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阅读
《名榜》
九州战魔---白起
ps:这一篇是和本书有关系的!白起将会出现在本书中!多的就不说了!大家看了就明白了!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武安君,秦国眉(今陕西眉县东)人。十六岁从军。
主要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5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7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2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队165万。
封号:武安君。外号:战神,杀人魔,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5万联军,彻地扫平秦军西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生平事既
周郝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年),秦昭王任白起为左庶长,攻韩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克。北进。韩、魏联军34万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据险坚守。此战秦军兵力不足韩、魏联军一半,双方相持。翌年,起利用两军之间互相猜疑、互不配合,各个击破,先以一部牵制韩军,集中主力猛攻魏军,灭魏军后,继围歼韩军。灭韩、魏联军25万,俘韩主将公孙熹,升国尉。
二十六年,起升任大良造(最高军事长官),攻魏,克61城。
三十六年,率兵数万攻楚。起兵力仅及楚军的十分之一,仍奔袭楚国。秦军顺汉水南下,占邓(今湖北襄樊北),直逼楚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急调大军数十万北上守鄢。起见难以克鄢,于鄢西百里处筑坝蓄两水以灌之,淹死楚军民数十万人。乘势攻取西陵(今湖北宜昌)。翌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置郢为南郡,起受封武安君。
三十八年,起溯江而上,克巫(今四川巫山北),顺势南下定黔中(今湖南西部)。
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起奉命救援,大败联军,斩魏兵13万,溺赵军2万于黄河。
五十一年,起率兵攻韩,至五十三年,克野王(今河南沁阳),断上党郡与韩都联系。韩欲割上党以求和,郡守冯亭闻之,将该郡17城献赵。
五十四年,秦派兵攻赵,克上党,进至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将廉颇坚守长平。秦久攻不下,行反间计。赵王中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次年八月,赵括同秦军决战。同时秦密任白起为上将军接管长平军。起佯败而退。赵括率军追至秦营。起以一部坚守,以2—5(记载不统一)万兵迂包围赵军,切断其退路;另以5000骑佯攻赵军营垒,防赵出援。起围赵军而不攻。至九月下旬,赵军绝粮一月有余,赵括多次突围无效,死于乱箭之中。起乘势攻之。降赵军40余万。曰:“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尽埋之。
秦将白起
★生于强秦★
白起者,郿人,郿即今陕西眉县常兴,又名公孙起,在白起的少年时代前,秦之国力已非六国能及,张仪的连横成功,更使秦的更加强大。楚怀王薨于赧王十九年,时秦昭王十年。楚国,是当时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文化最先进的国家,控制了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铁器最发达的越当时已经被楚平定)更征服了众多南蛮、东夷,就在此强势下,为秦所骗,国君被人扣住到死,南方之强楚已经一厥不震。但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改传统的车战为马战,北方的赵国迅速崛起了,在楚怀王死后次年,赵灭掉了以彪悍闻名的中山,赵逐渐已经成为秦第一强敌。,魏虽然不如多年前的强盛,但毕竟是三晋里最早强大的,加上地理位置向来是秦东进的最第一阻力。三晋终究也是有共同利益的,尤其在抗秦问题上比起其他国家更为统一,互相之间的通婚更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比其他国家亲密的多,秦此时的主要敌人就是三晋。昭王十二年,这时秦已经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谋图周王室的大战略,秦昭王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霸者,此时强将就成了秦最急需的人才,于是白起就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了。
★展露头角★
昭王十三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东部及伊洛山地,以阻秦东进。此时,魏襄王与韩襄王同年去世,子昭王僖王嗣立,国内新丧;赵国亦发生内乱,惠文王与公子章互相攻伐,武灵王被困饿死在沙丘宫。秦遂乘三晋内变,兴兵攻伐韩魏。于是爆发了伊阙之战,伊阙即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两山夹峙,伊河穿流其中,东周时,为京都南面的重要关隘,是洛阳南下,汝颖北上的必经之道。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后世又称之为龙门.首先秦攻打魏解邑(今山西省解县)以威胁魏安邑。魏韩方面,为避免秦三面合围的威胁,便起倾国之兵以攻秦,欲图夺回宜阳地区以阻止秦军东进的势头,以保两国安全,秦军方面,正计划击破韩魏东出中原,厚集兵力于宜阳地区做迎击的准备,昭王十三年(西元前二九四年),秦大将向寿,以一部分兵力攻打武使,并命左更白起攻击韩新城(今洛阳县南伊阙之北)。次年,魏将公孙喜率部援韩,韩僖王命令其率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大军救援新城。此时秦相楼缓下台,新相魏冉推荐白起代向寿为主将。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决战,由于连续的小失利,联军士气低落粮草不足,最后被聚歼于伊阙。是役全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公孙喜被俘,白起战后立即占领伊洛地区韩地五城。韩魏精锐尽皆覆灭,从此一蹶不振,天下震惧。秦侵入中原遂成不可捍御之势。白起因功晋升国尉。次年,再升为大良造,发兵攻魏,魏献河东四百里地求和,白起不待使节交涉,继续进攻,魏军望风而逃,白起取魏城小大六十一座。白起一出便大建奇功。
★名扬天下★
伊阙之战后,燕齐赵三国纷争于中原东北地区,不断自相攻伐,无暇顾及中原之事。(田单乐毅故事)此时韩魏在秦连续攻击之下,已经不具备有威胁秦军的能力。于是,秦展开南面攻势意图继续削弱楚国。昭王二十七年(西元前二七六年),秦昭襄王命司马错发陇西之兵入蜀,并由蜀顺江而下攻占楚黔中郡,司马错又分部分兵力,自巴郡东出,准备东出巫峡以攻郢都之西。另一路军出武关,向东南挺进,攻取楚汉北及上庸等地,进入桐柏山地区。当时白起尚在北方,刚刚击破赵光狼城正在攻打代邑。次年,白起得王命南下,先以汉北上庸之军续攻楚占领鄢、邓、西陵等地(鄢邓二城在今襄州),第三年秦三路均越过秦楚边境山区,白起为大军总指挥,令各路快速突进楚境,三路军犹如铁爪以掏心之势直围郢都。楚军于郢都附近被聚歼溃败,郢都被占领,顷襄王东逃,徙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于是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武安城在武安县西南五十里。战国时赵邑,即赵奢救阏与之战处。);以巫地为巫郡;黔中地为黔中郡;白起此时已经名震天下。
★百战百胜★
昭王三十二年,相国穰侯魏冉亲自伐魏,命白起攻大梁。这里有个典故是关于这次战斗的:
苏厉听说白起要攻打魏都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称病,不要出兵为好。”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于是,白起不为苏厉之说所动,率兵出征魏国,大获全胜,破魏将暴鸢,歼敌四万。昭王三十四年,赵、魏联军趁秦军远归,攻取韩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千里奔袭华阳(华阳,亭名,在密县,古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处。《国语》:“史伯对郑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华阳即此。”)出其不意,如神兵天降,大破魏将芒卯(三国时谯周云乃孟卯)所领魏军十三万。随即与赵将贾偃交战,水淹敌二万人。芒卯贾偃皆被生擒,时三晋无人不惧百战百胜的秦武安君。
★长平大捷★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克韩陉城等五城(陉庭在今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歼敌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取南阳(此南阳在太行山南攸武处)太行小路,将韩国一分为二。四十五年,白起伐韩野王(野王在太行东南,春秋时为邢国),野王降。此年范雎为秦客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四十七年,秦令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不降擒反投于赵,于是秦以此为借口令王龁转而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颇鉴于此,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准备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廉颇的策略获得成功,秦军的进攻势头被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的僵局,为打破僵局,范雎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记,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正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守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国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只为尉裨将,并严令军中有如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研究了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又骄傲自大,听信谣言鲁莽轻敌,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前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地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备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到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括至军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出兵攻击秦师,两军乍一交锋,白起便佯败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实施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赵括见作战不利,打算退兵,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进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放弃进攻,等待救援,由于粮道断绝,赵军士气日益低落。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军开始自相杀食,赵括企图突围而出,分四队突击队冲击,皆全军覆没,赵括亲率精锐突击,被秦军强弩射回,赵括死于乱箭之下,赵军大败,赵军主将已亡,四十万将士皆投降。白起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前后共杀俘虏四十五万人。此为中国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秦军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抑郁自裁★
长平之战后秦分军一为二分别攻打赵韩。韩、赵恐慌,于是使苏代持重金见秦相应侯(即范雎)言若白起再建功灭赵则功大应侯,且秦此时灭赵并的不到多少土地。范雎被说动请秦王罢兵(代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秦王让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为求和条件,于是双方休战。白起闻后,从此与范雎有隙。九月,赵不行诺言,于是秦再次发兵,令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此时白起生病,不能为将。四十九年正月,陵攻打邯郸,赵军同仇敌忾顽强死守,急攻不下,秦再发兵助陵。结果陵死伤日大。白起病愈,秦王想让白起代王陵为将。白起拒绝(白起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再次亲自任命,白起不去赴任;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使终推辞,称病。于是秦王令王龁代王为陵将,续围邯郸,还是不能攻克。楚春申君及魏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救援邯郸攻秦军,秦军死伤颇重。白起得知后大发感慨:“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知道后,勃然大怒。白起继续称病,应侯又去请,继续称病不起。于是秦王免去武安君的爵位,贬为士兵,迁往阴密(在泾州,城西是古阴密国,密康公国)。白起继续称病,不肯去。过了三个月,秦军前线吃紧,连连败退。秦王派人催白起起行,不得留咸阳中。白起才出发,出了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邮,境上行舍,咸阳城在渭北。杜邮,今在咸阳城中)秦昭王与应侯及群臣商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便使使者赐秦王剑,令白起自裁。在杜邮,白起面对使节,孤自一人……自觉征战半生到流放时却无有一人送行,如今又要独赴黄泉,何其凄凉……问天天不答乃自悟实是杀伐过重。(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毁誉参半★
白起戎马一生,勇冠三军(据传白起伐韩时落马于地上用矛连人带马刺穿来杀他的骑兵),奇谋无穷,擅长野战进攻,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也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大将。他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37年,攻城不计其数,歼敌上百万,未尝一败绩,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不世之功。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双方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有针对地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华阳之战长途奔袭等。白起的军事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包围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长平之战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然何晏评之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阬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众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於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適足以彊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众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於邯郸者,非但忧平原君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彊,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众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且后世多讥评其杀戮无度。白起在某些游戏和小说里都以“杀人魔王”之类的面目出现。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里也把白起当作杀人恶报与耶律楚材相不杀的善报比较作为善恶报应的典型。
序章 自古才子多遗恨
桃花雨,杨柳絮,红潮逐雪东风舞,望江流,顺江流,悄然雨骤,丝丝系行舟,云烟渺,山水杳,茫茫翰海思青鸟,误佳期,梦难回,托书焚泪,几缕浊魂归。www.
声声幽笛谁人唤,罗袜凌波宿缘绊,慕君生,为君生,遥遥倩影,拂袖嫡仙惊。水天一隔潇湘觅,人世又多惆怅客,冷轩窗,透残光,珠泪两行,横竹独凄凉。
自古才子多遗恨,曹植之千古《洛神赋》,李煜的那曲《虞美人》,秦观的那阙《鹊桥仙》,柳永之“晓风残月”,元问好之“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才子笔下多少悲欢离合,别情痴意,都直教人挥泪几许,至于悼亡诗词就更多,或许很多人不耻潘岳为人,但对他的悼亡诗却是垂泪三尺,李商隐多少情诗让人梦萦魂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相思两茫茫……”,妇孺皆知,而那些早逝的众多才子佳人,或清新、或灵动、或高雅、或压抑、或凄凉、或欢悦的诗词曲,千百年来,又打动多少红颜为之倾心,为之泪痕满面。
或许只是文人的牵强,或许真有前世今生,或“直追李后主”,或什么“又见柳屯田”,确是千古惆怅本相同,湘妃何处寻,千古襄王同一梦,于是乎有了那么多哀怨千古的诗词,就是那位殉国的屈原大夫不也有他心中多情的湘夫人吗?我们只能说千百年来那个最永恒的主题爱情在众多才子的笔下再次复活,他们只是延续了那种特有的千古才子恨,而一生为情伤。
众多才子佳人,就如当星空有流星划过,人们在赞叹他们美丽的同时,还会掠过一丝忧伤,忧伤它的短暂,而纳兰或许是上述才子中最似流星的一位,短短的三十一载,的确让人掐腕惋惜,在这一点上看过《李贺诗集》的人也许会有类似的共鸣,纳兰还有幸比这位“鬼才”多活了四载,在惋惜、遗憾中读纳兰的诗词那当是别有风味,千古幸事集一生,千古憾事亦集一生,那就是纳兰特有的神韵,或者说,才子特有的神韵。
世上没有人能再现某人的神韵,也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人,千年前的后主,百年前的纳兰,他们只是类似,神似而已。虽为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多情、有义,确是算横空出世,但那又如何?还不是哀怨难解,几多贪恋,生死难透。
真实的他们可曾完美,恐怕不曾,诗词的他们可曾完美,确是哀怨多多,只有我们心中的他们才会如此完美。流星的美,在于它的短暂,他们的美,或许也在于他们的生命短暂,尘世对他们污染也许甚少,所以他们可以清纯到最后一刻,保持住少年的完美。
或许文字本身就有它的粉饰作用,是那种粉饰给了我们不该有的期待,就像千古洛神只是曹植的一个美梦,诗词或许是他们的一个个美梦。决不怀疑情真,却怀疑幻梦是否为真。
或许唯有哀伤、忧愁才能跨越时空,向我们诉说那些千古才子梦的真谛,笛声的召唤,让我们飞越时空的隔阂,回归百年前、千年前的梦境,随他们哭泣,随他们感伤,随他们哀怨,雪花中开,桃花中去,落花逐水,把一腔忧愁俱东流。
雪中奇葩,桃雨送行,何等的独特,人生百年几人有此殊荣,昙花惊现才是他的永恒魅力!或许千年之后,他们会再临人世间,再续这份哀怨、无奈的情结;或许,在另一时空,他们在延续着他们的哀伤和激扬的清结;或许,他们原本就不曾消散过;或许……。
天上人间情一诺,为了这份千年不悔诺言,他们一定会延续他们的情怀!尘世非他们之爱,但为了情,他们执著一诺。
期待着那些曾经让人为之绝唱的千古人杰重现天地间,延续他们的传奇与神话。
第001章 死而后生
雍州,冀天府;
冀天府最有名的不是府君大人,而是李府!
李家在冀天府扎根数百年,传承百年的家族,整个雍州也屈指可数;在冀天府,可以说是李家的天下,府君也不敢对其指手画脚!冀天府有一半以上的产业是属于李府的!更有谣言说,李家在皇城有大靠山,是否属实,无从考证。
而在两年前,李家的大公子,李哲诩摘得廷殿探花后,李家在冀天府的地位和势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也在那一年,李哲诩被他爹爹确认为下一代的家主!把家传之宝,一个砚台传给了李哲诩!这个砚台不知道在李家流传了多少年了!据说是祖上一位先辈留下的东西!整个李家都视若珍宝!拥有这个砚台,也标志着李家家主的象征!
今天,李俯洋溢着节日的欢愉气氛!不为别的,今天是李府大公子李哲诩大婚之日,说起李家大公子李哲诩,整个冀天府没有几人不知其名者!
李哲诩自幼聪明绝世,七岁已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十岁一首《望江水》,才名鹤起,无数名师更是想收此子为徒,但是李哲诩一一谢绝!埋头苦读!六年之后,摘得廷殿探花郎!所谓:十年寒窗无人知,一夜成名惊天下!但这句千古绝唱,在李哲诩身上也将暗淡无色,李哲诩之名,早在几年前,已传响天下。
摘得探花郎,只能是锦上添花,让他的名声更响而已,九州之上,无人不知这个只有十六岁的探花郎,在九州之上,十六岁摘得探花者,他李哲诩是第一人!如果当年和他一起参加的殿试的,没有五殿下和右丞相三公子的话,很有可能摘得状元郎。
两年后的今天,他更是才气纵横,试问天下间,青年一代,谁人能望其颈背!天下多少青年俊杰,多少才子佳人,能有几人能与今天的李哲诩相抗衡!无人与之匹敌;隐隐有天下青年俊杰翘楚之势。
李哲诩的妻子,更是有着天下第一才女之称的解喧喧;解喧喧出身何出,无人知晓,三年前在皇城横空出世,一夜之间,她的美貌震动整个皇城,不知有多少王公贵族为她倾倒;有传言,就是皇帝也为她的美色已吸引.她注定将是一个站在九州之颠的女子,她不仅长的娇艳绝伦,更让无数俊杰才子为之疯狂的是她那天才般的文才!就是三年前的李哲诩也无法与之比拟!
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她是才子中的才子;可这样一位奇女子,在两年前和李哲诩这位同样有着才名的天下才子相遇!并在两年后的今天,将在冀天府李府大宴乡邻!喜结良缘。
看着爹和娘那欣慰的笑容,和几个弟弟妹妹那兴奋的表情,李哲诩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今天是他一生中最为幸福的一天!也是他最为难忘的一天,今天之后,他就是大人了,应该负担起一些事情了。
他还记得,一大早的爹爹把自己叫进书房,告诉他的那些话:“哲儿,今天之后,你就是大人了,以后不可再意气用事,凡事考虑周全!三思而后行!你是李氏长子,应为李氏考虑,你们几个兄弟之中,就你最为我李氏长脸,你二弟性格文弱,虽然文才出众,但其性格缺乏断决,将来可能成就有限;你三弟,为人义气,好勇斗殴,将来成就如何,就是爹爹也无从预测,而你那妹妹,都被我们惯坏了,希望将来能找个好的归宿;作为长子,所谓长兄如父,以后你要多多照应他们,将来他们成就如何,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爹爹在说完这些话的时候,脸色从未有过的疑重!难言天下父母心啊!但就是这番话,让李哲诩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如何,他都要负担起作为一个哥哥的责任,作为李氏家族长子的责任;可谁又知道,李哲诩今天这个看似轻松的决定,是有多么的艰难和不可完成。
在大家的祝福中,三拜天地之后,解喧喧成为李氏家族长子的夫人;也成为整个李氏家族的少夫人,李哲诩不知道喝了多少酒,不知道答谢了多少次,等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在三弟和小妹的起哄下,李哲诩一脚踏进了洞房,看着静静地坐在床头的娘子,李哲诩的心中闪过一到厉电!一种很茫然的感觉,不知从何而来,又突然之间消失与天地间!他停了下来,静静地看着坐在那里的娘子,不知如何是好!
“相公!”一声犹如百灵鸟般悦耳的声音,打破了李哲诩心中那最后的疑豫!
“娘子!我们……。”李哲诩挑起美人的红盖头,在酒水的作用下,精神开始恍惚起来!
“相公,我们还没有喝交杯酒。”解喧喧拿起酒壶,为两人倒满了酒水,交到李哲诩手上。
“这……!”
“相公,喝了它我们就是真正的夫妻了!今生、来世喧喧都不忘记相公的。”解喧喧说完,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在九州,只有喝了交杯酒的夫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
“不——!”
“不——!”就在李哲诩也喝完杯中的酒的时候,外面同时响起了两声叫喊声。
“怎么啦?”李哲诩一惊,因为其中一声是他三弟的声音!说着酒也醒了一半,跌跌碰碰出门而去。
解喧喧并没有阻止李哲诩,而是带着复杂的眼神看着李哲诩离去的背影!一滴泪水,带着无情的落泊和无尽的凄凉滑落而下!‘吧嗒’一声掉落到了地上,有讽刺,有伤心,有犹豫,有不舍!
“相公,后会无期!”
李哲诩看到眼前的景象的时候,整个人在瞬间变的冰凉,他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在一刻钟前还喜气洋洋的李府,此刻却是人间地狱,他不能接受眼前这样的事实!
“爹——!”凄凉的叫声回荡在整个夜空之下!是那么的无力!是那么的凄惨!
“娘!娘!娘!”看着怀中已冰凉的尸体,李哲诩眼神变的血红起来!仇恨,无尽的仇恨!
“二弟!三弟!小妹!呵呵哈哈!”看着刚才还在自己面前欢蹦乱跳的几人,此刻却躺在冰冷的血泊中,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这一切都是不真实,这一切不是真的!堂堂冀天府李氏,居然在一刻钟不到的时间内,失去了所有。
李哲诩的意识开始模糊,他被眼前的一切击倒了,他不敢相信,强大的冀天府李氏家族,就这样的完了!冀州府李氏虽然出身商贾之家,但是作为雍州的名门,护卫何其多,可是在顷刻之间,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爹,娘,二弟,三弟,小妹!为什么?为什么?”夕日还欢闹的李府,此刻却是从未有过的安静!没有丝毫的生气,就连大厅上的花卉,也黯然无光,快要枯萎的样子!
整个李府只有李哲诩一个人的哭喊声。
李哲诩无法忘记爹爹那严厉的眼神和对自己的教导,更无法忘记娘亲十八年以来的养育之恩;无法忘记,更无法接受眼前这样的结局!他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他无法忘记,他的二弟,那个性格有点文弱的弟弟,小时候流着鼻涕,跟在自己的身后,不管他如何赶也赶不走他,此刻,却是如此的冰冷!
他无法忘记,他的三弟,那个整天就知道给他们惹事的弟弟!他今年才十四啊!还有他的小妹,今年才十岁!才十岁啊!今天,此刻却……!
“啊——!”一声怒吼响撤天地,李哲诩心中的悲痛无人可知!无人可知!在一刻之间,他失去了他的所有至亲!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大祸会落到他们家头上,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李哲诩仰天自问。
“为什么?哼!等你死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阴森恐怖的声音从四周传来!
“哼哼哼哈哈!”李哲诩没有丝毫的恐惧,此刻他已麻木!顷刻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让他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了。
“哼!”冷哼声从身后传来!李哲诩瞬间转过身去,他眼前是一位全身包裹在一身黑衫的魁梧大汉!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李哲诩此刻最想知道的!
黑衫大汉并没有回答他,只是用冰冷地眼神看着他,其中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为何?李哲诩无从知道,此刻,他的眼神中全是仇恨。
“死吧!”大汉说着伸出了他那有些苍白的手,手指直指李哲诩的眉心!
李哲诩没有丝毫的恐惧,也许这一刻,也许死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所有的至亲在眼前离去,此刻他的心已经死了!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心中有死不甘,大仇未报,就这样死去,他李哲诩怎么对得起已死去的至亲,但是李哲诩虽绝世聪明,虽才高八斗,虽是天下青年翘楚;但毕竟他只是一文弱书生!在明明知道大仇无法报的时候,也许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当一道白光没入李哲诩的眉心,他的眼神开始慢慢地失去了光彩!十八来的点点滴滴一一从眼前划过,十八年以来的种种!恍若还在眼前!
当一道身影从他眼前划过的时候,他的眼神中有了丝毫的光彩,但很快地黯然了下去,那是和他今天才成亲的娘子。
可他已无力再给她任何的幸福可言,一切的一切在他倒下去的那一刻化为乌有;曾经的天下才子,曾经的那位为之让天下传唱的绝世才子,就这样倒了下去!而今天,他才只有十八岁!一个人的离去,并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一个人的死将会带来另外一个传奇,另外一个奇迹。
至死他也不明白,为什么灭门的大祸会在今天,降临到他们家族的头上!
不明白……
不明白……
P:仇恨的种子已深种!未来又将如何!李哲诩将会如何重生!重生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敬请期待!
再说明一下,《名榜》希望带给大家的,不光光是一段传奇;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设定,全新的修炼体系,不同与任何一部作品的小说!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名榜》中将那些曾经让人为之绝唱的千古人杰重现天地间,《名榜》是他们传奇一生的再延续!在这个全新的世界中,( 名榜 http://www.xlawen.org/kan/5471/ )
九州战魔---白起
ps:这一篇是和本书有关系的!白起将会出现在本书中!多的就不说了!大家看了就明白了!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武安君,秦国眉(今陕西眉县东)人。十六岁从军。
主要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5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7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2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队165万。
封号:武安君。外号:战神,杀人魔,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5万联军,彻地扫平秦军西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生平事既
周郝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年),秦昭王任白起为左庶长,攻韩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克。北进。韩、魏联军34万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据险坚守。此战秦军兵力不足韩、魏联军一半,双方相持。翌年,起利用两军之间互相猜疑、互不配合,各个击破,先以一部牵制韩军,集中主力猛攻魏军,灭魏军后,继围歼韩军。灭韩、魏联军25万,俘韩主将公孙熹,升国尉。
二十六年,起升任大良造(最高军事长官),攻魏,克61城。
三十六年,率兵数万攻楚。起兵力仅及楚军的十分之一,仍奔袭楚国。秦军顺汉水南下,占邓(今湖北襄樊北),直逼楚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急调大军数十万北上守鄢。起见难以克鄢,于鄢西百里处筑坝蓄两水以灌之,淹死楚军民数十万人。乘势攻取西陵(今湖北宜昌)。翌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置郢为南郡,起受封武安君。
三十八年,起溯江而上,克巫(今四川巫山北),顺势南下定黔中(今湖南西部)。
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起奉命救援,大败联军,斩魏兵13万,溺赵军2万于黄河。
五十一年,起率兵攻韩,至五十三年,克野王(今河南沁阳),断上党郡与韩都联系。韩欲割上党以求和,郡守冯亭闻之,将该郡17城献赵。
五十四年,秦派兵攻赵,克上党,进至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将廉颇坚守长平。秦久攻不下,行反间计。赵王中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次年八月,赵括同秦军决战。同时秦密任白起为上将军接管长平军。起佯败而退。赵括率军追至秦营。起以一部坚守,以2—5(记载不统一)万兵迂包围赵军,切断其退路;另以5000骑佯攻赵军营垒,防赵出援。起围赵军而不攻。至九月下旬,赵军绝粮一月有余,赵括多次突围无效,死于乱箭之中。起乘势攻之。降赵军40余万。曰:“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尽埋之。
秦将白起
★生于强秦★
白起者,郿人,郿即今陕西眉县常兴,又名公孙起,在白起的少年时代前,秦之国力已非六国能及,张仪的连横成功,更使秦的更加强大。楚怀王薨于赧王十九年,时秦昭王十年。楚国,是当时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文化最先进的国家,控制了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铁器最发达的越当时已经被楚平定)更征服了众多南蛮、东夷,就在此强势下,为秦所骗,国君被人扣住到死,南方之强楚已经一厥不震。但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改传统的车战为马战,北方的赵国迅速崛起了,在楚怀王死后次年,赵灭掉了以彪悍闻名的中山,赵逐渐已经成为秦第一强敌。,魏虽然不如多年前的强盛,但毕竟是三晋里最早强大的,加上地理位置向来是秦东进的最第一阻力。三晋终究也是有共同利益的,尤其在抗秦问题上比起其他国家更为统一,互相之间的通婚更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比其他国家亲密的多,秦此时的主要敌人就是三晋。昭王十二年,这时秦已经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谋图周王室的大战略,秦昭王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霸者,此时强将就成了秦最急需的人才,于是白起就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了。
★展露头角★
昭王十三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东部及伊洛山地,以阻秦东进。此时,魏襄王与韩襄王同年去世,子昭王僖王嗣立,国内新丧;赵国亦发生内乱,惠文王与公子章互相攻伐,武灵王被困饿死在沙丘宫。秦遂乘三晋内变,兴兵攻伐韩魏。于是爆发了伊阙之战,伊阙即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两山夹峙,伊河穿流其中,东周时,为京都南面的重要关隘,是洛阳南下,汝颖北上的必经之道。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后世又称之为龙门.首先秦攻打魏解邑(今山西省解县)以威胁魏安邑。魏韩方面,为避免秦三面合围的威胁,便起倾国之兵以攻秦,欲图夺回宜阳地区以阻止秦军东进的势头,以保两国安全,秦军方面,正计划击破韩魏东出中原,厚集兵力于宜阳地区做迎击的准备,昭王十三年(西元前二九四年),秦大将向寿,以一部分兵力攻打武使,并命左更白起攻击韩新城(今洛阳县南伊阙之北)。次年,魏将公孙喜率部援韩,韩僖王命令其率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大军救援新城。此时秦相楼缓下台,新相魏冉推荐白起代向寿为主将。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决战,由于连续的小失利,联军士气低落粮草不足,最后被聚歼于伊阙。是役全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公孙喜被俘,白起战后立即占领伊洛地区韩地五城。韩魏精锐尽皆覆灭,从此一蹶不振,天下震惧。秦侵入中原遂成不可捍御之势。白起因功晋升国尉。次年,再升为大良造,发兵攻魏,魏献河东四百里地求和,白起不待使节交涉,继续进攻,魏军望风而逃,白起取魏城小大六十一座。白起一出便大建奇功。
★名扬天下★
伊阙之战后,燕齐赵三国纷争于中原东北地区,不断自相攻伐,无暇顾及中原之事。(田单乐毅故事)此时韩魏在秦连续攻击之下,已经不具备有威胁秦军的能力。于是,秦展开南面攻势意图继续削弱楚国。昭王二十七年(西元前二七六年),秦昭襄王命司马错发陇西之兵入蜀,并由蜀顺江而下攻占楚黔中郡,司马错又分部分兵力,自巴郡东出,准备东出巫峡以攻郢都之西。另一路军出武关,向东南挺进,攻取楚汉北及上庸等地,进入桐柏山地区。当时白起尚在北方,刚刚击破赵光狼城正在攻打代邑。次年,白起得王命南下,先以汉北上庸之军续攻楚占领鄢、邓、西陵等地(鄢邓二城在今襄州),第三年秦三路均越过秦楚边境山区,白起为大军总指挥,令各路快速突进楚境,三路军犹如铁爪以掏心之势直围郢都。楚军于郢都附近被聚歼溃败,郢都被占领,顷襄王东逃,徙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于是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武安城在武安县西南五十里。战国时赵邑,即赵奢救阏与之战处。);以巫地为巫郡;黔中地为黔中郡;白起此时已经名震天下。
★百战百胜★
昭王三十二年,相国穰侯魏冉亲自伐魏,命白起攻大梁。这里有个典故是关于这次战斗的:
苏厉听说白起要攻打魏都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称病,不要出兵为好。”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于是,白起不为苏厉之说所动,率兵出征魏国,大获全胜,破魏将暴鸢,歼敌四万。昭王三十四年,赵、魏联军趁秦军远归,攻取韩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千里奔袭华阳(华阳,亭名,在密县,古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处。《国语》:“史伯对郑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华阳即此。”)出其不意,如神兵天降,大破魏将芒卯(三国时谯周云乃孟卯)所领魏军十三万。随即与赵将贾偃交战,水淹敌二万人。芒卯贾偃皆被生擒,时三晋无人不惧百战百胜的秦武安君。
★长平大捷★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克韩陉城等五城(陉庭在今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歼敌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取南阳(此南阳在太行山南攸武处)太行小路,将韩国一分为二。四十五年,白起伐韩野王(野王在太行东南,春秋时为邢国),野王降。此年范雎为秦客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四十七年,秦令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不降擒反投于赵,于是秦以此为借口令王龁转而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颇鉴于此,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准备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廉颇的策略获得成功,秦军的进攻势头被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的僵局,为打破僵局,范雎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记,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正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守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国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只为尉裨将,并严令军中有如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研究了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又骄傲自大,听信谣言鲁莽轻敌,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前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地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备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到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括至军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出兵攻击秦师,两军乍一交锋,白起便佯败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实施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赵括见作战不利,打算退兵,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进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放弃进攻,等待救援,由于粮道断绝,赵军士气日益低落。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军开始自相杀食,赵括企图突围而出,分四队突击队冲击,皆全军覆没,赵括亲率精锐突击,被秦军强弩射回,赵括死于乱箭之下,赵军大败,赵军主将已亡,四十万将士皆投降。白起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前后共杀俘虏四十五万人。此为中国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秦军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抑郁自裁★
长平之战后秦分军一为二分别攻打赵韩。韩、赵恐慌,于是使苏代持重金见秦相应侯(即范雎)言若白起再建功灭赵则功大应侯,且秦此时灭赵并的不到多少土地。范雎被说动请秦王罢兵(代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秦王让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为求和条件,于是双方休战。白起闻后,从此与范雎有隙。九月,赵不行诺言,于是秦再次发兵,令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此时白起生病,不能为将。四十九年正月,陵攻打邯郸,赵军同仇敌忾顽强死守,急攻不下,秦再发兵助陵。结果陵死伤日大。白起病愈,秦王想让白起代王陵为将。白起拒绝(白起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再次亲自任命,白起不去赴任;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使终推辞,称病。于是秦王令王龁代王为陵将,续围邯郸,还是不能攻克。楚春申君及魏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救援邯郸攻秦军,秦军死伤颇重。白起得知后大发感慨:“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知道后,勃然大怒。白起继续称病,应侯又去请,继续称病不起。于是秦王免去武安君的爵位,贬为士兵,迁往阴密(在泾州,城西是古阴密国,密康公国)。白起继续称病,不肯去。过了三个月,秦军前线吃紧,连连败退。秦王派人催白起起行,不得留咸阳中。白起才出发,出了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邮,境上行舍,咸阳城在渭北。杜邮,今在咸阳城中)秦昭王与应侯及群臣商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便使使者赐秦王剑,令白起自裁。在杜邮,白起面对使节,孤自一人……自觉征战半生到流放时却无有一人送行,如今又要独赴黄泉,何其凄凉……问天天不答乃自悟实是杀伐过重。(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毁誉参半★
白起戎马一生,勇冠三军(据传白起伐韩时落马于地上用矛连人带马刺穿来杀他的骑兵),奇谋无穷,擅长野战进攻,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也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大将。他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37年,攻城不计其数,歼敌上百万,未尝一败绩,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不世之功。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双方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有针对地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华阳之战长途奔袭等。白起的军事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包围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长平之战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然何晏评之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阬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众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於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適足以彊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众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於邯郸者,非但忧平原君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彊,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众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且后世多讥评其杀戮无度。白起在某些游戏和小说里都以“杀人魔王”之类的面目出现。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里也把白起当作杀人恶报与耶律楚材相不杀的善报比较作为善恶报应的典型。
序章 自古才子多遗恨
桃花雨,杨柳絮,红潮逐雪东风舞,望江流,顺江流,悄然雨骤,丝丝系行舟,云烟渺,山水杳,茫茫翰海思青鸟,误佳期,梦难回,托书焚泪,几缕浊魂归。www.
声声幽笛谁人唤,罗袜凌波宿缘绊,慕君生,为君生,遥遥倩影,拂袖嫡仙惊。水天一隔潇湘觅,人世又多惆怅客,冷轩窗,透残光,珠泪两行,横竹独凄凉。
自古才子多遗恨,曹植之千古《洛神赋》,李煜的那曲《虞美人》,秦观的那阙《鹊桥仙》,柳永之“晓风残月”,元问好之“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才子笔下多少悲欢离合,别情痴意,都直教人挥泪几许,至于悼亡诗词就更多,或许很多人不耻潘岳为人,但对他的悼亡诗却是垂泪三尺,李商隐多少情诗让人梦萦魂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相思两茫茫……”,妇孺皆知,而那些早逝的众多才子佳人,或清新、或灵动、或高雅、或压抑、或凄凉、或欢悦的诗词曲,千百年来,又打动多少红颜为之倾心,为之泪痕满面。
或许只是文人的牵强,或许真有前世今生,或“直追李后主”,或什么“又见柳屯田”,确是千古惆怅本相同,湘妃何处寻,千古襄王同一梦,于是乎有了那么多哀怨千古的诗词,就是那位殉国的屈原大夫不也有他心中多情的湘夫人吗?我们只能说千百年来那个最永恒的主题爱情在众多才子的笔下再次复活,他们只是延续了那种特有的千古才子恨,而一生为情伤。
众多才子佳人,就如当星空有流星划过,人们在赞叹他们美丽的同时,还会掠过一丝忧伤,忧伤它的短暂,而纳兰或许是上述才子中最似流星的一位,短短的三十一载,的确让人掐腕惋惜,在这一点上看过《李贺诗集》的人也许会有类似的共鸣,纳兰还有幸比这位“鬼才”多活了四载,在惋惜、遗憾中读纳兰的诗词那当是别有风味,千古幸事集一生,千古憾事亦集一生,那就是纳兰特有的神韵,或者说,才子特有的神韵。
世上没有人能再现某人的神韵,也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人,千年前的后主,百年前的纳兰,他们只是类似,神似而已。虽为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多情、有义,确是算横空出世,但那又如何?还不是哀怨难解,几多贪恋,生死难透。
真实的他们可曾完美,恐怕不曾,诗词的他们可曾完美,确是哀怨多多,只有我们心中的他们才会如此完美。流星的美,在于它的短暂,他们的美,或许也在于他们的生命短暂,尘世对他们污染也许甚少,所以他们可以清纯到最后一刻,保持住少年的完美。
或许文字本身就有它的粉饰作用,是那种粉饰给了我们不该有的期待,就像千古洛神只是曹植的一个美梦,诗词或许是他们的一个个美梦。决不怀疑情真,却怀疑幻梦是否为真。
或许唯有哀伤、忧愁才能跨越时空,向我们诉说那些千古才子梦的真谛,笛声的召唤,让我们飞越时空的隔阂,回归百年前、千年前的梦境,随他们哭泣,随他们感伤,随他们哀怨,雪花中开,桃花中去,落花逐水,把一腔忧愁俱东流。
雪中奇葩,桃雨送行,何等的独特,人生百年几人有此殊荣,昙花惊现才是他的永恒魅力!或许千年之后,他们会再临人世间,再续这份哀怨、无奈的情结;或许,在另一时空,他们在延续着他们的哀伤和激扬的清结;或许,他们原本就不曾消散过;或许……。
天上人间情一诺,为了这份千年不悔诺言,他们一定会延续他们的情怀!尘世非他们之爱,但为了情,他们执著一诺。
期待着那些曾经让人为之绝唱的千古人杰重现天地间,延续他们的传奇与神话。
第001章 死而后生
雍州,冀天府;
冀天府最有名的不是府君大人,而是李府!
李家在冀天府扎根数百年,传承百年的家族,整个雍州也屈指可数;在冀天府,可以说是李家的天下,府君也不敢对其指手画脚!冀天府有一半以上的产业是属于李府的!更有谣言说,李家在皇城有大靠山,是否属实,无从考证。
而在两年前,李家的大公子,李哲诩摘得廷殿探花后,李家在冀天府的地位和势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也在那一年,李哲诩被他爹爹确认为下一代的家主!把家传之宝,一个砚台传给了李哲诩!这个砚台不知道在李家流传了多少年了!据说是祖上一位先辈留下的东西!整个李家都视若珍宝!拥有这个砚台,也标志着李家家主的象征!
今天,李俯洋溢着节日的欢愉气氛!不为别的,今天是李府大公子李哲诩大婚之日,说起李家大公子李哲诩,整个冀天府没有几人不知其名者!
李哲诩自幼聪明绝世,七岁已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十岁一首《望江水》,才名鹤起,无数名师更是想收此子为徒,但是李哲诩一一谢绝!埋头苦读!六年之后,摘得廷殿探花郎!所谓:十年寒窗无人知,一夜成名惊天下!但这句千古绝唱,在李哲诩身上也将暗淡无色,李哲诩之名,早在几年前,已传响天下。
摘得探花郎,只能是锦上添花,让他的名声更响而已,九州之上,无人不知这个只有十六岁的探花郎,在九州之上,十六岁摘得探花者,他李哲诩是第一人!如果当年和他一起参加的殿试的,没有五殿下和右丞相三公子的话,很有可能摘得状元郎。
两年后的今天,他更是才气纵横,试问天下间,青年一代,谁人能望其颈背!天下多少青年俊杰,多少才子佳人,能有几人能与今天的李哲诩相抗衡!无人与之匹敌;隐隐有天下青年俊杰翘楚之势。
李哲诩的妻子,更是有着天下第一才女之称的解喧喧;解喧喧出身何出,无人知晓,三年前在皇城横空出世,一夜之间,她的美貌震动整个皇城,不知有多少王公贵族为她倾倒;有传言,就是皇帝也为她的美色已吸引.她注定将是一个站在九州之颠的女子,她不仅长的娇艳绝伦,更让无数俊杰才子为之疯狂的是她那天才般的文才!就是三年前的李哲诩也无法与之比拟!
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她是才子中的才子;可这样一位奇女子,在两年前和李哲诩这位同样有着才名的天下才子相遇!并在两年后的今天,将在冀天府李府大宴乡邻!喜结良缘。
看着爹和娘那欣慰的笑容,和几个弟弟妹妹那兴奋的表情,李哲诩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今天是他一生中最为幸福的一天!也是他最为难忘的一天,今天之后,他就是大人了,应该负担起一些事情了。
他还记得,一大早的爹爹把自己叫进书房,告诉他的那些话:“哲儿,今天之后,你就是大人了,以后不可再意气用事,凡事考虑周全!三思而后行!你是李氏长子,应为李氏考虑,你们几个兄弟之中,就你最为我李氏长脸,你二弟性格文弱,虽然文才出众,但其性格缺乏断决,将来可能成就有限;你三弟,为人义气,好勇斗殴,将来成就如何,就是爹爹也无从预测,而你那妹妹,都被我们惯坏了,希望将来能找个好的归宿;作为长子,所谓长兄如父,以后你要多多照应他们,将来他们成就如何,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爹爹在说完这些话的时候,脸色从未有过的疑重!难言天下父母心啊!但就是这番话,让李哲诩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如何,他都要负担起作为一个哥哥的责任,作为李氏家族长子的责任;可谁又知道,李哲诩今天这个看似轻松的决定,是有多么的艰难和不可完成。
在大家的祝福中,三拜天地之后,解喧喧成为李氏家族长子的夫人;也成为整个李氏家族的少夫人,李哲诩不知道喝了多少酒,不知道答谢了多少次,等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在三弟和小妹的起哄下,李哲诩一脚踏进了洞房,看着静静地坐在床头的娘子,李哲诩的心中闪过一到厉电!一种很茫然的感觉,不知从何而来,又突然之间消失与天地间!他停了下来,静静地看着坐在那里的娘子,不知如何是好!
“相公!”一声犹如百灵鸟般悦耳的声音,打破了李哲诩心中那最后的疑豫!
“娘子!我们……。”李哲诩挑起美人的红盖头,在酒水的作用下,精神开始恍惚起来!
“相公,我们还没有喝交杯酒。”解喧喧拿起酒壶,为两人倒满了酒水,交到李哲诩手上。
“这……!”
“相公,喝了它我们就是真正的夫妻了!今生、来世喧喧都不忘记相公的。”解喧喧说完,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在九州,只有喝了交杯酒的夫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
“不——!”
“不——!”就在李哲诩也喝完杯中的酒的时候,外面同时响起了两声叫喊声。
“怎么啦?”李哲诩一惊,因为其中一声是他三弟的声音!说着酒也醒了一半,跌跌碰碰出门而去。
解喧喧并没有阻止李哲诩,而是带着复杂的眼神看着李哲诩离去的背影!一滴泪水,带着无情的落泊和无尽的凄凉滑落而下!‘吧嗒’一声掉落到了地上,有讽刺,有伤心,有犹豫,有不舍!
“相公,后会无期!”
李哲诩看到眼前的景象的时候,整个人在瞬间变的冰凉,他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在一刻钟前还喜气洋洋的李府,此刻却是人间地狱,他不能接受眼前这样的事实!
“爹——!”凄凉的叫声回荡在整个夜空之下!是那么的无力!是那么的凄惨!
“娘!娘!娘!”看着怀中已冰凉的尸体,李哲诩眼神变的血红起来!仇恨,无尽的仇恨!
“二弟!三弟!小妹!呵呵哈哈!”看着刚才还在自己面前欢蹦乱跳的几人,此刻却躺在冰冷的血泊中,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这一切都是不真实,这一切不是真的!堂堂冀天府李氏,居然在一刻钟不到的时间内,失去了所有。
李哲诩的意识开始模糊,他被眼前的一切击倒了,他不敢相信,强大的冀天府李氏家族,就这样的完了!冀州府李氏虽然出身商贾之家,但是作为雍州的名门,护卫何其多,可是在顷刻之间,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爹,娘,二弟,三弟,小妹!为什么?为什么?”夕日还欢闹的李府,此刻却是从未有过的安静!没有丝毫的生气,就连大厅上的花卉,也黯然无光,快要枯萎的样子!
整个李府只有李哲诩一个人的哭喊声。
李哲诩无法忘记爹爹那严厉的眼神和对自己的教导,更无法忘记娘亲十八年以来的养育之恩;无法忘记,更无法接受眼前这样的结局!他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他无法忘记,他的二弟,那个性格有点文弱的弟弟,小时候流着鼻涕,跟在自己的身后,不管他如何赶也赶不走他,此刻,却是如此的冰冷!
他无法忘记,他的三弟,那个整天就知道给他们惹事的弟弟!他今年才十四啊!还有他的小妹,今年才十岁!才十岁啊!今天,此刻却……!
“啊——!”一声怒吼响撤天地,李哲诩心中的悲痛无人可知!无人可知!在一刻之间,他失去了他的所有至亲!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大祸会落到他们家头上,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李哲诩仰天自问。
“为什么?哼!等你死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阴森恐怖的声音从四周传来!
“哼哼哼哈哈!”李哲诩没有丝毫的恐惧,此刻他已麻木!顷刻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让他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了。
“哼!”冷哼声从身后传来!李哲诩瞬间转过身去,他眼前是一位全身包裹在一身黑衫的魁梧大汉!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李哲诩此刻最想知道的!
黑衫大汉并没有回答他,只是用冰冷地眼神看着他,其中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为何?李哲诩无从知道,此刻,他的眼神中全是仇恨。
“死吧!”大汉说着伸出了他那有些苍白的手,手指直指李哲诩的眉心!
李哲诩没有丝毫的恐惧,也许这一刻,也许死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所有的至亲在眼前离去,此刻他的心已经死了!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心中有死不甘,大仇未报,就这样死去,他李哲诩怎么对得起已死去的至亲,但是李哲诩虽绝世聪明,虽才高八斗,虽是天下青年翘楚;但毕竟他只是一文弱书生!在明明知道大仇无法报的时候,也许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当一道白光没入李哲诩的眉心,他的眼神开始慢慢地失去了光彩!十八来的点点滴滴一一从眼前划过,十八年以来的种种!恍若还在眼前!
当一道身影从他眼前划过的时候,他的眼神中有了丝毫的光彩,但很快地黯然了下去,那是和他今天才成亲的娘子。
可他已无力再给她任何的幸福可言,一切的一切在他倒下去的那一刻化为乌有;曾经的天下才子,曾经的那位为之让天下传唱的绝世才子,就这样倒了下去!而今天,他才只有十八岁!一个人的离去,并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一个人的死将会带来另外一个传奇,另外一个奇迹。
至死他也不明白,为什么灭门的大祸会在今天,降临到他们家族的头上!
不明白……
不明白……
P:仇恨的种子已深种!未来又将如何!李哲诩将会如何重生!重生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敬请期待!
再说明一下,《名榜》希望带给大家的,不光光是一段传奇;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设定,全新的修炼体系,不同与任何一部作品的小说!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名榜》中将那些曾经让人为之绝唱的千古人杰重现天地间,《名榜》是他们传奇一生的再延续!在这个全新的世界中,( 名榜 http://www.xlawen.org/kan/5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