大举,更是莫衷一是。

    商人们心思灵动,琢磨着若然杨浩真的得了皇帝提拔,成为年轻新贵的话。他们的投机可算是照准了门路,抱对了大腿!

    于是。在经过黄海大战,杨氏又一次显露实力后,聚集在天津卫的各路头脑暗下决心,一定得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要升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他们绝不怀疑年轻的皇帝会大胆启用年轻的杨浩为干臣。年龄小?不重要,非常之时当然要非常之人来担纲。没留辫子?绑一根假的先凑合着就是。再说了,如今皇帝要鼎故革新,指不定哪天就剪了辫子。

    至于说出身,如今谁不知道杨浩是美国大学生来的?放在朝廷里,妥妥儿的也是个四五品官的待遇。再说了,他手里有钱,买个候补道轻而易举。

    事情就怕琢磨,他们越想越觉得是那么回事。今天,全都拥挤了来迎候,便是要留下个好印象,预备将来获得十倍百倍的投资回报。

    杨浩满面春风的跟他们一一见礼寒暄,众星捧月一般的回到租界内。

    如今第一座投入使用的建筑已经解封,却是高度有六层的西式楼房。钢结构骨架,水泥预制板材拼接,外面罗马柱和雕塑都是机器加工的。在本世界,三个月就能建起来,如今看来却是神速。

    这座楼就当了炎华商会和商业银行的办公楼。

    不提接下来的一番应酬,约定去英租界的利顺德酒店吃午餐。杨浩刚刚回到办公室,就见周建镐表情严肃的送来一张名帖,赫然正是李鸿章的!

    以李中堂尊贵身份,下帖子请人,这事儿里外里透着一丝古怪。

    周建镐对此反应比较激烈,甚至有些激动的道:“极可能是那老家伙觉察到了我们的企图,这是打算摆下鸿门宴,让您自投罗网。先生,最好不要去。”

    杨浩想得更深一些,摆摆手笑道:“他眼下还不敢对我动手。一天摸不清我的底细,一天没有把日本人摆平,李鸿章就下不了决心。特别是如今我们关联了那么多的势力,关系到数以千万计的买卖,他也不敢犯那众怒。哼哼,离了咱们,他的船可没地方修!”

    北洋水师的后勤有多糟烂已经毋庸赘言。其名义上能维护维修的旅顺、大沽两个船坞,其实也只能做简单的保养,还十年来糊弄成了习惯。

    这次的黄海大战。几艘主力舰的上层建筑几乎被扫光炸烂,主炮副炮乃至舰体设备的损坏,他们都解决不了。向德国人现买。一则要被黑,二则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反观日本人,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引进造船技术,甚至火炮弹药技术。估计这时候,受损较轻的那些,都收拾差不多了。

    双方如此差距,杨浩通过《国闻报》早早分析过了的。李鸿章不傻。绝不会拿自己看家的根基冒险。他一定能看明白杨浩展示出来的那些东西。

    不过么,凡事都得有个万一的预备。谁知道那刚愎自负的老头子会不会突然发飙?

    杨浩还是准备了半天一晚上,各种应急策略准备停当。第二天早上,依旧带着周建镐和霍元甲几位保镖陪同,开蒸汽车来到北洋衙门。

    一看迎出来为他带路的居然是李经方。杨浩心里大概有数了。

    对于此人,他还是有些好感的。好学,人也比较正直,比他家老头子要开明的多。当年若非时运不济,又一辈子被老头子压着没法反抗,指不定就能鼓捣着造反了。

    在一系列的计划中,杨浩也把他当作一个极有用的棋子来对待。今天接触,却是个极好的机会。

    两人现在前厅分宾主落座,李经方很是客气的寒暄几句。蓦( 立鼎1894 http://www.xlawen.org/kan/546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