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22 部分阅读

第 22 部分阅读

    后脑。孙彧知道全德行动不便,唯恐徐绍的暗袭有所偏差,因此采取了硬拼的姿态牵制全德没有动作。两人默契配合杀了全德,心中怒火稍减。

    自己因为全怿的缘故兵败寿春,连分辨的机会都没有便成了吴国的逃犯。若是能救出诸葛诞回到江东,说不定还有机会保全家小。可如今人在异乡,家中的妻儿老小却受了连累,成了刀下的冤魂。这笔账怎样算都是有全怿的份,今日就算是全怿在此两人复仇的决心也是不变的。

    家丁们见到自家的少爷连忙迎上前去问个究竟,叛贼之事非同小可何况又死了一位呢。根据描述前后不过是两个贼人,最为武勇的许家少爷已经缠住了一人,自己这方人多势众也没什么可怕的。于是众人吹响了联络用的号角,大批人马前去营救许定等人。

    村落那边有军卒在山口处站岗,听到了号角声便跑回村中禀报。全怿此番跟随各家子弟狩猎,一口承担了护卫的职责。这是魏国都城附近,想来是不会有任何麻烦的。也可以借此和魏国的世家套套关系,虽然来参与狩猎的都是一般的官僚之家,可全氏初来咋到放低身段也是应该的。

    在村中陪坐的是许综,牙门将军许仪的长子,武卫将军许褚的长孙。许综也是想参与狩猎的,只是这全怿一起来了,总要有人陪着。一干子弟属自己年龄最大,做事也最为沉稳,看着弟弟和大家一起进山许综好生无奈。

    高贵乡公曹髦刚刚去世,按理说这段期间是不允许进行狩猎这种娱乐活动的。好在曹髦被定『性』为无道昏君,又是依照平民的礼仪下葬。为了减小曹髦之死的影响,朝廷并没有关于禁止娱乐活动的意思。

    号角声一响没等军卒通传,全怿和许综都已听到。两人相谈甚欢,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打断,都是略有不快。号角一响便代表有紧急事件发生,这山中常有百姓往来并无凶猛野兽,入山的足有百人之众有什么事如此之急?

    被号角声惊动的不只是全怿等人,另一处山头的文家兄弟也是感到了非比寻常的气氛。文俶和文虎在溪边休息了段时间,想起众人商议的备用方案,即遇到意外的逃生线路。两兄弟决定先熟悉熟悉道路,于是起身离开了溪边。到了山这头,正要回转便听到山中号角声响彻不绝。这是军中的联络方式,此时此地也只有魏军才会如此了。

    文俶沉『吟』一番和文虎在山口处拴好王祚等人的马匹武器,两人纵马回转山中去探个究竟。

    死了全德,许定心中打怵便想逃跑。身为虎痴之后许定虽然勇武,可毕竟还是个半大孩子,没上过战场没杀过人。看到贼人凭借一股胆气把自身的武艺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一见了红死了人心气儿便是短了一截。

    徐绍孙彧二人唯恐身后的魏人追来,不愿意和许定纠缠,于是不理许定直接抢夺在场的马匹便要逃跑。许定听到号角声传来稍稍平复了情绪,鼓起勇气大吼一声长剑飞斩孙彧。

    看这少年棘手不说,又是死缠孙彧。徐绍也是急了,抽出先前夺取的长剑加入了战团。徐绍和孙彧的武艺都算不上高强,实战经验却是丰富无比。许定目标明确想拖住二人,只是以一敌二很是吃力。战了片刻许定杀得『性』起,浑然不记得刚刚死过一位,竟是『揉』身上前和两人做起了搏命之斗。

    这虎痴后人进入了战斗状态,杀得如痴如狂。可苦坏了徐绍孙彧两人,拼着受伤倒也可以拼倒这许定。不过接下来两人还需要逃命,此时负伤难免影响自己的生存机会。

    马蹄声响起人声沸腾,几名胆大的纨绔子弟带着家丁终于赶到了现场。徐绍和孙彧狂喝一声,手中刀剑齐齐向许定抛去转身便跑。许定长剑一挥打飞了徐绍的飞剑,胸口一疼却是中了孙彧的短刀。只看许定身形晃了几晃,摔倒在地上。

    全怿和许综带着十余骑飞驰山间,不多时见到前方一群魏卒背着两人迎来。还没等全怿问话,魏卒见到自家老爷都是跪地哭号。许综眼尖,看到魏卒背上一人竟是自己的弟弟,飞身下马便去查看。

    魏卒一面哭诉一面磕头,全怿坐在马上只觉得身躯冰冷手脚发凉。全德是自己唯一的儿子,竟然死了!

    “淮南贼将……淮南贼将……”全怿默默念了几遍,再抬首时已经是满目血红。

    “带我儿速回城中,全某誓斩此贼为我儿报仇!”全怿恨恨的说了一句,扬鞭纵马飞驰而去。随之而来的魏骑都是许昌守军,或是被眼前的气氛感染,竟有一骑随着全怿而去。

    看到弟弟伤势虽重一时不至于要了『性』命,许综长吐了口气,顾不上追拿叛贼带着弟弟赶赴许昌求医。狩猎之行许综也不过是参与者,倒是全怿主动请命照顾大家安全。如今全怿的儿子竟然身亡,不得不说天意难测。

    一群魏卒追追停停,停停打打的一路,也没能拖延住徐绍和孙彧的脚步。徐绍和孙彧来不及乘马,只得步行逃命。骑马的纨绔子弟们见许定都受了伤,没人敢继续上前。追击二人的都是各府的家丁,战斗力有限。许,全以及被徐绍先前飞刀夺命的那位,这三家的家丁最是积极。

    拿下了贼人还可以将功赎罪,空手而归家里主人震怒,难有活命的机会。有人拼命,其他人也有胆子随着帮忙。徐绍,孙彧两人经验丰富又是狡猾非常,几次被众人围上都是突围而逃。不过两人赤手空拳,虽然突围可都是受伤不轻。

    依照商量好的路线两人拼命奔跑,心中惦记着王祚和文家兄弟能来接应。至少有了兵器防身也不至于挨刀子。

    看看前面是个土坡,土坡之下是一条小道,小道的另一侧则是山坡。顺着小路绕过土坡便是相对开阔的地带,更加不利于逃命。

    “徐绍孙彧匹夫!全怿来也!”全力奔驰之下,这全怿竟是追了上来。追赶两人的魏卒见了连忙侧身让路,让全怿的马匹先行。

    徐绍和孙彧见杀气腾腾的全怿挺枪纵马杀来,不禁感到绝望。手无寸铁,一身伤痕又是徒步而行,无论如何是跑不掉了。求生的本能让二人奋起余力奔跑着,耳中传来竟是催命般的马蹄声。

    两人堪堪的跑过了土坡,只觉得手脚发软难以为继。身后的全怿此时也是赶到了土坡。恰到土坡下的弯道之时,只觉得风声响起。还没等反映过来,土坡上飞下几块大石砸在了全怿的身上,连人带马滚落山坡之下。

    后面的军卒见了都是大惊失『色』,跟随全怿而来的那名魏骑见状竟是策马奔下山坡去救全怿。

    死里逃生徐绍和孙彧都是喜出望外,山坡上两骑飞驰而下正是文俶,文虎二人。文家兄弟赶到此处远远望见徐绍和孙彧被一群魏卒穷追不舍,于是上了山坡搬了些石块等候。全怿若是知道自己做了这些魏卒的代罪羔羊,不知是个什么表情。

    那魏骑来到全怿身旁,下马去探全怿的鼻息。全怿毕竟是武将出身,瞬间的躲避总算是躲开了头部。不过身体和手足都是受创,加之在山坡上的翻滚,一时动弹不得。

    扶着全怿的脑袋,那魏卒轻呼全怿姓名。听到有人呼喊自己,全怿『迷』『迷』糊糊的睁开双眼,嘴里说道:“你……你……”

    那魏卒在全怿耳旁轻声道:“你去死吧!”言及此处手中短刀由全怿身后***,直至末柄。

    (感谢大大们长期的支持和捧场,此章过后本书即将进入第二卷长驱汉家军!欢迎各位大大***,收藏,留评。这是不动最大的写作动力!)

    第75章 伐蜀(上)

    第75章 伐蜀(上)

    公元二五八年四月,距马钧入蜀已然过去了六七个月。马钧的才华在川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农业,军械,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有马钧改造过的痕迹,工具升级效率便随着提高。只此一项便使川中的农业和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个时候没有人再会反对刘禅的举动,谁也未曾想过马钧有如此大的能量。更没想到的是在眼界上,蜀汉的国君刘禅远远的走在众人之前。

    川中到身毒的古道已然贯通,以往蜀国的西南边境到了永昌郡便是尽头。如今以永昌为***,向西南方向扩大了数百里,一直抵达到了缅甸边境。这方圆数百里的地域虽是穷山恶水,但其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少数民族。

    最初几个强悍的少数民族向张翼的部队发起了猛攻。随着霍弋派出的杨稷,『毛』炅二将以及少数民族将领的协助下,张翼等人对敌对民族采取了分化游说各个击破的政策。这些半开化的少数民族虽然勇猛善战,可是对于汉军的计谋却是束手无策。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就收降了数十个部落民族。

    越来越多的异族加入了南下的队伍,阻力随之开始减少,一直抵达了缅甸的边境。缅甸的国王自然听说过在山的那端有一个强大的汉国,不过百余年来都没有什么官方的往来,实在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如今汉朝的军队便驻扎在两国边境上,缅甸的国王开始急了。汉朝的军队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是非常强势,国内的军队集合到一起恐怕也不是这汉人的对手。而且随着汉人来的尚有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平日里和这些少数民族没有什么官方的往来,现在却是后悔。无奈之下之好派人前去交涉,看看对方的态度。

    汉语在这里并不稀奇,民间通商已久,自然有与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人打交道的。一番往来之下,缅甸的国王松了口气,原来汉人是想通商。通商是好事儿,从汉朝百姓手中交易的东西哪比得上官方的值钱。便是由汉朝传出来的丝绸铜器之类,随便拿出一样便可以换个好价钱了。

    张翼的军队没有继续前进的意思,全军驻扎之后开始着重于保证道路的贯通及建设工作。这个时候的缅甸国王说白了不过是挨着两国边境的一个部落之主。缅甸在八百年后才会出现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现今的缅甸也是如同东汉末年般群雄割据的场面。

    蜀汉的商队便由此开始向身毒进发。初时大家还担心会被这里的军祸波及,时间久了发现事实恰恰与其相反。汉朝的商队不仅没有被列为攻击劫掠的对象,反而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首要的原因是军事上的威慑,张翼万人的军队在两国边境,装备精良又配有数万的少数民族。如此庞大的力量谁也不敢惹,缅甸国内任何一个族群都难以抵挡如此数量的军队,就算马承的商队也足有五六千人之众。

    通过军事力量站住脚之后,便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诱『惑』。由于国内的战『乱』情形,除了极个别的势力与其他地域有交流外,绝大多数的势力是没有商贸往来的。自己这里堆积如山的宝贝没人要,你有我也有谁也不稀罕。由外国流入的“珍品”大家打破了头也要抢。同样的这里堆积如山的物件在汉人眼里,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商业上大家互通有无,政治上更是要紧紧的站在一起。马承深知仅仅依靠军事是不足以长期保持商路畅通的,要把蜀汉和这些国家牢牢绑在一起才行。经过多方的周旋,缅甸十多个势力聚在了一起和大汉朝的代表马承签下了约定。

    蜀汉有权在各个势力和地区设置据点,留守的汉人不会多,也不会参与内部的争斗。这些人只是负责货品的运输以及贮存,交易等。作为主人家,各势力都要在自己的领土中划出一部分土地交给汉人使用和生活。并且要保障汉人的人身安全以及货品安全。作为回报,各个势力可以与这些汉人进行交易,还会得到汉朝的各行各业的技术指导。

    条约是马承签订的,权利以及条约的内容却是刘禅亲自定的。道路贯通之后,沿途都设立了馆驿和驿站。缅甸国内的消息传到永昌不过三天左右的时间,再由永昌传往成都又是三天的时间,一来一回不过十二天便可以互通消息。

    庲降都督霍弋统治少数民族很有心得,刘禅索『性』便将整个南中的地区都交给霍弋管理。作为商贸枢纽的永昌郡则由诸葛瞻坐镇,诸葛瞻的思维很是细腻为人又是谨慎,更重要的是多才多艺非常全面。

    马承在缅甸境内留下了近两千人,又从张翼的军队中补充了不少人员到商队后,便继续往身毒进发。老将龚衡留在缅甸境内负责组织建设工作,这也是为了照顾老爷子的身体。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产生实际贸易,缅甸和汉朝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蜀汉的丝绸一进入市场便是热销,要知道就算是一族之长都没拥有过上好的丝绸。从缅甸国内换回来的除了珠宝以及精致的工艺品,还有各种矿产。

    有了货物上的来往更少不了技术上的交易。不同的是缅甸国内的技术都是滴水不漏的传到了川中,川中的技术却是打了折扣的传给缅甸人。刘禅自然不会把最新的工具和制度教给外人,可也没想过把对方剥削的如此彻底。

    纠结的是缅甸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惯是难以立即转变的。所谓的习惯包括技术和工具,更包括思想和理念。骨子里的东西不变,采用外来的办法便打了折扣,没个几年很难适应汉朝的先进技术理念。

    又过了一个多月,马承的商队总算到了身毒,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比起缅甸以及途径的不丹,孟加拉等国家,印度算是个大国。占地辽阔,百姓也是众多。佛教便是由此起源传入了中国。

    汉家的商队一路上出尽了风头,印度人早有所闻。马承等人在这里的待遇和在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的市场要广阔得多,甚至有大海另一端的国家来此交易买卖。马承的商队便停驻于此,展开了多方面的接触和交易。

    作为商队首领的马承不能轻易回转,于是马承的两个儿子便负责通传消息。几度回到了成都面见刘禅,详细的说明和补充商队的情况。这也不失为是马承表达忠心的一种方式。

    以物易物的交易大家都有得赚,可精明的商人却是控制市场。刘禅便是如此,也不乏有这个手腕的臣子。忠心可靠又善于经商的臣子不断派往南方,这些人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着手进行控制市场的准备。没过多久,类似缅甸孟加拉等分裂的市场很快便被刘禅控制。只有印度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没有那么容易掌握。

    在此期间蜀汉国内有一项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用后世的话说便是人口普查,与以往不同这次人口普查是刘禅和众多大臣商议后的结果。不仅要落实到人头,就算是世家豪族的佃户门客也算在了普查范围内。佃户和门客依然是给世家工作,但国家要根据人数征收赋税。

    大部分世家都是躁动起来,这无疑于自己要比以往损失更多的金钱。这是皇室赤『裸』『裸』的向世族挑战,忍无可忍啊!对此刘禅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召集了川中老字号的十几支家族首脑。在宫中半日详谈之后,各族的首脑回到族中都是宣布遵从刘禅的号令。

    这不是屈服于皇室政权,而是顺势而为。由于商业的崛起,各大家族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南方。来往之间便有大笔的收入,比起佃客农耕要实惠得多。既然有了更好的赚钱方式,在人口方面让给皇帝一步也是应该的。

    有了世家大族的表率,其他家族也跟着见风使舵。凭借自己微弱的力量还是不要去招惹刘禅的好,看到各大家族皇室都投身到浩瀚商海中,自己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这是蜀汉国力蓬勃发展的一年,从国家制度到每一名百姓都有所变化。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对于百姓来说收入依然是那么多,官府克扣却是少了一大块。有了这一大块,便足够过上足衣足食的日子了。

    主要的『潮』流和趋势虽是如此,不过反对的声音始终存在,未曾有过片刻的停歇。刘禅打开了国门对于现有的体制冲击是巨大的,大家从中渔利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抨击着。在这个儒家文化为主的世界中,商业和商人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算的。无论如何在刘禅的掌舵下,事情总是向着好的一面发展。

    延熙的年号已经不再使用,由群臣建议公元二五八年改为景耀元年,但是没有大赦天下。

    川中的变化孙吴和曹魏都没有亲眼目睹到,耳闻总是有的。这番景象让两国都是震惊不已。吴主孙亮正在忙于打下自己为帝的根基,无暇顾及它事。北方的曹魏政权一副虎视眈眈的样子。

    魏主曹奂登基之后,国家大权尽在司马氏掌握之中,曹奂也安于做一个傀儡皇帝。年前投降过来的全怿和其爱子全德被杀,随后马钧告老还乡。结果没过多久,寿春的漏网之鱼王祚,文俶等人出现在了川中被蜀汉皇帝重用。而马钧更是官居九卿,一手『操』办着蜀汉的技术革新,甚至广收门徒。

    这一切都让司马昭难以忍受,好不容易等到春暖花开,司马昭在朝会上亲自上书请求讨伐蜀汉。

    (感谢各位大大长久以来的支持!欢迎各位大大***,收藏,留评。这是不动最大的写作动力!)

    第76章 伐蜀(下)

    第76章 伐蜀(下)

    淮南之『乱』对于魏国的实力没有太大的损失,反而士气更胜。司马昭感觉到了两川的威胁,于是决定先对川中用武。吴主孙亮虽然是聪慧之主,毕竟年纪尚轻,想完全把握朝政还需要一段时间。

    尽管是司马氏一手遮天,可并不缺乏反对的声音。不同的是反对者各有各的道理,皆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魏国连战连捷,但是国力的损失还是有的。依照眼下的国力,如果可以养兵积粮三五年再出征才是最佳的时机。

    司马昭并非不知道魏国的虚实,这些人所讲的确实是稳妥的策略。只是川中的情势着实让人担忧,蜀汉皇帝刘禅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无论是人口还是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照眼下川中的发展情势判断,魏国养精蓄锐够了,川军也会比现更加强大。换而言之,蜀汉的发展速度已经有跃过曹魏的趋势。

    想成气候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目前川中虽然落实了新政,但反对的声音也是不少。有反对的声音在,间接说明了川中士族一时妥协的态度。没有那些世家豪族在暗中推波助澜,那些叫嚷抵制新政的声音难道不怕死么?

    通过一些列的雷霆手段,刘禅扳倒了川中士族的代表人物,夺回朝政。但世家豪族的根脉却没有损伤,一旦刘禅软弱或是换了皇帝,届时话语权还是在这些老牌士族手中。陈袛,许游包括费氏一族的陨落,无非是士族间交替换代的一种表现,并不伤及这一集团的根本利益。

    一时的威慑对于新政的实施有决定『性』的作用,想长治久安还需要长期的发展和调和。暴力可以解燃眉之急,却也如同饮鸩止渴,用得多了便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川中目前的反抗声音,刘禅只能逐渐化解,不宜再启用暴力镇压的手段。只要不影响到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便不会有什么杀身之祸。这是刘禅的底线,也是众所皆知的底线。无论怎么说,蜀汉是发展与危机并存,无非是看统治者如何调整二者的关系。

    这便是司马昭要发兵攻打两川的理由之一。蜀汉只会一天比一天强劲,越早进攻蜀汉,两川内部的变数便是越多。当外部压力足够强大时,本身矛盾重重的内部定会给魏人一个惊喜。

    按住了这一波,另一波声音又是响起。对两川的用兵素来是以防御为主,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没能在魏国的土地上得到什么便宜。川路险峻难行,军队的补给经常难以按时到位。所以魏***都以防守为主,拖延时日消耗蜀军的补给,等到蜀军补给困难之时,便是不攻自退了。

    反过来进攻两川魏人也没占到什么便宜。蜀汉占据山川之险,易守难攻。魏军到了蜀汉关隘之下便不得寸进,对敌人造不成损伤,自己反而不断消耗。这种情况下去攻击两川,难逃重蹈覆辙之嫌。

    这是军事方面的建言,政治上的时机司马昭已然说的清楚,军事上又如何说服众臣呢?

    传闻蜀汉打通了到身毒的古道,并且在异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贸易往来。这项工程的投入绝对是不小的,只有不断的投入人力和物力才能打下根基,建立起完善的运营体系。这甚至席卷了蜀汉包括蜀郡在内的大半地区,既然消耗了如此多的国力,蜀汉的防御能力自然要弱了几分。

    去年时蜀汉的卫将军姜维草草成都一行便去了沓中屯田。依照常理,没有了陈袛架空姜维,姜维大可以在成都行使自己卫将军代大将军的职务,何必跑去边疆种地?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模式,参考姜维在成都停留的时间极其短暂,得出的结论便是为了避祸。

    如今的刘禅眼前是绝对容不下权臣的,根基颇深的陈袛都倒下了,姜维浮根在外自然没有机会做一个权臣。留在成都难有作为,去汉中掌兵又怕朝中猜忌,所以用去沓中屯田这种方式来躲避祸患。手中的兵权不变,又可以借此练兵,积蓄军粮,这是明哲保身的行为。

    君臣失和,这就是可趁之机。何况姜维远走沓中之后,留守在汉中的夏侯霸病故。负责镇守汉中的是辅汉将军董厥,董厥在朝中的“义阳帮”被打散,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对于武事也不是很精通。这大好的时机不发兵攻打两川,难道要等到姜维精兵练成,蜀汉兵精粮足时再战?

    群臣见司马昭心意已决,又找不出说服司马昭的办法,于是上奏支持伐蜀的决定。曹奂不过是个傀儡皇帝,能做的不过是点头称善。于是由司马昭命人起草诏书,调集各路人马安排讨伐蜀汉的战略部署。

    既然准备讨伐西蜀,首要之务便是防范东吴。吴蜀东西联盟共同抗魏,司马昭围淮南时蜀汉并无动作,但这不代表攻打蜀汉时东吴就没有动作。因此当务之急是稳定江淮防线以及襄阳的布防。

    征东将军王基屡战有功,总督两淮军事,另调奋武将军石苞提一军前往相助。王昶依旧是镇守襄阳,调安东将军陈骞坐镇新野为其后援。这一番调动算是完成了对东吴的布防。加上司马昭亲自留守许昌为众军后继,就算江东十万军来也可以保证边境无忧。

    不过司马昭仍然不放心对朝中的掌控,于是从雍凉边境调回了本族的征西将军司马望。拜司马望为卫将军领中领军,掌管禁军加强对中央的控制。

    司马望的军事才能在司马氏中是非常出众的。一旦遇到需要发兵支援各处的状况时,大可以由司马望代替司马昭出征。从而保证中央的稳定,避免再次发生高贵乡公曹髦的故事。

    朝中的能臣宿将多以故去,国内重量级的将领几乎尽数布置在江淮之间和襄阳这个荆州据点。多次打败姜维的安西将军邓艾是一路主帅的人选,但并不适合做为总统大军的人物。

    此番攻打两川调集了曹魏西部的所有军力,又从中原和河北抽调了不少人马作为中央主力军西进。因此三军统帅必须是中央司马氏的人,不可能用外镇的将领统御中央的军队。

    “策略既定,统帅人选众卿可有推荐?”司马昭在晋公府中询问众臣。曹奂登基之后便赐爵晋公给司马昭,司马昭又是几番推辞后勉强接受了封赏。

    曹魏群臣皆为这统帅人选苦思,所谓的三军统帅不仅要精通用兵之道,更要对司马氏绝对的忠心。川中地势险峻,大军进入之后便以三军统帅为主。事关伐蜀大计的成败,数十万将士的生死,自然不能推荐平庸之辈。

    众人皆是苦思冥想不敢轻易断言,唯有钟会神态自若偷偷发笑。司马昭见了便问道:“士季何以发笑?”

    钟会拱手答道:“吾思西川败亡之日,不忍发笑耳。”

    司马昭听了也是一笑道:“士季何出此言?”

    “晋公伐蜀之策虽佳,会仍有补遗之策。若可用之,西川灭亡不远矣。”钟会正『色』道。

    这钟会自***是所谓的天才儿童,尤其是用兵之道可谓奇才。昔日夏侯霸逃亡入蜀,姜维曾问中原何人可为大患,夏侯霸不提司马昭却是直接说钟会,邓艾之能。虽有个人情绪在内,然而钟会的才能也是不可忽视的。

    群臣见了都是洗耳恭听,司马昭自从死了贾充对钟会和裴秀便更加的看重。于是便由钟会娓娓道来。

    听罢,众臣忍不住赞叹钟会的才能。司马昭更是大笑道:“统军之人非士季莫属!”

    钟会跪倒在地道:“会受此重任,定不负晋公所望!唯求一人为辅,以助会一臂之力!”

    “所求何人?”司马昭奇道。

    “陈玄伯好谋多断,深悉川将虚实,请为臂助!”钟会答道。

    “若非士季提及,本公几乎忘记!便依士季之言。”司马昭笑道。

    陈泰字玄伯,乃是魏国大员司空陈群之子,如今官拜尚书左仆『射』一职。陈泰在雍凉与姜维数次交手,皆占上风,后来被征召回许昌为官。在司马昭携高贵乡公曹髦和皇太后东征之时,留陈泰为行台总督京师诸事。

    司马氏兄弟自幼便和陈泰为至交好友,友谊甚笃。钟会知道自己年少言轻,统领大军难免被人非议,请陈泰为副也有表忠心之意。

    于是公元二五八年五月,曹魏兴师动众大肆进犯两川。安西将军邓艾统陇上各军由狄道入蜀,经过甘松转向攻击姜维屯田所在的沓中,负责牵制姜维的行动。雍州刺史诸葛绪带着雍州精兵从祁山出发,经过武街进『逼』阴平桥头,截断姜维撤退的路线。钟会率领的中央军分为三路,由斜谷,骆谷,子午谷三条路线进军,趁着姜维不在,攻打空虚的汉中。

    只要邓艾和诸葛绪切断姜维与川中的联系,钟会的大军便可以趁机攻占兵力空虚的汉中,然后由汉中一路挺进到成都。当初中原认为蜀汉名将唯有关羽,所以关羽死后便掉以轻心。接下来诸葛亮数次北伐,也让曹魏的国力消耗在了西端的战场上。

    眼下对蜀汉唯一忌讳的便是姜维,邓艾虽然没有输给过姜维,那是在姜维出川的情势下。现如今攻守易位,到了姜维的地盘,胜负仍是难以预料。所幸有雍州刺史诸葛绪相助,不愁大事不成。

    当年吴将孙峻大举进犯两淮之地,镇守淮间的魏将诸葛诞负责防御吴人的进攻。邓艾不接受诸葛诞的调度,派遣时任泰山太守的诸葛绪在黎浆痛击吴军,获得了大胜。两人自那时起便惺惺相惜有了默契,所以任命邓艾守陇西,诸葛绪镇雍州也是有所用意的。

    魏军数路齐发声势浩大,作为蜀汉边防重地的汉中早接到了消息。汉中太守辅汉将军董厥连忙使人飞报国内,早做应对。

    (感谢各位大大长久以来的支持!欢迎各位大大***,收藏,留评。这是不动最大的写作动力!)

    第77章 拒敌(上)

    第77章 拒敌(上)

    蜀汉皇帝刘禅在成都闻魏***举入寇,不由得龙躯一震。稳坐川中之时观淮南大战尚不觉如何,如今曹魏向川中用兵三十余万只觉得压力倍增。蜀汉的兵员将力调往南方极多,一时间该如何拒敌未有良策。

    朝堂之上众人议论纷纷,姜维躲到沓中远避,汉中守将董厥可不是什么将才。这一点同是义阳老乡的樊建了解甚深。魏军声势浩大,必须尽快拿出守御的方案,否则依靠董厥这等军事能力是绝对守不住汉中的。

    “陛下,可速使卫将军姜维由沓中赶赴汉中,以卫边境。”邓良进言道。

    “不可如此,魏人数路并犯,卫将军若是移至汉中,沓中岂非危险!”樊建反驳道。

    尚书台如今主事的便是樊建和邓良二人,其他人都是调入尚书台不久,在两位大佬面前很是谨慎。邓良一意调姜维御敌,樊建却是觉得姜维只能抵御一处,沓中离了姜维,魏人也是长驱直入的份儿。

    “杨公素来知兵,可有对敌良策?”刘禅不理二人,直接去问杨戏。

    杨戏做过参军,庲降副都督等武职,又随诸葛亮姜维等人多次出征,在军事上也是非常有见解。见陛下询问,杨戏不敢怠慢道:“姜伯约久居边境,焉有不知魏人来犯之理?依臣之见,姜伯约必有所安排。”

    群臣听了杨戏所言,不觉得跟着点头称是。姜维虽然连年兴兵,屡次北伐让人觉得厌烦。但蜀汉国中说起戎马之事,还没有人比得上姜维。常年屯驻汉中的姜维,自然清楚边境的敌我态势。

    “杨公所言颇有道理,可魏人势大,朕心难安啊。”刘禅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姜维最近一次到汉中是在夏侯霸逝世之时,当月便秘奏一书对汉中的防御部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变。包括御敌之策也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若是夏侯霸在,便无须如此劳师动众。留守汉中的董厥虽为良吏,但非良将。这让人不得不做备案,以防万一。

    “臣以为当调集兵力,军需等为姜伯约后援,可保万全。”杨戏道。

    群臣正在议论间,却是沓中来使求见,刘禅连忙宣入。只见来使年近四旬,身形挺拔气宇轩昂,乃是蜀汉名将赵云的长子赵统。

    “臣赵统拜见陛下!”

    “爱卿从沓中来,可有卫将军的消息?”刘禅连忙问道。

    “卫将军托臣带书信一封,请陛下龙目御览。”言罢赵统呈上一封书信。

    赵云是蜀汉有名的将领,曾经在当阳之战中负责护持年幼的刘禅。对此就算是后世而来的刘禅也颇有感怀,因此对赵云的后人另眼相看。赵统官拜虎贲中郎本是宿卫的官衔,在虎贲中郎之后又追加了督行领军的官衔,便成了外将。其弟赵广为牙门将,在沓中跟随姜维。

    看罢书信刘禅像是吃了定心丸般完全镇定下来。于是命胡济引一军去守阳安关——即是后世所言的阳平关,坚守拒敌。又命廖化引一军往阴平桥头,护住姜维沓中大军回援的后路。胡济廖化两名老将深知事态紧迫,领旨之后便出宫调集人马准备出发。

    “启禀陛下,蜀郡之兵尽发北上,当速从南中以及巴东地区调遣精兵入川相护。”樊建进言道。

    “卿言甚善,传令使巴东分半数守军于涪陵,川中若是有难水陆并进不日即可感到。”刘禅吩咐道。

    “南中形势大好,抽调兵力多有不妥。魏人侵犯国内动『荡』,仍需重兵驻守以防内患。”刘禅一边想着一边接着说道。

    魏蜀双方都是紧锣密鼓的布置攻防,随着时间的推进大战渐渐来临。江东的吴主孙亮也是接到了消息,一面使人增加荆州的军队,一面暗自调集军队物资等伺机而动。

    钟会的主力军分为三路齐头并进,不多时日已然传过了山谷进入汉中地界。汉中守将董厥早接到了姜维的指示,尽收野谷军力率领人马退往汉寿驻防,甚至连汉中的百姓都迁入了川中。

    “蜀人不战而退,莫非欲据我等于阳平关下?”钟会接到了前锋魏兴太守刘钦的军情禀告,猜测道。

    “回禀将军,蜀军在兴势,黄金等地皆驻围守前后不下七八处,不过并没有出击的动向。”刘钦道。

    “当年伐蜀,蜀将王平便是据守兴势,黄金等地拖延时间,等到川中援军来到。现在蜀人舍了汉中,又留守军这是何故?”护军荀恺问道。荀凯是荀彧的曾孙,其父娶了司马懿的女儿,所以荀恺又是司马懿的外孙。

    “除此之外,汉,乐二城中的蜀军也没有撤走。”刘钦把探得的军情一一禀报。

    钟会思索一番道:“蜀人如此架势,必是引我等入阳平关欲坚守以待。区区诱敌之策而已,欺我大军攻不破阳平关么!”

    “大军若进,在此固守的蜀军当如何对待?”荀恺见钟会有进军之意,于是问道。

    “便留一军与你围攻蜀军,疏通粮道。我自引大军继续前进。”钟会决然道。

    于是钟会留下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等人以及五万魏军。负责围攻汉城,乐城,黄金,兴势等地的蜀军。钟会自己带着剩下的十二万魏军继续前进,直『逼』阳平关下。

    汉城守将是绥武将军蒋斌,其父正是继承诸葛亮遗命的蒋琬。乐城守将为王含,官拜监军之职。汉城和乐城是诸葛亮下令修筑的,其中乐城的位置在斜谷的谷口。钟会的三路人马出谷之后,便汇聚在乐城之下。汉城则在乐城的西方,虽然地势没有汉城这般险要,但却恰好扼守住汉中西侧的道路。

    这两处城池皆是守备之用,面积虽小但是城墙甚高。每城都有四五千蜀兵在内(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