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部分阅读
三十几万人马浩浩『荡』『荡』入蜀,这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件。做为当事国的蜀汉政权和曹魏政权都是全力以赴,而江东的孙吴政权同样虎视眈眈关注着。所谓坐山观虎斗,孙吴政权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是再舒服不过的了。
长江北岸的曹魏虽然是倾力西下,但淮间和宛洛依然囤积着重兵。司马昭亲自坐镇许昌,王基镇守两淮,王昶负责守卫襄阳。加上新野,徐州,青州等各处的军队可以随时支援,想要趁魏国空虚一举渡江北上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吴主孙亮经过铲除孙綝的事件后,成熟的相当之快。一举一动之间隐然让江东群臣看到了孙权的影子。江东士族对孙亮的评价不断上升,同时也开始了和皇室的讨价还价。士族要权利,皇帝也要权利,平衡的分配权利是非常困难的。
权利不是不是蛋糕,你一块我一块吃肚里就结束。权利和欲望都是无底泥潭,大部分人都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孙峻孙綝兄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取得绝对的权势之后,你可以做一个流芳千古的权臣,也可以选择做一个佞臣。有人会说自己是身不由己,可没有足够的思想防范又是谁的责任呢?
江东群臣和吴主孙亮对于这场大战的看法保持一致。魏胜则由白帝入蜀,瓜分川中;蜀胜则泛舟北上,掠取两淮青徐。大量的军卒和物资不断在各个战略要地集结,然后便是静观事态的发展和变化。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未入川前钟会没有确实的印象,一晃入川已经接近月余,这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荀恺的后军在连续攻破蜀军多处据点后,在黄金山寨吃了瘪。蜀军黄金督柳隐守御的是天衣无缝,而且柳隐手下的兵将明显强过其他几处蜀兵。依据山势之险,坚守营盘十余日,魏军不得寸进是小,损失惨重是大。看着手里不知不觉折损了两三千人,荀恺决定不攻了。
这营寨里的蜀兵也就是三千人左右,对方虽然也有损失,然而已经成倍的杀伤了魏军。再这么下去,钟会非得吃了自己不可。前段日子魏兴太守刘钦被下了死命令,三日内要取得阳平关。结果呢?三日过了折损了一万多人,阳平关没攻下,刘钦的脑袋也被钟会割了下来,号令三军。单是此举就震慑了整支魏军,以往懈怠的看不起钟会的将领都改变了态度。
树立了军中的威信,可战事没有丝毫进展。阳平关不知储备了多少弩矢和石块,任凭魏人舍命攻打依然是巍峨不动。魏军在关下前后丢了不下三万条『性』命,钟会下令停止进攻。再这么死伤下去,对士气损伤太大。
于是十几万魏军就这么被挡在了阳平关外,不再攻打关隘大家都放松了心情。可是这十几万人每天的吃喝拉撒都需要后勤保障来解决。人需要粮食,马匹等需要草料。山川野地之中蜀军没留给魏人半点可用之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补给部队源源不绝的运来。
山路险阻难行,蜀兵北伐之时就因其运粮不便,每每军粮不继而退。魏军入川情况也是如此,蜀军还因地制宜有木牛流马来运送物资,魏军只能依靠普通的车辆牲畜来驮运。甚至到了难行的路段,还需要人力去拉运。三十万大军的补给近四十万人来运送,甚至动用到了长安的百姓来补充人力。
这般损耗人力和物力,让魏国西部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听说是往川中征调民夫,百姓都是逃避躲着官府。甚至在运送物资的路上,也发生了数起民夫逃散的事件。
人心如此,道路更是崎岖难行。很多在中原畅行无阻的大车,到了川中小路上便没了用武之地。笨重不堪,而且体积太大,难以通过小路。这一路上苦难重重的和魏军接上了头,看看时间却是晚了十几天。
照这个运粮速度,钟会大军的粮草也只能撑得住六十天。过了六十天,一粒米都不会剩。算上大军回程的路途,恐怕在四十天的时候就得张罗着往回撤了。这还是托了蜀军的福,少了几万张吃饭的嘴。
过不了阳平关,只能依靠邓艾和诸葛绪的两路人马。姜维带着蜀汉主力人马从沓中撤回了剑阁,国内的廖化和胡济都是带兵聚集在剑阁。邓艾的人马未必比蜀军多出多少,而且剑阁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姜维带着蜀军坚守不出,邓艾和自己一样没有办法。钟会想来想去,纵是满腹的锦囊妙计,可对眼前的阳平关是无计可施。
魏军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这都是姜维一手的策划。历年以来汉中守将无论是魏延还是王平都是据守川口,使敌军不得寸进。涪城的军队立即赶赴汉中增援,在军势上足以震慑对方,军力上也足够守御川口。敌军进不了川中,时间久了只得撤退。
姜维认为这样做虽然拒敌于外,但也仅仅是防御而已,难以从战争中获得利益。于是姜维重新制定了汉中的防守策略,清野坚壁是主要的,在野外不给敌人留任何可以使用的物资。然后将所有的兵力集结在汉乐两城和外围的据点之中,留出道路让魏军长驱直入。通过阳平关和剑阁等险地的守御,敌人会因为不能破关停滞不前。时间久了敌军缺少补给,便会开始撤退。这个时候各军齐出,可或全胜。
如今邓艾和钟会的军队都依照姜维的设计陷入困境,在剑阁当中的姜维很是满意。唯一有顾虑的便是阳平关的兵力,负责支援阳平关的胡济也是如同廖化般从成都出发。结果到了剑阁,阴平桥就被诸葛绪占领了。虽然用计『逼』退了诸葛绪,但诸葛绪依然屯驻在阴平桥北侧,阻拦住了胡济支援阳平关的道路。
阳平关只有五千蜀军,虽然配备了新式的诸葛连弩和投石车,但面对的却是近二十万魏军。邓艾和诸葛绪的军队屯驻在剑阁之前,军力比蜀军多出了近两万人。若是分出一支人马去阳平关背面夹击关隘,阳平关的情势就会危险得多。
胡济当初拖了姜维的后腿,没有依照约定进军支援,导致了姜维大败而归。如今又是领军见面,胡济却是想开了,主动和姜维套其了近乎。以往大家分属不同的派系,彼此掣肘是家常便饭。现在刘禅独掌大权,各派系之间要和睦许多。
邓艾军中气氛和钟会那边差不多,剑阁蜀兵众多,而且坚守不出。过不去剑阁,更别提什么平定川中。对于此处征讨蜀汉邓艾是不赞成的一方,经过半年多的休养生息曹魏的国力有所恢复,但还不是伐蜀的良机。
双方对峙的局面对于魏军简直是慢『性』毒『药』,诸葛绪在自己营中思索了几日,便去找邓艾商量。
“军中粮草尚算充足,但后续补给道路难通……总要有个办法才行。”诸葛绪道。
“诸葛雍州可有良策?”邓艾在桌案上铺了一张地图,目不转睛的边看边问。
“依某之见不如分一军去夹击阳平关,与大军汇合一处。”诸葛绪早有腹稿,不假思索的道。
“诸葛雍州且看此处!”邓艾似是没有听到诸葛绪的言语。
诸葛绪走上前去,只见邓艾手指一处,却是在茫茫山川之中。
“将军这是何意?”诸葛绪知道邓艾非是无的放矢之人,于是问道。
“剑阁天险易守难攻,照此下去不过月余恐怕便是退兵了。”邓艾笑道。
“确是如此,将军有何见解?”诸葛绪继续问道。
“由小路奔德阳亭,然后攻取涪城,此乃川中腹心所在。剑阁之军若是回援,我军当破剑阁而入。这是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的战术。”邓艾侃侃而谈。
“这小路从未有人走过,险山峻岭之中行军恐有不妥。”诸葛绪皱眉道。
“我素知地理,蜀军尽数聚集于此内部空虚,伐蜀成败在此一举。否则就算大军来此汇合,对局面有何帮助?”邓艾信心十足的道。
两人讨论多时,终是定下了计策。以邓艾为首挑选精卒三万,备齐粮草工具等物,偷偷出营行小路偷袭川中腹地。诸葛绪打着邓艾的旗号继续和剑阁的姜维对峙,为了防止被蜀军看出破绽,取消了夹击阳平关的计划。
邓艾的人马翻身跃岭,在川中群山之中辨明方向全力前行。前锋为大将田续负责开路搭桥,邓艾自引一军随后,令有一万余人负责保障沿途的军需供应。虽是声势浩大,但这路乃是条绝路,步履维艰但不用担心被蜀人发觉。
剑阁的蜀军一切如常,每日平静的和打着邓艾旗号的魏军对峙着。并没有发现魏军的变化和异常。诸葛绪在营中每日皆是提心吊胆,唯恐被姜维看出了破绽害了邓艾的『性』命。
这奇袭涪城的计划甚是大胆,一旦成功可以说蜀国不攻自溃。但也把自身置于绝境之中,若是被蜀军察觉到了有所安排,身处蜀军腹地又无粮草后援的邓艾一军难逃被杀的厄运。
对于魏军最高统帅钟会,这个消息当然不能隐瞒。不过钟会拿到书信也是七八天之后的事了,做何种动作都改变不了邓艾行险一搏的事实。
第82章 奇兵(下)
第82章 奇兵(下)
伐蜀的战事暂歇,蜀军得以喘了口气。汉城,乐城,黄金三处中唯有黄金损失颇多,兵员减少工事损毁。黄金督柳隐趁此时机连忙指挥蜀兵夜以继日的修复并加强防御工事。
营寨建立在山上,魏军战斗力再强对于山体是没有破坏的。因此需要巩固的是营寨受损之处,木材和石料早有储备,而且可以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唯独人力难以补充,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防御战打得漂亮但想自身毫发无损是绝对不可能的。
魏军若是不及损伤的继续攻击,黄金营寨被破是早晚的事,关键便在于魏人是否愿意牺牲数倍的军力作为代价。钟会不及损伤的在阳平关下丢了三万余人,已然是给军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统帅视军卒的『性』命如同儿戏,兵将如何愿意效力?
钟会和荀恺的歇战,加上雍州刺史诸葛绪的按兵不动,这一系列举动无疑在告诉世人,伐蜀并不顺利。只有少数几人知晓,此番伐蜀的成败都系于邓艾一人之身。邓艾的奇兵若是成功,诸葛绪当直取剑阁,然后回身夹击阳平关迎接钟会的大军入川。
浩瀚山川之中,邓艾的军队奋勇前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甚是辛苦。邓艾和其子邓忠皆是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激励士气。身陷绝地之中,唯有同心协力才得一线生机。
一路之上环境恶劣不说,山路崎岖难行颇多险峻,负责后勤传运补给的军卒越来越多。行军之中多有部卒跌落山间丧命,或是遇野兽袭击而亡,幸好邓艾通晓地理,又时常督促各军才保持军心不散。
行出百余里后,面前已然没有了道路。纵然望见远处的山道,可中间山川相隔道路不通。邓艾早有准备,带着众军『操』起工具便是挖山开路。几万人同时开动,又不是崇山峻岭的隔绝,没过多久便打通了道路。这里通了,走不多远又是隔绝。邓艾所选之魏军皆是壮勇,明白自身没有退路之后兵将们都是豁出来的心态。即便困难再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士气。
同时众人心里都在念着,这道路这么难行,甚至是无人可行,蜀人是绝对料想不到的。蜀人没有准备,奇袭的成功率自然是极高,这等壮举必可留名百世,战后封官进爵也是唾手可得!
从山中赶往江油,然后奇袭涪城,这是绝妙的想法。不过这一路若是都“凿山”而行,恐怕这辈子都走不到江油。绵延几百里的山川地带是凿不穿的,至少不是邓艾这两三万人可以做到的。
要做的是由隐蔽处进入山中,通过山中遗留的古道或是自然而成的道路,把这些道路连贯起来用以行军。在蜀人想象不到的位置转入左儋道,然后突袭江油城取得补给后再奔袭涪城。
这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只是邓艾心里也没有把握是否能够成功。毕竟左儋道和江油城是否相同还是疑问。
许昌的司马昭得到消息后与往常一样,看不出有什么态度。每日仍旧是立于朝堂之上处理国政。魏主曹奂吸取了高贵乡公曹髦的教训,对于自己的“路人”位置很是满意。时不时的还想方设法的增加司马昭的权势和威信,不过已然是晋公的司马昭再上一步会是什么呢?
朝野之间没有人敢明言,但众人心中皆有算计。司马昭做到了这个份儿上,取曹氏而代之是易如反掌。敢于反对的声音和势力都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剩下的人都是装聋作哑。
而且经历淮南三叛之后,世人也见到了司马昭的武功。更重要的是从司马懿时代起,司马氏便顺应民意治国。到了今天,天下人都是对司马氏有所好感,曹氏的存在感已是非常微弱。就算有人仍然终于魏室,可惜再没有诸如诸葛诞文钦之辈敢于起事。
魏军受挫让江东的孙吴政权感到几分意外。蜀军放弃了汉中的守御,放魏兵长驱直入。就算阳平关和剑阁是天险,也没有道理能顶住魏军的强攻。可惜得不到具体的战况,只能够根据有限的情报做分析。
入川的补给是最大难题,这是众所周知的。既然攻势受阻,又不可能长期在川中和蜀军对峙,显然魏人退兵不过是这两个月的事儿。若是这样,留给吴国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讨伐孙綝之役多亏了丁奉和陆抗两人,在军事上吴主孙亮也是由其倚重两人。丁奉是百战成精的老臣,资历虽老人却是壮年。现今被封为大将军,假节领徐州牧的高位,俨然是江东的军事一把手。
陆抗出身名们,其父亲陆逊是江东唯一丞相和大将军兼任的人物。在陆逊死后,孙权曾经找过陆抗,痛哭流涕诉说往事。最后死皮赖脸的要求陆抗回家毁掉当初叙述陆逊“罪状”的信件。
短短的一件事,可见陆抗和其背后的陆氏家族在江东的份量。陆抗不计前嫌的仍然尽心竭力为朝廷做事,协助孙亮除掉孙綝这等逆臣,让孙亮格外的感动。因此封陆抗为镇军将军,领扬州牧。
丁奉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对于军事战略全凭经验和理解。陆抗则是文武双全,恰好和丁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是丁奉为人忠诚谦逊,很少与人产生摩擦;陆抗也颇有乃父之风,爱贤敬士。两人代表的阶级不同,但相处的非常愉快。
渡江北伐是可行的战术,毕竟西蜀已经吸引了三十多万魏军。江东也跟着举兵响应,在战略上魏国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只是东吴连续的内『乱』,自身的消耗也是不少。
平稳的恢复国力对江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仓促出军导致大败而归,已经不止一次发生在这片土地的统治者身上。从这个角度考虑,出兵北伐又是应当慎重才好。
慎重起见,吴主孙亮亲自修书一封,遣人送到荆州江陵给骠骑大将军施绩,征求意见。施绩临近川中消息要比江南各地灵通的多,但只是了解个大概。无论江东的环境有多恶劣,至少要比投入重兵的魏国以及被魏国大举入侵的蜀国要好得多。
既是如此,出战何疑?
于是吴主孙亮大发江东之军,骠骑大将军施绩引荆州人马取襄阳,进『逼』挽洛仿关羽故事;大将军丁奉督诸军过长江攻两淮,意在扬徐之地;镇军将军陆抗督柴桑夏口诸军为偏师伺机而动,三路人马共计不下二十万,吴人声威大震。
左儋道是入蜀的常用道路之一,不过却不通江油。不通江油,但是却通往别处。早在年前姜维重新布置汉中防务之时,便在这左儋道上设立了一座小城。目的是防止敌人偷渡阴平桥。
不过此举针对的并非是邓艾,只是例行的防务而已。邓艾偷渡阴平虽是瞒过了一时,大军一进入左儋道便『露』了行踪。蜀汉虽然没有足够的兵力阻挡,但却是有斥候于山中奔波查探。这些斥候都是例行公事,从来没有想过会在剑阁之后发现魏兵。
邓艾若是开辟一条道路直抵江油,必定是无人发现。但开辟山路走了大半,最终还是转到了这左儋道上,未免有功亏一篑的嫌疑。沿途魏军的先锋田续在前,接连杀败了三拨蜀兵的伏击,攻了这座小城。
继续向前,蜀兵已然有了戒备。奇袭之计不成,邓艾等人携带的粮食根本支撑不到撤回剑阁。邓艾把心一横,在小城中留了数百人打着旗号虚张声势,自己带着众军再次涉险进入大川之中,奔江油而去。
姜维和胡济,廖化等人守在剑阁每日『操』练人马积蓄粮草,做反攻的准备。同时又频繁派人和刘禅联系,刘禅亲帅的援军已然『逼』近涪城,准备屯驻在涪城观望态势。过了段时日,姜维等人便得到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依照姜维的意思,请刘禅的军队前往迎击,再由剑阁分出一军随后追击邓艾。
刘禅觉得姜维有些大惊小怪了,邓艾那一伙人再厉害,可也是走了几百里山路的人。能剩下多少军卒不说,在没有补给身处野外的情况下战力也不过是平时的两三成。
自己手中的军队足有三万多人,又补充了巴西的守军,可谓是兵精粮足。就是不出战,守着城池与邓艾干耗,早晚也把邓艾耗死了。这有什么可怕的?刘禅心里想着想着,忍不住美滋滋的笑出声来。
第一次指挥军队作战,对手便是魏国的名将邓艾。放在以往自己绝对不敢如此托大,但眼前的邓艾不过是个纸老虎而已。不说是不堪一击,但给自己练手绝对是恰到好处。
刘禅带着大军在涪城屯驻,过了几日便有消息传来。邓艾军突然现身在江油城外,江油太守马邈不战而降,把江油城献给了邓艾。刘禅等人听后都是大吃一惊,这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
江油的蜀兵有两三千人,粮草充足军械完备。邓艾疲惫之师得到了江油做据点和补充,再出现时候便是魏军的精锐……
屁股再也坐不住的刘禅不禁后悔,这几日多有臣子进言大军应继续前进据守险要。自己一时大意竟是没听……真是追悔莫及!
当下刘禅传令各军尽发,向江油进军,一定要在邓艾缓过力气之前将其除掉。
第83章 初战(上)
第83章 初战(上)
刘禅出征在外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张皇后。张皇后已经接近临产期,肚子鼓的溜圆,由太医李济等一干人等专心伺候着。虽然刘禅近来常在高贵人寝宫休息,不过每日探望张皇后则是必行之事,从未耽误过。
陛下这么重视张皇后,看来张皇后是宠爱不衰。当初想趁张皇后不能陪寝的这些日子夺取陛下的欢心,如今看来陛下心中早有了排序,无论妃嫔们如何努力,始终是要在张皇后之下的。
只在张皇后一人之下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当年高贵人等『迷』『惑』陛下,导致张皇后被冷落多年,也没见张皇后采取什么报复『性』的行动。只要陛下对自己有所宠爱,那便足够了,何必与张皇后争个高下呢?
后宫之中的美女是千姿百态,争宠的手段更是千奇百怪。只是陛下转变心『性』以后,素来吸引陛下的手段都是没了效果。有些妃嫔因此还受到了陛下的惩罚,让人一时『摸』不到头脑。有的妃嫔万分惊喜的伺候了陛下一宿,之后便再无机会,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因被陈袛一系牵连的高贵人不知何时发现了笼络陛下的手段,某晚的抚琴轻『吟』吸引了陛下的目光后,便成了陛下宠幸最多的妃嫔。甚至最近几个月陛下已经定居在高贵人的寝宫。对此张皇后也没有特别在意。高贵人以往依靠的是陈袛,陈氏一族早已灭亡,高贵人身后没有什么势力,已经是今非昔比。
被下放到各部门的皇室宗亲经过了三个月的磨练,只有甘陵王刘永之子刘晨得到了重用。余者多则月余,少则十几日便主动要求恢复皇室之身。这让刘禅大为恼火,却也是无可奈何。
几个儿子中五皇子刘谌聪慧机敏当做为最佳的继承人选。但刘谌也有致命的缺点,刘禅给了刘谌几次机会考较其才华和胆略,刘谌似乎对于自己的事情很有胆魄和决断,一旦涉及自身之外便没了主意。骨子里和其他几个兄弟一样,有些懦弱的成分。这次刘禅御驾亲征,只留下了二皇子安定王刘瑶,其余的皇子尽数随军出征。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了,陛下根据长幼之序来决定继承人选。
高贵人见刘禅每日都去长乐宫探望张皇后,初时难免有妒忌之心。时间久了逐渐转了『性』子,每日跟随刘禅去探望张皇后。看到高贵人如此乖巧,刘禅嘴上不说,心里很是高兴。张皇后倒是很亲切,并没有排外的心里,也不担心高贵人抢走陛下的宠爱。能得到陛下如此的疼爱,这已经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了。一来二去之后,张皇后和高贵人倒是成了好姊妹。
宫中为尊的张皇后与受宠的高贵人越走越近,宫内的气氛也越来越和睦。刘禅觉得其乐融融,其他人自然不会有别的看法。高贵人这一日拜别了张皇后就匆匆的离开,据说是其父梁成侯高汾入宫探望女儿。
江油失陷,蜀汉君臣俱惊。刘禅用虎贲中郎将关彝,羽林中郎将李球,北军中侯张遵,平寇将军文鸯,安东将军王祚等人为将,亲自率领蜀兵五万三千余人御驾亲征前往江油拦击邓艾。
大军前出发不过三十里,前部先锋李球便遭遇了魏军的突袭。仓促之间蜀军没有防备,李球抵挡不住率军败退而回。
“此处为何出现魏军?”刘禅并没有责怪李球。
邓艾那边也是挠头,奇袭江油之后稍作补充,魏军不敢停留继续向涪城赶路。只有夺下涪城才有喘息的资本,一旦错过时机便难以引回剑阁的守军。本以为涪城的兵力不多,谁知临近涪城才知晓蜀主刘禅亲征。而跟随刘禅亲征的兵力足有五万人之众!
魏军三万人出征,沿途留下和损失的部卒有一万余人。如今邓艾手中也不过是不到两万人而已。
兵力上巨大的差距加上敌国腹地作战的环境,魏军的处境很是不妙。不过从邓艾到下面的军卒此时此刻都是兴奋万分。刘禅既然来了,这等于是送到嘴边的肥肉。兵力上处于劣势,可平庸的刘禅怎么会是邓艾的对手?有了这种想法,魏军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和蜀兵厮杀。
蜀军方面刘禅倒是不怎么担心,关彝,张遵,文鸯都有万夫莫敌之勇。来日阵前对战三人齐出,还不把邓艾斩于马下?身处军中刘禅也是酣睡,实在是没什么可担忧的。睡梦之中只觉得有人叫唤自己,勉力睁开眼睛一看,却是关彝。
“陛下速速起身,魏军偷营,某护陛下离开险地!”关彝全身铠甲,搀起了刘禅。
此时刘禅才听到外面嘈杂的厮杀之声,等和关彝走出营外,大帐之外二百余名虎贲军卒皆是全副武装。刘禅翻身上马,只见营中火光四起,照耀着天际泛起红云。到处听得到“活捉刘禅”的声音,忍不住打了个冷颤,刘禅跟随众军离营而去。
邓艾带着魏军夜间分三路偷袭蜀营,蜀军疏于防备,被邓艾攻破了营寨大肆杀戮。邓艾横刀跃马带着长子邓忠直冲刘禅主营。张遵和文鸯二人带着禁军连忙拦截,营中『乱』成一片,张文两人也聚集不了多少人马,混战之中反被魏军包个严实。
蜀汉尚书郎向充为向宠之弟,因擅于军事而选入尚书台随军出征。见到火光四起,嘈杂之声不绝于耳,向充连忙爬起身来带着亲兵去保护粮仓。行进之间拦腰杀出一支魏军,意在放火烧粮。向充与三四十名蜀兵奋力抵抗片刻,寡不敌众为『乱』军所杀。魏军攻入粮仓,杀散蜀兵放火点燃了粮草辎重。
见到粮仓失火,蜀将王训大吃一惊。王训乃是蜀汉名将王平之子,深知粮仓失火对士卒的士气打击有多大。于是连忙带着百余人前往救火,到了粮仓附近寻找水源。只见水井尽数被人用『乱』石泥土堵死,一时不得打通。情急之下王训聚集众兵往各应寻求水源,召集人马前来救火。冷不防一支魏军窜出,王训淬不及防之下被魏将一枪死,余下蜀兵四散奔逃。
光禄郎中何随也在大军之中,魏军破营之时身边的下属皆是劝何随暂避。何随怒道:“吾随天子军讨贼,焉有不战而逃之理!”于是手执长枪与魏卒搏斗,死于『乱』军之中。
魏军犀利无比,借着混『乱』的态势在蜀营中往复冲杀。蜀军文武战死者极多,西河王刘琮带着亲随走避不及死于营中,六皇子刘恂奋勇杀敌可惜气力不济被魏将斩杀。『乱』军中没有刘禅的消息,川中兵将不免慌了手脚。一时间四散溃逃,率军撤退的大有人在。
唯有长水校尉胡博,监军张毣督率本部人马抵御魏军的冲击。两军混战一夜,邓艾见蜀兵尚有数千人奋战不休,自己又获大胜,于是率军撤走。留下狼藉一片的蜀军营盘,和满地的尸首。
关彝护着刘禅逃到了涪城之中,在城头惊魂未定的看着远方的蜀营。刘禅犹如冷水浇身般恢复了清醒。战争绝非儿戏,更不是数字的比对,若非关彝护着恐怕凶多吉少。
等到天『色』见亮,刘禅命人收拢军卒。清点之后此战竟然战死近两万人,另有万余人不知所踪。等到军卒寻到两位皇子和川中文武的尸首,刘禅忍不住放声痛哭。诸将站在一旁脸上皆有愧『色』,心中不免想若是姜维在此该有多好。
众人正在哀悼时,忽然斥候来报魏军去而复返杀奔涪城而来。刘禅勃然大怒道:“竖子欺我太甚!”
安东将军王祚略一思索大叫不妙,扭头便招呼人马奔城门而去。在场群臣皆是愕然,不明其意,只有文鸯若有所悟拔剑跟着王祚跑了出去。此时涪城城门处已成了战场,混入城中的魏军在邓忠,田续两员猛将的带领下和守城蜀兵展开了激战。
王祚大吼一声举刀加入战场,身后文鸯,徐绍,孙彧带着军卒也是冲入战团。魏人激战一夜又是大胜,何以不顾疲劳去而复还?必是有利可图,王祚深谙此道,因此第一个反应过来。
蜀军处于悲痛之中,只顾清点人数和尸体,根本没有对魏军混入的防范。田续抡起大刀斩落了锁链,只见涪城吊桥咣当一声巨响落在地上。随后城内的魏卒推开了城门,迎城外的魏军入城。
王祚和文鸯等人步行而战,被魏军抵在外围,眼睁睁看着城门陷落。刘禅带着群臣走出来,见到竟是这般光景吓得魂不附体。这虽不是千军万马般的动人心弦,却是生死攸关的千钧一发。
邓艾带着魏军攻入了涪城,蜀兵难以抵挡,加上夜间的惨败士气早已跌落谷底。匆忙间关彝,张遵等人护着刘禅和一众文臣弃了涪城向成都奔逃。城中的蜀兵来不及逃跑,被魏军尽数斩杀。尤其是几千伤兵,刚躺在床上休息便被刀斧加身……
文鸯自从投奔蜀国后便更名为文鸯,表示对于蜀国的忠心。势不可违,只好带着千余人殿后死战,且战且退延缓魏军的势头。刘禅等人多亏文鸯拼死拖延魏军,才逃出生天。
两天三胜打得蜀兵落荒而逃,夺下了川中重镇涪城。这等用兵让魏国兵将对邓艾佩服的五体投地,士气大振。
邓艾驻马于库府之前,看着魏卒搬出无数辎重兵器,其中便有使钟会进退不能的诸葛连弩。
“得此武器,可平钟士季胸中之恨么?”邓艾摆弄着诸葛连弩放声大笑。想不到几名魏卒闪身接近邓艾马前,白光一闪刺向邓艾……
第84章 初战(下)
第84章 初战(下)
前一年被魏骠骑将军王昶屯兵夹石,『逼』迫施绩不得按兵江陵。接到吴主孙亮的诏书后,施绩心花怒放,决定一雪前耻抢先出兵。于是以将军留平,杨敏引本部人马先行,自己率领大军随后跟进。江陵的吴军早就做好了出征的准备,随着主将的一声令下城门打开,一列列的军卒将领踏上征程。
由于西线的战事,魏国的襄阳和黄河北岸防线都是处于临战的戒备。上次提前出兵是因为判断出了江东人马的动向,如今只是有所戒备,并不清楚东吴的动态。襄阳乃是坚城一座,王昶经营多年早到了牢不可破的地步。虽然失了先机,但也不过是正常的状况。
凭借襄阳坚固的防御工事,东吴就算来十万人也别想破城而入。对于吴军攻坚的能力,魏军一直是有所轻视的。眼下的形势并不利于魏国,同时和蜀汉以及东吴两线交战的压力是相当沉重的。一旦有所闪失,难保不会累及到整条防线的溃败。
更要命的是襄阳的最高统帅骠骑将军王昶已经患病数日。若是东吴兵临城下,这等消息必然是保密,以免对自家士气造成打击。但现在却是王昶卧床在先,东吴出兵在后。患病的消息已经派人传往许昌,想隐瞒全军将士为时已晚。
王昶强撑着病体,召集全军将领商议对策。江东来势汹汹,明摆着是欺负魏国国内空虚缺乏援兵的状态。襄阳城中有守军三万人,虽不算是多,但都是常驻于此的老兵。
出城野战王昶不能亲自指挥,兵力也不如对方,还没交手已经是两项劣势。非是万不得已,出城野战是绝对不可为的。西线的战事没有结束,江东也不会只发动荆州一处,所以与其破敌不如拖敌。
时间是珍贵的,也是此时最为重要的。吴军为了破城掠地在抢时间,魏人只能困守城池拖延时间。最后的结果是城破或是吴军撤退,就看双方的表现了。
魏军回缩在襄阳,樊城两处使得东吴人马轻松的来到两城之下。施绩亲自率领五万人马包围襄阳。留平杨敏二将带着三万余人攻打樊城。襄阳城大而且守御坚固,樊城城小虽是守御完善相对而言还是比襄阳容易拿下。
樊城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是和襄阳互为犄角联为一体。襄阳,樊城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没了其中任何一座,另一个便成了孤城。江北的魏军若是来支援,也会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
王昶将重兵屯在襄阳,樊城的兵力就相对薄弱一些。常驻的守军本就是不多,附近的游军也被抽调一空,魏军实际可以使用的兵力也就是三万人。既要守御襄阳,又要保住樊城,其中的艰险不言而喻。
施绩看透了王昶的心里,也清楚魏军的虚实。因此带着五万大军屯在襄阳城下并不急着攻城。樊城那边才是此番北伐的主力,几乎过半的精锐人马都交给了留平,杨敏二将。
年纪大了又是染病在身,现在每日『操』劳军务让王昶感到难以支撑。城外吴军的用意自己如何不知?只是城中的守军有限,若是一次失败恐怕便动摇了守卫襄阳的根本。若是拖延到樊城被破,同样是士气大跌的情形,那一刻便是吴人总攻襄阳之时!
留平和杨敏都是江东经验丰富的将领,留平是东吴名将留赞的次子。当年留赞跟随大军征讨魏国,因为疾病缠身导致被魏将蒋班追上战死。东吴国内皆是以此为憾。杨敏曾经是丁奉的部下,后来转调入荆州任职,为人勇猛无比擅于攻坚,是江东少有的猛将。
破樊城的方法很简单,强攻!魏国的援军不知何时来到,想来时间也不会短。而且西路的魏军若是回撤,江东大举兴兵的计划只能戛然而止。二十万的兵力已经是倾尽了全国之力,而魏军若是抽回入川的队伍至少可以组织四十万到五十万的军队。
留平先是指挥军卒立即投入了攻城战,任凭魏人的守御如何强悍也是不顾。这等舍命的打法看的魏军樊城守将心惊胆跳。这么打下去,东吴得死伤多少兵力?关键是城内的魏军远远少于城外的吴军啊……
东吴人马不分日夜的攻城,留平把人马分成数队轮班休息。城内的魏军却是不得休息,只是有部分的轮替而已。好不容易挨到了自己轮替,回去休息时还要作为预备役随时待命。这等体力和精力上的摧残让魏军渐渐的『毛』躁起来。
第三天的平旦,攻城战仍旧在持续。谁也没有注意到养精蓄锐已久的杨敏带着千余名敢死之士混在队列之中。樊城下早已堆积了无数吴兵的尸首,这反而激发了江东士卒的决心!
杨敏大喝一声一手持盾,一手持流星锤攀墙而上。千余健儿皆是争先恐后的投入了攻城战,同时又有数千吴军分四面作为掩护。城头上的箭矢飞石圆木等如同雨点搬砸下,杨敏手中的盾牌吃不住力道已经有了裂纹。
看着身旁不断摔下去的将士,杨敏胆气越来越状,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守城的魏军看到杨敏这边(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长江北岸的曹魏虽然是倾力西下,但淮间和宛洛依然囤积着重兵。司马昭亲自坐镇许昌,王基镇守两淮,王昶负责守卫襄阳。加上新野,徐州,青州等各处的军队可以随时支援,想要趁魏国空虚一举渡江北上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吴主孙亮经过铲除孙綝的事件后,成熟的相当之快。一举一动之间隐然让江东群臣看到了孙权的影子。江东士族对孙亮的评价不断上升,同时也开始了和皇室的讨价还价。士族要权利,皇帝也要权利,平衡的分配权利是非常困难的。
权利不是不是蛋糕,你一块我一块吃肚里就结束。权利和欲望都是无底泥潭,大部分人都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孙峻孙綝兄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取得绝对的权势之后,你可以做一个流芳千古的权臣,也可以选择做一个佞臣。有人会说自己是身不由己,可没有足够的思想防范又是谁的责任呢?
江东群臣和吴主孙亮对于这场大战的看法保持一致。魏胜则由白帝入蜀,瓜分川中;蜀胜则泛舟北上,掠取两淮青徐。大量的军卒和物资不断在各个战略要地集结,然后便是静观事态的发展和变化。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未入川前钟会没有确实的印象,一晃入川已经接近月余,这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荀恺的后军在连续攻破蜀军多处据点后,在黄金山寨吃了瘪。蜀军黄金督柳隐守御的是天衣无缝,而且柳隐手下的兵将明显强过其他几处蜀兵。依据山势之险,坚守营盘十余日,魏军不得寸进是小,损失惨重是大。看着手里不知不觉折损了两三千人,荀恺决定不攻了。
这营寨里的蜀兵也就是三千人左右,对方虽然也有损失,然而已经成倍的杀伤了魏军。再这么下去,钟会非得吃了自己不可。前段日子魏兴太守刘钦被下了死命令,三日内要取得阳平关。结果呢?三日过了折损了一万多人,阳平关没攻下,刘钦的脑袋也被钟会割了下来,号令三军。单是此举就震慑了整支魏军,以往懈怠的看不起钟会的将领都改变了态度。
树立了军中的威信,可战事没有丝毫进展。阳平关不知储备了多少弩矢和石块,任凭魏人舍命攻打依然是巍峨不动。魏军在关下前后丢了不下三万条『性』命,钟会下令停止进攻。再这么死伤下去,对士气损伤太大。
于是十几万魏军就这么被挡在了阳平关外,不再攻打关隘大家都放松了心情。可是这十几万人每天的吃喝拉撒都需要后勤保障来解决。人需要粮食,马匹等需要草料。山川野地之中蜀军没留给魏人半点可用之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补给部队源源不绝的运来。
山路险阻难行,蜀兵北伐之时就因其运粮不便,每每军粮不继而退。魏军入川情况也是如此,蜀军还因地制宜有木牛流马来运送物资,魏军只能依靠普通的车辆牲畜来驮运。甚至到了难行的路段,还需要人力去拉运。三十万大军的补给近四十万人来运送,甚至动用到了长安的百姓来补充人力。
这般损耗人力和物力,让魏国西部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听说是往川中征调民夫,百姓都是逃避躲着官府。甚至在运送物资的路上,也发生了数起民夫逃散的事件。
人心如此,道路更是崎岖难行。很多在中原畅行无阻的大车,到了川中小路上便没了用武之地。笨重不堪,而且体积太大,难以通过小路。这一路上苦难重重的和魏军接上了头,看看时间却是晚了十几天。
照这个运粮速度,钟会大军的粮草也只能撑得住六十天。过了六十天,一粒米都不会剩。算上大军回程的路途,恐怕在四十天的时候就得张罗着往回撤了。这还是托了蜀军的福,少了几万张吃饭的嘴。
过不了阳平关,只能依靠邓艾和诸葛绪的两路人马。姜维带着蜀汉主力人马从沓中撤回了剑阁,国内的廖化和胡济都是带兵聚集在剑阁。邓艾的人马未必比蜀军多出多少,而且剑阁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姜维带着蜀军坚守不出,邓艾和自己一样没有办法。钟会想来想去,纵是满腹的锦囊妙计,可对眼前的阳平关是无计可施。
魏军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这都是姜维一手的策划。历年以来汉中守将无论是魏延还是王平都是据守川口,使敌军不得寸进。涪城的军队立即赶赴汉中增援,在军势上足以震慑对方,军力上也足够守御川口。敌军进不了川中,时间久了只得撤退。
姜维认为这样做虽然拒敌于外,但也仅仅是防御而已,难以从战争中获得利益。于是姜维重新制定了汉中的防守策略,清野坚壁是主要的,在野外不给敌人留任何可以使用的物资。然后将所有的兵力集结在汉乐两城和外围的据点之中,留出道路让魏军长驱直入。通过阳平关和剑阁等险地的守御,敌人会因为不能破关停滞不前。时间久了敌军缺少补给,便会开始撤退。这个时候各军齐出,可或全胜。
如今邓艾和钟会的军队都依照姜维的设计陷入困境,在剑阁当中的姜维很是满意。唯一有顾虑的便是阳平关的兵力,负责支援阳平关的胡济也是如同廖化般从成都出发。结果到了剑阁,阴平桥就被诸葛绪占领了。虽然用计『逼』退了诸葛绪,但诸葛绪依然屯驻在阴平桥北侧,阻拦住了胡济支援阳平关的道路。
阳平关只有五千蜀军,虽然配备了新式的诸葛连弩和投石车,但面对的却是近二十万魏军。邓艾和诸葛绪的军队屯驻在剑阁之前,军力比蜀军多出了近两万人。若是分出一支人马去阳平关背面夹击关隘,阳平关的情势就会危险得多。
胡济当初拖了姜维的后腿,没有依照约定进军支援,导致了姜维大败而归。如今又是领军见面,胡济却是想开了,主动和姜维套其了近乎。以往大家分属不同的派系,彼此掣肘是家常便饭。现在刘禅独掌大权,各派系之间要和睦许多。
邓艾军中气氛和钟会那边差不多,剑阁蜀兵众多,而且坚守不出。过不去剑阁,更别提什么平定川中。对于此处征讨蜀汉邓艾是不赞成的一方,经过半年多的休养生息曹魏的国力有所恢复,但还不是伐蜀的良机。
双方对峙的局面对于魏军简直是慢『性』毒『药』,诸葛绪在自己营中思索了几日,便去找邓艾商量。
“军中粮草尚算充足,但后续补给道路难通……总要有个办法才行。”诸葛绪道。
“诸葛雍州可有良策?”邓艾在桌案上铺了一张地图,目不转睛的边看边问。
“依某之见不如分一军去夹击阳平关,与大军汇合一处。”诸葛绪早有腹稿,不假思索的道。
“诸葛雍州且看此处!”邓艾似是没有听到诸葛绪的言语。
诸葛绪走上前去,只见邓艾手指一处,却是在茫茫山川之中。
“将军这是何意?”诸葛绪知道邓艾非是无的放矢之人,于是问道。
“剑阁天险易守难攻,照此下去不过月余恐怕便是退兵了。”邓艾笑道。
“确是如此,将军有何见解?”诸葛绪继续问道。
“由小路奔德阳亭,然后攻取涪城,此乃川中腹心所在。剑阁之军若是回援,我军当破剑阁而入。这是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的战术。”邓艾侃侃而谈。
“这小路从未有人走过,险山峻岭之中行军恐有不妥。”诸葛绪皱眉道。
“我素知地理,蜀军尽数聚集于此内部空虚,伐蜀成败在此一举。否则就算大军来此汇合,对局面有何帮助?”邓艾信心十足的道。
两人讨论多时,终是定下了计策。以邓艾为首挑选精卒三万,备齐粮草工具等物,偷偷出营行小路偷袭川中腹地。诸葛绪打着邓艾的旗号继续和剑阁的姜维对峙,为了防止被蜀军看出破绽,取消了夹击阳平关的计划。
邓艾的人马翻身跃岭,在川中群山之中辨明方向全力前行。前锋为大将田续负责开路搭桥,邓艾自引一军随后,令有一万余人负责保障沿途的军需供应。虽是声势浩大,但这路乃是条绝路,步履维艰但不用担心被蜀人发觉。
剑阁的蜀军一切如常,每日平静的和打着邓艾旗号的魏军对峙着。并没有发现魏军的变化和异常。诸葛绪在营中每日皆是提心吊胆,唯恐被姜维看出了破绽害了邓艾的『性』命。
这奇袭涪城的计划甚是大胆,一旦成功可以说蜀国不攻自溃。但也把自身置于绝境之中,若是被蜀军察觉到了有所安排,身处蜀军腹地又无粮草后援的邓艾一军难逃被杀的厄运。
对于魏军最高统帅钟会,这个消息当然不能隐瞒。不过钟会拿到书信也是七八天之后的事了,做何种动作都改变不了邓艾行险一搏的事实。
第82章 奇兵(下)
第82章 奇兵(下)
伐蜀的战事暂歇,蜀军得以喘了口气。汉城,乐城,黄金三处中唯有黄金损失颇多,兵员减少工事损毁。黄金督柳隐趁此时机连忙指挥蜀兵夜以继日的修复并加强防御工事。
营寨建立在山上,魏军战斗力再强对于山体是没有破坏的。因此需要巩固的是营寨受损之处,木材和石料早有储备,而且可以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唯独人力难以补充,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防御战打得漂亮但想自身毫发无损是绝对不可能的。
魏军若是不及损伤的继续攻击,黄金营寨被破是早晚的事,关键便在于魏人是否愿意牺牲数倍的军力作为代价。钟会不及损伤的在阳平关下丢了三万余人,已然是给军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统帅视军卒的『性』命如同儿戏,兵将如何愿意效力?
钟会和荀恺的歇战,加上雍州刺史诸葛绪的按兵不动,这一系列举动无疑在告诉世人,伐蜀并不顺利。只有少数几人知晓,此番伐蜀的成败都系于邓艾一人之身。邓艾的奇兵若是成功,诸葛绪当直取剑阁,然后回身夹击阳平关迎接钟会的大军入川。
浩瀚山川之中,邓艾的军队奋勇前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甚是辛苦。邓艾和其子邓忠皆是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激励士气。身陷绝地之中,唯有同心协力才得一线生机。
一路之上环境恶劣不说,山路崎岖难行颇多险峻,负责后勤传运补给的军卒越来越多。行军之中多有部卒跌落山间丧命,或是遇野兽袭击而亡,幸好邓艾通晓地理,又时常督促各军才保持军心不散。
行出百余里后,面前已然没有了道路。纵然望见远处的山道,可中间山川相隔道路不通。邓艾早有准备,带着众军『操』起工具便是挖山开路。几万人同时开动,又不是崇山峻岭的隔绝,没过多久便打通了道路。这里通了,走不多远又是隔绝。邓艾所选之魏军皆是壮勇,明白自身没有退路之后兵将们都是豁出来的心态。即便困难再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士气。
同时众人心里都在念着,这道路这么难行,甚至是无人可行,蜀人是绝对料想不到的。蜀人没有准备,奇袭的成功率自然是极高,这等壮举必可留名百世,战后封官进爵也是唾手可得!
从山中赶往江油,然后奇袭涪城,这是绝妙的想法。不过这一路若是都“凿山”而行,恐怕这辈子都走不到江油。绵延几百里的山川地带是凿不穿的,至少不是邓艾这两三万人可以做到的。
要做的是由隐蔽处进入山中,通过山中遗留的古道或是自然而成的道路,把这些道路连贯起来用以行军。在蜀人想象不到的位置转入左儋道,然后突袭江油城取得补给后再奔袭涪城。
这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只是邓艾心里也没有把握是否能够成功。毕竟左儋道和江油城是否相同还是疑问。
许昌的司马昭得到消息后与往常一样,看不出有什么态度。每日仍旧是立于朝堂之上处理国政。魏主曹奂吸取了高贵乡公曹髦的教训,对于自己的“路人”位置很是满意。时不时的还想方设法的增加司马昭的权势和威信,不过已然是晋公的司马昭再上一步会是什么呢?
朝野之间没有人敢明言,但众人心中皆有算计。司马昭做到了这个份儿上,取曹氏而代之是易如反掌。敢于反对的声音和势力都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剩下的人都是装聋作哑。
而且经历淮南三叛之后,世人也见到了司马昭的武功。更重要的是从司马懿时代起,司马氏便顺应民意治国。到了今天,天下人都是对司马氏有所好感,曹氏的存在感已是非常微弱。就算有人仍然终于魏室,可惜再没有诸如诸葛诞文钦之辈敢于起事。
魏军受挫让江东的孙吴政权感到几分意外。蜀军放弃了汉中的守御,放魏兵长驱直入。就算阳平关和剑阁是天险,也没有道理能顶住魏军的强攻。可惜得不到具体的战况,只能够根据有限的情报做分析。
入川的补给是最大难题,这是众所周知的。既然攻势受阻,又不可能长期在川中和蜀军对峙,显然魏人退兵不过是这两个月的事儿。若是这样,留给吴国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讨伐孙綝之役多亏了丁奉和陆抗两人,在军事上吴主孙亮也是由其倚重两人。丁奉是百战成精的老臣,资历虽老人却是壮年。现今被封为大将军,假节领徐州牧的高位,俨然是江东的军事一把手。
陆抗出身名们,其父亲陆逊是江东唯一丞相和大将军兼任的人物。在陆逊死后,孙权曾经找过陆抗,痛哭流涕诉说往事。最后死皮赖脸的要求陆抗回家毁掉当初叙述陆逊“罪状”的信件。
短短的一件事,可见陆抗和其背后的陆氏家族在江东的份量。陆抗不计前嫌的仍然尽心竭力为朝廷做事,协助孙亮除掉孙綝这等逆臣,让孙亮格外的感动。因此封陆抗为镇军将军,领扬州牧。
丁奉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对于军事战略全凭经验和理解。陆抗则是文武双全,恰好和丁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是丁奉为人忠诚谦逊,很少与人产生摩擦;陆抗也颇有乃父之风,爱贤敬士。两人代表的阶级不同,但相处的非常愉快。
渡江北伐是可行的战术,毕竟西蜀已经吸引了三十多万魏军。江东也跟着举兵响应,在战略上魏国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只是东吴连续的内『乱』,自身的消耗也是不少。
平稳的恢复国力对江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仓促出军导致大败而归,已经不止一次发生在这片土地的统治者身上。从这个角度考虑,出兵北伐又是应当慎重才好。
慎重起见,吴主孙亮亲自修书一封,遣人送到荆州江陵给骠骑大将军施绩,征求意见。施绩临近川中消息要比江南各地灵通的多,但只是了解个大概。无论江东的环境有多恶劣,至少要比投入重兵的魏国以及被魏国大举入侵的蜀国要好得多。
既是如此,出战何疑?
于是吴主孙亮大发江东之军,骠骑大将军施绩引荆州人马取襄阳,进『逼』挽洛仿关羽故事;大将军丁奉督诸军过长江攻两淮,意在扬徐之地;镇军将军陆抗督柴桑夏口诸军为偏师伺机而动,三路人马共计不下二十万,吴人声威大震。
左儋道是入蜀的常用道路之一,不过却不通江油。不通江油,但是却通往别处。早在年前姜维重新布置汉中防务之时,便在这左儋道上设立了一座小城。目的是防止敌人偷渡阴平桥。
不过此举针对的并非是邓艾,只是例行的防务而已。邓艾偷渡阴平虽是瞒过了一时,大军一进入左儋道便『露』了行踪。蜀汉虽然没有足够的兵力阻挡,但却是有斥候于山中奔波查探。这些斥候都是例行公事,从来没有想过会在剑阁之后发现魏兵。
邓艾若是开辟一条道路直抵江油,必定是无人发现。但开辟山路走了大半,最终还是转到了这左儋道上,未免有功亏一篑的嫌疑。沿途魏军的先锋田续在前,接连杀败了三拨蜀兵的伏击,攻了这座小城。
继续向前,蜀兵已然有了戒备。奇袭之计不成,邓艾等人携带的粮食根本支撑不到撤回剑阁。邓艾把心一横,在小城中留了数百人打着旗号虚张声势,自己带着众军再次涉险进入大川之中,奔江油而去。
姜维和胡济,廖化等人守在剑阁每日『操』练人马积蓄粮草,做反攻的准备。同时又频繁派人和刘禅联系,刘禅亲帅的援军已然『逼』近涪城,准备屯驻在涪城观望态势。过了段时日,姜维等人便得到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依照姜维的意思,请刘禅的军队前往迎击,再由剑阁分出一军随后追击邓艾。
刘禅觉得姜维有些大惊小怪了,邓艾那一伙人再厉害,可也是走了几百里山路的人。能剩下多少军卒不说,在没有补给身处野外的情况下战力也不过是平时的两三成。
自己手中的军队足有三万多人,又补充了巴西的守军,可谓是兵精粮足。就是不出战,守着城池与邓艾干耗,早晚也把邓艾耗死了。这有什么可怕的?刘禅心里想着想着,忍不住美滋滋的笑出声来。
第一次指挥军队作战,对手便是魏国的名将邓艾。放在以往自己绝对不敢如此托大,但眼前的邓艾不过是个纸老虎而已。不说是不堪一击,但给自己练手绝对是恰到好处。
刘禅带着大军在涪城屯驻,过了几日便有消息传来。邓艾军突然现身在江油城外,江油太守马邈不战而降,把江油城献给了邓艾。刘禅等人听后都是大吃一惊,这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
江油的蜀兵有两三千人,粮草充足军械完备。邓艾疲惫之师得到了江油做据点和补充,再出现时候便是魏军的精锐……
屁股再也坐不住的刘禅不禁后悔,这几日多有臣子进言大军应继续前进据守险要。自己一时大意竟是没听……真是追悔莫及!
当下刘禅传令各军尽发,向江油进军,一定要在邓艾缓过力气之前将其除掉。
第83章 初战(上)
第83章 初战(上)
刘禅出征在外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张皇后。张皇后已经接近临产期,肚子鼓的溜圆,由太医李济等一干人等专心伺候着。虽然刘禅近来常在高贵人寝宫休息,不过每日探望张皇后则是必行之事,从未耽误过。
陛下这么重视张皇后,看来张皇后是宠爱不衰。当初想趁张皇后不能陪寝的这些日子夺取陛下的欢心,如今看来陛下心中早有了排序,无论妃嫔们如何努力,始终是要在张皇后之下的。
只在张皇后一人之下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当年高贵人等『迷』『惑』陛下,导致张皇后被冷落多年,也没见张皇后采取什么报复『性』的行动。只要陛下对自己有所宠爱,那便足够了,何必与张皇后争个高下呢?
后宫之中的美女是千姿百态,争宠的手段更是千奇百怪。只是陛下转变心『性』以后,素来吸引陛下的手段都是没了效果。有些妃嫔因此还受到了陛下的惩罚,让人一时『摸』不到头脑。有的妃嫔万分惊喜的伺候了陛下一宿,之后便再无机会,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因被陈袛一系牵连的高贵人不知何时发现了笼络陛下的手段,某晚的抚琴轻『吟』吸引了陛下的目光后,便成了陛下宠幸最多的妃嫔。甚至最近几个月陛下已经定居在高贵人的寝宫。对此张皇后也没有特别在意。高贵人以往依靠的是陈袛,陈氏一族早已灭亡,高贵人身后没有什么势力,已经是今非昔比。
被下放到各部门的皇室宗亲经过了三个月的磨练,只有甘陵王刘永之子刘晨得到了重用。余者多则月余,少则十几日便主动要求恢复皇室之身。这让刘禅大为恼火,却也是无可奈何。
几个儿子中五皇子刘谌聪慧机敏当做为最佳的继承人选。但刘谌也有致命的缺点,刘禅给了刘谌几次机会考较其才华和胆略,刘谌似乎对于自己的事情很有胆魄和决断,一旦涉及自身之外便没了主意。骨子里和其他几个兄弟一样,有些懦弱的成分。这次刘禅御驾亲征,只留下了二皇子安定王刘瑶,其余的皇子尽数随军出征。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了,陛下根据长幼之序来决定继承人选。
高贵人见刘禅每日都去长乐宫探望张皇后,初时难免有妒忌之心。时间久了逐渐转了『性』子,每日跟随刘禅去探望张皇后。看到高贵人如此乖巧,刘禅嘴上不说,心里很是高兴。张皇后倒是很亲切,并没有排外的心里,也不担心高贵人抢走陛下的宠爱。能得到陛下如此的疼爱,这已经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了。一来二去之后,张皇后和高贵人倒是成了好姊妹。
宫中为尊的张皇后与受宠的高贵人越走越近,宫内的气氛也越来越和睦。刘禅觉得其乐融融,其他人自然不会有别的看法。高贵人这一日拜别了张皇后就匆匆的离开,据说是其父梁成侯高汾入宫探望女儿。
江油失陷,蜀汉君臣俱惊。刘禅用虎贲中郎将关彝,羽林中郎将李球,北军中侯张遵,平寇将军文鸯,安东将军王祚等人为将,亲自率领蜀兵五万三千余人御驾亲征前往江油拦击邓艾。
大军前出发不过三十里,前部先锋李球便遭遇了魏军的突袭。仓促之间蜀军没有防备,李球抵挡不住率军败退而回。
“此处为何出现魏军?”刘禅并没有责怪李球。
邓艾那边也是挠头,奇袭江油之后稍作补充,魏军不敢停留继续向涪城赶路。只有夺下涪城才有喘息的资本,一旦错过时机便难以引回剑阁的守军。本以为涪城的兵力不多,谁知临近涪城才知晓蜀主刘禅亲征。而跟随刘禅亲征的兵力足有五万人之众!
魏军三万人出征,沿途留下和损失的部卒有一万余人。如今邓艾手中也不过是不到两万人而已。
兵力上巨大的差距加上敌国腹地作战的环境,魏军的处境很是不妙。不过从邓艾到下面的军卒此时此刻都是兴奋万分。刘禅既然来了,这等于是送到嘴边的肥肉。兵力上处于劣势,可平庸的刘禅怎么会是邓艾的对手?有了这种想法,魏军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和蜀兵厮杀。
蜀军方面刘禅倒是不怎么担心,关彝,张遵,文鸯都有万夫莫敌之勇。来日阵前对战三人齐出,还不把邓艾斩于马下?身处军中刘禅也是酣睡,实在是没什么可担忧的。睡梦之中只觉得有人叫唤自己,勉力睁开眼睛一看,却是关彝。
“陛下速速起身,魏军偷营,某护陛下离开险地!”关彝全身铠甲,搀起了刘禅。
此时刘禅才听到外面嘈杂的厮杀之声,等和关彝走出营外,大帐之外二百余名虎贲军卒皆是全副武装。刘禅翻身上马,只见营中火光四起,照耀着天际泛起红云。到处听得到“活捉刘禅”的声音,忍不住打了个冷颤,刘禅跟随众军离营而去。
邓艾带着魏军夜间分三路偷袭蜀营,蜀军疏于防备,被邓艾攻破了营寨大肆杀戮。邓艾横刀跃马带着长子邓忠直冲刘禅主营。张遵和文鸯二人带着禁军连忙拦截,营中『乱』成一片,张文两人也聚集不了多少人马,混战之中反被魏军包个严实。
蜀汉尚书郎向充为向宠之弟,因擅于军事而选入尚书台随军出征。见到火光四起,嘈杂之声不绝于耳,向充连忙爬起身来带着亲兵去保护粮仓。行进之间拦腰杀出一支魏军,意在放火烧粮。向充与三四十名蜀兵奋力抵抗片刻,寡不敌众为『乱』军所杀。魏军攻入粮仓,杀散蜀兵放火点燃了粮草辎重。
见到粮仓失火,蜀将王训大吃一惊。王训乃是蜀汉名将王平之子,深知粮仓失火对士卒的士气打击有多大。于是连忙带着百余人前往救火,到了粮仓附近寻找水源。只见水井尽数被人用『乱』石泥土堵死,一时不得打通。情急之下王训聚集众兵往各应寻求水源,召集人马前来救火。冷不防一支魏军窜出,王训淬不及防之下被魏将一枪死,余下蜀兵四散奔逃。
光禄郎中何随也在大军之中,魏军破营之时身边的下属皆是劝何随暂避。何随怒道:“吾随天子军讨贼,焉有不战而逃之理!”于是手执长枪与魏卒搏斗,死于『乱』军之中。
魏军犀利无比,借着混『乱』的态势在蜀营中往复冲杀。蜀军文武战死者极多,西河王刘琮带着亲随走避不及死于营中,六皇子刘恂奋勇杀敌可惜气力不济被魏将斩杀。『乱』军中没有刘禅的消息,川中兵将不免慌了手脚。一时间四散溃逃,率军撤退的大有人在。
唯有长水校尉胡博,监军张毣督率本部人马抵御魏军的冲击。两军混战一夜,邓艾见蜀兵尚有数千人奋战不休,自己又获大胜,于是率军撤走。留下狼藉一片的蜀军营盘,和满地的尸首。
关彝护着刘禅逃到了涪城之中,在城头惊魂未定的看着远方的蜀营。刘禅犹如冷水浇身般恢复了清醒。战争绝非儿戏,更不是数字的比对,若非关彝护着恐怕凶多吉少。
等到天『色』见亮,刘禅命人收拢军卒。清点之后此战竟然战死近两万人,另有万余人不知所踪。等到军卒寻到两位皇子和川中文武的尸首,刘禅忍不住放声痛哭。诸将站在一旁脸上皆有愧『色』,心中不免想若是姜维在此该有多好。
众人正在哀悼时,忽然斥候来报魏军去而复返杀奔涪城而来。刘禅勃然大怒道:“竖子欺我太甚!”
安东将军王祚略一思索大叫不妙,扭头便招呼人马奔城门而去。在场群臣皆是愕然,不明其意,只有文鸯若有所悟拔剑跟着王祚跑了出去。此时涪城城门处已成了战场,混入城中的魏军在邓忠,田续两员猛将的带领下和守城蜀兵展开了激战。
王祚大吼一声举刀加入战场,身后文鸯,徐绍,孙彧带着军卒也是冲入战团。魏人激战一夜又是大胜,何以不顾疲劳去而复还?必是有利可图,王祚深谙此道,因此第一个反应过来。
蜀军处于悲痛之中,只顾清点人数和尸体,根本没有对魏军混入的防范。田续抡起大刀斩落了锁链,只见涪城吊桥咣当一声巨响落在地上。随后城内的魏卒推开了城门,迎城外的魏军入城。
王祚和文鸯等人步行而战,被魏军抵在外围,眼睁睁看着城门陷落。刘禅带着群臣走出来,见到竟是这般光景吓得魂不附体。这虽不是千军万马般的动人心弦,却是生死攸关的千钧一发。
邓艾带着魏军攻入了涪城,蜀兵难以抵挡,加上夜间的惨败士气早已跌落谷底。匆忙间关彝,张遵等人护着刘禅和一众文臣弃了涪城向成都奔逃。城中的蜀兵来不及逃跑,被魏军尽数斩杀。尤其是几千伤兵,刚躺在床上休息便被刀斧加身……
文鸯自从投奔蜀国后便更名为文鸯,表示对于蜀国的忠心。势不可违,只好带着千余人殿后死战,且战且退延缓魏军的势头。刘禅等人多亏文鸯拼死拖延魏军,才逃出生天。
两天三胜打得蜀兵落荒而逃,夺下了川中重镇涪城。这等用兵让魏国兵将对邓艾佩服的五体投地,士气大振。
邓艾驻马于库府之前,看着魏卒搬出无数辎重兵器,其中便有使钟会进退不能的诸葛连弩。
“得此武器,可平钟士季胸中之恨么?”邓艾摆弄着诸葛连弩放声大笑。想不到几名魏卒闪身接近邓艾马前,白光一闪刺向邓艾……
第84章 初战(下)
第84章 初战(下)
前一年被魏骠骑将军王昶屯兵夹石,『逼』迫施绩不得按兵江陵。接到吴主孙亮的诏书后,施绩心花怒放,决定一雪前耻抢先出兵。于是以将军留平,杨敏引本部人马先行,自己率领大军随后跟进。江陵的吴军早就做好了出征的准备,随着主将的一声令下城门打开,一列列的军卒将领踏上征程。
由于西线的战事,魏国的襄阳和黄河北岸防线都是处于临战的戒备。上次提前出兵是因为判断出了江东人马的动向,如今只是有所戒备,并不清楚东吴的动态。襄阳乃是坚城一座,王昶经营多年早到了牢不可破的地步。虽然失了先机,但也不过是正常的状况。
凭借襄阳坚固的防御工事,东吴就算来十万人也别想破城而入。对于吴军攻坚的能力,魏军一直是有所轻视的。眼下的形势并不利于魏国,同时和蜀汉以及东吴两线交战的压力是相当沉重的。一旦有所闪失,难保不会累及到整条防线的溃败。
更要命的是襄阳的最高统帅骠骑将军王昶已经患病数日。若是东吴兵临城下,这等消息必然是保密,以免对自家士气造成打击。但现在却是王昶卧床在先,东吴出兵在后。患病的消息已经派人传往许昌,想隐瞒全军将士为时已晚。
王昶强撑着病体,召集全军将领商议对策。江东来势汹汹,明摆着是欺负魏国国内空虚缺乏援兵的状态。襄阳城中有守军三万人,虽不算是多,但都是常驻于此的老兵。
出城野战王昶不能亲自指挥,兵力也不如对方,还没交手已经是两项劣势。非是万不得已,出城野战是绝对不可为的。西线的战事没有结束,江东也不会只发动荆州一处,所以与其破敌不如拖敌。
时间是珍贵的,也是此时最为重要的。吴军为了破城掠地在抢时间,魏人只能困守城池拖延时间。最后的结果是城破或是吴军撤退,就看双方的表现了。
魏军回缩在襄阳,樊城两处使得东吴人马轻松的来到两城之下。施绩亲自率领五万人马包围襄阳。留平杨敏二将带着三万余人攻打樊城。襄阳城大而且守御坚固,樊城城小虽是守御完善相对而言还是比襄阳容易拿下。
樊城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是和襄阳互为犄角联为一体。襄阳,樊城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没了其中任何一座,另一个便成了孤城。江北的魏军若是来支援,也会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
王昶将重兵屯在襄阳,樊城的兵力就相对薄弱一些。常驻的守军本就是不多,附近的游军也被抽调一空,魏军实际可以使用的兵力也就是三万人。既要守御襄阳,又要保住樊城,其中的艰险不言而喻。
施绩看透了王昶的心里,也清楚魏军的虚实。因此带着五万大军屯在襄阳城下并不急着攻城。樊城那边才是此番北伐的主力,几乎过半的精锐人马都交给了留平,杨敏二将。
年纪大了又是染病在身,现在每日『操』劳军务让王昶感到难以支撑。城外吴军的用意自己如何不知?只是城中的守军有限,若是一次失败恐怕便动摇了守卫襄阳的根本。若是拖延到樊城被破,同样是士气大跌的情形,那一刻便是吴人总攻襄阳之时!
留平和杨敏都是江东经验丰富的将领,留平是东吴名将留赞的次子。当年留赞跟随大军征讨魏国,因为疾病缠身导致被魏将蒋班追上战死。东吴国内皆是以此为憾。杨敏曾经是丁奉的部下,后来转调入荆州任职,为人勇猛无比擅于攻坚,是江东少有的猛将。
破樊城的方法很简单,强攻!魏国的援军不知何时来到,想来时间也不会短。而且西路的魏军若是回撤,江东大举兴兵的计划只能戛然而止。二十万的兵力已经是倾尽了全国之力,而魏军若是抽回入川的队伍至少可以组织四十万到五十万的军队。
留平先是指挥军卒立即投入了攻城战,任凭魏人的守御如何强悍也是不顾。这等舍命的打法看的魏军樊城守将心惊胆跳。这么打下去,东吴得死伤多少兵力?关键是城内的魏军远远少于城外的吴军啊……
东吴人马不分日夜的攻城,留平把人马分成数队轮班休息。城内的魏军却是不得休息,只是有部分的轮替而已。好不容易挨到了自己轮替,回去休息时还要作为预备役随时待命。这等体力和精力上的摧残让魏军渐渐的『毛』躁起来。
第三天的平旦,攻城战仍旧在持续。谁也没有注意到养精蓄锐已久的杨敏带着千余名敢死之士混在队列之中。樊城下早已堆积了无数吴兵的尸首,这反而激发了江东士卒的决心!
杨敏大喝一声一手持盾,一手持流星锤攀墙而上。千余健儿皆是争先恐后的投入了攻城战,同时又有数千吴军分四面作为掩护。城头上的箭矢飞石圆木等如同雨点搬砸下,杨敏手中的盾牌吃不住力道已经有了裂纹。
看着身旁不断摔下去的将士,杨敏胆气越来越状,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守城的魏军看到杨敏这边(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