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部分阅读
以法以儆效尤!”全尚在孙氏府中公布了孙据,孙恩,孙干,孙辍降热说淖镒础S山踟┦毡嗔怂锸细型妥さ那孜溃甲ゲ都溉说募沂簟?br />
前一刻还是府中的亲兵,眨眼之间便是形同陌路肆无忌惮的捉拿犯人的家眷。如此转变让孙据等人的家属彻底崩溃,用不多时已然是被一网打尽。府中的人马都被收编,同时也得到了指挥城内各军的兵符。刘丞拜别之后带着兵符去收编城中的吴军,尽早的掌握兵权是稳定国内形势的关键所在。
除掉了孙据兄弟,吴主孙亮算是出了一口恶气。消息很快传遍了建业城,不多时又从建业传往国内各地。各大士族听说了皆是上朝贺喜,不过任谁都清楚事情还没有结束,孙綝的大军正在回返的途中。贺喜不过是一个态度,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想要这些士族明确表态,便要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内干掉孙綝。这才是实至名归的吴主,士族阀门才会信服。
雷霆手段拿下了朱氏兄弟和孙家弟兄,孙亮放佛成熟了不少。安排妥当之后,在后宫抱拥着皇后全氏眺望远方。远在西蜀的汉帝刘禅是否也曾像今天这般扬眉吐气过呢。
祸首伏诛,淮南之叛算是落下了帷幕。历史上原本的记载,这一战要打到明年才会分个胜负,吴国也因此元气大伤。然而就是因为刘禅拙劣的激将之法,让诸葛诞等人阴差阳错的鼓起了决战的信心,最终导致迅速的败亡。魏国因此多损失了数万的兵力,可更由此因祸得福保存了雄厚的国力。
依照历史的记载,这一战要持续到明年正月。曹魏调集了二十多万大军投入战斗,负责后勤的军队和民夫依照常理推断最少也要三十四五万人,加在一起这是将近六十万人的消耗。
如今不过是七月的光景,比起到正月的历史曹魏减少了六十万人半年的消耗。而屯田兵和民夫们也得以提前六个月务农,这又是一笔本应消耗的收入。相比于历史曹魏的国力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因此得以保全和增强。
这是刘禅歪打正着的结果,也是不愿看到的结局。在沓中屯田的姜维是否会暗自庆幸并没有出兵北伐呢。
东吴的『乱』子是摆在明面上的,看着兵强马壮斗志昂扬的军队,司马昭把目光锁定在江东。既然大军都聚集在淮南,不如趁着江东内『乱』夺取整个江南地区,眼下正是趁火打劫的最佳时机。
对于司马昭的想法,豫州刺史王基表示坚决反对。这老将每次征伐都是固执己见,与上命相违。但每一次都用事实证明自己所主张的的确是制胜的道理。司马氏对于王基一向是极为敬重,因此司马昭也虚心听从了王基的建议。
王基说的也是很有道理。当年诸葛恪趁着东关之胜,尽出东吴之兵围攻新城,结果城没打下来,自己损兵折将而回。姜维贪图小利,在兵粮不继的情况下轻兵深入,结果是大败而回——蜀将张嶷便是死于此战。所以人们往往在大获全胜之后开始骄傲轻敌。无论是上级的将领还是下层的步卒,一旦有了轻敌的心态就难以深思熟虑的做事。
现在平定了叛『乱』,还不能肯定国内是否存在居心叵测的其他势力,因此收兵回国养精蓄锐才是道理。况且新收降的兵卒有十多万,也需要妥善的安置和观察。以前曹『操』在官渡击败了袁绍,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为什么没有继续追击袁绍呢?是因为害怕挫灭了锐气和威风,坏了大好的形势。
一番措辞字字在理,司马昭也明白眼下的魏军看似强盛,但隐忧也是不少。于是司马昭封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进封东武侯镇守两淮之地。王基接受了重任,但坚持不接受封赏,而是上书把功劳让给力随军的参谋以及其他将领。因此而被封侯的将领足有七人之多,被世人传为美谈。
在荆州牵制吴将施绩的王昶此时也撤军回到了襄阳。不费一兵一卒就把东吴几万大军按在江陵动弹不得,这已然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江陵方面的施绩对此也是无可奈何。让王昶抢占了先机,自己慢了一步也难以怨天尤人。而且当务之急是东吴国内的形势,作为荆州军区的最高统帅站在那一边是足以影响天下的抉择。
路蕃带着魏军很快便是回转追了过来,然而这个时候文俶,王祚早跑的没了踪迹。这个方向再往远去已经超出了魏军的搜索范围,追之无益。摇了摇头,路蕃暗道自己不走运,错过了这一桩功劳。司马昭大军离开后,王基在两淮之地尤其是两国边境之处投入了重兵布防。漏网的吴将想回国根本是痴心妄想,只要身在魏国境内被捕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留在淮南守御的吴将乃是朱异。面对大好的时机只有退守边境的份儿让朱异很是不满。东吴前后搭进去三万多人不说,还赔上了全氏一族和文钦,唐咨等一干将领。
士族阀门在江南地区比比皆是,多全家一家不多,少全氏一家也不少。但文钦,唐咨等将领便是不同了。这些人都是由魏国投奔而来,对于魏国的地理和战术有很独到的认识。日后和魏人交战时没有文钦等人的帮助,等于失去很大的助力。
魏人在边境屯驻重兵,朱异也是同样的做法。国内目前这种形式,若是司马昭攻过来,便是一场苦战。东吴在长江北岸的占领区难以保住,但司马昭的魏军想渡过长江登陆南岸便是痴人说梦。东吴水军的厉害曹『操』是尝过了,司马氏还没吃过苦头。
听到全家被吴主孙亮投入大牢的消息,孙綝愤怒到了极点。自己给孙据等人的书信说的很清楚,切莫轻举妄动一定要小心谨慎的等待自己回来。只要回到建业,孙亮还敢撒野么?可这兄弟几人就是不听,闹了全家被抓的下场。自己带着十几万人出征,家眷却是留在建业的。现在成了吴主孙亮的人质,这事儿便是难以善终了。
孙綝并不知晓孙据兄弟如何落入了孙亮的手中,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也打听不到具体的内容。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了退路,孙琳心中恨火狂烧做着最坏的打算。
第68章 两国动荡(2)
第68章 两国动『荡』(2)
孙氏定都江南,历经数次变迁,建业依旧是繁华景象。不知何时会再次迁都,但人们关注的只有眼下。孙綝的大军在归途之中,家室却早被扔在死牢之内。没有人站出来提议如何应对孙琳,也没有人商量怎样搭救孙氏家眷。整个江南的世家阀门都在观望这一场龙虎斗。
吴主孙亮是江南的天子,一国之君;大将军孙綝位置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下级挑战上级的危险游戏,但目前看来却极有可能成功。原因无他,实力二字而已。
除了荆州方面的施绩,整个吴国的兵力都在孙綝的掌控之中。而吴国京都不过区区五千兵马,大半都是新近收编的孙氏旧部。悬殊的军力对比,没有人看好孙亮。但身在皇城,也没有人愿意出头依附孙綝。无论谁上位为帝,最终还是要依靠士族阀门来控制国家。
孙亮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每日上朝下朝处理政务,沉稳的不像十六岁的少年。山雨欲来风满楼,朝中的大臣各自提心吊胆,见到孙亮这般作风反而疑窦丛生。思来想去得出结论,或许是吴主在故作镇定。
只是镇定归镇定,该来的终究会来,躲不开更无法忽视。孙綝怒发冲冠的十几万人马不是故作镇定就能解决的。有心者会发现朝堂之上少了几人,但观察城中的布置却是没有兵力调动过的迹象。
每日城门的进出一如往常,没有做战备的防范。即便来得是孙琳的耳目,搜集完消息后也可以大摇大摆的离开。建邺城和吴主孙亮一样,毫不设防,放佛不知将要面对何事。
孙亮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态势,孙綝有些揣摩不透。反复思虑各方面细节,比较两方的实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吴主孙亮是在虚张声势故布疑阵拖延时间,借此机会从荆州调兵。
施继对于吴国是绝无二心的忠臣,否则也不会继承陆逊的衣钵镇守荆州。孙綝虽然权势滔天,也知道就自己并不得人心尤其是世家阀门对自己抱有敌视的态度。大家所畏惧的是手中的兵权,而非孙綝本人。
如果孙亮召唤施绩回援,以施绩对吴国的忠诚,甚至因此丢掉整个荆州都是在所不辞。眼下的东吴,声望最高,最能打的将领恐怕便是这个施绩了。绝对不能等到荆州军到达,在此之前便要攻入建业!
建业城中有敌人也有亲人,四个弟弟和五家老小听说都被打入了死牢。兵临城下之时,这孙亮会不会用自己的家人作为人质来要挟自己呢?
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冥冥中印证了不知真伪的这句。视刘禅为范例的不只是吴主孙亮,还有魏主曹髦。
魏蜀两国虽然互不相同,断绝往来,但消息是隔不住的。东方大战期间魏国也没有忽视川中的一系列变动。曹髦和司马昭不约而同的给了刘禅很高的评价。黄皓,陈袛专权之时蜀汉军政依然保持平衡。等到了黄皓被废之后,川中各方的势力仍旧是平衡的态势。看似如日中天的陈袛一家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反而是刘禅趁机收拢了权利。若是认清形势,陈袛依旧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可惜陈袛过分的沉『迷』于权术,导致身败名裂。蜀汉由此演变为刘禅一人专制的局面。
能放能收,这是为人君主能力的体现,刘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司马昭对刘禅的评价。到了魏主曹髦看法又是不同,刘禅的作为将皇者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如果效仿刘禅的故事,是否可以扳倒司马氏呢?
返回许昌的路上,曹髦静静的坐在车中一路默然,没有谁关注这曹魏皇帝的动向。所有人的精力都用在了司马昭身上,已然是权势顶峰的司马氏立了此功后会被推上什么位置呢。
回到了许昌魏帝曹髦变成了最为忙碌的人。此番平『乱』的封赏明细被一一呈上,曹髦身为魏帝要做的只是盖上皇帝的大印。这只不过是给自己看一遍而已,实际的封赏都是由司马昭做主。
征讨寿春时候司马昭大军屯驻于丘头,为了彰显司马昭的武功,于是曹髦下令改丘头做武丘,纪念这次大胜。司马氏的党羽也在朝中鼓动,希望可以封司马昭为公。
这或许是司马昭的意思,也可能只是司马氏党羽用来奉承主子的手段。作为一国之主的曹髦却难以忽视眼前的现实,不封便是激怒了司马昭。封了,魏家的尊严何在?
即使是手无缚鸡之力孤身一人,曹髦也想表现的有所不同。会有人安于做一个傀儡皇帝,可绝对不会是自己。朝堂之中早没有什么忠心可言,人们眼中只有司马昭,没有魏国皇帝。没有比这更坏的事情了,今日的情形不是曹髦造成,可曹髦必须承担这份屈辱。
仔细想想,皇室似乎早就没了什么尊严。于是曹髦拟旨,奉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进位为相国。将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河东,平阳八郡,七百里的土地赐给司马昭。
不出意料的是司马昭没有接受,反而推辞这份封赏。曹髦觉得很是无聊,也是无奈,这个时候谁不知道司马氏的居心?但司马昭想要牌坊,魏帝也要成全。否则被人说是并非诚心封赏司马昭,岂不是弄巧成拙?
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昭竟然推辞了九次,这是真的不接受?曹髦彻底愤怒了,既然无心受封何必让党羽在朝中搬弄唇舌?看司马昭很是享受的样子,曹髦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满腔怒火往肚子里咽。
孙琳带着三万吴军日夜兼程赶赴建业,准备抢先夺取建邺城,免得夜长梦多。虎威将军丁奉,奋威将军陆抗随孙綝而行。孙綝自己的军事能力不足,但也知道要对抗荆州的施绩,唯有丁奉这种资历极深的将领才行。
还没有到达建业,营中却是出了变故。孙綝本身的三千多亲兵除外,其他的两万多吴军在丁奉和陆抗的带领下竟然哗变,反把孙琳的众军团团围住。错愕万分之后便是暴怒,因为孙琳看到太常全尚站在丁奉,陆抗身侧。
不知不觉中身边的将领竟然被策反了,这是孙琳万万没有想到的。四个兄弟不在军中,对于军队的控制力自然有所下降。加上孙綝不得人心,强行北伐又无功而返,军中对于孙綝早就有了看法。
吴主孙亮以天子名义命令诸将各统人马擒拿孙綝,凡是效忠于国家的吴人,有哪个会忤逆天子之意呢?被落在身后的十万吴军也接到了天子的传召,将军刘丞奉旨宣召。不过略动口舌,便成功拿下了这十万人马。
孙綝的骄横只限于孙綝一族,并不代表吴国的各个阶层,这或许是孙綝最为致命的弱点。
老谋深算往往用来形容算计很深,又很能藏的老家伙,司马昭就是这么一位。司马昭手中的权势不会因为被封晋公就增加多少。晋公代表的是名望,更是皇室低头的表现。只要再一次的提出封赏自己做晋公,司马昭便不会退却。让了九次,这戏已经做得很足了。
到了魏帝曹髦那边,却是觉得这戏做得太过了。连续九次都被拒绝,如今看司马氏党羽的意思,似乎还是要有第十次。这是让自己一个头磕在地上啊,从此以后在司马氏面前还抬得起头么?
过了数日,晋公的事依旧在朝中传个不停,只是魏帝曹髦没有了动作。魏帝不做反应,司马氏党羽干说也不是个办法。朝堂之上司马昭都是独断专行,行使皇帝的权利。曹髦在龙椅之上成为了看客,心中明净的很,这是司马昭对自己还以颜『色』。封了你做晋公,事态便会好转么?扪心自问,曹髦根本不相信会是如此。
身边可以托付的臣子不多,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数来数去也就这三人可以议事,曹髦决定先召三人入宫商量一番。这时外面的宦官入内来报,中护军贾充带着人马围住了宫殿!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司马氏党羽,气势汹汹却依然遵循礼数。来的目的很是简单,希望魏帝曹髦可以继续封赏大将军。大将军劳苦功高,为了国家的建设费尽了心,磨破了嘴,身子板差点没累毁。陛下你要是再不动作,那可要冷落了大家的心啊。大将军都是这等待遇,我等拼死拼活的又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曹魏的天下么!
这个人说完,另一个跳了出来高声呼喊着。一副打了鸡血的样子,好像不封赏司马昭大将军便等于欠了他巨款不还一般。蹦高的还没消停,那边又哭趴下一位。曹髦看那人的脸庞,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死了老爹般的悲伤。一边抹眼泪一边嚎个不停,国家怎么会变成这样?有功之臣得不到封赏,这是亡国的征兆啊!捶胸顿足的这位还没演完,身边的一位不干了。“彭”的一声跪在地上死命磕头,没几下已经见了血迹。一个字都不说,但那架势那气势都在告诉曹髦,必须要听从大家的劝告才是。
这一刻曹髦感到天旋地转,一张张嘴脸映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曹髦想笑,自己真是幼稚,实在是太傻太天真了。身边尽是这等佞臣,就算驱逐了司马氏,恢复曹魏的天下,凭这些人又能做些什么?
想到这里,魏帝曹髦突然万念俱灰。
第69章 诸葛连弩(1)
第69章 诸葛连弩(1)
孙綝一族很快便被处死,同时也替被其害死的一干重臣和鲁育公主平反。一场浩劫就这么平安的渡过,各大世家阀门不由得对吴主孙亮另眼相看。对于孙峻,孙綝兄弟把持朝政期间的恶行,孙亮感到十分不耻。甚至认为这两族人不配作为皇室一族存在,于是御笔一挥将两家除名。孙峻死去多时也被发掘出棺木,迁至他方。很快各地的『乱』党也被平息。
作为孙峻,孙綝兄弟的得力手下,文钦唐咨一干人等都被列入了有罪之臣的名单中。在孙綝铲除异己,尤其是对付吕据,滕胤二人时,文钦和唐咨都是作为主要的将领出战,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寿春城破,诸葛诞文钦战死,唐咨降魏。东吴暂时没有了北上的理由,孙亮也需要休养一段时间避免手中的大权旁落。对于有功之臣大兴封赏,勤修政事安抚人心。同时更是派出使者出使川中,与同盟的蜀汉政权通传近况。
吴国恢复了平静,魏国却是朝野哗然。魏帝曹髦在群臣的“『逼』迫”之下,竟然不幸遇难。曹髦万念俱灰之下,推开了群臣抽出悬挂墙上的长剑便走向宫外。这个时候的曹髦不是满腔热血,而是一心求死。
只要自己还活着,终会妥协向司马氏低头。换做是年纪大些的人,或许忍一时风平浪静,也就这么过去了。毕竟这么多臣子恳求,这台阶也是很容易下的。但曹髦年纪轻轻,好胜心强,对于早就不复存在的皇室尊严依然十分看重。可以说这是一种气节,也可以说是一时想不开,无论怎样评价都改不了既成的事实。
殿内的群臣和侍者还没反应过来,魏帝曹髦依然持剑走出了宫殿。外面围着的是宫内的禁军,也就是曹魏一直看重的虎卫军。见到陛下怒气冲冲的走出,虎卫们都是感到奇怪。一朝天子拿着宝剑,这么冲了出来,要找谁拼命不成?好好的皇帝不做,活的不耐烦了?
领头的是中护军贾充,看到魏帝曹髦的模样也觉得诧异。钟会,裴秀,贾充三人都是深得司马昭器重的人才。治国治军贾充比不上钟会,裴秀二人。但提起为官之道,权术之变三人中以贾充为首。
曹髦大步流星的走了过来,贾充心知不能放魏帝出围,否则自己如何像大将军交代?陛下这个样子多半是在殿内受了刺激,但也不能不防陛下做出过激之举。于是贾充上前数步便要施礼。
虎卫军是当年保护曹『操』安危的重要力量,和虎豹骑并称于世。素来以忠心,强悍,精锐称雄的虎卫军,如今也沦落为司马氏的爪牙。曹髦直直的走了过去,没等贾充施礼,一剑便劈了过去。
贾充想到了应对之策,甚至早有准备,但自己并非是武班出身,又是准备跪地行礼。只听得惨叫一声,曹髦的宝剑正劈在贾充的肩膀之上。这一剑是曹髦含恨出手力道极大,切入了肉中后势头未减砍再骨头之上。
剧痛传来,贾充唯有惨呼,却是不敢动弹。身后的虎卫军也被突如其来的事件惊得呆住。陛下杀臣子,谁也不敢阻拦。况且贾充这司马昭身边红得发紫的人物都被劈了,自己不过是宫中的禁卫,陛下会手下留情那就奇了。
“陛下!陛下……疼死臣了……”见曹髦双眼发红,面目已有扭曲的迹象,贾充哀号求饶。求饶是求饶,尚能活动的那只手却是悄然拔出了短剑藏在身后。
听到贾充的哭号,曹髦神情漠然的看着贾充,一点点的抽回了宝剑。贾充凄厉的哀号之声划过大殿,闻声赶出来的群臣和侍者都吓得面无血『色』。
微风轻送,曹髦似乎清醒了许多。看着血人似地贾充,再看看自己手中的宝剑,曹髦一个激灵宝剑跌落在地。自己这是怎么了?都封了司马昭九次,何必执着于这一次,那之前的九次岂非白做了不成。
本来是想要效仿西蜀的刘禅,麻痹司马昭等人的心神,暗中积蓄力量。现在竟没有忍住这一时的荣辱,反而坏了自己的大事。砍了贾充,谁还会相信这个皇帝对司马氏是亲善的呢。
“朕这是怎么了……爱卿你的伤……”曹髦自言自语的说着,看贾充伤的严重便要走近一步观看,也有想扶起贾充的意思。
贾充正勉力起身,想先离开此地治疗伤势。看到曹髦神情慌张,没了恶意,心中一送,看来自己是安全了。
“陛下你……臣无大碍……”贾充也是磕磕绊绊的说着,起身时牵动伤势,疼的龇牙咧嘴。
曹髦迈步向前,不想鬼使神差的脚下一绊,身子前倾摔向了正在起身的贾充。
“陛下!”贾充吓了一跳,既怕曹髦摔倒,又恐曹髦砸到自己跟着吃瓜捞。伸手之间也没弄清楚是扶是推,总之是被曹髦撞个满怀,两人做滚地葫芦倒在一起。
殿上的群臣和侍者,殿下的虎卫军将领这个时候都反应过来,一股脑的围上来为二人解围。贾充被压在地上难以移动,伤处又是着地疼上加疼,只顾着嘶声喊疼。身上的魏帝曹髦不为所动,死死的压着贾充也没动作。大家围了过来,想伸手扶起二人,却又将手缩了回去。
贾充见了气不打一处来,呼喊道:“还不快扶陛下起来!”围观的众人没什么反应,脸『色』却是不怎么好看。
“你们……”话没说完,贾充也觉得事有蹊跷。陛下为何在自己身上没了动静?自己一只手还被压在两人身体之间,而手上……竟是那把拔出未曾丢弃的短刀!
饶是贾充素来八面玲珑,此时也是『乱』了心神。不知哪儿来的力气把魏帝曹髦掀翻,贾充喘着粗气,忍着剧痛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短刀『插』在魏帝曹髦的腹中,曹髦仰壳躺在地上,已然是出气多入气少了。
吴帝成功平『乱』,魏帝不幸遇难的消息先后传到蜀中。随之而来的尚有淮间战事的消息。刘禅听完一众大臣的评述,摇了摇头独自回到了宫中。
魏,蜀,吴三国的皇帝同样面临着权臣当道的困境。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大不相同,像是魏主曹髦便遭此不测。这不能不说是为人君主的悲哀。自己已然走过了最为艰难的路程,对于其他人的遭遇也只能是叹息已报。
摆在桌案之上的是一只弩,和几十支箭。弩不是不同的弩,箭也不是普通的箭。这是诸葛连弩,也就是诸葛亮改制而成的弩箭。比起其他弩箭,诸葛连弩携带方便,而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发『射』十支弩箭。比传统的连弩更具有机动『性』和杀伤力。在陈寿做三国志之时,将其称之为损益连弩。
诸葛连弩做为武器,已然超越了这个时代的弩箭。但在实用『性』上也有着诸多的限制。为了可以连续『射』击,诸葛连弩加高了箭匣,这样便于贮存多余箭支,解决了连续发『射』的速率问题。但也因此破坏了连弩的基本结构,导致了诸葛连弩无法做精确的瞄准『射』击。因为箭匣加高后的位置恰好挡住了连弩用来做瞄准的空间。
实际运用当中,连弩的『射』程是有限的。因此只能作为局部打击的有效武器,而无法投入大规模作战之中。没有瞄准的功能,持弩的军卒只能依靠日常训练中的直觉来『射』进敌人。虽然弩箭连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法精确打击的不足,但也注定了诸葛连弩无法像常规弓弩一样大规模的投入使用。
当代的巧匠魏人马钧曾经称赞过诸葛连弩的巧妙,并且说如果加以改造连续发『射』五十支箭也是可以做到的。刘禅很是想找到这位当代巧匠,但隔着千山万水,只能神游而已。川中多英才,没有马钧还有来敏。
来敏字敬达,是东汉名将来歙的后人。来敏姐夫黄婉和当时的益州牧刘璋有亲属关系,所以当刘璋迎黄婉妻子入川时,来敏也跟随着入川避难。来敏这个人涉猎极广,好像天底下就没有他不精通的行当。
做为迁移到川中的世家大族,来敏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喜欢闲扯清谈。其实清谈在当世是许多文士大夫的爱好。像曹魏的孔融便属于此类文士,来敏在川中的声明丝毫不比孔融在中原的名声差。因此清谈起来往往是许多慕名来听,时间久了难免涉及到时政。这是君主最为忌讳的一点,抨击也好嘲讽也好都不是统治者喜欢看到的。
正因如此来敏在官场之中几起几落,现在以九十七岁的高龄拜执慎将军一职。执慎之意也是统治者对于来敏的期望。
听说陛下要亲自拜访,来敏也找人打听了一二,希望对于刘禅的来意做到心中有数。当朝的无不是来敏的小辈,对这个刘璋时期便闻名川中的名士皆是恭敬有加。因此很快便将消息传递回来,来敏在房中思索中,诸葛连弩要怎样改造才好呢?
夏口附近出现了几条身影,观其体魄均是不凡。村落之中多有流传东吴国中之变,几人四下打听着,转而又聚在一起萧然离去。
第70章 诸葛连弩(2)
第70章 诸葛连弩(2)
一连数日刘禅皆是往返于皇宫和来敏府上之间。来老爷子虽然九十七岁的高龄,可头脑清晰思路敏捷,为人又是诙谐。想要把诸葛连弩改造为马钧所言的五十『射』一弩有很大的难度。
箭匣的容量要扩大,诸葛连弩的整体尺寸便要有所改变。箭矢的长度要缩小,用来配合加大的箭匣。可箭矢的长度改变后,『射』程和杀伤力都要大打折扣。如果保证连弩的杀伤力不减,只能加强诸葛连弩的发『射』结构和材料。如此一来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是重新制作一支新的连弩。比起马钧提到的改造,这个结果显然不符。
诸葛连弩改造后的体积会更大,容纳更多箭矢后份量也会加重。便与携带的优势因此将不复存在,而『射』程和杀伤力需要实际的测试才有准确的结果。但依照来敏的推测,修改后的连弩在『性』能上是无法超过诸葛连弩的。这样五十发连『射』便显得没什么大的用处。
战场之上远程武器的重要『性』在于距离,也就是『射』程。『射』程缩短之后,己方的不对受到威胁的几率便会加大。杀伤力减弱,只凭借频率的优势也是难以阻止敌军的强冲。不能杀伤对方,又无法保护己方的武器要来何用?
马钧作为一名发明家,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得到重视。除了民间的一些发明外,军事上的一些制作始终是无人采纳。司马昭身边的重臣裴秀便亲自去探访过马钧,结果回来后便向大家宣布马钧被自己辩驳的无话可说。傅玄对此解释说,裴秀的长处在于善于言谈,短处是缺乏巧思;马钧的长处是有巧思,但是不善言谈。如果裴秀用自己的长处,去应对马钧的短处,那么马钧一定不是对手。相反裴秀若是用自己的短处,去应对马钧的长处,便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了。
既然马钧提起过改进诸葛连弩,那么是否实际『操』作过呢?刘禅一番好言安抚了来敏,回到宫内细细的思索着。黄皓当初献上的木箱中,有一卷图册便是马钧发明的发石车,也叫投石车。
常规的投石车每次投掷后,都需要军卒将投石车复原,然后搬上石块才能继续使用。守城的一方经常把牛皮浸湿挂在城墙上,石块砸到湿牛皮上便会滑落,达不到杀伤的效果。
马钧设计的投石车别出心裁,他设计了一种轮子,轮子上面挂几十块石头。利用机械作为动力使轮子转动,悬挂石头的绳索会根据一定的节奏断掉。这样石块便可以连续的抛『射』出去,比起常规的投石车杀伤力和破坏力成倍的增加。
这一巧思曾经被人提及,希望被官方采纳。可惜当时的曹爽对这一设计没有什么兴趣,拒绝了这一提议。不知几时,这图纸辗转流落到了黄皓手中,拿来进献给刘禅作为保命之资。当来自于后世的刘禅看到这图纸所绘的发石车,也感到惊叹不已。如此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
官家的能工巧匠皆是参不透这投石车的奥妙所在,也就是动力的来源。这机械之力是怎样产生的,图纸所绘的内容并不是很详尽。照着图纸打造,也只能做出个样子,没有办法使用。刘禅一脸失望,心中又是满怀希望。解铃还须系铃人,马钧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何不将其带到川中加以重用?
蜀魏两国虽然断绝往来已久,但想要入魏也是不难,难就难再这人选之上。这个时代没有特种部队,更没有间谍特工。充其量是依靠各地的人口流动,或是官府之间来获取消息。所谓的探子也只是负责将别国的消息传送回国的任务。想从敌对国家中劫跑一个官员,这种难度简直是骇人听闻。
潜伏往魏国的人选不仅要身手矫捷,机智多变,更重要的是对蜀汉忠心。接近马钧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说不准,一旦陷入困境,忠诚便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了。否则泄『露』了自己的意图,反而让魏国重视了马钧的发明。这是勇士更是死士,难度就无须多说,有这个胆魄的人恐怕都是很少。像关彝,张遵,文立这种身负重任的人是不会被派往魏国的。平时离不开这些人不说,这任务也是过于危险了。
参与过投石车设计的工匠都是官家的人,被要求保密之外,尚有呼雷阙的人员负责监视。朝中的臣子都是职责所在,为官久了自然有上位者的气度,仅是这一点想在人才济济的中原隐藏身份便是困难。
在和郤正,樊建等人商议之后,最终的人选还是要从呼雷阙中挑选。刘禅和郤正等人看法相同,文立等人做为呼雷阙的支柱是不能拿去冒险的。剩下的人员中刘邵家世渊源可以用来掩饰身份,而且想博取马钧的信任,说服者的家世也是一大助力。范恩四方游历,身手敏捷恰好补充刘邵阅历不足的特点。只是这两人年纪尚轻,担负如此重任似乎有些不妥。
按理说由魏国投奔到蜀中的人员可以做为参考的人选。只是自从费祎被魏降人郭修刺杀之后,大家很难不对魏人们抱有戒心。此行的目的若是被泄『露』到魏国,无疑是弄巧成拙。谨慎起见,刘禅并不打算启用魏人来做这件事。
白日为了人选之事煞费苦心并不是没有道理。此行成功的机率虽然不高,但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马钧无疑是人才,尤其是对机械和水流的利用更是绝世无双。依照后世的标准,这是科技王牌。在现有资源阶层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谁能运用科技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才是关键。
曹魏的掌权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是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方面的认识。但做为后世之人,刘禅自然是了然于胸的。到了夜里,刘禅照旧是先去长乐宫看望张皇后,对于刘禅的殷勤张皇后十分受用。
女『性』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甚至难以抛头『露』面。贵为蜀汉皇后的张氏,在刘禅面前和普通的妻妾没有什么不同。刘禅也并非刻意宠爱张皇后,只是后世的观念作祟,无形之中的行为在这个时代的女『性』眼中都成了极为宠爱的举动。
后宫的妃嫔大都是为了取悦皇上而尽心尽力,这并不符合刘禅对于女『性』的要求。没有思想上的交流,再美丽也只是个花瓶而已,看久了便会厌烦。因此陪寝的妃嫔更替的频率极快。宫中不少人暗传陛下老当益壮,张皇后怀了龙种,不知下一位是谁。
皇子的人数已经很久没有变化,直到太子刘睿自寻死路减为了六人。眼下太子之位悬空,张皇后又怀了身孕,本无多大争议的太子人选似乎有了变更。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样不能一日无储君。倘若国家没有储君而国君又遭遇不测,继承人彼此争斗不休,国家便会因此衰败不堪。
群臣碍于太子之事风头未过,一时间并没有提及重新设立太子。现在已然过了数月,朝堂之上开始传出了关于太子人选的议论。
长子刘睿亡故,理应由次子安定王刘瑶即位作为太子,这是朝堂上的主流声音。刘禅的四子新平王刘瓒颇有武勇和胆气,比起刘瑶的懦弱有着鲜明的对比,因此支持刘瓒的声音也是不少。第五子刘湛聪慧过人,在宗室比试中尤为另类,也可以做为皇位的继承者。
这些议论都是理所当然之事,不和谐的声音也是存在。皇室比试之后一干人等都被下放到各处为官。陛下要求群臣用上下级的心态来对待皇室众人,这让人感到非常为难。皇室众人中尤其是几位皇子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国君。今日依照陛下的旨意,他日说不定就成了自己的罪名,遭到新君的报复。因此皇室众人在各个官位上无论做的好坏,群臣皆是不敢上报。
不清楚历史上的刘禅活到哪一年,但刘禅知道自己离死还早得很。不知是梦里还是现实中服下的仙丹作用也是显着,隐约记得那两位仙人说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更是无须担心寿命的问题。
呼雷阙每日都会将下放的皇室成员工作状况汇报上来,由郤正整理后交给刘禅。无论是长幼之序占先的刘瑶,还是胆烈果决的刘瓒,抑或是聪慧过人的刘湛都难以让刘禅满意。其实也不怪这几位,(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前一刻还是府中的亲兵,眨眼之间便是形同陌路肆无忌惮的捉拿犯人的家眷。如此转变让孙据等人的家属彻底崩溃,用不多时已然是被一网打尽。府中的人马都被收编,同时也得到了指挥城内各军的兵符。刘丞拜别之后带着兵符去收编城中的吴军,尽早的掌握兵权是稳定国内形势的关键所在。
除掉了孙据兄弟,吴主孙亮算是出了一口恶气。消息很快传遍了建业城,不多时又从建业传往国内各地。各大士族听说了皆是上朝贺喜,不过任谁都清楚事情还没有结束,孙綝的大军正在回返的途中。贺喜不过是一个态度,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想要这些士族明确表态,便要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内干掉孙綝。这才是实至名归的吴主,士族阀门才会信服。
雷霆手段拿下了朱氏兄弟和孙家弟兄,孙亮放佛成熟了不少。安排妥当之后,在后宫抱拥着皇后全氏眺望远方。远在西蜀的汉帝刘禅是否也曾像今天这般扬眉吐气过呢。
祸首伏诛,淮南之叛算是落下了帷幕。历史上原本的记载,这一战要打到明年才会分个胜负,吴国也因此元气大伤。然而就是因为刘禅拙劣的激将之法,让诸葛诞等人阴差阳错的鼓起了决战的信心,最终导致迅速的败亡。魏国因此多损失了数万的兵力,可更由此因祸得福保存了雄厚的国力。
依照历史的记载,这一战要持续到明年正月。曹魏调集了二十多万大军投入战斗,负责后勤的军队和民夫依照常理推断最少也要三十四五万人,加在一起这是将近六十万人的消耗。
如今不过是七月的光景,比起到正月的历史曹魏减少了六十万人半年的消耗。而屯田兵和民夫们也得以提前六个月务农,这又是一笔本应消耗的收入。相比于历史曹魏的国力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因此得以保全和增强。
这是刘禅歪打正着的结果,也是不愿看到的结局。在沓中屯田的姜维是否会暗自庆幸并没有出兵北伐呢。
东吴的『乱』子是摆在明面上的,看着兵强马壮斗志昂扬的军队,司马昭把目光锁定在江东。既然大军都聚集在淮南,不如趁着江东内『乱』夺取整个江南地区,眼下正是趁火打劫的最佳时机。
对于司马昭的想法,豫州刺史王基表示坚决反对。这老将每次征伐都是固执己见,与上命相违。但每一次都用事实证明自己所主张的的确是制胜的道理。司马氏对于王基一向是极为敬重,因此司马昭也虚心听从了王基的建议。
王基说的也是很有道理。当年诸葛恪趁着东关之胜,尽出东吴之兵围攻新城,结果城没打下来,自己损兵折将而回。姜维贪图小利,在兵粮不继的情况下轻兵深入,结果是大败而回——蜀将张嶷便是死于此战。所以人们往往在大获全胜之后开始骄傲轻敌。无论是上级的将领还是下层的步卒,一旦有了轻敌的心态就难以深思熟虑的做事。
现在平定了叛『乱』,还不能肯定国内是否存在居心叵测的其他势力,因此收兵回国养精蓄锐才是道理。况且新收降的兵卒有十多万,也需要妥善的安置和观察。以前曹『操』在官渡击败了袁绍,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为什么没有继续追击袁绍呢?是因为害怕挫灭了锐气和威风,坏了大好的形势。
一番措辞字字在理,司马昭也明白眼下的魏军看似强盛,但隐忧也是不少。于是司马昭封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进封东武侯镇守两淮之地。王基接受了重任,但坚持不接受封赏,而是上书把功劳让给力随军的参谋以及其他将领。因此而被封侯的将领足有七人之多,被世人传为美谈。
在荆州牵制吴将施绩的王昶此时也撤军回到了襄阳。不费一兵一卒就把东吴几万大军按在江陵动弹不得,这已然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江陵方面的施绩对此也是无可奈何。让王昶抢占了先机,自己慢了一步也难以怨天尤人。而且当务之急是东吴国内的形势,作为荆州军区的最高统帅站在那一边是足以影响天下的抉择。
路蕃带着魏军很快便是回转追了过来,然而这个时候文俶,王祚早跑的没了踪迹。这个方向再往远去已经超出了魏军的搜索范围,追之无益。摇了摇头,路蕃暗道自己不走运,错过了这一桩功劳。司马昭大军离开后,王基在两淮之地尤其是两国边境之处投入了重兵布防。漏网的吴将想回国根本是痴心妄想,只要身在魏国境内被捕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留在淮南守御的吴将乃是朱异。面对大好的时机只有退守边境的份儿让朱异很是不满。东吴前后搭进去三万多人不说,还赔上了全氏一族和文钦,唐咨等一干将领。
士族阀门在江南地区比比皆是,多全家一家不多,少全氏一家也不少。但文钦,唐咨等将领便是不同了。这些人都是由魏国投奔而来,对于魏国的地理和战术有很独到的认识。日后和魏人交战时没有文钦等人的帮助,等于失去很大的助力。
魏人在边境屯驻重兵,朱异也是同样的做法。国内目前这种形式,若是司马昭攻过来,便是一场苦战。东吴在长江北岸的占领区难以保住,但司马昭的魏军想渡过长江登陆南岸便是痴人说梦。东吴水军的厉害曹『操』是尝过了,司马氏还没吃过苦头。
听到全家被吴主孙亮投入大牢的消息,孙綝愤怒到了极点。自己给孙据等人的书信说的很清楚,切莫轻举妄动一定要小心谨慎的等待自己回来。只要回到建业,孙亮还敢撒野么?可这兄弟几人就是不听,闹了全家被抓的下场。自己带着十几万人出征,家眷却是留在建业的。现在成了吴主孙亮的人质,这事儿便是难以善终了。
孙綝并不知晓孙据兄弟如何落入了孙亮的手中,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也打听不到具体的内容。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了退路,孙琳心中恨火狂烧做着最坏的打算。
第68章 两国动荡(2)
第68章 两国动『荡』(2)
孙氏定都江南,历经数次变迁,建业依旧是繁华景象。不知何时会再次迁都,但人们关注的只有眼下。孙綝的大军在归途之中,家室却早被扔在死牢之内。没有人站出来提议如何应对孙琳,也没有人商量怎样搭救孙氏家眷。整个江南的世家阀门都在观望这一场龙虎斗。
吴主孙亮是江南的天子,一国之君;大将军孙綝位置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下级挑战上级的危险游戏,但目前看来却极有可能成功。原因无他,实力二字而已。
除了荆州方面的施绩,整个吴国的兵力都在孙綝的掌控之中。而吴国京都不过区区五千兵马,大半都是新近收编的孙氏旧部。悬殊的军力对比,没有人看好孙亮。但身在皇城,也没有人愿意出头依附孙綝。无论谁上位为帝,最终还是要依靠士族阀门来控制国家。
孙亮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每日上朝下朝处理政务,沉稳的不像十六岁的少年。山雨欲来风满楼,朝中的大臣各自提心吊胆,见到孙亮这般作风反而疑窦丛生。思来想去得出结论,或许是吴主在故作镇定。
只是镇定归镇定,该来的终究会来,躲不开更无法忽视。孙綝怒发冲冠的十几万人马不是故作镇定就能解决的。有心者会发现朝堂之上少了几人,但观察城中的布置却是没有兵力调动过的迹象。
每日城门的进出一如往常,没有做战备的防范。即便来得是孙琳的耳目,搜集完消息后也可以大摇大摆的离开。建邺城和吴主孙亮一样,毫不设防,放佛不知将要面对何事。
孙亮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态势,孙綝有些揣摩不透。反复思虑各方面细节,比较两方的实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吴主孙亮是在虚张声势故布疑阵拖延时间,借此机会从荆州调兵。
施继对于吴国是绝无二心的忠臣,否则也不会继承陆逊的衣钵镇守荆州。孙綝虽然权势滔天,也知道就自己并不得人心尤其是世家阀门对自己抱有敌视的态度。大家所畏惧的是手中的兵权,而非孙綝本人。
如果孙亮召唤施绩回援,以施绩对吴国的忠诚,甚至因此丢掉整个荆州都是在所不辞。眼下的东吴,声望最高,最能打的将领恐怕便是这个施绩了。绝对不能等到荆州军到达,在此之前便要攻入建业!
建业城中有敌人也有亲人,四个弟弟和五家老小听说都被打入了死牢。兵临城下之时,这孙亮会不会用自己的家人作为人质来要挟自己呢?
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冥冥中印证了不知真伪的这句。视刘禅为范例的不只是吴主孙亮,还有魏主曹髦。
魏蜀两国虽然互不相同,断绝往来,但消息是隔不住的。东方大战期间魏国也没有忽视川中的一系列变动。曹髦和司马昭不约而同的给了刘禅很高的评价。黄皓,陈袛专权之时蜀汉军政依然保持平衡。等到了黄皓被废之后,川中各方的势力仍旧是平衡的态势。看似如日中天的陈袛一家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反而是刘禅趁机收拢了权利。若是认清形势,陈袛依旧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可惜陈袛过分的沉『迷』于权术,导致身败名裂。蜀汉由此演变为刘禅一人专制的局面。
能放能收,这是为人君主能力的体现,刘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司马昭对刘禅的评价。到了魏主曹髦看法又是不同,刘禅的作为将皇者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如果效仿刘禅的故事,是否可以扳倒司马氏呢?
返回许昌的路上,曹髦静静的坐在车中一路默然,没有谁关注这曹魏皇帝的动向。所有人的精力都用在了司马昭身上,已然是权势顶峰的司马氏立了此功后会被推上什么位置呢。
回到了许昌魏帝曹髦变成了最为忙碌的人。此番平『乱』的封赏明细被一一呈上,曹髦身为魏帝要做的只是盖上皇帝的大印。这只不过是给自己看一遍而已,实际的封赏都是由司马昭做主。
征讨寿春时候司马昭大军屯驻于丘头,为了彰显司马昭的武功,于是曹髦下令改丘头做武丘,纪念这次大胜。司马氏的党羽也在朝中鼓动,希望可以封司马昭为公。
这或许是司马昭的意思,也可能只是司马氏党羽用来奉承主子的手段。作为一国之主的曹髦却难以忽视眼前的现实,不封便是激怒了司马昭。封了,魏家的尊严何在?
即使是手无缚鸡之力孤身一人,曹髦也想表现的有所不同。会有人安于做一个傀儡皇帝,可绝对不会是自己。朝堂之中早没有什么忠心可言,人们眼中只有司马昭,没有魏国皇帝。没有比这更坏的事情了,今日的情形不是曹髦造成,可曹髦必须承担这份屈辱。
仔细想想,皇室似乎早就没了什么尊严。于是曹髦拟旨,奉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进位为相国。将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河东,平阳八郡,七百里的土地赐给司马昭。
不出意料的是司马昭没有接受,反而推辞这份封赏。曹髦觉得很是无聊,也是无奈,这个时候谁不知道司马氏的居心?但司马昭想要牌坊,魏帝也要成全。否则被人说是并非诚心封赏司马昭,岂不是弄巧成拙?
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昭竟然推辞了九次,这是真的不接受?曹髦彻底愤怒了,既然无心受封何必让党羽在朝中搬弄唇舌?看司马昭很是享受的样子,曹髦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满腔怒火往肚子里咽。
孙琳带着三万吴军日夜兼程赶赴建业,准备抢先夺取建邺城,免得夜长梦多。虎威将军丁奉,奋威将军陆抗随孙綝而行。孙綝自己的军事能力不足,但也知道要对抗荆州的施绩,唯有丁奉这种资历极深的将领才行。
还没有到达建业,营中却是出了变故。孙綝本身的三千多亲兵除外,其他的两万多吴军在丁奉和陆抗的带领下竟然哗变,反把孙琳的众军团团围住。错愕万分之后便是暴怒,因为孙琳看到太常全尚站在丁奉,陆抗身侧。
不知不觉中身边的将领竟然被策反了,这是孙琳万万没有想到的。四个兄弟不在军中,对于军队的控制力自然有所下降。加上孙綝不得人心,强行北伐又无功而返,军中对于孙綝早就有了看法。
吴主孙亮以天子名义命令诸将各统人马擒拿孙綝,凡是效忠于国家的吴人,有哪个会忤逆天子之意呢?被落在身后的十万吴军也接到了天子的传召,将军刘丞奉旨宣召。不过略动口舌,便成功拿下了这十万人马。
孙綝的骄横只限于孙綝一族,并不代表吴国的各个阶层,这或许是孙綝最为致命的弱点。
老谋深算往往用来形容算计很深,又很能藏的老家伙,司马昭就是这么一位。司马昭手中的权势不会因为被封晋公就增加多少。晋公代表的是名望,更是皇室低头的表现。只要再一次的提出封赏自己做晋公,司马昭便不会退却。让了九次,这戏已经做得很足了。
到了魏帝曹髦那边,却是觉得这戏做得太过了。连续九次都被拒绝,如今看司马氏党羽的意思,似乎还是要有第十次。这是让自己一个头磕在地上啊,从此以后在司马氏面前还抬得起头么?
过了数日,晋公的事依旧在朝中传个不停,只是魏帝曹髦没有了动作。魏帝不做反应,司马氏党羽干说也不是个办法。朝堂之上司马昭都是独断专行,行使皇帝的权利。曹髦在龙椅之上成为了看客,心中明净的很,这是司马昭对自己还以颜『色』。封了你做晋公,事态便会好转么?扪心自问,曹髦根本不相信会是如此。
身边可以托付的臣子不多,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数来数去也就这三人可以议事,曹髦决定先召三人入宫商量一番。这时外面的宦官入内来报,中护军贾充带着人马围住了宫殿!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司马氏党羽,气势汹汹却依然遵循礼数。来的目的很是简单,希望魏帝曹髦可以继续封赏大将军。大将军劳苦功高,为了国家的建设费尽了心,磨破了嘴,身子板差点没累毁。陛下你要是再不动作,那可要冷落了大家的心啊。大将军都是这等待遇,我等拼死拼活的又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曹魏的天下么!
这个人说完,另一个跳了出来高声呼喊着。一副打了鸡血的样子,好像不封赏司马昭大将军便等于欠了他巨款不还一般。蹦高的还没消停,那边又哭趴下一位。曹髦看那人的脸庞,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死了老爹般的悲伤。一边抹眼泪一边嚎个不停,国家怎么会变成这样?有功之臣得不到封赏,这是亡国的征兆啊!捶胸顿足的这位还没演完,身边的一位不干了。“彭”的一声跪在地上死命磕头,没几下已经见了血迹。一个字都不说,但那架势那气势都在告诉曹髦,必须要听从大家的劝告才是。
这一刻曹髦感到天旋地转,一张张嘴脸映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曹髦想笑,自己真是幼稚,实在是太傻太天真了。身边尽是这等佞臣,就算驱逐了司马氏,恢复曹魏的天下,凭这些人又能做些什么?
想到这里,魏帝曹髦突然万念俱灰。
第69章 诸葛连弩(1)
第69章 诸葛连弩(1)
孙綝一族很快便被处死,同时也替被其害死的一干重臣和鲁育公主平反。一场浩劫就这么平安的渡过,各大世家阀门不由得对吴主孙亮另眼相看。对于孙峻,孙綝兄弟把持朝政期间的恶行,孙亮感到十分不耻。甚至认为这两族人不配作为皇室一族存在,于是御笔一挥将两家除名。孙峻死去多时也被发掘出棺木,迁至他方。很快各地的『乱』党也被平息。
作为孙峻,孙綝兄弟的得力手下,文钦唐咨一干人等都被列入了有罪之臣的名单中。在孙綝铲除异己,尤其是对付吕据,滕胤二人时,文钦和唐咨都是作为主要的将领出战,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寿春城破,诸葛诞文钦战死,唐咨降魏。东吴暂时没有了北上的理由,孙亮也需要休养一段时间避免手中的大权旁落。对于有功之臣大兴封赏,勤修政事安抚人心。同时更是派出使者出使川中,与同盟的蜀汉政权通传近况。
吴国恢复了平静,魏国却是朝野哗然。魏帝曹髦在群臣的“『逼』迫”之下,竟然不幸遇难。曹髦万念俱灰之下,推开了群臣抽出悬挂墙上的长剑便走向宫外。这个时候的曹髦不是满腔热血,而是一心求死。
只要自己还活着,终会妥协向司马氏低头。换做是年纪大些的人,或许忍一时风平浪静,也就这么过去了。毕竟这么多臣子恳求,这台阶也是很容易下的。但曹髦年纪轻轻,好胜心强,对于早就不复存在的皇室尊严依然十分看重。可以说这是一种气节,也可以说是一时想不开,无论怎样评价都改不了既成的事实。
殿内的群臣和侍者还没反应过来,魏帝曹髦依然持剑走出了宫殿。外面围着的是宫内的禁军,也就是曹魏一直看重的虎卫军。见到陛下怒气冲冲的走出,虎卫们都是感到奇怪。一朝天子拿着宝剑,这么冲了出来,要找谁拼命不成?好好的皇帝不做,活的不耐烦了?
领头的是中护军贾充,看到魏帝曹髦的模样也觉得诧异。钟会,裴秀,贾充三人都是深得司马昭器重的人才。治国治军贾充比不上钟会,裴秀二人。但提起为官之道,权术之变三人中以贾充为首。
曹髦大步流星的走了过来,贾充心知不能放魏帝出围,否则自己如何像大将军交代?陛下这个样子多半是在殿内受了刺激,但也不能不防陛下做出过激之举。于是贾充上前数步便要施礼。
虎卫军是当年保护曹『操』安危的重要力量,和虎豹骑并称于世。素来以忠心,强悍,精锐称雄的虎卫军,如今也沦落为司马氏的爪牙。曹髦直直的走了过去,没等贾充施礼,一剑便劈了过去。
贾充想到了应对之策,甚至早有准备,但自己并非是武班出身,又是准备跪地行礼。只听得惨叫一声,曹髦的宝剑正劈在贾充的肩膀之上。这一剑是曹髦含恨出手力道极大,切入了肉中后势头未减砍再骨头之上。
剧痛传来,贾充唯有惨呼,却是不敢动弹。身后的虎卫军也被突如其来的事件惊得呆住。陛下杀臣子,谁也不敢阻拦。况且贾充这司马昭身边红得发紫的人物都被劈了,自己不过是宫中的禁卫,陛下会手下留情那就奇了。
“陛下!陛下……疼死臣了……”见曹髦双眼发红,面目已有扭曲的迹象,贾充哀号求饶。求饶是求饶,尚能活动的那只手却是悄然拔出了短剑藏在身后。
听到贾充的哭号,曹髦神情漠然的看着贾充,一点点的抽回了宝剑。贾充凄厉的哀号之声划过大殿,闻声赶出来的群臣和侍者都吓得面无血『色』。
微风轻送,曹髦似乎清醒了许多。看着血人似地贾充,再看看自己手中的宝剑,曹髦一个激灵宝剑跌落在地。自己这是怎么了?都封了司马昭九次,何必执着于这一次,那之前的九次岂非白做了不成。
本来是想要效仿西蜀的刘禅,麻痹司马昭等人的心神,暗中积蓄力量。现在竟没有忍住这一时的荣辱,反而坏了自己的大事。砍了贾充,谁还会相信这个皇帝对司马氏是亲善的呢。
“朕这是怎么了……爱卿你的伤……”曹髦自言自语的说着,看贾充伤的严重便要走近一步观看,也有想扶起贾充的意思。
贾充正勉力起身,想先离开此地治疗伤势。看到曹髦神情慌张,没了恶意,心中一送,看来自己是安全了。
“陛下你……臣无大碍……”贾充也是磕磕绊绊的说着,起身时牵动伤势,疼的龇牙咧嘴。
曹髦迈步向前,不想鬼使神差的脚下一绊,身子前倾摔向了正在起身的贾充。
“陛下!”贾充吓了一跳,既怕曹髦摔倒,又恐曹髦砸到自己跟着吃瓜捞。伸手之间也没弄清楚是扶是推,总之是被曹髦撞个满怀,两人做滚地葫芦倒在一起。
殿上的群臣和侍者,殿下的虎卫军将领这个时候都反应过来,一股脑的围上来为二人解围。贾充被压在地上难以移动,伤处又是着地疼上加疼,只顾着嘶声喊疼。身上的魏帝曹髦不为所动,死死的压着贾充也没动作。大家围了过来,想伸手扶起二人,却又将手缩了回去。
贾充见了气不打一处来,呼喊道:“还不快扶陛下起来!”围观的众人没什么反应,脸『色』却是不怎么好看。
“你们……”话没说完,贾充也觉得事有蹊跷。陛下为何在自己身上没了动静?自己一只手还被压在两人身体之间,而手上……竟是那把拔出未曾丢弃的短刀!
饶是贾充素来八面玲珑,此时也是『乱』了心神。不知哪儿来的力气把魏帝曹髦掀翻,贾充喘着粗气,忍着剧痛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短刀『插』在魏帝曹髦的腹中,曹髦仰壳躺在地上,已然是出气多入气少了。
吴帝成功平『乱』,魏帝不幸遇难的消息先后传到蜀中。随之而来的尚有淮间战事的消息。刘禅听完一众大臣的评述,摇了摇头独自回到了宫中。
魏,蜀,吴三国的皇帝同样面临着权臣当道的困境。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大不相同,像是魏主曹髦便遭此不测。这不能不说是为人君主的悲哀。自己已然走过了最为艰难的路程,对于其他人的遭遇也只能是叹息已报。
摆在桌案之上的是一只弩,和几十支箭。弩不是不同的弩,箭也不是普通的箭。这是诸葛连弩,也就是诸葛亮改制而成的弩箭。比起其他弩箭,诸葛连弩携带方便,而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发『射』十支弩箭。比传统的连弩更具有机动『性』和杀伤力。在陈寿做三国志之时,将其称之为损益连弩。
诸葛连弩做为武器,已然超越了这个时代的弩箭。但在实用『性』上也有着诸多的限制。为了可以连续『射』击,诸葛连弩加高了箭匣,这样便于贮存多余箭支,解决了连续发『射』的速率问题。但也因此破坏了连弩的基本结构,导致了诸葛连弩无法做精确的瞄准『射』击。因为箭匣加高后的位置恰好挡住了连弩用来做瞄准的空间。
实际运用当中,连弩的『射』程是有限的。因此只能作为局部打击的有效武器,而无法投入大规模作战之中。没有瞄准的功能,持弩的军卒只能依靠日常训练中的直觉来『射』进敌人。虽然弩箭连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法精确打击的不足,但也注定了诸葛连弩无法像常规弓弩一样大规模的投入使用。
当代的巧匠魏人马钧曾经称赞过诸葛连弩的巧妙,并且说如果加以改造连续发『射』五十支箭也是可以做到的。刘禅很是想找到这位当代巧匠,但隔着千山万水,只能神游而已。川中多英才,没有马钧还有来敏。
来敏字敬达,是东汉名将来歙的后人。来敏姐夫黄婉和当时的益州牧刘璋有亲属关系,所以当刘璋迎黄婉妻子入川时,来敏也跟随着入川避难。来敏这个人涉猎极广,好像天底下就没有他不精通的行当。
做为迁移到川中的世家大族,来敏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喜欢闲扯清谈。其实清谈在当世是许多文士大夫的爱好。像曹魏的孔融便属于此类文士,来敏在川中的声明丝毫不比孔融在中原的名声差。因此清谈起来往往是许多慕名来听,时间久了难免涉及到时政。这是君主最为忌讳的一点,抨击也好嘲讽也好都不是统治者喜欢看到的。
正因如此来敏在官场之中几起几落,现在以九十七岁的高龄拜执慎将军一职。执慎之意也是统治者对于来敏的期望。
听说陛下要亲自拜访,来敏也找人打听了一二,希望对于刘禅的来意做到心中有数。当朝的无不是来敏的小辈,对这个刘璋时期便闻名川中的名士皆是恭敬有加。因此很快便将消息传递回来,来敏在房中思索中,诸葛连弩要怎样改造才好呢?
夏口附近出现了几条身影,观其体魄均是不凡。村落之中多有流传东吴国中之变,几人四下打听着,转而又聚在一起萧然离去。
第70章 诸葛连弩(2)
第70章 诸葛连弩(2)
一连数日刘禅皆是往返于皇宫和来敏府上之间。来老爷子虽然九十七岁的高龄,可头脑清晰思路敏捷,为人又是诙谐。想要把诸葛连弩改造为马钧所言的五十『射』一弩有很大的难度。
箭匣的容量要扩大,诸葛连弩的整体尺寸便要有所改变。箭矢的长度要缩小,用来配合加大的箭匣。可箭矢的长度改变后,『射』程和杀伤力都要大打折扣。如果保证连弩的杀伤力不减,只能加强诸葛连弩的发『射』结构和材料。如此一来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是重新制作一支新的连弩。比起马钧提到的改造,这个结果显然不符。
诸葛连弩改造后的体积会更大,容纳更多箭矢后份量也会加重。便与携带的优势因此将不复存在,而『射』程和杀伤力需要实际的测试才有准确的结果。但依照来敏的推测,修改后的连弩在『性』能上是无法超过诸葛连弩的。这样五十发连『射』便显得没什么大的用处。
战场之上远程武器的重要『性』在于距离,也就是『射』程。『射』程缩短之后,己方的不对受到威胁的几率便会加大。杀伤力减弱,只凭借频率的优势也是难以阻止敌军的强冲。不能杀伤对方,又无法保护己方的武器要来何用?
马钧作为一名发明家,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得到重视。除了民间的一些发明外,军事上的一些制作始终是无人采纳。司马昭身边的重臣裴秀便亲自去探访过马钧,结果回来后便向大家宣布马钧被自己辩驳的无话可说。傅玄对此解释说,裴秀的长处在于善于言谈,短处是缺乏巧思;马钧的长处是有巧思,但是不善言谈。如果裴秀用自己的长处,去应对马钧的短处,那么马钧一定不是对手。相反裴秀若是用自己的短处,去应对马钧的长处,便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了。
既然马钧提起过改进诸葛连弩,那么是否实际『操』作过呢?刘禅一番好言安抚了来敏,回到宫内细细的思索着。黄皓当初献上的木箱中,有一卷图册便是马钧发明的发石车,也叫投石车。
常规的投石车每次投掷后,都需要军卒将投石车复原,然后搬上石块才能继续使用。守城的一方经常把牛皮浸湿挂在城墙上,石块砸到湿牛皮上便会滑落,达不到杀伤的效果。
马钧设计的投石车别出心裁,他设计了一种轮子,轮子上面挂几十块石头。利用机械作为动力使轮子转动,悬挂石头的绳索会根据一定的节奏断掉。这样石块便可以连续的抛『射』出去,比起常规的投石车杀伤力和破坏力成倍的增加。
这一巧思曾经被人提及,希望被官方采纳。可惜当时的曹爽对这一设计没有什么兴趣,拒绝了这一提议。不知几时,这图纸辗转流落到了黄皓手中,拿来进献给刘禅作为保命之资。当来自于后世的刘禅看到这图纸所绘的发石车,也感到惊叹不已。如此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
官家的能工巧匠皆是参不透这投石车的奥妙所在,也就是动力的来源。这机械之力是怎样产生的,图纸所绘的内容并不是很详尽。照着图纸打造,也只能做出个样子,没有办法使用。刘禅一脸失望,心中又是满怀希望。解铃还须系铃人,马钧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何不将其带到川中加以重用?
蜀魏两国虽然断绝往来已久,但想要入魏也是不难,难就难再这人选之上。这个时代没有特种部队,更没有间谍特工。充其量是依靠各地的人口流动,或是官府之间来获取消息。所谓的探子也只是负责将别国的消息传送回国的任务。想从敌对国家中劫跑一个官员,这种难度简直是骇人听闻。
潜伏往魏国的人选不仅要身手矫捷,机智多变,更重要的是对蜀汉忠心。接近马钧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说不准,一旦陷入困境,忠诚便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了。否则泄『露』了自己的意图,反而让魏国重视了马钧的发明。这是勇士更是死士,难度就无须多说,有这个胆魄的人恐怕都是很少。像关彝,张遵,文立这种身负重任的人是不会被派往魏国的。平时离不开这些人不说,这任务也是过于危险了。
参与过投石车设计的工匠都是官家的人,被要求保密之外,尚有呼雷阙的人员负责监视。朝中的臣子都是职责所在,为官久了自然有上位者的气度,仅是这一点想在人才济济的中原隐藏身份便是困难。
在和郤正,樊建等人商议之后,最终的人选还是要从呼雷阙中挑选。刘禅和郤正等人看法相同,文立等人做为呼雷阙的支柱是不能拿去冒险的。剩下的人员中刘邵家世渊源可以用来掩饰身份,而且想博取马钧的信任,说服者的家世也是一大助力。范恩四方游历,身手敏捷恰好补充刘邵阅历不足的特点。只是这两人年纪尚轻,担负如此重任似乎有些不妥。
按理说由魏国投奔到蜀中的人员可以做为参考的人选。只是自从费祎被魏降人郭修刺杀之后,大家很难不对魏人们抱有戒心。此行的目的若是被泄『露』到魏国,无疑是弄巧成拙。谨慎起见,刘禅并不打算启用魏人来做这件事。
白日为了人选之事煞费苦心并不是没有道理。此行成功的机率虽然不高,但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马钧无疑是人才,尤其是对机械和水流的利用更是绝世无双。依照后世的标准,这是科技王牌。在现有资源阶层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谁能运用科技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才是关键。
曹魏的掌权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是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方面的认识。但做为后世之人,刘禅自然是了然于胸的。到了夜里,刘禅照旧是先去长乐宫看望张皇后,对于刘禅的殷勤张皇后十分受用。
女『性』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甚至难以抛头『露』面。贵为蜀汉皇后的张氏,在刘禅面前和普通的妻妾没有什么不同。刘禅也并非刻意宠爱张皇后,只是后世的观念作祟,无形之中的行为在这个时代的女『性』眼中都成了极为宠爱的举动。
后宫的妃嫔大都是为了取悦皇上而尽心尽力,这并不符合刘禅对于女『性』的要求。没有思想上的交流,再美丽也只是个花瓶而已,看久了便会厌烦。因此陪寝的妃嫔更替的频率极快。宫中不少人暗传陛下老当益壮,张皇后怀了龙种,不知下一位是谁。
皇子的人数已经很久没有变化,直到太子刘睿自寻死路减为了六人。眼下太子之位悬空,张皇后又怀了身孕,本无多大争议的太子人选似乎有了变更。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样不能一日无储君。倘若国家没有储君而国君又遭遇不测,继承人彼此争斗不休,国家便会因此衰败不堪。
群臣碍于太子之事风头未过,一时间并没有提及重新设立太子。现在已然过了数月,朝堂之上开始传出了关于太子人选的议论。
长子刘睿亡故,理应由次子安定王刘瑶即位作为太子,这是朝堂上的主流声音。刘禅的四子新平王刘瓒颇有武勇和胆气,比起刘瑶的懦弱有着鲜明的对比,因此支持刘瓒的声音也是不少。第五子刘湛聪慧过人,在宗室比试中尤为另类,也可以做为皇位的继承者。
这些议论都是理所当然之事,不和谐的声音也是存在。皇室比试之后一干人等都被下放到各处为官。陛下要求群臣用上下级的心态来对待皇室众人,这让人感到非常为难。皇室众人中尤其是几位皇子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国君。今日依照陛下的旨意,他日说不定就成了自己的罪名,遭到新君的报复。因此皇室众人在各个官位上无论做的好坏,群臣皆是不敢上报。
不清楚历史上的刘禅活到哪一年,但刘禅知道自己离死还早得很。不知是梦里还是现实中服下的仙丹作用也是显着,隐约记得那两位仙人说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更是无须担心寿命的问题。
呼雷阙每日都会将下放的皇室成员工作状况汇报上来,由郤正整理后交给刘禅。无论是长幼之序占先的刘瑶,还是胆烈果决的刘瓒,抑或是聪慧过人的刘湛都难以让刘禅满意。其实也不怪这几位,(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